时间:2023-03-17 17:58: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美声唱法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意大利美声及其特点
“美声歌唱”是指意大利的一种歌唱风格,Bdcanto意大利语的字面翻译应为“美妙的歌唱”,也可译作“美歌”或“美唱”。具体讲,美声唱法讲究音色柔美、音质纯净、发声自如、旋律的连接匀称而灵巧、装饰音优雅而精美、歌唱风格真挚而富有情感。技巧上主张张开喉咙,声音明亮,吐字清晰和良好的气息支持。美声唱法规范的声音特点,可用“通、实、圆、亮、纯、松、活、柔”八个字来概括。
二、中国传统声乐的艺术特点
我国的声乐演唱讲究揣摩、润色、意境以及韵味。在中国艺术审美中“韵”是最高的范畴,中国艺术家认为“韵”是区别文艺与非常艺术、高级艺术与低级艺术的根本界限。“南腔多调缓,须于静处见长;北曲字多曲调促,须于巧处讨好。”(《顾误录》)演唱时必须突出地方特色,把握曲调特点,这好比量体裁衣,合适得体方能增加美感。
三、美声唱法中国法
1.美声唱法的传人、借鉴和发展。
美声唱法正式系统地在我国传授是始于1927年,在先生等的支持下和萧友梅先生的倡导下创办的中国第一所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当时,萧友梅、黄自等用白话文写了许多以西洋唱法风格进行表达的独唱、合唱歌曲。这些歌曲反映了海外游子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与爱慕深情以及对祖国河山残破的焦虑和对祖国深厚的热爱之情。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创作改变了学堂乐歌时期“选曲填词”的方法,自己创作歌曲,均配以伴奏并广泛地运用了各种演唱形式。到了19世纪30年代以后,西洋音乐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地发展。以冼星海、聂耳为首的广大作曲家创作了许多外来艺术形式的作品,这些作品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情感、文化传统、人民生活以及民族命运相结合,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发挥了极其光辉的作用。
2.美声唱法与我国传统演唱艺术的异同。
美声唱法与我国传统演唱艺术的异同可从“风格”、“节奏”、“曲调”、“语言”、“情感”四个方面来分析。
风格。音乐风格主要是由作曲家气质、性格、素养、审美观点以及生活本身发展变化而决定的。西方美声唱法和我国传统艺术的结合在风格方面可以说是异中求同的,既有相似的地方,也各自拥有各自的地域特点。
节奏。在中国传统的音乐中,声音和休止的长短用“拍”来衡量。在传统的音乐中,可以根据唱腔和演唱者的情绪来改变音乐中的拍值。欧洲音乐中的拍值基本上是保持不变的,而我国的传统音乐中常用“放松”和“拉紧”(拍值变长可以称作“放松”,拍值变短则可以叫做“拉紧”),使曲调充满变化和活力。
一、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现代美声演唱方法是我国声乐艺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声乐艺术体系要想获得长远发展,需要对现代美声演唱方法进行创新,从而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动力。可见,只有现代美声演唱方法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够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整体发展,也才能提高我国声乐艺术在国家的影响力。
2.现代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流行音乐演唱方法均为我国声乐的重要演唱方法,只有现代美声演唱方法不断的创新,才能够促进民族唱法、流行音乐演唱方法等演唱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进而实现百花齐放的艺术发展形态,实现我国声乐艺术的良好发展。
3.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是其内在发展需求的体现。现代美声演唱方法要想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关注创新,积极地创新,从而实现最佳的创新效果,进一步提高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在声乐艺术中的影响力。
4. 现代美声唱法的创新实际上是在大众审美需求不断提高情况下的必然发展趋势。由于人们对声乐艺术的审美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对美声演唱方法也具有一定的要求和变化,而现代美声唱法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也才能将现代美声唱法与大众需求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促进现代美声唱法的良好发展。
5.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美声唱法中很多的技巧已落后,已经无法与社会有效接轨。因此,只有对现代美声唱法进行有效的创新,将一些与社会发展脱节的内容剔除掉,并且融入新的内容,才能实现现代美声唱法的良好发展。
二、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问题
从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来看,其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效果,对整个美声艺术流派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而存在着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创新的力度不足。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应该是从该唱法的根源上进行,但是,实际的创新工作流于表面,没有从根源上着手进行,如在呼吸方面,没有从呼吸的问题出发进行改进和创新,只解决了一些表面上的问题,影响到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质量。
2.创新方式单一。在进行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过程中,采用的创新方式非常单一,进而也无法获得较好的创新效果,影响到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质量。对现代美声演唱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例如,从创新方式来看,主要是歌词形式创新、唱法的混合创新为主,但是没有考虑到现代美声唱法的内涵创新,影响到创新的质量。此外,在现代美声唱法创新的主体上来看,主要以一些歌唱家为主,而一些现代美声唱法的研究人员没有充分地融入到创新中,这也是导致现代美声唱法创新方式过于单一的原因之一,无法将多方面的力量有效地融合起来,影响到现代美声唱法的创新质量。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结合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在创新方面存在着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创新策略,进一步提高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质量。
三、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策略
在对现代美声演唱方法进行创新的过程中,主要应该对现代美声演唱方法进行细致地分析,并且找到不足之处;将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与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需求进行紧密地结合;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应注重协同性;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应借鉴国外的宝贵经验;积极鼓励美声演唱方法的跨界,充分地汲取其他唱法的精华等等,从而通过做如上几个方面的努力,最大程度地确保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质量,下面结合具体的创新策略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对现代美声演唱方法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找到不足之处
每一种演唱方法都有其优势所在,并且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随着我国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现代美声演唱方法中的不足也在逐渐地凸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发展,而该种演唱方法存在着过多的问题也会发生发展危机,甚至会被现代声乐艺术所淘汰。因此,在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存在着的不足进行分析,并且积极地寻找存在不足的原因,通过科学地实施,进一步提高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质量。从目前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音色方面,其注重高中低声区的统一,这也无可厚非,但是,随着人们对声乐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对于此种音色也产生了听觉疲劳,影响到现代美声流派的发展。因此,在找到不足之后,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应该寻求创新,例如,可以将音色的自然以及音色的浑然天成融入到现代美声演唱中,能够给听众不一样的感受,从而也能够获得更佳的演唱效果。此外,在现代美声演唱方法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一一地找出,并且进行针对性地改进,从而提高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水平,提高现代美声这一流派的社会影响力。
(二)将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与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需求进行紧密的结合
在对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与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需求进行有机的融合,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国际声乐艺术的发展有关。因此,在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中,不能局限在自己的流派中,应该从我国声乐艺术整体的发展着手,通过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从而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例如,听众对于声乐艺术的表演方式要求在不断地增高,对声乐艺术的表演质量在不断提高,在此种情况下,在进行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中就需要对其演唱的方式以及演唱的质量进行不断地改进,结合听众的需求进行针对性地创新才更加科学和合理,也才能够进一步提高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质量,使创新后的现代美声演唱方法能够更进一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声乐艺术整体的发展。
(三)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应注重协同性
从我国声乐艺术的演唱方法上来看,主要有现代美声演唱方法、民族唱法以及现代流行音乐唱法,各个流派演唱方法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实际上,随着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现代美声演唱方法、民族唱法以及现代流行音乐唱法已经处于不可分隔的状态,早已成为一个整体,并且在相互作用着。因此,在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协同性,结合民族唱法以及现代流行音乐唱法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在促进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其他流派演唱方法的创新。实际上,演唱是声的艺术,因此任何唱法都会不约而同地追求完美的声音,无论是从文本意义上直接表现出对完美声音追求的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现代流行音乐唱法。无论是呼吸运气、发声位置,还是发声结构的优化,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现代流行音乐唱法都是为了最科学地优化人的声音,提高声音的音量、音高和美化音色,从而使自然人声上升为乐音。因此,在进行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与其他的演唱方法协同发展,从而实现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四)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应借鉴国外的宝贵经验
人声艺术主要指歌唱艺术,它借助人声与咬字的结合,在以行腔为手段来传情,最终达到抒情达意的目的。在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中各自有其相同和不同之处,下面将就其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异同一一进行阐述。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
(一)美声唱法
在意大利文中称美声唱法为Bel canto。美声唱法产生于17世纪,是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它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
我国在解放初期开始引进这种唱法时,把Bel canto翻译为“美声唱法”,并把学习这种唱法的人统称为“美声学派”。其实Bel canto这个词在意大利语中的真正含义是“完美的歌唱”。
“美声唱法”与“完美的歌唱”之间,在含义上是不尽一致的。“完美的歌唱”不仅仅包括声音,它还应该包括歌唱的内容及歌唱者的风度、仪表、气质等等。而“美声唱法”很容易的被顾名思义地理解为具有“美好声音”的唱法。把“完美的歌唱”理解为“美好的声音”。
(二)民族唱法
是与西洋唱法相对而言的。它按照我国人民的美学原则和欣赏习惯,用善于表现我们民族性格特征、精神风貌、字音语调、旋律特征的音乐形象和歌唱技巧,来演唱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各种具有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的唱法,称为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行腔韵味为特长,并与形体表演浑然一体的声、情、字腔相映生辉的综合演唱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神形兼备、唱表结合、载歌载舞”等等的二度创作为目的。从广义上讲,民族唱法包括戏曲唱法、说唱音乐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及民族新唱法等等。
二、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同点
美声唱法是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美声唱法发音时喉头位置较低,因而音色明亮、丰满、圆润、松弛,声音具有一种金属色彩,富于共鸣的音质,音色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丽灵活为其特点,声区统一,主张胸腹混合式的横膈膜呼吸法。美声歌唱的格言是“谁懂得呼吸和吐字,谁就懂得歌唱”。
美声唱法要求起音轻松明亮、准确圆润。对音量的控制不是用喉部肌肉来调整,而是依靠气息来控制。歌唱中有正常的微颤,每秒6-7次,是合适的,它是一种强有力的艺术表现手段。但因忽视表达上的细致、深刻,故常表现出追求声音效果、炫耀技巧和程式化的倾向。
田玉斌老师曾对美声唱法概括整理为以下六个方面内容:美声唱法有声部之分;美声唱法要求声区统一;美声唱法要求母音一致、吐字清楚;美声唱法要求声音连贯;美声唱法要求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美声唱法要求声情并茂。
民族唱法在传承我国各民族的不同特点与风格时也注重演唱技巧,演唱风格;成为一种真正具有中国式的演唱风格。民族唱法在唱法上也要求母音一致、吐字清楚,更要求声音连贯、声情并茂。在气息运用上也强调叹到哪就在哪儿唱,与美声唱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不同点
(一)美声唱法有唱法之分,民族唱法没有区分
美声唱法将人的声音分为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
男高音一般又分为戏剧男高音、英雄男高音和抒情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有特殊的花腔歌唱家。
女高音一般又分为戏剧女高音、花腔女高音和抒情女高音。一般没有女低音。
美声歌曲注重演唱技巧,演唱风格如同歌唱家所穿的礼服,在全世界都有大致相同的样式,有着高度的规范。它追求嗓音的丰美,即便表达痛不欲生,也是一种优美的表达。
美声唱法一定程度上已经器乐化,对嗓音的运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它运用混声,音域宽广,声区统一;有高、中、低声部的划分(这是美声唱法最大的个性区别所在)。
(二)美声唱法要求歌唱时有大量的气息对抗,民族唱法不强调
美声唱法讲究发声的泛音和共鸣,音色纯净、富含金属质感,声音丰满,高音通透,低音结实;为了声音融合、远距离传播而讲究“集中”、“竖立”;气息运用自如,永不给人衰竭之感。
民族唱法则如同民歌手穿的民族服饰,讲究特定地方、特定人群的独特韵味。同一民族唱法在内部有大致统一的规范,但民族唱法之间却形态各异。一般说来,我国的民族唱法适应体格小、嗓子薄、说话发声靠前的特点,讲究声音的高亢嘹亮,假声的独特运用。民族歌曲多是当地语言音调的高度旋律化,丰富的“润腔”是它重要的欣赏点。
(三)美声唱法强调状态,民族唱法强调字
美声唱法以状态-声音-情感为走向,而民族唱法则以字-情感-声音为追求目标。二者强调的重心不一样。
(四)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在演唱时的腔体运用不同
如图1所示:
从图1不难看出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即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体现在:
美声唱法要求所有腔体都运用上,而民族唱法则要求淡化胸腔、腹腔。
美声唱法强调状态,民族唱法强调头声。
美声唱法强调胸、腹的运用,民族唱法强调口腔、头腔以及外口腔的运用。
(五)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声音有差异
美声唱法声音有共性,民族唱法没有共性,有个性。
(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在音色上有较大区别
美声唱法讲究发声的泛音和共鸣,音色纯净、富含金属质感,声音丰满,高音通透,低音结实;民族唱法要求真假声的独特运用,来达到声音高亢嘹亮、清脆、婉转、柔美的音色特点。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民族歌曲创作的专家化和民族唱法教授的学院化,民歌的演唱特点在向美声逐渐靠拢;其中,特别是由于民族唱法以往出现的中、低声区弱的特点,大部分人就引用美声唱法的特点。在加上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和流行歌曲受群众欢迎的现实情况,一些民歌的演唱风格又向流行歌曲靠拢。
参考文献:
美声唱法又称“柔声唱法”,它要求歌者用腰腹力量来演唱。当高音时,不用借助强烈的气息来冲击,而用非常自然、柔美的发声方法,从深下腹(丹田)的位置发出气息,经过胸腔和头腔,形成一条顺畅的通道,使声音从头的上部自由地放送出来(即所谓“头声”)。
民族唱法,简单的说,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复杂的说,是在继承了各民族的传统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同时借鉴了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变化,形成了一种接近完美的唱法。它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声音甜美,吐字清楚。
流行唱法如今红透大江南北,为广大群众所熟知。各类流行音乐充斥于大街小巷、电台、电视网络的时代里,大家也对流行唱法这个词不陌生了,我们也可以这样肤浅的认为,流行歌手演唱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就是流行唱法。
国内专家为美声创出了“竖开唱法”,为民族创出了“横开唱法”;更有人为流行新创出了“斜开唱法”。这三种唱法虽说是独立的名称,但演唱技巧方法是不分家的,技巧的相互融合更能演绎另外一种美。
一、民美唱法
民美唱法是民族和美声演唱技巧的结合体,通俗点说,就是把美声唱得有些民族,把民族唱得有些美声,两者相互影响。
韩丽娜老师在《通俗、民族、美声唱法在歌曲演唱中的交叉运用》一文中提出了“民美唱法”,同样指出民美唱法是民族演唱与美声唱法的融合,代表作有:常思思演唱的《春天的芭蕾》、刘媛媛演唱的《五星红旗》等作品,她们在演唱中都各自借鉴了美声演唱的歌唱要领,使得共鸣更为丰富自然,胸腔色彩更加浓厚,气息也比较深沉。这种唱法在歌曲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方面有着极大的提高,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覃生平、张伟在《浅谈美声唱法在云南山歌演唱中的运用》一文中,通过分析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以及演唱的表现形式,结合鉴赏各种演唱版本的《小河淌水》,探讨美声唱法在云南山歌《小河淌水》中的灵活展现。
民族和美声的融合已不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概念。《夜莺》的演唱版本很多,其伴奏所用乐器也呈现了多样化,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在外国作品《夜莺》中,开头以琵琶和扬琴引入,这无疑加重了曲目的民族特色,在的花腔演唱处理上,用提琴的拨弦技术突出了吴碧霞的演唱技巧,长笛的回声效果让曲目达到。她将美声的科学发声方法(气息、头腔共鸣等)与自身声音条件的特点相结合,演绎出了中国版的《夜莺》。
了解了民美唱法,流美唱法又何谓?先从音乐剧《歌剧魅影》的音乐说起。
二、音乐剧《歌剧魅影》中歌曲的美声支持
音乐剧是一种融合了戏剧、音乐、舞蹈的舞台表演艺术,它20世纪初崛起于西方,从其诞生之日起,音乐剧就与美声有着天然的血缘上的联系,因此,在音乐剧的表演和演唱中,势必可以找到一些美声的演唱技巧。
其实音乐剧的唱法都是每个歌者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加上相关声乐技巧来进行演唱,没有一定的演唱规则,从我们平时看到或听到的录像、录音和舞台演出来看,大多数剧目都采用了有一定美声演唱技巧和以流行歌曲演唱风格为主的唱法。笔者前段时间去南京保利大剧院观看了音乐剧《音乐之声》,并有幸去后台与相关演员进行交流,亲耳听到歌者在平时的练声训练中采用了美声的训练方法。有关声乐专家称这种唱法的呼吸和共鸣都与美声相通。
笔者通过对音乐剧《歌剧魅影》中歌曲进行剖析,试图找到音乐剧演唱中的美声元素,也同样揭示了美声元素与音乐剧的关系。
音乐剧《歌剧魅影》是一部描述19世纪发生在法国巴黎歌剧院爱情故事的音乐剧,为“流美唱法”拉开了序幕。该剧首演的男女主角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和迈克尔・克劳福德(Michael Crawford)的歌唱演绎更为“流美唱法”谱写了新的篇章。
综观《歌剧魅影》的音乐艺术特点,其在音乐风格和乐器方面实现了多样化,表现方式也从单独的重唱和独唱变成了既有重唱,又有独唱,并且在舞台的表演能力上带有更多深情的表现成分,有着不同的情感体现;歌曲技巧表现上也更好的与歌者自己本身的情感结合起来,给人们以一种艺术化的感觉。
本剧的歌曲共有25首,其中“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剧魅影)”、“Think of Me(想找我)”这两首歌是全剧尤为著名的曲目之一,也是笔者最为喜欢的。
(一)歌曲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这首歌翻译成中文为“歌剧魅影”或“剧院魅影”,也就是跟音乐剧名一样,也顾名思义的成为贯穿全剧的重要曲目。剧中克莉丝汀唱给幽灵的歌,表达了对幽灵像对父亲一样的敬爱之情。莎拉・布莱曼把这首歌发挥得淋漓尽致。
曲目前奏使用管风琴,更能烘托出剧中的幽灵背景,让观众有一种激进的感觉,完全融入其中,象征幽灵的“歌剧魅影”其动机以强而有力的气势呈现在观众面前,紧接着又加上电吉他,表明幽灵的突然降临,给台下观众留下悬念。这个动机是整部音乐剧的前奏,融合了强烈的摇滚音乐元素,让人充满活力,具有粗犷、危险的性质,其出现给人一种迎面扑来的紧张感和危机感。
女主角的演唱从d和声小调开始,起音较低,所以前几句都是在小字组的g和小字一组的d之间游走,演唱时用真声。(从下面的谱可以看出)
“Sing once again with me,Our strange duet,My power over you,Grows stronger yet,And though you turn from me,To glance behind,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there,Inside your mind(再和我一起唱我们美妙的二重唱,我的力量控制着你,变得越来越大。虽然你掉头回望,但歌剧院的幽灵正在你的灵魂深处)”。乐队反复时,整段旋律往上跨了一个纯四度到g和声小调上,幽灵的演唱强劲有力;第二次反复,乐段下行三度到e和声小调上,似乎看得出克里斯汀心甘情愿地跟随着幽灵;乐段的第三次反复,渐进到f和声小调上,音调在逐一的增高,慢慢走向。随后,在幽灵的引导下,一段花腔旋律从克里斯汀的嘴里唱出(Sing, my angel,A……,Sing for me,A……,Sing for me,A……,Sing, my angel,A……,Sing for me,A……),歌声婉转、轻柔,犹如百灵鸟一般,在小字二组的b上反复两次,又到小字三组的高音c上,最后直达小字三组的高音e,这样的高度只有在接受过专业美声训练的歌者才能做到,莎拉・布莱曼就是很好的代表,在花腔演唱的表达上游刃有余,声音浑厚、饱满。
(二)歌曲“Think of me”
“Think of Me”这首歌是《歌剧魅影》中的一首咏叹调,演唱者为剧中的女主角克里斯汀,首演中由Sarah Brightman演唱,主要抒发对离开恋人的四年与不舍。
何为咏叹调,如何演绎咏叹调,咏叹调应该出现在美声、民族还是流行当中,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在音乐剧《歌剧魅影》中迎刃而解。绝大部分的人认为只有歌剧中才会出现咏叹调,而音乐剧只是流行歌曲的天下,其实不然,音乐剧中融入了咏叹调,也足以证明美声唱法进入流行音乐状态。
Sarah Brightman在演绎这首歌时很自然的融入了美声的演唱方法,声音浑厚、自然、气息顺畅。全曲从轻柔引入,紧接着乐队和男声部的加入更加激进了全曲,曲尾的花腔可以说是全曲的亮点,如没有一些美声功底,演唱起来会比较困难,甚至会损害嗓子。笔者在2011年的流行音乐演唱会中也曾演唱此歌,在练习中同样融入了美声的演唱技巧,在结尾的高音中才能演唱丰满,气息顺畅。
《歌剧魅影》中的音乐创作很经典,演唱者用优美的歌喉、精湛的技巧唱出了传奇篇章,观众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激发了内心的情感,提高了艺术修养。
三、流美唱法(音乐剧中的美声唱法)
流美唱法,又被称为美通唱法。在美声作品的演唱和声音的训练当中,歌者要形成一个似管道一样的共鸣通道,从而产生出的共鸣才能发出浑厚、圆润的声音。扩音器的加入使得音乐剧降低了对共鸣发声方式上的训练,演唱时,歌者可以通过麦克风的扩音效果,使高音区的演唱达到整体共鸣,这也是流行演唱与美声演唱的最大不同。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演艺船》(Show Boat)、《波吉与贝斯》(Porgy and Bess又译:乞丐与),到八九十年代的《猫》(Cats)、《歌剧魅影》、《西贡小姐》(Miss Saigon)、《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音乐剧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如今,“流行音乐的风靡也在极其深刻的影响着音乐剧音乐的创作风格,使得音乐剧歌曲能够随着观众音乐趣味的变迁变得更加贴紧大众生活,紧跟社会潮流,为自己的都市文化河床注入源头活水使其永无干涸之虞。”伴随着音乐剧的发展,音乐剧的唱法也有着不断的变化,从最初以单一的,类似轻歌剧的美声唱法为主到如今在音乐剧中加入了爵士、流行、摇滚等各种唱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以美声唱法为根基,融合了其他音乐风格的各种唱法特点的主流唱法,姑且可以将其称为“音乐剧唱法”。
欧海鸥在论文《音乐剧声乐演唱特征探究――以为例》中提到:“音乐剧声乐演唱是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有机结合,音乐剧在汲取了美声唱法圆润、丰满演唱特质的同时,糅合了通俗唱法的基本特色,构建了音乐剧颇具特色的演唱特征”。
刘猛在论文《论音乐剧唱法的美声支持》一文中,论述了“古典美声唱法给予了音乐剧唱法强有力的支持”,并指出“美声唱法的发声是最科学的发声方法,而音乐剧唱法则是美通(笔者写为流美)的融合”。
意大利著名声乐教授威廉姆・舒曼说过:“这种音乐剧唱法的发声基础是与美声唱法相同的,例如在呼吸、支持、共鸣等基本概念和方法方面。但百老汇演员基本上是从胸声开始,是一种较薄的混合胸声,到了高音区不得不依赖于话筒的帮助,以达到作品所要求的音量和情感强度”。由此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音乐剧与美声的不可分割,无论是怎样的音乐艺术结合,都离不开美声演唱技巧的支持。
美声唱法对于流行音乐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很多流行乐坛的明星、歌手,甚至是一些摇滚歌星早期都接受过美声唱法的教育,他们在演唱那些难度大,音域宽的歌曲时,能够那么熟练、自如,笔者相信,这一定也是靠美声唱法中气息的支持。央视第十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以一曲《蓝色爱情海》夺得美声唱法金奖的演唱者王莉,如今也已渐渐步入“流美”的行列,她所演唱的《国韵流芳》无疑是流行音乐歌曲中的美声代表,同样她也参加了音乐剧《二泉吟》中阿莉的首演者。
玛丽・马汀是20世纪中叶最为活跃的音乐剧明星之一,12岁就开始接受专业的美声训练,20岁后出演的《南太平洋》中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奖项。伯娜黛特・皮特丝是20世纪后半叶百老汇音乐剧舞台上最成功的女演员,在她将近40年的音乐剧演艺生涯中,可以说是呼风唤雨、一帆风顺的,她多次获得托尼最佳女主角提名,并两次获此殊荣。1971年以伯恩斯坦的音乐剧《锦城春色》(On the Town)获得音乐剧最高奖――托尼最佳表演奖。2008年北京奥运会,莎拉・布莱曼和刘欢合唱的一曲《You and Me》(我和你),使得中国人和全世界人对她更加熟悉,她是当代少有的传奇人物,是富有传奇色彩的音乐剧名伶。由她所演的韦伯代表作《歌剧魅影》,早已成为音乐剧历史上的里程碑。纵观她们的演艺道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早期都学过古典音乐和科学的声乐发声训练,也就是美声演唱技巧,系统的帮助他们成就了自己的演唱风格。
音乐剧中的美声唱法已不再陌生,而我国国内的音乐剧却没有很好的做出这一点,大部分都是没有经过美声基础训练的纯流行音乐歌手,在很多演唱的技巧上面没有处理到位。由此导致了我国音乐剧发展的不完善。
四、结语
音乐剧从西方传到中国并登上中国舞台至今,不知不觉已经过去20多年,此间也陆续出现了不少作品,如:《雪狼湖》、《金沙》等等。其中的音乐唱段也为大家熟知。
对于一部音乐剧来说,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作曲家为音乐剧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音乐剧唱段的表现与诠释,是展现整个音乐剧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和节奏展现剧中不同角色丰富的内心世界。美声唱法是在歌剧中孕育成长,通过四百多年的磨练,已经相当规范。声音要求圆润饱满,追求强烈的“声音集中度”。歌剧是欧洲古典艺术的精粹,对音乐剧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根深蒂固的作用,音乐剧对演员的声音条件,演唱技巧、舞台表现力要求严格,音乐剧演员大多受过严格的美声唱法训练,在演绎人物时可以轻松驾驭高难度的歌曲,剧中人物的表现才会随着音乐的张力显得更加生动。所以在音乐剧的演唱中,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的相融合,使其产生了歌唱领域中对新唱法的瞩目,这种演唱形式对声乐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元勇.论“竖开唱法”和“斜开唱法”歌唱理论体系的中国人文内涵[A].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12年.
[2]韩丽娜.通俗、民族、美声唱法在歌曲演唱中的交叉运用[J].艺术研究,2011,(03).
[3]覃生平,张伟.浅谈美声唱法在云南山歌《小河淌水》演唱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09,(09).
[4]欧海鸥.音乐剧声乐演唱特征探究――以《歌剧魅影》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1).
[5]贺杏鸟.从《歌剧魅影》看韦伯的音乐剧创作特点[J].黄河之声,2012,(16)
关键词:
民族声乐教学;声乐艺术;美声唱法;融合
作为我国声乐教学中两个比较关键的组成部分,民族唱法以及美声唱法对声乐教学水平的提升,对声乐人才的培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对于民族唱法而言,其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我国独特的唱法优势,能够做到“以情带声”,获得良好的舞台效果,充分表达出广大人民对精神文化的渴求。而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主要源自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具有丰富多变的唱法以及优美的音色。其比较重视音色的统一,具有比较专业的发声方法,而且也具有较强的音量可塑性。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声乐教学水平,就要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有机地融合美声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优势,进而更好地提升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质量,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人才。
一、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异同点
(一)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相同点
对于西洋声乐以及民族声乐而言,二者均是由曲调以及语言构成的,所以语言对其具有相当关键的作用。民族声乐比较注重歌曲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民族声乐得以良好的发展,是与民族语言的支持具有密切关联的。假若没有民族语言,则民族声乐艺术也无法得到良好的发展,无法发挥其光和热。而对于西洋声乐而言,其音乐的主调即为歌词,声音以及节奏为辅助,在实际演唱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确保字正腔圆,确保其雄厚有力。对于民族唱法而言,其把丹田划分成三个部分,即上、中、下丹田[1]。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比较注重胸腹式呼吸以及整体混合式共鸣的有机结合。
(二)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区别
民族唱法的基础即为汉字。汉字主要包括四声,在其具体发音的时候,其是由唇、舌头以及牙齿等多个器官共同配合而成,于是就会使得咬字、吐字比较清晰纯正。而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基础即为元音的发音。其具有相对简单的形式,在发音时比较注重规律的连贯性。在民族唱法的具体演唱过程中,其不但比较重视演唱过程的表演,与此同时,还比较注重演唱以及表演的有机结合。对于民族唱法而言,其具有相对比较丰富的表演形式,这样就能通过表演更好地打动观众。然而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认为在歌唱中进行表演是多余的,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在实际演唱中,演唱者是以单一的演唱来打动并且感染观众。在此方面,两种唱法是存在较大区别的。
二、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融合
(一)演唱技术的融合
当前,在我国一些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在民歌或是艺术歌曲的演唱中都积极地实现了对美声唱法的融合,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气息运用方面
在气息运用方面,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保留了传统民族声乐比较具有特点的技巧。与此同时还积极地融合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呼吸原理。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如同“闻花香”般地将气息深吸进来,然后再使用横膈膜将其保持住。并且要利用吸气肌肉群以及呼吸肌肉群彼此间所具有的对抗性作为气息的支点[2]。在实际演唱时能够使得气息顺畅地流动,然后再持续不断地为声音提供支持。例如,在演唱《思乡》以及《我住长江头》等创作歌曲的时候,可以使用美声唱法中的连音唱法。在通常状况下,其并非是在句子中间行换气的操作,而是要保持声音的线条以及连贯性;在演唱《小白菜》以及《兰花花》等具有民族色彩的歌曲时,演奏者就要使用一些“偷气、换气、取气”的方式。对于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而言,其比较重视“以气唱情”,往往都会采用小气口的方法来实现对乐句的切断,进而充分地表达出作品中所包含的一些思想情感,例如诉说以及哭泣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作品的抑扬顿挫。反之,对于一些爆发以及激烈的情感,会采用大气口的方式进行表达。除此以外,对于《牧笛》这种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民间风情的新型创作歌曲,在其中运用了美声唱法中的花腔技术。在这些歌曲的演唱过程中也采用了西洋歌剧中演唱华彩乐段的气息方法,实现了对这些技术的有机融合。
2.咬字技术应用方面
作为一种声乐艺术,美声唱法主要是基于意大利民族语言得以发展而来的。在采用西洋的美声唱法对中国作品进行演唱时,需要将字音咬清,同时还要保障声音的通畅性,这是存在较大难度的。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意大利语言当中,“母音”以及“子音”之间是存在较远的距离,这和中国汉语的咬字习惯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在声乐教学当中,其有效地借鉴并且融合了美声唱法[3]。在通常状况下,其会比较注重对喉头位置的降低,于是字的着力点就相对较为靠后。在此状况下,就必须要提起软腭,保证后咽壁的树立,于是就能够建立稳固的咽腔。在一般状况下,往往都会是使用意大利语当中的a、e、i、o、u这几个基本的元音来完成声音训练的,并且选择使用混合母音的方式使得纯母音逐渐混合其他母音的色彩,如此操作就会使得母音变得比较圆润。把五个母音最近距离的咬清,能够使得声音比较顺畅地发出来,在此基础上找到共鸣。不仅如此,还要比较注重练习的哼鸣音,要努力发现声音的高位置,如此一来就能够保证声音的统一性,使得演唱变得比较圆润、连贯。在掌握良好的发音方法以后,就能够在技术方面得到更大的自由以及发展空间,如此一来就能够更加轻松地咬清汉字的字音。对于周小燕以及黄友葵等早期的声乐教育家而言,他们都是最早学习西洋唱法的,而且采用美声的唱法对中国作品进行了演唱,其中包括《黄水谣》以及《康定情歌》等,而且这些歌曲也在广大群众中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当前,我国也开始采用美声唱法对中国作品进行演唱,并且在咬清字音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此状况下,也使得人们改变了对美声唱法咬字不清的这一种错误认识。例如,廖昌永在演唱《母爱》这一歌曲时,采用的是美声唱法,然而在其风格上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对亲情的重视与理解,因此歌声比较感人动听,得以广泛流传。
3.共鸣应用方面
对于我国传统的民间唱法而言,其往往是采用的口腔共鸣技术。其比较重视的是局部共鸣的运用。在当前的声乐教育教学中,也是借鉴了美声唱法对混合共鸣的应用。在此过程中,要求演唱者能够将喉咙打开,能够形成比较稳定的通道,有效地调动全部的共鸣腔体,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避免在传统民族声乐当中所存在的压、挤以及卡的声音,进而能够有效地提升声音的圆润性。与此同时,其能够结合音高的具体改变对腔体的音色以及大小进行合理的调整。然而,在声音得以改变的状况下,对真假声的实际运用比例进行有效调整,在此基础上就可以使得声音达到头腔、胸腔以及口咽腔的共鸣。于是就实现了对声音色彩的美化,使其能够更加的圆润,具有光泽,可以传得更加遥远。例如,在演唱一些创作歌曲,如《沁园春•雪》这首音乐作品的时候,合理地应用混合共鸣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宏大气魄;在演唱一些感情相对非常细腻的民歌,例如《绣荷包》歌曲时,演唱者要结合作品的实际风格,合理地调整共鸣以及嗓音,要结合曲目的不同风格特点,对共鸣腔体的运用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美声唱法以及传统民族唱法的有机融合。
(二)在声乐教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
1.我国古代的声乐理论
在我国古代创造了许多关于声乐理论的研究作品,例如,张炎的《词源》、沈括的《梦溪笔谈》以及清大椿的《乐府传声》等[4]。这些作品论述了声乐艺术中的一些歌唱技术以及发音的原理,总结了当时声乐艺术的发展情况以及在演演唱时所遵守的艺术标准等。其中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咬字吐字的技巧以及声腔技术,包括对作品情感的表达等。但是这些著作往往都是一些经验式的总结,缺少对科学原理的详细阐述。然而对于美声的声乐理论而言,其中融入了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如生理学、医学以及物理学等。其中对歌唱发声的本质规律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与研讨,而且也成立了比较科学、合理的歌唱训练体系,这也使得声乐的实践与艺术理论得到了有效融合,从而实现了歌唱艺术以及科学的有机结合。
2.声乐理论研究方面的融合
对于我国的声乐理论研究来说,其主要是根据声乐教学系统的开展而形成的。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加剧了对声乐学科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截止到目前为止,《音乐研究》以及许多高校的学报上都刊登了一些与声乐相关的论文,其中包括《中国音乐》《音乐探索》与《音乐艺术》等[5]。这样也就有效地扩展了声乐研究的范围,引起人们更加广泛的重视。在1997年,石惟正先生正式组建成立“石惟正声乐理论研究室”,从此以后,石先生以及诸多优秀的音乐学者就开始汇总音乐相关的论文。从1997年至2003年期间,我国许多学者与机构也加强了对声乐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的方向日益广泛化,并且研究课题日益精细化。尽管开展的研究主要是沿承西洋美声学派当中的理论体系,然而其也实现了与我国声乐教学的有机结合,开展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例如,西洋唱法以及我国民族唱法之间的比较分析等。
总之,在我国的音乐教育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其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美声唱法也具有其较多的优势,如果将其合理地融合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就能够取得更好的音乐艺术效果,能够得到更强的舞台感染力,可以形成更加优秀的新唱法,从而有效地实现歌唱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声乐人才的全面发展。
作者:阚学燕 单位:山东省章丘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参考文献:
[1]陈浩月.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J].音乐时空,2015,(09):115.
[2]杨星.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25):104-105.
正文: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是两种歌唱艺术。它们之间不是格格不入,互相独立的歌唱艺术;而是在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它们有共性,也有许多独特的个性。不论我国的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在呼吸问题上,原理上基本是一致的。我们在演唱时既要注意民族唱法风格与美声发声的歌唱技术相结合,又要根据每个人的发声机能的不同进行具体的调整。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它们之间互有联系,互相依存,它们以不同的声乐模式呈现着特有的艺术色彩。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特点
民族唱法:是由传统的民间艺术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融汇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与方法,是我国人民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以及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美声唱法的优点。从而形成了一种民族唱法。它包括中国的诸多的说唱艺术及中国的民族歌剧等体裁的演唱艺术。同时继承中国民歌唱法的精华,并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美声唱法的先进发声技巧与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具有音域宽广、声音圆润明亮、咬字发音亲切动人、演唱风格淳朴优美等特点。
美声唱法: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以意大利语作为语言基础,形成了“BelCanto”的歌唱艺术。在意大利语中意思是“美好的歌唱”。在我国声乐界中被称为“美声唱法”。它的特点是在演唱风格上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音区统一和谐;发声方法科学自如,音量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灵便流畅。这种演唱风格在全世界都有很大影响。现在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为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文艺复兴时,逐渐产生歌剧,美声唱法也趋于完善。它作为一种歌唱艺术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美声唱法不受语言限制成为世界性的声乐艺术,融合各个国家的不同的语言特点,是世界范围公认的歌唱方法。虽然两种唱法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但是他们之间是否就没有共同性呢?
两种唱法的共同性
“共性赋于个性之中”,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共通的。比较和研究两种唱法之间的共性规律与个性差异,将有利于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两种唱法艺术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声乐理论研究和歌唱艺术事业的不断进步发展。民族唱法在注重科学性与时代性的同时,又体现着美声唱法的艺术性与完美性。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都是科学的,两者都必须始终是高位置、深呼吸、打开喉咙歌唱的它们之间的共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追求声音完美的共同性: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唱法都要求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不论是哪一种唱法在歌唱者看来都必须具有两个八度以上的音域,而且都具有足够的气息和持久性的演唱能力。在声音明亮、吐字自然、控制音量强弱的程度上都能一致。
2.呼吸位置的共同性:
两种唱法都有优美的音质,这足以证明是正确运用和控制气息的结果。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发声的原动力。民族唱法讲求丹田运气,而美声唱法讲求胸腹式呼吸,实质上两者呼吸是完全一致的。两者都要求深呼吸,美声唱法通常以闻花、叹气、倒吸凉气、吓一跳等感觉使气沉下来;而民族唱法则以气沉于底,贯于顶等方法来深呼吸歌唱,二者都是靠气息托住声音,以求纯净、优美的音质。他们提法各异,但所求目的却是一致的。
3.高位置的声音安放的共同性:
我国的民族唱法借鉴了京剧唱腔,而美声唱法也借鉴了西洋歌剧唱法的很多技巧,这也足以说明了两者在声音安放的位置上是相通或是相近的,尤其京剧唱腔中的青衣唱法喉开气深,整体贯通。老生的唱法自如、轻松、灵活,高音运用男高音的极限,足以与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相比;如果用美声歌剧的唱法划分,京剧唱腔的各位演唱者真可谓是抒情的花腔女高音。所以美声唱法需要高位置发声,民族唱法也同样需要高位置歌唱,两者都需要面罩以上共鸣
4.喉头放松声音流畅贯通的共同性: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两者都讲究声音上下贯通、流畅、自如,都需要高位置、深呼吸,都强调声音、气息向相反的方向走,两者都不能用挤塞喉咙的方法歌唱。都主张用打呵欠状态或微笑状态来打开喉咙歌唱。美声唱法要求打开喉咙,甚至喉咙底部都要打开,无限制地扩张和硬撑。近年来,民族唱法大量借鉴西洋唱法发声技巧,讲究喉头下放,拉长发音管,这使得民族唱法在具有我们民族发声的特点以外,也具有了圆润性、柔和性、通透性,表现力进一步增强。
5.心理因素的共同性: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两者都必须具有共同的歌唱心理素质,两者都需要具有能动、兴奋、积极、朝气蓬勃的歌唱心理状态,都需要展开想像的空间,形神兼备、身临其境、声情并茂地进入演唱境界。
总之,歌唱艺术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都有其共性。民族唱法,是我国人们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以及汉语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了美声唱法的优点。在呼吸的运用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充分借鉴戏曲唱法中的“气沉丹田”,在共鸣的运用上,更多地使用口咽腔与头腔的共鸣。在这一点上,它们两者之间是可以相提并论的。我们应该了解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不断积累经验,认真研究、分析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为我国民族唱法探索出一条更为理想的、科学的发展道路。将两种唱法的歌唱理论兼容并蓄地运用到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和实际演唱中,使之与我国民族语言特点,民族风格的表现手段相结合。在充分借鉴美声科学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大胆的结合我国民族风格的汉语语言特点,以及在运用气息、咬字吐字等方面,不断丰富、创新我国的民族唱法。不难看出,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演唱技术上存在着许多共性。
参考文献:
1、张建华:《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第1期。
在我国,目前声乐被划分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演唱方法。从20世纪80年代的初步形成到今天,这种划分方法已逐步得到音乐界人士及整个社会的承认。每种唱法都以其独有的风格和魅力深入人心。究竟这三种方法在其发声、呼吸、共鸣、吐字以及歌曲的演唱风格、艺术处理方面有何异同呢?本文就美声与民族两种唱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比较分析。便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它,以期获得更为明确统一的认识。
美声唱法,即意大利文bel canto意为美好的歌唱。主要是指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及歌唱方法。其最早出现于16世纪末意大利的弗洛伦萨。美声唱法要求歌唱的发声自然,声音宏亮,音色美妙清纯,有适当的共鸣和圆润的连贯音,特重的起音法,巧妙的滑音,稳定的持续音,有规律地渐强、渐弱以及装饰音等,其目的是要使旋律演唱得更华丽、更灵活、更圆润、更富有光彩,音高更为准确,声音更具有穿透力。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认为,美声唱法应该具有三项要求:(1)具有自然优美的嗓音,在整个歌唱音域范围内能将声音保持均匀与统一;(2)通过严格训练后,达到对极为华丽的、具有高度技巧性的音乐作品能够唱的毫不费力;(3)通过聆听赏析意大利优秀歌唱家的歌唱并能融会贯通,充分掌握美声唱法的风格。这三项要求。给美声唱法做了一个较为科学、完整的总结。
在17、18世纪,美声唱法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声乐演唱以其更富有男子气概的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声音而成为声乐技术发展的时尚与潮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19世纪以后的美声唱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声乐理论与嗓音研究方面已取得辉煌的成就。在此期间,先后出现了加尔西亚父子歌唱学派、杜鲁雷学派、尚·德·雷斯克学派等四大美声流派。其中最瞩目的是西班牙人加尔西亚父子。其子小加尔西亚提出了“声门冲击”理论。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声乐理论指导。并著有《关于人声的研究报告》、《歌唱艺术论文全集》两书。1855年他发明了喉镜,为嗓音医学的发展与声乐教学的实际观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初。随着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莉莉·雷曼的声乐论著《我的歌唱艺术》的问世,她集40年来的演唱经验,通过实践性的论述,把古老的意大利美声歌唱学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美声唱法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歌唱家所喜爱和推崇的一种歌唱方法。自20世纪以来,美声唱法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吉利、美籍希腊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以及当今世界三大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他们的歌唱集中地体现了美声唱法的优势和特点,把美声歌唱学派的歌唱精华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人类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通常美声唱法有两个概念:狭义概念中的美声唱法主要是指19世纪20年代以罗西尼、贝利尼和多尼采蒂为代表的华丽优美的歌剧风格。这个时期的歌剧要求掌握高超的歌唱技巧,在声音上力求尽善尽美,因而这一时期的美声唱法后来也被称为歌剧唱法。如前所述,意大利的美声唱法是以音色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圆润,花腔装饰,乐句流畅灵便为其主要特点,但因忽视词意表达上的细致深刻,故常表现出单纯追求声音效果,炫耀技巧和程式化的倾向。在我国,人们所理解的美声唱法已属于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那就是以意大利歌唱技术为基础传统的歌唱方式。它包括歌剧、清唱剧、音乐会的整个唱法。虽然融合了各个国家的不同的语言特点以及各个不同的审美观,但是基本的发声要求是相对一致的,它形成了世界范围公认的歌唱方式。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声唱法的概念。
美声唱法要求发声自然,声音宏亮,有适当的共鸣和圆润的连贯音等,其目的是要使旋律演唱得更华丽、更灵活、更富有光彩,声音更具有穿透力。在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阉人歌手,他们将美声唱法推向了巅峰,这一时期为美声唱法的黄金时期。但由于他们的演唱过分炫耀技巧,脱离现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崇尚艺术的现实性,阉人歌手逐渐被淘汰。进入19世纪后,美声唱法有了新的发展,以罗西尼(Rossini)、多尼采蒂(Donizelle)、贝利尼(Bellini)为代表的意大利歌剧与迈耶贝尔等人的法国歌剧大胆地采用了自然男女生以取代阉人歌手。到19世纪中叶歌剧中的咏叹调成为美声唱法中的一个重要演唱内容,至此,声乐演唱以其更富有男子气概的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声音而成为声乐技术发展的时尚与潮流。
20世纪初,随着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莉莉・雷曼的声乐论著《我的歌唱艺术》的问世,她集40年来的演唱经验,通过实践性的论述,把古老的意大利美声歌唱学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二、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我国人民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汉语言的发音吐字、 戏曲唱腔,在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演唱方法。
民族音乐的发展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最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了表现劳动人民爱情的歌曲。春秋战国后,有了《诗经》。在汉代,又有了乐府这样的音乐机构,使民间的歌唱艺术走向专业化。进入唐代有了戏曲更集中、更专业的机构――梨园。而后的宋、元、明、清也有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使得民歌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趋于成熟。
我国最早的民歌基本上是运用纯真声(民间称大嗓)演唱。这种演唱方式真实自然,使人感到亲切。但这种声音由于呼吸较浅,共鸣较少,因而显得不够柔美圆润,其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
三、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差异
1. 呼吸、咬字
美声唱法讲究呼吸的控制,其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混声区唱法,各个音区按比例来运用真假声。它要求声音的统一和自然,强调共鸣及腔体的调配,在吐字上也符合他们的语言规律,辅音过渡到元音自然统一和谐。
我国的传统唱法讲究以情带声,在唱法上运用真声比较多,要求抑扬顿挫,追求高昂或抒婉的情绪变化。且在唱法上对吐字、咬字要求偏重,要求“字正腔圆”。这是民族唱法区别于美声唱法的重要标志。但是这种唱法气息比较浅,共鸣也比较少,故而就限制了音域的扩展,高音就不够圆润,且会表现出嗓子的生理负担。
2. 共鸣
歌唱共鸣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是不同唱法技术的分水岭。因为歌唱共鸣与声音的音量、音色、音质都存在着直接得关系,对吐字和发声技术有很大影响。同样,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歌唱共鸣技术上得差异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传统的民族唱法的理论文件中很少有歌唱共鸣的专门论述,从民族唱法技术的歌唱共鸣效果看,大体有以下几点:
1. 强调头腔共鸣,它强调高位置,但声音的焦点较小,集中明亮。
2. 重视口腔共鸣。注意发挥口腔共鸣的声音主渠道中的共鸣作用。
3. 淡化胸腔共鸣。民族民间唱法中除少数情况外,对胸腔共鸣都不够重视,但就总体而言,更为注重的还是口腔共鸣。
4. 重视局部共鸣。民族唱法重视局部的引用技术,忽视整体混合共鸣,忽视各个局部共鸣间的整体配合。
美声唱法非常重视歌的共鸣技术,认为“整个身体就是声音的响板”,并认为“喉头出现紧缩会妨碍向身体各部分辐射的声音振动”。大体有以下几点:
1. 共鸣腔体调节。美声学派为获得良好的共鸣,主张以“打开”的方式扩充和调节共鸣空间,特别是喉、咽、内口腔的生理调节技术,是美声唱法颇具特点的共鸣技术。
2. 高位安放。头腔共鸣的高位安放是美声唱法头腔共鸣应用技术的核心。
3. 胸腔共鸣运用。胸腔共鸣器官共鸣功能的充分发挥是美声唱法共鸣技术的另一特点。
四、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融合
美声唱法很注重气息的运用,讲究横膈膜呼吸法,唱歌过程要求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同时协调的运作,强调以气托声。流传最广的箴言就是“学会了呼吸,就学会了唱歌”可见呼吸在美声唱法中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也和美声唱法一样离不开气息的支撑,也注重气息的运用,但是相对美声唱法的气息要求较浅,对腰腹部的运作要求没那么多,而且传统民族唱法以紧为主,重字轻声,演唱过程强调喉头和声带的震动,故而声音听起来单薄无力,不够圆润。所以将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相互融合是可以改善传统唱法的不足之处的。在保证传统唱法民族语言特点和演唱风格的前提下同样注重气息的运用,借鉴美声唱法的横膈膜呼吸法,从而改善嗓子的生理负担,让声音更圆润动听,声音力度可以得到极大发挥,情绪爆发力更强。
总之,两种唱法在某些方面有机的融合和健全,真正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道理。两种唱法的有机结合,弥补了中国民族唱法某些方面的不足,也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并将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推向了世界。我们应该在充分借鉴美声科学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地结合我国民族风格的汉语言特点,以及在运用气息、咬字吐字等方面,不断丰富、创新,将两种唱法的歌唱理论运用到声乐教学和实际演唱中,最终达到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在我国,目前声乐被划分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演唱方法。从20世纪80年代的初步形成到今天,这种划分方法已逐步得到音乐界人士及整个社会的承认。每种唱法都以其独有的风格和魅力深入人心。究竟这三种方法在其发声、呼吸、共鸣、吐字以及歌曲的演唱风格、艺术处理方面有何异同呢?本文就美声与民族两种唱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比较分析。便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它,以期获得更为明确统一的认识。
美声唱法,即意大利文bel canto意为美好的歌唱。主要是指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及歌唱方法。其最早出现于16世纪末意大利的弗洛伦萨。美声唱法要求歌唱的发声自然,声音宏亮,音色美妙清纯,有适当的共鸣和圆润的连贯音,特重的起音法,巧妙的滑音,稳定的持续音,有规律地渐强、渐弱以及装饰音等,其目的是要使旋律演唱得更华丽、更灵活、更圆润、更富有光彩,音高更为准确,声音更具有穿透力。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认为,美声唱法应该具有三项要求:(1)具有自然优美的嗓音,在整个歌唱音域范围内能将声音保持均匀与统一;(2)通过严格训练后,达到对极为华丽的、具有高度技巧性的音乐作品能够唱的毫不费力;(3)通过聆听赏析意大利优秀歌唱家的歌唱并能融会贯通,充分掌握美声唱法的风格。这三项要求。给美声唱法做了一个较为科学、完整的总结。
在17、18世纪,美声唱法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声乐演唱以其更富有男子气概的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声音而成为声乐技术发展的时尚与潮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19世纪以后的美声唱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声乐理论与嗓音研究方面已取得辉煌的成就。在此期间,先后出现了加尔西亚父子歌唱学派、杜鲁雷学派、尚·德·雷斯克学派等四大美声流派。其中最瞩目的是西班牙人加尔西亚父子。其子小加尔西亚提出了“声门冲击”理论。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声乐理论指导。并著有《关于人声的研究报告》、《歌唱艺术论文全集》两书。1855年他发明了喉镜,为嗓音医学的发展与声乐教学的实际观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初。随着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莉莉·雷曼的声乐论著《我的歌唱艺术》的问世,她集40年来的演唱经验,通过实践性的论述,把古老的意大利美声歌唱学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美声唱法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歌唱家所喜爱和推崇的一种歌唱方法。自20世纪以来,美声唱法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吉利、美籍希腊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以及当今世界三大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他们的歌唱集中地体现了美声唱法的优势和特点,把美声歌唱学派的歌唱精华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人类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通常美声唱法有两个概念:狭义概念中的美声唱法主要是指19世纪20年代以罗西尼、贝利尼和多尼采蒂为代表的华丽优美的歌剧风格。这个时期的歌剧要求掌握高超的歌唱技巧,在声音上力求尽善尽美,因而这一时期的美声唱法后来也被称为歌剧唱法。如前所述,意大利的美声唱法是以音色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圆润,花腔装饰,乐句流畅灵便为其主要特点,但因忽视词意表达上的细致深刻,故常表现出单纯追求声音效果,炫耀技巧和程式化的倾向。在我国,人们所理解的美声唱法已属于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那就是以意大利歌唱技术为基础传统的歌唱方式。它包括歌剧、清唱剧、音乐会的整个唱法。虽然融合了各个国家的不同的语言特点以及各个不同的审美观,但是基本的发声要求是相对一致的,它形成了世界范围公认的歌唱方式。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声唱法的概念。
民族唱法,是我国人民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洋唱法的优点,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通称为民族唱法。
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声乐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新一代的民族声乐学派传承了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20多年来,民族声乐逐步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在世界民族歌唱流派中独树一帜,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民族声乐歌唱家如蒋大为、李双江、、宋祖英等他们因声音明亮纯净,音色优美,吐字清晰准确,演唱轻松自然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民族唱法听起来声音明亮,位置靠前,语言清晰,演唱亲切自然、提倡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在呼吸的运用上,借鉴戏曲唱法中的“气沉丹田”;在共鸣的运用上,更多地使用口咽腔与头腔的共鸣,紧抓额窦、眉心,使声音集中靠前。运用民族唱法的歌手喉器的位置相对美声唱法位置略显得高一些,这无碍于歌唱,但必须要处于相对稳定的位置。在放松下颚,打开额骨,提笑肌,舌头平放,脖子肩头放松,强调腰腹肌的力量等方面的要求与美声唱法一致。近年来,民族唱法大胆地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在保持我国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在高音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解决了民族唱法中高音区的演唱问题,这是民族唱法一个新的突破。
在20世纪这一百年中,通过几代声乐教育家的不懈努力,美声唱法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从最早的周淑安、肖友梅、应上能到李献敏、斯义桂再到后来的周小燕、沈湘等老一辈歌唱家、教育家。在他们的辛勤耕耘下,培养出了大批我国自己的美声歌唱家。在今天,旅居海外活跃在国际歌坛上的胡小平、张建一等,还有活跃在国内舞台上的殷秀梅、程志等,他们在许多重大的国际声乐比赛中纷纷摘得桂冠,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令世界歌坛所震惊。
关键词:演唱风格;语言;呼吸;共鸣;个性与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