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建筑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8: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多层建筑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多层建筑论文

篇(1)

(1)建筑立面色彩对于室内空间的环境色影响。多层建筑群落有一定的楼间距设计规范要求,一般情况下,相近建筑之间会有一定的色彩环境因素影响。例如,室内空间的墙体、顶棚都是白色的,仔细观察会发现原本白色的墙壁会呈现一定的色彩倾向,那就是相邻建筑立面色彩的映射。建筑立面色彩的环境色构成在实际设计中有较强的视觉影响力。从色彩三要素来定位色彩的视觉效果,色彩纯度较高、明度较低的颜色不适用多层建筑立面,比如大红、熟褐、深蓝这类颜色,本身的视觉冲击力就很强,对于相邻建筑的室内会有较强的环境色影响,空间中会有较强的色彩映射,以及相关联的色彩混合。色彩纯度较低、明度较高的颜色在多层建筑设计中的适用性则更为广泛,比如米色、浅灰色这类颜色,属于空间意义上的背景颜色,对于相邻建筑的室内影响也较弱。

(2)建筑立面色彩与室内空间色彩的调和。作为住宅类别的多层建筑设计,室内空间的视觉感受是十分重要的,建筑立面色彩填窗而现,构成了室内空间色彩的一部分,由此,设计时需要考虑立面色彩的可调和性。在目前市场提供的商品房销售房源中,可分为精装房与清水房两部分,精装房的建筑立面色彩设计与室内色彩设计是施工的共同体,是可调可控的,设计时以建筑风格为统领,色彩基本是在同一色彩相貌,相近明度、纯度的区间内;清水房的建筑立面色彩要考虑对于各种室内装修风格的兼容性,设计时要从建筑风格出发选择色彩相貌,然后调试色彩的明度、纯度至中性色彩感受的范围内,这样的色彩可搭配的元素较多、适用性较强。

2多层建筑立面色彩设计与园区景观

置身室外,视觉上的建筑空间环境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建筑立面的整体色彩,另一部分是建筑相关的景观色彩。两者对比、调和,共同形成多层住宅的园区景观色彩氛围。以绿化较多的园区景观为参照。植被树木在春夏秋三季呈现绿色调,冬季落叶则呈现棕褐色调。在考虑建筑与景观主色调的搭配时,不宜选择互补色范畴内、色彩对比关系强烈的颜色来搭配。以绿化较少、人造小品较多的园区景观为参照。设计时要整合景观主色调,然后考虑建筑立面色彩与景观色彩的搭配关系。由于两大块的色彩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设计发挥的余地较大。多层住宅建筑色彩的设计要依托于其园区景观的风格定位,选择色彩相貌,在建筑与景观的色彩对比、色彩调和关系中选择色彩相貌,调适色彩明度,确定色彩纯度。

3多层建筑立面色彩设计与城市规划

3.1多层建筑立面色彩的群化

色彩的小面积与大面积的视觉冲击力是截然不同的,从城市地块规划及项目整体性考虑,多层建筑所构成的居住区一般占地面积是比较大的,其建筑立面的色彩延展、群化之后的可视面积也是较大的,这样就需要考虑其构成的心理影响力。每一种色系都具有独特的色彩表现力与影响力,在同一色系中色彩的明度与纯度的变化又是多元的。在建筑立面色彩设计中要遵循选定色彩、调试色彩、色彩搭配、群化扩大的步骤,循序渐进的推进色彩的选择定位。在初步选定建筑立面色彩后,再反之从空间体验者的角度感受群化后的色彩氛围,最终确定主色调及具体色彩构成元素。

3.2多层建筑立面色彩的群化与城市规划

(1)多层建筑立面色彩群化与城市规划的色彩关系。城市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客观条件制定适宜城市整体发展的计划,从而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并进一步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一项具有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工作。与之相对应,不同区域的建筑会有各自功能性的色彩表现。建筑的色彩总是要有其功能、风格、适用人群的定位表达,这样就要求在建筑立面色彩设计时要宏观考虑城市规划对于建筑所属区域、地块的功能形象定位,找到表达功能相呼应的色彩进行建筑立面设计。

(2)多层建筑立面色彩群化与城市规划的风格协调。不同的城市由于其所属国家、所处地域、居住人群、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会有独特的风格面貌,每个城市的独特性格可以由色彩来构建印、表达。在多层建筑立面色彩设计的前期,要综合考虑政策性、文化性的总体要求,在色彩定位中做到个体精彩服从整体风格。

4建筑立面色彩设计的心理影响力

建筑是抽象的艺术,建筑色彩更是抽象的视觉表现因素,建筑色彩由其广阔的空间面积、围合的空间氛围,以及与自然光线的复合变化决定,对于人们的居住感受有着潜移默化、印象深刻的覆盖性影响。色彩作为独立的符号因素,以视觉示人,形成氛围、给人感受。不同的色彩搭配又会产生新的视觉形象、衍生出丰富的表现可能性。我们认识到的色彩是剥离了形象、体积、空间、质感等因素而独立存在的视觉符号,有相当的影响力,同时也有很强的可塑性。

篇(2)

我国政府对住宅建设十分关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给予了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近期住宅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居民消费热点,因此,积极开展住房制度改革,推进住宅商品化,为广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

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十分大。因此农村居民住房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在住宅建筑中多层房屋结构最为适合农村及中小城市的使用。所以多层宅在我国农村新建或正在建造的住宅中占90%以上。

多层房屋结构的广泛使用的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多层房屋结构的稳定性。若这个问题得不到重视那么将会给我们带来不少的安全隐患。

一、多层建筑结构的概述

住宅建筑按其层数分为:低层(l~3层)、多层(4~6层)、中高层(7~9层)、高层(l0层以上)四类。

从80年代开始至今,是我国多层房屋建筑在设计使用及施工建筑等各方面得到迅速发展的阶段,各中等城市以及广大农村都普遍兴起建造以框架结构、砖混结构、砖木结构、加筋砌体等多层建筑。

多层住宅为4~6层高的住宅,借助公共楼梯解决垂直交通,其优点在于:①它比低层住宅占地少,比高层住宅建设工期短,一般开工一年内即可竣工;②公摊面积少,无需像高层住宅需要增加公共走道、电梯、高压水泵等方面的投资,物业费也较低,整体的性能价格比高;③结构设计成熟,建材可就地大量工业化、标准化地生产。因此,多层住宅造价较低,售价适中,易于被普通消费者接受。

由于宁波市所辖地区有很多城乡结合地区,因此都存在很大部分的农村自留地。因宁波是石灰岩地质环境、地下溶洞较多的情况,高层建筑对自留地拥有者来说又投资太大,所以宁波的自留地建筑物主要是以3~6层的多层为主。多层建筑在宁波的广泛使用,不但能够改善广大群众的居住水平,而且通过房屋的出租提高群众的收入。所以多层房屋在宁波推广的比较普及。

二、设计对多层建筑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1.多层建筑的基础

多层房屋建筑无地质详勘报告,仅仅依据建设单位口头或笼统参照附近建筑物的基础设计资料就进行施工图设计;采用换土垫层进行软弱地基处理,不进行换土垫层设计,只凭经验处置,没有进行垫层宽度和厚度计算,既不安全,又不经济。

2.多层建筑的砖混结构房屋中构造柱兼作承重柱用

在砖混结构中,构造柱不但能够提高墙体的坑剪能力,而且构造柱与圈梁联结在一起,形成对砌体的约束,这对于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维持竖向承载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结构设计中,构造柱经常被作为承重柱使用,这种做法使得构造柱提前受力,柱底基础的抗冲切、抗弯曲及局部承压强度必然不能满足要求,降低了构造柱的拉结和约束作用,一旦遭遇地震,构造柱位置因应力集中首先破坏。

3.多层建筑在框架结构设计中,只注意横向框架而忽视纵向框架

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水平地震作用应按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纵向框架与横向框架同等重要。一些结构设计者对于非抗震设计,没有考虑地震的纵向作用,在实际设计中经常出现梁的支座负筋,跨中纵筋及箍筋的配筋置均不足的现象。

4.多层建筑的悬挑梁的梁高选用过小

设计者往往只注意了对梁的强度和倾覆进行验算,而忽略了对梁挠度的验算。梁高选用过小,引起梁截面的受压区应力过高,梁的延性减小,在竖向地震作用下易发生脆性破坏,失去承载力。

5.多层建筑的连续梁按单梁进行设计

这种情况多发在阳台边梁的设计中。由于边梁上的荷重一般较小,没有引起设计者的重视,为图受力分析方便,设计者把实际应为连续梁的边梁按简支梁进行设计,致使边梁在支座处上部负筋配置量过少,加载后梁支座上部受拉区出现竖向裂缝,引起梁上的拦板出现竖向裂缝。

6.多层建筑的楼板设计常见题

板是建筑工程中的主要承重构件,是它将楼面、屋面的荷载传递到墙或梁,楼板的设计问题必将影响梁、墙、柱等构件安全。整个设计考虑不周,容易出现质量隐患。楼板设计中常见如下几个问题。

1)对板的受力状态认识不足,简单地将双向板作单向板进行计算,使计算假定与实际受力状态不符,导致一个方向配筋过大,而另一方向仅按构造配筋,造成配筋严重不足,致使板出现裂缝。

2)计算板承受线荷载的弯矩时,常常将该部分线荷载换算成等效的均布荷载后,进行板的配筋计算。但有些设计人员错误地将隔墙的总荷载附以板的总面积。另外,在板的设计中没考虑板上砌墙的影响,在板支承点上部出现了负弯矩,致使板顶出现裂缝。

3)双向板有效高度取值偏大。双向板计算时应考虑两个方向的弯矩,取各自的有效高度,一般长向的有效高度比短向的有效高度小。有的设计者为图省事或对板受力认识不足,取两方向的有效高度一致进行配筋计算,致使长跨有效高度偏大,配筋降低,使结构构件存在的质量隐患,甚至出现开明缝的现象。

总之,我们设计工作者应按规范相应的构造要求严格执行,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设计质量的隐患。

三、抗震设计对稳定性的影响

1.抗震措施

当前,在抗震设计中,从概念设计、抗震验算及构造措施等三方面入手,在将抗震与消震(结构延性)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设计地震力与结构延性要求相互影响的双重设计指标和方法,直至进一步通过一些结构措施(隔震措施,消能减震措施)来减震,即减小结构上的地震作用使得建筑在地震中有良好而经济的抗震性能是当代抗震设计规范发展的方向。而且,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强节点弱构件在提高结构延性方面的作用己得到普遍的认可。

2.多层建筑的抗震设计理念

我国《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1)对建筑的抗震设防提出“三水准、两阶段”的要求。“三水准”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对建筑抗震的三个水准设防要求,是通过“两阶段”设计来实现的。第一阶段:第一步采用与第一水准烈度相应的地震动参数,先计算出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与风、重力荷载效应组合,并引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进行构件截面设计,从而满足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第二步是采用同一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使其不超过抗震规范所规定的限值;同时采用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变形能力和塑性耗能,从而自动满足第二水准的变形要求。第二阶段:采用与第三水准相对应的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特别是柔弱楼层和抗震薄弱环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使之小于抗震规范的限值,并采用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从而满足第三水准的防倒塌要求。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TU352.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轮台地区是一个七度抗震区,今年一年,发生了两次四级以上地震,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房屋的抗震能力,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事,抗震好坏直接体现在建筑工程的质量上。抗震设计图纸是通过建筑施工来完成的,设计人员的抗震意图是通过建筑施工来实现的,特别是多层砖房的一些抗震构造措施,更是靠施工人员的高质量施工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砂浆强度、砌体质量、纵横墙体间的连接,楼(屋)盖与墙体之间的连接,甚至非结构件与主体结构的锚固等,均需要高质量的施工才能奏效。

那么要做好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首先要了解这种房屋的震害规律。多层砌体房屋震害规律主要有:1)不同烈度区震害差异较大,特别在高烈度区以严重破坏或倒塌为主。2)结构整体性差、抗连续倒塌能力低。3)未进行抗震设计的老旧房屋破坏严重。4)砌体与钢筋混凝土混合体系中砖砌体破坏严重。5)不同结构体系抗震性能不同, 房屋复杂体形比简单体型破坏重;房屋震害横墙承重最轻,纵横墙承重次之,纵墙承重最重;空旷底层破坏重,端头大房间的震害加重;大空间顶层破坏重。特别村镇建筑震害严重,是最薄弱的环节。

1 房屋抗震构造应注意的问题

1.1 平面布置。多层砖房屋墙体的布置应当均匀,上下层墙体对齐,墙上门窗洞口大小尽量一致,窗间墙应等宽均匀分布。在房屋的一个独立单元内宜采用相同的结构和墙体材料。平面上尽量避免凹进凸出的墙体,若为L 形或II 形平面时,应使转角或交叉部分的墙体拉通,如侧翼伸出较长(超过房屋宽度),则应以防震缝分割成独立的单元。

1.2 立面布置。立面体型复杂、屋顶局部突出物比平面不规则对地震更敏感,所以应不做或少做地震时易倒、易脱落的门脸、装饰物、女儿墙、挑檐等。如必须设置时,应采取措施在变截面处加强连接;建筑物的立面、体型应力求简单,注意减轻建筑物自重,降低重心位置。

1.3 建筑场地的选择。一般地说,建筑场地的选择应避免以下几种情况:1)活动断裂地带中容易发生地震的部位及附近地区;2)地下水位较浅的地方和松软的土地;3)地下有溶洞的地方,在石灰岩地区,如有较大的溶洞塌陷,因此,在其上部不应建筑高大或沉重建筑物;4)地势较陡的山坡、斜坡及河坎旁边,建在这些地方的建筑物不但容易例塌。而且还会由于山崩、滑坡而被淹没,或者由于重力关系而下滑。当建筑的各项条件相同时,建筑在比较牢固的地基上和建筑在松软地基上的建筑物,一个可能完整无损,一个可能破坏倒塌。因此,建筑时,必须注意地基的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

1.4 精心施工,注意质量。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地震对人类最大的破环大多是以建筑物的倒塌造成的。可以说建筑物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及财产的安全,为了把地震灾害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国务院于1994 年确定了防震减灾十年目标,即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争取用10 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抗御6 级左右的地震的能力。1998 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1 年11 月国务院义颁布了《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这些法规都明确规定:重大建筑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2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2.1砌体工程

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够,有的施工队对砌筑砂浆的配合比重视不够,水泥供应紧张时,同时用几个水泥生产厂家的水泥,有时一幢建筑上用的砂子取自不同的产地,而砌筑砂浆的配合比却往往一成不变。这就造成砖墙砂浆强度等级有时偏低,达不到设计要求。

1)有时工地润砖不彻底,轮台县,巴州地区,气候干燥、砖块较干,砂浆在砌体内还未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砂浆水分已被砖吸走和散失,使其强度等级降低。

2)砌体砂浆不饱满,水平及垂直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低,造成砖与砂浆粘结力降低,影响砖墙体的抗震强度。

3)纵横墙体交接处留马牙槎。要保证多层砖房的抗震能力,首先要确保房屋结构的整体性。为此保证砖墙体之间,特别是纵横墙体交接处的咬槎砌筑则是首要措施。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杨玉成同志把多层砖房纵横墙体咬槎砌筑的连接强度用连接强度系数来表示,把其楼层墙体平均抗震抗倒能力用层间平均墙体抗震强度系数表示,所以纵横墙体同时咬槎砌筑的刚性多层砖房,一般不会发生倾覆破坏。因此,纵横墙体交接处应咬槎砌筑、杜绝留直槎(马牙槎),是各有关设计、施工规范(规格)所一再强调的。

2.2钢筋混凝土圈梁、构造柱

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可增强砖墙的连接,有效地加强房屋的整体性,限制外墙的平面外的变形,防止房屋体倾覆破坏,显著提高多层砖房的抗倒能力。但在圈梁和构造柱的施工,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下述问题。

1)构造柱烂根。由于构造柱根部基础圈梁(或混凝土座)处不凿毛、不清扫,留有落地灰、碎砖块,碎木屑等;或由于构造柱的混凝土采用整层高浇筑,又不能确保浇筑质量,使构造柱下部的混凝土离散,骨料堆积柱底;或由于振捣密实等原因,造成构造柱根部出现严重露筋及缝隙夹渣层等。

2)构造柱插筋移位。从基础内或基础圈梁内伸出的构造柱插筋移位,有的工地插筋移位达100mm之多,为了使其能和上部构造柱竖筋搭接(或焊接),强行将插筋扳到构造柱竖筋的位置,这样做大大削弱了构造柱的抗震作用。

3)构造柱箍筋应加密的部位不加密,或加密不符合设计要求。

4)构造柱与墙体的马牙槎连接施工不到位。有的施工单位片面认为马牙槎仅是为了浇灌混凝土后形成一个个伸入砖墙内的刚性键,将砖墙与构造柱(通过构造柱将砖墙和砖墙)有机地连接在一起。由于上述偏见,当遇到有外露混凝土面的构造柱时,就可能忽略设计大马牙槎。有的虽然做了,但不规范,时有时无,影响柱与墙体的连接。

5)构造柱与墙体的水平拉结钢筋施工不规范。拉结钢筋施工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拉结钢筋伸入纵横墙内的长度不够(小于1m)。有的工地将有剩余的短钢筋,不管其长度是否合适,就拿来代替拉结钢筋,造成有时伸入墙内的长度不够。拉结钢筋的平面搁置不符合设计要求。有的钢筋距墙皮的距离太小,而有的将两根钢筋放在了砖墙中部;拉结钢筋沿墙高度设置不均匀,或者间距过大,超过了规范规定的要求。

2.3墙体间的连接

纵横墙体的交接处应同时砌筑。设防烈度为7度时层高超过3.6m 或墙长度大于7.2m 的大房间,及设防烈度为8度和9 度时,外墙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处,当末设构造柱时,应沿墙高每隔500mm 配置2Φ6 拉结钢筋,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后砌的非承重墙砌体应沿墙高每隔500mm 配置2Φ6 钢筋与承重墙柱拉结,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500mm;当设防烈度为8 度和9 度时长度大于5.1m 的后砌非承重砌体隔墙的墙顶,尚应与楼板或梁拉结。

2.4楼(屋盖)结构

楼(屋盖)结构及其与圈梁、梁、墙的连接非常重要,在地震中,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承受不了地震力的强烈震动。主要是由于预制构件和墙体不是整体受力,在预制构件的端部形成集中应力。造成截面的断裂和破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8)的强制性条文要求:1)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伸进纵、横墙内的长度,均不应小于120mm;2)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当圈梁未设在板的同一标高时。板端伸进外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20mm,伸进内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00mm,在梁上不应小于80mm;3)当板的跨度大于4.8m 并与外墙平行时,靠外墙的预制板侧应与墙或圈梁拉结;4)房屋端部大房间的楼盖。8 度时房屋的屋盖和9 度时房屋的楼、屋盖,当圈梁设在板底时,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应相互拉结,并应与梁、墙或圈梁拉结。

3现浇楼板质量不合乎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模板立柱支撑不牢,底模有下沉现象,致使楼板的支座处现浇板厚度减少,影响楼板的抗震质量。

2)钢筋位移,尤其是抗剪钢筋,不能保证位置。

3)混凝土配比不准,振捣不密实,出现纵裂缝。

4抗震缝

篇(4)

    在我国,住宅建筑按其层数分为:低层、多层、和高层三类。我国在《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中明确规定:1~3层为低层住宅;4~6层为多层住宅;7~9层为中高层住宅;10层以上为高层住宅。在这里我们着重笔墨论述一下多层住宅的建筑施工管理问题。

    1. 多层住宅建筑的特点归纳

    正如引言部分所说,多层住宅一般指4~6层高的住宅,借助公共楼梯解决垂直交通,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城市集合住宅。多层住宅在我国目前新建或正在建造的城镇住宅中占90%以上。多层的优点在于:第一、它比低层住宅在占地上要节省,同时又比高层住宅建设工期短,一般开工一年内即可竣工;第二、公摊面积少,无需像高层住宅需要增加公共走道、电梯、高压水泵等方面的投资,物业费也较低,整体的性能价格比高;第三、结构设计成熟、通常采用砖混结构,建材可就地生产,可大量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因此,多层住宅造价较低,价格适中,易于被普通消费者接受。

    2. 多层住宅建筑结构体系分析

    多层住宅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第一、混凝土空心砌块多层建筑体系,但其主要问题在于雨水容易从砂浆缝隙渗入,如果双面抹灰,又大大增加抹灰量;并且在光洁的砌块上抹灰难度很大,易空鼓、开裂;第二、框架轻板结构体系,结构多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内外墙均为非承重墙。可用陶粒空心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或其它非粘土砌块以及陶粒混凝土轻质两面光条板、3E板等做内外墙;第三、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内外墙全部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墙,目前已开发出多种配套的外墙保温体系。这类结构体系,亦可以把外墙做成预制墙板在现场预制生产后就地安装。

    3. 多层住宅建筑施工管理的特殊性总结

    3.1局部质量问题等同于全部质量问题

    因为多层住宅工程涉及到众多住户的个人利益,业主及住户都很重视,对工程质量要求比较严格。在施工中,即使工程质量控制得很好,若在一处出现小小失误,对住户来说,就是全部的问题。这就要求后期管理要过细、过硬。

    3.2各工种相互制约问题

    一个环节考虑不周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另一个环节,或更多的环节,产生难以控制的负面效应。如工序先后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成品保护,甚至给整个工程质量带来隐患。

    3.3 施工面过于分散

    因为多层住宅楼墙体比较多,房间多,施工洞堵住以后,同一楼层不相通,往往造成对某处施工管理不到位,出现问

    题。

    4. 如何做好多层住宅建筑的管理

    4.1 做好施工预案的重要性

    要针对整个工程的特点编制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其中应包括:关键部位的施工方法,工序的安排,不同工种的插入时间,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预控措施,制定出成品保护措施等。工程管理中,要抓住关键问题,使管理处于“受控”状况,才可能达到工期缩短,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增长的效果。

    4.2 严格控制多层住宅工程的变更

    工程变更和设计变更的造价占整个工程造价的比例有近10%,有时甚至更多.在施工过程中,各方面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超出原设计图纸的要求,或者由于设计考虑不周造成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等,就会出现工程变更和设计变更,而这些变更必须会带来工程造价的增加.也就可能出现工程造价难于控制好的局面.目前,导致绝大多数多层住宅工程造价突破控制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4.3 做好多层住宅施工工程监理工作

    工程监理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投资控制.即工程造价控制.其次,执行工程监理的监理工程师都是工程技术专家.他们的经验、阅历比较丰富.在设计及施工监理过程中能提出许多积极的降低工程造价的建议、尤其在施工阶段关系到是否要设计变更和工程变更的决定时,他们往往能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做出合理正确的选择,这一点许多建设方代表因其经验、阅历及技术受各方面的条件制约而无法做到。再者,在施工过程中。甲、乙两方因各自的立场、观点不同,有时会出现一些影响施工正常进行的情况,监理单位作为公正的第三方,在施工过程中协调双方关系,确保工程施工正常进行,这样能为完成工程造价控制提供有利条件。

    5. 多层住宅建筑施工的管理控制方法研究

    5.1多层住宅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方法

    要根据多层住宅建筑工程的质量目标,制定相应的质量验收标准,而且要使企业质量验收标准高于国家验收标准。严把材料质量关。采购的材料要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含环保标准)和设计要求,严格执行材料验收制度。确保主体结构质量。主体结构质量关系到整体工程质量和安全,关系到每个职工生命安全,因此,必须确保主体结构质量。重视装饰质量。在施工装饰阶段,一定要克服质量通病,搞好细部处理,在装饰水准上要高人一筹,要有创新和特色。抓好地下室、一层、顶层、屋面、卫生间以及楼梯走道等关键部位施工。同时,要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随着科技进步,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施工企业要及时掌握这些信息、积极应用到工程中来。

    5.2 多层住宅建筑施工的成本管理方法

    多层住宅建筑的成本控制就是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第一责任人,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5.3 多层住宅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方法

    要订立安全责任书,发生安全事故,各级责任人和班组都要承担一定经济责任。确保安全设施投资到位。安全设施投入不能省,特别是企业改制以后,安全设施投入更不能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要比你安全投入的费用大得多,而且,造成的影响很大。

    最后,在现有多层住宅建筑施工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应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布赖恩?爱德华兹.可持续性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李惠强.基于成本分析的多层建筑施工方案评价[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

    [3]苑振芳,刘斌.我国多层建筑的发展状况与展望[J].建筑结构,2007.

篇(5)

 

多层、特别是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在进行概念设计、结构计算时,必须明确嵌固端的位置。嵌固端是人为的对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模型中的一个重要假定,它直接关系到结构计算模型与结构实际受力状态的符合程度,以及构件内力、结构侧移等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嵌固端的定义,指除能承受轴力、弯矩、剪力之外;X向水平位移,Y向水平位移,竖向位移,位移角均为零的部位。按在地震作用下的屈服机制而言,就是预期塑性铰出现的部位。确定嵌固端就是通过刚度和承载力调整,迫使塑性铰在预期部位出现,并能承担上部结构在该处屈服超强引起的极限弯矩和出现塑性铰时的最大剪力以及相应的最大最小轴力。故嵌固端的选取和处理直接影响结构体系的受力和变形状态;恰当和正确对待嵌固端的选择和处理对保证结构体系的可靠性有重要意义。

如进行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按上部结构采用,地下一层以下结构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抗震设计时,一般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两层二者的较大值。此“底部两层”理解为从嵌固端向上的二层,而不是从基础向上的二层。墙厚和配筋,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宜小于200,且不宜小于层高的1/16;三、四级不应小于160,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0。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不应小于0.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嵌固端的正确选取,直接影响工程的墙厚及配筋,影响工程造价。所以,设计人应高度重视。科技论文。

多层建筑的嵌固端一般在基础位置;因为多层建筑一般不含地下室,其基础埋深较浅;实际工程中,特别是城市繁华地段,多层商业公建也存在联体的大底盘地下室。科技论文。规范规定“高层建筑宜设地下室”,但实际工程中,高层建筑也存在不含地下室的情况;所以,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基础埋深,有无地下室,地质情况等具体对待。

1. 有地下室的建筑

有地下室的建筑宜将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设在地下室顶板,此时应满足以下条件:1.1地下室顶板与室外地坪的高差不能太大,一般宜小于本层层高的1/3。

1.2地下室顶板结构应为梁板体系(即强梁弱柱),且该层楼板不得留有大洞,楼板框架梁应有足够的抗弯刚度,地下室顶板部位的梁柱节点的左右梁端截面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不宜小于柱端实际承载力之和。

1.3地下室结构的布置应保证地下室顶板及地下室各层楼板有足够的平面内整体刚度和承载力,能将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传递到所有的地下室抗侧力构件上;为此,地下室顶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并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每个方向每层配筋率不小于0.25%。

1.4地下室结构应能承受上部结构屈服超强及地下室本身的地震作用,即地下室的楼层剪切刚度不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剪切刚度的2倍;一般情况下,地下室外墙可参与地下室楼层剪切刚度的计算,但当地下室外墙与上部结构相距较远,如地下室一端附带多跨地下车库的情况,则在确定结构底部嵌固部位时,地下室外墙不参与地下室楼层剪切刚度的计算。

1.5上部为多塔结构地下室为大底盘时,应满足以下条件:<1>大底盘地下室的整体刚度与上部所有塔楼的总体刚度比不小于2.0。<2>每栋塔楼范围内的地下室剪切刚度与相邻上部塔楼的剪切刚度比不应小于1.5,塔楼范围可取塔楼周边向外扩出与地下室高度相等的水平长度。

1.6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纵向钢筋面积,处应满足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1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

若由于地下室大部分顶板标高降低较多、开大洞口、地下室顶板标高与地下室地坪的高差大于本层层高的1/3或地下一层混凝土剪力墙墙体较少等原因,不能满足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要求时,一般宜将嵌固部位设在基础顶面。除非地下室不是一层,当为两层甚至多层地下室时,地下1层剪切刚度应大于地上1层楼层的剪切刚度,且地下2层楼层剪切刚度应大于地下1层楼层剪切刚度,并应大于地上1层楼层剪切刚度的2倍。

2.无地下室建筑

2.1若基础埋深较浅,可取基础顶面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

2.2若基础埋深较深,多层剪力墙或砌体结构,当建筑地面设有200~300mm厚混凝土刚性地面时,可取室外地面以下500mm处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上部结构为刚度较柔的框架结构,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基础埋深较深时,将拉梁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是不妥的。拉梁改变了柱子的计算长度,使柱子的配筋较为经济合理,但拉梁本身刚度比较小,再加上回填土的密实度不好控制,行不成嵌固端。如果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设计为高杯口基础,满足高杯口基础的壁厚要求,可将高杯口基础的顶面作为嵌固端。

篇(6)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十几年我国已建成高层建筑万栋,建筑面积达到2亿平方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如深圳地王大厦81层,高325米;广州中天广场80层,高322米;上海金茂大厦88层,高420.5米。另外在南宁市也建起第一高楼摘要:地王国际商会中心即地王大厦共54层,高206.3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全国各地的高层建筑不断涌现,作为土建工作设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征及其结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平安适用、确保质量的基本原则。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征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低层、多层建筑结构相比较,结构专业在各专业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不同结构体系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建筑平面的布置、立面体形、楼层高度、机电管道的设置、施工技术的要求、施工工期长短和投资造价的高低等。其主要特征有摘要:

(一)水平力是设计主要因素

在低层和多层房屋结构中,往往是以重力为代表的竖向荷载控制着结构设计。而在高层建筑中,尽管竖向荷载仍对结构设计产生重要影响,但水平荷载却起着决定。因为建筑自重和楼面使用荷载在竖向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和弯矩的数值,仅和建筑高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而水平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竖向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是和建筑高度的两次方成正比。另一方面,对一定高度建筑来说,竖向荷载大体上是定值,而作为水平荷载的风荷载和地震功能,其数值是随着结构动力性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

(二)侧移成为控指标

和低层或多层建筑不同,结构侧移已成为高层结构设计中的关键因素。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水平荷载下结构的侧向变形迅速增大,和建筑高度H的4次方成正比(=qH4/8EI)。

另外,高层建筑随着高度的增加、轻质高强材料的应用、新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体系的出现、侧向位移的迅速增大,在设计中不仅要求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还要求具有足够的抗推刚度,使结构在水平荷载下产生的侧移被控制在某一限度之内,否则会产生以下情况摘要:

1.因侧移产生较大的附加内力,尤其是竖向构件,当侧向位移增大时,偏心加剧,当产生的附加内力值超过一定数值时,将会导致房屋侧塌。

2.使居住人员感到不适或惊慌。

3.使填充墙或建筑装饰开裂或损坏,使机电设备管道损坏,使电梯轨道变型造成不能正常运行。

4.使主体结构构件出现大裂缝,甚至损坏。

(三)抗震设计要求更高

有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除要考虑正常使用时的竖向荷载、风荷载外,还必须使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做到小震不坏、大震不倒。

(四)减轻高层建筑自重比多层建筑更为重要

高层建筑减轻自重比多层建筑更有意义。从地基承载力或桩基承载力考虑,假如在同样地基或桩基的情况下,减轻房屋自重意昧着不增加基础造价和处理办法,可以多建层数,这在软弱土层有突出的经济效益。

地震效应和建筑的重量成正比,减轻房屋自重是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的有效办法。高层建筑重量大了,不仅功能于结构上的地震剪力大,还由于重心高地震功能倾覆力矩大,对竖向构件产生很大的附加轴力,从而造成附加弯矩更大。

(五)轴向变形不容忽视

采用框架体系和框架——剪力墙体系的高层建筑中,框架中柱的轴压应力往往大于边柱的轴压应力,中柱的轴向压缩变形大于边柱的轴向压缩变形。当房屋很高时,此种轴向变形的差异将会达到较大的数值,其后果相当于连续梁中间支座沉陷,从而使连续梁中间支座处的负弯矩值减小,跨中正弯矩值和端支座负弯矩值增大。

(六)概念设计和理论计算同样重要

抗震设计可以分为计算设计和概念设计两部分。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计算是在一定的假想条件下进行的,尽管分析手段不断提高,分析的原则不断完善,但由于地震功能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地基土影响的复杂性和结构体系本身的复杂性,可能导致理论分析计算和实际情况相差数倍之多,尤其是当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之后,会出现构件局部开裂甚至破坏,这时结构已很难用常规的计算原理去进行分析。实践表明,在设计中把握好高层建筑的概念设计也是很重要的。

二、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则

1.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应和建筑、设备和施工密切配合,做到平安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应重视结构选型和构造,择优选择抗震及抗风性能好而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和平、立面布置方案,并注重加强构造连接。在抗震设计中,应保证结构整体抗震性能,使整个结构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延性。

(二)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及适用范围

目前国内的高层建筑基本上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结构体系有摘要: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1.框架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四种承重构件组成。由梁、柱、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它是主要承重结构,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系梁连系起来,即形成一个空间结构体系,它是高层建筑中常用的结构形式之一。

框架结构体系优点是摘要:建筑平面布置灵活,能获得大空间,建筑立面也轻易处理,结构自重轻,计算理论也比较成熟,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造价较低。

框架结构的缺点是摘要:框架结构本身柔性较大,抗侧力能力较差,在风荷载功能下会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在地震荷载功能下,非结构构件破坏比较严重。

框架结构的适用范围摘要:框架结构的合理层数一般是6到15层,最经济的层数是10层左右。由于框架结构能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平面布置灵活,可适合多种工艺和使用的要求,已广泛应用于办公、住宅、商店、医院、旅馆、学校及多层工业厂房和仓库中。

2.剪力墙结构体系。在高层建筑中为了提高房屋结构的抗侧力刚度,在其中设置的钢筋混凝土墙体称为“剪力墙”,剪力墙的主要功能在于提高整个房屋的抗剪强度和刚度,墙体同时也作为维护及房间分格构件。

剪力墙结构中,由钢筋混凝土墙体承受全部水平和竖向荷载,剪力墙沿横向纵向正交布置或沿多轴线斜交布置,它刚度大,空间整体性好,用钢量省。历史地震中,剪力墙结构表现了良好的抗震性能,震害较少发生,而且程度也较稍微,在住宅和旅馆客房中采用剪力墙结构可以较好地适应墙体较多、房间面积不太大的特征,而且可以使房间不露梁柱,整洁美观。

剪力墙结构墙体较多,不轻易布置面积较大的房间,为了满足旅馆布置门厅、餐厅、会议室等大面积公共用房的要求,以及在住宅楼底层布置商店和公共设施的要求,可以将部分底层或部分层取消剪力墙代之以框架,形成框支剪力墙结构。

在框支剪力墙中,底层柱的刚度小,形成上下刚度突变,在地震功能下底层柱会产生很大内力及塑性变形,因此,在地震区不答应采用这种框支剪力墙结构。

3.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可以组成框架—剪力墙结构,这种结构既有框架结构布置灵活、使用方便的特征,又有较大的刚度和较强的抗震能力,因而广泛地应用于高层建筑中的办公楼和旅馆。

4.筒体结构体系。随着建筑层数、高度的增长和抗震设防要求的提高,以平面工作状态的框架、剪力墙来组成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往往不能满足要求。这时可以由剪力墙构成空间薄壁筒体,成为竖向悬臂箱形梁,加密柱子,以增强梁的刚度,也可以形成空间整体受力的框筒,由一个或多个筒体为主反抗水平力的结构称为筒体结构。通常筒体结构有摘要:

(1)框架—筒体结构。中心布置剪力墙薄壁筒,由它受大部分水平力,周边布置大柱距的普通框架,这种结构受力特征类似框架—剪力墙结构,目前南宁市的地王大厦也用这种结构。

(2)筒中筒结构。筒中筒结构由内、外两个筒体组合而成,内筒为剪力墙薄壁筒,外筒为密柱(通常柱距不大于3米)组成的框筒。由于外柱很密,梁刚度很大,门密洞口面积小(一般不大于墙体面积50%),因而框筒工作不同于普通平面框架,而有很好的空间整体功能,类似一个多孔的竖向箱形梁,有很好的抗风和抗震性能。目前国内最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如上海金茂大厦(88层、420.5米)、广州中天广场大厦(80层、320米)都是采用筒中筒结构。

篇(7)

1、商业建筑的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对策

1.1商业建筑的安全疏散

安全疏散设计是工程从方案转入实施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实际上是进行人流组织,交通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方案阶段的交通组织、人流组织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别。它的特点在于:(1)安全疏散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其交通组织只考虑人流。通常方案阶段的交通组织还要包括功能流线、车流、货流,平衡三者的关系,使流线顺畅是此阶段的重要内容。(2)安全疏散是单向性的活动,其路线简单的表示为:活动区域疏散走道疏散楼梯间室外(其它安全区域),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比较明确。而通常的人流组织是多向性的,它是根据人在这栋建筑中的活动特点及规律来确定的,最终的目的是使交通更为合理,使用更为便捷。(3)平时人流的流向可以依靠电梯、扶梯、以及水平方向通道等多种交通手段,而发生火灾时,除消防电梯以外的所有电梯都将停用,平时使用的某些通道也会停用,如防火分区隔处设置防火卷帘的地方,防火门等,人员只能通过指定的通道进行疏散,以尽快到达安全地带为最终目的。

1.2合理的消防分区

建筑内设置防火分区的意义在于:建筑某部位起火后,能够将火势限定在一定的范围,避免建筑物内火灾发生轰燃,并为人员、物资疏散和救援工作赢得时间,减少和控制火灾所造成的损失。商业建筑的防火分区划分相对于其它功能的建筑要复杂一些,因为使用功能的特殊性,其内部要求尽可能的划分为最大空间。而且空间使用上尽可能的开阔,以使其使用时各个部分任意相通,即使划分为小空间租售也能达到自由分隔。所以工程人员在进行设计时都应把这些因素加以考虑,合理的划分防火分区。

1.3安全出口的设置

疏散走道及楼梯的设置:疏散楼梯是发生火灾时用于人员疏散的唯一通道,它必须是安全可靠的。它和平时使功能楼通过。特别是在有电梯、自动扶梯以后,“功能”楼梯在垂直交通方面己退居次要位置。疏散楼梯是火灾情况下,人们逃生的主要途径。梯平时使用,人流自由的,其数量要根据建筑物实际需要的疏散宽度来设置,其宽度要根据建筑物的使用用途来确定,其间距要根据疏散距离来设计,甚至还有特殊要求,如设置排烟要求等.

1.4其他安全疏散措施

(1)商场的防排烟设计。烟气是造成火灾中人员伤亡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控制好的安全性保障人员全尤为重要。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于高层建筑的防排烟设计有较明确的规定。多层建筑无明确的要求,但规范中明确规定建筑物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采用自然排烟的方式进行烟控设计。商业建筑具有火荷载大、发烟量大及火灾发展迅速等特点。防火设计应本着安全、实用与经济的方针,尽量采用以自然排烟为主,机械防排烟为辅的防排烟设计方案。(2)设置防火门的部位一般为疏散门或安全出口,它既是保持建筑防火分隔完整的主要物体之一,又是人员疏散经过的疏散出口或安全出口时需要开启的门。(3)自动扶梯出入口附近设置喷水幕帘,它能从不同的方向喷淋建筑内部,这将用于延迟那一层火灾早期阶段的热量、烟气和燃烧体进入电梯,该系统与建筑物内的喷淋系统一起共同延迟火灾的蔓延,并为人员撤离提供时间。

2、商业建筑的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对策

2.1建筑的性质耐火等级建筑在地上部分,为多组多层建筑与一栋高层建筑相邻而建,其间以变形缝来分隔。但是由于地下层全部连在一起,多层与高层部分从结构和交通上并没有完全分开,因此整体建筑为一座高层综合楼。地上多层建筑部分应该属于高层的裙房。由此,本方案的建筑类别为一类,防火等级为一级,设计中采用的相关规范也应以《高层民用建筑设计规范》(以下简称《高规》)为标准。

2.2防火分区的设置

因为是一类建筑,按照规范规定,建筑内部均设有自动火火系统。防火分区的面积按《高规》规定中加倍的面积计算。(1)地下室分为八个防火分区,超市、库房及地下车库为人防部分。超市部分分为4个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建筑面积均小于2000m2。车库部分为一个防火分区,建筑面积小于4000 m2。设备用房区分为二个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建筑面积均小于1000 m2。(2)首层及二层共分为七个防火分区,高层部分独立为一个防火分区,面积不大于2000 m2。(3)二层为商场,共分为二个防火分区,高层部分独立为一个防火分区,面积不大于2000 m2。其余部分防火分区面积不大于4000 m2。(4)四层为办公和会所共分为两个防火分区,高层部分独立为一个防火分区,两个防火分区的面积均不大于2000 m2。

2.3疏散楼梯

(1)地下超市部分共设有六部复式楼梯,车库部分设有两部可供人员疏散的楼梯,设备用房部分设有一部复式楼梯,两部楼梯,均为防烟楼梯间,均设有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2)裙房部分。首层一二层北面的独立商铺均有内部的独立封闭疏散楼梯,其它商铺通过十九部室外楼梯疏散;二层共设有五部封闭楼梯间;四层设有两部封闭楼梯间进行人员。这些楼梯均具有火灾疏散和平时的功能。(3)高层部分。首层一二十六层设有四部电梯,其中一部为消防电梯。另设有一部剪刀楼梯,为防烟楼梯。平时主要使用电梯解决交通问题,火灾时人员疏散使用剪刀梯。楼梯间的设置满足建筑疏散距离的要求,即:商业建筑不小于30m,车库人员疏散不小于60m,其他部分不小于20m。

3、结语

总之,进行商业建筑的防火设计要了解商业建筑的特点,根据内部功能要求采取更为适合的防火措施。如:加强商场的防排烟设计,最好采用自然排烟,防火分区要结合内部使用严格按照规范面积要求进行划分,采用防火墙、防火卷帘等措施分隔防火分区等,使人员在陌生的坏境中,能很快地找到疏散出口,赢得自救的时间。

篇(8)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在雨果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是没有疑问的,然而当今世界的史书恐怕没有多少是用石头写的。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中,建筑结构经历了木结构、砖石结构、钢筋水泥结构、钢混结构及钢结构。钢结构的出现,又将建筑业领向另一个高峰。钢结构已是发达国家主导建筑结构,以英国为例,其新建的非居住类房屋建筑中 90%的单层和 60%的多层建筑都采用轻钢结构。 九十年代国外的轻钢生产厂家将整套的结构体系推向我国市场加之我国钢产量的提高,极大地推动了轻钢结构在我国的发展。由于国外轻型钢结构体系研究、应用已经较为成熟,所以技术引进之后在我国发展很快。目前国内常用的轻钢结构承重体系包括:焊接门式刚架结构体系、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体系多层房屋钢结构体系、金属拱型波纹屋盖体系等。经过相关设计、生产、施工单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轻钢结构在我国显示出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1.轻钢结构概述

轻型钢结构是指这样一种结构:围护结构自重轻,承重结构截面小,标准化、自动化 、机械化快速制作安装,采用新结构钢材、新结构体系。它分为一般轻型和超轻型钢结构。论文参考。一般轻型钢结构主要采用薄钢板焊接截面或冷弯薄壁型钢构件,典型的结构体系为门式刚架 ,也可采用轧制型钢板截面。超轻型轻钢结构主要采用压型钢板,冷弯薄壁构件和圆钢为承重构件,典型的结构体系是褶皱拱桥屋面。轻钢结构主要体系有焊接(轧制)门式刚架结构体系、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体系、薄壁褶皱拱桥屋面体系、多层框架结构体系、空间和张拉结构体系。

2.轻钢结构的优势

2.1自重轻, 抗震性能好, 安全性高。轻钢结构采用高效轻型薄壁型材, 承载力高, 构件尺寸小, 围护结构采用自重小的轻质墙体和楼面材料, 一般可减轻建筑结构自重的30% , 质量是钢筋混凝土住宅的1/2 左右。轻钢结构整体刚度大, 钢材强度高、延性好, 因此抗震性能好, 用于结构抗震措施的费用少, 适用于地震多发区; 结构自重轻, 基础负担小还可大幅减少基础造价,尤其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

2.2建筑造型简洁美观, 内部空间布置灵活丰富。钢材强度高, 可以采用大空间柱网布置, 建筑设计不受结构限制, 这种住宅为建筑师的创维设计提供了无限想象空间。因此,轻钢结构住宅外形轻巧美观, 墙体与屋面色彩丰富, 屋顶造型别致, 尽显现代风格。室内大空间无梁无柱, 跨度可达12 m , 为业主提供了个性化分隔室内空间的可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同时, 墙柱等构件截面尺寸小, 可增加净使用面积5 %~8 % , 当考虑楼板的组合作用, 使用组合梁或扁梁时, 还可以增加净高, 实现大空间住宅设计理念。

2.3施工快捷、工期短, 不受季节限制。与传统住宅体系相比, 轻钢结构住宅至少可缩短1/3的工期。真正做到既快又经济, 因此最大限度地为业主节约了投资。

2.4防腐耐久, 舒适性好。轻钢墙体龙骨完全封闭在隔水层与石膏板之间, 不锈蚀, 不腐蚀, 不生霉菌, 防潮性能好; 墙体采用新型轻质围护材料, 不助燃, 不霉变, 不虫蛀; 装修一次到位, 少维修; 管线可暗埋在墙体及楼层结构中; 在保温、隔热、隔声等性能方面比传统结构的住宅好, 因此住宅的舒适性更好。

2.5绿色、环保, 符合国家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轻钢结构住宅不使用粘土砖, 符合国家土地资源政策;施工过程中环境破坏及污染少, 符合国家环保政策; 而且大部分材料可回收和再生, 具有很高的可重复使用性和可循环性, 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 轻钢结构堪称绿色环保型建筑典范。

2.6设计技术先进。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技术, 能全面按用户要求进行设计, 且效率高、报价快、造价低、供货迅速。

轻钢结构除了上述的优势,自身还具有强度高,自重轻,具有较好的塑性变形能力,抗震性能好等特点。加之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我国钢产量大大提高,而使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论文参考。国家对于钢结构“鼓励使用”的政策,也对轻钢结构在我国的推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2003 年我国的钢产量已经超过 2 亿吨,居世界第一。同时,随着我国加入 WTO,建筑行业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建设对于大跨、高层建筑的需求量大量增加。与混凝土结构相比,钢结构由于自重低、强度高、工业化程度高等优势,更适合于大跨、高层建筑。尤其是钢结构限制较少,建筑表现力强,给建筑师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钢结构在环保方面具有混凝土材料难以比拟的优势。在环保意识日益强化的现代社会,钢结构建筑成为必然的推广方向。

3.我国发展轻钢结构住宅的意义

轻钢结构是近十年来发展最快的领域,轻钢住宅的研究开发已在各地试点,是轻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现已经有多种的低层、多层和高层的设计方案和实例。因其可做到大跨度、大空间,分隔使用灵活,而且施工速度快、抗震有利的特点,必将对我国传统的住宅结构模式产生较大冲击。而目前轻钢在我国应用最广的还是工业厂房。但与国外相比,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发展相对滞后,目前我国建筑设计界普遍存在着对钢结构建筑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对钢结构体系积极性不高,管理跟不上等问题。这些都阻碍着钢结构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尽管目前还存在着种种不尽人意或有待提高的方面,但钢结构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我国 20 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已经为钢结构体系的应用创造极为有利的发展环境。发展钢结构住宅,扩大钢结构住宅的市场占有率,将会加速住宅产业化进程,对我国建筑、冶金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经原国家经贸委批准,将“轻型钢结构住宅建筑通用体系的开发和应用” 作为我国建筑业用钢的突破口,并正式列为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可见,轻钢结构住宅产业在我国大有发展前途。

4.我国发展轻钢结构住宅的有利条件

4.1我国的钢材年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可以充分保证建筑住宅市场的用钢需要。

4.2新型建材业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与轻钢住宅相配套的国产化建筑材料种类较多,并且会随着钢结构住宅的发展逐步增长。

4.3国际上已经有相当成熟的轻钢结构的建筑技术和经验可以借鉴。我国这方面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也相继颁布,并且多个钢结构设计软件也已投入使用。论文参考。

4.4发展轻钢住宅符合全面建设小康住宅一二十年不落后,三四十年可改造的要求。

5.展望

随着钢结构春天的到来,今后10年钢结构的发展将会更快。为了使我国轻钢结构在新世纪经济领域中发挥更大作用,缩小和国外同行的差距,除了政府部门加强行业管理以外,科研、设计、施工单位和轻钢结构厂家要团结合作、共同促进我国轻钢结构事业的发展。只要加强领导,合理规划,积极组织,轻钢结构产业将会出现兴旺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承宗,周志勇.我国轻钢建筑及其发展问题探讨[J ] .工业建筑.2000 , 30 (4)

[2]候兆欣.大力推广应用钢结构新技术[J] .施工技术,2000(8):7-8.

[3]陶忠,何保康.发展我国新型轻钢结构建筑体系[J ] .中国工程科学, 2000 (3)

[4]张亦静.发展轻钢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 .株州工学院学报, 2001 (5)

[5]王元清,石永久.现代轻钢结构建筑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 ] .建筑结构学报, 2002 (1)

篇(9)

为满足不断变化的城市功能和对城市空间开发的需求,高层建筑的出现成为适应城市发展进程的必然产物,而随着高层建筑不断的发展,对原有城市的空间尺度和城市形态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也因此对城市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城市景观而言,高层建筑由于其巨大的尺度和高大的体量往往成为视觉景观中心,具有重要的标志性和导向性。而对于城市建设来说,高层建筑则是城市力量基础的一种物质的、经济的表现。

出于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在当今高层建筑的设计中,提出绿色生态、人性化设计、地域性和文脉的表达、场所精神的塑造等众多要求,在设计中对上述方面的合理表达,成为评价一座建筑的重要标准,进而也丰富了建筑创作和建筑美学。

一、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

材料、机电设备和结构体系协同发展,尤其是电梯的发明使高层建筑得以飞速发展。在高层建筑发展的最初阶段的设计中,采用古典主义的创作方式适应电梯的使用要求,形成了垂直的、内向的、封闭的空间组织形式,建筑空间自成系统,但设计中缺少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联系,更没有中介空间的概念。由于对高层建筑底部空间认识的缺乏,给高层建筑与城市之间带来了巨大的交通和环境压力。因此在之后的高层建筑创作实践中,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创作手法和方式得以丰富,例如底部架空、广场和绿地等的出现,同时人们也开始研究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结合问题。

由于城市的迅猛发展,城市的空间密度愈来愈高,城市中密集的高层建筑隔断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联系,城市的空间环境变得支离破碎,城市街道被淹没在高层建筑的阴影之中,街道的活力在逐步丧失,城市中的人们仿佛生活在钢筋混凝土铸成的森林中。在这种情况下,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矛盾被激化。如何把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城市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既创造出底部空间的活跃氛围,又能让二者和谐共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底部空间的影响因素 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作为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过渡空间(中介空间),它在类属、性质和形态等方面亦此亦彼,其最大的特征表现为模糊性。因此,作者将影响要素按照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的构成分为功能要素、空间尺度要素、视觉形式要素和人文要素。

1、功能要素是底部空间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交通功能直接影响着空间环境的形态和效率。有效合理的底部空间环境设计可以拓展室外有效交通使用面积,联通地上和地下空间,形成立体式的空间格局,促进建筑室内外的流通和渗透,增加城市街道的活力因素。

2、 空间尺度要素的影响

在不同空间尺度的作用对在空间中进行场所体验的人来说,其行为方式和感知结果是存在较大差别的。高层建筑外部空间中存在巨大的尺度和人性化的矛盾。现代城市的巨大的尺度在自身周围的环境中不能显示人的存在“摩天大楼的高度也对城市街道空间行成挑战,其巨型体量冲击着比例良好的街道,使邻近的低、多层建筑失去宜人的尺度,为此,必须把高层建筑放在城市的大范围中去考虑,高层建筑不是纪念碑,它需要城市交通的支持,它需要提供良好的有场所感的环境,它的空间要和城市空间之间要具有连续性。”

3、视觉形式要素的影响

现代视觉美学理论己经对艺术创造的整体性原则达成了本质上的共识,那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假如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或统一结构,就永远也不能创造和欣赏艺术品,且整体不能通过各部分相加的和来达到,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中所提的完形概念。在城市环境的原有环境中引进一个新的建筑物,那么原有的城市环境的平衡状态被打破。高层建筑在介入空间环境时,应该与环境中的其他建筑物和空间进行积极的对话,构成与城市空间的整体性,而底部作为与地面的接触点,是进行对话的重要部分,应该致力与周围空间环境形成视觉形式上的整体性的建构。

4 、人文要素的影响 高层建筑对人文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高层建筑可以说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城市插入体,每个设计都应是现有城市文脉的尊重、认同与配合从而使一个城市的秩序逐渐形成和完善,使居民保持对城市的认同感,从而增加城市的宜人性。

(二)、底部空间的发展趋势 对城市空间的开发和保护永远存在着对立矛盾的关系,一方面,随着城市负荷的加大,在横向上的空间受到极大限制的情况下,必须进行对城市属性空间按的开发,因此高层建筑也必然不断突破城市的天际线,创造性的空间尺度,其使用功能也必将更加综合化,成为容纳大多数城市功能的城市综合体,一座空中微缩城市。因此,在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中,应进行一种系统化的设计,结合信息技术在城市(数字城市)和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对高层建筑的分布和城市空间环境的整合进行分析预测,得出较为科学的控制标准,从而指导设计师进行合理化设计。

三、 人性化设计

我们常说,城市的主体是人,服务的对象是人,那么无论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如何发展,城市的形态如何演变,城市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为解决城市问题而诞生的种种学说和设计方式根本上都是在解决城市中人的问题。高层建筑单体的孤立与城市空间失去联系,高层建筑的巨型体量冲击着比例良好的传统城市空间,使邻近的低层、多层建筑失去宜人的尺度;盲目追求的巨大尺度、不得当的间距使得城市空间压抑而又冷漠,给人们的视觉和心理造成压迫感和疏离感。高层建筑的尺度和风格与其周围的建筑相距甚远,特例独行,视觉上的连贯性被打断,空间的完整性和适用性也受到影响。高层建筑设计中对高效率、高收益的追求造成了对传统城市风貌的破环和场所感的消失。不合理的城市高层建筑布局和单体的设计对城市生态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是针对人的行为和尺度论述形成的相关概念,在设计中人性化是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的核心。

四、结语

高层底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不仅仅是对建筑单体的形体、尺度、材料、色彩和细部等方面的进行的设计和研究,这种做法只能改变高层建筑的人性化品质,而不能实现底部空间环境的人性化。高层底部空间环境作为城市过渡空间,其特殊的模糊性决定必须从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双重角度对其进行设计和研究,并且形成性的环境评价标准对其空间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只有这样才能发掘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隐含的根本问题,然后再参照于城市的关系完善建筑单体及其附属环境,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人性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罗福午.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建筑技术,2002,11:55-57.

[2]覃力.日本高层建筑研究.同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论文,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2006.2.

篇(10)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依托科技在多个领域中的不断创新,建筑技术也在快速的发展,建筑结构设计就面临着越来越苛刻的要求。好的建筑结构设计的方案不但要经济性、可行性、合理性等特点,而且要有相当的理论技术作为基础。经济高速发展的几年,我国城市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随着数量的加大,一系列的设计弊端和问题在结构设计中也体现出来,设计人员必须在事件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总结经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设计创新,才会在未来的城市建筑结构设计中体现设计的核心价值。

一、 现代建筑结构设计的要点分析

1. 轴向变形是现代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中须要考虑的设计要素。有些情况下可能会由于数值较大的竖向荷载,在柱中可能引起一定程度轴向变形,引起连续梁中间支座处的负弯矩值减小越来越明显,会产生影响预制构件下料的长度,设计人员要依据轴向变形的实际计算值,合理调整下料长度,而达到不影响连续梁弯矩的目的。

2. 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中水平荷载是一项必须重视的因素,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楼面使用荷载和建筑物的自重等竖向荷载,将在竖向构件中引起与建筑物高度一次方成正比例的一定数值的轴力与弯矩,而水平荷载对于建筑结构产生的倾覆力矩及其在竖构件中引起的轴力,则是与建筑物高度的二次方成正比,竖向荷载基本是定值,而地震作用、风荷载等水平荷载的数值则会随着建筑结构动力特性的不同,而会出现很大幅度的变化,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这种情况经常出现,这是必须在设计工作中进行详细计算与周密分析的原因所在。

3. 设计工作还有一项重要的控制指标——侧移,必须将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建筑结构侧移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侧移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控制指标,特别是伴随着建筑物高度不断增加,建筑结构的侧移变形在相同水平荷载下增大显著,这是与与多层建筑完全不同的。

4. 设计工作还有另一项重要指标—结构延性,相比较于小高层、多层建筑而言,层数较高的建筑结构会相对更加柔一些,在相同的地震作用下变形更大些。在结构设计中必须采取相应的工艺与技术措施,以保证建筑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这都是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依然会具有非常合理的变形能力,避免建筑物倒塌或者发生其他的危险。

二、 建筑结构设计工程实例

本论文以某高层住宅建筑工程项目为例,需要指出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流程与注意事项如下:这个建筑工程项目位于某城市的市中心繁华的地段,地上20 层,地下1 层,建筑总高度78.3 m,建筑总面积约25万m2。建筑结构的长宽比为3.8~7.4,高宽比为5.6~10.1。项目所在地地形平坦,表层土以人工填土为主,土层在垂直与水平方向有着稳定的分布,基础一般在第四纪沉积土层的以下部分。结构为二级安全等级,抗震设防重要性为丙类,基本风压0.45kN/m2,抗震设防烈度为9 度。

1. 主体结构设计

这个项目主体结构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其中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二级,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为一级。建筑物中部布置剪力墙,形成筒体,并且将其作为主要的抗侧力构件,在筒体周围结合建筑物的实际使用功能合理设置框架柱。地下室顶板作为结构嵌固端,其板厚设计为180mm,板配筋为双层双向形式满布。地上部分的楼层主次梁沿Y 向布置,以利于减小主梁的高度,增加使用净高,层楼板厚为110mm。

2. 基础设计

依据本工程所在地的地质勘察报告提供的地基承载力计算,确定本工程X 向基础梁的尺寸为900×1800,Y 向基础梁的尺寸为1000×2000 或1800×2000。由于受到筒体内电梯基坑、集水井局部下沉的影响,设计采用梁板式筏形基础,筒体四周的板厚为1.5m,其他部位板厚为1.0m。局部可能主梁不能正常贯通,筒体部位的竖向荷载也相对较大。基础结构设计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各类技术资料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计算采用弹性地基梁、板和有限元梁、板的设计软件,确保计算结果真实性与可靠性。

3. 框支层设计

(1)框支墙结构设计

本工程结构设计中,为了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受压性能,增大结构延性,在设计中合理控制墙肢轴压比,其比值应控制在0.5 以内。核心筒落地剪力墙的厚度为40cm,核心筒以外,建筑四角分别布置L型剪力墙,厚度为70-90cm 。底部加强区域的剪力墙设计中,应按照相关规范与技术要求设置相应的约束边缘构件,其纵筋配筋率应控制在≥1.2%,体积配箍率则要控制在≥1.4%。同时,在本工程长厚比<5 的短墙计算中,按照柱输入计算进行分析与比较。墙体水平与竖向分布筋不但要满足基本的计算要求,而且满足最小配筋率为0.3%的限值要求。

(2)框支柱设计

本工程框支柱的抗震等级为二级,框支柱的剪力设计中,设计值按照柱实配纵筋进行计算,还应控制剪压比在0.15 以内,剪力设计值应乘以放大系数1.1。柱内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应<1.2%,体积配箍率均<1.5%,使得柱具有较为理想的延性,以符合“强剪弱弯”的设计要求。轴压比的限值为0.6。框支柱主要截面为1300×1300 和1300×2300 等,设计中的相关计算结果表明,全部框支柱的受力情况较为理想,轴压比为0.41~0.52,所以,箱形转换层下的框支柱变形控制效果较为理想。

(3)箱形转换层楼板设计

本工程结构设计中,箱形转换层的箱体的上下层板厚均为25cm,总高度为245cm。结构设计中,采用专业的ANSYS 有限元软件对箱体上下层板的内力进行分析与计算。在不同的荷载工况条件下,在箱形转换层楼板设计中,楼板裂缝≤0.2mm,双层双向通长配筋。箱体上层板的最大压应力控制在1.2MPa 以内,箱体下层板的最大拉应力应控制在2.0MPa 以内。

三、 结语

由上述可以得出,对于设计中常见的效率与质量的问题要引起特别的重视,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在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中的影响与作用。应及时引入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从而使得建筑结构设计中更多的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建筑结构设计整体品质的目的,有利于项目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上一篇: 施工图论文 下一篇: 机械本科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