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8: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数学文化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参赛论文以“促进学风建设,共创和谐发展”为主题,内容可以涉及不同学术领域,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要重视系统性的研究,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
第二,要科学选取研究方法及样本,有完整的参考文献,合乎研究的范式。
第三,要编排格式规范、完整,字数不少于3000字。
2、大赛流程:
3月29日
与各院系研究生会学术论文大赛负责人联系,并向各院系二级研究生会下发本届学术论文大赛通知。
3月30日——4月13日
由院系二级研究生会进行收稿整理工作(参赛同学需将论文电子版及纸质版交至各院系二级研究生会学术论文大赛负责人)评审阶段:组委会对论文进行分类,并邀请全校各专业领域的专家依据评审标准进行匿名评审,每篇论文由两名专家分别进行评审,最终分数由平均分确定。
4月28日
在学术文化节闭幕式上,公布评审最终决出的一等奖3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10篇,并当场颁发证书及奖品。
获奖论文将被收录在《研究生学术文化节论文大赛优秀论文集》中;所有参赛论文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将被收录在论文集中,以展示我校研究生的学术视野。
*附1:优秀论文评选标准
一、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富有指导意义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
二、有独到的学术见解,有理论探讨或实用价值,有争论的重要学术问题的专门论述;
三、研究手段先进,理论分析深入,论文结果可靠,有新的见解;
四、能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或领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表明作者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主题明确、论点正确、论据充分、文章新颖、文字简练、文理通顺、逻辑性强、条理清晰、图表规范、标点符号准确。
*附2:评分标准
1.论文选题为本学科前沿、热点和难点,有重要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10分)
2. 参考文献具有完整性和正确性。(10分)
3.论文是否具有理论性、科学性、创造性、实用性。(20分)
4.论文必须论点明确、论证科学、论述清楚、逻辑严谨。(15分)
5.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强调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合乎研究的范式,不仅方法本身具有科学性,样本采取也具有科学严谨性。(20分)
6.能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或领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表明作者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5分)
7. 不少于3000字,编排格式规范、完整,引文正确,出处明了。(10分)
*附3:关于举办2012年研究生学术文化节学术论文大赛的通知
各位研究生同学:
为进一步激发我校研究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优良的学风,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我校研究生科技文化活动,经研究生团总支、研究生会研究,决定在学术文化节期间举办研究生学术论文大赛。
现将有关事宜具体通知如下:
一、参赛人员
全体研究生均可报名参赛。
二、选题要求
本次论文大赛以“引领学术风气,活跃校园文化”为主题,选题应围绕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民生的热点问题,紧密结合各专业学科特色,要体现求实、创新精神。
三、论文基本要求
1.研究方向明确,选题新颖独特,紧跟学科前沿,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
2.立论正确,探索了新现象,提出了新命题,采用了新方法,找到新规律,创造性解决各个学科领域的重要问题。
3.论文体现作者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引证论述正确,专业研究深入。
4.语言表达准确,层次分明,文笔流畅,图表规范,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善于总结提炼。
5.参赛者应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严禁剽窃他人学术作品,一经发现,将依照我校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为了更好的将这一次政法系辩论赛举办好,特别指定如下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我系具有浓厚的思辩特色,在这份浓厚历史底蕴上,我们系更是屡获佳绩,屡得殊荣的剑锋。几年来我们政法系在教师职业技能赛的辩论赛中战果都是极其辉煌的。本次辩论赛力求携上胜之余威以弘扬我系辩论文化艺术,丰富我系同学校园文化生活。
二、活动地点:博西五、六楼教室(具体地点安排将另行通知)
三、活动时间:20xx年x月xx日
四、主办单位:政法系团委
承办单位:政法系法律协会、学生会学习部
五、报名截止日期:4月0日上午9:30活动室
六、活动流程:(具体事项如有改动将另行通知)
(一)辩论资格赛:4月3日下午:30
在资格赛中获胜的辩论队于隔天抽取复赛辩题
(二)复赛:4月30日下午:30
在复赛中获胜的辩论队于隔天抽取半决赛赛辩题
(三)半决赛:5月3日晚上7:00
在半决赛中获胜的辩论队于隔天抽取决赛辩题
(四)决赛:5月8日下午3:00
七、活动宣传:
1、及时做好本次辩论赛的工作总结,为今后举办类似的活动积累经验。
2、由团宣传部制作宣传海报,展板。
3、把相关文件通知分发至各班。
4、由宣传部、网络部将每一轮的比赛结果及时公布。
5、由网络部在系网站予以宣传。
八、参赛对象:
xx、xx级各班各派一支队伍(4人)参加本次辩论赛,法律协会与学习部各派一支队伍(4人),共3支队伍参加本次辩论赛。
九、奖项设置:
冠军队
亚军队
季军队
除此之外,本次辩论赛还将设置优秀奖若干队。
十、比赛规则
十一、注意事项:
1、请xx、xx级各班班长务必把本班的报名表(附后)于月0日之前交到法律协会或学习部。
2、辩论赛每一轮的具体时间、地点安排如若有改将另行通知。
十二、经费预算:
1、评审的饮用水及打分笔
2、证书及奖品
现在全国大学几乎都开设了法律专业,优秀学生的涌现也是层出不穷,为了更好的将我们学校的专业培养好,让他们在参加工作后不至于在工作竞争中失败,举办这样的辩论大赛时非常必要的,希望大家积极参加!
大学辩论赛策划书二活动背景:新生是锐利的,他们就像是一把刚磨砺出来的剑——需要一试锋利。刚刚挣脱考试束缚的他们思想发散,才思敏捷,有满腔的热情可以在唇枪舌剑之中爆发。
“SHOW出自己”新生杯辩论赛在上一学年已经举办过一次,比赛为“睿智杯”比赛中外经贸学院的队伍选拔了优秀的人才。
活动目的:为大一新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口才、思辨能力、反应能力的平台。活跃新生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可以在比赛中挑战对手,挑战自己。在本次比赛中选拔优秀选手为下学期人文学院主办的校“睿智杯”比赛选拔人才。
活动时间:九月末(具体可讨论)
活动地点:教学楼(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活动负责人:***
工作安排:
指导组:
组长:***
组员:***等人(上届“睿智杯”参赛选手或辩论赛资深人士)
要求:1.为新生介绍辩论赛形式,若新生有要求也可作为他们小组比赛时的指导;
2.在决赛队伍比赛之前提供赛前指导,保证决赛队伍的高水平发挥;
3.在决出名次之后,对优秀辩手集中进行培训,培训形式由指导组自行商定;
4.指导组同时作为比赛的评委组,每次小组赛至少有两人参与。
活动组:
组长:***
组员:理论学习中心成员,外联部,宣传部
要求:1.组长赛前整合辩论赛的相关工作人员开会,确定工作;
2.理论学习中心,制作辩论赛报名表,负责收集报名表,联系参赛队伍抽签(抽签内容含有两项,分别为对手和辩题),记录抽签情况;
3.外联部,申请活动教室,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4.理论学习中心,确定辩题,要求题目要合情合理,让参赛队有话可说,希望拟题小组可以与指导组多商量沟通,辩题的好坏对辩论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宣传组:
组长:***
组员;宣传部
要求:1.活动期间提前制作海报横幅,海报内容要简洁明了,突出本次活动,横幅争取挂到显眼的地方;
2.安排摄影人员
3.在比赛抽签结束后做一个看板,明确辩论的双方队伍,与比赛次序;
4.提前制作些简单的海报,根据当天比赛情况公布获胜队、当天的最佳辩手
活动安排:
1. 在活动工作分配会议结束后各小组马上行动。拟题、出海报、申请活动教室等一系列相关活动要在报名工作结束前完成。
2.在班长会议上向各班班长介绍本次辩论赛,鼓励多多参与,发放报名表。
3收集报名表(收集时间以工作分配会议所定的时间为准)。在收集当天组织各班负责人开会,由指导组详细介绍辩论形式,如有需要可以细节影印出来交给各班负责人。指导结束后安排抽签,抽签纸上应注明:序号、辩题、正反方;
4.活动组应将比赛信息及时告诉各班负责人,通知内容有:比赛时间、地点、对手班级;
5. 在赛前安排一场表演赛。表演赛的队员为“睿智杯”选手,邀请参赛选手到场;
6.比赛进行(每场比赛都应安排主持人与计时员)
7.决出决赛的参赛队伍。对决赛队伍进行赛前指导。邀请嘉宾(讨论决定)作为决赛评委。
8.对获奖队伍与个人颁发荣誉证书
信息化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预研和复习的窗口,一个师生互动的交流平台,有利于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并教会学生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库(如重点难点库、辅助资料库等)[2],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延展与补充,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式、选择性的学习。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线答疑模块,回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情况。此外,通过在学习资源网上链接虚拟实验软件,学生可以进行实验预习,提高实验效率。资源库的开发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整合过程[3]。
2信息化技术与大学化学课程整合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错误理解
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的有机结合;其目的是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教与学方式,实现对课程体制、课程设计的转型和变革[4]。然而,多数老师都误认为只要使用了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就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将板书改成了PPT课件,将网络信息资源塞入PPT课件中。这种表面的整合,改变的仅仅是教学形式。信息化技术只是充当了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不但没有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反而增加了课程传授的信息量,弱化了重点、难点,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强度。
2.2教师的信息化意识不强,信息技术水平有限
信息化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要求虽然已深入人心,但实施起来仍有止步不前的感觉。其主要原因在于多数教师的信息化意识不强及信息技术水平有限。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要求开发师生互动式的教育环境。而目前的情况是,多数教师(特别是年纪较大,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只学习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网络资源的搜索以及一些简单的软件使用。教师很难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不愿意尝试教学资源网的交互式功能和学科专业软件的使用。如果教师不能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日常工具轻松使用,如何能教会学生使用信息化技术,要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教与学方式只能是遥遥无期。
2.3大学化学数字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匮乏
与初高中化学教育资源相比,大学化学教育资源库的建设还相对匮乏。各高校、各学科对信息资源库的建设质量差别也很大。2003年以来,很多高校在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开始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但这些信息资源库的内容,却无法实现有效的共享。如南京大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里,大部分内容只有通过内部网站才能查阅到,外网只能查阅到部分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更多的情况是,多数学校由于资金、人力的不足,虽然建有教学资源库,但内容空乏,有名无实,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求。这种状况已成为信息化技术与化学课程的发展瓶颈,制约了整合的发展进度和水平。
3信息化技术与大学化学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案对策
3.1利用网络加强宣传,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整合观”,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式学习。
当今时代,网络越来越成为多数人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里,青年教师及学生是网络工具使用的主体,更容易接受新鲜理念、新技术和新事物。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网络开放性强、传播性快的特点,开设教研教改专栏,加强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整合正确理念的宣传,展示高校教研改革的研究动态及最新成果,深化“整合”意识,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整合观”。此外,高校还应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和教育,开设教育技术课程,教会学生掌握课程资源的收集方法及化学学科专用软件的使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件内容、教学效果的评价,提出个性化的需求和建议。只有改变授教双方传统的“教与学”意识,才能使“整合”深入人心,最终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教与学方式。
3.2开展专题性的信息化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学校应征集不同学科的需求,邀请专业人员或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为经验不足的教师定期开设专题性的信息化技术培训课程,指导和帮助老师解决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校应下达硬性指标及具体要求,将信息化技术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规定学科教师在学会一些基本的操作技术外,每年自主学习1-2门学科专业软件。学校可通过组织青年教师上课比赛、课件比赛等方式,检验培训效果,促进教师对自身信息化技术水平提高的重视。教师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弱化对教育技术人员的依赖,发挥其专业性和主动性。
3.3推动教学方法的改进,实现真正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整合”。
教研组老师应该不定期组织教学活动,开展课程设计的交流和学习,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老师可以发挥学生信息化能力强的优势,让学生参与教学资源的收集,再围绕教学内容,针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对简单章节或书后拓展知识进行自学,并以回答问题或制作PPT作为课后作业。由于拓展知识往往是与课堂知识点相关的前沿知识或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利于理解不同知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及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16)03-0116-02
前言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今这段时间内,我国外语教学研究领域逐渐意识到语言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融合方面已形成共识。大学英语教学的宗旨是促使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增强,其中现实交际能力是最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基础内容中已经融入社会文化因素。因此在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时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以及社会文化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英语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以社会发展状况为依据,主要目标是致力于培育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优秀人才。不过目前的国内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缺失。虽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目标包含了读、听、写、说等各个方面,但是对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没有详细的说明,这就导致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无纲可依。第二,大学英语教学队伍的文化素质良莠不齐。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老师依然只重视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忽视文化背景的渗透。第三,当前的英语教科书内容较为单一和片面,没有呈现出多样化,导致整个英语教学只重视语言文化教学,而忽视交际文化的渗透,造成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只是了解几个或者某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却不能全方位了解多元化的、世界性的西方文化。把交际和文化无形隔开,导致学生就算具备很高的文化素质,也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准确运用英语,在用英语进行交流时难免会有交际用语的错误。
改进文化教学的策略
(1)完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就已意识到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现今为止仍旧没有一本较为完善的文化教学大纲。虽然在1998年大学英语教学修订本中对文化教学提出了要求,但没有详细的操作法和评价措施作依托,进而导致英语教师在开展文化教学无大纲可依。在修正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时,应当修改其文化教学观,在教学目标中应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含义、构成以及培养目的明确列出,例如应当明确在何种情境下运用何种语篇、语言功能、交际措施等;还应当在原有的四六级词汇大纲中添加对外交际常用词语和学术研究词汇,在词语解释中把部分实用性强的词汇添加进去,把目的语和母语文化中有相异联想意义的习语、词语和言语等注释上联想含义和文化寓意。(2)强化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教材建设近段时间,外语教育界把英语教学由“以内容为中心”代替“语言为中心”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充分证实了现有教材已经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由于素质教育其核心是人文教育,显然以语法构建脉络编写而成的“语言中心”教材,不能顺应时展的需求,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教材革新应快速开展。“内容为中心”是将文化教育视作英语教学的中心,其中文化不是狭义上的文化,而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精髓。不管教材怎样改革,都应当把是否突出文化视点、是否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否能够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等作为评价教材的主要标准。只有符合以上三个条件,才能够编写出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英语教材。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以满足实际应用为中心,尽可能选用真实的语言资料,在内容上不但要追求“名人名篇”,而且要符合实际状况。英语文化的渗透是文化教育中应给予重视的环节,所以英语教师在对大学生展开英语教学时,应当重视英语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的讲解,可以通过播放西方影视片段等各种方法来分析作品的文化背景,促进学生全方位深入地了解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宗族制度、地理历史、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例如,明确知晓东西方文化篇章有差异性,即西方是直线式,东方是迂回式;西方是逆潮式,东方是起承转合式等等。(3)提高对英语老师的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交际教学法,不但对语言知识进行传授,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学生正确掌握语法结构后,可以在合理的语法和恰当的场所使用英语展开交际,这为获取准确率较高的信息、降低交际失误、增强双方了解奠定基础。由于学生英语水平良莠不齐,所以不能做到全程用英语教授课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从大一开始英语老师为了与全球外语走势的immersion相结合,应当在课堂上充分应用纯正英语口语进行教学,逐渐地将学生引入到英语文化和环境当中。营造恰当的英语口语环境,学生经过耳濡目染就能接受西方文化的陶冶,进而增强他们感受和接受西方文化的能力。英语老师在平常课堂上应尽最大可能使用纯正的英语与学生沟通,并且拿出一段时间来专门展开纯正英语的教学。通常可以结合听力练习,让学生感知何为纯正的英语,为英语口语练习奠定基础。老师还可以展开情景式教学,创设出相应的环境,让学生展开模拟训练,促使其英语口语应用能力的提升。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对西方文化做到充分的了解,并且熟悉博大精深的西方文化,能准确判别在哪些教学内容中添加文化背景,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因此英语教师应当通过进修或者“跨文化交际”培训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文化差异敏锐度和英语文化修养,进而能尽最大可能在课堂上渗透文化教学,使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步提高。(4)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融合在英语和汉语中,部分词语在定义、含义上看起来是相对应的,不过这些词汇在特定的区间内,表述程度以及隐含的寓意等均有所差别。大学英语教师在开展英语词语教学时,着重对词语的文化背景含义进行诠释,并且把英语词语与相对应的汉语词语展开比较,如果教学需要还应当将外国的风俗习惯作相应的补充等。在挖掘词语含义的文化要素时,可以按照实际情况采用词源法、语境法、对比法和搭配法等策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比如,moon在我国通常会与嫦娥奔月相联系,而在美国则会联想到太空飞行。又如看到南瓜(pumpkin)西方人会想到万圣节,我们却只是把南瓜当做吃的一种蔬菜。而非语言交际是应给予重视的交际方式之一,它主要指在指定的语境和情境中应用非语言(肢体)语言等行为展开交流,并能够理解信息的过程。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文化背景方面差异较大,所以非语言文化的内涵也各不相同。例如,英美国家通常走路都是昂首挺胸、高视阔步,这给我们的印象是不可一世,这时老师应当向学生解释清楚。又如,西方英语国家通常在工作或交际场合避免下蹲和跑步,如果是做出此类动作就会觉得不雅观。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教学应当与大学英语教学相融合,英语老师不但肩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重任,还应当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升其文化理念,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培养,这样才能为国家输出复合型人才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庆芳,韩荣,王博.试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法[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2):86-88.
2多媒体技术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探究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多媒体技术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作用突出、优势明显。因此,便需要在此基础上充分明确多媒体技术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通过有效实施,相信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将能够得到全面提升。
2.1对多媒体技术加以利用,将抽象转化为形象
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改善传统模式下的概念实验教学及规律实验教学,从而在概念及规律方面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有效增强[4]。概念教学往往是教学工作中的难点内容及重点内容,结合多媒体技术,在实验过程中科院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图像、投影等,让模拟实验和演示实验两者之间进行有机融合,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将问题引向深入。与此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计算机,对模拟课件加以制作,以此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基于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计算机制作的逼真模拟可见加以演示,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演示电解过程中,现象虽然比较明显,但是实验现象的解释却表现的较为抽象,学生往往会陷入难以想象的困境[5]。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借助计算机把实验装置画出来,通过动画效果的展示,把电解条件下溶液当中离子的迁移运动及正负电极所产生的反应生动形象地演示出来,整个过程通过模拟的方法展现出来,便使学生的理解得到有效加深,进一步达到了优化教学的目的。
2.2通过多媒体技术使演示实验的效果得到有效强化
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通常有些实验存在较小的可见度,很难与预期目的相满足。针对此类情况,可以对视频投影仪加以利用,演示操作过程进行放大,再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把操作过程转播到学生的计算机屏幕中,这些便方便学生观察。不但具有真实的演示效果,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进一步使实验教学效果实现最优化、
2.3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善传统模式下的分组实验教学
传统模式下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是由教师进行化学实验,然后让学生参照教师的化学实验再进行一遍[6]。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无法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而且还大大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学生在出现操作失误的情况下,会出现实验失败或引发安全事故的现象。因此,便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对传统模式下的分组实验教学进行改善,通过典型的软件资料的应用,对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的情况进行模拟,让学生在计算机面前进行模拟操作,通过模拟操作之后,加深对容易出错操作的印象及理解,进一步在实际化学实验过程中,使实验的正确性及科学性得到有效提升。
2.4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优化实验设计教学
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但要学生掌握实验方面的知识,而且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创新能力。传统化学实验教学往往抑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现状下,为了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便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对实验设计教学进行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及创造能力。比如:在“物质的鉴别”一课中,在多媒体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试剂,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类方法,进一步对实验进行有效判断。对于计算机来说,在这里起到的作用便是能够对各类方法产生的各类现象进行模拟,进一步对正确的判断给出正确的提示。这样,便能够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有效巩固以及有效应用,进一步为学生创造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充分有效的保障依据。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
1.教学目标和教学观念的实际化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老师就是教学的中心,拥有对课堂的绝对支配权,单方面地传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外语教育理论表明,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会受到很多条件的干扰,其中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方法、输入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各种情感变化等等。所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点是首要任务。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端正学习的动机。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学习中,都要为学生营造一定的语言交际氛围,为学生创建能够使用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学习英语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获得各种证书,而是为了加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策略,为学生今后能够自主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也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学目标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评估的指导、制约和标准。高校中文理科专业兼有,我们将学生能够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一般要求作为高校英语的教学目标,并且还要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以及翻译能力,在最后的期末考试中也要体现出这几个方面的考核内容。
2.教学模式立体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主要是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老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创建出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学生在这个情境下相互协作和相互沟通,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了解到的教学信息进行意义建构,然后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积极练习自己掌握的技能。在各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了知识的运用者和主动建构者,而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学生最后掌握的知识不是由老师直接传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老师创建的情境必须对学生意义建构有帮助,协作要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中。学生要开展小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要通过会话和协商来一起完成学习目标。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帮助呈现教学信息,促进老师顺利完成教学过程,还能够帮助学生收集信息、查阅资料,利用各种网络平台进行会话交流和合作学习,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解决各种困难的工具。开设校园网还能够提供全面的互动、沟通环境和工具,如内部留言,方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沟通、资源共享。为了创建有效的使用过程和良好的语言环境,使用电子教案和电子教材让原本静态的知识活动起来。比如可以使用蓝鸽多媒体教学系统,这个系统具有非常突出的教学功能。通过这个系统能够进行现代化的授课,让学生的多个感官同时参与到学习当中,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体会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在根本上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教学合作。
(一)高校图书馆建设重在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图书馆管理的对象包括图书馆馆员和广大读者。因此,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既要注重“以读者为中心”又要强调“以馆员为本”。
高校要加强对图书馆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图书馆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全面提高馆员专业水平,使图书馆馆员能以优良的道德情操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为读者开展优质服务,让读者在图书馆能得到尊重、获取知识,从而体现图书馆的价值。
(二)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应当科学合理、高效平稳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内部建设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的工作效率,直接关系到图书馆能否为教学科研服务。因此,在图书馆的机构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到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地设置图书馆部门,根据馆员的不同特点安排与其特长相符的工作以发挥各人的最大作用。同时应采取各种途径大力提高馆内人员的素质,以适应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从而能高效快捷地服务校园。
(三)尝试构建承诺制服务机制,强化信息服务意识承诺制服务是图书馆的一种创新的读者服务模式,是以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基础向读者开展可监督的、可操作的服务。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是以读者需求为中心、图书馆馆员队伍为依托的,因此要求图书馆馆员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的业务工作技巧以及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承诺和谐服务既能增强高校图书馆自身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又能增强自身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失为新形势下读者服务模式的一种创新手段。
(四)积极开展阅读推广等系列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图书馆要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结合全民阅读活动,在高校广泛开展阅读推广,针对高校特点将馆藏资源向广大师生进行推送,开展内容多样的读书活动和学术讲座,通过定期编发图情通讯,新好?)书介绍等,采用知识发现技术深入挖掘、开发文献资源,向读者提供信息服务,提高文献利用率;在学校范围内加强图书馆宣传营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其阅读方向。通过系列活动,在全校形成一个人人关心图书馆、爱护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的氛围。寓育人于管理、服务中,使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在服务管理中得以强化。
在高校构建和谐图书馆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为高等教育服务,更好地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导向作用
图书馆应密切配合学校,积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配合学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提供必要的保障支持。一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图书馆可利用馆藏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文献开展专题书展等活动对读者进行思政教育,培养读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二要帮助提升读者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开设文献检索课和图书馆利用方面的讲座来培养读者的信息素养和获取知识的技能,为他们的学习和科研提供技术保障。三要注重提升读者的综合素质能力,图书馆可利用优美的阅读环境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为读者建立基于学习与研讨的信息共享空间,吸纳读者参与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从而提升读者的综合素质。
(二)图书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教育部201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规程》中指出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形式多样,许多高校每年读书曰期间都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读书月活动,高校图书馆是活动的主要阵地,能为活动提供专业的指导,并积极参与其中,从而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通过参与活动,吸引读者关注图书馆、深入图书馆,把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巧妙地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由此看来,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和场地、环境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支持和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明光市夏播大豆常年播种面积6666.7hm2左右,丘陵山区和平原地区都有种植。因夏播大豆常遇连绵阴雨,人工除草难度大、耗工耗时、劳动强度高、除草不彻底,效果差,一般田块因草害减产10%~20%,部分田块甚至绝收改种。笔者在夏播大豆田推广化学除草技术,取得省工、省时、减轻劳动强度,降低成本的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苗期除草
1.1禾本科杂草田块
用药的关键时期要掌握在大豆2~4片复叶、禾本科杂草三至五叶期,要在杂草生长旺盛,有利于药效发挥的条件下及时施药,在杂草二叶一心断奶期施药更好。施药过早杂草尚未出齐,达不到应有的除草效果;施药过晚,杂草过大,增强了抗药能力,在常用剂量的情况下达不到理想的除草效果。施用药剂应以防除禾本科杂草为主,不需要考虑药剂的混配问题,单一药剂就能达到理想的除草效果。药剂种类有:①12.5%盖草能乳油;600~1200mL/hm2,在雨水充足、田间湿度大时用下限;在干旱情况下用上限,对水375~450kg/hm2喷雾。②35%稳杀得乳油为750~1500mL/hm2,15%精稳杀得乳油为750~1050mL/hm2,使用方法同盖草能。③10%禾草克乳油900~1500mL/hm2,使用方法同盖草能。
1.2单子叶和双子叶(阔叶)杂草混生田块
这样的田块要想达到理想的除草效果,除草剂不能单一使用,要两者兼顾,既能防除单子叶杂草又能防除双子叶杂草。目前所使用的除草剂中,两种都能兼顾的品种还比较少,因此就要考虑到除草剂的混配问题。混配并不是简单的凑合。要选择对田间杂草种类防除效果最佳的药剂相配合,配合后不因混配而降低防效才能达到好的除草效果。因大豆也是双子叶植物,它和双子叶杂草往往有很多相似之处,要考虑到除草剂对大豆的选择性程度来决定,以免大豆受药害。根据多年来的经验,大豆田防除单子叶和双子叶杂草的除草剂有:①单一使用,分期进行。用25%虎威水剂1050~1950mL/hm2于大豆第1复叶期对水450kg/hm2喷雾,防除阔叶杂草;在禾本科杂草基本出齐时,可使用稳杀得、禾草克、盖草能等的任意1种750mL/hm2对水450kg/hm2喷雾,防除禾本科杂草。②混用。把2种除草剂混合一次性喷雾。据试验,以25%虎威750mL/hm2与15%精稳杀得750mL/hm2混用,在田间杂草三至五叶期进行喷雾,除草效果非常好,无论是禾草科杂草还是阔叶杂草,防效均在96%以上。
2芽前除草
芽前除草,即大豆播种后出苗前进行土壤处理,控制杂草出土。土壤处理的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精细整地
苗前进行化除,对整地的要求极为严格。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除草剂的药效发挥。土细墒平的田块,不仅有利于一播全苗,而且易喷施除草剂,在常规的剂量下就能达到一定的除草效果;如果耕作粗放,墒面高低不平,土块较大,这样就增加了土地的表面积,在常规的剂量下就降低了除草剂的浓度,影响除草效果。同时,土块较大,除草剂很难全面接触土块,加之经过雨水淋润后土块破碎,土中的杂草种子仍会生长。
2.2严把土地水分关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方法,分别从造型学院、设计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建筑学院等四个二级分院抽取被试,共获得有效被试652名,其中男生204名,女生448名;大一学生182名,大二学生219名,大三学生150名,大四学生101名;造型专业学生220名,设计专业学生232名,建筑专业学生168名,传媒专业学生32名;汉族学生626名,少数民族学生26名;城镇学生496名,农村学生156名;独生子女416名,非独生子女236名;学生为单亲家庭的有43名,为非单亲家庭的有603名;学生干部188名,非学生干部464名;曾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423名,未参加过志愿者服务的学生229名。
(二)测量工具
测量工具为感戴量表(GratitudeQuestionnaire)。感戴问卷共6个题项,经本研究翻译、试测、修改后修订成的5个题项的中文版。每题项采用“1.极不同意”至“7.极同意”的形式分级计分,第3题反向计分,总分越高,感戴状况越好。经翻译修订后,本次测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
(三)测评程序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测试,对回答问卷的要求进行了测前说明,以保证大学生的积极配合,被试约在10分钟内完成问卷,对全部数据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管理和处理。
三、研究结果
经统计,大学生感戴得分的均数为34.36。经差异检验发现:在性别、年级、是否单亲家庭、是否学生干部、是否曾参加过志愿服务等几个背景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民族、生源、是否独生子女等四个背景变量上,感戴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女生的感戴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来自完整家庭学生感戴得分显著高于单亲家庭学生;担任过或正在担任的学生干部得分显著高于未担任过的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未参加过的学生;不同年级学生间差异显著,大一、大二、大三感戴得分呈逐渐上升趋势,均高于大四学生。
四、班级化感恩教育模式探索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发现,艺术类大学生感戴现状具有这样的特点:获得社会支持多的(女生、双亲家庭学生)、有较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干部、高年级学生)、有助人体验的(志愿者)群体,他们的感戴水平较高,而“班级”正是个体获得社会支持、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服务他人最直接、最容易的途径。数据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进行班级化感恩教育途径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根据感戴的心理影响机制来看,感戴水平高的个体能够对现实做出更加客观的评价,能够看到个人的“积极结果”来自许多人的努力,而这些正向积极的认知让个体产生更多的感恩情绪和行为。所以如何通过环境去影响个体的认知,成为班级化感恩教育模式研究的落脚点。结合艺术类大学生感戴现状的调研数据,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班级支持系统
数据显示,女生及来自非单亲家庭的学生,其感戴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及单亲家庭的学生。女性在社会群体中相对弱势,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到他人的帮助也会相对多于男性。而双亲家庭在物质与精神上所给予个体的支持也会比单亲家庭多,两个群体具备一个共性,即更多的社会支持。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应该成为班级成员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班级支持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进行:针对经济困难,学业困难等群体的帮助型支持;针对有特定需求的服务型支持。针对不同群体特点,成立由教师、班委、学生组成的各类“支持小组”,独立开展工作,具体分类为:班级经济困难生支持小组,可以由班主任、生活委员、困难生代表、普通学生等几类人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掌握班级困难生的家庭情况,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为学生提供资助信息并协助申请,审批班级困难生资格申请及资助额度审定等。班级学业支持小组,由专业教师、学习委员、成绩优秀学生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组织班级学习经验交流;邀请教师或研究生举办读书会;针对特定课程举办师生沟通会;掌握班级后进生的情况,帮助他们分析学业落后的原因,提供一对一的帮扶等。服务型支持小组如:班级就业与实习信息小组,由辅导员、班委、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就业信息;实习岗位推荐;就业政策咨询等。班级文娱小组,由班级文体委员、特长生、有兴趣的学生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各类文娱活动的组织策划;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丰富班级课余生活等。以上是对部分“支持小组”的例举,班级可以视自身的情况来设立,鼓励班级成员根据自己某一方面所长或兴趣为大家提供支持,同时也可以得到大家为他提供的资源,形成“助人自助”的班级支持系统,让每一个成员在需要时首先可以从班级——这个离自己最近的“家”里获得支持。
(二)建立“人人参与”的班级管理体系
本研究中,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感戴得分呈逐渐上升趋势,大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p=0.007<0.01),而大四学生的得分出现明显下降。与此同时,学生干部的感戴得分也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p=0.002<0.01),这个结果提示我们,社会活动的增加能提升个体的感戴水平。随着年级的递增,社会化活动逐渐增多,从社团活动到校园文化,从行业竞赛到实习就业,学生在这些社会行为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交自尊,学习多角度地看待事物,因此,也能更多体认到他人给与的帮助。而对于大四学生的感戴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级学生的结果,本研究分析,这和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就业双重压力有关:每一个人都希望为自己大学生涯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倾尽全力投入毕业创作,学生之间竞争氛围浓郁;同时,毕业生需要独立面对毕业后去向、就业单位、就业地域等人生重要选择,个体的自身价值凸显,对外界的关注力相对减弱,从而影响其感戴得分,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社会活动对于个体感戴水平的影响。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是学生体验人际互动、提升社会活动能力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班级是组成大学校园的独立细胞,每一项学校的举措都会折射到班级,其既要适应大环境的循环,也有完成自身的代谢,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传统的班级管理一般由辅导员、班主任、班委(3-5人)来完成,容易出现大量工作积压在少数人身上、管理权利过于集中等问题。如果将班级工作分成不同的各个板块,对应每个板块成立负责小组,每个班委负责督导1-2个小组的工作,班主任督导班委的工作。班级成员根据自身情况来申报不同的小组,双向选择,最后将每一个成员都纳入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建立一个“人人参与”的班级管理体系,鼓励班级成员共同管理。这样不仅能够增加个体的社会活动,提升感戴水平,又有益于形成一个民主、透明的班级氛围。
(三)营造班级志愿服务氛围
本研究中,曾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感戴得分显著高于未参与过的学生(p=0.000<0.001)。这一结果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感戴特质分高的个体有更多亲社会行为;第二,助人行为、体验他人对自己的感激之情等可以提升个体的感戴水平。笔者认为,感戴特质的确存在个体差异,但公益、助人等亲社会行为也会进一步强化这种特质。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服务社会的热情,自从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青年志愿者”称号以来,大学生公益组织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个高校内蓬勃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公益的重要群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班级的志愿服务氛围就有了生长的土壤。而“氛围”的营造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存在形式”,即引导有兴趣的学生搭建班级志愿者活动平台,以此作为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展现志愿者风采、营造班级志愿服务氛围的载体。一个平台的生存有赖于四个重要因素,即项目、团队、宣传与发展方向。首先是项目。不同于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公益平台输出的资源主要是专业,因此结合自身专业特长是重点。同时,学校要向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志愿服务岗位。如果是长期项目,那么在项目策划时,首先考虑能发挥学生自身专业特长的长期项目,如针对特殊群体的艺术类支教服务、针对普通群体的艺术推广普及活动等。其次,团队是平台生存发展的保证。引导有志愿服务意向的学生成立核心团队并明确分工,制订科学、合理的志愿者管理制度,同时对志愿者进行一定的培训,比如支教类项目需要的教学经验、义卖类活动需要的市场活动经验等,可以通过教案展示、经验交流、资深成员带新成员等多种方式丰富学生的实战经验。再次,有了好的项目与团队,就需要提升这个平台在班级中的知名度。志愿团队氛围的营造与宣传密不可分。面对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平台可以选择QQ群、微博、微信平台等网络载体,志愿岗位信息,招募志愿者,及时跟进最新的志愿活动动态以及展现志愿者的风采,让志愿服务信息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是发展方向。班级志愿服务可以有两个维度,对内以服务学生为方向,逐渐成长为“班级互助平台”,实现公益生活化;对外则以公益创业为目标,面向社会需求,寻找公益创业品牌,向公益专业化发展。
协办:
活动简介
活动口号:激情飞扬,辩出自我
举办时间:XX年4月
举办地点:周口师范学院北校区
活动目的:
1,为大学生能充分张扬个性,展示个人才能提供一个平台
2,通过本次活动提高广大大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和交际水平
活动背景:
1,‘辩响校园’第一届大学生辩论赛取的圆满成功
2,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生需要培养‘说我所想,辩我所感’的精神
3,提高大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辩论水平
直接面向群体及参与机构:
1,共青团周口师范学院委员会
2,周口师范学院陈楚风文学社
3,广大在校学生
活动主要内容:
[一]征辩论题:
1,社员要积极的参与本次辩题的征集活动,深入到广大学生中,了解当代大学生所关注的共同话题
2,面向广大学生征集‘积极向上,不落俗套’的辩论题,以便引起参赛选手的共鸣
[二]宣传:
1,尽量把宣传工作做到为位,力求为爱好这方面的同学提供一个好的机会
2,通过宣传板让广大学生大致了解本次活动的动机,内容等方面的资料,让有意参与的同学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三]部署具体的活动内容
1,本次活动要吸取办以前活动的经验教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2,要制订严格的辩论程序,维持好辩论会场的秩序
3,由于本次活动分为初赛,复赛,决赛,过程有点复杂,时间上也长,所以,要做好合理的时间,场地的安排,争取为参赛者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营造激情飞扬的竞论气氛
4,社员特别是社里骨干要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力争把本息活动做好,做精彩,让参赛选手在活动的最后都能有所感,有所获
5,找好合适的评委,在做到公平,公正的同时,让选手知道他们的优势与不足
具体事宜:
第一,抽签事宜
第一条.初赛:在4月11日确认辩题时由各领队抽签分组,确定分组情况及在组序号(具体比赛顺序详见赛程表)
第二条.抽签分组确定后由各领队抽签决定每场比赛的正反方。
第三条.每场比赛的辩题由该场比赛的正方领队抽取。
第四条.各参赛队务必按时到场抽签,迟到或未到者按弃抽签权处理,其赛程由筹办方随机制定。
第二:比赛赛制
借鉴流行的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模式,考虑到法律辩论的实际,拟采用如下赛制:双方各出四位辩手组成辩论队,比赛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陈辞立论:首先是正方一辩陈辞三分钟,然后是反方一辩陈辞三分钟。剩余三十秒时,记时员举牌提示。
第二阶段
补充立论:首先是正方二辩陈辞三分钟,然后是反方二辩陈辞三分钟。剩余三十秒时,记时员举牌提示。
第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