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8: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几何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几何初步知识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小学生缺乏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因此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学生很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地在学生面前展现几何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1、直观性的优势。我在教学中根据几何初步知识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从新知识的导入到新概念的建立;从新概念的建立到新知识的巩固,均借助计算机的直观演示,为学生创设和谐优美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充分感知。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意义时,学生回答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三角形物体后,计算机将红领巾、三角板的颜色去掉,只留下其外框,教师指着这些外框让学生数一数这些三角形有几条线段围成,这样抽象出三角形的特征。随后计算机屏幕上三条边依然闪动并发出声音,对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这一意义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对新概念建立起到了教师用语言描述而达不到的作用。
2、趣味性优势。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改过去课堂上尽是静态信息辐射的局面,使原本呆板的东西动起来。例如,在三角形意义这一概念建立时,在屏幕上出现三条线段,然后通过画面移动三条线段围成一个封闭的图形。再如,在建立三角形高这一概念时,屏幕中的三角形一个顶点及它的对边闪过后,由这个顶点慢慢下来一条垂线,垂足落在它的对边上,并且随着打出“高’’、“底,,的字。这样通过对屏幕上图形移动的变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意义和高的意义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而且吸引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3、形象性优势。在教学时有些概念的建立只靠教师语言传递,学生往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能弥补这一缺陷。如三角形的特性是“不变形,稳定性",当问及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应用三角形这一特性时,学生一下就能说出电线杆、凳子及自行车等,但是,当具体问及这些物体的哪个部位利用三角形稳定性原理时,学生则露出无奈的神情。可见,三角形稳定性特性在学生头脑中仍然是非常抽象的。现在计算机只要在其有关部位闪示几下,学生就会一目了然,为什么要在这些部位应用三角形这一特性,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4、深刻性优势。三角形的作高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通过课件设计,让计算机演示在锐角三角形内作高,显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高及直角所对斜边的高,演示作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其中两条在外)。在演示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作高的过程和方法,了解了每一种三角形都有三条高,而且加深了对高的概念的深刻理解。
5、艺术性优势。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在“声"“形’’“色”“体”的结合上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心态结合到一块。它通过“声"传递师生心灵深处的语言,通过“形"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通过“色”描绘师生所要描绘的五彩图。
二、及时有效的把握应用时机
虽然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环节,严格及时的把握好应用的时机。
1、辅助于建立清晰表象之时。表象是思维想象的依据,能否在学生的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几何形体知识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作图的方法,常规教学中,教师常用三角板、圆规等教具在黑板上的板演、,但由于受到教师的手、粉笔或视角的不同而形成视觉阻碍。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将这部分内容均用计算机模拟演示,使模拟作图过程或其它知识点的讲授,既不受视觉阻碍,又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为教学过程的进一步深入埋下伏笔。
2、辅助于渗透数学思想及方法之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要求“在教学中要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及其方法”,在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中有一些公式的推导往往涉及到一些中学才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只可让学生意会,不可言传,这在常规教学中往往是令教师头痛的一件事,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化难为易。课件《圆的周长》中,周长公式C=2氕r的推导涉及到不完全归纳法,我在课件中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直径分别为8cm、12cm、14cm的圆,然后令其依次在一线段上滚动,在滚动直径的1倍、2倍、3倍距离时依次出现记号,滚完后显示其滚过路程的距离。演示完后,老师让学生观察圆滚过的路程既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学生有这三个圆环滚动的动画作为依据,很容易归纳出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
3、辅助于概念阐明之时。在小学数学几何知识教学中,涉及周长、面积、体积、高、棱等概念,由于这些概念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以接触感性知识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往往易混淆圆的周长及面积的概念,弄不清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不能正确理解高与底的对应关系等,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课件《圆的面积》的复习模块中,为了帮助学生分清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我设计了两幅动画,第一幅是一只小猫绕圆一圈,跑过的地方同步改变颜色;第二幅是将圆的平面部分从上到下涂上黄颜色。配合师生的问答,学生很快理清了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4、辅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之时。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学习“体"部分知识的困难性,而采取常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情况,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课件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三维动画的功能。如圆柱体的表面积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在该课件中,我运用了三维动画的变形功能,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变为一个长方形。学生看了动画后就很容易明白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二个圆形面积加上以圆的周长为长、圆柱体高度为宽的长方形面积之和。这里三维动画软件中所制作的动画,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弄清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特点及其表面积公式的由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辅助于知识向技能转化之时。掌握知识是为能应用于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形成技能。我们在课件制作中也注意到这一点。在圆的认识课件中,我制作了三幅动画:轮胎分别为正方形、椭圆形、圆形的摩托车在路上行驶;学生观察后要求其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原因。学生在计算机的进一步提示下(出示放大的摩托车轮胎,半径及圆的闪烁),能说出由于圆形轮胎的轴心到地面的距离不变,所以摩托车行驶比较平稳的道理。
这样,学生既理解了几何知识的概念又掌握其内涵,让学生从观察到认识,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解到掌握,提高了我们数学教学的质量。
2各维度指标的构建
2.1教学工作量
教学工作量是指一段时间内教师参加各项教学活动所实际达成的工作指标数。其中标准课时数是指一个学时的中文理论课程按1个标准课时计算,其余教学工作量均按此进行标准化处理。
2.2教学工作质量
教学工作质量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的产出,具体包括对学生的产出,是否能使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感到所学内容生动有趣;对自身的产出,通过参加教学活动,能否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达到不断改进教学水平的目的。
2.3教学贡献
教学贡献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建设、教学课题、教学论文及教学获奖等方面所产生的杰出成果,并由此对学院的学科发展所带来的不同程度效益。教学贡献总分C用公式表示为:C=C1+C2+C3
3绩效考核体系的应用
3.1评价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和评优评先挂钩
设定最低绩效值,未达标的教师将由医院教学管理部门进行约谈、周会通报批评、取消授课资格等相应处理。对每科室教学排名靠前的教师,在年终时进行教学表彰,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教学风气。
3.2评价结果与教师岗位聘任及职称晋升挂钩
绩效考核连续三年有优异表现的,可以优先考虑晋升其教学职称。如果连续两年教学分数没有达到最低标准值的,将暂停当年教学系列职称晋升评比资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和“教学一票否决”制。凡年内拒绝接受教学任务、发生教学差错事故、出现严重师德教风问题或在教学质量检查考核中不及格者,在岗位聘任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3.3评价结果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
将考评结果纳入年度医院核心人力资源考核体系,所占权重为总体考核分数的10%。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绩效工资进行挂钩,每年的绩效考核结果将计入教师档案。同时教学管理部门将定期向人事部门进行通报,考核结论作为教师每年岗位津贴、业绩津贴和奖金发放的重要依据。
4绩效考核时需注意的问题
4.1考评分值和系数的设置
本考评体系仅限于借鉴已有的考评系统及相关文献资料,其系数和权重的设计不可能完全适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因此,需要通过德尔菲法或头脑风暴法来尽可能多的收集专家意见,将赋值精确化,权重科学化,项目全面化。另外,将计算考核系统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权重值,达到不断改进和完善考核体系的目的。
4.2日常工作量与教学研究、获奖的权重分配
由计算公式可知,本考核体系只设计了具体工作情况的权重,但是并没有针对日常工作总量与科研获奖情况再设计总比例系数。如下所示,用下划线标出:工作绩效得分(P)=教学工作量(按标准化课时统计)(M)×工作质量系数(Q)×R1+教学贡献(C)×R2其中R1+R2=100%。由公式可知,R值决定绩效考核的侧重点是教学占主导还是科研占主导,将决定整个体系的分数走向,应根据学院每阶段不同的发展规划来制定。目前,如果学院将重点放在教学改革和研究上,建议适当增大R2的比值;若是日常教学质量出现了明显下滑,则应该适当增大R1的比值,同时缩小R2的权重。
计算机技术在课堂领域实施广泛应用,不但透过技术自身优势呈现,同时借助学校以及师生等综合因素舒展。学校因素。影响计算机教学实效的要素包括设备供应状况、师生多元评价体系和网络教育资源存储结果等,透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够协调学校教育体系充实状况,相对提升学校整体实力。教师因素。教师在课堂中属于不可替代的指导角色,尤其在创新课程改革背景影响下,教师一切活动都将围绕学生实际需求拓展,在计算机设备操作活动规范中积极价值丰厚。经过特殊交流过程洗礼,教师对计算机技术应用观念会直接决定课堂计算机运用结果,其技能潜质状况完全过渡成为关键支撑媒介。学生因素。这类群体作为课堂主体,已经被社会大众完全认可,然而这部分未来社会精英对计算机技术依赖程度如何正是其对创新知识接纳效率的真实写照。依照过往纪实结果显示,我国接近8成左右的学生都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不同渠道知识查询以及下载,教师要尽量放宽课堂限制力度,使得学生眼界变得足够开阔,逐渐与世界规范标准相互衔接。
(二)应用类型解析计算机技术在专业课堂渗透不单单借助各类教学模式舒展,同时应用类型也需要教师多加关注。
1、智能化教育这是计算机技术在课堂内部拓展的主要特征与功能适应范畴,整个活动中计算机智能化特征与人工智能理念有机结合,同期相互补充。其对于既定师资力量与知识储备有着特殊完善功能,并且借助学生自学与模仿行为进行科学评价,目前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核心支撑点。
2、仿真教育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特征进行三维空间扩展,使得各类实际环境都能在此进行模拟演示,为学生创造多元虚拟交流场所,学生完全可以借由自主探索完成任何学业内容。此类具备仿真特性的教学方式已经开始渗透到中职院校不同专业阶层领域,收获广泛师生的积极认可。3、远程教育主要是在计算机技术教育功能背景下开创的独特教学手法,其可说是全面摆脱传统课堂灌输式教学弊端,能够在不同空间与时间条件下进行互联网即时信息传输,并针对关键问题提供满意解答。相对减少规模教育成本,提升实践操作能力的高效吸纳成果。
二、计算机教学核心改革策略补充
第一,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现象实施分类教学手段。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界定个体性格特征,结合基础与提高两类引导目标进行基础计算机处理技能传授,力求让学生在自由操作中举一反三,依照最新课本知识解决一切现实生活难题。
第二,开发校本教材,达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效果。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社会需要,开发校本教材,使教材跟上时代步伐。教材应与实践操作相呼应。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应是理论和优秀适用的练习素材相结合。因为,一本好的上机练习册,既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第三,合理改革考核模式。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实践性较强,单纯依照期末试卷难以准确检验阶段学习实效,个体素质能力更加得不到清晰展示。因此,这方面改革工作需要透过模块资源及时记录学生平时学习状况,同时结合电子校报与创新程序设计等实践项目进行考核,对于综合成绩优秀者提供分数奖励。
第四,完善知识与技能的转化效率。本世纪中职计算机教学活动本就面临着各类挑战,其自身必须时刻做好内部体系完善工作,以防止被社会淘汰。由于计算机专业知识面较广同时更新速率快,有关此领域业务水准提升工作早已迫在眉睫。作为校方领导应竭力开辟企业合作先机,提供各类单位实习条件,使得学校与社会保持直接联系结果,稳定日后教学内容的全新状态,进而为各类实用型人才培养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2指导学生参与化学实验全过程
二、混合教学模式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一)室内设计教学学习环境的设计若要更好地运用混合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就要在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方面提高重视,而重视“开放性”的设计,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开发素材和课件,更要开发自主探究和自主探讨的活动,让学生在开放式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可以根据室内设计课程内容建立自己的电子教学资源库,其中包含视频课程、电子课件、素材库、习题库等一系列内容,做好教学资源的储备工作,充分满足教师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时对教学资源的要求,同时也能够充分地满足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需求。电子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是充分考虑室内设计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需求,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宽的选择和自主发挥的空间,更加便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发现自我,发展个性化的学习。
(二)课内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在混合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也十分关键。在正式开始室内设计教学之前,做好教学设计十分必要,要详细制定一份具体可行的课程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规划,在网络平台上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的内容进行公示,让学生全面掌握室内设计的教学结构和教学安排,做好学习准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自身角色和学生角色的转换,真正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入到室内设计的学习过程中去。教师更可以开发群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真正渗入、参与到设计中去,在课后要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改进,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引导;维系良好的师生情感,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十分有益。所以,教师要注意关心学生,和他们多沟通,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室内设计课程的在线教学在线教学模式是一种效果较好的网络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在线视频和网上答疑等方式,在线教学凭借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各种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体验,更加方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通过在线教学的方式,可以在线或下载观看教学视频,对于特别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加深理解,由于视频自身集合图像和声音更加具体,方便了学生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随时向在线教师进行询问,或者通过学生之间互助交流的论坛共同探讨,还可以通过自测题、作业题等方式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不断和授课教师进行交流,有条不紊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
(四)室内教学课程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对于室内设计课程的评价,建议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所谓形成性评价,就是对课程教学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表现和态度,以及对教师所涉及的活动的反响。形成性考核的主要参考点是学生课堂听课的效率、课后作业的完成程度、网络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小组学习的情况,通过这样的考核,教师可以更加准确地对学生的状况进行把握,帮助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习状态。终结性考核是针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程度进行检测,同时也是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由于室内设计教学的特殊性不能应用传统的考试模式,要用竞赛的模式予以代替,将学生设计的作品作为考试成绩评定,或者将平时的设计作品的成绩进行综合而作为最终的考核成绩。
一、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二者的含义
1、理论教学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基础知识是指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从一般意义上讲,知识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文化素质,是技能形成的准备和基础。通过学习,知识转化为体验(经验)而形成技能。因此,在职工培训过程中学习书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专业知识是指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知识。确定专业知识范围最重要的标准:一是岗位必备;二是可以接受。具体地说,就是要帮助培养对象掌握那些做好岗位工作所必备的,并符合自身基础和学习条件的知识。
2、技能培养
技能培养指在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活动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技能培养仅为动做(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动做技能是指在完成一项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一系列动做,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合起来,并顺利地进行。如操作设备,拆装阀门等;心智技能主要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如记忆、想象和思维等。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模块式技能培养(MES)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能系统地传授给学员完整的知识,给学员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弊端:(1)它以知识作为教师的教学重点,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2)它忽视了学员的主体作用及个性发展,过分追求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3)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以现有教材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以课堂教学形式居多,难以克服传统教材多年不变以及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致使教学严重滞后于生产实践,因此必须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MES(模块式技能培养)的学习和研讨,我们发现通过建立模块教学模式,能够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讲练一体化,在教学上可以实现以下几个突破:(1)解决长期以来理论教学偏多,技能训练偏少,实习与生产结合不紧密的问题;(2)注重实际需要,建立起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内容实践性这个中心环节;(3)模块式教材打破了固有的学科体系,理论知识根据实际需要融化在模块中,是以技能类学习单元为一体组成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4)以技能训练场地作为课堂,以学员为中心,充分发挥学员的为主体作用,按技能形成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新突破;(5)模块教学在实施后,可以及时评估反馈,这种评估与反馈教师围绕企业岗位劳动者的需要展开的,保证了学以致用。
因此,强化实践教学,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是培养学员技能的重要途径。
三、需解决的问题
1、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工培训学校教师资源大体分为三个渠道:一是普通院校分配的毕业生,这部分人员由于他们缺少与专业一线生产实际接触了解的机会,对本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知之甚少,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力不从心,尤其难以解答学员的实际问题与困惑,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二是由普通院校调转来的教师。这部分人员由于长期进行普通院校的教学,他们在教学中往往是擅长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显出不足和薄弱。另外由于对学员的学习特点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他们往往不能做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对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难以应付,所以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三是基层一线抽调上来的技术人员。这部分人员,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对弥补以上两部分教师的实践教学不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这部分人员未经过专业的正规师范训练,教学基本功较弱,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擅长操作,而对其原理的应用则缺乏符合教学规律的讲授,使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以上三种情形都不适合职工教育,因此必须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型”,一方面是指教师不仅要有本科、专科学历证书,还要有相关技术等级、职业证书,即不仅仅是个合格的教师,同时也是合格的工程师、经济师等等。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就内部结构而言,应根据教师个体的具体情况,缺啥补啥,就教师队伍的外部结构来说,应依靠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优秀人员,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以弥补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中的基础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学教师比例失调的问题。同时,这些来自一线的兼职教师也会将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动态反馈给学校,使学校在设置专业、设计课程结构时,更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关键。2、教学内容以应用为主,教学方法要适应成人学习的特点。
到目前为止,职工培训还未有一套适合成人特点的权威性的教材,因此各校在选择教材时,或组织本校教师编写讲义、教材,或借鉴使用糍普通院校高职教材。组织本校教师编写讲义、教材,可充分考虑到本校专业特点、软硬件条件和学员的接受能力,但各教师力量有限,教师编写教材的能力参差有别,很难整体上保证教材编写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在教学方法上,很多教师还习惯于灌输式教学,照搬照抄普通学校传统的教学方式,抑制了成人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职工培训中,教学内容要以应用为主,教学方法要适应成人学员学习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以应用为主旨,体现能力本位的思想,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在教材编写上,充分考虑成人的学习特点,具有可操作性,避免空洞无物,理论脱离实际。要以必要的实验材料和详实的案例分析,充实教学内容,满足成人学员立足本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需求。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调动发挥成人学员生活阅历丰富,实践经验多的优势,把以课堂为中心,教师单向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变成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结合,以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与企业联合,创建稳定的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实习条件,职工培训应根据培训工种、培训任务、培训目标的不同,设置一定数量的实习项目,配备性能比较先进的、种类比较齐全的、数量充足的实习设备和模具进行模拟训练,提高操作技能,单纯靠学校本身建设一个封闭的校内实践教学场所,是很难满足职工培训教学需要的。因此,必须同企业、厂矿、集团联姻,使其成为学校进行实践教学的坚强后盾和稳定基地,从根本上解决不能按职工培训要求组织实习和实践教学问题。
1.宜作为课程资源来源的新通道。电化教学辅助手段除了包括电脑、投影仪、幻灯片等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以外,还包括了强大的网络搜索功能和整合功能,小学科学的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些强大功能作为教学的资源支撑,如近期的新闻材料、科学竞赛、实验演示,等等来为科学教学作辅助,给予学生不同的视觉冲击,从多重感官增强学生对既定科学知识和现象的理解。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小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课程时,教师就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科学事件的纪录片和科学家的视频材料给学生观看,比如《科学记录》、《走近科学》、《决战量子之巅》、《科学家》,等等,让学生对科学活动有一个初步的直观认识,为他们开启走近科学世界的大门。当他们感叹科学的力量是多么的伟大的时候,就能很好地融入到知识的海洋中,能够充分地利用课堂上的知识来学习科学世界。再到六年级下册的“神奇的能量”的学习,教师依旧能够依靠强大的网络搜索为学生搜集各种各样的能量利用资料,并通过投影仪展现这些能量的发掘过程和使用过程,增加视觉效果、拓展课本知识。这也正是小学科学与电教资源整合的首要目的———丰富和优化课程资源。
2.宜用来营造氛围,提升学生兴趣。小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容易被新奇、绚丽的东西所吸引。而多媒体技术恰恰就具备了这样的特质,可以用来创设绚丽的屏幕效果,还原科学现象和实验过程。再加之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有比较新奇的现象和知识,所以如果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必将制造出强大的“合力”,营造小学科学课堂热闹活泼的气氛,让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堂之外迅速聚集起来,为高效学习奠定基础。但怎样才算有机结合,就需要教师从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选择合适的资源和形式呈现到学生面前。例如,在教学“电与磁”这一单元时,教师若截取周星驰的电影《大内密探零零发》中零零发用磁铁与无面人周旋的那个片段来展示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这个诙谐幽默有略显浮夸的电影场景相信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帮助记忆教学内容。学生们会根据这一现象来思考教学中应用的模式。思维模式会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像这样以此夸张的电影手法对科学现象进行表述的方法来导入教学,有助于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降低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抗拒感,这是小学科学与电教资源整合的第二个优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宜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载体。新课程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的本质特征,教师应该加强引导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之下,去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学生也只有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才能逐渐实现科学素养的提高。而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背景之下,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也应当成为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能以及形成科学素养的新载体和新工具。例如,小学生在试验中要亲自动手才能体会到实验的乐趣,结合课本的知识和亲身体验能够让学生更加乐意去学习。将小学生课堂中的知识转化为动手实验操作的活动,能够让小学生更加快乐的学习。小学科学的实验探究不仅需要学生结合本课新知,还要充分连结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将多媒体技术作为自身探究的载体,帮助自己更好更快地完成探究任务。这也是小学科学与电教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为学生提供探究活动的载体。
二、“三忌”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但其功能虽然强大,也为学生提供了多重的感官刺激,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我们在运用时还是应当有所取舍,不可盲目嫁接。使用不当不仅有可能损害课堂教学的正态化,甚至还会桎梏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小学科学课堂运用多媒体要切忌以下三点。
1.忌以课件演示代替实验操作。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的主要教学途径,但有一些科学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的多媒体课件制作高水平,或是嫌设计实验和做实验太麻烦又浪费时间,于是就直接在上课时以课件演示取代了实验操作的过程,使学生根本无法体验到亲身进行实验操作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变化”这一单元时,教师若只是通过多媒体演示蜡烛燃烧、钢铁生锈的过程,虽然学生能更快速更全面地观察到蜡烛和铁的变化,但是却无法在脑内形成一个物质变化的具体过程,没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而且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若不进行实验和探究便根本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也无法真正理解科学的奥义。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手能力尤为重要。只是让学生观看一些没有实际性操作的课件,学生们根本就学不到什么,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学习的乐趣,他们会更加乐意去学习。因此,动画演示是完全不能和动手操作所带来的学习效果相提并论的,所以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不得用多媒体技术全部代替实验操作,要学会合理运用。
2.忌以图片和视频代替实地观察。观察是感知的一种特殊形式,良好的观察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且能快速掌握知识,同时发展其理性思维的水平。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在小学科学的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而忽视了实物观察和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加速了学生观察能力的减退。例如,认识岩石与矿石的教学,若只是通过多媒体展示岩石与矿石的区别,学生虽然也能掌握知识并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没有对实物的近距离观察和比较,学生无法对两者形成一个实际、直观的印象,知识记不牢实。这样的教学不仅缺乏说服力,也不利于对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所以课堂上应当多让学生接触实际能摸到的物体,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的本质。小学生在课堂中如果只是用眼睛观看图片的话,就浪费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再如“植物的一生”的教学,有些教师觉得让学生亲手种植植物进行观察太麻烦了,耗时也长,所以索性就在课堂上播放一段植物生长的视频,只短短几分钟就把植物从发芽到结果再到凋谢的过程展示得清清楚楚。像这样以观看视频来代替学生的养殖观察,虽然方便快捷,学生也能从中学到知识,但是只用到眼睛的观察是一种比较片面的观察,忽视了多感官和情感的参与,弱化了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得不偿失。
3.忌以课件呈现代替课堂教学过程。网络上的课件资源极其丰富,有的教师就直接按照课件上的程序来实施教学,自己不备课,也并没有以自己班级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件内容进行修改。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仅严重弱化了教师设计教学的能力,也违背了电化教学的初衷。这样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不到更多的丰富的知识,只能死板地学到书上的基本知识。多媒体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不应成为课堂的主导,教学程序还是应跟着教师的预设走,而不是课件的顺序走。而且科学的课堂是变化莫测的,学生的奇思妙想也层出不穷,课件很难预计到突发的状况,不能对学生的提问一一作出解答。因此,教师不要过分依赖网络课件,多花点功夫自己制作课件,把个人的想法和见解写进课件,以及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有一定的课堂预设,把课件结构设置成版块结构或是线性结构。同时,教师也要做好备课,以适应课堂的变数。总之,这种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课件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才是新课程改革的本质。
自然界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系统,生命就是其中的典型。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生命现象都存在着分形现象。在微观层面上,生命现象的分形主要体现在生化组成、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异常导致的病变等各个方面。传统方法不能正确处理非线性问题,更不能将之量化。分形理论为处理非线性系统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分形实质是指被传统物理学和几何学排除在外、在标度变换下自相似性的不规则形体。分维是分形的数量表示,它是定量刻画分形特征的参数。它不是通常欧氏维数的简单扩充,而是赋予了许多崭新的、更宽广的内涵。分形理论中整体与局部的自相似表明了整体与局部的辩证统一关系。运用分形理论,我们可以把看上去不规则的整体与局部通过某种自相似的规律性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去阐明不规则之中的一定程度、一定形式的规则性。分形理论还将事物局部与整体辩证关系的研究定量化,从而使之成为认识事物的有效工具,使人们由可观察事物或常见事物推断到深藏在复杂事物内部的有组织结构。可见,分形理论可使人们在认识自然和自我过程中有效地沟通微观与宏观。当今科学正不断深入到更微观和更复杂事物的领域,分形理论正成为一种应用价值极大的科学认识工具和理论表达方式。分形理论中整体与局部的自相似性使我们能够通过对有限局部的研究,认识无限整体的特征。这说明分形理论具有化繁为简的方法论意义。而其中的基本概念则表达了有限时空的分形具有特定的无限属性,这是有限和无限辩证统一的典型例证。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们借助于分形理论的自相似性质,可以由表及里地洞察隐藏于混乱无序现象中的精细结构,或由里及表地概观大局,可以从局部认知整体,或从整体认知局部,可以从有限认知无限,或从无限认知有限;而借助于分维,人们则可定量地描述系统或事件的属性、特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因此,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分形理论和分形知识,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为学生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更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辩证思维品质。
在生化教学中用分形理论丰富和发展生物化学的知识体系
1蛋白质的分形
蛋白质的分形可从多个角度加以研究[2~5]。如果从一级结构考虑,蛋白质就是一条具有统计自相似性的弯弯曲曲的线。它与链两端之间的统计距离R和残基数N相关,即R∝N1/Dc,式中Dc是链分维。参与各种生命活动的蛋白质分子的Dc大约在1~2之间,如细胞色素C551为1.42、血红蛋白(α/β)为1.50、前清蛋白为1.25。蛋白质链的分维数的高低与其肽链的伸展程度密切相关,肽链越伸展,其分维数越低。在研究蛋白质Dc时,还提出了质量分维(Dm)的概念。半径为R、质量为m的“球体”,m∝RDm。Dm不同于Dc,但二者都是刻划蛋白质分子几何特性的参数。目前已测量了大量蛋白的Dm,如细胞色素C650为1.83、血红蛋白(α/β)为1.92、前清蛋白为2.08。蛋白质表面有各种“缝隙”、“折皱”,粗糙不平,它们的分形特征可用表面分维(Ds)来描述。Ds的测定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根据蛋白质表面可及面积S与探针分子的横切面积σ(即探测的范围)之间的关系:S∝σ(2-Ds)/2来测定。如溶菌酶、核糖核酸酶A和过氧化歧化酶在0.10~0.35nm标度范围内的Ds≈2.40。另一种方法是先测定边界分维Dcont,再计算出Ds≈(Dcont+1)。如水痘溶菌酶、细胞色素C3及白L7/L13在0.15~2.05nm标度范围内的Ds分别为2.12、2.12和2.13。表面分形理论打破了“2维表面化学”的理论,预示着分维表面科学的诞生。一些含铁蛋白质的拉曼电子自旋弛豫实验中,弛豫时间t与温度T(4~15K)有如下“异常”关系:1/t∝Tn。式中n=3+2Df,取值范围5≤n≤7。例如,高铁细胞色素n=6.32,铁氧还蛋白n=5.68等。这里的Df就是分形子维数,如肌红蛋白•H2O为1.61、细胞色素C551为1.43、铁氧还蛋白为1.34。与Dc和Dm反映分形的几何性质不同,Df反映的是分形的拓扑性质。
2酶的分形
2学科交叉融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影响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是大学的必修课程之一,但因为各学科的差异性、学生基础的不同导致学习效果和学习程度都有很大的区别。新时期在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都提出重视学科交叉融合的当今,必须考虑到学科融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影响以及提出的新要求。学科交叉融合后,很多计算机基础应用都已经渗透到专业学科中,这必然导致很多弊端出现。
(1)学生只会按照教师的教学过程应用,却不会将学会的知识应用到本专业中去,因循守旧、缺乏创新力。一成不变的学习和教育模式,是学生缺乏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激情和欲望。
(2)原来学科之间缺乏交流,制约了将计算机手段应用到学科研究的开展。科学的研究不仅需要专业科学的能力,也需要很多计算机的手段研究。特别是现在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已经广泛应用。
(3)现代科学研究中,学术团队成员需要多学科交叉合作,这也对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研究。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在学科交叉融合越来越重要的时期,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学科交叉融合的思路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3在学科交叉融合思路中,促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直被各个高校所重视,很多人都提出过自己的改革思路。笔者所在的学校也一直都做相关的教学改革。在近两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入了分组学习和讨论式学习的概念。在学期开始时,将所在班级按每组5~6分组。分组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每个模块通过单元知识的讲解,活动设计与任务设计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解确保学生获取相关的知识,活动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探究式学习,任务设计用于检查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小组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竞赛和情景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达到教学目标中的要求;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为了及时了解课程教学效果,教师要求部分学生填写“成果导向学习”的教学模式,即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都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填写评课表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评价,所有的评价的提问都是针对教学目标进行的。总体来说就是内容、活动、方法,有没有导向教学目标,是不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入本专业和部分其他专业的融合学习。例如在理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引入体育专业知识的了解,在外语专业的学生中引入理工类专业知识的内容了解。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有了大学科、跨学科的概念和学习经历。这些都会使学生在高等教育的后续学习中受益良多。
根据成都各大专院校的调查分析来看:足球教学和比赛中大多数学生都是用右脚常用脚去进行踢球技术的练习,经过调查研究表明占院队比例15%,占校队的25%,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会用左脚踢球的人少之又少,左脚对他们来说只是起到了一个支撑的作用;有的在失去身体平衡和重心,身体严重扭曲和变形的情况下,继续使用他的常用脚,因此比赛节奏变慢,先进的足球计战术得不到发展,不但影响了比赛的观赏性,更是延缓了比赛的战机,甚至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样下去中国大学生足球水平甚至中国足球水平会落后于人滞留不前。
1.2研究对象
成都5所大专院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校代表队参考人数每队为22人,各学校院系队参考为5个院系,共110个队员,全部为男运动员。
1.3研究方法
查阅有关的论文和书籍,为该文的撰写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3.2调查法。
发放问卷400份。院队200份,回收164份,有效率为82%;校队200份,回收174份,有效率为87%。
1.3.3访谈法。
2分析与讨论
成都大学校代表队左脚队员明显高于其他院校,反应出在教学及运动训练中教练对左脚技术重视性很高,从近几年的大学生足球联赛成绩来看,左脚队员居多和教练正确使用左脚球员及队员合理运用左脚技术的学校,比赛成绩都在其他学校前面,队员的运动损伤也是相对较少,所以左脚技术不可忽视。从事足球教学及运动训练多年,因不合理运用左脚技术所造成伤害,或是他人对自己造成伤害的案例真是数不胜数。从教学中可见:在一个简单的中路斜传左路直插下底传中技战术练习,中路传球提前量过大或者传球不到位的情况下,很多学生都是用右脚第一时间去接停球,大多数学生都是在重心后移时用右脚去勾停球,就算是惯用左脚的学生接停球时也做得不是很到位,甚至有些学生还扭伤自己的脚。我们想一想,就算是球速很快,提前量过大,第一时间用左脚停接球也要比右脚去勾停球要合理得多,他们不是不知道怎么去运用左脚,而是没有养成一个合理运用左脚的习惯和一个如何正确运用左脚技术的概念。卡卡开始学踢球时也只会用右脚踢球,在他小的时候,教练就反复告诫过他,“若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球员,必须两只脚都能踢皮球。”现在越来越多的球员,都注重两只脚技术的平衡性,因为现代的足球节奏越来越快,整体性越来越强,更加要求球员左右脚踢球能力的均衡,不允许任何队员在场上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调整,用你常用脚去完成下一个或者几个动作。在大学生足球联赛或职业联赛中,甚至现在高水平的联赛,两只脚的长距离传递,或者中后场队员的解围都需要左右脚均衡,在不作调整的情况下能用左右脚去处理好每一个球.长期没有使用左脚的球员,会导致双腿肌肉的不匀称,力量分配不均衡,甚至影响视野与阅读比赛的能力。比如右脚球员踢左边锋,教练看重的就是他内切的能力,用左脚内切后右脚的射门,这样对对方球门颇有威胁,如果右脚球员不会使用左脚,可想而知,他下底传中和内切传球的手段就少了很多,也延误了比赛时机。在比赛中,这样的情形也很多,左侧球员接停回传球或接中间队员传来的球时,大多数是背对前场用右脚去接停球,或者用左脚外脚背接停球,为什么停球者不用右脚支撑脚靠着对手合理的用左脚把球停下,身体面向场内?这样的后果不可想象,坏者被对方前锋抢断直奔球门,对整个后防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这充分说明左脚技术的合理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3如何进行左脚技术练习和培养习惯
3.1左脚球感练习方法
(1)首先要练习左脚踝关节的灵活性。比如说:用左脚前脚掌拍球、脚外侧传球等等都可以练习左脚的灵活性。(2)左脚颠球:先一个人用左脚的(正面、侧面、脚弓)三个部位进行颠球练习,再左右脚的交替颠球练习,2人或多人的对颠练习等等,这样可以培养足够的球感,使得左脚适应于球的走向。(3)脚弓对墙传球,2人或多人的对传练习或左脚拉拨球等等都可以对左脚球感进行练习,熟练以后加上一些有对抗、有要求、接近与实战的传球练习,这些都会对左脚球感练习起到辅助作用,也是对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4)左脚盘带球。绕障碍物时先用左脚进行练习,加深左脚盘带球的习惯,在练习一段过程后再进行双替盘带练习;用左脚带球突破,可以先绕桩,左脚内外脚背都要会运球突破。之后,练习左脚内脚背的射门,不求弧度,但求准度和力量,可以配合着之前的绕桩进行练习,绕5~10个桩之后用左脚内脚背射门,加上了弧度,主要方法是任意球或者定点射门,最好是面对球门靠右的地方来练习。再后来,是左脚外脚背的射门练习,方法和内脚背的射门方法差不多。最后,是综合的射门练习,可以让一位队友配合练习,让他传球,练习者用左脚射门,在练习中左右替使用,这样左右脚才能均衡发展。
3.2左脚的力量练习
(1)单腿蹲跳台阶,双脚蛙跳或深蹲练习等等,都是理论练习的好办法。(2)左脚长传、凌空解围或左脚的凌空射门。开始练习时不能失去自信心,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练了球感,又练力量,多练习一段时间,很快就能够吃准部位,长期下去,不仅仅练习了左脚的力量,也练习了对球落点判断的准确性。练习时注意小腿的迅速摆动,脚面绷直以免受伤。
3.3平衡练习
顺时针跑步练习,或许对你的惯性思维有一定的帮助。S型跑或无球的绕杆跑等等,都是练习协调平衡能力的一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