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8: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

篇(1)

一、研究目的

时下互联网融入人们生活,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随之出现的一个新兴群体“宅人”引发社会关注。在前期的文献综述研究中,笔者发现日本学者对于宅人群体相关研究较为成熟,包括对宅人群体的定义、分类、原因和态度评价。统而言之,“这群人痴迷于动漫、网络游戏及过分沉溺于某事物,以至足不出户,被称呼为‘御宅族(おたくぞく)’。”(乐曲 2010)笔者初步统计国内学界对于宅人群体的关注和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对搜索的论文统计共50篇,有关宅人的描述性性文章较多,而学术性学理性的文章较少,学术界对宅人的系统认识还有待继续。

课题组在研究前的试探性测试中发现大众对于“宅人群体”的认知大多带有偏见――认为他们不善交际、沉溺娱乐、性格孤僻等。笔者猜想宅人群体并不是如大众所认知的一样,希望通过研究发现宅人群体心理特性、消费行为等特点,结合专业视角,提出一个可供参考的营销理念模型。故选大学生群体中的宅人进行研究,利于未来市场的细分和开发,帮助企业寻找网络营销之赢利点;也能够满足该群体的物质、精神层次需求。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课题组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结合宅人群体和网络营销的特点,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问和个案研究法。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整理大学生群体对于身边宅人同学的认知词频分析,采用开放式结构问卷法获取一手数据;中期聚焦大学生宅人群体本身,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量化和质化相结合,探究大学生宅人群体自我认知,行为特征、心理特征、消费习惯等,通过对比、粘合分析,总结出大学生宅人的特点;后期综合一手信息,借鉴已有文献研究,试探性提出针对该群体的网络营销理念模型。

表1.1 调查研究方法表

运用SPSS通过对问卷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方差最大旋转法),从而总结出宅人与非宅人的差异性。由成份得分矩阵分析,对比差异来源的原因。

最后整合分析,给大学生宅人群体下定义,描述其行为特征。基于网络营销时代的特性,提出针对该细分市场的营销理念模型。

三、主要观点与结论

(一)大学生群体对于“宅人学生”的认知

大学生群体对于自己群体中的宅人学生的评价偏消极,认为他们不出门是由于主客观综合因素造成的,认定为“社交恐惧”、“懒惰性情”、“依赖网络”等。受访者对大学生宅人的消极方面的评价词汇集中在“孤僻”、“缺乏上进”、“消极”等方面。

(二)宅人自我认知结论

对宅的认知多元开放化,更多的宅人认为“宅”只是个人爱好,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与别人无关。通过深访,我们发现宅人群体对自身的看法各异,将16位受访者对自身宅的认知态度归纳,得出以下四种:否认型,自我认可型,态度中立型和自我批判型。其中,中立态度型所占人数最多。

宅人自我性格认知是内外兼有,深访的宅人群体在自我性格认知中提到的核心词汇包括:内向、动静皆宜、开朗、和善、腼腆、淡定等。接近百分之5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性格中有内向的一面也有外向的一面。

1、对社交态度研究结论

宅人的人际交往方式主要依靠网络。大部分宅人学生(75%)选择网络交流、外出见面交流与手机交流,而较为传统的书信交流无人选择。但在一定程度上,宅人喜欢社交,形式不限。大多数 (56%)深访受访者表示喜欢或比较喜欢社交。宅人群体对社交方式并没有特别的偏好。比较偏好网络的原因可归纳为:方便、朋友都用。可见,宅人群体的社交方式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相关群体的影响。

2、生活行为研究结论

问卷调查中宅人群体接近50%的人表示会或者经常会熬夜,而熬夜的原因主要有三类:工作或学习,失眠习惯以及有关兴趣类的活动。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大学生宅人群体的健康状况。深访受访者的平均上网时间在3-4个小时。宅人群体经常浏览的网站包括论坛、贴吧、社交类网站、视频网站、购物网站类等。受访者的活动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休闲娱乐型以及兴趣爱好型。花费的时间金钱各异。

3、购买行为研究结论

问卷调查中70%左右的宅人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的花费在收入的一半以下,同时他们比较注重商品的实际效用,有自己的消费主张,但也会参考他人的意见。大多数宅人是理性的消费者,仅仅是在消费形式上更偏重于网购等行为,信息获取渠道也依赖网络。认为网上商城商品丰富、价格相对便宜,可以足不出户。同时,也有受访者提及会受朋友推荐影响,人际和口碑就是朋友推荐信息渠道的基础。

在深访中谈到品牌偏好时,服饰类品类提及率高,达到61.5%,其次为电子商品类。可见,大学生宅人群体对这两个品类的产品关注度较高,同时也形成了自己品牌偏好,而其他类品牌有待建设,提升空间大。在选择品牌的原因时,受众更注重产品的质量,以及价格。

(三)大众认知与宅人自身认知的差异比较

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大学生宅人与非宅人群体的差异性所在:

1、大学生宅人群体更擅长伪装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及真实动机;

2、大学生宅人群体单位闲暇时间做与工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更多;

3、大学生宅人群体在网络环境中交际广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较缺乏社交活动。

(四)大学生宅人群体定义及特征

我们认为一般的大学生宅人是更愿意呆在家中(宿舍),花费大量时间来做一些与工作学习关联度不大的事情。对网络等传播媒体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把大量时间花在网上。性格趋于多样化,存在选择性内向,表现为对熟人唠叨不休,初始陌生人则寡言少语。普遍较缺乏个人计划,没有很强的自制力。有着自己独特的个人癖好(大部分基于网络传媒),并且有意愿投入较多时间、金钱、精力的一类群体。网络购物是主要消费方式,对特定的品牌有着较强的偏好。

(五)针对大学生宅人群体营销理念模型

1、营销切入点归纳

大学生宅人市场以男性为主,注重服饰产品信息并且有购买需求;对电子产品也有一定的主动关注。营销媒介选择策略方面,受访宅人中社交网络接触率很高,对于网购的方式体验更多,所以网络投放广告策略需要关注。以社交类、游戏、动漫、餐饮类网站作为广告投放的重点渠道,挖掘不同类型宅人的特定喜好,关注的类型网站。其中熬夜的人比例很大,所以广告、信息投放的时间选择灵活性更强,可以考虑深夜时段的信息传播,更好利用其注意力资源。

2、营销模型理念模型

针对大学生宅人群体营销模型

3H营销模型是本课题小组的营销理念创想,所谓3H就是商家联合运营(hand in hand),消费者行为习惯(spending habits),人文主义精神(humanism spirit)的英文简称。商家联合运营指在激烈的网络市场竞争中,为中小企业提供机会,提供他们展示商品的第三方平台。消费者行为习惯要求商家要了解顾客并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这就需要数据库记录消费者习惯从而探索出顾客的喜好,建立牢固关系,维持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人文主义精神倡导的不仅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还是社会效益的最优化,生产商,顾客,营销中介应是和谐共赢的关系。

宅人营销选择3H作为内容构建的原因主要因为宅人的生活大多数都是在室内度过,所以营销须秉持着“人文关怀”理念,全方位地提供服务。包括:娱乐、餐饮、咨询甚至交友等,而这些品类都存在着几个领导品牌,结合宅人自己独特的品牌偏好,笔者建议为了实现立体的营销构想,那么这些品类可以实行“商家联合运营”,提高资源整理利用率。

3、通过一个具体实例作为进一步阐述

商家联营:企业间可以在同一个广告中展示多种品牌,节约成本;企业间采取标准化生产,生产同质化的产品,共同满足市场的大量需求;共同促进“宅文化”的发展,例如举办相关的文化展示活动,宣扬相关的营销理念。

消费者行为习惯:厂商可以通过信息反馈的方式,促进同一地区的宅人群体之间的交流,给予团购、回扣等优惠,发展新的流行风尚,引导消费倾向;对会员特权进行调整,淡化返利等行为,强调对其他宅人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强心理优越感。

人文主义精神:对具有敏锐流行观念,最早进行消费的客户提供优惠,宣传其理念,引导其余宅人的消费观;对地区内具有影响力的宅人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服务,以发掘其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CIM校园营销研究院.90后的数字生活―90后大学生研究报告[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2](美)菲利普・科特勒(印度尼西亚)何麻温・卡塔加雅 伊万・塞蒂亚万.营销革命3.0―从产品到顾客,再到人文精神[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

[3](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十版

篇(2)

比较

论文摘要:以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将学生体质数据与江苏省大学生体质数据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男女学生身体形态、身高、体重指标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生理机能肺活量、台阶试验指标均值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身体素质握力、lmin仰卧起坐、立定跳远、1000m(男)、800m(女)与50m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均值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本院大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较好。但力量与耐力素质较差。针对本院大学生体质健康存在问题,提出提升大学生群体体育与健康意识,注重大学生力量与耐力素质训练,营造与挖掘学院体育环境与资源等途径。

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努力推进大学生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是体育教师承担的重要责任和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召开了“健康促进与身体运动”为主题的会议,大会敦促各国政府把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作为公共健康与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C17。

1研究对象与方法1. 1研究对象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05级(男85人、女165人),2006级(男90人、女170人),2007级(男95人、女200人)部分男、女学生,共计805人(男270人,女535人)。

1. 2研究方法

1. 2. 1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1.2.2体质测量法

按照国民体质测试手册的要求进行大学生体质测量,采集指标数据。使用上海中胜科教设备有限公司身高体重测试仪、肺活量测试仪、握力测试仪、坐位体前屈测试仪、立定跳远测试仪、台阶脉搏测试仪对805名学生进行测试。

1.2.3数理统计法

采用高校体育管理软件V2005版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与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 1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健康标准测试总成绩统计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 ))}Z},抽样参加测试的805名学生中,成绩优秀占10. 700,成绩良好占28. 200,成绩及格占52.400,成绩不及格占8.700。男生成绩优秀人数比例高于女生,女生成绩良好人数比例高于男生,男女生成绩及格与不及格人数比例差异较小。说明本院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所规定的“大多数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得分应在良好或良好以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反映本院学生的体质健康总体水平偏低[3]

2. 2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体质测试分项平均成绩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身高标准体重的平均得分12. 49,较正常值偏低;肺活量体重指数平均得分9. 78比9分及格线略高;台阶实验指数平均得分14. 29与良好线15分线接近;男生握力体重指数平均得分16. 52接近优秀线,女生lmin仰卧起坐平均得分14. 79接近良好线;立定跳远平均得分19. 99处于线。

2. 3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与江苏省大学生体质状况比较

2. 3. 1身体形态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我院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中身高、体重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反映我院大学生身材较匀称,体重在比较合适的范围。

2.3.2生理机能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我院大学生生理机能指标中肺活量、台阶试验均值均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我院大学生呼吸机能水平偏低,心血管机能水平尽管接近良好线,但仍然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4]

2. 3. 3身体素质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我院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值均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尤其是速度素质与耐力素质较差。

3结论与建议

3. 1结论

我院大学生体质健康侧试及格率为91. 300,体质健康整体水平较好;身体形态指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生理机能与身体素质各项指标与江苏省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是心肺功能与速度、耐力素质水平偏低。

3. 2建议

3. 2. 1提升大学生群体体育与健康意识

通过体育科技宣传、体质健康测试、体质健康咨询、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欣赏活动等途径,强化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全面理解体育的价值,增强对体育锻炼的兴趣}s}。

3.2.2注重大学生力量与耐力素质训练

篇(3)

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创业教育是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的教育形态,是时展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党的十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是落实建设新型国家战略的需要。随着大众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每年有几百万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人数过少,创业人数不到毕业生人数的1%;创业成功率过低,大学生创办的企业能长期坚持下去的很少。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从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家庭各个方面去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氛围。由于创业发展势头迅猛,创业教育的模式不断的推层出新。从近年湖南大学生创业的案例中分析可能影响大学生创业的诸多因素,包括大学生本身具备的条件和专业知识等内部因素和政府、高校、企业等外部的因素,通过对湖南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现状的评价,希望对于有志创业的大学生一些启示,更好的应用于创业实际。

一、国外研究现状

创业教育最早出现在美国,随着经济转型,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美国95%的财富来至于中小企业创造。到1919年美国商人霍勒斯?摩西(Horace Moses)创立了青年商业社,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成立公司,进行市场调研、选定商品、为商品定价、确定销售方案、建立账目、计算公司盈亏等,青年商业社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美国的创业教育。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尔斯?梅斯(Myles Mace)教授率先开设《新创企业管理》,158名MBA学生参加了这门课,这被认为是美国大学的第一门创业学课程。1977年有60余所大学开设了与创业有关的课程,1995年有400余所,到了1999年就有1100余所大学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其中许多大学还开设了创业专业。1999年6月美国考夫曼创业领导中心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所涉及的10个发达国家中显示有91%的美国人认为创办自己的企业是一项令人尊敬的工作,美国每12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期望开办自己的企业。到20世纪80年代创业在美国就已经形成潮流并对美国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作用,硅谷等一大批的高科技创业园区带动了惠普、思科等企业。比尔?盖茨在哈佛就读期间休学创业,成为微软的缔造者,提供了个人创业深化的典范效应,形成一个庞大的帝国。

当前,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理念。这些国家普遍将创业教育作为培养未来富有挑战性人才的战略,积极部署高等教育及基础教育阶段创业教育的实施计划。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先后出台了推进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本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开展。这些国家的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时基本上是寓创业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特别是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卡迪夫大学和利兹城市大学的创业教育已经融入到本科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十分强调让学生尽早接触创业类课程,并提出了创业课程开设得越早越好的理念。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与创业教育课程密切相关,显然英国创业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是值得我国研究和借鉴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

全球创业联合会主席马修定义创业为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或创造新的高科技产品的过程,国内学者通常认为的创业是经济学上的创业,是指通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市场动作,获取利润并取得更大发展的过程。目前,国内关于创业教育的定义虽然还没有统一,但普遍认为创业教育不能等同于创建企业的教育,强调高校创业教育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

2013年是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重要的一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严峻,舆论就此称今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年”。毕业生“销路”在哪,就业路又将迈向何方?不仅是官方迫切解决的问题,同时引发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面对如此形势,教育部门要力争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各地和高等学校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笔者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分别以“创业教育”和“旅游管理”为检索词进行篇名路径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在1982-2012年期间收录了与“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有关的论文6897篇,分别是2012(1580)、2011(1242)、2010(1039)、2009(781)、2008(637)、2007(469)、2006(312)、2005(237)、2004(177)、2003(116)、2002(62)、2001(44)、2000(27)、1999(29)、1998(20)、1997(7)、1996(4)、1995(2)、1994(0)、1993(1)、1992(4)、1991(2)、1990(0)、1989(1)、1988(0)、1987(2)、1986(2)。再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为主题词检索共4239篇,分别是2012(1092)、2011(954)、2010(717)、2009(546)、2008(323)、2007(239)、2006(133)、2005(93)、2004(62)、2003(33)、2002(17)、2001(6)、2000(7)、1999(5)、1998(8)、1997(1)、1996(0)、1995(0)、1994(0)、1993(0)、1992(0)、1991(2)、1990(0)、1989(0)、1988(0)、1987(0)、1986(1)。论文数量的年代分布呈现出递增趋势和阶段特征。就“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研究而言,相关的论文1986-2002年为研究的初始阶段,国内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研究刚刚起步,每年只有几篇到几十篇,其中有3年是空白,说明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03-2007年为快速发展阶段,此阶段研究论文比起步阶段增长了20%以上,说明国内开始逐渐重视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2008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急剧增加,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都在600篇以上,特别是最近三年来,年年都超过了1000篇,可见,我国对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研究开始初具规模,研究的内容包括了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创业教育体系、模式、目标、路径、对策等。就“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研究而言,相关的论文1986-2001年为研究的初始阶段,国内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研究刚刚起步,每年只有几篇,其中有9年是空白,说明虽然在1997年教育部就发文强调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2002-2006年为快速发展阶段,此阶段研究论文比起步阶段增长了百分之十几,说明国内开始逐渐重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2007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急剧增加,6年以来的论文数量占到了总发文数的80%。我国对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研究已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急剧增加。这可以看出在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创业教育是不能脱离了知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而单独存在,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必须要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总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在逐步深化和发展。对于这个主力军群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创业的相关理论,对比国外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模式,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仅仅只在高校开展,而且大多借鉴了国外的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面对创业者日益年轻化的未来,创业教育应该在我国的各地方高校,特别是管理类专业开展,即使在一些非管理类的专业中也应当全面的普及金融、投资、理财、营销、商务等方面的教育。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公共管理类;职业胜任力模型;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是指对于准备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所必备的胜任要素的总和。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其实质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与错位,大学培育标准与社会用人需要不一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把职业胜任力这一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要素引入高等学校教育培养计划之中,提前获取职业生涯所需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许可以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一条捷径。特别是在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领域,传统的教学模式因简单、封闭、单一,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借助职业胜任力以增强学生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以此为目标改革创新公共管理教学模式,对培养未来的公共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内涵

自麦克兰德(Mcclelland)提出胜任力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除了应用于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外,其他学科也对此进行研究,深化了职业胜任力的内涵和外延。麦克兰德的胜任力是指在工作和有关情境中,帮助个体取得成功的决定性的、基本的个体特征[1]。一般认为,胜任力是指绩效优异者所具备的一种特质,包含能力、技能以及知识。进一步的研究深化了对胜任力的理解,是指在特定工作场景下员工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关键特征,比如价值观、动机、知识、技能甚至个性,这些都有助于增强其职场竞争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其职业胜任力包含了未来就业所需要的各种胜任要素的总和,既有专业素养,又具备工作能力;既有潜在能力,又能付诸实际。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表现为进入职场的一种素养,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的技能、对职业的基本态度、所表现出来的职场行为;二是从事某种工作的能力,既包含从事各种工作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又包括从事特定工作和岗位所拥有的专业技能;三是既包含寻求工作的能力,又包含工作中能体现优良业绩的技能。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利力

开发的前提: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进入中国后对企业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教育体制的特殊原因,高校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相对较晚。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了个人目标、组织需求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考量,通过对个体主观因素的测定和分析,考虑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需求,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选择合适的职业目标,以此制定分阶段的执行方案。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个体正确认知自我和社会,提前做好职场准备。特别是对于面临就业难的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走向成功最重要的先决条件。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能等到即将就业才开始,应该从进入高校的第一天就开始进行。不仅仅只是规划大学期间的,也要对未来职业生涯有个初步愿景,关键是把二者很好地进行接轨。整个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三个过程:一是打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主要是认真学习公共文化知识以及专业基础知识;二是树立职业发展目标,了解专业未来的发展空间,熟知公共部门对大学毕业生能力和知识的要求;三是学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和国家公务员制度课程,能够使每个专业学生学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了解政府部门的岗位分析,了解公共部门的用人之道。

三、公共管理类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随着社会的日趋复杂化,公共管理的不可治理性大大增加,这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从事公共管理的人员素质和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明确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必要明确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关键指标,通过对这些关键特征进行识别,才能为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培养和教学改革提供指南。如何识别胜任力,关键是建立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实际上是为了实现绩效目标而所需的各种要素的组合。如何建立模型,一般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EventInterview,BEI)。该方法通过对被访谈者在职业生涯中最成功和最失败的三件事的回顾,探察访谈内容中所表现出来的该访谈者的胜任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该工作角色中优异者和表现一般者所体现出来的差异,以此确定工作角色的胜任特征模型。为了建立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模型,我们对已就业的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部分党政机关以及专业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化的访谈。通过半年多的持续性访谈,结合已有文献的检索总结,根据互斥性、相关性和完备性要求,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初步形成了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七个基本指标:业务知识、管理技能、社会交往、业务能力、精神风貌、身心特征、成长导向。内容分析最终得出一个七维度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职业胜任力的概念模型。每个胜任力指标又包含若干个胜任力二级指标。

四、公共管理类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开发方案

根据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特点,结合公共部门的实际情况,从公共管理类专业胜任力模型的要素出发,将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运用公共部门场景模拟和现场实践,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具备未来公共管理者的胜任力。具体而言,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将职业胜任力模型指标植入整个培养体系。职业胜任力的模型指标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涵盖了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具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要素。国外一些高校的实践表明,只有将所有的模型指标整合到培养体系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将职业胜任力模型指标植入培养体系,首先是根据模型指标,结合公共部门的现实需求以及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实际状况,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拓展课、实习实践课等课程和实习体系,课程改革是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和课程方法的系统变革[2]。保证所有培养方案都与职业胜任力密切相关,最终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其次,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培养不能封闭在学校,而应该由学校和公共管理部门通力合作,从公共部门的现实需求出发,课程设计与人才培养方案有必要邀请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参与。同时,通过举办各种论坛聘请公共部门领导开展专题讲座,甚至直接聘用公共部门工作人员为学生授课,对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的评价也可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第二,构建以提升职业胜任力为目标的实习实践体系。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培养必须定位于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地方治理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实习实践学时必须得到充分的保障,可以把职业胜任力的模型指标分解到相对应的实习实践中去,设计校内实验和校外实践两大模块。校内实验模块主要是模拟真实工作环境,购置公共部门管理的实验教学软件,通过软件平台的仿真实验模拟公共部门系统的运作,比如电子政务系统、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系统、社会保障模拟系统等,利用模拟真实工作场景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平台,把公共部门搬到高校的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模拟熟悉公共部门的运作流程,运用虚实结合、以实为主的教学方式,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3]。全面提高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业务知识能力和管理技能,从而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校外实验模块主要通过参与公共部门实际工作,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实现理论结合实际,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习实践,可以把学到的公共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同时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南和写作方向。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结合既强化了对公共问题的深刻认识,又拓展了实际动手解决现实问题的技能。第三,发挥公共部门在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未来职场在公共管理部门,因此提前邀请公共部门介入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提升他们职业胜任力的重要一环。首先,培养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入学之后,组织他们参观和认识公共部门,特别是通过认知实习,选择参观诸如政务服务中心等有代表性的公共部门,初步了解公共部门的职能、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日常管理行为。选聘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加以介绍,边参观边了解边学习,可以通过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为加强对整个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破除校内外之间的藩篱,将公共部门领导和专业人士请入校园,为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座谈会、现场问答等。形式可以多样,人员可以因专题而异。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公共管理的现实需求进行讲座或对话,使学生知晓当前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了解公共部门管理的前沿,掌握公共管理的方法技巧。这种形式既严肃又活泼,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现实对策,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校外课堂,学生也乐于接受。最后,学校与公共管理部门开展联合培养,合作开发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职业潜能。组建联合培养委员会,就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课程的安排、实习实践的落实等进行讨论,公共部门可以安排大学生进行实习和就业,学校可以为公共部门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促进双方合作共赢。对于公共管理类大学生来说,在公共部门工作期间的宝贵经历可以使他们尽快适应公共管理新常态,获得一定工作经历和从事有价值的工作,从而提高对自身能力、特性、态度和就业潜能的洞察力。

[参考文献]

篇(5)

一项活动的实效性, 通常是指活动预设目标的实现程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 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要素的作用, 通过科学的工作方法, 达到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教育效果的程度。①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根据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和我国的现行政策, 毕业论文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客观要求, 为帮助学生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的健康成长而进行的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活动”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设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政治观和健全的个性心理, 帮助学生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成长。但是, 学生事实上的表现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设目标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反映了当前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尚待进一步提高。

1. 价值观上的差距。杭州团市委曾就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作过一项调查。在“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的调查中, 被访者中27.9%的学生选择了“事业成功”, 27.2%的学生选择了“建立美满和谐的家庭”, 23.9%的学生选择了“为社会作贡献”, 17.4%、15.3%、11.5%的被访者分别选择了“生活宁静, 平淡一生”、“有知心朋友”和“受人尊敬”。在回答“你努力工作是为了什么”时, 有63.5%的受访者选择“实现自我价值, 得到社会承认”, 22.8%的受访者选择“使个人的生活水平有明显改观”, 15.6%的受访者选择为“国家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③可见,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大学生立足抽象的人的价值, 以个体自我的价值实现作为其社会行为的核心, 注重个人需要和利益的优先满足, 强调个体本位, 社会、集体次之, 把个人当作目的, 把社会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在物质与精神关系上, 更多的注重物质的追求。部分青年学生的道德天平在“求利”的引导下倾向自身利益、期望和需求的满足, 物质或者说金钱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在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上, 大部分学生认为“人们努力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④, 强调索取是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向外界谋取必要条件的行为, 认为个人贡献与索取相应等价。

2. 行为上的差距。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 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 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认为是一种潇洒, 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竟被视为个性突出的表现。受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 在校园内与大学生文化修养格格不如的不文明举止时有发生。在人际交往中和处理人际关系中应遵循的如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原则常被一些学生忽视。在组织纪律性方面, 考试舞弊、旷课、逃学等现象在各地高校中均有发生。在尊重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 不少学生对其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学术上, 一些学生也表现出了道德上的缺失, 对于他人的劳动成果肆意进行剽窃等等。

另外, 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也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不高这一情况。上海地区高校的学工部门联合做过一次调查, 据调查, 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 认为“很有意义”的占26.6%,认为是“形式化的需要”的占57.4%, 认为“可有可无”的占8.2%, 认为“没有意义”的占7.9%; 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工作效果的

评价, 英语论文认为辅导员工作效果“相当有效”的占18.5%,“一般”的占53.9%, “不怎么有效”的占21.9%, “不清楚”的占6.3%。⑤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高的原因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能及时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能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并且不能根据学生的这些变化及时地作出反应、提出对策, 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思想实际脱节, 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高。当前, 我国大学生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推进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和高校改革所具有的双重效应在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中充分展现。从总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是积极的, 但是还是有不少大学生由于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的欠缺, 经不起各种诱惑, 出现了思想上的偏差。高校里盛行的学生兼职、硕士论文家教等社会活动让众多高校“兼职一族”在接受社会实践锻炼的同时, 也感受到了学校理想教育与社会现实间的反差, 对学校所强调的理想道德与现实社会存在的断层感到困惑, 产生强烈的失落心理, 据某高校调查结果表明, 6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正面教育与社会的现实反差太大。⑥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以及存在于学校人际关系中的非正常关系也强化了学生这种失落心理和矛盾心理,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任感和美誉度。

2.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素质不高、稳定性缺乏。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职工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 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 最能够深入了解学生,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也最深刻, 他们的素质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如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留学生论文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素质不高, 并且缺乏稳定性, 这极大地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现行高校体制的问题, 也有历史遗留问题。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人员构成相对比较复杂, 既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员, 也有许多其他人员。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常常将辅导员职位作为安排留校教师、行政富余人员、复转军人和高级教师配偶等的岗位。然而, 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教育者的要求来看,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而言是政治上的引导者、思想上的教育者、日常工作的管理者和心理健康的调适者, 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教高的思想觉悟, 具备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辅导员队伍必须是一支专业理论性非常强的队伍。

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陈旧, 滞后于时代。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自主性、竞争性、医学论文开放性等特征要求人们必须是具有独立个性的行为主体, 即具有强烈的自主、自立、平等竞争、讲求实效、开拓创新的精神。但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部分内容, 不能适应这一现代人培养的要求。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对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 引发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风气以及党风的思考, 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内容, 或者仅停留在一般的理论分析或者口号宣传上,其结果只能是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降低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但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进行客观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社会各种问题的教育内容还很少, 很容易给学生以故意回避的感觉。另一方面, 学生在大学校园生活中, 经常遇到一些困扰他们的实际问题, 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理想与现实、恋爱与友谊等, 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 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尽管当前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已引起高校重视, 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相关内容仍比较单薄, 尚不足以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单一。原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主要采用的是“我说你听”、“我压你服”、“我点你通”的单向灌输式。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学生们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 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 敢于直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因此, 单向式灌输方法难以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回应。另外, 某些思想政治教育者没能恰当地处理好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总是把学生当作客体, 主体与客体界限分明, 教育成了特权, 他们单纯为教育而教育, 常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大学生不准这样, 不准那样, 说教多于启发, 指责多于疏导,给学生以势压人之感。由于大学生处于主体意识的成长期,对此有着本能的抵抗心理, 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适得其反。

5. 高校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员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教育工程, 需要其他相关部门予以协助和支持, 但是在现实工作中, 学工系统管理多, 职称论文教学环节渗透少。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教学、行政工作长期分割没能形成合力。人们在思想上存在着“分工论”, 即行政领导和教师管专业教学, 政工干部管思想政治工作。同时, 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对专业教学学习要求很明确, 而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要求比较笼统; 教学过程中, 除了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其他课程教学几乎只“单纯”传授知识, 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渗透其中, 学校大环境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员意识”的缺乏极大地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的提高。 注释:

①郭新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探索》,1996 年第6 期

②国家教育部学生司:《大学生管理基础知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年版

③董碧水:《当前青年最关注什么问题》,《中国青年报》,2001年2 月6 日

篇(6)

近几年,国家积极推动大学生创业,一来填补岗位的缺失,其次也能为其他社会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党的十提出了“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鼓励青年创业”等一系列新要求、新使命,为目前和此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指明了方向。2015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确保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创业平台,帮助他们达成创业梦想。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来学术界对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能更好地把握我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一、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研究概况

从研究论文数量看,关于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研究的论文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数据库中输入“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初步得出文献506篇,经过二次整理,有价值的文献,具体如下表:

文、博士论文以及重要会议和中国图书数目还鲜有涉及,说明大学生基于电子商务创业的研究还有巨大的研究潜力和空间。

从研究视角上看,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我国大学生目前面临的就业状况和实情出发,认为大学生依托信息技术进行创业有很大的意义,一方面解决自身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带动社会就业;其二,从大学生利用电子商务创业的可行性出发,指出网络催育并促进电子商务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严峻的现实,再加上电子商务的应用风险小、门槛低、成本小的优越性,再加上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庞大的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群体便由此诞生。其三,从现实的运营角度出发,对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状况进行梳理,总结出大学生网上创业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并依据一些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其四,从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着眼点出发,指出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学校要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进行校企合作,为同学们创建优良的创业平台。其五,从具体地区个别院校的角度出发,比如《基于访谈法的龙岩市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状况研究》。

二、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SWOT分析

三、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模式研究

按照创业平台的不同划分,目前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模式主要有三种:

从校企互助的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模式出发,提出几种传统的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的需求,得出要探索开展新型的创业模式,具有更多灵活性、选择性、多样性的校企合作的创业模式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

从具体地区的事例出发,分析两种创业模式的不同,一是入驻阿里巴巴平台进行网络销售,或者成为网络供应商,依托很多平台的网络供销平台,被称为基于网络代销模式的创业形式。第二种模式是基于进货模式的创业形式。

从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各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例如

四、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1)融资困难,这是大学生从事电子商务创业中面临的最主要的、也是最基础的问题。

(2)高校对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认识不够、资源投入不大,缺乏相关的校内电子商务创业指导、师资力量薄弱。

(3)大学生自身缺乏风险意识,创业理性不强,缺乏足够的意志力。

(4)创业之初推广较难,角逐愈来愈激烈。

(5)欠缺电商运营及管理的专业知识及实践,创业项目难以选择;创业产品供给选择单一化,缺乏价格优势致使创业效益低廉化。

(二)解决基于电子商务创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相关对策主要有:

(1)政府和社会要积极支持。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业资金扶持体系;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效率,加强各部门协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绿色通道”。

(2)学校要积极激励和帮扶。将电子商务创业贯彻到高校教学过程之中,及时改革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加强校企联合,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创业辅导;要积极提供电子商务创业信息服务,丰富服务类型。协助进行项目风险评估,及时提供帮助解决困难。

(3)大学生自身应积极主动挑战电子商务创业。理性选择创业项目,树立风险意识;树立积极向上的创业意识,即要有激情,也要持之以恒的意志。

(4)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外部机遇。要学会“合力”,在创业时要对自己的人脉进行“投资”。创业之初要熟悉地方经营环境,了解人脉关系,也要积极主动抱团发展,形成合力,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家庭更要“齐心协力”。要建构政府、社会、高校与家庭“四位一体”的多元化创业机制,形成一个相对科学健全的机制。

(5)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应紧紧把握住机遇以克服自身劣势。积极投身到各种创业实训、实践中,努力提高自身创业知识技能,积累创业所需的各类知识,实时了解和关注政府出台的相关创业政策信息,做好前期的筹备规划,对拟进入市场认真考察和调研,实现经验积累,将创业热情转化为创业行动。

五、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研究评论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基于电子商务创业的相关研究在近几年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正在持续不断地发酵。但是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同时,相关研究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对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没有一定的归纳、梳理和研究;缺乏对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在关系研究;对电子商务创业的模式和思考也多处于基础阶段,且多少印有外国的经验和烙印;研究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现有的文献大都是一些经验总结,鲜有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展开相关研究的文章;目前的研究很少将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模式与整个大学生教育体系与互联网发展体系联动起来,各种模式之间缺少内部联动。

面对互联网瞬息万变的发展形势,我们需要对电子商务创业的相关研究提出新思路,打破原来的发展瓶颈,不能故步自封,要对研究内容进行相关调整,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展望全球经济发展大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的需求和渴望,吸取西方国家相关电子商务创业研究的精华部分,进行理论创新,为我国大学生进行电子商务创业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基础。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学科理论中汲取营养,从不同角度分析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系统地、综合地将大学生教育体系和互联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只有不断创新,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相关研究才能够更加具有实践意义。

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研究视角创新迫在眉睫,目前单一的研究视角确实限制了其发展,长此以往的发展形势,必定会独木难支。伴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愈来愈多的大学生踊跃投身于电子商务创业,它的研究潜力将非常巨大,只有百家争鸣,才能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研究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CI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

[2]陈娜.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4):60-63.

[3]谢娟.大学生利用电子商务创业的可行性分析及模式研究.职教论坛,2009(27):578-579.

[4]邱阳,宋兵.浅析大学生电子商务网络创业.职业教育,2012(2):179-180.

[5]占明珍.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融合的研究综述 .高效管理,2012(2):262-263.

[6]徐萤雪,黄芳.基于C2C电子商务平台下大学生创业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43-46.

[7]郭夏玉,李卫宏.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模式研究.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21-23.

[8]郑旭阳.试论校企合作下的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模式研究.黑龙江科学,2014(10):213.

[9]吕晓敏.基于浙江块状经济的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模式研究.现代商业,2013(14):73-74.

[10]毛超海,王慧.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模式探索.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5).

[11]苏培强.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问题调查研究.现代商业,2011(11):273-274.

[12]刘树安.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成功秘诀.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1):74-76.

[13]苏玉刚,代牧.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问题及对策研究.商业时代,2014(1).

篇(7)

(1)就业和考研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就业和考研同毕业设计时间上的冲突,部分学生在大四将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寻找就业机会和准备考研上,部分学生甚至在找到工作后到工作单位进行企业实习,毕业设计有效时间被人为地缩短。

(2)学生主观认识不够,轻视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性:有的学生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毕业设计做好做坏都能毕业,甚至存在突击完成的侥幸心理,更有抄袭的现象出现。

(3)指导教师重视程度不够:部分老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不够重视,对学生长期放任不管,或者交给研究生进行指导。老师没能起到很好的监管作用,放松了对学生的过程管理和指导,答辩时给分随意,造成了毕业设计质量的下滑。

(4)选题不合理,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有部分老师在制定毕业设计题目的时候,没有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特长考虑。特别是一些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缺乏指导毕业设计的实战经验,不会根据学生实际特点和特长来制定题目,造成学生无题可选或对所选题目缺乏兴趣的局面。

(5)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毕业设计工作时间一般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而这一时期正是学生寻找就业机会和复习考研的关键时期。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部分学生需要抽出大量时间来投简历和参加面试,还有部分学生积极准备复习考研,求职、面试及考研耗费了原本该投入到毕业设计工作的时间,导致学生对毕设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不足。

(6)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尽管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毕业设计管理规定,但在实施细则方面则不尽完善,特别是在“过程管理”方面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从制定题目、审题、选题、开题到中期检查、预答辩、评阅及最终答辩等环节,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考核指标,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漫不经心,老师指导流于形式。

2加强“过程管理”、完善毕业设计管理体系

针对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的普遍性问题,结合我校自身特点,通过建立健全学校及院(系)毕业设计管理及监督检查机构,完善毕业设计各项管理制度及措施,重点强调内容检查与“过程管理”,提供资源保障与政策支持,从而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体系。

2.1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

(1)规范化管理:为做好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我校建立了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学校教务处负责制定规章制度、实施宏观管理;学院负责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和标准;系一级负责具体的实施工作。(2)制度化管理:学校制定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对毕业设计的管理机构及职责、选题、时间安排、地点安排、指导教师及学生的职责、论文答辩要求、考核及成绩评定的标准、总结及存档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2.2严格把好出题、审题、选题关

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工作至关重要。选题合适,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又能使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书规定的工作任务,取得预期效果。针对出题、审题和选题,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1)出题不重复,坚持做到一人一题。学校要求各学院老师所出题目和内容要很好地体现各专业特点,题目尽可能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和最新发展动态。出题目尽可能联系工程实际、结合科研、生产与实验室建设任务等。(2)建立以院、系为主的二级审查模式。由各院(系)进行组织,成立审题小组进行分级审题,尽可能把握好论题的性质及其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并逐年进行统计,严格要求各种类型题目都在要求的比例范围之内。(3)提前选题时间、题目选取采用“双选制”。为了使学生对选题有充分的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校把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时间提前到了第七学期进行。一方面,可使学生更早地熟悉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搜集资料,做好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对学生未选的题目,指导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修改或审查。学院采取“题目公布、双向选择”的做法,组织导师和学生进行双选,即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已公布的题目。同样,经审核后指导教师也可采用学生自拟的题目。这样,确保了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3强调内容检查和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指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组织管理是保障。为此,我校制定了重视“过程管理”的完善、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

(1)确立以学校、院(系)为主的二级监督检查机制。为了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提高论文质量,学校成立了以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各学院教学副院长为成员的检查工作领导小组,以校督导组为检查专家组定期对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情况进行检查。

(2)严格把握三个阶段的检查工作。初期检查阶段:学生完成论文选题后,校专家检查组、院(系)教研室对学生的论文选题、论文内容、工作量、可行性等进行检查。中期检查阶段:以教研室或实验中心为单位采取“预答辩”形式对学生论文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后期检查阶段:学校督导组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情况、评分情况组织进行检查,以保证答辩的质量。

(3)推行指导教师“课表制”:指导教师定期指导毕业设计,是稳定学生情绪,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所在。学校要求将指导教师到南校区指导毕业设计工作列入课表,作为课程对待并对外公布,学校组织督导组进行检查,教师如按照课表擅自未到则按教学事故处理,老师指导时间固定为每周一次(不少于3小时)。以上方式保证了老师与学生的见面交流指导时间,方便老师的指导与管理。

(4)实行“盲审制度”:即由学校教务处聘请专家对各学院随机抽查的论文进行集中盲审。盲审分合格、适当修改、大量修改、重做四个评判等级。学生根据盲审意见进行修改,对于要求适当修改的论文,修改后可直接上交;对于要求大量修改的论文,修改后由院(系)择期组织二次验收答辩;要求重做的论文,答辩工作将延期至第二年。另外,教务处将根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开展以及过程检查和结题验收质量等情况,最终确定各院(系)的盲审抽查比例,抽查比例不低于5%。盲审制度的建立,引入了一种竞争机制,对指导教师和学生都有激励,同时,对下一届学生也是个警示。经过我校6年的实践检验,这一措施对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相关数据对比如表1。

2.4提供资源保障与政策支持

(1)“协同为辅”、“适当分流”:应对扩招压力所带来的师资不足、设备短缺等客观存在。学校坚持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新模式。鼓励学生到就业单位去做毕业设计,利用企业的场地和技术力量,完成企业需要的技术课题。实行校企联合指导方式,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实际工程设计和科研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工作单位的实际课题,任务明确,要求具体,时间性强,能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有利于学生就业后尽早地进入工作角色。这种培养运行方式,学生目标明确,积极性高,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通常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质量能够保障。目前,学校“祖同菁英班”、“卓越工程师班”、国防生“卓越计划”等项目的“3+1”联合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普遍反映在企业的1年里收益颇丰,毕业设计工作完成圆满。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加上形式上的协同合作,保证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2)“保障为基”、“氛围为导”:设置补贴环节、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为保障新老两校区运行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为回老校区做毕业设计的保送生、到新校区指导毕业设计的老师提供了交通补贴,为师生交流提供便利和保障。

学校一贯重视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每年坚持公布实验计划外的实验室开放时间、开放地点、开放所能提供的设备及台套数等信息,并在教务处实践教学网等学校相关网站实时,为学生提供讯息。实验室开放不仅为毕业设计(论文)提供了必要的工作场地,更给喜好创新活动的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篇(8)

一、关于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调查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状况,我们“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调查”课题组开展了一次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辅以访谈法。共发放调查问卷420份,回收问卷389份,有效问卷367份。调查对象覆盖了南昌市8所高校的学生,分布在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调查内容涉及与大学生诚信密切相关的系列问题,如考试作弊、求职履历、就业签约、助学贷款和论文剽窃等。

二、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的总体分析

1.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认同的矛盾心理。

第一,大学生对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认同度不高。“诚信”作为一种德性,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当前社会上对于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价并不高,而大学生对于自身群体诚信道德的认同度也不高。他们普遍认为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水平一般,与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不相符合。其中,认为自身群体的诚信意识“强”和“很强”的学生只占了13.1%;认为“一般”的占68.7%;认为“不强”和“一点都不强”的占18.2%。访谈的结果也基本支持了上述结果。

第二,大学生对个体诚信道德认同度高。调查显示,尽管大学生们对群体道德水平的认同度不高,但对个体的道德水平却予以充分肯定。调查中有76.6%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仅有3.8%的学生明确承认自己不是诚实守信的人,有19.6%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完全是”诚实守信的人。这与他们对群体诚信认同度形成鲜明的反差。

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认为大学生诚信意识状况“一般”、“不强”和“一点也不强”的学生都有超过70%的人认为自己是诚信的人。可见,大学生在对于所属群体和个体的诚信道德的认同上出现了矛盾的心理。造成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他们对诚信行为的模糊认识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一部分人在作调查时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虽然本次调查是不记名的,但可反映出他们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不诚信的。

2.部分大学生对于诚信道德范畴认定不清。

在调查中,笔者对几个选项进行了交叉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承认在大学期间有过作弊行为的学生中有67.0%认为自己是“诚信学生”,仅有3.9%的学生承认自己“不是诚实守信的人”;赞成作弊的同学中,居然有高达95.2%的人认为自己是“诚信”的人,没有人承认自己是不诚信的人;表示会在履历上造假的学生中,有66.7%认为自己是诚实守信的人,也没有人承认自己是不诚信的人;而选择“会毁约”的学生中,有82.0%的人认为自己是“诚信”的人。可见他们所谓的“诚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诚信,也表明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什么是“诚信”认识不清。

3.大学生在选择诚信的同时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

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视情况而定”、“无所谓”。如问及“你会伪装自己的履历吗”,有27.5%的被调查者选择“视情况而定”;问及“如何看待履历造假现象”,40.3%的人认为是“无奈之举,但也是不诚实的表现”,反映了被调查者的中立态度,既不肯定也不否定;问及“在与一个单位签约后,有一个条件更优越的单位要招聘你,你怎样选择”,有52.3%的被调查者选择“视情况而定”。其实他们的选择更多地是出于对自身现实利益的考虑,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他们会选择做一个诚信的人,但利益受到损害或出现新的利益诱惑时,他们可能会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可见,多数学生的“诚信”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定,带有强烈的功利倾向。

4.大学生诚信状况并不十分乐观。

在校园里,还存在着一些学风不正的现象,有的学生,抄袭论文、作业,盗用他人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拼凑实验报告和数据,考试作弊等;在其实习、求职、就业过程中,诚信缺失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像有的学生,将社会上流行的资格考试证书统统写入自己简历,虚构教育背景,也有的实习时对工作不负责任,给单位造成损失。大学生归还贷款率低是近两年来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大学贫困生贷款是国家教育部和银行合作助学的一项义举,贷款利息由国家承担一半,即便如此,有的学生贷款时虽百般承诺,还款时却拖拖拉拉,甚至想方设法不还款,不仅丧失了个人的信誉,还给国家造成了损失。所以,缺乏诚信是这些大学生的致命伤。

三、提高大学生诚信道德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一)端正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基本评价。

首先对于教育者来讲,应端正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的基本评价。要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诚信道德水平总体上还是比较好的,占据发展趋势的主流,并且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的“储备军”,其诚信道德水平应该也可能成为整个社会的表率。要看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认同诚信是大学生的基本品质之一,大学生中诚信品质极差的人只占据一小部分,大部分学生处在中等水平。对此教育者要发挥教育的功能,以点带面、拉动中间群体促两头,正视大学生诚信的功利倾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道德观,让他们明白道德的诚信应该是发自内心、自愿的、不计功利的诚信,而不是以是否“利己”作为出发点的诚信,即要把诚信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操守、作为立人之本来追求。教育者只有端正了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的基本评价,才能真正实施诚信道德教育;而大学生只有确立了正确的诚信道德观,才能从思想上保障个体的诚信行为。

(二)深化大学生诚信实践教育。

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离不开大学生诚信实践,通过诚信道德实践促进大学生的知行统一。学校和社会可以建立大学生诚信实践机制,设置诚信践行的模拟情境,组织大学生到一些金融机构切身体验经济信用行为。每个大学生只有从自身做起,自觉地实践诚信行为,才能增进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信任。大学生诚信道德观念的确立与道德实践是分不开的,只有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品质的要求,修正不符合诚信的思想、行为,才能使自己真正具有诚信的道德品质。

(三)设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

在高校,要引入社会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设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对于诚信品质差的学生,则要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惩罚措施,如把不守信的学生记录在案,并相应进行道义和行政上的制裁。设立学生信用档案,可从年满16周岁及以上的学生开始。通过对个人诚信,如包括身份证、户籍、家庭情况、居住地、就读情况(考试、图书借阅)、助学贷款、就业情况(履历写作、合同履行)、工作单位、社会保险、信用简史、曾获得荣誉和处分、基本经历、学习成绩等建立类似贷款证的通用档案,由学校某一部门统一管理,供所在院校、就业单位以及各金融机构查阅,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的信用风险。

(四)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

篇(9)

摘要:

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其特殊意义,承载着培养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人才的重任。以创业教育为契机,加强大学生人才培养,可以提升学生品格、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笔者通过对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相关性的分析,提出“四个基准点,三种路径”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创业教育组织实施提出对策和建议。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来袭和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作为人才储备库和资源库的高等院校,其人才培养方向也悄然发生着转变。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常务会议、夏季达沃斯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场合中多次提到创业及其重要意义:“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可见创业不仅能够缓解新形势下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而且能够创造工作岗位、转化创新成果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指导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1]。农业院校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生源数量和质量逐步下降、教学经费投入偏少、专业思想不牢固、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一直存在。

1创业教育理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性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提高生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2]。在一份关于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调查中,运用SPSS专业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总体状况均值水平为3.56(单样本检验值t=3),处于中间值偏上水平[3],说明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可程度值得对其进行积极引导。

1.1创业教育理念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效平台

参加创业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锻炼提高的过程,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可以了解创业的基本内涵、基本政策、企业运作、市场竞争、企业文化、资本经营、团队意识等内容,对于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锻炼创新思维等都有着很好的作用。比如现在采取的比较多的形式———企业家进校园讲创业活动,学生通过与创业成功人士面对面地交流,能够直面企业家的风采,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的信心。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或遇到的困难,也必然要去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通过阅读思考、积累、剖析研究,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这就是创新能力培养和形成的过程。

1.2创业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倡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基层企业,在实践中学习与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有效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某农业高校的一份针对学习自主性的问卷调查中,总体状况均值水平为2.78(t=3),其中学习态度仅为2.38[4]。说明目前大学生在自我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通过实践方式加强。在创业教育学习过程中,学生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剖析,以团队或个人的形式找到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对策与办法,大学生不断补充专业知识,不断积累,不断发现与解决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自主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和体系,以此良性循环,积累实践经验,为成功踏入社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3创业教育理念有助于发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业教育的推行及其理念有利于发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没有按部就班的理论,更没有可套用的模式,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实践,极大地启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学生作为创业教育的对象,从创业计划、创业要素、创业类型、创业过程、创业融资、创业管理、创业风险、创业者个人素质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审慎斟酌与思考,这个过程恰恰就是、启发思维的过程,也是大学生个人品质形成的过程。教育者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给每个有创新意识的个体提供平台,为其铺平道路,也要充分激活大学生在创业教育中显现的个人能力和创新思维。

1.4创业教育理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

创业教育本身与社会实践、基层一线结合紧密,需要随时关注动态发展、变化趋势、信息更迭等。通过创业教育将脑海中的创新点转化成实践成果,每个环节中都考验着创业者的动手与动脑能力。将抽象的创新点和思维逐步转化,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进而提高了实践能力。

1.5创业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协作是所有创业教育必须倡导的理念之一,一个良好的创业团队会带来1+1>2的效果。在一个团队里,所有的个体各自发挥所长,承担着不同的分工与任务,各司其职、各展所长、通力协作。团队协作能够较好地提高大学生的集体意识、荣辱与共观念、互相帮扶精神和顽强拼搏意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较好地锻炼了大学生的沟通、协调等组织能力。

2创业教育理念的“四个基点,三种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总体设计应遵循“强化基础、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拓宽专业、提高素质”的原则,重点突出创新[5]。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四个基准点,三种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理论体系教学、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创业实践训练、后期追踪反馈为四个基准点,实施学科优势与专业背景、高校创业产业孵化园、校企合作与联合培养三种路径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独特优势。

2.1四个基准点

1)以创业教育理论体系教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基础。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对创业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理解和掌握。课堂中的讲授是获取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形式,任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对理论知识的传播,特别应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评价指标等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设计,充分发挥系统理论教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作用。注重基础课的安排,注重实践环节的落实,注重对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同时,开展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和研究,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在体验中对理论进行思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建立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尝试,拓宽知识面,培养敢于批判的自由学术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假设,小心求证。2)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要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等三类主要形式,旨在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以增强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创新创业竞赛项目自实施以来,得到了在校大学生的积极响应:他们在导师指导下,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完成创新研究项目、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作、撰写创业报告、开展创新型实验和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载体,充分激发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钻研与刻苦精神,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3)以创业实践训练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通过创业教育实践训练可以较好地锻炼大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实践一线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相结合,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二次创造的过程,它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在学校或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符合市场规律的创新型项目的基础实践设计和基础性实践实训,对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训练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加大实践训练的比重,让大学生走出教室和校园,走进基地和一线,走进企业内部和核心,通过最为直接的感官进行学习的再提升,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4)以创业教育后期追踪反馈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作为创业教育培养机构的高校在完成大学教育之外,其并未完成终身教育的历史使命,而应该继续进行后期追踪、加强反馈、统计分析。通过后期追踪形成人才培养报告,以此来指导在校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使其不断地得到完善与提高。比如:2015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温思美对国内17所高校近6000名大学生进行了创业教育的调查,其中“三低”(创业率低、创业层次低和创业成功率低)是摆在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最大挑战,其中“大学教育对创业帮助”观测点在10分制的评分中还不到3.0分,为所有观测点的最低分。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了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不能局限于大学教育阶段,更要注重终生学习和后期持续培养工作,这种倒叙式的人才培养理念应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2三种路径

1)学科优势与专业背景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广州某高等农业院校刘某某为例,该生为2003级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后攻读动物科学领域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该生专业成绩名列前茅,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也曾获得省级、校级优秀硕士论文等荣誉。该生硕士毕业时,放弃了高薪的饲料厂职位、体面的大学教师和令人羡慕的公务员等工作机会,到珠海斗门农村,养殖南美白对虾。创业路上充满艰辛,靠着坚定信念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摸爬滚打,勤奋执着,矢志不渝,愈挫愈奋。通过两年创业努力,已经在当地水产养殖领域初具规模,创造千万财富,水产养殖事业也正以蓬勃的态势高速发展,成为了该校毕业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范。2)高校创业产业孵化园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广州某高等农业院校为例,该校历来重视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扶持,通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红满堂”计划等,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刀阔斧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每年经费投入过300万。截止2015年,共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工作室103个,有55个创业团队入驻创业孵化基地,有45个企业正式注册落地。学校为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政策扶持和场地,孵化大学生创业实体,推进校园创业环境建设,提高创业者综合能力与素质,同时开展创业教育与研究工作,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孵化园建设创造更有利的条件。3)校企合作与联合培养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广州某高等农业院校为例,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该高校自2011年起,与广东某大型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创新型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共同组建某某创新班,针对该企业的农科专业特点,实行订单式创新型人才培养。该模式主要采用“学校课程学习+企业课程学习+企业实习”的校企联合培养方式,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新型办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进入该班的学生,由公司从大二开始资助学费及住宿费,企业安排学生进行实习锻炼,学生毕业后,公司优先录用,为毕业生在集团发展提供空间和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在管理上,采取精细化培养,由学校和企业各派一人担任班主任,每1~3名学生配备1名导师。在教学上,除开展通识教育和专业理论教育外,还涵盖管理、营销、经济、法律等多方面的课程,力图打造该农科领域的领军人才。三种路径均取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无论是刘某某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还是学校主导开展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与校企合作订单式联合培养,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又博又专的优秀创新型人才,这三种路径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均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体的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迸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6]。

3组织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3.1保障机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前提

机制建设是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持续开展的首要前提,农业院校可依托农科专业的资源优势,开展适合学校特点的创业教育式人才培养,以其为突破口,将创业教育及其理念融入其中。加强教学条件和资源平台的整合建设,充分利用实验室、孵化基地、图书馆、高校联盟等资源,开展创业项目宣讲、论坛、沙龙等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受大学生欢迎的微博、微信、BBS、APP、O2O等新媒体平台和线上线下形式,积极参与创新型人才教育;充分发挥农业院校校内外实践基地、实习基地、校友等资源的作用;逐步提升对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认知程度,在制度、管理、队伍、硬件、环境、经费等多方面加以倾斜。

3.2激励机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个体工作效能最大化的过程,它主要包括精神激励、薪酬激励、荣誉激励、工作激励等,能够对系统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进行调节,起到助长作用和致弱作用[7]。在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结合创业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地运用激励机制能够更好地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可以考虑恰当地运用机会均等、阶梯晋升和破格提拔等措施,对人才进行规划和培养,公平竞争、惟才是举,特别是对非常之才、特殊之才等稀有杰出人才应该不拘一格,以激励促成长,以激励促成才。

3.3约束机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约束机制是为了规范组织成员行为,便于组织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体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8]。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更应该如此。根据农业院校办学特色、学科特点、师资力量、学生生源等多方面实情设立相应的约束机制。规范合理的约束机制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让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教学能力的教师能够真正融入人才培养创新工作中来,也能够让具有创新思维的大学生得到更好地培养,真正使教与学融合统一,共同发展。

3.4转化机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价值体现

成果转化机制是进一步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持续发展的一种长效机制,成果展示能够起到模范引领作用,发挥扩散效应,持续保持创新型人才新鲜血液的引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教研室、教研团队等资源平台,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如论文、专利、创新项目、实践教学成果、基地建设特点、学科竞赛优势、学术讲座成果、素质教育成果等进行互动展示。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加强对技术型专业技能的培养,尝试开展校企联合招生、校企联合培养,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结合创业教育理念,遵循创新培养规律,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全面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创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梅伟惠.创业人才培养新视域:全校性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2(6):144.

[2]马洪丽,杨道宇,温恒福.创业教育理念下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1(17):45.

[3]李伟,陈雄锋,刘运春.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4):97.

[4]李伟,吴丽姬,崔芸,等.农业院校新生自主学习适应性的差异对比分析:基于ERG激励理论角度[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5(2):70.

[5]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3):7.

[6]林晓.基于创新竞赛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5(2):133.

篇(10)

德国目前有十三个国家级扶持的才俊资助机构:

一、库萨努斯学业机构,1956年成立,总部在波恩,倾向天主教,要求:1.出众的专业成绩 2.较强的反思能力 3.乐于承担社会责任 4.认真对待自己的信仰,能用自己的信仰为他人做事,信仰天主教。

二、维利西斯特学业机构,1948年成立,总部在北威州的小镇施韦特,倾向新教,要求:1.参与社会性事务的证明 2.学习专业水平的证明 3.信仰上隶属新教 4.如无德国国籍须有较高的德语水平。

三、恩斯特・路德维希・艾利希学业机构,2008年成立,总部在柏林,倾向犹太教,要求:1.超过平均水平的学习成绩 2.在犹太教社区、在社会领域、在青少年工作方面以及在大学生组织中投入热情 3.资助结束后积极参与校友网络平台的建设 4.积极参加机构在思想方面的建设以及奖学金结构内部的事务

四、阿维森纳学业机构,2012年成立,总部在奥斯纳布吕克,倾向伊斯兰教,要求:1.超过平均水平的学习成绩 2.有社会责任感,参与社会事务。

五、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1925年成立,总部在波恩,亲社会,要求:1.超过平均水平的成绩 2.感到自己与社会民主的价值相联系3.社会政治方面的积极参与 4.特别考虑家人无高校经历以及有移民背景的申请者。

六、弗里德里希・瑙曼自由基金会,1958年建立,总部在波茨坦,亲自由,要求:1.须对政治以及自由的、社会政治方面的事务感兴趣 2.积极参与基金会的事务 3.同高校里的信任导师保持联系 5.在规定时间内以良好至优秀的成绩通过考试。

七、汉斯・赛德尔基金会,1966年成立,总部在慕尼黑,亲基督教社会联盟,要求:1.超过平均水平的学习成绩 2.投身于社会政治方面的事务,有责任意识。

八、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1996年成立,总部在柏林,亲联盟90/绿党,要求:1.优秀的学习成绩 2.从事社会政治方面的事务 3.承担社会责任 4.对于机构的活动应积极参与并提出自己的构想。

九、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1955年成立,总部在北威州城市圣奥古斯丁,亲基督教民主联盟,要求:1.成绩优秀,接受过普通教育 2.对于本基金会所代表的价值观及政治内容感兴趣 3.对他人和社会承担义务性工作 4.有潜能,有社交能力。

十、罗莎・卢森堡基金会,1990年成立,总部在柏林,亲左翼党,要求:1.较高的专业成绩 2.突出的社会活动的证明。

十一、汉斯・伯克勒基金会,1977年成立,总部在杜塞尔多夫,亲工会,要求:攻读博士学位者除了学术能力外,其博士论文的主题应有一定的社会政治意义,从事工会方面或社会政治上的事务,对一般的大学生要求乐意承担社会责任。

十二、德国经济基金会及其下属的克劳斯・穆尔曼学业资助机构,1994年成立,总部在柏林,亲企业主和雇主,要求:1.参与社会性事务2.社交能力3.联想式思维能力4.交际能力5.超平均水平的成绩。

十三、德国人民学业基金会,1925年成立,总部在波恩,不受政治、宗教和世界观的限制,要求:1.智力方面的能力 2.创造出成绩的准备和动力 3.交际能力 4.社会技能 5.积极发展专业外的兴趣,从事社会性事务。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 从时间上看,德国国家层面的大学生资助体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完善起来的。历史最悠久的两个机构已有近90年的历史,而最年轻的机构仅有3年历史。从时间分布来看,几乎每个时期(十年)都有新的资助机构成立。

2. 从空间地域来看,十三家资助机构的总部大多在柏林-波茨坦地区以及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只有两个资助机构的总部在这两个地区之外: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在政治倾向上更亲基督教社会联盟,而该联盟是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地域性很强的政党,只在该州进行选举和其他政治活动,因此该基金会总部设在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无可厚非。阿维森纳学业机构其总部在下萨克森州奥斯纳布吕克大学的伊斯兰教神学院,该院院长布伦特・乌卡尔是机构的理事。

3. 从派系和倾向上来看,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结构合理,覆盖面广。

首先,从方面看,在德国信仰几大重要宗教的学生都被照顾到了。德国虽然没有国教,但天主教和新教分庭抗礼,在德国,信仰这两大宗教的人数各超过总人口数的1/4。而由于历史和现当代移民的原因,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在德国也有不少信仰者:德国人中约有10万人信奉犹太教,而在德国生活的穆斯林有400万左右,德国250万大学生中大约有3%信奉伊斯兰教。时间上看,库萨努斯学业机构和维利西斯特学业机构是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成立的,这一较为悠久的历史也从侧面反映了天主教和新教在德国宗教系统中的地位,而恩斯特・路德维希・艾利希学业机构和阿维森纳学业机构是近十年内相继成立的,说明德国社会构成的多样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

上一篇: 网络金融论文 下一篇: 高级审计师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