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小康社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9: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建设小康社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篇(1)

为借鉴小康达标县市成功经验,加快推进全市小康建设步伐,最近我委会同市统计局对年初通过省验收达标的××*、××*、××*3市进行小康专题调研,对推进小康工作有了较为全面了解和认识。现将相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三地主要做法和经验

根据《××*省县级全面小康监测统计工作组织实施办法》,25个指标达标率和小康认可度是评定小康实现程度的重要依据。就指标达标看,20xx年底,××*分别有23个、23个和24个指标达标,其中6个小康核心指标全部达标;就小康认可度看,3市受访百姓对当地全面小康达标认可度普遍较高,其中××*高达91.2%,××*、××*分别为85.6%、77.6%。就推进小康进程看,3市措施得当,推进有力,成效显著,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强化协调推进,为小康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各地将建设全面小康作为党政工作的重要大事来抓,无论是年初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制定,还是年终政绩考核内容,都与小康建设紧密相连。在创建过程中,坚持创新机制,形成强有力的工作合力。

1、建立组织机构。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责任部门为成员的全市全面建设小康领导小组,园区、乡镇成立相应机构,逐层逐级推进全面小康建设。市领导小组下设协调推进、进程监测、宣传发动和督查考核四个小组。建立了工作例会和联络员制度,及时研究部署推进小康各项工作。提供财力保障,××*市每年安排推进小康办公经费150万元,××*、××*分别安排100万元和200万元,特别是在进入申报验收阶段后,涉及到相关工作的经费都予以满足。

2、强化组织推进。没有将小康建设停留在会议强调、文件汇报上,而是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通过组织领导,不断深化推进,在全市上下形成全民建设小康良好氛围。××*市召开全市小康建设万人动员大会,并通过电视向全体市民直播;××*、××*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小康专题会议,分析形势排找不足,及时解决小康建设过程中问题和困难。

3、明思路定方案。结合实际,明确小康推进工作思路,制定详细的全面建设小康推进、监测、宣传、考核工作方案,对全面小康建设从组织实施、责任分工、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总体部署,排定总体推进方案和阶段性方案,对各阶段工作作出具体安排,提出明确要求。

(二)强化宣传发动,为百姓认可小康提供舆论保障

建设百姓普遍认可的小康社会,宣传工作至关重要。3市在创建过程中,坚持进村入户、广纳民意,做了大量深入细致工作,营造出媒体宣传、环境宣传和社会宣传的浓烈氛围。

1、突出媒体宣传,媒体聚焦小康,使小康入耳。在运用电视、电台宣传外,还有力地借助省、市级媒体重点报道当地小康建设动态,集中报道当地全面小康建设的成就,更直观、更感性地展现在群众面前,增强群众对宣传内容的亲切感和认知感。××*市在电视台开设了“达小康、促和谐”、“百姓看小康”、“小康巡礼”等专栏;××*市在电台开设专栏,推出“百姓访谈活动”、“领导访谈活动”等系列报道。

2、突出环境宣传,社会感知小康,使小康入眼。以广告牌、灯箱、车身、电子屏幕为载体,刊登全面达小康宣传语和公益广告,借助报纸、政府网站等媒体,广泛宣传建设全面小康的重要意义、目标内容和政策举措;制作大量印有小康内容的生活用品和宣传画册,结合各类公益活动,免费发放到百姓手中,××*市制作《小康××*》宣传手册30万份发到千家万户,使小康社会宣传深入百姓日常生活,形成强烈的小康宣传视觉冲击力。

3、突出社会宣传,百姓共话小康,使小康入心。通过开展领导干部主题讲座、小康宣讲团进村入户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眼睛感受小康、用自己的言语评述小康,激发共建小康的热情。××*市开展《全面小康在眼前》百场专题报告会,到会群众达到11万人次;组织“万人看××*”参观活动,先后组织2万多的农民居民、外来务工人员、机关干部参观××*市城建工程、民心工程、重点企业等;开办“小康讲坛”,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部门主要领导上小康讲坛,畅谈建设小康社会。××*市举办全市小康征文活动、老干部小康书法比赛、小康摄影展等活动,开展小康知识竞赛和短信竞答活动。

(三)强化富民惠民,为建设殷实小康提供基础保障

坚持把富民惠民作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落脚点,把全面小康 建设当成一个系统的民生工程来做。通过创建,让普通百姓进一步了解小康、参与小康、认识小康、享受小康,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在富民方面,各地通过树立了“创业就业促增收、机制体制促增收”的发展思路,出台了鼓励全民创业实施意见,在税收、用地、人才支持等方面给予扶持;畅通城镇职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政府每年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民进城就业提供免费技能培训;提高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等。同时以提高农业高效化、创业全民化、农民非农化方式带动农民增收,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

在惠民方面,各地坚持把老百姓最关注、最急盼解决的各种问题放到工作的重点,每年出台实施一批民心工程,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这些民生工程覆盖社会事业的各方面,主要包括村庄建设纳入城乡统一规划,提高五保户集中供养率,村庄垃圾袋装化处理,农村水利道路实施改善,提高医保、低保、残疾人补贴标准等。××*市对五保户人均每年拨款供养金2600元,××*市对当地60岁以上无保险人员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30元,仅这一项每年财政需支付资金4000多万元。

二、我市建设小康社会现状及难点分析

20xx年市委十一次党代会一次会议根据省、市党代会要求,结合仪征实际,提出“三年倍增、四年小康、五年再上新台阶”奋斗目标,其中“四年小康”是指到20xx年全市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比省定时间20xx年达标提前3年。

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全市小康创建工作进展顺利,组建了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同时下设协调推进和督查考核组、进程监测组、宣传报道组。对照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20xx年底,全市已有19个指标达省定小康标准,比20xx年新增4个指标;尚未达标的6个指标中有5个指标达序时要求。

根据《××*省县级全面小康监测统计工作组织实施办法》,创建全面小康社会认定程序要经过申请、检查、民意调查、公布四个阶段,对照20xx年全市达小康时间节点,明年7月份市委市政府需联合向省发改委、省统计局、省委研究室提交验收申请,随后上述3部门将组成检查组对全面小康指标达标情况开展检查,20xx年元月份省统计局组织开展民意调查,若指标达标、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认可度超过60%,方可认定全面小康达标。

从小康指标达标看,难点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根据统计部门预测,至20xx年底全市25个小康指标将有23个达标。未达标的2个指标分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根据小康达标县市验收结果,若绝大部分指标达标(6个核心指标必须达标),非核心指标可有1-2个指标不达标,即可认为该地区小康指标总体达标。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属核心指标必须完成;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属非核心指标,对小康指标达标影响不大,这次去调研的3市均没有完成此项指标,但是我们仍应继续努力力争达标。综合上述分析,在指标达标方面我市的难点集中在农民人均纯收入,20xx年该项指标值达6219元,与目标值相差1781元。若按明年达标测算,今明两年需年递增13.5%,完成目标压力较大。

从百姓认可度看,难点在宣传发动。目前我市建设小康工作仍侧重于数据统计监测方面,对深度研究、广泛宣传以及制定具体措施方面工作力度还不够深入,没有一整套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全市上下创建小康工作浓烈的工作氛围还没有形成。由于宣传工作刚刚起步,宣传力度不够深入、不够到位,广大干部群众对全面小康的知晓度认可度不高,部门、乡镇在建设小康认识上还存在误区,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小康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混淆。因此,要确保百姓认可度达到60%以上,必须要加大宣传发动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让群众真正认识小康和感受小康。

三、做好下一阶段全市小康工作建议

为加快全市小康建设步伐,确保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根据近期到部分达标县(市)调研情况,立足仪征实际,对下阶段全市推进小康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健全上上下下组织网络,形成全员抓小康的强大合力

完善组织网络。根据人动,及时调整全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建议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副组长,配强领导班子力量,加强对小康工作的指导。领导小组下设三个工作小组,协调推进和督查考核组设在市发改委,负责全面小康协调推进和全面小康考核工作;进程监测组设在市统计局,负责全面小康监测工作;宣传报道组设在市委宣传部,负责全面小康宣传工作。同时小康建设组织架构向部门、乡镇、街道、社区、村延伸,各责任部门、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工作班子,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1名分管领导负责,明确职能科室和1-2名同志负责具体工作,要根据各自的任务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和工作机制,具体进行组织实施;街道、社区、村也要明确专人负责小康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工作网络和机制。

(二)明确扎扎实实推进措施,形成全体促小康的良好机制

当前我们应增强创建全面小康社会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找准工作的重心,尽快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并以市委市政府文件下发,用于指导全市小康创建工作。一是尽快制定完善工作方案。根据市领导小组分工,市发改委要尽快制定出全市小康推进工作方案和小康考核方案,市统计局拟定出全市小康监测工作方案,市委宣传部制定全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宣传活动方案。方案中要对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从组织实施、责任分工、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对各阶段的工作作出具体安排,明确工作思路,提出明确要求。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市领导小组工作例会制度,每个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后期冲刺阶段可每月召开例会,听取责任部门指标测算、小康推进等方面的工作汇报,集中研究小康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指标监测动态管理制度,当前要对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对已达标的指标,要加强巩固提高,坚决防止刚性指标出现反复下滑;对未达标的指标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各相关部门要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序时进度、提出攻坚措施,确保按时完成。同时,各部门应梳理近年来全市、部门围绕小康建设已经出台的惠民政策和取得成效,建立较为完整的小康建设台帐,以便于省验收检查。三是加强协调沟通。小康指标数据达标需要省级部门的确认和考核。因此,各责任部门不仅对内要加强沟通联系,同时要加强与省、市两级全面小康监测对应牵头部门的工作协调和沟通,及时汇报我市小康指标完成情况、小康建设进展情况,客观反映全面小康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请上级专家把脉会诊,必要时请上级相关部门实地指导工作,争取上级部门的了解和支持,为全市小康创建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实施实实在在惠民工程,形成全民奔小康的强劲动力

篇(2)

1.2社会营销理念和心理健康服务的共通性社会营销与传统的市场营销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营销的价值导向是目标受众的利益,而非营销者的利益。所有社会营销策略都是为了让受众最大限度地接受某种有益的观念或行为。它和心理健康工作的方法和原则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天然的联系为社会营销理念应用于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契机。首先,前者的立足点是目标受众的利益,而后者以学生的利益作为核心价值和工作导向,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获得个人成长,达到心理健康。其次,两者都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心理健康服务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为他们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尊重和满足每个个体独特的需要。同样,社会营销要求服务提供者根据不同受众对象的需要、价值观、能力、兴趣、文化背景等,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这样才能激发受众接受和保持期望行为的兴趣,最终改变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态度和行为。最后,两者都遵循自愿原则。一般而言,学生是否接受心理健康服务、接受何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务完全出于自愿。对于有必要接受咨询但本身不愿求助的学生,不适于采用强制手段(除按照《精神卫生法》需实施非自愿住院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外)。社会营销利用行为改变的原理和技术,通过转变观念,提升动机,最终改变行为,相比于法律、政策等强制手段,是一种更为温和、更为人性化的行为改变方式。社会营销理念与心理健康服务之间的上述共通性,为将其引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奠定了基础。

2社会营销的工作原则

社会营销是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在一个新领域里的运用。在商业领域里所采用的市场营销的原理和技巧,大多都可以运用于社会营销。概括地说,社会营销的工作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行为目标(behavioralgoals):社会营销关注的基本问题是行为改变。为了使营销计划切实有效,营销者要始终关注自己的策略能否影响目标受众,以及怎样影响。对受众知识和态度的改变是通往切实的行为改变的手段之一,因此社会营销可以和教育、宣传工作相结合,以便发挥长期作用,使某种观念、态度深入人心,但社会营销更关注如何将观念、态度转化成行为。为了达到行为改变的目标,营销者可以将最终目标划分成一些易于实现的行为步骤,并根据不同的行为目标发展出相应的营销策略。受众细分(audiencesegmentation):社会营销不提倡“为所有人做所有事”。根据受众细分原则实施目标行动,来达到营销目的,让社会营销者能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受众细分的过程是将庞大的异质性群体划分成同质性相对较强的亚群体,划分依据就是那些会影响他们对营销策略的反应的特质,如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学变量,而更常用的划分标准是受众目前的行为、未来的计划、改变的意愿、产品忠诚度,以及心理统计学特征,如生活方式、价值观、人格特征等。这种将服务对象细分的方式,有利于根据不同亚群体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将资源有效地分配给最需要的群体。竞争分析(competitoranalysis):任何妨碍受众群体产生目标行为的因素都可以看做竞争,具体通常指能满足受众群体需求的其他行为选择或产品。社会营销者必须了解自己的产品面临哪些竞争,使自己的产品具有吸引力,比其他产品更能满足受众的需要。心理健康服务面临的竞争通常是其他解决心理障碍的途径,比如就心理咨询而言,其面临的竞争有求助于亲友、自我心理调节等,每种途径都能满足大学生特定的心理需求,对解决问题也有一定帮助,营销的关键是揭示其他方法不具备的心理咨询的特有优势。虽然在直接提供行为指导方面,心理咨询不如求助亲友,在降低污名和求助风险上,心理咨询不如自我调节,但心理咨询的优势在于让求助者获得人格的成长,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些作用是其他方法难以企及的。营销组合(themarketingmix)的运用:营销组合是指营销策略实施的核心要素,这些要素主要包括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和推广(promotion),因而又被称为4P营销理论。从心理健康服务代价与获益的角度理解4P理论,心理健康工作者需要提升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活动的获益(产品策略),降低代价(价格策略),确保服务可以方便的获得(地点策略),并以有说服力的方式向学生呈现以上信息(推广策略)。

3社会营销理念下心理健康工作的具体措施

3.1现状和需求调查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首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心理服务需求进行调查。社会营销者认为,“不要急于向受众强调意识、接受程度和知识,而是应该先搞清楚人们需要什么服务,想从服务中获得什么益处,以及我们面对什么样的障碍[16]。”细致全面的调查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宣传和干预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心理健康工作者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的状况如何?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状况如何?是什么因素阻碍或促进了学生利用心理健康服务?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帮助我们了解心理服务的潜在需求和资源配置的侧重点,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便于针对学生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干预形式和措施,对第三个问题则能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提供依据。现阶段国内心理健康工作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了解主要是凭主观经验,实证数据大部分来自已经接受咨询的学生,样本缺乏代表性,难以了解学生总体情况。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应尽量使调查对象能够代表某范围内的学生总体。如果大范围的调查难以实施,则可以通过严格控制抽样方法的小范围调查结果推测总体。对心理服务的需求所包括的内容有: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接纳和认可程度;希望从心理健康服务中获得的益处,需要的心理服务方式,如个别咨询,心理健康课程,朋辈心理辅导,团体咨询等。以上调查内容需要结合学生的人口学特征、心理障碍的特点等展开。综合以上各因素,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将工作范围内的学生总体拆分成同质性较高的亚群体,然后针对每个群体的特点进行宣传和干预。

3.2有针对性的宣传有时候,心理服务的潜在使用者并不清楚他们需要什么服务,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帮助,还可能拒绝帮助,这使得心理健康服务的宣传工作至关重要。社会营销理念下的宣传不仅包括告知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存在以及获得途径,更应该告诉学生如何明智地利用有限的服务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基于现状和需求调查结果,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根据亚群体的特点制定宣传策略。例如,就心理咨询服务的宣传而言,有些学生并不了解咨询如何工作,也不知道如何识别心理障碍,这时要重点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如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判别,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工作方式、有何作用等。有些学生对咨询有基本了解,但因为对咨询工作的水平缺乏信任而选择不求助,这时强调咨询的专业性和咨询效果是宣传的重点。有些学生本身已经有较高求助意愿,研究表明,对这样的学生可以通过建构积极的求助网络,强调平等人文的咨询关系,尝试提高他们作为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降低他们对咨询风险的预期,来促进专业求助行为。

3.3层次化的心理健康干预心理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的调查将学生细分为不同的亚群体后,层次化干预即针对这些亚群体的特点,给予不同强度、不同形式的干预。国外一些高校以心理障碍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为划分标准实施分级干预,其工作模式值得借鉴。例如,美国一些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分级制度,将学生的心理障碍划分为不同级别,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日本大学的心理辅导由三级不同的心理援助构成,一级心理援助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援助的特征是预防性的,其目的是促进发展和适应环境;二级心理援助的服务对象是在学习、心理、社会和升学就业等方面出现问题的学生,援助的特征是预防和早期发现;三级援助服务的对象是有特别援助需求的学生,如那些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由于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并非每个学校都要开展相同的活动。鉴于国内高校普遍人手不足、资源有限,可以用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总体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和知识普及解决学生的发展性问题;用团体辅导、朋辈辅导解决一般心理问题;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提供个体心理咨询和治疗。要适时开展我国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循证研究,提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规范性,克服当前普遍存在的干预实务工作的随意性。循证心理咨询会使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学生获得有关咨询目标、咨询过程、咨询时长等方面更多、更确切的信息,这将促使他们变得更加主动,从而有效增强来访者的自我改变动机,同时降低阻抗发生的概率。循证心理咨询也能帮助初级心理咨询师更清晰咨询目标与干预策略间的关系,即使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咨询师,也能通过循证心理咨询提供跨流派的、更为灵活的专业技术支持。

篇(3)

一、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人才匮乏

不论是专业管理人才,还是经营人才,人才资源匮乏,人员是进出都不易。这些状况不改善,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就很难顺利完成。

2、文化产品严重不足

现阶段农民对文化的需求,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学技术资源严重不足,二是相关农村的法律法规乏善可陈,三是文学书籍短缺,四是文化娱乐种类少。从现有的文化产品来看,是严重的供不应求。

3、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从县、乡、村的文化设施来看,市区一级组织都建了文化馆和图书馆,但标准亟待提高,事业经费也严重不足,乡镇文化站建设很是令人担忧,大多数文化站的活动场所,如影院、礼堂等,有的年久失修,屋倒墙塌,还有的被拆除。村文化大院缺场所,缺设备,缺管理。文化设施,是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这种现状,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是极不相适应的。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1、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

农民要致富,更要有乐趣。从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党和政府花大力气,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相应的改善,但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因此,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首要任务。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方向。现代农业就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对于这些刚刚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并且从总体上看文化水平还不高的广大农民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时,充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显得特别重要。

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但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还要与时俱进地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树立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培养与建设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型农民。要树立其集体主义思想,团结互助精神,不断提高其法律意识和诚信度。不断改善传统陋习,培养树立社会新风尚、建设乡风文明。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传授知识、陶冶情操、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准,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顺利进行。

三、改革创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1、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中心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核心,不断发展镇、村文化设施,扩建村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要求每个乡镇都要建立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文化场所。整合乡镇及村屯的公共资源,建成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场所,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定期向农民群众开放,使之成为当地的宣传、文化和信息中心。

丰富乡镇、村文化资源,鼓励农民群众自办文化,自主创新。建成一大批文化中心户,政府要在经济上给予适当照顾和帮助,加强对这些文化中心户的有效引导和管理。配备文学图书党报、党刊、文艺体育活动器材和硬件设施,为其自由开展一些小型文化体育活动创造更多的条件。

2、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创作出更多更好适合农村农民所需要的精神产品

(1)要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农村生活、激励农民斗志的优秀作品,并把它搬上银幕,推上舞台,更好地取之与农民,服务于农民。

(2)要大量出版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着的通俗读物。

(3)大力挖掘、发展民间文化艺术,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点的,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的娱乐形式与项目。

(4)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不断加大农村文化人才的培育。特别是要加大农民自身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提拔,努力建设一支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让他们长期扎根农村,成为不走的庄户剧团,使其卓有成效地为农民提供服务。另外要坚持“繁荣、管理”一起抓的方针,营造文化氛围,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脱离不良的社会环境,多为农民谋幸福。

3、加强村组织领导,确保农村文化建设按规划、有步骤的顺利开展进行,因此我们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

篇(4)

一、后改革期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历史定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所谓历史定位,就是指在这20年体制改革的任务、经济发展目标和道路及其所处的环境问题。从体制改革的历史任务看,后改革期是要完成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推进民主政治体制的发展,确立法制社会基础。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政治、中华文化。它可以用多种指标去描述,用东方传统语言讲,在基本点上就是迈入“风调雨顺(生态环保优化,可持续发展),五谷丰登(一、二、三产业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安定:人有业、居有屋、各得其所)、国泰民安(国强、政治稳定)”。在经济发展道路上就是要开创“新型工业化”经济的发展道路,既要完成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又要避免传统工业化发展的各种代价,诸如工业剥削农业、城市剥削农村、社会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财富增长与贫困扩大等等社会弊端积累。中国后改革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区域集团化,和平和发展两大主题的国际环境中建设的。因此,后改革期是全方位、深层次开放的格局。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中国不能脱离世界,世界也不能没有中国。

二、后改革期中国金融改革的战略定位: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金融支持体系

建立全面小康社会的金融支持体系,是后改革时期金融改革目标的战略定位。在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金融支持体系过程中,始终面对三大课题,一是国家垄断金融的政府主导型金融体系转向国家调控金融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基本金融制度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金融制度。从政府主导型金融转向市场主导型金融,核心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改革要取得突破,构造现代公司制金融企业;金融组织结构多元化,构建大、中、小分层次网络型的融资机构;城乡协调,国有制、股份制、合作制多种产权结构并存,合作竞争的市场金融制度。二是社会融资模式的选择和发展。也就是说,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关系的协调,构建多渠道的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畅通机制,有效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加速资本形成,改善宏观调控环境,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这是后改革时期建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金融支持体系,始终需要解决好的课题。坚持中介与市场共生的互补互动,防止替代的片面观点,加快银行体制改革,完善银行产业组织结构;规范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效率,发展风险基金、创业基金、农村合作金融,构建为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和“三农”高效率融资的金融支持体系;加快养老金、保险市场的规范发展,为全面小康构建社会稳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三是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强化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的支持措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稳定。我们始终要清醒认识金融的内在脆弱性和风险性,正确处理金融与经济的关系,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的关系,金融市场化、金融开放与国力承受能力的关系,警惕国际金融霸权,维护国家和金融稳定。在这里金融政策和策略制定的科学性、正确性,决定金融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三、后改革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定位

后改革时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是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型工业化经济。从战略全局观点看,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经济模式要求金融支持的重点在于:(1)处理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不能因循守旧,按照传统思维安排金融资源配置。(2)处理好支持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重视资源节约和代替,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优化城乡人口结构。(3)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增加劳动就业的关系,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事关发展和稳定大局,必须高度重视,增加劳动就业,扩大再就业。(4)支持经济发展要贯彻城乡一体化的原则,维护农民、农村、农业的利益,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的难点和关键都在农民,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必须彻底解决好“三农”的金融支持体系。(5)处理好发展制造业和发展服务业的关系,要以制造业为基础,带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以增加就业,扩大内需。在后改革时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正处在战略调整的机遇期,面对三重二元结构的经济现实矛盾,传统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沿海经济与内陆经济、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叠矛盾,形成决策的主导力正在发生着从计划主导转向市场主导,内陆经济主导转向沿海经济主导,全国一盘棋主导转向城市化主导的格局。在经济发展决策中强势群体的决策主导地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富人利益支配政策导向,弱势群体没有真正的组织力量。以农村为例,现在中央补贴100元的扶贫津贴,能够真正用到农民身上的只有2元钱,因此,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把握住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至关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有三个问题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地理效应论”。什么“东部发展是国际贸易的地理效应形成的,不是什么政策效应”;“向西部转移支持只能达到扶贫济困,对东部的发展是最大的伤害”;“内需不是内地”,“东部只要民工而不要移民”;“东西部问题是梯度分工问题,不同地区有不同分工”,认为“西部开发是要放弃的,只是时间问题”。这种潜意识的经济地理决定论,对金融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策,客观上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二是“制度性财富漏斗效应”。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制度安排。在现存组织制度框架内,投入再多资金有些不合理的效果亦不明显,只能导致财富两极分化。前改革期实践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三是“银行产权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缺失”。特别是透过诸如“蓝田股份”、“农凯集团”这些案例,不难看出我国金融业支持经济运作机制的制度性缺陷是极端严峻的。商业银行的审贷委员会往往是个人决定的“合法程序”,实际上沦为一块“遮羞布”;所谓内控制度,多为控下不控上,控外不控内,一出问题就是大案;争夺大客户,违规竞争比比皆是,信贷规则形同虚设;盲目追“星”跟风,争相贷款,多头贷款,重复贷款,把鸡蛋都往一个篮子里装;滋生蛀虫,内外勾结,吞食国有资产,只要发生巨额“问题贷款”,必有高层内外勾结者;信贷文化缺失,没有应急措施,急功近利,一出问题争相“落井下石”。盲目追“星”和争相“杀马”,既制造风险,又扩大风险。所以,转变观念,创新制度是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效率,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所在。

四、银监分立体制改革与支持经济发展

(一)历史经验:值得注意五年前央行体制改革(撤省分行成立跨区分行)的实践,恰恰为当时流行的顺口溜“一年换位置、二年换房子、三年调妻子、四年出漏子、五年散摊子”所言中。运行状态出现“大分行忙得团团转,监管办无事可干,中心支行上下看,县支行不知道怎么干,总行成了官僚办。”导致监管成本上升,效率下降,监管真空处处皆是,空化了一线,严重削弱了货币政策传导功能。原本是学习美联储经验,以摆脱地方行政干预,加强央行的独立性。后来要加强维权和信用制度建设,又反过来要求地方政策提供支持。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加强省会城市中心支行的职能,这样一来,大分行又被架空了。银监会成立,监管体制“专业化”改革,决不要成为央行体制改革第二!

(二)银监体制的国际趋势和分拆:理论观点距今为止,国际上设有中央银行的国家,货币政策与监管合一者占70%以上,只有30%不到的国家实行监管分离。监管从央行分立出来的主要理论是:(1)“角色冲突说”,一身二任,职能不同导致角色冲突。(2)妨碍监管专业化,不利于防范风险,认为货币政策主宏观,监管主微观,一身二任不利于监管专业化。(3)金融创新发展、混业经营的发展,监管体系要适应变化。但是,国际银监体制的发展趋势是走向集中,而不是分立。例如:德国的银监分离,源于央行权力过大,独立的央行体系决策权和全能制银行制度,银监合一,使央行成为垄断者,成为一个强大而独立的中央银行,因而需要分立,以构建货币政策与监管的制衡机制。但是,1999年欧洲中央银行体制建立以后,德国央行没有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功能,转由欧洲跨国央行行使职能之后,现在德国联邦政府又开始考虑银监合并,减少分行,集中总行决策的趋势。美国联储体系是独立的央行体制和银监分立的分权体制,银行监管是多头监管,分别由五家联邦级机构和一家州级机构承担,处于联邦和州的两级双重监管。但《1999年金融现代化法案》(即新银行法)实行之后,随着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银行业实际上又是经营银、证、保的混业银行,银行法开始赋予联储监管金融控股公司的权力,美国的现实发展正在朝向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集中于联储的趋势,而不是分立机构。

篇(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提出,既为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又对体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社区体育仍将是21世纪前50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热点。探求新时期社区体育发展的趋势与对策,是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1我国社区体育现状

1.1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经费不足

目前我国体育场地设施仍然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从事运动、健身的文化需要,我国人均体育场地器材的占有量与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相比还很低,社会体育经费与竞技体育相比差距很大,而社会体育却承载着维护亿万群众运动、健身、休闲的任务。我国目前的体育场馆多集中在学校和单位,社会上的场馆多数追求豪华型,超过普通群众的消费能力,场馆的类型多为篮、足、排球,无法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要。

1.2组织化程度低

2000年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表明,我国群众体育活动60%是自发组织的,体育协会的组织管理比例仅占6.6%,虽然比1997年的3.7%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够。同时,我国体育社团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制度化问题和监督体系不健全等。这种状况对社团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1.3发展不平衡

这里既有城市和农村二元化格局的明显差异,也有沿海与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体育场地设施和社区体育指导员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特别是集中在发达城市和地区。我国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90%集中在城镇,而广大的农村只占10%。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农村与城市要全面协调发展,农村体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了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增加农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目前发展农村体育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

2社区体育的机遇与挑战

2.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体育发展提供新机遇

2.1.1运动休闲成为时尚席勒说:“只有当人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是人。”现代社会中,“人”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以人为本”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呼唤人性的回归,人的多样性需求得到综合的考虑。现代人不仅需要强健的身体,更需要轻松愉悦的心情。人们要求摆脱机器和外界的奴役,做自己心灵的主人,休闲娱乐成为自觉的追求。现代人纷纷背起行囊,走出户外,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放飞快乐的心情,享受运动的,运动休闲成为时尚的生活方式。

2.1.2个人参与体育的条件改善

进入小康社会后,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人民的消费能力和水平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2.5亿,人均国内生产总植达到9400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在这种条件下,随着人们体育意识的增强,将有更大的能力进行健康投资。

2.1.3体育休闲更加受到重视

2003年5月14日,国家统计局印发了《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了重新的调整,修改后的三次产业划分将体育产业与文化和娱乐业一起组成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说明体育休闲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体育的层次也得到了提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鉴于此,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自十二大使用“小康”概念以来,党的重大文献首次将“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使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把体育提升到很重要的地位。社区的休闲体育可以有效地形成一个全民健身的体系,在休闲娱乐中群众可以受到各种各样的教育和熏陶,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2.2新时期社区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2.2.1供需不足矛盾将更加突出

随着人们体育意识的增强,体育人口的增多,需要更多的体育服务,目前业已存在的体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并且在有些地方仍存在挤占、挪用体育场地设施的情况。虽然国家要求开放现有懂得体育场馆设施给社区居民使用,但对越来越多的需求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近几年也得到很大的发展,总数达到了20多万人,但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很低,不仅不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同香港、澳门比也有很大的差距。

2.2.2体育活动更不易组织

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对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更加多样,出现了许多以前不存在的新的运动项目,同时,现代社是一个生活方式多样的社会,人们工作、闲暇的时间安排也不尽相同,显示出个性化的趋势,并且这种现象也会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发展而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社区体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都渐渐失去作用,由于体育兴趣各异、时间安排不同,社区体育活动更难组织。

2.2.3管理的难度更大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口不断流动的社会,人口的频繁流动使社区体育管理面临一个新的难题。我国传统的社区体育可以依靠一两个比较有影响、比较有权威的大爷或大娘就可以管理的有条不紊,但随着社会组织化程度的加深,需要社区体育的管理更加规范,需要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教育的等方法进行管理,而我们这方面的人才还很匮乏,必将使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社区体育的管理难度加大。

3新时期发展社区体育的对策

3.1大力提倡“三位一体”的学区体育

把社区、学校和家庭有机联系起来,利用孩子带动家长、学生教会居民,使体育融入生活,这样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结合,有效利用了有限的体育场地设施,居民有了科学健身方法指导,家庭有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弥补社区体育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从学生中选拔和培养社会体育指导者,是一个值得大力提倡的体育方式。

3.2重视体育俱乐部建设

社区体育的发展需要社团的组织,发达国家有数量众多的体育俱乐部。荷兰有3万多个俱乐部,470万会员;日本有体育俱乐部372595家,会员超过总人口的10%以上。而我国社区体育多是自发组织,组织化程度不高,需大力发展体育俱乐部,同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3.3进行休闲体育理论的研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了崭新的时期,这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国体育在这个新时期的社会功能将发生更加明显的转变,以适应休闲时代的到来。于光远先生认为“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

3.4开发体育自然资源

我国有丰富的体育自然资源,我国有8000m以上的山峰8座,8000m以下的山峰几千座,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万多条,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600多条,超过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63条,另外我们还有众多的湖泊、名胜古迹,这对开展登山、漂流、游泳、划船、体育旅游等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开发时一定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张洪潭.社区体育运行简论[J].体育与科学,2002.

[2]卢红梅.河南省城市社区群众体育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

篇(6)

 

前言

休闲体育是“人类着力建造的美丽的精神家园”, 就指在余暇时间里用各种方法、各种手段进行身体锻炼,开展多种形式、多样内容的身体娱乐,并把它作为一种现代文明社会的交往方式和交际手段。”休闲体育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小康社会发展而出现和开展的。它与竞技体育最显著的区别在于:竞技体育主要是同人类自身的极限挑战,所以时常会以参与者的身体健康作为代价。而休闲娱乐体育活动则主要在于改善参与者的身心健康。

1 影响小康社会的休闲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小康社会里,休闲体育的发展,一方面需要社会支撑体系的保障,另一方面需要内在结构中诸多因素的推进。开展休闲活动的社会基础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余暇时间、生活意识。

1.1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为休闲体育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发展休闲体育是小康社会全民健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把小康社会居民的休闲活动引导到休闲体育这一新型休闲形态的轨道上来,首先要重视休闲体育教育。休闲体育教育是一种面向小康社会全体公民的多方面的、自由的、个性化的生活发展教育,带有较为鲜明的城市生活的公共性。

发展休闲体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休闲体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成为小康社会经济实力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鲜明象征。

从事休闲体育活动需要有必要的投入,运动场馆建造、体育器材的购置都需要大量资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当人们有一定的收入余额可以用到自己感兴趣的其它生活领域中去时,从事休闲体育运动便成为可能。

1.2余暇时间是从事休闲体育的根本保障

小康社会的到来,工时制度的改革,每星期实行五天工作制和社会服务系统的发展,家庭劳动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家庭结构的变化等因素,使得人们的余暇时间大大增加,对于未成家的年轻人来说可能还要多一些。另外,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很多年轻人喜欢夜生活,这样,晚上的时间也可以挖掘和利用。因此,从事休闲体育在时间上是完全有保障的。因而人们从事休闲体育休闲的时间保证。休闲体育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1.3生活意识是从事休闲体育的思想基础。

1.3.1人们对休闲体育的了解日益加深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人们对休闲体育的认识也悄悄地发生了转变。小康社会群众健康愿望和体育人口的增长有利于休闲体育的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在基本生活的消费得到满足后人们由追求物质消费逐步转向追求精神消费。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工作强度不断提高,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每天处在紧张状态下,精神上越来越感到不安定,因此,对于保持精神健康的关心也加强了。

1.3.2消费社会的形成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西方商业文化的涌入,使传统的工作和休闲的概念已经模糊,对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延续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们的消费观念由延续了几千年的“生存――实用”转换成为当代的“生存――享受”模式,这种模式还被当作人们“生活质量”的象征。论文格式。体现在体育上,即把体育看作是一种消费品,一种提供快乐、消遣的手段。

1.3.3健康观念的变化

健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永恒的主题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对降低体内多余脂肪,减少酗酒、吸毒和其它不良习惯十分有益,此外还有助于缓解紧张、焦虑、压抑以及孤独情绪。现代技术飞速进步,人的异化问题日益突出。

“现代文明病”正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休闲体育是医治“文明病”最廉价、最实用的方式。论文格式。休闲体育作为人类积极维护自身健康的活动,运动中,强烈刺激着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增强了体质,促进人们身体健康。

2 小康社会里,休闲体育的功能

2.1休闲体育有助于引导人们休闲消费理性化。

随着人们休闲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多, 如何在休闲时间消费, 以及消费何种休闲产品、进行何种休闲活动将成为人们愈益关心的话题。作为休闲者, 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理性的消费意识, 对休闲产品有着清楚认识; 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良好的自律意识与社会公德, 自觉选择高雅健康的休闲项目。而休闲体育活动可以提高的人们文化素质、深化休闲认识、获得相关知识, 促进休闲消费科学理性化、健康向上化,。

2.2休闲体育有助于人们树立健康第一思想。

休闲体育的价值在于运用愉悦心情促进人的身体活动。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逐步推进, 人们不懂得对休闲时间善加利用, 而成为灵魂空虚的人。论文格式。而休闲体育则是人们在自由时间里, 自主地选择某项体育活动, 以满足自我充实、放松、愉悦的需要。

休闲体育能够慰藉人们疲劳的心灵,使人们的心情处于宽松、愉快的状态。休闲体育的根本功能就是改善提高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从事休闲体育活动能增强人的免疫力, 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防病治病, 推迟衰老, 延年益寿, 所以参加休闲体育活动有助于人们树立健康第一思想。

2.3休闲体育有助于丰富休闲文化。

休闲体育文化把追求健康第一和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表现更多的人性化、个性化特性,越来越符合现代人类价值观。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回归人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体育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也是体育必然走向休闲化的内在动因。休闲文化引领休闲消费和休闲经营, 建设与发展休闲文化十分必要, 它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们对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热情不高, 甚至根本没有。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推进的今天,人们对休闲体育活动的认识不仅在生理方面, 而且提升到对生活质量提高的层面上。参加休闲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使身心获得愉悦, 同时也是对自身生活质量的完善和提高, 自觉积极地参加休闲体育活动成为一种时尚。

2.4 休闲体育有助于社会交往。

小康社会的高度机械化、快节奏、高压力忽视了人与人的交往和情感交流。从事休闲体育运动的人们大多是热情奔放、乐观向上的,这个群体的人思想很容易互相沟通。而人与人之间的熟悉、信任、关切、互动、融洽,有利于身心的健康。休闲体育活动给人们提供了较好的社会互动机会,满足人们交往的需要。

无论在学校、商界、家庭、单位同事之间,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人们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从而营造温暖、舒适、友好的家庭生活、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只有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2.5休闲体育有助于国民经济增长。

从根本上说,休闲体育属于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是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显著标志。如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文化休闲业、体育旅游业等。我国现处在小康社会,一些大城市具有享受休闲体育消费和服务的经济能力,为中国休闲体育市场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条件。休闲体育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地位将日显突出。

从国民经济的增加值上看,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而休闲体育的消费在其中所占的份额也日益增加。休闲体育经济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从而促进小康社会国民经济的增长。

2.6休闲体育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安定有序的发展。

积极倡导和开展科学、文明、内容健康和积极向上的休闲体育活动,有利于人们独立自主地享受休闲乐趣,弱化消极的欲望,愉悦的心态实现精神世界的平衡,潜移默化地纠正不良的行为方式,自觉抵制犯罪活动,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消极的闲暇,不参加或缺少参与休闲体育娱乐活动,容易产生社会问题,一些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就是与消极的游手好闲有密切联系。休闲体育对于引导和调节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社会、政府的和谐、稳定与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3.结论

在小康社会中,休闲体育将成为主要人们锻炼身体的一种休闲体育的自由是每个生命个体都能感受到的,与之融合在一起的具体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也是行动的自由,是人能自主决定、自我控制的自由,是人摆脱各种外在限制与约束后而获得的一种全身心地放松、随意、自在的生存体验与生活状态。休闲体育的是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在现代休闲体育运动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人类最后的终极意义上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刘华平.21世纪初的中国体育休闲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3)

[2]赵卓鹏.关于休闲体育的多元化价值分析 [J].长治学院学报,2007 ,24(2)

[3]余军,夏丽丽.和谐社会与休闲体育[J].贵州体育科技,2007 ,3

[4]张明英.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前景 [J].湖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 ,23(6)

[5]常朝阳.五年来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状况的综述[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 (1)

[6]胡小明.小康社会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 ,24(10)

[7]刘红,陶干臣.小康社会休闲体育兴起的思考 [J].文教论坛,2007 ,12

[8]张培锋.休闲是一种修养[J].道德与文明1997,2

[9]陈济川.休闲体育在购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7)

[10]万文君,赫选明.休闲娱乐体育活动与身心健康 [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 ,24(1)

[11]黎明.与时俱进,发展21世纪中国休闲体育[J].鄂州大学学报,2003,10(4)

篇(7)

发展体育健身与休闲服务业的重大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闲暇时间逐渐增多,但文化生活却相对贫乏,生活质量没有明显改善,尤其是人民体质还有待提高。与此同时,广大人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十分强烈,“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已经成为共识。进一步发展体育健身与休闲服务业,通过强化政府对公共体育的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逐步改变各地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为我国体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夯实基础,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当体育健身活动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人们体育健身活动,可得到生活中健康的满足;同时通过体育活动,可扩大个人生活的空间。通过体育拥有完美的人性和生活,这对提高和改善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生活质量提高最好的体现。目前,关心健康、热衷健身、积极投身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健康时尚追求。因此,研究和探讨休闲体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项重要和有意义的任务。

同时,只有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对体育健身与休闲服务业消费的需求有了实际的支付能力时,体育健身的发展才有了可能。而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健身作为精神文明的范畴与建设小康社会紧密相关。因此,尽快发展体育健身与休闲服务业,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而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更可以繁荣先进文化,提升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和人民的基本文明素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实现“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推动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体育健身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民健身的氛围在全国的蔓延,城市体育设施逐步完善,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体育经济发展依然低迷,一些地区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活动的开展还是停留在较低水平。

(一)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落后

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县城除了休闲广场、民族广场和秦良玉广场等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外,各乡镇几乎没有专门的文化娱乐设施,最多只能在学校和政府部门里面建设有篮球场等简单的体育设施,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村的体育文化需要。而现阶段依然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成为主要原因,要素的不平等流动使得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落后,农村居民获得的福利性体育服务远落后于城市。

(二)体育文化活动开展难度较大

现阶段,我国政府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体育文化事业的组织与传播,各地方政府多因忙于发展实体经济,加之财政拮据,对于投资体育文化事业显得力不从心,导致了难以开展体育文化事业。另一方面,一部分群众对体育文化认识不够,他们与其参加体育活动不如休闲的时候在家看电视,认可此方式更可缓解精神压力。此外,专业体育文化队伍素质较差。

结论

现阶段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也更加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人们意识中的应有之为;人们喜欢在休闲时间,到体育俱乐部或到社区健身场所甚至在大自然中间,参加各种健身锻炼和各种文化娱乐体育的活动。在城市社区广场,健身爱好者丰富多彩的锻炼活动,俨如一道别致的城市风景线,将休闲与体育健身结合已成为重要选择。美国有学者指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社会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生变化。这就预示着发达国家必将优先进入“休闲时代”,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也将紧随其后。据预测,体育与休闲、健身娱乐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迅速,但体育健身对经济有一定的依赖性,而体育对经济的积极反作用也是有目共睹。体育健身与休闲服务业在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可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样一来不仅刺激了消费,也扩大了内需,充分实现了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目的。

体育健身活动由于它的广泛性、多样性、趣味性等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投身其中,已经或正在悄然占据着人民群众日常的闲暇时间,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而言,民俗民间体育项目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运动设施、经费和活动的组织都要求不高,能够激起群众广泛参与的热情,不仅有利于增强人民的体魄、陶冶情操,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篇(8)

发展体育健身与休闲服务业的重大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闲暇时间逐渐增多,但文化生活却相对贫乏,生活质量没有明显改善,尤其是人民体质还有待提高。与此同时,广大人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十分强烈,“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已经成为共识。进一步发展体育健身与休闲服务业,通过强化政府对公共体育的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逐步改变各地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为我国体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夯实基础,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当体育健身活动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人们体育健身活动,可得到生活中健康的满足;同时通过体育活动,可扩大个人生活的空间。通过体育拥有完美的人性和生活,这对提高和改善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生活质量提高最好的体现。目前,关心健康、热衷健身、积极投身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健康时尚追求。因此,研究和探讨休闲体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项重要和有意义的任务。

同时,只有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对体育健身与休闲服务业消费的需求有了实际的支付能力时,体育健身的发展才有了可能。而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健身作为精神文明的范畴与建设小康社会紧密相关。因此,尽快发展体育健身与休闲服务业,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而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更可以繁荣先进文化,提升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和人民的基本文明素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实现“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推动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体育健身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民健身的氛围在全国的蔓延,城市体育设施逐步完善,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体育经济发展依然低迷,一些地区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活动的开展还是停留在较低水平。

(一)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落后

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县城除了休闲广场、民族广场和秦良玉广场等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外,各乡镇几乎没有专门的文化娱乐设施,最多只能在学校和政府部门里面建设有篮球场等简单的体育设施,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村的体育文化需要。而现阶段依然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成为主要原因,要素的不平等流动使得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落后,农村居民获得的福利性体育服务远落后于城市。

(二)体育文化活动开展难度较大

现阶段,我国政府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体育文化事业的组织与传播,各地方政府多因忙于发展实体经济,加之财政拮据,对于投资体育文化事业显得力不从心,导致了难以开展体育文化事业。另一方面,一部分群众对体育文化认识不够,他们与其参加体育活动不如休闲的时候在家看电视,认可此方式更可缓解精神压力。此外,专业体育文化队伍素质较差。

结论

现阶段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也更加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人们意识中的应有之为;人们喜欢在休闲时间,到体育俱乐部或到社区健身场所甚至在大自然中间,参加各种健身锻炼和各种文化娱乐体育的活动。在城市社区广场,健身爱好者丰富多彩的锻炼活动,俨如一道别致的城市风景线,将休闲与体育健身结合已成为重要选择。美国有学者指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社会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生变化。这就预示着发达国家必将优先进入“休闲时代”,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也将紧随其后。据预测,体育与休闲、健身娱乐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迅速,但体育健身对经济有一定的依赖性,而体育对经济的积极反作用也是有目共睹。体育健身与休闲服务业在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可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样一来不仅刺激了消费,也扩大了内需,充分实现了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目的。

体育健身活动由于它的广泛性、多样性、趣味性等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投身其中,已经或正在悄然占据着人民群众日常的闲暇时间,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而言,民俗民间体育项目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运动设施、经费和活动的组织都要求不高,能够激起群众广泛参与的热情,不仅有利于增强人民的体魄、陶冶情操,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篇(9)

    小康社会里,休闲体育的发展,一方面需要社会支撑体系的保障,另一方面需要内在结构中诸多因素的推进。开展休闲活动的社会基础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余暇时间、生活意识。

    1.1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为休闲体育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发展休闲体育是小康社会全民健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把小康社会居民的休闲活动引导到休闲体育这一新型休闲形态的轨道上来,首先要重视休闲体育教育。休闲体育教育是一种面向小康社会全体公民的多方面的、自由的、个性化的生活发展教育,带有较为鲜明的城市生活的公共性。

    发展休闲体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休闲体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成为小康社会经济实力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鲜明象征。

    从事休闲体育活动需要有必要的投入,运动场馆建造、体育器材的购置都需要大量资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当人们有一定的收入余额可以用到自己感兴趣的其它生活领域中去时,从事休闲体育运动便成为可能。

    1.2余暇时间是从事休闲体育的根本保障

    小康社会的到来,工时制度的改革,每星期实行五天工作制和社会服务系统的发展,家庭劳动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家庭结构的变化等因素,使得人们的余暇时间大大增加,对于未成家的年轻人来说可能还要多一些。另外,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很多年轻人喜欢夜生活,这样,晚上的时间也可以挖掘和利用。因此,从事休闲体育在时间上是完全有保障的。因而人们从事休闲体育休闲的时间保证。休闲体育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1.3生活意识是从事休闲体育的思想基础。

    1.3.1人们对休闲体育的了解日益加深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人们对休闲体育的认识也悄悄地发生了转变。小康社会群众健康愿望和体育人口的增长有利于休闲体育的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在基本生活的消费得到满足后人们由追求物质消费逐步转向追求精神消费。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工作强度不断提高,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每天处在紧张状态下,精神上越来越感到不安定,因此,对于保持精神健康的关心也加强了。

    1.3.2消费社会的形成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西方商业文化的涌入,使传统的工作和休闲的概念已经模糊,对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延续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们的消费观念由延续了几千年的“生存——实用”转换成为当代的“生存——享受”模式,这种模式还被当作人们“生活质量”的象征。论文格式。体现在体育上,即把体育看作是一种消费品,一种提供快乐、消遣的手段。

    1.3.3健康观念的变化

    健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永恒的主题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对降低体内多余脂肪,减少酗酒、吸毒和其它不良习惯十分有益,此外还有助于缓解紧张、焦虑、压抑以及孤独情绪。现代技术飞速进步,人的异化问题日益突出。

    “现代文明病”正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休闲体育是医治“文明病”最廉价、最实用的方式。论文格式。休闲体育作为人类积极维护自身健康的活动,运动中,强烈刺激着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增强了体质,促进人们身体健康。

    2 小康社会里,休闲体育的功能

    2.1休闲体育有助于引导人们休闲消费理性化。

    随着人们休闲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多, 如何在休闲时间消费, 以及消费何种休闲产品、进行何种休闲活动将成为人们愈益关心的话题。作为休闲者, 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理性的消费意识, 对休闲产品有着清楚认识; 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良好的自律意识与社会公德, 自觉选择高雅健康的休闲项目。而休闲体育活动可以提高的人们文化素质、深化休闲认识、获得相关知识, 促进休闲消费科学理性化、健康向上化,。

    2.2休闲体育有助于人们树立健康第一思想。

    休闲体育的价值在于运用愉悦心情促进人的身体活动。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逐步推进, 人们不懂得对休闲时间善加利用, 而成为灵魂空虚的人。论文格式。而休闲体育则是人们在自由时间里, 自主地选择某项体育活动, 以满足自我充实、放松、愉悦的需要。

    休闲体育能够慰藉人们疲劳的心灵,使人们的心情处于宽松、愉快的状态。休闲体育的根本功能就是改善提高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从事休闲体育活动能增强人的免疫力, 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防病治病, 推迟衰老, 延年益寿, 所以参加休闲体育活动有助于人们树立健康第一思想。

    2.3休闲体育有助于丰富休闲文化。

    休闲体育文化把追求健康第一和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表现更多的人性化、个性化特性,越来越符合现代人类价值观。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回归人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体育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也是体育必然走向休闲化的内在动因。休闲文化引领休闲消费和休闲经营, 建设与发展休闲文化十分必要, 它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们对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热情不高, 甚至根本没有。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推进的今天,人们对休闲体育活动的认识不仅在生理方面, 而且提升到对生活质量提高的层面上。参加休闲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使身心获得愉悦, 同时也是对自身生活质量的完善和提高, 自觉积极地参加休闲体育活动成为一种时尚。

    2.4 休闲体育有助于社会交往。

    小康社会的高度机械化、快节奏、高压力忽视了人与人的交往和情感交流。从事休闲体育运动的人们大多是热情奔放、乐观向上的,这个群体的人思想很容易互相沟通。而人与人之间的熟悉、信任、关切、互动、融洽,有利于身心的健康。休闲体育活动给人们提供了较好的社会互动机会,满足人们交往的需要。

    无论在学校、商界、家庭、单位同事之间,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人们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从而营造温暖、舒适、友好的家庭生活、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只有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2.5休闲体育有助于国民经济增长。

    从根本上说,休闲体育属于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是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显着标志。如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文化休闲业、体育旅游业等。我国现处在小康社会,一些大城市具有享受休闲体育消费和服务的经济能力,为中国休闲体育市场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条件。休闲体育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地位将日显突出。

    从国民经济的增加值上看,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而休闲体育的消费在其中所占的份额也日益增加。休闲体育经济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从而促进小康社会国民经济的增长。

    2.6休闲体育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安定有序的发展。

篇(10)

反映人民心声、代表人民意愿,就必定赢得人民支持、受到人民拥护。

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集中表达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八荣八耻”不胫而走、广为传播,迅速成为社会各界共识。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版权所有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同志的重要论述,概括精辟,寓意深刻,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是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也要看到,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也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实证明,没有健康的社会风气,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准,一个国家的经济再发展,综合国力也强大不起来,更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有亿人口、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加快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也需要共同的道德规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高人的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才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才能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才能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共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上一篇: 职称申报论文 下一篇: 三农发展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