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9: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方法与结果:
调查对象:1993年前结业的“高师班”学员。方式为书面问答(96人)及开座谈会。结果:
(一)多数人认为“高师班”是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一种有效形式(87人,占90.6%);认为可办可不办者,仅有8人,占8.3肠;认为没必要办的,只有1人,占1.。%。
(二)“高师班”学员认为参加学习的主要收获是:更新了知识,提高了外语水平,学习了某些临床科研及实验方法,增强了业务自学能力,学习了撰写论文方法,提高了诊治疑难病症的能力。认为影响高年医师参加高师班学习的主要因素为:
三、讨论与分析:
(一)配齐配好临床学科带头人,不断提高骨干力量的业务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医学高级人才,其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据调查,上海45家二级以上医院近50个专业目前急需配齐的学科带头人(接班人)225人。
另据1990年《中国卫生统计》提供的综合医院(厂矿、部队医院未计在内)资料,全国未来拟增高级影像人才应不少于9,000人。但据1992年统计从大学影像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一年总共才200余人。并且在岗的高级影像人才绝大多数来自临床医学专业,其影像专业知识和技能几乎全部通过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获得。
(二)十年的办班实践证实了“高师班”是继出国留学、攻读研究生学位之后又一条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的重要途径,符合我国的国情。学员普遍体会,学习后医学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不少学员说:“过去看书,遇上诸如免疫、分子生物学等内容,只能跳过去看,现在不仅能看懂,理解一也深刻多了”。
(三)在影响生源的诸因素中,以学与晋升不挂勾、经济上损失太大,学历问题没解决最为突出。
1.开办高师班的头五年(1955~1991),经上海市政府教卫办批准,结业学员,申报高级职称时,外文结业考试成绩可代替晋升外语考试成绩,结业论文可按正式公开发表的论文参加评审。但自1992年起,该条规定被取消,取代的是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考虑”。有的单位在具体执行时实际上等于不考虑,这严重挫伤了再学习的积极性。
2.随着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师工资外收人与工资纯收入的结构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1985年l,1左右发展到4:1,近几年少数医院,有的科室甚至到10:1左右。因此,学习者与同级不参加学习的医师相比,反差相当悬殊。少数学员甚至连最基本的月头奖也被扣掉,心理难以平衡。.约有二分之一的学员,原学历为大专,好不容易读完了几乎研究生的全部基础理论课,通过了层层考试(考核)和结业论文答辨,到头来还是个大专生,想来想去不值得。至于部分院领导只求自己任期内安定、求稳,缺乏长远目标,怕做难,封锁办班消息,以及少数医师晋升目标达到,不愿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等等也影响生源的综合原因之一。
至于那位认为“高师班投必要办”的理由;“临床学科带头人,不是靠培养,而是靠背景和关系”之说,我们当然不能同意,但从中也确实提醒我们;培养学科带头人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警惕腐败作风的侵蚀。四、建议与对策:
(一)广泛宣传、不断强化终身教育的观念;
改变“医疗是硬任务,教育是软任务”,“学与不学照样当医生”,“参加继续教育是个人行为”等错误观点。要把开展继续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提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并列人各级领导任期责任目标。
(二)建立医学职业学位制度(即医学博士学位);
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要彻底摆脱我国现行的单一的重学术重课题研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即学术研究型学位)。尽早建立医学职业学位制度,开拓多渠道的培养新模式.允许通过继续教育方式,培养专业应用型高级人才(即医学博士学位)。改变目前学位愈高愈不适应临床工作,挑不起临床学科带头人的重担,而临床经验丰富、学识水平高的高年医师又得不到相应职业学位(甚至还要去指导和带教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奇特现状。
(三)教育必须与资格证书、晋职、晋级、职业学位直接挂勾;
要把接受继续医学教育与职称评定、工资晋级和取得资格证书、职业学位密切结合起来,要形成这样一个局面:谁不接受继续教育,谁就不能晋职、晋级,谁就不能取得从医资格和职业学位。只有采取这种强制与自觉相结合的措施,继续医学教育才有生命力。
(四)经济上支持、鼓励;
参加继续教育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经济上应采取支持鼓励的办法。从我校实践来看,约2/3的派遣单位,处理是适当的。除超劳务收人外,其它方面的补贴奖金等基本不受影响,这对深人持久地开展继续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支持和保证。
(五)深化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
1.缩减必修课,增扩选修课,重点加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训,学制以二年为好。
一、爱岗敬业、乐于无私奉献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领导的安排,工作上兢兢业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不迟到不早退,几年来不曾无故旷过一天工,就是在父母住院的情况下,都没有耽误过学校的工作。有一次,由于身体原因,我需要住院手术,刚一出院,我就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没有在家多休息一天。每学期的党员义务奉献岗我从不叫苦,从不迟到,一直默默地服务着每一位学生,平时我会以宽容、友爱之心与同事相处,同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
二、关爱全体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和单亲家庭的孩子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会关爱全体学生,班里的每一个学生我都视如己出,不管是他们的家庭情况,还是他们的性格特点,我都了如指掌,不管是学习中还是生活中我都会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和单亲家庭的孩子,我会给予他们特殊的爱。2015年8月,我撰写的论文《浅谈单亲家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获全国心理健康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16年8月,论文《浅谈离异对小学生的心理影响》获市级二等奖。2016年8月,论文《照亮每一位学生的心理》获全国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三等奖。平时,我会特别关注孩子们的自我意识的养成,2017年8月,论文《浅谈如何正确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获市级科研成果三等奖,论文《正确培养小学生自我意识的有效途径》获国家级科研成果二等奖。
三、勤奋耕耘,夺取双丰收
多年来,我一直努力做好班主任工作,组织管理好班级。2013年,我所带的班级被评为乡级文明班集体。除此之外,我还努力搞好教学工作,积极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2014年8月,我撰写的论文《快乐学习,健康从“心”开始》获天津市心理健康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每一个学年的开始,我都愉快地服从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在教学中,我潜心研究教材教法,精心备课、上课,着力打造高效课堂。课下耐心辅导学生,每天都会辅导一些学困生一直到下班。正由于自己一直以来都能勤教、乐教、善教。因此,任职以来,每学期英语教学都能取得娇人的成绩,年年全街统考都名列前茅。
四、个人取得的成绩与进步
医学研究生教育历来是我国培养具有临床研究能力的医师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我国高层次临床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1]。培养既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又具有临床研究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为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提出了新要求[2]。为实现新要求,提升我国临床医师培养质量,我们国家创新性地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并轨,建立“双轨制”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3]。“双轨制”背景下,遵循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构建适合医学院校以提高医学专业研究生综合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当前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锦州医科大学在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具体实践,为医学院校开展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背景与意义
2015年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标志着“双轨制”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启[4]。该培养模式将教学融于医疗实践,强化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其根本导向就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应用型医学人才[5]。“双轨制”培养模式至今已启动五年多的时间,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扭转过去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重科研、轻临床的状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根据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需要在临床科室完成临床医疗轮转至少33个月,因此在对除临床实践能力外的其他能力如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上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难以满足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6-7]。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4号),要求深入推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统筹优化临床培养培训内容和时间,促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加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综合能力[8]。
2目前在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培养质量难以“同质化”。由于近些年国家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需求不断扩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上升,而每个培养基地受各种政策、条件影响可容纳的规培学生数量有限,导致大多数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分布于多个不同的培养基地,各个基地带教水平存在差异,难以保证培养质量的“同质化”[9]。2.2课程教学时间不足。因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在临床科室轮转时间较长,占据了整个学习期限的绝大部分时间,因此课程学习时间相对不足,造成实用性课程内容多数只能一带而过或采取自学方式,实用性课程内容得不到细化学习[10-11]。2.3临床科研训练不够。因为学生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需要完成规定的临床实践工作,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的训练时间相对不足,科研素质培养内容相对较少,同时各个培养基地科研训练条件参差不齐,导致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相对减弱[12]。2.4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采取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并轨的培养模式是从2015年才开始正式运行的,刚刚有5届的毕业生,因此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质量尚未形成综合性、统一性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13]。
本人XX年毕业于xx专业本科.毕业后的就参加非师范类新教师培训,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普通话和信息技术的考试,取得教师资格.在工作后2XX0至20XX年期间,进修苏州大学英语专业,获得本科学士.
XXXX年大学毕业后在xx学校任教2年.期间担任班主任,任教计算机课程,所带班级在省中级计算机统考中一次性全部通过.还辅导过计算机竞赛小组,负责网页及word操作部分,学生比赛获得苏州市团体三等奖.还任教过营养卫生课程,于20XX年6月开过苏,锡,常地区公开课一堂.
20XX年8月调入xxxx中学至今,一直任教英语课程.其中20XX~2XX2学年担任班主任.2XX2~20XX年,三年时间带完一轮初中英语教学任务.其中2XX2~20XX学年担任初一年级组长助理.
在xx的四年是学习的最多,成长最快的四年.在工作期间工作兢兢业业,服从领导的安排,团结周围同事,思想政治上积极要求上级,努力学习新时代对青年教师的要求,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争取把工作做到最好.
在当班主任和助理期间,工作任劳任怨,努力向周围同事学习好的方法,尽力把工作做到最好最细致.在班级管理中采取了很多量化的细则,这样方便管理和考核,也让所有的学生有了规范自己的依据.除了常规工作做好以外,我更注重和学生多沟通,尤其是对于家庭背景特殊和学习上存在障碍的学生,经常走访家庭,课余谈心交流,知道学生学习不上进的真正原因,用真诚的心去对待学生.从身心各方面去帮助学生取得进步,走出学习的困境.
在做助理期间,工作更加琐碎,一个年级16个班级,做到通知及时到位,高效有序的配合协调好年级组长与班主任之间的工作,培养了与人沟通,协调管理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上,我更加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好的教法.平时坚持做到六认真,经常听课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知识同时,也能在英语课堂上获得学习的快乐.所带班级的成绩一直保持较好的水平.我指导的孙柯凡学生在20XX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得初三年级组三等奖.
在教学以外,我还一直注意对自己的继续教育,一直在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0XX年暑假期间,我参加由江苏省教育厅组织,苏州教育学院举办的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学习,顺利结业.20XX年1月份开始,业余时间参加由外籍教师教授的口语听力的培训.
1.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通观全国医学院校,目前医学心理学教材仍沿用传统结构模式,即:以基础心理学为主干,结合了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理论,其中基础部分占总学时的1/4,使得与医学生密切相关的临床心理学、医患关系、心理干预等因为课时太紧只能草草带过。内蒙古医科大学所有专业学生使用的《医学心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二版)分12个章节,要求在24个学时之内讲完,内容涉及面很广,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掌握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不可能进入精神科或从事心理工作,这样的课程安排使未来的临床医生既不重视课堂学习,又不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失去了学校课程设置的意义。
医学心理学具有自然学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具有实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的双重属性同时也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性给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双重的要求。医学心理学研宄的范围主要是与医学领域有关的心理学课题,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不包括在内,但是作为一门课程它必须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和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关系。医学心理学的临近学科有临床心理学、行为医学、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等,这几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医学心理学侧重研究心理因素在躯体障碍中的作用与机制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行为医学主要采用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研究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变态心理学侧重于探讨各种精神障碍的心理原因和机制健康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各种维持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措施而护理心理学侧重研究各种心理护理的原理与方法。可以看出医学心理学与这些临近学科既是相互包容又是相互独立的,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拓展医学心理学学科外延,建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仍是将诸多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内容合并为一。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开设合适的选修课如心理学概论、心理测量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诊断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作为教学这些知识对医学生都是必修的但又不可能给医学生开设6门心理学课程,随着教学改革,医学院校逐渐开设了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等选修课,给医学心理学的授课带来挑战,现实的做法就是在医学心理学的讲授中兼容并蓄,同时讲授其他几个学科的内容但又要同时兼顾已选修过这几门课程的学生。
在开设课程时间安排上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但此时才学习医学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显得太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要求形成脱节现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课程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异常心理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而本阶段学生内外妇儿、诊断学等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识从基础到分支学科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合理安排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排在第一学年,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临床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四学年。
英国心理学家J.韦曼博士曾把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具体领域归纳为5个方面:(1)伴随着老龄化、精神性疾病及神经学损害等因素的行为改变;(2)心理因素在医学问题发生中的作用;(3)医生-病人关系(4)病人对疾患和治疗的反应;(5)治疗的心理学方法。根据韦曼博士的归类,我们认为医学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应分为:基础心理学理论、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医患关系、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6个方面。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时数会随着各校的重视、师资力量的充实而有所增加,就目前的学时而言必须进行教学大纲修改重新分配教学内容,逐步缩小目前的基础部分的知识而逐步扩大临床部分的知识内容学时才比较适宜。就我们学校而言现在医学心理学为限选课,24学时,在不增加学生负担基础上,结合目前一年级有心理健康教育课,二年级有社会心理学,四年级有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选修课,重新制定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使之与前后知识呼应,又体现医学心理学的特点,我们认为理论授课分18个学时进行,另外6个学时用于观看影片、讨论、辩论和考试等需要。学时上重新安排如下:讲授医学心理知识在开始先简单回顾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用2学时时间,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心理干预各占4学时,而医患关系、心理健康2个内容各占2学时。这样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学生学习有章可循,教师授课主次分明。
2.改进授课方式、手段
医学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十分抽象,例如:情绪、思维、意志、认知、人格、特质、自我、智力、潜意识、心理应激……。所以,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联系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的课本不只是教师的“教材”,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包括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材料阅读、讨论、练习、实验、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内容提要、学习目标、案例问题。从临床实际中编撰医学心理学课中的一些思考问题和案例。
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可以采用电影、动画、讨论、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突破逻辑思维的框架。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生成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使单纯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学基本知识、技能能以准确、清晰、直观、形象地场景再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使得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问题讨论法实施的关键在于选材和问题的设定以及课堂气氛的营造和控制,时间的安排和掌握也很重要。
角色模拟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定情景分派角色组织开展教学模拟活动。其优点是现场感应性强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讲“心理应激”这一章时可以将“应激的心理反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反应”与“心理防御机制”结合起来用事件的形式加以讲述。可以告诉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烦恼与困惑”也许还会遇到不同形式的“心理应激”。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在一个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中如大学生“失恋”“亲人遭受意外”等假若“我”就是事件中的人物作为个体的“我”该如何面对?积极应对消极等待还是回避或逃避?请学生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分析这几种解决方法的优劣。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最后得出结论:当一个人面对应激时,如同身上背负着许多东西,单腿立地。这时会对自己说我实在坚持不住了,怎么办呢/方法很简单,把腿放下来就行了。
角色模拟法从现实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点去解决每个个体都会或多或少面临的难题(“应激源”),帮助学生体验实情,找出症结,研究问题,寻求对策,并在课后让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做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在实例教学中运用灵活机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医学心理学课教师除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实验仪器以及各种心理测试的模具和量表为学生开设示教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一些实验和临床研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加强实际案例教学的探索3,如发展心理学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积极性,使之在努力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针对现实社会的大中专学生存在心理因素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并在教师指导下开设、组织心理咨询讲座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
授课时既要通过简单的课堂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这些实证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生理的关系与机制,还要善于用描述的方法、思辩的方法从整体上讲清人的心理结构、人格结构、医患关系及心理的病理机制等;既要通过理论讲授使之确定心身统一观,从心身两个方面认识人、观察人、培养其人文精神,还要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心理课评定方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
此外,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要的一环。在课程中吸纳医学心理学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现有教材资源基础上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如教材配套光盘、基本练习、实践活动、参考文献、推荐阅读、相关网站等,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加强医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建立网络学习环境,供师生交流、合作、查阅信息等。建立医学心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提供教学资源、相关链接、论坛、留言板、试题库、邮件列表等栏目促进师生、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3.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真实反映学生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有效地考察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表现、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情况,结业考试主要采取笔试不仅考查知识面也注重考查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论文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主题报告、自主阅读的文献笔记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
首先从观念上,人们对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仅仅理解为本科教育的自然延续,用本科生的教学模式来规划研究生教育,用本科生的教育规范来管理研究生,用本科生的评价标准来评价研究生教育,如此种种使得研究生教育较多停留在本科水平上。过多追求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对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形成研究生研究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探索精神不够,同本科生一样只学技能,理论研究水平偏低的现状。
笔者查看了几所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如“声乐表演与教学”研究方向,其培养目标是“研究生应具有相当程度的歌唱示范能力,对中外声乐艺术发展史、声乐名作、歌唱教学理论、教材教法进行深入研究,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高级人才”。课程设置有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及选修课。学位公共课同本科一样采用“大统一”的课程模式,无非就是政治理论课、外语课、计算机课等,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结构缺乏弹性和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修的余地很小。学位基础课同本科一样,只有视唱、和声、曲式、音乐史、声乐艺术史、钢琴艺术史、声乐理论等基础课,还有美学史、歌剧赏析等为数不多的选修课。基础课深度不够,选修课广度不足,其中培养研究生演唱能力的实践表演课、培养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写作课、培养研究生教学能力的教学课几乎没有,最多象征性地同本科一样有几周的教育实习。有关论文写作和专题讨论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学生仍停留在技能学习的层面上,很难将技能与表演、学习与研究、研究与创新结合起来。
从教学模式上看,研究生课程虽然比本科生从数量上减少了,但在上课形式上,大部分学校依然沿用本科的集体授课或“一对一”技能课教学形式,教师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关系是简单的“教”与“学”。教师不与学生交流、沟通,而是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接受、记忆,教学变成一种单向的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仍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层面上。不能自主探索就很难有创新意识,当然更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研究生缺乏统一编写的教材。目前研究生用的教材多与本科通用,无论理论课用书还是各种专业用书大都沿用本科教材,这也是“本科化倾向”的一个表现。
在研究生招生管理体制和结业标准上,研究生教育也逐渐和本科相趋同。在招生管理体制上,为了应付日益增多的研究生数量,管理上更注重行政力量而不是学术力量的运用。在招生过程中行政参与很多,导师“有责无权”,和本科招生没有更多区别。在结业标准上,只要学生考入校门就意味着取得学位证书。综上所述,研究生教育已大部分等同于本科教育,成为本科教育的延续。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降低了研究生的创新性和研究性,忽略了研究生的学术性,势必会降低研究生的质量。
二、 对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的反思
出现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就是从根本上忽略了研究生教育同本科生教育的区别,忽略了研究生教育的特殊要求和运行规律,因此,要想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从根本上认清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认清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特性和创新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研究生教育中遵循学术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才能在研究生教育中培养出不同于本科生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提高质量、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在于创新教育,是在继承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和发展音乐事业的双重任务。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在培养过程中直接产生知识和财富,培养出音乐领域的专门人才;另一重要方面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并能够产生新知识的人才,也就是说,研究生不仅继承已有知识和财富,还要在理论研究或专业表演中创造出新的财富。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导师队伍严重短缺。大部分学校出现一个导师一届带四五个研究生,这对于音乐专业来说,导师不仅要指导毕业论文而且要准备专业学位音乐会,任务太重。二是导师质量堪忧。如果用学历层次来衡量,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业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重23.4%,具有博士学位的仅有6.1%,而就音乐专业而言,学历层次更是偏低。从另一个角度看导师队伍质量,目前我国的导师制度仍以职称为准则,只有正高或副高职称才可以带研究生,而在评职称的过程中,多以论文的数量取胜,而不管其在某一科研领域的研究成果是否和其专业对口。同时,往往是刚刚晋升教授或副高职称就开始带研究生,无论教学和心理都准备不足,这也是造成导师质量下降的一个原因。
在人才选拔和程序上,研究生侧重于教育的效益和高层次人才的质量。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在人才选拔上更注重人才的数量,保证所有的高素质青年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研究生生源相对狭窄,必须是获得本科学历或具有同等学历的人员。在人才标准上,研究生教育虽也参加国家统考,但仅限于英语和政治,专业内容则由各高校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标准组织测试,因而高校具有最终的选择权和决定权。研究生的选拔不仅要成绩合格,更为重要的是该生具有所选专业的研究能力和发展潜力,也就是说,高校选拔研究生一定要在成绩合格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研究精神和治学态度。相对于音乐专业而言,目前公共课考试几乎成了决定命运的关键因素,往往只要公共课符合国家统一分数线,该生就基本能跨入研究生行列,这是因为多年来音乐专业本科文化分太低而造成的。这一畸形模式导致专业好的文化差,多数不考研,而文化能过国家线的又寥寥无几,为完成招生名额,只能按文化分招生,专业参差不齐,这是目前众多高校所面临的最为头疼的一件事,是服从行政命令完成招生名额,还是选拔优秀人才?这给研究生招生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在培养原则上,研究生教育强调学术自由。本科教育虽也属专业教育,但比研究生教育而言,属于专业基础教育阶段,要求的是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研究生教育在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对知识发展、问题解决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探索精神的形成,追求的不仅是学生对社会的使用价值,而且要求学生要创造新的价值,能给社会或本学科带来更大的价值,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解决常规问题,并且能够通过研究和探索提出并解决新问题。
三、 对 策
其实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原因,从相当程度上讲,是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造成的,这是一种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也是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难的主要原因。而研究生教育的“本科化倾向”,则无疑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不高的内在原因。因此,要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目前还只能从内部改革,也就是必须改变研究生教育的本科化倾向。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对策:
1.注意研究生招生数量和质量的协调统一。既要关注数量的增长,又要采用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对学术性研究生应实行弹性数量招生,采取宁缺勿滥的原则。采取单独招生、联合培养、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满足社会需求和人才需求。
2.积极推行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首先是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的评聘和竞争制度,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导师的责任意识,确保导师队伍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具有先见性的教育理念及创新思维,使研究生教育向创新性、科研型方向发展。目前,由于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多,教学任务增大,许多导师只顾教学没有更多时间进行科研和教学改革,教学观念不能和同期的教学理念相一致,有些导师甚至很难接受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其次,导师的知识结构不太合理。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一些适应实际需要的专业取代了不合时宜的旧课程,新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出现,因此要求导师必须加快知识结构的更新,适时把握理论前沿和学术动态,以便给学生以最新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理论和学术探讨。
其次要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课程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教学模式要打破以往的单一形式,提倡研究性教学和合作教学理念。
课程学习要注意理论和技能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和研究相结合、实践和研究相结合,在技能学习中找到理论的依据,从理论研究中受到启发。导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向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并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研究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中,研究生教学应更有弹性和学术性。首先,研究生教学要学习、研究和实践相结合。就拿声乐课而言,研究生声乐课要在声乐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与学,课下导师之间要相互沟通,要定期开展专题讨论和研究。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光在琴房唱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定期舞台实践,也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导师或学院要多组织教学实践。其次,研究生教学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应具有伸缩性,不能拘于一格,有时是一对一的教学,有时是集中讨论,有时是分头查资料、找论据,导师应组织并策划这样的专题讨论和学习。再次,研究生教学要提倡跨学科研究和创新性教学:无论导师还是学生,一定要打破传统教育的桎梏,提倡跨学科研究,使学生的视野开阔,思维多元化。同时,研究生学习要突出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负责性,以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这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3.完善健全研究生招生及教育评估制度。在选拔标准上,要遵循“宁缺勿滥”的原则,注重学术力量而不是行政控制。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长不能以损害质量为代价。因此,在选拔中既要重视学生的学科成绩和专业基础能力,更要重视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和能力。
毕业要求一定要严格贯彻“宽进严出”的原则。“宽”是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严”是指学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和学位音乐会一定要把好关,严格把握学生的质量;质量不合格坚决不予毕业。
音乐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写学位论文,而且要举办“毕业音乐会”,这也是衡量学生可否毕业的一个重要指标。音乐会既要体现学生的基本技能、表演才能、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程度,又要体现学术性,也就是说研究生音乐会必须有一定的主题或学术方向,不能像本科生开音乐会一样,挑选各种各样的歌曲组成一场“大杂烩”。研究生音乐会要从学术角度出发,有一定的专场性质,如“艺术歌曲专场”、“中国歌剧专场”等等,如音乐会能和论文研究题目相匹配,那就更加有价值了。
摘要:远程教育被公认为是现代技术与教育的完美结合,被人们赋予了很高的意义,被认为是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被认为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内各大远程教育机构却普遍面临保持率较低的尴尬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家开放大学远程与面授相结合课程学生的研究,分析不同类型入学动机与保持率的关系。目的是为提高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的保持率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通过对已辍学和已毕业的学生分别进行调查后发现:当前的远程高等教育入学动机主要是为了获取文凭以期获得职业上的回报。基于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对远程高等教育提高保持率有以下几点建议:在入学时和学期末做一次针对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在课程内容方面向实用技能方向倾斜以满足职业因素为入学动机的学生的要求。在学生支持服务方面,要注重制造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气氛,提高以内在因素为入学动机学生的保持率。
关键词 :远程教育;高等教育;动机;保持率
通过分析远程教育的学习特点,结合我国国情现状,采用了一些研究者对学习动机的分类,即:外部动机,指学生学习动机指向“学习结果带来了什么?”而不指向学习过程,甚至也不指向学习结果本身;社会动机,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身边的某类重要人物高兴,这时的学习不是指向物质结果,而是指向一种人际关系或情感的和谐;成就动机,学生可能因为期望或者通过和其他同学的竞争并击败对手来提高自我,因而重视学习的价值;内部动机,学生的学习可能仅仅是对学习任务或活动本身感兴趣而不是因为学习以外的其他东西。淤在此基础上希望调查出入学动机与保持率之间的内在关系,为提高远程高等教育保持率提供可行性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开展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保持率情况的初期研究
通过查阅文献来了解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专业选择情况、辍学情况、年龄、工作与否、婚否等特征。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外部动机、社会动机、成就动机、内部动机四个方面对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入学动机进行分析、做出假设、通过小样本测试进行总结归纳。
在了解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访谈提纲编制,通过与一线教师深入访谈进一步对提纲进行修改,从而形成正式提纲。
2 尝试描述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入学动机与保持率的内在关系
根据数据统计结果以及访谈的内容得出结论,尝试描述远程环境下入学动机与保持率的内在关系。
简单地说,远程教育就是教师与学生不能面对面进行教学的教育。它的主要特点包括:教学过程中师生在空间上或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学生与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分离的;使用多种媒体传送预制的教学内容比如广播、电视、网络、移动终端;教师的行为与角色发生重大变化,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时间空间来进行学习;存在人工设计的反馈、评价与互动机制。于本研究中的远程教育,是指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与面授相结合的课程。
入学动机是人类动机在学习领域的具体表现之一。它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满足人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在学习动力因素。入学动机首先表现为受教育的需求,并转化为个体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具体形式,对个体的学习活动起着激发、指向和维持的作用。
在本研究中,入学动机是指:激发学生选择广播电视大学,并维持其学习活动,使之达到既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保持率”是与“辍学率”相对应的概念。辍学是学生流失的状态,保持是学生继续处在学习中的状态。保持率的具体数值应为某一年级的学生本年度在读人数与其上一年度在读人数的百分比。事实上现在远程教育的“辍学率”、“保持率”的统计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定义,如果采用不同的辍学定义,得到的研究结果也会有很大差别。
在本研究中,为了方便调查,直接将已毕业的学生视为保持率极高的一方。同时将已辍学(或几乎可视为辍学)的学生视为保持率极低的一方。其中“几乎可视为辍学”的学生是指按照一般情况下学生尚未完成学习所需的时间超过学籍剩余年限的情况。
最初访谈计划是访谈10 人,已取得学位5 人,已辍学5 人。但最终同意接受深入访谈以及经老师介绍推荐后同意的学生仅有6 人,其中已取得学位1 人(下文称为A 同学),已毕业未取得学位2 人(下文分别称为B 同学C 同学),已辍学3 人(下文称为D 同学E 同学F 同学)。访谈提纲见附录。
A 同学,女,年龄28 岁,湖北人,在北京某国企工作,2007 年入学2014 年拿到学位,会计专业,访谈地点在A 同学家附近小花园内。
B 同学,女,年龄30 岁,北京人,在北京某公司做财务,2006 年入学2013 年毕业,会计专业,访谈地点在B 同学下班途中的地铁站内。
C 同学,女,年龄30 岁,山西人,在北京某幼儿园工作,2007 年入学2013 年毕业,行政管理专业,访谈地点在C 同学单位附近咖啡厅内。
D 同学,男,年龄26 岁,河北人,在北京某印刷厂工作,2008 年入学2012 年辍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访谈地点在北京某餐厅内。E 同学,女,年龄31 岁,唐山人,目前回到唐山某公司工作,2007年入学目前已辍学,行政管理专业,访谈地点在北京周边某大型商场内。
F 同学,男,年龄27 岁,北京人,在北京自己经营一家网吧2008年入学2010 年辍学,行政管理专业,访谈地点在其所经营的网吧内。
通过对上述6 位同学的深入访谈可以得出以下分析结果。
①职业因素的入学动机对保持率的影响最大,以职业因素为入学动机的学生保持率最高。
三位已毕业的同学均明确的表示其入学动机的职业因素考虑。如B 同学所说“主要因为工作,不把这个学下来单位不让评(职称)”。其中已拿到学位的A 同学,表示工作单位对其学位有明确要求。“我非常能理解他们(已辍学和未拿到学位的学生),(因为)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尤其是最后(指拿学位阶段的学习),要不是我们单位需要这个(学位)证,我也不一定坚持得下来……”可以看出A 同学的入学动机十分清晰明确,典型的工作因素动机导致入学行为,并且这一动机贯穿学习全过程,直到最后的申请学位阶段。可以说A 同学单位对文凭学历明确的要求也导致A 的入学动机清晰明确。“我是因为得知有同事学了这个……我一直很害怕被工作单位淘汰,我不是本地人,学历又不高,我是从中专续的大专,然后再续本……虽然单位一直没有这方面(跟学历挂钩的)升职加薪的规定,但是我一直害怕工作不保……”而C 同学虽然单位没有明确与薪资挂钩的规定,但其通过与同事各方面的比较而产生强烈的工作危机感,因而职业因素动机仍然是其主要的入学动机。
同时,C 同学的话也证明了数据统计的第5 条结论即,学生们不太会受家长的影响来报名,但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同学和同事的建议或受他们的影响。同学同事在学习上的积极态度必然会制造出强烈的学习气氛,引发周围人员的危机感,并感染调动周围的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②以自身内在需求为入学动机的学生保持率最低。
已辍学的三位学生均没有明确表示工作因素考虑的入学动机。“我当时已经有比较不错的工作了,就想反正业余时间比较多,就报了个比较感兴趣的(专业),充实一下业余生活”E 同学是比较典型的因为兴趣爱好和业余时间充足等因素为入学动机,因此在发现课业负担比较重,与工作和生活发生时间冲突时,便会优先顾及工作和生活。“我一直以为广播电视大学是以主持广播为主的专业大学,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来到这,发现跟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主持广播是兴趣,当时想的也愿意从事这个(职业)……”D 同学的兴趣是“主持广播”同时“也愿意从事这个(职业)”因此兴趣与工作两个因素的考虑是其直接导致报名的入学动机,但由于D 同学在报名前没有对电大课程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了解便报名入学,在入学后发现与自己想象不同,在工作和课业负担的双重压力下选择辍学。
③以亲密关系人的影响和社会因素为入学动机的学生对保持率的影响不显著。
在访谈的6 位同学中没有一位提及父母对其在报名电大学习方面的要求,也没有人对其他社会因素有过多描述,从侧面也印证了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
④已毕业学生更多顾虑用人单位需求和自己是否跟得上学习进度,但是已辍学的学生却担心远程教育学习氛围。
由于已毕业的学生多数是处于职业因素考虑为入学动机,因此会有是否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和自己能否顺利达到目的的顾虑。“主要是这个(指电大学历)是国家承认的,用人单位认这个”A、B、C三位同学在这方面都有类似的强调。“我第一次考完觉得还行,要是好好学还是能跟上(进度)”“但当时第一次考完试以后发现没有想的容易,怕跟不上”A、B、C 三位同学均表示对自己是否能跟上教学进度,是否能顺利毕业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顾虑。同时,由于多次提到第一次考试的节点,通过访谈又得出第9 条结论即,如果学生感到课程十分难就会放弃学习(主要体现在三大节点即第一次考试、结业考试、学位论文)“好多同学平时上课还能碰到,但是到最后(结业考试)没来。”而国家开放大学较低的学位率也证明了这一点。
⑤学生们不太会受家长的影响来报名,但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同学和同事的建议或受他们的影响。
A 同学所说“有认识的同学先报的这个……”前文C 同学所说“我是因为得知有同事学了这个……”B 同学所说“我觉得主要都是周围有人学了这个觉得不错介绍的……”以及辍学的E 同学所说“听说邻居的姐姐在学……”F 同学“一个以前同学先学的……”验证了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即不管是已毕业还是已辍学的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周围同学同事的影响。但同时也说明电大系统的宣传力度十分不足。很少有人从网络或者其他途径得知学校的信息。
⑥与未参加工作的学生相比已参加工作的学生动机更明确。
已毕业的三位同学均是参加工作一定年限后再报名参加电大的学习,在询问入学动机的时候很明确、很快速的回答了问题。而已辍学的三位学生,仅有一位是参加工作一定年限的学生,而且在访谈中已辍学的三位同学,在问及入学动机时都会犹豫、回答比较模糊,都会经过一段与笔者探讨的过程,通过询问、分析和回忆,来确定当时的入学动机。
⑦已辍学的学生对课程以及学校规章了解不足。
D 同学E 同学在访谈时均提到“感到挺遗憾的,有时间还会翻翻书……”“有过复学的想法,但当时觉得落下太多了,可能跟不上了……”通过询问发现他们对现行的电大复学方法不了解,有一部分原因是学校宣传力度不够,但笔者认为更多的原因是入学动机不够强烈,毕竟他们都接到过班主任的电话,并多次回绝了班主任的复学要求。
⑧学生明确通过最终考核所需的条件会降低到课率但同时提高保持率。
A、B、C 三位已毕业同学均提到学习与工作生活的时间矛盾,但由于有着强烈的入学动机,他们的学习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但三位同学对是否上课的问题有着共同的看法“有的时候真的很矛盾,不可能因为这个忽略工作和家人……”“幸亏学校对考勤的要求不是那么高,不然我肯定坚持不下来了……”“我就是看中了这个(对考勤要求不高)才来这的……”三位同学成功的毕业说明他们清楚的知道考核所必须的条件,因此虽然因为时间冲突在到课率上表现不佳,但远程教育的便利性和优越性也恰恰体现在这里。
⑨如果学生感到课程十分难就会放弃学习(主要体现在三大节点即第一次考试、结业考试、学位论文)。
通过访谈,6 位同学均提到关于别人或自己辍学的时间点,其中第一次考试之后是最明显的一次,原因也很明确,因为此时已辍学和未辍学同学之间还会有交流机会,A 和C 两位同学都提到“他们第一次考试之后就不来了,说考试太难了……”B 同学提到“好多同学平时上课还能碰到,但是到最后(结业考试)没来。”D 同学和E 同学提到“最后快考试的时候又去过(上课)但是觉得落下太多,就没有参加(考试)”。在学期中由于某些原因学生产生了辍学的念头,在最后考试前看到与标准的差距后进一步绝望从而辍学。
通过这次研究调查对提高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保持率的建议有以下几点:在入学时和学期末可以做一次针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小调查,以确定学生是否有强烈的职业因素入学动机,再有针对性的进行电话回访,对学生进行定向激励。课程稍向实用技能方向倾斜以满足职业因素为入学动机的学生的要求。做好学生支持服务,注重制造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气氛,提高以内在因素为入学动机学生的保持率。将地理区域较近的学生或同一工作单位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附录: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入学动机访谈提纲
背景资料
你所在的单位,所选的专业,毕业情况?
主线问题
①为什么要来电大学习这个课程?
②促使你来报名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
③对所选的专业感兴趣吗?
④周围有人推荐或提议你来此学习吗?
⑤报名时主要的顾虑有哪些?
⑥学习过程中有想过放弃吗?是什么促使你坚持下来呢?
注释:
①参见刘金华:《不同学段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比较研究》,2011年。
一、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建设困境
(1)公共选修课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缺失。根据对重庆市某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对选修课的满意度较低。调查数据显示,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去参加选修的学生仅占35%,并且占到60%以上的同学是为了拿学分。课堂出勤率低,仅有不足30%的学生出勤率在70%以上。对公共选修课的满意度方面,有55%的同学认为“较差”和“很差”。认为公共选修课有作用的只占不到40%,甚至还有约8%的学生认为公共选修课完全没有作用。
从访谈结果看,多数学生对公共选修课比较感兴趣,学习动机积极,学习兴趣浓厚。但是,在实际开设选修课过程中,由于在选课之前,缺乏有效的选课指导,对公共选修课了解不够,出现了盲目选课的情况;大多数学生为了获得学分而选课,在课程选择上存在着功利性的倾向,选择容易合格的课程,以求为自己能够顺利毕业。这些与公共选修课所开设的目的相去甚远,与学生参与公共选修课的初衷相违背,导致了学生为学分而选修的情况,导致了学生消极应付的情况,甚至怀疑公共选修课的意义和价值。
分析其原因,主要为:一是学生课程参与权的缺失。目前,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内容讲授、教学方法的决策权等通常属于学校和授课老师的权力。公共选修课开设流程一般为:教师申请课程、教务处审批课程,最后通过网络选课平台供学生选课。这种模式,导致了学生只是通过公共选修课的名称及上年级学长学姐的推荐来选课,造成了选课的盲目性。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权力参与课程设置,没有权力决定课程内容,更没有权力选择授课教师。课程参与权的缺失导致学生提不起足够的兴趣参与课程。二是,学生对选修课意义价值理解不到位导致行动上的消极应付。作为公共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以此来发挥自己的特长。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课程开设过程中对学生征求意见不够,并且,学生对课程本身了解不够。作为大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灌输式教育的容器,学生需要的不单是知识的拓展和技能的提高,还需要心理、情感、兴趣、爱好等多方面满足自己的需求。选修课管理中,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就无法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公共选修课数量不足难以适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按照人才培养计划的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一定学分的公共选修课才能够顺利毕业。其中,至少包括两门以上的选修课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公共选修课开设数量不足,学科专业分布不均衡的情况,难以满足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程的多样化选择的需求,学生选课余地不大。多数高职院校利用晚上或双休日开设选修课,导致老师开课难,申报选修课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科专业不齐的高职院校缺乏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的师资,导致开课门类偏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凑学分而选课,学习兴趣不足,只选不读现象严重。
(3)公共选修课监控难的现象较突出。其一,作为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缺乏相应的课程标准,课程开设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的开设相对较晚,课程目录、课程标准、考试考核等缺少统一的要求,缺少教学研讨活动,教学管理部门难以对其效果和课程质量评价做出规范性的要求,选修课开课质量难以有效保障。其二,公共选修课开课时间多选择在晚上和双休日,日常教学管理难度较大。
二、改进策略
(1)保障学生课程参与权,加强公共选修课选课指导。在公共选修课开设中,应该积极考虑大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课程内容的制定上,应该建立信息收集的渠道,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在教师选择中,应该注重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网络评教,及时跟踪学生对课程评价的情况。从公共选修课开设、授课、考核和评价等各个环节保障学生的课程参与权。
(2)完善配套政策,多举措丰富选修课课程体系。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开课,提高教师与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加大公共选修课的比重,尽可能多的开设公共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针对教学内容优质、教学质量较高、学生评价较好的选修课,应该给予奖励和扶持,通过公共选修课课件比赛、教案比赛、公开课比赛等教学活动,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的完善。
充分发挥网络化教学资源共享的优势。在课程建设平台中,增加选修课的内容,积极发挥网络化的便捷优势,实现公共选修课课程信息化。
(3)加强管理,构建公共选修课的质量保障体系。将公共选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课程规范化管理。教务处加强对公选课的遴选程序,将课程名称、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公共选修课的评教系统、精品公选课等内容,综合纳入网络平台,进行甄选。
公选课管理部门应该牢牢把控选修课课堂教学的质量关,定期组织督导人员和管理人员对课堂秩序进行检查,以听课、评课的方式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并且应该组织专门人员对教师批改试卷或课程结业论文进行抽样检查,杜绝草率批改的试卷或学生课程论文。每学期根据综合考评,评选出精品选修课、在建精品选修课课程库,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
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评价标准的监控。严格制定课堂出勤制度、课堂作业制度、课堂提问制度、开卷考试制度。针对选修课出勤率较低的情况取消其考试资格,严肃考风考纪,严格考试标准,促使学生提高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
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主体性教育、成功教育、快乐教育、素质教育等教育模式的纷纷涌现正是为适应经济的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模式的改革,但不论如何改革,都离不开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教育心理学正是一门研究“教”与“学”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地方师范院校是为培养地方教育师资服务的。为体现师范性和教育性,培养出合格的中学师资,教育心理学已成为地方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如何改革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其在培养肩负未来地方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直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地方院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地方师范院校的调查,许多院校只开设了心理学而忽视了教育心理学。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不能掌握“学”与“教”的规律,如何能提升自己?如何能更好地培养祖国未来的花朵呢?部分地方院校在没有开设心理学的条件下就开设教育心理学,无视课程开设的规律及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规律。随着我国地方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其对教育心理学要求的日益迫切,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日益强烈。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师资方面存在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与专业课相比,由于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因而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人员的安排上表现出年轻化和低职称化。他们缺乏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对师范生的素质和师范教育的要求知之不多,仅限于书本,更不要说理论联系实践了,不能真正实现高师公共课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即便安排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由于科研任务重,大部分地方院校仍然以科研能力评价教师水平等因素,很少有教师真正乐意为教好该门课程而花费很大的精力备课。这就导致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离、本本主义,缺乏针对性等现象,令公共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价值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二)教材内容存在问题。大部分教育心理学教材内容庞杂、安排不一。有的以教育心理学为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却添加了许多发展心理学、心理健康及管理心理学的内容,俨然成了心理学知识的大杂烩。由于对部分知识的歧视或偏见,有的学校在自编教材中随意去掉技能学习等部分章节的内容,有的即使教材上有,在教学时也会因考与不考的因素而随意篡改。同时,有的教材观念相当陈旧,知识点条块分割严重,缺乏内在联系,学生易产生内容枯燥、无用、难以掌握之感。
(三)教育心理学教学存在问题。首先,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从各个地方院校的公共课的实际教学看,基本上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缺少相应的辅教学手段,如实验、课件等,有的即使使用课件也仅仅是文字的呈现,致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这也是导致学生逃课的原因之一。其次,学时数量偏少,一般是36或54课时,这些有限的学时必须面临大量的教学任务,造成时间少、任务紧,部分教学内容只能蜻蜓点水般一点而过,很难深入、全面地进行讲解。另外,上课时间安排欠佳,为给专业课让步,大多数上课时间被安排在上午最后两节课或下午甚至晚上,此时,学生精神萎靡,教学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最后,学生专业混杂,人数较多。目前,各校大量扩招,给学校师资带来了很大压力,教育心理学基本是合班上课,人数特别多,有时甚至专业混杂。面对如此一个超级大班,教师要面对各个专业的不同需求,在各个领域的知识联系、实践运用就显得分散,形式上更抽象,教学实践存在困难,甚至根本无法实施,只能纸上谈兵。
二、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心理学的改革路径
从以上存在的问题不难看出,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心理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师范生是现在的学生、将来的教师。他们既是学习者,又是将来的授业者。如何提高他们的素质,就成了改革的中心内容。自我国1993年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以来,教师专业化确定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教师专业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学科专业知识是由各学科的专业课程构成的,教育专业知识即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它由专为师范生开设的教育类课程知识构成,这些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和教学实习等。目前,许多地方师范院校用公共教育心理学取代了公共心理学。在此,从以下三方面分析了教育心理学的改革路径。
(一)调整课程体系的路径。目前,教育心理学教材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有21世纪规划的教材,也有各个院校的自编教材,各类教育心理学教材内容繁杂,以概念、原理为主,内容生涩、难懂。在现阶段课时有限的情况下,针对以上不足,就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内容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重整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教师教学的靶子,只有靶子放置到位,射击者才能明确其具置,才有可能射中靶子,实现目标。目前许多人把目标分为三级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应调整为:在认知上,重视概念、理论基础,了解新的发展趋势;在能力上,重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能力;在情感上,注重学习过程、培养乐学爱学的主动探究精神。2.重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实现途径。只有通过良好的课程内容,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内容的重构从两方面入手:首先,优化课程结构,将教育心理学主要内容分解为五大部分:绪论、学生心理、学习心理与理论、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突出心理理论部分的基础知识,厚今薄古,缩小旧理论的篇幅,促进学生了解学习、学会学习。在学生心理部分突出初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应采取的教育方式,为其将来的教学做铺垫。其次,更新课程内容。在课程中吸纳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教育改革实践中的热点议题及社会生活中的
一些典型教育问题。同时,一些课程内容(如学习策略)尽量与学生的学科专业紧密结合,这样既能指导学生现在的学习,又能为其将来的教学提供参考。3.注重教育实践。教育心理学本身就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实践既能检验理论的真伪,又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以致用”以及如何运用。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变成活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能力。
(二)优化教学体系的路径。教学体系的优化主要从教学方法与手段及教学评价两方面进行。
1.优化教学方法、手段。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手段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是最佳的,其评判依据有两点:一是适合教学的主题,二是符合学生特点,能抓住学生的眼睛、耳朵。只要能达到这两个方面的就是最好的。因而根据不同的主体及学生的特点,可以随机采取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传统讲授法,主要针对一些概念性的、基础性的问题,但是尽量少些,因为这种方法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2)课堂讲演与讨论。多用于基本理论问题,如心理发展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等。(3)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多用于基本规律问题,如学习策略的运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社会规范的内化等。(4)观察与案例分析。让学生观摩典型的课堂教学录像,或深入中小学课堂听课,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教学的优劣,并提交书面案例、分析报告。(5)多媒体技术多用于呈现一些生动、形象的案例及图片,它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使所讲授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6)专题讲座。主要针对一些社会性的问题,如这一章节的学习前,可以针对新一轮的“知识无用论”,开展一次讲座,还可以针对学科专业就学习策略,开展学习方法的讲座等。
2.完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兼顾课堂表现(20分)、结业考试(40分)、论文撰写或作业(40分)三个主要形式,满分为100分。课堂表现包含学生的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情况、提出创造性见解等情况。结业考试主要采取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不仅考察知识面,还注重考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分析、综合和评价情况。
(三)调整、优化师资配置路径。一切教学改革的最终实施者都是教师,因此有人认为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水平,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技能。这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与教师之间的团体合作。为了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可以经常派遣年轻的老师去观摩、进修。也可以组织教师组成团队,大家互相讨论、协商,共同准备课程教学,共同促进。最后,还可以让有经验的老教师经常就不同的内容多给年轻老师上观摩课,提升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总之,公共课的师资力量的提升不仅是教师自身业务问题,还与各个高校的科研至上的态度导向有密切的关系。
总之,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心理学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各方的协作才能完善。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陈传锋,陈红.高师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改革心理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11):101.
[2]刘儒德,伍新春,姚梅林.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J].心理科学,2004(3).
本人兴趣广泛,尤其爱好音乐,读书,喜欢钻研。性格偏内向、不擅言谈。但为人诚实,做事认真,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积极进取。具备从事精细工作的耐心。乐于帮助他人,朋友不多但个个真诚,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也愿意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
二、金融行业未来发展评价
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和证券业,属于经营货币和资本业务的资金密集型行业,由于具有较好变现能力和流动性,属于高人民币资产的行业,人民币升值将吸引国际资金大量流入,对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各个研究机构也从行业中观角度阐述了看好行业的发展前景。
三、职业的选择
金融学专业,就业面比较广。较主要的有三个类型:从商、从政、学术。对我个人而言,我选择从事商业经营的职业方向。将来就业可以是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非金融企业(主要是作财务和投融资分析)。
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案:
大学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规划:
1,总的规划:通过大学的学习,努力学好自身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经营管理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在寒暑假期间参加短期社会工作,至少赚够自己的生活所须。积累自己的人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企业领导能力。总结出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创业方向。
2,具体规划方案:
年-2010学年第二学期:
1,四月份:考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
2,六月份:考取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证书。
2010-2010学年第一学期:
1,十二月份:考取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证书。
2010-2010学年第二学期:
1,考取金融专业英语资格证书。
2,复习备战明年的研究生考试。
2010-2010学年:
1,全力备考,心无旁骛。
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案:
2010-2013年:攻读研究生学位。
2013年-2018年五年规划:
这五年主要是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领导能力,资金储备。
职务目标:从企业的一般职员到企业部门经理(理想中是外资或合资企业)。
能力目标:熟练处理本职务工作,工作业绩在同级同事中居于突出地位;熟悉外资企业运作机制及企业文化,能与公司上层进行无阻碍地沟通。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并且积累自己的人脉、金脉、知脉。
经济目标:五年年薪平均5万以上。
2018年以后规划:
职务目标:创业。
能力目标: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有很高的演讲水平,具备组织、领导一个团队的能力;与相关公司决策层有一定的沟通;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有广泛的社交范围,在业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经济目标:年薪10万以上。
五、成功标准:
我的成功标准:一个人树立了积极向上的目标,经过了努力奋斗,有了正面的收获,就是成功。
每个阶段中只要自己尽心尽力,能力也得到了发挥,都会自我的提高,即使目标没有实现我也不会觉得失败,至少自己努力过、尽力过、拼搏过,我不会给自己后悔的理由。
成功之路有许多条,成功的定义也有许多种,只要在理想的指引下,真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一种成功,就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