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6: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语文课堂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篇(1)

“大国工匠精神”历久弥新,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国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任何片面的、庸俗化、表浅化的理解,都会对高职学生“大国工匠精神”的培育产生极大的误导。“大国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是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卓越,并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

二、将“大国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使得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与自动化的技术,逐渐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国也由原有的制造大国,开始向制造强国的方向转变,为了让中国的制造业可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就必须在职业教育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让学生将“大国工匠精神”与自己的职业融合。现如今,我国许多高职语文课程中已经将这种精神融进了教学中。但仍然有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存在重技轻人的观念,在顶层教育教学制度制定中,更多关注的是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未能给予足够重视,也忽视了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忽视了“大国工匠精神”对学生的熏陶和培育作用。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将这种精神进行渗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将这种精神深深根植于自己的心中。

三、高职语文教学中““大国工匠精神””的渗透策略

第一,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能在巩固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兴趣。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领导也应该将培育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作为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内容,充分利用各种培育手段,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深化。例如,在校园的绿化场地或是标志性建筑周围拉一些宣传条幅,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更深刻地理解“大国工匠精神”。或是在校园的走廊或教室周围的墙壁,挂上一些含有“大国工匠精神”的宣传标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院校领导也应该积极推动教学上的改革创新,运用更多新型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进行培育。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点,就是积极培育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可以在未来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大国工匠精神””完美地诠释了这种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只有对产品品质的大力追求,才能让学生的未来可以走得更加长远。拥有了这种““大国工匠精神””,学生在以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才能占有绝对的竞争优势,自身具备的各种技能可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只有学生自身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的未来才会更加夺目。第二,为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积极推动教学实践改革,让““大国工匠精神””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落实到实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提升,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能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竞赛活动,通过分配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大国工匠精神””。让学生竭尽全力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对任务完成状况良好的学生予以鼓励,给予学生“模范工匠”称号,并作为模范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对其他学生起到一个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更深刻地了解““大国工匠精神””。

四、结语

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大国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首先,高职院校的领导应该认识到““大国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把其作为教学方针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其次,教师应把“大国工匠精神”作为教学目标,积极进行相应的知识体系构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全面掌握这种精神。只有这样,职业院校才能为未来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作者:姜姝平 单位: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篇(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是教法之关键。许多语文学科的前辈都做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也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近几年来我在实践新课程的教学实际中,也探索和总结几点教学体会。

一、 活动激趣

叶圣陶曾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作为现代人的社会交际素质,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编课本剧、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新闻会、办墙报、手抄报、搞社会调查、书法比赛、参观学习、歌咏比赛、作文大赛等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初一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我在所教班级开展了古诗背诵比赛、成语收集比赛、小楷展览比赛、优秀作文展览、周记评比等活动,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我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与缺陷,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 幽默激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些概念较晦涩,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觉得难学就开始厌学,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深奥难懂的知识。语文,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常常是铃声一响,同学们便唠叨开了,“又是老一套……”语文教师对此常常无可奈何地慨叹:“学错了学科,进错了门”。那么如何让学生由厌学到好学,想学语文呢?我认为幽默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或者课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及故事等,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我认为,适当而不低俗的调侃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在课前,我常和学生一起谈谈时事,侃侃足球,聊聊网络,说说追星,论论电视。无论是《实话实说》,还是《焦点访谈》,抑或赵本山的幽默小品都能在笑声中给学生一丝启迪,大家在笑过以后会有很多的感悟。我常在课前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有名人轶事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有幽默故事,有哲理小品等等。

记得我曾给学生讲过一则《猫和老鼠》的故事,题目和学生爱看的动画片相似,因此大家十分感兴趣。故事的内容是关于猫和老鼠为什么会成为敌人的,很有趣味,并且不乏幽默,学生听得很入神。课后一名平时基础很差的男生却很完整的将它写在周记里,内容与原文相差无几,与他平时写周记时的只言片语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我在班级对他大加赞扬,他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提高,以后他的周记也大有长进。虽然这是教学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但它却使我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是最佳的剂。

三、 媒体激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过去语文教师那种“夹着课本进教室,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形象有所改变,电子设备将取代纸和粉笔成为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具,多媒体已经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网络更加直接更加快捷地去了解语文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精心选择了几幅图片,《春花图》、《荷塘景色》、《夕阳无限好》、《好大一场雪》,要求学生在总结文章写景特色的基础上用一段话描述图片的景色,并且请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们激情难抑,纷纷举手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又如在做《说话训练》时,我选取了希望工程的宣传画《大眼睛》,春城的一场春雪的图片以及环境污染的录象片,使学生在图、声、景的感染中,有感而发,即兴发言,侃侃而谈。小记者采访的形式更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如此说来,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口才,并且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教学更为直观,可谓一箭三雕。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值得推而广之。

篇(3)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学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在此,笔者就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谈一点感受。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教育教学也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架设了一座平台,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开拓学生视野、加大教学容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参加西宁市青年教师语文教学比赛时,选定《小石潭记》一文作为参赛篇目后,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现小石潭美景的古画、摄影等图片,以古筝曲《平沙落雁》作为课文朗诵的背景音乐,再用powerpoint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比赛时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把小石潭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体味作者在小石潭边时那既乐又忧的心情。此课件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以往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写景散文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对书中描绘的景象,感觉也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实效多了。继续以讲授《小石潭记》为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小石潭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学生既清楚的感知到了潭周围的景致美,又真正的体悟到了文字的韵味美,也对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奠定了基础,朗读起来还声情并茂,兴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亦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在现代文的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理解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这正是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关,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时,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理解含义深刻的一些句子。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课件把教学中的重点语句,如:“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等,一一表列出来,逐一解决,则能更好的实现学生在重点难点上的突破。

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篇(4)

要做到真正了解学生基础上的学情分析,应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基础,学习方式等,确定新授课的起点,以便承上启下,确保新旧知识的有机衔接;了解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普遍关注和存在的问题,以便更能结合实际地设计教学重、难点;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将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充分预见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教授生字“武”时,预先想到学生可能会多写一笔“丿”。因此,教学别注意强调此问题,使课前策划具有更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2要注重教材分析

教师要通读小学语文各学段的整套教材,了解全局,明确教材的知识体系、编排特点以及各年级教学内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要熟读整册教材,并明确全册教材的教学要求、内容、结构、重点、难点等;要精读本节教学内容,分析知识内容和学生的结合点,知道哪些是学生掌握的、能用的、会用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能消化处理的;哪些是理解困难的、容易产生歧义的;哪些是可链接的、可延伸的,在深入钻研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及课文重点难点。

1.3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低年级是识记生字的重要时期,是记忆生字的黄金时段。根据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如,教授象形字“车”时,可以通过动画展示汉字的字理演变过程,提高识字的乐趣;教授“清”字时,可以通过“晴”、“情”、“蜻”等字渗透字根识字法,推进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

1.4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有效情境

口语交际课上的情境设置很重要,它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而口语交际课上的情境设置通常会从导入开始。由于口语交际本身属于情境语言范畴,有较强的随意性、灵活性,所以在课堂导入的时,就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气氛的轻松与灵活。导入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换句话说就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内容,激发他们表达欲望的话题,这样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良好的交际氛围。

1.5要注重提问的艺术

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创新,教师要设置有挑战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探索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才能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如果只是简单的技能训练和知识的溜输,学生就不可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同时,也应注意提问等待的时间,问题提出后,要结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然后指名回答。思考时间力求照顾到全体,以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为标准。对于水平差一点的学生,虽有难度,但经过努力也可以跟得上;对于水平高的学生,也不至于因为节奏太慢而影响学习情绪。

1.6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重要途径。进行综合性学习,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就在于它是“综合性”的学习。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阅读课内外书籍,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学习语文,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等活动达到预期目标。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仅仅明确学习的目标还不够,必须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开展探究活动。首先,要引导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如,在《天火之谜》的教学前,可确定《雷电带来的思考》等语文综合性习主题;其次,要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的方案;第三,在探究活动学习的方案确定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方案开展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并且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与分享探究的成果。

1.7要注重积累

教师应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激励他们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以达到拓展阅读是银,积累语言知识的目的。在积累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学会积累生活,教会学生如何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学会抓住生活中的某些细节并以此来反映生活。学生自然知道该写什么,并且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可以避免学生在写作课中不知道该写什么或者写出来的作文空洞无味,不具体、不生动了。

2想象力的培养以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想象是创造、创新的基础;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5]。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来源于想象的训练。想象力是思维活动中最主动积极的创造因素。爱因斯坦根据自己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经历,感慨的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英国诗人毛姆说“:想象力因训练而成长。”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均揭示这样一个原则:无论是知识的掌握,还是能力的发展,均必须凭借学生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操作实践,训练是根本,舍此别无良策[6]。形成农村小学生想象力贫乏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课堂训练意识淡薄。莱特兄弟小的时候看见天上的小鸟在天空中飞。后来就想象做出一对翅膀使自己像鸟一样在天上飞翔。因此,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架飞机。他们有不懈探求的动力,主要是来自于儿孩时代的梦想。想象,是人们进行创造新的契机,善于想象是创造创新的前提。因此,只要我们强化训练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多提供练习的机会,学生就一定会恢复想象力,并长久保持丰富的想象力。

2.1善待学生想象,让学生敢想象

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亦是如此。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一株极为纤细的花朵,称赞、勉励的话能使其盛开,不当的批评亦能使其凋零。事实证明,当学生有所顾忌时,想象力便要大打折扣;学生一旦对自己的想象失去自信,常常会怠惰下来,其想象力便将窒碍不前。因此,在教学中,善待每个学生的想象,并且在学生中营造出友善对待想象的氛围,让学生敢想象、敢说出想象,真正做到“童言无忌”。例如,《小镇的早晨》中有这么一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把金色的光辉洒在小镇的楼房顶上,河边的绿树上……”对于这句话中的省略号,要求学生大胆去想:太阳的光辉还可以洒在哪里?学生的兴致很高,争先恐后回答。对学生有误或欠妥的回答不轻易否定,而是启发、诱导,激励他们再思考。对于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学生,用充满感情的话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想象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今后,他们必定会更大胆地想象。

2.2从读图开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课堂上,为了在学生的面前呈现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案与内容,图片的呈现是必不可少的。“读图”顾名思义,就是读者的阅读取向不是纯文字为主体而是以图画或图像为主体内容的读物[7]。“读图”具有直观形象性、图像的概括性强、方便快捷等特点。相对于文字的抽象性来说,图像更具直观形象性的特点。文字在表达上会显得枯燥、乏味,而图像直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象,让读者一看便明白其要表现的内容,正所谓“一图胜千言”。一幅图或电视上的一个镜头的概括强度往往是语言文字所不可比拟的,由于图像的概括性强,其信息传播量也随之增大。图像作为一种人类所通用的表达形式,由于它不受语言的限制图像的传播范围也比文字要广泛的多。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竞争无处不在、大都市的快节奏生活等造成了人们连阅读也加快了速度,而图像以其直观形象性和概括性强、信息传播量大的特点使得“读图”比“读文”更加方便快捷,获取的信息也更加丰富多样。

2.3读图对学生想象力以及思维的的影响

篇(5)

二、以多向互动合作为手段,积极尝试自主学习途径

多向互动教学中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合作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具有独立性和合作性,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自主性。学生的学习在积极互动下不断取得进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让他们通过认真阅读语文课文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能使课堂学习具有针对性。通过互动学习和探讨,学生掌握了不懂的问题,而教师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一带而过,既节省了教学时间,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又能让整堂课的节奏紧凑,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我在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后,让他们主动说一说感受,提一提疑问。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就提出了许多不理解但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为什么青蛙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为什么青蛙不相信小鸟说的话,认为它在说谎呢?青蛙最后相信小鸟的话了吗?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主动提出来的,是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反映了他们的思路方法。这些都是教学的宝贵资源,我及时加以开拓,运用使课堂教学教达到互动。同时在课堂上,我注重让学生提“两种问题”的教学方法,使师生、生生之间产生互动。一类是学生自己弄懂了用来考别人看是否能懂的问题,可说:“我考考大家……”另一类是学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的看法的问题,用来请教同学或教师,可说:“我请教大家……”这样,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思者和听者,从而为多向互动合作教学策略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行多向互动时还应提倡生生之间两两互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包括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和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合作的内容可以是互相检查对方活动,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互相竞赛巩固认知,共同操作发现新知等。

三、以探究为目的,培养求异思维

篇(6)

1.教学目标虚设,课堂流于形势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些教师就错误地误认为,应该把课堂完全地给学生支配,由学生做主,这样的课堂预设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所以,我们面前的课堂一改以往的枯燥、沉闷、被动的现象,反而是一派热闹、繁荣的景象,然而,这种只注重了便面形式,却忽视了真正教学内涵和教学目标的课堂,它又具有多少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呢?这种放任自流、浮于表面形式的课堂浪费了资源和生命。

2.固守预定教案而按部就班

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自身的价值,新课改提倡老师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以科学严谨大态度世纪课程目标,精心准备并灵活的运用教学预案。可是有些老师虽有新理念作为理论支撑,但在课堂上死守教学目标,呆板的授课。在教师看来,有效的思路就是他原先设定的思路,是教学顺利进行的枢纽。这种观点导致了,学生机械地随着教师的思路走,学习的创新性和积极性难以展现,学生的创意思维难以体现,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不复存在,师生与文本间的思维碰撞与心灵交流也消失了。忽视生成资源存在的典型代表的课堂“随着教师的指导,学生循序渐进的似乎走进了一个圈套,配合着老师完成了所谓的教学目标”。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动态生成提升学业质量的策略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富有人文关怀的动态课堂,崇尚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教材本位”的思想。动态生成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师需要从理念与实际备课中做充分的准备,根据课堂师生及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有利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让学生不但获得知识,又能有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经历。可以从课前预设、思维方式、教学资源、教学氛围还有学生基础等来完善构建动态生成课堂。

1.进行学程的构思

以“学生的学为本位”的教学观为依据,确定“为了学习而构想”的学成构想,以生成为本的教学理念反映到教学构思中去,要尽最大可能的联系学生的需求与可能性, 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第一,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新现象的矛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从而引进高效率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成。因此教学构思不能简单的从课本或从教师遐想的问题和凭借经验出发,而是要从学生的真实具体的情况着手。因此,关键是要把握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新现象之间的矛盾,指引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第二,学生是教学中的主导者,学生也要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构想中去,任何学生都有对教学构想提出自己的意见的权利,这些都不可以用成人的看法去判断和权衡,相反应该在教学构思中要受到尊重。

3.进行动态的课堂教学设计

篇(7)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特征,它是为了培养并提高学生将来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即用于培养与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课程。然而,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往往有些死板,刻意追求固定的教学模式,反而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灵活性与主动性。这主要是因为不少语文教师在花费大量心血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没有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无法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及时适当地调整教学进度。

2)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有些过于庞杂,反而影响了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充分注意到该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它主要是向学生教授母语知识与应用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较为晦涩难懂的书面语或文言文。但是,初中语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时候,片面追求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料与多元化的视听效果,反而让学生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的教学情境当中。长此以往,反而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还有语文教师甚至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多媒体教学而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的资料,大大浪费语文课堂教学时间。

3)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时间过长,反而导致学生眼睛的疲劳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内容,它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进行交流对话的桥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鼓励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充满热情地阅读。一些语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会通过投影仪来帮助教学。这就使得学生的眼睛经常会出现视觉疲劳的现象。有时也是因为语文教师过度使用多媒体课件,从而使得学生几乎整堂语文课都是在多媒体课件教学下完成的,大大增加了他们的眼睛负担,反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与效果。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具体应用策略

1)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把多媒体课件与传统语文教学方式有机融合在一起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并不代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就是毫无用处的。实际上,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文教学服务,并不是矛盾的关系。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而传统教学方式也具有很多无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与功能,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互补教学。事实上,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就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帮助教师把教学内容更好地呈现给学生的方式,而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的即时性以及师生间交流的情感性等仍然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二者的有效且充分的融合,将有利于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姿。

2)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来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

根据语文新课标中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应该体现出一定的综合性特征,强化与其他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与自主探究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就应该以此作为制作的依据,把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制作的基础,并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合理的应用。当然,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避免把自己变为多媒体技术的操作员,而是应该合理把控好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的应用进度,把学生的知识反馈与备课思路完美结合在一起,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助。这就是说,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对多媒体课件的适度、适时应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独立主动的思考,帮助学生学好语文知识。

篇(8)

要强化学生的质疑,教师也应该为学生营造课堂活动氛围,让学生玩起来、动起来,在活动中学会质疑,培养质疑精神。例如,在读《堂吉诃德》一课时,就可以设计一个课本剧表演环节,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在课堂中以演戏剧的形式进行情节的表演。教师给他们提供所需的道具、材料,放手让他们去演,他们在娱乐过后,便开始提出了各种问题,堂吉诃德为什么会做出这样荒唐的举动?桑丘是怎样的人?在这一系列的问题和探讨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活动中问题意识不断得到强化。

篇(9)

二、有效的疑问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好奇心并非针对小学生,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每当学生对某件事情、某种现象、某个问题产生强列的好奇心之后,那么对外界的信息、事物等就会产生敏感性,有助于激发同学们的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学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相联系的[2]。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创设与之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该环境中充分的展现自我的能动性;并且还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切身体会文本内容的喜怒哀乐,进行情感的交流。因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内容创设情境,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这一文时,首先教师为学生设置疑问:“常听说这么一句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通过这句话我们知道苏州的美主要是在于园林,桂林的美主要是在于山和水;那么,请问园林中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它的美又在何处呢?”通过这样的导入,让同学们快速的通读全文,接着借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现实的苏州园林和桂林的山水美景,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形、象、声、景的完美结合中具有目的性的学习,充分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和谐的、民主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的创造力只能是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条件之下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表现和发展的机会[3]。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的使用较为委婉的语言以及自身的严格要求等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求实、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在教学中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及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正如上面教学《苏州园林》一课的时候,若是发现有的学生出现心不在焉的样子,就故意让改名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此时的回答肯定是答非所问,我便说到:“你现在是否已经被苏州园林的美景吸引住了,想要迫不及待的欣赏欣赏?”话音刚落,其他的同学哄然大笑,该名同学也会不好意思的脸笑一下,待坐下之后即可会将注意力转移至该堂学习中去,此时,另有一些不专心的学生也会将注意力转移至学习中来。所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而且还能提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教师自如的教,学生轻松的学。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统一情境、知识、过程

篇(10)

2对话教学实施与运用中的若干问题

一个新事物的确立,一种新形态的构建,都有一个从发展,成长到成熟的过程。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形态,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也碰到一些这这那那的问题,有待我们注意并加以改进的。其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2.1对话教学不注意情境的设置

对话教学要收到好的效果,课前的情境

设置必不可少。高中语文教学,文本情境是作者的体验。相对于读者,须调动以往与文本情境相类似的体验,才能进行有效阅读。学生,即使是高中学生,生活体验也不足,这就要靠体验相对丰富的教师作“情境迁移”的引导。巧妙地设置情境是学习文本的前提。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对这一问题认识不足,课前准备不足,课中热热闹闹,课后稀里糊涂。看起来是一堂对话课,其实徒有虚名。在设置情境上,一般掇取某个片段,或选取某个切入点,采用直观的影像图片,亦可用文字解说,或读、或诵、或歌、或叹,调动一切可调动的感官直觉,唤起学生沉睡的,朦胧的,零碎的生活记忆。可以说,一个巧妙的情境设置,在课堂上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2对话教学忽视提问的有效性

对话教学中,设置提问是一个环节。巧妙预设问题,有利于推进学生思维从具象走向抽象,从简单进入复杂,由浅显入及深奥。但现实中,有些对话教学确不尽人意,笔者也有相当多

的失败纪录。现在反思后略加整理,有以下几条:

(1)所提问题没有连贯性,缺乏内在联系;

(2)所提问题深浅失当,学生无所是从,造成思维混乱;

(3)所提问题不具实际意义,典型的“无效提问”。随之认识的到位,经验的积累,逐渐走出误区,步入正轨。现在总结起来,预设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预设问题由易到难,逐渐推进,且思路要符合文本逻辑;

(2)预设问题要顾及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做到看人发问,心有定数;

(3)预设题目,宁少而精,勿多或杂。只要教师做到熟悉文本,专研文本,熟透自己的学生,就不难预设符合实际且有效的课堂提问。

2.3对话教学中不注意整体连贯性

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某种新事物刚刚出现或兴起,总是要么不考虑现有条件是否成熟,盲目跟风;要么全盘否定现有,全盘接受新鲜。以至造成不必要的混乱,使之失去整体连贯性。在教学中,也有这种现象发生。对话教学刚刚兴起,有的地方凭着一股热情,不分青红皂白立马照搬,结果造成“水土不服”。有些课堂教学方法有一定的适应性,例如:专题讲座法,特别是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讲读法等,还适应目前尚不发达、开放,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的农村教学。但这些地方新方法一来,原来行之有效的就靠边站,而新的东西一时又难以吸收消化,造成教师教学被动,学生学习无所适从,教学质量下降。我以为:对话教学以整体机制引进为宜。初期,师生有个了解熟悉的过程。宜应新旧教法互用,互补长短。适应成熟后,逐步推广。但即使这样,其他教法也不可完全放弃,可作为辅助方法相机使用,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实际操作,也有利于教学的整体连贯。

上一篇: 自营经济论文 下一篇: 九年级物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