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6: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精神科护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精神科护理论文

篇(1)

1.1更新观念

树立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把安全护理和慎独精神作为护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变化,尤其对有自杀外走想法的患者要严密观察其行为举止,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患于未然。平时侧重业务技术培训,制定规范的培训与考核方案,强化“三基三严”训练,不定期地进行应急预案的实习演练,提高护士应急能力,保障患者的安全。

1.2强化护理风险意识教育

加大护理安全管理力度。护理安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和保障,是优质服务的核心内容,也是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的重要环节。强化护理风险意识教育,提高护士风险管理能力是安全管理的关键。加强学习护理风险管理知识,针对科室出现的护理安全问题,及时进行归因分析,找出目前医院现存的或潜在的护理风险,采取相应措施,增强护士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将风险关口前移,做到预防为主。

1.3重视护士的法制教育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精神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条例》等,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将学到的法律知识应用于临床工作,规范护理行为,尊重患者权利,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来改善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临床30%的治疗护理、生活服务等工作是由护士来完成的,超负荷的工作强度,极易影响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根据医院现状适当增加护理人员力量,同时充分利用现有人员,加强对高风险时段,如节假日、夜班等班次的管理,注重新老护士的力量搭配并根据工作强度的变化规律实施弹性排班。

3加强环节控制

注意细节管理。护士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敏锐的观察力,特别是在开放式管理的病房,认真交接班,重点患者重点交接,如对于藏药、拒药的患者,一定要将药物看服下肚,在护士的视线范围内看护半小时后方可离开。针对护理安全质量方面的隐患,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护理质控标准》、《护理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以规范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质控小组加大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处理。加强夜间查房次数,发现夜班值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4加强环境安全管理

确保病房设施的安全。针对安全四防工作的要求,制定符合本科室现状的四方安全工作制度,定期对科室设施、设备的牢固性、安全性等进行相应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确保设施、设备时刻处于安全备用状态。

5认真履行告知制度

护士每做一项操作,都要在操作前将与操作有关的相关事宜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以征得家属的同意和配合。如对新入院患者的查体及对患者实施的保护性约束等。家属带患者外出时要办理临时外出手续并交待注意事项,对于外出归来患者要做好危险物品检查的告知。告知制度的建立既是对患者权利的尊重,也是护士在保护自我、保护他人,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重要举施。

篇(2)

2012~2013年我院共接收了290例精神患者,共有男性患者150例,女性患者140例,最小患者34岁,最大患者75岁,患者病程3个月~14年不等,平均(5.6±0.8)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的诊断标准及分类,包括精神分裂症85例,躁狂症76例,抑郁症67例,神经症48例,其他14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人性化护理,观察组的护理内容如下。

1.2.1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观察,对患者给予尊重

保护患者的隐私,避免对患者的精神造成刺激,引起其病情的恶化;此外,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对失去自制能力和暴躁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用耐心来进行护理,疏导患者的心理情绪,帮助患者稳定下来,让其能够对自己的疾病给予重视和关注,建立起治疗的信心。

1.2.2对医院的环境进行改善

患者在进入医院后,因为对环境的不熟悉,害怕有认识的人将自己认出,因此心理比较焦虑。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待患者熟悉环境,为患者进行病房的整理,也可以将大病房进行改造,做成独立间,使用窗帘来进行遮挡,给患者心理安全感。并且鼓励患者多参与社交,对其心理情况进行调整,促进疾病的恢复。

1.2.3针对性的服务

护理的生活,要根据患者的需求和情况来进行护理,避免其情绪起伏,通过爱心传递来让患者感受到尊重和关怀。

2结果

观察组接受治疗和服从管理的依从率为95.17%(138/1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45%(92/145),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控制病情(7.5±2.3)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4.2±2.8)d,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意外事故发生率为7.5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93%,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

篇(3)

2011~2013年我院接收了男性精神病患者196例,在2011~2012年没有进行精细化管理,2012~2013年进行了精细化管理,对这些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评估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1.2方法

我院自2012年9月开始在精神科护理中推行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法如下。

1.2.1完备人力资源,优化学历机构

优化精神科护士学历结构,分层使用,灵活调配科室,实行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分层负责制。

1.2.2深化精细化管理理念,渗透到护理人员心中

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培训,邀请律师对法律知识进行讲解,分析纠纷案例,组织学习,对我院精神科近几年出现的医疗纠纷进行剖析,分析精细化管理当前的不足之处。对护理服务进行细化管理,按照要求来进行执行,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管理。

1.2.3完善精神科管理标准

精细化管理要求标准化的管理,程序化和制度化是其特点,也是主要的管理步骤和方式。护理管理者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细化操作标准,让精神科管理工作能够有据可依,有法可循。细化护理过程对患者的风险承担,规范抢救操作和标准,对一任务的细节意识进行提升,增强对护理过程的可控性,明确护理责任。

1.2.4把握好细节,彰显人文关怀

对出院患者进行调查,召开家属座谈会,对当季度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收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建议,不断完善护理内容。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数据分析,满意度比较应用χ2检验,护理质量评估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011年9月~2013年8月护理缺陷、差错发生情况比较

精细化管理在实施前2011年9月~2012年8月共发生护理缺陷11次,年平均发生率为患者总数的13.3%,2012年9月强化精细化管理后发生护理缺陷和意外3次,发生率为患者总数的4.08%。

2.22011年9月~2013年8月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精细化管理实施前后,精神科的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及患者病历的书写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2.3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比较

精细化管理实施后,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强化管理前,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8.45%、79.30%,2012年9月强化精细化管理后,患者和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83.06%、84.80%,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分别提高了4.61%、5.5%。

3讨论

3.1精细化管理可以提升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精神科护理使用精细化管理,能够让护理工作变得主动,化繁为简,让护理任务更加准确的达成,降低失误率,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明显的帮助,精细化管理要求可是对当月护理风险情况进行评估,制定预防措施,因此能够让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进行识别。

3.2可以促进护理质量提升

精细化管理是从科学管理中演变而来,服务质量是其要求,需要在常规管理上进行深入。精细化管理能够科学规范的解决护理问题,让护理职责更加标准、完善,护理操作流产能够在护理工作中规范,精确。

篇(4)

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原有科室的基础之上,把医护人员与病患进行适当的调整,分成观察组和比对组两个科室,每组100例患者,每个科室中都设立男女病房各一个。两个科室的医护人员设立、护士长个人素质以及管理水平、住院人数、床位、疾病分类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对符合CCMD-3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和家属在出院时发放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向患者及其家属阐述本次调查的实际意义,以知情自愿为前提开展本次调查。

1.2方法

观察组使用临床路径管理,比对组使用传统护理管理。临床历经管理方法具体为:设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借由护理部、医务科、科护士长、各个病房护士长和各级护理管理人员一同构成。护理部、医务科等负责的主要工作是协调统筹、人员调动、信息收集、评价监督等等。

1.3统计学分析

本组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手中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使用临床路径护理安全管理,和比对组相比,发生护理差错和意外事件的次数更少,患者和家属的满意程度更高,观察组明显优于比对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篇(5)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两组均选用覃远生主编的《精神科护理学》教材,学时相同,并由同一名教师授课。依据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学情,分析精神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根据完成精神科实际护理工作任务所需的岗位能力整合教材,将教学内容分为“精神科基础护理”和“常见精神障碍的护理”两大模块。“精神科基础护理”模块采用传统教学法,本研究选取“常见精神障碍的护理”模块进行实验,实验组采用参与式教学法,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以教师讲授为主。

1.2.2参与式教学过程设计参与式教学过程涵盖课堂内外一切与教学有关的活动,分为5个环节,各环节既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推进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开展。(1)教学准备。课前,教师发放课程学习需求调查表和学习状况调查表,随机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分析学生特点,以此来制订参与式教学设计方案。制订学案,精选经典的精神医学影片,课前一周分发给学生,指导学生异质分组,4~6人为一组,学生根据学案引导,以小组为单位观看电影,如在学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前观看电影《美丽心灵》、学习“癔症患者的护理”前观看《爱德华大夫》,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病情的发生发展过程,对精神症状产生直观形象的认知,并利用网络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精神科护理方面的新进展、新技术。(2)创设情境,体验讨论。教师凭借模拟病房、多媒体等教学媒介创设情境,导入临床案例,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激发探究热情,如学习“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时,创设以下情境:张某,女性,26岁,两年前因失恋首次发病,情绪低落,当时非常绝望甚至企图自杀,后经过治疗康复。近1个月情绪突然高涨,无心工作,四处逛街,购物挥霍,又穿得花枝招展,戴着彩色帽子,还常常在凌晨起床,大唱卡拉OK骚扰邻居。(3)引导点拨,探索新知。教师以案例为主线,预设学习任务,层层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逐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精神疾病患者制订系统化的整体护理方案,然后各组推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拨要点,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同化和顺应的方式,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4)情境拓展,分析应用。各组在案例和自行制订的整体护理方案的基础上,编排情景,根据对角色的理解进行分工合作,自行选择患者、患者家属、医生、护士、观察者等角色进行扮演,真正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感受,从而改进自己的工作态度和方式。观察者用“观察记录表”评估表演者的语言、动作、姿势和表情,每次课轮换扮演角色,要求人人参与,互换不同角色,用真实的案例唤起和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起到职业情感教育的作用。教师巡回点评,学生根据各方反馈信息,完善整体护理方案,实现知识的内化、技能的迁移。(5)反馈小结,巩固拓展。检测目标达成情况,师生共同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布置作业,学生课后拓展训练。

1.2.3评价方法(1)考核成绩:模块一“精神科基础护理”结束后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将此成绩作为实验前测数据,理论和操作成绩各占50%,以百分制量化评分。课程结束后再次考核,作为实验后测数据。(2)教学满意度评价:课程结束后进行教学满意度评价,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条目。(3)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在实验前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在激发学习动机、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效果反馈,问卷包括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评判性思维、临床实践技能6个维度,共20个条目,采用Liket5级计分,得分越高表明教学效果越好,经信效度检验,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1.2.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实验组实验前后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前,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组的成绩优于对照组(P<0.01)。

2.2两组学生教学满意度评价比较调查显示,课程结束后,实验组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为95.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2.3两组学生教学效果评价比较实验组实验前后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实验后得分高于实验前。实验前,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3讨论

精神障碍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护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为护理对象提供心理与精神护理的职业能力。但是,精神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大多数精神疾病疾病病因不明,缺乏特征性的客观检查指标,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异常精神症状,且护理专业学生未真正接触过精神患者,故探讨适合的教学方法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生以教学主体身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知识建构、情感体验与能力的培养。将参与式教学法运用到精神科护理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患者在接受治疗、护理时的躯体与心理感受,从而对患者产生同理心,并对护士角色产生认同感。

3.1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传统护理教育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忽视了护理专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罗杰斯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时。参与式教学法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不再被教材和课堂束缚,而是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者。本课程改革以精神科护理工作岗位能力需求为标准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影片赏析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近距离与精神病患者“接触”,全面洞悉患者的内心世界,产生初步的感性认知;模拟临床情境设计案例,将理论知识融入整个案例,在学案的引导下,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合作收集资料,构思剧情,设计场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情境模拟,既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又可以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采用参与式教学后,学生的理论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实验前和对照组(P<0.01)。从表3可知,参与式教学法有助于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精神,促进评判性思维的形成,提升实践技能操作水平。此外,实验组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参与式教学效果显著。

篇(6)

选取2014年5月~10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精神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35.00±5.26)岁,病程5个月~16年,平均病程(5.00±6.43)年,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28例;实验组40例患者,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32.00±6.62)岁,病程9个月~12年,平均病程(4.00±5.13)年,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2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以及病情等资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护理方法保持常规不变,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妥善处理患者的突发状况;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日常护理,帮助患者学会生活自理。实验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结合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时时为患者考虑。首先,在治疗环境方面为患者创建良好的治疗环境,尽可能满足患者对治疗环境的要求,让患者的身心处于放松状态,有利于其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其次在心理方面,适时的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同时对患者家属定期邀请心理学专家开展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让患者及其家属清楚的认识到只要坚持合理的治疗方法,疾病可以战胜。最后,在友善真诚的对待患者的同时,定期为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鼓励患者培养自己的生活乐趣。

1.3评价指标

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的康复状态及患者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调查采取问卷调查与口头询问的方式,综合得出结论。

1.4数据处理

实验中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的康复状态比较

在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康复状态的结果比较中,对照组(n=40)非常好10例(25.00%),很好19例(47.5%),好11例(27.5%),一般0例;实验组(n=40)非常好15例(37.5%),很好23例(57.5%),好2例(5.00%),一般0例。可见,实验组患者的康复状态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对医护人员满意度调查结果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对医护人员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中,对照组(n=40)很好5例(12.5%),好13例(32.5%),一般14例(35.0%),差8例(20.0%);实验组(n=40)很好10例(25.0%),好19例(47.5%),一般9例(22.5%),差2例(5.0%)。可见,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家属对医护人员满意度相对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7)

1.2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将所得结果与国内常模进行对比。症状自评量表具体包括90条项目,9个因子,具体是指强迫症状、躯体化症状、抑郁症状、人际关系方面、敌对症状、焦虑症状、精神性症状、偏执症状等;运用0~4分的记分制度,0分表示没有症状,4分表示极严重。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本文所选的护理人员进行分析,其中19例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占25.7%;其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科护理人员在人际关系、躯体化、焦虑、抑郁以及偏执等方面均比国内常模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敌对、强迫、精神病、恐怖等4项与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出现心理问题与其婚姻状况、护龄等因素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与学历无明显相关性(P>0.05)。

篇(8)

我院2011年6月~2013年9月所收治精神病患者32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63例。试验组男113例,女50例,平均年龄(43.5±5.5)岁,平均病程(3.2±1.8)年;对照组男116例,女47例,平均年龄(44.1±5.9)岁,平均病程(3.1±1.9)年。

1.2方法

入院后完善相关手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风险管理指导护理,试验组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所示:①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教育—护士从进入医院开始就接触护理风险,并分析各种发生过的事例、经验教训等,及提供《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整套法律法规、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预防讲座,增强法律意识;②监控护理风险——实施三级护理管理制度,每日随时检查,定期组织质量控制,安排交接班查房和节假日值班制;③建立完善风险预防机制——对各类不同的精神病患者,做到有针对性的护理评估,如针对有损物、走失、自杀的患者设“三防”标识,在交接班时候一定要严格交代值班期间所遇到问题,定期查房,严格观察患者病情变化;④完善医院服务环境——以简单、安全为标准改进服务设施,保持病房地面平整、干燥;⑤进行安全教育——为了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病情,配合治疗及护理,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可以与其进行沟通交流,使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⑥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加强护理记录管理,定期对各项检查项目进行评分,对于优秀者可以给予一定奖励。

1.3观察指标

每周科护士长组织病房护士长进行1次护理管理检查,组织病房质量控制小组成员检查,并制定检查标准及细则,满分100分,内容包括护理记录书写、夜间查房质量、护理技术操作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等。两组患者经1年的护理治疗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护理记录书写情况、夜间查房质量、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将两组患者的结果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1年的护理治疗后,试验组的护理记录书写评分为(90.3±1.6)分,夜间查房质量评分为(91.2±1.5)分,患者满意度评分为(93.5±1.8)分,护理质量评分为(90.1±1.7)分,对照组患者的护理记录书写评分为(8.9±2.4)分,夜间查房质量评分为(80.5±2.1)分,患者满意度评分为(83.4±2.0)分,护理质量评分为(77.8±1.9)分,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比较,试验组患者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3讨论

由于精神科患者无法控制自我意识,其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及风险极高,且因患者的用药时间较长、品种繁多,易导致用药错误等潜在危险发生。风险管理应用于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风险管理制度,可以显著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保证精神病患者人身安全,另一方面,由于该制度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也可以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提升我院声誉。有研究报道指出,在精神科护理中采用风险管理具有以下几点作用:①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深入交流,减少因交流不畅所导致危险因素;②提高了护士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一切记录忠于事实,遵循“写我所做,做我所写”的原则,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护理服务过程及患者的病情;③提高精神科护理质量的同时,也可显著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④发现体制外的缺陷和漏洞,认真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及规学制度,从而达到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护理质量作用。

篇(9)

2方法

2.1多元教学方法依据精神科护理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选取教学内容,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结合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手段,采用包括传统教学法在内的多元教学方法,共20个学时,具体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影片赏析和情境模拟,分别占6学时、8学时、2学时和4学时。

2.1.1课堂讲授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学活动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精神科护理基础知识教学环节,如绪论、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分类、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内容与要求、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与护理,结合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以教师讲解为主,在教学活动中传授系统完整的知识,以便学生更准确、快速地获取系统而又连贯的知识和信息。

2.1.2案例教学在精神疾病症状学和常见精神障碍护理教学环节,如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引入案例教学法。结合教学大纲,教师收集精神科常见疾病的资料和信息,制订教学案例。在授课前,先展示相关教学案例,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3影片赏析对于精神障碍中最复杂且较常见的疾病———精神分裂症,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病,在开展案例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观赏影片“ABeautifulMind”。该片主人公JohnNash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天才,同时也是一位偏执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观看主人公精神分裂症发作时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以及经过家人、朋友的帮助,合理的治疗,最后取得非凡的成就,获得美丽心灵的称号,通过影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内心世界。

2.1.4情境模拟实践教学部分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①情境设计:由教师选定学生相对熟悉的1~2个典型病例(如抑郁、神经衰弱等),设计合理的情境和角色。②角色分工:全班学生按学号分成若干组,每组6~7名,根据情境需要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③情境分析:依据教师设计的情境,各组成员查阅相关资料,编成情境模拟剧本,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模拟练习,推敲计划的合理性与逻辑性,确定最后方案。④仿真演练:各组同学依次表演,表演组同学依据角色和护理操作要求进行模拟演示时,其余各组同学观看并对情境剧中患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表演结束后,教师进行讲评。

2.2评价方法于学期末采用林毅编制的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量表共28个项目,由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学习合作能力3个维度构成,采用Likert5分制计分,得分范围为28~14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主学习能力越强。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3结果

自我管理能力33.23±3.87

信息能力35.78±3.35

学习合作能力22.78±2.21

自主学习能力总分91.77±5.94

4讨论

传统教学法是“以授课、传授知识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模式,它是随着医学学科的发展而存在的,讲究医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讲究认知的层次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理解与记忆,在精神科护理基础知识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长期采取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缺乏师生互动过程,面对抽象的精神科疾病,学生易产生学习倦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依据教学大纲,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尝试多种教学法,结果学生取得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分。

篇(10)

收集2006年1月—2009年12月XX医院护理业务查房病历65份。将65份护理查房病历中出现的护理诊断进行有针对性的统计,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病房都存在有护理风险。

(二)影响因素

1、法律意识淡薄

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错误认识,缺少法律意识,不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资料中存在2例,占3.1%

2、环境因素

影响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地面滑、床脚移动和病房扶栏三个方面。病房地面滑是引起病人摔伤的因素之一。在资料中存在9例,占13.8%

3、用药与设备因素

神经科所用药物大部分为高渗性,对血管刺激性大,临床药物外渗静脉炎发生率很高。加之药物配伍、给药途径、设备使用不当等方面原因给病人造成不安全后果。在资料中存在15例,占23.1%。

4、人员与技术因素

人员方面因素主要指由于护理人员素质或数量方面的原因不能保证满足工作基本要求而给病人造成的不安全影响或隐患;技术因素主要指由于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或协作能力不强等原因对病人安全构成的威胁。在资料中存在14例,占21.5%。

5、疾病因素

疾病因素主要包括:偏瘫(如:病人对病床高度不适应时易致坠床);感觉障碍(如:使用热水袋不当导致烫伤。病人长时间一个卧位,导致皮肤出现压疮等);抽搐(如:癫痫病人抽搐发作时,常发生舌咬伤、骨折、坠床等意外);精神异常(如:肢体忽略病人,危险性增加,病人有自伤危险,出现他伤、自伤等。老年痴呆病人出现定向力、记忆力等缺失,稍有疏忽容易走失);呼吸困难(如:进食呛咳引起食物误吸,鼻饲不当引起误吸,牙齿松动脱落导致窒息,痰液黏稠导致气道受阻);感染(如:机械通气患者相关性呼吸道感染、气管切开感染,医院内泌尿系统感染)。在资料中存在25例,占38.5%

二、安全策略

(一)完善抢救仪器的管理

仪器设备专人管理,做好培训、考核、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等工作。每班检查,每周大检查,原则上不外借。配备一定量的零配件和必要的配置替换设备,以备应急。将仪器报警声音调至最低,工作人员的动作轻,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碰到抢救或特殊情况时,拉上床位之间的布帘,减少对患者的干扰和影响。

(二)加强健康教育

增进医患沟通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有力配合,需要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增进医患之间的沟通。为此,每月开1-2次的健康教育讲座,由责任护士着重讲解神经内科的基础知识,及诸如脑中风等病症的预防、治疗、预后、康复等知识,让家属明了患者的检查治疗情况、用药情况、医疗费用情况、预后及康复情况,使之更好地配合各项治疗、护理。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应同时将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告知患者及家属。

(三)加强法律、法规的教育

护理风险与法律法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而发生的护理缺陷或纠纷时有发生。因此,应该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理》、《医院护理管理条例》、《护理差错的分类及评定标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等与护理风险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从职业道德和法律的高度规范护士的护理行为,聘请法律顾问为护士上法制课,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科内制定相关预案流程,相关规章制度,使护士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在尊重和维护病人权益的同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感染控制

上一篇: 九年级物理论文 下一篇: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