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博士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7: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心理学博士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篇(1)

一、微博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历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网络文化浪潮冲击下越发显得力不从心,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快速发挥发展的社会节奏和文化潮流,局限性越来越多。面对当前这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弱势发展,微博的介人应用成功为其拓展沟通渠道、提升心理教育效果提供了新的探索途径。微博作为近年来新兴网络载体平台,已经被众多学者论证其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多重积极作用和巨大的潜在能量,可以说,微博的出现和微博文化的流行为教育改革、探索提供了新角度、新理念和新方式。对于当前稍显落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积极应用微博这种平台工具进行教育探索与改革,已经成为必然。应用微博介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了当前教育事业发展高目标、多元化趋势的必然。这种新型教育辅助工具的出现与传统单一的、平面的、封闭的教育模式形成对比,通过将当前微博平台上所能调动的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形成立体化的教育网络,从多个角度、多个途径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施加全方位影响。这也是未来很长时间内教育领域所可能应用的最主要、最典型的教育模式之一[]l。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当前的中国社会处于经济、社会、文化的激烈转型与动荡时期,无论从近些年来国内外国际环境变化还是国内政经社探索、改革来看,我们国家无疑都经历着异常剧烈的思想动荡,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碰撞,大学生作为处在学校与社会思想碰撞最为频繁领域的重要群体,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承受了越来越巨大的压力[2]。纵观近些年有关新闻报道情况来看,不少学生因为思想偏激、心理健康问题等走上了错误的道路,这些状况的出现无疑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正确的思考引导,是确保他们正确看待各种问题、处理各种事件的保障,是他们重要人生阶段的启明星,所以,应用微博这种当前最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拥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交工具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须也是必然。大学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带有不少弊端,与学生心理脱节、与社会现实契合度低,学生不感兴趣充满抗拒,都直接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所以,改革当前教学模式,引人微博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以一种更加优秀、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深人到学生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有助于更好的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思想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微博介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与重要价值。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能够在当前多元文化价值观冲击的情况下,抵御各种消极网络文化和信息对学生们思想的消极影响,让他们在充满困惑、矛盾的时候不至于走上偏激的道路。高校通过经营微博账号对关注学生推送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更好地促进资料的共享,通过介绍相关的心理论坛、网站或优秀电视电影作品等提升学生接受度,让学生自主动手寻找和应用,通过总结学生们时常在微博上发表的各类心情、牢骚和压力来源等组织相关心理专题,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变化并给予专业化的建议,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微博作为大学生表达自己观念的新载体,越来越多的与他们的生活状况挂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能够自由发挥,在内心出现问题时有可供发泄的途径、可供求助的渠道,对于高校来说也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加强交流,更好地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高校师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尝试途径3]。

二、微博应用价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挥

微博介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突破了传统教育空间与时间上的局限性,不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局限,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与局限从多种途径强化微博积极作用的发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当前主要实践方向。微博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还较短,从目前实践实践情况来看,其具体存在以下三个问题,分别是内容狭窄、互动交流频率低、更新速度缓慢。以内容来说,不少高校的微博平台直接被作为学校官方网站的延伸,在运作模式上还偏向新闻化、固定化,缺乏吸引力,显得僵化落后,内容上也较为狭窄,多数为一些专业的心理测试,学生们简单看过就算,很少能够保持长期兴趣进行关注,可以说得不偿失,并未充分发挥微博平台的功用。互动交流频繁带来的乐趣是微博文化之所以深人人心吸引众多用户群的一大优势特点,微博平台沟通中各种图文并茂充满乐趣的语言是高校的融化剂,对于高校经营微博来说,以风趣生动充满幽默的语言来推送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需要高超的微博管理、运营技巧,目前不少高校在这方面的尝试成绩还是不太理想的。微博作为信息更新节奏更快的平台来说,对信息的更新有着非一般的要求,不少高校微博心理教育无论内容还是与时下新鲜新闻的契合度都十分低,因而无法吸引眼球,使得学生失去兴趣,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都会影响甚至限制微博能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挥4。针对当前微博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应用的局限性,应该多策并举以应对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搭建专门展开心理教育的微博服务平台,在管理模式和方法上与时俱进,应用高超的微博管理、运行技巧,打造充满趣味、吸引人的微博心理文化,吸引大学生们的关注度和参与兴趣。针对大学生心理需求和心里特点,在内容上进行精选,比如自我认知方面的知识、情绪的调控、人际关系的经营、心理健康测试等,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贴近大学生生活,渗透他们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微博上学生们反馈的心理健康测试信息来完成学生资料的收集,以此为基础展开相应专题教育指导。针对多数大学生不喜欢面对面心理沟通交流的情况提供微博私信沟通渠道,让他们敢于积极抒发内心问题,针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专业解答,并且不断收集相关资料,整理成通稿,借由虚拟案例形式完成推送和教育,在解决大多数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过程中减少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消耗,对于特殊个案展开特殊帮扶。微博作为特殊的运营服务平台,经营团队工作人员的选拔也要具有微时代意识,能够做到对微博资源的物尽其用,配合微博经营需求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工作人员,经常与在校师生展开趣味互动,提升辨识度和亲和力,强化对这一新型媒介的高校运用,并配合校内心理健康讲座、课程与专业咨询中心服务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校方要积极重视微博上信息的监督与管理,在做好日常维护的基础上,避免出现误导性信息或者不当信息引发学生反感或抗议等,以一种成熟的方式做好心理教育的推广与专业化服务阎。针对学生们的留言与反馈及时在微博经营方面进行灵活调整,满足学生们心理需求的同时针对互联网上大量流行信息进行针对性鉴别和普及,在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兼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负面信息严禁传播的同时也可参与辟谣等活动,充分体现高校文化的包容性与进步性,以获得学生认同与喜爱。总之,微博作为当前流行的网络交流服务工具与平台已经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应用微博的这种影响力介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更好地展开各项工作,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度,以一种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为学生们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作者:王小宁工作单位:平顶山学院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21

信息化是当今时展的大趋势,信息必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也将构成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技术物质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加速了社会对于信息的需求与扩展,同时对于信息时代下大学文化传播也是新的挑战和机遇。而大学文化传播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精神基础,应该适时地利用高效的传播操作模式开展大学文化的传播。所以,探析信息时代构建大学文化传播模式的理论支撑,能够为大学文化的传播提供丰富的实践意义和指导理论。

1 信息时代的大学文化建设

信息时代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而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有的知识继承传播活动也在经历技术变革的洗礼。信息技术在被时代灌注以新的活力同时,也促进了大学文化教育与传播的革新,并逐步衍生出教育现实的各种新现象与新问题,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大学文化的建设是全方位的文化建设,是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离不开物质的投入,也离不开对大学文化的传播,两者相辅相成。而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群体精神意识的传递,即大学文化的传播。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的传播需要继承和借鉴中外经典文化传播模式的理论,构建新模式来提升文化建设的传播效果。

2 文化传播的经典理论模式及借鉴

传播模式是指研究传播过程、性质和效果的公式。卡尔・多伊奇1966年在《政府的神经》一书中曾论述过在社会科学中模式的有构造和解释两大主要功能。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模式有马克思恩格斯“精神交往论”、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理论、“韦斯特利――麦克莱恩式”理论和“波纹中心”传播模式理论。在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的传播模式研究中,将其经典传播理论应用其中,吸取精髓,创新探索,构建符合时代气息文化传播的理论和执行模式,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与整体趋向,以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建设,推动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2.1 马克思恩格斯“精神交往论”及其借鉴

2.1.1 马克思恩格斯“精神交往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交往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活动过程,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在人们满足了物质层面上的需求后,便产生了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交往的需求”就是其一。

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的传播模式不再是直接产生物质产品,而是通过大学文化的传播者的精神意识影响接收者的精神思维,使接收者产生与传播者相近的精神意识,大学文化传播者的目的是促成大学文化接收者的精神生产。

2.1.2 理论创新及时代意义的借鉴

扩展“精神交往”视域下“课堂教学”的延伸。由于信息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日益进步,对文化知识的获取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教育的传统方式应由必须实行由知识型课堂教育传播到思想型课堂教育传播的转型,即实现由传播知识的传统理念到塑造人的价值取向的现念的转向。因此,就学校课堂教育的传播而言,课堂上所传播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者和受众通过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即人类的精神交往关系。

实现“精神交往”视域下“QQ工具”的利用。大学师生间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和接收者的关系,还是彼此间精神交往的对象。利用QQ工具,教育者可以在课堂甚至通过网络在学习生活、职业规划和就业导向上给予学生加以指导,并能够对学生的生活、工作和情感上的精神困扰和思想迷茫给予疏导和引路。

运用“精神交往”视域下“校园微博”的发展。当前,网络传播具有的巨大能量,正影响着文化导向。“微博”正是当前社会精神交往活动的一个重要表现,而学校选择“微博”作为文化教育工具,恰恰迎合了当前国家建设发展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现状。同时,“校园微博”的迅猛发展也证明了学校的这一选择顺应了时代和学生的普遍要求,有巨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2.2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理论及其借鉴

2.2.1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理论

1963年,德国学者马莱茨克在其《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根据场论思想提出了一个大众传播场模式,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了影响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诸多因素。这一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切入,将社会系统与传播系统中各因素及其间的关系进一步细化,对那些可能对传播各环节构成影响的因素进行了考察。

2.2.2 理论创新及时代意义的借鉴

把大学教育过程看作是一个由教育者向大学生传达相关道德信息的传播过程,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手段,将教育内容蕴含于各种信息之中,使道德教育从平面化向立体化、现代化和多元化的方向迈进,并逐步构建网络道德教育传播模式,以促进大学文化教育在网络领域中的有效开展,探索解决大学生教育体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在借助网络媒介开展教育时,首先应与学生在网上进行互动交流。通过校内人人、社区、论坛、Email和MSN、QQ等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并针对某一现实或热点问题进行网络探讨。同时,可以通过网络模式的交流沟通方式,使教育者在平等和信任的氛围中,真实地掌握了解学生综合状况,开展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的文化知识和道德素质向着主流方向发展;其次可以开展网上讨论和虚拟课堂等形式,利用大学生教育网站,或者利用电视教育专题片、经典视频教育课来开展网络“虚拟课堂”,进一步增强网络教育传播模式的实效性。

2.3 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理论及其借鉴

2.3.1 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理论

1948年,传播学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对社会传播的过程、结构及其功能,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 、说了什么(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对谁(to Whom) 、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此模式简明而清晰,成为早期传播学研究的经典成果之一。

2.3.2 理论创新及时代意义的借鉴

以5W模式分析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的传播效果因素,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等五个层面找出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的传播效果路径。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应以网络传播方式为主,其组成要素为:传播者―教育工作者、信息(传播内容)―以声音、文字或图像为形式的网络形式(QQ、博文、微博等);媒介―教育者的网络媒介(微博、博客、QQ空间);受众―在校大学生;效果―大学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它的传播模式就是教育工作者创作撰写的日志、博文、心得和转载优秀经典网贴,之后通过网络传播这个媒介传播给学生并取得教育效果的过程。

作为大学生文化教育领域中的信息能否被学生接受并喜欢,能否可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否指导和引领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就业,能否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直接决定了信息时代大学生文化传播的实现,这也是对教育工作者文字和思维能力提升的考验。

2.4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式”理论及其借鉴

2.4.1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式”理论

1957年,美国传播学者韦斯特利和麦克莱恩整理当时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适合于大众传播研究的有系统的模式。模式中提出了A、B、C的概念,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了传播过程的交互性,注重了反馈的重要性。

2.4.2 理论创新及时代意义的借鉴

用这一模式解释信息时代的大学文化的传播过程时,可视为:A为网络文化的知识载体,B为大学生,C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如图1。

图1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式”――大学文化传播模式

信息时代的大学文化的传播是对传统校园文化的创新,更是对传统课堂教育的超越与延伸。在大学文化传播设计中引入模式来指导大学文化的传播既理清了教育层次的思路又确保了校园文化的时代创新的实用性。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大学文化传播模式的设计不断完善与技术的日趋成熟,其功能日益丰富、逻辑日益复杂,这样运用现代传播学的视角来传播大学生文化必将成为一条化繁为简的捷径。

2.5 “波纹中心”传播模式理论及其借鉴

2.5.1 “波纹中心”传播模式理论

由美国传播学者R.E.希伯特等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大众传播过程犹如投石于水池中产生的现象――石子击起波纹,波纹向外扩展到池边时又朝中心反向波动;在扩展和回弹的过程中,波纹(即信息)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此模式强调大众传播同社会、文化等的关系,显示了传播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2.5.2 理论创新及时代意义的借鉴

在信息时代环境下,可以提出一个新的文化传播理念――波纹教育,它的核心是波纹的传播模式所带来的强大聚众效应和受众主动参与学习的多极传播行为。波纹式传播能有助于实现传统教育、网络教育、虚拟课堂三大平台的价值递增。

从图2来看,传播的中心是文化,传播的第一层是将一个明晰的文化知识传递到三大平台上。在信息时代的大学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利用资源,发挥三大平合开展教育的优势,在一个融会中外精髓文化的基础上,突显三个平台的模式传播文化的优势,配合校园各类教育活动的开展,达到同时抓取三大平台所覆盖的有效目标受众的目的。

图2 “波纹教育”图

第二、第三层可理解为,文化知识经过三大平台的传播给各自所覆盖的受众后,吸引和深入影响了接受过文化教育的受众群体,由此在每一个平台下面,都培养出一批对各类文化教育产生浓厚兴趣的“受众学生圈”。“波纹教育”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通过教育传播定向及其他技术模式,以每个“受众学生群体”为原点,通过其个人现实行为或虚拟的网络活动模式,可进一步将文化知识扩散出去,实现多个原点的多极化传播的后续行为,形成多个高效覆盖的圈子文化,即形成波纹教育传播过程中的最后一站――“受众学生圈”的概念。

3 结束语

伴随着快速发展的信息化进程,教育信息的传播途径与作用机制发生重大变化,也使文化传播研究的各方面呈现出新的范式,将不断为大学文化传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契机。在这种环境下,若要发扬和传播大学文化,必须着眼于其载体,结合中外经典传播理论,构建大学文化传播的理论支撑模式,为新时期大学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大举.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的传播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12,(6).

[2]罗文涵.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文化的传播模式探析[J].时代教育,2013,(1).

[3]胡钦太.论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研究范式[J].理论探讨,2010,(12).

[4]苏婧.解读“精神交往”视域下政务微博发展[J].科技传播,2012,(9).

[5]吴果中.从“知识”到“生命”――课堂教学的精神交往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3).

[6]刘春花.QQ访问:师生闲话中的精神交往[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7]徐婷婷.和谐社会背景下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

[8]史迎霞.基于5W传播理论的思政博客教育功能的实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

[9]徐鹏.大视频整合传播的波纹营销模型[J].市场观察,2010,(11).

作者简介:吴建利(1969-),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辽宁大学学生工作处,辽宁沈阳 110136

篇(3)

心理服务行业的发展在西方国家已有百年历史,心理服务旨在应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程序预防或消除症状或适应不良的行为,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采用包括各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心理测量和评估等工作方式,可以针对个人、家庭、团体或组织进行工作。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为大众服务,在西方国家已发展成正规的职业化体系,又称为职业心理学(professional psychology)。从事心理服务的专业人员主要包括临床心理学家、学校心理学家、咨询心理学家等职业心理学家,还包括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本文以临床心理学工作者的培训和管理为主,介绍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培训和管理状况,为我国心理服务的培训和管理提供借鉴。本文将具体从这两个国家对临床心理学专业的培训要求、对教育和培训的管理、对实践的管理三方面来阐述北美的培训和管理体系。

1培训要求

在美国,博士水平教育是临床心理学独立从业的基本标准,在加拿大临床心理学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心理学家都可以独立从事临床心理学工作。在北美洲,只有美国的政策坚持把博士学位作为心理学实践的独立开业的准入标准,虽然他们也有硕士水平的开业者,但其实践范围有所限制。职业心理学家的培训包括教育、专业实践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几个方面。教育方面指正规的学历教育,即博士或硕士水平的培训;在专业实践上的培训主要包括实践课程(practicum)、实习(internship)和博士后培训。

1.1教育培训

关于临床心理学的教育培训方面,本文主要介绍博士水平的培训要求。

在美国,临床心理学的培训模式有两种:(1) “Boulder模式”,即科学家-实践者模式,(scientist-practitioner model),训练的目标是获得哲学博士学位(PhD);(2) 以临床实践为主的“Vail模式”即实践者模式(practioner model),此模式的培养目标是授予心理学博士学位(PsyD)。

1949年美国心理学会(APA)在美国科罗拉多的Boulder城召开的会议中确定了临床心理学家培养的标准:临床心理学家要具备博士学位,既要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又要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娴熟的临床技能。也就是,这些人首先是科学家,然后才是临床工作者。临床心理学家必须具有心理学理论知识和从事研究工作的基础,同时还需要接受一年临床实习的训练以获得临床实践必备的工作技能,应具有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和研究的能力。这种科学和临床技能相结合的训练计划被称为Boulder培养模式,即科学家-实践者模式,这是美国培养临床心理学家的主要模式。美国心理学会为临床心理学家的培训订出详细的条文规定,只有按条文规定制订的培训方案才能得到美国心理学会的认可。博士水平培养计划的课程设置主要在以下领域:行为的生物基础,行为的认知和情感基础,行为的社会基础,行为的个体差异,还包括统计学、研究设计、心理测量、伦理和职业标准,心理学的历史和体系,心理诊断和评估,各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1,2]。龚耀先曾对按Boulder模式设置的课程有过详细介绍[3]。

实际上,大多数临床心理学家或者偏重临床实践,或者偏重研究,很少有人两者兼顾,更多临床心理学的申请者对从事临床工作更感兴趣。心理学家们开始考虑采用医生的培训思路来把心理学家培养成为以实践为主的专业人员。1973年,美国心理学会在科罗拉多的Vail城召开的临床教育与培训会议上,确立了临床心理学新的培训体制,对以心理学实践作为职业定向的学生授予心理学博士(PsyD)学位。这种培养模式,降低了学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培养要求,更多地强调对学生进行实践的操作技能的培养,而不是培养学院式的研究人才。这种培养模式类似医学博士(MD)等以实践为主但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职业培训。

这两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临床心理学家在职业取向方面有所不同,在大学等学术机构,PhD学位的临床心理学家竞争力更强,在实践中二者则无明显差异。咨询心理学只采用科学家-实践者这一种培训模式(PhD)。美国和加拿大的培训模式有所不同。加拿大有些地区采用科学家-实践者模式,另有些地区只要具有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者就可独立从事临床心理学工作[4,5]。

心理学或相当于心理学的专业本科毕业生,或其他专业但选修了必要的心理学基础课程的本科毕业生,可申请参加临床心理学的博士或硕士培训项目的学习。在美国,有些大学或心理学研究院所只有PhD培养计划,或PsyD培养计划,有些PhD和PsyD培养计划并存,可能挂靠在不同的系所。1998年APA对全美临床心理学毕业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在2302名毕业生中,952人(41%)被授予PsyD学位[5,6]。

1.2专业实践培训

在正规的职业化过程中,临床心理学家的培训除了理论知识和科研训练外,重要的是能够学以致用,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其专业实践培训包括实践活动(practicum)、实习(internship)和博士之后的培训。

实践活动 实践经验是发展基本的实践能力所必需的。在博士培训期间,学生大约需要完成600-1000小时的实践课程,学生通常是在培训门诊、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或其他心理服务机构,包括精神病医院、社区心理健康中心等完成这一要求的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有机会尝试把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用于实际工作中,增进基本的临床技能,如心理访谈,心理评估等。除了直接与来访者接触,其中一部分实践活动包括观察、书写报告、案例讨论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投入真实的实践场所,处理不同人群和不同种类的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学习经验来自直接的一对一的督导[5]。下面会具体谈到督导在培训中的作用。

实习 临床心理学的博士培养要求有一年时间从事全职临床工作,即实习一年。博士生在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必须的实践活动,准备好博士论文的题目和研究计划后可以申请进行实习[5]。实习为学生整合心理学理论和专业技能提供了机会,为将来进入专业的临床实践工作做准备。常常是在实习的这一年,因为高强度的临床工作和督导等培训活动的综合,学生的临床技能获得突飞猛进的进步。

博士之后的培训 为了达到获取州立执照的要求(在美国,独立进行临床工作需要在所在的州参加考试,以获得该州的执业执照),获得博士学位后还需有一年的受督导的临床经验才能申请执照。大多数新近毕业的临床心理学博士会寻求博士毕业后进行临床实践和接受督导的临床经验,即他们在进行临床工作时必须有一定的督导,或者有些会寻求正式的博士后培训。博士后培训包括一般技能的高级培训和专项培训,专项培训指的是在某一临床专业领域进行集中培训,比如,临床神经心理学专科,或临床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学的培训[5]。正规的博士后培训近年来刚开始进入职业心理学的培训主流。

督导 职业心理学培训的一个特色是引入督导机制。从实践活动开始到实习,到博士毕业后的培训,在获得执照之前的临床工作都是在督导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督导通过观察、录音、录像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帮助受训者学习和掌握临床技能。督导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团体督导。督导过程也是职业胜任能力的评估反馈过程,督导可以帮助被督导者提高在心理治疗中认识自己问题的能力,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极限、盲点、个人特征以及语言行为等的特殊习惯可能对干预过程产生的消极影响[7]。督导也帮助受督导者学习专业伦理规范。但是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临床心理学家在督导领域的工作都没有接受培训和监督[8]。因此,在国外对于督导评估工作该如何改善提高以及督导胜任能力的研究目前开始受到重视。

1.3继续教育培训

临床心理学家的执照更新要求参加继续职业教育(Continu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PE)。美国大多数州有强制CPE的要求,即通常要求每年要参加20小时或更多的CPE学分,具体小时数每州有所不同。而这些培训和教育是由执照委员会认可的,他们会颁布继续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并进行认可[5]。CPE的形式包括讲座、会议、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在继续教育方面如果没有达到CPE要求,执照就不允许更新。关于执照问题参看下文对实践的管理部分的介绍。

与继续教育相关,但又有所不同的是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在美国,在职人员如果想进入职业心理学的专业领域,必须接受正规的学历教育或培训,比如硕士或博士教育(全职或半职),或者参加某心理治疗学派的培训研究所进行系统培训(非短期培训,通常要连续几年的培训,全职或半职)从而获得他们的资格认证,再从事与之相关的心理服务。另外,还有一类心理服务人员,学历要求不高,做更一般的心理服务工作(比如心理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等),接受的是最基本的培训。在美国,心理服务是分层次、分级别的,行业协会和管理的部门也不同。关于硕士水平的培训和某种流派治疗师的培训,可能需要另文介绍,本文将不进行详细说明。

2 对教育和培训的管理

对职业心理学的管理,其中之一是建立教育和培训标准。这部分的管理通常是通过认证的方式进行的。认证是自我管理的一种方式,通过认证机制来评估专业胜任能力是职业心理学教育和培训管理的重要部分。教育和培训管理包括行业内管理和政府管理两方面。行业内管理负责制定教育标准,对培养计划进行认证,制定实践和伦理规范标准,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参考。行业管理和政府管理是互相参照、互相兼容的。

对教育和培训的管理主要有这些机构:全国性的专业学会,如美国心理学会(APA),加拿大心理学会(CPA);政府管理机构,如美国和加拿大州省心理学联合委员会(Association of State and Provincial Psychology Boards,ASPPB);非官方的独立的评鉴机构:如美国心理学健康服务提供者的国家注册部(National Register of Health Service Provider in Psychology),以下简称为国家注册部(NR);实习和博士后培养计划的评鉴也受美国和加拿大心理学博士后和实习中心联合会(Association of Psychology Postdoctoral and Internship Centers,APPIC)的管理。关于学历教育的权威性认证主要是APA/CPA的认证,加上ASPPB/NR的认证,在美国和加拿大有一些州省还有本州省心理学委员会认证的教育培养计划[5]。

下面主要介绍美国心理学会(APA)对临床心理学教育培养计划的认证来说明认证过程。APA对临床心理学培养计划的认证是为了对培训进行质量监控,以保障对大众的服务质量。博士培训计划的认证是志愿的,已认证的培训计划由于种种原因也可以志愿地取消认证,认证需要定期地再评审。APA对高等教育的培养计划进行认证是非政府的质量评估和保障过程。

APA对于教育培养计划的认证是通过APA的认证委员会(Committee on Accreditation,COA)来进行的,COA遵循美国教育部关于认证的管理条例。对于博士培养点,不仅要达到APA认证标准,为了让申请学生更好地了解该培养计划的成效,COA现在开始要求在学校招生广告的网站上提供毕业生的培训结果情况,比如,实习情况、毕业生的情况,如工作场所和学生对教育的满意度[9],这些在以前是认证中的保密信息。

被APA认证的职业心理学博士培养计划(PhD和PsyD)见APA认证的博士点列表()。CPA认证的培养计划见:cpa.ca/accreditation/。APA认证的实习点和博士后培养点列表见:。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培养计划的认证评审过程。初次申请参加认证的培养计划,需要向APA的认证委员会COA递交自我评估报告,自评报告通常需要包括培养目标、培训课程、课程计划(如4年课程安排时间表)、教授及培训人员背景、实践活动及实习安排、督导的安排、对学生的评估和考核方式等。COA审阅后,如果符合认证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就会要求对该培养点进行实地考察(site visit),如果符合标准,就给予认证。以后每年要递交一份年度自评报告,COA每年审核一次,如果有疑问,可能会要求进行实地考察。另外,COA对已认证的培养点,每隔3-7年会安排一次定期的实地考察(根据该培养计划的发展阶段,决定实地考察的间隔期),以监控培养点的质量[10,11]。APA认证的培养计划包括博士培养计划(doctoral program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博士实习培养计划(doctoral internship program)、博士后培养计划(postdoctoral residency training program)三种。

APA认证指导原则和程序会不断进行修订。对教育培养计划的认证,强调对培养目标和培训结果的评估,关注职业胜任能力(competence)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课程设置,强调基础理论训练和专业实践训练的结合。美国教育部承认APA的COA的认证体系,APA也会修订其认证要求,以顺应美国教育部对认证机构的认可的管理条例。

APA/CPA和ASPPB/NR的认证是互相兼容的。APA的心理学博士培养计划指南(The Guidelines for Defining a Doctoral Program in Psychology)被NR和ASPPB采纳作为评估教育培养计划的标准。1980年NR制定了实习培养计划的标准,APPIC、APA也采纳参考了这些标准,对实习机构进行认证。

NR是非官方的组织,是独立机构,是职业心理学培养计划认定机构。ASPPB是政府管理组织,从1986年起,ASPPB和NR联合进行教育培养计划的认证。NR使用指定标准(designation criteria)(更定量化的标准)来认定培养计划。美国各州的立法把这些标准(完成NR指定的培养计划或APA认证的培养计划)也逐渐包括进去。NR的标准更宽泛一些,这样执照管理机构可以据此为依据评估那些APA没有进行认证的培养计划[5]。

博士实习计划的认证包括APA或CPA的认证、ASPPB/NR的认证,以及APPIC的认证。APPIC是独立的非官方的关于博士实习和博士后培养计划的评鉴机构。博士实习点包括APA或CPA认证的博士实习机构,APPIC列出的实习点(包括APA或CPA认证的实习点,以及符合APPIC实习标准的培训点)。APPIC对于统筹安排美国和加拿大的博士实习生有很大帮助。绝大多数的实习生是通过APPIC来申请实习的。另外,还有美国国家注册处NR认可的实习机构,目前APA、APPIC把NR认可的实习培训计划的标准也融入他们的标准中[5]。

3对实践的管理

对职业心理学的实践管理主要是政府管理,通过执照法来实行。执照法:定义职业的实践内容和范畴,为该职业审定教育、培训和考核标准,最重要的是为了保护大众,帮助大众确认有资格从事该职业的人员。心理学执照法的要求是达到健康服务专业要求,完成认可的培养计划的教育,并获得执照。根据执照法的规定,给大众提供心理服务的实践者必须有执照。美国有些州有例外情况,在政府机构供职,比如,在州或联邦的研究所或机构、在大学、在研究实验室等,可以不需要执照。执照是独立开业,比如开私人门诊,所必须的。获得执照只是向大众保障该专业人员符合最低从业标准,或者说执照是为了设定最低的准入门槛。

执照是一项法定制度,在美国由各州政府主管。执照心理学家的资格认证由美国和加拿大州省心理学联合委员会ASPPB总体负责,具体工作由各州心理学委员会(Psychology Board)的执照委员会(Licensing Board)负责实施。心理学委员会是州政府的职业管理机构。

职业心理学家取得执照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教育、实践经验和考试三方面。关于教育要求是从认可的教育培养计划(通常是ASPPB/NR或APA认可)中获得博士学位(如PhD,PsyD等)。有些州有不同水平的执照,低水平的要求可以是硕士学位,但对他们的实践有更多限制,不能独立开业。比如,心理学家助理(Psychological Associate)的执照,可以进行有督导的实践。对于实践经验,通常要求有两年的受督导的实践经验。这一般包括博士生期间的一年的临床实习,以及获得博士学位后进行一年的临床实践。在达到教育和实践经验的基本要求后,获取执照还要参加考试。一般采用ASPPB提供的考试,即心理学专业实践考试(Examination for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Psychology, EPPP)。该考试的范围涵盖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与博士培养课程的要求基本一致,内容全面(参见:ASPPB网页, 省略)。在美国有些州,还要参加面试,以考察申请者的临床实践技能。同时执照的申请者还应该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及伦理学规范,这些法律知识及其应用要通过笔试或口试来评估[6]。执照申请的具体要求可参见ASPPB的相关手册[12]。

执照审批标准在美国由各州自己确定,但都受到APA的关于州立法(state legislation)的指导原则的很大影响。1992年ASPPB采用了自定的立法标准。现在,完成APA认证的博士培养计划,或ASPPB-NR认定的博士培养计划,都能满足大多数州执照法对教育的要求标准。加拿大不像美国那么统一地采用那些标准,在加拿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已注册心理学家以硕士水平进入心理学的实践工作[5]。

执照分为两种类别,一类是普通执照(generic licensing),一类是专长执照(specialty licensing)。一般是普通执照,如临床心理学家、咨询心理学家、学校心理学家。专长执照是在普通执照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专长领域的执照,ASPPB区分了11项专长执照,如:临床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学、临床神经心理学、临床健康心理学等。在美国的一个州获得执照后,通过一些审批程序,可以在另一州开业或相对简单地获得另一州的执照,执照根据州与州之间的协议和有关要求,有可移动性[5]。

关于专业实践的资格认证除了州政府的执照认证外,还有一些独立认证组织的资格认证。比如,美国的国家注册部(NR),1973年成立的独立的认证机构,认证心理学健康服务提供者(Health Service Provider in Psychology,HSPP)。有州一级执照的实践者可申请NR的认证,注册为HSPP。另外,于1947年成立的美国职业心理学委员会(American Board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ABPP)为了识别职业心理学专家的不同专长区分了11个专长领域,根据专业人员的培训背景和经验及专项考试,可获得该委员会的专家认证,成为ABPP的成员。现在ABPP认可NR的认证标准,由NR认证的心理学家被ABPP认为已自动达到申请为专家的最基本标准,可申请进行ABPP的专项评估。心理学家通常可参加的认证包括州一级认证的执照心理学家(各州),NR认证的心理学健康服务提供者(全国性),及ABPP认证的心理学专家(全国性的)[5]。

在获取执照之后,还需要遵循有关规定以维持执照。维持执照的要求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遵守伦理规范和职业标准,如APA或CPA的伦理规范,以及有关的职业管理条例。如果违反职业规范,被投诉到执照委员会,会被调查追究责任,如取消执照或认证资格,受到渎职的指控,严重的触及刑法的行为会被追究法律责任[13-15]。这里特别要强调伦理规范的管理,因为心理学临床实践要保护来访者的权益不受伤害。这就要求心理学临床工作者必须在伦理学范围内开展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来访者的权益,发挥治疗作用。受到渎职指控的主要行为有不正当的、不妥当的治疗、不正确的评估、违反保密或个人隐私原则等[16]。维持执照的另外一方面的要求是继续教育。执照要更新,需要有一定的继续教育学分,有关继续教育的具体要求参见上文继续教育培训一节。

本文从培训要求、教育和培训管理以及实践的管理三方面简要地介绍了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培训和管理状况。我国心理健康的临床从业者的培训和管理体系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正在走向正规的职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借鉴国外的培训和管理体系,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和现实条件,逐渐完善心理学临床工作者的职业培训和实践管理是我国心理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Guidelines and principles for accreditation of programs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6.

2 Canadi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and procedures for doctoral programmes and internships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Ottawa:Canadi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2.

3 龚耀先. 临床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 中国临床心理学, 1993, 1(1):2-7.

4 姚树桥, 朱熊兆. 二十一世纪临床心理学的臆测.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2001, 9(1):69-72

5 Hall JE, Hurley G. 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 training, licensing, and credentialing. In:Weiner IB,Stricker G,Widiger TA.Handbook of Psychology. V. 8: Clinical Psychology.Hoboken:John Wiley & Sons Inc,2003:471-496.

6 李晓虹, 杨蕴萍. 北美临床心理学家的从业资格和能力要求.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3): 370-372.

7 向慧, 张亚林, 陶嵘. 国外临床心理学家胜任特征研究概况.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14(3): 328-330.

8 Scott KJ, Ingram KM, Vitanza SA, et al. Training in supervision: A survey of current practices. Couns Psychol, 2000, 28: 403-422.

9 Belar CD. Revealing data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lin Psychol: Sci Pract,2000,7(4): 368-369.

10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ccreditation Operating Procedures of the Committee on Accredit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5.

11 江光荣, 夏勉. 美国心理咨询的资格认证制度.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1): 114-117.

12 Association of State and Provincial Ps-ychology Boards. Handbook of Licensing and Certification Requirements for Psychologists in the U.S. and Canada.Montgomery:Association of State and Provincial Psychology Boards,2002.

13 Pope KS, Vasquez T: Ethics in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A Practical Guide for Psychologists.2nd ed.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8:19-39.

14 Jones SE.Ethical issues in clinical ps-ychology.In:Weiner IB,Stricker G,Widiger TA.Handbook of Psychology. V. 8: Clinical Psychology.Hoboken:John Wiley & Sons Inc,2003:497-508.

篇(4)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Analyse on Anxiety Theory of Rollo May

LIANG Yuanyuan, MENG Xiangrui

(Educational Science College,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5)

AbstractRollo May is the famous contemporary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which called " father of American existing psychology". In his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psychology, anxiety theory tak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Key wordsRollo May; anxiety; existentialism

罗洛・梅是当代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是存在主义哲学在美国的积极倡导者,被称为“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20世纪中叶他把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介绍到美国,开创了美国的存在分析学和存在心理治疗。

罗洛・梅一生著述颇丰,对心理学的发展贡献极大,曾被美国心理学基金会授予心理学终身成就奖章。在其对心理学的重要贡献中,焦虑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罗洛・梅选择焦虑作为他的突破点,他仔细阅读了弗洛伊德的《焦虑的问题》(《The problem of Anxiety》)、克尔凯郭尔的《焦虑的概念》(《The concept of Anxiety》)等人的著作。罗洛・梅结合自己的病情,吸取前人的经验,尤其是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的理念,在蒂利希的指导下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焦虑的意义》(《The meaning of Anxiety》)。194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授予的第一个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在罗洛・梅的论文中,他对焦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在考察哲学、生物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克尔凯郭尔的观点,结合临床案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将焦虑置于人的存在的本体论层面上,认为焦虑是人的存在受到威胁后的反应。

所谓“存在主义”,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马赛尔在1942年提出的,“存在主义是一种看待人的方式……存在主义在时间和空间的情况中看待人。”①存在主义哲学中的存在和以往哲学中的存在是不同的。存在主义的存在特指人的存在。因为人的存在在存在主义哲学家看来不是生物的存在,也不是社会的存在,而是个人的经验和觉知。个人只有存在时才具有意义。克尔凯郭尔认为焦虑是人们在选择时产生的一种相互矛盾,不知如何抉择的心态。存在主义的理念与被死亡与疾病折磨的罗洛・梅“一见如故”,在存在主义的基础上罗洛・梅提出了他的焦虑理论。

1 什么是焦虑

罗洛・梅认为人是一种持续发展的存在,在这种发展之中,人的存在不仅仅是生物的客观,更大意义上是人的主客观的统一的发展,即人对自我存在知觉及对此知觉的知觉。那么人对自我存在的知觉,即存在感调节整合着人的本性与人的存在,而对存在感的知觉也就构成了存在的意义。而焦虑就是对存在感的威胁而形成的一种反应。这种对存在感的威胁不仅仅是对生理上自我存在的威胁,也包括对个人价值、意识等存在的威胁。在所有威胁之中,最大的就是死亡的威胁和人基本价值的威胁。因为死亡威胁着人的客观存在而人的基本价值一旦受到威胁,人存在的意义也就受到了冲击。

罗洛・梅将焦虑定义为:“焦虑是因为某种价值受到威胁时所引发的不安,而这个价值则被他个人视为存在的根本。”这种威胁可能来自于对肉体生命的威胁,例如死亡焦虑;也可以是对心理存在造成的威胁,例如失去自由的威胁;也可以是个体所认为的其他的存在价值,例如爱国主义,对他人的爱等。虽然每个人所认定的存在的价值不同,即“某种价值与自己人格的存在等同”但威胁必定是针对某人认定的存在的价值,及其衍生的人格安全感而言。

2 焦虑的根源

焦虑是对个人存在感的威胁而出现的反应。所以焦虑总是出现在“存在”与“不存在”之间。当个体意识到他的存在受到威胁,可能被毁灭的时候,他就会感到焦虑。与传统的精神分析学派从人格的角度解释焦虑有所不同的是,罗洛・梅从社会与价值观的角度进一步阐明他的观点。罗洛・梅认为有三种传统的价值观已被现代社会抛弃。第一种价值观是竞争的价值观。罗洛・梅所说的竞争是指个体为维护自身健康和合理利益而奋斗努力的竞争。但这种竞争被时代抛弃。竞争变为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第二种价值观是理性与感性并存的价值观。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是理智与情感的“混血儿”。而现代社会过于重视人的理性,而忽略人的感性。过于理性必然会导致人的理性与感性的严重不均衡共存,最终也极有可能导致人格的分裂。第三种价值观是人的价值感与尊严感。罗洛・梅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感受到了个人力量的微弱与生命的“不足道”。在战争的时代,人的价值与尊严受到完全的冲击。人的价值感与尊严感受到冲击也必然会引起焦虑。

人的存在感一价值观受到冲击后必然会带来空虚与孤独。罗洛・梅认为,空虚感是20世纪中期人们的主要心理问题,许多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对自己正在经验的东西没有任何清晰的概念。②而这种空虚感与孤独感将会促成焦虑的再“发酵”,更加加深了焦虑的水平。除此之外,罗洛・梅还认为诸如爱的能力的丧失,人与自然关系的剥离等等因素也会影响到个人的焦虑的产生。

3 焦虑的种类与应对

罗洛・梅认为个体作为人的存在的最根本的价值受到冲击,自身安全受到威胁而产生的反应即为焦虑。焦虑是存在的特征之一。所以焦虑是本体意义上的。而且这种存在也是不可以避免的。罗洛・梅将焦虑分成两类:正常焦虑和神经症焦虑。由于焦虑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个特征,所以每个人都无法在成长中避免焦虑的产生。这种由于特定事件而引发的,时间较短,对象明确的焦虑即为正常焦虑。这种焦虑在更大意义上是个体的存在受到威胁的指示灯,同时这种威胁不足以毁灭存在,故而产生焦虑。面对这种焦虑时,我们应该直视其及其背后的威胁,坦然处之,将注意力集中在过好当下的生活以及威胁的处理。

第二种焦虑是神经症焦虑。神经症焦虑是指,行为与威胁不均衡,个体对客观威胁做出不适当的反应。一般而言,个体在威胁发生时采取防御机制。神经症焦虑是正常焦虑的病态发展。面对威胁时,个体不能正视,而试图回避,逃跑,保护脆弱的自我免受焦虑冲击。针对神经症焦虑,罗洛・梅认为关键是要帮助焦虑的个体建立起自尊,让个体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甚至可以用等方式来唤醒个体对自我存在的觉知。

4 对罗洛・梅焦虑理论的评价

罗洛・梅综合了传统精神分析学派和克尔凯郭尔的两方面观点,提炼出基于存在主义的焦虑理论。一方面他吸收了传统精神分析学派关于“焦虑是一种内心冲突”的观点,但他摒弃“性”的出发点,将人格中本能的矛盾与受阻而引发焦虑提升为本体论意义上人的存在受到威胁而产生的焦虑。对于克尔凯郭尔,罗洛・梅进一步丰富了他的理论,罗洛・梅从临床的角度更加详尽的阐述了焦虑唤起的根源、特征与应对方式。罗洛・梅在对传统精神分析学派与存在主义的扬弃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焦虑理论。并且罗洛・梅通过对焦虑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以人的存在为核心的思想,为其系统的存在心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与基本框架。尤其是他将焦虑分为正常焦虑和神经症焦虑,以及对焦虑产生机制的研究与焦虑根源的价值观丧失理论对焦虑的后续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篇(5)

2013年9月23日、24日下午,来自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大学(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y Erlangen-Nuremberg)的Axel Kuhn博士给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师生做了两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主任徐丽芳教授主持,系副主任张美娟教授、姚永春教授、许洁博士和出版科学系的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参加了讲座。

23日下午的讲座主题为“德国的图书产业和图书市场”,主要面向信息管理学院编辑出版学和数字出版专业的本科生。Axel Kuhn博士从出版商、中间商、零售商、书商协会等方面对德国图书产业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介绍,并通过一系列商业数据展示了德国图书市场的生产、销售和进出口情况。此外,他还分享了关于德国图书电子商务的调查结果,深入分析了当前德国图书电子商务的成功之处与不足。讲座结束后,Axel Kuhn博士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了互动交流。

24日下午的讲座以“数字环境下的德国国民阅读现状”为主题,吸引了众多信息管理学院的硕、博士研究生前来参加。Axel Kuhn博士从经合组织和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的两个调查项目讲起,展示了德国国民的阅读频率、人均阅读量、家庭藏书量等阅读现状,分析了德国国民的阅读行为和阅读动机。他指出,在媒介融合的形势下,伴随着移动阅读器的广泛使用,读者的阅读模式、情境、习惯和体验正进一步分化。

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是德国一所历史悠久的高校,武汉大学于2007年与其正式签署《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与埃尔朗根·纽伦堡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大学图书学专业合作框架协议》和《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与埃尔朗根·纽伦堡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大学图书学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交换项目协议》,为双方的学术交流和友好交往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几年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与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图书学专业交流紧密,专业合作计划与交换生协议顺利开展,促进了双方的友好往来。本次Axel Kuhn博士来武汉大学做讲座,对开阔出版学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双方的学术交流、激励学生的专业学习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6)

年轻得甚至有点像个毛头小伙,只是眉宇间有一些儒雅之气。

光看外表,可能很少有人会觉得他是一名博士生导师,他也许是记者见过的最年轻博导。他生于1975年,200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该校评为教授、博导,2010年调入现在的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工作,目前是该学校社会发展学院的心理学教授和副院长。

他还先后主持过国家级课题4项以及若干省部级课题,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过120多篇论文,出版了《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等数本心理学专著。2007年以后,辛自强也开始以英文在国外,迄今已达15篇。

术业有专攻

现在,心理学好像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很多年轻人都会聊几句心理学,尤其是“文艺青年”们大多曾经喜欢谈论弗洛依德、弗洛姆之类的话题,那么辛自强所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心理学呢?

据介绍,他自己目前研究的领域以社会心理学为主,兼及认知心理学等。他这么说:“我认真考虑过职业方向的问题。我私下很喜欢读精神分析学派的书,包括弗洛伊德、弗洛姆之类。但是,从刚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就决定这辈子不做心理咨询工作。实际上心理学的领域非常广阔,我更喜欢做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心理咨询基本是一对一地帮助别人,范围有限。然而,科学研究一旦有所发现,有所进步,可能会影响更多的人。”

认知心理学属于基础性的心理学分支,辛自强早年研究较多的是“数学认知”:即研究小孩子怎么学习数学,怎么理解数量关系和数学概念,怎么解决数学问题。他工作后的第一本书《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就是关于这个方面的。虽然是心理学的书,却被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教育博士文库”收录并出版,这也是该文库中第一本心理学专著,也间接证明了他的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实际价值。

辛自强关于数学认知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关注。比利时著名的心理学教授范彻菲尔(L. Verschaffel)主编一本书,邀请全世界一二十个国家的学者一起写,其中就邀请辛自强负责书中一章的撰写。近期,国外学者组织编写《亚洲数学教育手册》,他又被邀请撰写专章。辛自强解释道:“踏踏实实地做研究,成果慢慢会被别人认可。”

心理学的妙用

在认知心理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外,近年来随着工作环境的变化,辛自强将主要研究方向转向了社会关切度更高的社会心理学。

改革开放三十年,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何变化?到底是“世风日下”,导致人们的心理健康“一代不如一代”?还是“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的心理状况因而变得更好?作为研究者,辛自强不是去争论,而是通过实证研究寻找事实作为证据。

辛自强和他的团队在这方面做了多年的探索。2008年,他出版了《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一书,提出自己的发现: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不断下滑。

这个研究并不容易,因为研究者无法再去直接调查过去几十年的人群,历史已经发生了。辛自强独辟蹊径,采取独特的横断历史研究方法,先后开展了近10项关于心理变迁的研究,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他的课题组已经成为全世界开展横断历史研究最主要的两个课题组之一(另一个为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顿芝教授(J. M. Twenge)带领的课题组),这种研究为在宏观上确定我国不同人群的心理变迁规律提供了依据,方便了心理的社会预测与预警。

当然,这个研究结果似乎与中国经济的进步不那么“同步”。但或许这就是研究的价值所在——揭示我们料想不到的规律。辛自强想通过心理学研究去揭示甚至干预一些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大白杨是速生树种,长成以后我们要用的时候会发现木质不坚硬,不细致。我们的社会也是一样,改革开放30多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但我们要关心发展的质量问题,要解决伴随而生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而不仅仅关注经济增长速度。”

又如,辛自强与合作者今年刚发表的成果表明,当前大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信任远低于十年前的大学生,呈逐年下降趋势。“我们想说明什么?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普及,人们对人生和人性的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关系。中国传统的社会规范和靠‘面子’维持的社会关系被打破了,一时间信任水平就下降了。但是如果新的规范和观念慢慢确立,情况也许就会好转。”

创新的真谛

辛自强坦言自己非常喜欢现在的工作。 “我特别喜欢阅读和思考,也很乐意通过自己的研究把一些社会上的问题说清楚了,很多猜测和争论都缺少证据,我们却能用证据说话。”这些都是他成就感的来源,如果把自己知道的再教给学生,那更是一桩乐事。

辛自强自小有爱读书的习惯,他自小在农村长大,当地没什么书刊,能找到的书他几乎都看。大学四年中也没有当过班干部,也不是班里成绩最好的。但他每周都到图书馆借3、5本书,全部看完,然后下周再去还书、借书——就这样过了充实的4年。直到现在,他还是一有空就读书。

即使有兴趣,但不花点苦功,恐怕事业也不会那么顺利。事实上,辛自强的刻苦程度是相当惊人的。有些时候,为了一个研究项目,或者写书,他可能连续几天不下楼;当年写博士论文的时候,看的英文资料大多是用B3大小的纸复印的,叠起来至少有一米多高。

辛自强老家是山东沂蒙山区的,他的小学和初中阶段,老师基本都是民办教师,条件很艰苦。小学前四年上的都是“复式班”——即不同年级的学生混在一起上课。他上学那年还要自己带凳子去上课。到高中时,教学条件才有所好转,但由于基础不好,他成绩在全班倒数之列,很快他凭借超人的努力,在高二第二学期就追上去了,成为名列前茅的学生。及至他考上大学,就更珍惜难得的学习环境了。

时下,创新、创造成为一个讨论的热点。作为心理学学者,他对这个问题又是怎么看的呢?一次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关于创造力与教育的论坛上,来自北大、清华的学者发言之后,辛自强发言的题目是“创造力:这种‘力’存在吗?”他提出,可能根本不存在一种可称为“创造力”的特殊的心理过程或能力。或许一个人的作品或思维的产品是创造性的,但导致这个结果的思维过程就是一般的思维过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个观点令台下一片哗然。要知道,这些听众都是研究创造力的专家或研究生。

篇(7)

内容摘要:企业文化的研究对于推进中国企业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价值观研究是研究中国企业文化特征的基础工作。本文回顾了关于中国企业文化维度的研究成果,并与西方企业价值观的维度做了比较,指出了企业价值观的三类来源:市场经济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企业文化 价值观维度 价值观来源

问题的提出

管理是镶嵌在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背景之下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员会有不同的行动目的、行为方式和欲望,任何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都会因文化而异(Kluckhohn,1962;Hofstede,1980)。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同样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特性。各国之间在管理目标、管理价值、管理假设上有所差异,这必然使得不同民族和不同区域的企业构建起不同的企业文化。那么,中国企业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有怎样的特征,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又有怎样的影响?应该怎样实现文化的自主塑造?考虑到中国企业处在社会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转型的阶段,多种所有制、多种规模、多种治理方式并存,以及珠江、长江和黄河流域区域文化的差异,这一系列问题是相当复杂的,需要通过分类型的研究,运用归纳的逻辑,逐步地加以解决。而把握中国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来源,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企业价值观维度研究成果梳理

没有对企业文化的测量研究就很难将不同企业进行比较,就无法认识到那些能够实现从优秀到卓越跨越的企业所具有的文化共性,也难以建立企业文化与组织行为和组织绩效的关系。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中心,企业文化维度的测量通常就是组织价值观维度的测量。因为研究角度和取样的不同,得出的企业文化维度不尽相同。比较有影响力的有郑伯、忻榕、魏钧、孙海法等人各自通过开放式问卷或者深度访谈得出的研究成果。

(一)中国企业价值观维度的主要研究成果

尽管对于中国企业文化特征的探索,自企业文化理论在上世纪80年代初传入中国后就已经开始,非常多见,但运用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对中国企业文化维度进行的探索源自郑伯 (1990)对中国台湾地区企业的组织文化进行的研究。他在长期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从Schein关于组织文化基本假设的五个方面出发,确认了台湾企业文化的九个维度,并指出社会责任和敦亲睦邻是中国企业所独有的组织文化维度,并按照Schein所提出的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两大功能价值对其进行分类。

21世纪以来,大陆不断有学者对于中国企业文化维度进行归纳性研究,这些研究多运用开放式问卷、团队焦点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对中国企业文化维度进行归纳性分析。从研究路径来看,或者按照所有制类型对中国国有企业(忻榕和徐淑英,2002;刘理晖,2007)、民营企业的文化维度(孙海法,2004)分别进行探索;或者从传统文化对于组织文化影响的角度,在全国不同地区选择企业进行归纳(魏钧和张德,2004;周毅,2007),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组织文化维度。此外,戴化勇、鲍升华、陈金波(2010)借了奎因和卡迈隆的组织文化评价量表以及丹尼森的组织文化问卷,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团队合作等八个维度。徐尚昆(2011)通过开放式访谈和典型文本分析,以Denison和Schein对组织文化的分类标准为基础,经内容分析获得组织文化的十二个维度。王长斌(2010)基于对山东172家企业文化陈述的关键词分析,得到山东企业文化的11个维度,并按照其出现频率提出企业文化的塔式模型。

笔者采纳Schein的组织文化功能论,将关于中国企业文化维度的研究成果按照外部适应与内部整合两方面做了分类,见表1。

(二)中国企业价值观维度的分布

从表1中可以看出,由于各研究者的知识背景、研究取样、关注焦点不同,得出的中国企业文化维度有一致,也有不同。笔者和另外一名管理学博士,按照关键词的语意分析,对这些维度出现的频率进行了归纳。经过两轮分析,得出中国企业价值观维度出现的频次,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现有关于中国企业价值观维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维度上取得共识,包括顾客导向、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社会责任、追求卓越等等。另外,由于取样尤其是关注焦点的不同,变中求胜、平衡兼顾、快速竞争、奖酬导向等文化维度出现的频次仅为1次。研究中国企业的价值观,需要对这些判断进行进一步探究。

中西企业价值观维度比较及其原因分析

O`Reilly等人(1991)从个人与企业价值观契合的角度研究价值观匹配与个体结果变量间的关系,通过文献回顾,设计了组织文化概评量表(OCP),确认了团队导向、注重细节、进取心、结果导向、尊重员工、稳定性、创新等七个组织文化维度。Denison(1995)发现参与性、一致性、适应性与使命等四项企业文化特性对于预测企业绩效有很大作用,并进而通过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确认了12个企业价值观维度。Hofstede(1990)通过对丹麦和荷兰二十家企业的研究,提出组织文化的六个维度。我们可以将这些维度列在表3。

综合中西方学者所归纳的企业价值观维度,共计23个。其中有些维度是中西方企业共有的,而有些维度则为中西企业各自特有,详见表4。

表4显示了中西方企业在价值观上的相同和差异,由于中国与欧美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驱动企业管理和员工行为的价值观不尽相同。根据组织理论制度学派的观点,企业的生存发展不仅要遵从效率的逻辑,也要遵从合法性和合宜性的逻辑。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理解,中西企业共有的价值观维度源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功利组织的必然要求;而中西企业不同的价值观维度源于中西不同的社会文化,尤其是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

第一,顾客导向、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追求卓越(结果导向)、员工发展、组织学习、开放―封闭、结果导向、规范化―实用化是中西方企业共有的文化维度。我们可以判定,这些维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共有的特征。

第二,社会责任、实干奉献、内部和谐、科学求真、未来导向、领导行为、平衡兼顾、变中求胜、正直诚信,这九个维度是中国企业所特有的。这些特有的文化维度是与中国的儒家、道家文化传统,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相联系的。实干奉献和社会责任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舍小家顾大家”和爱国主义的传承,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倡导强化的结果。科学求真是以来在中国所确立和强化的主流价值观。内部和谐、未来导向、正直诚信、(家长型)领导行为、持续发展、平衡兼顾、变中求胜则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在中国企业中延伸和渗透的结果。此外,正直诚信虽然没有见之于西方企业文化维度,却通常以行为准则和伦理守则形式出现于西方企业员工手册里。

第三,关注细节、授权、本地化―专业化则是为西方企业特有,在中国企业表现不显著。联系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中国企业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理解这一现象。

“关注细节”维度主要体现在注重分析、细节以及精确方面,这与中国文化传统中注重综合而不是分析,注重直觉而不是精确的思维方式是相反的。授权的文化在我国没有显著的表现,是与中国的高权利距离和家长权威文化相联系的,而本地化―专业化则说明中国的国际化经营刚刚开始,还没有成为中国企业的主导特征。

结论

本文认为,中西企业共有的价值观维度,包括顾客导向、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等等,是社会化大经营大管理的必然要求;中国企业特有的价值观维度,包括社会责任、和谐仁义等等,则是因为企业经营要符合民族价值观要求而形成的。西方企业有,中国企业没有的价值观维度,包括关注细节、授权、本地化―专业化,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缺少相应的基础,以及企业发展阶段有关的。伴随着中国企业的成长,以及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关注细节和本地化―专业化有望列为中国企业价值观的维度。

参考文献:

1.埃德加・沙因.组织文化与领导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郑伯.组织文化价值观的数量衡[J].中华心理学刊,1990,32

3.刘理晖,张德.组织文化度量:本土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7(2)

4.周毅.中国企业文化要素与绩效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7

5.孙海法,戴水文,童丽.民营企业组织文化价值观的维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6.魏钧,张德.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个人与组织契合度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6(6)

7.忻榕,徐淑英.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对其维度和影响的归纳性分析,中国企业管理的前沿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戴化勇,鲍升华,陈金波.中国企业文化的测量与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0(17)

篇(8)

一、 国际新创企业的研究背景与内涵界定

美国著名学者Oviatt和McDougall(1994)在经典论文《探寻国际新创企业理论》中把国际新创企业定义为:一个从开始就在多国运用资源和产品销售来获取重要竞争优势的商务组织。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McDougall和 Oviatt(2000)又把国际新创企业的定义修正为:为了创造组织价值而进行跨越国界的机会搜寻和创新活动的创业企业。同国际新创企业相类似的概念还包括天生全球化(Born-global,BG)、全球创立(Global Start-up)和天生国际化(born-international)等(Rialp,2005)。目前关于国际新创企业的概念还远未统一,其中使用较多的是国际新创企业和天生全球化两个概念。

自从Oviatt和McDougall(1994)的经典后,国际新创企业引发了来自战略管理、创业学和国际商务等多领域学者的研究关注。近十几年来,围绕这一领域有大量的研究成果问世(Mitja,2006)。随着国际新创企业在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显露身影,并在全球经济比重份额也逐步提升(Burgel & Murray,2000)。其中在一些如以色列、新西兰、挪威等小的开放经济中,国际新创企业在总体企业比重中的份额更为明显(Moen,2002;McNaughton,2003)。由于国际新创企业已经成长为国际竞争中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该国际商务现象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实践者所研究和关注。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国际新创企业具有理论和管理实践上的双重意义(Aspelund,2007)。企业管理者和政府政策制定者都试图弄清国际新创企业是如何克服企业创立和国际市场扩张的双重困扰而取得成功的(Aspelund,2007)。

二、 国际新创企业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理论视角

传统国际化研究一直被阶段型渐进理论所支配(Knight & Cavusgil,1996;Axinn & Matthyssens,2002)。国际新创企业理论的出现,严重挑战了传统创业和国际化理论,从而推动了整个创业学和国际商务研究的进步。事实上,最早关注国际新创企业活动的是麦肯锡公司的Rennie,他在其1993年的麦肯锡工作报告中,把在澳大利亚发现的这种新兴出口企业称之为“天生全球化”(Born-global)企业。通过对欧洲一些在创立之初就涉足国际化业务的小企业的关注和案例研究,Oviatt和McDougall(1994)也开始质疑阶段模型的适用性,并指出国际新创企业是一种全新的企业国际化模式,这一新颖学术观点很快被大多数国际商务和创业学的学者接受和采用。实质上,国际新创企业属于企业家精神和国际商务的交叉领域(McDougall & Oviatt,2000;Antoncic & Hisrich,2000)。

通过详细的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在国际新创企业大量的研究成果中,主要围绕以下五个研究问题来展开:(1)国际新创企业创立背后的动因是什么(Mudambi & Zahra, 2007;Andersson & Wictor,2003)?(2)国际新创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行为决策和战略选择具有哪些特征差异(Oviatt & McDougall,2005;Coviello,2006)?(3)企业家、组织、外部环境等因素对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和行为的影响机制如何(Madsen,1997;Mort,2006;Coviello,2006)?(4)国际新创企业是如何克服国际化中的资源缺乏和能力缺陷而取得成功的(Fan,2007;薛求知和周俊,2007)?(5)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组织绩效具有什么样的影响(Zahra,2001;Dirk De,2005)?除了以上这些研究主题外,还有诸如国际新创企业的行业差异、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识别和规避,以及模式选择和学习效应的关系等问题也都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Rialp,2005)。

由于国际新创企业实质上是一类在其诞生不久就开始跨越国界寻找价值创造机会的创业企业,因此国际新创企业研究试图揭示的核心问题是在不拥有充分资源的创业初期,国际新创企业如何把业务扩张到国际市场,从而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寻求竞争优势,并战胜那些拥有丰富资源的成熟竞争者的过程(Zahra,2005)。从国际创业(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IE)角度去看待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国际新创企业整合了国际商务、创业学、战略管理、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因此国际新创企业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依赖一种建立在多学科理论基础上的整合性研究(Zahra & George,2002;Aspelund,2007)。Zhou等(2007)把关系网络等视角引入国际新创企业的研究,尝试探索制度、关系文化等对于国际新创企业的战略选择影响,从而把在原有研究视野外的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整合进现有国际新创企业研究体系中。

三、 关系网络研究与传统国际化理论

1. 关系网络的内涵界定。英国人类学者拉德克里夫·布朗(1940)最早提出了“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的概念。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1973,1985)更是独创性的提出“弱关系”和“社会嵌入”的两个重要概念,并指出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嵌入于具体的社会结构中,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网络构成了核心社会结构。著名华人学者林南(2001)在格拉诺维特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主张把个人的直接或间接社会关系看作是获取社会资源的渠道,个体社会网络存在的异质性和网络成员社会地位决定着在特定社会结构中个体所能获取和拥有的社会资源数量及其质量。国内著名学者(1948)针对中国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特点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在这种差序格局下,社会关系就形成于所有社群内个体发出的多根社会关系线所交织构成的复杂网络。后来的学者(黄光国,1988;边燕杰,2004;李正彪,2005)从儒家文化、关系维度、内在动力等多角度拓展了对本土关系网络的研究。

2. 企业家关系网络与国际化进程。企业家关系网络为一套以特定企业内的所有企业家(或高管)的人际联系为基础的支持情感运作、信息流动、资源调动的社会关系总和(Adler & Kwon,2002)。该网络关系通常表现为非正式制度形式,并构成所在企业的核心社会资本和竞争优势。在组织环境内,社会关系网络可以是正式商业联系的关系,也可以是社会和制度范围内的非正式的个人关系结构(Hitt,2002)。社会关系网络长期被认为是中小企业完成国际增长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非正式的社会网络或社会关系网络是一个企业在新区域发展正式商业联系网络的最初基础(Chen,2003)。另外一些实证研究也支持社会关系网络对于新市场机会鉴别(Ellis & Pecotich,2001),国外市场准入(Ellis,2000),国际知识学习(Sapienza,2005)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最早使用网络方法分析企业国际化的是传统国际化进程理论,这种方法把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视为植根于企业的商业网络之上。Johanson和Mattson(1993)通过实证调查北欧小企业的国际化实践过程,表明网络作为企业与外部组织和环境互动的媒介,在市场知识学习和发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基于国际化进程理论,Johanson和Vahlne(1990)认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一方面需要通过现有的关系网络建立和外部企业的承诺行为,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对新的跨国网络的投资来开发新的企业伙伴。因此,传统国际化理论中的网络研究聚焦在国际化关系的管理上。企业的关系网络被看作一些联系企业和别的企业之间关系集,不但包括不同类型的关系和特性,而且包括诸如信任,控制、资源和企业之间的依赖性等(Ahokongas,1998)。由于个体在网络方法中的战略位置和影响,国际化中的重要关系经常聚集在企业家身上,他可以通过与别人的密切社会关系对于企业国际化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家社会网络与企业获取的资源、运营模式相互影响,对于外国市场选择、市场服务、进入动态、战略选择和绩效等因素都有着重要影响(Mitja,2006)。由于制度背景和资源缺陷,关系网络对于赶超经济中的中小企业作用更为明显(Jaklic,1998)。

四、 国际新创企业中关系网络研究述评

1. 国际创业中关系网络研究的兴起。无论是有关国际化的经济学理论和传统国际化进程理论都忽视了个体在做战略选择的可能(Andersson,2000),更不适合理解快速的战略变化。特别是对国际新创企业而言,更加不能忽略企业家和高管的重要作用。Etemad和Wright(2003)在研究中明确指出,在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所有者特征(例如,教育,经验,资源和倾向)在年轻的国际化新创企业的出口绩效中扮演比企业特征更重要的作用。从企业家的视角来看,个人的关系网络和他们所整合的暗默知识(企业家的社会资本)能够被看成他们自身的资源,个体企业家(和他们的企业)能够通过网络与在相同产业或者更大(国际)环境中同别的企业家们(公司)联系起来(Mitja,2006)。从资源基础观的视角来看,通过网络(和网络内的参与者)企业家们获取了国际化所需的资源和信息。

2. 国际新创企业中关系网络研究的主要内容。Zahra(2000)在研究中主张国际导向的中小企业寻求创业机会和经济回报,需要一个恰当的资源、信息和知识获取机制,因此个人关系在重要信息传递中发挥了信息中介作用。更重要的是链接了隔离的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关系,能够拓展识别市场机会以及便利交换和市场交易(Harris & Wheeler,2005),这得到了大多实证研究的支持(Zhou et al.,2007)。此外,通过关系网络传递的第三方转交信任能够使得在一个高度封闭的社会网络内加强社会规范和信任发生,鼓励网络内个体遵守商业规则和诚实交易,这样减少了正式控制的需求(Adler & Kwon,2002)。这样关系网络便带来了可信度,以及减少外部伙伴所带来的不确定性(Xin & Pearce,1996)。另外,由于具有浓厚的关系文化特征,关系网络的特性和作用都和西方国家存在明显差异,关系网络对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国际新创企业的信息获取、知识流动和信任获取方面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除了对信息、知识和信任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社会网络也能够有效减少企业国际化经营中风险和不确定因素(Liesch,2002)。一般而言,企业国际化中的风险一部分来自于国外制度、文化和法律等方面的宏观风险,另一方面商业规则和交易者背景差异也往往形成微观交易风险。应对这些潜在的国外宏微观风险,关系网络能够通过快速传递个人和经验信息,从而增强国际新创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动的反应速度(Oviatt & McDougall,2005)。近年来的国际创业理论围绕天生国际化企业如何导致卓越绩效来展开(Etemad & Wright,2003;Knight & Cavusgil,2004;Oviatt & McDougall,2005),这也成为国际新创企业研究中关注的一个焦点。不少学者开始尝试在研究中引入关系网络作为中介变量,来解释为什么会存在国际化和组织绩效间的多种关系。

Liesch(2002)在研究中主张建立和保持网络关系被看作国际化进程整体中的一个必要部分,即作为结果,也可以作为投入。作为结果,它是国际导向的中小企业通过逐步的国际化经营活动而得到不断发展完善的。作为投入,社会网络的信息收益能够影响国际化战略的绩效结果。Zhou等(2007)通过研究提供了一个对于国际化和企业绩效间关系的社会网络解释。在天生国际化的背景下,他们认为国内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国际化和企业绩效之间发挥了调节作用。这个调节机制产生了社会关系网络的三个信息收益:(1)外国市场机会的知识;(2)建议和经验学习;(3)信任和团结。这就意味着现有文献中国际化与绩效关系结论不一致的部分原因是仅关注国际化和绩效间的直接关系,而忽视了国际化所植根的跨边界网络关系等调节因素的影响。

由于关系网络对于国际化的中小企业鉴别全球市场机会,以及拓展和国外中间商的联系都至关重要,大多数国际新创企业学者认为本国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对全球供应链网络需求的战略应对(Ellis,2000;Ellis & Pecotich,2001)。作为国际化绩效的关键因素,本土社会关系网络能够推动国际新创企业获取外部市场信息和知识学习,从而有效的规避市场风险,从而改善跨国运作和交易的效率。此外,基于个人联系的信任和团结也使企业对于全球市场的反应速度和灵活度得到提升(Oviatt & McDougall, 2005)。

3. 关系网络和我国新创企业国际化研究。在中国,孔子的儒家文化传统使得关系具有了特殊的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属性。因此,作为对与正式制度的支持和补充,关系成为商业交易中一个对于政府行为和控制的有效战略反应(Xin & Pearce,1996)。在企业国际化背景下,和局外人的关系是一个企业国际化至关重要的方面,它的作用在中国以外复制(Zhou et al.,2007)。不少国外华人学者主张在缺乏制度信任、陌生人信任感和可信赖市场信息的条件下,任何交易都必须借助于完全依赖信任的个人联系(Lovett,1999)。因此,中国或其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的国际新创企业在涉足国际业务时的理性选择是探索关系相关的社会网络。后来的学者发现社会网络对国际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不单单存在于中国,在其他一些制度转型国家(如俄罗斯、印度)也有证据显示企业家的非正式关系网络对于企业绩效有积极影响(Batjargal,2003)。

Redding(1991)正是从制度视角分析国际新创企业中关系网络作用。他得出如下结论:个人联系(例如关系)作为做商务和理解经济交易的隐喻,对于诸如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特别重要。缺乏制度信任,混合着对于陌生人的不信任和可信赖市场信息的短缺,导致了对于任何交易,都可以把值得依赖信任的个人联系作为信息沟通渠道。在这些条件下,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早期能够利用社会关系网络把它们的经营活动扩展到国外是非常有价值的。受传统文化价值观和互惠回报等因素影响的中国“关系”(Guanxi)有着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文化特征(Lin,2001;Tsui,2000)。一些学者把中国社会的企业关系看作是一个互惠、信任和互相依赖创造价值的个体联系网络(Xin & Pearce,1996; Peng & Luo,2000;Park & Luo,2001)。并且这种关系网络被界定为一种非正式人际联系,一方面能够减少中国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Standifird & Marshall,2000;Luo,2003)另一方面,企业家要明确关系网络并不是国际新创企业获得卓越市场绩效的充分条件(Rialp,2005),必须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五、 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长期以来,国际商务学者一直很关注社会关系网络对于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作用。从早期进程理论中关系网络对企业渐进国际化的机会识别和知识学习的积极作用,到后来发现中小企业国际化带来的市场扩张其实也是伴随着关系网络扩张的过程,一方面巩固了现有的关系网络,另一方面又通过建立新的关系网络来实现,并且这一过程又因不同行业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当我们把企业的关系网络看作联系企业和外部组织和个体的关系集时,就必须深入研究个体因素在网络结构中的战略地位和影响,而这更集中体现在小企业的创业者和高管身上。个体的关系网络不单影响企业国际化的绩效,而且对外国市场选择、市场服务、进入动态、市场活动、国际化时间和程度等都有着明确影响。由于国际新创企业的研究历史较短,因此在该领域的关系网络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特别是对关系作为文化特征的中国而言,如何从制度角度分析国际新创企业中的关系网络作用更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目前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Oviatt, B.M.& P.P.McDougall.Toward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4,25(1):45-64.

2. 朱吉庆.国际新创企业成长机理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

3. Zahra, S.A.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 a decade of research.Journal of Inte- 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5,36(1):20-28.

4. Zhou, L.X., Wei-ping Wu, Xueming Luo.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born- global SMEs: 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netwo- rk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7,(38):673-694.

5. 黄光国.儒家关系文化:文化反思与典范重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篇(9)

话音未落,一个身形修长的黑发青年斜挎着书包自楼梯上缓慢地踱下来,他皮肤白皙,面容清秀,那是一张东方人才有的俊美脸庞。拉斐在餐桌边紧挨着一个浅棕色头发,正往嘴里扒拉着麦片粥的12岁男孩坐下:“早,妈妈。”

“早,”安将一个盘子和一杯牛奶摆在他面前,“拉斐,你脸色不太好,昨天熬夜了吗?你难道忘记了今天对你来说有多重要?今天可是你博士论文答辩的日子!”

“不,没有。”的确没有,他怎么会忘了今天这个重要的日子。

一个多月前,父亲无意中谈起最近发生的命案,嘱咐他们一定要小心,还特意在大门处更换了最新的报警装置。看着父亲这一系列反常举动,拉斐的好奇心被大大地勾了起来,趁大家都睡下后,他偷偷溜进书房翻看了父亲带回来的卷宗。翻开封面,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四五张死状狰狞的尸体照片,一般人看到这样的照片一定会吐出来,但拉斐并不是一般人,六年的临床医学学习已经让他学会了如何压抑自己的恐惧和一阵阵翻涌上来的恶心感。翻过这几张照片,最下面的是法医的鉴定报告,匆匆掠过一些早已被法医们制成模板四处套用的废话,拉斐的目光停留在死因一栏,“致命伤在脑后,有一处塌陷,为钝器伤。”这句话的下面用红色荧光笔着重画了出来。他将卷宗重新整理好,又回到自己的房里躺好。

然而,自从那天偷看了父亲的卷宗之后,几乎每晚一闭上眼睛,照片中的尸体就在他面前摇晃,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拉斐,”乔伊太太奇怪地看着儿子,“你怎么心不在焉的?赶紧吃早饭吧。”

没等拉斐答话,旁边吃麦片粥的男孩率先推开碗站起身:“妈妈,我今天有橄榄球训练课。”

“等等,凯,先去收拾你的东西,一会儿我送你去球场。”拉斐转头说道。

“不要,我又不是裹尿布的婴儿。”

乔伊太太皱着眉在两人对面坐下:“凯,把你用完的碗放到水池里,然后去准备你的球衣和装备。之前也说过了吧,最近不太平。”

拉斐埋头食物中,想起刚才母亲所说的“之前也说过了吧”那句故意省略的主语,不由得蹙起了眉。

“哥哥,我准备好了,咱们走吧。”

“嗯,正好我也吃完了。妈妈,那我们走了。”

乔伊太太在窗边看着兄弟两人边打闹边走向车边的身影。“铃——”骤然响起的电话铃声打断了乔伊太太对儿子们的注视,她转身接起电话:“您好,我是安?乔伊,噢,是扬医生啊……”

一直目送着凯的背影消失在球场门口,拉斐才重新发动汽车。他看了眼手表,时间距离毕业答辩还早得很,不如绕个远路兜兜风。

路过第七街区时,这里的半边街道已经被四五辆警车堵得严严实实了,只留下另半边让人们通行。拉斐故意放慢了车速,远远地向里面望去——那是一栋精致的老房子,周围拉着黄白相间的警戒线。堵住路的警车都是黑白相间的州政府警车,并没有发现全黑的雪佛兰越野,看来调查局的探员们还没到。总之,现在想找父亲了解案情是没希望了,只有先去学校了。

准备加快车速时却在人群中看见了熟人的脸——扬医生,凯学校的校医,典型的热心人,学校放假时,他经常会组织附近几个街道的孩子们进行橄榄球训练。

拉斐将车停在路边,决定过去打个招呼。

“扬先生,您在这儿?”

“乔伊?”扬医生回过头来,脸上呈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神情,像是被人撞见了什么秘密似的,带着惊讶和一闪而过的……愧疚,“你……你怎么在这儿?”

“我刚送凯去球场,正准备回学校,看到您就过来打个招呼。”

“噢,是这样啊……那个……那我也得赶紧过去了,不能让早到球场的孩子们久等……”说完,扬医生便留下若有所思的拉斐匆匆地走了。

拉斐踏上学校实验楼的楼梯,直到现在他都不知道申请那个人的博士生是对还是错。已经拥有了医学硕士学位的他毅然放弃读了六年的医学和本校医学博士的保送资格,选择了行为心理学。记得当初打开学校官方网站上心理学博士生导师个人简介的页面时,鼠标箭头滑过一个个戴着眼镜或慈祥或严肃的博导照片后,停在了一张棱角分明的脸上,照片上的人那深邃的目光仿佛能够洞察一切,他在微笑,但笑容中却包含着轻蔑。拉斐点开这人的介绍,乍一看只是简单的寥寥几行,但仔细读起来就能发现这人的与众不同。

姓名:安东?肯

年龄:35

研究方向及专长:行为心理学(微表情方向)

个人简历:

曾任国土安全部高级特别顾问,现为“肯心理研究中心”主要投资人和负责人。

肯心理研究中心,他之前似乎听父亲说起过。有些州警察在案情进入死胡同时,也有不少人曾私下求助过肯心理研究中心,并在他们的帮助下成功抓住过不少犯人。其中负责人安东?肯博士是个出色的微表情专家,换句话说,他能够从别人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中洞察他人的内心。

“哟,拉斐,来得真早啊,还有两个小时答辩才开始呢,”一声招呼将拉斐带回现实,他抬头看见肯懒洋洋地倚在准备室的门口,“怎么了,天才男孩?一个小小的毕业答辩就让你彻夜未眠了?”

“早。”拉斐侧身经过肯身边,跨进了准备室,这家伙仍和他们初见时一样性格顽劣……

如果没记错,那应该也是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吧,拉斐一个人坐在准备室里等待着导师见面会的开始,那个男人就在那时晃进门来:“拉斐?乔伊?”

“是,”他起身回答,“教授,您好。”

肯伸手做了个制止的动作:“别忙,你先跟我来做个测验。”拉斐跟着肯进入了旁边的房间,正面是个巨大的屏幕,屏幕上连续播放着同一张人脸的不同表情,每个表情都是一闪即逝,在脸上停留的时间不超过半秒钟。

“现在告诉我这屏幕上人脸呈现出的表情都分别是什么。”

直到现在即将毕业,拉斐也不知道自己当时那份测试的成绩是什么,他只记得测试结束时肯看他的眼神好像在看一个怪物。在他开口问自己是否通过测试之前,肯先一步开口:“明天上午8点,带齐你的东西准时到这儿来。先别露出这样放松的表情,小伙子,地狱之旅今天才刚刚开始呢!”

迪恩?乔伊终于接到了州警察局向调查局请求援助的电话,他和手下的探员们自从上个月发生的那起手段残忍的凶杀案后就盯上了这个案子,但州警察还是一如既往的自信心爆棚,企图靠自己的力量破案。幸好迪恩在州警局里有朋友,才算是得到了第一手资料。当今天迪恩接受请求,带着团队急匆匆赶到案发现场时,首先映入眼中的是被新闻记者围得水泄不通的院子和被各路人等踩得一塌糊涂的草坪,这些记者的鼻子太长了,稍微有些风吹草动都能被他们嗅到。

他决定先给儿子打个电话。

“嘿,爸爸。”

“拉斐,你的论文答辩结束了吗?”

“当然。”

“结果如何?”

“我保证,不会让您失望的。”

“你从来没让我失望过,小伙子,我一直都为你感到骄傲。”

“您在案发现场吗?那边好像挺嘈杂。”

“是的,这是第三起了,感谢上帝,那些州警察终于想起我们存在的意义了。”

“是连环杀手?爸爸,能给我说说具体案情吗?我想我也许能帮得上忙。另外,我得先向您道歉,上个月我偷看了您带回家的卷宗。”

“拉斐……”

“我真的对这些案子有兴趣,您得相信我。”

“好吧,拉斐,你看的那个卷宗里的一些情况你现在还有印象吗?”

“是的,死者为男性,45岁,死因为后脑处颅骨受损,钝器伤,尸体破坏严重,为尖锐物划伤,但都不致命,破坏尸体的尖锐物已找到,为死者家中的菜刀。”

“很好,接下来你要仔细地听,第二起案件发生在一周前,死者为男性,38岁,心脏被匕首贯穿,身体上有多处非致命伤;第三起案件应该发生在昨天夜里,死者依然为男性,40岁,死因目前还在调查中,我唯一能告诉你的是,这具尸体也被破坏得非常严重。另外,这几起案件中,凶手都没有破门而入的痕迹,很显然是受害者自愿开的房门,现在,你有什么想法吗?”

“凶手应该为男性,首先,通常情况下,以刀、斧等作为凶器的施暴者多为男性;其次,因为目前的死者都为男性,那么,就算凶手的力量不在死者之上,至少也要与死者持平。另外,第一起命案发生于一个多月之前,第二起发生在一周前,第三起发生在昨天,作案周期越来越短,说明凶手已经越来越熟练了。还有,第一个死者死于颅骨破损,我记得后面附着的报告上写的是受害者在与人推搡的过程中摔倒,后脑撞击在了自家矮柜的角上,而且破坏尸体的凶器是死者家的刀,这说明是激情杀人。凶手并不是有预谋的,但这次作案点燃了凶手内心的嗜血欲望,也是凶手开始连续作案从而转型为连环杀手的导火索。从第二个死者开始,作案凶器就变成了凶手自带的工具,这可以断定凶手的杀人欲望越来越强烈。还有,尸体破坏严重是过度杀戮的体现,这说明凶手和受害者不仅认识,而且有过节,只要交叉查找几个受害者共同认识的人就可以了。”

“好小伙子,我们也正是向这个方向调查的,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前两个受害者的生活圈子完全没有交集。”

“那就要调查他们的间接联系人。”

“那就麻烦得多了,现在凶手的作案周期越来越短,也许我们还没将他们的间接联系人查清,就又会有新的命案发生了。而且,犯罪现场没有发现任何指纹之类的痕迹,看来是被凶手消除掉了,这说明凶手具有一定的反侦察能力。好了,我要进现场了,你记得晚上早点回家。”

“晚上见。”

拉斐这边刚挂了电话,就听得身后传来阴阳怪气的声音:“还真是学以致用啊。”

不用回头也知道是肯,他决定不去计较对方的揶揄,宽厚地笑起来:“因为这是我的理想,也是我放弃医学转学心理学的原因。”他扬扬手里的毕业论文,故意让导师看到封面上那个加粗的标题——《连环杀手犯罪心理成因》。

肯的脸上露出一种奇怪的表情,他耸耸肩:“刚才有个教授托我问你要不要发表你的毕业论文,他很喜欢你那篇文章,他说会帮你找最权威的期刊杂志发表。”

“不必了,”拉斐将论文塞进包里,冲肯挥挥手,“我还是想把这篇论文留给自己,拜拜。”

肯倚在墙上看着拉斐的背影消失在转角处,表情仍然平静,眼中却笼上了一层阴影。

迪恩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凌晨十二点多了,客厅里黑着灯,电视被调成了静音,只有屏幕上的光一明一暗地闪烁着。迪恩开了灯,发现妻子躺在正对电视的沙发上,似乎已经睡着多时了。

“安,”迪恩压低嗓音,“回房间睡吧,小心着凉。”

安坐起身来,深吸了一口气:“你才回来?”

“是的,案子很急,拉斐和凯呢?”

“都睡了,凯今天在训练课上扭了脚,”安边说边从旁边的茶几上拿过一张名片,“听说到这家医院按摩一下很有用,但我不认得这个地方。”

“我明天还有工作,你从网上查一下地图可以吗,我知道这对你不公平,可是……”

“够了!在你心里我和孩子们究竟排在第几位?”

“安,对不起,但这就是我的工作……”

“让你那该死的工作见鬼……”

“爸爸,你回来了?”安的低吼被拉斐的声音打断,他满脸迷茫地从楼梯上走下来。

“拉斐……”

“我下来喝点水,妈妈,你还没睡?”

“我这就去睡。”安瞪了迪恩一眼,上楼回卧室去了。

“您要吃点什么吗?我记得还有牛肉没有吃完,我帮您热一下吧。”拉斐拉开冰箱取出食物准备着。

“不用了,你回去睡吧。”

“我不困,我想跟您说说话,”拉斐将牛肉在火上热起来,“案子的进展怎么样了?”

“还是一筹莫展,不过第三起案件的验尸报告也出来了,”迪恩在餐桌边坐下来,“这具尸体的手脚处都有捆绑的痕迹,而且,受害者在死前被扎了几十刀,都是避开了大血管和重要器官的刀伤,死因是失血过多……”

“看来凶手已经越来越享受杀人的过程了,他在加重受害者的痛苦,从当初的冲动型杀人变得越来越理性了。”

“这也意味着我们将越来越难抓住他,当然,他也给了我们一个线索——凶手拥有一定的医学知识,不然不会那么轻易避开人体的要害处。”迪恩捏着太阳穴低声叹了口气。

拉斐将热好的牛肉端到迪恩面前:“肯教授已经正式邀请我加入他的心理研究中心了。”

“你在那边会很有前途的!”

“我还没说完,”拉斐神秘地一笑,“我只答应在心理研究中心帮几天忙,因为我之前向联邦调查局递交过入职申请,并顺利通过了考试,昨天接到通知说我下个月就可以正式入职了。也就是说,爸爸,以后我们就是同事了。”

“拉斐!”迪恩惊讶的睁大眼睛,“这真的是个惊喜!儿子,我为你骄傲。”

“我想可能是我在911报警中心服务的经历打动了他们。”

“一定是这样,他们是非常看重平时对社会治安和公益活动的参与度的。”

“我在外面找好了房子,明天就搬过去。”

“真抱歉,我本来应该帮你搬家的,可是……”

“我明白,一个月后我们就在调查局见吧。”

“好的,我未来的联邦探员。”迪恩伸出手去,跟拉斐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拉斐进入了心理研究中心,在进行心理学研究的同时,他也一直都关注着父亲负责的连环杀手的案子。鉴于凶手作案手段极为残忍,媒体将那个连环杀手称为“嗜血之魔”。

天还没亮,拉斐就被一阵电话铃声震得清醒过来,是肯的电话:“拉斐,我刚接到调查局的求助电话,‘嗜血之魔’又作案了,反正你下个月就要到那边去入职了,就把这次当做认识未来同事的机会吧,地点在橡树街10号。”

接了电话,拉斐不敢有丝毫迟疑,赶紧往案发现场赶去。拉斐对周围负责警戒的警察亮明身份,快步进入现场。站在门口的人递给他一副手套,接过的瞬间拉斐抬头发现,这个人就是父亲。父亲对他挤挤眼睛,他顿时明白了,是父亲打电话向肯请求援助的,目的就是让他能够名正言顺地进入犯罪现场做调查。

客厅中的尸体还没被挪走,拉斐凑近过去,受害者被绑在一张折叠椅上,面目狰狞。

拉斐伸手轻轻触摸了尸体两下:“根据尸僵程度,应该是死于12小时以前,是谁发现的?”

“隔壁邻居,就是……”迪恩转头指了指窗外正要说什么,手机铃声骤响,他摆摆手,先接了电话。“什么?这么明显的线索你们居然现在才查到!”他挂了电话,看着儿子疑惑的表情摇摇头,“是技术组来的电话,他们刚查到一条重要线索,这几名受害者的共同点——他们的孩子都在同一个学校,”他扭头看了看窗外,又想起了之前的话题,“发现尸体的……你看,就是那个穿运动服的人。”

“那个?”拉斐有些惊讶,“但是……那是凯学校的医生,也是他们社区橄榄球队的教练——扬。”

当扬在审讯室看到对面的迪恩和拉斐时,脸上交织着惊讶、羞愧的复杂神情。迪恩问道:“你是怎么发现尸体的?”

“麦斯先生是我家的邻居,他的儿子杰克也在社区橄榄球队,我每天去球场时都会顺路去他家接小杰克一下。”

“难道杰克之前没有告诉你,他和他妈妈昨晚要出城去外婆家,今天不用你接送了吗?”

“没有,大概是他忘记了吧?那小家伙总是丢三落四的。”扬的声音中透出茫然,很快又压低声音回道,“你认为是我杀了麦斯先生?”

“这只是例行询问。昨晚麦斯夫人和杰克都不在家,凶手就是趁家中只有受害者一人时作案的。你昨晚七点到十二点间在做什么?”

“够了!在我的律师来之前我什么都不会说!”医生怒吼道,抬头时瞥到了站在角落中的拉斐,转而将右手覆在额头上。

“典型的羞愧表现,”拉斐站在后面冷冷的说道,“单手放在眉骨处,避开和对方的眼神交流,这是羞愧的表现,你究竟在羞愧什么?”拉斐的目光冰冷,语调中带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

“没……”扬挠了挠鼻子。

“皮诺基奥效应,”拉斐又适时的开了口,“人们撒谎时由于紧张会使得血压增强,导致鼻子膨胀,从而会引发鼻腔的神经末梢传送出刺痒的感觉,用手摸鼻子就表明你有想要对我们掩饰的东西。”

“……”扬现在实在不知道应该把手放在哪里,似乎在哪儿都是错。

“扬先生,我来了,”一个西服革履的男人走进来打断了他们的对话,“好了,探员先生们,我是扬先生的律师,我们现在可以走了吗?”他看两人没有说话,才又加了一句,“还是你们打算扣押他48小时,然后再宣布没有证据后放他走?”

“我们只是请扬先生来了解一下案情,协助警方办案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扬耸了耸肩,在临走的一刻,他又看了看站在角落中的那个有着东方面孔的俊美青年。不似往日总是面露微笑,现在的他目光冰冷泛着寒光,丝毫不掩饰对自己的厌恶和轻蔑。这小子仿佛真的能看透人的内心一样,扬心里恨恨地想到,看来他真的知道那件事了,扬紧蹙着眉头关上门,退出了审讯室。

拉斐用力撞上车门,若有所思地迈步向家中走去,拉开门时发现凯坐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往嘴里塞着薯片。

“家里就你一个人?”

“拉斐!”凯惊喜地跳到沙发靠背上望着他。

“我回来拿本书,妈妈呢?”

“妈妈打电话说今天加班,让我一个人随便吃点东西。”

“你就吃这些?”拉斐的目光扫向沙发前的茶几,上面凌乱地摆着几块已经冷掉的比萨饼和一听喝得差不多的可乐。他伸手宠溺地揉了揉凯的头发,“去换件衣服,我上楼拿本书,一会儿带你去吃饭。”

“哥哥,你最伟大了!”趁着凯欢呼着跑去换衣服的时候,拉斐回到自己房间的书架前,手指在一排书的书脊上依次滑过,很快停留在了一本有着黑色封面的精装书上。翻开夹着书签的一页,目光快速浏览了一下内容,又闭目重温了一下,才合上书下楼回到门厅中,跟凯一起离开。

迪恩从面前堆叠着的一摞资料里抬起头看了看表,已经八点多钟了,他起身准备去倒一杯咖啡,猛然想起应该给妻子打个电话说今晚要加班。不过……还是算了,迪恩将拿起的电话重又放下,最近安对他的态度越来越冷淡,他们在谈话时,不管话题是什么,只要他开口,就总能发现安正抱起胳膊皱眉看着他。拉斐对此是怎么说的来着?他捏了捏额头,想起那黑发小伙子认真的表情:“爸爸,是谁对你做出这样的动作和神情?这表示对方对你的话题一点兴趣也没有,随时想要从面对你的场合中逃离出来。”当然,迪恩并没有告诉拉斐那个想要逃离的人是他们的妈妈——安。

迪恩叹了口气,端着咖啡坐回椅子上,随手拿起桌上的文件——这是拉斐从这四名受害者的孩子就读的学校医务室搜来的资料。扬确实可疑,但是……迪恩抓了抓头皮,将自己那一头漂亮的浅棕色短发揉得有些凌乱,他还是第一次看到拉斐脸上那种冰冷的表情,那样的拉斐简直让人恐惧。

杰克?麦斯的一份就医记录引起了他的注意——双臂多次骨折,肋骨有骨裂后愈合的痕迹,身上有多处烫伤……杰克是橄榄球队的成员,就算球赛中经常会出现剧烈的身体冲撞,但多次骨折也确实有点说不过去,更何况,烫伤……迪恩突然想起什么似的翻出了前三个受害者的孩子的情况,果然,无一例外——所有的孩子都有骨折、烫伤、淤伤等一系列就医记录,然而这些孩子中只有杰克参加了运动社团,这说明……迪恩为自己的想法倒吸了一口冷气,这说明这些孩子一直都在受到不同程度的虐待!迪恩掏出手机拨通了拉斐的电话……

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时,拉斐正坐在餐厅里翻看着那本从家里带出来的书,对面是正大口嚼着牛排的凯,挂了电话,拉斐见凯直盯着他,于是笑笑:“爸爸打来的。”然而对方的目光却越过他的肩膀投向了后面的一对客人,凯有些神秘地压低声音:“你看那人竟然是扬医生,他对面那女人的背影好像妈妈。”

拉斐的肩膀一震,随即回过头去,看到了扬脸上那恋爱中的人才会有的表情,很显然,对面坐着的女人和他是一对恋人。拉斐将脸转回来,目光扫到手中一直紧握着的那本书上,他捏住凯的脸颊让他面向自己:“傻瓜,那怎么会是妈妈?嗨,我说,一直盯着其他用餐的客人可不是什么礼貌的事情。”

当那对情侣结账出门时,拉斐抬头露出微笑:“凯,想吃冰激凌吗?对面那家店就有,你在这里等一会儿,我很快就回来。”

十多分钟之后拉斐才出现,手里空空如也,他重新坐在凯对面,手指无意识地敲击在精装书的封面上:“那家店今天没开门,你吃好了吗?我送你回家。”

两人出了店门,凯刚坐进车里就指着车窗外喊起来:“那家冰激凌店明明开着门嘛!你看!”

“噢,”拉斐没有回头,他发动了汽车,“大概是刚开门吧,下次我带你去吃大号香蕉船。”

“如果你反悔的话我会把它扔到你的头上。”凯随手抄起了拉斐扔在后座上的那本黑色精装书以示威胁,却突然被封面上画的一只深邃的眼睛吸引住,“你竟然看这么难懂的书啊,这个单词念什么?”他指着那只神秘的眼睛上方的一串鲜红的英文单词问道。

拉斐漫不经心地瞟了一眼封皮回答说:“催眠。”

肯最近不知道正在忙些什么,拉斐似乎有阵子没见过他了,打他的电话也总是关机,最近的日子他过得都有些恍惚,今天刚接到了调查局的通知,要求他提前入职,理由嘛……

“第五起,”迪恩在会议室里焦虑地走来走去,“简直无法想象,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都发生在同一个社区,受害者的孩子都在同一个学校,而且全部受到过不同程度的虐待,我们掌握了这么清晰的线索竟然还能让凶手再次作案!”他的眼中布满了血丝,自从接手这个案子之后,他就没再好好睡过一个安稳觉。

拉斐坐在最靠近墙角的位置,当迪恩的视线扫到他身上时,他抬起头回应了父亲的目光:“我可以确定凶手就是扬,他是学校的校医,因此对学生的身体状况非常了解,在得知了几个孩子经常遭受家长虐待时,他为了保护孩子们而下了杀手。他的各方面都符合我们的特征——懂得医术,与受害者认识……也许您还记得那天讯问他时的情景,紧张、掩饰,很多问题都说得模棱两可。很明显,正是由于我们三天前对他的讯问刺激了他,从而加快了他作案的步伐。”

“我们要的是能够逮捕他的有力证据。”

“先以嫌疑人的名义拘留他,然后一点点地施加压力,我有把握让他开口。”

“拘留他很容易,但是你记住,如果迫不得已用了这一招,那就意味着我们只有48小时,一旦没法让他开口,我们反而会陷入被动的境地。”

“希望您能相信我,我非常有信心。”

“好吧,”现在看来只有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了,好在他从没让自己失望过,迪恩拉开椅子重新站起身,“安德烈、吉尔,你们两个去扬的住处;拉斐、伊扎克、希尔德还有我去学校,其他人待命。”

当校长的目光与一群全副武装的探员身后那个黑发青年接触时,不由得打了个寒战,他认得这个夹杂在一众高鼻深目的欧美面孔中的唯一一张东方面孔,前几天才从扬的办公室搜走了大量资料的家伙,和那天一样,唇角噙着的温柔微笑之上是一对毫无感情的深邃双眸,让人一见便有些心悸。

校长皱着眉头拨通了医务室的电话,无人接听。

这时,迪恩的手机响起来,是安德烈打来的,他说扬没有在家,但他们在衣橱里找出了一件带血的衬衣,需要化验才知道是不是属于受害者的。

迪恩一拳砸在桌上,居然就这么轻易地让他再次作案。带头出了办公室,却发现拉斐不见了。伊扎克说他刚才接了个电话就跑走了。

掏出手机拨打儿子的电话——长久的铃声,无人接听。这小子在关键时刻究竟跑到哪里去了?!该不会是……拉斐在看到扬时那张冰冷阴沉的脸浮上迪恩的脑海,他不敢再往下想了,赶紧拨了电话给技术组:“马上给我查,

“定位他的位置。”

“对方已关机,无法定位。”

“那给我定位拉斐的位置!”迪恩坐在驾驶位置,用力关上车门。

“他在持续移动中,目前在……第七街……”

“预估他的目的地。”迪恩发动了汽车,雪佛兰越野车的排气管发出怒吼声,黑色的车体仿佛巨大野兽一般向前冲去。

“我想那应该是枫树街……枫树街9号,啊?那是……”技术组主管的声音颤抖起来。

“是我家……”迪恩的声音低沉了下去。

当迪恩带着一群探员踹开家门时,房间里的血腥气扑面而来,其他人都下意识地捂住了鼻子,只有迪恩迈步进入,握枪的手微微颤抖。

客厅里,血水仿佛河流般肆意流淌在红木地板上。墙角静静地躺着一具穿着布满弹孔、被鲜血染红的医师长袍的尸体,他睁眼望着客厅中央,似乎对自己的死不可置信。客厅中央,黑发的青年跪在地上,膝上躺着一具已渐渐僵硬的尸体,颈部大动脉被割断,可以想见当时血液是如何喷薄而出的,以至于将那头耀眼的金发全部打湿成一缕缕的。迪恩的喉头仿佛被东西堵住,他开口轻声唤她的名字:“安……”

跪着的青年应声抬头,那张俊美的脸上仿佛失去了一切表情,冷硬而毫无生气,神色漠然如同石像,眼里是空无一物的荒凉,他的声音带着歉疚:“爸爸,对不起,我还是……来晚了一步……扬那个疯子打电话给我,他说他会杀了妈妈……他说他要……报复我们……”

迪恩手中的枪跌落在地,办案二十多年,这是他第一次在犯罪现场如此失态,他大步走过去,将儿子紧紧抱在怀里,现在这种时候,不需要什么语言……

安?乔伊的葬礼上人头攒动,一直杳无音信的肯也出现在葬礼上。

“教授,谢谢您能来,”拉斐转头与身边那个有着浅棕色短发的高个男人对视了一刻之后又将目光转回来,“爸爸,这是我的导师,安东?肯博士。”

“您好,谢谢您能前来,我是拉斐的父亲迪恩?乔伊,”浅棕色短发的男人又拉过手边与他相貌相似的少年,“这是我的小儿子凯。”

“请您节哀。”肯握了握对方伸过来的手,走到灵柩边,雪白的衬布上躺着一个面容安详的金发女人,能够想见她活着时是如何的耀眼。肯回头望了拉斐一眼,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转身坐到了最后一排的位置上眉头紧锁。

调查局内务部派了问询组下来,针对拉斐涉嫌虐杀犯罪嫌疑人展开问询——他在击毙扬时射空了整个弹夹——全部20发子弹。当然,所有人都知道,这不过是内部走个程序罢了,不论是谁,当面对一个杀害自己亲人的丧心病狂的凶手时都会毫不迟疑地开枪,不管弹夹里是20发还是200发子弹都一定会打光,更何况这个被打死的还是个作案多起、把一帮最优秀的探员耍得团团转的连环杀手。

事件很快就平息下来,局里只是象征性地推迟了拉斐的转正时间并责令其在家思过。但失去母亲的拉斐明显颓废了下来,连续几天他都到墓园去凭吊母亲。

肯在葬礼之后又一次失去了音信,没人知道他在忙些什么,他的助理只对前来请求帮助的人说,肯博士说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去确认,在他回来之前拒绝一切委托。

清晨的薄雾在周遭散开,太阳却仍笼在灰蒙蒙的云层里,细密的雨水连绵不断地打落下来。一个男人手中握着卷成筒状的一摞纸,淋着雨不紧不慢地来到墓园,远远地就看到那块青黑色的墓碑前早已立着一个身形修长的男子,他身后那棵高大的枫树上落满了不祥的黑色乌鸦。待男人走到树下时,受到惊吓的大群乌鸦拍打着难看的翅膀飞上天空,犹如突然激起一层黑灰色的泥浆。

“我猜你就在这里,拉斐。”男人先开了口。

墓碑前的男子转过身来,那张俊美的东方脸孔在雨雾里显得愈加苍白,声音里却带着一丝笑意:“你终于来了,教授,我等你很久了。”

肯盯着自己的得意弟子沉默了一刻才缓缓开口:“其实你才是‘嗜血之魔’?”

“是的。”拉斐耸耸肩。

“认识你这么久了,我竟不知道你是个这么坦白的人呢。”嘲讽的微笑爬上肯的脸。

“在你面前撒谎也没用不是吗?人形测谎仪先生。”

“她也是你杀的对吗?”肯的目光越过对面人的肩膀,望向那块青黑色的墓碑,碑上有一张美丽的金发女人的照片,照片下是她的名字——安?乔伊。

拉斐的肩膀猛然抽紧,又缓缓放松:“先说说你是怎么发现我就是凶手的吧。”

“你的表现堪称完美,只是我在了解案情之后注意到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作案动机——扬医生没有任何的作案动机。”

“你没把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疯狂人们的正义感当成作案动机我还真是深表遗憾。”

“我最开始确实以为是正义感使然,不过在见到尸体照片时我就动摇了,所谓正义感的论调根本站不住脚,就算他会为了正义感去杀人,也不会将尸体破坏成那个样子,用你们的专业术语叫什么来着?‘过度杀戮’?对,就是这个,很明显,凶手在作案时是带着难以消解的怒气的,这说明凶手与受害者不仅认识,而且有仇。我后来调查过扬医生的情况,他从小就有个幸福的家庭,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也都顺风顺水,从来没遇到过什么大问题,更没有跟他人结过仇。”

“那你是怎么怀疑到我的呢?”

“确实,你之前的表演一直都很卖力,只是有一次我无意中听说你曾在911报警中心服务过,这才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我动用了些关系查到了你在911报警中心服务时发生过的有关家庭暴力的报警电话。果然,几个死者的家人或邻居都因为死者的家暴打过报警电话,而且那些电话记录显示当时的接线员都是你。你对扬的分析其实也全部适用于你自己——懂医术,与受害者认识……但在当时的我看来,有着一个幸福家庭的你也并没有作案动机,一直到……”肯再次将目光投向拉斐背后的墓碑上,“一直到乔伊太太葬礼那天,我见到了她的遗容,也见到了你口中的父亲——迪恩?乔伊先生,这时我才发现自己忽略了一个大问题。你是被收养的,乔伊夫妇并不是你的亲生父母——一对西方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没法生出一个有着东方面孔的孩子。我又私下调查了你的身世,找到了你住过的那个孤儿院,并且查看了有关你的记录。在你被乔伊家收养之前,有着地狱般的童年。由于经济危机,你父亲失业了,这之后的他变得暴虐,你母亲不堪忍受,离家出走了,于是你就成了你父亲唯一的泄愤对象。还记得你毕业论文中的一个论点吗?连环杀手的共同点——他们都有一个暴虐的父亲和一个糟糕的母亲,没错,你的毕业论文阐述的连环杀手其实就是你自己。这时候,我又想起了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你做过的那个表情认知的测试,”肯从外衣兜里掏出一张有些潮湿的纸展示在拉斐面前,“这是你的测试成绩——满分。当初正是这个分数让我对你产生了兴趣。说真的,我之前从没有见过任何一个未受过微表情训练却能从他人的表情读出其内心世界的人,我以为你是个天才。但知道了你的身世后,我才恍然大悟,你对人们表情的敏感和理解并不是一种天赋,那其实是后天反复实践和训练的结果——一个弱小的男孩在面对比他强壮数倍的暴虐成年男人时要怎样才能避免受到伤害呢?毫无疑问,那就是在受到伤害之前先通过对方的表情变化和肢体动作了解到对方的意图以便随时逃跑,换句话说,通过读取他人的表情来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对你来说是一种生存技能,也是你能够顺利活下来的唯一手段。”

“你的生父死于酗酒过度,之后你被送进了孤儿院。乔伊夫妇收养了你,为了不再次受到伤害,你仍然伪装成一个懂事善良的孩子,”肯将手上一直卷成筒状的一摞纸展开,自顾自地翻找着,“我把你的毕业论文打印了一份出来,你的论文里提到了这样的观点:‘在儿童成长期间,男孩主要从母亲那里汲取能量,内化为形成自身的心灵力量,而对父亲由对抗发展为认同,并继承父亲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但如果此时不幸因为各种外在原因没能完成上述转变,将直接导致儿童带着完全破碎的自我,无法正常地进入到社会化这一环节,这是直接导致他们在日后无法与同龄人正常交流的原因。’终于,当乔伊太太发现了你的勾当之后,你对她下了杀手,当然,这一切都是你催眠扬医生之后让他替你做的。”

“住口!”刚才还一脸轻松的拉斐猛然捏紧拳头,声音低沉了下去,“我不想杀她的,都是她的错,我是为了凯……”

“你还敢说你是为了凯?你杀了他的母亲!”

“我宁可她死!我只是不想凯受到伤害,”拉斐抬起头注视着肯,“妈妈……她并没有发现我的事情,是我发现了她不可告人的秘密——婚外情,和扬……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既能将所有罪行推到扬身上,又可以……于是,那天就在他们吃完饭结账出门后,我在车库里催眠了扬,之后又把带血的衬衫塞到他的衣橱里。我为他埋下的暗示会在3天后自动解开——他会绑架并杀害她……”

“拉斐,你有没有想过,凯才12岁,失去母亲对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会有多么痛苦?”

上一篇: 问题教学论文 下一篇: 社会化媒体营销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