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7: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堂管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课堂管理论文

篇(1)

2.课堂时间紧,任务重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老师一般都是满节课的讲,不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空间,而且有时为了赶上教学的进度,一节课讲的内容都是两三节课的内容,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还有很高的要求,很显然这种教学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及时地消化吸收,就会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的效率就会下降。

3.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不新颖,无创意传统的教学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不新颖,无创意,就导致了高中数学课堂的枯燥无味,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在传授知识,对学生其他方面没有一点的培养,把学生看成学习的机器,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4.只注重理论教学,不重视实践高中的一些数学老师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材展开的,不联系实际生活,不进行实践教学。老师应该注重一点,学习的理论知识如果不参与实践就没有一点意义,只有将知识与实践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与社会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还要注重实践教学,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有效管理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

在高中数学课堂的管理上,首先应该提高教师的管理能力。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制定有效的课堂管理制度。同时,老师还要提高自身的教学修养、自身的专业水平,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老师还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其次,老师应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和学生交流沟通,才能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打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发散学生的思维,大大地提高高中数学的课堂效率。最后,老师要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高中的数学课堂上,老师要采用科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篇(2)

一、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列举式提问。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错了。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例如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气体、液体、固体三类分子运动现象;第二题可按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分类。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物理知识应用性提问。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这是教师提问的一般方式,学生也能作出正确回答。我尝试改成这样的问题: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进行分析及比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解答。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

篇(3)

二、开展专题研究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成效

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尤其是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分析研究,在操作以及研讨中加深理解,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提升。笔者在教学中没有拘泥于单纯的讲授活动,而是将相关教学难点以专题研究、操作分析等形式进行突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让教学成效更为显著。例如,教学“能源”部分的内容时,笔者要求学生事先搜集了生活中所运用到的各种能源,并简要叙述各种能源的运用情况。这样的专题活动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精心准备,电能、风能、太阳能等均有涉及,相互交流汇报之中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给予了学生表达的机会,让课堂教学更为活跃。

三、深入社会开展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小学生在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给予学生拓展的空间,引导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之中,开展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实践调研中验证理论知识和巩固理解效果,这也是深化科学教学成效的重要抓手。笔者在教学中将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鼓励学生自主开展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解决问题。例如,在生态平衡内容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本地区生态平衡状况进行初步的调查研究,了解影响生态平衡的主要方面,尤其是过度工业化发展所造成的失衡,在调研过程中,学生增强了对生态平衡的理解,也形成了学生绿色环保与低碳生活的理念。笔者还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生态农场进行参观,听取农场主介绍场内绿色循环生态产业模式,学生增长了见识,也领略了生态高效农业的微平衡效应。学生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写出的建议、调研文章以及心得体会各具特色,深化了学习理解的效果。

篇(4)

二、科学地对待学生不守纪律等行为问题,彰显执行力、向心力

吉诺特认为,纪律是一点点地逐步形成的,在纪律形成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教师所发出的信息要与学生对情境和对自己的感受相互一致,鼓励学生自我控制。根据吉诺特的理论,我认为纪律是一种道德习惯,是学生在较长的时间里逐渐形成的一种管理自己的行为模式。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地对待学生不守纪律等行为问题,彰显执行力、向心力。

1.理智而文明的语言

语文教师用理智而文明的语言告诉学生:“你们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但是这些语言的流露是不责备、不训斥、不说教、不控诉、不命令、不威胁、不羞辱。理智而文明的语言描述哪些必须做,而不是责备谩骂学生曾经做了什么——“陈×,我们都应该懂得规矩,在每天的8点前我们就该坐在座位上”,而不是说“你总是迟到。没有上进心。你是不守纪律的学生。”前者谦和的责备,能让学生愉悦地去接受。后者则是生硬、不合乎人性化的管理。

2.语文教师要能接受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渲泄而不是一概否决

语文教师应接受学生个体环境的感觉。如果一位学生在座位上一直抱怨:“我没有明天。”“我不想活了,人活着没有什么意思。”等,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懂得接受学生个体环境的孤独感,同时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语,要利用语文的视觉艺术去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让个体学生懂得活着的美丽与温馨。比如用《假如给我三天视力》这篇课文对个体学生讲解,向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人活在世间是幸福的、美好的,并要活好每一天!

3.语文教师要避免为学生贴标签

语文教师的名片就是文明有礼,不说脏话、不粗野,更不会瞧不起学生。语文教师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为他们任何人贴标签,不能说:“你这一生就这样了。”更不能说:“你这一生完蛋了。”

4.正确、恰当地评价学生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需要语文教师的激励与表扬,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谨慎使用表扬,表扬太多也会起相反的作用。在45分钟的课堂上,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问题,教师的谆谆教诲能促使学生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应与学生合作,欣赏学生、理解学生,用双赢的观点解决课堂问题。面对个别调皮的学生,语文教师应该用不同的言语与行为方式,但不能给学生冷脸,因为“一生气你就输了!”所以要采取特殊的方式方法,用一种超常的语言,引领其走出误区,使他们从心中感到愧悔,进而改过。语文教师不能咆哮愤怒、横加指责,若如此,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后果可想而知。作为教师都要深深地懂得:21世纪培养的学生绝对不是天生的奴隶。

5.引导学生养成合作精神

团结合作是一种精神力量,尤其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的人文性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合作精神。语文教师在与学生合作自主地进行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时,把知识的种子水到渠成地撒在每个学生心灵的田野,教师的言行如和煦的春风,抚慰学生的灵魂,在与学生真诚友好的关系中把智慧嫁接在学生的头脑意识里,使学生心灵的种子开花、结果,学生增长的才干最终变成未来的生产力。如果学生出现了行为问题,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像敌人一样正面批评学生,甚至辱骂学生,他们有较强的自尊,所以教师应该采用友好的方式,如“你为什么这样做?”“你这样做对你来说有什么帮助吗?”“你觉得这样做对你有益吗?”“你这样做是否影响了他人?”“你心里感到快乐吗?”“你欣赏一下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一定感到吃惊!”语文教师如果能采取如此的问话,则能迂回地解决学生的行为问题,使学生在教师采用的特殊执行力的教态中深感自责,且能反省自己。

三、在45分钟课堂里,引导学生,使其具有正确的判断力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对其问题做出道德价值的判断,从而形成自己学习的风采。比如我在讲周国平《人最高贵的是灵魂》时,向学生们提出“你觉得灵魂对你来说重要吗?”“你觉得作者在文章中阐述的道理对自己的道德修养有提高吗?”“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你从中学到了什么道理?”“你觉得有道德感染的力量吗?”等问题。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绝对不能做出道德判断,比如直截了当地说学生“你是一名坏学生。”“你是让我不喜欢的学生。”“你的灵魂坏透了。”等判断话语,会挫伤学生的尊严,让他们感到羞辱与难受。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用正确的判断力来维持和推进课堂进程,学生的判断力也会得到提高。

四、制订授课与阅读计划,满足当代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并科学地实现,具有感染力

语文教师要制定课堂管理计划,同时渗透人文关怀、道德管理、艺术境界、伦理哲学等,具有感染力、想象力。在课堂上实施教学,满足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享受知识的愉悦与,语文教师的课堂价值方得到实现。

五、做出科学承诺,付诸行动,且能兑现,体现凝聚力

语文教师在学生面前要用实际行动心甘情愿地在现实课堂中把语文科学知识的传授予以实施和完成,率先垂范,给学生树立光辉的榜样,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他们就能自觉自愿地完成语文教师布置的作业。

六、语文教师不接受学生的借口,具有辨别力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做出一定的表白后,语文教师不能接受学生未兑现表白的借口,如果学生实施了自己的个人表白,如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作文,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和积极强化。应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无论在何种情境下,他们都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促使自己的行为上升到道德情境。

七、承受自然后果,显现厚重的承受力,示范极强的生命力

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允许学生承受问题行为的自然后果,但根据当今的发展,教师不能施以惩罚。同时根据文道统一的原则帮助学生重新制定好上课学习计划和制订更好的承诺书。在此过程中,要表明语文教师只是处理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学生本人,即对事不对人。语文教师对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应该这样说:“老师很喜欢你这个学生,但是不喜欢你的行为。”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欣然接受教师语重心长的“评说”,他们会检点自己的行为。另外,教师还要表明行为改变的责任应该由学生自己承担,而不是由教师承担,因为任何一名受教育的学生都应该有理性,他们在语文课堂上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产生问题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语文教师不要接受学生不良行为的后果,教师要谆谆教导学生:“好的行为来自好的选择!”“好的行为说明你是未来的好公民。”“好的行为能让你未来的人生风景里结满香脆欲滴的瓜果!”“好的行为会使你的人生处处是欢歌!”“一个人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教师的一言一行为学生示范极强的生命力!本人认为语文课堂管理风格是语文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核心理念,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灵活机动地做好调解工作。

篇(5)

生本互动是指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的。真正的互动,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得、多角度得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文本是语言符号的堆积,如果单纯的依靠学生自己是无法体会出文本中的意境的。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并将他们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西湖》一文用优美而带韵味的语言,叙述了西湖的秀丽多姿。虽然文本中有许多适合学生体验的文本情境,如文字情境、多媒体情境等都能将学生带入到文本所描述的画面当中。所以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手段,将它组成了一个整体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进行体验、探索。我首先以录象导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又以当小导游、小讲解员的方式,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给他们留下了宽阔的想象余地,使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到文本描写的广远意境之中。对文本的理解,不仅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有自身情感的体验,而且由表及里对文本内在内容也有了很深的体会。学生刚从情境中走出,便提出了很有创造性的问题,而且,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也是那么富有创造性,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也得到了体现。

二、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尽情交流。

语文教学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主体与群众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顿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要唤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建立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分组学习交流中,教师可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设民主、平等的思考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进行多向思维。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与发散性,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我就安排了足够的学生议一议,比一比,演一演,说一说,如让学生自学第二次与第一次比,第三次与第二次比,你发现狼和小羊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猜一猜为什么狼不想再争辩了?对于这些问题,都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或小组合作,或个人自学,同时又将全班讨论与教师点拨有机结合。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尽情交流,同时,学生独特的见解也得到了显现。这可是靠老师的一味讲解永远也得不来的呀!

篇(6)

在我们的语文中,很多课文中都可以配上恰当的乐曲,进行课堂教学。在我实习中,我上的《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中,我就利用音乐渗透了其中。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在课前,我先用《祝你生日快乐》导入,课堂气氛马上就好起来了,在听歌曲的中,同学们可能进行联想,联想到生日蛋糕、生日礼物、父母和孩子一起过生日的场景……那么听完这歌曲,我就问同学们“当你们听这首歌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那么学生很快就能把刚才听歌时的想法告诉大家,然后转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祝贺生日的故事——可贵的沉默”。这样利用音乐转入就非常的自然,选择了孩子们感兴趣的、熟悉的歌曲,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自己学习,充满创造性的感受与表现过程,能够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深入领会课文,体会“沉默的可贵”,懂得了回报父母的爱是本课的教学难。那么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放相关的歌曲,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在课文最后我就找了阎维文的《母亲》,这是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入学前的新书包有人帮我缝,爱吃的三馅饼有人帮包……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母亲点点滴滴的付出,生病时的焦急,平时默默无闻的关心、叮咛……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在听这首歌曲的时候我让同学们边听边想平时爸爸妈妈是怎么关心你照顾你的。同学们听完这首歌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哭了,我从这里看出孩子们已经真正理解到了父母的爱,抓住这一契机,我问同学们应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同学们畅所欲言,“爸爸妈妈下班时给他们倒开水,给爸爸妈妈捶背,在他们生日的时候送上我们亲手做的生日礼物……”歌曲的运用不仅使课堂的效果好起来,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欣赏音乐,感受课文的时代背景。

音乐是艺术,从审美的角度唤起学生的感受的共鸣,针对学生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借助音乐的感召力,有目的的听,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有些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是不同时代的作品,远离学生的生活。教学时老师通常是作一些时代背景介绍,就象上历史课一样介绍一下,这很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效果就不好。如果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高了,能积极得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学习效果自然会好,如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唱一遍《志愿军军歌》,就能把学生带到1950年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的情景中,“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学生随着进行曲的旋律,就展开了联想,想到一些战争片中部队行军的镜头,想到大部队奔赴朝鲜战场和敌人拼杀的情景。这样,学生就知道了抗美援朝的目的,这为学习课文分析人物的思想基础是保家卫国打下了基础。学生也很轻松的学完课文。

篇(7)

“参与式”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平等参与”为基本理念,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性、公平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讨论机会多、讨论面广,几乎包纳了全班的所有学生。这种教学要求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互动交流,因而改变我们以往的课堂管理方法,也是发挥“参与式”教学活动的真正作用,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课堂管理上应体现出民主性、公平性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性、公平性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以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的身份积极地参加到活动中,使学生感到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公平的,都是参与者,是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者和引导者,而不是活动和学生的掌控者。教师在给学生评价时,不能用不文明的语言,允许学生说“不”。教师应平易近人,不摆架子,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虚心接受学生意见,敢听学生的逆耳忠言。把自己的职业当作是一种服务性的事业,尽可能改变工作态度。2.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民主性、公平性学生之间的民主性、公平性,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生活、学习的兴趣,以至改变一些不良的习惯。可见,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公平性尤为重要。那么,在课堂管理中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歧视和宠爱学生。在课堂评价上应明着来,不要暗着去。对某个学生有意见时,不能“,捉弄人”。把发言、讨论、朗读等展示自己的机会尽可能平等地给每一个学生,不能分成绩好坏、性别、年龄等。不要让学习好的学生“胡作非为”,因为优生也有缺点。在进行口语交际、词语表达等实践活动时应多鼓励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使他们也有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逐渐感到自己“也能会”。在课堂中管理学生方面应“严”与“宽”相协调在“参与式”教育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个人表现更为突出,而语文教学活动在用词、说话、表达等方面比其他学科有更强的严谨性,因此在“参与式”教学的课堂有时会出现一些意外的现象。如有些学生发音、用词等大不敏捷,造成一些学生哄堂大笑,讥笑别人等现象。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以往的管理方法,随机应变,严禁不礼貌行为的学生,保护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自尊心。否则,不但教学效果不佳,还会给教学带来一连串的难题,这需要“严”与“宽”的统一。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有一部分学生以内容的影响,把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带入讨论中,这样的问题教师不应公开管理,应当在私下秘密解决,但必须严格要求。在讨论发言时,有一些错误是无意发生的,教师应即时说明其后果,要求下次不发生,要给学生一定的改正余地。但也有一些错误是学生为了表现个人,捉弄人等故意制造。这样的现象教师一定要严格处理,但这种处理要看时间的长短,如果需要时间短,即时处理;如果占用时间长,在课余和其他时间处理,以免占用别的学生的时间。当然,依据一些现象造成的影响大小,老师还可以用脸色告示或暗示警告。总之,在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一些行为该管的管,该放的放,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自。

在时间上,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和其他时间相结合在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活动中,把握住活动时间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但也需要其他时间相结合是一堂优秀课的必备条件。1.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以往的教学与“参与式”教学活动不同,尤其是“参与式”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过程,因而课堂时间分配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在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要讨论提出问题而进行交流,还要把问题的总结以个人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思维的交流和口语的表达效果。对小学生来说,既是一种表现个人的良好机会,又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把思维进行交流总结,和需要进行口语表白准备。那么,小学语文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数量等要给相应的时间,尽可能减少教师个人占用的课堂时间。例如:提出的问题在课前写在小黑板上。还有,把一些参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意外事情占用时间的事尽可能考虑进去。2.活动与总结的时间配合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活动一般是有活动和总结相结合的,那么把活动和总结的时间分配合理是搞好“参与式”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既要了解学生水平,又要熟悉教材内容的难点、重点等,合理分配时间。一般小学语文,尤其是高年级课堂教学中,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单一的,所以教师在分配“参与式”课堂教学活动时间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问题难度较大时,由于时间关系很难照顾所有学生时,在讨论的基础上可采用抢答的形式。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但解决时间紧张的问题,而且学生们有竞争性。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在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活动的课堂管理中,管理的方法是没有固定的,以课堂内的变化,管理方法也千变万化。但总的目的是相同的,上好每节课,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创新意识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作者:豆发勇 单位:甘肃省积石山县宋家沟小学

篇(8)

一、引起教学。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活动一般是先复习,再引入新课。但这样做学生会喜欢吗?如果学生认为知识已经掌握,那就是浪费时间了。因此,不拘一格、别开生面地引入知识点,这是我们在课堂改革中首先考虑的问题。引起教学的做法丰富多彩,千变万化,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故事策略。

教师根据学习方法讲一个故事,例如曹冲称象的故事,然后要求学生讲一个类似的故事,可能是乌鸦喝水的故事。经过比较,学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把新问题转化成旧问题来解决。所以,在学生听完故事之后,再让他们去计算梯形的面积,那就水到渠成了。

2.新颖性。

学生喜欢猎奇,新颖的做法必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自主参与学习。

一位教师上课的时候在黑板挂了一幅中国地图,然后让学生谈谈广州至北京的风景名胜,学生可高兴了。之后,话锋一转:“从地图你能知道广州到北京的旅程吗?”学生思考,在商量,到黑板来看地图,量地图,提出问题,尝试计算,并估算计算结果,成功地导入了“比例尺”一课。

3.创设问题情景。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学一般是从问题开始的,但是如果问题设计不当,

也不能引起学生积极参与。因此,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的性质”的时候,先在黑板写出1,10,100三个数字,然后让学生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学生显然能马上说出来。老师问:“你能使它们相等吗?”学生停住了,急速思考,出现了1米=10分米=100厘米,1元=10角=100分等。老师继续问:“如果不添上单位,能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1=1.0=1.00。这时候,学生会猜测:是不是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它的大小都不变呢?如果老师要求他们证明一下,学生探究的热情就更高了。

4.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学习。

一般来说,我们的教学改革都是改进教师的教法,而比较少考虑学生的学法,因此,课堂教学的局面仍然是学生围着教师转。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的,所以我们在研究教法的同时,也必需认同学生的学法,经常提醒自己:我的教法适合学生吗?学生想怎样学?不妨多和他们商量一下。

如:教学“垂直”这节课时,因为学生对“垂直”这一概念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我让学生想一想打算怎样来学。甲:我想通过做实验去发现怎样才垂直?乙:我可以观察周围哪些物体是垂直的,再小结。丙:我想通过量一量、画一画来学习。丁:我想老师用电脑演示很多有关的图形,让我们通过比较、分析去掌握。卯:我想自学。......师:好!就让同学们按自己的设想来学习吧。学生开心极了。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发现怎样学习。如果在教学中能解放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志去学习,那么将会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二、组织教学。

根据现代教学论: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和主导者。在成功导入新课之后,如何开展教学活动,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学生的文化背景不同,性格不同,处事的方式当然不同。我们在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的过程中,更渴求的是学生主体性的落实,从而创建“自主课堂”。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我们会考虑以下因素。

1.学生特征。

我们虽然提倡“小组学习”,但不反对其它的学习方式。因为有的学生认

为“小组学习”浪费时间,阻碍了他的发展,他们更喜欢独立完成任务;有的学生喜欢老师讲授,这样他们会明白得请清楚楚;还有的喜欢多种形式交替的学习等。教师只有走进学生,观察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才不会被课堂一些现象迷惑,以致作出错误的评价。

2.学生需要。

我们所说的学生需要包括两部分:知识需要和情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利用哪些资源要预先估计一下。因此,我们把学习用具摆放在教室的周围,如有条件还要提供多媒体设备(如电视、电脑和网上资料等),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选取工具,进行实验。在探索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哪些地方需要帮助,教师只有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才能发现,从而给出合适的指导。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总会有收获的,于是内心发出由衷的喜悦,希望自己的成功得到师生的赞赏。如何满足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的乐趣呢?我们是以“课堂成果交流会”的形式展示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推荐成果,发表见解,并随时接受师生的质询,然后共同评价,作出合理的界定。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更体现了创造、求精的意义。

三、监控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进度如何?学生学得怎么样?课堂的学习氛围你满意吗?如何处理一些课堂事件等等方方面面都要教师进行监控。要使这个系统不出现问题根本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做法有几点。

1.师生讨论,通过课堂制度。

如果我们仍然使用传统的一些课堂制度显然是不行的。虽然制度是为了约束学生,规范课堂,但是学生乐意接受吗?通过讨论,由学生制定的课堂制度,学生是自觉执行的。比如学生已经掌握了,他不专心听讲,行吗?学生为了证明结论而离开座位去测量、去搜集资料,甚至动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行吗?完全行的!只要学生去发展自己,只要这个学生的行为不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只要这个学生懂得使用教学设备,只要教师适度配合,为什么不行?所以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是规范课堂环境的重要举措。

2.建立学习小组监督机制。

每个学习小组都设立一名督导,负责检查组员的学习和纪律情况。发现组员有开小差或违规现象,要及时提醒,尽量把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每个组员轮流记录课堂表现,周五评价,评价分为自评、他评和小组评,教师再根据组长汇报进行表扬,提出建议,加以改正。

3.共在。

让学生时刻感到教师是和他们在一起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共在”。

教师应不断扫视课堂,知道课堂里正在发生什么,使学生知道教师随时随地都是与他们在一起的──注意到正在发生什么而且还可能尽早准确地发现不恰当的行为。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要设法把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作为课堂教学的监控者,教师要及时消灭学生不良行为的苗头和积极纠正不恰当的行为,不但要做到顾全大局,而且不能顾此失彼。

4.成长记录袋。

为了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我们建立“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不但关注学生的知识,而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强调学生的情感、心理品质能健康、和谐地发展。我们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自由行动。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生理的等诸多因素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主动探索与发展,形成积极的效能感。为了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我们更多使用的是定性评价,使学生从中看到希望,发现不足,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我们引导学生调节学习,逐步完善学习方法。我们还根据成长记录袋把学生的课堂生活拍摄成录象,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历程。

四、反思教学。

教学不但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长期以来,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严重地受到自身经验的影响,没有任何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创新。现代教学呼唤反思型的教师,我们提倡反思教学。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我们的做法是师生结合,共同反思。

教师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就教法和学法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做好记录。同时,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反馈进行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如何解决?换一种方式会不会好一些?然后,把学生的说法和自己的思考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恰当的教法和学法。

我们科组一些教师就是经常反思教学,教学水平提高很快。同时,我们一般规定每节课要留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到底学会没有?哪些地方还没有弄懂?有什么好的建议或创新的想法?等等都鼓励学生提出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师生共同解决。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学习的乐趣,我们还要求学生就本节课谈谈自己的收获,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心理等方面得到哪些发展?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逐渐把学习变成自己稳定的需要,从而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

作为课堂教学决策者的教师,不妨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想一想,不断学习,坚持反思教学经验,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教法适应学法,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为获得学习意义而共同努力的“工作空间”。

五、改进教学。

教学的宗旨在于培养自主的学习者,也就是能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养成终身爱好学习的学习者。我们研究“自主课堂”的主要导向是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优化教学,提高教学的效能感。所以教学需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改进教学的措施我们有如下几条。

1.案例分析。

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都上2-3次公开课,然后对课的设计意图和做法作出分析,从中体现哪些教学理念,不足之处是什么,如何改进等等。然后集体分析,上课教师写好教学札记,通过比较、分析和思考,重新写成较为优秀的教学设计。同时,还要求教师能对校级以上的公开课或优秀的录象课作出独立评价,学会评课。

2.教研活动。

“以教研促教改”,我们认为是比较现实的做法。怎样提高教研的实效性?我们注重的是交流。在科组学习中,指定专人专题发言,人人谈看法。通过交流,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活动中,我们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摆出来,一起商量,出谋划策,尽快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交流,我们逐步明白了教师的教育思想,例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等等,做到唯才是用。

3.培训教师。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从科组目前情况看,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已刻不容缓,需要采用多种不同形式和途径来提高师资水平。教师首先要学习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转变教育思想,以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所以我们要求教师自学,购买了较多的教学和教育杂志让他们参考,逐渐要求他们舍弃教案,根据自己的理念写出具有个性的教学设计,并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同时提倡积极参加培训和业务学习,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邀请专家进行对口培训,锁定“自主课堂”,强化策略学习。教师只有具备现代人的素质,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撰写实验论文。

实验中必定会出现各种问题,而对问题的看法,每位教师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我们要求教师坚持实验,注意反思,积极改善,逐步升华。为了体验实验的价值,我们鼓励教师把实验的心得写成论文,并向各级教育报刊投稿。三年来,我们科组教师发表在国家级、省级或区、镇级的教学和教育论文就有18篇之多,收获了较多的阶段性成果,享受到了实验成功的乐趣。同时,我们对论文按等次进行奖励,编成小册,并在科组学习中交流。通过实验,使教师们认识一个事实:科研能指导教学。从而更热心投身于科研活动,大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5.培训学生。

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要促使儿童的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内部特征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希望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的”、“终生的”和“内需的”的大课堂。为了达到这个境界,必须培训学生,才能更好地构建“自主课堂”。培训学生,我们主要抓好两方面。

①指导合适的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前参与—课中讨论—课后反思。“课前参与”指的是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材,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或自己通过书籍、网络、咨询、请教他人等收集资料;或按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做好准备;或动手制作图表、课件等,准备课上运用。我们要求课前参与,是因为发现学生的视野比以前开阔多了,任何教学都不再从零开始。而且,强调课前参与,目的也就是把教学内容前移,缩短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中讨论”指的是通过全班讨论或小组研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归纳、表达;学会交流、合作、吸纳、宽容;学会倾听、思考、质疑和辩论,从而淡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我们认为:讨论的成效不在乎场面的热闹,而在乎学生是否能真正思考问题。不是任何一个问题一出现就立刻讨论的,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开始讨论。因此,什么时候是讨论的最佳时机,采用何种形式讨论等等都需要教师研究把握,并能随机应变。

在“反思中前进”是我们科组的座右铭。因此,我们不但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反思,而且在课后也要认真反思。比如,在做作业之前先想一想:方法掌握没有?我准备用什么策略解题等等?如果发现疑点,就要请教老师或同学,直到弄懂为止。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快乐地完成任务。

在完成作业以后,我们还要求学生加深反思:我今天提的问题有价值吗?能不能难住老师?怎样才能延伸并拓展今天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具有深度的问题?于是,学生就设法寻找这样的问题并进行研究。这样做,往往这一节课的课后延伸又是下一节课的课前参与。有的虽然不是下一节课的课前参与,但又是属于这节课学习的知识点的拓展。这节课学完了,但问题延伸下去了,可能到某个单元的某个时候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实际上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课上带动课下,课下促进课上。

②加深学生热爱课堂的感情。

儿童不仅用思维认识世界,而且是用理智和心灵去认识世界的。学生年龄虽小,可是他们多么渴望对近旁的、自己周围的,还有远处的事物多知道一些啊!如果我们迫使他们天天跟词句和数字打交道,这种片面的和令人厌倦的单调性,自然会打消儿童对学习的热情。虽然,一些好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在课堂上能积极地活动起来,但这毕竟不能在学生的心灵播下牢固的基础。只有把学习的兴趣转化成个人的信念时,学生才可能主动地发展自己。

吴嘉雯在理解数学概念和分析数量关系方面困难很大,公式和定义对她来说是百思不解的东西。因此,必需让她在某一方面体验到可观的成就,在某一方面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创造者和知识的主宰者时,才能够充实她的精神世界。我找到了两个这样的途径。一是阅读童话、故事和小科普文章,嘉雯被这些书迷住了。她收集了一批图书,并在集体里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兴趣盎然地讲给同学们听。二是制作手工和一些几何图形。我利用她的成果指导她表述有关的数学概念。这个孩子爱上了这项工作,她开始理解抽象真理的实质。经过顽强的劳动,通过钻研教科书,终于使数学成了嘉雯喜爱的学科。她感到自己是一个可以成功的人,在困难面前不再惊慌失措了。

我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和使他们激动的工作,要他们把在这项工作中的感情转化到学习中去,从而使他们正确认识课堂,体验课堂探究的乐趣,让课堂成为学习知识,丰富情感和完善自我的舞台。

篇(9)

所谓课堂情趣,即是指一堂课的思维情境及趣味因素的总和.正确运用情趣创设原则指导教学,可以使课堂迭起,妙趣横生,从而克服教学中的随意盲目和呆板机械.从根本上改善数学学科枯躁乏味的负面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谐师生感情,为素质教育铺路搭桥.当然,数学课堂情趣的创设必须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广大同行的经验成果,结合笔者自身的实践感受,我们认为,数学课堂情趣的创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一致性原则

教学无定法,但教学有法,不管采用什么办法,教学目标始终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宏观上,教师显示自己的才华,能动地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创设浓重的课堂情趣,其目的只有一个,即增效减负,提高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教学活动的大目标是一致的.即情趣的创设要服务于目标的完成.微观来看,课堂情趣的创设必须从课本内容出发,准确理解编者意图,恰当组织素材,切不可盲目地添加一些笑料,故弄弦虚,喧宾夺主.即是说,课堂情趣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

2.启发性原则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因此,课堂情趣的创设应以启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不论是设计提问、幽默,还是欣喜、竞争,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正是课堂情趣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

3.科学性原则

数学是一门严密而抽象的科学,其表达形式的规范性是有目共睹的.在课堂情趣创设中,一定要寓庄于谐,尽量使语言准确,认真处理好形象生动与严密准确的矛盾.切不可为了让学生发笑或叙述方便,信口比喻.如把“移项”说成“搬家”,把“多项式相乘”称为“打开”,把“提取公因式”说成“拿出来”等等.那些不恰当的比喻,将有碍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学中,一定要克服这些毛病,使我们的课堂语言生动而不失严密,形象而不失准确.

4.灵活性原则

教学工作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而不是“教书匠”,就在于“每节课都是新的”.且不说教学内容和学生个性特点的千变万化,单就每堂课的偶发事件的处理,就已经是对一个老师教学能力的考验了.学生提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或个别学生故意捣乱,或教师自己出了点差错,一个成熟的教师是能够灵巧地化解这些课堂障碍的,并由此而创设出美妙的课堂情趣.例如,一位老师在讲列方程解行程问题时,发现后排有两位同学在搞小动作,他点名要这两位同学上台来,这两位同学自知犯事,紧张地走上讲台,同学们在猜:这两小子该挨一顿训斥了!然而,事情并不象同学们想的那样.只见这位老师要这两位同学现场演示例题中甲、乙两人的追及过程,过后表扬他们表演生动,反应灵活,一定能学好数学.这两位同学回到座位,听课专心了.这节课既生动又有趣,效果不错.从这个事例不难看出,这位老师既悄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又给课堂带来了情趣,充分显示了他善于捕捉育人契机,灵活运用情趣创设方法,“误落点墨变蜜蜂”般的高超技艺.

二、数学课堂情趣创设的方法

一般说来,课堂教学离不开读、议、讲、练、看、问这些活动形式,而灵活选择某种形式进行教学,在某种形式里又恰当地采用某种情趣方法,则是一个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这一点上往往是有“先知先觉”的.那么,在数学课堂中,有些什么一般的情趣方法呢?

1.史料法

“数学史不愧是出色的教育指南”.为了使课堂更有情趣,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引入一些相关史实是很有必要的.从古埃及的土地丈量到几何学的形成,从勾股定理到《九章算术》,从终生勤奋的欧拉到才华横溢的高斯,从黄金分割到优选法.一个个历史镜头会让学生深深地沉浸在古人的奋斗情境中,它必将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努力上进.同时,学生们也会从数学家的成功与失败中得到不少启迪,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极大热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得多读点数学史,上课时信手拈来,学生也会对你佩服有加.

2.故事法

数学知识点多,与一些知识点相关的故事也不少,尤其是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如在讲“对数应用”时引进“印度皇帝锡拉赏给国际象棋发明者锡塔麦粒”的故事;在讲无理数的发现时引用“帕金斯被扔进大海的遭遇”;在讲到近似数时引用华罗庚教授关于“用0.84元钱买一斤酒(每斤0.84元)和一个饼(每个0.04元)”的故事.故事具有非凡的吸引力,尤其是在新班上课或一节课的中途,充分利用故事来增强课堂情趣是许多有经验老师的一大法宝.即便没有现成的故事,他也会恰当地编一个出来.

3.悬念法

悬念是一种心理机制,它对大脑皮层具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人一时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尤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加深.在数学课堂中,恰当设置悬念,对提高课堂效益、增强课堂情趣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设置悬念要适时适度,有的设置于课的引入较好,有的设置于结尾较好,太“悬”易伤学生的积极性,不“悬”又不足以吊胃口.

4.趣题法

数学课离不开例题和习题,如何使学生见题不怕,乐思善解,一直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所谓趣题法,就是充分挖掘例题、习题的趣味因素,选择一个有趣的载体来表达一个平淡枯躁的数学内容.九义教材在这方面作了很大努力,教材上的“想一想”、“做一做”、“章头图”、“章前引例”等都无不是在趣味方面做文章.作为教者,除了引用课本上的趣题外,还应多动脑筋,自编趣题.如讲了初一“一条直线上有六个点,图中一共有几条线段”时可类比出趣题:我班有50名同学,每两个同学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手才握遍?”这样的趣题学生感到亲切,愿意动脑筋,并容易发现问题的本质.

5.设疑法

疑能引思,思则生趣,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疑激思,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的新课引入中,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故意把圆心搞“丢”了,发动学生用三角板把圆心找出来.但怎么找呢?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把三角板的顶点放在圆上,两直角边与圆的交点的连线就是直径.这样两条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教师然后启发学生用严密的推理来说明这个道理.于是,顺利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课本问题上,学生思维活跃、探讨积极,课堂情趣浓.

6.惊异欣喜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是动机的根源”.课堂上,教师创设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消除剧烈矛盾,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这种情趣创设法,我们称之为惊异欣喜法.如在讲分类讨论的必要性时,可举例“一个正方形,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个别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三个!”,也有的想了想回答“五个!”,也有的学生发现,只有四个角.教师否定了每一个同学的答案,同学们都感到茫然,通过实验发现,每个人都只答对了三分之一,于是由惊讶转而欣喜,理解了讨论的必要性.再如讲到为什么要逻辑推理时,我在黑板上画了形如“”的两条等长的线段,让学生观察,哪一条线段较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竖着的那条较长,我用尺子一量,发现一样长,同学们感到不可思议,但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通过此例,使学生明白了数学问题光凭眼看,往往得不到正确结论,需要严密的推理.这样的课,学生感到印象深,趣味浓,余味长.

7.教具法

篇(10)

(1)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尚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兴趣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更大。教师在课堂管理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学习兴趣产生以后,就能调动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环节,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好习惯还会延续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孔子说“:少成则若性也,习惯成自然也。”可见从小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课堂管理对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和自律性,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教师在管理课堂的时候自觉地建立一个环境,使学生出于为他人着想和个人责任感自觉地约束自己、规范个人行为。学生在班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知道做好自己分内外的事对班级的影响,有了个人责任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变“他律”为“自律”。小学生有责任感和自律性,这样的好品质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对教育者的作用。

(1)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课堂互动,使教师保持教学激情。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交流是课堂互动的前提。课堂中各种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有助于师生间的课堂互动。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体验交流的过程,学生的良好情感体验和行动会感染教师,教师从中得到情感的反馈。在师生的情感交流过程中,教师会得到鼓励产生积极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激情。

(2)提升教师反思和管理能力。

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时,要不断了解管理的基础知识,丰富知识。在管理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还要经常反思自己的不足,从中习得课堂管理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得到加强。教师的各方面能力,特别是思考、反思和管理能力会有明显的提升。

二、当前影响课堂管理的普遍问题

课堂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场所,课堂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这正是有效的课堂管理能做到的。可是,如今的小学课堂普遍存在着一些阻碍有效课堂管理的问题。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课堂教学主要是在课堂进行的。所以,学生和教师的一些不良行为、课堂氛围、教学环境等其他问题都会影响课堂管理的有效实施。笔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一)学生学习行为表现不佳

1.在课堂学习中存在逆反心理。

小学阶段的孩子是最不喜欢被约束、被管着的,这与他们在课堂中受到教师的管理产生了冲突和矛盾。因此,对一些适应性差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非常不愿意被迫服从要求,即使是简单合理的课堂管理也不行。被动服从的他们,容易产生反抗心理和对教师的敌对情绪。比如在某个老师的课上从来不听讲,老师要求做题,他就偏偏做别的。这类学生处处与老师对抗,对课堂管理造成严重的阻碍,演变成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问题学生,也就是教师眼中的“捣蛋鬼”。

2.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

由于身心发展不平衡,有的孩子在同龄人中智力的发展相对迟缓,认知能力相对较低。因此,他们在学习上有很大的困难,学习状况不佳,这些都影响到他们在课堂中的表现。他们通常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发呆、反应迟钝或者是认真听讲却不知所云。这类学生在课堂中无法集中注意力,对任何教学内容都不感兴趣,无法配合教师的课堂管理。

(二)教师存在错误教育观念和不当的教育行为

1.存在错误的教育观念和片面的学生观。

当前有部分教师存在分数至上的教育观念和片面的学生观。如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注重升学率,视分数为唯一的标准。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灌输,急于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厌烦和恐惧的情绪,出现干扰课堂的问题行为。而且,许多学生会因为同学间的竞争产生巨大的学习压力。他们的神经整天处于紧张之中,如果得不到调节就会导致脑功能失调,出现干扰课堂学习的问题行为。比如部分教师存在片面的学生观,对优等生特别偏爱,对差生存在偏见。同样是在一个班级里,处于一样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却以截然不同的态度对待学生们。这样的错误观念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教师的看法,产生不良行为。

2.在教学行为上过分运用权威进行专断、约束的管理。

教师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教学,与学生拉开距离,总是以命令的口吻对学生严加管理。在没有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和他们现有接受水平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和接受他们的任何安排。教师觉得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是最好的,他们为学生们制定完美的课堂学习计划。学生没有任何发言权和自由,像是被约束在一个四面都是条条框框的笼子里。这样的课堂是绝对权威的,是教师控制下以教师行为为主的课堂。这完全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相悖,又何谈有效的课堂管理。这样的课堂最终导致失控,教师的管理失效,问题也就接踵而来。

(三)教学内容单调枯燥

教学内容就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学生传递的主要信息,教学内容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直接相关。对于有些缺乏趣味的学科的教学,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让学生们四十分钟面对那么多枯燥无味的内容简直是不可能,他们只能找其他有趣的事情做。教学内容的不合理、枯燥,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不会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氛围因此沉闷不活跃,学生学习没有效果。

三、实现小学课堂管理实效性的策略

因为问题存在且不断产生,所以针对问题我们要努力探究解决的方法和策略。针对影响课堂管理的各种问题,应采取措施进行有效课堂管理。

(一)建立阶段性课堂行为规则

小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还不是很成熟,他们通常无法认识自己的行为,对正确行为和不当行为的认知还不完善。因此,课堂行为规则可以说是小学生进入课堂和参与活动的一种行为规范和标准,小学生可以从这些规则的执行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课堂行为规则要有阶段性。根据小学生对新事物的兴趣和喜欢新鲜感的特点,教师可以建立阶段性的课堂行为规则。把一个学期分为四个阶段,每五周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建立3~5条内容不同的规则,由第一个阶段向第四个阶段层层递进,由简单到复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重复强调,及时强化学生行为。经过五周的执行,这些规则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规模,指导他们日后的课堂行为。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进行下一个阶段规则的执行了。课堂行为规则的执行不能像贴告示那样,要让学生乐于接受并执行。相比命令或直接告诉学生要这么做,教师以轻松的口吻和语气向学生传达规则内容,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执行。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步入新时代,平等、民主成为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新课标要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即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有效地进行小学课堂管理。

1.用心与学生沟通。

沟通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桥梁,师生的心灵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天窗的钥匙。要达到与学生间心灵的沟通,教师了解学生是必要的。教师平时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在课堂中,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通过每个学生的细微表现发现其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教师的爱是促进心灵沟通的关键。教师要尊重学生,不要以压制性的方法管理学生,这样不仅影响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而且不利于课堂管理。德鲁克在目标管理理论中强调“自我控制”,他提出要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所以,教师要避免专断、约束这样压制性的管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更有利于有效的课堂管理。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学生观。

教师应该明确,教师与学生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所处的角色和地位不同,并没有人格上的高低贵贱之分。不应该存在应试教育的观念,要客观全面地评价和看待每一个学生,把分数作为评价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标准。在课堂中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自由发展,感受到公平与民主。不要区别对待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奖罚分明。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提高小学课堂管理的实效性更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情境。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或与学生分享笑话,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课堂提问要分层次,有难有易,照顾到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这样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教师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

(四)及时预防和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1.预防课堂问题行为。

对于课堂问题行为要本着预防为主、处理为辅的原则。问题的产生是有原因的,教师要究其根源做好预防。课堂问题行为多发生在差生身上,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不受重视。老师在课堂中,给那些学困生和差生多一份关注的目光,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问题。要确保学生在一些简单的课堂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得到鼓舞,更愿意与教师一同学习。有效预防,更能降低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概率,保证课堂管理有效。

2.及时发现并终止问题行为。

教师在课堂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美国学者在小学课堂管理中就提出“有效的课堂管理者不断地监督学生的行为”。如果发现学生开小差、做小动作或交头接耳,教师可以用暗示的方法处理。目光的注视、特殊语气或手势等,这些方式既不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活动,又有效可行。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会停止行为,达到有效的管理。

上一篇: 口译教学论文 下一篇: 高中社会实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