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建设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7: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思想道德建设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思想道德建设论文

篇(1)

2学科渗透———“让课堂成为德育阵地”

中华传统美德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基础。课堂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学科课堂教学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因此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把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等渗透在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挖掘与发挥学科教学所内涵的教育功能,在提高小学生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小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小学生爱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以及求实、创新、严谨、诚信的品格。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如数学的计算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体育在培养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小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等等。就语文学科来说,在教材中有许多含有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质等德育素材的课文。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堂教育对其进行德育渗透,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小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同时受到熏陶感染,让他们充分地参与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从而提高认识,促进思想道德建设。

3主体发挥———“让小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以往,我们对于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并不能说不重视,但是却采取了自上而下的生硬灌输、空洞说教的陈旧形式,严重脱离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收效不好。事实证明,小学生得到的关心、爱护和引导教育,只是健康成长的前提,而其道德的养成、理想的树立、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他们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和真切感受,只有让他们内心深处真正接受了,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小学生自身才是他们成长发展的主体,让他们学会自己教育自己特别重要。要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尊重小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实践体验的积极性。学校要在尊重、理解小学生的基础上,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想道德实践。其次还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心理实际。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习惯、表达方式,有属于自身年龄群体的关注对象、关注热点,还有不同于成人世界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浇树要浇根,育人需育心”,因此学校要根据小学生心理、生理和思想可塑性强等特点,紧紧抓住影响他们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确定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和目标,区分不同年龄层次、地域群体,各有侧重,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4活动启迪———“让德育目标落实到位”

篇(2)

    社会中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伦理、规范体系尚未完善;社会上渗透着很多道德失范、道德人格扭曲的丑恶现象侵袭大学生的头脑。高校道德教育与政治高度的结合,被时事教育、政治教育所取代,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整日受日常繁杂事务束缚,以行政管理行为的道德教育情况较为普遍。

    2.家庭与自身视角下的因素

    家庭教育是道德文明教育的起点,然而现实表明,家庭的倍受宠爱与溺爱,对品德塑造甚少;大学生住校,远离父母,家庭教育在道德建设中基本脱节。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多元化、利益化的错误倾向,注重道德主义转向“实惠主义”;思想道德认识存在偏差,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有脱节现象,道德实践能力较差。

    二、创新与完善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体系

    1.要充分体现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精髓的传承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注重道德伦理规范的国家,我国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体系的精髓应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墨家、道家伦理思想以及其他各派思想家提出的伦理规范和完备的道德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德育工作体系要继承并运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对心灵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君子怀德”“君子喻于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仁义、忠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诠释着做人的道德标准与社会公德责任,既能促使当代大学生继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有效途径。

    2.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分隔的方法

    虽然道德与政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政治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道德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尊重需要,因此本人认为道德并不从属于政治,高校应当在相对明确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功能区域的前提下,不能把大学生的道德问题简单地看成是思想观念和政治觉悟问题,分别实施道德规范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以切实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完善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两课”学科体系,发挥思想道德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科学设置、认真实施,针对大学生关心的一些道德热点与焦点丰富道德教学内容,避免一味地灌输和说教,引起学生的兴致,体现德育课程意义,就能使思想道德教学效果要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稳步地向前发展。

    3.以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辅助思想道德建设

    在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融入心理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作用,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德育与心理相挂钩,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实际出发,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防止心理问题的道德倾向化,创造适应社会实际的心理德育目标。法制教育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保证,只有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通过法制教育课程与形式多样的活动,才能使学生懂得道德既受法律的严格约束,又有法律的及时保护,法制教育是培育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增强道德观念的有效途径,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加速发展。

    4.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道德规范提供理论依据,高校尤其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塑造,而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荣辱观,“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传统道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从现实表现看,它很好地体现了高校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特点,对高校营造社会道德观、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可以不断牢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确立起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较好地为高校道德规范提供理论指引,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全面发展。

    5.全校共同营造、重视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环境

    高校应进一步增强全员德育意识,思想道德建设不只是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在这个体系中,学校从事行政与教学的每一位领导与老师都应在课堂与生活中对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全校上下要注重人文关怀,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将道德教育转化为规章制度,通过严肃校风校纪,规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充分发挥学生自律作用,实现道德的自我教育,营造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气息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如果说理论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那么实践教育则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的可靠保证,做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统一,创新实践育人长效机制,重视社会化实践的道德功能建设;多方面提供有利于大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和亲身实践体验的一切条件,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发展。

    6.政工队伍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线工作者

篇(3)

中职院校的学生还处于未成年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强,同时也非常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近几年,我国中职学生增长的速度非常快,人数已经超过了2000万,这部分学生多数都是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会接受继续教育。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关系着国民的整体素质,更关系到我国的未来发展。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唯有如此,才能尽职尽责,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心理问题

选择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都是由于家庭条件差、学习能力不强等原因,失去了去普通高中学习的机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高,在初中时基本上不会受到老师的重视,其内心比较自卑,经常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当进入中职学校之后,大多数的同学都希望在新环境中,能开始新的生活,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以及周围人的认可,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很难改正初中时的学习、生活习惯,依旧不喜欢课堂教学,新的学习生活并没有对其人生有丝毫的改变,自信心依然缺失,同时也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进而影响到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展开。

(二)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不够全面

学习目的模糊是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这也导致了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扭曲。很多学生因为基础较差,对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同时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学与不学都一样”的错误思想;部分学生的家长觉得本科毕业都不容易找到工作,还不如让孩子早些打工赚钱,从而放松了对子女的要求;部分教师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或者采取了极端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讨厌学校,上述原因都导致了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三)网络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产、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有着信息含量大、使用方便、游戏逼真等特点,吸引了很多学生,其中不乏网络成瘾的学生。学生在网络游戏中很容易获得成就,这种成熟感在现实社会是很难被满足的,这就使很多学生都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个别学生为了上网,使用不正常的渠道获取钱财。同时还一部分学生,看到一些同学对网络成瘾,再加上新闻、报纸等媒体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产生了厌恶性与恐惧感。网络对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影响是前所未有的,针对这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还需要广大德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探讨。

二、对策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职院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一是要明确主流的价值观,采取科学的、人性化的手段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二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使同学们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国家的关系。但是思想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德育工作者尽职尽责,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教育,使这种思想能够深入到每一位同学的骨髓之中。新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从小事着手,不能空谈道理,教师同样要身体力行,为学生们树立榜样。

(二)充分利用课堂,开展德育工作

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教书”就是为学生传播文化知识;“育人”就是为同学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所以,学校必须要紧密围绕着国家的教育政策而展开教育工作,开设一对学生成长有帮助的课程。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要懂得因材施教的真正涵义,要把课讲活,使同学们能够乐学、会学。同时,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单是德育老师自己的事情,它是所有人民教师的共同责任,各科老师在讲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积极主动的渗透一些德育教育的内容,这就能使中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全面展开。

(三)展开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很多同学每天都会上网聊天、浏览网页、收发邮件以及观看视频等等,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好网络平台,建立QQ群、论坛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引导,同时宣传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对那些对网络有着恐惧心理的同学进行辅导,因为未来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网络的社会,如果学生不能在学校期间掌握网络的使用方法,必然会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学校站,设计提问栏,开发网络德育游戏等手段,来提高学生参与自身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性,增加师生之间的了解与沟通,最终增加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它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并且持续不断的坚持下去。虽然现阶段,中职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还存在着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不够全面的问题,同时还受网络等因素的影响,但是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思想道德建设必然会翻开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篇(4)

2012年3月15日,省委宣传部、文明办、伦理学会在石家庄市联合举办了“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理论研讨会。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艾文礼,《求是》杂志社副总编等6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善行河北”展开深入热烈的研讨。与会专家认为,推动“善行河北”常态化、深入化,需要进一步强化“善行”意识,把践行“善”与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养成“一心向善”的生活方式;需要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善行”氛围,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宣传文化阵地的引导作用,推动活动有效开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善行”制度,让制度来扬善抑恶;需要全社会争做“善行”公民,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干部,要切实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做一个善良公民,在工作生活中时刻践行“善”。

为加强对“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的指导,省委宣传部在《河北日报》组织刊发了一系列署名“冀文轩”的评论文章,鲜明地提出了“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学习雷锋、善行河北,意在善、贵在行,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人民群众是学习雷锋、善行河北的主力军;各级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社会组织要在“学习雷锋、善行河北”活动中勇于担当等重要论断。及时组织《唱响雷锋之歌,凝聚强大力量》的评论文章。“诚信油条哥”典型推出后,又组织了《具体见诚信,平凡而伟大》评论文章,文章指出:只有从“生活方式”人手,道德教育才更容易为人们理解和接受;只有从具体而平凡的实践着力,道德建设才能取得更扎实也更深远的效果;号召全省人民像“油条哥”刘洪安一样,在具体的行动中砥砺情操,在平凡的坚守中变得伟大。

“青县现象”是我省公民道德建设中涌现出的一个重大典型,大力推广青县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对推动“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3月20日,宣教局和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了河北省青县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座谈会。全省各地以这次会议为契机,积极借鉴运用青县创造的成功经验,开展各类重大典型的评议宣传表彰活动,探索建立道德建设推进机制和长效机制,有力推动了“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篇(5)

一、论文篇幅:

3000—4500字,论文必须包含2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及3-4个关键词。

二、论文格式:

(一)题目、署名及层次格式、文字、字数要求:

1、文稿采用A4幅面word文档;中文标题为三号宋体,正文为小四号仿宋体;英文字体为TimesNewRoman,标题字号为三号,字母全部大写;如有副标题,另起一行,首字母大写,正文为小四号字体;文稿应加注页码。

2、题目居中,署名及单位标在题目下,例如:

数字城市化进程

王赵

(大学系,北京100001)(设计院,天津300001)

需作叙述时,可在当页下方划一条横线,在横线下加说明。

3、摘要和关键词,写在题目下、正文前。

4、论文的层次,统一要求采用:

1

1.1

(占一行或接排。当接排时,标题后要加标点)

1.1.1*

1.1.1.1

(二)文稿和图稿其它要求:

1、正确阐述技术内容。名词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如所采用的名词术语尚未编定时,可采用各业务部门和科研单位常用的名词术语,不要任意用简称、方言。

2、准确使用标点符号,注意:

(1)标题、图题、表名后及公式后不用标点;

(2)阿拉伯数字的起止(范围)号用“~”,如:

“20~30”,“8%~10%”,“0~10oC”

3、对正文中的某些问题需加以说明时,可用“呼应注”(也叫脚注),即在所要加注处的右上角标注“①、②……”,同时在本页末留出位置,划一横线与正文隔开,在横线下注明“①、②……”。

4、计量单位采用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一律用拉丁文书写。

5、外文字母写成印刷体,同时注意将正斜体、大小写分清楚。

6、数字的书写(统计数、各种计量及图表编号等各种顺序号)均用阿拉伯数字,世纪、年代、月、日和时刻均用阿拉伯数字,并一概用全称。

7、表格、公式、样图均要编号,每篇论文加注流水号,例如:

图1、图2,表1、表2,公式⑴、公式⑵。

8、照片要求清晰、层次分明,非彩印书尽量用黑白照片。墨线图要大小适当,图线要规整。照片、图稿等电子文件需备份一份随稿件一并提交。

9、参考文献的项目要列全,例如:

[1]主编.结构力学.北京:出版社,2003

[2]主编.城市规划.上海:出版社,2001

(三)文稿最后应有附件页,注明作者个人信息,内容见下表:

作者基本情况表

姓名性别职称

工作单位职务

联系电话(固定电话请注明本地区号)传真

通信地址邮编

E-mail

总书记同志4日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这一重要论述的热烈反响表明,广大人民群众急切盼望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将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这“八荣八耻”概括精辟,内涵深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

篇(6)

7月19日,到达正安县,在正安联合司法局、县法制办公室、县团委举办大型法制宣传活动,发放各类法制资料三千余份,受到有关部门和当地居民的好评,并且于7月20日到县团委、司法局、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教育局、妇联等有关部门收集大量有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资料,也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

7月21日,乘车由正安返校,这次活动也宣告圆满结束,实践活动中我们为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感到欣慰,我们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学会了许多东西,它让我们走近基层,走近村镇,走近生活。

篇(7)

关键词: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道德建设;革新

一、法治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的联系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逐渐的形成一种法治观念,并且通过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塑造学生的法治精神,从而使得受教育者自觉形成良好的法律行为和习惯。道德建设则是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增强道德素养,从而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通过对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可以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令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出的一系列行为符合法律和道德,减少违法犯罪的存在。在当前的政治形势之下,进行高校的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结合不仅符合依法治国的方针政策,而且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策略也是相联系的。

(一)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以道德建设为基础

道德建设注重于将道德思想的内化,使得学生在内心树立道德标准,从而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如果能够以道德来维护社会秩序,那就不需要进行国家强制力的干预。对高校学生的法治建设应当在道德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展开,将法律的标准进行升华,使它内化为道德要求,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将法治教育加入其中,逐渐形成高校的法治建设全面化。

(二)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互相影响

法律和道德可以有着相同的价值取向,在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中,两者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良好的道德建设可以促进法治建设的发展,法治建设也可以完善道德建设存在的弊端。道德建设的法治化和法治建设的道德化,二者的结合可以增强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这对于建设安全的校园环境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三)法治建设保障了道德建设

道德是人们内心对于善恶美丑的区分,道德约束是一种自律,如果没有很高的道德标准,道德对于人来说只能在行为之外存在,根本起不到约束行为的作用。法律的要求与道德正好相反,法律的效力是确定的和强制的,如果有人违反了法律,这时候国家强制力就会出现,给予相应的惩罚。若想达到道德建设的目标,法治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之路应当辅以法治建设。

二、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结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综合素养高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迈向了新的轨道,正是需要法治意识高的新型人才的时候。通过高校的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在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塑造全面的素养。当大学生懂得了法律之后就能去遵守法律、依法行事,并且在今后的社会工作中可以向周围的人进行普法教育,这样就可以形成全民懂法、守法的社会效果,逐渐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可以建立起来。

(二)符合当代的治国道路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治国之道,在高校开展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结合也正符合当今中国的治国方略,并且高校的法治和德治的结合有利于促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进程。高校作为社会组成的一部分,率先开展法治和德治的结合,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为全国各个企事业单位的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当社会上渐渐的推崇这种法治和德治的结合,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也就指日可待了。

(三)有利于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的好坏关系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健康的发展,良好的校园文化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术研究。纵观现今的高校之中,恶习之风逐渐涌现,大学生的违法乱纪行为也频频出现,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文化建设的不到位。高校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教育和思想教育,而忽视了法治教育,这样形成的校园文化是不健全的,所以将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将会促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得高校更加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三、目前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法治教育目标落实不够

就目前高校法治教育的形势来看,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为目标,而不是以单纯的向他们灌输法律知识为目的。从总体上看,当下高校通过法治教育向大学生传授最基本的法律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目标已逐渐形成,但是,由于高校教育的落脚点在文化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上,对于法治教育的目标不是很明确。所以高校教育应当进一步明确法治建设的目标,把目标落到实处,在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时候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2.法治教育内容滞后

据国内学者研究表明,因为大学生法治教育被忽视,造成大学法治教育的教材内容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并且教材单一。甚至有些法律已经修改了,但是,在教材里显示的法律规定、法治观点仍未更新。社会实际和理论脱节,法治教育的教材因未能及时调整和修改而流于形式。另外,教材陈述过于理想,法治课程重视内容目标,忽略过程目标。法治教育课程的核心在法律条文,而非法治文化背景因素及法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的整合等。所以,在进行法治教育中,教师应该多联系实际,以案说法,使抽象的法律条文具体化,从而使学生能感受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有益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3.法治教育形式单一

当前的大学教育中课堂讲授仍是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主要途径。但是,老师的讲课方式主要是以向学生灌输大量的法律条文为主,不能将条文与案例联系,对于条文背后的涵义也没有进行阐释,久而久之,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丧失了兴趣,并且,大多数学生以专业课为主,对于法治教育的公共课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单纯的通过课堂是很难实现大学生的法治教育。

4.学生法治品质不足

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学生对于法律知识还是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法律的具体作用却是个门外汉。在大学期间,老师也并未系统的向学生阐述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学生们对法律的作用的理解也只是根据平时的相关新闻获取,对于法律的内在价值,仅仅靠这些是难以明了的。此外,高校学生对于自身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当承担的义务是很模糊的,有些甚至不知道自己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是什么,对于承担的义务更是一无所知了。通过有关的教育,高校学生所有的法治意识渐渐形成,很多同学能够认识到社会中存在的一些法律规则,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对于规则本身的了解大部分同学是迷茫的,能遵守规则更是难上加难,就目前高校的一些情况反映,高校学生违反法律的现象比比皆是。当大学生的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利用法律手段来对抗不法行为,维护自身的权益。

(二)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道德教育实践不足

学生的道德教育从小学阶段就开始了,但是一直以来,对于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以道德知识的灌输为主,对于道德品质的培养相对欠缺。道德是人们内心形成的一种对于丑恶好坏的评判标准,如果没有将内心的意识具体到行为上来,道德建设是不完善的,高校道德教育更应该注重于对学生德行的塑造,以具体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教育。

2.学生耻辱感缺失

耻辱感是人内心对自己行为的衡量标尺,如果缺少了耻辱感,人们就会为所欲为,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一切的行为都以自我为出发点,这样犯罪就会大大增长。目前高校道德教育大多是正面的教育而忽视了反面的耻感教育,使得学生的耻辱感有所缺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做一些自己以为很合乎情理的事情,而这些恰恰是违反道德,甚至是法律的。例如,高校学生存在的考试作弊想象,很多同学把作弊当成了常态,有时候即使被老师发现也不以为然,部分同学甚至和老师争吵。这些情况的发生主要由于高校道德教育忽略了对学生耻辱感的培养,加之道德要求的主要靠自我约束,没有像法律一样的强制力,很容易造成学生道德的缺失。

3.道德建设的法制保障不够

高校的规则制度中都会有一些对于学生违章违纪的处罚措施,但是对于违反了道德的行为,几乎很少有相应的处罚,学生对于道德的态度也就逐渐淡漠。这和道德本身存在的弊端有关,道德因为不具有法制机能,人们在做出行为时,可以根据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来决定是否遵守道德,在违反道德之后,获得的惩罚也仅仅是迎来人们道德的谴责。这样,道德并不能被很好的遵守,道德标准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四、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结合的措施

(一)相关规定的结合

法律如果不能将它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很难被人们所遵循,同样法治建设之路亦要辅之以具体的规章和条文。高校的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应当用具体的规章来使其制度化,将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具体要求一起写入高校的规章制度之中是很好的做法,在制度化之后,法和道德相辅相成,共同要求,就可以同时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做出约束,学生的违法现象也就可以得以制止。

(二)两种教育主体的结合

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有效途径,要想推动高校的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结合,老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术业有专攻,高校教师对于本专业的理论研究都比较深入,而对于专业之外的学术研究就很少。大学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老师主要是思政老师,即使老师们对于法律也有所了解,但毕竟不是自己的专业,所以在课堂上传授法律知识并非易事。高校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需要老师加强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甚至可以把法律专业的老师加入到思政教育之中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进行法治素养的熏陶。

(三)两种教育理念的结合

高校教育中应当逐渐贯彻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结合的理念,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堂授课之中积极的把法治教育融入其中,形成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统一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除了思政教育,高校教师也可以在专业课之中结合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法律教育,建立学生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意识的形成。

(四)两种教育实践的结合

学生对于道德问题从小就在书本有所学习,有关道德问题的案例不胜枚举,法律案例也随着新闻媒体的进步而被大家所知晓法律与道德不同。但是案例只能对于教育起到辅助作用,对于具体的内容,案例是很难使学生的内形成对法律和道德作用信念,所以对学生的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时候应当带领学生进行具体的社会实践,例如,根据社会调查发现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法律和道德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措施。这样可以把书本知识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实践慢慢的让学生了解法律和道德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渐渐增强学生的法治和道德素养,加快高校的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魏高雁.法治建设的道德保障研究[D].中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1.

[2]董升太.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1.

[3]云心田.浅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J].华人时刊(下旬刊),2014(1).

篇(8)

xxxx年宣传思想工作以提高文化建设能力为指导思想,围绕“特色建县、工业立县、环境兴县、开放活县、民营富县、科技强县”六大主体战略,按照“团结、稳定、鼓劲”的工作方针,要把握四个坚持(坚持三贴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求真务实),做到四个围绕(围绕发展搞宣传、围绕科学发展观搞宣传、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搞宣传、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搞宣传),搞好四个服务(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抓好四项建设(文明生态村建设、文明县城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宣传思想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往群众心里做,争先进,创一流。

1、围绕树立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求创新。加强领导,以县委中心学习组为龙头,坚持制度重实效,把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引向深入;明确主体,以县乡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现场经验交流为动力,掀起全县理论学习新;强化培训,扩大理论教育宣讲团,巡回县乡村进行宣讲辅导;注重调研,理论联系实际地结合重大决策、重要社情民意,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与时俱进促发展。同时抓好学习型机关建设、学习型农村建设。学习型机关建设的重点是抓好日常的学习,坚持乡局级中心级学习制度,每月拿出一天时间进行理论业务学习。学习型农村建设的重点是继续开展好“读书兴农”、“一村一名大学生”等项活动。

2、精神文明重建设,树立创建工作旗帜。农村重“改陋习、树新风”,全面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对农村环境进行硬化、净化、绿化、美化,倡导积极、健康、文明的道德风尚和生活方式,建设绿色生态文明村镇;城镇重公民道德规范教育,推进创立文明祥和、管理有序、健康向上的新型人文环境,建设高素质型文明城镇;机关重良好形象树立,弘扬以人为本、求真务实、高效廉洁的工作作风,建设廉政勤政的文明机关;窗口单位重“创佳评差”活动,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和“诚信服务,奉献社会”的良好氛围,建设明礼诚信的文明社会风尚。 4、以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探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家族、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5、突出活动带群体,抓实思想教育工作。突出“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教育宣传活动,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上见成效;围绕“脱贫富民强县”,主办优秀理论文章评选活动,调动干部勤思考、多动脑、出思路、见成效;注重群众文化,组织好以“三下乡”为主的文化艺术演出、书画展、彩色周末等活动,让群众在浅移默化的活动中受教育、长知识、明事理;同时办好“七一”、“十一”、元旦和春节等重大节日文化活动,聚合团结奋进的统一意志,激发奋发向上的发展热情。

6、健全“三项”制度,提高工作水平。一是学习制度,建立集中学习、自学、评学、述学、考学五种制度。根据形势需要,分阶段制定学习培训计划,强化对宣传干部的培训。二是调研制度,制定调研工作方案。明确调研课题,细化调研任务,找出宣传思想工作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三是考核制度。制定《宣传思想工作安排表》,对每一项重点工作,进行科学分解,建立健全工作目标明晰、工作责任明确的考核制度。通过月小结、年总结,使奖惩机制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篇(9)

诚信作为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绵延至今,受人推崇。[1]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应该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积极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构建文化强国。“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对社会和谐与精神文明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人格的构建。面对我国诚信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分析原因,探讨解决对策,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和宣传,积极普及诚信意识,在全社会构建诚信体系,对于推进和谐社会的阔步前进,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诚信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诚信作为优秀文化遗产对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就有许多关于诚信思想的论述。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速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十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精神文明水平,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导向,而诚信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是一项重要的道德标尺,是中国传统伦理中基本的规范之一,对社会、个人、企业都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诚信是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我们必备的道德素质和品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层面的要求。“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处之道,只有诚信才会取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可,才会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一个人如果缺乏诚信的品格,那么他将无法立足于社会发展之中,也不会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最终被社会的发展所否定和遗弃。诚信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帮助人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以诚信作为处世原则并发挥个人的潜能,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实现价值。

第二,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诚信,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际大市场中,只有以诚信为准则,才会利用好国际市场,引进国际资源、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是无形资产,只有诚信企业才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之下,我们要以诚信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保障。没有诚信,复杂的市场交换关系就不能成立,市场就不可能有序的运行。

第三,诚信是家政府的立国之本。中国古代政治伦理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认为国家的领导者应当以诚心诚意的态度和方法去取信于民,进而达到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太平清明。[2]诚信是领导者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领导者只有恪守诚信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诚信也是一个国家国运的根基,一个缺乏诚信的国家将不会得到世界的认同,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中遭遇淘汰,更不会长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诚信是国家政府的立国之本。

二、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的表现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不诚信的现象充斥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当中,给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企业诚信缺失表现,一些企业为了谋取巨额的利润,置企业的形象和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于不顾,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欺骗消费者,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注水猪肉等等,这些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让人不寒而栗,这些企业,以诚信的缺失为代价,危害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损害企业的无形资产;更有的一些企业利用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一些虚假广告和,骗取消费行为,哄抬物价,扰乱了市场和社会的正常运行秩序。

第二,在社会生活方面,由于诚信的严重缺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严重下滑,各种诈骗短信骗取金钱,拉拢亲戚朋友参与传销,商家抓住老年人的心理推销各种没有实际效用的高价医药保健产品,还有近些年来大热的“扶不扶”、小悦悦事件等,扶起跌倒老人的爱心人士被讹钱,由于诚信的缺失造成了社会的冷漠,最近由于网络媒体和医疗机构诚信缺失造成的“魏则西事件”更应该引起我们对社会诚信缺失的反思。

第三,在政府诚信方面,一些政府部门朝令夕改,盲目制定一些不相关的政策,而不是从实际情况出发,问计于民,取信于民,还有一些政府利用农民的法律意识薄弱随意更改土地承包期限,使农民的合法利益受损失;更有一些政府部门官僚形式主义和司法腐败现象严重,危害政府公信力,制定出政策却不贯彻执行,政府诚信缺失,将严重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

第四,在大学生诚信方面,诚信缺失更是屡见不鲜,对校规校纪的漠视,不信守承诺,考试作弊,作业抄袭,购买考试答案,毕业论文更是抄袭严重;还有的学生恶意拖欠学费将学费挪作它用,或者是对助学贷款拖欠不还等,近些年来经常发生大学生替考,充当事件等,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储备人才,对于其缺失诚信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三、重塑社会诚信的对策

第一,大力弘扬诚信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推进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的精神文化遗产,从几千年前孔子的伦理思想到当今主席对“言必信,行必果”的推崇,无不显示了诚信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好新闻媒体加大对社会诚信行为的宣传报道力度,例如因信守承诺要为牺牲战友守墓一辈子的感动中国人物陈健等,要通过弘扬和宣传把诚信思想内化成公民自觉地意识和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推进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

第二,要健全法制,增加不诚信行为的成本,调动践行诚信的积极性。对于诚信缺失现象的解决,应该首先依靠法制来解决,尤其是对市场经济中诚信缺失的行为,要完善市场诚信机制,建立起严格的市场诚信法规并加大监管的力度,一方面我们应该建立起法律规范,对各种诚信缺失行为做出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诚信缺失行为的惩罚力度,增加不诚信行为的成本,使人民不敢逾越法律的篱墙,自觉抵制不诚信行为,而对于信守\信的行为法律也应该明文规定给予相应的奖励,充分调动公民践行诚实守信的积极性。

第三,政府应该以身作则,取信于民,树立起政府的公信力。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应该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不能朝令夕改而应该贯彻到底,做好公众的表率,自觉接受法律的监督防止贪污受贿和失信行为的发生。同时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干部的选调和提拔都应以诚信作为选拔的重要标准,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并定期进行考评,克服,树立起政府的公信力。

第四,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对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失信行为,应该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学校要以诚信为自己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有关诚信的实践活动中去,另一方面对于践行了诚信思想的学生,学校应该给予表扬;而对于一些有失信行为的学生应该批评、惩罚或者处分,提高对诚信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四、结束语

诚信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我们应该从全局的高度出发,把握诚信的意义和重要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面对诚信缺失的行为,我们要认真分析科学解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结合孔圣人伦理道德中的诚信思想,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诚信氛围,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的进程,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注 释】

[1] 宋茜.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及重构[D].南京林业大学,2008.

篇(10)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学者所进行的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发生率一直保持在20%~30%的水平[1]。军校学员具有军人和大学生的双重身份,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参战人员要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和精神负荷,面临更强烈的心理压力,要求具有高负荷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心理疲劳、干扰能力等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军校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军校学员良心理健康的任务刻不容缓,但由于学科建设和培训制度远远跟不上实际工作的需要,不少人在没有经过专业化、系统化自理学知识培训的情况下便仓促上岗,开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展开。

一、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问题

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尽管在近年来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由于研究的历史短、起点低,研究基础和研究力量比较薄弱,所以,在研究中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

1.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性研究方面的问题表现为:有特色的研究少,高水平的研究少,系列化的研究少,争鸣类的研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等;除此之外,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相脱节,导致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缺乏有效指导,从而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因脱离实际而价值不大,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因缺乏科学指导而盲目运转。总体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水准不高,低水平的简单重复现象严重,缺乏系统的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

2.专业化水平偏低,操作缺乏规范。由于某些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缺乏相应行为规范的约束和指导,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失控现象时常发生。在实践性研究方面表现为: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研究结果不具公正性,分析不具准确性,研究变量失控性,数据统计随意性等。目前中国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研究,大都是借鉴国外现成的量表作简单的调查和一般性验证。在选择研究的工具上,国外常用的有MMPI(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16PF(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EPQ(艾森克人格问卷)等,其中MMPI在近几年用得比较广泛;国内常用的研究工具大部分来自国外,主要有SCL-90(心理卫生自评量表)、16PF、EPQ、SAS(焦虑自评量表)、生活事件调查问卷等,最常用的是SCL-90。但是SCL-900的常模是1986年研制的,而且样本量仅为1388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类量表的局限性和可靠性也逐渐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质疑。

3.消极倾向显现,研究不能全面发展。首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发展倾向,导致研究不能全面的发展。如个别化倾向、医学化倾向、片面教育化倾向、万能化倾向等等。咨询和治疗上。使得研究工作越走越窄。其次,一些学校将学生视为心理有疾病的患者,用一些医疗的方式对待那些心理问题并不严重的学生。最后,一直都有学者在探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关系的问题。但研究者多从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角度出发,分析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工具价值,没有把两者放在宏观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终极价值缺乏关注,在模式构建和机制创新上探索较少。

4.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当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有些地区如上海、北京等地已进行了近二十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就全国而言,其研究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研究相对集中在经济、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研究者都以自己所在省市来选择研究对象。因此,有心理健康研究机构(主要为研究所和军校)的城市,当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就能受到较多关注。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这些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东南沿海等地区研究数量明显多于其他省市,研究数量少的地区其研究水平还处于基础阶段。

二、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趋势

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会日益深入和广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理论体系,指导实证探索。任何研究都要经历理论探索阶段,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不例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关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模式以及心理健康标准等理论一直是研究者关注较多的问题,这些理论建构虽说没有完善,但基本上已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相信今后一段时期,这些理论体系将更加完善。正确的理论,必然要指导实践。目前,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逐步走上了实证研究的道路,虽然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诸如个别、团体心理辅导或咨询、角色扮演训练、课堂教学、情景练习等不同方式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但这些研究成果还远远满足不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方面的需求。因此,今后在完善的理论的指引下,实证研究必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流趋势。

2.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针对性教育。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性格类型的人进行与之相关的教育。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诸多问题及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年级军校学员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是对大学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学习与专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学员则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与事业问题、情感与恋爱问题;三年级学员主要为自我发展与能力培养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与情感问题;四年级学员主要恋爱问题及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从年级看,四年级学员的心理问题要多于二三年级大学生;从地区看,农村贫困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全貌,针对他们各个时期的思想特点、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对他们进行教育、咨询和治疗,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结合多种方式,探索发展性教育模式。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是要对学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促进,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健康地成长和良好地发展。面临着国际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趋于整合的新趋势,当务之急应加强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积极开展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的教育活动,以增强军校学员对挫折与生活压力的心理承受力。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对军校学员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以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所以,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应尽快从被动转向主动,积极开展多种方式相结合,且以发展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努力使军校学员心理和行为问题能防患于未然或化解于萌芽状态。

4.深化研究,全面推进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随着观念的更新、文明程度的提高、教育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善,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将会获得更广泛而普遍的开展,由大中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扩展到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另外,研究也将涉及到所有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有关的方面如:自我概念及自我意识、外界环境及休闲活动、精神疾病及生理问题、一般心理健康、转业、心理辅导及治疗、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人格特点等。不仅如此,服务对象也将进一步扩大范围,从学校逐步推广到社会,不仅重视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关注教员、家长及监护人等的心理健康,满足他们的需要,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全面实施和普遍发展。

5.健全教育体系,创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是军校学员树立思想、确立“三观”,心理走向成熟、人格趋于完善的关键时期。但部分军校学员心理发展中存在问题,将对其思想道德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今后各军校应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军校学员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考察,探索军校学员心理品质发展与思想道德发展的有机联系以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优化及完善。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的基础上,构建新形势下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模式,创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 下一篇: 粮食生产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