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职称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7: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医职称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医职称论文

篇(1)

二、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中职学校的工艺美术专业,应深入地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企业调研,开设适合岗位发展的相关课程。

(一)课程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基准

课程开发,应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中职学校培养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适应将来的工作和生活,结合中职学生实际,学校应该依据学生将来工作用什么,就教什么,学生的培养目标,应从学生将来的工作中反推得到。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二)课程设置应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培养目标

通过组织企业实践专家访谈、问卷分析,现场观察,请不同岗位工人填写工作任务等方法,进行课程分析,了解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对象、工具、方法、工作和技术要求等,确定将来学生发展的典型任务。譬如,了解学生步入岗位后主要工作的任务是什么,通过课程来学习工作岗位需要的某项技能。课程为工作需要服务,而不是单一的按照课本上的章节,完成教学任务了事。同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将来从工人转变成为生产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将学生将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作为最终培养目标,开设相关课程。

(三)课程设置应遵循科学的课程模式

目前,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不满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毕业后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企业需要对学生进行第二次培训,加大了企业的成本。要想让企业对中职教育的质量满意,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的工作经验,其前提是能在学校学习期间系统化的完成过企业的真实项目案例。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这种科学的课程模式,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专业课程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的,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使学生接收的知识具有针对性,与工作紧密联系。

三、对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想

(一)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培养目标

1.专业理论目标:学生需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例如:色彩修饰的技巧、基础图案、平面设计原理、包装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构成学、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等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工艺美术的艺术特征及设计的基本常识,为学生创作和鉴赏工艺美术作品,进行艺术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2.技能目标:学生可以通过色彩、素描等课程的学习,掌握造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正确表现对象的造型能力,提高艺术的感知力和鉴赏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奠定造型基础。通过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AutoCAD工程制图软件、IIustrator矢量设计软件等课程的学习,掌握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还需要掌握一定门类工艺的制作技艺,学习工艺设计的一般方法、创作设计的要领。如:室内设计方面,了解各种装饰材料的性质、规格、市面价格等,掌握常见的工艺施工规范和制作技术、工程质量的检验方法、工艺制作过程中常见的各种问题,以及处理的方法。

3.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适应职业要求的心理素质,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就业环境需求的完善人格。

(二)改革课程设置,进行模块化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要依托于职业岗位群,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课程的目标,将职业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品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化的课程模式,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内容相一致的学习任务,缩小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1.建立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了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为中心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遵循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与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相一致,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课程的弊端。

2.实现了课程教学现代化。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是以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开发的,这就需要使用专业的生产技术设备,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的现代化。

3.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具有相对灵活和独立组合等特点。有利于以岗位能力为本位,将学科知识、技能、态度等内容科学的整合,有利于课程体系整体的优化。

篇(2)

投资领域中激烈的竞争,使得投资管理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节约有关投资方案实施的交易成本,就成为投资者增强其竞争能力的源泉。证券投资活动中的交易成本,可分为确定性成本和执行成本两大类。确定性成本由交易手续费和交易税构成,按手续费和交易税占交易金额的一定比率来,无论手续费的确定是否自由化,都可以在股票实际交易之前确定其大小。而执行成本则是由股票成交过程中市场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成本,由于市场的不确定,也决定了该成本的不确定。 在我国,股票买卖手续费的收取实施的是固定手续费制度,投资者每一笔交易所需的这一部分成本是非常明确的。由于执行成本的隐含性性质,许多投资者在观念上及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忽视这一部分成本的存在。但是,随着我国投资者队伍的逐渐和成熟,尤其是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加盟股票市场,投资活动中投资组合形式的扩大,如何有效地控制执行成本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对执行成本的分析也必将引起投资者的足够重视。 根据成本最小化原则,一个具有独特优势的投资方案,如果在执行过程中成本过高,也不一定能获得较高的收益。

执行成本问题的提出及分析的形成

60年代以前,世界主要证券市场上,一直维持的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结构。而60年代末期以后,由于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及各种投资公司等大机构进入证券市场,不仅打破了原有投资者队伍的关系结构,而且也带来了投资交易策略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机构投资者不同于个人投资者,他们一般都具有资金力量雄厚、买卖交易量大、要求投资收益相对稳定等特点,在投资策略上,注重组合投资形式,即把资金分散地投入多种证券,利用各证券间收益变动的不相关性,达到回避风险、增加收益的目的。一个优秀的组合投资方案,不仅要求选股精良,而且各证券间的投资比例是否合适也直接影响最终投资收益,所以,适时地调整总资产中的投资比例,就成为资金管理者一项重要的日常管理工作。但是,在组合投资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频繁地调整组合权数,又引起了新的问题。如在美国,许多养老基金在资金运用过程中,过高的交易周转率引起交易费用(包括手续费)增加,成为影响投资成果的重要因素。那么,如果合理地管理交易费用,就对基金的管理者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于执行成本的定义,可以追溯到1971 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其“机构投资者调查报告”中,有关股票大额交易的扩大对股票价格形成影响的分析。这个报告将投资者买卖成交的即时价格称作执行价格,并以“上升刻度”(执行价格大于收盘价)和“下降刻度”(即执行价格小于收盘价)相区别,来表示前日收盘价和执行价格之间的变化。从当时调查的结果看,具有下降刻度特征的卖出委托要比具有上升刻度特征的买入委托对股票价格形成的影响大。之后,80年代美国劳工部在实施的雇员退休收入保险计划的投资成果的调查中,对年金资产运用中的交易成本也进行了分析。

当时,对执行成本的分析,基本方法有两种,其一是将投资者的成交价格与当日股价指标进行比较。这种方法以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或最低价,作为评价的水准基点,把投资者不同时点上股票买卖的实际价格与所选择的水准基点价格之间的差作为评价指标,以此来评价投资者的投资成果。其二是美国劳工部在进行的有关调查中,所采用的以交易量加权平均股价为水准基点的方法。所谓交易量加权平均股价( VWAP: Volume Weighted Average Price) 是以交易量为权数对每日执行价格进行平均,而计算出的当日平均执行价格,即: 交易量加权平均股价=Σ(执行价格×交易股数)/Σ(交易股数)=买卖总额/交易股数 由于交易量加权平均股价考虑了各价格的成交量,所以与由收盘价、开盘价、最高价和最低价平均的股价指标相比,是更加合理的价格水准基点。 但上述两种方法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困难所在,即交易成本评价的水准基点,对于投资者来说较难掌握。如果评价的水准基点选择不合理,就会诱导交易活动在策略上发生偏离,对交易者的买卖决策生产恶劣影响。这之中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有些股票的交易,虽然整个市场的交易量不大,但由于有几个特定的交易者,只要进行几笔特别大的买卖,就会对交易量加权平均股价产生影响。如果据此来确定买卖价格,很有可能导致价格的偏离,引起交易成本上升。 第二,水准基点的游戏可能性。如以开盘价作水准基点评价执行价格的方法,其问题点在于,如果交易者知道评价开盘价的基准,就可在价格略比开盘价低的时点上发出买进指令,而使执行成本为负。但是,在价格一路看涨的情况下,这种方案很难被执行,买入失败直接增加交易成本。相反,在预期价格下降的情况下,虽然也可依据开盘价确定其指令价格,但同样也会落入由开盘价进行评价的陷阱。而利用收盘价作为水准基点的评价方法,交易者虽可尽量地采取在接近收盘价的时点上执行买卖指令,但是与开盘价一样,具有“指标游戏可能性”的问题。 因此,为避免这种可能性,投资分析家们继续寻找和新的方法,促进了交易成本分析方法的发展。

投资者的投资执行方案与执行成本

篇(3)

1、在建筑工程中,进行地质勘察的特点

城市的构成中,大部分的建筑物为浅基础类,仅仅有十几米的影响深度,基础的砌置深度一般都在五米以下,地基上的主要作用力为静载荷,有基于此,在勘察此类建筑物的地质的时候,主要有如下三个主要特点:①勘察过程中,研究的主要对象有:岩土的剖层面、物理与力学性质,具体的地形地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埋藏深度、动态特性。②具体的勘察过程中,需要予以大量的分析和观测的方面主要有:土样、地下水,这些分析和观测是建立在大量的浅孔勘探的基础之上的。③通常的勘探方式可以描述为,坑孔勘探具体按照方格网布置和勘探线进行,勘探深度局限于整个活动层。

2、勘察建筑工程地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2.1较差的地质勘察市场环境 伴随着快速发展的建筑行业,伴随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地质勘察作为一个行业,遇到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是与此同时,也必然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在这一机遇和挑战的双重背景下,迅速增加的地质勘察单位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竞争主体的不断增加,外加不健全的国家管理机制,这些使得市场的竞争显现的非常不良,对于整个行业在社会中的发展来说,是非常的不利的。地质勘察单位作为工程建筑过程中的一方参与者,要能够从自身做起,严格自律,帮助政府和社会一起搭建一个合理、有序、公平的行业环境。

2.2没有充分的认识工程地质勘察的价值和重要性 地质勘察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两个主要的方面,一地质构成(应该是地质构造吧?),二土体力学指标;对于基础处理方案的选择来说,地质构成?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工程的造价来说,力学指标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因为地下本身所处的难以触摸和探知的环境因素,在部分地区使得钻探勘察成了场地建设的唯一性判断依据,对于勘察成果,也难以找到其他可以比拟的因素,所以勘察单位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不但要专业,还要有很强的技术能力,操作也要尽可能的规范,勘察单位的工作结果对于整个工程的安全、顺利实施以及资本的节约意义都显得非常的重大。

2.3建筑工程基础设计与地质勘察中存在的系列弊端 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的所有工作中,基础设计有着其独特的要求和特性。在地质条件不同的情况下,作为设计人员,就需要非常地了解建筑工程的相关基本信息,按照实际的工程建设要求,确立最终的科学合理的方案。尽管如此,在地质勘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地质勘察重要性认知的缺乏,地质勘察与现代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要求的不匹配,地质勘察开展的深度不能达到要求,没有专门的软件对水文地质资料进行分析与处理等等。

2.4对地质勘察报告,基础设计人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设计人员的思路在当前的环境下,受制于现有建筑工程技术模式与基础设计理念,对于地质勘察报告,设计人员也仅仅是将其视作简单的参考资料,具体的参阅使用的时候所关心的数据也只是自己需要的各项地质数据,地质勘察报告中的建议和重要的专业技术参数被忽视,设计人员的思路也引发了勘察人员在报告撰写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精力及工作重点集中在理论性和专业性方面,少关注可行性和具体的实用性,这样整个勘察报告阅读起来就更加的困难重重。总结起来,在当前中国的建筑工程基础设计工作中,基础设计并没有充分有效的结合地质勘察工作,地质勘察工作本身也没有非常特殊的意义,流为一种形式,使得人、财、物等资源在不同的程度上被浪费和损失。

3、不健全的工程地质勘察行业制度

2009年,颁行了新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 版),但是相对于时代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来讲,勘测技术的应用和勘测程序的设计真的已经明显的落伍了,即使这个新的规范,也是非常不合乎时代的发展要求的。除此之外,另一部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来说并不完全适合,但是让人觉得不能接受和理解的是建设部的工程勘察监督机构对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单位进行质量检查的依据则是这部规范,这样的不切合实际的操作方案使得勘测单位的工作非常难以开展,为了解决审查和检查,他们不得不准备两套地质报告。除此之外,当前的规程规范本身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对规程规范进行修订,需要的周期也太长,这些不同的缺陷性就使得部分单位对勘测设计报告并不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出现非地质师撰写地质章节,整个报告的编制人中竟然没有一个专业的地质负责人,完成的报告中存在诸多的错误等等,这就必然加深了工程地质勘察的不规范性和低质量性,也助长了技术责任心缺乏的工作心态和工作现象。

4、缺乏监管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篇(4)

为了提升个人业绩,销售员有时会放松对客户主体资格、经营范围、履约能力等资质的审查,企业因此可能会在获取信息不准确的情况下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在发生合同纠纷的情况下难以保障自身利益。而合同中具体条款规定不严谨,如付款方式、产品质量要求、运送方式等约定模糊不清则可能导致客户不完全履约的风险。为防止合同签订程序问题引起的纠纷,企业需要制定一整套有关合同签订管理的规范文件,预先考虑有可能存在的纰漏。在签订销售合同时,企业要严格执行文件要求,对合同进行“规范、有效的法律审查”,“以保证签订的合同合法、有效、切实可行,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对于国家有限价要求的产品,在约定价格时还须遵守国家规定的限价标准[2]。合同签订后,企业要安排专人对其进行编码管理,实时跟进,检查合同履行情况。

建立合适的信用政策,重视应收账款管理

通过保证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提高售后服务水平等方法之外,还可以改变客户付款方式——采用信用销售。信用销售是通过分期付款、延期付款等方式向客户销售产品的信用交易方式。在买方市场逐渐扩大的情况下,商品与服务的分期付款、赊销等已非常普遍,很多企业为了扩大市场而采用信用销售,但随着应收账款数额的增加,企业收回货款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制定适当的信用政策,控制信用销售规模。信用政策是企业财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等。企业可以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建立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3],在客户达到信用标准的前提下提供信用销售,约定还款期限、还款方式、现金折扣等,在客户逾期未还款时要根据款项数额、企业信用状况、逾期时间长短等条件的不同采取信函告知、电话催收、派人面谈、申请仲裁、申请诉讼等不同方式。对于不能收回的的应收账款,需要查明原因,追究责任,根据责任人的责任轻重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完善对账制度,确认发出商品和应收账款

篇(5)

再论中学生政治课问题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经常是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却非常少见,这种现象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存在着很大差距。学生长期没有自己的问题可提,思维被别人牵着走,怎么称得上" 主动地发展"?学生长期没有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其创新精神又从何而来?当然,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学生心理上讲是缺乏问题意识的表现。所以有关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认识思考。

1 传统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薄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二是不敢或不愿向教师提出问题。经过分析笔者认为,造成问题意识薄弱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造成前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学生形成只听不问的不良习惯,或者是由于基础较差,预习时根本读不懂教材的内容,不知问什么好而无从下手。而造成后种现象的原因则主要是:由于缺乏自信心,担心所提问题不好而被同学取笑,受到老师不好的评价;或者是个别学生可能曾经有过不快的经历而形成一定的问题心理障碍等等。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问题的根本在于上述情况导致了学生的学习不是自主的,而是他主的.被动的。应该说,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被动他主的学习方式,被动的学习方式催眠了问题意识。

2 新的学习方式须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学习方式的实质性变化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理念。基于上述分析,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问题:第一,直叙性问题。这类问题的特征是直接取之于教材现成内容,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就很容易发现和处理,思维的难度要求也不高。同时,这类问题也是构成课堂教学完整性的若干重要支点,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直观性问题是服务于教学过程要求原则的最直接的体现,第二,演绎分析应用性问题。这类问题与以上两类问题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它不是就一般理论意义上的探索,而是材料与理论的统一。例如;(我校高三月考题): 某市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普遍经营困难。近年来,市政府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撤消原有管理企业的工业局,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采取股份制、转让、出售等形式,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在市政府的指导下,国有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两年多来,该市国有企业的盈亏面由2:8 变为8:2,进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试问:①该市政府在搞活国有企业问题上,是如何行使国家职能的?②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说明该市国有企业是怎样扭亏为盈的?③该市搞活国有企业的做法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问题要求学生从对材料的分析中发现所学理论结论,或在对基本理论有所理解与把握的前提下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具体问题。

3 如何唤醒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既然学生的问题意识生而有之,是我们的教育催眠了它,同样,我们教育也应该能够唤醒它、培养它、发展它。那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哪些教学策略可以发展学生问题意识。3.1 传授思维方法, 呈现问题情境教师应教给学生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直问直答式的低级认知提问技能,还要教给学生懂得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辨疑提问的技能。例如,在探讨“ 运动与物质的相互关系”时,教材选用了《坛经》中记述的“ 仁者心动”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慧能“ 仁者心动”的错误在于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也可以深入一步,提出两个小和尚所说的“ 风动”和“ 幡动”在哲学上犯了什么错误,从而引起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兴趣。3.2 进行设问训练,创造问题情境。可以把提问作为教育的一个环节,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如在哲学教学中,讲到“ 矛盾是对立统一”这一知识点时,我引用了理发店门口的一则广告“: 蓬头垢面进来,容光焕发出去。”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此时立即设问:此广告语怎样体现矛盾的对立统一?学生很快抓住了“ 进”与“ 出”“、蓬头垢面”与“ 容光焕发”的对立统一关系。接下来,我趁势再问学生:教室中还有哪些对立统一的关系?学生举出了“ 教师”与“ 学生”“、男”与“ 女”“、前”与“ 后”“、高”与“ 矮”“、轻”与“ 重”等关系,从而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区分开来,突破了教材的这一难点。训练提问其实是训练思维强化学生的对学习内容的思考,有学才有思,有思才有问。3.3.尝试换位思考,分享问题情境让学生来充当教师的角色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学中可让学生当教师在讲台上讲解某些问题,学生为了讲清某个问题会以一种研究的眼光去探求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同时,学生在充当教师的过程中会有" 教然后知困" 的体会,那么,学生当老师之前的研究中和当老师后的" 困惑" 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各种疑问,从而大大激活其问题意识。教师也在这样的互动教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篇(6)

引言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要求最早来自于西方社会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的“异化”和“物化”的反思。在我国,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还只是近十年来的事情。然而,中国目前正处于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中,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二者之间的矛盾带给我们许多困惑。

总理曾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在一起。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几百年、几千年传下来的,为什么能传下来,千古不绝?就在于有灵魂,有精神。文脉就是一个民旅的魂脉。今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

从众多研究资料中发现,现今理论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保护理论模式:一种是“原生态”保护模式。他们认为应建立公认的具有现实保护意义的“生态文化圈”,在政府的扶持下,进行包括有形的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是自然遗产在内的整体保护和规划;不复原,却承认并明确一种存在生态,使其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依循着规律发展;另一种观点是

“创新”保护模式。他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不是经济包袱而是珍贵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通过现代转化,整合入现代文化体系中,发挥新的功能,才可能真正传承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化形式是文化元素重构,旧的文化体系消亡后,其中许多文化基因仍有活力,通过现代形式的基因重组,在保持精神内含和象征符号不变的前提下,使它们能够以现代形式复活。双向互动的新传媒和新兴的创意产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良好机遇。

针对两种不同的理论模式,我认为联合圜教科文组织提出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文化环保”,尽量保护各种文化原生态和多样性,避免人类富有特性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巾珍贵的可再生文化资源。对这种资源通过文化创新来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通过现代功能转化,整合入现代文化体系中,发挥新的作用,才可能真正存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化形式是文化元素的重构,旧的文化体系消亡后,其中许多基因仍有活力,通过现代形式的基因重组,在保持精神内蕴和象征符号不变的前提下,它们能够以现代形式复活。双向互动的新传媒和新兴的创意产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途径。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代人的精神家园,是各民族的文化血脉,是各民族的“文化基因库”,具有多元潜在的再生能力。多元的“文化基因库”能够提供各民族人民世世代代累积的宝贵人生经验,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再生资源,能启发后人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建起更美丽的艺术殿堂。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保护模式的理论核心

1、“创造性转化”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出路

“创造性转化”一词来源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学者林毓生的《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一书。作者在书中提到要推行文化传统“创造的转化”:“但,究竟什么是文化传统‘创造的转化’呢?那是把一些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符号与价值系统加以改造,使经过改造的符号与价值系统变成有利于变迁的种子,同时在变迁的过程中继续保持文化的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基因”,其赖以存在的“细胞环境”如今已发生巨变,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也必须进行一定的“基因改良”和“重组”,以提高在新的“细胞环境”中的成活率与生命力。在当代社会中依托现代产品或融合现代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精髓又具有崭新表现形式的当代特色产品,是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生命力、促进其在当代社会中延续和保护的最根本出路,也是我国当代产品显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利契机。“创造性转化”不是简单地牺牲真实性实现商品化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面目全非,而是以新的载体继续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和技巧等精髓,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生产的当代产品要仍带有民旅的鲜明特色,仍能取得民众的“文化认同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代由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巨大经济转型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传统文化的变革。“实际上,一切过去时代的文化资源,都有一个在今天文化语境中重新阐释和创新开掘的问题。任何文化资源要想成为生动、话跃的‘现在时’或‘现在进行时’,都必须与今天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相联系。所以,一切传统的文化资源要想在今天发挥作用,都必须经历一个现代的转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保护、传承固然需要政府的倡导以构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以提供经费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欲在现代社会中继续求得稳固的一席之地,仅仅依靠外在力量,被动地等待被抢救和被保护是不够的,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其自身的“自强不息”。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坐以待毙’,而应“相时而动”,进行适当的变革,适应当代社会,融入当代生活,以积极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潮流,在这个生活日新月异、变化天翻地覆的现代大工业社会中焕发出别样的光彩。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存,但更要延续:要延续,但更要发展。而一切的关键莫不在于依托具有当代特色的产品或融合当代技术以实现“创造性转化”。

2、文化元素重构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形式

2008年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以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为表现手段,把中国“五行哲学思想,与奥运五环相匹配,是奥运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最精彩的结合,向世界展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更向世人说明了中国民间艺术的永恒魅力。

3、创意产业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主要包括如口承文学、历史传说、环境知识、生产技术、消费习惯、交际礼节、,人生仪式、节日庆典、组织制度、娱乐游戏、艺术技能、信仰心理等。它们是过往生活的凭证,是国情、民情的重要组成,也是有独特载体的民众的文化。因此,通过对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清理和挖掘,我们会孵化出国民经济的一些新兴部门和行业。“不仅如此,这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相关的产业,还往往是一种立体产业,带动力强,辐射面广,能够产生多种效益,其发展方向常常涉及传媒、演艺、美术、会展、体育、旅游、教育、出版等

行业。同时它还可能通过产业链间的传动关系,进而带动信息、餐饮、房地产、服装、交通等十几个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新的增长点。”

近日有消息报道,在“人人电影”公布的新片计划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陈可辛执导的魔幻大片《钟馗》,据透露,之所以选择这个家喻户晓的“钟馗”这个人物,是因为钟馗能把人们带到一个想象的空间,回想童年的记忆,在他心目中,钟馗就是中国的蝙蝠侠、超人,就是中国的超级英雄。这里钟馗的出现,中国成人心目中的神性力量的不在场。

从文化视角来看,陈可辛电影选材的有趣之处在于,导演会想到钟馗这个形象。钟馗是中国传统年画的典型形象,这个形象的来源众说纷纭,但大多数人认为他是唐初终南山进士,才华出众而相貌丑陋,死后成神,擅长抓鬼。慢慢变成端午节文化中的固定形象。在民间,钟馗画像辟邪的能力深入人心。最初在唐宋时代,钟馗年画的能指非常单纯,钟馗以惊人的丑陋和冷酷无情抓鬼吃鬼的能力而广受欢迎,他足以把小孩子吓哭的形象虽然缺乏亲和力,却有实用价值。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钟馗形象的能指在发生微妙的变化,“钟馗嫁妹”中的钟馗多了一份铁汉柔情,对友人的情谊,对妹妹的关爱,让这个比鬼还要丑的恐怖形象多了一份令人感动的力量,中国传统价值观在阴冷的鬼魅世界中折射出意想不到的光彩。钟馗渐渐不再是个异类,异类无法令人信任,但是一个和我们有共同价值观的“鬼王”则可以让普通民众放心依靠――钟馗形象的人性演变没有削弱,而是加强了这一形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陈可辛导演在电影中继续钟馗形象的人性之路,而且又加上了现代的解读,令这个形象更为丰满,更是一个“人”。这样,钟馗这个形象就完成了“人”――“神”――“人”的转变。当然此“人”非彼“人”,其中融入了千百年民族心理的发展痕迹,成功地完成了创造性转化。

庆阳香包源远流长,香包既是工艺美术制品,又饱含着民族文化象征隐喻,把祝福带给了祈求幸福的人们。但过去只是在端午节才给小孩佩带,只有城郊的个别妇女在节前进城摆小摊零售。现在,香包已经成为庆阳市的文化支柱产业,并且带动了其他文化产业。根据调查,截止2003年5月,庆阳市从事香包制作的农户达71977户,从业人员102698人,分别占全市农村人口和农村妇女总人数的14.6%和11.8%,其中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的专业户8070户,加工制作人员25796人,生产香包约161万件,年产值715万元。2005年第四届香包节期间,销售香包收人674万元,民俗文化产品销售收入达300万元以上。在正宁县山河镇,五分之一的农户从事民间手工艺品生产和销售,每年香包刺绣收入60万元。在这个镇采访了32位妇女,其中7位是香包刺绣公司的经理,2人制售香包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其他5位年收入在1万元到3万元之间;另外25人,香包刺绣年收入3000元的2人,1000元~3000元的13人,1000元以下的10人。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换大大刺激了庆阳香包业的发展,现在不但参与的人数众多,而且品种花样也日趋繁多,大凡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神话传说、生产生活,应有尽有。小的可以像麻雀蛋那样小,大的有几个平方米大。以上调查说明,在庆阳市,香包这种民间手工艺产品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功能转换,已由原来功能单一的节日佩件转化为商品价值与民俗价值兼具的复合性产品,并且形成规模化产业。我们可以断言,庆阳香包是不愁没有传承人的,也不片j担心它会消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实现功能和价值的转换。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保护模式的反思

创新在民俗流变过程中,使文化的纯正性和完整性被削弱

利用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商业开发潜伏着较大的风险。追求效益会受需求引导加入许多原本不属于这一文化范畴的因素,从而导致文化变异。刘志群批评说:“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热己成为传统民间艺术的第一杀手。目前比较流行的不是尊重和恪守民族文化传统及其心理与思维特点,而是以政治宣传服务的目的和现代审美的观念来改造当地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使其精致化,了民族民间艺术在表象掩盖下的深层的所指,甚至把汉民族和外来的东西,拿来杂揉到当地民族的艺术中,往往出现了非驴非马的怪胎。”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也称“开发一个毁一个。”

日本民艺学家柳宗悦在1941年就曾提出:“工艺文化有可能是被丢掉的正统文化。原因就是离开了工艺就没有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只有工艺的存在我们才能生活。从早到晚,或工作或休息。我们身着衣物而感到温暖,依靠成套的器物来安排饮食,备置家具、器皿来丰富生活。……因此,如果工艺是贫弱的,生活也将空虚……如果工艺的文化不繁荣,整个的文化便失去了基础,因为文化首先必须是生活文化。”“当代的机械化粗糙制品使人们养成了粗暴待物的习惯,而蓦然回首,人们才发现,“原来那些经过人与人之间的磨合与沟通之后制作出来的物品,使用起来是那么适合自己的身体,还因为它们是经过‘手工’一下下地做出来的,它们自身都是有体温的,这体温让使用它的人感觉到温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温暖”的亲切感,绝对是现代工业的理性所不能代替的。

2.创意产业必将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经济性的泛化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走上市场?第一步是商业化,第二步是提炼中国文化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与工业化生产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中国贸促会家纺分会副会长杨兆华如是说。在他的努力下,作为第一步,南京云锦、蓝印花布、土家织锦、苗族蜡染、鲁锈、藏毯、苏锈等亮相8月20日开部的中国国际家纺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创意产业保护道路上的探索,尽管其保护的方式和所走的道路各异,但在其总的取向上,却都是希望“在市场经济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但最终目的却都不是放在“规模化的生产非物质文化产品”上,而是通过“产业化”经营而达到真正保护“非遗”象征符号和精神内蕴上。创意产业只是可供选择的方式之一,但不是全部:对某些类别和项目可能是最佳的选择,对另一些类别和项目,则可能不适用或不是最佳的方式。总之,在决定采用何种模式进行“非遗”保护的时候,要明确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保护,而不是牺牲传统的技艺和文化蕴涵去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一定要逐一分析、逐一选择并进行学科论证,然后作出决策。这也许就是“非遗”保护产业化与其他经济项目不同的地方。因此,不论采用原生态方式和创意产业化方式,应以“非遗”项目的精神内蕴和象征符号得到完整性的保护为前提,而不是以牺牲其技艺的本真性完整性和固有的文化蕴涵为代价。凡是以牺牲传统技艺及其文化蕴涵为代价的所谓产业化,都是不可取的,都是我们所坚决反对的。

参考文献

[1]陈建宪:文化创新与母题重构一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功能整合,《民间文化论坛》[J]2006,04

篇(7)

益母草来源于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japonicusHoutt.)的新鲜或干燥的地上部分,为妇科经产要药。本实验为考察黔产益母草野生品和栽培品的质量,通过测定益母草中主要有效成分水苏碱和多糖的含量[3,4],对益母草野生品和栽培品的质量进行比较,为人工种植益母草提供依据,达到提高益母草药材质量的目的。

一、仪器、试剂与药材

1仪器与试剂CS-9301PC双波长飞点层析扫描仪(日本岛津公司);CAMAGLINOMATV半自动点样仪(瑞士卡马公司);定量毛细管(美国MICROCAPS公司);XS205双量程电子分析天平,量程:万分之一和十万分之一两档(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硅胶G板(青岛海洋化工厂);DU-7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美国BACKMAN公司);盐酸水苏碱对照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712-200407;苯酚、浓硫酸和葡萄糖等其他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蒸馏水。

2药材分别采自贵州省惠水县和贵阳市郊乌当,药材样品均经贵阳中医学院魏升华讲师鉴定为红花益母草LeonurusjaponicusHoutt.,本实验均用益母草地上部分。

二、方法与结果

2.1水苏碱的分析

2.1.1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干燥益母草样品粉末约1g,置圆底烧瓶中,加入乙醇约50ml,加热回流1.5h,放冷,滤过,滤渣及回流容器用乙醇50ml分次洗涤,合并滤液和洗液,蒸干,残渣用乙醇溶解,转移至10ml容量瓶中,加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离心(5000转/min,5min),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称取在105℃干燥3h的水苏碱对照品适量,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030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2.1.2薄层色谱分析条件用硅胶G薄层板,点状点样,点样量10μl。以正丁醇-盐酸-乙酸乙酯(8: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后,在105℃加热15min,放冷,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10:1)混合溶液至斑点显色清晰,晾干,立即在薄层板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用胶布密封。反射法单波长锯齿形扫描。波长λS=510nm,狭缝0.4mm×0.4mm。在上述分析条件下对薄层色谱进行扫描分析。

2.1.3线性关系的考察用半自动点样仪在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点盐苏碱对照溶液2、4、6、8、10、12、14μl,用上述条件展开显色后进行薄层扫描测定,以点样量(μg)为横坐标,峰面积(A)为纵坐标,求出回归方程为:Y=185.75X-411.09,r=0.996,表明水苏碱在4.06~28.42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由于直线不通过原点,因此用外标两点法计算含量。

2.1.4稳定性考察在同一块薄层板上分别点8μl样品溶液和10μl对照品溶液,依上述色谱条件和扫描条件操作,分别在0、0.5、1、1.5、2h扫描测定盐酸水苏碱峰面积,结果峰面积的RSD为0.38%,表明盐酸水苏碱在本实验条件下2h内稳定。

2.1.5同板精密度和异板精密度试验分别在同一薄层板上和在另外5块薄层板上点同一供试品溶液五个点,每个点10μl,并以水苏碱对照品溶液3、8μl作为随行标准,分别扫描测定其峰面积,按上述分析条件测定,以峰面积计算,同板精密度RSD为1.00%,异板精密度RSD为1.90%。

2.1.6重复性试验和回收率试验分别称取同一益母草药材5份,按2.1.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和2.1.2“薄层色谱分析条件”操作,测得水苏碱平均含量为1.09%,RSD为2.52%。精密称取盐酸水苏碱平均含量为1.09%的益母草药材5份,每份约0.5g,精密加入水苏碱对照品5.00mg,同时加入约50ml乙醇回流提取,按上述“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和“薄层色谱分析条件”进行溶液制备和测定,结果5次回收率平均值:99.76%,RSD=1.34%。

2.1.7含量测定与结果按上述“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和“薄层色谱分析条件”对各样品进行溶液制备和测定,结果见表1。表1益母草样品中水苏碱和多糖含量测定结果

2.2多糖的分析

2.2.1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干燥益母草粉末约0.3g,置圆底烧瓶中,精密加入50ml蒸馏水后称重,加热回流提取3h,冷却后称重,用水补足损失量,摇匀,过滤,弃去初滤液,取续滤液4ml于50m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至刻度,作样品液。从样品液中精密量取2ml于25ml比色管中,分别精密加入5%的苯酚1ml、浓硫酸5ml,摇匀,置沸水浴中保持15min后取出,冷至室温,即为供试品溶液。精密称取经105℃干燥至恒重的无水葡萄糖适量,用水制成每1ml含56.17μg的溶液,作对照品溶液。

2.2.2标准曲线的制作精密吸取56.17μg/ml葡萄糖对照品溶液0.3、0.6、0.9、1.2、1.5、1.8、2.0ml,分别置于25ml比色管中,体积不足2ml者用水补足至2ml,以下按2.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项下“分别精密加入5%的苯酚1ml”起,同法操作即得。以相应试剂为空白,于491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浓度C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A=0.0592C-0.00113;r=0.9997

结果表明葡萄糖在2.1064~14.0425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2.3精密度和稳定性实验用同一供试品溶液连续5次测定其吸光度和每隔1h测定一次吸光度,共测定4次,计算出精密度实验的RSD%为0.22;稳定性试验的RSD%为0.55。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显色后的溶液3h内稳定。

2.2.4重复性试验和回收率试验精密称取2005年6月采收的惠水野生益母草样品5份,每份约0.3g,按2.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供试溶液,按2.2.2“标准曲线的制作”项下的相同测试条件进行测定。样品含量平均值为4.46%,RSD%为0.79。精密称取已知多糖平均含量为4.46%的益母草供试品5份,每份约0.16g,分别精密加入浓度为0.142g/ml的葡萄糖对照品溶液50ml,以下按2.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供试溶液,按2.2.2“标准曲线的制作”项下的相同测试条件进行测定,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8.87%,RSD%为0.71。

2.2.5样品含量测定按“2.2.1”项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用“2.2.2”“标准曲线的制作”项下的相同测试条件对各样品进行多糖含量测定(含量按葡萄糖计)结果。

三、讨论

水苏碱是益母草的主要药用成分之一,而多糖虽不是益母草的主要药用成分,但对许多疾病的辅助治疗作用却不可忽视。由实验数据看出,人工种植益母草中水苏碱含量在开花前随生长年限变化呈递增趋势,此时益母草中的多糖含量也相对较高。而到果期水苏碱含量明显下降的同时,多糖含量也明显下降。多糖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也就是说多糖的存在是水苏碱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一种保障,果期由于植物体内大量消耗糖分,水苏碱的合成也相应降低,含量也随之降低。人工种植益母草与野生益母草相比,由于注意管理,人工种植益母草中水苏碱和多糖含量较高,而野生益母草中却相对较低。

从人工种植益母草中水苏碱和多糖含量变化有一定规律来看,中药制剂的质量首先是原料药材的质量要得到保证,其质量才可控,而野生益母草生长年限难以确定,水苏碱和多糖含量变化也不易掌握,因此用其作为原料生产的复方制剂质量也难以保证。人工种植益母草是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一个发展方向,掌握其最佳采收时间,控制原料药材的质量,也就保证了中药制剂质量的稳定。所以,益母草由野生转为人工种植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范美华,王健鑫,,等.益母草的研究进展.中药药物与临床,2006,6(7):528.

2张娴,彭国平.益母草属化学成分研究进展.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15(2):162-166.

3刘吉成,牛英才.多糖药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篇(8)

大学语文教育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延伸。在教育中,人是出发点,也是归宿点。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人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使人更好地生存、发展,并在从事一定职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而高职语文教学首先强调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这一点至关重要。

在高职院校中,语文作为基础课,长期得不到重视,已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原因有多方面,首先许多高职院校把重心放在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专业人才,许多人认为最重要的是能否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实用技术。其次,大多数职业院校在专业和课程设计方面存在重理轻文现象,像语文这样的文化课程要尽可能少开,甚至可以不开。于是一些学校大量削减、占用文化课时,不断加大专业实训投入。再加上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基础不是很好,平时很少读,甚至不读名著,不知道左丘明、周树人、屈子、毕淑敏,只追求周杰伦,韩星,功利主义泛滥,人文主义迷失。因此,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人生价值观,形成以人为本,文理术并举,是当务之急。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实并不难。

首先学校应该加大对语文学科的宣传力度,要想对待其他学科一样重视起来。

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上课的同时,将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可以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如各种文化艺术节,开展文化知识竞赛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高职语文教学应重视人文性。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其实也可以这样解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它是高职教育的第一目标。而第二目标才是“使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三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系统的程序性知识”。这要求高职语文教学要把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放在首位。陈旭光曾在《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中说过:“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人文教育它是通过长久的情感陶冶、责任培养、思维训练、价值观熏陶等方式形成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提升学生多方面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再次,合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共同挖掘其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

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学习古文经典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途径。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源泉。千百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造就了无数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贤达之士。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不论过去还是将来,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都是凝聚国家人民,激励我们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巨大力量。炎黄子孙历经磨难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孕育的勤劳勇敢,不屈不挠,乐观自信的民族精神是根本所在。

目前高职语文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就有着不少这样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加强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精神,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当前,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道德问题,特别是关于爱心,责任心,价值,诚信意识美学理念,艰苦创业精神的缺失。若能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从学生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能在思想上给学生启迪,在感情上给学生熏陶,在审美上给学生以愉悦,给学生精神世界以多方面的、深刻而细腻的营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人格完善。

同时,大学语文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学生未来的志向抱负、人格品性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人们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甚高,正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来源于慈爱与友善,来源于对学生平等对待,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与宽容,也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教师应该利用闲暇时间阅读经典,有意识地补充人文科学知识,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不断地提高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丰富、境界高尚的教育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远离平庸和浮躁,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精神生活的指导者。

篇(9)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2

一、群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紧密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历史的浓缩,亦是珍贵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当下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群众文化是中国主流文化中的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通过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并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相反,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群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它的形成和发展始终和群众文化活动有着紧密的关系。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加入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都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直到现在,到处还有民谣、山歌、渔歌等,这就是不识字的诗人的作品;也传颂着童话和故事,这就是不识字的小说家的作品;他们,就都是不识字的作家。”这段话形象地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扎根于群众文化之中的。可以说任何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正如原始音乐作品是从劳动工具与其对象接触时所发出的声音产生的,它们或是劳动者协调动作、调剂精神提高效率的“工具”,或是劳动之余的自娱自乐;又如封开麒麟白马舞是取材于唐代封开人莫宣卿赴京赶考荣登榜首、高中状元、衣锦还乡的故事,是无数代劳动人民口传心授的传统文化形态;再如德庆学宫祭孔活动,其祭孔活动宣扬了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精神,是岭南儒学的一大代表性活动,其源于中国五千年来拜祭的祖先的习俗,再次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取材于劳动者的日常劳作中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的基础

最初的原始的群众文化形态基本囊括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都是起源于劳动之中,它们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人民群众参与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活动,涉及了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每个时代浓缩的精华,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包括了:口头传统、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从其形式中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的形式均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肇庆封开县的“五马巡城”舞是起源于宋末,历史悠久的舞蹈,其阵容壮观,表演者达四五十数,整个舞蹈取材于宋代五虎平西为防止外敌入侵日夜巡城的真实历史故事,鲜明突出戍边保国主体思想。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的源泉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的基础,所以群众文化大多取自传承已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世世代代口传心授、承传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提炼出来,结合当时实际,使其传承、发展,如民间秧歌、戏曲,客家山歌等,又如延安时期群众文化活动起到了团结人民、振奋民族精神的一个作用,其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大多取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

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植于群众文化中,又具有浓缩文化的形态,是群众文化发展传承取之不尽的源泉。

二、群众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两项重要工作,传承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是让其“活态传承”,即要让其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掌握,否则便会出现文化传承断层这一现象。

对传统群众文化而言,形成后便会以某种固定不变的格局去进行时代相传,从中可以看出群众文化本身便具备传承和发展各种文化艺术遗产的社会功能,比如:肇庆四会民间音乐、德庆雄鸡舞、怀集春牛舞等,从创作下来便一直流传到现今。所以,对一些群众比较熟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传统群众文化艺术进行强化普及,让其成为一种当下群众所接受并喜欢的文化艺术形式,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问题便迎刃而解,既能更好的对中华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进行传承,且群众文化自身的传承性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内在要求相符合。

三、文化工作者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笔者据自身文化工作经验并结合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形势提出几点关于如何做好非遗的保护传承的意见。

(一)用科学发展观去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真做好挖掘、整理与加工,提高以及发表,推广工作。

(二)继续抓紧发掘抢救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关心,扶持民间艺人和他们的艺术活动。

(三)研究、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改革,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原汁原味保护的前提下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为社会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所接受、推广、普及,使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青春。

(四)以群众为中心去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其形式不应该是阳春白雪的,应该是能让大部分群众所易懂并感兴趣的,在不改变其精华所在的前提应以大众能接受的形式去开展活动方能以最大程度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如:肇庆市开展的“流动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基层活动,以图片、视频展览的形式近距离给民众提供了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体验,无形中让非物质文化融入了现代的生活,起到了良好的传承作用。

四、以群众文化促进非遗的途径探索

(一)对传统民间特色群众文化进行保护

首先,对肇庆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

其次,对肇庆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民族民间风俗、传统节日做一个深入的了解,并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使其能够发展起来。

最后,对于肇庆市及其周边地区那些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艺术,要一丝不漏的保存下来,在本质不变的情况下,进行适度且有效的创新,使其能够符合当下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年龄段的喜好,这样能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便能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二)建设特色群众文化基础设施

为了能够更好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应该专门为其搭建展示及传承的平台,其中建立以民间文化、民间风俗及民间艺术为主体的场所及景点便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好办法。

五、结束语

篇(10)

一、“提问艺术”的重要性

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究、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可见,这种“问题教学法”具有三大鲜明而独特的基本教学特征: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问题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必须重视“问题的设置”,通过运用“问题教学法”和“提问艺术”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从而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改理念,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问艺术”的运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教师的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有效提问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和开放性。有效性提问方式多种多样,如检查式、固设悬念式、抛砖引玉式、引导式、创设情境式、反问式、扩展式、层递式、联想启智式。有效性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他们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适度性原则

提问的适度性大致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问题难度要适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应注意在不同的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有所差别,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提问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提问时机要适度。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多用疏导性、铺垫性提问,注意知识的梳理性,因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每一框都有它的逻辑思路。再次,问题数量要适度,提问要适量,要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师要抓住知识关键点、学生的兴趣点,注重突破重点难点,击破考点疑点,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道插主旨的就不绕弯子,坚决克服“问题战”“满堂问”的形式。

(三)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就是说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即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多向后进生提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多向尖子生提一些发展思维的问题,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四)鼓励性评价原则

鼓励,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对一个学生的积极成长,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师鼓励要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实事求是,一定要做到公正、合理,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心灵最敏感的地方,即自尊心。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对那种“你真棒”“你太聪明了”之类的廉价而空泛的表扬并不领情,他们更想要的是充满真诚的、艺术化的鼓励。

(五)生活性原则

教学提问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生活,新课程教学要求教育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或以耳闻目睹身边发生的事件导人,或以社会热点话题铺垫,或以具有轰动效应的国际爆炸新闻烘托,领悟生活,进人社会,感受现实,引发思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身受感染,激发心灵震撼。

三、“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创建活跃的答问氛围

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会形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共鸣。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意味着教师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并提出相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感悟。课堂提问贴近生活,有利于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积极回答教师们的提问。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性学习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正如西方古代哲人所说的: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学到;我教,我掌握。又如中国古代哲人所说:实践出真知。体验性学习使学生重新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体验性学习使教学效果因体验而更有成效。陶行知先生说:“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尽量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原理。

(二)把握提问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必须关注教学中学生不断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创新,及时关注反馈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做“文章”,调整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当前在判断是否是有效教学时,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定的目标,而应在此基础上更重视教学的“生成性”,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一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

(三)用启发提问实现“撑杆跳”

孔子的“不愤发不启,不徘不发”告诉教师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瓤一在上个学期必修4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中,先是提出问题:“田忌是怎样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赢得比赛的最终胜利?”然后层层诱导启发学生思考“田忌不在意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根据对方的部署,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最后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必须做到三点: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三个和尚没水喝”与“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不同结果,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强化。

(四)“金口”少开,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教师要学会反主为客,答疑解惑,调节学生“待问”的被动学习状态,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一)强化问题意识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创新始于问题,提出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导致新的问题发现与突破。所以强化教师新的问题意识及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成功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教师要保护、引导并激发学生对新情况、新变化的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要容忍学生对既有的、权威的观点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由继承然后创新。

首先,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如果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问题性水平低,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备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高,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也必须有一个限度,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启动跳跃,到头来徒劳无益。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坚决避免“果子”挂得太高或太低,或学生怎么“跳”也摘不到或不用思考就可以脱口而出,减少“无用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适时转到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因此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景,鼓励提问,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这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认知内驱力,调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摆脱接受知识时思维的羞涩与定势,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效提问,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组合,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是一个需要经过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毗而就。为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教师应该事先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如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问题的表述要尽可能清楚明白。

再次,认真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教师要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学生,因为与上课内容联系不紧密,建议在课外帮助他解决;第二类,与教学内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的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请同学帮助解答;第三类,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教师要着重对提问的学生加以鼓励,甚至可以把问题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共享,作为学习的重点。

(二)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习心理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是感觉一思维一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二是感受、情绪一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感情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称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而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也是和他们一起分享、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体现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的发言权,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人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达欲望。这正如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同时,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二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上一篇: 文艺学论文 下一篇: 恋爱心理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