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07: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物理创新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物理课堂教学如何实现高效,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初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只是零碎的、感性的,还不具备综合认识能力,在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新的物理知识点时,教师要考虑该学科的认知规律是从生活中的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再应用于社会中去的过程,达到让学生认识、熟悉到掌握物理知识点为目的,因此,在教学理念方面要有创新.例如,在讲“平面镜成像”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平面镜成像规律,首先根据学生对平面镜中像的初步了解,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思考,让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过程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可能有错误的认识.如,有的学生认为,物离镜子越远像就越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教师可以利用小组探究实验,并且在实验器材上进行一些改进,循序渐进地完成知识点的教学.至于学习之后的效果,通过练习反馈发现,该知识点学生掌握得很好.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有的教师采用一个精彩的小魔术开场,有的教师则用一段动画视频开始,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到了一个个吸引眼球的开端.好的开始往往可以成为好的结果的关键,利用人的好奇的本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吸引眼球,目的都是为了下一步更好地教学,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对新知识的渴望,从一开始就被带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气氛中,而在后续的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也是非常必要的,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进入一个个精彩的小实验中,从实验中总结物理规律,再利用物理规律去解决一个个问题.有的教师采用小组为单位的实验方式,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让学生既体会到了团体的力量,又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样的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有的教师让个别学生演示一些实验,这样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提出个人想法,提高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师生不断互动的课堂上,师生间的情感不断增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将多媒体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教学内容具备一定的独特性和新颖度,学生在学习时会觉得新奇,有想学的欲望,将学习过程由被动转向主动.多媒体技术较好地结合了物理的学科性质和课程特点,能不受时空限制地展示实验背景和实验成果,将生活中与物理规律相联系的大量现象展示出来,给予学生丰富具体的感官享受,促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300年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实景重现显然不现实,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展示出来,将300年前的实验重新再现于学生面前,以多媒体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音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挑战精神
创新教育是在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书本和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例如,对于“小影成像”的现象,教师可让学生留意观察为什么夏天的树下会有一些斑斑圆点,学生提出疑问后,教师可结合物理原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会更加牢固,学习起来也更加勤奋。
三、采用鼓励教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每个人都需要认可,需要鼓励,尤其是学生,他们需要教师的认同,需要家长的理解,需要同学的关注。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特点,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或不变的态度去看待学生,而要以发展的规律去观察学生,在结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的情感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这样学生就会对物理课产生好感,从而愿意学习、主动学习。如此一来,便能将学生内在需求的满足感,逐渐转化为学习物理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物理成绩。
四、做好实验,增强学生的求知感
物理教学和其他学科有本质的不同,它是以实验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学科。许多物理常识、物理规律、物理定律都是在实验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可以说物理是实验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物理实验,积极通过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对物理的认知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往往在课堂上或实验室里,学生常常觉得物理实验很陌生,不容易接触,进而产生一定的距离感。其实,物理实验并不都是在教室或实验室完成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做物理实验。例如,用筷子和一碗水做光的折射实验;用滑轮做力的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物理实验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如果注意观察和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物理实验。这样,学生会觉得物理其实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从而大大调动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五、重视学习习惯,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抛弃应试教育那种重死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效果的教学思想,鼓励学生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为了让学生形成这一习惯,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做到: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看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够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需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点拨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纠正自己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新见解、新思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不同观点。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能力必将得到迅速提升,有利于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
六、开展探究活动,培养综合能力
新课程改革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独立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获取信息。当前,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快,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非常有帮助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学习手段,如采用读书笔记等方法,使学生慢慢积累,达到厚积薄发,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发现问题,在探究活动中解决问题。比如,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探究事物的原理、物质的密度等,最后让学生写出总结报告,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使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成为教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具体的学科教学进行结合,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更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将多媒体运用于初中物理课堂中,会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也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部分.对于那些无法在课堂中开展的实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与展示.多媒体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物理学习需求.例如,在讲“原子弹爆炸”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实验的视频或者动画,促进物理课堂白热化.在这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针对学习内容,开动自己的头脑,利用身边资源,设计个性化实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实验教学,牢记物理的基本公式
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十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物理学中的每一个概念和公式的产生,无一不是物理学家从实验室研究开始,并且实验知识也是历年来高考必考的内容,多次在理综试卷中出现。因此,在物理学的课堂上,教师不能忽视实验这个环节,必须要高度的重视,从实验原理、仪器操作、数据分析、结论产生入手,让学生系统的了解每一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分析处理大量数据,找出相似点和共同性,把物理公式推导出来。但在实验课上需要注意的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包办了实验的全部过程,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学生无法参与进来,久而久之,会导致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下降。所以,教师在物理实验中,应该有选择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进来,引导同学主动积极思考,让学生掌握实验步骤原理,学会融会贯通,提高自己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更好的记住得出的结论和公式,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从而达到从实验中巩固现有知识的意义和目的。
三、规范解题步骤,提高物理的学习能力
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观愿望,仍然是希望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分数,在班级中取得好的名次。所以,在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物理实践中的同时,仍要把重点放在解题得分上,严格按照步骤答题,让学生养成规范化解题的习惯,主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审题要仔细,学生在试卷中要对整体的布局有基本的把握,然后再对文字和附图进行阅读,对试题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上要用横线标明,建立起解题的最初思路,准确理解试题的意思和出题的考点,对干扰陷阱要进行辨析,并逐一排除,以此提高审题的能力。二是解题步骤要详细,高考是按演算步骤确定给分的,不能因为算到了结果而取代了步骤。在解题中必须要写清楚运用的公式、演算的方法,一步一步给出解题思路,最终确定所要得出的答案。三是物理的符号书写要规范。物理的符号一般都取用于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如压强pressure为p、速度velocity为v,等等。在同一题当中,字母只能表示同一种物理量,切不可随意乱写,若出现多个同类物理量时,可以对字母进行下标注释。比如:第一次速度可以用V1,第二次速度可以用V2,第三次速度可以用V3,以此类推。这样在演算的过程中,就可以很清楚的记住不同类型的符号,避免了演算混淆的情况。由于物理符号有些比较相似,如密度ρ和压强p,射线γ和速度v,如果书写不规范,就很容易看错。所以,教师在教授物理课的同时,也要有意识的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把符号写规整、写清楚,切不可寻求答卷速度潦草书写,造成字迹模糊不清,产生混淆。同时,高中阶段学生的压力较大,复习任务较多,教师在物理试题的讲解上,不应该海量讲解,让学生自己去消化,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应抓住主要类型题,找对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融汇贯穿,知其一然后同类问题全部解决,进而提高考试能力。
一、系科设置和学位
表面上看,奥尔堡大学的院系设置与传统别无二样。它有三个学院:人文学院(FacultyoftheHumanities)、社科学院(FacultyoftheSocialSciences)和科技学院(FacultyofTechnologyandScience)。人文学院设有3个系:音乐和音乐疗法系、交流系、语言和跨文化研究系。社科学院有2个系:社会研究和组织系,经济、政治和公共行政系。科技学院有8个系:发展和规划系、生产系、土木工程系、建筑技术和结构工程系、物理系、电子系统系(含通讯技术、医学信息和图像分析、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控制工程四个系)、能量技术系、机械工程系。
各系具有研究、开发、教学以及行政和服务的功能。这个顺序的功能配置,体现了它的“Institut”(英译为“department”,汉译为“系”)的本质。从教学方面讲,全校13个系提供大量单学科或跨学科的研修计划,因学科不同,分别授与2.5—3.5年的主修学士学位,以及4—5年的主修硕士学位或专业证书。为获得同名学位,工科年限最长,文科最短,而社科界于其间。多数院系还为硕士学位设有副修计划。
每个学年分为两学期。每个学期20周,前18周用于教学活动,后2周用于学业评价。每周研修5天,上下午共10个教学单位时间。每个教学单位时间为3个半小时,用于讲授、实验和课题研修工作。大学的第一学年为按学院划分的基础教育年,要求学生学习宽广的理论和方法,学会协作共事,发展问题求解能力。由于丹麦的普通教育实行13年制,因而,学生在第一学年就开始涉足人文、社科或工程的广泛领域。从第二年起(人文学院从第一年的第二学期起),学生分别进入较宽的分支领域。以科技学院为例,学生可在土木工程、建筑技术、机械工程、信息技术、能量技术、大地测量学、地藉科学和规划、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物理等七个分支领域作出选择,继续其后两年的学业。第四学年则进入专门化,学士和硕士学位分别要求半年和两年的专门化。详见下图。工学硕士研修计划现有13种:规划、环境工程、结构工程、室内环境工程、机床设计、能量技术、渔业技术、工业生产与管理、光学工程、通讯技术、控制工程、医学信息与图像分析、计算机工程。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奥尔堡大学自组建之日起,就立志改革创新,致力于突破以讲授为主、按学科组织教学的封闭式教学体系,确立教学、研究和实践(应用)三者的辨证关系,大胆提出并实施以问题为中心、按课题组织教学的开放式教学体系。新模式力图实现四个教学改革目标:①减少由中途辍学、延长学习年限、课程安排不当所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灵活性和创造性,改善学生的交流技能和共事能力;③训练学生在同时考虑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因素下,全面解决复杂问题;④培训教师,使其不仅能讲课,还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种新型教学体系的创新特色,集中体现在纵向上以课题工作贯穿于大学教学全过程,横向上由课题工作来贯通各门课程的学习,从而真正做到了按课题组织教学。在校3.5或5年中,本科生须参加6—7个课题工作,硕士生须参加10个课题工作。每个课题各持续一学期。在总学时中,学生花在课题上的时间约占50%,花在与课题有关的课程上的时间约占20—30%,而花在学术科目和选修课上的时间则占20—25%。也就是说,在校2/3以上的时间花在课题工作及其相关背景课程上。每个学期学生学习哪些课程,先学什么后学什么,主要取决于他们所选课题的需要,而不是取决于学科的自身体系结构。
为使按课题组织教学活而不乱,该校开发出一系列独特有效的教学程序和管理办法。每学期开学前,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计划小组负责确定本学期的主题。这里的“主题”(theme)指的是一个由若干涉及到技术内容和社会因素的相关问题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可能是一种带来经济效益和就业问题的技术变革,例如某个生产环节的自动化;也可能是一个带有经济、政治或社会性质的大问题,例如能源危机、欠发达国家的供水问题。在一个主题下,再细分出许多个相关的小问题(problem)。这些问题往往不是用以验证理论的练习题,而是一时找不到满意答案甚至根本没有答案的实际问题,有些则是教师的研究项目的子课题。学生从中可选择一个问题作为学期课题(project)。一旦某个学期的主题确定下来以后,它就是该学期所有教学活动的共同核心。除了阐释主题外,计划小组还要据此安排课程、确定必修课,以及与主题有关的辅助活动计划。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主题及其问题的性质和范围的理解,为学生选择课题和完成课题打好基础。如下图所示:
在主题这个综合体内,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选择了相同或相关的问题的学生经过一二周的交往,彼此认识,形成课题小组。在科技学院,每个年级依此方法在每个学期初先形成有50—100名学生的大组。每个大组是一个教学管理单位,负责安排人员和分配用房。大组下分若干个有6—8名学生的课题小组,每组配备两名教师(导师和副导师)和一间小组工作室。小组成员的课程表大致相同。不上课时,他们便聚在工作室一起搞课题,因而,小组工作室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如果计划小组安排的课程没有满足某个小组的特殊需要,那么,该课题小组可以要求增设特定课程。
从主题的内容上说,主题的确定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基础教育年的主题一般是比较宽泛、简单的。随后各个学期的主题则是针对特定分支的,必须符合该分支的专业目标。由于每个课题小组自选课题,在学期末他们在专业上的收获往往互不相同,但也绝非迥然不同。其中主题发挥了调控作用,使得自选或专门化局限于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针对课题中心式的教学组织特点,课程安排也作了相应调整。开设的课程大多短小精悍,一门课程一般安排6周(即一个单元),每周上课一个单位时间。但数学、物理等课程可能每周上课两个教学单位时间。在每学期的第一二个单元,每单元学生须选修4—8门课程,第三个单元则选修1—3门课程,因为学生在该单元要把精力集中在课题工作上。因此,学生每学期要选修12—16门课程,其中大多数是针对课题的。周二下午学校不安排上课,以保证导师和课题小组每周至少接触一次。
由于课题工作及与课题有关的课程学习占到学生每学期75—80%的时间,因而,课题评价是整个教学评价的重心。每个课题设有一个课题评价委员会,导师和副导师是其当然成员。第二、第五及最后一个学期的课题评价还邀请校外专家参加。课题小组必须在评价前两周完成课题报告,打印成册并呈送每位评价人员。课题报告正文一般有75—150页,图表、附录和参考文献也有50—100页。课题评价大约需要4—6个小时。前一个小时由课题小组宣读报告,稍事休息后,评价人员就课题的细节及与课题有关的教学内容向课题小组提问。问题多半集中在课题小组为何这样做或为何不那样做,要求对假设和运算结果作出解释。最后评定报告质量,除毕业设计分数评等外,其它的课题作业只有及格与不及格两级。当学生的毕业设计不及格时,学校将向他说明具体原因,并允许他再过一段时间(通常是1—3个月)重新进行答辩。在每届学生中,将近有25%的学生第一次毕业设计答辩没有通过。
在开放式教学体系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职责也需作相应的调整。除讲课这一常规任务外,教师还要承担新的职责。例如,和学生一道确定主题,并为实施以主题为核心的教学计划作准备;每学期指导2—3个课题小组,帮助他们安排工作,评点他们的设想,监督工作进展,审阅课题报告,撰写评语及主持课题答辩。如果导师对小组的课题感到生疏,他还得与课题小组一起讨论研究,必要时导师需帮助处理课题小组内的人际关系问题,如此等等。
三、简评
奥尔堡大学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是从突破封闭式教学体系、革除传统教学弊端入手的。传统大学教学以学科为中心,实行分科教学。各学科有其逻辑和顺序,反映在大学课程设置上,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那些被认为对某一专业必不可少的教学科目及其知识,通过教科书和讲授传递给学生。同时,通过证实这些知识的练习,学生学习运用这些知识,最终学生掌握某些领域的知识和对已知问题的标准化解法。显然,这种教学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几乎被排斥在外,不成系统的知识、实际问题很难进入课堂,学生所学的只是确定的、系统化的甚至是陈旧过时的知识;二是分科课程把科学的完整性和有机性割裂了,而实际问题往往涉及多门学科,反映学科间的联系,难怪学了条条块块知识的毕业生面对实际问题无从下手。在一个稳定少变的社会中,这种传统教学也许无可厚非,但在当今学科交叉渗透、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情形下,倘若还固守传统,难免不合时宜。奥尔堡大学通过改革与创新,走出了一条新路。
实践表明,开放式教学体系是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成功之路。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由课题来组织的教学,学生学会了用批判性、建设性的方式讨论观点与建议,并学会了如何运用不断掌握的技能和知识,而不是复述教科书内容。1988年奥尔堡大学对毕业生的一次调查表明,开放式教学减少了教育浪费,提高了教育投资效益。该校有80%以上的学生毕业(丹麦技术大学只有60%的学生毕业),其中大多数学生按时毕业(丹麦技术大学很多学生必须延长1—2年才能毕业)。同时,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科技学院8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他们离校时对专业作了好的或很好的准备。土木、建筑、工业、信息、能源等分支的毕业生认为半年内即能胜任第一种工作的,分别为65%、80%、93%、87%和86%。毕业生认为在工作中用到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课程、课题工作、其它教学、同事和研究生教育的分别为9%、51%、4%、21%和7%,部分来自于上述各项的分别为47%、39%、7%、37%和22%。那么,接受新模式教育的学生是不是存在知识面过窄、后劲不足等问题?调查表明,科技学院不足5%的毕业生认为技术知识、经济和法律知识学得不够,有不到5%的毕业生在从事新的专业工作上感到有些困难。
可见,奥尔堡大学以问题为中心、由课题来组织的开放式教学体系具有两大显著优点:一是具有很高的内部适应性,师生可以轻易地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具有很高的外部适应性,学生通过大量的小组课题工作,使学生接受类似于雇佣状态工作条件下的专业训练,从而具有较强的共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因而,该校毕业生深受工业界的欢迎。
当然,该校教学改革和创新并非一帆风顺,也碰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比如,一些教师貌合神离,致使主题确定不当,课题工作和督导表面化,学生的课题报告质量不高;新的教学体系需要高水平的管理和更多的教学设备;教学计划的不断调整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和更多的教育经费,等等。但是,大学教学全过程以问题为中心、由课题来组织的尝试,无疑是一种大胆创新,奥尔堡的“走新路”是成功的希望之路。
1.N.O.Fruensgaard,ProjectWorkasaStudyTechniqueattheUniversityofAalborg,ProceedingsofWorldConferenceonEngineeringEducationforAdvancingTechnology,1989,Sydney,Australia.
2.R.Creese,AProject—centeredEngineeringProgram,EngineeringEducation,Vol.78,No.2,1987.
3.F.Kjaersdam,Problem—orientedHigherEducationforEngineeringandTechnology,Proc.ofISHEE,1990,Hangzhou,China.
2培养能力是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
兴趣能够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但局限于简单的兴趣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通过创造性的学习,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学与创新能力才是最终目的。在学习动量守恒与反冲运动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可以仿照火箭原理,组织学生独立做“水火箭”实验。把塑料汽水瓶中装入适量的水,瓶口处用带有气门的塞子塞紧后,瓶口朝下,用打气筒充气。当瓶内气压足够大后,瓶塞会突然弹出,瓶中的水和空气快速喷出的同时,瓶子会很快升到高空。这种由学生自己设计、亲自制作的科技活动,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而且很多学生还能别出心裁的想出许多新的创意来。他们在瓶口系上塑料袋充当降落伞,用来控制瓶子下降的速度,往瓶子里加入彩色纸条,随着瓶子的升空,满天彩带飘舞。这些成功的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成就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参与探索知识,培养了创造意识,增强了创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慢慢体会到任何发明创造必须在理论指导下,通过反复的试验,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的努力,才能有所作为的道理。现在的师范生思维活跃,具有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教学时应精心组织与设计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阅读参考书,提高自学能力。在演示共点力平衡的时候,取一根两端系上小环的橡皮筋,两个小环套在水平的横梁上,在橡皮筋的中间挂上重物,将小环之间的距离的变大,橡皮筋会变得越来越细,说明两段橡皮筋之间的夹角变大,受到的拉力就越大。这个简单的演示非常直观形象。当轻轻晃动处于平衡的系统时,两个小环开始向中间滑动,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产生了探索由“静”变“动”原因的欲望。这是教师并没有直接揭开其中的奥秘,而是鼓励学生进一步做实验、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寻找答案。于是有的学生发现了由“静”变“动”的临界位置,又发现了由“动”再变“静”的临界位置,发现橡皮筋长度的不同,小环、横梁的材料不同,都会引起临界位置的变化。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个实验还能得到什么结果,能否计算出小环与横梁之间的摩擦力。这样由现象、实验、理论的一步一步深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师范阶段的教学中,有些不容易讲清楚的问题,教材和教师一般都采取回避的方法。如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通过常规的讲解与演示,学生已经坚信不同质量的物体会同时落地。但一张薄纸片从空中落下,轨迹不是直线而是曲折变化,而且落地时间也变长了。对于这个问题教师一般都会用一句“这是因为空气阻力的作用”而一带而过。其实这个时候不妨告诉学生任何物理定律的成立都是有条件的,或者说是在一定物理模型下成立的。而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实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即使是树叶落地这样非常简单常见的现象,人们也很难准确描述树叶的运动规律。这个事实不仅能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而且还能产生进一步探索学习的愿望。
3注重人格品质的培养
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严格的科学态度,认真扎实的作风。事实上物理学每一个理论的创建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精神、创造性智慧的结晶,是严谨科学态度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包括牛顿、伽利略观察简单现象在内,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深入研究的出发点;而敢于突破前人的结论,创建新的学说,提出新的理论,是物理学家创造性能力的集中体现;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献身科学是创新人才的基本人格品质。结合物理教学适当地介绍物理学家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的经历,插入一些物理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是培养科学精神和心理品质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但是,如果总是给学生讲牛顿和苹果、伽利略和吊灯这些连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故事,不仅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还会给他们造成误导,以为科学的发现是一个很容易的过程。牛顿一边吃苹果一边在考虑月亮为什么会绕着地球转的问题,还没等他吃完苹果,把苹果核扔掉就已经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了。其实从牛顿研究月亮的问题到他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其间经历了千难万险,花费了四十多年的时间。所以教师在选择事例时要慎重考虑,正确引导。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重要问题,教师在选择实验方法时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道德。如讲述物体导热现象,通常把金鱼放在用网状物隔离的试管里加热试管上部,直到水沸腾时,底部的鱼还自由自在地游着。当加热试管底部时,金鱼会很快死亡。这个演示实验学生会感到很惊奇很神秘,也能够得出水不利于传热的结论。但这种实验却是失败不可取的,因为科学研究与科学发明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人类保护环境,在完全可以用其它实验替代的情况下是不应该这样做的。清华大学的学生为了做实验用硫酸泼熊事件的教训不是很值得深思吗?
大多数老师都会注重一堂课的引入,但一个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怎样导入?却考虑得比较少,往往直接把实验装置摆上讲台进行演示,这正是当前课堂教学的弊端。事实上,一个好的实验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望,还能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的机会,提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条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实验的引入十分重要。但如何更好地引入一个实验呢?就其导入方式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
1.原实验原理(或旧知识)中导出新实验的原理,再引入实验。
2.旧知识中导入新实验的所用器材,再引入实验
所以实验导入时,可以先推导出即将演示实验的原理,也可以先导入其所用器材,进而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不管哪种导入方式都必须注意“布局”,老师的提问或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都要能剌激学生心理产生疑问,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激发探究的欲望,这样学生才有探索的内动力,才易形成探索的课堂氛围。学生一旦有机会运用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他们就会在推导过程中积极应用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分类与比较等各种思维方法进行思考,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提高了逻辑推理能力,同时也激励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注重实验的实施,突出科学方法,显化创新技法
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要有理想的实验装置,更重要的是如何实施实验的演示及教学,以充分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法国科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发挥天赋和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却削弱、甚至扼杀我们的才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实验中的技术、丰富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以及蕴含的创造原理与创新技法传授给学生,对发展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它们“显化”,加以突出,给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可以说,这相当于在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的进程中加进了一剂催化剂。
中学物理实验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比较法,累积放大法,机械放大法,光学放大法,模拟法,还有替代法、转换法、平衡法、补偿法、共轭法等。而且每个实验都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而确定的,也是教育教学创造活动的结晶,因此,其中也不乏创新技法,如联想创造技法、类比创造技法、设问创造技法、列举创造技法和转换创造技法等。教师应注重实验教学的实施——突出科学方法,显化创新技法。让学生体验创新活动的乐趣,使他们从中培养创新精神,掌握好物理思想和方法,获得创新技法。可以说,学生对研究方法认识的进步,其意义并不比创新本身小。
但实验教学的实施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让学生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设计新的实验时,发生矛盾、遇到困难甚至导致失败,由此产生困惑,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原有的认知存在局限性、存在缺点及适用条件,困惑的产生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当然,学生的创新活动不可能是凭空产生,因此老师应及时提供知识原型启发学生,使他们经模仿、联想再造出新的事物。这一过程中,学生掌握的研究方法(即科学方法和创新技法)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注重实验的创新设计,全面发挥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对现有的实验大胆创新已成为当前物理教学的共识。教师该从何种途径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呢?根据应用实验手段研究物理问题时的基本过程,可归纳为如下几种途径:
1.通过改变实验目的和要求进行创新
教师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改变原有实验的目的与要求,提出新实验课题,要求学生利用原有的实验器材(甚至可适当增减),对原有实验进行创新改进,设计完成新实验课题的实验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改进原实验、设计新实验的创新能力。例如:学生在完成凸透镜的焦距测定时,我要求学生将光具座上的蜡烛(光源)取走放上手电筒(如图5),并让学生在不拆开手电的情况下测出小灯泡s(可视为点光源)到灯罩玻璃(玻璃厚度不计)前表面的距离d。虽然使用的器材、实验原理都相同,但改变了目的要求,该如何操作?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测什么物理量,后测什么物理量,就完全需要学生创设出新的适宜的实验操作步骤,并确定所测物理量。
2.通过改变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进行创新
每个实验都依据一定的理论提出来的,这个理论就是实验原理。为达到同一实验目的,可依据不同原理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原有实验的原理或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方法进行创新,依据新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提出新的实验方案。
3.通过改变实验器材进行创新
这种创新情形需改变原有实验的使用器材(包括测量对象)提出了在新的实验器材基础上测量原有的物理量或新的物理量的新实验课题,一般学生应用原有的实验理论和方法无法解答新的实验课题,必须重新设计实验方案或实验步骤,这些都要求学生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法。
4.通过增设或改变实验情景进行创新
现成的实验装置往往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课本上还有许多内容没有现成的仪器配备,若不做,则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很难对学生讲清楚,且内容显得枯燥乏味。真所谓“千言万语道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为此教师应开发一些新的实验。教师也可以创设一种新的实验情景和应用情景来改变原来的实验,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实验理论、方法及实验技术来设计新实验课题的新方案,处理新数据,解决新的实际应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把所学的实验理论、方法和实验技术移植应用于新领域的创新能力。
5.通过改变观察的感觉手段进行创新
对物理学科的不重视和学习时间的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比如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学生不能灵活地运用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导致知识结构不完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自然也得不到提高,这又进一步让学生对物理学习有畏难情绪。
1.2教师对教学工作信心不足
因为物理知识比较抽象难懂,而学生又缺乏学习兴趣和信心,致使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困难,这就对教学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虽然教师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过程中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努力,但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时间较少等原因,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在考试中成绩不理想,教师对教学信心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新课改下创新物理教学的措施
2.1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及时解决。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2.2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制定好每个学生的三年发展规划。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同时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要精讲细练。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进行分析。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并结合学生实际及时对教学目标做适当调整,使教学活动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而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3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创新优势
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对于教学创新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在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下,当前的许多高中物理教师最关注的还是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是这些教师的重要教学目标。在这些具有传统教学思想的教师看来,有效的课堂练习与知识,是提高学生成绩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习惯于利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让学生通过题海战术提高自己的物理成绩,没有意识到教学创新的重要性。教学创新意识的不足,直接影响到高中物理创新教学的质量。
1.2学生的创新基础能力不足
学生,是学生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具有创新欲望,往往会推动教师开展创新的教学行为。当前,部分高中生受到社会思潮及家长错误教育思想的影响,眼里只有成绩。成绩提高了,才证明自己的学习是有效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直被抵制,他们不知道创新为何物,也不知道创新学习可以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因此没有创新欲望。学生缺乏创新的积极性,会影响创新教学的开展。
2.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教育的方法
加强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下面我们分析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教育的手段。
2.1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工作者都了解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但是,要让让这些理论在教学活动中得到落实,却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在过去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主导,而且是主体,更是课堂活动中的主要发言人。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部分教师都只关注自己如何教学,很少关注学生的接受感受,也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当代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肯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讲解《力的三要素》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留白,给学生一段时间思考力的组成要素。也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必要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中得以调动,有利于学生创新欲望的激发,促进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进步。
2.2加强教学设计的优化与改革
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教师能否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教学设计的科学度有重要关系。在过去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一直将自己设计为主动者,学生反而成为被动的配合者。学生只在课堂中接受知识,大大影响学习积极性。在现代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关注学习内容,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将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模式引入高中物理教学中,组织学生高效学习。比如在教学《平抛运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设计平抛运动的实验,验证课本中的物理概念的正确性,在探究过程中体会物理学习的美妙。
2.3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平等程度,直接影响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氛围。当代教师要认识到师生之间的平等性,乐于改变教师角色,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要将学生视为自己的服务对象,真切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感受,多与学生沟通。在课堂中,教师要利用部分时间进行师生互动,就学习问题与方法进行交流。在课堂之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利用情感上的接近让学生热爱物理教学。师生关系的创新,是物理教学创新的重要举措,师生关系平等,课堂才能更活跃。
二、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原则
1.兴趣开发原则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只有先对舞蹈的学习具有了足够的兴趣,才会愿意主动学习舞蹈,并积极进行舞蹈的创作与编排;反之,学生如果对舞蹈缺乏兴趣,那么也许连最基本的积极学习都做不到,又何谈创新。因此,在大学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遵循兴趣开发原则,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提起学生对舞蹈的兴趣,从而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尊重个性原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个性特点,这些不同的个性特点之间并没有优劣好坏之分。而作为舞蹈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厚此薄彼,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来采取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即“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认真观察和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交流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掌握不同学生的优缺点,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3.遵循教学规律原则
舞蹈教学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它要求舞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舞蹈教学的基本规律,把握好其教学节奏,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根据实践经验来看,盲目加快教学速度和扩张课堂容量的教学模式只会令学生对舞蹈的学习感到枯燥和厌烦,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因此被埋没,这是非常不可行的。只有将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其教学理论相结合,才能够有效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
1.采用“三步法”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动力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旦对舞蹈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其思维、记忆、注意力等各种学习因素就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萌生创新意识。而“三步法”中所谓的“三步”,即模仿、表演、创新这三步,通过这三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笔者认为“三步法”教学模式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好方法。第一步“模仿”是教学的基础,它指的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来学习舞蹈的基本动作,掌握舞蹈的基本功,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应当给学生配上一些优美轻快的音乐来舒缓学生的心情,或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例如孔雀舞《雀之灵》、踢踏舞《大河之舞》、古典舞《踏歌》等,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领略到舞蹈的魅力;第二步“表演”是教学的关键,它指的是学生运用自己的肢体与意识来进行各种舞蹈的表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先让学生充分了解所表演舞蹈的历史背景、主题内涵、故事内容及思想感情等,例如在教给学生表演古典舞《桃夭》时应当先给学生讲述《诗经•周南•桃夭》中的相关内容,在教学藏族舞蹈《珠穆朗玛》时应当先给学生讲述藏族及珠穆朗玛峰的风俗历史和自然风光等,在教学生表演芭蕾舞《天鹅湖》时应当先给学生讲述其故事内容等,从而加深学生对舞蹈的理解,让学生对表演充满激情;第三步“创新”是其教学的最终目的,它指的是学生利用已有的舞蹈知识和技能来自主创作和编排舞蹈,这一过程也是充分体现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通过“三步法”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实现舞蹈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通过“异舞求同,同舞求异”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师若想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不断地对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等进行大胆尝试和选择,这其中比较有效也是最常用到的一种舞蹈教学方法就是“异舞求同,同舞求异”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实践发现,在舞蹈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使得舞蹈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开发。所谓“异舞求同,同舞求异”,指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令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对同一舞蹈作品做出与众不同的理解和改编,如常规的舞蹈走步训练在古典舞中可以变化成为漫步走或圆场步等,在芭蕾舞中可以变化成为左脚起蹦脚迈步走,在秧歌中可以变化成为踢步,在蒙古族舞蹈中可以变化成为平步走等,学生只有能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舞蹈类型来对舞蹈动作做出相应的改变,才算是真正具有了创新能力。
3.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元文化
自21世纪以来,舞蹈艺术更加趋向多元文化发展,无论是其内涵、种类、形态还是动作等,都充满着多元文化元素,而作为大学舞蹈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元文化,从而促使学生利用多元文化来对舞蹈进行创新,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