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08: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信息化职称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改革后的《化学分析》,其教学内容完全建立在“理实一体化”的基础上,紧密联系企业化学分析工作设立学习情境,以真实的分析检验任务为载体设立子学习情境,每个子学习情境作为一个基本教学单元,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性工作任务。每个教学单元学习内容包括完成某一分析检测任务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知识,伴随一次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完成,学生学习并体验该次分析测定正确规范的操作,同时学习基本理论知识,训练学生对同类测定的举一反三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改革后的《化学分析》教学内容参见下表。五个学习情境的学习内容涉及到冶金、化工、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分析检测任务,教学内容对应于行业工作情境,实践技能处于突出的位置,体现了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每一个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实施按照“情境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教学模式改革
按照“工学结合”的总体思路,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在《化学分析》学与教的过程中,我们确立了“情境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每一个工作任务按照资讯(提出分析检测任务,学习相关知识)———计划实验方案———决策实验方案———实验实施完成检测任务———评价反馈学习过程五个教学环节开展教学活动。
资讯:每一教学单元的教学活动由教师布置学习性工作任务开始,教师通过介绍任务相关背景知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指出任务相关重点、难点知识引导学生明确自主学习方向,通过提供学生相关教学资源,设计案例、设问释疑、小组讨论、现场演练、自学作业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查资料获取相关信息和知识,形成完成任务的初步方案。本教学环节以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获取知识为中心,但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等多重角色的作用不容忽视,否则教学活动将走向无序和混乱,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计划、决策实验方案:主要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本教学单元中的分析检测任务制定实验方案,并决策出合理可行的方案。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内交换意见,共同研讨实验方案并进行人员分工、填写分工任务单、操作程序表;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沟通、交流过程,记录学生的表现和遇到的问题,并回答学生的提问。而后由学生选派小组代表,陈述实验方案,并回答其他同学和老师的提问;教师通过听取学生的汇报过程,记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纠正学生不恰当的实验方案,帮助学生完善实验方案,防止下一教学环节———实验实施时发生不可逆或危险事件。这一环节教学活动主要体现在学生通过实验计划、分组讨论、方案展示、集体决策,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集体智慧,通过积极探索、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形成实验实施前的可行方案。这一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探究知识和创新方法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
实施实验:主要是学生亲手实践决策形成的分析检验方案。学生根据决策环节形成的方案,修改各自操作程序表,按个人操作程序表分头实验;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检查实验操作,组长协调好本组实验进度;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实验实施过程,记录操作中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并在关键操作之前,预设问题,控制危险、不可逆事件的发生,保证学生操作过程中人身安全和实验设备的正常运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习惯,同时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注意检查、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适时进行示范操作演示。本教学环节旨在通过学生亲手动手实验以及教师的检查、控制,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协作精神。
评价反馈:学生给出本学习单元的习题、练习题、作业、实验报告和学习体会,这标志着学生完成了本教学单元的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习成果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反馈总结;学生通过总结学习、操作过程的经验教训,进行自评和小组间互评,教师通过总评表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本教学环节旨在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成果展示和学习过程的总结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认同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
考核评价改革
考核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就有什么样的学法。《化学分析》课程从人才培养需求出发,改革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课程采取贯穿教学全过程,分阶段、全方面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考核的学业评价方式。课程在每个教学单元结束后根据以下标准进行阶段性考核评价。本课程十个教学单元的成绩加和,将形成本课程占60%的过程考核成绩。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我们在期末进行课程全部知识的综合测评,占课程总成绩的40%。
2008年,IBM提出重大社会发展理念:“智慧地球”。认为世界的本质和变化,在未来是能够被感应和度量的。所有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将实现更深层次的智能化,整个世界正在向着全面互联互通的趋势发展。2010年,IBM又提出了“智慧城市”愿景,指出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一个核心要素和突破口,是智慧地球落实到实际区域的做法。所谓“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和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具体而言,智慧城市是通过信息化技术取得良好效益的一种城市形态,它着眼于城市发展的总体效果,反映了社会对未来城市知识化、信息化、高效益的一种愿望。其核心特征是信息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成为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在城市建设实践中,“智慧城市”以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为城市公共管理服务、城市产业持续发展等城市综合规划提供新的发展模式。在实践中,智慧城市利用信息社会的发展,抓住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以人为本,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实力与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战略制高点。
1.2国内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的一线城市、50%的二线城市已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构想,部分三、四线城市也喊出了创建智慧城市的口号。迄今为止,全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已超过150个,投资规模超过1.1万亿元。截止2013年1月,住房建设部确定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计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北京、上海等城市也都提出了一系列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的方案,将加快城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推动力,努力把信息化提升到新的高度。
2智慧城市对档案信息化的影响
智慧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身为智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档案馆,它的建设也面临着巨大变化,同时也蕴含着机遇。智慧城市中,信息存储与呈现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档案不再以单一纸质形式展现,电子档案数量将急速增长,档案类型更加错综复杂。
2.1海量数据涌现
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技术的催生下,大数据时代翩然而至。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类型众多、生成速度快、价值巨大但密度低等特点。据统计,目前档案馆中采集到的电子数据很大一部分是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而档案是人们在以往历史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各行各业由于电子信息化所产生的大数据,也包含着能够收录为档案、具有价值的数据。大数据与信息化的汹涌而至,使档案馆陷入了迷茫,由于档案馆信息技术水平和软硬件设施配备有限,档案馆在处理电子信息,进行档案信息化工作时,时而发生“信息库存”过多,处理不及时甚至无法处理的现象。
2.2信息技术处理难度增加
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和建设,给予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技术、4G通信等新兴技术用武之地。智慧城市,其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互联化、感知化、智能化的方式,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为各产业发展提供设施基础。这就意味着,无论何种产业,在运作和发展过程中都将会产生大量的档案文献,有时,由于各系统、各领域之间的交错,以及不同行业间信息技术的错综复杂,都为未来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工作增加了难度。智慧城市中的档案馆,担当着历史记忆的重任,更有记录重要信息知识的职能。因此,如何利用各类新型信息技术,处理档案信息化问题是档案馆各部门与系统需要努力的方向。
2.3服务方式转变
目前,有两种驱动力推动智慧城市的逐步形成,一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知识社会环境下逐步孕育的开放的城市创新生态。前者是技术创新层面的技术因素,后者是社会创新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智慧城市建设,使得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工作,从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转向面向电子档案形式为重点,从提供传统纸质服务、到馆服务,逐步转变为提供电子化、社会化服务。同时,也促使档案部门加快了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的采集、监控、统计、互联和共享,将档案服务与档案信息化密切相连,着重对搜集的档案信息进行智慧感知与分析,强调用户的档案信息电子化需求,逐步走向智慧化档案信息化服务体系。
3智慧城市中的档案馆创新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档案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集中于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以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传统载体档案信息、原生电子档案及其目录信息,应用网络传输技术实现档案信息网络查询和传播。数字档案馆的产生,使档案信息得以脱离传统载体的束缚,以数字及电子形态存储、传播与利用,给档案工作带来革命性变革。数字档案馆作为档案信息化的开拓者,顺应大势,将档案工作从原来的“纸质化”推向“电子化”,将服务模式由原来“封闭化记录化”逐渐“开放化信息化”,但数字档案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数字档案馆在依托数字技术进行档案信息管理的同时,存在档案信息与档案实体相互分离的,无法做到迅速查找与利用;数字档案馆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为传统档案资源建立了数字镜像和利用平台,无法进一步辅助档案管理工作者进行信息分析,更好地提供用户服务;数字档案馆中,信息的管理、服务与安全上也存在薄弱点,很难进行系统化的档案信息化工作,而且其中一个环节有问题,便环环相扣。相比数字档案馆,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档案馆,在档案信息化方面存在以下创新点。
3.1档案信息协同性增强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具有档案信息感知与协同处置的功能。档案馆运用智慧城市中先进的物联网技术、4G通信技术等技术,构建一个能够自动搜集与接收档案信息内容的智能化感知系统,增加了档案管理各环节的互联性与协同性,进而提高档案馆档案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除此之外,档案馆还注重档案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各类档案信息进行感知、挖掘,通过档案管理技术人员以及智能技术软件,将信息整理集合,妥善应用于档案馆日常管理、服务和决策中。
3.2服务水平更高
与目前的数字档案馆相比,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馆的服务范围因移动服务技术的使用而更加广泛。智慧城市提供的互联网、物联网以及目前4G通信服务平台,促进了档案馆在数字档案馆的基础之上,实现随时采集动态信息,相比数字档案馆,智慧城市中的档案馆在信息搜集和获取、信息实时反馈和信息智能服务上,都更胜一筹,它能够运用智慧城市背景下提供的各类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手段,对包括档案收集、管理、利用、存储、监督等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慧支持,为档案馆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提供了良好基础条件,为档案信息化的开发与管理创造了更广阔的平台。
3.3注重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服务是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馆的重要服务导向。在信息时代里,信息服务一方面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增值,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在城市建设实践中,智慧指挥中心体系,以数据信息互通互联为基础,运用公安应急、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系统;数据共享平台系统,通过网络学校、教学资源库、远程数据库等系统,来提供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与智慧教育文化服务的建设;卫生服务体系,通过卫生服务网络和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建立覆盖全市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来提升医疗和健康服务水平。因此,智慧城市中档案馆也以做好档案社会服务为工作根本要求,将城市建设和社会大众视为智慧城市档案馆的服务对象,充分贯彻国家档案局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的方针政策。无论是在信息收集、资源开发,还是在提供资源利用上都要充分考虑城市建设和社会大众的需求。
4档案馆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智慧”出路
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一方面大量运行数据积累,档案馆面临海量信息的采集、存储、利用等一系列处理上的棘手问题;另一方面,多技术、多系统的智能兼容也会给档案馆信息文件的存储与阅览带来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毫无疑问,智慧城市建设给档案馆带了机遇与挑战。
4.1档案信息化管理
智慧城市建设中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在关注信息资源的生产、积累和应用的同时,更加注重从用户视角出发进行信息服务设计。这就对档案馆在档案信息化服务方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馆在“三个体系”建设中,更应注重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从用户的需求角度出发,在档案信息数字化和对电子档案的整理、编目、挖掘工作中,都应制定一个科学化、信息化、用户化的服务视角。智慧城市建设中另一个特点,是调动各方力量,努力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高效运行与发展。根据这一特点,档案馆需要在工作中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将档案信息化工作与国家建设、城市建设大局紧密相连,运用相关档案专业技术,提升档案工作的服务水平,实现档案工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独特价值。
4.2档案资源信息化转换与记录
智慧城市不再满足于通过城市信息虚拟化的静态形式展示传统城市,而是更加注重进一步利用传感技术、智能技术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全面、实时的感知。因此,档案馆在档案信息化工作中,注重将传统意义上的“死档案”通过数字化技术转变为“活信息”。此外,档案馆应破除传统档案保管理念与场所的限制,注重对转换为电子档案的电子文件的管理,以及归档电子文件的内容、格式与利用,不过分强调档案最终存放地址,而对管理权限加以关注。迎合智慧城市运行的动态形式,努力在不同领域、不同平台,及时有效地记录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所需的档案信息。
4.3档案信息资源互联互通
智慧城市建设,强调各行各业间,迈向统一开放、整合协同的城市信息化架构,发挥城市信息化的整体效能。因此,档案馆应加强档案信息资源从获取到利用的“互联互通”。这种互联互通即体现在档案馆馆内各部门之间,也体现在对外部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利用上。馆内各部门之间在档案信息化工作中,应当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为信息化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与技术保障。对于外部信息资源,档案馆需要适时地与各个行业、各个系统进行必要沟通,加快消除档案信息搜集、利用的限制。总而言之,档案馆一方面需要建立一种更加合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整合制度,另一方面,需要建设与智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档案信息共享制度,以及档案开放利用制度。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工程质监业务信息化管理技术的进步。2003年,我国建设部颁发了《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该文件的推出表示我国在政府规划当中也将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纳入到规划范围之内,可以看出国家对信息化管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视。该纲要文件颁发实施之后,全国多个区域都相继推出了关于如何建设建筑业质量监督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有关建议和意见。从文件推出到现今,国内的建筑工程领域在信息化管理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尤其是上海和江浙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所取得的效果尤为显著。不过,从整体上来说,其与其他发达国家比起来,尤其是走在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前端的日本比起来差距更大。具体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制定信息化标准、建设数据库,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措施来研发有关软件等多方面都还需要提高。
2信息化管理技术在工程质监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在过去的工程质监行业中,工作人员要对工程的建设信息资料进行统计与查询都是通过人工统计,然后以书面形式或者简单报表的方式进行上报,对于和工程有关的信息很难实现准确、实时的查询与分析,质监单位要对相关责任主体与工程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存在很大难度,尤其是新背景下我国工程建设的发展非常快,规模也扩大了许多,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根本达不到要求标准。为了让建设项目工程的实施更公正,更透明,更好的评估和控制管理目标,督促施工企业等有关责任主体更重视工程的质量与施工安全,我们必须有效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来确保整个质监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提高质监工作的效率与质量。(1)在监督业务方面应用。要在建设工程质监领域的监督业务当中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使监督更加有效科学,则可以建立门户网站来实现。我们可以建设一个门户网站和两个子系统,两个子系统包括安全监督模块与监理单位的监管模块。首先,建设安全监督模块主要是对建设工程的安全项目做好相关的安全监察方面的登记与安排,并具备有关工程的备案,还可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增设分析统计等其他功能。其次,监理单位的监管模块需要实现的功能是有效记录监理单位关于现场管理、施工等资料的信息记录。此外,我们还可以增设管理决策模块,使其实现对工程建设涉及到的相关单位、人员、项目等管理功能。(2)建立核心数据库。要在工程质监领域实现信息化管理就必须建立核心数据库,这是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前提,核心数据库的建立能够直接影响到单位最终的管理决策。能够实现数据共享、动态实时的数据监测等是核心数据库的优势与特征,它是对建设工程全方位的展示。对于核心数据库的数据不但能实现共享,确保数据的完整性,还能使冗余数据得到有效降低。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立数据库的时候要注意一定要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工程质监业务的独特性以及所需要的管理数据都能尽可能的展现出来,并确保建设数据库是规范而科学的,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工程质监管理与决策服务。(3)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信息化管理质监工程领域业务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就必须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使其能够具备和实现质监管理所需要的功能。总的来说,该系统需要具备三个功能。首先,由服务器端、客户终端还有这两者之间的信息传输体系所组成的底层软件系统和硬件,给整个系统提供底层软件和硬件方面的支持是其主要实现的功能。其次,网络管理系统功能。该部分所需要具备的功能比较多,包括公开政务,也就是向社会群众公示关于相关的管理职能、动态信息以及国家和地方对这一领域所做出的规定和政策等;施工现场的监督信息,对建设工程中每一个环节所涉及到的有关质量的数据等进行登记和储存;建设工程项目的网上报监,比如监督计划的制定;群众对于质量问题所进行的网上投诉,同时质监部门对投诉的处理结果也要在网上进行公布,让投诉人能够实时查询投诉结果;对质监工程的实时管理与控制等。最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可研发出能够直接面向工地,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的客户终端。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建设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质监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利用信息管理技术,加大力度推行电子政务,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信息管理技术运用到监督业务方面,并建立核心数据库,让政府向社会的服务职能更突出,有效控制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21
信息化是当今时展的大趋势,信息必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也将构成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技术物质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加速了社会对于信息的需求与扩展,同时对于信息时代下大学文化传播也是新的挑战和机遇。而大学文化传播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精神基础,应该适时地利用高效的传播操作模式开展大学文化的传播。所以,探析信息时代构建大学文化传播模式的理论支撑,能够为大学文化的传播提供丰富的实践意义和指导理论。
1 信息时代的大学文化建设
信息时代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而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有的知识继承传播活动也在经历技术变革的洗礼。信息技术在被时代灌注以新的活力同时,也促进了大学文化教育与传播的革新,并逐步衍生出教育现实的各种新现象与新问题,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大学文化的建设是全方位的文化建设,是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离不开物质的投入,也离不开对大学文化的传播,两者相辅相成。而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群体精神意识的传递,即大学文化的传播。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的传播需要继承和借鉴中外经典文化传播模式的理论,构建新模式来提升文化建设的传播效果。
2 文化传播的经典理论模式及借鉴
传播模式是指研究传播过程、性质和效果的公式。卡尔・多伊奇1966年在《政府的神经》一书中曾论述过在社会科学中模式的有构造和解释两大主要功能。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模式有马克思恩格斯“精神交往论”、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理论、“韦斯特利――麦克莱恩式”理论和“波纹中心”传播模式理论。在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的传播模式研究中,将其经典传播理论应用其中,吸取精髓,创新探索,构建符合时代气息文化传播的理论和执行模式,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与整体趋向,以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建设,推动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2.1 马克思恩格斯“精神交往论”及其借鉴
2.1.1 马克思恩格斯“精神交往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交往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活动过程,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在人们满足了物质层面上的需求后,便产生了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交往的需求”就是其一。
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的传播模式不再是直接产生物质产品,而是通过大学文化的传播者的精神意识影响接收者的精神思维,使接收者产生与传播者相近的精神意识,大学文化传播者的目的是促成大学文化接收者的精神生产。
2.1.2 理论创新及时代意义的借鉴
扩展“精神交往”视域下“课堂教学”的延伸。由于信息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日益进步,对文化知识的获取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教育的传统方式应由必须实行由知识型课堂教育传播到思想型课堂教育传播的转型,即实现由传播知识的传统理念到塑造人的价值取向的现念的转向。因此,就学校课堂教育的传播而言,课堂上所传播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者和受众通过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即人类的精神交往关系。
实现“精神交往”视域下“QQ工具”的利用。大学师生间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和接收者的关系,还是彼此间精神交往的对象。利用QQ工具,教育者可以在课堂甚至通过网络在学习生活、职业规划和就业导向上给予学生加以指导,并能够对学生的生活、工作和情感上的精神困扰和思想迷茫给予疏导和引路。
运用“精神交往”视域下“校园微博”的发展。当前,网络传播具有的巨大能量,正影响着文化导向。“微博”正是当前社会精神交往活动的一个重要表现,而学校选择“微博”作为文化教育工具,恰恰迎合了当前国家建设发展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现状。同时,“校园微博”的迅猛发展也证明了学校的这一选择顺应了时代和学生的普遍要求,有巨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2.2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理论及其借鉴
2.2.1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理论
1963年,德国学者马莱茨克在其《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根据场论思想提出了一个大众传播场模式,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了影响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诸多因素。这一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切入,将社会系统与传播系统中各因素及其间的关系进一步细化,对那些可能对传播各环节构成影响的因素进行了考察。
2.2.2 理论创新及时代意义的借鉴
把大学教育过程看作是一个由教育者向大学生传达相关道德信息的传播过程,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手段,将教育内容蕴含于各种信息之中,使道德教育从平面化向立体化、现代化和多元化的方向迈进,并逐步构建网络道德教育传播模式,以促进大学文化教育在网络领域中的有效开展,探索解决大学生教育体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在借助网络媒介开展教育时,首先应与学生在网上进行互动交流。通过校内人人、社区、论坛、Email和MSN、QQ等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并针对某一现实或热点问题进行网络探讨。同时,可以通过网络模式的交流沟通方式,使教育者在平等和信任的氛围中,真实地掌握了解学生综合状况,开展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的文化知识和道德素质向着主流方向发展;其次可以开展网上讨论和虚拟课堂等形式,利用大学生教育网站,或者利用电视教育专题片、经典视频教育课来开展网络“虚拟课堂”,进一步增强网络教育传播模式的实效性。
2.3 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理论及其借鉴
2.3.1 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理论
1948年,传播学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对社会传播的过程、结构及其功能,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 、说了什么(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对谁(to Whom) 、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此模式简明而清晰,成为早期传播学研究的经典成果之一。
2.3.2 理论创新及时代意义的借鉴
以5W模式分析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的传播效果因素,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等五个层面找出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的传播效果路径。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应以网络传播方式为主,其组成要素为:传播者―教育工作者、信息(传播内容)―以声音、文字或图像为形式的网络形式(QQ、博文、微博等);媒介―教育者的网络媒介(微博、博客、QQ空间);受众―在校大学生;效果―大学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它的传播模式就是教育工作者创作撰写的日志、博文、心得和转载优秀经典网贴,之后通过网络传播这个媒介传播给学生并取得教育效果的过程。
作为大学生文化教育领域中的信息能否被学生接受并喜欢,能否可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否指导和引领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就业,能否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直接决定了信息时代大学生文化传播的实现,这也是对教育工作者文字和思维能力提升的考验。
2.4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式”理论及其借鉴
2.4.1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式”理论
1957年,美国传播学者韦斯特利和麦克莱恩整理当时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适合于大众传播研究的有系统的模式。模式中提出了A、B、C的概念,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了传播过程的交互性,注重了反馈的重要性。
2.4.2 理论创新及时代意义的借鉴
用这一模式解释信息时代的大学文化的传播过程时,可视为:A为网络文化的知识载体,B为大学生,C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如图1。
图1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式”――大学文化传播模式
信息时代的大学文化的传播是对传统校园文化的创新,更是对传统课堂教育的超越与延伸。在大学文化传播设计中引入模式来指导大学文化的传播既理清了教育层次的思路又确保了校园文化的时代创新的实用性。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大学文化传播模式的设计不断完善与技术的日趋成熟,其功能日益丰富、逻辑日益复杂,这样运用现代传播学的视角来传播大学生文化必将成为一条化繁为简的捷径。
2.5 “波纹中心”传播模式理论及其借鉴
2.5.1 “波纹中心”传播模式理论
由美国传播学者R.E.希伯特等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大众传播过程犹如投石于水池中产生的现象――石子击起波纹,波纹向外扩展到池边时又朝中心反向波动;在扩展和回弹的过程中,波纹(即信息)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此模式强调大众传播同社会、文化等的关系,显示了传播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2.5.2 理论创新及时代意义的借鉴
在信息时代环境下,可以提出一个新的文化传播理念――波纹教育,它的核心是波纹的传播模式所带来的强大聚众效应和受众主动参与学习的多极传播行为。波纹式传播能有助于实现传统教育、网络教育、虚拟课堂三大平台的价值递增。
从图2来看,传播的中心是文化,传播的第一层是将一个明晰的文化知识传递到三大平台上。在信息时代的大学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利用资源,发挥三大平合开展教育的优势,在一个融会中外精髓文化的基础上,突显三个平台的模式传播文化的优势,配合校园各类教育活动的开展,达到同时抓取三大平台所覆盖的有效目标受众的目的。
图2 “波纹教育”图
第二、第三层可理解为,文化知识经过三大平台的传播给各自所覆盖的受众后,吸引和深入影响了接受过文化教育的受众群体,由此在每一个平台下面,都培养出一批对各类文化教育产生浓厚兴趣的“受众学生圈”。“波纹教育”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通过教育传播定向及其他技术模式,以每个“受众学生群体”为原点,通过其个人现实行为或虚拟的网络活动模式,可进一步将文化知识扩散出去,实现多个原点的多极化传播的后续行为,形成多个高效覆盖的圈子文化,即形成波纹教育传播过程中的最后一站――“受众学生圈”的概念。
3 结束语
伴随着快速发展的信息化进程,教育信息的传播途径与作用机制发生重大变化,也使文化传播研究的各方面呈现出新的范式,将不断为大学文化传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契机。在这种环境下,若要发扬和传播大学文化,必须着眼于其载体,结合中外经典传播理论,构建大学文化传播的理论支撑模式,为新时期大学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大举.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的传播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12,(6).
[2]罗文涵.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文化的传播模式探析[J].时代教育,2013,(1).
[3]胡钦太.论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研究范式[J].理论探讨,2010,(12).
[4]苏婧.解读“精神交往”视域下政务微博发展[J].科技传播,2012,(9).
[5]吴果中.从“知识”到“生命”――课堂教学的精神交往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3).
[6]刘春花.QQ访问:师生闲话中的精神交往[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7]徐婷婷.和谐社会背景下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
[8]史迎霞.基于5W传播理论的思政博客教育功能的实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
[9]徐鹏.大视频整合传播的波纹营销模型[J].市场观察,2010,(11).
作者简介:吴建利(1969-),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辽宁大学学生工作处,辽宁沈阳 110136
關键词:连锁超市 价值链 新业态 优化路径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消费理念的不断提升,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6亿元,同比增长10.3%。2000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兑现入世承诺,逐步取消外国零售业进入我国市场的各种限制,在经济全球化、自由化、信息化背景下,零售业国际巨头纷纷转战中国市场,连锁超市企业竞争日趋激烈。2012年起,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向中高速换档、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向创新驱动,任何行业都必须转型升级才能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同时,2015年10月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连锁超市作为零售业的主流业态,价值链向新业态模式创新也将成为竞争的最高形态。对于连锁超市而言,以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价值活动作为切入点与商贸流通新业态模式相融合,是创新的核心所在。
我国连锁超市价值链发展现状分析
(一)连锁超市行业大多采取集中采购,生鲜食品向“农超对接”模式转变
在价值链各环节中,采购是最为核心的环节,在整个企业的运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我国连锁超市行业大多采取集中采购(中央采购),即企业中专设采购机构与采购人员,统一负责企业的商品采购工作,实现低成本、采购集中管控。集中采购有助于连锁超市企业发挥连锁经营优势、提高议价能力,实现规模化经营,保证超市在价格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从而满足顾客求廉的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生鲜食品的要求日益提高,连锁超市纷纷改革传统生鲜食品采购模式,通过“农超对接”模式,即由农户与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向超市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目的在于缩短流通时间、降低采购成本、保证食品安全。如2016年新丝路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在三峡区域展开农超对接项目,参照PGS成立有机种植基地,帮助农产品进入欧尚、沃尔玛等连锁超市,解决销售渠道的“最后一公里”,实现“零”中间商。
(二)连锁超市物流价值链管理落后,成为限制发展的“瓶颈”
物流价值链贯穿于连锁超市运营始终,对于调整和优化各价值链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连锁超市物流价值链运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于两个方面:第一,一味追求门店的扩张,忽略了后台物流体系的构筑与管理。有的连锁超市企业在追求规模扩张时,只重视门店布局以赢得更多的消费群体,但物流网络未及时扩大、管理观念陈旧,导致商品的调配费时费力,企业总利润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第二,盲目构建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导致资源浪费、经营成本上升。有的连锁超市企业意识到物流价值链管理的重要性,并着手构建属于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在仓储、设备、运输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但由于自营物流配送规模小、作业体系不完善,导致运作成本高、效率低下。
(三)生鲜产品销售作为超市经营重点,成为拉动其它商品销售的重要手段
当前,生鲜已成为集客能力最强的板块,成为拉动其它商品销售的重要手段。据我国连锁超市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中城市的连锁超市生鲜区销售额约占销售总额的20%。而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比重约为1/3,尤其以经营食品为主的生鲜超市这一比重更是高达70%。可见,我国连锁超市生鲜板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润发超市通过对收银条的大数据研究,重点推出荤素搭配好的净菜生鲜品,进行负、中、高毛利商品的混搭,加速生鲜品的周转率,解决生鲜经营的核心问题—新鲜度。由此,还带动了其它商品的销售,如调料、粮食、食用油等。另外,我国连锁超市生鲜产品销售仍旧面临着障碍,如缺乏标准化的农产品、冷链供应体系不完善、深加工冷链食品匮乏等。
(四)连锁超市价值链体系对接不完全,导致运营效率不高
目前,我国大型连锁超市已基本实现了设备自动化、价值链流程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实现了价值链体系的无缝对接,减少无效价值链,以信息技术为驱动促进运营效率的提升。但本土的中小型连锁超市价值链管理不容乐观,据我国连锁超市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型连锁超市比例为70%左右,多集中于中小城市或城乡结合部,信息技术应用率仅为18.3%。中小型连锁超市企业构建信息系统往往面临着投入大、缺少技术人员等困境,甚至在运营中根本没有能够统筹全局、进行价值链管理的人员,由此要实现商贸流通新业态创新几乎无从谈起。
连锁超市价值链与商贸流通新业态的关系分析
(一)研究模型设计与问卷设计
中图分类号:D5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事档案是在人事管理活动中主要由人事、组织、劳动等部门在培养、选拔和使用人员的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宝贵历史材料,记录个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 它能够为个人求职、单位求才提供真实、动态、有效的原始资料和数据,因此,管理好,用好人事档案对人力资源开发起着重要作用。
一、现行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执行政策
人事档案管理是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科学有效地利用和保护人事档案,我国在人事档案管理的执行政策方面有以下要求:
(一)档案材料要及时收集,归档。应纳入人事管理的相关文档要及时收集,个别材料要及时归档,整理,装订。每年进行一次大范围的检查整理。
(二)档案材料查(借)阅
1、人事档案一般不允许外借。特殊情况需要借阅的,必须出具有关证明,并且保证档案材料绝对安全,在一周内规还。
2、人事档案除档案管理人员外,一般不得随意查阅,的确需要查阅的,由人事部门及管理人员在场现场查阅。
(三)档案转递。按现行人事档案管理政策,由人事部门和档案管理人员整理装入档案袋密封以后,并且在封口处加盖公章以后,方可以转递。
(四)档案材料保管要保密,安全。
1、人事档案材料的保管,坚持保密,安全,便于查找的原则。档案卷,内容,目录做到规格统一,样式一致。
2、人事档案管理要注意防火,防盗,防潮,防蛀。
3、人事档案集中放在档案专柜,任何人不得私自保存他人档案。
4、按照规定利用档案,严禁档案内容泄露。
二、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单位领导对人事档案管理不够重视。多数单位的领导总是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看成是一项保管工作,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认识程度不够,认为档案只要不丢失,保存完好,便于查档等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不把档案管理工作列入自己的日程安排,对档案管理一项不闻不问,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的普及,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已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上,但在档案管理方面,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多数档案管理人员还是采取手工编辑、检索的方法。因此导致一些人事档案材料不能及时归档整理,存在档案资料不完整的情况。还有一些单位虽然采取了信息化管理,但也仅限于把个人基本情况输入计算机,而对于一些文字材料,比如职称论文,图片等由于工作量大都没有列入计算机管理,仍是以传统的纸质档案为主。
(三)人事档案收集工作力度不够。要想管理好人事档案,就要有一套完整的收集归档工作管理制度。然而部分单位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制度。因而导致档案管理人员执行不严格,收集归档工作不及时,被动的现象出现。主要体现在收集归档的材料方面。经常发现材料不全面,或者有些材料在内容和形式上是雷同的现象,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每个人的情况,人事档案管理犹如摆设。
(四)档案管理工作重保管,轻利用。多数档案管理人员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档案的接收、审核,收集、排序、分类、编目、技术加工和装订成卷等方面,以及做好防潮,防火防蛀、防霉变等等仓库保管工作,却没有认真思考如此辛苦地做这些枯燥乏味的工作是为了什么。因此也就没有几个档案管理者对人事档案材料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研究,没有建立人事记录及人才技能库,也就无法充分掌握所管范围内的人才信息,不能为人事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专业支持。
三、人事档案管理问题解决措施分析
(一)加强领导,提高对人事档案工作的重视。领导重视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保证,单位领导要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成立档案管理小组,定期不定期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信息化管理,扩大电子档收集范围。在信息化的今天,要想真正搞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管理人事档案信息,实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电子化。人事档案管理要扩大电子档收集范围。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用最小的空间储存最大容量的信息,在个人基本信息管理方面,可以逐步将个人体貌特征等录入计算机,建立完整的个人数据信息库;另外将个人的译作、科研成果,著作、学术论文,图片,声影像资料等全部收入电子档案;为建立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条件。
(三)注重收集,提高人事档案管理质量。收集工作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干部选拔,考察,培训,晋升时对人事档案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做好及时收集工作,确保档案的权威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四)人事档案管理的重心转向开发利用。改变人事档案管理者的保管员的观念。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人事档案是人才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人才的重要信息之源,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对人事档案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对人事档案进行开发利用,可建立人事记录,通过审阅以往的人事记录,可以发现哪些人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是低于他们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发现哪些人具有发展潜力,哪些人已经具备了从事空缺职位的能力与背景。建立人才技能库,当某一部门有空缺时,就将及时将具有这种能力的人都列出来,然后由人事部门直接对这些人进行考察鉴定,并适时选出恰当的人选。大大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结语: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只有将档案管理者的主动性调动起来,让管理者在工作中始终充满激情,才能不断发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出创新建议,不断完善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为新时期的人才管理和利用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志丽;;浅谈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2】孙艺冰;;刍议人事档案管理[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4期
【3】谭丽珍;;和谐社会呼唤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J];城建档案;2006年03期
综合评估方法¨】目前有多种,如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BP人工神经网络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目前,教育电子政务综合评估还没有统一的评估方法和模型.作者提出采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评估模型来进行教育电子政务综合评价,原因在于因子
分析法能解决多指标情况下指标相关性的问题“1.进行教育电子政务综合评估涉及的指标较多,综合评估时权重确定难度大,而且综合评价指标是通过定性分析确定的,指标间可能存在相关性,影响综合评估的合理性.因子分析法可对指标进行降维处理,简化评估的复杂性.
1因子分析模型
1.1指标相关性分析
因子分析法¨1是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或样品)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的多元统计分
析方法.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将原变量进行重新组合,利用
数学工具将众多的原变量组成少数独立的新变量,这种新变称为因子.因子分析就是找出这些影响
系统的最少独立变量的因子,用较少具有代表性的因子来概括多变量所提供的信息,找出影响观测数据的主要因素。反映变量间的内在关系.
根据建立的指标。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
的方法,对120家教育行政部门、大学本科院校、各
类专科、职业技术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及信息化建设
相关人员进行了调查.有效回收调查问卷89份,并对取得的调查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得到用于实证
分析的样本数据矩阵.
根据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发现部分指标之
间存在相关性,因此,可考虑利用因子分析来简化降维,以较少的但又包含大部分原始信息的综合因子
评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电子政务的综合水
平.具体采用sPSSl3.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1.2关键因子的选定
由相关系数矩阵计算得到特征值.按照特征值
大于1的个数来选定关键因子个数,选取了15个关键因子描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电子政务综
合水平.
1.3关键因子命名
采用映像因子(image factoring)分析法计算因子载荷矩阵.因子载荷矩阵反映了各个关键因子在
原指标变量上的载荷值情况,即说明了各个关键因子对指标变量的影响程度,可根据影响较大的指标
对各个关键因子进行命名.由于初始的因子载荷矩
阵系数不太明显,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了方差最大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根据旋转
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较明显地看出各关键因子对应原始变量载荷值情况.据此,得到15个关键因
子。分别是管理信息化水平(F,)、规划与制度建设
(F2)、基础建设(F3)、效益(F4)、标准规范(F5)、政
务改革(F6)、组织保障(F7)、效率(F8)、安全建设
(F9)、门户网站建设(Flo)、门户网站建设深度
(F11)、信息资源建设(F12)、决策影响程度(F13)、在
线办公水平(F14)和人员信息化应用水平(F15).
1.4各关键因子得分函数
利用sPSs软件,采用回归(regre∞ion)方法【61
可得出各个关键因子得分函数的系数矩阵.15个
关键因子可分别由对其影响较大的几个指标的线性
组合近似表示。根据上述因子命名,可将各关键因子
得分函数表示为:
F.≈0.38*基础类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水平+
0.149*业务信息化深度+0.148*信息资源数据库
的利用程度+0.41*干部管理素质+0.197*创
新力;
F:≈0.379*建设规划、实施方案与实际应用匹配程度十0.135*建设投资与实际应用匹配度+0.642*建设计划贯彻落实力度+0.127*运行维护
管理制度;
F,≈O.308*单位计算机产品人均拥有量+
O.522*信息化培训机构建设水平+0.151*运营维护人员信息技术掌握与开发水平;
凡≈0.292*单位办公质量提升度+0.229*对区域相关产业的带动指数+O.227*物资消耗费
用降低率+0.231*行政费用降低率;
F;≈0.338*法律法规遵循程度+O.423*项目标准遵循程度+0.224*技术规范遵循程度;
F6≈0.270*业务流程改革状况+O.392*组
织结构优化状况;
F,≈0.334*领导重视程度+0.461*组织保障程度;
R≈0.242*公众满意度+O.313*单位办公
效率提升度;F口≈0.300*人员安全意识+0.153*信息安
全设施建设+0.285*安全制度保障建设+0.266*人员安全技术掌握水平;
F】o≈0.235*政务信息公开水平+0.402*网站质量建设水平+0.210*网站访问量;
F11≈0.377*单位网站的整合程度+0.355*网上监督水平;F12≈O.778*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水平;
F13≈0.629*决策影响程度;
F“≈0.776*网上办公水平;
F。。≈0.651*人员信息化技能水平.
1.s综合评价得分函数
以旋转后各个综合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15个关键因子累积方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线性加权汇总后,得到了教育电子政务综合评估得分函数模型,
F;0.141F1+0.117F2+0.088F3+
0.082F4+0.075F5十0.074F6十
0.071F7+O.065F8+0.063F9+
0.052Flo+0.041Fil+O.039F12+
0.034F13+0.034F14+0.024F15.
根据以上得出的各因子得分函数和综合得分函数,可以计算出调查单位的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
并进行排名和聚类分析,从而可以对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电子政务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
对比分析.以调查的某省教育厅为例,得出的15个关键因子的得分分别为1.11.0.87,一0.08,1.15,0.04。0.75,0.17,0.52,1.11,一0.52,一O.06,1.64,
0.64,一O.99,一0.3,综合得分为0.535.从得分结
果看.该省教育厅在管理信息化水平、规划与制度建设、建设效益、安全建设、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表现突出,而在基础建设、门户网站建设、门户网站建设
深度、在线办公水平、人员信息化应用水平方面还低
于所有调查单位的平均水平.从综合得分上来看,该单位建设水平在所有调查单位中处于中等偏上水
平.这与了解到的调查单位情况基本相符.
2结束语
利用因子分析法消除了多指标变量间相关性的影响,并通过计算客观分配评价因子的权重,简化了评估的复杂性.教育职称论文投稿另外,从案例研究结果来看,利用评估模型评价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说明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教育电子政务综合评估是可行的.
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主管部门或第三方咨询服务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人事档案是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员身份的重要凭证,也是办理招工、提干、调动、退休等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参考;人事档案工作是组织人事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组织人事管理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作为人员信息主要载体的人事档案有了更加广阔的价值空间。市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企业和从业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企业自身的人事管理和人才培养、日趋社会化的人事管理和社会保障工作等都需要真实、科学的人事档案信息为依据、支撑和连接,而这些信息的获取和利用,都离不开人事档案工作的有效运转。但目前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改进,以便提高人事档案工作质量。
一、人事档案的含义及特点
1、人事档案的含义
人事档案是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记录一个人的主要经历、政治面貌、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工作情况等个人情况的文件材料。它是个人身份、学历、资历等方面的证据,与个人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组织关系紧密挂钩,具有法律效用,是记载人生轨迹的重要依据。在个人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办理养老保险以及开具相关证明时,都需要使用、查阅档案。
2、人事档案的特点
(1)真实性
人事档案是干部选拔、人才录用的重要依据。人事档案的内容在当事人的职业生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事档案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真实、全面地记录个人的经历和实践,为用人单位了解人、使用人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但是,现在人事档案造假现象缺屡见不鲜,把假材料、假信息放进档案里,甚至修改原始的档案信息,导致个别人 “参加工作的年龄越来越小,学历越来越高,工龄越来越长”,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受到严峻的质疑。
(2)全面性
人事档案一般都记录着个人的履历,既包括个人的成长经历、学习经历、政治面貌,又包括个人的思想表现、个人的家庭情况等等信息,还包括单位对个人的考评或鉴定。因此,人事档案能够记载个人的成长史、思想发展史,能够展现个人的基本情况。因此,人事档案是个人信息的存储库,它概括地反映了一个人的全貌。
(3)变动性
人事档案立卷后,其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当事人人生道路的延伸,将不断形成一些反映新信息的文件材料。因此,人事档案必须注意做好新材料的收集补充,力求缩短档案与员工实际情况的“时间差”,这就要求人事档案必须打孔装订,以便随时补充新材料。
(4)机密性
人事档案的内容涉及个人功、过等诸多方面情况,有的从侧面反映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的是个人向组织汇报而不能向他人(包括家庭成员)言及的内心隐秘等等,因此,人事档案属于党和国家的机密,任何人不得泄露和私自保存人事档案材料,不能向社会无条件地提供查询等服务。即使是处于档案管理机构的个人也不能查阅自己的人事档案。
二、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单位领导对人事档案管理不够重视
多数单位的领导总是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看成是一项保管工作,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认识程度不够,认为档案只要不丢失,保存完好,便于查档等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不把档案管理工作列入自己的日程安排,对档案管理一项不闻不问,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2、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的普及,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已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上,但在档案管理方面,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多数档案管理人员还是采取手工编辑、检索的方法。因此导致一些人事档案材料不能及时归档整理,存在档案资料不完整的情况。还有一些单位虽然采取了信息化管理,但也仅限于把个人基本情况输入计算机,而对于一些文字材料,比如职称论文,图片等由于工作量大都没有列入计算机管理,仍是以传统的纸质档案为主。
3、人事档案收集工作力度不够
要想管理好人事档案,就要有一套完整的收集归档工作管理制度。然而部分单位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制度。因而导致档案管理人员执行不严格,收集归档工作不及时,被动的现象出现。主要体现在收集归档的材料方面。经常发现材料不全面,或者有些材料在内容和形式上是雷同的现象,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每个人的情况,人事档案管理犹如摆设。
4、档案管理工作重保管,轻利用
多数档案管理人员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档案的接收、审核,收集、排序、分类、编目、技术加工和装订成卷等方面,以及做好防潮,防火防蛀、防霉变等等仓库保管工作,却没有认真思考如此辛苦地做这些枯燥乏味的工作是为了什么。因此也就没有几个档案管理者对人事档案材料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研究,没有建立人事记录及人才技能库,也就无法充分掌握所管范围内的人才信息,不能为人事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专业支持。
三、人事档案管理问题解决措施分析
1、严格制度,提高对人事档案工作的重视
为了避免档案的丢失、改动,必须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手续,做到转入、转出、接收材料有登记,查阅、借阅档案有登记,利用方便,提供准确,有效地制约造成干部档案泄密、涂改等人为因素。对人事档案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实行责任追究。领导的重视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保证,单位领导要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成立档案管理小组,定期不定期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信息化管理,扩大电子档收集范围
在信息化的今天,要想真正搞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管理人事档案信息,实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电子化。人事档案管理要扩大电子档收集范围。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用最小的空间储存最大容量的信息,在个人基本信息管理方面,可以逐步将个人体貌特征等录入计算机,建立完整的个人数据信息库;另外将个人的译作、科研成果,著作、学术论文,图片,声影像资料等全部收入电子档案;为建立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条件。
3、注重收集,提高人事档案管理质量
收集工作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干部选拔,考察,培训,晋升时对人事档案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做好及时收集工作,确保档案的权威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4、人事档案管理的重心转向开发利用
改变人事档案管理者的保管员的观念。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人事档案是人才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人才的重要信息之源,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对人事档案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对人事档案进行开发利用,可建立人事记录,通过审阅以往的人事记录,可以发现哪些人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是低于他们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发现哪些人具有发展潜力,哪些人已经具备了从事空缺职位的能力与背景。建立人才技能库,当某一部门有空缺时,就将及时将具有这种能力的人都列出来,然后由人事部门直接对这些人进行考察鉴定,并适时选出恰当的人选。大大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结束语
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只有将档案管理者的主动性调动起来,让管理者在工作中始终充满激情,才能不断发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出创新建议,不断完善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为新时期的人才管理和利用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邵.浅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黑龙江档案. 2011(03)
[2] 张灵均.新时期人事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黑龙江档案. 2010(04)
河北地标是由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出的,其编制计划为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2013年河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冀质监函 [2013]223号),项目承担单位为农业部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唐山)。
在烟气脱硫方法按有无液相介入划分的湿法、半干法、干法、电子束法和海水法等分类中,湿式钙法脱硫在河北的应用企业较多,其脱硫剂主要包括石灰石粉和生石灰。这也与我省环保部门制定的《污染治理技术规范》相适应,该规范中要求200MW以上机组全部采用湿式钙法或双循环式钙法脱硫工艺,其脱硫效率必须达到95%以上;同时要求200MW以下小型发电锅炉逐步淘汰,且脱硫效率低于90%的半干法或循环流化床工艺也必须退出脱硫市场。
在我省,大多数发电厂的湿式钙法烟气脱硫系统均是直接购入石灰石粉用作吸收剂,这样,脱硫系统占地面积小,工序简单。由于烟气脱硫装置可以随石灰石成分有一定的变化范围,因此,对石灰石成分的要求的标准不一。但这种变化调节通常是以牺牲脱硫效率为代价的,为保证达到规定的脱硫效率,各脱硫公司多根据自己积累的运行经验,对石灰石粉的成分指标提出自己的要求。如表1、表2、表3是三个不同企业不同时期对石灰石品质的要求。
标准起草组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标准的现状调研,然后参照我国现行的检测技术规范[3]及重庆市烟气脱硫(湿法)石灰石粉地方标准,讨论确定了标准起草的思路和框架。又针对CaCO3、MgCO3、酸不溶物、反应活性等几个重要技术指标,通过广泛征求意见,研究界定了指标的限值。
2 河北地标与重庆地标的比较
2.1 产品等级划分方式不同
重庆地标分等为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河北地标等级划分为I级、II级、III级三个等级。虽有区别,但本质相同。
2.2 技术要求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重庆地标从项目上仅规定了外观、氧化钙含量、细度(0.063mm方孔筛筛余)和水分四项指标。河北地标除外观、水分与重庆基本一致外,氧化钙含量、细度指标均有明显提高,且增加了MgCO3含量、酸不溶物指标,并要求报告反应速率(转化分数达到0.8时所用时间)测定值。
2.3 氧化钙或CaCO3含量区别较大
重庆地标氧化钙含量按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分别为≥50.4、≥49.5、≥47.5(换算成CaCO3含量分别为≥89.95、≥88.35、≥84.78)。相对于河北地标中CaCO3含量分别为≥94.0、≥92.0、≥90.0(换算成CaO含量分别为≥52.67、≥51.55、≥50.43)的要求是偏低的,客观上有利于提高石灰石开采利用率。但就河北而言,多数脱硫企业面对严格的脱硫效率要求,普遍提出的CaCO3含量均在90.0%以上,并对影响脱硫效率的有害成分提出不同的限制要求。这也与石灰石资源丰富且低CaCO3含量石灰石利用方式较多的现状,以及脱硫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较缺乏的现实有关。更由于脱硫企业曾发生的多次堵管事故,而不得不改用高品位生石灰救急的负面影响,为平衡供需双方关系,在编制标准时,我们支持了最低CaCO3含量在90.0%以上的要求。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
2.4 河北地标增加了有害成分MgCO3和酸不溶物的限制要求
由于影响脱硫效率的石灰石粉品质因素主要包括:石灰石成矿年代、晶体结构、CaCO3含量、MgCO3含量、杂质含量(主要是不溶性的Al2O3、Fe2O3、Mn3O4及SiO2等酸不溶物)、粒径(细度)有关。同时,石灰石所处运行环境的pH值、浆液中Cl-含量、Na+含量、F-含量、甲酸含量、浆液温度、搅拌速率与搅拌强度、添加剂的质量与品种、CO2分压、曝气效果以及烟尘中的可溶性Al3+、Fe3+、Zn2+对反应活性影响也较大。
结合企业脱硫实践和庄沪丰[4]、钟毅[5]等人的研究,我们确定控制的化学成分包括CaCO3含量、MgCO3含量、酸不溶物。其意义在于:
2.4.1 反应活性和脱硫效率的要求
石灰石矿通常有三种存在形式:一是以方解石形式时,其石灰石含量较高,达98%,氧化镁含量较低,对于石灰石-石膏来说是比较好的脱硫剂。二是以白云石形式存在时,其分子式为CaMg(CO3)2,这种石灰石是在地质变化过程中,钙原子被告镁原子代替自然形成的,而CaCO3与MgCO3是晶体间的力结合,其溶解度比CaCO3更低,对于石灰石-石膏脱硫系统而言,在pH值为5.2条件下,几乎没有活性。三是两种晶体结合物,既有单独的石灰石晶体,也有以白云石形式存在的混合物。如果氧化镁是以活性MgCO3形式存在时,而不是以CaMg(CO3)2形式存在时,烟气脱硫用石灰石粉的活性也差别很大。由于石灰石品质是由CaO含量决定,石灰石纯度越高,脱硫效果越好,因此需要对氧化钙、氧化镁含量、杂质含量(主要是不溶性的Al2O3、Fe2O3、Mn3O4及SiO2等酸不溶物)等加以规定。
2.4.2 运行控制和成本控制的要求
由于石灰石的成矿年代和CaCO3含量不同,其反应活性差异较大,CaCO3含量越高活性越大。而白云石比方解石的溶解速率低3~10倍,当石灰石纯度较低或要求的石灰石利用率较高时,白云石等杂质会大大降低石灰石的溶解度。MgCO3含量过高时,还容易产生大量可溶性的MgSO3,从而减小SO2气相扩散的化学反应推动力,严重影响脱硫化学反应的有效进行,且石灰石中CaCO3含量太低时会由于杂质较多而给运行带来一些问题,造成吸收剂耗量和成本费用增加。
2.4.3 促进生成优质脱硫石膏以便循环再利用的要求
烟气脱硫石膏[6]标准中规定干基二水硫酸钙含量分别不小于95%、90%、85%时划分为三个等级。其余组分大多为未充分利用的石灰石中CaCO3。对于不能达到分级要求的脱硫产物,一般采用丢弃形式,废液也随废水排放,从而会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而造成脱硫石膏无法顺利生成的原因除了运行中的各种因素以外,因石灰石品位过低造成的循环利用率不高也是重要原因。因此也需要控制石灰石中CaCO3含量在9 0%以上。
考虑到上述原因,我们根据汇总相关实验数据,规定MgCO3和酸不溶物的限值分别为≤5.0和≤6.0。
2.5 两地地标中细度指标要求也有差别
石灰石粉细度也是影响脱硫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纯度较高的石灰石,粒径对反应活性的影响远大于石灰石种类和成分的影响。反应接触面很大程度上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石灰石粉越细,单位质量接触面积越大。较细的石灰石颗粒各反应速率高,更快的吸收SO2气体,脱硫效率及石灰石利用率较高。一般情况下,0.063mm筛余小于10%时,即可满足脱硫时的粒径要求。粒径越细,越有利于气液反应,提高SO2气体吸收率。
重庆地方标准规定的是0.063mm筛余小于5.0%。而我省电厂通常采用325目筛(约0.045mm)手工干筛法测定并要求细度过筛率90%以上,即筛余小于10%。通过测定0.045mm、0.080mm负压筛细度与0.063mm干筛细度相比,感觉干筛数值不稳定,与负压筛的波动有的数据不可靠。
鉴于水泥负压筛析仪测定石灰石粉细度是成熟的方法,因此选用GB/T 1345-2005《水泥细度检验方法 筛析法》规定的45μm筛及其筛析方法,且规定45μm筛余≤10.0%。这个指标是综合考虑以下因素而确定的:一是为保证反应活性满足脱硫效率要求;二是为保证能源成本较低。由于现石灰石粉加工多为立式辊磨机或大型管磨机,均能在保证脱硫效率条件下兼顾经济性,也基本符合实际脱硫时石灰石粉的粒径情况。
2.6 河北地标中增加了反应速率指标
石灰石作为吸收剂的特性不仅包括其化学成分,主要也包括其反应活性,脱硫系统的碱量是通过石灰石粉的溶解来提供,吸收剂的活性影响到吸收剂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是表示一种在酸性环境中的转化特性。活性较高的石灰石在保持相同石灰石利用率的情况下,可以达到较高的SO2脱除效率。石灰石反应活性高,石灰石利用率也高。石灰石品质不同,对生产控制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生产中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
吸收剂的活性包含吸收剂种类、物化特性和与其反应的酸性环境。吸收剂的物化特性包括:纯度、晶体结构、杂质含量、粒径分布以及包括内表面(即孔隙率)在内的单位质量总表面积和堆积密度。对于石灰石粉,其反应活性的测试方法目前主要为反应速率法、MET法等两种方法。反应速率法即固定pH值为5.5、反应温度50℃和搅拌速度800r/min条件下的盐酸滴定法,表征反应时间与耗酸量的关系。因为我国已有电力标准[7]就是采用该法表征石灰石粉反应活性的,因此我们引用了该方法标准,与现有标准相衔接,突出了做为吸收剂石灰石粉的性能特点。
影响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效率的因素,除了吸收剂本身质量如纯度、粒度、杂质含量之外,过程控制质量、吸收塔工作环境、机组的烟气参数,如温度、SO2浓度、氧气量、粉尘浓度等也不同程度的影响脱硫反应进程。
3 试验方法的选择
(1)CaCO3:河北地标中按GB/T 5762-2012或GB/T 3286.1-2012进行CaO含量的测定。有异议时,按GB/T 5762-2012进行。重庆地标采用GB/T 5762-2000中EDTA法测定CaO含量。因此方法基本一致。
(2)MgCO3含量:河北地标中按GB/T 5762或GB/T 3286.1进行MgO含量的测定。有异议时,按GB/T 5762进行。
(3)含水量:同样为烘箱法。
(4)酸不溶物:河北地标中按JC/T 478.2-2013盐酸法进行。
(5)反应速率:河北地标中按DL/T 943进行。
4 结束语
河北地标虽较重庆地标在某些技术指标要求上较为严格,但相信随着脱硫技术装备的进步和专业技术人员水平的提高,一定可以在不远的将来把某些指标降到重庆地标水平,以更好地提高石灰石资源利用率。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 2032-2014.烟气脱硫(湿法)用石灰石粉[S]
[2]重庆市地方标准.DB50T 378-2011.烟气脱硫(湿法)石灰石粉[S].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DL/T 986-2005.湿法烟气脱硫工艺性能检测技术规范[S].
[4]庄沪丰.石灰石粉品质对湿法烟气脱硫性能的影响[J].中国环保产业,2008,9:24-27.
[5]钟毅,林永明,高翔,等.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石灰石活性影响因素研究[J].电站系统工程,2005,4.
一、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forEnvironment,简称EGIS)是收集、存储、管理、综合分析和处理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它是GIS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延伸,是GIS技术与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管理技术等各种环境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的集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有:
1.基本功能包括对空间和属性数据的输入、存储、编辑,以及制图和空间分析等功能。编辑功能允许用户添加、修改、删除点、线、面或修改其属性信息;制图功能可以灵活多样地制作和显示及输出各种专题地图,如污染分布图、水功能区划图、环境规划图等等,地理要素可放大缩小以显示不同的细节内容,并能够测量地图上线段的长度或指定区域的面积。
2.空间统计分析(SpatialStatisticsAnalysis)是指对空间数据库中的专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毕业论文包括各种属性数据的集征数、离散特征数及其分类分级统计等。
3.叠加分析(OverlayAnalysis)功能允许两个或多个图层在空间上比较各空间要素和属性,分为合成叠加和统计叠加。合成叠加得到一个新图层,它将显示原图层的全部特征,交叉的特征区域仅显示共同特征;统计叠加可以统计一种空间要素在另一种空间要素中的分布特征。对不同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从而获得各种感兴趣信息,如利用类型叠置分析获取新的类型。如土壤图与植被图叠置,以分析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可以计算某一区域内的植被类型的数量及面积,即通过对同一地区、相同属性、不同时间的栅格数据的叠置,可以分析由时间引起的变化,通过与所需提取的范围的叠加运算,快速地进行范围内信息的提取等。
4.缓冲区分析(BufferAnalysis)是GIS的基本空间操作功能之一。例如,某地区有危险品仓库,要分析一旦仓库爆炸所涉及的范围,这就需要进行点缓冲区分析,结合与居民地图层的叠加分析,可以获取需要疏散的人口数等等。
综上所述,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核心,空间统计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分析等功能为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环境分析功能与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其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将为环境各部门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空间信息服务和管理工具,成为各部门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手段。
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应用
由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信息服务和管理功能,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可以应用在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如区域环境规划、环境监督管理、区域环境监测及环境评价研究等;二是它可以广泛应用在国家、省、市等不同层次的管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具体应用。
1.电子地图使环境管理工作变得轻松直观
由于采用空间数据和数据库挂接,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地图由传统的静态纪录变为信息丰富多样的动态的电子地图,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它使环境主管部门对各种环境要素的管理变得直观、简单和轻松。如通过直接对地图要素进行查询,可以获得环境监测点位、污染源等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敏感区域的空间关系等信息。可以对各种环境数据进行综合的统计并分析以及采用直观的丰富多样的表现方式进行展示,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快捷的支持。
2.强大的环境规划手段
区域环境规划是EGIS应用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基于EGIS的环境规划模型还处于深化研究阶段,将环境应用模型与GIS集成为一体,可以为环境规划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手段。由于应用EGIS能够更好地考虑和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3.危险物运输管理
借助GIS的运行路径选择功能,可以对危险物转移运输线路进行优化选择,能避开人口集中居住区、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制定运输计划。并可以通过GPS对危险物的运输线路进行实时监控。
4.环境模型模拟分析
环境模型在环境决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可以通过模型模拟出污染事故发生后各个时间的扩散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硕士论文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大气扩散模型、1维水污染扩散模型、2维水污染扩散模型等等,实现各种模型的模拟结果的生成、2维和3维的显示等功能。
5.为数字环保提供技术平台
数字环保是最近提出来的终极环境管理系统,它是继数字地球概念提出以后,环保领域提出的新概念,它将是未来十年环保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终极方向,EGIS作为数字环保的基础平台,将能够为用户提供实时动态环境信息服务,也能够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逐步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国外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重点
1.数据采集的技术比选
当前环境管理决策要求EGIS提供的数据种类及其范围都在不断扩大,同时信息采集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包括GPS技术、视频技术、高清晰卫星图像、实时环境监测技术等等。这些实时信息采集系统都有很多传感器,包括空气质量、温度、气压及水质等等。如最近微软公司正在基于VirtualEarth开发一项新技术,用户可以在地图上搜索大量的实时信息,如道路拥堵情况、天气状况、空气质量,甚至是汽油价格等等实时信息,这需要大量的传感器采集空间及其相关的实时信息,这无疑会推动更多的数据采集技术的开发。
2.EGIS与环保信息化之间如何协调发展可以预计未来五年内EGIS将会与环境信息化越来越紧密地集成起来,发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大大提高现有的环境管理与决策水平。二者的紧密集成还需要研究以下问题:
1.制定所需空间数据及环境数据的标准,以保证系统的扩展性与兼容性;
2.空间数据的获取渠道以及更新途径,以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及可靠性;
3.研究以何种方式进行有效集成,并分析这种方式的可行性;
4.研究环境信息与空间信息及其分析、模拟结果的综合表现方式;
5.建立示范项目以便分析和测试集成的效果。
3.海量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
随着空间信息与环境信息的积累,EGIS的数据库的维护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新的数据采集技术可能会使数据量以几何级数增长,海量数据的存储与维护是要继续研究的课题。如:采用什么技术来实现空间数据的更新与历史数据的备份?如何实现新旧空间数据的合并和统一?如何利用数据挖掘与信息抽取技术来更好地发挥数据的利用价值?遥感数据如何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等等。
四、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探讨和建议
随着国外EGIS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条件开始逐渐成熟,而且将成为我国发展GIS的重点领域,从GIS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领域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当前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广东省环境信息中心开发的珠三角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等,但鉴于我国GIS基础工作薄弱,特别是基本的空间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因此EGIS的开发费用十分巨大;加上EGIS的发展涉及众多部门和多种技术,因此有关部门应当重视和开展我国EGIS的发展策略研究。
发展EGIS应当采用“统一规划、注重基础、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的发展策略。
1.统一规划。由于EGIS的发展不但涉及众多环境部门,还包括与其他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如土地管理、环保、环境管理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又涉及多种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十分迅速,为了降低空间数据资源采集和管理的成本,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多方部门的参与下,统一规划和构建EGIS的发展框架。
2.注重基础。由于我国GIS发展基础薄弱,数据基础是系统生命力的关键,失去了完善可靠的基础数据的支撑,系统的功能再强大也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要在统一规划的思路和明确的发展框架下,不断加强基础空间数据库和基础环境数据库的积累与建设。
3.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职称论文在技术上紧密跟进国外先进的GIS技术,高起点进行系统开发,与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速度相协调,共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EGIS。
当前我国各地许多部门虽然已经开展了EGIS的研究与开发,但这些开发均是出于本部门的需要,很少考虑到将来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加上没有全国性的EGIS发展框架和数据标准,数据的通用性将成为
影响EGIS开发的关键因素,建议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开展EGIS发展体系和框架标准的研究。
五、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应用已经从早期的矿产资源管理拓展到与空间地理相关联的更广泛的领域,特别是在环境领域,原有的多种环境信息处理技术(环境模型、环境规划分析)正在与地理信息系统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强大功能并具有环境特征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即环境地理信息系统(EGIS)。它将成为各个环境管理部门日常信息处理不可缺少的新工具。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可以说它是环境管理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