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经费审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8: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工会经费审计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工会经费审计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6(C)-0005-01

工会经费和工会资产是工会组织赖以生存以及开展各项工作和组织职工活动的经济基础。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以下简称经审会)是代表职工会员对工会经费收支和财产管理审查监督的组织,工会经费审计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对合肥市部分基层工会的走访抽查结果,基层工会经审会或相应的经审机构的组建率已经达到95%以上,其中经审委员中具有财会、审计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占60%,具有大专学历的占90%,在组织建设、制度制订、业务培训和实务审计方面都做了较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上级工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建设还不够完备、人员配备参差不齐,经审制度不够健全。首先在组织建立上,部分单位建立工会组织及经审组织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建会任务,至于如何开展工作等方面领导关心得较少。个别基层工会经审会长期不换届选举,经审委员几经变动,工会经审工作也就不能正常开展。其次在人员配备上,基层工会经审主任和经审干部兼职的较多,驻会的专职干部就更少。再次,不少工会经审制度不够健全,执行也不到位;有的不按规定在全委会上作报告,即便作了报告,但在内容上和质量上与经审工作的要求都存在一定差距。(二)经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工会经审人员难以适应工作需要。1、各单位经审机构工作人员兼职过多,在调研的一些单位中,专职干部所占的比例仅60%,而兼职干部工作重心不在工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审工作的开展。2、工会经审干部没有定期进行培训,经审人员自身也忽视业务能力上的提高,甚至有少数单位的经审干部不具备会计、审计等专业技能,难以胜任审计工作。3、部分经审人员主观思想上对经审工作不够热情,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会经审工作。(三)工会经费拨缴不足,经审工作缺乏经费保障。目前,大多数基层工会都存在工会经费不足现象,因而工会组织很难按照省总工会《经审专用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提取经审工作专用经费,经审人员一些必要的培训学习及审计工作的开展都受到制约影响。另外工会经费拨缴不及时,不能按月计拨、收缴;虽然《工会法》赋予工会组织依法取得工会经费的权利,但对未按时、足额拨缴工会经费的行为缺乏刚性措施,对企业的实际约束力不强。(四)务实审计开展不力,工会经审组织监督、审查效果不明显。基层工会经审会建立了一些相关的内审制度,但审计程序不够完善,以审查代替审计的情况带有一定普遍性,大多以召开经审会宣读会计报表,委员们举手通过的方式对经费收支情况进行审查,有些经审委员甚至对财务收支状况都不清楚,有的单位不经过经审会讨论,随意变动年初预算;审计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必要的审计证据和审计资料,从而也影响了一些部门对审计意见的整改落实力度不够。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审计监督、服务职能的全面履行和发挥。

二、进一步促进工会经审工作快步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加强领导对工会经审工作的重视。首先,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领导对经审工作的认识。消除“经审工作可有可无,经审会就是专门挑毛病”的偏见,让领导真正认识到经审会履行审查监督职责是对工会干部的爱护,是避免工会干部滋生腐败的有力措施。其次,工会领导及工会经审委员要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情况。了解工会经费在收、管、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更有力的、更充分地开展经审工作。再者,基层经审人员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争取工会领导对经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克服“怕得罪领导、不敢审”的心理,对经费开支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篇(2)

《工会法》确立了工会经费独立的原则,赋予工会组织自主收缴、管理和使用工会经费的权利,同时,又明确了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的义务和责任。加强私营企业工会经审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上下齐抓共管,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努力做到思想认识到位、机构人员到位、基础工作到位、执行制度到位、审查监督到位和组织培训到位,创造性地开展经审工作,努力开创私营企业工会经审工作的新局面。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加强:

(一)思想认识要到位。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私营企业工会经审工作要做好,的确困难不少,但“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要大家重视工会经审工作,就要使大家认识工会经审工作的重要性。首先,要提高对工会经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各私营企业工会经审组织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工会经审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做好工会经审工作,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依法治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特别在私营企业工会经费收缴难问题,影响和制约工会正常活动的开展,这是摆在工会组织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加强工会经审工作,是保证工会工作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帮助工会组织建设、工会活动开展的需要。其次,要加强《工会法》、《会计法》、《审计法》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提高对经审工作的认知度以及审查审计的意识。

(二)机构人员要到位。私营企业具有“多、小、散”的特点。在私营企业中都要像国有企业那样建立经审会形成完整的一套班子是难以做到的,应根据私营企业实际需要和职工的人数,来确定设置经审会或经审小组。在一般情况下,企业规模较大,经营稳定、人数较多的可以考虑建立经审会,委员会组成人员3-7人,经审主任由工会副主席或专业财会人员担任;企业规模较小,人数偏少不足10人的可以设置经审小组并配备一名工会经审委员负责经审工作。

(三)基础工作要到位。工会经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各私营企业工会经审组织必须建立健全经审工作台帐,通过工作台帐的形式进行具体量化。为此我们必须从组建工作开始,就要抓好经审规范化工作,就应当把基础工作打好,这是做好经审工作的前提。具体规范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1、工会经审组成情况;2、工会经审会规章制度文件会议纪要;3、工作计划、总结;4、工会经费计拨上解审查;5、会费收入审查;6、工会经费收支决算审计;7、工会经费收支预算审查;8、经审会委员会活动纪录;9、参加上级工会经审会会议、培训情况;10、经审论文、信息情况等。上述这些内容应随时跟踪,详实记录并进行资料整理、分类、装订成册,以便作为将来工作参考或考核的重要依据。

篇(3)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正文:工会经审工作是指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对工会经费收支、资产管理以及相关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和经济监督。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全工会监督制约机制、坚持依法治会的重要措施。做好基层工会经审工作,对于增强工会组织的经济实力,促进工会财务工作的健康运行,保证工会资产的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健全和工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工会经审工作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基层经审工作的现状还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认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基层经审组织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经审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基层经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基层经审干部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经审组织与各部门的工作关系有待进一步协调。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的制约了工会经审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了工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以上基层经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粗浅的认识:

一、提高认识水平,是做好基层工会经审工作的前提条件

首先,要提高基层领导对经审工作的正确认识。进一步明确工会经审工作不但是开展工会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工会开展民主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工会法》赋予的工作职责。其次,要增强基层工会领导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消除“经审工作可有可无,经审会就是专门挑毛病”的偏见,使其真正认识到经审会履行审查监督职责是对工会干部的爱护,是避免工会干部滋生腐败的有力措施。再次,要提高基层工会经审干部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敢于担负责任,切实起到把关作用,使有限的经费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二、健全经审组织,是做好基层工会经审工作的必要条件

各级工会要切实加强工会经审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经审会组织的职能作用。在基层工会经审组织的建立过程中,一是按照“三同时”的原则建立经审组织。即工会组织建立的时候,同时成立工会经审会;同时配备经审委员;同时落实经审经费。二是建立经审委员定期联络制度。定期召集经审委员开展活动,发挥经审委员专长,做到经审组织有人管理,经审委员有人组织,经审工作有人开展,促使基层经审组织实现高效运行。

三、完善制度建设,是做好基层工会经审工作的根本保证

各级基层工会经审组织要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使经审会工作有章可循、有事可做。要保证工作有计划,活动有内容,任务有落实。要建立经审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和目标考核制度,把经审工作纳入工会工作全年目标考核内容。按照制度的要求,各基层工会经审会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分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同时要在上级经审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定期开展经费审查活动,通过规范的程序管理和严格的制度运行,推进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四、提升人员素质,是做好基层工会经审工作的基础保证

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基层经审人员的专业素质,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在工作中加强学习,在“工作――学习――改进――提高”的循环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学习国家财经、审计政策法规,提高业务素质。通过参加培训班、知识竞赛、优秀审计项目评比、论文交流等活动,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座谈会、现场观摩等形式,加强横向交流,学习典型经验。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是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鼓励基层经审人员积极自学,参加各种专业知识和资格考试,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对取得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与一定的奖励;对未能取得的人员,限期取得证书。并结合竞争上岗、年终目标考核、末位淘汰等管理手段,激励与约束经审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五、创新工作理念,促进基层经审工作科学发展

篇(4)

二、关于供暖价格

供热作为社会影响面较大的公共产品,通常实行政府定价。当物价上涨,供热成本上升,供热企业可以申请实行政府成本监审调整供暖价格;当物价回落,供热成本下降,如果不及时进行成本监审,采暖用户将面临承担过多的供暖负担,严重影响供暖作为公益产品的根本。对供热企业成本的跟踪监督检查存在十分的必要性。

三、供热成本的几个关键审核点

(一)关于资产的折旧和摊销

供热企业的资产主要包括厂区内供热设备以及相关环保设施等。通常供热管网属于政府投资建设由供热企业进行日常的维修维护,重点关注这部分资产的折旧是否计入供热成本,以及日常维修维护是否必要、真实和价格的公允性。审核与供热生产经营无关项目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出租、转让或闲置的固定资产、折旧期满的固定资产,应从固定资产原值中核减,相应核减折旧费用。超标准配备的公务车应从固定资产原值中核减,并相应核减折旧费用和维修维护费等其他费用。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以及折旧方法审核是否按照相关规定列入供热成本。

(二)关于原辅材料费用

原辅材料费用是指供热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原煤、燃气、燃油、水、电、维护材料等支出。关于主要材料即煤炭消耗为供热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首先用量,很多供热企业通过虚增消耗量达到虚增供热成本的目的,重点关注产供热量与煤炭消耗的配比关系,可依据《山东省供热能耗统计监测办法》规定测算的结果进行配比核算;其次单价,关注煤炭耗量与单价的关系,明显存在单价高耗量多的不合理现象,因同一地区内供热企业煤炭单价差异较大,可参考地区内加权平均单价作为价格的统一计量标准重新核算。其它材料费用重点审核其发生的真实性、相关性,应扣除无关供热的材料费用支出,对于同一地区内配比严重失衡的企业,可进行重点审核。

(三)关于人工费用

供热属于季节性生产,年内人员变动较大。按照岗位职责主要分为生产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后勤人员。对于职工人数地方有核定办法的可以按照规定,如果没有核定办法可以参照同一地区内同类可比企业的平均水平确定。计入成本的职工工资,最高不能超过统计部门公布的当地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平均工资。相关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分别按不超过工资总额的14%、2%和2.5%据实核算,未上交工会组织的工会经费不予计入成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的比例和水平据实核算。

(四)关于期间费用

管理费用主要包括后勤管理部门为维持正常供热生产经营发生的相关办公费用等。应扣除与供热生产经营不相关的费用;相关业务招待费、会议费应作为审核重点,重点关注是否参照行政事业单位相关标准,以及相关费用的报销标准。财务费用主要指供热经营者为筹措生产经营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应按同期人民银行公布的利率支付的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扣除利息支出中高于以上标准的部分。

(五)关于供热面积

供热面积作为成本计量的主要权数,应重点核对计量面积的准确可靠性。供热面积收费应按照建筑面积,关注供热企业在收费过程中是否将部分用户收费面积标准替换为使用面积;对经营用热和生活用热划分是否正确;关于收费是否做到应收尽收,对于不能及时收费的片区是否采取积极措施;老旧小区收费中对于按照供热面积收费和按照热量消耗量收费的,如何对二者进行换算或者单独核算,《山东省供热能耗统计监测办法》中规定了关于单位面积耗煤量以及单位热量耗煤量,可以结合地方自身特点,调整适当的换算比例,并且按照规定标准加计热量损耗。

(六)关于增值税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增值税税率的通知》(财税[2008]171号)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供热企业所需主要原料煤炭,增值税税率由13%调高至17%,而销售暖气的增值税税率为13%。同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执行供热企业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18号)文件规定,供热企业向居民供热而取得的采暖费收入免征增值税,由于企业的销项税和进项税税率的不同,部分企业出现享受免税反而使进行税转出大于免缴的销项税,导致企业多缴纳税款。所以很多企业会根据企业运行情况自行选择享受还是放弃增值税免税政策,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进一步成本审核。

四、结束语

对供热企业成本的审核要坚持以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准确的核算,依据相关成本列支要求进一步规范,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做到真实反映出企业的运营情况的,更加准确和合理的核定供热成本,确保公共服务产品的社会公益性。

作者:邢俊娥 单位:青州市审计局

参考文献

[1]郭向明,荆学亮.中小型企业供热成本核算刍议[J].北京:消费导刊,2007(13).

[2]罗丽娜.供热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8.

篇(5)

1.对县支行履职情况的绩效审计。主要是把“县支行履职”整体当作绩效评价的主体,从“安全性”、“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四个方面进行绩效评价。主要做法:一是以“安全性”为核心。选定“发行、会计和国库内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发行基金管理”、“计算机管理”和“金融稳定”等与央行业务安全密切相关的六个方面进行安全性评价。安全性分值权重占比50%。二是以“效率性”为重点。人民银行的效率着重体现在管理与服务职能上,为此,选定“窗口指导”、“货币政策传导”和“金融稳定”三个反映地方金融经济效率的指标,选定“支付结算”和“国库业务”两个反映央行服务水平的指标,选定“征信管理”、“贷款卡管理”、“金融统计”、“人民币管理”、“外汇管理”和“反洗钱”等六个反映央行管理能力的指标进行“效率性”绩效评价。效率性分值权重占比30%。三是以“经济性”为补充。人民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在总体费用“恒定”的条件下,追求业务活动能耗最小化,是各级人民银行关注的问题,经济性作为绩效审计的标准是必要的。选定“固定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后勤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较能反映央行的经济性。四是以“效果性”为导向。对“效果性”的定义是指人民银行的履职效果。选定“项目推广”、“经验材料转发与交流”、“论文交流”和“获上级行荣誉”四个指标,旨在通过绩效审计引导员工不断创新和争先创优。

2.财务资金运行情况的绩效审计。选择“财务资金”作为探索绩效审计的突破口,依据《中国人民银行系统节能工程实施方案》,该方案要求以2005年为基数,到2010年各级行节电20%、节水20%、人均能耗降低20%以上。主要做法:选定了弹性较大有压缩空间的办公费、水电费、邮电费、交通费、电子设备运转费及工会经费等6种可塑性费用作为审计评价对象。按“3E”原则确定审计标准,即以表格的形式将上述6个账户设置相应的应得分值、审计标准、评价标准以及审计方法,共列出了14种审计标准、评价标准和审计方法,按账户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关联度分别设计分值。在现场审计过程中,注重查阅原始凭证,剔除调账因素,确保审计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3.九江中支开展绩效审计的效果。通过对县支行履职情况和财务资金运行情况绩效审计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一是审计观念得到转变;二是审计标准得到转变;三是促使工作目标的实现;四是推动了单位间的绩效竞争。

二、基层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绩效审计工作开展以来,虽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够。绩效审计在人民银行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各项建设基本是空白。基层人行内审人员多数对绩效审计概念认识模糊,至于它的实际内容是什么、具体该如何操作,还知之甚少。人民银行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管理效率应包括:对内的内部管理效率、对外的业务处理效率、执行货币政策效率和行政审批效率。

2.绩效审计缺乏衡量标准。基层人行的绩效审计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缺乏系统的业绩评价体系,容易造成绩效评价无据可依。因此,评价标准是绩效审计能否深入有效进行的关键因素。

3.审计方法和方式落后。目前,在人行业务普遍采用计算机处理的情况下,内审部门仍以传统的现场检查为主,审计手段仍局限于查账、翻传票等老路子,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数据的分析等一系列审计作业全部通过手工完成,时效性差,与金融电子化的日益发展相比落后较远。

4.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目前,基层人行审计部门人手少、任务重,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等方面与开展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三、探索中的几点思考

通过对县支行履职情况和财务资金运行情况的绩效审计,我们积累了不少经验,认为人民银行绩效审计需要有一个不断实践与完善的过程,需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

1.加大宣传,提高认识。绩效审计作为当今政府审计的一个发展方向,内审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央行每个职工大致了解绩效审计的原理和基本知识点,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得绩效审计开展起来得心应手。与此同时,提高大家对绩效审计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2.完善标准,科学评价。目前,央行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尚不成熟,加之审计人员的主观理解和判断上的差异,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评价标准,得出的审计结论存在差异,从而影响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比如,“固定资产管理”、“窗口指导”、“货币政策传导”和“金融稳定”等,是要经过几年或更长时间才能体现效益的,所以对这些工作的审计标准和评价要注意把握多年效益的累加,使长期性与每年使用效益的短期性结合起来,绩效评价才能客观。因此,要不断进行审计实践、摸索和总结,丰富、修订和完善审计标准和评价指标,使之更为科学、灵活,形成更有效的绩效审计评价准则。

篇(6)

一、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变化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的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学校从全局角度统筹安排和合理调度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给高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一财务管理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如不利于调动各学院办学的积极性,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等等。因此,高校财务管理的体制必须作出相应调整。由财政部和原国家教委联合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五条规定:高等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校内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运作由此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在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下,学校将人、财、教学、科研等权力下放给学院。各学院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拥有相当的自主权,由此形成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二、两级财务管理体制下的预算编制

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预算仍旧是学校整个财务收支的灵魂,它体现了学校的意志和发展方向。学校预算的编制得好与坏,对学校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预算管理是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财务管理的核心。只有编制了科学合理的预算,两级财务管理模式的运行才能顺利开展。

1.两级管理体制下的校级预算

“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学校编制学校总的预算。学校的年度总预算在参考上一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全面考虑预算年度学校发展规划及预算年度收支增减各项因素后作出。校级预算包含学校各行政部门及各学院的预算。校级预算的制定,首先由学校财务综合学校整体情况制定一份初步预算,经全校各部门讨论后提出修改意见,再综合考虑各部门及各学院提出的意见进行调整与修改,最后由学校确定后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学校的校级预算要兼顾各学院的共性及各自特性。”校级的预算要保重点,同时也要兼顾公平。校级预算主要由以下预算组成:学校行政部门预算+人员经费学校负责部分+各学院预算+学校重大工程预算+学校年度重大事项预算+其他预算。

在制定校级预算时,行政部门预算由学校掌握。涉及全校范围的公共资源配置的财权也由学校统一掌握,这主要包括学校重大工程预算和学校年度重大事项预算。在人员经费方面,人员的基本工资部分、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工会经费、员工福利费由学校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统一计算和掌握。教师人员经费中的津贴补贴部分由学院掌握。“在向各学院分配的预算中所包含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学生经费时,由学校在综合考虑各学院学生人数、教师人数、教师结构、专业数、学科因素等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定后核定。在制定预算时,学生人数一般按照预算编制的要求,将所有学生折算成本科生的数量进行计算。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按一定的比例折合为本科生人数。”教师结构主要以教师职称进行评定,不同的级别应有各自对应的计算基数。“同时还要将由客观条件造成的各学院经费上的不平衡也考虑进来,特别是新建的院系和专业以及规模较小的院系等因素。”

2.两级管理体制下的院级预算

各学院根据校级预算分配的额度和本学院创收情况编制本学院收支预算,并对资金的安全和使用负责。各学院领导对本级预算承担最终责任。学院的预算包括收入预算、支出预算及预算分配原则三部分。

(1)收入预算。各学院的收入预算要根据学院的教职员工规模、学院招生人数以及自身的创收能力来合理确定。一般而言,学院教职工人数及学生数基本固定,因此学校拨付的资金收入比较好计算和确定。而学院自我创收收入较难确定。这部分收入主要有各学院面向社会提供教学、科研、社会培训、捐助等取得的收入。这部分收入会受学院内部因素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学院创收收入在学校提取象征性的管理费后归学院自主支配。

(2)支出预算。各学院要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及学院内各系部的特点,根据预算收入制定支出预算。一般要求量入为出,严禁超预算支出。各学院的支出预算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学生经费、科研经费、教学经费等。专项经费通常由学院统一申报,作为科研经费和教学经费的有机组成部分。人员经费必须首先得到保证,这是一个学院发展的最关键部分。公用经费必须能对教学和科研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同时要厉行节约,压缩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学生经费必须做到足额和到位,不得挤占或挪用。教学经费、科研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专项经费要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相关要求,以批复的支出项目和金额执行。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学院的人员经费分配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本学院整个预算的效果。人员经费直接关系到学院每一个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能否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是整个学院工作能否做好的最关键一环。人员经费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师的工作量、教学与科研技能。在预算上,应强调不同岗位所需要的不同知识、技能和经验,根据不同岗位对人员能力要求的不同制定相应的人员经费标准。经费标准的制定要能激发广大教职员工投身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要科学地予以制定。人员经费预算应关注对教师的德能评价和岗位贡献的评估,要结合教师知识积累、技能发展情况的评价,从知识、能力、贡献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因素,同时应对各岗位实行绩效考核。另外,在预算分配时还要坚持竞争性和公平性原则,要在预算中体现出对新参加工作人员和年青教师的特别支持和鼓励。

(3)预算分配的基本原则。在编制预算时要按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学院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资源都由各学院自行掌握。学院掌握的经费内容主要包括:人员经费中除基本工资外的各种津贴补贴(如岗位津贴、业绩津贴等)经费项目;全部的公用经费和学生经费,学院必须对学生的困难补助金、各种奖助学金按国家及学校相关要求及时足额发放;涉及学校整体发展的专项项目由学校各职能部门代学校执行,其他项目则分配到各申报的学院管理;“各学院的创收收入按照学校制定的政策进行分配。”

三、预算执行的监督与考核

篇(7)

年是我各项改革迅速发展的一年,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为我们搞好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我们审计处认真贯彻落实审计厅、教育厅等上级部门的指示精神,结合我实际,在做好审计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其它各项工作的开展。坚持"完善自我,提高认识"的原则,努力完善审计制度,健全审计机构,调整人员结构。

1.参与制定了学物资采购、设备管理及相关规章制度若干项。规范了经济行为,使审计工作进一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2.在学机构改革后,进一步明确了审计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使内审工作的内部监督职能进一步得到体现,可以更好的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3.调整人员的知识和年龄结构,新增专业审计人员2名(均为应届本科毕业生),加强了审计队伍建设,一名同志获高级会计师资格。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和积极上进的年轻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以老带新、新老结合,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审计队伍。

二.学习及培训

强化措施,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使我每个内审人员都真正成为"思想领先、业务过硬、技能娴熟、务实高效"的工作高手。

1.派一名同志随同教育厅考察团赴法国等国外学习考察,获取了大量审计工作信息及先进工作经验。

2.与、大学、大学等省内外高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审计工作新思路。

3.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学习,积极进行学术研究和探讨,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篇。

三.参与后勤改革

随着高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我后勤集团已逐步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我们参与制定了一系列后勤改革的规章和措施,同财务处、后勤管理处一道,对集团每个中心进行了成本核算,并结合外经验,根据本实际,制定了各项定额标准,为推动学的后勤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四.参与办产业改革

"科教兴国"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一战略的提出,给以高科技为特征的高办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是由于办企业的利益和学的利益并不完全是一致的,企业内某些同志往往会为了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而致学利益于不顾,很难保证学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面对这一现状,我们会同财务处、企业管理处一道,参与制定了办产业改革工作的相关文件,对办每个企业进行了清产核资,摸清了企业家底,改善了经营环境,明确了经济责任,提高了经济效益,为领导提供了决策依据,为学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参与各项招投标工程及政府采购

随着学改革的迅速发展,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学工程建设和物资采购是与市场紧密相联的,要实现对工程建设和物资采购工作的有效控制,就必须用各项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我们参与制定招投标程序及学物资采购工作的相关规定并监督实施。在招投标工作中真正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物资采购工作,审计处自始至终全过程参加,充分发挥了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的监督作用。一年来共参与招投标项目及物资采购项目110余项,监督签订经济合同50余份,涉及金额近千万元,为学节约资金130多万元,规范了学物资采购行为,维护了学的经济利益。

六.具体审计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搞好内审工作,按照审计署提出的"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稳步推进审计工作深入的开展。

1.开展决算审计2项,通过对年度学财务决算和工会经费决算情况进行审计,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进一步规范了学预决算的编制和管理工作。

2.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4项,提出合理化建议20余条,查处应交未交学资金共计162万元(其中家电公司107.6万元;机械厂29.92万元;印刷厂16.21万元;文体用品公司8.23万元),现基本已全部追回。

3.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其经济责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保障国有资产增值而实行的一种监督管理制度。一年来我们开展经济责任审计4项,既澄清了厂长(经理)任期内的各项经济责任,同时又为企业和学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措施,促进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为领导提供了决策依据。

4.基建审计:随着我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基础建设项目资金的投入继续增加,全处同志克服人员少,任务重,审计事项跨度长的困难,以我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紧抓工程项目审计,从工程的招标、施工到竣工验收结算的每个环节,实行全面审计,从中发现存在虚列工程项目,多计工程量,高套定额和多结算工程款诸多问题,对查出的问题进行纠正、整改。全年共审计基建、维修、装饰工程项目340多项,审计金额5000多万元,审减金额160多万元。为学挽回了经济损失,维护了学合法权益,有效地规范了工程项目的管理。

5.科研工作是高发展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我们集中力量加强对科研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使这些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和效益。一年来我们开展科研经费审签11项,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发展。

6.全面开展审计工作,对全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重点问题进行审计监督。开展住宅楼工程财务决算审计25项,纠正不合理费用支出2万多元,并在《后勤通讯》上加以公告,切实维护了广大教职工的利益,开展专案审计1项,纠正违纪资金12余万元,建议并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严肃了党纪国法,受到了全教职工的好评。

7.积极开展对外联系,经常性的和省内外高合作,继续保持与兄弟院

的友好往来,共与兄弟院合作开展审计项目2项,既查清了问题,又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目的。树立了我形象,提高了我知名度。

七.工作体会

1.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搞好内审工作的关键。领导的重视程度越高,内审工作就越有依靠,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我们在认真做好工作的同时,注重同上级领导的交流,不定期汇报工作情况,争取领导的信任,取得了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领导对审计工作倍加关注,对审计的组织、人员的调配予以大力支持,对重大问题的定性与处理亲自过问,对审计报告认真批阅,及时提出了整改意见和具体要求,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证。

篇(8)

年是我校各项改革迅速发展的一年,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为我们搞好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我们审计处认真贯彻落实审计厅、教育厅等上级部门的指示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在做好审计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其它各项工作的开展。坚持"完善自我,提高认识"的原则,努力完善审计制度,健全审计机构,调整人员结构。

1.参与制定了学校物资采购、设备管理及相关规章制度若干项。规范了经济行为,使审计工作进一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2.在学校机构改革后,进一步明确了审计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使内审工作的内部监督职能进一步得到体现,可以更好的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3.调整人员的知识和年龄结构,新增专业审计人员2名(均为应届本科毕业生),加强了审计队伍建设,一名同志获高级会计师资格。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和积极上进的年轻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以老带新、新老结合,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审计队伍。

二.学习及培训

强化措施,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使我校每个内审人员都真正成为"思想领先、业务过硬、技能娴熟、务实高效"的工作高手。

1.派一名同志随同教育厅考察团赴等国外学习考察,获取了大量审计工作信息及先进工作经验。

2.与大学、理工大学、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审计工作新思路。

3.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学习,积极进行学术研究和探讨,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篇。

三.参与后勤改革

随着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我校后勤集团已逐步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我们参与制定了一系列后勤改革的规章和措施,同财务处、后勤管理处一道,对集团每个中心进行了成本核算,并结合外校经验,根据本校实际,制定了各项定额标准,为推动学校的后勤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四.参与校办产业改革

"科教兴国"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一战略的提出,给以高科技为特征的高校校办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是由于校办企业的利益和学校的利益并不完全是一致的,企业内某些同志往往会为了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而致学校利益于不顾,很难保证学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面对这一现状,我们会同财务处、企业管理处一道,参与制定了校办产业改革工作的相关文件,对校办每个企业进行了清产核资,摸清了企业家底,改善了经营环境,明确了经济责任,提高了经济效益,为领导提供了决策依据,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参与各项招投标工程及政府采购

随着学校改革的迅速发展,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工程建设和物资采购是与市场紧密相联的,要实现对工程建设和物资采购工作的有效控制,就必须用各项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我们参与制定招投标程序及学校物资采购工作的相关规定并监督实施。在招投标工作中真正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物资采购工作,审计处自始至终全过程参加,充分发挥了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的监督作用。一年来共参与招投标项目及物资采购项目110余项,监督签订经济合同50余份,涉及金额近千万元,为学校节约资金130多万元,规范了学校物资采购行为,维护了学校的经济利益。

六.具体审计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搞好内审工作,按照审计署提出的"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稳步推进审计工作深入的开展。

1.开展决算审计2项,通过对年度学校财务决算和工会经费决算情况进行审计,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进一步规范了学校预决算的编制和管理工作。

2.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4项,提出合理化建议20余条,查处应交未交学校资金共计162万元(其中家电公司107.6万元;机械厂29.92万元;印刷厂16.21万元;文体用品公司8.23万元),现基本已全部追回。

3.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其经济责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保障国有资产增值而实行的一种监督管理制度。一年来我们开展经济责任审计4项,既澄清了厂长(经理)任期内的各项经济责任,同时又为企业和学校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措施,促进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为校领导提供了决策依据。

4.基建审计: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基础建设项目资金的投入继续增加,全处同志克服人员少,任务重,审计事项跨度长的困难,以我校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紧抓工程项目审计,从工程的招标、施工到竣工验收结算的每个环节,实行全面审计,从中发现存在虚列工程项目,多计工程量,高套定额和多结算工程款诸多问题,对查出的问题进行纠正、整改。全年共审计基建、维修、装饰工程项目340多项,审计金额5000多万元,审减金额160多万元。为学校挽回了经济损失,维护了学校合法权益,有效地规范了工程项目的管理。

5.科研工作是高校发展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我们集中力量加强对科研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使这些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和效益。一年来我们开展科研经费审签11项,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发展。

6.全面开展审计工作,对全校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重点问题进行审计监督。开展住宅楼工程财务决算审计25项,纠正不合理费用支出2万多元,并在《后勤通讯》上加以公告,切实维护了广大教职工的利益,开展专案审计1项,纠正违纪资金12余万元,建议并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严肃了党纪国法,受到了全校教职工的好评。

7.积极开展对外联系,经常性的和省内外高校合作,继续保持与兄弟院校的友好往来,共与兄弟院校合作开展审计项目2项,既查清了问题,又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目的。树立了我校形象,提高了我校知名度。

七.工作体会

1.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搞好内审工作的关键。

领导的重视程度越高,内审工作就越有依靠,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我们在认真做好工作的同时,注重同上级领导的交流,不定期汇报工作情况,争取领导的信任,取得了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校领导对审计工作倍加关注,对审计的组织、人员的调配予以大力支持,对重大问题的定性与处理亲自过问,对审计报告认真批阅,及时提出了整改意见和具体要求,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证。

2.健全的审计机构,合理的人员结构及知识结构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基础条件。

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帮助下,审计机构不断得到完善,办公环境大大改观,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审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专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的工作。现在我们审计处共有专业审计人员6名,其中高级会计师1名,高级审计师1名,会计师和工程师2名,今年又新引进应届本科毕业生2名。合理的人员配置和人员结构便于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我校审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篇(9)

前 言

随着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职院校投资主体与资金来源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筹资渠道的多样化和资金控制的复杂性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入,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要走创新之路,加大财务管理的难度,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发展和蔓延,不仅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大的冲击,同时也暴露了原有财务管理理论的缺陷与不足,对财务管理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给财务管理理论带来了创新的机遇和空间。

一、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缺乏统筹全局观念

目前学校财务人员的管理观念停留在记帐、算帐、报帐的基础上,缺乏科学理财的思想,缺乏长远意识,重核算、轻管理。尚未建立起市场经济环境变化下的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成本效益观念。风险意识薄弱,在拓宽财源方面,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存在被动状态,听命行事,缺乏纵观全局的前瞻思想。

(二)、财务管理制度缺陷

近年来,国家加大内控理论的建设,但针对学校内控的法律、法规较少,大多数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这些制度仅仅把执行业务规章制度当作是加强内部控制;有的未建立自我防范与约束机制,发生违规行为才采取措施加以补救,这些制度存在控制范围、控制内容不全面,控制方法不科学、控制执行不严等方面的问题。

(三)、财务管理内容不健全

无形资产的管理与监督,相关的激励机制等内容严重缺乏。大多数高等院校对技术性无形资产的有形转化和利用不够重视,轻视应用研究,重论文,轻专利,轻效益,忽视生产急需的技术,重视上游研究,忽视下游的产业化,大量科技成果处于贮藏状态,没有被激活,转化为生产力;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价值难以确定,大多数高等院校只重视对有形资产的核查登记,忽视对无形资产的评估,使无形资产价值得不到真实反映;缺乏安全管理,没有相关的激励机制,人才流失严重,财随人失,造成高等院校无形资产的流失。

二、新时期加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1、加强预算申报的可行性研究

编制预算应遵循全员参与的原则,财务人员应同各部门负责人一起参与预算的编制,共同编制的预算更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准确性和规范。当年申报的预算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可以参照分部门分项目多年实际开支的平均数,并搞清楚什么是当年急需的项目,把预算经费和工作重心结合起来。

2、严格执行预算

日常报账要严格执行“一支笔”的签字制度;各部门在购置设备时,没有经费来源的一律不得采购;基建项目立项要严格按照程序执行,报账必须严格按照审批的基建计划执行,没有预算的一律不得执行等。

3、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与控制

为确保预算经费的有效使用,必须重视预算监控这个环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必须建立预算跟踪和调整机制。事前要进行预防性控制,事中要进行检测性控制,事后还要进行反馈控制。

4、建立完善预算绩效考核机制

高职院校应建立与全面预算管理相配套的业绩评价体系与激励制度。在专项项目执行过程中,要建立追踪问效制度,加强过程控制。项目完成时,应该对该项目的经费使用效益进行分析,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为以后的预算安排提供依据,探索建立与目标、任务、绩效挂钩的资源分配制度。

5、加强对结余资金的处理

通过对预算执行的效益分析,找出项目结余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财政拨款项目要严格按照申报的预算加强使用和管理,保证项目按时高效的完成;校内预算项目也要分析结余的原因,并考虑调整下一年度该专项项目预算金额。

(二)、强化债务风险管理

1、加强贷款资金的管理

贷款高职院校应成立以校(院)长为组长,财务、监察、审计、工会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贷款资金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贷款项目的论证、贷款资金的使用、管理与监督。财务部门必须配备专门人员做好贷款资金的管理工作,严格控制贷款资金的使用方向,建立贷款项目管理责任制。

2、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应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善于对社会经济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预测,建立财务预警体系,不断加强风险预测能力、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风险决策能力,正确处理风险、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利用有利机会,并使高职院校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适当选择规避、分散、转移等措施,优化投资、筹资和利润分配等各种财务结构,将可能遭受的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限度,使高职院校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高职院校的经济效益。因此,以资金及其运动为纽带,将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以风险为基础财务管理,能够使高职院校面向未来,以战略发展为导向,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基础。

3、实行多渠道筹集资金

(1)、积极争取财政拨款,稳定经费来源。学院财务部门要及时掌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重大决策,协助院领导和各部门认真规划,加强预算的科学性、可信赖性,为学院有关部门通过项目申报等方式来争取财政拨款作好服务工作。

(2)、规范和加大对学生收费管理的力度。学生学杂费是高职院校自筹经费中的主体部分,是除财政拨款以外的另一个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面向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前景,吸引更多的生源报考高职;另一方面,要规范和加大对学生收费管理的力度,确保学生学杂费的足额收取。针对当前学生欠费数目日益增大、追缴困难的情况,财务部门可利用银校合作契机,进行电脑联网收费,建立学生收费动态管理系统,对学生缴费情况进行实时控制,及时向各系、部、处、室及有关职能部门提供学生欠费情况,取得他们的支持,配合催款。尤其要发挥班主任或辅导员的作用。

(3)、利用高职学院的资源优势,为社会提供服务。政府赋予新高职的功能和使命是:以新的机制和模式培养造就数以万计的专门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主要服务形式有:医疗服务、技术推广服务、专业人员培训服务、科技成果转让和应用研究合同等。实践证明,通过直接向雇主提供特定的劳务知识服务而获取收入已成为重要的经费补充渠道。

(4)、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抓住机遇利用当前良好的金融环境,在预测和分析学院未来的承受能力、偿债能力的前提下,适度向银行贷款获取建设资金,优化长短期贷款的组合,满足学院发展对资金的需要。

(三)、加强高职院校资产管理

为了确保高职院校财产完整无损,保证高职院校资产使用有效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首先,应进行成本核算,转变高职院校目前的经费管理观念和模式,使高职院校理财体制、模式、方法与社会相适应,降低学校运行成本,提高竞争力。其次,各单位除教学、办公用房外,可以统一收取一定比例的占用费,对仪器设备的收费部分提取一定比例的折旧费,这样可有效遏制争点学校资源,促使各部门重成本,讲效益。

再次,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有效机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对资产立项、购买、使用、报废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控,打破专业与院系限制配置相关资产,避免资产重复购置,减少资金浪费,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要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岗位责任制,健全物资收发、保管制度。

三、新形势下创新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及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使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趋势,高等院校原有财务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特别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巨大的财务风险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积极进行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创新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以政府拨款为主要经费来源的格局正在被开放型、多元化的筹资办学形式所替代;资本市场的初步建立,客观上为学校盘活资金创造了条件,缺乏主动进取的财务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客观上需要高等学校及时转变观念,积极采取应对危机的策略。进行财务管理创新。

四、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它要随着时代的步伐和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创新、完善。高职院校只有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促进高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财政部于2006年了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的是中国会计准则建设的重要跨越和重大突破。新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和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由于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新准则中的一些理念应用对企业业绩、企业财务信息及企业纳税义务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分别针对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第9号、第14号、第20号、第22号新会计准则内容讨论其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1、《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我国原有的会计准则体系没有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没有将投资性房地产列示为单独的项目加以处理,而是把现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内容分散在其他相关的会计准则之中。投资性房地产的显著特点是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应同时符合与该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和该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这两个条件,才能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科目进行核算。

投资性房地产按初始计量成本进行,采用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后续计量。如果企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企业可以对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该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相关信息。对于不能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应采用成本模式对其进行计量。

对于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建筑物的后续计量,应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对于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土地使用权的后续计量,应参照《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平时不计提折旧,也不进行摊销,以资产负债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当期损益。由于是按公允价值对其期末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存在减值问题。企业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对于已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改为成本模式。在公允价值模式下将其他资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时,转换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作为所有者权益处理,小于时计入当期损益。

新会计准则以成本模式为后续计量的基准模式,以公允价值作为可选模式,这是对公允价值的谨慎使用。这意味着房地产公司在调节利润上可以对这两种模式进行选择,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拥有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当期净利润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公允价值究竟应该是多少,不同的评估方式有不同结果,公允价值的变化将加大净利润的波动幅度。投资性房地产以取得成本或建造成本入账,每年提取折旧,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净值往往低于公允价值。企业一旦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后,对于当期利润将会大幅增加,在地产价格下跌时,有关上市公司的业绩也会大幅下降。

2、《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职工薪酬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及其他相关支出,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利、因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给以的补偿和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服务相关的支出。新会计准则除保险、住房公积金需要根据规定比例计提外,如职工福利费等据实列支。取消按工资总额一定比例提取,在由企业自行掌握的情况下,会对当期经营成果产生影响。

3、《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新会计准则中的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销售商品收入的计量,企业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合同或协议价款不公允的除外。如果采用递延方式付款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定收入,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甲公司售出大型设备一套,协议约定采用分期付款方式,从销售当年末分5年分期收款,每年2000元,共10000元。假定在销售日支付货款,只需付8000元,计算出折现率为7.93%。那么在销售当年确认的主营业收入为8000元,当期冲减财务费用634元,该年的经营利润会增加8634元。由于公允价值没有确定的标准来判定,故当期经营成果具有人为操作性。

4、《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企业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按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按照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企业合并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母公司应当编制购买日的合并资产负债表,因企业合并取得的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应当以公允价值列示。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在企业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合并方取得的资产净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按以下规定确认:通过一次交易实现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为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另一方的控制权并由此放弃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由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合并,合并成本按公允价值计量。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的企业合并,其合并成本每一单项交易成本之和,即为每一次所发生的所支付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生的权益性证券公允价值之和;购买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应计入企业合并成本,而不是直接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在企业合并或协议中对可能影响企业合并成本的未来事项做出约定的,购买方如果是估计未来事项做出约定的,且估计未来事项很可能对合并成本金额影响能够可靠计量,购买方应当将其计入合并成本。

在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的情况下。购买方在购买日取得被购买方的各项资产,如果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预计能够流入企业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应按公允价值确认资产。购买方在合并日取得被购买方各项负债,如果履行有关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应当按公允价值确认为负债。新会计准则中明确了商誉的概念。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企业应于每个会计期末,对商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进行测试,计算确定其减值金额。对商誉测试的减值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小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为负商誉。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复核后,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购买法与权益法的选择会影响到合并后企业的资产结构及利润变化。购买法下,被收购资产以公允价值入账会使资产总额增加,以后每年度摊销额较大,形成的商誉会引起以后年度商誉减值费用增加。因此,正常情况下,购买法会使企业总资产增加,年度利润降低,净资产收益率降低。合并利润表中,权益法下所并入的收入和费用等是年度性的,购买法下从购买日算起,权益法的合并当年的利润高于购买法,这些影响将使得一些公司偏好权益法。二是商誉减值的利用空间。以往,企业处置资产或股权,会带来非经常性收益。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也可能给主并方带来当期收益,商誉不再逐年摊销,而是每年做减值测试,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以后每个年度不能转回。这样规定给企业以很大的空间,注重当期收益指标的情况下,有可能不做减值处理。注重现金流的情况下,有可能大幅减值以获取所得税递延。

5、《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并未对金融工具的概念做出具体的规定。而新的会计准则明确地把金融工具定义为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该合同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合伙企业、公司形式的实体或政府机构。金融工具包括基本金融工具和金融期权、期货或运期合约、利率互换以及货币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无论是正确还是未确认的,均符合金融工具的定义。

新会计准则在分类上改变了以往按期限划分资产、负债类别的做法,按金融工具的属性将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直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4类;将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

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混合计价模式,对于交易性资产、金融衍生工具,要求按市值计价;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及其他金融负债,按历史成本计量,但需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对金融负债进行后续计量。新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的确定,采用了两个层次,对活跃市场中交易的金融工具使用标价计量,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在估价的技术基础上确定。

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按照规定,一些公司进行短期股票投资,将不再采用原先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而将纯粹采用市价法。假设某公司以每股10元在二级市场买入1000万股股票,到年底该股票上涨到15元。按照原先的会计方法,该公司的5000万元账面所得不能计入当期利润,在报表中这部分股票仍然按照10元成本计入资产;但按照新会计准则,这部分股票将按照15元计价,并且将为公司增加5000万元投资收益。相反,当年底股票价格下降,按新准则会造成利润下降。

参考文献:

[1]赵翔.新会计准则对金融企业的影响及其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思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7,(04):41-43.

上一篇: 写作技能论文 下一篇: 数学教研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