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08: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学前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幼儿园感恩教育的薄弱当今社会,无论是幼儿园的教师还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都侧重在智力教育方面,家长与教师关注的都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与智力的开发。不管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还是幼儿园自身的教育要求,幼儿园的教育都是偏向于书本知识的充实与拓展,而对于孩子的道德教育这一方面却不加重视,尤其是对于孩子的感恩教育。现在许多幼儿园的教育,根本就从来没有涉及感恩教育,因此,孩子的感恩教育根本无从谈起。幼儿园感恩教育的薄弱,直接影响着幼儿在感恩教育上的缺失,导致幼儿从小就缺乏关爱他人与孝顺父母之心。
(三)社会感恩教育的缺乏此外,社会在感恩教育这一方面的缺失也是影响着幼儿感恩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了来自家庭与幼儿园的原因以外,社会的作用也是很关键的。但是,由于当今整个社会风气对感恩教育不是很重视,直接导致了社会关于感恩教育的缺乏。
二、学前教育感恩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家长的言传身教感恩教育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在家里的时候,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充满关爱的生活环境。父母自身要做到孝顺老人、关心他人,只有父母自身做到这些了,才能在孩子幼小的心中树立一种心中有他人的意识,从而逐渐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成长。例如,家里有老人的情况下,父母要自身做好表率,好好孝敬老人,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慢慢会将孝顺老人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行为与本能牢记在心,从而逐渐懂得感恩。
(二)教师的表率和教育智慧孩子除了在家里的时间以外,另外的时间多半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因此,教师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的眼中,教师的地位是很神圣的,他们认为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因此,在学前教育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更愿意去模仿教师的一些行为动作。因此,教师在日程的生活与学习中,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时刻表现出关心与爱护,让孩子对教师的这种关心他人的行为进行模仿,从而学会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另外,教师还可通过开展一些活动,以活动的多样性去引导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感恩他人,收集一些如乌鸦反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在幼儿的心灵深处树立一种感恩意识。
(三)家长、幼儿园、社会三方合作要想改进当前学前教育关于幼儿感恩教育的方式,除了确保家长正确的言传身教以及教师的表率引导作用以外,还需加强家长、幼儿园与社会的三方面的合作,从而确保学前教育感恩教育的顺利实现。幼儿在幼儿园受到的教育只能作为他们受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毕竟幼儿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家里度过的。如果来自家庭的父母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整天面对父母的冷漠与自私,长时间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总有一天孩子也会变得自私、麻木。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重视的都只是孩子的智力教育,对孩子的感恩品德的教育却不太看重。为了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就需要充分发挥家长、幼儿园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作用,通过三方的通力合作,共同实现对孩子感恩等优良品德的教育。孩子健全的人格塑造离不开父母的正确教育与引导,父母在关心老人方面若是为孩子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的话,孩子也会懂得关心老人、照顾老人、孝顺老人。父母为孩子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才能更好地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另外,在加强家园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的情况下,还需充分发挥社会的宣传教育作用,加大对感恩教育的宣传,将这种思想深入人心,让孩子时刻生活在充满关爱与感恩的环境之中,从而将感恩变为自己的一种本能、一种“随身携带”的优良品质,伴随自己的一路成长。
(二)音乐可以促进内在情感的展现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只是照本宣科,老师要把自己内在的情感因素融入其中,并通过舞蹈外在动作表现出来,使其成为“有感彩的舞蹈”,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教师的表现力。表现力强就可以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并在音乐的指引下,把优美的舞蹈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更多的乃是内心情感或情绪的释放,音乐可以唤起舞者内心的情感共鸣,激发舞者强烈的情感欲望,达到身心、形体和音乐三者相互交融的境界,对于我们的幼儿教师来说,情感丰富、动作优美的舞蹈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三)音乐可以增强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记忆力任何的课堂教学,如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必不可少的,高职学校的舞蹈教学也不例外。舞蹈是一项艺术性较强的学科,动作要领众多,稍有不专心就有可能遗忘其中的某个动作,导致整个舞蹈动作不协调,影响舞蹈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机械灌输式的教学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专心致志的学习也就无从谈起,掌握领会舞蹈的每个动作更是一句空谈,我们未来的幼儿教师又将会把怎样的舞蹈教授给幼儿呢?由于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处在对音乐十分喜欢的年龄阶段,音乐和舞蹈的融合会使舞蹈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记忆,加深对舞蹈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推动舞蹈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音乐可以协调学生舞蹈的动作音乐不但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还可以协调学生的舞蹈动作,如果没有音乐,学生的舞蹈动作就只能依靠教师的指导以及自身的感觉来修正,但这对于初学舞蹈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而音乐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因为学生可以随着音乐有规律的轻、重、缓、急音律来掌控舞蹈动作幅度,哪个动作需要舒展,哪个动作需要收缩,哪个部位需要动,哪个部位不需要动等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给舞蹈带来巨大魅力的同时,还协调了学生舞蹈的动作,又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增强学生自信,何乐而不为呢?
(五)音乐有助于意境的展现“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而意境就是这两种情态的统一,即意与境的统一。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以意蕴、情趣取胜。舞蹈是“形动于外而精于内”的表情艺术,作为舞蹈的表演者应了解音乐和舞蹈的深层含义,从而激发内心情感,展开想象的翅膀,勾画出深邃的意境,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使身体动作表现出深刻持久的艺术感染力。音乐作为时代气象与情境的描绘者,可以充分表现人的审美感受,是人类审美意识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音乐在表现意境方面是无形的、丰富的、微妙的、动人的,音乐虽不能给人以具体美的形象,却能把人带入一种无形的美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遐想万千;音乐还可以其强烈的感彩,打动人心、陶冶情操。
(一)学生基础薄弱
据调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中有95%的人群无钢琴演奏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钢琴教师只有三至四年的时间来完成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教学工作,这对大学钢琴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二)国家并没有制定专门的教学大纲
在我国,目前并没有相应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大纲。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这种情况使得学校在教材的选用上有着更加灵活的特点,也使得教材的选用显得尤为的重要。
(三)传统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单一化、片面化误区
在我国众多高校学前专业学生的教育中,教师教学目的过于单一化,教师大多数仅仅要求学生掌握钢琴的演奏技巧,并且将其作为唯一的教学目的;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容易出现“片面化”,在钢琴伴奏课中只传授如何对儿童歌曲进行伴奏,而忽视了儿歌边弹边唱的学习和训练。
二、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前教育钢琴教学质量
(一)阶梯式教学法
学前专业的学生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本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学前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人是没有钢琴基础的。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对钢琴教学进行调整,不可以照搬传统的传授学龄前儿童的教学方式,而需要运用阶梯法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要使学生们对钢琴演奏产生浓厚的兴趣,树立自己的信心。教师可以在学期之初演奏一些耳熟能详的乐曲让学生们欣赏,以此来提高他们对钢琴的兴趣;其次就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功的培养,这里包括了演奏钢琴的基本坐姿、手型及指法等多方面要素;当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演奏能力时,要使学生们的演奏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音乐的表现力方面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渗透,因此需要教师对每首作品的作曲家简介及作曲家音乐风格等特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该作品。
(二)合理的教材选用
在传统的钢琴教学中,多采用《车尔尼599》、《车尔尼849》、《小奏鸣曲》等教材作为启蒙阶段的必用教材。这些教材的特点是教学进度慢,内容相对于学前教育来说不够实用,与将来幼儿园教育工作容易脱节,容易造成会独奏不会伴奏,会弹不会唱,会唱不会弹等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认真总结钢琴教学初级阶段所有教材中乐曲的精髓,把可以代表每一项钢琴演奏技巧的曲目摘取出来,按照难易程度划分,最终整理出一套完整的适合本校学生程度的钢琴教材,因材施教,达到最终的钢琴教学目的。
(三)教学目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全面化
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幼儿歌曲的伴奏,因为这是学生们日后走向工作岗位中必须掌握的职业基本功。在幼儿歌曲伴奏课中,很多教师只是把伴奏的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而没有注重“弹”与“唱”的结合,造成了学生会弹不会唱、会唱不会弹的结局。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伴奏知识教授与学生体会练习同时进行,强调幼儿歌曲弹唱方面的教学,钢琴教师也可以同声乐教师共同备课,研讨教学内容,布置同步教学的儿童歌曲,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练习的方法
要想使得学生钢琴水平提高,除了课堂教学外,学生们在课后的练习也显得尤为的重要。因此,为学生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练琴方法可以促进学生们演奏技能的提高。许多学生在课后的练习中急于求成,以至于控制不了自己练琴时的演奏速度,这种方法非常不利于钢琴演奏技能的练习。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循序渐进、踏实的进行演奏,将演奏乐曲的速度放慢,分析每个乐谱中的每一个音,包括银色的处理、力度的控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完整的处理好每一首钢琴作品。除此之外,需要做到的是细化过程。作为一名钢琴初学者,需要细化练习钢琴的每一个细节,这其中大概可以分为7个步骤:读谱号、读调号、读拍号、读唱法、读指法、读节奏、读乐句。通过这几个步骤可以对每首钢琴乐曲进行全面的了解,为更加完美的演奏钢琴作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产教融合,把握教育教学主动
2.1教学改革
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上,实现学生培养过程融入幼儿园保教工作全过程;深化以产教融合、校园合作为主线的教学改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融合。以此,探索解决职教的跨界教育中学校、企业两个界面的平衡,试图建立一个融合的对人才培养有效而可控的体系架构。1)校企共建“双课堂模式”。专业教学与学生实践融入一体,开辟职业教育学校理论课堂与幼儿园实践课堂互动的双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做中教、做中学,做中促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尝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三年的培养过程融入幼儿园保教工作全过程,深化以产教融合、校园合作为主线的教学改革。2)建立“一对一”跟踪指导。试点项目班级的新生入学就5~10人/组,安排进入幼儿园一个班级,其幼儿园的班主任就是她们的具体指导教师(尝试建立现代师徒制)。试点班的班主任负责教学指导。学生与幼儿园小朋建立“一对一”结伴成长的关系。学生三年不间断地到幼儿园实践好“一对一”,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真正从头到尾观察一个小朋友幼儿园阶段的各种成长。一年级时每周去1-2次,并参与相应幼儿园班级活动;二年级时“三学六法”课理论联系实践,先在学校学习教育学、教学法等理论基础,再结合教学见习、实习,在幼儿园实践学习;三年级时顶岗实习。整整三年都让她们真正参与到幼儿园的幼教工作中,从观察者到保育员到配班老师再到主班老师,每个岗位都有机会分别见习和实习。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才是真正的校、园一体,是真实的职业环境的体现。
2.2师资融合
1)引师傅入校,带老师入园。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交叉任职,使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既能担任本专业的教学任务,又在幼儿园任职,完成幼儿园的相关工作,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幼儿园资深教师交叉任职,有利于教师的共同成长,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聘请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来校担任相关实践课程教师,专业课教师也100%到实验幼儿园任职,以获得最新的学前教育信息及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向,并进一步实现校园师资融合。2)教育沙龙,竞技舞台。定期开展各种教育教研活动。可通过聘请国内外学前教育专家开展讲座,也可为学前教育教师们开办主题沙龙活动,还可举办各种各样的比赛,为老师们的相互交流、教学教研提供平台。
2.3德育管理
1)项目实验班推行双班主任制(校内、幼儿园),为学生的在校学习和幼儿园实践提供充分的保障和教育教学指导。2)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册”。“校园融合一体”模式下的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践活动会十分丰富,每次参加都要求学生要有活动过程资料,包括活动计划、活动过程照片、活动总结等。学生会见证自己的成长,从取得的成绩中体会到成就感。3)实现学生自我完善。在新模式下,学生的管理难度增加,学校的安全责任重大。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学生在此种模式下学习,也扮演了学生与老师的双重身份,他们也能从中成长得更快。因此,在教育中要充分信任学生,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作用。4)推行学校、企业、家长三方管理模式。为提高在“产教融合新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要定期召开学校、企业、家长三方座谈会。通报学生学习情况,随时调整学生学习方案和计划,处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较好发展。
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模式
3.1建全机构,专家引领
聘请学前教育领域专家、学前教育机构园长、学前教育机构一线骨干教师参与校园合作,并组建产教融合校园合作指导委员会。通过研讨、定期检查和总结,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建设进度及整个建设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指导、监督和管理,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3.2完善制度,保障实施
深化内部管理体制,以专业建设为改革突破点和工作重点,制定或完善促进“校园融合一体”与园校互动相适应的相关制度,包括完善、修订教改试点所涉及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等相关制度,以及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教学文件的调整,形成一套有章可循的制度,为园校互动提供体制上的保障。
3.3初探品牌,产教融合
第一阶段,在我校园合作单位中,遴选一家幼儿园进行试点,深入开展校园合作,产教融合新模式。我校和幼儿园共同打造学前教育品牌,形成独立的办学理念和思想,创建独树一帜的幼儿园品牌。同时,该园也作为我校校外实训场地,为学生的教育教学见习服务、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研讨提供试点,为理论与实践搭建平台,成为学前教育研究的先行者,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同时,为第二阶段奠定坚实基础。校园双方共同拥有幼儿园的经营权、股权,真正意义实现产教融合,校园深度合作,开启教育改革试点新模式。第二阶段,结合我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将与优秀幼教机构或幼儿园深度合作,创办教学幼儿园1所,以此为基础打造自有品牌幼儿园,在3~4年内预期发展3~4所分园,以满足本专业教学活动所需,最终形成拥有自己独立品牌的学前教育集团。
3.4扩大规模,形成产教结合链
当前,学前教育集团已成为一种驱势。该项目拟计划形成拥有自己独立品牌的学前教育集团,集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学前教育机构品牌策划、早期教育机构、幼儿园、儿童艺术培训、家庭育婴服务等为一体的产教结合链,真正成为“产教融合、校园合作”改革的先行兵。
2、学科基础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教育理论素养;专业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教学和组织活动的科学方法,形成专业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大一、大二侧重夯实学生的双基与艺术技能特长,如开设学前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园环境布置和钢琴伴奏,视唱练耳,书法,儿童舞蹈,美术,手工等艺术技能等课程。让学生具备从事学前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大三、大四侧重夯实学生保育,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3、教育实践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专业实践课程除了见习、实习,毕业论文设计,顶岗实习外,还构建了课程实训内容。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提出模拟课程,让学生模拟幼儿教师,其它学生模拟幼儿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控场能力以及提升教态。
二、独立学院构建“研究应用”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
1、独立学院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应加强把握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真正实现结合社会需要,培养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早教意识的渗透,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第一,近年来幼儿入园率提高了,不同层次和规格的私立、民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类来。第二,亲子园、早教机构、不同类型的特长班的出现及发展。第三是家长的早教意识增强,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家庭关注的焦点,很多年轻夫妻急需幼儿营养、幼儿教育、亲子互动、婴幼儿智力开发等家庭教育指导项目,这些都给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形式和空间。因而,我专业应加强思考如何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现阶段,我国的学前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其主要表现在正规幼儿园的数量有限,幼儿园的整体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幼儿的实际需求,为此,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私营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办幼儿园的数量缺陷,但是,由于资金有限,很大一部分幼儿园并不具备国家规定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较低。部分私营幼儿园为了赢得更多的生源,让自己幼儿园培养的幼儿在上小学时比别人更优秀,将小学教育内容过早的渗透在学前教育中;这种恶性竞争也助长了社会上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风气。
(二)学前教育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学前教师是保证学前教育质量的基础。只有培养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学前师资队伍才能够不断提升我国学前教育质量,才能帮助每个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学前教育师资准入机制还不完善,对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都没有合理解决,影响了很多热爱教育事业的年轻人进入这一行业体系。而且,在学前教育中还存在很多没有教师资格从业证书的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的教育教学培训,他们无法依照幼儿的身心发展科学教学,缺乏幼儿教育应有的教学技能,不利于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幼儿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进行教育改革,素质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受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中国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加之,中国应试教育依然存在,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不惜忽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学习更多的小学知识。而且对于一些学前教育关注幼儿兴趣,注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很多家长还存在抵触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学习期间没有任何进步,最终使得很多学前教育机构逐渐放弃了本该坚持的教学理念,使得越来越多的学前教育“小学化”。家长的传统教育观点成为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助推力。
(四)学前教育监管制度不完善
监督管理工作是学前教育顺利开展的保证,然而,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存在的监督管理机制针对性不强,对学前教育存在的各种不合理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无法对学前教育“小学化”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二、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解决对策
(一)合理扩大学前教育规模,推动学前教育的有序发展
现阶段,针对我国学前教育规模小,学前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机构分配不均匀的现象,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的规模,以不同地区的幼儿人数为依据建设相应规模的幼儿园,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撤销不具备办幼儿园资格的私立幼儿园,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努力建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系统,为学生提供就近方便、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优质示范幼儿园,以此激发其他各类幼儿园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为发展学前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前教学质量
为了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改变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教育现状,我国还必须不断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每一名学前教育教师都经过专业的学前教育培训,掌握学前教育的教学技巧,并拥有足够耐心和爱心去教导学生。目前,很多学前教育教师缺乏专业性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在教学中仅仅依靠经验开展教学,无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影响了学前教育的质量。为此,我国应该加强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培养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比如,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就是一种较好的学前教师培养模式,一名优秀的学前教师必须要具备完善的学前专业知识,并且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而初中生大都处于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更为牢固,是我国缓解幼教队伍紧缺的有效对策。所以通过五年一贯制培养的学前教育教师,会比中专幼师毕业生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具有更加稳定的从业思想,更受幼儿园和家长的喜欢。
(三)宣传正确学前教育理念,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对教学行为的错误影响,也是我国学前教育理念落后,学前教育教学知识普及落后的表现。受社会浮躁功利思想的影响,家长和教师过早的将学习的负担压在幼儿身上,不仅不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相反还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在幼儿园的办学过程中,学校要加强对正确学前教育观念的宣传,一方面在学校内部注重教育,应围绕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坚持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校要注意对幼儿家长进行学前教育本质的宣传讲解,改变学生家长片面要求幼儿学习小学知识的观点,通过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改善幼儿园的教学环境,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幼儿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下得到身心的和谐发展。
(四)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督管理工作,推进学前教育的正规化
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对改善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学前教育办学的监管,完善和落实相应的监督管理对策,进一步加强对学前教育各项违规行为的监督惩罚。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注意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办学设置标准和幼儿园教师准入标准,对私立幼儿园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其满足办学标准;对幼儿园教师来说,确保其拥有幼儿教师从业资格证。其次,应该不定期对幼儿园进行监督审查,要求其进行自我评价,以不断改善学前教育的办学条件,注重自我完善。比如对于很多小学规定的幼儿园升小学的面试应该一律取消,禁止采用商业炒作形式宣传幼儿园的教学行为,与此同时,加强对正确育儿教育思想的宣传,向学生家长宣传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普及学前教育知识。
(二)“为学习而设计教”的教学方法改革为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为技能与教育方法兼备的教师,在音乐课堂中,我们的教学方法要有效且高效地帮助学生获得专业能力。“世界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伯特·加涅,提出了‘为学习而设计教’的理论与主张。他认为教师的教是存在于学习者外部的一种刺激情境,是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教师有效的教学要紧密对应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即: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将教学目的告诉学生,使学生确立一种期待;指引学生注意;刺激学生回忆有关当前学习的前提条件;指导学生对所获教学信息进行编码;增强学习的保持;促使学习迁移;引出动作,提供反馈。”结合加涅的有效教学理论,我们在教学中也尝试进行“为学习而设计教”的音乐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学习的期待突出职业性
(一)音乐类的课程在学前教育课程中属于专业技能课,要想在一年半的学习时间中系统掌握专业技能,学生必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然而大多数学生在初入大学时,并未对未来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学习规划,学习上存在着盲目性。那么教师就要紧扣幼儿教师的职业内容设计学习的任务,从职业需要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期待。比如在组织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时候,熟练掌握钢琴伴奏技巧的教师比不会弹琴的教师更能轻松驾驭课堂;教师教孩子唱歌,乐感和发声技巧好的音乐教师能对幼儿有正面的影响,而荒腔走板的教师则会损坏幼儿的音准乐感。在音乐类课程授课之初,教师就以这样的方式,将音乐技能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向学生阐明,把学习的期待转化为对熟练掌握各种职业技能的期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信息的编码注重综合性。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的培养目标是:使未来的幼儿教师具备“弹、唱、舞”的专业技能,并能灵活应对工作岗位的各种需求,那么教师在音乐类课程的教学上,就不能只局限于对单一技能的教学,还必须要培养学生对所学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声乐》课歌曲《数鸭子》的学习为例,为使学生对所获得的教学信息转变为储藏在长期记忆中的形式,我们要求学生以完整的歌舞形式来学习和记忆这首歌。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综合考虑了《乐理与视唱练耳》和《琴法》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将教学任务明确为: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歌曲的内容和故事情节创编舞蹈,把这首儿歌用边歌边舞的形式表现出来;前奏和间奏的旋律要用唱名来背唱;每个组选一位同学担任钢琴伴奏,为本组的表演进行音乐伴奏;组员们为自己小组的舞蹈表演做头饰和表演道具。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示范和启发教学的方式,在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运用生动的舞蹈形式来表演歌曲,比单纯的学习发声技能更能准确地把握儿歌的风格和演唱方法。而这种将“弹、唱、跳、演”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也使学生对各种艺术技能的运用能力在课堂的实训中得到了全面提高。
(三)学习的迁移强调灵活性。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幼儿教师的角色是教育者、启发引导者、管理者,他必须有思考如何运用教育技巧进行教育的能力。针对教育对象的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音乐技能,还要鼓励他们在各种新情境中灵活地进行学习的迁移,不断地运用各种技能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运用《声乐》课所学的发声技巧解决《乐理与视唱练耳》课中高音唱不准的问题,运用《琴法》中所学的钢琴伴奏编配的方法,来为《声乐》课所学的儿童歌曲编配伴奏,进行自弹自唱。同时,在《声乐》课中所学过的某一首儿歌的歌舞,要能够举一反三的为同类型的歌曲编排歌舞动作。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和《小白船》这两首歌曲中,都出现了小船在水面上飘荡的情节,这就可以用相同的身段动作来表演歌曲内容。四、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音乐艺术实践要实现音乐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仅依靠每周一次声乐课、一次钢琴课,每次课短短40分钟或80分钟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的时间只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而要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和能力,需要学生在课后大量的练习。为了让学生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音乐艺术实践,我们开展了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比赛和演出,如儿童歌曲弹唱比赛、钢琴比赛、儿童舞蹈大赛等等学生技能比赛,比赛的形式丰富多样。如在儿童歌曲弹唱比赛中,参赛者可以是自弹自唱,可以一人弹两人唱,可以小组唱,或者带情节表演的边跳边唱。学生们通过各种比赛,磨练了胆识,积累了舞台经验,强化了所学到的各项技能技巧,使自己的艺术技能在舞台的实践中获得了飞跃。
三、基于技能生成的音乐类课程考核
(一)从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类课程存在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繁多、教学对象多等特点,教学效果和质量令人担忧。所以,音乐类的每门课程所采用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对于学生技能的学习和提高起到了严格的监管作用。由于音乐类的课程大多属于专业技能课,技能的掌握需要大量的课后练习,最有效的考核方式是要求学生学完一个内容就考核一个内容,加大平时成绩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重。通过平时课堂上的考核,使学生重视课后的技能练习,时刻保持紧迫感和学习主动性,教师也能及时地将学习效果反馈给学生。教师的严格要求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质量,而教师严格公平的考核,就是检验学生技能的重要标准,学生往往参照教师的标准来对自己提出要求。所以如果学生在交技能作业时,教师只是给分数,而不提出教学要求,让学生轻松过关,那么这个分数是无意义的。考核的目的是通过检查,教师为学生提供反馈,让学生从反馈信息中了解自己的不足,以便明确努力的方向,更进一步提高。因此,有效的教学要依靠有效的考核。而有效的考核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情绪
教师要设计一些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创建引人入胜的课堂情景,提高学生学习乐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具体教学内容上,要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丰富、充满活力的现实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讲音名与唱名时,可以把它与人名联系起来对照讲。比如:每个明星通常都有自己的学名和艺名,那么音符也不例外,它也有两个名字,一个是用英文字母表示的叫音名,另一个是用汉语拼音来表示的叫唱名。这样,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了。在讲常用记号的时候,用歌曲和音乐来感染学生,营造生动的课堂情境和轻松的课堂氛围,更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比如,在讲授变音记号、滑音记号的时候,我会有针对性地演唱一段艺术歌曲;在讲授装饰音记号、琶音记号的时候,我会有目的地弹奏一段钢琴曲子。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而且让学生更容易加深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得到的记忆也会更加持久。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思路
多媒体音乐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它的优势明显,有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能给乐理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比如在讲授音程的扩大和缩小时,我先用五线谱软件把原音程、扩大音程、缩小音程通过画面展示出来,并分别倾听它们的效果,把丰富的音响和强烈的直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随时进行对比,就很容易让学生分辨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另外,课堂上的乐理练习题也可以采取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学生在答对题时,课件给出鼓掌的响声或胜利的手势,能激发学生继续做题的欲望。答错题时,课件可以即刻给出正确的答案,伴有音响和动画加深印象,从而能让学生对照检查,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使各种练习由原来的枯燥变有趣,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在学习常见拍子的时候,我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歌曲让学生欣赏,让学生从中体会各种拍子的强弱关系。如2/4拍子的《义勇军进行曲》、3/4拍子的《雪绒花》、4/4拍子的《同一首歌》等,这样学生更能形象的掌握和区别各种常见拍子。
二、提高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学生的音乐素养的方法
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学生自身能力素质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教师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少数民族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积极改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育质量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趣味性,从而有效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调动一切教学手段(包括电化教学手段),采取直观教学,降低难度,先基础后深化,先具体后抽象,既要照顾原有基础,又不能停留在原有思维水平,要使其学会还要使其会学。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使之思维水平上升到高级阶段,开发智力,发展能力。
2、增强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学生音乐听觉的准确性,培养乐感少数民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唱不准的关键是听不准,唱是外在的表现,听却有本质的意义。因此,要想少数民族学生解决音准问题,大多少数民族学生对音乐感训练造成困难,把许多问题带到了新阶段,形成了许多错误,增加了教学困难。教师可借用钢琴练耳。键盘是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学生都要学习的,正是练耳的好帮手。在乐理视唱的课堂上,要让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学生养成正确读谱的习惯。在教学中要求少数民族学生注意不要看到谱例张嘴就唱,而是先看看调号、拍号,再看看有无难点,这样对视唱谱有一个总的结构概念,唱起来才不至于心慌,速度也会控制得恰到好处。强调视唱与乐理相结合的原则,多唱、多练习,通过视唱加深对乐理的理解,以乐理指导视唱的练习。唱的时候耳朵要注意听音准、节奏、速度等是否正确;边唱边打拍子,注意拍点的准确性,借助手的动作把握好速度的快慢和节拍的强弱。
3、在键盘教学中,把音乐知识融入其中教师除了需要教授学前教育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钢琴演奏技巧外,还需要在教学中将相关的音乐知识慢慢灌输给学生,使少数民族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理解作品,并加以演绎。听大量的音乐作品,以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读大量与音乐相关的书籍,从而对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作曲家在作品中表达出的情绪有所领悟,,提高整体艺术素养,在钢琴上的取得更为广泛的突破和演奏领悟力上的提高。
4、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不但运用声乐技巧,还要了解音乐形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应用技能的训练。为此,除了应通过教学使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声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的演唱技能与技巧之外,还应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儿童嗓音保护常识,了解儿童歌曲演唱的特点,并能运用自己所学的歌唱方法正确地范唱儿童歌曲。要注意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用自己的最佳音域来范唱儿童歌曲的能力,要使之做到歌唱的声音位置靠前、音色明亮而甜美、表情亲切而自然。同时,还要指导少数民族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儿童歌曲的音乐形象,提高自己歌唱的艺术表现力。
当前,英国幼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仍被视为“无足轻重”甚至“低人一等”,其工资水平也仅略高于全国最低线,远低于其他欧洲国家。以2011年为例,全日制普通幼儿教师平均时薪为6.60英镑,仅高出全国最低线0.52英镑;[4]平均年薪13300英镑,仅为英国小学教师的40%,德国普通幼师的69%。[5]社会地位和工资水平较低的窘境,降低了幼儿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和职业吸引力,抑制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学前教育生师比始终严格遵照0-1岁,3∶1;2岁,4∶1;3-5岁,8∶1(或13∶1);儿童保育0-5岁,3∶1的规定。[6]该规定仅反映当时的通行惯例,而非源自利于儿童安全和学习发展的确凿证据,沿用至今几无变革,成为导致教师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
(二)职业资格证书无序增长,趋于泛滥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截至目前全国已有400余种不同类型的资格证书,其中仅有半数达到2012年修订版《早期奠基阶段教育纲要》(EarlyYearsFoundationStage,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法定要求。[7]证出多门、种类繁杂,权威性难以保障,令教育机构在招聘教师时眼花缭乱,难以甄别,亦造成幼儿家长对学前教育质量的质疑。例如,家长们普遍希望幼教机构帮助其子女在关键的奠基阶段学习基本的语言和运算,但大多数资格证书均未对教师的读写算能力提出明确规定,这对家长给予学前教育的高度信任和儿童的健康发展产生着破坏性的影响。
(三)教育督导权责不明,程序繁冗
督导评估是判断教育质量状况的基本手段。自2001年9月起,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开始对学前教育机构实施督导,为其提供全国公认的质量基准,对教育质量和儿童发展起着重要的监督和改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与地方教育当局在督导权责和督查程序方面存在大量重复或矛盾之处,令学前教育机构深感迷惑,耗时费财。其次,针对每所教育机构的督导工作每3-4年开展一次,每次时长仅3-4小时,其间隔时间之长和检查用时之短,令社会对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质量提升产生质疑。[8]第三,对于已经接受定期督导的学校,如果增设0-3岁早期教育,则需在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另行注册并接受额外督导,教育督导未与学校督导有机结合,为督导双方带来大量行政冗余。
(四)优质资源有限,制约家长选择
近年来,纵使英国学前教育学额,特别是全日托学额有所增加,但与政府制定的将2岁幼儿免费学额增至40%的目标仍有较大距离,需要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用以应对人口变化,支持家长尤其是母亲重返职场。受英国学前教育“照料”与“教育”双轨传统的影响,许多家长尤其青睐基于家庭提供“照料”服务的保育员,希望在家庭保育和幼儿园教育之间随意选择。然而,由于大多数保育员独立存在于学前教育机构之外,虽然其中部分对此适应良好,但仍有大部分疲于应对繁琐的自我管理事务,难以保证保育质量,注册保育员数量锐减,人才流失严重。截至目前,全国注册保育员已从20年前的100000余人锐减至当前的57000人,[9]其保育质量也始终落后于其他类型学前教育。上述双重原因制约了家长的选择。
(五)全国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差距显著
在英国,学前教育质量存在显著的区域差距。在学前教育发展最好的地区,未达到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良好标准的教育机构仅为8%;而在伦敦某区,该比例高达45%。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质量普遍较差,学前教育机构优秀达标率仅为10%,未及良好或优秀标准的保育员比例为39%,高出富裕地区16%。[10]
二、英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为了有效应对上述挑战,推动学前教育健康发展,英国政府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一)提高任职标准,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素质对于学前教育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格证书鱼目混珠的问题迫使教育机构将新教师上岗培训作为必行工作。教学署(TeachingAgency)于2013年夏季颁布了更为严格的幼儿教师任职资格标准,相关证书颁发机构也随之着手制定更高质量要求的任职资格条件,计划于2014年9月起正式采用。与之相应的培训计划也已陆续展开。1《.早期教育职业证书培训》计划研究发现,成年人工作业绩最佳与最差,以及生活富裕与较不富裕人群之间的教育成就差距,早在学前教育阶段便已确立,而研究生水平的高素质教师是助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为了吸纳更多优秀的研究生加入幼儿教师队伍,前布朗政府于2007年启动《早期教育职业证书培训》(EarlyYearsProfessionalStatus)计划,为儿童中心和日托机构培训研究生水平的专业人才,负责引领和推动新的《纲要》在全国贯彻执行。迄今为止,该计划已为英国学前教育培养了约11000名领军人才,[11]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儿童的健康发展。2《.幼儿教师》计划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结合近年来全国大力关注0-2岁婴幼儿教育的政策趋势,卡梅伦政府在上述计划的基础上,借势而行,于2013年9月启动《幼儿教师》(EarlyYearsTeachers)计划,为0-2岁婴幼儿保教培训优秀教师。该计划将幼儿教师入职标准提高至接近学校课堂教师标准,规定受训者英语、数学和科学成绩必须达到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eneralCertificateofSecondaryEducation,简称GCSE)考试C及以上等级,并从2014年9月起接受与课堂实习教师同等的技能测试,通过者方可获得任职资格。3《.幼儿教育专家》计划《幼儿教育专家》(EarlyYearsEducators)是针对任职资格达3级及以上水平教师开展的一项更高层次的资格培训计划。培训课程强化实践育人,加大教育实践比例,为受训者提供进入良好或优秀等级学前教育机构的实习机会。自2013年9月起,受训者中GCSE考试英语和数学达C及以上等级的优秀学员将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奖学金,成为该计划的首批毕业生,致力于引领学前教育结构化小组学习的开发与推广。
(二)调整生师比,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生师比的确定应以确保教育质量、有效满足儿童发展需求为原则。英国政府自2013年9月起,允许满足下列要求的优质学前教育机构调整生师比,优化教师资源配置:1)至少70%的教师持有3级及以上水平资格证书;2)所有教师英语和数学GCSE考试达到C及以上等级;3)在第一条基础上,至少有1名一线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1.教育机构生师比英国政府认为,虽然现行3∶1的生师比对于需要大量关注的0-2岁婴幼儿而言比较合理,但事实证明,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有能力在此基础上多照顾一位儿童。因此,政府允许雇用有此类教师的非全日托机构将生师比调整为4∶1;在教师素质整体较高、开展结构化小组教学的机构里,可进一步将生师比调整至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法定比例6∶1,但不可陡增至法国的8∶1。对于3-5岁儿童而言,如果其所在班级至少有1位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则可将生师比调整至13∶1。[12]2.保育员生师比随着保育员职业专业化的提高,其生师比也将具有更多灵活性。英国政府自2013年9月起,将0-5岁生师比调整为4∶1,并规定在4名儿童中应包含2名不足周岁的婴儿。该比例与法国持平,但尚未达到爱尔兰、德国、瑞典的标准。此外,教育部还将在《纲要》中进一步明确保育员生师比的灵活性,例如,允许保育员在照管4名儿童的同时,附加照管1位因父母迟到而滞留的儿童,从而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13]
(三)完善督导制度,明确职责权限
为了强化督导职能,引导教育机构和教师更多关注保教质量和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自2012年9月起重点督导以下内容:1)教育机构满足儿童需求的程度;2)教育机构为儿童健康发展所作的贡献;3)教育机构的领导与管理。1.借力皇家督学提高督导权威为了强化对学前教育质量的督导力度,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于2013年9月起,吸纳更多皇家督学(HerMajesty’sInspectors)参与学前教育督导。通过分析调查数据的趋势和实例,在评优评先的同时,查找问题、改进工作;以中间人身份为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儿童中心与幼儿园之间建立联系;定期督导评估新成立的保育员机构。2.定向督导薄弱学校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还将与教育部合作,制定新的以薄弱学校为重点的督导计划,加大督导力度。这意味着办公室将一改以往4年一轮的督导间隔,代以突击视察的形式,更为频繁和密切地督导薄弱学校,为其改造提供有力保障。3.明确督导权责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做出的质量评级是评判教育机构是否有资格接受政府为学前儿童发放的幼儿教育补助金的唯一依据。办公室负责向学前教育机构阐明其与地方教育当局在质量监控事务上的不同权责,确保其质量仲裁角色的唯一性。地方教育当局也将从原有促进质量提升的任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致力于为发展不利儿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任务上来。
(四)多渠道扩大教育资源,给予家长更多选择
为了进一步满足儿童及家长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英国政府借力国外经验,多渠道扩大教育资源。1.创建保育员机构针对保育员流失的问题,教育部将创建集专业培训、就业引介和质量改进于一体的保育员机构,将保育员从安排培训和寻找客户等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开展优质保育。家长也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样耗时费心地亲自甄别保育员资格,而只需要联系机构,由其就近为家长匹配合适人选。机构受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督导,为家长提供质量保证。接下来,教育部将一方面提请议会审议,通过立法确定机构工作职责:1)提供定期培训和质量保证;2)供需匹对,成为保育员与家长之间的纽带,解决投诉等问题;3)承担注册、保险等管理工作;4)接受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的督导。另一方面通过借鉴国内现有保育员网络与组织以及法国、荷兰保育员机构的相关经验,确立机构运作模式,并于2014年起正式运行。2.鼓励更多学校提供学前教育服务借鉴法国的经验,英国教育部鼓励学校利用师资优势和校舍条件,提供学前教育,途径有二:1)开办保育员机构,将基于家庭的儿童保育扩大至学校团组保育,为儿童提供及早接触学校的机会;2)开办附属幼儿园或儿童中心,直接提供学前教育,目前已有约50%的儿童中心为学校所设,保教业绩令人满意。同时,教育部将取消当前学校增设3岁以下学前教育须在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另行注册的繁冗规定,鼓励更多学校提供学前教育服务。
(五)引导优质资源帮扶薄弱地区,缩小教育差距
鉴于各地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资源较为集中的现状,政府鼓励有良好或优秀学前教育业绩的机构将教育业务拓展至教育水平较低的薄弱地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教育差距。一直以来,大量力图扩展服务领域的教育机构终因复杂多变的地方质量标准和不同的开办资金要求而不得不放弃发展。对此,政府将明确资金要求,统一国家标准,简化行政流程,鼓励教育机构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机制,借此带动薄弱地区教育水平的提升,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化发展。
三、启示
未来十年,英国政府将继续致力于为儿童及家长提供更多优质的学前教育。为了实现承诺,政府直面挑战,锐意改革,成效已逐步显现。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教师队伍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平衡、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与英国相似。英国政府的改革措施,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第一,多途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党的十要求“办好”学前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关键是提高教师质量。英国学前教育改革以教师队伍素质为突破口,提高入职标准,重视教师培训。我国亦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提高各级各类培养计划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人事分配制度,制定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吸纳优秀人才,引领教师发展,全面提升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二,扩大普惠性优质教育资源。为了提供更多优质学额,英国借鉴多国经验,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学校举办学前教育,提供灵活多样的教育服务。对此,我国也应在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的同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科学处理资源扩大与质量提升的关系,加强学前教育的多样性,提高社会“学有所教”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英国重视发展0-2岁婴幼儿保教的成功经验为我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工作提供了参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