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9 14:37: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慰问孤寡老人社会实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0xx年7月13日,我们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学生会的部分成员,前往于洪区杨士敬老院为老人们做义务劳动,与老人们共同分享他们心中的甜美与苦闷,为老人们的生活增添欢乐。
今天天气很好,进到敬老院便看到了老人们一张张慈样的脸庞,院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由于早已经有了明确的分工,队员们顾不上休息,便风风火火地行动起来,打扫卫生,擦玻璃想到自己的劳动将为老人提供平坦的小路、明亮的房间、舒适的环境,大家干活都非常卖力。同学们跟老人们热情地打招呼,逐个房间向老人们嘘寒问暖,尽力去了解老人们在这里的生活。有的同学陪老人们聊天,虽然有些老人因疾病和年龄的原因导致言语不清,思维混乱,但同学们还是耐心地与他们交谈。在跟老人们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老人们是很渴望与别人交流的,他们并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同学们耐心地听他们说话,他们的努力给老人带来了喜悦、幸福和满足。看到老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队员们也笑了,整个敬老院充满了欢声笑语。愉快的交谈,很快拉近了同学们与老人的距离。同学们似乎面对的不是素不相识的老人,而是自己的爷爷奶奶,亲切而熟悉。经过两个半小时的打扫,敬老院焕然一新。到了中午,我们终于吃到了自己包的饺子,那样的滋味是美滋滋的。接下来,为爷爷奶奶们呈现的就是我们精心准备的一台文艺汇演了。全体同学表现得非常积极和热情,老人们平时的生活非常单调,能够看到这样一场载歌载舞的节目,非常高兴,对我们的精彩演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最后,在此活动即将结束之际,我们祝愿所有的爷爷奶奶们开心快乐,健康长寿!离开敬老院之前,参加活动的同学们一起与老人们握手惜别,老人们与同学们手拉着手恋恋不舍地惜别。
做了平凡的事,却带来了不平凡的喜悦和幸福。这些爷爷奶奶是多么的需要关爱,是多么的需要这个社会给予温暖啊。他们为这个社会奉献了一辈子,有的老爷爷甚至还上过战场,身上还留着弹片,他们的晚年生活应该是幸福美满的!以后,我们应该多举行这样的活动,尊敬老人,关爱身边的每一位老人是我们大学生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在回去的路上,同学们纷纷表示要永远用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真挚的爱为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四、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收获
1.丰富了我们的大学生活
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许多高校正在努力探索教学改革,提出了文理交叉、学科交叉、增设选修课等措施,让大学生走到社会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有效窗口,把在校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运用于社会,服务社会。社会实践对于我们毕业找工作是具有指导意义的,许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后感到对于未知的社会生活有了更加深人的了解,因此这是我们开启事业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另外,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得到课堂得不到的第一手材料,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在运用知识指导实际的过程中检验和升华课堂知识,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锻炼了我们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良好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大学生成才的心灵保证。经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很多,提高行为的自觉性,克服了懒惰、爱玩、不负责任等的性格弱点,也有效地增强了行为的自制力,克服犹豫、懒惰、任性等毛病。我想在这个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这些在暑期社会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心胸豁达、意志坚定、性格开朗、情绪稳定、兴趣广泛、个性完善―会帮助我在今后迈出学校,步人社会,乃至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起到极大的帮助。
3.锻炼了我们的社交能力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以前常常这样间自己,后来,在大学的生活中,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是通过沟通、理解和体谅这些主动或是被动的词语串联起来的,我们不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而是要敞开自己的心扉,张开自己的双臂去迎接他人对我们的关注,并将自己的思想有效地传达给他们。于是,我们应该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学会交际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通过这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我深刻地感觉到,自己的社交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些提高,将在我步入社会后的生活中有效地缩短我融人社会的时间。同时,我们作为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普遍没有经历过磨难,这次实践活动,不仅对于我,而且对于我们整个团队来说,都是一种精神和人生价值的洗礼。
4.培养了我们的创新能力
如何去进行一次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怎样能在这短暂的社会实践中学到更多,锻炼更多?又如何能让自己在这短短的时间中迅速的成长?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团队曾进行过精细的研究和热烈的讨论,要有别于以往的实践内容,勇于开发新的项目,拓展新的领域,最终,我们确定去杨士敬老院。我们一致认为,在那里,我们能找到我们想要的知识;在那里,我们能得到我们想得到的经验;在那里,我们能够学到想要学到的能力。而就是这些研究、讨论、否定、建立、再否定、再建立的过程,培养了我们的团队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有新东西进人我们的视野,为我们视野、思想等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检验的机会。而且在这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教育中,我们学着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收获:在这次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不仅证明和接受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同时又会发现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这种通过我们学生感兴趣的社会实践方式来帮助我们广大大学生端正价值观,理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让其在自我建构过程中去体会觉悟,在行动中去反省、反思,重树社会责任感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而我想,我们管理学院这个优秀的暑期社会实践团体所提倡的各种价值精神也可以感召每一个组织成员。让我们广大学生统统深刻反省自身,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把科学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种环节之中,经过价值实践的反复强化,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让我们在自我价值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
范文二
实践背景: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此种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努力营造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让大学生们以实际行动为老人家送温暖、献爱心,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青春力量。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更应该爱老敬老,发扬老祖先的良好传统。
去敬老院慰问的主要原因是关心老人,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关心身边的老人做起。在许多人眼里,敬老院是孤寡老人的栖息之所。而现在,许多子女成群的老人主动走进了敬老院。他们有的以前是教师、工程师、干部,也有艺术工作者。选择敬老院,因为子女工作忙、家里楼层高、没人陪自己聊天;更因为在这里与同龄人朝夕相伴,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人生观念,让他们更能感到夕阳无限好。
实践目的:通过到敬老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敬老院老人的生活状况,了解老人的生活态度,给老人带去关爱,带去温暖和祝福。短期的社会实践,虽然带不了老人多大的帮助,却可以让我们从中领悟到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将会让我们终生受用。社会实践能够加深我们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我们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视野,增长才干。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也就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
实践内容及感受:我们班的一批自愿者一同前往昆明市呈贡县吴家营敬老院。
我们分成了多个小组,有人负责打扫卫生,有人负责陪老人聊天、下棋等。我之前是在负责打扫卫生,之后还负责清洗床铺,最后我呆在厨房帮忙剥豌豆。在剥豌豆期间,我从厨房的大妈那了解到这里面居住的老人家大多是男性。但有一对老人家很特殊,他们是夫妻,从河南特意过来云南安享晚年,想想就觉得很温馨,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来形容可谓是再贴切不过了。剥着剥着,一位老人缓缓走来,他是一名老军人,让人没想到的是,他并不古板,非常热爱跳舞。在一段节奏轻快的音乐下,老人欢呼雀跃,脸上洋溢着幸福。不禁让我觉得,其实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做着自己觉得快乐的事情就够了。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充分发掘大学生潜能,培养创业基本素质,提升创业综合能力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树立较强的创业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锻炼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形成完备的创业素质和能力,为自主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在学生管理中渗透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心理素质,锻炼实践能力,为今后自主创业奠定坚实基础,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时期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挑战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管理实际,谈谈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如何渗透创业教育,以期与同仁们切磋。
一、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着驱动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要素。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其创业热情,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基本条件。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过程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新生入学教育与创业意识培养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开端,无论对个人的成长成才,还是对大学教育功能的最终实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多年来将创业意识培养作为重要内容渗透在各个环节,帮助新生初步树立创业意识,收到良好效果。
学生对新环境具有新鲜感。如何运用好这个新鲜感,让新同学在新的氛围中产生新的感受和认识,极为重要。这种第一印象,发挥着启始功能。学生们刚走进高等学府,有多少新的期许,多少亲切感和新奇感,心中不免涌起新的希望和决心,新的规划和目标,它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
1.在校史校情教育中培养。每个学校发展历程虽不尽相同,但大都经历一个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更是如此。创办者姚多忠校长从“头顶一片蓝天,脚下无一寸土地,手中无钱,身后无兵”的状况,经23年艰苦创业,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使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层次不断提升,规模逐渐扩大。目前设12个专业群,40多个专业方向,面向全国招生,在校生达一万余人。这一部活生生的创业史在入学教育中,通过参观校史展览,向新生讲述学校创业发展事迹,激荡心灵,激发学生潜在的创业激情和创业意识。
2.在专业思想教育中培养。根据各专业特点,结合本专业创业需要,各专业老师在专业介绍时就渗透和本专业相关的创业活动或与创业有关的教学实践。比如经贸系老师带领学生参观“ERP沙盘企业模拟室”,并在后续学习中指导开展ERP沙盘企业模拟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等。详细说明从原料采购,公司设备设置,产品研发,财务预算,产品定价和费用支出等方面,对公司的日常业务进行综合规划,使同学们增长见识,尽早了解企业运营流程,提升学生的创业兴趣。
3.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培养。现代社会,大学生只有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认清自我,不断探索开发自身潜能的有效途径或方式,才能准确把握人生方向,塑造成功人生。对于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如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有所引导,将有利于其在大学生活学习过程中培养创业意识和能力。我们从新生入学起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举办“职业规划大赛”,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进行创业意识培养。
(二)学生日常管理与创业意识、能力与素质培养
新时代大学生要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要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忧患意识,要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在日常管理中我们注重强化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即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敏锐的市场观察能力,即对市场的认知和把握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即市场营销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社交沟通能力,即合作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即对可能发生的危险要有预见性和心理准备等,从而提升创业综合素质。
1.环境文化熏陶。在校园、班级环境中营造创业文化,渗透创业意识教育。第一,在黑板报、宣传栏上要形成突出和强化创业意识的人文环境,形成提倡大学生创业的氛围,倡导大学生创业的价值观念。第二,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突出与强化创新、创造,形成创造性教学风气,形成“学习为创造、在创造中学习”的良性循环,形成人人争创造,人人争创新,人人想创业的思想文化环境,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第三,在学校的制度建设上,鼓励师生创新、创造、创业。第四,要广为宣传成功创业者的创业事迹,创业方法和奋斗经历,为大学生树立榜样。每年不定期邀请成功创业毕业生返校作创业事迹报告。
2.多种形式强化。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管理的主干队伍,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班会、班级日常管理等形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注重培养和强化大学生在活动中的综合能力和创业能力。第一,针对有创业意识的学生,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采取鼓励、引导方式进一步激发其创业意识,激励其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为今后创业打下坚实的创业能力基础。第二,通过主题班会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在班级主题班会中,定期进行创业意识培养方面的主题讨论,确定一个主题,在班级营造创业文化的浓郁氛围。第三,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在班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上,有意识的让那些有创业意识又符合任用条件的同学担任班干部,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班级活动多举行一些以创业为主题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锻炼其实践能力。
3.组织专门的创业活动实践锻炼。创业活动既可结合专业课程学习进行,也可结合寒暑假的社会实践进行。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锻炼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刻苦耐劳精神,并从中有所感悟和发现。让学生设计产品,并实地考察生产该产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我院动漫与制作专业学生与合肥三美集团合作的动画片《我要打鬼子》已在安徽科教频道顺利播出。通过动画短片制作实训形式进行真实性生产,强化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二、在学生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
在同等条件下,成功者往往是心理素质好的。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成功创业的必备条件。创业心理素质主要指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创业教育尤其要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等心理品质,为他们日后自主创业打下坚定的心理基础。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创业精神,适应环境及社会生活,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具有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是创业必备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是创业人才成长中着重培养的心理品格。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创业品格对今后成功创业至关重要。
(一)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档案,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年新生入学学院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心理普测,内容除基本心理情况外,还有能够评定情绪、思维、行为、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等。通过心理普查,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客观记录学生心理发展动态,真实反映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便于辅导员、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并对少数有较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疏导和个别辅导。
2.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利用学院广播、校园网、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每年5月25日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 活动,利用心理健康类电影展播,心理类书籍和图片赏析,心理健康演讲比赛,问卷调查,主题班会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加强了人际交往,大学生恋爱观,网络成瘾,就业心理,创业心理教育,有效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唤醒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完善人格,提高综合心理素质。
(二)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以有效消除心理困惑,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1.强化心理咨询中心功能。加强心理咨询中心建设,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学生处联合就业办对一些在就业和创业方面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提供思想引导,心理辅导和就业导向。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加强日常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对有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
调节目标。不少大学生在学习、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挫折都与目标确立不当有关。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根据自己实际能力正确设定生活和奋斗目标,调整理想水平,并在前进中及时调整。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发现预设目标不切实际,前进受阻,教会调整方法,以便继续前行。
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帮助他们根据自己学习、成长要求,正确分析自身长处和不足,对自己的弱点和缺点要充分理解,以便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实现自我价值。
增强挫折认知水平。帮助他们学会对客观事物,挫折情境的正确认识。如有的学生因一次考试不及格就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这种表现是由其错误认知导致的。人生道路总是崎岖不平,丰富多彩,一次失败不能代表全部。人生成才之路、成功机会很多,只要努力,就有一个崭新的未来。
三、在学生管理中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能力是学生创业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成功创业的必备条件。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可弥补因社会阅历浅而造成的实际知识短缺,并不断调整自身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可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并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充实、更新;可在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同时,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业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从以教师为主,以课堂为主,以书本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以实践为主和以能力培养为主。在学生管理中,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对学生今后成功创业至关重要。
(一)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为使学生能够成功走向社会,根据学生特点和爱好开展大量的校内外文化、科技、体育活动,为学生充分提供锻炼平台,培养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1.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以文化搭台,德育唱戏,让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德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报刊、文化长廊等,塑建“文化育德”、“文化育人”氛围,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充分展现自我价值,我院经常开展大型文艺晚会。由于我院学生艺术水平不断提高,作为安徽高校代表参加了第一届华东六省一市大学生舞蹈大赛,单人舞《淮调》荣获创作类一等奖,群舞《追太阳》、《青春节拍》、《我们都是李向阳》荣获创作类二等奖,群舞《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荣获表演类二等奖,同时,我院还获得了舞蹈大赛“优秀团队组织奖”。学生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
2.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我院定期开展人文讲座,各类知识竞赛,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等,学生大胆展现自我,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弥补了课堂知识的不足和个人认识的单一化,有助于促进文化素质提高。
3.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精神的发展。娱乐性的校园体育活动能把学生从疲惫的学习状态中转移到文体活动的兴奋点。每年十月份举办田径运动会,形式各样的体育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体魄、缓解了紧张的学习神经,而且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合作和人际交往。
(二)举办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社会实践,可帮助大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提高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认识。磨练意志,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我院每年抽选学生参加由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主办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努力,连续三年荣获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两项金奖。我院先后与淮南市政府信息中心、中北巴士公司、万泰电子有限公司、泰博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及省外70多家大型现代化高科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作为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三)加强社团管理,建立实践基地
加强创业类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将创业类学生社团打造成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实践阵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我院上百个社团中,“亿绣协会”、“梦源创业协会”、“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心”等创业实践类社团颇具影响。学生处依托创业社团建设,有效引导、规范、维护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正确发展方向,不断夯实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群众性和现实性基础,提供必要条件,使之形成勇于拼搏、善于创造的高校创业文化。
1.支持大学生创业社团开展活动。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创业社团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按照社团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勤工助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业讲座、创业论坛等创业实践类活动。为学生了解创业知识,提升创业意识注入活力,创造条件,搭建舞台,营造氛围。如:每年定期举办“亿绣秀艺展览”,将部分作品进行义卖,所得款项作为爱心基金慰问孤寡老人;“梦源创业协会”每年举办社会调查活动,联系知名企业,参观学习,与淮南其他高校举行校际创业经验交流等。
2.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类社团的指导。我院在大学生创业类社团的组建和发展过程中,加强指导,把握正确方向。选派有专长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指导开展各类实践活动,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发挥智力优势开展经营活动收到良好效果。如市场营销专业课老师指导“梦源创业协会”,该教师具有多年营销和社会调研经验,指导卓有成效;“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心”指导老师为我院就业办副主任,使社会实践较好地与就业指导相结合。
3.加强大学生创业社团骨干队伍培养。支持创业社团活动,就要高度重视对创业社团负责人的选拔培养,使那些思想过硬,作风正派,有创业意向,了解创业知识,素质全面,有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社团负责人。在推优评奖和综合素质测评等方面充分考虑他们从事创业社团工作及其业绩,通过他们凝聚更多有创业意识的学生,使创业实践类社团聚集在党团组织周围。学院对大学生创业社团负责人进行创业知识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创业综合素质。我院大部分创业社团人员参加了省人社厅组织的“SYB”(START YOUR BUSINESS创办你的企业)创业培训,培训中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掌握创业方法和过程,在培训中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1.严峻的现实警示我们要进行感恩教育。当今社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剧烈变化。从大的社会背景来看,有很多不和谐的现象: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少数人崇洋,很多人不遵守社会公德,还有前段时间出现的“范跑跑”“杨不管”等。究其原因在于人们不懂得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祖国。而作为学生来说也面临着这些思潮和行为的冲击,小学阶段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目前我们在校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在享受着家庭里长辈们的宠爱和呵护,享受着比较丰裕的物质生活,也滋生了一些不好的行为:在学校内的行为习惯好了,可到社会上就不行了,随处乱扔垃圾;文明礼貌在学校行,到家里就不行了,对家长吆五喝六;嘴巴上说尊老爱幼,做起来又是一个样。父母的养育不知道回报、升国旗时不能严肃、春游时随手乱扔垃圾等,这些不和谐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细分析了一下,其原因在于学生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懂得感谢老师、同学、家长;不懂得感恩社会、感恩自然……而这一切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少一种感恩的意识,没有形成自觉的感恩行为。
2.学生的现状需要我们要进行感恩教育。我校历来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先后取得了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铜官山区行规示范学校、铜陵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功经验。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行为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教育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我校开展的“拒绝零食拥抱文明”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段时期内学生的行为习惯明显好转。可是一旦放松,想让学生自觉管理时,此项工作就又有反弹和回潮。这样反复进行管理和教育既劳神又费时。我们在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之后认为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还停留在仅仅解决了表面问题而没有在学生思想深处转变这一层次。此次我市教育局提出的“文化育人特色立校”课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指引方向,我们着手研究如何将学生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需要,进而形成学校的一种特色育人文化。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依托学生感恩教育,推进学校特色文化研究》的课题,着力让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感恩教育形式多样,特色文化魅力初显
1.开展感恩教育特色活动,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学者刘金铎在他的《道德体验论》中提出:如今的学校德育未能达到引导者预期的效果,理论界称之为“德育失效”。我校该课题研究的最主要内容就是结合目前各类节庆日,开展感恩活动,每学期少先队负责拟定具体的活动安排和计划,并组织对班主任和相关的活动指导老师进行培训。我校课题组已经进行了一学期的研究,初步成熟地制订了本校感恩教育活动安排表,各班已按照安排开展了研究活动。比如九月份的主题是感恩老师、十月份的主题是感恩祖国等等。各班级根据学校的活动安排表做到早安排、早谋划、早布置,每周的主题班队会、晨会班主任都有主题,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扎实开展,效果显著。
为了让活动能深入人心,让更多的同学能体验到感恩教育,学校精心组织了各种类型的特色活动,如:“幸福在身边”“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征文、感恩自然征文、摄影展、感恩格言书写、感恩主题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这样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加到活动中来,受到教育。下一步,我们课题组将进一步优化活动,争取以活动创设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创新结合形式,从而从行动上发生转变。比如今年6月份,我校2009届毕业生将举办一场以“带着感恩出发”为主题的毕业生典礼。今年是建国60周年,学校也举办了十月份的感恩祖国的征文活动。
2.建立学校与家庭教育纽带,构建家校合作模式。在学校感恩教育活动中,我们觉得感恩的对象除了校园里的教师、伙伴,更多的是在家长、社区。因此我们将感恩教育活动延伸到家庭、社区,在节庆日开展社会实践、慰问帮困活动,为队员搭建实践感恩的社会舞台,拓宽感恩渠道。使感恩教育效果也不仅局限在校园,更辐射到了整个社会。
首先,与家长达成共识,争取家校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学生的感恩教育不仅仅在学校进行,还需要家庭的配合,因此与家庭的联系是非常关键的。我校课题组已经做了先期的研究,学校设计了感恩表现手册。如家长“同填活动”,家长给孩子写一份评价表,对孩子在家的表现进行评价等。下一步,课题组将针对实际不断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的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不断完善评价的形式和内容,最终制定较为成熟的“感恩表现练习册”。
其次,走进社区,积极开展丰富的活动。每逢妇女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我们经常性开展活动,有帮困义卖、有学包粽子,还有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赠送自制春联、向爸妈写感谢信……建立了活动站、红领巾社区服务小队,形成一个个践行感恩的“无墙”课堂。在平时,我们的“啄木鸟”小队、“护河”“护绿”小队都积极行动起来,在商南、人东社区内开展保洁行动。其中我校的403中队还被评为铜陵市雏鹰假日小队特色小队,有的老师还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少先队员要为建设美好家园尽一份力,做一个新时代的感恩好少年。
3.日常教育与学科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整合。首先,我校课题组已将感恩教育与学科渗透校本教材纳入课程,教导处已经将各学科教学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审校。制定了感恩教育学科渗透安排表,各学科任课老师能根据安排进行课堂教学。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效果很好。如:省教坛新星陆常波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一课,在学校内收到很好效果后,还应邀送教到郊区金华小学,让那里的学生也感受到了感恩教育的魅力。今年的铜官山区小学语文教学大奖赛中我校肖萍老师执教的《生命》以独到的解读、准确的语言很好地将文道进行了结合,教育学生敬畏生命,感恩生活、热爱生活,一举夺得全区一等奖。其他的学科如音乐、体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感恩教育渗透已经在稳步进行了,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将感恩教育校本教材纳入课程。学校课题组已经组织教师编写了“与感恩一路同行”校本教材,该教材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学校每周安排一节晨会课作为感恩教育课,教材试用一个学期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一个学期的使用后,我们将此套教材送给安徽黄山书社审阅,黄山书社的领导对此书非常感兴趣,左社长在评价中这样写道:感恩教育成为一股新时期的教育浪潮在中国大地上席卷而来。而长江路小学的感恩教材则在感恩教育中起到了示范和启迪的作用,而一本好的感恩教材,会给青少年带来无穷的心灵力量。此套教材将在今年的8月份全国出版发行。铜陵市的主要媒体《铜陵日报》也对我校的感恩教材做了整版的报道和宣传,此套教材在我市已经受到大家的关注和欢迎。下一步将探索研究如何更加有效使用教材,推进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建立有效、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模式。
4.探索学生感恩教育评价方式,树立学生感恩典范。感恩教育是一个比较“老”的话题,但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又不可能急于求成。我校在前期进行的研究中已经做了探索,如:“家庭里的好孩子”“社区里的好公民”等新的表彰评价模式已初具规模,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但在任何新生事物的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困惑和不解。因此,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也是我们课题组着力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感恩意识的真正确立和培养在于学生从内而外自觉养成习惯,如何树立学生中的榜样,发挥身边模范的示范作用就值得我们思考。于是,我们在学生评价方面又作尝试,几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开展了“校园感恩之星”的评比,在经过了学生推荐、教师考核、社区意见等严格的评选程序之后,评选出了100名首届校园感恩之星,此项活动还被《铜陵日报》《安徽市场报》和新浪网刊登。可以说,这些校园感恩之星在各个班级成为大家争先学习的榜样,在各个班级中形成了良好的感恩教育的氛围。
5.加强教师感恩教育,让师表成为感恩的榜样。对小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必须从成人社会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情感和言行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利的。我们通过教师政治学习,开展班主任论坛、听师德报告、组织师德大讨论等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从而强化教职工的教书育人意识,做到以学生为本,既教育引导学生,又帮助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严格的教诲、科学的管理、周到的服务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用教师的感恩行为,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教师成为感恩的榜样。
让教师成为学生情感的共鸣者。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并不是单向的,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赢得了学生的爱,而且这种爱,让教师成为学生情感的共鸣者,使学生学有榜样。如学校要求学生生病住院或者请假了,老师要去看望,或打一个问候的电话,这个行为虽微不足道,但在学生心中却有了深刻的烙印。今年我校的一位老师住院了,班里的学生自发地组织起来去看望老师,有的学生亲手做了小卡片、折了千纸鹤等礼物,从这些点滴的小事中可以看到学生的品行,可以看到感恩在学生身上的影子,学生懂得了施恩。
让教师成为学生人格的尊重者。我区教育局实施“精细化管理办校内涵发展育人”活动以来,我校又认真地在规范课堂教学上做了大量工作。结合感恩教育,我们要求教师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和学生一同喜怒哀乐,一道共同成长,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以心换心地述诸心灵,畅谈理想,体味人生,憧憬未来,达到心灵相通。如:我校积极开展了“小评委评老师”的活动,就是让教师上课,学生做评委。学生们在听完了老师们的课后,认真地评课,并撰写了评课记录表,他们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理解很客观地对老师的课进行了评价,当上课的老师看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时,一个个恍然大悟,明白了学生们的需求,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好课堂是什么样子的。随后,老师也积极撰写课后教学反思,客观、认真地分析自己课堂上的成功与不足。不仅是课堂需要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娱乐,各个方面都需要去深入了解。学校组织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认真观察平时学生们喜欢的游戏活动,通过了解掌握了学生们的心理趋向之后,在校运动会上就新增设了射击、玩悠悠球等项目。运动会既别开生面又充满了儿童的趣味性。老师们在运动会之后纷纷认识到自己小时候与学生一样也有自己独特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转变了一种教育观念就是:学生只要玩就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