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08: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态工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1工业总产值贡献分析
由表1来看,镶黄旗工业园区自2008年建成以来,园区及整个镶黄旗工业生产总值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2008年~2011年园区的工业总产值逐年增加,分别为163900万元、245435万元、356606万元、499435万元,且增速可观。从工业园区对整个镶黄旗工业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来看,随着镶黄旗工业向工业园区的集中,工业园区的生产总值对全旗工业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从2008年的77.7%逐年增加到2011年的91.2%,占到镶黄旗整个工业生产总值的绝大部分,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
1.2就业人数贡献分析
从就业人数来看,2008年~2011年镶黄旗工业园区的就业人数分别为1526人、1442人、2600人、3863人。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就业人数略有下降,总体上还是呈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在2010年与2011年,园区就业人数分别增长了44.5%与48.6%,而此前一直呈负增长的态势。2008年~2011年镶黄旗全旗就业人数基本保持稳定分别为17954人、16466人、19832人、18588人,工业园区就业人数的增长率高于全旗就业人数的增长率,说明园区吸引了就业人口的转移,而为全旗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作用并不明显。园区就业人数占整个镶黄旗就业人数的比重分别为8.5%、8.8%、13.1%、20.8%,说明园区对镶黄旗促进就业的贡献不断加大。工业园区在吸收社会闲散劳动力及转移牧区剩余劳动力方面还具有很大的潜力,向为促进园区发展服务的第三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1.3税收贡献分析
镶黄旗财政收入在从2008年工业园区建成使用起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实现了跨越性的飞跃。2008年~2011年工业园区上缴税款分别为14600万元、20475万元、24032万元、28980万元,分别占当地财政收入的81.1%、81.9%、82.3%、82.8%。工业园区上缴的税款占当地财政收入的八成之多,对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很高的贡献率。与此同时,2008年~2011年镶黄旗地区的财政收入随工业园区的发展而发展,分别为18000万元、25000万元、29200万元、35000万元,发展优势十分明显,工业园区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4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度分析
镶黄旗工业园区统一对石材加工、石油化工、风电能源、畜产品加工进行规划。工业园区总体规划面积15.61km2,已建成面积1.86km2,占镶黄旗土地总面积5144km2的0.036%。结合表1可知,园区内每平方公里产值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的产值为195498.4万元,而镶黄旗每平方公里的工业总产值仅为106.5万元,工业园区单位面积产值是全旗平均值的1835.7倍。
2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企业规模小,利润低
随着越来越多的石材、石油企业入驻工业园区,推动了园区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但这主要依靠少
数大型企业。大部分入园企业以小型企业为主,有的甚至还处于作坊式生产的初级阶段,这些企业市场知名度低、难以形成竞争力,对园区工业生产总值贡献率比较低。且缺乏长期规划,资本投入不足,未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运作体系,忽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单纯依靠以量取胜,生产的产品多为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企业效益并不乐观。
2.2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低
由于园区内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融资困难等原因,大多数企业都以原始落后的方式从事初级产品的开采,矿点过于分散,未形成规模,导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企业生产的产品基本无差异,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技术落后造成资源利用率低,大部分企业很少对初级产品剩料进一步加工,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没有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循环发展。
2.3市场竞争激烈,产品竞争力不强
由于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广泛使用石油、石材等初级产品,全国兴起开发石油、石材的热潮,其中不乏大量廉价、优质的资源被开发出来,加上许多著名品牌不断涌入市场,造成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目前,入驻镶黄旗工业园区的企业大部分为个人投资的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都缺乏竞争优势,只追求量的生产,忽略了品牌形成的价值观,造成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大部分企业生产的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直接影响了企业走出去开拓更大的市场及镶黄旗工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2.4交通设施不完善,运输能力不足
由于镶黄旗境内未通铁路,工业产品主要是通过公路进行运输,但是有些公路的承载能力远未达到产品运输的要求,从而导致一些大型的工业产品的外运能力相对比较落后,对于拓展市场的发展需求造成了不利影响。
3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3.1壮大龙头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工业园区要整合资源走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重点培育大型企业,扩大产业规模,注重品牌培育,打造全国乃至国际品牌,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此推动镶黄旗工业水平的整体提高。同时,对小型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其找准市场定位,稳步发展。
3.2改进技术,实施可持续开采战略
园区要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引进先进技术和加工设备,并结合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对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科学发展,合理布局,运用国家采矿标准,提高机械化生产率,对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对于不符合规定,造成资源浪费的矿区要依法进行整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注重培养专业人才进行研发,并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充分利用。
3.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竞争力
园区要加快产业整体结构的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在做好现有主导产品的基础上,鼓励并支持企业进行精细化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将初级产品向高级、精细化方向发展,加大研发力度,从而提升产品竞争能力。同时,加强品牌战略的形成,重点培育当地特色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建立起品牌认知度,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本文作者:苗泽华薛永基工作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正如前文所述,政府部门往往不具备直接规制工业企业生态工程决策所需要的技术和时间精力。为此,政府部门可以委托一些第三方组织对企业实施规制,而在现实中这种模式也已经在一些地区正在尝试。为建立理论模型的需要,笔者做出如下假设:假设(1):工业企业复合生态决策的主体是企业,规制的主体是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等),而规制者是政府委托的诸如企业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等第三方组织。假设(2):基于理性人假设,工业企业没有主动实施生态和社会贡献行为的主观动机;而政府没有充足的技术和时间精力完成数量庞大的检查和规制工作。因此,政府委托第三方实施规制行为。博弈关系及其策略选择在基本假设的基础上,政府、规制者和工业企业形成了三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其博弈关系结构如图1所示。企业的策略选择出于理性人考虑,企业会在寻租和不寻租之间进行选择,即企业的策略空间为[寻租,不寻租]。如果企业选择不寻租而选择按既定的文件实施生态和社会决策,企业则没有寻租的收益,自然也不存在寻租成本。如果企业选择向规制者寻租,则会面临两种结局,即规制者接受工业企业的寻租,并按其意愿行事,或者规制者拒绝企业的寻租,甚至为此惩罚企业。显然,在博弈的整个过程中,企业是否将寻租动机转化为实际的寻租行动,取决于其寻租收益和寻租成本之间的比较。如果企业在寻租中的获益大于其寻租成本,企业将按照理性人要求进行寻租。如果企业在寻租中的获益小于其寻租成本,企业按照理性人要求不进行寻租。规制者的策略选择规制者可以选择与企业合谋欺骗政府从而在生态和社会规制上给企业更多方便,它也可以选择不与企业合谋并如实向政府汇报。显然,作为理性人的规制者是否与工业企业合谋取决于政府的检查力度。如果政府不进行监督查处,他可以与企业合谋也可以拒绝与工业企业合谋。如果政府进行监督查处,规制者与企业合谋虽然得到企业的“报酬”、佣金的好处,但可能被政府发现而被吊销规制资格,甚至遭受严厉的惩罚。当然,此时若不与企业合谋则没有佣金收入且同时也不会得到惩罚。综上所述,规制者的策略选择结果为[合谋,不合谋]。与企业类似,规制者的行为仍然取决于成本和收益的大小。此时,规制者的收益主要是“报酬”和佣金。规制者的成本主要是被寻租收买而与之合谋的心理成本、掩饰成本以及一旦被发现后被惩罚的损失等。政府的策略选择政府在接受并实施三层次规制机制时,需要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进行监督和不进行监督之间做出选择,即政府的策略选择结果为[监督,不监督]。在监督的情况下,政府直接抽取一定的样本去检查政策的执行情况,得到一定的真实信息。同时,政府也可以不去监督,直接听取规制者的书面或口头汇报。如果政府选择监督并发现规制者与企业合谋,则对其进行惩罚,甚至吊销其规制资格。当然,如果政府选择不监督,政府可能因规制者与企业之间的合谋而得到错误信息,并最终导致公共利益的损害。
策略选择的比较在三层次规制机制中存在着复杂的博弈关系结构,影响着政府、规制者和企业的决策。按照本节给出的政府、规制者和企业基本博弈关系,本文得到六种博弈结果,从企业、规制者到政府的顺序依次是:(1)寻租,合谋,监督;(2)寻租,不合谋,监督;(3)寻租,合谋,不监督;(4)寻租,不合谋,不监督;(5)不寻租,不合谋,监督;(6)不寻租,不合谋,监督。本文对这6种结果进行比较可得出如下结论:结论1:若企业、规制者、政府三方均选择方案(5)[不寻租,不合谋,监督],则社会福利最大,但与经济理性人的假设相悖,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才可能出现;结论2:若企业、规制者、政府三方均选择方案(1)[寻租,合谋,监督],则社会损失最大,企业、规制者和政府均需为此付出成本,这必然浪费社会资源及大量人力物力;结论3:若企业、规制者、政府三方均选择方案(6)[不寻租,不合谋,监督],则是现实的最优设计,在这种策略组合中,由于政府监督的存在,规制者担心其被惩罚而在合谋中得不偿失,故选择不合谋。由于企业在谋求寻租的过程中觉察到规制者的不合谋选择而选择不寻租。这样,相应的政策效果便实现了。规制中的博弈分析由上述分析可知,策略选择(5)[不寻租,不合谋,监督]的理想情况往往很难实现。现实的情况是,由于经济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企业很难不进行寻租。由于自身利益的存在,规制者很难不进行不合谋。由于技术和时间精力的劣势,政府很难监督到位。为此,需要分别分析企业、规制者和政府的行为,从而在机制设计上达到遏制企业寻租行为的目的。工业企业寻租博弈分析如果工业企业选择向规制者进行寻租,则其博弈基本关系如图2所示。
如何促进工业企业实施生态工程,不是政府或企业一厢情愿的事情。因此,设计政府激励性规制政策对企业是否实施生态工程既有约束,又有激励。政府在制定激励性规制政策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政府应委托规制机构设计一种社会贡献和生态补偿机制,来调动企业实施生态工程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中,社会贡献和生态并非工业企业首要考虑的决策因素,且存在一定的成本,需要规制机构给予一定的成本补偿。一般情况下,规制机构要按工业企业实际成本和努力程度给予工业企业相应数量的货币补偿。另外,政府可以通过激励性政策,如对实施生态工程的企业根据其成效评估结果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现金补偿或无息贷款而实现对企业的激励。(2)政府在政策设计上应避免企业的逆向选择。在现实中,规制机构对工业企业是否实施生态工程及其决策的成本存在信息不对称,对企业成本、技术和努力程度的了解远不如企业自身清楚。同时,由于规制机构与被规制企业之间利益的不一致性,使得规制机构和被规制工业企业的目标不一致。因此,在规制政策制定中必须考虑信息不对称问题,如果企业隐瞒信息,一经查实,要对企业进行惩罚,让其得不偿失。(3)政府要改变收益预期。在政府对企业的管制中,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博弈要选择一个平衡点,双方都应适当让利。另外,奖惩力度要加大,规制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上下级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考核也要从单纯考核GDP转向经济、生态、社会综合考核上来,并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等。
鲁北企业集团的前身是一家小硫酸厂,1977年8月创建。当时,鲁北的创业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扎根盐碱荒滩,以创建之时的40万元试验经费,承担了国家“六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并取得成功,填补了国家空白。他们又依托此项技术成果,建成了我国第一套磷铵、硫酸、水泥联合生产装置,这套装置对我国化学工业是一个重大贡献。用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硫酸又返回用于生产磷铵,使上一道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道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资源在生产全过程得到了高效循环利用,形成一个生态产业链条。这既破解了磷复肥工业排放的废渣污染环境、制约磷复肥工业发展的世界难题,又开辟了硫酸和水泥生产的新的原料路线,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单一线性模式,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1997年5月,在第72次国家香山科学会议上,鲁北的绿色产业链被科学家确认为我国独有的零排放技术、绿色环境技术。
鲁北企业集团生产的主要产品,无论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溴素、磷铵,还是一般的硫酸、水泥,都是用途广泛的成熟产品,其创新之处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产品的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鲁北集团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与企业的发展是相统一的,制定了“开发环保科技产业,综合利用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发展战略(称之为绿色文明战略),把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作为战略决策的首要因素,并使之成为企业乃至职工的自觉行为。在创建石膏制酸技术生态产业链之后,以发展海洋化工为目标,该集团又完成了海水“一水多用”生态产业链的创建,使海水在蒸发、净化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分布调节,实现了“海水取宝,滴水不漏”。
鲁北企业集团石膏制酸联产水泥和海水“一水多用”这两大生态产业技术的成功实施,也昭示了一种新的资源观念和环保观念,即人类对自然资源可以进行重复多次的利用,从而使有限的资源构成一个多次生成过程。这种既能多次重复利用资源又能保护环境的高科技绿色产业,将使我国传统化工产业完成由“夕阳工业”到“生态工业”的革命性转变。对于生态工业园,中国工程院陆钟武、金涌院士在2000年11月“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中是这样评述的:工业生产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达标排放;第二个层次是零排放或微排放,在正常运行中企业所有废物都能循环利用,对外没有污染,假如出现事故,还是有污染;第三个层次是源头治理,开发新的清洁工艺,把污染消灭在源头;第四个层次是生态化工,不仅生产过程无污染,而且产品也没有污染,要求产品本身生命周期是安全的;第五个层次是生态工业园,对地区所有企业统一规划,使一个厂的废物成为另一个厂的原料,整个地区的物流、能流甚至知识流全部闭合运行。生态工业园是一个或多个绿色产业链构成的理想工业系统,是未来的工业经济发展方向。鲁北化工走的正是绿色生态之路,符合生态工业概念,因而被誉为生态工业园。
二、加强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机制,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2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意义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和多种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8]。林业生态工程是指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开展林业生态工程研究一方面偏重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有利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Landell-Mills等[9]对林业生态工程的可持续经营及其未来的可能变化、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强调林业生态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物质基础作用、环境基础作用和能源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林业工程是一个包含着“社会-经济-自然”符合生态系统全部内容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各种有关产业的生态经济同步发展与生态环境脆弱地带的治理、保护、开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10],注意从环境资源属性入手,保护、开发和利用林业生态工程,寻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根据林业生态系统多功能的特点,以生态效益为主,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11]。
3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概况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根据林业大工程带动林业大发展的思路,决定对原有十大林业工程进行重新整合,在一个时期内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六大工程(表1和图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主要解决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和其他地区的天然林资源保护、修养生息和恢复发展的问题;退耕还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需要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改变农民传统的耕种习惯,是最大的强农惠农项目,不仅对现阶段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国家文明发展和人民殷实小康、实现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和子孙后代繁荣富足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三北和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涵盖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等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北京乃至我国的“形象工程”,也是环京津生态圈建设的主体工程,主要解决北京周围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是一个面向未来、着眼长远、具有多项战略意义的生态保护工程,主要解决基因保存、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等问题;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是我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骨干工程,主要解决我国木材和林产品的供应问题,也是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其他生态建设工程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六大林业工程的成败和绩效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体系和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范围覆盖我国97%以上的县,总计划投资将超过7000亿元。工程范围之大、规模之大、投资之巨为历史所罕见,成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和我国新世纪再造秀美山川的伟大壮举[12]。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开展使我国森林在长期投入不足和面对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对森林资源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较快发展,对促进我国森林面积增长和提高森林覆盖率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截至2013年的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年)结果,全国森林面积有208万km2,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的16.55%增至21.63%,活立木总蓄积量164.33亿m3,森林蓄积量151.37亿m3。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分别位居世界第5和第6位,人工林面积仍居世界首位[13]。截止2006年底,全国林业部门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已达1740处,面积达121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2.60%。各类保护区中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14]。与此同时,林业工程的实施促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土壤侵蚀、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环境问题有所缓解,发挥了较大的生态效益。全国有近10%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重点治理地区的沙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缓解,局部地区生态得到明显改善,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宁夏、山西、吉林等省区沙化土地开始逆转,内蒙古赤峰、陕西榆林的局部地区已基本实现山川秀美,人民的生产生活空间得到扩展[15]。
4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林业生态工程的开展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带来了一定的生态效益。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生态退化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现象仍未改变,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4.1林业生态建设缺乏对自然地带规律的认知
林业生态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自然地带规律的认知,不仅增加成本开支,而且会引发新的环境问题,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化。如热带的乔木移植到温带,要么是死亡,要么建设暖房并符合热带乔木所需要的热量条件。前者是失败,后者则成本加大数倍乃至上百倍。又如有些地方的林带要靠人工浇水才能维持,也应属于失败。有学者根据干旱、半干旱区自然地带特点提出应当重新审视三北防护林建设问题[16]。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大规模营造防护林既不利于防患沙尘暴,也不符合水资源短缺的客观现实[17],完全违背客观的自然地带规律。
4.2工程规划布局不合理
规划布局的不合理一方面体现在由于工程覆盖范围极大,林业工程区相互重叠程度高,且各项工程主导功能不同,建设期限与资金投入水平有差异,造成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混乱。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与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在东北地区大部分重合,也就是说该处不仅是天然林保护的范围,也是我国用材林建设基地,但无法明确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以哪一个为重点进行建设,这种现象极有可能造成2个工程在该地区都难以充分发挥效益。另一方面,工程范围划分存在一定争议,如天然林保护工程在东北地区主要是以大小兴安岭为主体进行建设,但二者北部交汇处却并未被划入工程区,而该地区气候条件适合植被生长,且有天然森林分布,应纳入天然林保护范畴。
4.3工程质量评判指标单一,“一刀切”现象严重
目前林业工程主要以森林覆被率作为主要评判指标,是值得商榷的。以我国西北干旱区为例,适宜森林生长分布的区域面积有限,目前一些省区的森林自然覆被率多在5%以下。如果要求这些省区大面积植树造林,以达到对湿润、半湿润地区要求的相同的森林覆被率指标,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因此,半干旱、干旱气候下各省区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应尊重自然,既应保证较高的森林覆被率,也不应片面追求不切实际的造林指标[18]。
4.4工程管理不规范,体制机制不完善
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表现在工程建设缺少生态补偿等激励机制,工程区相关利益群体对工程建设成效不够关心;工程统筹规划有待改进,工程计划资金管理与工程组织实施相脱节,工程投资水平低、到位难、随意性较大等。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对公益林和商品林没有严格区分,未真正实行分类经营管理,林业生产关系无法理顺。许多地区仍未依法确定山林属权,承包者对林地承包经营权缺乏法律规范和保护,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对林业工程的开展造成影响。
5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对策与建议
5.1林业生态建设应以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为核心,合理进行统筹和规划
主体功能区划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重要载体,具有综合性特征。林业生态建设要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进行合理统筹和规划,构建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两屏三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青藏高原生态屏障要重点保护好多样、独特的生态系统,发挥涵养大江大河水源和调节气候的作用;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要重点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和天然植被保护,发挥保障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作用;东北森林带要重点保护好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发挥东北平原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北方防沙带要重点加强防护林建设、草原保护和防风固沙,对暂不具备治理条件的沙化土地实行封禁保护,发挥“三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南方丘陵山地带要重点加强植被修复和水土流失防治,发挥华南和西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作用。
5.2尊重自然地带规律,科学开展林业生态工程地带性建设
自然地理要素(水文、土壤、气候、生物、地貌等)及其综合体呈现强烈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的自然地理要素类型适合不同植被群落的生长,形成不同的植被分布。林业生态建设要注重对自然地带规律的认识,秉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科学原则,切忌以森林覆被率作为我国各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指标。必须把地带性原则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尊重自然地带规律,否则产生更大的生态问题。在受季风作用影响的我国东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温度水分条件好,有天然森林分布,林业工程应遵循森林分布地带性规律进行植树造林。在我国最北部———北纬50°以上的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应以种植寒温带针叶林为主;在东北东部的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应以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为主;在辽东半岛与华北地区应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在秦岭、淮河以南以及南岭以北的西南、华中、华东与华南北部的辽阔地区应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在广东、广西、云南、台湾诸省(区)的南部以及东喜马拉雅南坡地区应以热带季雨林、雨林为主。在西北部半干旱、干旱地区,植被类型以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为主,仅在山地的适宜部位有森林分布。林业工程建设应以恢复草原和荒漠植被为主,局部地段可植树,但不宜大面积造林。
5.3建立森林生态服务收费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恢复和建设的投资主体是政府,但同时应多渠道筹集补偿基金,建立林业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按照“谁收益,谁补偿”、公平合理的原则,一方面受益方向森林生态服务提供方直接或间接地提供经济补偿。凡受益于公益林或依靠森林资源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而有直接经济收入的单位(农业、水利、水电、旅游等部门)和个人均属被征收对象,都必须缴纳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补偿费用。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形式设立生态税。为避免开征新税难的问题,由政府职能部门出面,采取在增值税和营业税中附加的形式收取费用,为森林生态服务补偿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5.4规范林地流转制度,提高林地使用效率
林地是林业再生产最根本的资源,是林业可持续经营的基础。林地合理流转是发挥林地效益、改变我国林地效益低下问题的根本途径。随着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首先,尽快制定相关法律规章,确保林地流转的公开性、公平性和合法性。逐步取消对林地流转的种种限制,并从流转范围、形式、程序等方面进行合理规范,确保林地流转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依托市场,建立完善的林地价格体系。应按照市场规律,尽快研究建立林地市场价格体系,积极推行征占用林地按照市场价格进行补偿的新机制。再次,加强对林地流转的监督管理。对于可进行林地流转的商品林地,针对林业生态服务与社会服务功能,林业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对林地的保护、利用、归属等进行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等职能活动,监督林地是否改变用途,生态环境是否遭到破坏。同时,建立更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林地使用权流转方式,经营模式由单一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属于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由承包者依法自主决定采用转让、转包、出租、互换等方式进行;属于集体经济组织的林地主要采用拍卖、招标、公开写上的方式进行流转从而激活林地市场。
5.5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林业生态建设是我国生态建设和保护的主体,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阵地。要响应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宣传教育、制度法规约束等手段切实提高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杜绝“边治理、边污染”等现象,严禁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来换取粮食增产、经济增长,防止林地大量流失,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2林业生态工程学案例设置的主要内容
2.1生物群落建造工程
生物种群的合理选择与匹配是建造人工生态系统的前提,生物群落建造工程主要是把种群按一定的时空顺序定植在复合生态系统之中。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种群可以是乔木,也可以是灌木,甚至是草类。在这方面,农田防护林建设、防沙基干林建设、荒漠植物优化配置、梭梭无灌溉造林、乡土树种在城市中的营建技术与模式以及“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等内容可以设置为专题案例,这些案例的讲解可以为林业生态工程学的学习奠定基础,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2环境改良工程
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主要在非森林环境中建造,为了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必须改良当地的立地条件,达到改地适树的目的。在干旱区一些严重退化的困难立地条件下,不采用环境改良或治理工程,就很难建造稳定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设置为专题案例的题材较多,例如:保水剂在干旱区造林中的应用、暗管排盐、荒漠区集水造林、沙地造林采用的人工沙障、固定活化沙丘的草方格等,可以为学生充分认识到干旱区生态环境改良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起到的重要作用。
2.3食物链工程
食物链工程可以有效地利用绿色植物产品或加工剩余物转化成经济产品,主要包括生产性食物链与“减耗”性食物链。在环境恶劣的干旱区受条件限制,食物链简单、产能较低,但是也有一些地域特色的食物链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示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总体效益,例如:人工释放赤眼蜂控制杨二尾舟蛾、梭梭接种药用植物肉苁蓉、无叶假木贼等荒漠药用植物种植、经济型防护林建设和林下养殖等。
3林业生态工程学案例教学模式
3.1选择合适的林业生态工程教学案例
一个好的林业生态工程案例是开展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典型的林业生态工程学案例应具有以下4个特点:(1)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案例设置的作用,案例分析能够很好地阐明课程教学的原理和理论,有助于对原理和理论的理解;(2)案例内容要能够反映林业生态工程中比较成熟的技术以及新动向;(3)围绕林业生态工程案例提出的问题恰当而且有教学意义,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好是能够结合教师的课题或实习中涉及到的林业生态工程项目或问题开展案例教学与分析;(4)通过查资料、咨询、现场观摩等多种途径,设置的案例要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获得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和体系,例如城市林业建设案例。城市林业建设是城市绿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林学专业的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可以针对城市林业建设中的大树移植、树种优化配置、园林施工等内容设立专题,既可以突出教学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2林业生态工程学案例讨论设计
林业生态工程学授课老师要在课前设计讨论题,先把一些简单的问题提出来,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熟悉案例教学内容,消除紧张情绪,进而切入案例模式,引导学生很快进入案例讨论状态,比如: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的概念等。林业生态工程学的老师还应在相关理论讲授之前将案例发给学生,督促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内容并进行小组讨论,在阅读理解案例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并撰写案例讨论发言提纲。对于一些较抽象、复杂的知识,可以用案例教学中的实物、照片或视频等方式先解释现象,然后再通过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引导,让学生在直观、简单的讲解过程中寻找答案,比如:干旱区防护林树种的优化配置、防护林网的间距的确定、景观尺度上的防护林体系规划等问题。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了解的情况对问题进行必要的调整。
3.3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
教师要使讨论的专题案例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就要注意引导学生紧扣要讨论的专题案例主题内容发展,还要避免将讨论变成老师或一个学生的讲座或偏离主题,尽量调动主动性、参与性差的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堂气氛。林业生态工程学是一门偏应用的交叉学科,涉及的相关学科内容较多,要对设置的案例进行广泛的考虑并认真选取较为恰当的细节,在对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估计和预测的同时,还要请教研组的老师和优秀的学生来参与评论,教师要准备好记录以备总结和改进。
3.4注重课后总结
课后总结应该包括几个方面:(1)评价讨论课或专题案例进行的情况,评估每一个案例设置是否合适,是否起到了促进教学的目的,是否还要修正或完善;(2)评估学生对案例设置的看法和反应,总结学生视角下有待改进的地方;(3)评价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情况,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同时还要肯定和表扬有独到的见解、辩论精彩的学生,以便激发学生的热情。专业教师在讨论课后,要由浅入深地对本次案例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应针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论,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难点、重点的理解,达到解决问题和掌握技术的目的。就拿荒漠药用植物种植这个例子来讲,案例结束后的总结可以涉及到防沙治沙、开发荒山荒地、药用植物产品开发等和学生创业有关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更加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1.2职能主体与实际不符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一项带有公益色彩的建设,政府在林业生态工程的投资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投资的主体地位。但是,从我国近年来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际情况看来,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投资建设主体主要是集体,政府投资所占的比重很小,这就导致了职能主体与实际不相符合。
2增加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经济活力的具体措施
2.1提高经济活力是根本,加大资金投入是手段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经济活力能从根本上解决投入力度不足的问题。新的经济活力能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国家加大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可以弥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大缺口,使其能顺利正常的运行。加大资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工程建设者和工程设计者之间的矛盾,既能达到生态效益,又能产生经济效益。
2.2加大执法力度党和国家要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对非法开采森林资源的行为要严加惩治,从立法工作方面减少乱砍滥伐等现象的发生。
2.3提高造林的质量要切实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本地的土壤特性和地理特征,合理选择适应本地土壤的树木,避免盲目造林,要严格按照设计规划实施,还要提高造林水平,切实提高造林质量。同时要协调树木种类的比率,提供多样化的树木类型,综合各种树木的优点,提高森林的稳定性,提高森林的防护能力和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2.4增加经济林的种植比例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提高经济林的种植比重,既能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落到实处,又能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对经济林的市场需求很大,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林、用材林供不应求的趋势,推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
1.2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资源诉求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样对于生态休闲农业而言,自然环境中的水、土、木、气是必不可少的资源要素和先决条件。在当前各地政府大力开发农业用地进行生态休闲农业建设过程中,虽然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业经济增长,但是,盲目而欠规划的开发建设其实是在浪费生态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在调查走访中,我们看到很多正在等待开发的土地其实是很好的可耕地,加上园区冷热不均的经营现状,使得这些耕地一直被荒废闲置,导致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不少农民由于被政府征地后也失去了经济来源,怨声载道。其实在国家土地政策中,有明令规定要保护农业耕地,而现实中不少开发者罔顾土地法规,规避用地审批,擅自改变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大量违规建设。这种不顾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营模式是与绿色经济发展背道而驰的,必然要遭到大众的质疑和自然的报复。
1.3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效益诉求生态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形态,是当前我国振兴第一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从目前的经营模式来看,其实它是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交叉型产业,包括农产品种植、加工、包装、休闲旅游服务等多种形态,是一种新经济增长点。因此,在各地政府大力推动发展中,需要积极研究如何实现多产业联动,使有限资源创造最大收益,以形成高效的跨企业、跨产业、跨农户的经济联合体。
2对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绿色供应链管理既关注“上游”的资源整合和最佳配置,又关注“下游”的市场反馈和客户需求,所以对生态休闲农业实行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就是要按照市场发展需求,将农业生产运作过程系统化、整体化,整合内外资源,提高休闲农业供应链的整体协同能力,才能更加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使休闲农业的自然供给与大众的市场需求之间良性互动,提高休闲农业的资源效益。
2.1推动闭合运作的供应链构建绿色供应链没有终止点,是“从摇篮到再现”,利用节能、低消耗、高效率的闭路循环技术,让产品报废后回收再处理还能再使用,或粗加工后作为原材料进行新利用,从“废物”到“原料”,使绿色供应链成为一个循环再利用系统。所以在对生态休闲农业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时,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角度出发,必须重视闭合供应链的构建,这是进行休闲农业供应链优化重整的第一步,只有在这种无缝对接的循环体系中,才能将休闲农业的生态资源价值进行充分实现,并使环境污染降到最低。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经营者可以自身为核心,构建完整的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销售、配送等一体的综合农业经营实体,也可以优势互补,组成经营联盟,与优质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物流企业等合作,以生态价值理念为导向,打造内外资源整合、闭合运作的供应链,使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产业共生组合,实现资源整合优化的科学性规划。上海多利农庄以生态有机农业为经营模式,倡导科学、低碳、环保、高效的经营理念,与优秀的冷链服务商结成合作伙伴,构建智慧农业和物联网系统,进行品牌化、产业化运作,从农业生产源头直至最终消费者加强全过程循环供应链控制,推进了生态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运作,给国内众多生态农业园区起到了示范作用。
2.2优化休闲农业园区的生态设计生态景观是休闲农业园区成功的重要基础,这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推行优化生态设计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因此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必须突出生态景观、生态技术和环境保护的原则。具体而言,一方面园区可以以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为导向,构建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季相景观(四季各有大面积的水果、蔬菜、花卉及观赏果木);或者利用生态系统循环食物链、立体种植等原理设计高效农作物种养模式。另一方面对诸如园区农作物病虫害、农药使用量控制、经营户生产生活污染、游客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景区停车场位置设置、园内环保交通工具配置等问题做好环境治理维护工作。只有做好生态环境优化设计,才能打造园区自然、和谐、干净、舒适的休闲旅游环境,才能真正提高园区经营者的经济收入,这也是政府投资建设休闲农业园区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前言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作用之下,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力度,是我国环境工程开展重要推动力的来源。也只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迅速发展,才能使我国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行落实,使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然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受阻。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笔者选择林业生态工程发展中现存问题与解决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1 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现存问题分析
1.1 林业生态工程质量不足 随着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力度的不断开发,许多地方的退耕速度太快,大面积的田地在短期内完成退耕,使得良好的树种不能正常供应。为了完成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很多没有达到标准的劣质种苗被利用有,树苗种类的单一性成为影响林业生态质量的问题。另外,劣质种苗在种植之后,其生存率不高,这就使得后期补植工作量较大。与此同时,林业生态工程的成本也会提高,造成林业生态工程的性价比下降。除此之外,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的粗入性的施工方法,使得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下降。
1.2 林业生态建设意识不足 林业生态工程具有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但林业部门一直被作为一个产业部门来看待,这就使得过多的森林资源被开发,我国的森林规模减少,造成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另外,社会大众的生态意识不足,使得林业工程出现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现象。一些个人以及单位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社会上没有形成全民投身生态建设的氛围,造成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一些现实困难。
1.3 林业生态工程科技不足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作的科技力度不足,缺少科学技术成果的支持。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程当中,科研成果作用于现实工作的力度不高,效率不高。许多林业生态工程相关的科技成果没有得到快速推广,造成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缺乏科学性,设备的落后阻碍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1.4 林业生态工程保护不足 政府对于林业生态工程的保护力度对于林业生态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目前,政府对于林业生态环境的投入不足,没有进行保护政策的制定,林业生态工程结果没有得到巩固。另外,林业生态工程面临着较大的税务费用压力,对于生态工程开展的积极性有不昨影响。林业生态工程的激励机制与补偿相关制度对于林业生态工程具有重要影响,但是,这两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做到位。
2 林业生态工程发展加强对策分析
2.1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创新体制的建立 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需要以市场发展作为正确的向导,将林业相关企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利用科学技术带动林业生态工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促进林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林业生态工程的体制创新,可以将数字化管理方法融入到林业生态工程管理工作当中。现代化的远程信息技术应当被大力引入到林业的科技创新体制当中,利用科学的进步来促进林业管理与发展的数字化,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精准度。科技一个民族进行的灵魂,更是一个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林业生态工程管理者,应当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创新机制的建设,利用创新的管理思想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快速发展。
2.2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 资金的支持对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的筹措,扩宽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汇集力度是当前的重要工作。首先,政府的投入应当是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重要支持,加强多渠道与多方位、多层次的资金收集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体系科学化的重要手段。调动企业事业单位与社会大众个人的闲置资金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国家的相关服务部门要为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提供福利,利用信贷政策的推出以及税收政策的实行,来支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的充足。对于林业生态工程,特别是大规模的生态工程,金融部门要给予资金补助支持与贷款优化政策。除此之外,林业部门要加强公益林的发展力度,提高公益林的补偿标准,使更多的社会稳定资金进行到林业建设中。
2.3 加强林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应用 生态系统建设在林业发展中应用,对于林业生态系统有很大意义。因此,林业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生态工程相关的科学技术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打破传统的木材加工模式与利用模式,以创新因素来保障林业生态工程发展,使木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林业专业人士更应该对林业应用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出更多的实用性软件与技术,使之服务于林业生态工程的监督与管理。种苗的质量对于林业生态工程的质量有直接影响,林业工作者要认识到种苗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优化良种壮苗的结构,提高种苗的培育水平,使林业生态工程质量得到保护。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者还要就种苗的选择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对中幼林的抚育以及速丰林的建设与利用问题进行探析,使有利于林业生态系统建设的策略融入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
3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质量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对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落实也有积极作用。林业生态工程发展中存在问题,使得林业生态环境工作难以顺利进行,这对于社会利益与社会大众的个人利益都有所损害。笔者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中现存问题出发,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希望以此来引起相关人士对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重视,及时解决问题,提高林业生态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立敏.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
2013,23:289.
[2] 毕琼仙.林业生态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绿色科技,2013,12:23-25.
[3] 谭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投资现状及对策分析[J].才智,2009,20:270.
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原则【摘要】循环经济原则下的工业经济特征是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目标体系是全面建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循环经济原则下的工业经济特征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
【本页关键词】学术期刊征稿职称论文投稿职称
【正文】
一、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原则藕合互联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因而,发展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与新型工业化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从不同工业型态比较看:传统工业经济的特征是征服自然,指导理论是社会财富论;目标体系是高增长、高消费,最大限度创造社会财富;价值观是金钱至上、竞争;经济要素是劳力、土地、资本;资源状况是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循环经济原则下的工业经济特征是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目标体系是全面建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价值观是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要素是劳力、资源、资本、环境、科技智力资本;资源状况是逐步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新型工业化包含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五个方面的要求,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实现五个方面的兼顾和统一。因而,新型工业化是全面统筹资源开发利用的、以信息化带动的、依靠科技创新的、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是一致的。二、按照循环经济原则,构建恩施州生态工业体系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重点包括建设生态工业体系、生态农业体系和绿色服务业体系,其中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1.明确生态工业发展目标。从可持续发展目标着眼生态工业化建设,恩施州新型工业化应确立四大目标体系: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目标。把生态系统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是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循环经济认为生态系统建设也是基础设施建设,如狠抓“清江流域环境保护”,加强“鄂西林海”建设,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规划利用水能、风能和硒铁磷等矿产资源、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等,既是产业开发,更是生态系统建设。通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提高生态系统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以优化整个经济结构为目标。从产业结构分析,“十五”期末,全州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00年的44.1:24.9:31调整为41:23.5:35.5,但二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的组成中相对偏低,并且二产内部本身的结构也有待进一步调整,“十一五”期间全州第一、二、三产业增长目标分别为3%、11.5%、9.5%。从城乡结构看,2005年全州城镇化率达到21.3%,分别低于同期全国43%和全省47.3%,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从劳动力就业状况在三次产业中的构成讲,在二产中所占比重相对偏低,按照成熟工业化阶段的要求必须占到15%以上。从所有制结构看,2005年民营经济总产值占全州总产值的比重为70%以上;其中,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达85%以上。要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提高人均GDP;通过生态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生态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成“小康恩施”。以强化科技教育为目标。尽可能利用高科技,是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的共用原则。要加大科教投入,促进科技与经济圆满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合理使用现有科技专业人才,合理引进紧缺人才,科学配置各类人才,从而使人才结构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动态需要;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实施科技强州和人才强州战略。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充分提高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生态效率,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形成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成“生态恩施”。2.重点构建“特色资源开发型”工业体系。为实现生态工业目标,要选择循环经济增长方式,结合州域资源特色,充分发挥水力电力、医药化工、建筑材料和富硒绿色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继续做大做强特色工业。支持卷烟工业适应结构调整,渐近培植烟草产业的替代产业。支持电力工业加快优质电源点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扶持药化工业拓宽市场空间,做大做强中药材及成品药工业,实现稳步发展。培育壮大富硒绿色食品工业,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引导建材工业科技创新、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科学规划、开发和利用各种矿产资源,建成特色矿产工业基地。科学谋划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构建特色生态资源工业体__【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以信誉求生存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1]安灵,白艺昕.企业政治关联及其经济后果研宄综述[J].商业研究.2010(401):67-74.
[2]熬带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2005.
[3]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2):87-99.
[4]陈勇.试论国家审计与国有企业治理[J].审计月刊,2012(3):23-30.
[5]樊纲,王小鲁等.中国市场化指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6]冯兴元,何广文.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系列报告[M].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73-75.
[7]刘芳.企业规模决策及其有效路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8]刘帅帅.政治关联与上市民营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P].河北经贸大学.2013.
[9]宋敏,张俊喜,李春涛.股权结构的陷讲.南开管理评论,2004(1):9-23.
[10]邵宁.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与国有企业改革[J].现代国企研究,2014(02):8-22.
[11]郭建民,毛家强.寻租理论与反腐败分析m.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4.
[12]蔡春,朱荣,蔡利等.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探讨一一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观的视角[J].审计研宄,2012(1):6-11.
[13]陈劲,李飞宇.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社会学检释[J].科学学研究,2001,19(3):103-107.
[14]吴联生.盈余管理、政治关联与公司税负[J].会计论坛.2010,17(1):3-17.
[15]吴灵玲.政治关联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一一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样本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
会计诚信论文参考文献:
[1]丁青艳,王喜富.供应链上核心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10,7(20):52-53.
[2]李金玉,阮平南.核心企业在战略网络演化中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19-21.
[3]李欣,刘湘宁.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构建之领导种群研究--以阿里巴巴为例[J].企业研究,2010(8):40-41.
[4]韩福荣,徐艳梅.企业仿生学[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12-25.
[5]胡斌.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14-15.
[6]刘学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风险评价研究[J].商业时代,2011,(30):33-35.
[7]陆玲.企业生态学原理初探,中日管理比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254-268.
[8]梁运文等.商业生态系统价值结构、企业角色与战略选择[J].南开管理评论,2005,8(1):57-59.
[9]刘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培育[J].江苏商论,2010,(9):15-18.
[10]刘雷.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演进的影响因素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5(6):23-24.
[11]任今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及其发展环境[J].闽江9院学报,2010,31(4):22-24.
[12]杨艳萍,李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企业竞争策略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8(9):10-11.
会计诚信论文参考文献:
[1]薄仙慧,吴联生.国有控股与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盈余管理视角[J].经济研究,2009,2(8).
[2]夏立军.国外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10):35-40.
[3]杜胜利,李清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高管人员更换研究[J].财政研究,2008(7):77-80.123-33.
[4]薄仙慧,吴联生.盈余管理,信息风险与审计意见[J].审计研究,2011(1):90-97.
[5]范经华,张雅曼,刘启亮.内部控制、审计师行业专长、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3(4):81-89.
[6]高宏亮,张瑞君.论我国CFO的职能定位及能力的提升[J].辽宁大学学报,2005(9):131-136.
[7]李增福,郑友环.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基于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的研究[J].财经研究,2010(6):80-89.
[8]军,唐国平.盈余质量在经验研究中的度量方法[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4):93-98.
[9]吴联生.盈余管理与会计域秩序[J].会计研究,2005(5):37-41.
[10]蔡春,朱荣,谢柳芳.真实盈余管理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11(12):135-130.
[11]林永坚,王志强,李茂良.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