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道德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8: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师道德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师道德论文

篇(1)

一、教师要提高政治觉悟信思想素质

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坚定的的信仰者,做好理论的传播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聚集点和落脚点,巩固马克思主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系统掌握基本原理,经常学习回顾马恩原著,从原著中汲取营养,原原本本学习理论,以的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实现的中国化、大众化,加快推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安于本职业,专于本职业,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教师应该具备强烈的事业心,事业心是人们为实现远大理想而献身于具体事业的决心和责任感,对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爱好、浓厚的兴趣。我们教师要让学生喜欢上我们这门课,首先我们自己必须喜欢这门课,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我们教师自身必须充分自信,才能有充分的底气上讲台,才能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授课,让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给学生带来正能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生将来走入职场打好坚实的基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必须热爱和尊重学生,这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前提,是打开学生心扉的一把钥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也有值得我们教师学习的地方,我们要发扬民主精神,让学生畅所欲言,给我们教师提意见,以便我们改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以达到学生的要求,让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任何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理解和信任,尤其是潮气蓬勃的大学生,更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在教学过程针对这一特点,研究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的不同要求,在三年制的班级授课的时候更加注重启发大学生的思考,三年制的学生经过高考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只需点到为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多的是让学生参与进课堂,启发他们的思维。而五年制班级的学生初中毕业就来上大学,知识积累相对较少,课堂讲授中则更多的则重于知识点的讲解,详细的内容讲解使学生全方位掌握知识,让学生能很容易的理解,尽量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挫败感,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触类旁通建构比较科学的知识体系,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服务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教师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适应学生渴求知识的需要。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思想活跃、知识面教宽、勤于思考,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90后”,对于当今社会出现的热点问题也从他们的视角出发思考问题,具有新颖的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得出他们认真思考后的结论。在社会热点问题分析中,有些学生很容易走极端,看到的是社会的阴暗面,我们教师要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走回积极的正能量的一面,引导学生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美的,让学生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我们教师要宣扬社会主旋律,只有国家繁荣富强,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国家为个人提供了实现理想的良好环境,个人理想的实现也促进国家的发展。个人的理想抱负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是紧密相连的,让学生明白我们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是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教师如果没有比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很难给出令学生满意的答案,也很难驾驭课堂,没有趣味性,学生不喜欢上我们的课,提高教学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如果教师没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随时保持学习的状态,让自己紧跟时代步伐,每天上网浏览网页,掌握每天最新的信息,熟悉网络用语,使我们教师与学生在交流时零距离,没有代沟,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善于捕捉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是关于医学方面的信息,我校大部分学生是医学专业,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七章的职业道德这一部分的讲授过程中,以典型医患关系的案例来授课,贴近学生专业,让学生充分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例如以“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为主体,进行演讲活动,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讨论,每组推选一个代表上台演讲,教师逐个点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及时、准确地给他们提供新的信息,帮助他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使教学富有针对性和时代感。教师的修养直接影响教学的实效性,也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养成,也会影响学生以后的职业道德。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重视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良好的修养为人师表、立德树人,为学生做榜样,使学生喜欢上我们这门课,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受用一生。

作者:龙丽波 单位:德宏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篇(2)

二、高校体育教师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责任界限不明,导致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

对全国五所重点高校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对大学教师的评价上,当问到“您的大学有没有老师像对待书本里的数字一样对待大多数学生”时,学生的回答多为“有但很少”和“有一些”之间。当问到“大学有没有您以其为楷模值得效仿的老师”时,除了三年级略有反复以外,学生的评价均与年级呈现负相关,该项目的平均值为3.19。其他项目如“您所在大学有没有对您的学习进步特别感兴趣的老师”和“您的大学有没有您感觉可以自由向其寻求解决个人问题的指导老师”等的评价,学生年级间的差异不显著,但两个项目的平均值都在3以下,表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偏低,同时也表明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相当严重。

二、.教师与评价者身份混淆,导致校园“腐败”。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特殊性一方面体现在教师与同事和学校的关系上。这方面最容易滋长“腐败”的是广泛应用的“同行评价”机制。在一些教研室或课题组存在文人相轻、争名逐利等不良现象。在评职称、加工资时,被评者往往四处活动拉选票,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甚至弄虚作假;评定者也容易出于个人成见和私心,压制自己的竞争者和敌对者。高校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中。在教学中,教师既是教授者又是考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并不仅表现在最后的考试评分中,而且表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作业评语、人生指导、就业推荐等众多行为中,如果教师不能克服个人偏爱,对别的学生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更何况当今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已经渗透到校园之中。个别教师甚至把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到教学中去,接受考试不及格学生的贿赂,为学生提分过关。

三、.职业重心偏移,导致部分教师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

目前,在科研先导的口号影响下,学术成果成为教师获名得利的重要途径。在利益驱动下,一些教师不惜放弃或降低教学质量去追求学术成果,这种片面看中学术成果,盲目轻视教育质量的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知识、学术成果与个人财富的逐渐挂钩,教师的这种职业重心偏移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国际通病,前任斯坦福大学校长唐纳德·肯尼迪曾为此感慨:“教学,尽管是我们的职业,却似乎鬼使神差般地从我们的职业话题中消失了。”教师的个人主义思想和一切向“钱”看的倾向在滋生、蔓延,价值观发生倾斜,表现在一些教师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不安心教学,对教育、教学工作应付了事,对自己的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奖金、科研成果的归属、著书、立书的名次排列表现出过于关注和追求,物质利益的膨胀。教师的这种教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官的取向。

篇(3)

就现代性思想家的设计而言.不是不道德而不是更道德应该是现代性道德的命运如此.不是不道德应当成为现代社会对人的道德要求的标准或所谓的底线.就象有人讲的.我们无法要求别人崇高但不能允许诚如霍布斯所说的.自我保全是人的本能和基本权利.我们又有什么权利要求他人放弃自我保全之权利做出道德崇高之事呢?要求他人崇高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特别是.道德崇高本来就是一种偶然性的东西.更不是某种经由理性规划而得以培养起来的东西.那么.如何能用某种偶然性的东西来要求人性的必然性的道德行动呢?

在现代性条件下.现代道德已经放弃了何为对错与好坏的追问.普遍承认的就是合乎道德的:或者说,道德不是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而是实际上如何生活的问题这是马基雅维利开创的现代性方案的基本精神古典德性充分展示了人性得以最高实现的可能性.始终探讨何为美好生活的问题:而现代道德完全背离了这些:现代道德用权利置换了古典美德.不再相信人性美好可以建立起来的社会.不愿相信人性的卓越与光辉。其实,柏拉图当然知道一个美好城邦的建立需要靠运气.正因为如此他才展示了一个样板而不是一个理想我们现代人误把他的样板当成理想或乌托邦.所以我们连运气也不相信。现代人相信的是普遍的民主平等.以及降低道德目标下的集体平庸如果现代道德还相信人性的最高可能.重新拾起古典美德.道德虚无似乎可以避免,“更道德”似乎也能找到合理的依据。

道德的现代性境遇或者说现代性道德对古典德性的背离并不完全在于现代道德完全放弃了对好坏与对错的追问.用形式上的普遍承认代替实质内容的考虑.还在于现代性道德把古典德性泛化古典德性是指哲人美德而不是现代社会美德用社会美德取代哲人美德是现代性与古代性之间最为重大的决裂之一在此需要注意柏拉图意义上的哲人美德的内涵。柏拉图的《理想国》被称为哲学戏剧.其形式也是其实质的最大特点在于文本展示了两种声音.一种是哲人的.一种是政治家的或大众的柏拉图的探索也就在于哲人如何在大众面前获得自身的生存方式.即对“美好生活”的追问柏拉图为我们确立了一个样板城邦.即哲人美德统治的城邦.由此柏拉图展示了一个人性最高可能性的城邦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对“美德是否可教”在不同的篇章里表达不同的说辞.真的是因为在理论上无法探讨清楚吗?恐怕不能这样说。我们需要注意柏拉图的写作安排.尤其要注意区别两种声音或公开的教诲和隐微的教诲.即搞清楚哪些是“谎言”哪些是“真理”闸从柏拉图确立的样板城邦来看.对于大众而言.美德难教:但对于哲人而言,美德有可教的可能性.哲人美德有望接近在施特劳斯看来,古代经典确立了一个人性在其中有最高可能的社会样板.但他们知道由于人性的软弱或有限性.这个样板的实现要靠运气:而现代人则试图确保实现最好的社会秩序.为此它必须降低人的目标于是.现代人把原属于少数人的道德卓越推及到全体民众.把原属于哲人的自由教育或德性教育推及到全体公民现代人不再相信人的自然不平等,不再相信少数人的德性卓越与多数人的平庸之间的区隔,而宁可相信人人平等的大众性社会。所以,现代人在道德领域只用道德与不道德来分类并依此提出人的道德要求。所谓“更道德”在现代性条件下实在是个虚假的命题。只有重返古典.它才可能是一个真实的命题。

二、两个错误的前提性假定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所以注入了德性上的要求,是与附加在教师身上的更高的道德要求这样一种认识有关。而这种认识存在两个前提性的假定:一个是道德可以分层次.大致可分为道德水准高和低两类.或者社会上一部分人道德水准高.还有一部分人道德水准低;一个是道德水准高的人有利于养成学生的道德情操与道德行为因而更适合担任道德教育者身份这两个前提在现代性方案中是颇成问题的。

先看看第一个前提道德可不可以在水准上分层次或者有无水准之说?以往都把大公无私或先人后己看成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不错,大公无私的行为确实存在,但并不能因此把它升为最为道德的品性。因为这样一种行为本身是一种偶然的行为.因而不能把一种偶然性的行为当作一种普遍的理性要求休谟就把道德的基础奠定在情感之上.但我们知道情感具有任意性和偶然性.由情感激发出来的道德显然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康德也不承认一种偶然性的行为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因为在康德看来.任何经验或情感的东西都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只有合乎纯粹的实践理性的要求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

从道德的特性来看.道德是一种非理性下的行为按照康德的观点.真正的道德价值在于.道德是超脱于任何功利和经验的,或者说,道德既不是理性的产物,也不是非理性的产物因为道德行为有了理性的考虑必然就有了经过计算的功利因素.而任何情感或经验下的道德行为必然是因具有了偶然性而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于是.康德把真正的道德价值看作是纯粹的实践理性的产物但人何以具有纯粹实践理性呢?或者说.人何以预先知道某一规范必然会成为众人共同遵守的规范呢?康德给出了一个绝对命令.但他没有回答人何以具有这种能力的问题所以.康德要为道德奠定~个基础的努力实际上是失败了——他既不相信理性可以成为道德的基础.也不相信非理性可以成为道德的基础。最终,纯粹的实践理性因为无法谋求“他人的行动规范同时成为你的行动规范”这样的命令而转向为一种非理性.真正的道德也就成为了一种偶然性的行动结果。

从康德的观点来看.道德可以区分为具有真正道德价值的和没有真正道德价值的两种所谓没有真正道德价值的并不是不道德.它也是一种道德。由此我们可以用道德与不道德来区别某种道德上的行为.而不宜用道德与更道德或对道德做出水准上的分层。从实践上看,我们也无法准确地区分出有德之人与更道德之人.事实上.我们在选拔教师之时并没有把最有德之人作为首选。因为在理论上很难做出道德水准上的分层.因而也无法找到具体的考量标准。所以,第一个假定是存在问题的。

第二个假定也相应地存在问题如果真正的道德是一种偶然性的东西.我们道德教育上的理性规划必然与这种偶然性相冲突:换言之。道德无法通过知识的传授直接获得,它只可能是在教育中的偶然性的获得。如此的话.我们学校道德教育恐怕“就得培养这种笼罩学生周遭的自学的神秘氛围.而贬低教师的任何公认的贡献。”网至少.是否可以培养道德崇高之人无法在理论上找到确凿的根据从经验上看.任何一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可以分为有道德之人与不道德之人两种,这充分表明:有德之人与无德之人都不是学校教育的必然性结果.换言之.我们不能把有德之人归结为学校教育之结果.把无德之人归结为其他因素影响之结果道德教育存在很多复杂的影响因素.正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推断道德水准高的教师必然培养出道德水准高的学生所以.第二个假定也存在问题。但是,反过来说,不道德之师肯定不适合担当道德教育者身份。所以,教师职业需要有一个道德要求,但并非是更道德的要求进一步考察.所谓道德与不道德都不能成为某种品性的判别.而只能成为具体行为的判断物这意味着一个人很难在任何时候都是道德的或都会做出道德的行为我们}j常对一个人进行道德上的考察时.通常只是依据他人有限的既往过去做出一种暂时性的、同时也是大体上的判断。因此.某人是否适合担当道德教育者身份并没有科学的考量标准.因而对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应该是针对教师的专业行为而不是针对教师的个人品性对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以及“更道德”的要求在理论上都存在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

看来.对教师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在理论上是没有说服力的.或者说还有待于从理论上做出合理的解释所谓的“底线伦理”、“可以不崇高但不可以”、道德与不道德两分法都是现代性道德的真实定位与理论辩护换句话说,在现代性方案中,只有道德与不道德之分界,降低了的道德目标实质上就是一个“合乎道德”的问题.所谓“更道德”在现代性方案中是缺席的因此.现代性道德理论无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惟有以合乎道德作为教师专业的道德标准

三、回到现代性中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从教育学上看.人们对教师专业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尽管有德教师不一定培养出有德的学生但在现代性条件下.人们对教师专业的更高的道德要求面临着理论困境其出路在于.或者着眼于现代性,用道德与不道德两分对教师专业提出道德要求:或者回到古典德性的视野.相信一个人性最高可能性的社会.惟此才可能对教师专业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但由于在现代性条件下教师无法承担起人性最高可能的表现者.在重返古典之时.“教师”也同时回到了古典自由教育下的哲人教师古典哲人教师显然与现代的大众教育不相称所以.回归古典德性视野恐怕很难行得通惟一的出路就在于遵循现代性的设计方案.以道德与不道德(非道德领域除外)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分界标准.以合乎道德作为教师道德规范的根本要求为此.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必须严格遵守规范所具有的边界如果以合乎道德审察现有的教师专业道德要求.我们会发现一些不合适的、甚至是虚空的加在教师身上的道德信条。不错,教师专业是有特殊的道德要求.因为教师必定是道德教育者但在现代性条件下.教师专业的更道德的要求在理论上存在困境特殊的道德要求并不等于更道德的要求对教师专业的道德要求来说.也必须是合乎人性的人性固然是有卓越之处.但并非可以因此做出普遍的理性规定教师专业的特殊的道德要求在于.在其他人或专业看来是非道德的东西.但对教师或教师专业而言则是一个道德的问题比如.在危机关头,一般人自顾逃生并非是一个道德问题.但对教师而言则可以成为一个道德问题然而这也仅仅是一个合乎道德的问题而不是“更道德”的问题因为“更道德”是在比较的意义上而言的.上面的例子并没有一个比较的坐标以合乎道德作为教师专业的道德要求既避免教师专业道德要求可能走向虚空或脱离人性.同时也可以依此对不合乎道德的教师行为进行令人信服的批评。

在现代性条件下.以“合乎道德”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总体要求并不反对我们对教师提出的德性上的要求.我们甚至可以把教师的道德追求界定为道德崇高,但这仅仅是一种口号或者说是人们的期望所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特别要注意口号与规范的区别。

参考文献

[1]泰西托雷.亚里士多德对最佳生活的含混解释[A].刘小枫陈少明.政治生活的限度与满足[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60.

[2]施特劳斯.马基雅维里[A].施特劳斯.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327

[3]施特劳斯.重述色诺芬《希耶罗》,旌特劳斯.科耶夫.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1;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A].贺照田.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86—97.

[4]潘希武.学校道德教育的路径转变与作用界定[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2008.

[5]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72E—D.

[6]施特劳斯.迫害与写作的技艺(节译)[A].林国荣译,贺照田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篇(4)

二、幼儿教师的职业特殊性

幼儿教师和一般的老师还不一样,他们面对的是一群“空白”的小孩,他们需要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而是如何去接受和理解这些简单的生活常识。幼儿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孩子们和这个世界的一座桥梁,孩子们通过幼儿教师去看这个世界。所以,老师的这个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世界更加美好,可以培养学生优秀的性格,为他们的成长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幼儿教师就像是春天的第一缕阳光,能够温暖孩子的内心,让他们爱上这个世界。

三、幼儿教师的“年轻活力”

在以前的理解中,“老师”一词指的是年老资深的,但是幼儿教师却很不相同。因为小孩子们有很大的活力,他们几乎是不“受控制”的,所以要求老师也要具备同样的“体力”,这样才能够关注这群“小恶魔”。所以,幼儿教师多是一些具备活力的年轻老师,他们在精力这个方面更有利于成为合格的老师。“年轻活力”的老师可以和小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可以哄他们开心,可以带他们出去玩,关键是能够更快地接受一些新鲜事物,更容易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些“年轻活力”同样也存在着弊端,对教育的经验比较少,耐心少、责任感不够等。所以,年轻活力的老师更应当具备责任感,用责任感去约束自己,克制自己的脾气,更好地、更加耐心和恰当地和孩子们交流。幼儿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人生信条”,切实做好榜样,引导孩子们看到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四、成为好老师的标准

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是老师们从踏入这个行业一直到退休都在考虑的问题。其实成为老师最重要的就是责任感,如果有责任感,即使教学不好也不会“误人子弟”。但是如果没有责任感,那么可能会对学生的一生都有不好的影响。有人说,医生是一个“性命攸关”的职业,但是老师何尝不是,它是和人一生的经历都息息相关的。要想成为一个好老师,有如下标准:具备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有充分的耐心和爱心;能够使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可以成为孩子们的朋友;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五、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

好老师有标准,那么如何成为好老师仅仅遵守这些准则是不够的。因为成为一个好老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所以成为一个好老师,首先要将好老师的标准记在心里,然后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去灵活改变教学方法。还有,就是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不断学习新的育人方式,创新自己的教学之道。从幼儿教师的角度来讲,好的老师也许更能够得到孩子们的喜爱,能够通过平等的交流去和学生做朋友,可以一起玩耍,一起学习。幼儿的内心非常的“脆弱”,他们很容易就会受到影响,老师的一些话或行为可能就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因此,老师要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丰富的知识世界,更是正确的世界观。

六、收获幸福的职业成就感

篇(5)

2心理教育涵义及形式

心理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其个性的教育。心理教育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心理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个性的自我完善。其目标为关注个人合理的心理需求,重在提高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以塑造个人完善的人格。各类学校积极挖掘本地资源,采用各种形式开展活动,以期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和完善人格。心理辅导课是心理教育最有效的形式。它是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团体心理辅导及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各种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潜能,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达到塑造和完善人格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形式。然而在应试的压力下,心理辅导课的课时极其有限,而且学生心理问题解决,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整合。班主任则是心理教育强大的支持力量,而班主任的心育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3心理—道德教育涵义及形式

3.1心理—道德教育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在分析学生问题的时候,总是可以发现心理原因和道德原因共同存在。如一起青少年团伙抢劫、案,罪犯均为初、高中生,从这一案件的表层原因分析无疑是道德沦丧,但深层追究会发现,在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爱寻找刺激的心理特点之上,再加上道德认识模糊时就有可能走上“街头拦路行凶”。而现在很多中学生自杀案例背后,除了自身的认知偏差、耐挫力差等心理原因,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悲剧发生的根源。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为了更好地通过知、情、意、行四个层次帮助学生解决人生发展中的问题,于是提出了以心理教育为基础,道德教育为导向的“心理—道德教育”。这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指二者的有机联系,其理想状态是二者融为一体。这是一种“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的教育过程。

3.2心理———班会课在“心理—道德教育”理念的引领之下,如何将其应用于实践,并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笔者尝试将这两大教育的实施形式相结合,取长补短,“心理———班会课”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将心理辅导课与班会课相结合的探索。调动班主任的力量,利用班会的形式,融入心理辅导课的理念,实现更好的教育功能。

4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心理—道德教育新探索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认为,并不是在问题产生之后,去想办法解决。而是在问题产生之前,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之中,就去挖掘积极的力量源泉,培养积极心态。新理念的融入,让心理———班会课又有了新意:

1)主题更为积极。相对来说,以前的主题更多的是在班主任发现班级最近的共性问题,或是某种社会背景的契机之后而形成的。简言之,更像是“就问题论问题”。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之下,主题可以与问题无关,只是与学生的积极的经验、品质和环境有关就可以成立。

2)过程更为积极。积极心理学注重在过程之中,个体的对于自己的认知,积极的思维角度、鼓励的运用以及最终目标的扩大与生活化。于是,积极的故事激励、事件的真实再现、表扬与被表扬更多地应于课程之中。

3)目标更为积极。与先前的“解决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现在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更为阳光的心态和积极的品质,体验幸福,品味快乐。

篇(6)

一、中学教材中的古诗文蕴藏着伦理道德的内涵

1. 仁爱孝悌。这是中华伦理道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以爱人为核心,是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道德学说中最基本和最高的德目;孝悌,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是伦理道德的基础。这种道德在社会生活中进一步推广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从而形成了亲亲仁民、仁民爱物的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形成中华大家族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教材和读本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捕蛇者说》、《项脊轩志》、《祭妹文》等课文,辐射着这种伦理的精华。

2. 精忠爱国。几千年来,是什么力量把中国疆域里如此众多的民族紧紧地集结在一起?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伟大的爱国主义传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无数内忧外患,几乎濒临绝境,是什么力量使其维系不坠?也正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战国诗人屈原,虽遭排挤冷落,一心报国,甘愿与祖国共存亡;南宋诗人陆游,年近七旬,“尚思为国戍轮台”;巾帼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万里赴戎机”,保家卫国——课文中这些仁人志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感和“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的卫国行动,值得我们效仿和弘扬。

3. 谦和礼让。礼,是中华伦理道德的突出精神。作为待人接物的“礼节”,作为个体修养的“礼貌”,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礼让”,都是人的修养文明的象征。礼之运作,又有“谦和”之美德。中国人自古就提倡谦以待人,虚怀若谷的品德。“礼”之所以流传至今,乃至传到周边国家及海外,是因为它能促进团结,有利于治国。正是蔺相如的豁达大度,包容一切的情操和廉颇痛改前非的精神,幻化成锐不可当的巨大力量,使强秦不敢“加兵于赵”。

4. 勤俭廉正。中华民族历来就以勤劳节俭,廉名正直著称于世。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教导“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宋代司马光以“俭素为美”,平生所为正如他在《训俭示康》中所言“吾性不喜华靡”、“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明代王翱,廉洁奉公,疾私如仇,宁伤夫人不伤法度,此等正气,令人肃然起敬。勤俭廉正是中国人共同的价值取向,中华民族之所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和各种困境中能不断发展,与此是分不开的。

5. 勇毅力行。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惧”。凡有仁德之人,必是勇敢的人。同时,“勇”往往和“毅”联系在一起,中国自古就注重坚毅品格的培养,“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就是对“毅”的提倡和赞扬。文天祥,在元人的百般引诱和九死一生的情况下,忠贞不渝,舍生取义;谭嗣同,变法失败,放弃出逃的机会,慷慨赴难,杀身成仁。在他们身上,勇毅力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此外,诚信知报,见利思义,尊师重教,崇尚节操等伦理道德,在中学古诗文中都有反映。

二、学习古诗文应帮助学生确立道德观念,陶冶道德情感,磨砺道德意志,从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1. 确立道德观念。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如果对道德观念缺乏了解,就谈不上道德行为的形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掘和利用课文中所蕴涵的道德观念,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地进行说理教育。如,《爱莲说》教育学生“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岳阳楼记》教育学生以公为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师说》教育学生尊师重教;《涉江》教育学生坚守节操,不随俗沉浮等等。同时,要利用课文涉及的名人逸事进行教育。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2. 陶冶道德情感。道德情感的培养,是促进人们践行道德义务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对于真理的追求。”特别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法律规章日趋复杂无情,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认为,这种情况需要高情感加以平衡。否则,人人厌烦不安,从而种下人际冲突的新种子。因此,培养道德情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7)

作者:陈金环 单位: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工业系

由于这门课程是一门集理论、实训为一体的课程,因而对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尤为重视。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也常常采取“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的方式。譬如在本门课程第一、二节中,即电气控制图的组成与分类以及绘制电气控制图的过程中,我们对教学过程中提出的教学方法与建议就包括:在任务教学法的贯彻中,我们要做到实现以某种型号的机床电气控制图为例,讲解电气控制图的组成与分类。笔者认为,这一过程的实现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学生的主动思考和练习。但该节的学习光采用着这种任务教学模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训教学法,即让学生根据实际电气控制图来辨识其具体为哪些类别。这样就把学生对该节课程的理解贯彻到实际的动手能力中,提高了实际操作性,也增强了教学效果。在第二节中,同样的方式,采用任务教学法执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分析电气控制图的特点,什么是原理图、流程图以及进入每个图的作用与特点,从而认识基本电气元件图形的符号。这只是基本的课堂教学,要想学生更扎实地掌握每个细微的知识点并将其更好地用于实践,我们必须采用实训教学联系法,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电气控制图的前提下抄图并进行分析。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尤其是对子机电专业的教学中,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影响,它们的完美结合才是我们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根本保障。

然而,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原因阻碍着实践教学的执行与发展,实践教学的展开并不完全严重影响了它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从而影响到了课堂效果的实现。在我们高职教育的日常化教学中,我们实践教学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其中主要包括:很大一部分教师对于高职的实践教学并不是十分重视,他们常常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主要讲解完课堂教学中所需要讲解的主要知识点继而将实践教学遗忘;国家对高职教学的许多扶植力度尚未完善,这直接导致了在实践教学的执行过程中经费的紧张,经费的不足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师资的严重缺乏以及实施实践教学的设备的严重滞后。针对以上两个主要问题,笔者认为,想要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就必须要从我们薄弱的实践教学抓起。然而,要狠抓我们仍面临严重困难的实践教学,我们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观念,从自己脑中牢牢树立以人才为本的理念,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建设,这要求我们教师,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同样需要抱着积极负责的态度,将自己所教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前程系在自己的肩头。

积极明确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即评价一个人才的优秀程度,应该有其实际绩效来决定,真正健康的人才选拔制度,理应是“不看学历看水平,不看背景看业绩,不看年龄看素质”,对于工程、实验技术人才队伍,更应该做到“不看文凭看技能”。这样才能使得全校上下更好地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并最终将其更好地付诸实施。其次,站在国家的角度,国家也应该更好地完善对高职学校的政策倾斜力度,将对高职教育的政策扶植落到实处,积极完善相关的设备采购与投入使用,提升管理水平,争取让每位理工科的高职学生都能在课后亲手实施对该节理论课程的实践操作,这样可以极大地加深他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动手能力。

篇(8)

传统的医学院校道德教育工作机制为党委统一领导、党群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各司其职共同实施。但在实践中,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与团委、宣传部、学生处等各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和联动机制,资源分散,在教育内容、方式、载体、评价等诸多方面无法充分释放彼此的活力要素从而达到深度合作。从外部来看,医学院校的德育工作与其他高校、卫生管理机构、实习就业医院、社区、家庭等主体之间的协同性也不够。忽视了家庭的教育动力作用,与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互动也较少,未能实现与用人单位和社会行业之间的紧密结合,没有做到将德育从校园延伸到课外和校外。

1.2医学生道德教育尚未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首先,没有形成以思政课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教育平台。不少医学院校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甚至科学主义至上,但忽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思政课课时开设不足且普遍实行大班授课,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障。医学人文修养课程大多为选修课程,课程种类单调,课时数量较少,课程资源匮乏,无法发挥合力作用。其次,重视理论讲授,轻视道德教育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在制度、人员、经费等方面保障力度不够。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不清,衔接性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活动形式与活动主体较为单一。再次,道德教育网络平台构建滞后,对学生的网络心理与行为缺乏了解,不能及时跟进医学生的思想发展实际和及时介入医学生道德成长的全过程,容易造成教育真空现象。

2协同理论及其与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联系

2.1协同理论的内涵特征

协同理论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Haken)首次提出,强调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协同发展的过程,需要参与各方具备共同的目标,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围绕共同目标形成共享理念,构建沟通机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近年来,协同理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应用成果。作为一种提高组织创新绩效的有效方式,协同理论目前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转变教育理念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托。

2.2协同理论及其与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联系

医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是一个开放性和创新性并行的课题,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具有复杂的有机结构的整体,它不仅需要专职德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而且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协同过程同医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发展存在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目标的一致性。协同理论,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通过优化组合和相互协作,发挥各自特长与优势,促使某一目标的完成。医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涉及相关教育部门、社会、家庭以及医学生群体自身,都有着各自的利益和目标,但在促进医学生发展这一目标上是一致的。这种目标的一致构成了各系统协调合作的利益基础和前提条件。系统的开放性。协同理论认为,通过与外界进行不断的物质、信息与能量交换,系统才得以将所需信息输出并维持其正常的生命运转。在这种交换过程中,系统经历着复杂的螺旋上升式能量转化与优化成长过程。医学生道德教育的协同发展,需要各参与主体积极为医学生创造道德成长的平台和空间,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为医学生道德教育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这是推进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条件。机制的协调性。协同理论认为,系统内部的每个要素与元素都有其存在的必然价值,任何单个个体的缺失都会破坏系统的整体性并导致其正常功能的丧失。系统协调得好,整体就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会制约系统任务目标的实现。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机制的确立将各参与主体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突破体制的限制,相互协调,共享资源,及时沟通,朝着系统的目标前进,这是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

3医学生道德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分析

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使得医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心态、行为方式和行为选择正在发生改变,主体性意识正在觉醒,这就要求在对医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时,通过观念创新、平台搭建,加强教育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立足医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能够促使医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参与教育过程的内容和途径,增强医学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1积极树立协同观念

为达到医学生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需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和决心,首先在观念上确立协同意识,树立“大德育”观念,改变传统德育中单兵作战、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局面和做法,积极推进教育主体之间在观点、资源、信息方面的交流和共享,在创新发展的方向、原则、方法和环节等方面以开放的心态兼容并蓄,努力做到教育资源的整合、教育部门的融合、培养模式的革新和运行机制的优化,以尊重医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前提,充分发掘医学生的智慧潜能,尊重医学生的人性需求,肯定医学生通过正当手段获得个人利益的行为,激发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让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道德精神的魅力,体会压力和痛苦、快乐和成就,从而提升道德的底线,提炼生命的价值。

3.2搭建校内外协同平台

良好的协同发展平台是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搭建协同平台不仅能提升整体德育的质量,各参与主体通过相互合作和交流在平台中得到了锻炼,实现了双赢的效果。要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扬长避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稳定的教育协同结构。高等院校教育资源丰富,如何协同这些资源,使其变成自然而有序的教育常态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从校内系统来说,重要的不是可利用资源有多少,而是如何组织这些资源成为最具实效性的教育手段。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厘清医学生道德教育的组织管理机制,落实校内参与主体的工作内容和管理职责,形成教育资源共享、良性竞争、优势互补的管理体系。德育教师要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了解医学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寻找德育与医学生专业精神培养的契合点,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督促各临床专业课教师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义务,实现医学专业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科教学活动“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学校管理层负责专兼协调,统筹规划,从领导机制上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新格局,在制度建设、经费保障、平台搭建、校园文化、网络引导、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提供充分的支持,努力营造民主法治、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仁爱厚德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医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的内驱力。从校外系统来说,形成同城高校、卫生管理机构、医院、家庭、社区融合一体的校外德育网络体系。与同城高校定期开展德育活动,共享思政理论课、日常大学生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体会与经验;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事件等社会热点问题层面,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比校内德育工作者更了解具体的内容;就医疗卫生工作而言,社区联系着卫生管理机构、医院和普通群众,社区日常工作内容映射着医疗卫生系统跳动的脉搏,可以协同发展使他们参与到医学生德育工作中。医院实习是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成长中的重要一站,在相对固定的实习地点和较长的实习跨度内,实习医院自身的人文氛围和职业环境对医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和规范。学校和实习医院可以根据实习计划和要求,共同制定严格的实习管理考核制度,对医学生的德、能、勤、廉等方面开展综合评价,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一体化。

篇(9)

1.1爱国守法、敬业爱生

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热爱祖国,拥护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严格遵守宪法及法律法规,自觉贯彻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把依法执教作为自己的职业义务,坚决不做出任何有损于国家利益的言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基本要求就是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安心于教育工作,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所有的光和热。同时,我们要真心关爱学生。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而高校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主要就体现在了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1.2教书育人、严谨治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所以,教师敬业的首要表现就是做好教学工作。科学研究是艰苦的、严肃的事情,需要严谨的精神和态度。但是在教师中也出现了求名争利、心态浮躁、治学不严谨等问题,突出表现形式就是科研成果的粗制滥造,重量不重质,甚至出现了伪造数据、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等现象。南京大学韩儒林教授有一副对联: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作为高校教师要要摒弃浮躁情绪,有耐心下苦功夫去弘扬科学精神、恪守学术规范,要坚决抵制学术不端的行为。

1.3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所谓服务社会强调要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而为人师表则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要言传,更要身教,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措模。说过“: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当代高校教师,要用自身的良好行为,从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治学态度、行为举止等多方面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老师们通过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的处事态度,教给学生怎么做人、如何做学事。正是这种示范作用,一直以来“为人师表”都是学生们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往往“胜于言教”。

2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2.1提高高校教师法律素质

高校教师作为学生们在校期间最为密切的人,他们在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所体现出的法律素质,会对学生们产生直接的影响。老师们应积极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培养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养成守法习惯,提高他们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注重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树立法治的思维习惯,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法律专业的书籍、参加法律讲座、关注与学生有关的法律法规来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树立法治意识。

2.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学习

品德高尚的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来的努力,尤其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自我修炼与自我完善而逐步积累形成的。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不会在提升道德修养中迷失方向,才能真正培养出高尚的师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主要是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和相关部门组织集中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不会受时间、地点得限制,有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但是受个人水平和自控力等方面的影响,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组织集中学习,就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职业道德学习,能够克服自主学习的不利因素,使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

2.3加强高校教师的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最终归宿,只有通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道德实践,才能真正对自身塑造良好的师德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做法有三点:一是钻研业务。二是科学研究。三是关心爱护学生。

篇(10)

作者:惠延岭 单位:郑州市国防科技学校

在数控加工中,通常粗精加工一次完成,说以粗精加工有时候放在一个工序中,所以和普车有很大区别。学习机械加工工艺文件要加工工艺参数为重点。在数控教学教学中,由于课时少,设备少,教学往往过于强调指令的学习,对于加工工艺参数的学习几乎没有。加工艺参数是零件质量的重要保证,提高学生对选择合理的工艺参数学习是不可缺少的,切削用量不仅是机械加工必须确定的重要参数,而且其数值合理与否对加工质量、加工效率、生产成本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生产实践表明,灵活应用切削用量,在加工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学生对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加工工艺参数学习是提高学生技能的保证。

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学习是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有助于学生对机械加工知识有一个系统学习和提高,毕业后才能较快地入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之中,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机械加工工艺文件是系统地学习和指导作用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车工实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机械加工工艺文件对有助于数控实习合理安排。机械加工工艺文件是在具体的生产条件下,把较为合理的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按照规定的形式书写成工艺文件,经审批后用来指导生产。将工艺文件的内容,填入一定格式的卡片,即成为生产准备和施工依据的工艺文件。总的来说,工艺流程是纲领,加工工艺是每个步骤的详细参数,工艺规程是某个厂根据实际情况编写的特定的加工工艺。通过工艺文件的工艺流程可以科学的安排实习教学,对实习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机械加工工艺文件对有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实习中,学生根据机械加工文件的要求独立完成实习任务,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提高有指导作用。从工具、量具到刀具的选择必须自己解决,零件虽然简单,但需要磨外圆刀,镗孔刀、端面刀,及相应的钻头、量具等工具的准备,还要自己根据加工工艺选择加工顺序,选择切削用量等,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独立的工作能力,想加工出来,也是不可能的。显著提高有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械加工工艺文件在车工实习中有助于学生对零件的作用及工作条件、表面几何特征及组成、表面质量、材质性能方面的技术要求、结构工艺性、机加工方法达到结构要求的难易程度等进行正确的分析,以明确加工的内容及要求,从而正确地选择加工方案,确定加工顺序、走刀路线、选择合适的机床、设计夹具、选择刀具,确定合理的切削用量等,能提高学生知识把握的全面性。

机械加工工艺文件对安全隐患有指导作用,实习存在学生分布广、实习场地情况各不相同等特点,首先要做到严格遵守实习安全操作规程,包括安全事故隐患、设备使用与维护的问题以及预防是车工实习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一旦学生出现安全事故,将对学生、家庭、学校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教师教育学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学生安全、守纪、顺利地完成实习任务是不容忽视的。机械加工工艺文件中工艺参数的选择,和工件装夹和走到顺序为实习安全提高保证。机械加工工艺文件在科学合理的规定工艺顺序,加工工艺参数,时间定额等多方面内容,是科学合理安排加工重要依据,是按现代企业要求进行的,有助于学生的安全。

上一篇: 物理学习论文 下一篇: 马克思实践观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