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08: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女性消费心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025―03
投稿日期:2005-12-08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基金资助课题编号:05C690
作者简介:谢小龙(1960-),男,湖南新田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分析知识女性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探讨相应体育营销手段,促使知识女性成为未来体育营销中的亮点,促进体育市场的开发及知识女性本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4个省辖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知识女性。这些城市包括长沙、株洲、邵阳、上海、北京、广州、沈阳、西安、郑州、武汉、深圳、厦门、桂林、福州。
1.2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调查样本总量800人,采取分层随机抽样,问卷回收777份,回收率98.%,剔除无效问卷34份,有效回收率为92.7%。在问卷设计好后,作者选取了37位经济学,体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对问卷进行了效度评分,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1.2.2访问调查法 为了解全面情况,在进行了问卷调查后,又和部分调查对象进行了座谈;而后,又派调查员走访了长沙、株洲、邵阳等地的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体育用品等体育消费市场,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1.2.2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相关论文60余篇,阅读了《消费者行为学》、《体育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等相关书籍。
2 结果与分析
2.1知识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基本情况根据调查结果,知识女性年体育消费500元以下者占68.6%,501―1000元者占16.5%,1 001元以上者占14.9%;知识女性家庭进行体育消费时,由知识女性自己做主的构成比为66.2%,家人共同协商的构成比为22.7%,知识女性不做主的构成比为11.1%;从体育消费结构看,知识女性在过去一年没有进行运动服鞋、运动器材、体育资料、体育彩票、健身健美、观看比赛、体育旅游消费的构成比分别为1.6%、56.7%、48.9%、54.2%、35%、46%和42.6%。由此可知,目前知识女性的体育消费水平偏低,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
2.2 影响我国知识女性体育消费的因素刘志强曾对我国体育消费心理的影响因素做过一些分析,认为现阶段影响我国体育消费心理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政治因素。这对于分析现代知识女性体育消费心理的影响因素是有借鉴的。从消费心理角度讲,影响知识男性、知识女性体育消费心理的因素是有差别的。通过对知识女性的体育消费心理的调查,笔者认为,当今知识女性体育消费的认知、理念、消费意志以及动机、态度、习惯等心理活动,不同程度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2.2.1个人经济收入水平对知识女性体育消费起主要影响作用 一般情况,个人经济收入水平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但是,我国大部分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中下水平,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家庭还占少数。从调查结果看,月收入1 000元以下的知识女性为23.5%,1001~2 000元者为48.4%,2001元以上者为28.1%。认为经济收入影响自己参与体育消费的构成比为30.6%,居首位。因此,尽管知识女性在经济上获得了一定的解放,但因为家庭的因素,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等,经济收入水平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知识女性体育消费的动机。
2.2.2体育产品质量是影响知识女性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
知识女性文化素质高,对体育产品要求也高,品位不一般,与其他女性相比,更善于精挑细选,更讲究耐用美观。从调查结果看,有26.9%的知识女性认为,体育产品质量是影响自己参与消费的重要社会因素,居第二位。
2.2.3体育价值观和体育能力是影响知识女性体育消费的又一重要因素 对体育价值的认识是促成体育消费的一个重要前提,知识女性大部分对体育的价值和功能有较好认识,但是很大一部分知识女性体育能力有欠缺,没有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项目,据调查,知识女性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消费兴趣存在着高度相关(r=0.813)。
2.2.4体育文化氛围也是影响知识女性体育消费的因素之一人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随年龄的增长并接受文化教育和熏陶,形成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标准。因此,体育文化观念的形成,有它独特的一面,没有直接的教育和直观的熏陶,很难在人的头脑中产生良好的印象。根据调查,有20.1%的知识女性认为,体育文化氛围也是影响自己参与体育消费的因素。改革开放26年多来,尽管知识女性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有了新的变化,但由于所处体育文化氛围的不同,知识女性的体育消费态度,认知和情感存在很大的差异。
2.2.5环境因素也是影响知识女性体育消费的因素之一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消费环境,自身所处群体环境、地理环境和体育设施环境。就体育消费环境而言。据调查,知识女性参与健身、健美的环境并不理想,许多知识女性想到环境优雅、设备齐全、价格合理、服务周到的消费环境中去健身,但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这样的环境。知识女性所处的群体环境中,很少看见自由组合的健身群体、女性体育俱乐部。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知识女性体育消费心理。同一城市的不同地方、同一地区的不同区域对知识女性体育消费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身处体育运动中心区域的知识女性体育消费欲望要比远离体育运动中心区域的知识女性强,她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3体育市场营销策略针对知识女性体育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及体育消费心理的影响因素,体育用品制造商和中介组织在开发和销售知识女性体育产品时,宜采取如下营销策略:
2.3.1体育产品策略知识女性体育消费者对体育产品的需求,主要是心理、精神的需要。知识女性情感丰富、想像力丰富,对各种新事物很敏感,对美的追求比较强烈。她们通过购买体育产品和使用产品来寄托自己的某种情感和展示自己的个性,获得心理和精神的满足。为此,对体育产品制造商、经营者提出更高要求,体育产品必须从功能、质量、设计、包装、服务等方面去迎合知识女性体育消费者。首先,注重体育产品的内在质量。中青年知识女性比较注重体育物质产品的
性能质量,能让知识女性满意,可谓是较好的质量。
其次,注重体育产品的功能和效用。知识女性购买体育实物产品(运动服装、运动器材)和服务产品(健身运动)都注重较强的功能和效用。华而不实的体育产品(次品运动器械、动而无效果的服务)是不会使知识女性产生购买欲望的。为此,要求体育产品制造商为知识女性开发功能和效用较好的体育产品。
此外,要注重体育产品的外观设计。知识女性体育消费者选购产品时多数重视产品的美观大方,美而不艳,奇而不特。为此,开发与经营者力求包装、装潢新颖,细致方便、产品命名富于联想,这样可激发知识女性购买欲望。
2.3.2价格设计策略价格问题是体育经营者最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知识女性体育消费者最关心和敏感的问题,对中青年知识女性体育消费者来说,更是如此。“价廉物美”是多数知识女性购买体育产品的基本标准。所以,价格策略包括设立价格目标、选择定价技巧和进行价格调整是激发知识女性体育消费的关键问题。一是对一般体育产品采取低价策略,对新上市的体育产品、高质量服务产品采用高价策略,在销售途中采取调价策略。二是依据不同地区,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级别的竞赛服务设立不等价标准。三是注重体育产品价格的心理功能,使广大知识女性体育消费者通过产品价格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2.3.3促销设计策略促销设计策略是满足知识女性体育消费者心理最为关键的营销策略。要想扩大知识女性体育消费需求,使知识女性体育消费者乐意购买,就必须采取有效的促销策略。
1)采用体育明星广告策略。知识女性在互联网和电视机前消磨时间长,对阳刚之美的追求甚于其他群体,体育明星广告的形、声、色等特点可以诱发知识女性产生购买欲。一则好的体育广告可能激发更多知识女性加入体育消费行列,一分造词绝妙的广告词可能吸引更多从前对体育赛事漠不关心的知识女性尝试体育消费的效果。由此可见,宣传广告是最佳的促销策略。
2)运用感性促销策略。多数女性消费者购买体育实物和服务时都具有强烈的感性色彩,一是对某一体育商家或某一运动品牌或某一健身场所产生偏爱,则会在较长的时间内成为其忠实的顾客。为此,适当采取赠品促销,试用(练)促销,是开拓知识女性体育消费市场的重要途径。
3)加强体育文化宣传,改善体育消费环境。对于知识女性群体,其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如果向她们提供科学而先进的健身方法、可以激发她们的购买欲望。多功能的健身器材、优美的健身场所、现代化的体育场馆等环境是吸引知识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重要手段。
3 结论与建议
1)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知识女性比例不断增大,已成为极为重要的人力资源,正确引导知识女性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构建和谐社会,而且有利于繁荣体育市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2)目前,我国知识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不高,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体育消费结构仍不合理。
发展现代农村休闲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之一。把农村的自然风光、农耕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入到传统旅游文化中,为消费者提供休闲、观光、体验等服务项目。不仅使旅游者领略和感受当地农耕文化、民族文化,甚至把休闲旅游产业、休闲旅游产品、休闲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结合起来,形成多功能、高效益的多功能产业。目前,我国学者对女性休闲旅游的现状、特征、问题与吸引策略等进行了研究,且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何贵香《基于CNKI文献检索的我国休闲旅游研究领域热点问题综述》中认为休闲旅游产业、休闲旅游产品、休闲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文化对休闲旅游发展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张红萍《女性休闲的现状与问题》中认为透过休闲生活的质量,可以看到女性解放的程度。蒋素梅《休闲旅游的特征及女性休闲旅游吸引策略研究》从社会存在的阻碍因素、旅游环境中所存在的阻碍因素,女性个体中所存在的个体因素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女性旅游的阻碍因素,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吸引女性旅游的策略。新的《中国旅游法》的出台,使中国的旅游业逐步走上正轨。但是法制建设下的现代农村休闲旅游中,对女性旅游者角色的法律诉求与服务者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却是不多,且未受到重视。
一、女性旅游者角色的法律诉求
旅游者是旅游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女性旅游者,对旅游消费无论是在心理、能力、时间、保障上都有很多的诉求,并在努力寻求法律的支持和保障。
1.消费心理和能力的法律诉求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有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需要。把收入一部分用于旅游的观念,越来越受到女性的青睐。有的不仅用于国内旅游消费,甚至走出国门,去领略和感受世界各地的美景、美食、购物和文化。《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第二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明文规定,女性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家庭生活中都依法享有各项权益和权利。使女性旅游者有能力去旅游成为可能。
2.消费时间的法律诉求
根据《劳动法》第三条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第十条用人单位在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第四十五条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使女性上班族利用节假日旅游或带薪休假旅游有了法律的依据。
3.消费保障的诉求
作为女性旅游消费者在旅游中有:①交通、设施、设备、通讯等安全的需求;②消费项目多样化的需求;③消费者权益保障的需求等。《旅游法》第四十九条明确作了规定:为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的经营者,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第五十条旅游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二、女者的职业素养培养内容和途径
现代农村休闲旅游中,女者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现代农村休闲旅游行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女者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势在必行。
1.生存技能的培养
《旅游法》第二十七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六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培训的内容和途径有①专业知识的培训,如组织学习旅游景点和文人景观的相关知识,举办各景点旅游知识的比赛;②专业技能的学习,如农用机械的使用,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劳动技能的正确展示,如印染、织布等;③民族乐器的演奏,民族舞蹈的表演;④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⑤带有民族印记的特殊的生活场景如迎亲、祭祀等重大节日仪式的展演等。通过各个方面的培训,提高女者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2.自身形象的打造
“人无礼则不生,国无礼则不宁”。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社交场合,个人的礼仪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个人的礼仪既包括个人的生活礼仪,也包括个人的社交礼仪、职场礼仪、甚至外交礼仪等。要求仪容仪表得体大方,言行举止谦恭礼貌,热情主动,有礼有节地为顾客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
3.服务能力的培养
女者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对其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综合化、规范化和现代化。(1)与人相处能力的培养。女性广泛服务于各旅行社、旅游景点、宾馆、酒店等各个地方,有的从事旅游产品的制作和经营等。需要与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旅游者进行沟通交流,掌握与人相处的技巧确有必要。与人相处的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在:①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语言表达亲切自然、规范准确、吐字清晰、语音语调和谐流畅。②沟通能力的培养。要求态度认真、语气自然、是非分明、得体大方。③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要求女者无论是站在自身的立场还是对方的立场,都能以大局为重,讲究团队协作精神,以营造和谐的旅游氛围。(2)化解矛盾能力的培养。在为旅客服务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如车祸、患病、失窃等突发事件或与顾客的矛盾和纠纷等,女者应充分发挥沟通联络的作用,化解企业和顾客的矛盾,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达到企业和旅游者的双赢。①以礼待人。孔子说:“礼者,敬人。”孟子说:“尊敬之心,礼也。”遵循规章制度和惯例,有礼有节地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②以情待人。要善于洞悉旅游者的心理、旅游动机、心理需求、兴趣偏好使旅游者玩得开心、吃得放心、住得安心。③掌握沟通协调技巧。a、原则问题是非分明b、趋利避害c、婉转拒绝顾客无理要求d、微笑不语e、保护和尊重顾客的隐私。
4.寻求保护的能力
女者不仅应履行应尽的义务,同时也享有相应的权利。寻求保护的方式主要有:①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②单位的保护;③个体自身的保护;④其他组织的保护等。农村现代休闲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朝阳产业。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不仅拓宽了农村就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搞活了当地经济,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更为保护本土资源和文化、增强当地农民的自豪感,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当然,法制建设下的现代农村休闲旅游对女性旅游者或服务者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规范化、职业化、专业化、信息化会是女者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蒋素梅.休闲旅游的特征及女性休闲旅游吸引策略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6(2),64-66.
[2]何贵香.基于CNKI文献检索的我国休闲旅游研究领域热点问题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0(8).
[3]张红萍.女性休闲的现状与问题.杭州:2004—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在网络购物革新的浪潮中,国内外学者对网络消费行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研究方法:数据挖掘、统计实证、基于营销理论的定性分析,并分别从算法、样本数据、营销理论的角度对网络消费者的行为方式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王崇,2008)。但是,并没有从整体上揭示网络消费者在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下所表现出的关联消费行为。
本文在分析关联消费形成因素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研究关联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对网络经营的经营格局调整和销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联消费的形成因素
(一)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时代性特征。消费社会的经济基础催生了消费文化,网络则成为消费文化传播与演化的助推器,对其推陈出新地加以创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群体消费文化并从各个方面影响人们的消费习惯,如广告宣传;在虚拟社区、聊天室、新闻组、论坛等网络族群中,其中的会员由于具有相同的网络价值观并且遵循同样的网络行为准则,少数会员的消费信息会对其它会员的消费观念产生很大影响。
在文化的进步和传承中,具有新颖性和消费者导向性的信息对于吸引消费者和改变消费者态度有着积极作用,同时群体意识始终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秋水,2008),消费者在网上购物享受乐趣的过程中,会考虑到与自己有关联的人或其它有关联的商品,比如女性消费者购买服装时会想到为自己的爱人或小孩购买服装;购买用于送礼的商品,会想到包装服务与物流配送服务;对替代品或互补品的购买。消费者的这些行为,受网络文化影响,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形成关联消费的基本动因。
(二)消费心理
从心理角度看,网络消费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包括需求唤起、信息收集、动态比较、心理认知、购买决策和心理满足等方面。但是,这只是目标性购买的心理阶段,是显性的;而随机性购买的心理阶段,则是隐性的,会随着目标购物的完成而生成,并影响到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行为。
在目标购物过程中,如果消费者感觉到购物氛围好、购物经历愉快、购物满意度高,则再次购物意图就强。因为消费者得到的参与满足感、轻松感和占有感会促使其以意犹未尽的心态去观摩其它品牌的商品,一旦发现中意的商品,会产生意外的满足感和收获感,在耐心选择的过程中,唤起心中的购物热忱。同时,消费者为满足信息刺激的需求也会产生多种寻求行为(于洪彦等,2005)。此时,顾客购买的是一种快乐,追求的是一种幸福,这样就形成了关联消费的内在动因。
(三)消费目标
随着网络销售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销售者在保证消费者购买到有价值商品的基础上,还得对消费者提供无形的有效服务。而消费者在自身需求得到满足后,更乐意全方位、多层次满足自己的需求,使消费目标更趋于多样化,这主要体现在商品资源的转型与服务细分两个方面。
由于网络购物只能看到图片和相关产品介绍说明,消费者在购买时感知风险比较大,在此时更加注重品牌名称与质量,会使商品的销售以品牌来划分档次。专业化的品牌根据自身的优势强项,集中在资源最好的某个领域后,再与其它有内在关联性的品牌进行优势互补、错位销售,激发消费者更大的购买欲望;实力较强的品牌,会最大限度地运用手中的资源做精、做细、做全面,系统经营各类商品,在形成主营商品的基础上,再横向扩展,纵向延伸,满足顾客的各种关联消费需求。
对于网络销售者而言,服务不再仅仅指接待服务,而是随关联消费的深入,出现了多层次细分。导购服务:网络购物者在选中符合要求的众多商品但不能确认具体购买目标时,就需要销售者通过对不同商品的比较进行详细解说和适度的引导;物流服务:消费者所购买商品需要专门的物流公司进行及时、迅速和安全的货物派送;销售服务:包括信息、交易安全服务与售后专门的维修和保养,如数字产品;个:新需求产生新顾客,有的消费者对商品有特殊需求,需要针对。
(四)购物条件
随着现代人工作节奏、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用于休闲、娱乐的时间越来越少。当去实体店购物受到时间、地域限制时,人们就更多的倾向于网上购物,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可随时满足各种消费需求。此时,商品种类丰富、价格更便宜、功能日益完善、购物日益便利、免受拥挤之苦、节约时间的网络商店,成为了消费者的首选,再加上它们的不断升级和扩容,为顾客提供了释放购物需求的最佳场所,形成关联消费的外部动因。
关联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本文通过电子问卷调查方式,将调查结果结合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调查对象为有网络购物经历者,调查时段为15天,总共回收问卷345份,有效问卷285份,有效回收率82.6%。问卷主体部分包括网络文化、消费心理、商品资源转型、服务和购物条件五个维度,每个维度有具体测度项目表示。
(一)有效问卷基本情况
人口统计变量指标中,男性占52.4%,女性占47.6%;年龄在15~20岁占2.2%,21~30岁占63.4%,31~40岁占28.7%,41岁及以上占5.7%;学历在大专及以下占35.6%,本科占59.7%,硕士及以上占4.7%;月收入1000元以下占21.2%,1000~1500元占14.5%,1501~2000元占12.7%,2001~2500元占20.6%,2501~3000元占23.4%,3000元以上占7.6%。
网络购物基本情况指标中,网上购买的商品,书籍报刊占20.1%,音像制品占12.6%,服装占26.3%,礼品占13.2%,通讯产品占17.4%,其它占10.4%;购物网站,淘宝网占38.7%,当当网占21%,卓越网占13.7%,拍拍网占10.2%,其它占16.4%;累计购物次数,1~3次占20.4%,4~7次占37.5%,8~12次占21.6%,13次以上占20.5%;累计购物金额,200元以下占24.8%,201~400元占28.3%,401~600元占20.3%,600元以上占26.6%。
(二)问卷信度分析
根据Cronbach'sα系数分析进行评价,研究构成每一维度的具体测度项目信度来测量问卷的内在一致性程度。首先对具体测度项目进行净化,依据为内在一致性信度分析结果,净化的标准是:如果某具体测度项目与总体相关系数低于0.5就删除该具体测度项目;如果删除某具体测度项目使Cronbach'sα系数显著提升,也应删除该具体测度项目。
根据分析结果发现消费心理维度的“获得赠品和积分”与服务维度的“获得具体的帮助”这两个具体测度项目与总体关系数分为0.485和0.386,小于0.5,根据上述标准应删除,且删除后消费心理维度的Combat'sα系数由0.765提高到0.842,服务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由0.823提高到0.884,五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在0.842~0.952之间,超过可接受水平值0.7。信度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具体测度项目净化后,问卷Cronbach’sα系数达到最低要求,具有良好的内在一致性。
(三)问卷效度分析
效度指问卷可真正测量出其所衡量概念的程度。本文运用方差最大的正交旋转法和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经过净化后的具体测度项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对KMO值小于0.5的数据不进行因子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具体测度项目的KMO值为0.875,大于0.5的标准,说明问卷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的X2值为7345.349,p值小于0达到显著,表明母群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做因子分析。正交选择后提取6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计解释方差85.517%。每个具体测度项目都负荷到原先制定维度上且单一因子上的负荷在0.782~0.889之间,大于最低标准值0.5,这表明问卷收敛效度良好。同时每个具体测度项目没有跨因子负荷现象,这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区别度。这些分析结果表明本问卷的五个维度划分是合理的。
(四)区别效度分析
区别效度指某一维度和其他维度在特质方面的差别程度。分析标准:如果两个维度间相关系数的平方小于每个维度的AVE值,或者两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小于AVE值的平方根,表明两个概念间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根据分析结果,五个维度的AVE值的平方根在0.811~0.845之间,而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41~0.67之间,任何两个维度的相关系数都明显小于每一维度AVE值的平方根,表明各个维度有较好的区别效度。
结论
本文在分析关联消费形成因素基础上,确定关联消费形成包含网络文化、消费心理、商品资源转型、服务和购物条件五个维度,并基于中国网络消费者样本设计出具有良好信度与效度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1.王崇,李一军.基于多属性效用理论的网络消费者行为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
引文
在古老的地球上,最永恒的话题就是男人和女人的故事。当穿着大方得体的男士为身边的女士精心装扮时,男人和女人在不经意间都获得了满足。“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本是鼓励人们做人要慷慨大方、胸怀若谷,可笔者想到了男性为女性时装业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琳琅满目的时装市场吸引着无数女性的眼球,而出于性别的差异,男人和女人都倾尽所能发展女性的时装小天地。时装业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消费心理。
正文
时尚,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几乎不用特别明确的词汇来诠释,时尚已经俘获人们“对美的贪欲”之心。无论何种新生事物,在还没有普遍流行的时候,总会冠以“时尚”的头衔,以此来张扬个性,这就是所谓的“时尚”前沿。时尚文化已经波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尚产业的细分化更是牵引着美的追随者。纵观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凡是人的肉眼可以观察到的事物都可能沦为时尚的玩偶,无法逃脱世俗的摆布①。
悠远的古典神话里,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产生遮羞心理开始,服装就登上人类历史的舞台,在漫长的时代进程中,服装从满足生存需要到装饰修身到个性张扬的时装分支的诞生,引领着时尚的步伐。张扬个性的时代,时装荣登宝座。人们的喜悦与愁苦、权威和能力、傲慢及朴实、富贵或贫贱在时装的视觉冲击下的极端敏锐程度,大概也是其它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时装,顾名思义,即时髦的、时兴的、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流行服装。从其变化、创新及普及的程度上,可分为两个层次:其一,前卫性时装,其艺术性浓烈、个性强,是设计师对流行的个人见解和主张的集中体现,其二,流行时装,是指大批量投产、出售的成衣及流行状态,期间体现普及性和媒体时尚界的干预等外界因素。时装的整体特点充分体现着流行性和周期性,是时尚领域更替衍生迅速的细分。
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时尚也是因时装的奢华需求而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原因之一。时尚有力的支持者当属时装。眼下,证明一个人的阶级地位及经济实力,虽然其它方式也可以有效地达到目的,并也在到处使用、到处流行,但时装的优越程度明显优于其它多数方式,轻车熟路、显而易见。时装上标志性地时尚元素随时随地彰显阔气,旁观者看到它的“暗示”,对其人的身份、地位了如指掌。
古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减肥成为当时女性风靡一时的爱好以此投其所好;西方的紧身胸衣同样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凸显女性最优美的腰身形体,备受男性的青睐,两性在这一观念上的不谋而合使紧身胸衣得以流行几百年;同样,中国古代女子“三寸金莲”的魅力更是着实让男性痴迷而失魂落魄,以至束缚女性数百年而成为时尚的枷锁。
尽管中国的“小脚”和西方的“细腰”一样长期以来为人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更多的女性为博得取悦之情自愿“受虐”。这自愿一方面与当时的审美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男权社会的一种必然结果。西方一些理论家认为,男人对女人的观看“往往在追求视的过程中将注视对象物体化”,换言之,用“女为悦己者容”来阐释,便可以这样认为:在男人的性期待中,女人自觉地成为了被享用的对象。
时装,作为时尚的引领者,任重而道远。时装业的繁荣,离不开男性的贡献。种种现象表明,男性在女性时装潮流上自古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男性的审美需求促进时装业的迅速崛起
没有欣赏者,就没有响应者;没有响应者,就没有流行,没有时尚的驻足。在消费社会中惟一成为最美、最珍贵和最光辉的物品,唯一具有最深不可测的意涵的物品②,就是人的肉体。女性对身体装扮的再塑造,使时装成为她们最理想的伴侣,成为社会礼仪的必备品。
男人的及审美的迫切需求,女性附和这一潮流,这是时装业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异性的欣赏,本身就是对女性最大的荣耀。生活在世俗社会中,不可避免男女两性之间的摩擦,男性对女性的时装指指点点,使女性的时装推陈出新、灿烂无比。当女性的灵魂被时装驾驭、无法自拔的时候,吸引男性的积极因素推动女性时装业的盛世,接踵而至。
同时,男性对女性的时装购买投资也是时装业得以迅速占有市场的有利条件之一。花钱的艺术是一门值得深究的话题,花钱的同时快乐是最大的根本。男性对女性时装的满意度及愉悦程度驱使男性的部分金钱投资的方向。
二、时装是男对女性在物质富余后的消费
21世纪,男性仍是经济实力的主体。女性在男性物质富余的精心包装下,光彩照人。很多女性依赖男性来进行物质消费,在金钱的光环下,男性在时尚时装领域独领。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维布伦在《有闲阶层理论》中提出的“服装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达”一样,时装在男性的庇佑下沦为富裕后消费的乐园。
高跟鞋、长裙、胸衣、不切实用的女帽以及不顾忌女性身体舒适性的一切时装饰物品,都投其所好指向男性的腰包。男性需要的是时尚的伴侣,是金钱物质包装下的天使,是物质消费的对象,因此说时装是男性对女性在物质富余后的消费不为过。
结束语
时装的消费主体是女性。人人都需要美的妆点,女性的时装界需要男性的欣赏、男性的投资。在经济职能的分工下,女性甘心情愿为男性的支付“T台走秀”,彰显阴柔与妩媚。
总之,女性时装的队伍扩大需要更多男性的介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物质的富足,更多男性会为社会及自我的需求加入到时尚追随者的行列,时装业会蒸蒸日上。
注释:
①引自维布伦(Thorstein Veblen)《有闲阶层理论》中的
第七章《服装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
②布尔迪厄,法国著名思想大师,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参考文献:
[1]罗兰・巴特,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 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0
[2]维布伦(Thorstein Veblen),有闲阶层理论 北京:商务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充满了创造与革新、经典广告盛出、各种广告观念和广告传播理论层出不穷的世纪。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不断发展,纵观20世纪美国的广告传播史,广告传播也实现了从“以制造商为中心”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转变。站在新世纪的起点,展望未来全球广告业的发展趋势和走向,清晰可见广告传播理论的人本主义发展走向。
一
20世纪是广告业飞速发展的世纪。美国是广告大国。所以,当今社会,只要人们一谈起广告就会想到20世纪,想到20世纪的美国。可以说,广告传播理论的起步,发展及走向成熟都集中于20世纪的美国。19世纪末,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美国成为世界一流工业强国,其社会经济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与此相对应,美国广告业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批量生产的包装上有品牌名称的商品开始出现在全国性的广告上。此前,人们忽视商品包装和品牌名称。随着批量生产的增加和商业竞争的加剧,商家逐步认识到,采用一个便于记忆的商标名称和令人注意的包装,不仅有利于商品的销售,而且还能让消费者记住这个产品,这种有意识地关注、塑造商品的做法,一改先前广告仅仅只是单纯地叫卖、吃喝,告知有关商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出售的“惯例”,慢慢地将广告引向如何使一种商品与其他商品区别开来、使消费者对一种商品过目不忘、点名购买的理性之路。虽然严格地说来,这还谈不上是完整、规范的理论,但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某种程度上,它为20世纪初期广告人的理论探索提供了基点,指明了方向。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人,20世纪初期,美国工业逐渐从生产资料的生产转向消费商品的生产,一个消费型的社会逐渐形成。许多成功的市场销售商都认识到市场推销的重要性,制造商们也大张旗鼓地用广告来宣传其商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广告的普遍认识是将之看作是纸上推销术,其代表人物有约翰·肯尼迪、克劳德·霍普金斯。从推销的立场出发,他们认为:“(广告)应该提供一种合情合理的原因,说明这种产品值得购买的具体原因”。销售理由从何而来?当然是从产品中来,从产品的独特品质和个性中来。广告关注的是产品,广告的诉求也围绕着产品展开。如霍普金斯为喜力滋啤酒创作的著名广告—喜力滋啤酒瓶是经过蒸汽清洗消毒的—就是独具匠心地为喜力滋力啤酒找到了一个其他同类产品没有意识到的、独特的产品特征,将之作为说服消费者购买喜力滋啤酒的主要原因,进而取得极大成功。鉴于他们往往以产品为出发点,寻求说服消费者购买的因素,并以之作为广告诉求的主要内容,人们便将他们归之于原因追究法派,将他们的广告表现手法称之为硬推销。如果说,19世纪末期注重商品包装和商标名称的广告还只是将目光停留在商品的外表,使商品不至于彼此混同,那么,原因追究法派的广告则将探究的触角深人到商品之中,从逻辑上寻求说服消费者购买的原因。这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20世纪20年代,美国西北大学教授乔治·盖洛普开始向读者做问卷调查,以测验民意。盖洛普的工作极大地影响了广告行业,广告制作人也开始为自己的工作寻求科学的依据与基础。为使广告更好地吸引公众注意,针对消费者的动机调查逐渐普及。由此,美国广告业走上了崇尚科学之路.40年代,达彼斯广告公司在其广告运作中提出了独特的销售主张理论,即著名的USP理论。UPS理论的中心仍然归结于产品。在他看来,广告成功与否,最关键的问题是能否找到产品的独特的销售主张。那么,什么是产品的独特的销售主张呢?USP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三点:第一,你需要明确的主张;买这件产品,你就可以得到特定的益处;第二,它必须是一个独特的主张,其他竞争者无法提供或不提供的主张;第三,这个主张必须能销售。即UPS理论与先前的原因追究法派的观念一脉相承,其精髓都是突出产品,突出产品所蕴含的值得人们购买的原因、理由。但UPS理论也有超出前者之处,那就是更强调科学与调查,更具有理论的完整性。
这种以产品为主导的广告观念在20世纪前50年一直居于统治地位,较少受到其他思想和观念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当时社会发展程度及经济环境的影响。50年代以前,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整个社会均处于商品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即使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产品积压,也并非真正的产品过剩,而是社会购买力的严重下降所致。因此,产品的潜在市场是巨大的,只要是有特点、适销对路的好产品,再佐以一定的广告宜传,就根本不愁销路,在这种条件下,广告人无需煞费苦心,只要将有关商品的信息明白、准确地传达出来即可,产品本位的广告自然大行其道。当时的美国的传播学界正盛行所谓的“魔弹论”,人们坚信大众传播具有无穷的威力,在大众传媒如“魔弹”般的信息攻击之下,受众毫无抵御能力,就像一个个应声倒下的“靶子”。面对这些一中即倒的受众,传播者自然很少怀疑信息传播的效果,因而也就很少有意识地去研究受众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方式,去探寻更加有效的传播方式和技巧,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支持、强化了产品本位的广告传播观念。这种局面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得以打破。
二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被称为变革的时代,当时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促成了广告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其变革也引发了美国广告业上的创新革命。一些新型的广告公司为满足客房的要求,更多地把工作重点放到创新意识上,由此戏剧性地带动了广告传播业的重大变化:广告的侧重点逐渐从产品性能转人产品形象与个性,广告人的目光逐渐从专注于产品转向分析、研究消费者心理,广告诉求的中心从突出产品特征转变为注重受众的心理期待和接受效果。其杰出代表和先驱是大卫·奥格威、李奥·贝纳、威廉·伯恩巴克等。
大卫·奥格威秉承了克劳德,霍普金斯科学的广告观,同时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霍普金斯的广告观。奥格威认为,人们不是因为产品本身的原因才去购买某种商品,而是因为他们把这一商品与某种特殊的形象联系起来了,由此他主张要给每个广告一种与之相称的风格,创造出其正常的个性特色。而产品的风格与个性综合在一起,便形成其独有的品牌形象。如大卫·奥格威广告中那个穿着海赛威衬衫、戴着一只眼罩的男人,赋予海赛威衬衫难以抵御的“新的吸引力”,使默默无闻一百多年的海赛威衬衫知名度大大提高,迅速成为风靡全国的畅销货;李奥·贝纳塑造的万宝路广告,一改以往女性香烟柔媚、亮丽的传统,描绘了一个充满男性的强壮、粗犷、豪放的文化偶像,这个最具男人气、最具美国风格的万宝路牛仔一下子征服了无数美国人的心,他们竞相购买原来根本不屑一顾的万宝路香烟。抽一支万宝路香烟,则似乎是在一定程度上体验美国的生活方式,于是,一个世界级的著名品牌由此诞生。以上两个成功的范例充分显示了品牌形象的威力,在广告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再是产品特征,而是通过品牌独有的个性和意蕴打动、征服消费者的心灵。 自此,广告人的工作的重心发生了转移,他们把广告诉求的重点放到了注重消费者接受心理与消费心理上,力图在广告中树立产品独特的品牌形象以吸引无数受众,或通过广告激发受众强烈的好奇心、同情心以及购买、使用的欲望。这与前半个世纪长盛不衰的产品本位的广告风格已有较大差别,受众的接受和反应开始成为广告人关注的重点,广告人纷纷为创作新颖、独特、具有非凡吸引力的广告探索各种创意方法和表现技巧。于是传统的产品至上的广告观逐渐转向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广告,运作广告。
事实上,这种转变的发生也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20世纪60年代,传播学的研究开始摆脱以往视受众为被动、脆弱、中弹即倒的“靶子”的陈旧观念,从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转移。这些理论强调了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决定性,认为受众并非如魔弹论所言,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影响,而是依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去寻找、选择信息。同时,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营销领域,传统的产品推销观念已让位于市场营销观念,企业的一切活动不再是紧密围绕着产品进行,而是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作为自身经营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决定着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研究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可以说,20世纪60年代注重广告的创意和表现的广告传播理论的出现,正是顺应传播理论、营销理论重心的转变,接受传播理论、营销理论的指导而做出的及时的理论回应。
三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117-02
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互联网、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们日常了解信息的主要方式。为了解武汉地区大学生在文化消费方面的行为特点,我们对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等学校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以下分析报告。
一、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差异性
我们对355名男性大学生和397名女性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此男女性别比例较为平衡,故在此基础上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
1.男女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差异
1.1男女大学生手机文化消费偏好不同
在使用手机进行文化产品选择的选项(多选)中,男生选择使用手机看电子书的占比38.6%,选择使用手机刷微博和朋友圈的占比37.2%,x择使用手机进行QQ、微信聊天的占比12.4%,选择使用手机淘宝的占比7.3%,使用手机查资料的占比3.4%,选择使用手机看电视剧、电影、动漫的占比1.1%。因此男生使用手机主要会选择以下文化产品:看电子书、刷微博朋友圈以及QQ、微信聊天。用手机淘宝,查资料和看电视剧、电影、动漫讯占比极少,不爱用手看新闻资讯。
然而女生选择使用手机看电子书的占比35.8%,选择使用手机刷微博朋友圈的占比46.9%,选择使用手机淘宝的占8.3%,选择使用手机进行QQ、微信聊天的占比7.1%,选择使用手机查资料的占比1.0%,选择使用手机看电视剧、电影、动漫的占比0.8%,选择使用手机看新闻资讯的占比0.3%。因此女生使用手机主要会选择以下文化产品:刷微博朋友圈、看电子书以及淘宝。用手机聊天,查资料和看电视剧、电影、动漫以及看新闻资讯占比极少。
1.2男女大学生电脑文化消费偏好不同
在使用电脑进行文化产品选择的选项(多选)中,男生选择使用电脑完成作业的占比43.3%,选择使用电脑查资料的占比34.6%,选择使用电脑进行自我学习的占比7.6%,选择使用电脑看电视剧、电脑、动漫的占比10.7%,选择使用电脑玩网游的占比2.8%,选择使用电脑看新闻资讯的占0.3%。因此男生使用电脑主要会选择进行以下选择:完成作业、查资料、以及看电视剧、电影、动漫。用电脑进行自我学习、网游、看新闻资讯的占比较少,不爱使用电脑淘宝。
然而女生选择使用电脑完成作业的占比72.8%,选择使用电脑查资料的占比19.4%,选择使用电脑进行自我学习的占比2.8%,选择使用电脑看电视剧、电脑、动漫的占比3.5%,选择使用电脑玩网游的占比0.3%,选择使用电脑淘宝的占比0.3%,选择使用电脑看新闻资讯的占比0.3%。因此女生使用电脑主要会选择进行以下选择:完成作业、查资料、以及看电视剧、电影、动漫。用电脑进行自我学习、网游、淘宝、看新闻资讯的占比较少。
1.3男女大学生书籍文化消费的偏好分析
在喜欢看哪一类书或杂志的选项(多选)中,男生选择与专业有关的书籍或杂志的占比30.4%,选择看经典著作的占比34.1%,选择看娱乐时尚类的占比12.1%,选择言情的占比2.5%,选择悬疑推理的占比8.7%,选择武侠奇幻的占比4.5%,选择艺术的占比2.8%,选择动漫幽默的占比2.0%,选择旅游地理的占比1.4%,选择生活类的占比1.1%,选择外文原版的占比0.3%。因此男生主要会选择以下类型的书或杂志:与专业有关的书籍或杂志、经典著作、娱乐时尚、悬疑推理。选择言情、武侠奇幻、艺术、动漫幽默、旅游地理、生活及外文原版类书籍或杂志的占比较少。
然而女生选择与专业有关的书籍或杂志的占比31.5%,选择看经典著作的占比30.7%,选择看娱乐时尚类的占比22.2%,选择言情的占比4.3%,选择悬疑推理的占比5.0%,选择武侠奇幻的占比1.0%,选择艺术的占比2.5%,选择动漫幽默的占比1.3%,选择旅游地理的占比1.0%,选择外文原版的占比0.5%。因此女生主要会选择以下类型的书或杂志:与专业有关的书籍或杂志、经典著作、娱乐时尚、悬疑推理。选择言情、武侠奇幻、艺术、动漫幽默、旅游地理外文原版类书籍或杂志的占比较少,不爱看生活类书籍。
2.不同级别大学的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差异
我们对233名一本大学的大学生,283名二本大学的大学生以及234名三本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同级别大学的大学生在文化消费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2.1关于手机文化消费时间的差异
调查发现,在使用手机的时间上,一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20.2%,二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11.0%,三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5.9%。一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6.5%,二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6.7%,三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44.1%。一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43.3%,二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52.3%,三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50.0%。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的级别越低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越长,大学级别越高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越短。
2.2关于电脑文化消费时间的差异
在使用电脑的时间方面,一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40.1%,二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4.6%,三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4.7%。一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5.8%,二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8.1%,三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28.0%。一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16.8%,二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18.7%,三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8.5%。一本院校一天不使用电脑的大学生占比7.3%,二本院校一天不使用电脑的大学生占比9.5%,三本院校一天不使用电脑的大学生占比28.8%。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的级别越低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越短,大学级别越高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越长。
二、造成差异性的原因
1.男女差异性的原因
我们随机采访了50名男性大学生和50名女性大学生。女生认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说,微博使女性的话语权增强,并且赋予了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平等的表达空间,提高了女大学生的地位。所以,女生可以通过微博自由发表言论,享受与男生平等的权利。此外,分享明星状态,可以追赶潮流也是女生喜欢微博的原因。而男生觉得微博信息具有浅显性、破碎性以及不完整性,缺乏理性和辑思维,因此整体上来说,男生没有女生爱刷微博。
从消费心理上分析,女生淘宝多为满足自己的对时尚、美感等的精神追求,就算不买东西看看也很开心。然而男生消费时目标明确、果断,他们淘宝就是为了买东西,所以男生不如女生频繁使用淘宝。
2.不同级别大学大学生文化消费差异的原因
2.1校园文化氛围影响大学生文化消费
一本院校,特别是特别是985工程或211工程大学,大多拥有较长的历史文化积淀,自然环境秀美,文化气息浓郁。这些大学专任教师总人数较多,有的甚至超过新生人数。不仅如此,专任教师大多拥有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具有较强的应用型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此外,一本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生的教育资源丰富。这类高校,学术气息浓郁,大学生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教育,学习最新或最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受到优良文化氛围的影响,大学生会潜移默化地进行发展型的文化消费。
而三本大学办学时间较短,文化气息欠缺。此外,受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的影响,为学生提供的课程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落后于一二本院校,学生的教育资源有限。由于欠缺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教学引导,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娱乐性强。
2.2学生自身素质影响大学生文化消费
一本大学的大学生是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大学的,这些学生大多勤奋好学,学习自主性强,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大多拥有明确的目标,学习能力强,做事持之以恒,他们会按照目标规划自己的大学时光,合理的进行发展文化消费。根据凡勃仑的炫耀性消费理论,齐奥尔格・齐美尔的流行是阶级的产物以及洛文塔尔的“消费偶像观”的论述,均体现了文化消费是一种带有模仿性质的消费形式。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大学生文化消费具有模仿性。所以一本大学的大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周围的同学,进行优质的文化消费。而二本、三本大学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弱于一本大学,学生的自觉性也较差,娱乐又是人的天性,所以这些大学的学生文化消费娱乐性较强。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007-02
从布希亚的符号学理论得知,当代青少年受到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影视明星由其出色的外在形象成为一种世俗偶像,并且托载着理想、价值的符号意义指引着青少年的行为。[1]那么,四川青少年会在明星认知上出现什么样的异同?由娱乐产业生产流水线不断推出的核心产品――“影视明星”究竟会对四川青少年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是本次调查所力图探讨的问题。
一、社会性别话语体系中的影视明星符号
(一)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调研的整体样本情况是,719份有效问卷当中,被调查者有356位男性,占总体分布49.5%;有363名女性,占总体分布的50.5%,性别分布均衡。那么,在不同的社会性别影响之下,根据性别角色的不同,该研究把研究对象分成男性与女性青少年两大类,探索出这两类人群由于社会性别的不同是如何选择自己偶像影视明星的。男女所扮演的不同性别角色在社会文化规范下如何呈现“社会性别”(gender)的不同。[2]
(二)女性青少年认知下的影视明星
女生中,在“写出你所喜欢的3―5位影视明星”这一变量中,排名前八位的影视明星分别是张杰、谢娜、陈奕迅、林志颖、周杰伦、蔡依林、魏晨、杨幂、周星弛。结合个案调查的对话式访问,得出以下结论。
1.追求夫妻型、家庭型影视明星。张杰排名第一,紧随其后是谢娜。通过访谈,我们可以隐性观察出喜欢谢娜的女生大多因为喜欢张杰而去关注谢娜,希望通过八卦看到生活中的夫妻影视明星社会形象。作为女性青少年,由于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家庭事业型是其追逐的目标。
从林志颖在女生中的惊人排行也可看出,其由于出演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所获得的较高口碑,在众多女青少年观众眼中就是一个好爸爸。家庭观念的深厚再次印证了女性仍然保留了传统角色中所应该具有的性别意识。
2.选择可以与男性找到共鸣的影视明星。强调“地位”和“角色”的社会性别观,把社会性别看作是一种获取的“地位”,与此地位相关的一系列特别的期望和模式化的行为称为“角色”。[3]女生们为了与男生有共同话题,偶像选取倾向是投男生所好,像陈奕迅与周杰伦都是由于希望与男性有更多共同话题而给予关注。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男形拥有了霸权的支配性力量,女性出让了自已选择的权利而以男性所好影视明星为选择标杆。就当下的社会性别规范,没有一个普世法则帮助她们冲破这被传统观念编制的牢笼。
3.选择与当下流行元素相结合的影视明星。符号的使用是随意的――而且在后现代时尚中,对于意义的追求掩盖了意义的空虚。[4]对于一口气可以说出七八个自己喜欢的影视明星的女生来说,常换自己的偶像并非怪事。因为在穿越剧中获得了较高人气的杨幂成为上位最快的女影视明星之一,其成名的方式还得有赖于媒体出色的营销推广加上追求时尚流行元素的女性心理。如此这般,在后现代大量信息涌入的社会,信息传播左右了观众思想,流行什么就喜欢什么,追星并非考虑其给自身带来何等意义,而只是作为一种时尚在不懈地追求而已。
(三)男性青少年认知下的影视明星
在男生中,在“写出你所喜欢的3―5位影视明星”这一变量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前八名分别是成龙、周杰伦、张杰、周星弛、陈奕迅、范冰冰、林志颖、柳岩、谢娜。
1.把影视明星视为自我完善的一部分。人因为心理认同总喜欢从别人身上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法性的依据,一旦从别人身上发现与自己相同的行为特点就会得到满足。冯宪光教授曾指出,所谓偶像, 无非是人的愿望, 或者被理想化、社会化的愿望而已。[5]成龙作为男生心目中偶像的首选,以其坚毅、顽强的男子汉雄风激发着每一个追梦人的愿望,这是对自我性格的塑造与完善,想从影视明星身上追求自己所不具备的品质,以达到一个弗洛依德所形容的“自我”过程。
2.喜欢风格多样性的影视明星。在调查中,大多男性不会因为某女生喜欢的影视明星而进行追随,相反,更多的是根据自身定制而有主动选择地进行影视明星偶像的追寻。其中有全能型的周杰伦;有夸张怪诞型的周星驰;加上时尚非主流型的陈奕迅。现代孩子追求着非主流、嘻哈风,喜欢个性张扬。再者,从张杰与谢娜的排行对比中,更强化了男性属于社会领域,不会因为投张杰票数多而过多关注谢娜,他们的追星更多的是想使自己标新立异。
3.视女影视明星为视觉消费的文化产品。范冰冰常被媒体作为娱乐头条产出的文化产品,魅力、气质、女神是男性对其的标签。调查数据显示,但凡男性所选女星,百花齐放,各式各样。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杰在《观看之道》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女性自身的观察者是男性,即被观察者是女性。这样她将自身转化为一个客体,尤其是转化为一个视觉的客体,即一种情景。”[6]
二、青少年性别角色认知差异的原因分析
丰盛的物质使人类社会从匮乏走向了普遍富裕的经济时代,物的使用价值已被抽象为符号进入了大众文化消费需求体系,最终以符号意义的形式被消费着。[7]影视明星作为一种文化产品风靡盛行,具有强大的社会文化象征意义,各主流权力阶层因此借助媒介的传播力量把这一偶像符号作为原有的社会文化秩序巩固的核心商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影视明星的塑造加深了社会性别“刻板印象”
就现代男女影视明星形象对比看来,男儿应有钢铁一般的男性气质。因此,在进行男影视明星形象的塑造时,更注重精神风貌的展现,相反,女影视明星却以温柔母性的美为主。从以上调查青少年选择偶像影视明星排行分析可得,男性青少年表现出“控制、竞争”的特质,女性青少年则表现出“被动、温顺”。影视明星产品对社会性别观念起到了强化与巩固作用,在青少年心目中传统性别观念产生了固化,而且还只增不减。
(二)影视明星符号制造了强大集体幻像
女性在选择自己所爱影视明星时还要掂量是否与男性有共同话语,娱乐产业为了迎合这种消费心理,则大肆在影视明星产品身上添加有符合女性气质的创新元素,更加深了女性对于男性依附性的思想行为。娱乐产业对于夫妻影视明星产品的完美包装,灌输给女性消费者传统家庭文化和夫妻家庭和谐之美,加深了女性的思想附庸,使得女性在精神领域内涵和尊严被隐性地剥夺。
(三)媒体宣传均以满足男性的意识为目的来塑造影视明星形象
输入女影视明星名字,登上百度头条均以性词汇标签着女明星,根据百度排名规律,搜索量越多排名越靠前,这从背面反映出来的女性形象恰是商业主流趋势所要塑造的可以诱发欲望的视觉体验。再从电视、报纸、杂志各传媒中所展现的女明星,衣着以少为美以供审视,以客体的可观赏性来决定女性价值,完全取悦于男性的视觉感受。在这类形象中,我们看不到女性真实的面目,看到的只是被男性规定、解释的女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影视明星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的社会角色,掩盖了两性世界实际上存在的不平等关系,麻痹和弱化着女性的性别文化批判力,以使男性中心的文化和社会统治更为坚固、合理。在性别意识越来越强的当代,解决当代性别教育的关键是需要加强影视明星与受众的互动来共同建构这一性别话语体系。那么,青少年可通过影视明星崇拜完善自我,而娱乐产业生产明星产品时有效的生产策略又是什么?在信息时代济冲击下影视明星生产者们是该考虑一下了。
【参考文献】
[1]李启军.影视明星是象征性的偶像符号――影视明星符号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0).
[2]王政.“女性意识”“社会性别意识”辩异[J].妇女研究论丛,1997(1).
[3]张莹.社会性别视角应用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6.
[4]道格拉斯・凯尔纳.批判性的读本[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
一、引言
"推销"(promotion)是一个古老的名词,是人们所熟悉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伴随着商品交换的产生发展而来,是现代企业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在现代社会,推销的含义不断拓宽,不仅指推销有形的产品,还包括作为潜在生产力的科技以及个体和社会组织的社会形象。
推销是一种社会行为,具有特定性、双向性、互利性、灵活性、说服性。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看,推销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Jacob于1965年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性质,认为语言作为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因此,他认定经济学与探求语言方面有密切关系,对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成为语言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二、推销语言的特征
推销语言的特征具有情感性、激励性、对象性和语境感。推销语言的情感性,是指通过语言沟通双方的情感。推销语言的激励性是指,语言在推销过程中具有激励力量,引起信息的互动。推销语言的对象感是指推销者针对特定的消费对象,要分析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情况和消费心理。推销语言的语境感,是在不同的言语环境中说恰当的话,推销的语境不同,推销语言的特点和说话方式也不同。
三、推销语言与社会语言学的关系
(一)推销会话所用的语言变体问题
语言变体与地域有关,有的跟说话人的身份有关(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有的与使用语言的场合有关。这里的地域变体、社会变体及功能变体都与推销会话有密切的联系。如果推销人员和顾客都是同一地区的人,双方说方言,在沟通中就比较容易。而专业的推销人员受到专业培训,因面对众多的顾客,通常使用广为接受的语言变体,顾客的来源就比较多元化,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等差别悬殊很大。可以想象,如果两者没有共同语言,信息的有效性受到影响,极大的考验推销人员语言变体的变换能力。
(二)推销会话所用的语域和语体问题
在社会语言学中,"语域"这个术语已经被很广泛的使用了。韩礼德区分三种不同的层面:"范围,方式,对象"。因此推销会话在语域层面上,可以定义为"在推销的环境下,推销人员用口头的方式与顾客之间关于产品信息的对话。"推销会话特指推销人员和顾客之间的会话。
与此相对,"语体"是语言根据交际的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形式。在语体理论上面,拉波夫提出"场合语体"的概念,将语体定义为"讲话人对自己语言表现所付出的注意力"差别所带来的结果。与拉波夫从说话人角度出发不同,贝尔提出一个新的语体理论,叫做"听众设计"。贝尔认为说话人根据听话人的社会角色而设计的产物,听话人因素起了更为决定性的作用。一般说来,说话人要根据谈话对象来决定自己的谈话方式,但是听话人并不一定总是适应说话人的讲话方式。因此,顾客经常觉得推销人员给出一系列的介绍之后仍然觉得推销人员没有给够的信息,常常是由于推销人员对自己的语言表现及语体转换所付出的注意不够,或是由于推销人员主动适应顾客的讲话方式的主观意愿不够强烈,或者仅仅因为推销人员本人的语体转换能力较差。
(三)推销会话使用的话轮转换和策略
话轮转换指为了防止冷场或重复说话,参与会话的人在整个会话过程中轮流说话的现象。推销会话中很多方面是规定好的,比如顾客会主动询问推销人员的身份和可信度,询问关于产品的信息,同推销人员商讨价格。而推销人员同时也会主动的列举推销产品的功能、优点和证据,以期说服顾客购买,一般在推销过程中推销人员遵循"说三分,听七分"的原则,因此,在推销过程中是以顾客为中心的话轮转换。但推销人员和顾客在会话中所关心的重点不同,因此会在会话中谈论不同的方向,想把问题引向有益于自己的方向。推销人员应遵循推销语言的技巧和原则,在推销过程中遵循顾客的购买心理这一策略,合理安排组织语言。
(四)推销会话外部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是指推销人员和顾客的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种族、文化等等,不注意这些因素,有可能会引起交际的失败。比如,一位男性推销人员在面对不同性别的顾客使用的推销语言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在会话策略方面也不尽相同,在面对男性顾客时会比较直接,体态语比较随意,而面对女性顾客时话语会比较间接,且用语会更加礼貌,打断话语情况的次数也较少;在面对不同种族的顾客时,推销人员也要顾虑到不同种族的禁忌话题,否则会引起纠纷。事实上,男女推销员在开始会话的方式、交际风格、口头用语使用、目光接触的频率、耐心程度、信息量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四、启示
推销人员的推销语言对于销售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此类的职业人士,他们的销售业绩对言语技能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即便在普通的日常推销话语,推销人员除了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此外,在推销产品的技巧方面,不能用同一种方法应对所有的顾客,必须要根据顾客的背景,对产品的了解程度,和对产品的兴趣等等方面对顾客做出适当的解释。在推销过程中,会话是一门经济,也是一种潜在的市场,具有较多会话技巧和较高语体变换能力,能够在销售中产生极大的优势。语言经济学不仅通过严格地测量语言的货币费用和价值来讨论一国语言的经济效用,而且全面地测度语言政策的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以及预期的社会效益、个人效益和文化效益,因此,语言成为促进经济活动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源。
五、结论
推销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接受语境中以其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接受者的听觉,满足接受者某一方面的心理需要,才能走进接受者的心灵。如果忽视了接受语境,不了解接受者的需要和兴趣,推销语言就很难引起接受者的共鸣。因此,为了使推销语言做到有的放矢,在推销过程中,要遵循"以顾客为中心"的策略,尊重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达到交际活动的成功。本文从推销语言的特征、语言变体问题、语域语体技能以及社会文化角度出发,对推销语言进行分析。对于推销语言的调查还处于基础阶段,成果尚少,且多与论文形式出现,还需要在整个范围内以系统化的调查研究,将语言的经济价值和实用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提升。
[关键词]葡萄酒感知效用感性营销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酒类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由嗜烈性饮酒向营养性饮酒、交际性饮酒和品尝性饮酒过渡,这给葡萄酒消费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葡萄酒是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有机和无机的营养物质,在适量饮用的条件下,具有防治心血管病等各种疾病,增强人体健康的功能,被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认为是最健康、最卫生的饮料。而且其特有的色泽、香味、饮酒器具及品酒环境,使得饮用葡萄酒超出了葡萄酒本身的理化功能,带给消费者更多的情趣、艺术、文化、品位等感性效应,这种感性效应会诱导消费者乐于接受和消费葡萄酒,并成为葡萄酒市场营销可以利用的一个新的尝试。
一、感性营销的定义与感知效应的分类
著名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曾把人们的消费行为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量的消费阶段,第二是质的消费阶段,第三是感性消费阶段。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日趋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情绪化,现代社会进入了感性消费时代。
感性营销是与理性营销相对应,感性营销就是把个人感性差异作为营销战略核心的营销活动。感性营销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消费者要求商品能满足其寄托情感,展示个性、愉悦等感性的需求。个人感性差异表现在消费者的感知效用上,感知效用可以分为:产品功能效用、视觉审美效用、象征效用、品牌效应。产品的功能效用来自产品的物质属性,它属于理性营销的范畴;审美效用来自产品的风格、色彩和艺术设计等所产生的审美特征;产品的象征效用是由于产品营销导致的对产品象征产生的联想效用;品牌象征效用可以分为品牌的个人识别效用、社会识别效用和地位表达效用。
二、葡萄酒的感知效用分析
1.葡萄酒功能效用分析
葡萄酒功能效应体现在葡萄酒本身的营养保健功能上。葡萄酒的医疗保健作用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被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克肯定过。古罗马时代名医医学家塞来塞氏,就自制葡萄酒与蜂蜜的混合液,用来治病。利用现代化的检测手段,人们至少已测出葡萄酒中含有250种以上的营养成分。国内外研究证明,葡萄酒的营养保健功能主要表现在滋补、利尿、助消化、预防心血管病、防癌抗癌、美容作用,还能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对空气传染的疾病,如气管炎、肺炎也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近几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葡萄酒所带给人类的健康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接受,促进了全世界葡萄酒消费持续升温。
2.葡萄酒视觉审美效用分析
葡萄酒消费既是一种物质的功能需要,也是一种精神的审美需要。葡萄酒的审美效用分析主要集中在葡萄酒色、香、味的品尝过程及酒具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受。葡萄酒品尝是一种结合了视觉、味觉与嗅觉的感官美学。悦目的葡萄酒颜色自然会给人以享受,典型干红葡萄酒的色泽呈宝石红的晶莹,华贵温暖;典型甜红葡萄酒的色泽红色透棕,艳丽喜庆;典型的桃红葡萄酒色泽呈玫瑰红澄清发亮,清新活泼;典型干白葡萄酒的色泽金黄,晶莹透明;葡萄酒香气的特征表现为优雅、怡悦、和谐、浓郁的植物香与纯正、优美的酒香;通常对一杯葡萄酒描述为酒体丰腴、口感纯正、酒质细腻、典雅、芬芳、色泽艳丽,等等,这些饱含感彩的语汇表达了对葡萄酒审美的感受;郁金香型葡萄酒酒杯不仅具有盛酒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可供欣赏的造型别致、曲线优美、色彩洁白、光泽明亮的艺术审美价值。葡萄酒在开瓶、倒杯、观色、闻香、品尝过程中均有不同感官刺激,集中了我们所有的感觉:视觉、嗅觉、味觉、理智和精神,带给我们一种内涵极为丰富的视觉审美享受。
3.葡萄酒象征效用分析
葡萄酒,作为社会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而发展成熟的物质成果,不但以某种物质产品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更以某种精神力量的象征在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特殊的作用。
葡萄酒的象征意义在宗教上随处可见,圣经中521次提及葡萄酒。耶稣创造的有关酒的第一个奇迹是在佳娜的婚礼上,他把水变成了美酒。耶稣说:“我是真正的葡萄,我的父亲是种植葡萄的农民。”对耶稣的门徒来说,葡萄酒是上帝之子的鲜血,是圣体的象征。
葡萄酒是高贵的象征,身份的象征。葡萄酒的消费实际上是我们在分享一种高贵的、内涵极为丰富的高雅饮品。人类的祖先已经认识到葡萄酒特殊的意义,而且精心创造了实实在在的葡萄酒文明,形成了众多的行为规范。如品尝葡萄酒都要遵照“一观色、二闻香、三尝饮”的三步品酒的规范。这种特有的规范包含着对稳重、谦逊的追求和对酗酒的预防。有些葡萄酒爱好者将葡萄酒和灵性、典雅、智慧、博爱、品位、浪漫、纯情融为一体,从而使葡萄酒从形而下的层次上升到形而上的境界。在西方的社交场合,绅士们为了体现自己的个人修养和上流社会身份地位,都会以葡萄酒为载体体现其气度优雅、大方、尊贵。
葡萄酒是文化艺术品。葡萄酒在长时间的酿造和流传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被人们赋予“有生命”的酒,这主要是葡萄酒饱含了鲜活的生命原汁、蕴藏了深厚的历史内涵、绵延了高尚的文化艺术积累。寻觅葡萄酒历史发展足迹,我们可以发现古今中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音乐、绘画、塑雕等作品中或者直接描写了葡萄酒的文化与艺术,或者融入葡萄酒文化艺术灵感和丰富的精神,甚至独特的葡萄酒文化渗透为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一部分。像欧洲的葡萄酒文化已经成为欧洲人快乐和幸福的源泉,这也造就了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世界葡萄酒大国。
葡萄酒也成为一种喜庆、浪漫的象征品。一杯酒体丰满、口感纯正、酒质典雅、色泽艳丽的葡萄酒所营造的雅致浪漫的情调、和谐气氛和由葡萄酒带来的轻松怡悦的感觉,带给人们美妙、浪漫、喜庆的享受。相传古罗马最具有文化含义的酒神巴克斯发明了葡萄酒,使成千上万的女性崇拜得几近疯狂。在希腊神话中,维纳斯因为酒才与巴克科斯相逢,酒又因此被认为给人类带来情爱和欢娱。
葡萄酒象征着时尚。很多人认为葡萄酒是舶来品,代表着其他的文化,是一种个性和新鲜另类的消费品。最近几年源于欧美的世界性葡萄酒消费热迅速传到我国,喝葡萄酒成为很时尚的一种平衡心理的享受。
葡萄酒是情感交流的载体。早在古希腊时期,喝酒的规范已成为共存、博爱、交流以及共商与欢乐交织气氛的同义语。品着葡萄酒,就会有独特的个人感受,它有苦有涩有酸,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能够品味出不同的滋味,也能够展示个人品味。随着葡萄酒文化的宣传与渗透,葡萄酒现已成了友好聚会、交流和沟通的象征性载体。
三、葡萄酒感性营销的策略
感性营销是以感性观点来分析人们的消费行为,就是把个人感性差异作为营销策略形成的基本出发点,根据感性消费时代的特殊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手段以感性的力量去打动、诱发、唤醒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建立有效的葡萄酒感性营销策略。
1.利用产品功能效应,开展功能性营销
红葡萄酒与健康成为热门话题的契机在于所谓“法兰西效应”或“法兰西悖论”。即法国人吸烟率高,动物性脂肪摄取量高,但由心脏病造成的死亡率却特别低,经调查,与法国人喝葡萄酒有关。法国人人均每年饮葡萄酒63升,平均每天200毫升。法国里昂大学雷纳博士等对葡萄酒消费量系数和乳脂肪摄取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大量摄取动物性脂肪,只要饮葡萄酒,心脏病的危险性也不会提高。
利用产品功能效应营销的策略就是将葡萄酒的功能效应作为营销的第一因素,把葡萄酒产品的各种营养保健功能与效应传递给消费者,向消费者传播营养健康理念。如针对葡萄酒“法兰西效应”,1995年11月5日时,美国CBS电视台在其热门专栏“60分钟”上播放了“葡萄酒与健康”的专题,使得美国冷落多年的葡萄酒市场迅速启动。
同时,利用葡萄酒某一营养保健因子开展单一功能诉求式营销。如针对葡萄酒的美容产品功能,就可以向女士宣传葡萄酒的产品功效。据美容专家研究,红葡萄酒中所含的多苯基能够浸透肌肤,抑制雀斑和皱纹的产生,使皮肤变得白皙,对防止皮肤松弛和衰老有功效。我国《古今图书集成》内也记载:“葡萄酒肌醇治胃阴不足、纳食不佳、肌肤粗糙、容颜无华”,说明葡萄酒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补血养颜的作用。现在法国和英国都已经有了红酒美容面霜上市,许多法国人还用红酒敷面美容,将红葡萄酒直接涂敷面部和皮肤,以达到抗皱防皱、延缓皮肤老化的特殊目的。
2.利用葡萄酒视觉审美效用,开发能满足不同年龄、品味层次的葡萄酒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031-02
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发展而来的;同时随着我国学校的不断扩招和发展,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并且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和主观判断力,是消费市场中重要的主力军之一。湖北文理学院位于襄阳市隆中风景区,绕山而建,是一所综合类的大学。学校积极建设运动校园,实行运动打卡制,并在各院系间积极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参与运动锻炼的积极性,发展校园体育文化,但学生身体素质参差不齐,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因此,开展对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对积极推动“运动校园”建设,提高高校体育文化水平,增强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湖北文理学院各院学生
2.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图书馆收藏的文献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收集了与本文相关的文献资料近百篇。
第二,专家访谈法。在撰写论文之前,以走访、电话和邮件等形式对相关领域的专家在体育消费的概念和结构方面进行了访谈,听取了他们对本文研究内容的建议。
第三,问卷调查法。笔者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向学生分发《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体育消费情况调查问卷》,进行不记名抽样调查。问卷总数1500份,收回1340份,回收率89.33%,其中有效问卷为1312份,问卷有效率为97.91%,无效问卷28份。
第四,数理统计法。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样本的代表性,本文采用统计学的方法确定需要研究的样本数量,并运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 调查结果分析
1.湖北文理学院学生对体育消费的认识和态度
大学生在体育消费方面的认知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也是本文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调查显示,湖北文理学院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体育消费和参与过体育消费的同学占的比例都比较大,结果如表1所示:
从数据来看,同学们对体育消费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体育消费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而体育消费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融入学生的生活。
2.湖北文理学院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分析
每个大学生的个性和生活方式是不一样的,因此体育消费动机具有多样性,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湖北文理学院学生的消费动机,在设计调查问卷的时候笔者将体育消费动机分为八个方面,分别是:(1)兴趣爱好;(2)课程要求;(3)健身塑形;(4)休闲娱乐;(5)追求时尚;(6)从众心理;(7)社交方式;(8)穿着方便。结果如图1所示: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是体育课程的要求。中国大部分家庭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容易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而在中学体育健康课程中也倾向于放羊式教学,因此学生在体育知识和能力方面相对薄弱。现今国家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体育的重视和推行将促进体育消费的发展,因此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第二动机是健身塑形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从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动机来看素质教育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同学们开始意识到了体育的功能和价值,并愿意去了解和应用,这也显现出体育消费在未来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湖北文理学院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
各种消费品在体育总消费中的比例和相互关系就是体育消费结构,据调查结果显示,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主要是以实物型消费为主,包括运动器材、运动服装、体育音像产品以及体育期刊等,娱乐型体育消费相对局限一些,主要是小型运动比赛门票和一些运动项目的培训费用。在结果分析中,还比较了男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发现男女性别差异在体育消费结构方面并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男生具体的体育消费能力还是要稍高于女生。具体调查数据如表2所示:
4.湖北文理学院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
依据初步的访谈结果,将学生年均体育消费水平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300元以下,300~600元,600~800元,800元以上。结果如下表3所示: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湖北文理学院学生每人年均消费水平在300到600元之间,在进行男女消费水平比较后发现,性别差异在消费水平方面有一定的体现,男生的年均体育消费水平为600~800元和300~600元的比例相差不大,而女生的年均体育消费水平主要为300~600元。男生对运动的喜爱的平均程度显然是高于女生的,比如篮球这项运动,男生的参与程度是高于女生的,并且男生在运动中需要购置球服、鞋袜、运动型饮料等体育常用品,因此男生的年均体育消费水平高于女生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体育年均消费水平低的主要是一些不爱运动、性格沉闷的学生,因此学校应加大体育锻炼的推广力度;而年均体育消费水平超过800元的学生主要为体院学生,他们光学习所练专项的经济费用就超过了一般学生的年均体育消费水平。从总体来看,湖北文理学院学生的体育年均消费水平还是较合理的。
5.湖北文理学院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
在对学生的走访调查中,了解到影响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具体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分别是:(1)体育商品价格;(2)个人经济情况;(3)个人生活环境;(4)体育运动兴趣;(5)体育运动场地与器材设施;(6)个人体育运动能力。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在这些因素中个人经济情况是主要因素,占33%,体育运动兴趣次之,占25%,体育商品价格占16%,个人生活环境占14%,体育运动场地与器材设施和个人体育运动能力影响不大,分别占7%和5%,因此在研究如何提高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时应着重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个人经济水平和体育运动兴趣。
三 提高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对策
第一,积极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充分发挥学校职能,培养学生的健身技能,高校学生必须是在掌握某种健身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体育消费。
第二,学校应深入了解学生的体育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湖北文理学院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强调掌握技能的同时将各种体育信息与知识向学生进行传达,让其从心理上接受体育运动,认识到体育消费的必要性。
第三,学校应将所处地理位置特点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相结合,制订出相应的计划、方案,将体育文化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之中,创建运动校园,促进体育消费的发展。
第四,学校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学校周围商家的监管力度,提高体育消费品的水平和质量。只有保证大学生在体育消费时能够获得保障,才能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信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