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8:5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学生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学生教育论文

篇(1)

本研究为了调查研究的需要,将以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在采用文献资料法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黑龙江省图书馆电子期刊文献对关键字“教育实习”第二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进行检索,并查找湘桂资料的书籍为此论更好的理论基础。

(2)调查法

本文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大学生实习地点、以及实习时间了解学生在实习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3)专家访谈法

访谈本科学生实习管理方面专家,了解他们本科生实习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及建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习的意义和作用

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本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经历的环节之一,也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好与不好将是学生以后是否能够安身立命的根本。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实习能力,是学校通过学生了解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样学校就能够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培养方案,培养一批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避免学生毕业之后没有用武之地。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保证。

2.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本科学生的实践不够重视,大多数学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而轻技能的弊端。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找工作面试中存在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出现学生只会讲解不会做示范,有的学生只会做示范不会讲解,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快速的学习新内容。

(2)课堂实践教学对体育教育专业

本科学生专实践能力培养不够。课堂教学中讲解起到理论灌输的作用,以学生基本掌握所学内容为目标,忽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的结合,不追求精益求精,容易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影响学生实践的质量,有大部分学生实践与理论不能融会贯通。

(3)体育教育专业

本科学生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践较为薄弱。部分学校存实习基地不足、实习时间较短、实习管理较松懈、实习考核评分不严等问题,造成多数学生实习效果不佳,实习积极性带动不起来,不能达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目标。

2.3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育实习培养措施及方法

(1)体育教育的规模

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在壮大,而今天,体育教育专业也为社会体育培育了一批批体育专业人才,所以体育教育在社会上的位置也越累越重,然而由于他们在中学阶段偏重于运动训练成绩的获得,大部分时间在不同级别的运动队训练,使他们有着诸如文化理论知识欠缺、思想品格较为单纯、理解性不足、脾性耿直、喜欢竞争、可塑性大等有别于其他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其他区别。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本身就个性张扬、不拘小节,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将成为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性的群体。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的高低安排体育活动,将学生的特长以及个性掌握好便于学生更好地发展,促使学生更喜欢体育活动。

(2)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来看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习对于学生的学习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活动是一项身体心理相结合的运动,大多数活动不仅仅讲究的是体力,更需要结合智力的配合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理论技术指导,可以使学生对该学科有更深刻的理性认识。积极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增强学生自信心,督促学生们不断努力,是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消极被动的思想状况却会使大学生迷茫、彷徨、消沉,最后导致学生没有自信心,一事无成。

篇(2)

人文素质的培养更多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很多高校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更谈不上重视,也许是受到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本就薄弱,价值取向更加偏向功利性。因此,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更加不均衡,人文知识的缺乏导致人文素质较低,而人文精神也就更加无从说起。当代高校人文素质与高校发展更像是“上半身”与“下半身”分离前进,让人担忧,人文素质教育更多是“贴在墙上”,而不是落在实处。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更多地像是一种辅的安排,学时与学分安排明显不足,甚至安排相关课程只是一种制度安排,流于形式。另外,相关投入少、规划乱、内容陈旧、形式刻板,大学生更多只接触理论,无法融入生活,这样只是一种资源浪费,对素质提高一点作用都没有。

(三)校园缺乏人文气息

对大学生而言,除了专业课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不可或缺,是向学生展示文学艺术魅力的主要途径,是提升大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方式。然而,很多高校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课余时间便放任自流。在数据化时代,许多大学生都将时间消耗在计算机、手机等网络平台,甚至沉溺于其中而无法自拔,中国传统文化被弃之脑后。在这种形式下,很多高校却只注重单纯提升人文素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创新,相互模仿。校园文化创建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力,形成别具一格的人文风格。

二、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一)文学可表现人类的文化性格特征

人类的文化是漫长而瑰丽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无数的璀璨明珠不断吸引人们的眼光,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而现代欧美电影的大量涌入,也给东方传统文化造成不小的冲击,这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争夺文化阵地,武器便是文学和艺术。因此,文学所特有的深厚影响力不可忽视。

(二)透过文学艺术可以透视人的心灵

优秀的作品总是会被世人传诵,究其原因,是它们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扎根于生活与历史,高度传神,能够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更深入透视人的心灵。人们的价值观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大学生仍需要被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而这时学校给予正确的指导便有重大意义。

(三)文学教育是延伸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历史延续五千年,在整个世界文化史中都是极为罕见的,古老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体验。同时,传统文化包含很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因此,应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方面展示给大学生并加以引导,提升人文修养。

三、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策

(一)变革思想,重置课程体系

高校教育者尤其是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文学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大素质教育投入,将文化教育课程提升到与专业课程并重的高度,重新设置学时学分。另外,可重新编纂系列教材,尤其是能凸显人文精神的优秀教材,尽力开展相关课程,让大学生能意识到学校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在全世界掀起“中国热”的时候,中国特色文化走向世界,而国内高校更加不能丢弃,应该将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作为神圣的使命,培养大学生继承民族文化精髓,提升人文素质的责任感,铸就民族精神。

(二)积极创新,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在很多高校也设置相应的文学教育的课程,最主要的便是大学语文,注重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但这并不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大学阶段更加注重的。因此,文学教育不应该仅仅学习文学作品的表面意义,更应该理解它的真正内涵,使学生的欣赏水平和人格魅力等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文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把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发挥到极致,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三)改革考核机制

人文素质包括很多方面,人文精神是其核心,而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也是其重要内容,对于人文素质的考察若是像传统的考试那样肯定是行不通的,人文素质教育成果更多的会体现在平时的生活中。因此,考核机制的变革势在必行,对于文化教育的检验的方式可以更加灵活。例如,观察学生在平日参加活动时候的表现,也可以在平常教学中举办一些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各种考核机制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观察其可行性,以便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为了实现人文培养的目标,大胆积极地探索都是值得的。

(四)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人文氛围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积极作用。文化课程的学时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相反,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培养的。因此,利用课下的时间便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举办各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文化活动。比如,人文讲座、文学社活动、开办汉服社等,延伸文学教育空间,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对文化方面的交流,拓展知识面,塑造思维方式。更重要的,要发挥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其创造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又推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

篇(3)

(一)能力知觉或自尊心能力

知觉指个体对自我能力的认知和评价。自尊心是指个体对在其生活学习的环境中自身价值感的认知和体验。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脆弱假说和一致性假说。脆弱假说认为,帮助会对具有较低能力水平和低自尊心的学生产生威胁感。一致性假说则认为,具有较高能力和高自尊心的学生更不愿求助。自尊感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自尊感高的人意味着对自己的能力信心大、对成功的期望较高;自尊感低的人则对自己信心不足,容易自卑,对成功的期望较低。向他人求助意味着承认自己能力不足、无力应付所遇难题,会更加伤害个体的自尊心。学前教育专业中自尊感强、对学业信心大的学生更倾向于执行性求助;自尊感中等、成绩一般的学生更倾向于回避性求助;自尊感低、对学业信心小的学生更倾向于执行性求助或者避免求助,以避免自己因求助带来的威胁。

(二)学业成绩Zimmerman和Martinez-Pons(1988)

在研究中发现高成绩者更经常向老师或同学求助,并且他们向老师求助多于向同伴求助。Newman和Goldin(1990)研究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业求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六年级的学生中间,成绩越差,主观寻求帮助的需要越强烈,而学生却越不愿意开口求助。这一结果与Good(1987)的观点基本一致。他认为教师对成绩差的学生所表现出的期望和行为相对消极,这样可能导致成绩差的学生为了避免教师的消极反应和由此带来的尴尬,在学习中尽管在遇难题时有强烈的求助愿望也不主动求助。在学前教育学生中,就每一科目而言,高成绩者更愿意主动提出疑问或者求助。一方面,是因为高成绩者对某一科目的兴趣和获得正确题解的渴望促使他们求助;更重要是因为高成绩者在这一科目上对自己无论从知识储备还是解题思路上有很大的自信心;而低成绩者由于在某些科目上的基础薄弱、兴趣和信心的不足以及为了避免求助带来的老师和同伴的消极反应和尴尬,就算有强烈的求助需求也不愿开口。因此,他们为了敷衍任务,更倾向于执行性求助或回避性求助。而在回避求助中,最大的可能是由于其知识储备不足,无法完成其预期的自我解难目标。

篇(4)

学校公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地方。在学生公寓内,由于缺少了课堂纪律的约束和任课老师的监督,学生的身心得以放松,所表现出来的也是最真实的面貌,各种思想情感就会尽情地流露出来。并且,学校德育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开大会、作演说、搞辩论,开主题班会,教师个别谈话,学生个人写文章等等。这些形式,从理论上或者从一定的思想高度上传播了大道理,提高了同学的认识,解决了学生“知”的问题,收到了一定的德育实效。但是,德育又有它自身的特点。德育具有广泛性,它覆盖人一生的全过程,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时每刻,每事每处,都离不开“德”的引导;德育具有渗透性,它深入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个细胞,每根神经,学生的言行举动都受德的支配;德育又具有实践性,它必须通过“知”和“行”的统一来实施“教”和“育”,没有实践的德育是空洞的,它只能培养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所以德育不是模块,不可以整齐划一。因此德育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教室、会议室里的大小会议、集体活动,德育要渗透到学生的公寓生活中。当前,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普遍使用的是说服教育,不可否认道理要灌输,要说深说透。但是道理,教师从幼儿园一直说到大学,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学生已经懂得了,他们写起作文来,做起演说来,一套一套的,但是要他落实到行动中去,面对一次劳动,一次集体活动,捐一元钱,捡一张纸,帮一次人这些道德底线,他们大脑中贮存的大道理早已苍白无力了。而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滋生并不断膨胀,认识上真、善、美与假、恶、丑逐渐被金钱左右,“口头道德”、“行为缺德”表里不一的双重人格。而这种人格缺陷在教室往往不容易暴露,只有回到学生公寓,卸下了人人都有的那种伪装,他的真实的人性才容易完全显露出来。所以学生公寓为我们提供了实施行为规范教育的良好场所,为我们老师了解学生提供了一个透明的窗口,在学生公寓中进行必要的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班主任在学生公寓中对学生起重要引导作用

学生公寓是学生进大学之后的“家”,同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这里也需要和谐,需要温暖,需要快乐,因此班主任要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幸福温馨环境,使他们在快乐中生活,在快乐中学习,让他们在这个“家”里享受到集体温暖,接受人文关怀,感受真情也回报真情,在感受真情中提升自己道德水平,唯其如此,教育才算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如果说教室是教学生专业求知的殿堂,那么学生公寓则是我们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演练场。确切地了解学生生活状况、心理状况,行为习惯及其品质操守,才能有效地因材施教,把德育工作做实做到位,学生公寓的人文型教育得以完成。

3班主任要努力创建人文型公寓

在公寓人文教育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到过去思想的影响,观念上存在一种误区,认为高校学生公寓工作就是负责学生公寓区安全、卫生,不出乱子。“等事办”的思想在一些班主任身上仍有体现,对学生重课堂轻服务,很少去考虑学生的感受和需要,对公寓工作中的人文教育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职业院校学生公寓人文教育工作,决不是简单的看门、扫地,有大量繁杂的思想教育、服务育人和公寓文化建设等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管理者、班主任除了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和思想素质,还必须特别注重对工作细节的研究,并适时地把它落到实处。同时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教师要发挥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善统一。教师人格力量表现为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学识。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靠自己学术上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人格上的感召力。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长远的,终身受益的。

二学生公寓是人文教育的好场所

1可以培养自主人文意识

一般来说高职学生离开了教室,也就离开了班主任的督促,离开了班干部的管理,这时就成了“自由电子”,这时正是职业院校学生养成自主管理的好时机,在学生公寓人文教育中我们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口,管住自己的心,做一个管得住自己的理智人。同学之间互相尊重,相互督促,相互沟通,生活指导老师给学生充分的信任,适当的提醒,可以培养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高度的自觉意识。

2可以培养“善与人处”的品质

学生回到了学生公寓,学生在经过紧张的学习之后回到学生公寓,紧张的情绪会松弛下来,兴趣、爱好、习惯都会表现出来,十几平方米的空间里自然会有矛盾产生。这时正是对他们实施“协调人际关系,创造良好氛围”教育的时机。要让他们知道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影响,如何善与人处,是一门学问,当同学间发生矛盾,班主任要因势利导,养成他们宽容的胸怀,谦让的品质,必要时可以就事论事,教他们一些善与人处的小绝招。

3可以培养集体意识、主人公意识

学生公寓是几个兄弟的“家”,每个人是“家庭”的成员,学校可利用这个特定的条件,培养集体观念,让学生明白,个人与集体互相制约,大家只有先维护集体的利益,才有可能维护个人利益,要有主人公责任感,久而久之,一个爱集体爱民族爱国家的意识就养成了。

4可以培养竞争意识

学生公寓是多学生公寓的集合,学校开展“星级文明学生公寓”评比,既促进学校人文,又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评比的过程中,“家”看“家”,“户”看“户”,容易养成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

5可以培养合作互助意识

住校学生远离家庭,生活上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会需要别人的帮助。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发动大家伸出友谊之手,今天你帮他,明天他帮你,帮来帮去,一种合作互助的意识就养成了。

6可以培养节约意识

在学生公寓里要求学生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浪费生活用品,历来是老师们着力的一个重点,它不仅为学校节约了一笔不小的开支,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的学生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他们根本不懂节约,如果不趁早养成节约的习惯,我们祖国的未来接班人何以能担当大任。所以,培养学生的节约习惯,是关系到我们的民族能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

三班主任创建人文型公寓的具体措施

1班主任要熟悉学生公寓的制度

班主任必须熟悉学生公寓的规定,以规范和教育为原则,除了文字上讲究用词、语气外,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特点来制定相应的补充措施、方案以及预案;在作息制度上,要考虑到节假日学生聚会或是集体活动的需要,将晚间的熄灯时间做出调整,推迟半个小时或是一小时。为了避免损坏公物或是污损墙壁,不准同学在楼内踢球、玩球、抽烟、喝酒。如果单纯作这样一个规定,学生在心理上往往难以接受,因为好动逆反的青年人总会有意或无意地违反规定,但是,若公寓部门为有球的学生制作一个球架,为他们统一保管,那效果肯定是显而易见的;晚上迟归问题,学校规定不能迟归,也不能在学生公寓内燃点蜡烛,那就应该为勤奋刻苦的学生提供学习场所或“通宵”自习室,让他们在熄灯后仍然有地方学习。如此等等,凡是学生有合理需求,公寓部门就应该想方设法予以满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规定的有效性,同样也更完整地体现人性化服务的特点:第一,定期到学生公寓巡视(发现———解决思想问题);关注学生在学生公寓内的行为表现,关心学生生活,加深我们师生友谊,同时支持我们生活教师(得力助手)的工作,帮其树立威信。第二,关注公寓反馈单,注意关注学生在学生公寓的表现,有问题的一定及时解决并督促完成。第三,关注星级学生公寓评比与卫生大扫除的反馈单及公寓文化节活动;学生公寓活动离不开班主任的鼎力支持,我们班主任的态度和力度决定了学生参与和重视的程度。学生公寓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实习和前奏,切实做好学生公寓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2班主任要下寝室了解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

篇(5)

由于一些刚入学的新生刚来到学校,对学校的一切还不不熟悉,特别是从贫困边远山区第一次来到省城城市的学生。为了消除新生的陌生感,结合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情况,各生源基地负责老师在新生报到、注册时可以主动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询问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目前真实的心理感受,倾听他们在学习或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烦恼,了解贫困学生家庭基本情况,积极帮助贫困学生助学金评选,妥善解决贫困生助学贷款,适当安排贫困生在校内勤工俭学。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帮助他们分析高中成绩不理想的原因,鼓励他们克服对学习的害怕心理,纠正高职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窄的错误思想。树立发奋学习成才的志向。

1.2安排学习互助小组,推动校园兴趣小组活动

对于一些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后进学生,可以让成绩上游的学生和他们结成互助小组,不仅要在生活上做到互帮互助,还要在学习上达成默契,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要认真辅导,耐心讲解,帮助后进同学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好专业知识,促进每一同学不断进步。针对学生兴趣爱好,由每个教职员工牵头成立各项兴趣爱好小组,组织学生加入兴趣爱好小组参加活动,使学生从沉溺网游、赌博等不良嗜好中解脱出来。并且在互动中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生活、学习习惯,详细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及时指正、正确引导。让学生毕业后顺利、快速适应社会生活。

1.3组织学习校史、校训和校歌,倡导校园文化

为了搞好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更加了解和熟悉学校的校史、校训和校歌,在每年新生军训期间组织学生学习校史、校训、唱诵校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了解学校发展过程,理解校训的背景和思想内涵,都会背唱校歌。每逢集会,就可以倡导学生唱校歌、拉校歌,大量利用校园数字平台,广播,墙报等方式宣传校园文化。每年举行一到两次有关校园文化的征文,演讲竞赛。

2有的高职学生人生观偏离、自律意识不强,需要教育引导其遵纪守法

2.1经常开展爱国、普法教育讲座,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法制观念,纠正其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学校通过9月30日烈士纪念日活动宣传、弘扬烈士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法制专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相关的讲座;加强与地方公安机关的沟通与配合,在学校内设置警务室,并着力宣传消防、治安、人身财产安全等方面的常识;利用法定节日组织学生参与演习。例如11月1日防空警报试鸣日,11月9日消防日等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其法制观念。让法律专业的教师在各个系中巡回进行法律知识的演讲和解说;对教职员工进行法律业务上的培训,组织教职员工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学习湖南省《六•五普法读本》,综合提高其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并通过在班会中宣传教育,使学生能够了解学院遵纪守法方面的规章制度。

2.2利用典型案例进行法律教育

有的学生认为犯法犯罪离自己很遥远,有的是缺乏对犯罪的直观感受,高校教师可以收集本校或其他学校相关的犯罪案例,尤其是青少年参与打架斗殴、交通肇事以及盗窃、被诈骗等方面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或刻录成光盘或被写成文案材料,因此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观看,让他们得到鲜活直观的法律教育。

3有的高中学生心态冷漠,需要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3.1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培养感恩意识对于学生形成责任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的感恩对象往往来自于家庭,对于父母含辛茹苦的教养以及呕心沥血的付出,学生都应该心怀感恩之心,要懂得孝敬,回报家庭,达到父母的期望值;利用班会或是演讲等形式,让学生都谈谈对感恩的理解和感受,逐步扩大感恩范围,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3.2开展志愿者活动

高职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参加校团委组织的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一名志愿者,学生应该自觉树立“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观念,在学校的组织下,志愿者可以到交警岗协助民警进行交通安全法的宣传,或是在过节时,到敬老院去给老人送上亲情和温暖。组织学生利用暑假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与当地街道、社区共建“大学生服务基地”,建立大学生服务社区的长效机制。

篇(6)

二、德育教育的内容———职业道德教育

“德”的内涵包括政治素质、事业心、责任感、务实作风和心理素质。强调“德”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对在职学生的要求,也是所有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非常看中的一个标准。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岗位性、职业性、生产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成材目标的重要内容。通过实习过程中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德育教育工作,来促使职业学校学生对“职业道德”本质的认识,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内在情感,磨练学生的“职业道德”意志,坚定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最终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德育教育的途径——实习准备过程的指导

1、学生面临毕业实习的同时也是人生第一次择业上岗。

心态是十分复杂和矛盾的,一方面是对即将从事的职业有着种种美好的憧憬与期待,另一方面对所从事职业的岗位要求、职业的经营方式比较模糊。这一阶段可以结合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专题性的交流会或讲座。

2、从宏观角度入手加强学生的理论修养使学生实现: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理论知识与参加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保护团队精神的统一,坚持具备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帮助学生培养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进而使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劳动就业观念。

3、同时可以邀请在校求学阶段比较优秀的,在本人工作岗位上有一定工作成绩表现突出的优秀毕业生作如何适应工作环境和如何创业的报告,利用其自身的成功魅力来感染学生。单科教师可以侧面赞赏,增加其本人的感染力,而且利用优秀毕业生可增加榜样的可信度,引导学生学其内在的精神力量,进而提高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对职业道德理性感触,坚定学习职业道德的信念,进一步坚定岗位塑人的信心。

4、在择业与面试过程中的指导。

学生在酒店的实习期也正是企业的试用期,学生在实习的同时也正是面临人生的第一次择业的时期,此阶段的来临也正是学生的关键时期,应给予学生以下指导:选择用人单位时的心理指导与面试技巧的指导。在心理指导方面,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表现来给以不同的指导,帮助学生分析所适宜从事的职业和岗位,在所从事的岗位上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最大的能量,帮助学生在择业时达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正确定位,使学生能在实习过程中以至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爱岗敬业,从而实现岗位塑人的最佳效果。

5、制定相应的实习规章制度。

学生在实习前就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职业道德习惯是人们自觉地按职业道德规则和规范选择自己行动的行为方式。只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是学生的内在品德得以表露,才能使学生做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种做事的态度在学生未形成一定的职业道德以前必须要以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在工作实习过程中逐步得以形成。

6、在学生未到用人单位实习之前,职业学校及时与单位联系了解情况。

实习过程中,主管学生实习就业的部门或个人应定期与学生或酒店沟通,通过酒店掌握实习学生的工作表现加以记录并建立个人实习档案,方便了解学生实习全过程。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应得到延续。职业学校应帮助学生以最快的节奏适应酒店的工作环境和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完成从学生到职员之间的角色互换。

四、德育教育的有利补充———缓解学生的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是导致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也是产生挫折感的重要来源。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的是自由与热情,过的是没有社会压力的生活,而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要求学生要成熟、稳重、有责任感,学生短期内无法完善自己,从而造成心理冲突。学生在现今社会的影响下把自己成功的标准定格为超过、压倒或打败别人,而我们的德育则教育学生要团结合作、谦让、牺牲等,由此构成心理冲突。解决好学生的不同种类的心理冲突就需要辅导员、科任教师以至于整个职业学校在学生没有走出职业学校之前进行不同层面的教育,如通过企业现状分析或者利用企业自己的宣传予以引导,对学生更有说服力。

结语:新时期我们要针对当代在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创业的精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在职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长余,王志斌,回顾德育教育的历史——对现实实施德育教育的几点看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3,(03)

篇(7)

虽然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备受关注,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也逐步建立起来,但关于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大多数高校还处于探索中,还没有建立一系列相对健全的贫困女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结构。心理机制的欠缺,导致不少本可以预防的不该发生的心理悲剧时有发生,给社会的稳定和高校的教学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完善贫困女生的心理机制,建立一整套贫困女生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预警体系、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后期跟踪评价体系,将心理危机控制于萌芽阶段,提升其心理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队伍建设的不足

2002年4月,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1]然而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与国家的标准差距较大。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郭念峰教授介绍,目前全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尚不足3000人。全国1000多所大专院校,只有30%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每所学校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往往只有几名,远远满足不了需要。[2]据湖北省教育厅2005年的调查发现,有33.73%的省属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与学生比例低于1:3000至1:4000。[3]显然,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尚在建设中,人员数量上远远不够,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较少,专职专业人员的严重缺乏,大大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发展。加之,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大部分由政治辅导员兼职担任,由于辅导员本身流动性较强,队伍建设的不稳定性,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工作的成效。因此,着力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三)角色定位的偏颇

据河南省2002年的调研发现,省内23所高校共有心理健康教育人员141人,平均每校6.1人。其中,专职仅7人,约占4.9%。[4]由于专职心理辅导员的不足,许多政治辅导员不得不同时兼职心理辅导员,拥有双重角色身份,兼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但大多数政治辅导员因为心理知识缺乏,也没有经过有关心理方面的实操训练,经验不丰富,在工作实践中,往往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的角色,混淆了政治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员的角色。因而工作中,不少政治辅导员往往感觉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常常将两者混为一谈,从而流露出过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干预,严重影响了咨询效果。例如,对贫困女大学生的来访,政治辅导员往往误认为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就是有效的心理咨询,而很少关注其心理的状况与变化,导致咨询效果不能尽如人意。因此,政治辅导员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努力避免政治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员双重角色的冲突,认真学习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和咨询技术,正确定位自己心理咨询员的角色,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重要作用。

(四)专业技能的缺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要求高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必须经过系统培训,恪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这是教育部对心理工作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真正心理学专业出身,经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实操技能学习,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持证上岗的,只有为数不多的极少数人,大多数工作还是由政治辅导员兼职担任,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由于专业技能的缺乏,他们很难做出卓有成效的成绩。有些政治辅导员为了工作的需要,通过自学心理专业知识,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但由于实操训练较少,也难以取得理想的工作实效。

(五)帮扶形式的误区

调查发现,在处理贫困女大学生的问题上,我们往往重视物质扶贫而忽视其精神扶贫。当贫困女生向我们求助时,我们首先会自然想到尽力解决她的各种实际困难,通过物质资助、助学贷款、社会捐助、助学金以及安排勤工俭学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减轻其经济压力,帮助其解决生活问题。在进行物质帮助的同时,我们往往忽视了后期的精神抚慰。长此以往,造成了一部分贫困女生不但没有形成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良好品格,反而对老师过度依赖,要是老师一时没有及时帮其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会感觉十分失望,甚至抱怨老师,这极大地影响了其优良品格的塑造,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师生关系。因此,要做好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纠正帮扶形式的误区,在对其实施物质扶贫的同时,也应重视精神扶贫,只有这样,心育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提高认识,重视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社会压力、经济压力、传统文化、精神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贫困女大学生较之其他学生而言,更易受到情绪上的困扰,更易产生诸如自卑、焦虑、抑郁、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提高认识,重视和加强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其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的健康和谐发展,满足其精神和心理的需要,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高校教育工作者在重视德育建设的同时,可以从这几方面开展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诸如帮助贫困女生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培养正确的恋爱观、建立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引导贫困女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重视贫困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5],等等。

(二)建立健全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对解决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经调查,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尚在进一步建设和探索中。譬如有好些高校都没有按照相关要求配备专职心理教师,有些学校虽然有专职心理教师,但大多不是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自身水平还有待提高,这大大影响了心育工作的实效。由此可见,要健全贫困女生的心育工作体系,真正解决贫困女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教育体系,主要包括贫困女生心理预防体系、心理预警体系、心理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心理干预体系等。心理工作者应认真做好各环节的工作,对一些心理异常的学生,应及时建档,并加以辅导,缓解其心理压力,提升心理素质,帮助贫困女生健康快乐地成人成才。

(三)加强心理健康队伍建设,把握角色定位,提升专业技能

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由于心理教师师资队伍数量不足,部分心育教师又缺少必要的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作为心理辅导员的角色,因此,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贫困女生的心理问题,从而造成工作失误,带来严重后果。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结构不合理,专职人员少,专业化水平不高等现象,高校应该重视和加强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尽最大的努力按照要求配齐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调整师资结构,使之更为合理。另外,应在心理健康队伍建设的经费上给予保障,采取一些激励措施,鼓励高校心育工作者积极报考国家心理咨询师,积极参加专业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优化知识结构,把握角色定位,提升专业技能。

(四)建立完善贫困女生档案,进行动态心理跟踪关注

及时建立、更新贫困女生的心理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对于贫困女生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关于建档工作,最好是选择新生入学时就开始建档,通过新生心理普查,根据心理测评结果,分级建立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档案,采取相应的心理预防与干预措施,防患于未然。对于心理异常的贫困女生,我们还应定期进行复查。因为心理状况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也应适时测评其心理素质,及时更新其心理档案,对其实施动态心理跟踪关注。发现异常,应给予重点关注,保持信息沟通及时,帮助其查找心理障碍的根源,有效进行心理疏导,优化其心理品质,健全人格发展。

(五)加强人文关怀,丰富校园活动,优化育人环境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尊严、人格和价值的肯定,它的核心是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和激励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工作理念,将人文关怀始终贯穿于工作实践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和影响学生,以真诚的爱去关爱和感化学生,让每一位贫困女生内心感觉温暖,不再孤独,能够笑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学会坚强与奋斗,真正成为一个精神自强、思想富有的独立自主的人。在加强人文关怀的同时,高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通过一系列的团辅活动、专题心理讲座、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演讲等教育活动来加强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她们找回自信,培养她们健康的人格,提高其心理素质,实现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六)坚持“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两手抓

物质扶贫只能解一时之困,精神扶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要解决贫困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两手抓,将以往单向的物质脱贫转变为物质和精神的双向脱贫,才是帮助贫困女生从根本上真正实现脱贫的关键。物质扶贫,我们可以通过完善经济资助系统来实现,要帮助贫困女生尽力解决经济压力,进一步完善学校资助体系,如通过奖学金、助学金、特困补助、临时困难补助、助学贷款、减免学费和勤工俭学等形式,帮助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精神扶贫,主要靠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来完成。心理健康教师和学生工作者要积极发挥对贫困女生的心理辅导作用,指导贫困女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其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促进其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及时疏导和排解不良情绪,实现全面发展。

(七)加强感恩教育,优化心理品质

笔者发现,高校奖助学金评比过程中,不少贫困女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爱他人的不良心理品质,认为自己贫穷,获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缺少对国家、社会、学校以及他人的感恩之心。还有一些贫困女生,没有及时获得资助,还会表现出愤世嫉俗、怨恨不满的情绪,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因此,对贫困女大学生加强感恩教育,培养其感恩意识,优化其心理品质,是十分必要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根据贫困女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其解决思想和心理问题,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她们常怀感恩之心,化国家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长的动力,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立志成才,以最好的成绩回报国家、社会和学校。感恩教育,有助于培养贫困女大学生的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提高其道德修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拥有一份美好的感激之情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帮助她们健康快乐成长。

篇(8)

礼仪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礼仪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对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讲,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素质的缩影。现在的中学生,将来必将是社会的一员,教育就是为社会筑基,在广大的中学生中进行礼仪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优化社会风气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2.礼仪教育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教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怎么交往。做一个现代的文明人,必须懂得交往中的一般礼仪。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又在不同程度地彰显着一个人的素质,而在整体素质的构成中,礼仪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非常重视礼仪教育。小到家庭生活,比如“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大到安身立命,如“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在社会交往中不懂礼仪,则会被视为没有文化,没有教养,说严重点,甚至会影响到自己事业的成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3.礼仪教育的问卷调查显示礼仪

教育的迫切性为了能在中学阶段开好礼仪教育的课程,我们“中学生礼仪教育的研究”课题组精心组织编制了《中学生文明礼仪调查问卷》,一共40道题。在高一全年级展开问卷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的部分内容:(1)文明礼仪现状不容乐观。例如有70%的学生在课堂上有睡觉、听音乐、吃零食、玩手机等行为;所有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遇到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说话带脏字等不文明的行为;有40%的学生有过或偶尔有过考试时作弊、抄袭行为;有69%的学生在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不唱国歌;有49%的学生有在上网时发表过攻击他人或者不文明的言语;有33%的学生有过在墙壁、课桌等公共场所留下涂鸦之作的行为。(2)很多学生不知礼,尤其是对社交礼仪缺少必要的认知;或者懂得礼仪,但因为社会大环境而不能付诸实践。有53%的学生上下楼梯时,没有靠右侧通行,而是哪边人少走哪边;有17%的学生认为个人卫生不属于礼仪;有30%的学生认为衣着容貌在交际过程中不怎么重要。(3)家庭礼仪教育不到位或者缺失。很多家庭没有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有63%的学生偶尔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只有40%的学生每天都会主动和父母打招呼。有87%的老师认为当前中学生文明礼仪方面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二、中学生礼仪教育的可行性

1.礼仪教育是可行的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事实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德育的内容陈旧,手法老套,学生认可度很低。礼仪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生走上社会后在人际交往中所必须具备的常识,所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次调查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欢迎,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尽快地在班上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鉴于此,我们课题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快了《中学生礼仪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以期礼仪教育尽快地进入课堂。从对一些家长的走访问卷中可以看出,家长对礼仪教育进课堂也是非常欢迎的。从家长的反应中可以看出,学校开设礼仪教育课题,不但可行,而且是迫在眉睫。

篇(9)

二、赏识学生的进步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此,教师要耐心指导,学会赏识学生,重视学生的发展过程,善于观察学生的微妙变化,发现学生有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激励学生不断发展。学生叶俊(化名)经常不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到了上交作业的时间,他要么说作业本落在家里忘记带来学校,要么就说忘了做作业。久而久之,他的语文成绩越来越差。笔者发现,虽然叶俊学习成绩不好,但是他的脑子很灵活,接受能力比较强,如果经常督促他学习,那么他的学习成绩肯定会有所提高。有一次,叶俊又说忘记带作业本来学校。笔者知道他在撒谎。对于他的行为,笔者没有立即揭穿他,而是将计就计,对他说:“叶俊,这次作业对你来说就是小菜一碟,明天记得把作业拿来。”第二天,叶俊把作业本交上来了,并且作业写得还不错。在得到了笔者的再次表扬之后,叶俊逐渐改掉了不按时完成作业的毛病,写作业明显比以前认真了。

篇(10)

二、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社会原因

社会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社会中一些不良思潮与矛盾对青年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社会竞争加剧、高校扩招、就业状况与学初预期心理差距较大等,使中职学生无所适从,形成心理压力。

2.学校原因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缓解较慢,甚至停滞不前。中职学生在学习中大多是习惯缺失、方法缺失、成绩较差,大多数人是在轻视、埋怨、斥责声中过来的,加之中考残酷竞争的失利、失败,使其原有的自卑心理更是雪上加霜。而中职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弊端,以及部分教师忽略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与特点、教育教学方法失当,致使学生没能在中职学校这一新环境中重树信心,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中职学生极其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诸如偏激、人际关系敏感、失望、自卑、忧虑、孤独的现象尤为普遍。

3.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而有的家长文化素质较低、自身行为不够检点、家庭结构的破碎与重组、父母不和等等,致使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不持久,缺少温暖与爱,使学生性格出现扭曲现象。而且,家庭条件的好与坏、宠爱与粗暴,均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4.中职学生自身原因

由于自身行为失当、自控能力较弱,加之学习习惯缺失、方法缺失,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进而不断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做法

1.以关心关爱为前提

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与点滴进步,助其消除自卑心理。可以说,中职生大多是在批评声、埋怨声、指责声中“成长”起来的,由于习惯受批评、受斥责,使其慢慢地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自己很难发现自身有什么长处与优点,使自卑心理逐步产生并“扎根”,致使严重缺乏一种内在的自我价值感,丧失信心、缺乏勇气,很难抓住接受中职教育初期环境转变的机遇,心理需求中自尊的需要很难得到满足,逐步产生自卑、逆反、戒备、对抗、自暴、自欺等心理。而关心关爱、发掘其闪光点与点滴进步是助其解除自卑心理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优化教育效果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同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社团、竞赛等活动,让有不同兴趣、爱好、特长的学生都有展示自身阳光、健康一面的机会,从而培树其在其他方面向上、进步的信心与勇气。

2.注重关怀、鼓励

抓好批评教育这一环节,助其逐步消除戒备、逆反心理。中职学生大多成绩较差,使其无论如何也是经常得到家长、教师的指责、批评,甚至人格侮辱,即使有进步、做好事,也不能及时得到肯定和表扬,受表扬成为自身遥不可及的奢望。日积月累,学生对家长、教师的帮助教育产生猜疑、不信任的态度,其心理经常受畏惧、敌对情绪的支配,“你说东、我偏西”的逆反心理逐步产生、越来越严重。虽说戒备、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孩子思想活跃、自主自立意识增强的表现,但绝非健康心理状态。在此,我们十分注重充分运用关怀、鼓励的方式方法,更多的帮助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其在各方面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与肯定,即使批评教育,也是更加注意方式方法与途径,力求做好批评教育的善后工作,使其排除戒备、逆反心理,进而提升教育的可操作性、可接受性与实效。

3.建立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

增强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延续性。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成长记录、考核记录、班主任工作记录、心理辅导记录、体检表等。完善、客观的心理健康档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工作中,吸纳学生的参与、评价,一方面强化其心理素质与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增强其自我教育和自省自励的意识与能力。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使用,促进了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机制的完善,不断增强家校教育合力。良好心理品质的培育源于个体自尊的呼唤与激发,通过心理健康档案的正面激励、“闪光点”扩充与裂变,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了其进取的信心与动力源。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既重视教育结果的评价,更注重教育过程的导向功能、强化功能、激励功能与调节功能。

上一篇: 语文诗歌教学论文 下一篇: 数学学科导论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