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09: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我国的大中小学约有两亿多名在校学生,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社会群体。社会是大环境,学校是小社会,是社会大环境的子系统,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小社会的安全与否势必会影响大环境的和谐程度。
一、我国校园安全教育现状
近年来,我国很多学校通过加强安全保卫措施,制定安全制度,借助“消防日”、“安全日”、“环境日”、“形势报告会”及典型安全事件等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增强了学生安全保护、防范意识,校园安全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经常发生的校园安全事故告诉我们,我国校园安全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
1.学校重视不够,安全措施乏力。现在,多数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把升学率看做是提高学校声誉的重要手段,忽视校园安全教育。同时,学校校舍及教学设施陈旧、老化,未及时修复或拆除,或在技术上、设计上存在失误、缺陷,设施设置不当或使用了不合格产品,极易形成安全隐患,对学生的安全构成威胁,甚至为事故的发生提供客观条件。
2.安全教育内容较少,方法单一。现在校园安全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停留在传统意义安全上。学校在进行安全教育时,方法过于单一,形式简单,一般都是采取形势报告、班会等形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和麻痹心理,教育效果低下。有的教师教育方法不当,简单粗暴,侮辱、歧视学生,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都可能导致发生安全事故。
3.学校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亟待优化。这是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由于法规不健全,责任划分不明确,责任追究不严厉,使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学校模糊甚至淡化了对学校安全工作的认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各环节安全防范措施不落实,从而埋下了很多安全隐患。
4.制度不严,管理不善,安全保护措施不力。目前,安全教育似乎只跟学校安全事故、教训相关联,只有当学校发生安全事件,或者社会上出现危害学生安全事件时,安全教育才能得到学校的关注,学校相关部门就会在这一特定的时期内去抓一抓,管一管,只是有针对性地做一些表面文章,缺乏制度和理论支持,没有形成专门的安全教育制度,缺乏长效机制,更缺乏一套科学的校园安全事故风险防范指标体系。
二、建立校园安全事故风险防范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建立校园安全事故风险防范指标体系是校园安全形势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校园安全愈来愈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教育部门把学校安全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采取各种措施,落实责任制,严格管理,对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中小学校的安全形势仍令人担忧,校园安全事故仍然频繁发生。
2.建立校园安全事故风险防范指标体系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学生时代是人生发展的高峰期,如果从生理、智能、情感和社会需要四个方面来衡定人一生的发展,就会发现学生阶段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最佳时期。如果校园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甚至会给他们带来一些心理阴影,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3.建立校园安全事故风险防范指标体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维护社会稳定的保障。校园是社会的子系统,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安全稳定工作关系到学校的全盘工作,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
三、建立校园安全事故风险防范指标体系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制订防范指标体系的最基本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要能揭示校园安全事故的本质特征,又要反映出校园安全的内在要求。只有坚持科学性原则,获得的信息才具有可靠性和客观性,防范效果才能达到。
2.发展性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安全事故的类型也在发生改变,很多以前难以预见的安全事故在悄然发生。因此,制定校园安全事故风险防范指标体系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看到事故之间的联系和趋势,做到预见在先、防范在前。
3.全面性原则。校园安全事故风险防范指标体系各指标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选取时应从防范对象的各个方面着眼,既突出重点,重点指标具有代表性,又兼顾全面,既要考虑事故的预防,也要考虑事故的处理。
4.可行性原则。校园安全事故涉及到校园各方面,具有范围广、内容多等特点。在防范指标体系设计时,应考虑资料采集的难易程度和重要性两个方面,建立的防范指标体系应能方便数据资料的收集,尽量做到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这样防范指标体系才能比较容易为各个学校所接受。
四、校园安全事故风险防范指标体系的内涵
1.校园安全事故风险防范指标体系构成。校园安全事故风险防范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很多,根据科学性、发展性、全面性、可行性原则,指标体系可以建立预防阶段、发生阶段、结束阶段3个一级指标,组织机构等9个二级指标,安全制度等20个三级指标。
2.指标体系的内涵解读
⑴预防阶段。预防阶段主要包含4项二级指标:组织机构、事故监测、事故预防和周边环境和7个三级指标。
组织机构是加强校园安全的前提。校园安全的建设首先,要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校园安全领导机构全面负责学校的安全工作,研究制定学校安全防范措施,检查安全岗位责任落实情况。其次,是负责校园安全的专、兼职管理人员,应有相应的资格,要有一批热爱校园工作、有奉献精神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始终参与到校园安全建设中来。同时,还必须有健全的防范校园安全事故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使学校安全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均有章可循。
事故监测是防范校园安全事故的基础。学校应成立一个隶属于学校安全领导机构的工作小组即事故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由学校医疗卫生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后勤服务部门、保卫部门等部门组成,负责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健康状态、伤害事故及相关因素的资料。数据收集得内容应全面、系统,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分析的结果提交至学校安全管理机构以便进行评估,为学校安全管理机构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事故预防主要针对各种类型的校园安全事故建立事故预防系统,根据校园安全事故一般分类法,主要分为挤踏伤害事故预防、交通安全事故预防、中毒安全事故预防、活动安全事故预防等。事故预防要求对每类校园安全事故都建立详细的安全标准,建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要进行演习。
周边环境主要包括校园治安情况、校园人员流动情况、周边经营状况等进行掌控,排除可能存在的校园安全事故隐患。
⑵发生阶段。发生阶段主要包括应急保障、协调控制、应急救援等3个二级指标和6个三级指标。
应急保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有信息保障,学校要建立健全并落实校园安全事故信息收集、传递、报送、处理等各环节运行机制,保持信息传输设施和通讯设备完好,保持通迅方便快捷,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的安全畅通。要有处理安全事故的物资保障,特殊应急物资应由专人保管,保证物资、器材的完好和可使用性。物资存放合理,保持通道畅通,物资运输便利、安全。同时组建校园安全事故应急预备队,一旦启动预案,立即投入使用。
协调控制是指校园安全领导机构接到报案后,应立即派人到现场指挥协调,对现场局面进行控制,根据事态的发展适时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相关工作。
应急救援是处理校园安全事故的关键。它要求学校必须具备处理各种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能力,学要要建立专门的应急机构,建立各种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并演练。
⑶结束阶段。校园安全事故发生以后,信息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有利于学校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杜绝今后安全事故的发生。信息交流首先应该保证信息畅通,信息要能及时反馈到校园安全领导机构,信息全面、客观、准确、及时。
学校应定期进行自我检查与外部审查。首先,学校安全管理机构应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对校园安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尤其是各项计划措施的落实情况。同时,学校安全管理机构应根据检查组的检查结果,伤害数据统计工作小组上报的数据分析结果,以及外界情况的变化,如:事故源的变化、技术发展情况、学校安全目标与指标的要求、家长和师生的希望与建议、对持续改进的承诺等。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对校园安全建设项目及实施效果进行评估,进而对学校安全整体目标进行评审,以便确定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目标,及时制定新的计划与实施方案并予以实施,从而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当然,校园安全事故风险防范指标体系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也还不尽完善,需要学校各部门高度重视起来,提高对学生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把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做在前面,不断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应对校园安全事故的应急能力,从而减少和杜绝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齐连义:《校园伤害事故的预防措施探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9。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3-137-02
1、中俄能源合作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磨合和发展,中俄能源合作逐渐进入良性发展轨道,重大能源合作项目日趋成熟,能源合作领域不断扩展,能源合作层次不断提高。但是,一些制约中俄能源合作的因素依然存在。
1.1 中俄两国能源战略存在差异
俄罗斯是能源出口大国,但其能源出口的主要方向是欧洲。在国际多边能源合作中,中国只是俄罗斯对外能源战略中的次优选择和战略筹码。与此同时,在中国的能源战略中,中东地区仍将是我们进口能源的主渠道,俄罗斯也只是我们优先考虑的周边选择之一。此外,俄罗斯在和中国进行能源合作时,热衷于把石油出口和电力、天然气以及相关配套能源机械设备产品的出口相挂钩,置能源于经济、科技、投资等多领域合作中。俄罗斯希望俄中能源合作不只停留在油气管道问题上,而应加强整个能源领域乃至经济、科技、投资等全方位合作,从而带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中国则常常将双方的能源合作视为亟待解决的短期问题,以便解决中国面临的“油荒”和“气荒”。
1.2 俄罗斯对外能源政策多变
1991年苏联解体后,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联邦第一任总统。作为前苏共的反对派,叶利钦认同西方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能源领域采取了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普京上台之后,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俄罗斯经济状况明显改善。普京政府已经不满足于单纯依靠能源出口来获得经济利益,于是开始推行务实的全方位能源外交,以期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梅普组合”以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鉴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趋缓,能源需求增长有限,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对能源需求旺盛且潜力巨大,“梅普组合”决定把能源政策向东转移。2009年的《俄罗斯2030年前能源战略》中明确提出:“尽管欧洲仍将是俄罗斯油气出口的主要方向,但俄罗斯整个油气出口的增长将主要取决于东部方向的超前发展”。
1.3 俄罗斯部分精英对中俄能源合作心存疑虑
俄罗斯部分精英阶层对中俄能源合作心存疑虑,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威胁到俄罗斯的国家安全。“中国”在俄罗斯早就存在,但随着近年来中国的崛起和参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这种论调又开始经常见诸报端,在俄罗斯媒体和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很有市场。俄罗斯部分人士在看待中俄能源合作时总是带着有色眼镜,把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视为中国对俄罗斯进行的资源掠夺,把能源企业间的商业行为与国家安全利益强拉到一起。
1.4 中俄能源合作易受欧美等国因素影响
中俄能源合作也经常受到欧美等国因素的干扰。当俄罗斯与西方大国走近时,中俄能源合作就略显冷淡,一旦俄美关系出现裂痕,外部安全形势受到西方挑战,俄罗斯就会主动加强与中国的能源合作,通过“能源牌”和“中国牌”来和西方大国进行战略博弈,以期获得政治上的好处。俄罗斯在对待中俄能源合作时过于关注政治因素,导致中俄能源合作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一旦中俄政治关系出现恶化,或者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得到改善,中俄能源合作的成果就又可能会得而复失。
2、中俄能源合作的对策建议
俄罗斯是当今世界能源出口大国,而中国则是能源进口大国,双方开展能源合作意义重大。中俄能源合作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双赢的结果。我国应抓住俄罗斯能源战略东向转移的契机,着力消除或削弱负面因素,积极推动两国能源合作继续沿着良性轨道向前发展。
2.1 加强对俄罗斯能源政策的研究力度
俄罗斯能源政策容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变化多端。我们应该加强对俄罗斯能源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找出中俄两国能源战略存在的差异,力争使中俄两国能源战略能够实现有效对接,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向更高层次。与此同时,我们不能站在一个能源进口国的角度去看待俄罗斯作为能源出口国的对外政策,而是要紧随俄能源政策的变化,适时的作出调整,以使自己不会在俄政策发生变化时而无所适从,造成重大损失。
2.2 加强中俄双方的沟通交流
中俄双方政治关系良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为双方能源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但是,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和“资源掠夺论”还时常见诸报端,成为制约中俄能源合作的因素之一。中俄两国应该加深相关职能部门理解和信任,加强媒体、学界和民间的交流和沟通,规范两国大众媒体的相关报道,消弱彼此的顾虑和戒心,消除“中国”对中俄能源合作的负面影响。双方应该经常换位思考,释放更多的善意和诚意,削弱彼此的不安全感。有合作就会有分歧,合作越多,分歧越多。当遇到分歧时,我们不应互相指责,而是互相理解,,寻找双方利益的契合点,争取实现双赢,而非单方面利益的最大化。
2.3 推动中俄能源合作重点向天然气领域转移
目前,天然气已经成为继石油、煤炭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能源,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23%。作为清洁能源的天然气,很有可能在未来的能源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最重要的能源。俄罗斯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探明储量、开采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俄政府称,俄罗斯的原油储量可以确保稳定出口至少到2020年,而天然气储量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全球天然气需求直至2050年。因此,未来50年,俄罗斯最具有出口潜力的是天然气而非石油。而相比石油而言,我国的天然气储量更加匮乏。2009年末,我国还在全国大范围出现“气荒”现象。可以预见,作为比石油更加环保的能源,天然气必将取得石油,成为未来中俄能源合作中的重点。
2.4 积极参与建立东北亚能源合作机制
我们应该抓住当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向东转移的机遇,积极参与东北亚能源合作机制的建立。在当今的国际能源市场,只想开展双边合作而排斥多边合作无论对哪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办不到的,能源的出口国和消费国必须相互协调和合作,避免恶性竞争。此外,俄罗斯拥有东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和远东三大油气资源区,要想全面开发需要巨额资金,这对东北亚各国来说,单独承担都是不现实的。如果充分利用日韩在资金、技术上的优势,发挥中国在地缘政治上的优势,就可以建立一个积极稳定的东北亚能源供应多边合作机制,而非排他性机制,这对区域内各国都有好处。
总之,中俄能源合作既有有利因素,也面临诸多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我们应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既要审时度势,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不断推动中俄能源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又要未雨绸缪,充分估计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做好各项工作部署。
参考文献:
在新的岗位上,分工联系社会事业部门,更切身体会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一年来和工委同志们一起,围绕相关议题,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关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主任会议议题调查工作。随着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我市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企业和工种日益增多,在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6月份主任会议专题听取了我市《职业病防治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汇报。为了做好议题的审议工作,6月上旬我们的同志分别到卫生局、安监局、疾控中心和车逻镇走访调查,听取相关汇报,并召开由乡企局、卫生监督所、相关重点企业等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形成了全市《职业病防治法》贯彻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我们认为,针对我市职业病防治工作现状,要强化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全社会职业病防治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建立统一高效的监管机制;狠抓基础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不断提高职业卫生监管水平。市政府十分重视,分管市长明确表态,要加大执法力度,重点抓好企业法人培训,提高职工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重点企业的重点检查。
二是围绕食品卫生安全“难点”问题,搞好联动执法检查。近年来,国内乃至全球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不断,“问题食品”屡禁不止,广大百姓苦不堪言,深受其害。今年__市人大常委会决定从8月份起在全市进行一次食品卫生市县联动执法检查活动,根据方案要求,我们高度重视、精心安排,深入走访、调研。总的看来,我市食品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食品卫生管理制度落实还不到位,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群众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不强,特别是农村食品安全,由于监管力量薄弱,农民自身防范意识差,令人担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报送的调查报告中,建议强化《食品卫生法》宣传,增强全民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实行市场准入,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建设;抓好重点环节,提高食品卫生监督效能;加大领导力度,提升食品监管水平。
三是组织好关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视察活动。根据主任会议安排,3月份我们主动与卫生局对接、认真准备,对汇报材料的准备、视察单位等精心安排。3月31日市人大对市合管办、疾控中心、人民医院病房楼、开发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文游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进行了实地视察,在听取了卫生局关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情况汇报后,认真进行了审议。针对实际情况和问题,向市政府和职能部门提出了加强公共卫生的宣传,提高全民预防疾病的水平;切实关注民生,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作为民生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加强对困难群体大病统筹的扶持力度;逐步加大投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的建设。
四是关注城市发展,努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府为了进一步推进城市东扩战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促进__城市新区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增强后发优势,采取bt模式对海潮东路、通湖东路延伸建设。我们与有关主管部门认真研究,细致对接,建议市政府认真测算,严守诚信,确保政府对外形象;加强规划,充分发挥该路的土地优势,使土地增值后减轻政府的资金投入压力,同时还要坚持标准,坚持质量,建好形象路。经过政府的努力,目前该路已建成通车,得到了社会一致好评。与此同时,还对政府申请农发行贷款建设甸汤等农村骨干公路项目,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促进了该项目的有序推进。
五是抓好常委会议题,推进旅游业发展。为了切实做好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关于听取市政府关于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准备,我们拟定了调研方案,经领导审定,常委会组成五个调查组,于8月至9月上旬分赴旅游局、文化局、宗教局、商贸总
公司和马棚、界首、天山、菱塘、八桥、临泽、龙虬等乡镇走访调查,并赴仪征市、盐城市盐都区等周边县市学习考察。撰写了综合调查报告,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了我市旅游业发展与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还不相符,与先进县市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围绕“小、低、散、旧”的突出问题,就继续转变观念,增强旅游业发展动力;坚持规划引领,加快整合全市旅游业资源;完善投入机制,着力打造旅游拳头产品;精心组织实施,合力推进旅游大市建设五个方面向市政府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建议。市政府已采取多种措施,积极落实了市人大的审议意见。六是配合__人大联动执法检查,推进《环境保护法》的贯彻。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根据__市人大的统一部署,从4月起开展了环保联动执法检查活动。常委会决定成立了执法检查组,于4月上旬动员部署,具体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定检点。4月中下旬市政府及各乡镇组织相关单位进行自查。同时,市人大执法检查组分别赴天山、市污水处理厂、开发区、汤庄、八桥、车逻、__镇进行执法检查。5月上旬,在听取政府和相关单位汇报、广泛调研及检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并形成书面报告,报送__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6月至9月,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按照__市人大常委会的部署和要求,督促政府及职能部门认真整改,狠抓落实。
七是认真办理领导交办事项,推进城市绿化、城市管理和盐河小岛地块的实施规划的调整。5月上旬按照主任会议安排,我们就近年来我市城市管理和城市绿化工作,进行一次专题调研,分别听取建设局和城管局的工作情况汇报,召开城建、城管下属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和社区主任、市民代表、市人大代表、开发区、__镇分管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实地察看城区道路、绿化现场,还走访了部分市民。撰写了专题调研报告,重点提出了城市管理八个方面薄弱环节和城市绿化方面的四个问题,建议重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管队伍作风建设,强化城市管理综合治理;同时,加强规划,配套完善各类绿地;依法规范管理,抓好绿化队伍建设;加大投入,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对此,两个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整改,尤其是建设局行动迅速,制定了“管、补、创”整改措施,按序时分解了城市绿化整治及维护补植任务。5月中下旬,我们就陆宇公司盐河小岛地块的实施进展情况进行调查,分别走访建设局、国土局,并实地查阅资料、察看现场,形成客观、真实的调查报告,认真负责地根据调查情况,结合盐河风光带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和专家意见,从三个方面对盐河风光带的开发规划提出了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年来的工作在紧张和压力中基本顺利,在工作中我能够虚心向老同志学习,遇事多请教、多沟通、多交流,重大或重要问题多请示、多会商,广泛征求意见,力求建议或意见的提出,都能符合__的实际切实可行,都能有助于__又快又好的发展。
在工作之中、之余,不放松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一年中先后三次参加__党校理论学习班、省社会主义学院无党派人士培训班和省委组织部、统战部举办的为期两个月的第十二期县处级党外干部主题教育培训班。三次学习丰富了自己的头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我国的政党制度、统一战线思想、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与实践等,有了更深、更新、更全面的理解。同时利用业余时间,顺利完成了历时三年的__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行政管理方向在职研究生的学习,撰写的论文《新农村建设框架下农村卫生事业投入的实证分析:以江苏为例》,一次全票通过论文答辩,同意授予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mpa),论文被答辩专家预评为优秀论文得到推荐。
比较政治学是需要以问题为导向的政治学学科分支之一,从其学科化的历程来看,其发展与兴盛得益于国家地位的提升以及国家“外向化”程度的增长,受现实政治需求的影响较大。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一直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国内的政治经济发展,国家战略的外向性并不明显。但现阶段,中国崛起成了不可否认地事实,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更加迫切地需要从全球比较的视野来审视自己的国家。伴随着这一需要的同时,比较政治学也将开创学科发展的新时代,从而为中国对外战略的实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比较政治学的现实意义
比较,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源于简单的观察,是人类意识形态生活中最早的形态之一,之后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不断发展,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再到奴隶制社会之后封建社会,到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并存的现状,当人类开始用比较的方法认识社会组织形式的时候,就产生了比较政治学这门学科。
比较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意识形态研究学科,有三点核心的要素作和其他学科的区分概念,第一,顾名思义,比较的研究方法必须始终贯穿每一项研究工作,在进行研究工作的时候,使用比较方法进行时,必须在理论上有合理科学的理论依据,以使得该项研究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所以比较方法是一种可以包容其他学科原理和理论的研究方法,可以依据现代社会所新发现的任何具有科学性的理论概念和事实。作为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必须是具有实际意义的独立的政治实体,现今社会形势下的比较政治学可以概括为“对民族国家的比较”。只有跨国的政治比较才属于比较政治学,这是其学科边界。在这一理论意义下我们可以理解为研究对象是民族国家,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的研究对象都是以上述对象为唯一。在研究的事实上,所有的在同一个民族国家框架和情境下的每一个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都可以成为研究对象。第三,作为一门以比较方法贯穿始终的研究学科,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这是一门经验科学,每一项研究都不能在推断中寻找理论依据而是必须以已经发生的事实为依据,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才是唯一的可取之道,通过对已经发生的事实的描述和研究来陈述比较政治现象,是本门学科的第三个要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再到丰富发展的过程。日益提升的国家地位,对外战略的提出,为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直接的动力: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议题。
二、中美崛起对外战略比较
大国崛起的概念是二战以后兴起的研究现象,通过对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兴衰史进行总结研究,意图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总结。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上升,西方社会开始流传“中国”的声调,在此情况下,我国国内研究学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大国崛起的研究领域。大国崛起一般指的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等九个资本主义大国兴衰的历史过程。
美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从殖民地迅速崛起,并在后崛起阶段持续走强。纵观美国崛起历史,地理位置的天然优势使其占据了有利地缘政治条件,除了这一主要原因之外,在制定国家对外发展战略方面,美国审时度势,也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比如,建国初期,处理与霸主英国的关系,冷战后对苏联的遏制、对欧州的援助关系。中国崛起的历史情况远比美国的复杂。但比较幸运的是,中国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崛起环境,除了获益于冷战结束之后总体向好的国际和区域安全与经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要归结于对外政策的转变(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对周边和西方国家的威胁降低,也使中国对它们更具经济吸引力。
中美在崛起的过程中都需要处理与霸权国、与其他大国和与周边国家这三个方面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也都有与之相应的对外战略的提出。本文通过对“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提出背景、目的、方式分析比较后发现,两者有着本质差异。
(一)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方案”。通过捐赠、贷款、有条件补贴等形式对二战后的欧洲进行直接的经济、物资援助,但和西欧相关接受援助的国家签订美援的相关协定,这些条件对美国当时国内大量的过剩产能提供了出路,由于,美国在二战中大量的军事工业产品可以随时转成民用工业和产品,面对西欧二战后的一片残破,这些产能对西欧来说正是他们缺少的,双方一拍即合,这一计划既能为西欧在战后的重建提供急需的物资和财政支持,又能让美国在战后的经济发展中后劲更足,在此基础上,西欧避免了向东欧和俄国那样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和发生,保护了西欧的资产阶级政权的稳定,维护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二)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因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称之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基于国际战略的考虑,中国一再反对在两者之间划等号――马歇尔计划的成功实施,确立了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而中国当前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不同于二战结束以后,中国是当前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的参与者而不是挑战者。
(三)两者的比较
“一带一路”略与马歇尔计划之间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这种相似性主要体现在经济层面,在政治及其他层面,两者是不同的。
1、经济层面的相似性
都是在全球经济低迷和国内产业结构急需调整中提出的战略构思,主要体现在海外存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本国拥有充足的资金、过剩的商品和闲置的生产能力,积极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等方面。
(1)大规模的国际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增长。在二战中,欧洲国家的基础设施遭到大规模的破坏,但是自身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外来资金的援助。当前的亚洲,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国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广大亚洲发展中国家迫切的需要改善本国落后的基础设施现状。
(2)本国拥有充足的资金、过剩的商品和闲置的生产能力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障碍被清除,第二次工业革命随后大规模开展,以制造业为首的美国经济全面工业化开启,十九世纪末,美国一举超越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家。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由于美国远隔重洋,虽然以主要参战国的性质进行了两次世界大战,但是战火没有烧到美国本土,美国本土工业因此大发战争横财,随着两次战争后德国、英国、法国的彻底衰落,美国成为全球资本主义世界全面的霸主,战争结束后,没有了巨大的消耗来源,巨大的工业产能使得美国本土市场急剧饱和,美国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市场来化解国内的过剩工业产能。
目前,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尽管中国国内市场巨大,但是中国地方政府高企的债务和地方政府支持下持续的工业产能,无法完全被消耗,制造业产能扩展过速,国内过剩的产能难以被化解。
(3)积极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
美国在实行马歇尔计划时首次正式提出“欧洲一体化”的观念,为欧洲的复兴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带一路”特别强调沿线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标准、技术的对接,逐步建立起欧亚非互联互通的网络。
2、两者的不同性
(1)运行机制强调平等互利
马歇尔计划将欧洲整体纳入其主导的自由经济政策秩序之下,维护了美国的经济霸权,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作为一项政治和安全战略,出台的背景是美苏围绕战后欧洲形成的政治真空进行争夺,所以制定之初就将苏联排除在外,具有明显的谋求势力范围的特征。
相较之下,当今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一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各国只有共同发展,才能实现长远发展。基于此,“一带一路”战略首先强调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任何有合作意愿的沿线国家都可以参与,是一项完全开放的合作倡议。
(2)合作内容更加丰富
中国政府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时,认为应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方式,其实已经基本指明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合作内容。
(3)开创经济合作新模式
“一带一路”区域内的国家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如何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实现区域经济合作,作为南南合作的伟大构想,既是对理论界的挑战,也对实际操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马歇尔计划只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是在美国的主导下支持欧洲经济恢复。
三、马歇尔计划对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启示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在很多方面与“马歇尔计划”存在差异,但两者都是在产能过剩背景下促进出口增长和就业增加,在借鉴“马歇尔计划”成功的经验的同时,也要根据当前的国际国内实践提出有效的策略。
(一)重视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成立国际层面的协调机构
客观准确定位自己,审慎地处理好与世界霸主美国的关系。受各种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一带一路”战略面临重重困难。而目前的中国只是具备了资金和产业实力,军事和政治影响力还比较低。因此,如此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在国内,需要成立强有力的机构。在国际上需要成立一个跨国家的区域性协调机构,处理诸如国际铁路、公路等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事宜,以及其他需要协调的事项。
(二)国内率先完成产业升级,构建“利益共同体”
从国际分工看,中国以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为主,与“一带一路”区域的很多国家大多是直接竞争关系。中国想要顺利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使其他国家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受益,必须进行产业升级,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对外直接投资顺利的保证。
(三)构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组合,政府和市场齐头并进
目前,“一带一路”战略主要由政府积极推动,但是,再好的规划也需要企业的配合,市场才是战略实施的主体。在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在政府推动之下,大量的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其中,使大量的过剩产能和美元流向西欧国家。当前,中国企业在把握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输出中国的文化和理念、加强与所在国民众的沟通等方面,可以肩负较大的责任。另外,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提高自身决策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处理好与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实践探索逐步解决。
(四)促进金融服务业的支持,加大人民币国际化的力度
当美国将自己包装成一个捐助者的形象,以一种近乎馈赠的方式,使大量的美元注入欧洲的同时,马歇尔计划大大促进了美国对西欧的商品和资本输出,更为用经济手段控制欧洲打下了基础,因而显示了“美元换盟友”的效果。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将是重中之重,而基础设施建设最关键的是资金问题。当前,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领域、投资领域以及储备货币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都非常小,还需要在贸易等方面加大人民币国际化的力度。
四、结论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一直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国内的政治经济发展,国家战略的外向性并不明显。这一背景下的中国比较政治学成为我国的政治学学科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比较政治学对于他国政治的研究不是为了推广自己的制度,而是为本国的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不仅可以有效避免西方国家曲解和误读中国,而且中国的现实国情,为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发展也创造了条件。
国家地位日益提升的基础上,对外战略的提出也为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直接的动力:它不仅为中国的比较政治学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而且也为中国的比较政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议题。
本文以“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为例,通过比较政治视角对其加以客观剖析,两者在解决资本过剩和产能过剩上有共同点,但之间有着本质差异。中国应该在借鉴马歇尔计划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根据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制订有效的策略:重视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成立国际层面的协调机构;国内率先完成产业升级,构建“利益共同体”;构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组合,政府和市场齐头并进;促进金融服务业的支持,加大人民币国际化的力度。(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尼考劳斯・扎哈里亚迪斯,《比较政治学:理论、案例与方法》,宁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
[2] 郝诗楠,《“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的比较政治学研究:新机遇与新议题》,探索,2015.5。
[3] 林跃勤,美国大国崛起及其对金砖四国的启示,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10.10。
[4] 史长虹,《美国崛起留给我们的历史启示》,科技信息。
[5] Odd Arne Westad,Restless Empire:China and the World Since 1750(London:The BodleyHead,2012)。
[6] 巴里・布赞迈克尔・考克斯,《中美两国“和平崛起”之比较》,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2014.03。
[7] 李昀,《美英史学界关于马歇尔计划的研究》,世界历史,2010 年第4期。
[8] 孟琪,《马歇尔计划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比较与借鉴》,阅江学刊,2015.8。
[9] 李莉,《马歇尔计划与早期欧洲一体化进程》,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10] 王义桅,《论“一带一路”的历史超越与传承》,学术前沿,2015.05上。
[11] 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风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序论。
[12] 张洁,《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
[13] 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第1期。
[14] 何维达、辛宇非,《“马歇尔计划”的成功经验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学术论坛,2015.8。
[15] 崔斌,《美国崛起过程中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策略》,2009.9。
[16] 孟祺,《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演变――基于贸易附加值的视角》[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4.6。
[17] 欧阳潇潇,《美国:从美元到世界――浅析“马歇尔计划”》,中国商界,2008.8。
[18] 潘维,《比较政治学及中国视角》.国际政治研究,2013(1)。
现行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格局主要体现在收益主体之间地位不平等,农民普遍居于劣势地位;分配方式“计划”色彩浓厚,价格调节机制发挥不充分;分配格局具有很强的“刚性”三个方面。这一格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一些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提出以及建立和谐社会观念的普及,其消极因素越来越明显,对其改革的呼声也将越来越高。
一、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的合理性
现行的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格局有其存在的逻辑必然性,对我国经济发展起过较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实行现代化、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引进产业资本,加快城市化、现代化发展
产业资本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是一种稀缺资源。对产业资本的引进、利用、培养的效果将直接影响相关国家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中国的上述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政策在客观上是“以土地换发展”。通过降低土地价格,降低产业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成本,有利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布局、提高我国工业装备技术水平、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而有效的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有利于增加对国际产业资本的吸引力
国际产业资本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阶段新一轮的国际间的产业转移方兴未艾,这对于我国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期。我国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吸引了超过 5000 亿美元的国际产业资本,而且每年吸引的外资还在以两位数增长,形势十分喜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阶段的国际竞争加剧。东南亚国家、南亚印度等周边国家与中国就吸引国际产业资本展开竞争;南美地区经济开始复苏,依靠其丰富的资源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与西方的传统关系,其对国际产业资本的吸引力也不容小视。我国应该进一步的发挥自己的优势,降低投资成本,包括土地成本,有利于更好的吸引外资,为我国经济更上一层楼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有利于增加国家积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工业化发展的艰巨的任务。我国现阶段虽然已经发展到了工业化的中期,按照理论不应由农业来承担国家积累,但由于我国的特殊性,现阶段还需要农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首先,占我国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经济实力还比较脆弱,农业作为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工业化水平,增加国家积累起到积极的作用 。另外,这一分配体系有利于把土地由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用地,从而有利于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与以英国“圈地运动”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转移过程相比,现阶段的这一转移过程相对痛苦还是最小的。这一过程是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撑。
二、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的局限性
上面简要的论述了这一分配格局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但是其局限性、负面影响还是十分明显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弊端将越来越突出,下面我们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没有真正反映土地的价格
在中国农村,土地不仅仅作为一种生产资料而存在,其在农民的眼里是其抵御风险的主要屏障。在社会剧烈动荡的转型时期,土地作为农民社会保障这一功能显得更加明显,其对农村所起的稳定作用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也就是说土地这一资源在中国农村社会发挥的作用有极强的正的外部性,在进行农地转让时,就应该而且必须把这一外部性内部化,应包含在土地交易价格里面,这样才能比较真实的反映出土地的“价钱” 。
(二)造成社会不稳定
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造成社会不稳定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引起的。首先是收益分配中对农民补偿不足,农民为了获得适当的收入不惜采用不恰当的方式,比如阻挠土地流转的正常进行,集体上访,甚至发生斗殴事件,对当地的社会稳定造成很坏的影响,而且往往还极大的损害当地的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埋下许多社会隐患;土地流转发生后,由于补偿农民过少,而且又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机制,使其生活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为了生存,有些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其次是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造成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稳定。由于种地挣钱很少甚至赔钱。在农民看来,土地不是资产而是负债。由于土地具有的社会保障功能,使其在抛荒土地的同时又尽最大努力保护其对土地的使用权。这样就造成农民不种地,但同时对土地流转不积极,据国务院农研中心对1.3万户农户所作的调查,即使对粮食收入仅占家庭收入20%以下的3366户的调查结果,愿意转让土地的也只占4.5%。[1]另外由于农用土地与非农用地之间收益的巨大差距,地方政府依据自身利益考量具有转变土地用途的冲动,而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又给了地方政府低成本获取土地的便利条件,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地方政府成为向土地市场提供过多土地的主要推动者,从全国各地兴建的过多的高尔夫球场、人造景观,大量闲置的开发区等,就知道这种动力有多强。由于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格局是向产业资本倾斜的,他们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有充分的理由推动农地向非农用地转化。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游说政府。
(三)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我国走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一发展有一个重要的支撑点就是经济资源必须是可持续利用的。特别是像土地这种稀缺且很难再生的资源。在现行的利益分配格局下,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现任政府用下任政府的土地,现代人用下代人的土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的浪费。有资料显示,城市存量土地大量闲置的情况下,大量的耕地仍然转为非农用地。这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在农地市场结构方面国家逐步退出直接的市场交易过程,变市场交易主体为市场监管主体。其中的关键是国家角色的转换。当然,在土地市场上国家行为的转变将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积极创造条件的精神逐步推进。
调整和完善土地分配格局,从根本上说应该从完善农地产权制度方面入手,我国学者作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议。依照张吉清同志的归纳,我国学者大致从“完善土地经营权的改革思路。该思路主张将完善农户土地经营权作为改革的重点。”[2];“再造土地制度的改革思路。主张重新构建土地制度。”[3];“变革土地集体所有权实现形式的思路。‘土地股份制’是其典型代表。”[4]三个方面提出改革思路。这些思路都有其合理性,都从某种程度上抓住了产权制度某个方面的弊端。农地产权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特别是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应该慎重。
中图分类号:P6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拥堵的交通,地铁凭借其客运量大、正点、占用城市地面空间少、安全性好、能耗低等优点成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首选。但是地铁工程属于地下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作业空间小、各专业交叉施工、空气流通不畅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大了施工的安全风险,因此,加强地铁施工的安全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铁工程安全施工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铁工程成了疏散人流、缓解地面交通压力的重要工程项目,且在全国的各大城市已经陆续开始施工。一般情况下,地铁工程的施工地点为城市的繁华地段,具有人流量大、现场环境杂乱、需要的施工技术高、施工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风险高、施工周期长等施工特点,这就给工程的规划、设计、决策、管理、施工等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可以说安全形势不容忽视。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决策失误,没有正确处理问题就容易带来安全隐患,甚至引发安全事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因此,要加强地铁工程施工前和施工中的安全风险管理,确保安全施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二、影响地铁施工安全的因素
1、人的因素
人既是地铁工程的施工者,是工程的主体,所以人是影响地铁施工的一个重要因素。
(1)设计人员
设计人员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处于最核心的位置,一旦设计人员在设计施工方案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考虑不周全,或者对存在风险制定的施工方案不合理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2)安全管理人员
工程安全管理人员所做的工作是安全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如果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不高,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不能对施工人员的违规操作进行及时的制止或者不严格按照施工安全原则进行管理,都可能导致地铁安全事故的发生。
(3)施工人员
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技术水平、安全意识等都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施工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如果违反施工操作流程或者不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施工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2、环境因素
地铁建设工程因为在地下施工,所以特别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其影响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对地铁工程的影响巨大,城市中一些特殊的地质常常使得隧道发生形变,一旦处理不当便会发生坍塌事故。另外施工地点多为繁华区的地下,周围建筑物繁多,地下管线分布密集,这也给地铁施工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气候影响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给施工造成的影响也不同。一些地区的雨季持续时间长,这样在施工过程中雨水较大,容易在低洼的地铁U型槽中大量积水,一旦大量的雨水进入车站和地下隧道的话就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3、施工设备因素
地铁工程属于大型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起重机等大型机械设备来完成施工。该设备在施工过程中使用频率高、作业时间长、危险性大,所以是安全事故的重要根源。另外,工程的技术复杂性决定了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用到多种机具设备,这些机具设备的故障也常常引发安全事故。
三、地铁工程施工安全防范措施
地铁施工工程时间长、技术难度大、施工环境复杂,所以要预防地铁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将安全控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做好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预防工作。
1、施工方案的控制和管理
不同项目具有不同的风险源,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项目制定不同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中应包括针对性的安全措施和必要的紧急预案,对于一些风险大的项目,施工方案要经过多位专家的论证和审查后方可通过,最后还需要施工方结合具体技术进行整改,力争将风险降到最低。
2、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
人是地铁安全施工的执行者。因此,对施工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必须放在首要位置,将安全施工的观念落实到施工过程的方方面面。同时,在施工现场的管理中若是发现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必须加大处罚力度并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合理分配施工人员,加强关键施工部位的安全管理,对高危岗位要派专人监督,以保证工程安全顺利的进行。在基本配备能够满足的前提下,我们要根据工程的规模、工程的施工进度对施工人员进行合理的分配,对专业性比较强的岗位要调配专业人员完成,同时相互配合,分工负责。另外,要建立完善的培训考核机制,用以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尽职尽责的业务素质。
3、做好施工环境的检测工作
地铁施工与整个环境息息相关,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密切检测施工环境的变化,实时监控地铁施工过程中地质、水文、土层及结构自身等环境的变化,对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环境资料做到了如指掌,并要求施工监理人员按时进行汇报。光这些还不够,在了解环境变化之后还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对于会发生重大危险的施工地段要做好记录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为相应地段的施工作参考。
4、做好机具设备的管理工作
对于施工所用的诸如大型起重吊装设备、台车、钻机、旋喷机、电焊机等施工器械要进行严格的审查,所有设备必须得按照程序经过检验审批合格后,再准许进场。注意安全设备的使用期限是否在安全期,其性能是否能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其次,我们在设备采购时要严格要求,坚决不能采购质量不过关、安全性能差的产品。最后,在使用过程中,施工单位要派专人定期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查以及保养维护,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要精心维修,直至设备合格才可继续投入使用。
5、注意地下管线
由于地铁施工占用面积广,所以施工过程中必须注意施工工地周边的地下公用管线,防止其损坏后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大影响。鉴于此,我们必须完善施工安全管理机制,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同时,地铁工程由于是在地下工作,有些地质情况很难预测,所以我们要在施工前期就与有关部门沟通,尽可能的搜集详尽的地下管线图纸,水文、水质资料用以做参考。
结束语:
地铁工程方便了市民的出行,缓解了地面的交通压力,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地铁工程也是一项投资费用大、使用人数多、建成后运行时间长的工程,地铁的这些自身特征决定了地铁工程必须要保证施工的安全。我们要分析影响地铁施工安全因素的基础上提高安全意识,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加强安全管理,减少地铁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赵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环境风险管理策略【J】都市起轨交通,2009(1)
李兵,徐明新,陆景慧.地铁车站土建工程施工风险分析与对策【J】.山西建筑,2007,33(5):263-264.
城市的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大势所趋,火灾已成为此类“摩天大楼”致命的“杀手”,高层建筑火灾扑救成了一个世界性的现实难题。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高层建筑鳞次栉比,呈现出数量越来越多,高度越来越高,结构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多样的趋势,使得城市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
近年,一些城市发生的高层、超高层建筑火灾案例反映现实状况不容乐观:年发生数量多,经济损失重,人员伤亡大,社会影响深等。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例如,2008年1月2日,新疆德汇国际广场批发市场发生的火灾,过火面积达65000多平方米,价值数亿元的商品眼睁睁地化为乌有,大火持续15个小时,3名消防员英勇献身;
2009年2月9日,北京中央电视台新址附属文化中心30层高159米的在建大楼发生火灾;
2010年11月15日,上海静安区胶州路728号一幢28层的高层公寓发生火灾,造成58人遇难,56人失踪的惨剧。
大量的案例表明,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甚至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笔者通过实际调研分析,探索符合本地区实际的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制定科学合理的火灾扑救措施,对于避免火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1、现代高层建筑火灾的新特点
1.1、火势迅猛,烟火蔓延途径多,易形成立体火灾。有些高层建筑周围有裙房,而按规定主体建筑至少留有1/4边不设裙房。建筑形式多样化,有四方形、塔形、阶梯型、凹形、人形等,结构体系有框架、筒体等;竖井、管道多,如楼梯间、电梯间、电缆井、管道井、排烟道等,特别设有共享空间的高层建筑,烟、火蔓延途径多,形成立体火灾、“跳跃”式燃烧和烟囱效应。试验证明,烟气竖向扩散速度为3—4米/秒,100米的高层建筑在25--35米/秒左右,因此,火灾发生后,烟气即顺垂直通道从底层扩散到顶层。
1.2、人员疏散困难,伤亡严重。高层民用建筑容纳人数多在千人以上,因此,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人员全部撤离危险区,而且在慌乱中,心理压力大难免会发生挤伤、摔死等惨剧。美国消防组织曾做过一次模拟测试,点燃一只废纸篓,发现仅2分钟烟探器报警,约3分钟后起火,房间达到使人致死温度,同时楼内充满有毒气体,约4分钟楼内过道被烟火封堵而彻底无法通行。
测试结果表明:楼房内一旦起火,4分钟后逃离现场的可能性很小,加上由于浓烟烈火急需升腾,严重影响人们的视线,使人看不清逃离的方向而陷入困境。救援人员多在4分钟后才到达现场,受难者由于当时的心情十分焦急,往往会作出不理智的举动。
1.3、火灾扑救难度大。由于我国技术条件的限制,救援装备滞后;登高车辆少,高度有限;大功率供水能力有限;消防员自身防护装备有限;高层建筑周边情况复杂,举高车架设受条件限制不能展开;玻璃幕墙受高温火焰的作用,易形成“玻璃雨”,造成人员伤亡;如果燃烧时间过长,钢混和钢结构建筑均会有可能出现建筑物整体或局部的倒塌现象;部分高层建筑内部的消防设施不完善等都会影响火灾扑救,都导致了高层建筑火灾扑救难度的增加。
1.4、装修材料多且防火性能差。高层建筑的装修面积大,使用的装修材料生产厂家多,质量参差不齐,材料的防火性能鱼龙混杂。高层建筑的柱子、顶梁、墙面、吊顶装修材料用量极大,尤其是墙面、豪华吊顶面积大,夹板和夹层装修用材较多,如果选择材料耐火性能低下,遇火源极易引起火灾。另外,防火性能较好的材料通常价格较为昂贵,为节约费用,或缺乏消防安全意识,装修单位往往会私自使用一些未经阻燃处理的木条、墙毯等廉价的不防火、不阻燃的装修材料。由于室内大量可燃物的存在,降低了房屋的耐火等级,为高层建筑埋下火灾隐患。即使使用了合格的装修材料,但由于大多数装修材料是可燃的,当高层建筑使用中发生火灾后,装修材料自身会增加室内火灾荷载,延长燃烧时间,燃烧温度升高速度较快,将会导致建筑物内的承重构件垮塌,而增大火灾损失。例如2008年10月9日,哈尔滨市正在建设的28层高层建筑物“经纬360度”发生的火灾就是因电焊工违章电焊,引燃天棚上的装修材料导致火灾。
1.5、灭火用水量大,供水难度大。用于灭火、冷却和控制蔓延扩大的消防用水量市相当大的,除依靠建筑物本身的供水能力外,还要由消防队千方百计往高楼接力供水。目前,我国的登高消防车多为22米,消防云梯一般为30—48米,普通消防车向室内消防系统输水的供水高度约50米。因此,发生火灾的建筑的高层部分无法依靠室外消防设施协助救火,50米以上部位已超出室外消防设施的供水能力,只能完全依靠“自救”灭火。另外,高层建筑楼层高,水带铺设越高,水压越大,水带容易爆裂。受消防车功率限制,供水高度有限。
2、高层建筑火灾扑救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1火势和烟雾扩散渠道多、速度快。
高层建筑的楼梯间、电梯井、通风管井、电缆井、排气道及其他立体竖井,数量多且分布广。而且,高层建筑多采用易燃建材装修,燃烧时发烟量大。据消防科研部门测试证明:在火灾燃烧的猛烈阶段,延期在水平方向上的扩散速度为0.5-0.8米/秒;烟气沿楼梯间等竖向的垂直扩散速度为3-4米/秒。500°C以上的热烟所到之处,既为使可燃物起火而蔓延。按照估算,一幢高度为100米的建筑,若无阻挡,只需30秒左右的时间,烟气就可由底层顺竖井蔓延扩散至顶层。同时,高层建筑顶部一般无遮无挡,高空的强劲风力进一步加速了火势的蔓延和扩散。据测定:在10米高处的风速为5米/秒。而在60米高处的风速为12.3米/秒,在90米高处的风速为15米/秒。由于建筑物高处的风力作用,使着火物所需的氧气供应充分,火场热对流加快,加之楼内外的温度增大,“烟囱效应”也随之增强,燃烧愈来愈猛烈,火势蔓延更为加快。
2.2灭火装备施救高度有限,难以扑灭高层建筑火灾。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一般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灭火,即消防云梯车户外射水和救援人员室水相结合。但消防云梯车也不是万能的,目前,全球消防体系能够提供的最高云梯约130米,而国内最高的云梯只能举高101米,实际使用中,通常消防云梯车只能升至限定值的80%左右,在这个基础上,高压水枪还能喷射出10米左右的水柱。但目前全球高层建筑最高已达到101层、492米,远远高出云梯车的灭火能力范围。如果着火的摩天大楼超过云梯灭火高度,则无法从室外进行高层建筑的火灾扑救,除非让消防员冒险进入火点,人工启动大楼内部的消防栓,或动用直升机,否则只能依靠楼内自救。
2.3高层建筑火场供水效率不高。消防部队扑救高层建筑火灾,主要应利用建筑内消火栓灭火或通过水泵接合器给消火栓供水灭火。但从实战情况看,固定消防设施利用率偏低。另外,消防泵压力不足、水带承压不够、铺设方式不合理等情况,都可能造成高层供水压力不足或供水失败。
3、高层建筑火灾扑救措施
3.1高层建筑火灾扑救遵守的基本原则
3.1.1、集中优势兵力,加强第一出动的原则。因为在高层建筑内人员密集,发生火灾时蔓延速度快,扑救困难,人员易造成大量伤亡,所以必须在短时间内集结足够兵力,快速抵达,才能确保及时营救出被困人员。同时控制住火势,抓住灭火救援的的主动权。
3.1.2、坚持“救人第一,救灭结合”的战术原则。正确处理救人与其他灭火救援行动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救人与灭火应同步部署实施。针对高层建筑内人员集中、发生火灾后烟雾大、毒气多、人员容易恐慌、疏散困难、抢救人命任务重的特点,消防队到场后,首先要消灭人员被困地点及疏散通道的火势,驱散烟雾,打开疏散通道,迅速救出被困人员。同时派出搜索分队,深入着火层及着火层以上楼层逐层搜寻、引导或抢救疏散被困人员。在力量允许的情况下,同时还要及时深入着火层以下各层,搜寻受火势威胁的人员,进行引导疏散。
3.1.3、“以固为主,固移结合”的扑救原则。针对高层建筑内部情况复杂、火灾发展蔓延速度快、外部扑救困难的特点,消防队到达火灾现场后,迅速关闭空调通风系统,将室内消火栓处的水枪、水带与消火栓连接,开启消火栓灭火。同时利用室内消防电梯、储水系统快速投入救援工作。当室内固定消防设施不能完全扑灭火灾时,就要快速组织外部移动式消防装备进行火场供水,确保火场上不间断用水的需要,实现救援行动中固移消防设施的有机结合。在借助消防电梯登高时,必须要在低于起火楼层二层以上的地方下电梯,然后利用通道到达起火楼层救援被困人员,寻找着火源,并利用建筑消防设施进行灭火。
3.2高层建筑火灾扑救的战术措施
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基本战法:一般可采取内攻外堵、上截下防、阻止蔓延、分层消灭的战术措施。作战部署应以内攻为主,把主要力量部署在起火楼层,实施近战,直接扑灭火灾。高层民用建筑的耐火性能比较好,且内部设计安装有固定的消防給水系统和其他消防设施,因此高层建筑火灾的扑救方法和普通建筑火灾的扑救方法有所不同,指挥员在组织指挥扑救时,应确立救人优先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内攻为主和充分发挥固定消防设施作用的原则。
3.2.1、利用内部固定消防设施,及时处置初期火灾。高层建筑起火后,如果在初期火灾时间内不能及时扑灭,火势就会沿楼层外部、楼内通风管道、竖井、楼梯、电梯井等迅速向上下蔓延,形成立体燃烧。因此,利用本单位的消防组织和职工,及时扑救初期火灾,有秩序地疏散人群,将火灾扑灭在萌芽状态十分重要。
3.2.2、适应立体作战需要,部署消防力量。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力量的编成,应按照高层建筑的功能、体量、火灾特点,火灾事故的等级和规模,现有灭火力量和作战能力,在火灾扑救中所承担的任务来进行,平时加强协同配合演练,战时实施分级力量调派,重点加强第一出动力量,强化第一时间段的救人和灭火行动。
按照高层建筑火灾级别制定以下力量编成,供参考:
编成一:对于50m以下高层建筑火灾,出动5-9辆消防车,其中,举高消防车1-2辆,水罐消防车3-5辆(含泡沫车),抢险救援车1辆,照明车、后援车和指挥车根据需要调集。
以及配套的警戒、侦察、供水、破拆、救生、排烟、通信等器材。
编成二:对于50m~100m高层建筑火灾,出动10-30辆消防车,其中,举高消防车3-8辆,水罐消防车6-20辆(含泡沫车),通信指挥车1辆,抢险救援车、照明车、后援车和根据需要调集。以及配套的警戒、侦察、供水(气)、破拆、救生、排烟、通信等器材。
编成三:对于100m~200m高层建筑火灾,出动20-50辆消防车,其中,举高消防车5-10辆,水罐消防车20-30辆(含泡沫车),抢险救援车2-3辆,通信指挥车1辆,泡沫消防车、照明车、后援车根据需要调集。以及配套的警戒、侦察、供水(气)、破拆、救生、排烟、通信等器材和保障物资。
编成四:对于200m以上高层建筑火灾,出动50辆以上消防车,其中,举高消防车10辆以上,水罐消防车30辆以上(含泡沫车),抢险救援车3辆以上,后援消防车3辆以上,通信指挥车1-2辆,照明消防车根据需要调集。以及配套的警戒、侦察、供水(气)、破拆、救生、排烟、通信等器材和保障物资。有条件的可以调集消防直升机。
3.2.3、搞好火场侦察。高层建筑的火场侦察,是扑救火灾的重要环节,火情侦察准确,能为指挥员的科学指挥提供依据。因此,公安消防部队到达现场后首先要利用大楼消防控制中心的各种消防设备显示系统和闭路监视系统,向现场职工、单位负责人了解相关情况,还要组织侦察小组,携带好照明工具、氧气呼吸器、安全绳等,必要时用水枪掩护前进,深入重点区域侦察,迅速查明高层建筑的起火部位,燃烧物质的性能和数量,火势蔓延方向,起火楼层及其上、下有关各层受火势威胁的程度,通行道路、救人任务和方法等情况,以确保安全。火情侦察要贯穿整个灭火战斗的始终,根据侦察来的信息,随时掌握火势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3.2.4、坚持“救人第一”的原则,疏散和抢救人员。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要有效地组织疏散群众和救出被困人员,是一项十分难巨的任务,因此应组织精干的抢救力量,携带救护和破拆工具,深入起火楼层,仔细搜索被困人员。执行救人任务,不能少于2人,事先要约定联络信号,互相照应,应携带救生器材,以备救人自救,进入有烟火的区域,要配戴空气呼吸器等防护器材。
3.2.5、保持不间断火场供水,满足火场用水量。高层建筑发生火灾,能否及时而不间断的将水输送到灭火阵地,满足火场所需的水量和水压,是战斗成败的关键。尤其是基建工地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迅速,且周围消防水源缺乏,施工工地上固定供水系统未建成或不完善,当供水高度超过单车供水高度时,采取沿楼层铺设水带或在楼梯间垂直铺设水带的供水方法,较难保证不间断供水,此时,应采取多车藕合供水或消防车与手抬机动泵串联供水的方式。若缺少耐高压水带,则宜采取最后一种方式,以确保安全使用。
4结论
4.1、科学合理的分析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对指战员扑救高层建筑火灾提供了依据;
4.2、高层建筑功能、结构和内外部环境的复杂程度,固定消防设施实际能发挥的作用,相对落后的消防车辆装备成为制约高层建筑火灾扑救的几个主要方面。
4.3、坚持“以固为主,移固结合”的火灾扑救原则,加强消防部队应对高层建筑火灾的预先谋划,合理编配高层建筑火灾的力量编程,是解决高层建筑火灾的几个着手点。
参考文献
1 灭火战术/公安政治部编.—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9。
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2006 年修订版。
3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4 陈寒根.略述高层建筑火灾中的直接供水技术.新安全东方消防.1996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