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09: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思想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自20世纪80—90年代起,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以生态经济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一种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20世纪90年代末,循环经济理念开始引入我国。2004年9月29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召开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十一五”规划的编制。
虽说“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理念,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尤其是在论述“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问题时,就曾经明确提出过与“循环经济”原则类似的思想、观点。马克思的这些见解给我们以深刻地启迪,可以说是“循环经济”理念的理论先声。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马克思看来,应用科学技术是减少工业和生活废物的有效手段。这种思路与当今人们处理生产与生活垃圾的思路是一致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讨论“生产排泄物的利用”问题时明确指出:“我们所说的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那么靠什么手段来处理这些排泄物呢?当然要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因为“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马克思特别强调,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过的工业,可以充分利用工业废料,变废为宝,减少工业废料对环境的污染。“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发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工业的各种各样的废料,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变为苯胺染料,茜红染料(茜素),近来甚至把它变成药品。”马克思指出:“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利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的问题、废物资源化问题和产业生态化问题。马克思的上述思想与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利用可持续的科学技术来支持和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见解是一致的。
其次,马克思认为,利用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可以提高生产资料的使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列举了大量的生产实例,对生产工艺的提高在充分利用工业废物,减少排泄物方面的作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产工艺水平也日益提高。工艺的进步,改变了对生产原料的利用途径和方式,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生产中的各种废料,获得了一种在新的生产工艺中可以再利用的形式,废料成为了新工艺的原料。现在,循环经济学家常说的一句话是:“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原料”。其实,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明确地说过类似的话:“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个产业中都起着重要作用。”马克思用实例说明,当时由于生产工艺水平的低下,在英格兰和爱尔兰许多地方的农场主不愿种植和很少种植亚麻,一个主要理由是:在靠水力推动的小型梳麻工厂里,粗糙落后的生产工艺导致了在加工亚麻时产生了很多废料,损失高达28%到30%,工人们经常把这些废麻拿回家当柴烧,可是这些废麻是很有价值的。后来,人们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用水渍法和机械梳理法对亚麻进行精细处理,使亚麻的损耗大大减少。再次,马克思还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大批新型生产工具的问世,而生产工具的革新同样可以提高工业废物的利用率,变废为宝,减少资源的浪费。马克思多次指出:“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废料的减少,部分地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的质量。”马克思列举了意大利和法国在磨谷技术上的差异说明这个问题。在罗马,当时的磨还很不完善,因此,不仅同量谷物的面粉产量低,而且磨粉费用相当大,客观上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而巴黎人使用的磨,是按照30年来获得显著进步的力学的原理实行改造的精致的磨,大大提高了同等谷物的面粉产量。马克思还提到,处理纺织工业产生的废丝时“人们使用经过改良的机器,能够把这种本来几乎毫无价值的材料,制成有多种用途的纺织品”。在马克思看来,“在生产过程中究竟有多大一部分原料变为废料,这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和工具的质量。而这一点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都知道,生产工具是“物化”了的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手段改造我们的生产机器和工具,的确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率,从而节约自然资源,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减轻生产废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阿拜(AbayIbrahimQunanbayuli)(1845-1904),哈萨克民族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启蒙家和诗人。阿拜的思想涉及政治、文化、教育、经济、伦理、风俗等诸多方面,影响和塑造了哈萨克民族的精神,是哈萨克民族的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阿拜精深的思想和为民族振兴的执著精神,不仅受到本民族人们的景仰,阿拜精深的思想和为民族振兴的执著精神,不仅受到本民族人们的景仰,在世界人民中也有崇高的声望。
阿拜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诗歌和箴言),其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社会经济思想,对改变19-20世纪哈萨克族落后氏族封建社会面貌曾经发挥了积极的精神支柱作用。哈萨克斯坦总统努尔苏坦·那扎尔巴耶夫高度评价了阿拜创作中的社会经济改革思想,认为:“阿拜是向哈萨克人民提出社会改革、经济改革的第一人”。(努尔苏坦·那扎尔巴耶夫,前进中的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文),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3版,第305页)。在当今时代重新审视阿拜创作中的社会经济思想,对我国哈萨克族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向知识经济时代,为全人类文明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方面也将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具有良好的现实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阿拜的社会经济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阿拜的物质资料生产思想;阿拜的改革开放思想;阿拜的市场经济思想;阿拜的知识经济思想。
一、阿拜的物质资料生产思想
阿拜提出了自然界所存在的的一切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并强调了都是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利益服务的。第三十八篇:“大地以其孕育的棉花,大蒜,水果,矿产,鲜花;飞禽以其羽绒,肉,蛋;动物以其肉,奶,力气,美观,皮毛;水里的鱼,鱼之鱼籽;甚至蜜蜂所产的密,蜂蜡;蚕吐的丝等,一切均为人类所需创造,没有任何一物能够言明这些是它的,一切皆属人类取之不尽的给养。”
阿拜深刻理解物质资料生产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提出创造物质财富在人作为人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物质资料生产,经济生活状况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艺术甚至全部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阿拜指出人只有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才能从事科学、文化、艺术、政治等等。他提出:“首先的是生存,然后才是了解阿拉伯与波斯语。对饥肠辘辘的人来说,何谈理智和荣辱,更无心思求学进取。饥饿与贫穷往往导致亲人不知,邪恶滋生,盗贼蜂起;人们相互恃强凌弱,敲诈勒索,无恶不作。只有衣食足,知荣辱,人们才会有求知的欲望,才会有心思不但自己去学,还要让自己的孩子去求学。”他认为精神的信仰并不能解决现实的生存问题,第三十八篇:“倘若人人修行是为了圣贤,个个都逃遁现实世界,狂热地投入到教门中去,世界亦将毁于一旦。这样一来,谁来放牧,谁来御敌,谁来织布,谁来种粮,谁来寻找真主为世人创造的宝藏。”归根到底他理解了一定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该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
二、阿拜的改革开放思想
阿拜创作中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格浓厚的社会经济改革思想,阿拜强调了发展多种社会分工,由游牧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发展农业、商业、手工业、科学,依法治国,与其他民族实行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交流,把有学问的,文化素质高的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等等。阿拜的这些社会经济改革思想不仅过去还是现在在哈萨克族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第二篇:他认为只有实行多种多样的社会劳动分工才能够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改善劳动群众的物质生活。在《阿拜箴言录》第三篇中他提到:“这些都是因为人们只顾去多养牲畜而别无心思的缘故,如果他们也去务农、经商、习艺、钻研科学,就不会沦到这一步。”
阿拜不仅强调了发展农业、商业、科学,同时还强调了发展手工业生产。他认为靠诚实劳动生存的手工业者是哈萨克人中的最好的人(神人)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角度高度评价了手工业生产。阿拜在三十三篇:“要想致富,就得学点手艺。财富会用尽,手艺却永无止境。不靠偷工减料,而靠扎扎实实的活计谋生的手艺人,当是哈萨克中的人杰。”他认识到了知识密集性高的手工业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号召了哈萨克族青年到手工业场所去从事手工业生产。
阿拜强调了社会劳动在人们伦理道德方面的培育的作用,并号召了哈萨克人务农、经商、习艺、钻研科学等等。在四十二篇:“哈萨克人恶习不改的原因在于——无所事事。倘若他们或去务农,或去经商,哪里还会有闲暇?”阿拜号召哈萨克人不要懒惰、盗窃、骗人、讨饭,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诚实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在四篇:“诡计多端,招摇撞骗,摇尾乞怜,那只不过是没出息的无赖们的造化……要依靠自己的双手。大地决不会辜负那些付出诚实和辛勤劳动的人。”阿拜深刻理解了劳动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并要求青年们积极地主动地参加社会劳动。在三十七篇:“凭着鸿运超群的帝王,不如凭着智慧超群的庶民;倚老卖老的长者,不如自食其力的少年。富足的乞丐——鬼精,没有行动的信徒——阴险。”
三、阿拜的市场经济思想
阿拜创作中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格浓厚的市场经济思想.他高度评价了商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了商业在打破封建封锁,改善区域间社会经济联系方面的推动作用。他揭示了作为社会财富象征的金子在当时哈萨克族社会生活中的统治。阿拜发现并批判了市场经济中的不公平竞争及其哈萨克族草原上的表现形式。阿拜从伦理道德角度分析了市场竞争,但没有注意到竞争的经济根源。阿拜批判了当时哈萨克族牧民经济意识淡薄,心胸狭义,消费意识的落后性。阿拜还发现了市场机制在配置社会经济资源中的调节作用。
阿拜批判了当时哈萨克人在归还赊账时不讲信用的现象,并强调要培育市场经济特有的诚信经济观念,还要拥有一种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比如在第十六篇:“犹如商人们前来讨集赊账时,不是常友人赖账云:‘就这些了,要拿你便拿去,你不拿莫非让我掘地现找难为我不成’。”批判了当时哈萨克族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对市场经济关系的发展和成熟的制约作用。
【关键词】宏观治国学/微观治生学/“人和”/市场营销
现代市场营销学有了强烈的“管理导向”,即从管理决策的角度研究营销者(企业)的市场营销问题。我们把市场营销从微观(企业)、宏观两个方面的管理来研究分析,借用中国传统的市场管理思想“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两方面的思想分析,以实现古为今用的现实意义。
一、宏观管理的治国学
(一)“顺道”
宏观管理的治国学,“顺道”一词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意思是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管子·形势》)。社会活动,如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管子·山国轨》)。人们要取得自己行为的成功,必须顺乎万物之“轨”,万物按自身之“轨”运行,对于人毫不讲情面,“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你的行为顺乎它,它必“助之”,你的事业就会“有其功”,“虽小必大”;反之,你如逆它,它对你也必“违之”,你必“怀其凶”,“虽成必败”,“不可复振也”(《管子·形势》)。这是社会自发的经济活动,他认为国家应顺其自然,少加干预,“故善者因之”,须顺应客观规律。现代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展自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国家要宏观调控,保护地球,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发展。
(二)重人
“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要夺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得民是治国之本,欲得民先必为谋利。《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国家必须“令顺民心”,从民所欲,去民所恶,乃为“政之宝”(《管子·牧民》)。因此,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要得人才,先得民心,众心所归,方能群才荟萃,故《管子》把从革事业,注重经济建设,为人民办实事,视为聚拢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叫做“德以合人”(《管子·五辅》),“人以德使”(《管子·枢言》)。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是人才,因此,我国大中型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做到“求贤若渴”,能否得贤能之助,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和事业的成败。
(三)守信
治国要守信,办企业要守信,办一切事业都要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治理国家,言而无信,政策多变,出尔反尔,从来是大忌,故《管子》十分强调取信于民,提出国家行政应该遵循一条重要原则:“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言而不可复者,君不言也;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凡言而不可复,行而不可再者,有国者之大禁也”(《管子·形势》)。因此,企业的发展,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必须从商品质量、价格、交货期,以至借贷往来,都要讲究一个“信”字。我国历来有提倡“诚贾”的传统,商而不诚,苟取一时,终致瓦解,成功的商人多是商业信誉度高的人。企业形象的塑造,知名度、美誉度的提高,唯一的途径,就是对顾客负责,诚实守信,使“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最终才能提高顾客满意程度。
(四)求实
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看问题不要偏激,办事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过了头超越客观形势,犯冒进错误;不及于形势又错过时机,流于保守。两种偏向都会坏事,应该防止。《管子》提出“量力”原则和“时空”原则,凡是量力而行,“动必量力,举必量技”,“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指挥作战,要知道自己的兵力和装备的承受能力,“量力而知攻”,“不知任,不知器,不可”(《乘马》)。对于企业而言,参与市场竞争,要制定适应环境变化的战略。(1)创新制胜。即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以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2)优质制胜。即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在质量上应当优于竞争对手,以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3)廉价制胜。企业对于同档次产品应当比竞争对手更便宜。(4)技术制胜。企业应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实现技术领先,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制高点。(5)服务制胜。企业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完善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谁能提供更周到的服务,谁就能占领市场,赢得顾客。(6)速度制胜。企业应当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推出新产品和新的营销战略,抢先占领市场,迅速扩大市场,不但壮大了实力,而且能在顾客中形成先入为主的“正宗”、“正牌”概念。(7)宣传制胜。企业应当运用广告、公共关系、人员推销和销售促进等方式大力宣传企业和产品,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良好形象。
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微观管理的治生学”,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形成的理论,它反映国家的管理和企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竞争,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人群关系参与”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人和:人和中的“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形势》)。“上下和同”,“和协辑睦”(《五辅》)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战国时赵国的将相和故事,妇孺皆知,被传颂为从大局出发讲团结的典范。
发展市场经济讲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国家的政策,允许企业大胆想大胆干大胆地创新;地利讲的是环境人口密度,人口的流通量,交通环境的发展;人和讲的是公共关系、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企业与政府、社区与公众、消费者之间的信誉关系。企业具备以上因素是成功的关键。
从微观环境来讲,求和的关键在于当权者,具体讲,企业法人严于律己,严禁宗派,不任私人,公正无私,才能团结大多数。《管子》提出“无私者容众”,要求君主切不可有“独举”、“约束”、“结纽”这些宗派行为,不可“以爵禄私有爱”,要严禁“党而成群者”(《法法》)。从国家机构中清除那些嫉贤妒能,钻营利禄,大搞宗派,残害民生的“恶吏”,以改善官民关系。
二、平衡思想平衡思想,即指统计利用对应相等的数量关系
来达到对现象总体内外部联系的一种理性认识。关联性、数量性和平衡性是平衡思想具有的主要特点。国民经济现象及其活动间存在着众多的联系关系,表现在具体的统计核算上,就可以用数量对等方式来反映,从而发挥平衡思想的作用。事实上,平衡思想是整个国民经济核算必须遵循的基本核算原则。因为,国民经济核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为了保障核算体系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就必须维持一定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对应关系。这种平衡思想在核算理论上的高度概括,就是通常所说的“国民经济核算平衡原则”。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平衡思想的应用主要体现为数量平衡等式和核算平衡表两种方式。数量平衡等式,就是反映经济现象有关数量方面平衡相等的关系式。数量平衡等式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典型表现主要是: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量间的平衡相等关系,投入产出分析中“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品”和“初始投入+中间投入=总投入”的平衡相等关系,资金流量核算中各机构部门及全社会的资金来源与运用的平衡相等关系,国际收支核算中遵循复式记账规则形成的贷方收入性经济行为与借方支出性经济行为的对应相等关系,资产负债核算中资产与负债的对应相等及期初(末)存量与期内流量间的平衡相等关系,等等。这些数量平衡等式准确揭示了有关经济现象及其运动过程的各种结构变化和其内在联系关系。核算平衡表,就是一种反映经济现象有关数量平衡关系的专门统计表。一切平衡表,都是以所研究对象内在的数量平衡为核心而设计的,它实质上是数量平衡等式的一种表格化形式的反映。国民经济核算中,核算平衡表突出表现在各类核算大量应用的收付式、并列式、矩阵式结构的核算平衡表和复式记账形成的国民经济账户及其体系设计上。生产分配核算中形成的“国内生产总值总表”,以单一式平衡表形式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三个环节之间的基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关系;实施产品流量核算的“投入产出表”,以矩阵式平衡表形式全面反映各部门“投入”与“产出”间的数量依存关系;“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和“资产负债表”,都以并列式平衡表形式分别反映社会资金运动过程、各种对外经济关系变动、国民经济各部门拥有的资产负债规模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而国民经济账户则是复式记账与平衡表相结合的一种“平衡账户”,它既有反映经济现象内在联系的表内平衡,又有以复式记账规则为基础的体现经济现象之间的表外平衡。所有这些核算平衡表,都有着多种确定的数量平衡关系式。由此可见,平衡思想既是国民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内在关系的体现,又是顺利组织和实施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保障。
三、替代思想
替代思想,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用同类替换或类比估算的间接形式对经济现象数量施行统计核算的一种理性认识。在统计核算中,有许多经济现象及其关系都难以直接进行相关的定量核算。事实上,统计核算中的不少经济现象本身就具有相似性或是关联性,在具备一定条件时,这种相似性或关联性就为定量核算中的互相替换或类比估计提供了现实可能,从而使得替代思想被广泛应用在统计核算中,既解决了直接核算的困难,又节省了核算成本,提高了核算效益。替代思想表现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主要有“产品替代”、“成本替代”、“收益替代”、“价格替代”和“变量替代”等五种具体形式。前三种替代方式主要发生在产出核算中,因为产出核算的一般方法是产品产量乘以相应的产品价格,对那些不具备产量或价格资料的产品,就需要使用相应替代进行产出的价值核算。出于化繁为简和构建投入产出数学模型的需要,“变量替代”主要发生在投入产出核算中。因核算内容多会涉及到交易价格的确定,导致“价格替代”更多地出现在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和资产负债核算中。所谓产品替代,就是指国民经济核算中用同类或近似产品做代替而实施的核算,如工业总产出核算中用折算的产成品核算“半成品在制品期初期末差额价值”等。所谓成本替代,就是指国民经济核算中用有关经济活动的费用成本做代替而实施的核算,如在非营利部门产出核算中,以提供服务活动的成本费用估算政府部门总产出;在非生产非金融资产价值增加的核算中,用支出的成本费用核算土地改良的价值等。所谓收益替代,就是指国民经济核算中用有关经济活动的经营收入或预期收入做代替而实施的核算,如旅游服务业以营业收入来核算其产出价值,地下资产存量和无形固定资产、无形非生产资产以预期收益折现方式进行核算等。所谓价格替代,就是指国民经济核算中用相关产品或资产的价格做代替而实施的核算,如居民住房消费用“虚拟房租”核算,未上市证券价值用已上市证券价格核算等。所谓变量替代,就是指国民经济核算中用有关变量做替代而实施的核算,如投入产出核算中用含有直接消耗系数的变量代替总产品变量建立的行模型、在“生产工艺相同”和“制造影响不变”假定下实施的相关推导计算等。显然,替代思想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由其形成的替代方法是施行国民经济核算的有效工具。
引言:所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社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孟子认为,国家的经济政策必须优先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他不同意法学家以暴力的手段来统治国家,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为了确保“民为贵”经济战略的实施,孟子提出了具体的政策,他对梁惠王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认为,征用劳力要分清时节,不要误了农活,否则,就产不出足够的粮食,全国的百姓自然要挨饿,没有粮食也养不出精兵强将,国家安全就会收到威胁。实际上,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国家的利益,整体利益孕育于个体利益之中,只有他们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国家的整体利益才能体现出来。当前,我国在经济改革中出现的大量劳动力剩余现象,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他们的就业和生活,不能以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为由而损害了百姓的利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归根结底还是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因为国家的利益是由百姓的利益汇集而成的。
孟子提出,国家经济发展应建立在个体经济的基础上。他说:“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富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强调在经济生活中,要处理好个体经济和国家的整体经济的关系,国家制定经济政策,必须优先考虑个体经济的发展,让国民能够养家糊口,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发展民营经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当遇到凶年,政府应该赈济灾民,使之免于死亡。实际上,国家的富裕就是建立在每个家庭富裕的基础上的,每个家庭经济充裕了,整个国家自然就富强了。
在战国时期以及后来的封建社会里,帝王都拥有大量的园林,霸占自然资源,而不允许百姓进入、开发、利用这些资源,这无疑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孟子对齐宣王说:“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臣闻郊送之内,有囿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孟子认为,一个君王拥有土地是可以的,但不能太霸道,不让百姓进入到君王的土地上去从事经济活动。周文王的园林有方圆七十里,可他允许百姓到里面自由地打草、砍柴,逮鸡捉兔。把园林和百姓共同享用,百姓不但不觉得它大,反而觉得它小了呢。可你齐宣王的园林尽管才方圆四十里,比周文王的小多了,可你不让百姓进去从事经济活动,杀死一头小鹿犹如犯了杀人罪一般,这样的园林就像国土上的一个陷阱,老百姓是恐惧它的,所以觉得它太大了,没有才好呢。孟子基于民为贵的观点,强调物尽其用,要让百姓合理地开发国土上的一切资源,而这些资源不能为一些有特权的人给垄断了。
孟子主张通过低税收来培育经济实体。他提出了“省刑罚,轻税敛。”孟子把土地上的劳动者视为“经济人”认为国家的一切政策必须有利于他们的生产,保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他们发展生产提供便利的条件。为此,他非常推崇周文王的井田制的农业经济政策,百亩(合现制三十亩)为一田,九田为一井,一井的中间那一田为公田,收成归政府,四周的八田分给八户农民私有,收成归个人。一井上的八户农民必须先耕种好公田,然后才能到自己的一田上去耕作,这样就等于叫给政府九分之一的实物税。当时之所以这样低的赋税,主要是为了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经济。
孟子不像苏秦,采用的是强征暴敛经济政策,只重视搜刮民脂民膏,不重视培养为国家提供赋税的经济实体。孟子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符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的。只有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才能让他们为国家创造财富,才能为军队提供士卒,这是提升国力的必由之路。只有人民得到实惠,载富于民,国家自然富强,国库自然充足,才有能力保卫疆土,才有君王和百姓的安全,这是符合辩证法的,也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国家越是贫穷,越要减轻赋税。一只瘦牛挤不出多少牛奶,只有把它样肥养大,才能挤出大量的牛奶。缴税也是如此,必须通过轻赋税,培养充足的税源,国家才能从繁荣的经济中得到税收,充实国力。
孟子提倡农业经济的多样化。他倡导大力进行副业生产,他对梁惠王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蓄,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一个家庭如有五亩宅院,就要在上面种桑养蚕,饲养家禽家蓄,这样就可以使五十岁以上的人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七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天天吃肉了,这就达到了生活的小康境界。由此可见,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业经济政策,孟子早已提出。
孟子还对农业技术提出了改进,“深耕易米辱”通过深耕来使土地保持水分,通过轮作来提高产量。由此看来,孟子是名副其实的农艺师。
㈢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形式、方法上创新如今的思政工作都将以人为本作为基础思想,将人本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协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思政工作的进行应该采用创新的形式,改变以往单一进行的模式,把传统灌输式教导变为引导和职工自我教育。在创新的同时,一定不能脱离实际,要从实际出发,与客观事实为依据,加强创建精神文明活动在职工思想上的渗透力,将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切实融入到广大干部职工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㈣坚持正确方针,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凝聚力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是思政工作的灵魂。所以思政工作的进行要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信念式教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使员工的思想工作与教育工作相融合,用友善、生动、有说服的实例来引导教育,消除其排斥心理和互相之间的隔阂,进而增进交流与合作,提高凝聚力,达到思政工作的最终目的。
选择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教学也常常是遵循一套固定的模式:先复习旧课,列出1、2、3几个概念或问题,然后是导入新课,板书要讲的章、节等内容,并在相当程度上很注意“板书”这一教学环节。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感到板书固然很重要,但也时常觉得普遍为大家所接受的条理清晰、重点难点突出的板书对大学生的思维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启发思考作用的同时,往往更多的起到的是相反的抑制思考的作用。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许多概念、原理还没等教师在黑板上写完,学生马上就会产生这样的意识:高中时学过了,谁不知道。其后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想象会是什么情景。因而,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挖掘好的素材,引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介绍、分析、讲解,启发、调动、吸引学生思考,并在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把他们原来有所接触但实际并未掌握好的经典概念予以生动的解释。在这个前提下再板书必要的纲目,我觉得比为板书而板书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长期以来,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功能和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但对思想工作在经济工作、业务工作中的意义却认识不高,这是很多地方、很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到位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应该换个角度,即不但从政治角度,而且从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来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价值。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华民族的振兴,也是我国走向世界,参与国际范围的经济竞争。我们要发展经济德育论文,要走向世界,就必须立足于人才的培养。人之成才重在素质,人之素质贵在完善,人的完善的素质需要培养。当前,人才素质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一个民族参与国际竞争和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决定力量。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之中,人是社会的人。人要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作用,为社会做贡献,必须具备完善的素质。所谓素质完善,就是人的体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结构大体上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物质的,即人的身体条件;二是精神的,即人的心理面貌。人的心理面貌又可分为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两个方面。因此,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德)、科学文化素质(智)、身心健康素质(体),构成人才的素质系统。在这个系统结构中,德智体等是辩证统一,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论文格式模板。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解决人的思想问题的具体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然而,由于思想政治工作价值的特殊性和社会实践的复杂性,很容易造成一些人的错觉,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德育论文,从而有意无意地贬低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不同程度地损害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威和效果,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情绪。因此,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其意义不仅在于使人们对这项实践活动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而且还在于使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能够正确认识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从而更加自觉地把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好。
要正确评价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价值。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并不完全等同于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其意义更加宽泛。马克思曾经说过,“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这就是说,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价值只有在人与客观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只要这个人、这项工作对他人、对社会产生积极作用,就表现出价值。所以,价值的本质是能够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的社会效果上,而且也体现在它的实际作用上,是作用和效果的统一。
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与物的价值不同,也与其他工作的价值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表现为人的价值的迭加,它直接体现在人的价值即每个人为社会所做贡献的大小上。由于人具有主体和客体的两重性,因而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具有重大差异。物的价值是以它的属性来直接满足人的需要德育论文,但作为客体的人的价值,却主要不是用自身的属性来满足主体的需要。此外,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而物则只能是价值客体,根本不可能作为主体而存在。人的价值问题,实质上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体或群体对社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所做的贡献。社会价值的高低,关键在于人对社会所做贡献的多少。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做人的思想工作,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使个人或群体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说,思想政治工作价值的表现是人的价值的迭加。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是无形价值和有形价值的统一。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既不同于物的价值,不同于一般经济管理工作的价值。经济管理工作的价值,是直接反映在生产物上,而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它首先作用于人的思想,产生出无形的精神价值,然后再转化为有形的物质价值。所以,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是无形和有形的统一,即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的统一。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是动力价值与导向价值的统一。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在提供精神动力的同时德育论文,还要发挥导向作用,即把我们事业的每一项工作都引导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这是它的导向价值论文格式模板。一般来说,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价值比较明显,易于被人们看到和接受,因为它最终要在实践中体现出来,转化为物的价值。然而,它的导向价值却往往被人所忽视,或者不被人理解,似乎有了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不经过艰苦细致的灌输和引导工作就可以为群众自发接受。事实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矛盾和斗争的复杂性,各种腐败没落的封建意识和资产阶级错误思潮还会不时地影响人们的思想,经常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争夺阵地。那种幻想人们的正确思想可以自发地形成,错误思想可以自发地消失的观点是根本不现实的。崇尚自发性就等于放弃思想政治工作,也就等于自动放弃和社会主义思想阵地。
第四,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是宏观和微观价值的统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宏观价值指的是它在全社会的价值,比如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等等。思想政治工作的微观价值,指的是它在每一个具体单位产生的价值,表现为这个单位员工整体的政治方向、思想水平、精神风貌,以及生产、工作的效果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德育论文,凡是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它的宏观价值和微观价值必然是一致的,只要把一个单位的小气候治理好了,人心凝聚了,生产效益提高了,实际上就等于具有了社会宏观价值的意义。如果一个单位的发展与社会整体要求发生了偏离,那可能是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或者是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所致。凡是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其社会价值和单位价值应该是统一的。
二、有利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容易上成抽象的理论课或是大道理堆砌的说教课,显得枯燥空洞,学生兴趣不大,积极性难以调动。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之与生动的教学艺术相结合,就可以给思想品德课注入活力。教学中,教师不必像以前那样唱独角戏,而是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开放性课堂,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愉快、满意、企盼等肯定态度的极大热情,使之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有利于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利用信息技术能创造气氛,再现有关场景,启发学生思维,并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通过点化教学,不仅可以使重点深化,而且难点又能浅解。通过多媒体视听技术展现教学内容中直观、具体、生动的形象,使学生既看到了形、又听到了声,犹如身临其境。例如,在教学八年思想政治《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一框时,为了突破“如何维护权益”这一难点,我选取了《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通过多媒体把影像播放给学生观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强化情感体验。我让学生在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侵权事件,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如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主动动手去寻找维护权益的法律依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有利于设计问题,引发思考
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依据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求设计和回放问题,从而诱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发现问题和强化记忆,增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引发思考,概括知识,发展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得到更多的感受和启发,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也会水到渠成。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如在九年级思想政治《感受社会变化》教学中,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网络歌曲《走进新时代》,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1.你觉得近几年家里的生活有变化吗?2.从人们生活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感受,是否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3.你知道我国社会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及其根本原因吗?通过这些教学情境以及问题的设置,引入思考,让学生去讨论,从中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五、有利于增加容量,提高效率
思想品德课理论性强,也比较抽象,单凭课堂上教师讲,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能够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易于学生接受;同时借助多媒体传递信息,可以节约教师讲解、板书、做图的时间,大大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有效信息量,使学生能在同样多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功效。例如,如在九年思想政治《感受社会变化》教学时,单凭教师讲“这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这一理论观点,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如图片、文字资料、数据等,并做出前后对比,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由间接变直接,由抽象变具体,由枯燥变有趣,有助于学生记忆,理解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增大课堂容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传统的教学法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理解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整合尽管很重要,但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要避免滥用,千万不能造成视觉疲劳,或喧宾夺主:不能出现以多媒体为主,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能盲目追求形象化,而忽略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