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自动化专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9: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铁路自动化专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铁路自动化专业论文

篇(1)

1引言

随着铁路大规模提速,东南沿海主要千线正在逐步实现电气化,牵引变电站基本采用了最新的综合自动化技术,对于新建供电段和既有旧的电气化线路,对值班和运行维护及管理人员都提出了较高的专业供电技能要求,采用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直观对学员进行系统培训,同时由于现场设备都在投运状态,无法满足学员的操控需求。借鉴国内国际经验,采用全仿真模拟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已经在飞行员、机车司机等职业培训领域得到推广,但该类系统投资巨大,对学员文化和专业基础要求高,难于适应基层站段人员的应用需求。

因此,有必要采用全新的综合自动化教学培训方式对学员进行仿真培训。设计的教学培训系统首先要直观,便于学员操作,尽量与现场应用模式保持一致,这样通过教学培训可快速满足岗位上岗要求,能很快适应现场的工作,安到厕利地完成操作维护任务。同时也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流行的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加速学员的知识培养和动手操作,从设备内部熟悉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掌握故障排查方法。

2设计原则

为实现基层运行人员快速熟悉和掌握现场综合自动化的目标,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按典型牵引变电所进行设备配置,一次设备全部采用模拟方式,主变和电容等一次设备可在现场进行知识讲解,断路器和隔离开关为保证操作的直观性,需要配备模拟机构。由于电站设备的备用设计,可按半个牵引变电站进行硬件系统配置,实际操控完全满足全站的操作要求,对于备用电源自投,可采用软件模拟方式进行培训教学。考虑到需要进行保护模拟和测量模拟,需要外配电压电流源,通过其调节可直观进行保护试验和测量观察。

系统构筑一台服务器,通过服务器对保护测控设备进行操作,通过服务器建立基于TCP/IP协议的局域网,配置一定数量的学员机,使资源得到共享,每台学员机都可通过服务器抢占控制权,对保护测控设备进行操作,当不操作设备时,每台学员机可进入仿真环境进行仿真模拟培训。

模拟培训软件采用先进实用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对电气化铁路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牵引供电原理、保护原理、所内实际操作演练、故障模拟、工程应用等进行教学,同时能够软件模拟正常状态下的倒闸作业以及事故状态下的处理手段,同时系统配置评价考核子系统,具备丰富的实用题库,可对学习效果进行基本评估,以确认学员的学习能力和检验学员的知识掌握程度,为保证现场设备运行安全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牵引供电培训系统由保护测控盘、机构及故障模拟盘、电压电流源、控制台、联网微机和服务器组成。组网采用星型高速以太网连接,保证多媒体信息量带宽要求。全部采用多媒体电脑,具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功能。硬件系统的配置将保证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云博机的内存、CPU时间和硬盘空间均应保证有40%以上的余量。

3牵引供电综合自动化教学仿真系统组网方案

教学培训系统组网示意图如下:

4培训系统主要功能

4.1教学部分

采用组网微机进行系统模拟操作和仿真培训。系统正常工作时只有一台主机可对保护测控盘进行操作,当该机操作时,其他计算机无法登陆进行保护侧控盘操作,只能进行仿真模拟操作,当无主机对保护侧控盘操作时,每台计算机都可抢占主机地位,对保护测控盘进行操作。系统(TE`I’S)采用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应用视频处理技术,通过高分辨率彩色屏幕,来表现电气化铁路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构成,并通过艺术处理,来形象地表现电气化铁路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方式,系统组网、组屏方式,后台监控软件及保护测控盘的控制操作、保护装置的原理及操作,资料查询等内容。利用多媒体丰富的图形、图象及数字化处理技术,提供友好的人机界面,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地进行实习操作,创造最佳的教学环境。教学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牵引供电系统原理,保护原理,综合自动化系统装置原理,图纸说明系统和工程应用部分。

4.2仿真模拟部分

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各种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无论是能源、原材料还是土地、矿产,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人力资源也是备受国际、政府与企业重视的战略资源。毕竟,企业能否健康高速发展越来越依赖人力资源所具备的素质,对于铁路运输企业来说也是一样,科学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才能够促进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

一、规划、预测与培养后续人才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人才规划和预测是其基础环节,也是进行后续人才培养的前提。在任何一家企业中,人才规划、预测要结合企业的人才开发战略,对企业的结构、员工的特征以及工作岗位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之后得出预测的结果。

我国的铁路运输企业目前采取了减员增压的策略,经济效益有所提升,但是也面临着种种问题,比如,铁路企业的工资待遇不高,工资的结构存在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选择。近年来铁路局在招聘特有专业的毕业生时往往招不满名额。这对铁路的人力资源部门带去的压力也是比较大的,迫使人力资源部门不得不探索新的招聘方式,不能仅仅从事人员招聘和分配这样的工作,应该结合铁路企业人员构成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自然减员、更新设备等。并且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的统计软件进行科学预测,确定好人才培养目标,以铁路高校和职业院校等作为依托,结合自身对人才的需求,在学科的建设和实训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从而保证铁路运输企业可以有更优质的人才加入。

二、铁路运输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兼顾社会性与企业性

铁路运输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产品结构具有特殊性,这就决定了铁路运输企业既有社会性的特点,又有企业性的特点。也正是如此,必须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铁路企业的企业性特点是符合不断深化的市场经济的。铁路企业作为我国具有标志性的企业,其本身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其在社会的影响力,也同时会影响很多人对其的评价与定位。

三、管理方式的现代化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铁路运输企业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信息化与自动化,如调度、办公、安全等方面,这有效提高了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但是,人力资源管理并没有实现高水平的信息化,在企业的内部协调性不足的情况严重。要在铁路运输企业中实现管理方式的现代化与信息化,

首先,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现在的管理系统存在着系统不稳定、内容不全面、设计不科学等问题,要借助现代的科技力量加以改进。况且,人力资源的管理不仅仅是客观的事实的记载,更要借助现代科技的分析系统,对人员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为铁路人力资源的利用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时候也要依靠现代化的手段,提高职工素质水平,引导职工利用网络进行在线学习,也可以请专业人士为其做好远程培训,这也是日后铁路运输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

四、管理理念要以人为本

铁路运输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理念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员工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势必要对企业员工的性格、能力、喜好等各个方面做出了解。如果员工本身并不热爱铁路相关工作,即使是对其进行了很好的培训也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其看法,反而为了塑造一个爱岗敬业的员工付出了很高的成本。所以,还是要了解员工的想法,“顺势而行”,对于那些对自身工作感兴趣的职工,要加大培养的力度,增强其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为铁路事业做出更好的贡献。在职工生活方面,要做到了解、关爱,让职工感受到正能量,才能够更好的投身铁路建设事业。

五、坚持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对于每个想要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铁路运输企业管理中,要做到尽可能公平地对待职工,这会直接影响到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但是这里提到的公平并不是“平均”,要根据职工对工作投入的多少决定其回报的高低,这才是公平的。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如果有失公平,很有可能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比如:缺勤、工作不够努力、迟到早退等。贪污受贿、盗窃、责任感降低、工作热情减退,甚至是辞职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在有失公平的情况下发生,最终给企业造成了损失。如果人才流失,企业要重新进行人才的招聘,在招聘的过程中费用增加了,同时还耽误了工作的正常进行。所以,人力资源部门要坚持公平的原则,在做出薪酬计划的时候,要充分参考各种资料,考虑到发生变化的情况,尽量避免有失公平的情况发生。在管理日常工作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自动化的程序进行记录,不但可以节省时间还能够有效避免人为的错误。

六、结束语

总之,铁路运输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机遇需要人才去把握,面临的困难需要人才去克服。只有不断进行管理和技术方面的改革,吸纳更多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人才才是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戴弘.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篇(3)

0引言

西南交通大学有部分直接服务于铁路现代化建设的专业,其中“铁道电气化”专业作为教育部、铁道部的重点特色专业而一直受到重视。

分布于铁路沿线的牵引变电所,是电气化铁道供电的枢纽。随着我国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从事牵引变电所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增加,同时对其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培养。在教育部“示范性教学实践基地”基金支持下,2002年西南交大在峨眉校区建成一座集教学、实习、培训和科研为一体的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

1模拟变电所简介

我校模拟变电所分为两期建成:

I期是与实际变电所相同的开关控制屏柜和继电保护屏柜、中央控制盘、交直流电源盘、以及自行设计的模拟负载电量和故障盘。如图1所示。

Ⅱ期是模拟一段地方电力网或电气化铁路的环境下,一个调度中心使用远动监控系统控制的五个变电所,图2是这五个模拟变电所的一次接线图。该项目综合了地方与铁路、不同主变、不同接线类型的各种变电所,且负载的大小和相位均可调节,其中S”模拟变电所采用了WBH-891型电铁主变微机保护装置、WKH-891型电铁馈线微机保护装置、DQWC-03牵引变电所二次设备测试系统。

模拟变电所中被监控设备的位置状态信号、保护动作信号、预告信号、事故信号等遥信信号通过电缆与RTU (Remote Terminal Unit远方终端)的开关量输人/输出模块相连接,电流、电压等遥测信号将通过信号变送器柜,输人RTU的模拟量输人模块;控制中心下发的遥控命令,通过以太网传输,实现遥信、遥测、遥控的功能。远动监控系统结构图如图3所示。RTU是采用施耐德电气公司的PLC系列中模块式结构的Momentum,其编程软件Con-cept是一个基于Microsoft Windows环境的编程软件套件,具有很强的设计性、可扩展性;主站组态软件iFix支持工业标准,具有开放性、可组态性、兼容性及可开发性。

为了比较和研究,我系的教师正在进行一系列的科研开发,其目标是在模拟变电所二次系统中采用测控、保护一体化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实现变电所自动化管理,其结构图如图4。

2教学实践基地的开发

1)校内学生及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可对照变电所各种屏柜,提高阅读二次系统接线图、安装施工图的能力,通过开闭操作、设置故障等项目的训练,可以培养他们对现场运行中出现的故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包括一次设备的故障范围的判断、二次系统的故障判断、查找和处理。

2)变电所基本电器及二次接线方面实训项目n个。如断路器结构、原理;断路器参数的测量与调整;变电所二次接线、电缆的数字编号法以及“相对标志法”的识别;二次接线盘后安装图及实际安装技术;变压器控制、保护盘结构、接线、检测、调试及整套保护联动实验(包括整定计算);在以上各盘设置不同故障(可达几百种)练习查找及消除故障的方法等。

3)运动系统遥测、遥信信号源接线的校正及采集的遥测量的精度实验。

4)利用便携式计算机对遥控设备进行合、分实验,让学生了解远动系统是如何驱动被控设备动作。

5)利用一般的浏览器访问各RTU中PLC的网页,实时了解该PLC的运行、通信等状态的实验。

6)上位机各种功能的校核实验。通过该实验让学生了解调度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iFix软件的各种功能的使用,从而对远动系统有更深层的了解。

7)利用组态软件Concept对PLC进行配置,使学生熟练掌握利用Concept按照所用的PLC型号及设计要求对PLC进行配置;利用Concept对PLC遥控、遥信和遥测功能的编程,使学生熟练掌握Concept编程方法。

8)自动化组态软件iFix系统的安装,熟悉掌握iFix系统软件的运行环境及其安装过程。

9)通过在iFix系统新增6#模拟变电所的实验,使学生了解iFix系统的可组态性及可扩展性。

10)进行继电保护单体测试及数据管理。

11)进行继电保护盘上测试及数据管理。

12)微机保护装置的调试与特性实验。

3实践意义

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自1998年投入使用后,至今已连续培训了五届毕业生和一批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经总结,其实践意义在于:

1)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的条件与场所。能完成供变电工程、继电保护、变电所二次接线、微机监控技术等几乎全部专业课程的大量综合性实验,以及电气设备的实际操作技能、检修调试技术、查找故障及排除方法的实际训练。而且充分利用学校具有的学科优势,以模拟变电所为基地,配合学生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开发如电工理论、电气装备、自动化、计算机应用、网络与通讯等领域的多个应用性、研究性实验;同时由于人员和设备的集中,能够按项目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训,尽可能使学生参与以教师为主导的科研活动。

2)对于现场技术和施工人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阅读二次回路图纸、熟练地掌握接线、配线工艺,能查找和处理运行故障和设计缺陷。通过实地培训,能大大的提高他们的读图、判断、查找、处理故障的能力。该基地于2000年为乐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培训和考核职工283人,取得良好的效果。

篇(4)

【关键词】牵引供电远动系统;电力远动系统;故障;措施

【Keywords】traction power supply telecontrol system; electric power telecontrol system;fault;measure

【中图分类号】U224.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123-02

1 引言

电气化铁路是以环保经济的电力作为动力,所以供电系统在电气化铁路中占有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而作为保障供电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基础设施的铁路供电远动系统,是铁路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讲述了铁路供电远动系统在运行中所出现的故障,并提出相应措施。

2 铁路供电远动系统的组成

铁路供电远动系统是对铁路牵引供电、电力系统中的电气设备进行远程监视、测量和控制的系统,由设在供电调度台的主站系统、复示终端、沿线设置的被控站以及远动通道组成,简称SCADA 系统[1]。

按照供电远动系统的被控站对象不同,供电远动系统包括牵引供电远动系统和电力远动系统。

①牵引供电远动系统是由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AT所内的牵引综合自动化系统组成的。主要包括:变压器保护、测量、控制装置;馈线保护测控装置;并补保护测控装置;通用测控装置。这些被控站设备与调度端的主站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对变电所,分区所、AT所设备的遥控、遥信、遥测、遥调功能。

②电力远动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信息,对铁路沿途配电所、变电所以及贯通电力线路进行实时监视、控制、测量,调试的调度自动化系统,电力远动系统的投用对整个铁路电力的自动化控制,无人化值班,准确判断停电范围,迅速恢复供电具有重要的作用。

3 铁路供电远动系统常见故障及缺陷

通过对近年内电气化铁路远动设备在运行中暴露出的故障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供电调度主站牵引所图形界面标识不统一,不相符。具体如调度端箱变公里标与被控站设备名称不统一、二级图缺少相应设备图形、新投用的开关未及时改变原有名称等。

②供电远动通信通道不通。一是通讯管理机与路由器连接的网线不通;二是贯通电源停电后,蓄电池续航时间不够,需要人工启动机器;三是通讯管理机存在故障。

③远动隔离开关拒动。一是电源问题比较突出,通道中断大多是电源失压造成,原因有外部施工线挖断电缆、电源线短路等;二是被控设备缺陷影响远动执行的效果,如:隔离开关机构动作不正常,机构内光纤尾纤损坏,RTU死机、隔离开关转换接点不到位;连接线虚接等。

④设备老化、停产,影响运行。被控站远动设备中协议转换器、逆变电源损坏,路由器和通信管理机、光纤交换机等设备老化发生故障,且相关设备已停产,无维修配件,需就替代设备进行选型试验。

⑤通信设备改造对远动通道设备造成扰动。主要有因通信改造设备时将各方向通道接线接错,导致IP地址段不一致,造成通道中断。如通信设备改造后,XX变电所远动通道全部中断,XXX分区所远动通道四个方向有三个方向中断,XXAT所、下行分区所远动通道各有两个方向中断。

⑥部分新改造的综合自动化变电所,部分远动功能运行不正常,如缺少故障报告或故障电量、定值录波数据缺项,故障推图功能不完善,远动一级图和二级图中带电光带与实际带电情况不相符等。

4 供电远动系统故障的应对措施

供电远动系统在高速铁路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对近年来高速铁路供电远动系统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判断,提出以下维护与检修建议:

4.1 健全机构设置

要按照铁总《铁路供电远动系统运行维护管理规则》的要求,在铁路局设置远动检测室,建立模拟检测实验室,负责高速铁路供电调度主站应用软件的日常维护、状态监测,数据分析,并定期对高速铁路供电远动系统功能进行校验,及时发现、协调处理供电远动系统的故障,保证系统正常使用。

4.2 加强人员培训

为了能做好供电远动系统的检修、校验专项工作,管理部门要采取多种培训手段,定期组织远动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每名专业干部和职工都能熟悉掌握远动知识并独立完成相关工作。

4.3 创新检测办法

一是牵引变电与电力设备远动检修、检测和校验工作上半年与春防春检相结合,下半年与远动设备的日常操作相结合,有效地验证设备遥控、遥信、遥测、遥调的情况,使现场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特别是对隔离开关本体存在的缺陷进行重点调试检修,现场攻关,减少因设备缺陷造成的远动拒动。二是接触网隔离开关先利用天窗点外时间打开法兰进行机构控制的调试,再利用天窗进行整体试验,使远动和二次回路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提高调试效率。三是各专业技术主管人员要主动作为。针对远动管理弱化、现场人员远动业务素质较差的现状,深入一线指导远动的检修、检测和校验工作。

4.4 加强结合部协调,共保供电设备运行安全

一是加强对通信部门设备改造的监控力度,将问题控制在改造过程中进行处理;供电段卡控关键,对通信设备改造后的被控站进行全面检测校验,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二是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确定供电、通信部门联系人员,并针对通信通道等问题及时沟通、交流意见,保证供电远动系统发生通信故障时能及时高效地得到处理。

4.5 紧盯缺陷问题整治,确保远动系统运行安全

一是充分发挥供电调度在远动系统使用中便于发现问题的优势,强化远动设备缺陷的发现、登记、上报、处理、销号等各环节的闭环管理,职能部门定期进行问题销号检查,使设备缺陷得以及时处理。二是针对牵引远动通道及高铁电力箱变、网隔备用通道均存在通信状态不良的问题,要积极排查问题根源,与通信段、设备厂家等多方沟通,使牵引远动通信不良问题得到彻底修复,通信板件出现问题必须及时更换和修理。三是针对状态未明确标识IP地址,图形缺失、现场设备标识与调度主站标识不一致等问题要联系远动系统厂家,由厂家对数据进行修改,确保系统界面整洁好用,通道状态简洁直观,名称标识准确明了。

4.6 加强施工管理,提高运行效率

进一步加强变电所综自改造的施工监控,加强过程控制,逐条进行改造后的远动调试,确保所有远动功能正常运行,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针对调度中心主站核心设备老化、远动通道线路通信可靠性不高等问题,提出可行性更新改造建议,积极对主站老化部分进行改造。确保供电远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5 总结

篇(5)

1.浇筑振捣一体平台研制的意义

1.1前言

中铁六局太原铁建承建蒙华铁路17标段,根据业主要求,施工中树立创新理念,突破生产组织模式创新。结合工程规模和特点,本着工厂化、集中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生产组织管理原则,建立了小型混凝土构件集中加工场,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劳力大幅减少,加工精度和质量明显提高。

1.2小型混凝土构件场简介

蒙华铁路17标段小型混凝土预制构件场位于西峡县钢结构园区内,施工场地面积18亩,其中生产区6.9亩,存放区11.1亩。预制场主要负责生产和存放桥梁人行道步板35080块,避车台步板1955块,吊篮步板8490块,渗水墙无刷混凝土块21130块,矩形侧沟盖板1500块,防护栅栏立柱17023根,上槛、下槛34046根,防护栅栏栏片17023片,电缆槽盖板24924块,水沟盖板24924块。

1.3混凝土构件浇筑振捣一体平台研制意义

蒙华铁路工程小型混凝土构件繁多量大,一般采用现场预制及工厂化预制。现场预制一般为人工加工钢筋及拌和混凝土,钢筋加工质量参差不齐,混凝土配合比随意误差较大,振捣不规范,容易造成小型混凝预制件蜂窝麻面严重、规格不统一、强度不足、颜色差异较大等缺陷。工厂化加工小型混凝土预制件表面质量、强度等均能符合要求,但因小型混凝土预制件总量小,建设小型混凝土预制工厂成本较高,如外购小型混凝土预制件,购置成本高,并增加运输成本,从而使得小型混凝土预制件成为新建工程的薄弱环节。

为了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提升工程质量,有必要开发一套适用于现场特点的小型混凝土构件自动化生产设备。 研制一套介于工厂化加工和现场加工的小型混凝土预制块加工设备,减少预制人员,达到预制块质量好,又能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小型混凝土预制块机械化加工生产。

2.浇筑振捣一体平台研制路线

2.1研制目标、指标

2.1.1功能要求:存储部分混凝土、浇注、振捣;简单、灵活、可靠、成本低、容易维护。

2.1.2作业范围:最大浇注长度2m,最大浇注宽度1.5m。

2.1.3作业能力:工作量为每天1050块,约30-40m3。

2.1.4浇注作业时间要求:平均每分钟约2.5块。

2.1.5混凝土存储量:参考自有搅拌站为120双机组,并考虑日生产能力及混凝土初凝期约2-4m3。

2.2研制步骤

2.2.1通过了解现场加工小型混凝土预制件的制作流程,对照工厂化加工流程,提出自行研制小型混凝土预制件浇筑、振捣生产一体平台。

2.2.2走访、考察其相关机械的原理和构造,确定混凝土浇筑、振捣技术参数。

2.2.3试制混凝土浇筑振捣一体平台,进行现场试验,测试出技术参数,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改进方案并改进,使其达到各项技术指标。

2.3调研及技术难题

调研主要为技术可行性及选定浇注及振捣所需参数问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走访试验室,发现利用现有混凝土工程机械实现该项功能的生产设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预制混凝土,构件自动化生产线设备,该类设备体积庞大,需要占用较大的场地和较多的人员,灵活性较差,建设成本高;另一类是使用简易混凝土加工设备及简易钢筋加工设备,建设成本低,灵活性强,占用的场地较大并需要很多人员,产量较低,质量不稳定,综合成本较高。从技术可行性方面,通过调研发现存在以下关键技术难题:

2.3.1浇注平台方面。目前类似混凝土浇筑均采用浇注斗,因小型预制构件体积小,生产速度较慢,又采用拌合站拌和,在料斗内存放时间相对较长容易引起混凝土离析;混凝土入模后的振捣方式及振捣时间、频率还需进行进一步试验。浇注斗及各类混凝土设备可以参考现有搅拌站、试验室使用的设备器材作为参考,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但仍然存在另外一些技术问题需要克服。

2.3.2理论及技术方面。本项目的设计目标和内容可以参考工厂化加工小型混凝土预制件,有可参考对象,但是缺乏必要的参考文献,同时由于涉及到机械结构、混凝土浇筑、振捣、脱模等诸多方面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因此前期要做必要的理论和技术分析,同时设计要考虑多方面的技术因素,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2.3.3制造方面。虽然加工制造厂商较多,但在周边地区境内尚没有小型混凝土设备加工生产厂家,因为选择自行加工制作。自行加工制作能有效降低成本并方便S修保养。

2.3.4试验方面。由于浇注平台及相关设备采用工频380V交流电驱动,考虑到试验中的振动现象,可能对设备产生一定的危害,因而应充分估计到试验时对浇注平台及参与试验的技术人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2.3.5储料斗储量约2-4m?,浇注约需40-80分钟,混凝土储存在料斗里容易沁水、离析,如果储存在混凝土罐车内则会长时间占用混凝土罐车,增加成本。目前还有没有类似的成熟设备,无其他机型可借鉴。

2.3.6小型混凝土预制块种类较多,需要振捣的类型较多,需灵活可靠,无需改变工装就能振捣多种预制块。

篇(6)

1.引言

在一些国家,比如说以德国、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1960年前后中,就将计算机以及通信技术大量的应用在铁路生产管理中。并且随着因特网的快速发展,还会不断地将新的技术应用在铁路中,使之不断走向综合化、信息化,使铁路朝着管理自动化、智能化铁路方向发展。其中,以美国的太平洋联合集团、德国铁路公司为代表。它们正在快速发展综合调度、列车运行控制和各种业务系统,在欧美为用户提供了铁路运输,并在传统系统上开发了用户自我服务系统,实习了公司于用户的面对面的交流和联系,通过先进的电子商务系统 ,为用户提供方便并且快捷的优越服务[1-2]。

中国铁路系统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水平。信息化人均投资很低,信息化建设缺乏合理规划,尚未覆盖主要业务和管理流程,尤其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刚刚起步,难以做到优化企业内外资源配置[3-4]。但是大多数企业有着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强烈愿望和决心,构成了建设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动力。所以铁路系统结合自身业务的特点,分布分批的投入信息化建设,当前重点还是在与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息息相关的路网管理、调度、供电保障等子系统,为保证铁路的信息兼容性和整体性,在规划建设各信息系统的时候,开展信息系统的规划和实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系统实现

2.1 系统的开发技术

本系统web服务端采用php语言,浏览器端采用html、javascript、css、ajar、jquery等语言,保证了系统的开放性、兼容性和跨平台性。并采用mysql数据库[5],由于mvc的低耦合性、高重用性和可适用性,以及php codeigniter框架灵巧、简化的特点,本系统依托于codeigniter框架采用mnc模式进行开发[5]。系统采用了三层体系架构,

·表现层:表现层采用了html、ajax、css、javascript等技术组成了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页面。表现层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用户只需安装浏览器和给定的网络地址就可以访问本系统,用户不用担心系统的升级维护的问题,减少了用户的开支。

·业务层:业务逻辑层处于数据层和表现层的中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详细设计。

·数据层:数据层简单的说解释实现数据表的增加、删除、查询、修改的操作。数据层采用mysql关系数据库。起到了存储数据的作用,当有数据请求时该层可以将数据发回至表现层。

2.2 系统目标

·建立全路供电专业资源计划体系,集成、开发一套实用供电专业各层级运行管理的应用子系统。实现班组、车间和供电段、铁路局、铁道部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的铁路供电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建立全路统一的供电专业生产指挥系统,实现生产管理网络化,方便供电专业各级管理者实时了解设备运行状态、人员状况、检测质量、作业过程监控、外部环境等信息,为快速准确下达生产计划、调度命令等提供信息化平台。

·系统建设要依据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统一网络结构、统一代码体系、统一系统平台,实现升级、维护、服务的统一管理。

3.接触网运行检修系统

接触网检修系统结合当前牵引供电专业管理业务流程实现检测检修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6]。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检测检修数据的共享性、实时性和规范性。接触网专业巡视、检测检修、运行管理全部纳入其中,最终实现“数据日常输入、 自动生成统计报表、系统智能分析”,全方位提高牵引供电专业管理水平,使牵引供电运行于检修实现网络化、

息化、标准化、无纸化,减轻信息收集分析的负担。

由于codeigniter对mvc的良好分离,可以在model层对整个核心数据库处理的方法进行封装,方便其他系统模块进行调研,controller层作为model层和view层之间的传递资源的中介,最终由view层把信息展示给用户。

接触网运行检修系统主要的功能模块:年度检修计划制定、月度检修计划制定、各类检测检修台账,分工单以及值班日志、工作票、一杆一表一图。

·年度检修计划制定

安全技术科,根据接触网设备制定(客专/普速)年度检修计划,检测检修计划包含检修项目、单位、年度检修设备数量、以及每个月该项目在当月的检修区间站场和检修数量等。检测检修设备的数量、检修周期、单位等均由设备履历系统提供。

·月度检修计划制定

接触网月度巡视工作时由工区按照规定中接触网巡视制度的要求去执行,系统将会自动制度计划:每十天一次昼间巡视,每季度一次夜间巡视,每月一次乘车巡视并且用不同的字体来描述(昼巡、夜巡、登乘)。查看计划时,可以看到各个网工区各月的巡视计划的列表,点击查看详情,还可以查看计划的具体情况。以最后一次巡视的时间为节点,往后推超出周期未巡视时要有提醒。

·各类检测检修台帐

工区根据安全技术科制定的年度检测检修计划,对接触网进行检测检修。针对检测项目填写相应的台帐。系统根据年度检修计划以及对应的台帐统计各类项目的完成情况。

分工单以及值班日志、工作票

工作票由施工一天前发送到工区进行作业、在值班日志中有系统直接反映工作票的详细信息。记事以及工作内容则由工区填写。

·一杆一表一图

根据检测检修台帐、以及杆号、公里标对照表用简图的形式反映整条线路的检修情况、简图上标注哪些位置的杆号进行过检修、关联检修台帐以及杆号照片。

每次变更设备时需由工区修改“杆号设备配置核心库”,并留下修改日志,同时在下一年度开放特定时间内提示人工修改设备履历。

4.结论

本文主要分析南昌供电段对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检修的现状以及趋势,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进行了开发框架的选择,选取了一套便捷、易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对接触网检修、运行提供了一个实时、透明的信息平台。

本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1)通过和供电段各业务科室的沟通,了解了南昌供电段的主要业务的流程;

2)针对各科室的具体需求,对系统的开发框架进行了选择,并且对整个系统的方案进行了总体的设计;

3)分析了web应用的安全性问题,利用数据库的安全特性实现了系统的安全访问控制过程;

4)将系统部署在南昌供电段的中心机房并试运行。

参考文献:

[1]供电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难点与对策[j].山西电力 2006.

[2]卢文艳. 铁路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j]. 电力信息化, 2007年第5卷.

[3]毛克胜. 牵引供电管理信息系统设计[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交通大学, 2004.

[4]田少杰. 中国铁路信息化发展.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3月.

[5]王石. 杨英娜.精通php+mysql应用开发[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篇(7)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铁路对于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先导性的带动作用。德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它们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来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当时对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铁路进行高投入,从而带动和支持了其它产业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分析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铁路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所探讨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即是基于此而做出的一份努力。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就我国而言,国家铁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由于铁路运输是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改革实施之前必须要有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才会使改革向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因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围绕“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战略方案如何拟定和设计”而展开,也就是说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论证为铁路运输行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在吸取国外铁路变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合中国铁路自己的国情和路情的。

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结其原因,提出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加快铁路运输现代化进程的观点;然后指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最后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的设计。

二、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铁路素有“瓶颈”之称,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

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如湖北恩施州;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运输行业存在运能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

铁路交通运输的运能短缺问题除运力基础与运输需求矛盾的原因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主要是:

1、就认识根源而言,关键在于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普遍薄弱。人们并未真正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先行这种根本道理,为保障宏观经济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观念薄弱,甚至视超常紧张为正常。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缺乏,根植于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及计划经济环境之中。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与运输需求被抑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很难超越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去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流通必然面对的诸多问题。

2、就经济根源而言,关键在于不发达经济的长期存在。百事待举而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们在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很自然地会选择将资金投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业及其他产业,而对虽然社会收益广泛,影响久远,但周期长、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铁路等基础产业,则往往被置于忽视地位,从而忽视“社会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间的协调均衡。而这一协调均衡,又恰恰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财力有限,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改变铁路的现状。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经过近十几年市场经济导向改革,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所依存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已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前提。

(一)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

行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发展模式。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开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已处于行业发展的衰退期,其实无论从我国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还是从西方铁路复苏的国际比较考察、抑或是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铁路都是需要大发展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它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从我国铁路运能短缺这一基本事实判断,铁路运输行业处在行业的成长期,应加大发展力度,以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从节约资源兼顾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公路和航空运输耗费石油巨大,土地资源日益锐减。相反,我国可转化为电能的煤炭和水利资源丰富,因此,占地较少、对环境影响甚微的铁路运输,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世界铁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崛起,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而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现处于行业的成长上升期,由此决定了制定的行业发展战略应保证其优先得到发展。

(二)依行业市场化趋势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在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表现在于: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主体单一的格局己不复存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决定了多元化的运输需求主体,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产生了灵活多样的运输需求,使铁路运输的经营环境向市场化转变;②同一时期,铁路运输生产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种生产要素,如钢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总格局中,也日益市场化,使铁路运输生产的供给主要求助于市场,推动其经营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升降;③铁路运输市场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行业开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运输的动态和规律,从以前的市场垄断走向市场竞争。

以上情况说明,铁路运输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两大领域,均已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支配: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市场上已不再处于以前的绝对垄断地位。随着时间的延续,铁路运输向深度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己不可避免。对铁路行业而言,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其适合公众需求的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其行业发展战略。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分析基本前提和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路情出发,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方案可作如下描绘和勾勒。

(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选择

1、实现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有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铁路办社会,大而全,势必制约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

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机务段、车辆段、车务段和工务段等运输主业中的“多种经营”也应被剔除。这些部门或多经产业虽说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扯皮推委。

2、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3、通过上市融资

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

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选择

1、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

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首先,我国大陆性地理特征条件,决定了铁路还远未达到发展的极限且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集装箱、冷冻冷藏、行包快运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货运业务正在成为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商业性开发、建设和经营之后必将达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2、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对于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可以直接改制为国有股占49%以下,民营资本持股51%以上的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那些暂时生存能力还比较弱的改制企业,可保持国有股占51%至75%的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仍应强调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实在无力经营的可以选择破产清算或者出售。铁路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因而转向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不再干预铁路运输企业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是: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产业进步的最终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包括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技术,员工和资金都因科学技术的光明前景而重新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生产力。这种技术效应是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可谓顺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

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对现有的铁路系统干部和职工进行全新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培训,使之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各司其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

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不突出和强化自己的运输专业优势,不讲究服务的质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压低运输价格,大打价格战,最后落得个共败共伤的结局,既浪费了经济资源,又造成了社会效益的损失;良性竞争与此刚好相反,五大运输行业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预计随着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交通运输领域的行业结构将趋向发达完善,通过且只能通过良性竞争而必然形成“共赢”格局。届时,处于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铁路运输行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结论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既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因为通过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中外铁路行业的对比分析,很容易得出铁路运输行业物质基础薄弱的结论,发现存在着运能短缺的问题.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关键是:铁路运输行业如何在技术飞速进步、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条件下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是个内涵丰富、政策性和实践都很强的课题。囿于篇幅和资料的限制和作者的学识水平,论文只是粗线条地对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作了整体上的勾画和描述,还远远没有深入、细致和全面地揭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因此论文的不足和缺陷在所难免,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厉国权.铁路运输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体制创新和课题[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3.

[2]李红.加快铁路多元经营发展的思考[J].铁道技术监督,2003.

[3]宋强太,杨月芳.中国铁路客运体制改革探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2.

[4]张江宇.铁路改革:哪种模式能突围[J].综合运输,2002.

[5]王金祥.铁路多元经营新格局的实践与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6]郑明理.对铁路跨越式发展中改革问题的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7]高婕,高卉.加入WTO后我国铁路行业面对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铁路,2003.

篇(8)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铁路对于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先导性的带动作用。德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它们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来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当时对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铁路进行高投入,从而带动和支持了其它产业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分析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铁路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所探讨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即是基于此而做出的一份努力。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就我国而言,国家铁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由于铁路运输是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改革实施之前必须要有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才会使改革向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因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围绕“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战略方案如何拟定和设计”而展开,也就是说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论证为铁路运输行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在吸取国外铁路变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合中国铁路自己的国情和路情的。

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结其原因,提出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加快铁路运输现代化进程的观点;然后指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最后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的设计。

二、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铁路素有“瓶颈”之称,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

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如湖北恩施州;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运输行业存在运能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

铁路交通运输的运能短缺问题除运力基础与运输需求矛盾的原因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主要是:

1、就认识根源而言,关键在于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普遍薄弱。人们并未真正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先行这种根本道理,为保障宏观经济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观念薄弱,甚至视超常紧张为正常。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缺乏,根植于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及计划经济环境之中。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与运输需求被抑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很难超越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去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流通必然面对的诸多问题。

2、就经济根源而言,关键在于不发达经济的长期存在。百事待举而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们在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很自然地会选择将资金投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业及其他产业,而对虽然社会收益广泛,影响久远,但周期长、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铁路等基础产业,则往往被置于忽视地位,从而忽视“社会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间的协调均衡。而这一协调均衡,又恰恰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财力有限,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改变铁路的现状。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经过近十几年市场经济导向改革,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所依存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已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前提。

(一)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

行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发展模式。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开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已处于行业发展的衰退期,其实无论从我国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还是从西方铁路复苏的国际比较考察、抑或是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铁路都是需要大发展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它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从我国铁路运能短缺这一基本事实判断,铁路运输行业处在行业的成长期,应加大发展力度,以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从节约资源兼顾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公路和航空运输耗费石油巨大,土地资源日益锐减。相反,我国可转化为电能的煤炭和水利资源丰富,因此,占地较少、对环境影响甚微的铁路运输,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世界铁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崛起,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而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现处于行业的成长上升期,由此决定了制定的行业发展战略应保证其优先得到发展。

(二)依行业市场化趋势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在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表现在于: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主体单一的格局己不复存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决定了多元化的运输需求主体,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产生了灵活多样的运输需求,使铁路运输的经营环境向市场化转变;②同一时期,铁路运输生产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种生产要素,如钢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总格局中,也日益市场化,使铁路运输生产的供给主要求助于市场,推动其经营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升降;③铁路运输市场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行业开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运输的动态和规律,从以前的市场垄断走向市场竞争。

以上情况说明,铁路运输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两大领域,均已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支配: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市场上已不再处于以前的绝对垄断地位。随着时间的延续,铁路运输向深度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己不可避免。对铁路行业而言,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其适合公众需求的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其行业发展战略。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分析基本前提和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路情出发,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方案可作如下描绘和勾勒。

(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选择

1、实现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有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铁路办社会,大而全,势必制约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

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机务段、车辆段、车务段和工务段等运输主业中的“多种经营”也应被剔除。这些部门或多经产业虽说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扯皮推委。

2、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3、通过上市融资

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

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选择

1、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

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首先,我国大陆性地理特征条件,决定了铁路还远未达到发展的极限且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集装箱、冷冻冷藏、行包快运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货运业务正在成为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商业性开发、建设和经营之后必将达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2、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对于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可以直接改制为国有股占49%以下,民营资本持股51%以上的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那些暂时生存能力还比较弱的改制企业,可保持国有股占51%至75%的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仍应强调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实在无力经营的可以选择破产清算或者出售。铁路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因而转向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不再干预铁路运输企业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是: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产业进步的最终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包括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技术,员工和资金都因科学技术的光明前景而重新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生产力。这种技术效应是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可谓顺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

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对现有的铁路系统干部和职工进行全新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培训,使之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各司其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

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不突出和强化自己的运输专业优势,不讲究服务的质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压低运输价格,大打价格战,最后落得个共败共伤的结局,既浪费了经济资源,又造成了社会效益的损失;良性竞争与此刚好相反,五大运输行业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预计随着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交通运输领域的行业结构将趋向发达完善,通过且只能通过良性竞争而必然形成“共赢”格局。届时,处于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铁路运输行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结论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既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因为通过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中外铁路行业的对比分析,很容易得出铁路运输行业物质基础薄弱的结论,发现存在着运能短缺的问题.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关键是:铁路运输行业如何在技术飞速进步、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条件下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是个内涵丰富、政策性和实践都很强的课题。囿于篇幅和资料的限制和作者的学识水平,论文只是粗线条地对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作了整体上的勾画和描述,还远远没有深入、细致和全面地揭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因此论文的不足和缺陷在所难免,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厉国权.铁路运输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体制创新和课题[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3.

[2]李红.加快铁路多元经营发展的思考[J].铁道技术监督,2003.

[3]宋强太,杨月芳.中国铁路客运体制改革探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2.

[4]张江宇.铁路改革:哪种模式能突围[J].综合运输,2002.

[5]王金祥.铁路多元经营新格局的实践与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6]郑明理.对铁路跨越式发展中改革问题的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7]高婕,高卉.加入WTO后我国铁路行业面对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铁路,2003.

篇(9)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铁路对于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先导性的带动作用。德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它们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来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当时对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铁路进行高投入,从而带动和支持了其它产业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分析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铁路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所探讨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即是基于此而做出的一份努力。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就我国而言,国家铁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由于铁路运输是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改革实施之前必须要有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才会使改革向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因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围绕“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战略方案如何拟定和设计”而展开,也就是说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论证为铁路运输行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在吸取国外铁路变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合中国铁路自己的国情和路情的。

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结其原因,提出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加快铁路运输现代化进程的观点;然后指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最后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的设计。

二、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铁路素有“瓶颈”之称,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

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如湖北恩施州;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运输行业存在运能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

铁路交通运输的运能短缺问题除运力基础与运输需求矛盾的原因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主要是:

1、就认识根源而言,关键在于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普遍薄弱。人们并未真正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先行这种根本道理,为保障宏观经济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观念薄弱,甚至视超常紧张为正常。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缺乏,根植于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及计划经济环境之中。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与运输需求被抑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很难超越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去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流通必然面对的诸多问题。

2、就经济根源而言,关键在于不发达经济的长期存在。百事待举而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们在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很自然地会选择将资金投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业及其他产业,而对虽然社会收益广泛,影响久远,但周期长、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铁路等基础产业,则往往被置于忽视地位,从而忽视“社会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间的协调均衡。而这一协调均衡,又恰恰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财力有限,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改变铁路的现状。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经过近十几年市场经济导向改革,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所依存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已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前提。

(一)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

行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发展模式。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开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已处于行业发展的衰退期,其实无论从我国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还是从西方铁路复苏的国际比较考察、抑或是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铁路都是需要大发展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它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从我国铁路运能短缺这一基本事实判断,铁路运输行业处在行业的成长期,应加大发展力度,以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从节约资源兼顾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公路和航空运输耗费石油巨大,土地资源日益锐减。相反,我国可转化为电能的煤炭和水利资源丰富,因此,占地较少、对环境影响甚微的铁路运输,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世界铁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崛起,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而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现处于行业的成长上升期,由此决定了制定的行业发展战略应保证其优先得到发展。

(二)依行业市场化趋势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在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表现在于: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主体单一的格局己不复存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决定了多元化的运输需求主体,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产生了灵活多样的运输需求,使铁路运输的经营环境向市场化转变;②同一时期,铁路运输生产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种生产要素,如钢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总格局中,也日益市场化,使铁路运输生产的供给主要求助于市场,推动其经营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升降;③铁路运输市场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行业开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运输的动态和规律,从以前的市场垄断走向市场竞争。

以上情况说明,铁路运输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两大领域,均已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支配: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市场上已不再处于以前的绝对垄断地位。随着时间的延续,铁路运输向深度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己不可避免。对铁路行业而言,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其适合公众需求的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其行业发展战略。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分析基本前提和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路情出发,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方案可作如下描绘和勾勒。

(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选择

1、实现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有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铁路办社会,大而全,势必制约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

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机务段、车辆段、车务段和工务段等运输主业中的“多种经营”也应被剔除。这些部门或多经产业虽说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扯皮推委。

2、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3、通过上市融资

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

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选择

1、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

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首先,我国大陆性地理特征条件,决定了铁路还远未达到发展的极限且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集装箱、冷冻冷藏、行包快运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货运业务正在成为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商业性开发、建设和经营之后必将达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2、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对于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可以直接改制为国有股占49%以下,民营资本持股51%以上的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那些暂时生存能力还比较弱的改制企业,可保持国有股占51%至75%的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仍应强调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实在无力经营的可以选择破产清算或者出售。铁路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因而转向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不再干预铁路运输企业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是: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产业进步的最终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包括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技术,员工和资金都因科学技术的光明前景而重新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生产力。这种技术效应是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可谓顺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

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对现有的铁路系统干部和职工进行全新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培训,使之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各司其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

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不突出和强化自己的运输专业优势,不讲究服务的质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压低运输价格,大打价格战,最后落得个共败共伤的结局,既浪费了经济资源,又造成了社会效益的损失;良性竞争与此刚好相反,五大运输行业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预计随着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交通运输领域的行业结构将趋向发达完善,通过且只能通过良性竞争而必然形成“共赢”格局。届时,处于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铁路运输行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篇(10)

中图分类号: TL93+2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运输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纽带的作用,所有企业的产品都要通过运输行业的运输才能够到达世界各地,企业才能够逐渐的开拓自己市场,同时运输行业也是把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的桥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运输行业对信息化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大,信息化系统不但可以满足运输行业其业务复杂性的要求,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我国运输行业对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比较晚,但是为满足企业规模的扩大需求以及和趋近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就必须加大运输行业的信息化水平。

2运输行业中应用信息化系统的客观性

(1)运输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运输行业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其生存环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次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也在逐步的加强。另外运输对象也已经从过去的大宗货物运输,转变成为现在种类繁多,批量比较小的货物运输;其服务范围也在逐步的增大,从过去单纯的运输,发展成为现在及运输、包装、保管、加工、结算、代办以及商检等的全方位服务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以及竞争水平,就必须建立一个信息化系统进行管理。

(2)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我国为了能够满足于国际竞争环境的要求,大力的推进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并要求各政府机构把信息化水平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次,以便于对21世纪的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以及政府机构实现信息共享的要求,以此对政府机构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进行提高。运输行业想要适应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建立自己的信息化系统。

(3)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需要。物理运输是运输行业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而且现代物流业的供应链模式要求运输行业必须建立一个和其相适应的道路运输信息系统。另外信息化水平就是鉴定一个物流公司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依据,如果一个物流公司根本没有利用任何信息化技术,那么它的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

3信息化系统在运输行业中的应用

信息化系统也有不同的层次,可以根据其应用程度、自身的发展水平以及当前道路的特点来进行选择,目前说,我国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主要由三个层次:①初级信息化建设。这一系统主要用于单项信息化技术,主要是指在对企业进行管理、生产技术调度以及日常办公等时候开始使用使用计算机,例如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也就是对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的管理和办公初步实现了计算机的辅助作用;②中级信息建设。这主要适应于一些把业务流程再造作为核心的系统集成阶段,就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给企业引入一些现代管理理念,以对一些传统的落后经营模式以及管理流程等进行改革,实现企业业务流程对再造以及管理上的创新,主要包括有:对EPR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主要功能进行利用,并开始对供应链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进行分析讨论;并开始着重于对网络功能进行发挥,比如说网上营销、网上采购以及网上询价等;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了规划和整合,并逐步的建立了信息资源库以及企业级数据库,并且逐步的利用计算机的辅助功能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等;③高级信息化管理。这一层次主要应用于把优化价值链作为发展核心的协同管理以及电子商务阶段,对企业的结构进行了全面的优化配置,并在逐步的迈进网上协同管理阶段,企业的发展核心也已经从产品转变到了客户身上,主要表现在:在EPR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基础上,逐步的实现知识管理,如企业供应链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企业已经实现支付型电子商务,并且利用网络可以及时的掌握市场上的变化并迅速的做出反应;并建立相当标准的信息开放系统,有效的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流通,实现了智能化的管理模式。

3.1信息化系统在道路运输行业中的应用

道路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原则。遵循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都比较快,如果不注重其先进性,那么就会加大设备的淘汰率,对企业的投资造成一定的浪费,其次只有能够适用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才算真正的投资到位;遵循渐进式的实施原则,信息化系统总体来说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那么在实施应用时,就要采用渐进式的分布原则,可以依照近期、中期以及远期的规划模式进行,另外也可以先建立车辆监控系统以及自动化办公系统,然后再对业务管理系统进行开发,最后再逐渐的实现企业的所有信息化系统建设;遵循可扩展性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对企业的逐渐发展考虑的,在企业的业务量以及规模发展的时候,信息化系统也要随之改进,那么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就要可以增加新的系统或者升级;遵循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原则,这一原则对于企业的业务正常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须确保网络线路的可靠性、数据的安全性以及应用软件的可靠性等,只有这样才能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遵循易用性原则,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对象比较广泛,每个人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又具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必须要考虑到易用性,以方便于每个操作人员的使用。

3.2信息化系统在铁路运输行业中的应用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铁路运输企业的客户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从品种少、批量大、周期长的模式转变成了现在种类多,批量小、周期短的模式,另外现代物流也转变成为全方位的服务模式,所以铁路运输企业为适应于客户需求以及市场竞争模式的变化,艰苦必须改变自己的管理理念以及经营模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铁路运输企业的服务质量以及管理水平。

铁路运输行业信息化系统的设计原则:①要以技术创新逐渐的推进思想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体制创新。信息化系统可以把之前的不规范、不标准操作方式转变成为规范的、标准的、推理严密的计算机智能化操作,也可以利用信息化系统把之前单一的指挥性管理模式转变成为经营分析型,优化运输生产力的布局,对铁路运输模式进行改革创新;②并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资源、统一规划以及统一管理的原则,如果不遵循这一原则,那么非常不利于铁道部进行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开发和配备,并且各路局内部以及分局将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③采用一些比较成熟的软件产品,这样可以有效的缩短系统的开发时间,另外又避免了新软件开发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以及不可靠性,只要根据铁路运输企业的设计情况,选择一些比较适合于企业业务的信息系统即可,不但减少了开发时间,还方便于进行维修;④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并构建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要和企业的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并且要和工作需要进行紧密的结合,统一规定信息交换平台以及代码,确保信息资源的安全性,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并要把创造更大企业效益作为构建目标;⑤也要和道路运输行业一样,遵循安全性原则。

3.3信息化系统在内河(江运)运输行业中的应用

内河(江运)运输行业多具有业务范围广、业务领域多的特点,所以其信息化系统的应用:①全面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每个业务领域各自进行信息化建设,并不断进行完善,例如集装箱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②建立自己的核心管理系统。在此我们可以看我国远洋运输公司对集装箱管理系统的有效利用,在全面实施了集装箱管理系统之后,上海数据中心可以对全球的业务操作数据进行统一管理,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研究,对各项业务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样不但节约了管理成本,又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了及时准确的掌握,另外还可以对其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提升这些数据的价值,优化企业的运行模式;③根据企业的情况采用适合的财务管理系统,不但可以对企业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减少资金浪费情况的出现,还可以对预算以及货物运输时间等进行统一的管理,提高了服务品质,实现财务的标准化管理。

结语

运输行业对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可以对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及工作流程进行彻底的改变,而且可以有效的提高运输行业的监管力度以及工作效率,有效的提升管理者决策的科学性,使无纸办公以及信息化集中管理变成了现实,并节省了大量的管理成本,简化了监管手续,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 货币危机论文 下一篇: 网络利与弊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