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0: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课程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课程结构变革为高中化学教育所带来的问题
1.课程模块主题的确定
但是课程结构的变革也为高中化学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例如,在化学课程结构之中主要包括了八个方面的课程模块,但是这些模块的受重视程度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利于化学课程模块主题的选择和更新.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化学课程模块主题的选择时,不但要考虑到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趋势,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发展.从而使不同的模块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2].
2.教学评价问题
课程结构进行变革之后存在很多的课程模块,每一种课程模块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2].这就为教学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对不同的课程模块进行评价是否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如果评价的方式不同,就会加大教学评价工作的难度,但是如果评价的方式相同则会不利于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因此当前我国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寻求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案,将教学评价的思路加以明确.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已使英语获得了国际通用语的重要地位。联合国有关文件提出,21世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技能为母语、一门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由于历史原因和互联网的广泛利用,英语成为各种国际场合的主要工作语言,也成为国际科技交流的主要语言(据统计,国际上85%以上的学术论文是用英语发表或宣读的,各学科的主要学术期刊也以英语为主),同时也是国际互联网的主要应用语……
纵观各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外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为目标的、强调语用的交际教学理念和实践得到普遍认可。欧盟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由13个国家的专业研究机构和大学合作制定了纲领性的外语教学文件(EuropeanFrameworkof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从理念、目标和评价等各个方面对外语教学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文件体现了国际上语言学、外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强调以发展语言应用能力为根本目的的交际性教学思想。我国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和外语教学大纲设计中也基本采用了这种思路(如香港地区1999年版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2.在高中外语课程的设置上采用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例如,日本将高中课程设置为英语一、英语二和口语一、口语二以及阅读与写作课程。其中英语一和口语一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而英语二和口语二为选修课程,阅读与写作也为选修课程。韩国也是同样,高中一年级英语为必修课程,从高中二年级起开设英语阅读、写作和会话等选修课程。一些欧洲国家则在高中阶段为学生开设出不同语种的第三外语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开设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兴趣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3.重视外语教育对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基本素养的培养作用,强调外语在加强各国人民理解和沟通中的作用;强调外语对于各国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多样性的作用。
4.教学资源的扩展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使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得以实现。
5.评价改革形成潮流,各个国家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评价与检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重视研究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力求使评价更好地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教学,全面和公正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评价。一些新的评价和检测方法正在得到实验和推广。
二、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中英语教学自1985年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首先是高中英语课程得到了普及,高中英语教学大纲经过1993年的修订,进一步促进了英语教学的改革,提高了对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求,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经济和科技建设对人才质量的要求。1999年,西南师范大学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在教育部基教司的指导和支持下,对全国高中英语教学进行了调查。此次参加调查和测量的重点与非重点中学共87所,学生达15,937人。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基础教育的英语教学有了明显的进步,与1985年的全国英语教学测试调查相比,平均分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非重点中学的英语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目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突出的,主要表现如下:
1.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教学多以教师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语言输入量偏小。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被动的学习方式难以使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993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为所有高中学生设计一个目标和要求。1996年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设计了一级和二级两个不同的目标要求,但是由于高考的压力,所有的学校和所有的学生都基本按照一种课本、一个进度、一个目标和一个要求开展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此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常常对有些地区和学校偏高、偏多、偏难,但对其它的地区和学校则又偏低、偏少、偏易。
3.高考外语科目虽然近年来逐步改革,从重语言知识转向重语言能力,加强了对学生听力和阅读能力培养的导向,但是同一标准的一次性考试无法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必然导致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步履艰难。
4.近年来,各地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有些地区和学校已经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实验,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有了较大的转变。在条件较好的高中,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的教学条件、课程的资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英语水平已有明显的提高。现行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的需要。
三、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高中课程应在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使他们能够按照个人的能力、个人的潜力、个人的特长与志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和长远发展的目标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选择,使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具有体现扩展性学习、提高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特点的学习过程,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表现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条件。高中英语课程在设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同时,又按照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设置相应的教学级别以及相应的语言水平测试级别,为学生提供相对客观的监测语言水平的标准。
四、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与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关系
2001年7月出版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按照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整体思路设计的,当时国家关于高中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尚未出台,因此,其高中部分的课程标准基本是按照与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分级目标的课程模式进行设计的。虽然在高中阶段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但是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性和个性发展的机会。因此,课程标准研制组根据教育部关于高中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这次又重新对高中课程进行设计,力求体现实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的原则。以学分制的方式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时又与英语语言的水平级别相联系,形成了新的高中课程的设置模式。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将以新制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准。
第二部分高中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及内容结构
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特点
1.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既立足于我国高中外语教学的现状,又充分考虑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前景和我国对外开放、综合国力增长的需求,力求使课程标准做到理念先进、可操作性强、体现时代性的要求。
2.第一次在高中英语教学指导文件中明确了外语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提出:“外语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中英语是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的描述中,提出了对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级别要求,使语言学习目标的内涵更为全面和丰富。
3.既体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性和基础性,又适应高中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成长需要。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设计了必修和选修两大系列的课程,以学分制为基础、以模块为基本教学单元,使课程体现多样性、开放性和可选择性。
4.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英语教学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5.根据英语学习的规律和社会对英语的要求,提出基础教育英语水平级别证书制度的设想。
二、高中英语课程的基本结构
1.基本框架
高中英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分别由若干个模块组成。其基本框架图如下:
附图
高中英语课程基本框架图(详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正文中表1)
2.必修课程
原则上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英语必修课,共5个模块,计10个学分。高中英语必修课程的内容将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发展,注重语言的输入量,必修课程由综合英语和阅读与表达两个部分构成。两部分课程的课时比例为3:1。
3.选修课程
高中英语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若干模块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对未来发展的设计进行选修,分为两个不同的系列课程,即B系列和C系列课程。B系列课程为顺序选修课程,应在完成A系列课程后顺序选修。B系列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与A系列基本相同,在继续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的同时,重点发展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选修课程共设6个模块,计12个学分。
C系列课程分为三种类型的课程: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欣赏类,其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专项语用技能,发展特长与爱好,满足兴趣和需求而开设的,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或就业,特别是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各校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有目的和有选择地设置C系列课程。以下课程仅为建议性课程。
语言知识与技能类可以包括:英语语法与修辞、英汉初级笔译、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演讲与辩论等。
语言应用类课程可以包括:文秘英语、科技英语、社科英语、初级旅游英语、初级经贸英语、计算机英语等,
欣赏类课程可以包括:英语文学欣赏入门、英语影视欣赏入门、英语戏剧与表演入门、英语歌曲欣赏。
第三部分原有大纲与新课程标准的比较
说明:2000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是以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的版本为基础修订的,其修订工作是在新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进行的,参加修订的人员同时是新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核心成员。因此,2000年版的高中大纲吸收了一定的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前该大纲尚未普遍实施;1996年供试验用的高中大纲到目前为止只在个别试验区使用,未在全国广大地区推广。因此,实际上全国广大地区的高中教学仍遵循1993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的理念和要求。
第四部分征求意见的重点
希望专家和学者就以下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
1.《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了英语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征,提出了高中阶段英语教学要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这一表述以及教学重点是否恰当?你对此有何看法?
附图
2.《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推行学分制,实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您认为其意义如何?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
3.《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七至九级教学目标的描述是否恰当?
1990年,根据国家教委印发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普通高中物理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即“二、一分段”),物理大纲相应地作了调整,这项调整改变了过去的单一课程设置,是建国以来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的一项重大改革,在物理课程改革上迈出了一大步。
1990年调整后的物理教学大纲,必修课的内容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比较全面的物理基础知识,注意面向大多数学生,降低了难度和要求,缩小了初、高中的台阶,减小了学习困难。加之会考制度的实施,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改变了过去学生文理科知识结构的不平衡现象。
但是“二、一分段”这种模式,仍不能适应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性质不同,要求不同,侧重点不同。必修课的内容要照顾大多数学生能够学得了,要求不能过高。重点校的师资、生源等条件好,多数学生感到必修课的内容浅,他们学有余力,高中的前两年“吃不饱”,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必修课的要求又不能降得过低,否则无法在高三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选修课的教学任务。这样,也还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不能适应必修课的要求。“跟不上”与“吃不饱”的矛盾,一直困扰着高中物理教学。
必修课的内容既要照顾到全体学生都能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且学有所得,又要考虑与选修课的衔接,照顾到准备升入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和能力,在目前的高考制度和高中分段教学的情况下很难处理。1990年调整后,各地反映了不少意见。
在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时,应当继续1990年的改革初衷,总结几年来实施“二、一”分段的经验,充分考虑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以及物理学科的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作进一步的改革。
高中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要进一步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又要为将来准备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矗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情况的差异,要为有不同发展倾向或发展前途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物理课,明显地分开层次,便于分流,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解决“跟不上”与“吃不饱”的矛盾,使不同流向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且学有所得。
物理是系统性较强的学科,物理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高中物理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对准备升入理工科高等院校的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矗物理知识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不论学生将来的流向如何,在高中阶段都需要学到足够的、全面的物理知识,对物理学的概貌有所了解。由物理学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科学研究方法,对探索自然有普遍意义。在高中阶段学习物理课,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熏陶,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这样,对全体学生来说,知识面不宜过窄,程度也不宜过高。如果仍采用分段的办法,则现在所暴露出来的矛盾仍无法解决,不能使不同流向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出路何在?与其分段,不如分为两类物理课,以便分开层次,便于在适当的时候分流,这样对高中物理教学可能会更合适些。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物理课可分为两类。两类物理课的大纲要有不同的要求,各具特色,各有侧重,明显地分开层次。
高中新大纲所规定的体育教学目的具体内容共三项。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体育、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从事体育锻炼、体育娱乐、卫生保健和其它社会体育活动的必要技术、技能与方法;
增强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提高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合作和应变能力,以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文明行为,使学生建立健康的审美观点,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这三项内容是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整体,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和融合的。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是整个高中各年级、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评估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确定编选教材内容的原则,构建了各年级体育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年级的教学目标。各项教材内容,按其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提出了纵向发展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年级目标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文化科学知识基础、身体的发展状况和掌握技术动作的水平,按年级层次确定了年级的综合目标。各项教材纵向系统的年级划分,将同一年级的内容归纳在一起,确定为年级的综合目标,其目标体系如下。
二、高中学生体育教学目的具体内容
高中学生的体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体育教学目的完成得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目的的完成和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也影响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优秀的新生和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劳动后备力量。
体育课程作为一个学科,同各种教学以及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相配合,共同完成高中的教育目的。
现对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三个方面,就自己的学习体会概述如下。
(一)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这条目的,强调了“在初中的基础上”,说明体育教学目的的连续性,身体的发展不是截然分开的。同时也强调了“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在体育课程中和体育教学中的反映,要求全面地锻炼学生的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意思。在有的人看来,往往把没有病视为健康的标志,这是传统的、很低的标准。没有病固然是健康身体的起码条件,但对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来说,必须是健壮的同时还要具有健康心理。身体是否强壮,或体质的好坏,是由遗传和环境、营养、体育锻炼、劳动、生活与卫生习惯等所决定的。遗传是先天决定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营养、正常的生活制度、卫生保健措施,特别是科学的体育锻炼,会促进身体的健康成长。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向青年的过渡期,正是从身体的正常发育期,向健壮型发展时期。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身心发展),仍然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1.体育锻炼与高中学生的生长发育在高中体育教学目的中,为什么仍提出正常发育的内容?人体从胚胎到成年,不仅表现在人体重量和体积的增加(即生长),而且构造和机能同时发生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质的变化,表现为发育),这种正向的生长发育的变化,在高中阶段并未结束。经常地参加体育活动,不断地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并使其强壮,对高中学生具有现实的意义和长远的意义。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教材内容,选编相当数量的基本体操和基本活动,就是为了达到促进身体正常的、更好的发育所安排的。
2.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体育教学目的提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要求,这里指的“进一步提高”是与初中相比较而言的。身体素质、基本的运动能力和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如何呢?身体的各种素质,其中包括速度、灵敏、力量、耐力和柔韧等主要素质(还应包括主要身体素质以外的一些素质)。身体素质是人体机能能力的表现形式,它是衡量一个人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这些素质又是在神经系统(大脑皮层)的指挥下,通过肌肉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也是内脏器官(特别是心脏、肺脏)功能的反映。其表现形式是人体的各种活动水平和能力(动作的质量),如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等能力的表现,虽然有技术、技能的问题,但其基础是身体素质水平的反映。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人体内部各系统虽然都有各自的功能,担负着不同的任务。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毫不相关的、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相关的。包括体育在内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整个机体高度协调配合发展的结果。因此,从生理的角度来看,没有身体各器官和身体各系统的功能普遍提高,就不可能有某一系统的单独提高。只有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提高身体的总体水平。当然这并不否认某一活动器官的发展,也会起促进身体整个水平相对发展的作用。
3.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人的机体的发展与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生物体与生物环境相适应,这是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生存发展的基本原理。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机体对环境的适应。适应并不是消极的“迁就”,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进行日光浴、深呼吸、游泳的锻炼,对寒冷和酷暑的适应,都是高中学生体育教学所追求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4.要重视培养健康的心理新的健康观包括心理健康。为了完成某一身体活动的目标,例如,跑完1500米的全程,除了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发展在各个领域人才的需求,对心理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航天飞行,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在宇宙度过相当长的时间,要经受难耐的寂寞;到南极考察要经受寒冷和艰苦的磨炼;一次又一次的科学实验;等等。这一切都与顽强的意志这种健康的心理有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都包括哪些内容呢?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而且难用定量的量表加以评价,一般认为应包括以下几项。
(1)智力发育正常。正常的智力是青少年能够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之一。智力发育是否正常,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2)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这里讲的人际关系,就是个人与家庭成员、教师、同学之间能否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3)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合。所谓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即心理特征的表现与同龄人是一致还是超常?高中学生的心理受年龄、社会、教育和家庭的影响,尽管不可能完全相同,但他们的心理状况正向成熟发展。为了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顽强拼搏的精神,开拓进取的态度,同他们的思想有关,与心理发展也有密切关系。在教学活动中,从个体与群体的比较中,即可发现学生心理表现的异同,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4)行为协调,反应适度。青年的心理与其自身的行为表现应是和谐统一的。如果高中学生的行为表现仍十分幼稚或特殊的“老套”,都是心理不健康的反映。
(5)良好的情绪。青年正处于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活泼愉快的时期,也正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忧心忡忡、恐惧焦虑、心理压力很大,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必然影响身心的发展。
通过体育教学,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学生生活,培养他们生动活泼、顽强勇敢、坚韧不拔的精神是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高中体育教学这一条目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使学生获得体育和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要使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的基本技术、技能,提高他们的学科能力;第三,对体育兴趣、爱好和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这条目的内涵来看,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必须对其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它反映了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体育课程的基础性和与初中相比的“高层次”性。
1.对高中学生体育基础知识的要求提高了
在本条内容中,理论知识用了“基础”,技术和技能用了“基本”,这两者是否有区别呢?这两个词在有的地方用法和意思是相同的,例如,作为一种事物的“根本”等。但严格的说又是有区别的,基础带有面的意思,如房基或打地基,只能说基础不能说基本。此外,基本又带有主要的意思,例如,“基本完成了……”,还含有没完成的地方。而基础是比较肯定的、必须具有的意思,一般与知识联系起来用,多用“基础”知识。
新大纲对学生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要求提高了,既考虑其基础性又提高了要求,主要围绕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科学方法的运用,体育学科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理论知识不仅在课堂上集中讲授,而且在实践活动中,要结合操作方法、运动原理,向学生讲解。
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体育常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运动文化以及卫生保健知识。
2.重视体育基本技术、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学习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技术和技能,是体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尤其是对高中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人认为体育课不必学习运动技术,只要活动起来,身体受到锻炼,精神得到满足,就达到了“体育的目的”。表面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大错,但是这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活动或运动的合理性和规律性。我们都认为学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不同,在体育教学中不一定学习过于繁杂的竞技技术和追求运动技术的细节,但是,只要参加体育运动,就有运动技术的问题。至于那种否定体育教学是一门学科的教学,把体育课降低为一般体育活动的思想,更没有正确认识体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意义。
关于技术和技能的关系问题,这里需要进行一些解释,因为这两者是有一定区别的。
什么是技术(这里指运动技术),也可称为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技术:是指在学习和练习动作时,所做的动作符合人体科学原理,能充分发挥人体的潜力,合理而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
什么是技能(这里指运动技能):是指学生按运动技术的要求,通过反复练习,较好地掌握了某种运动动作的方式,形成动作系统,并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体力去完成,这即是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按心理学的解释,技能即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这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技能是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技能又分为较低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高级的技能亦称熟练技巧。
只有掌握了运动技术和技能,经过反复练习,才能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不学习技术动作怎么能运用技术进行反复的练习;不反复的练习怎么能形成技能,进而用以锻炼身体。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发展的结构如下图式:
附图{图}
上图可以说明学习技术,经过不断的练习形成技能与促进身心发展的关系。对高中学生应在初中已学的基础上,对技术动作提高要求,并逐渐形成技能,提高锻炼身体的效益。
高中学生在强调对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的教育的同时,仍然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并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里提出的“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能力”,笔者体会是指体育这一学科的综合学科能力,包括掌握技术动作、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自我设计、自我锻炼、自我调控、自我检查评价以及自我卫生保健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始终应十分重视的教育目的。其中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问题。这一教育目的的实现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渗透和行为指导进行的。还应把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到国家、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联系起来,进而进行体育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是由我国的教育总目标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需要决定的。当前体育理论界研究讨论的运动项目的目的论与手段论之争,同样涉及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高中教育应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基本观点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把学生和锻炼同自己的社会责任相联系。体育教材内容有理论有实践,包括体育的社会文化、生理和心理学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相关的操作技术与行为,都应以完成教育和体育教学目的为准则,脱离教育、教学目标,单纯把参与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操和舞蹈的“活动”作为终极的个人兴趣和目的,不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体育教学是组织起来的班级集体活动。教学中因材施教,加强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性,是在群体教育活动中进行的。我们要反对“一刀切”或“齐步走”,但这不是反对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依据。体育教学中的群体活动是本学科的特点,在体育活动中每时每刻都要发生人与人、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学比赛中的个人与群体、这一小群体与另一小群体之间的较量;技术与战术的运用;等等。上述一切都是在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和运动能力的同时与集体发生关系。发挥群体的作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不是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样,发挥个人的特长,重视个性发展,不是发展学生的个人主义。因此,对高中学生进行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等优良品德的教育更应加强。
新大纲明确地提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这反映了教育改革培养目标的时代特征,对高中学生提出的自立、自强、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关于“发展学生个性”问题。什么叫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它是由人在适应或改变现实环境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意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但是,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它是由多层次、多侧面结构复杂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1)能力——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特征;(2)气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3)性格——完成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4)活动的倾向特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发展学生的特长,是发展个性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而且更重要的不是简单的结果,而是一系列的心理过程的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倾向和完成“任务”的态度与行为。只有把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教育、教学目的重要内涵之一,才能有效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把学生视为主体,把教与学看成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法,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学法。
怎样看待发展个性与群体教育活动的关系呢?有的人往往把发展学生个性与重视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对立起来,这是一个误区,这两者的关系是不矛盾的。社会观察和科学实验证明,离开社会群体,离开人际关系,个性是不可能形成的。个性属于社会范畴,它存在于通过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社会参与并与群体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的。“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以微观的形式而存在的,但它又受宏观的社会关系系统所制约的。”其基本图式是:
─────────
───────│在群体中通过交往而│──
│宏观的社会关系││││个性│
───────│形成的微观人际关系│──
─────────
参考文件: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2.《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体育教学大纲》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参考书: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王焕勋主编:《实用教育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5.瞿葆奎主编:《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学文集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陶景@①等主编:《学校体育大辞典》,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吕达著:《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8.[日]松田岩男著:《体育心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编写组编译(内部参考)。
新课程改革是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基本原则,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努力将我国的教育模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应用英语的能力,进而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思维与技能,这既要求学生具备基本语言知识,也需要学生在情感态度上予以重视。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具备多元性,能够根据学生的自我认识,全面掌握英语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要从不同角度对教材进行解读,提高学生语言水平,增强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除此之外,新课程标准还引导教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核心,鼓励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积极自主性,既提高语言能力,又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
(二)高中英语教学的整体性
英语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丰富多样,特别是高中英语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词汇信息、词汇应用、语法技能、写作技巧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但是无论什么角度切入,都要求教师保持英语教学的整体性,将英语学习的思维贯穿到课堂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技巧,能够举一反三,这样在英语学习中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不断强化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从宏观角度帮助学生整合学习内容,把握英语教学的整体性,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二、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
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的英语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这也是我国应试教育体系下最严重的问题。传统的教学工作过于偏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与情感价值培养,导致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认知不足,英语学习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差。因此,高中英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构建牢固的知识体系,获得英语语言的基本知识,而且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情感上的引导。当下的教学改革并不是简单的转变教学理念,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观念。观念决定着教学的目的与教学的结果,因此高中教师须要从情感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教材处理与应用比较刻板
英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重点以教材为基础开展课堂内容,但是教材并不是唯一的依靠,而是教学框架的参考。目前,仍有一半以上的英语教师将课程的主要内容放在考点上,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还有一部分教师严格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授课,没有进行知识扩充、资源扩充的意识。高中英语与初中英语相比,难度有很大提升,特别是在语法内容和词汇方面,教师要根据培养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进程。英语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解性,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技巧,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灵活应用。因此,教师的授课内容不能死板地局限于课本,而是要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扩充,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而且不断完善英语教学内容体系,在大纲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延伸知识,完善教学内容,反思在教学内容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三)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评价机制的弊端也凸现出来。首先,评价的标准比较传统,主要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英语学习评价的主要标准。高中阶段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在面对高考升学压力,学生的成绩往往决定着未来接受的高等教育水平,因此学校、教师和家长都会以成绩、升学率、名校录取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种传统的评价标准导向下,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目的性较强,缺少独立思考的空间,个性被抹杀,学校主张开展的个性化教学,也仅仅是在教学进度上有所差别,没有关注到个性化教学的核心内容。其次,评价的模式非常单一。当下对于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评价,仅仅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的学生在口语表达上具有优势,有的学生在人际交流方面优秀,但是考试成绩不佳便否定了其英语水平,这种形式是不合理的。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仅仅对于最终的成绩进行评价,忽视了内在的情感目标与态度树立,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最后,评价的过程不灵活。传统的评价模式比较刻板,是一种总结性的评价,评价的结果并不具有全面性,很容易导致评价标准失衡、评价结果误差。没有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在片面重视高考升学率的环境下,应试教育导致高中英语教学缺少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教学效果差,学生的笔试能力强,语言应用能力差。
三、新课程改革下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果的对策分析
(一)树立全新的高中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高中学校也将改革的思想贯彻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来。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并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真正将改革的核心精神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一味追求成绩,忽略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创新,要语言的应用方面也不够灵活,特别是听说能力。教师要将知识的传授转变为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且开展相应的创新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教学活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师在每个环节中都要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精神,转移教学工作的中心,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不是单一地为了升学考试。与此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情感价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状态、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以及创新与实践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教师要善于利于教材,但是却不能受限于教材,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挥其引导与核心作用。目前,英语教材的内容都比较新颖,题材更加贴近英美本土生活,语言内容更加丰富,并且涉及到很多文化内容,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眼界,完善思维方式,符合高中学生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善于应用教材中的语言技能,在情感态度与跨文化交际上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基础性作用,并且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内容调整,积极推动课程改革的实施。
《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的提出顺应了现代社会知识爆炸的要求,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是竞争与合作的大背景的需要,也是个体实现可持续的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因此,在语文教育中,积极地践行这些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
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
二、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要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境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比如在《春》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
三、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充分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需要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或者说需要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无疑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成为高效学习者。
四、初中语文的有效教法与学法
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而语文教学的改革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语文教法与学法的重新思考。下面就针对初中语文的教法与学法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1.教师要有科学的教法。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地将各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
2.学生要有高效的学法。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学生的自学。我们可以发现并总结出学习语文的一般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方法是:(1)重在学生自己对语言、对生活的感受;(2)重在学生平时的有心积累、检查复习时的总结提高;(3)要关心生活、体验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世事;(4)培养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5)做到新旧联系、温故知新;(6)要学会自主学习。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学习中自觉遵循科学的规律,自定目标,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如自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合理选择学习方法等等。
3.教法和学法要有机统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一般来说,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但是,教法和学法又是两个不同的教学主体,所以它们彼此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相互代替。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手段。
总之,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会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做到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目前校本课程开展的问题和困难分析
普通高中校本课程教学实施现状与问题分析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促进每位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构建合理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结构,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呼唤着校本课程的出现,开发并实施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目前各校校本课程实施的深度、广度、力度参差不齐,而且在实施的常态、有序、有效等方面也普遍多有欠缺,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1、对校本课程开展的目的及必要性缺乏足够地认识
校本课程不是选修课或活动课,校本课程和语文、数学等一样每个学校必须要开设,国家课程强调了共性,而校本课程强调了个性,这是比较完善的课程结构,可以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目前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展的目的及必要性缺乏足够地认识,缺乏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协调各种力量的能力.没有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鼓励、倡导和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展。
2、教师课程意识薄弱和缺少课程开发热情
由于缺少课程专家的引领,缺少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也缺乏相关理论知识和专门的培训,还有高中学校的相对特殊性(高考),许多教师不熟悉或者不关心新课程的有关知识,不了解自己角色的变化,缺少课程开发意识,缺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积极性。甚至采取消极、敷衍或抵制的态度。
3、学生自主选课问题突出
校本课程强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体到实际操作最关键的就是如何让学生选上自己喜欢的课程。高中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基本都上千人,要在教师、教室等客观条件限制下,学校要保证学生都能选到喜欢的课程,这是十分繁琐复杂的工作,而如果手工进行统计分析,这工作量大的惊人且做不好。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因为没有经验,也缺少相对应的软硬件支持等,基本上都是帮学生选课程,学生做不到自主选课。
4、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保证校本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目前大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行内部评价,这样就会出现评价标准不一、过程不严等问题,造成评价基础薄弱,反馈性能差。虽然大多数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中都有评价部分,但操作起来往往流于形式。一方面是学校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上,并不注重评价工作。新课程对高中学生的评价采用学分制形式,注重过程性评价是新课程的新理念,建立起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关系到新课程兴衰成败的关键,校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应有别于以往传统课程的评价方式,应实现多元化操作。
以上列举的是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些随着我们相对应制度的完善自然就会解决;有些如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学生的自主选课、课程效果的评价等问题,具体操作起来十分繁琐,尤其是学生的自主选课,校本课程评价等,以往是人工进行调查统计,以纸作为载体进行记录,不利学生的自主选课,不利管理中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也不利校本课程资源的保存和交流。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为校本课程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海量的资源、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和程序的“智能性”,搭建一个校本课程选课管理平台,则能很好的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二、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校本课程实施的优势
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能更快适应社会变化,可以对校本课程进行动态的、持续的管理,避免校本课程教学实施出现随意性,信息技术应用于校本课程实施其优势在于:
1、提高校本课程组织实施和管理的效率
学生自主选修校本课程,就意味着要实施走班制(跑班制),之前从来没有任何经验的学校如何保障走班的有序开展,如何高效地统计学生选课的数据,如何高效地对学生走班后的考勤评价进行管理等,都是一个个摆在眼前的难题。这些问题也许可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有效的解决。我们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创建校本课程网上选课平台,该系统可以记录学生的选课情况,教师开设的校本课程情况,同时学校教务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选择进行宏观调控,进行课程编排,并为师生和家长提供查询和互动,可以对校本课程进行动态的、持续的管理,避免了出现校本课程教学的随意性,提高了校本课程实施效益。
2、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目的是尽可能为教师、学生提供改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先进工具和手段,实现减轻教师教学的负担,学生学习的负担,或在相同的负担下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学生学习的效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实施,借助E-mail、BBs、Blog、QQ等工具,进行校本课程的对话、讨论,实现相互间的交流,可最大程度地让学校先进的设备使用起来。
3、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基于信息技术,教学形式更灵活多样,教学方式更新颖独特,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创新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实施,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一边培训、一边应用、一边研究,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形成新型的教学方式,极大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校本课程网上选课支撑平台的构建
作为浙江省新课程实施样本学校,我们尝试模仿大学的网上选课模式,自主开发校本课程选课平台,强化和规范了校本课程实施的开设与管理,在我校校本课程的选课走班中进行了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校园网中搭建“校本课程网上选课平台”,为学校开展校本课程提供一个网络支撑平台。“校本课程选课平台”可建立在Windows2000+IIS+ASP+Access的构架上,此架构具有搭建快捷、维护方便、程序设计简单、便于移植等特点,在当前校园网中很有代表性,也足以满足我们开展校本课程的需求。通过对校本课程相关资料和开设涉及到的一系列流程的研究分析后,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网络平台应包含如下一些栏目:课程网上申报、学生选课、政策文件的公告、通知的、互动栏目(论坛或者留言板等)、课程评价、学习资源、平台帮助等栏目。
四、基于校本课程选课支撑平台的实施与管理
利用校本课程网上选课平台,使校本课程学生选课、组织管理方式等操作起来简单方
便而且实用。学生根据选课人数的限定,自己进行调整,不会出现“一窝蜂”效应,能够保证开课的有序进行。还可以从整体上关注自己的发展。其实施一般需要经过以下环节:成立组织管理机构——教师网上自主申报课程——网上审批——学生网上自主选课——学校统计调整——学生网上二次选课——校本课程活动实施——学分认定。
五、基于校本课程选课支撑平台的评价
校本课程实施的教学效果如何,即校本课程的实施评价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通过网络平台,也能很好的实现校本课程的评价。学生可以使用帐号登陆网络平台,对所选修的校本课程进行评价,如可以设置一些评价选项供学生选择,可以让学生留言谈感想,学生也可以总体打个分数等。每学期末,学校把开设的所有校本课程的网上评价结果在校园网内公布,这对开课老师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校本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产生许多新的想法。因此要积极吸收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使校本课程不断改进、完善,以校本课程实施评价为着力点,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更有利于形成专家、教师、家长、学生的课改合力,使课程专家、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都能有机的融合到课程中来,校本课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聚合体。
六、问题与反思
积极构建适合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把基于网络的校本课程选课平台运用在校本课程实施管理中是我校新课程改革中的特色。基于网上校本课程选课平台的投入实际应用,为我校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提供了保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效的保证了我校校本课程的正常有序开展,成为我校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亮点。在具体实践中,有几点体会颇深。
其一,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管理上的引导与支持,需要学校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正常有序地进行。如学校管理上对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充分重视,场地和时间的调配、网络的支持、信息技术老师的支持、班主任的配合等。
其二,校本课程是新生事物,运用校园网,基于网络平台的校本课程的开展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许多老师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对使用网络进行相关教育还是十分排斥。
其三,教师使用电脑和网络的应用水平差异较大,部分教师尚不能熟练地输入汉字和进行网络的基本操作。学生也要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水平,提高计算机操作的能力。
其四,由于技术的限制,校本课程选课平台开发的不够完善。考虑到网络的安全问题,将校园网与因特网隔离,使平台里交流的范围只能局限于校园内。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魏国栋,吕达等.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应当有多种样式的花。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创设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和谐的课堂气氛,张驰有度的教学节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正确而又积极的引导学生,不时在课堂上激起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下面如坐春风,而知识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播洒到了学生的心田。当然,学生不能在课堂上一直保持最佳状态,教师还要适当调节教学节奏,使之张驰有度,同时,力求在教学形式上多样化,不时开展竞赛、演讲、辩论、表演戏剧小品等及多媒体教学,让“快乐语文”走进我们的学习生活中。
二、培养良好的课堂纪律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正常有序进行的根本保证,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学校能营造出一种团结、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经常给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人格教育,不断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班上有一套奖勤罚懒,奖惩分明,科学化、严格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规章制度,这些均有助于让学生在课堂上保证正常而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而教师在课堂上时时都要注意维持良好的纪律,良好的纪律是学生认真学习的前提,在维护纪律方面要注意两点:1、遵守纪律与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相结合。2、以培养良好的纪律行为为主,以纪律惩罚为辅,这样,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转变教师教学行为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设计精彩课堂导语
好的导语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而且还能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一堂语文课的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语文课堂的导入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的效果,使教学过程引人人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比如在讲李清照的《一剪梅》时,可以这样导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以其清新的笔调,细腻的语言,独特的风格,写出了许多旷世之作,其中也有不少作品被谱成了歌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一剪梅》。一节语文课在优美的乐曲以及学生的吟唱中开始。如果教师这样导人,在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同时,一定能够吸引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即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是近几年方兴未艾的教学手段,它能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而为许多教师所接受和实施。新颁发的“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恰好可以为这一目标“加一把火”。良好氛围的营造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鉴赏情境,并在音乐与画面的推动下,激发审美情趣,提高品德修养。例如,《雷雨》的教学中,“雷声”的出现,《再别康桥》教学中,康桥美丽风光的重现,都可运用多媒体技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对教学观念进行更新,转换教学思路来适应新需要。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教学问题。比如教学观念的更新不够快,教师容易忽略基础薄弱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学生们的潜在能力没有得到挖掘,缺乏关注,长期下来会使这部分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而且教师没有深入理解教学大纲和新课程,即使高中政治课程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也没有真正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其教学方法依然没有完全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师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来应付统考与高考,没有太多精力学习新理论。也有的教师固步自封,没有跟随时代变化的脚步去更新教育理论知识,没有对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给予足够的关注。另外,有些教师的权威意识过强,都习惯在课堂上将标准答案给学生,没有摆脱定势思维。
2.教学方法分析教师要对教学观念进行革新,还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转变。
而依然沿袭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师无法对课堂进行有效控制。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即使以学生为中心,也依然过于注重课堂讲解,学生的被动地位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而且教师们注重教材的理论讲解,教学理念的使用缺乏创造性,没有对新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3.教材理解分析
高中政治新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但是却没有对知识与知识之间进行良好的过渡,缺乏紧密联系与较强的逻辑性、严谨性。教学中的图案、案例等没能清晰地表达一些理论。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去对有限的文字表达的知识进行透彻的讲解。但是新课程的内容太简单、太理想,虽然有创新意义,却没有考虑到高中学生们有限的学习时间,无法进行太多的探究活动设计等方面的学习。
4.教学反思分析
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们缺乏对教学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没能对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进行全面性的审视与总结,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
二、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困惑解决对策分析
第一,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建立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式。高中政治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师应该将政治学科、社会实践与其他学科知识等方面进行有机联系,也可以增强知识综合性。新课程要引导学生们去多想、多记忆与回忆、多动手,多讨论,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去对政治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从而培养其良好的解题习惯与解题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进。第二,教师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使得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比如互动式、讨论式等。教师的教学思维不能定势,要灵活变通,引导学生们去积极主动地探索政治问题,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要改变将标准答案给学生的习惯,尽可能让学生多讨论,多思考,多实践。第三,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争取做一个更加优秀的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对新理论进行不断学习,从而对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与学生心理学等方面进行掌握,保证教学质量。而在学校方面,应该为教师们的学习提供条件与机会,对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进修等。第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们去转变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去自主思考、探索、学习,从而发现新问题。当学生们发现新问题时,教师们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解决,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Key words: Chinese course in senior high school;innovation thinking;creative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309-01
1当前高中语文课堂创新教育的现状
1.1 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育中,教师仍然绝对主导着教学的进行,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不足,他们只是机械地重复着老师讲课、学生听讲、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考试,这种由分数决定一切的教学模式。这样对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几乎没有效果,除非是对文学、语文本身就很感兴趣的同学,否则一般的同学只能将语文当做一门待完成的学习任务,按照教师要求掌握知识点,考试取得满意的分数。教师中心主义在语文教学中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学生对于语文兴趣不足、参与度不够,更难以谈得上语文创新。
1.2 语文教学偏重工具性有失人文性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者,五千年中华灿烂文化的传承重任很大一部分就在语文教学的身上。但语文教学不是历史教学,不是将名家、名作以及前人对名家名作的理解简单地灌输给学生,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某个知识点而对之不加以思考。如果教师仅仅按照教参或者标准答案来讲授,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那么,学生也只能在旧框架内因循守旧、徘徊不前。如果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都失去了反省革新能力,那么这个民族将必然会止步不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早已超越了汉字、生词、语法的语文工具性教学目标,人文性的培养目标要远远重于工具性目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高中语文教育没有工具性属性,某些文学知识还是要进一步学习并加以牢记。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2.1 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
首先要解决所谓“人才观”的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在课堂教学中的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涉及到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笔者曾在很多场合听到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虽然有点绝对,但他在客观上却能体现出,如果用狭隘的一种智力模式去对具有各不相同智力倾向的所有学生做好与坏、优与差的评价,只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意识,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教育就是要尊重和激活每个学生的个性,要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创造性的学习享受成功的愉悦,使每一个学生都产生“我能行”的自信心,而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最适合他自己走的路。第二个问题是怎样教的问题。这个问题中涉及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后面再议,这里只涉及观念,即指导思想的问题。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根本上扭转“单向灌输知识”的观念:一是不能“单向”,即在创新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倡导师生互动;二是切不可再搞满堂灌,即使是知识的教学,也应着眼于让学生掌握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三是关于“知识”的内涵也要有新观念,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知识既包括教材提供的知识,也应包括教师和学生所了解的与教材知识有关的新知识,以及在教学教材知识的过程中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第三个问题是教什么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以知识经济的产生为背景而呼唤出来的创新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根本特征在于创新教育是要研究如何培养和开发人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2 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一个合适的氛围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逐步形成,是教师和学生和谐相处、积极互动、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教师要树立现代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理念。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尊重学生,强化学生主体意识,能很好地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为中心,要求学生围着教师进行一切活动。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考。由于在学习中每个学生都会表现出各自的差异。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教师教学的态度和蔼可亲、富有幽默,才能更好的被学生接受理解,学生有了安全感和信任感,才会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的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地、热情地吸收知识,发展能力。
2.3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就要鼓励、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教师必须充分挖掘一切有利因素。在语文基础知识训练、阅读和写作等方面均可精心设疑。让学生去思考分析。诱发学生提出创新性的新见解、新命题,设法引导学生沿着不同思路思考。突破常规去探根究底,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获得新知识。对于学生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见解都要尊重,乐于听取学生不同的意见,具有创新意识的资优学生,往往他们跟别人看同样的问题却能得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即使是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成熟的见解,都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恰当的评价,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情感,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的发散性思维,逐渐培养他们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个性特长,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巧妙的融人语文教学之中,注重开发学生智力,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开辟多种训练途径。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样才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郅君改.创新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10(6).
[2]何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成才之路,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