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课题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10: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学小课题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学小课题论文

篇(1)

2.推行差别教学

考虑到学生在性别、身体素质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这些差别正好可以成为我们体育教学中合理利用的部分,因为有差别就会有竞争。比如在练习“男女接力赛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男女生分为两组,女生在内圈,男生在外圈,同时开始比赛,比赛过程中男女生都想向对方展现自己最优秀的方面,因此会更加努力地去挑战自己。这种差别教学法,能够变短处为诱因,实现向长处的转化,能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玩乐氛围中学到知识,最终达到活跃课堂的效果。

3.开展多样化教学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存在相同之处,那就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会给学生带来感官疲劳,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形式多样的竞赛化教学能够很好地适应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使教学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以加速跑的教学为例,采用传统的分组训练的方式,学生练习两次就烦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换一种方法,在每一位练习者的胸前贴一张报纸,给他们解释为什么跑得快纸就掉不下来的原理,然后进行贴纸跑的比赛,纸掉下的次数少的一组获胜。在比赛过程中教师要反复强调快速跑的技术动作要领,规范学生的动作。在这样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加速跑的基本技术动作,又实现了竞争意识的增强,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引导自主学习

体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主要是指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掌握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进行独立判断和独立思考,并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有效学习和训练。所以,教师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和活动空间,使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同时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帮助他们消化所学知识,探究更新的知识。以小学篮球投篮练习为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高以及自身能力,选择合适高度的篮框进行训练。教师要随时对每个场地的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的纠正和指导,对做得比较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努力练习。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能加强正确辅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辅导要做到简洁明了,精讲那些容易出错的地方,注重加强对学生错误动作和习惯的纠正。平时可以穿插一些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或者可以对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创编与修改。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得开心快乐,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体育的一些传统运动项目。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正确引导,能够让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向自主探究学习的转变,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学习的自信心,为后续的学习和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

一、我们该怎么问

提问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应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设计。我们在问题的选择上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研读教材,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抓住重点和难点设疑。

我在教学《蚕姑娘》时,首先对教材做了自己的解读:这篇课文用富于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了蚕由孵化、生长、结茧、成蛹,再变成蛾的过程。本课篇幅很长,可内容比较简单,但科学知识介绍的程度较高,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是不容易掌握蚕一生的变化过程的。因此我以不同的教学思路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教学设计:

在课堂伊始,我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几个词的反义词。

接着提出疑问,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这几组反义词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这与蚕姑娘的生长变化有关,这个有趣的发现,不但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顺利引出了第二组问题:“蚕姑娘一共变化几次?每次都是什么样的呢?想知道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吗?让我们一起在课文中找一找答案吧。”

蚕姑娘变化经历了_____的过程。

(1)再次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2)指名让学生用句式说一说。

蚕姑娘变化经历了吃——睡——醒——脱——变的过程。

(3)这个设计中,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表格,不仅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式的学习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很清晰地掌握蚕姑娘的生长过程以及形态变化。其实在学生这样思考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很好地理解了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提问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那么设计问题就要立足目标,提炼提问内容。

二、我们该问什么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经常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情况。一个问题问出去,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一时间不知道要如何拉回正题。这时,老师精心设计的层层递进式提问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所谓层层递进式提问,就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分层次由浅入深地进行提问。这种提问方式,通过一环紧扣一环,一层递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向知识的纵深和宽广方向发展,并且通过层层剥析,循序渐进地解决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可适应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教学《鸟岛》这篇课文时,课文描写了岛上鸟多,人多,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在这里做了一个想象说话的设计:如果你是岛上的小鸟,你们飞到了这美丽的鸟岛上过冬,这时友好的人们也来看望你们了,这时的你会想说些什么呢?对于我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是此起彼伏的鸟叫,孩子们学着各种鸟类的叫声,以此来回答我的问题。课后我对课堂进行了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在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教师提问的意图。他们对于我的提问的理解就是老师问的鸟类说什么话。在他们的认知中,鸟就是动物呀,它们的语言不就是经常听到的好听的叫声吗?事后,我对于这个问题重新做了调整,改变了我的提问方式。我将原来的问题设计为三个梯度提问:(l)如果你是岛上的小鸟,看到人们来到你们身边,给你们喂食,与你们打招呼,听着你们唱着好听的歌儿,你的心情怎么样?(2)早晨的鸟岛,太阳刚刚升起来,你在天空中,海面上展翅飞翔,海风轻轻拂过你的羽毛,这时你会想些什么呢?(3)如果让你用一句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你想说些什么?通过这样三个层次的提问,首先,清晰地为学生定好了思考的方向,老师要求体会的是小鸟的心情。其次,明确提示学生思考的内容: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你的感受是什么。最后,再让学生把所思所想组织成语言表达出来。这次提问收到了超出预计的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让学生切身感受了大自然的美丽。可见,教学的艺术全在于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牛作答。

即使是在同一阶段,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基础、能力习惯都存在着差异,这时设计提问的时候就要考虑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层层递进式设计,让问题由简到难,努力让人人都有思考的机会,个个都有回答的积极性。

三、我们该什么时候问

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经常使用多种提问方式,如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和应用性提问。

其中,应用性提问就是指在语文课堂中提供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所学的知识比较浅薄,应用性提问就有难度。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提问选择时机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时机提出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回答,在教学中,只有在适合的时机提出合适的问题效果才最好。

我在教学《孑L繁森》一文时,在学生读到“医生见他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没有同意。经孔繁森再三恳求,医生才勉强答应。”这一句时,我提问:“从这一句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孔繁森?”有学生马上回答:“孔繁森不讲道理,不注意健康!”课后我进行反思,究其原因是,课文所描写的时代离学生比较遥远,而二年级学生的认知中很少有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在学生的认知中,不听医生的话就是不应该的。因此,在渎到孔繁森这样的行为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表示非常的反感与不赞同。

《孔繁森》一文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孔繁森把灾区人民放在第一位,感受孑L繁森是“优秀的援藏干部”,教育学生学习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而文中描述他不顾身体安危也要献血也是为从侧面烘托他“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品质。事后,我同样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调整。将问题放到了理解他资助藏区孤儿上学之后。此时学生对他不顾身体也要卖血的理解就不会是浮于表面地觉得他不注意健康,而是进一步地感受到孔繁森地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篇(3)

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这是体育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终身体育意识。1.发现学生特长,找准切入口。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都有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并不是全体学生都喜爱小学阶段的体育活动,都能很好地掌握。他们在这一项活动中表现很差,但很可能在那一项活动中表现出色,对此我们要正确对待。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与特长,让学生有展现其特长的机会,加以表扬与肯定,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成就感与荣誉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心理满足感。这样便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所带来的乐趣,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处于健康与愉悦之中。这样更利于学生端正体育锻炼态度,会对体育活动形成发自内心的主观认可。2.传授学生方法。没有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空有热情只能是盲目的训练,不仅不利于学生体质的增强与身心的健康,相反还可能会对学生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因此,我们要加强科学锻炼方法的传授,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科学锻炼。当然也要避免单纯的方法传授,而是要将锻炼方法与具体的活动结合起来,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懂得理负荷的最佳方案、我们要确立小学各阶段体育教学的重点,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展开科学的锻炼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展开科学合理的锻炼,达到增强体质、愉悦身心的目的。

篇(4)

二、结合教学与社会,促进体育课堂高效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体育教师将初中体育学习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相结合。教育社会化是教育进步的一种表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体育学习闪光点,掌握一项或者更多的体育技巧,有利于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与体育相关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先建立起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知识与锻炼方法。最后,发掘最适合学生的体育运动,对其进行专项训练。

三、创新教学方法,促进体育课堂高效化

教学方法对于初中体育教学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有利于初中体育课堂的高效化。

1.教师要勇于培养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初中学生的自主意识较强,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体育能力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育学习需求,自己想学什么,就可以学什么。

2.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安排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还要考虑到学校的基本设施水平。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体育教学活动,才能有利于体育课堂效率的提高。比如在江南水乡,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水上浮木桥的项目。但是在教学一些技术难度较大的体育内容时,老师要严格注意学生的安全,使体育课堂的效率提高具有最基本的保障。

3.教师要合理应用游戏与比赛,促进体育学习氛围的活跃

篇(5)

通过人们的情绪状态,能够判定体育活动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情绪状态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体验。健康、稳定的情绪,有助于促使人们对现实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通过体育活动,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快乐和喜悦,并且能够减轻人们心中的焦虑和不安,调节人的心理情绪,消除人们的情绪障碍,减缓或是治疗某些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根据有关的研究表明,有规律从事中等强度的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60min,有助于改善情绪。

1.2提高智力

智力水平是掌握体育知识和动作技能的重要保证,体育的学习与认知活动一样,需要学生依靠自己的知觉、记忆、思维以及观察等综合认知能力,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有助于促使大脑获取充分的氧气,快速恢复大脑意识。开展良好的体育教育以及运动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人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高可靠的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一般人而言,其智力因素的差异较小,但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比较大,并且潜力无限,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将知识技能、情感以及意志融合在一起,通过进行体育教学,促使学生的情绪稳定、性格活泼、降低疲劳等。

1.3协调人际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人际关系比较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兴趣,这些人活得比较开心;而对于人际关系不好的人而言,经常无精打采、抑郁寡欢,失去了生活乐趣。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因为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的,并且需要与人群发生联系和交流,人们参与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地克服孤僻的性格,忘记烦恼和痛苦,合理处理人际关系,不断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有关的调查研究发现,与性格外向的人比,性格内向的人的社会需要更加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得到满足。由此可见,开展体育活动,有助于加强人们的交流和协作,克服寂寞和孤独感,从而培养人的心理适应能力。

2实施体育健康教育的措施

2.1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确立体育健康教育目标

大学的体育管理人员和体育教师需要全面认识和了解体育活动,加强在学生中的体育教育的宣传,促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体育锻炼是每个人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健康教育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教学模式,高校体育需要设置专门管理人员,面对全体学生开展体育教育,组织教学以及各项体育工作。将大学期间的体育效益与学生的终身受益有机结合,树立终身体育观,着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健康理念。将学生的终身受益作为体育教育的出发点,构建大学体育健康教育目标。

2.2教学内容和教材向多元化调整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虽然确立了“强身育人”的教育指导思想,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并没有将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因此,目前还没有形成以强身育人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所以,在创建体育健康教学体系时,应该着重突“以强身、健康、育人”的教学目标。进行体育训练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积极探索增强体质与改善健康水平的新途径和新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体育能力。

2.3课后延伸,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进行课后小结,师生互动,交流情感,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比如,提问法、暗示法、议论法以及设疑法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的平时的表现进行评价,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疲劳。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补充,教师需要充分地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学习的课外体育活动具有趣味性以及实践性等显著特征。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也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进行课外体育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喜欢的健身运动项目,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课外体育活动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以及形式的限制,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6)

[作者简介]周红星(1976- ),男,河北唐山人,唐山学院土木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实践教学管理;李兵(1962-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赵瑞芬(1965-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河北 唐山 06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6年度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应用性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06020350,主持人:李兵)和2010年度河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Z2010328,主持人:赵瑞芬)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177-02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是区别于精英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我国在20世纪末提出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概念之后,一大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将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院校作为自己的发展定位。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迫切需要对这种类型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其实践教学的规律和体系进行研究。作为衡量教学水平重要内容的毕业论文质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是衡量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高校教育质量的直接反映,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一环节的作用,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多年来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学生的毕业论文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抄袭、剽窃现象严重。大量发生于学术界的抄袭、剽窃等欺骗行为使学风问题在全社会已成众矢之的,身处校园中的大学生也深受影响。一是东抄西拼完成毕业论文,下届抄袭上届、网上搜索资料后简单拼凑现象尤为突出,学校规定的时间为12~17周,而有的学生仅用几周甚至几天时间就拼凑完成;二是在网上“交费”买论文,少数不良网站推出的新型业务“出售论文”点击率很高,成交量可观,从侧面上助长了抄袭、剽窃的不良风气。

2.格式不规范。毕业论文管理文件是执行毕业论文的依据,但是有关部门没有严格执行论文格式要求,部分学生毕业论文的书写也没有遵循一定的规范,从而导致论文格式的不规范。某教育主管部门抽查2006届某6所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50篇论文,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的15篇,文章缺结论的6篇,乱编序号的3篇,缺目录的2篇。

3.论文缺乏新意。某教育主管部门对10所高校345篇毕业论文检查发现,约有60%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不能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局限于常规,不能进行逆向思维,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自写(原创)论文少之又少。少数学生在网上搜索题目相似、内容相近的论文后,将原文中大量观点和论述几乎原封不动地复制到自己的论文中 ,结果是对研究领域了解深度不够,论文缺乏分析和见解,导致在文章中盲目推理基本未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

要想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的质量,就需要对质量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做到对症下药,取得好的效果。文章从以下几方面总结了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

1.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首先,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与就业无关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对课题不感兴趣,或者选题不合理,导致对于毕业论文不够重视,没有认真努力去完成毕业论文任务。其次,目前的大学教育过程中实践环节相对较少,大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能力较差,缺乏探究兴趣、不能主动地去探究新知。

2.教学管理不到位。部分高校没有对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地位给予足够的重视,工作思路不明确。虽然有校级的毕业论文工作规范,但在毕业论文的管理上没有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缺乏有效的院、系两级管理制度,致使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管理工作形同虚设。缺乏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没有完善的教学检查制度,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评阅、答辩等环节过程管理不具体。

3.教学资源的不足。完成毕业论文所必需的教学资源,包括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必需的经费投入等。毕业论文工作要求学生在借鉴、吸收现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方案。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有充足的图书资料,反映当代科技研究前沿的期刊,以及迅速快捷的科技信息网络和设施完备的实验条件。虽然有的高校设立了毕业论文专项经费,但占教学经费比例偏低,造成实验场地小、实验条件不完善;纸质论文资料少、电子期刊多等问题。受经费限制毕业实习规模小、次数少,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前期工作。

4.指导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与指导教师是密切相关的。在学生认真投入的前提下,学生成长得如何关键就在于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以及论文的指导对毕业论文质量有很大影响。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决定着毕业论文起点的高低,突出体现在毕业论文的选题方面。学术水平高的指导教师对于适合本科学生的题目有着深入的研究,并能在指导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而能力欠缺的指导教师一般只能发现一些琐碎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招生规模越来越大,但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很多教师在一学期承担三到四门的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还要指导十几名学生的毕业论文,必将造成论文质量的下降。此外,青年教师经验少、缺乏实践知识的积累,缺少系统的科研训练也会致使毕业论文质量下降。

5.其他原因。毕业论文教学中出现一些新内容,至今还没有明确答案。如艺术类毕业生设计如何进行,是强调作品还是强调理论。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错位对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存在明显影响,不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与在校所学专业相差甚远,对本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缺乏研究动力,但为了获得毕业证和学位,不得不应付了事。

三、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1.加强对应用型的理解,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应用型人才突出的特点是实践能力强,而本科教学中毕业论文是培养方案中体现综合应用性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加深对应用型、应用性的理解,明晰各高校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怎样在毕业论文中提高实践能力”等问题,突出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才可能切实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2.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建立合理有效、科学的管理体系。高校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应建立合理、有效、科学的毕业论文管理机制。毕业论文开始前应成立以主管教学领导亲自挂帅的校级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各学院(系)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与学校建立协商与沟通机制,在两级管理体制中明确具体的责任,共同完成对学生的管理;同时由专家、教授组成的教学督导团配合职能部门搞好毕业论文的检查、监控等宏观管理工作。为全面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奠定基础。

3.激发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做好选题和指导工作。选题是确保毕业设论文质量的前提。首先指导教师要结合科研、生产和社会实际拓宽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实行毕业论文选题的双向选择,鼓励教师将科研课题与毕业论文教学相互渗透,使选题贴近实际;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兴趣以及即将从事的工作进行选题。其次要加强毕业设上选题工作的研究和管理,确保毕业论文选题的质量,同时,严格题目申报与选题的审核,积极推动产学研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其次重视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在指导初期阶段学生有一个对课题逐渐理解的过程,指导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资料收集、文献综述、外文文献翻译工作的指导,认真做好开题报告。中期阶段学生对论文题目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观点、方案基本形成,此时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细致检查,发现问题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后期阶段应指导学生统筹全文得出自己论文的结论,同时做好答辩准备工作。

4.完善监控措施,建立淘汰机制。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可以借鉴管理学中的“全面管理”经验,学校中教学部门、教学人员要以质量为核心,以质量标准为基础,从质量评价入手,以规范管理为抓手,做好毕业论文的全面管理,建立完善的监控体制。学校首先应制定毕业论文质量标准,确定各个环节质量执行的依据,然后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毕业论文管理办法,制定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规范化等评价方案,在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进行自查、互查,及时发现问题和疏漏。在毕业论文答辩前随机抽取部分毕业论文进行外审,既能激发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客观真实地了解毕业论文水平。同时应建立毕业论文淘汰机制。目前各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准入条件要求严格,但对过程和结果要求相对偏松。尽管各学校对毕业论文质量抓得比较严,学生对毕业论文比较重视,但由于很少有学生因为毕业论文质量问题而不毕业,导致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文又不要高分、及格就行了,教师最终总还是让通过的,因而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论文质量低下。要建立毕业论文淘汰机制,增加毕业论文淘汰率,如某高校借助“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PMLC)对全校毕业论文进行检测(如下表所示),文字重复率过高者不准毕业,这种措施对那些不重视论文质量的学生起到威慑作用,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2]华玉,李兵,赵国英.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篇(7)

(一)系统理论和思想这指的是基础知识与原理,包括一些入门或概念性知识。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容和结构,必须以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支撑。基础理论和思想,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哲学、管理基础等。这些知识是启发学生了解学科基础,掌握学科原理的本源性知识,是学科其他知识学习的前提条件。在探索一门学科的最初,必然首先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论等知识。(二)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是学科知识的核心组成部分,如具体的、功能性的知识,它是学科的核心理论与学科支柱,它是最能体现学科基本特征和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知识部分。主干知识是一个学科的精粹,是经过长期累积而形成的学科核心价值表征。例如,以二级学科(专业)为例,就是一个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知识,是专业学习必须牢牢掌握的内容。主干知识除了系统核心知识之外,也要了解学科的最前沿和发展趋势,以及学科的现代方法和现代技术。(三)支撑知识支撑理论有别于基础理论和主干知识,它是主干知识的次生性知识,是基础理论的衍生性知识,包括一些关联性知识,它是帮助掌握学科主干知识的知识内容。支撑理论突破了限于学科内知识的界限,它可以是紧密围绕本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相关学科知识或边缘知识。支撑理论的范围比较广,它可以涉及各种类型的学科和知识体系,只要是对本学科的知识掌握有启发和指导、指引意义的知识,都可以成为本学科的支撑性知识。(四)基本实践知识学科知识体系也包括以经验为基础的专业性知识。任何学科都需要切实应用于实际,才能真正发挥一门学科的功能。所以,各学科的知识体系也包括基本的实践知识或是工艺知识。对于文科类或理科类的学科而言,可能更多的是涉及实践性的知识,比如,政治如果有效指导实践,数学的应用等。而对于工科类的学科来说,可能更强调对工艺性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基本实践知识是最能体现专业性和应用性的部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学者们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或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进行研究,往往只关注去理解世界,不太关注改造世界,因此,总体来看,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实践性知识并非十分得到重视。(五)辅助知识除了上述知识之外,一门学科的知识构成还应当包括辅助知识。辅助知识是一些相对琐碎和彼此间不成系统的知识,它们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内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诸如,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创新意识、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和职业道德等,又如熟悉国家有关本学科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国际标准等,以及具备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研究、技术管理的初步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所需具备的体育能力,等等,这些都是一门学科应当具备的辅知识。从上述的学科知识体系组织结构不难发现,学科知识体系具有系统化、知识化、理论化的基本特征,它具有严密的知识逻辑结构。学科知识体系的组成并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堆砌和累加,而是要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知识间的渗透性,做到从现象到本质地掌握学科知识,领悟知识内涵。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特征

篇(8)

一、课堂提问的现状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提问还缺乏科学的认识,还不能有效地运用提问来达成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课堂上,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运用提问,但并非所有教师的提问都是科学和有效的。有的问题范围太广,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有的问题太长,往往使学生抓不住重点;有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偏重于机械的盲目记忆;问题和问题之间没有组织性和系统性,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问题水平偏低。诸如“是不是”、“好不好”、“有没有”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偏重于结论,如“对不对”、“答案是什么”,而很少问“为什么”、“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思考的”,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的缺陷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思维水平难以提高。水平偏低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思维水平。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之所以高耗低效,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提问主体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学生随老师的意旨学习课文,用老师想听到的话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上表面热闹,实际上无论是语言训练还是思想感情陶冶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偶尔有学生发问,也只是问问词语解释,句子含义之类没有思维深度的问题。

期待时间是指一个问题被提出之后与由这个问题引起的回答之间的时间,大量研究揭示,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的期待时间平均只有1秒,如果一名学生不能迅速地思考问题,教师通常会重复刚刚提出的问题,或重新表述这个问题,要么就叫另一个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师留给学生组织答案的时间太少。一再如此,学生就失去了使他们的思路趋于完善的机会。

针对上面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的课题,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能极大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更好地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低负担、高质量。

二、什么是有效提问

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有效性的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1、问题具有针对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能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问,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当前有些课堂提问抓不住课文的重点或教学的重点,有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无“纲举目张”之效。教师教学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关键处着力,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使学生进入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中。

2、问题具有探究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学生解答完自己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还应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赋有探究性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去探究。课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逐渐明确研究思路,并实施研究,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筛选、整理、加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并撰写个小论文、小调查,还可组织交流或举行展示。通过开展“探究性教学”,一方面使学生们学得了很多科学知识和技能,但更为可贵的是使学生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同时,具有勇于突破和敢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些独特的思维过程,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

篇(9)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58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能活跃气氛,促进学生发展,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从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来看,虽然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但其有效性比较欠缺,主要问题如下:

(一)提问太过简单

通常这些问题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很多老师会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处理提问,忽略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并不能达到提问的目的。

(二)提问方式僵化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了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提问方式。新课标指出,应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以老师为中心的一成不变的提问方式,应该多多启发学生去提问,这样他们的探索精神才能被完全激发。

(三)问题思考时间不足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还存在一种状况,就是老师的思路太快,学生无法跟上,导致提出的问题没时间思考,最终不是连环问题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就是无疾而终,由老师代数回答,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四)盲目提问,让学生无从回答

有很多时候教师不经过思考随口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问题。注重问但不注重讲,对启发式教学没有正确的认识。从表面看,提问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气氛热烈,但实际上并无实效与长效,时间长了会让学生养成轻浮的态度与懒惰的思想。

二、详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措施

(一)问题要精心设计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要紧扣关键词句,抓住文本空白进行问题设计,让学生“咀嚼有味”,这样才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广度,要处理好问题大小、多少的关系,注意问题的切入角度,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迁移运用。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来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难度较大的问题,如果直接提问,学生大多回答不上来,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对这些问题进行设计,使之具有提示性与启发性。当然启发也要有度,紧紧抓住问题的关键。设计的问题最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如针对古诗文教学可以一反常态,改变传统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常规方法,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发挥其自主性,让其自主看预习提示发现问题,让学生产生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始终把学生摆在主体的位置,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启发作用。

(三)提出的问题目的性要明确

课堂提问有如射箭打靶要瞄准一样,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来设计。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这样也就抓住了方向,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如教学《大禹治水》一文,教者在出示课题后就立刻启发学生寻找题眼,抓住题眼“治”字设置疑问:大禹为什么治水?大禹怎样治水?大禹治水的结果如何?由于一下子就抓住了题眼发问,学生读书的欲望油然而生。

篇(10)

另外,从学生解题的实际表现看,学生解题的错误,一般是由于缺乏细致、周密的逻辑思考和分析。特别是当作业量稍多时,这种表现更为突出。从教师教学实际看,教师为了强化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往往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分析思路图,或画出线段图。但这项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方面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因费时多,学生持久性不够,往往收效并不大。笔者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说题训练”,即采用“顺逆说”、“转换说”和“辩论说”等几种训练形式,养成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1顺逆说

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让学生分别进行顺思考和逆思考,把解题思路及计划说出来。再把说出的意义与原题对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要重新分析,认真检查,直到说出的意义与原题一致为止。

1.2转换说

对于题中某一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这样,学生解题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从而化难为易。

1.3辩论说

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有一次,一位老师教学解答圆面积一题时,老师问学生:“计算圆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进行计算?”多数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半径,才能求出圆面积。”但有一个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认为“知道周长或直径,同样可以计算圆面积。”对这个学生的回答,老师一方面作了肯定,另一方面要他和持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辩论。这样,双方经过几轮辩论后,使这位学生认识到“已知周长或直径,最终还是要先求出半径”的道理。另外,也使大部分同学明白了“不光只有知道半径,才能计算圆面积”的道理。

2多向探索,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为了排除学生这种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2.1一题多问

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象同一道题,老师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2.2一题多解

在解题时,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求解题途径,以求最佳解法。

例如“某村计划修一条长150米的路,前3天完成了计划的2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条路还需多少天?”首先老师要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在学生没有学习工程问题时,解法一般集中在以下三种上:①(150-150×20%)÷(150×20%÷3)=12(天);②150÷(150×20%÷3)-3=12(天);③150×(1-20%)÷(150×20%÷3)=12(天)。针对这些解法,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点,总结出“三种方法中都运用了全程150米”这一条件的共性。针对这一共性,老师可打破思维定势,启迪学生的新思维:“假如把150米当作一条路(用1来表示),还可以怎样解答?”这一点拨,学生很容易发现如下解法:④3×[(1-20%)÷20%]=12(天);⑤1÷(20%÷3)-3=12(天);⑥3÷20%-3=12(天)。

综上六种解法,显然后三种解法(尤其是解法⑥),列式简洁,想象丰富,充分可以显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3一题多变

小学生解题时,往往受解题动机的影响,因局部感知而干扰整体的认识。例如:“某商厦共有6层,每两层间的板梯长5米,从1楼到6楼共要走多少米?”往往由于“每两层5米”和“6层”与学生的解题动机发生共鸣,忽视了“6层只有5段间距”这一特点,而容易得出“5×6”的错解。要消除类似的干扰,就必须进行一些一题多变的训练。

通常,教学中的变条件、变问题、条件和问题的互换等,都是一题多变的好形式,但是,变题训练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在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法则、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题型练。否则,将淡化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3联系对比,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常用的联系比较方法有:

3.1联系生活实际对比

对于一些农业生产上的株距、行距,工业上的产值、工效,商业上的成本、利润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难以产生共鸣;对于一些较大数字的四则运算,学生解答毅力不强,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加之,有些教师讲到应用题,便说应用题怎样重要,如何难学,上课要认真呀。说到计算题,又说怎样容易出错,计算时要怎样细心,否则看似老师提醒学生重视,实则给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背上了思想包袱。其实,只要把数学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解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3.2联系正误对比

上一篇: 工商管理专毕业论文 下一篇: 政工员职称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