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10: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

篇(1)

二、思政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提高思政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明确其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尽量避免只要涉及学生的工作就找辅导员解决,避免工作的重复性,利用好业余时间提升自己的能力,完善高校思政辅导员的后续教育培训机构,虽然目前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体制比较完善,思政辅导员的招聘和选拔也较为严格,无论是素质还是专业能力,也都较高,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思想政治问题等也越来越多,作为高校思政辅导员,对其的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国高校可以为辅导员提供一些学习交流的平台,成立专业的高校思政辅导员培训机构,鼓励辅导员专心研究业务,以便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所以加强高校思政辅导员后期培训及教育非常必要,从而使思政辅导员在工作当中更能得心应手,减轻心理负担及压力。高校思政辅导员的工作同时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由于家长是学生的监护人,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家长应与思政辅导员达成一致,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这样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教育也会事倍功半。其次,高校大学生需要思政辅导员时常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而作为思政辅导员同样也需要进行心理健康疏导,由于高校思政辅导员工作繁多,还要与学校的各个部门沟通协调,有时由于部门沟通问题也经常会导致思政辅导员重复工作,从而增加了思政辅导员的工作强度,极易产生工作压力及心理压力,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面对许多的突发事件,就极易产生心力交瘁感,导致辅导员心理出现健康问题,因此,为缓解各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产生,高校思政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疏导也是高校所要重视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高校可以建立辅导员互助体系,在体系里辅导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工作问题等,如何化解心中的困惑,减少心理负担,在互动中使身心得到放松。建立健全岗位考核制度,从而激发思政辅导员的工作热情,看到自己发展的目标及方向,一套科学的考评制度,才能使员工增加工作激情,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在工作当中感受到公平、公正,考核内容与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质量挂钩,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奖惩挂钩,形成高效务实的人才评定体系。

篇(2)

高职辅导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辅导员的心理状态决定着工作效果。随着近年来社会飞速发展以及高校改革的步步推进,辅导员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面对新问题和新挑战时,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慌、抑郁等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辅导员的个人职业发展,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等方面有不良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其成因,提出解决的策略及以后发展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1.焦虑状态

焦虑指的是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表现为担忧、紧张、不安全感、焦躁不安等不同程度的情绪表达。焦虑情绪一旦形成,不易被控制,给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高职院校辅导员承担着多种角色,如“宿管员”“心理咨询师”等,在工作中被当成“多面手”,繁杂的工作势必会产生巨大的压力,由压力导致的负面情绪得不到疏导,使得辅导员处于一种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较易引发焦虑。

2.对职业的困惑和迷茫

很多高职院校,对辅导员职业没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在面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时,更容易产生困惑和迷茫的情绪。目前,很多院校辅导员的岗位招聘最低学历要求是硕士研究生,他们难以对辅导员工作产生认同感,认为工作与自身的价值不相匹配。同时,在职称评定等问题上,由于难以有更多的时间开展专业研究,往往会陷入职业发展的瓶颈,对辅导员工作产生困惑和迷茫。

3.心理疲惫

高职院校辅导员要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感情、就业、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往往还担负着各个社团、组织或专干工作,比如专业社团指导、学生党支部和团总支书记、学生公寓专干等,并且,辅导员还要负责和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工作内容繁琐、重复、单调,缺乏创新,巨大的工作量,经常性的加班,这些都很容易让辅导员觉得身心疲惫。

4.自卑情绪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头衔可能在外人看来比较光鲜,但是事实上,在学校内辅导员处于教学底层人员,工作任务重,责任较大,职业认同感较低。超过半数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受到领导足够的重视,因为和教学、科研工作相比,大家总感觉学生工作是辅的。因此,高职辅导员在岗位晋升、评定职称等方面处于劣势,待遇也比专职老师低,也难以和专职老师一样有平等的进修、学习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打击了自尊心,使之丧失工作激情,缺乏奋斗目标,产生自卑自怨的情绪。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个体原因

辅导员的个性特征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的联系。研究表明,性格外向或中性,情绪较为稳定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优秀辅导员与非优秀辅导员在乐群性、兴奋性、独立性、内向与外向、怯懦与果断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个体的人性特征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高职院校在招聘辅导员时,更多的是考虑应聘人员的数量和学历,而忽视了对辅导员基本心理素质的考核,事实上,在应聘辅导员中,部分人员是不适合这个工作岗位的,很多年轻的辅导员都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缺乏相关工作经验,没有师范专业背景,在工作中不知道怎么和学生沟通交流,不知道怎么带班,更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关心爱护学生,遇到突发事件时,惊慌失措。这些情况都导致了辅导员心理健康容易出现问题。

2.学校因素

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辅导员的科学评价机制,尽管辅导员的工作强度大,工作压力重,但是由于工作琐碎,无法量化,导致绩效考核时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同时,也存在工作认同感较低,领导不重视,辅导员的待遇低于同学历同职称的专业老师等问题,容易产生不公平和不被信任的感觉。

3.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对辅导员的工作存在着误解,很多人认为学生的一切事情都在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内,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社会舆论,都把辅导员当成了学生的“全职保姆”,对辅导员的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贬低其工作价值,伤害了辅导员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

三、促进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途径

1.加强辅导员自身心理调适的作用

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学会正确评估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当发现自己的心理上出现问题时,要及时找出原因进行自我调节。当工作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期望值,使自己主动适应变化;当工作获得成就时,不要沾沾自喜,要正确的评价并总结经验。面临工作压力时,要学会以平常心态看待压力,以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当出现情绪困扰时,学会倾述,而不是抱怨,培养自己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学校应该用合理的机制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

职业院校要建立辅导员培养机制,从根本上提高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依托以及其各方面的工作技巧;完善辅导员考核机制,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平等性和实效性对辅导员工作全面评测,并作为提升劳动报酬和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起到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作用。另外,学院要对辅导员工作有更多的人文关怀,缓解辅导员的职业压力。

3.引起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关注

社会支持系统对个体有明显的精神鼓励作用,对于辅导员来说,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来自于家人、朋友、同事、学生等方面的支持。然而,这正是目前辅导员群体所缺乏的。提高社会相关人员和组织对辅导员的精神和物质支持,有利于强化辅导员的工作动力,发挥工作积极性。

通过正面的社会舆论,引起大众对辅导员工作的关注,从而正确认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提升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篇(3)

本文是海南省高等学校科研资助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路径的调查研究(hjsk2009-136)的阶段性成果。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日常生活管理者和心理疏导者,是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职学生处于不成熟向成熟的转变阶段,当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时,一部分人难以适应,迷茫、困惑、无所适从,心理负荷普遍加剧。面对这些情况,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他们帮助和引导的人应该是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并实施心理危机干预,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现状调查

笔者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路径的课题研究中,自编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问卷,随机抽取某高职院校260名学生进行压力自评、对心理健康意义的认识、自我重视程度、学校关注程度、心理困扰、原因分析、喜欢的交流对象、健康教育途径、自我排解压力形式等方面调查,结果发现:

第一,96.1%的高职学生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困扰学生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依次为:学习困难(40.4%),人际关系(23.8%),家庭因素(包括家庭问题、经济拮据二者占21.1%),恋爱问题(6.2%)和其他问题(如就业、学业前途)。

第三,学生最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是个别辅导,占26.9%,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占23.1%,再次是同伴的帮助,占21.2%,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课堂渗透,占12.7%,寻找亲友帮助的也占11.7%。

第四,学生自我排解压力的最主要方式是转移注意力或顺其自然,让时间自然调整。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采用发泄、压抑的方式,如喝酒、睡觉、大哭大闹的方式来排解。在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上,69%学生能主动接受教育,但也有31%学生被动等待别人的帮助。

第五,学生最喜欢的交流对象是朋友,占54.9%,说明朋友,特别是知心朋友是学生排解心理压力的最主要支柱。其次是同学、专业人士和亲友。最不喜欢的交流对象是班主任、辅导员、科任教师,仅占2.4%,这是值得教育界特别关注的问题。

2 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缺失原因分析

辅导员本来应该是为学生排忧解难的,然而学生有心理烦恼却根本不想找班主任、辅导员、科任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如此缺失,究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辅导员的教师和管理者形象让学生畏惧,学生怕辅导员知道自己的问题后对自己不利;

第二,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区,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三,辅导员一般是刚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甚至专科生。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往往缺乏工作经验,习惯性的说教和批评让学生厌烦。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知识,包括尽可能丰富的人生阅历、心理咨询经验,这种情况使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辅导员力不从心。

第四,辅导员负责学生数量过多,精力容易分散,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使得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大为减弱。

3 发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途径

3.1 充分认识心理健康重要性,完善辅导员管理制度

(1)提高认识,明确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责:心理健康的高职学生对自我、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有正确的心态,体现出较高的自我调控能力,没有人格缺陷和障碍。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之一,因为他们有很好的条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实施。第一,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接触较多的人物。辅导员长时间和高职学生打交道,工作范围涉及高职学生的方方面面,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早进行研究,及时疏导解决问题,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二,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特殊身份与角色。教育部明文规定,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同时又是高校管理干部,既是师长又是朋友,这种多重身份与角色使之易于和高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高职院校中大多数辅导员与高职学生年龄相仿,其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也和高职学生较接近,这种状况可以淡化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代沟,便于以“朋友”的身份展开交往,使辅导员容易走进高职学生的心灵,这为辅导员参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进行创新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完善选聘机制,挑选优秀人才担任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辅导员的重要职能之一,对其胜任特征在知识、技能和个人基本素质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在人才选聘这个初始环节上,高职院校应该重视辅导员心理辅导胜任特征的考察,特别是考察他们的自我、人格特质和动机等鉴别性胜任特征,因为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培训而提高。

(3)强化绩效管理,增强责任心:在考核辅导员工作绩效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权重。辅导员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责任者,履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职能是其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较好地履行心理辅导职能应该是对其评估的一个关键指标,包括心理辅导工作案例的数量和质量、时间和智力投入、代价和效益等方面细化考核。 转贴于

3.2 加强培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咨询技能:学生存在心理困惑不愿向辅导员倾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辅导员缺乏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常常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德育问题混为一谈,本应进行心理辅导的案例却采用空洞的说教或批评加以处理。

(1)培训内容。辅导员对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的培训需求最为强烈,远远高于思想教育理论与方法等课程的培训需求,加大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非常必要。

(2)培训方式。根据斯腾伯格的观点,与绩效行为密切关联的胜任特征主要体现在“知道怎样做”的内隐知识上,而非“是什么”的外显知识上。而“内隐知识”的获取,是一种“自然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活动产生于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学习的效果取决于个体如何从经验中渐渐形成个人风格。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培训一方面要让他们有机会参与集体的心理咨询培训,更应该强调基于辅导员“内隐知识”获取的学习过程,让辅导员主动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对经验进行逐步提升。

3.3 辅导员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准确把握高职生成长需求:调查中显示,困扰学生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学习困难,有40.4%的学生反映学习对他们的心理困扰最大,这与职业学院学生基础差有很大的关系。其次是人际关系(23.8%)。加强学生学习、人际关系的辅导是当前迫切需要辅导的内容。同时家庭因素(包括家庭问题、经济拮据二者占21.1%),恋爱问题(6.2%)和其他问题(如就业、学业前途)也是困扰学生的原因。辅导员必须根据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和成长需要及时开展教育。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的交流对象是朋友,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辅导员必须做学生的朋友。第一,新生接待。一年级辅导员要做好新生的接待工作,使学生得到心理关怀,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当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困难时,辅导员应该尽自己所能,全力帮助。第三,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注学生心理成长,增进师生问的交流和沟通。第四,以身作则。心态平和,言传身教,营造和谐、民主、自由、宽松的气氛。

(3)开展集体活动,增进同学感情,开展团体辅导。如针对部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不够,组织学生开展拔河比赛或同舟共济活动;根据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组织野炊、交心谈心、心理沙龙活动等,给他们提供接触的机会,促进沟通交流平台,营造和谐人际关系;针对学生承受挫折能力较弱,可以在班上开展各种竞赛活动。通过开展集体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与失败,增强团队意识,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培养健全人格。

(4)因人而易,对症下药。不同个体,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烦恼,引起的因素也是各不相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个别性。我院学生×× ,她所在的宿舍曾多次发生失窃事件,每次她都深恶痛绝地咒骂偷窃者,该生家庭比较富裕且表现好,大家都不怀疑她,后终被发现。原来她行窃就是为了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产生兴奋感,获得成就感。她也知道偷盗是不良行为,但就是无法控制,一种异常的心理满足促使她一次又一次地犯错误。如果我们简单的把这种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解决,那会害了这个学生。

(5)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主动排解压力。每一个高职学生都渴望成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辅导员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辅导员在组建班、团委的时候,应面向学生全体,给他们素质展示的平台。可以采用班委干部轮流当,干部角色轮换做,学生会因角色的改变和心理上的满足,增强自信心,激发潜能。同时,辅导员注意培养和锻炼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教会他们主动选择适宜的场合和合理方式释放消极情绪。

(6)辅导员要善于调整心态,做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烦琐性,工作压力大,心理易疲惫,而且经常接触负面事件,再加之受家庭、子女、情感等问题的影响,同样会出现情绪困扰,如:焦虑、烦闷等,有时会把气撒在学生身上,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因此,辅导员应该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巧,适时释放心理压力,做情绪的主人,以健康的心态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做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面对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种种新问题,学校要改变认识,完善制度,加强培训,辅导员应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健康心理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通过CNKI查询,2002年以来,国内有关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论文越来越多, 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赵霞等[1]在2014年采用16PF人格问卷对232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发现,护士心理健康问题较医生更为突出。张斌[2]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年轻的护士心理健康比年资高的护士差。针对此问题,国内学者在论文中提出了各种护理心理的干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年轻大学生上的成功实践,同样可以在临床低年资护士心理干预上起到重大作用。

1 朋辈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朋辈心理辅导符合低年资护士的心理需要

据李美艳[3]调查研究表明82%的低年资护士心理压力或思想困惑时找朋友倾诉。而朋辈辅导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亲情性、友谊性和简便有效性等特点,恰恰符合临床低年资护士的心理需求。

1.2 朋辈心理辅导可以相互鼓励,共同提升心理素质

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心理互助中,不仅仅帮助他人缓解职业压力,解除心理困扰,给予情感的支持;同时可以认识他人,反省深化认识自己,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1.3 朋辈心理辅导是医院专业的心理干预的重要补充

临床的低年资护士长期轮流值夜班,工作强度大,临床技能考试和培训繁多,很难抽出时间参加护理的心理辅导。即使低年资护士参加有限的护理的心理辅导,而辅导教师由于角色、地位、年龄、经历、价值观等方面与护士存在差异,很难真正走进低年资护士心里,从而流于形式敷衍了事。而朋辈心理辅导员为低年资护士同事,有共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排班,心理沟通随时随地进行,干预效果显著。

1.4 朋辈心理辅导可以配合科室护士长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

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近距离的接触和观察同伴,及时了解同伴的心理动态,发现个别护士的严重心理问题(如离职倾向、工作委屈等),及时向护理长反应,积极地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的事件。

2 构建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切实提高实效

2.1 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和考核

朋辈心理辅导员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后期培训和朋辈辅导的效果。朋辈心理辅导员必须经过“自愿报名、面试筛选、认真培训,合格上岗”的流程,把好选拨、培训和考核关。报名中必须保证公开和自愿的原则,选拔心理健康、乐于助人、业务能力强、人际交往能力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强的护士,有计划的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培训,设计并模拟丰富的心理辅导案例,不断改进科学简单的考核的内容和办法。

2.2 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途径

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主要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如个别会谈、网络平台等。

1)个别会谈:与专业咨询相比,朋辈心理辅导不受时间、场地等因素影响,及时的给予有心理问题的护士同志相应的帮助。在平时的沟通交流中,朋辈心理辅导员运用所培训的沟通技巧和心理咨询技巧潜移默化的排除同事心理困扰。

2)网络平台。QQ和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的出现,使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进一步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更好的及时的解决护士的心理问题,使得朋辈咨询在空间上和时间上进行进一步的扩展。

2.3 朋辈心理辅导的管理

医院首先要建立医院-护士长-朋辈心理辅导员三级管理机制,健全朋辈心理辅导的规章制度,成员接受护理部的定期管理。管理部门对其表现,及时反馈,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彰。

3 朋辈心理辅导需要注意的问题

朋辈心理辅导虽在高校取得巨大成功,但在临床低年资护士心理辅导上还处于摸索阶段, 在实践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心理辅导过程中,心理辅导员的自身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很重要。管理部门要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业务指导和道德培训。

篇(5)

论文摘要:独立学院的办学特性,管理模式及教育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对辅导员工作有更高要求的同时也给辅导员群体带来一定的心理困惑。本文探讨了影响独立学院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所在,从职业价值观念、个人心理素质、管理机制保障及职业环境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引言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机制和模式,近年来发展迅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承担着全国近三分之一的本科生教育,与公办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办学特性、管理模式及教育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特殊性,独立学院学生工作任务繁杂、难度大、要求高、意外事件多,极大增加了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的难度和广度,增大了其工作压力和职业不稳定性,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普遍存在心理疲劳和心理负担较重之问题。因此,有效地分析独立学院辅导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建立解决对策,对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的效率,构建校园和谐发展模式,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分析

1.1 来自教育主体的压力

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思维活跃,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较为突出。但同时由于家庭成长条件优越容易造成了自我要求不高,自我约束能力偏弱,做事情缺乏恒心,常带有惰性,对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难于落实到行动上。这与大学阶段教育模式相矛盾,大大影响了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容易引发种种问题。而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最基层,承担着思想上“指路人”,学业上“引导者”,生活上“服务员”,心理上的“咨询员”的角色。在这种新形势下给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学校怕学生出问题,往辅导员身上加担子,这样就使得学校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实际上却是对辅导员工作要求日益严格化。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这就要求独立学院的辅导员要有更高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来承担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辅导员群体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来自管理模式和制度方面的压力

和公立院校相比,独立学院的招生规模庞大,学生激增,平均300名学生配一名辅导员,远远超过200:1的比例。而目前辅导员保姆式管理工作使他们工作显得琐碎而繁重。要管理的学生人数多,涉及的面宽,涵盖了宿舍、教室、社会、家庭等各个层面都要辅导员关注。小到日常生活和学习,大到人生观、价值观、学涯规划、求职择业、人生规划等辅导员都要亲自过问,再加上某些突发性事件,以及其他部门的常常需要辅导员配合的工作,所以辅导员群体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加之所面临的学生群体的情况日益复杂,导致在工作时间及非工作时间背负的工作强度和责任成倍增加。如此繁重琐碎的工作容易导致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和兴趣降低,乃至会导致工作被动,不善于动脑,效率低下,最终诱发职业倦怠以及心理疲劳和厌烦。

1.3 来自职业定位模糊及自我发展的压力

当今高校中辅导员的定位既不属于教师也不属于行政人员中,其尴尬的地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同时,目前我国没有关于辅导员系列的职称评审,许多辅导员只能在工作了几年后转教师岗或行政岗,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导致了辅导员队伍人员的流动性较大。缺乏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空间和土壤,对个人前途及发展较为迷茫。

2 独立学院辅导员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2.1 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抗压能力

压力是压力元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要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在宏观的社会体制层面上对辅导员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外,还必须在学校和个人层面综合各种措施减轻辅导员的心理压力,提高应对能力。辅导员本身而言要加强心理保健意识,改变重视生理疾病忽视心理疾病的意识倾向,高度重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心理保健。落实到具体层面上,首先要明确自身岗位职责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工作追求。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要善于利用新的工作形式和载体开拓思路,锐意进取,从创新中体会工作的乐趣,利用各种假期缓解自己工作中的压力。最后要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保持平和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调节好情绪。

2.2 充分考虑辅导员的再发展

辅导员工作具有周期性和所带学生的流动性,因此,对于思想教育工作也应与时俱进,针对不同年级和和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方法。时刻了解学生的新特点,有的放矢的开展各项教育和管理工作。辅导员的工作经验是一种财富,但也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的特点和要求,这也是辅导员工作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造成心理压力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因此,学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辅导员进行各项业务上的培训和提高,帮助其适应学生的特点,为辅导员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为其未来发展设计多种选择,解决后顾之忧,更大程度上调动他们的热情和责任心投入工作。

2.3 稳定辅导员队伍,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针对辅导员心理不稳定因素导致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出台一些有利政策,保证辅导员的工作发展。比如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学习参观等途径,鼓励和帮助辅导员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知识和技能,切实提高业务技能,使辅导员成为学生工作的专门人才。同时不断完善、激励、保障、交流、考评、任期等一系列环节建设,建立保障辅导员经济待遇、政治待遇、工作待遇和生活待遇的制度,增加辅导员工作岗位的吸引力。

2.4 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的保障机制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却几乎没有专门面向教师的心理协助机构。辅导员其实是教师中最需要心理支持和帮助的一个群体,一方面工作的压力让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威胁,另一方面他们在工作中还要担任学生“心理辅导员”的角色,“能医却不能自医”往往是很多辅导员面临的心理问题的尴尬。学院拥有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应针对辅导员共同的心理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增强自身修养,提高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适,才能让这一群体更健康稳定地发展,更好地进行教育服务管理工作。

2.5 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尊重辅导员的合理需求,为其创造更加人文和宽松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敬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则决定于“需要”。高校辅导员的现状只有通过自身、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改善。高校制度的人文化是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根本,才能真正创造更适宜他们工作和学习的环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工作不是辅导员个人的事情,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完善和创新各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校园上下一体共同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广泛兴趣的环境,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巩固教育成果。辅导员自身要加强调节能力,学校也要为其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支持,社会给以足够的关注和理解,这样才能使辅导员群体更加专心于本职工作,以其良好的品质影响学生,真正做好管理、教育、引导和服务的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和稳定提供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徐静波.浅谈辅导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5.

[2] 吴清金,谢继.浅析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4.

[3] 潘玮丽,王任达.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刍议[J].科技创新导报,2008,5.

篇(6)

论文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实施途径;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大学生中存在不少的心理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单一,师资队伍也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高校要解决现实存在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必须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新手段、新方法、新形式,以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培训和督导一批志愿从事心理援助工作的学生,在心理辅导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与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服务。显然,这是一种新的辅导模式,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以及直接干预等特点。它不但有利于克服高校专业心理咨询力量和模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状况,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利于扩大高校心理服务的受益面,有利于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作者结合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工作经验,尝试性地思考和探索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与作用、实施途径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大学生个性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与作用

(一)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一定程度上缓解专业心理辅导力量不足的压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最突出的困难和矛盾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和处理相关事情,因此,大学里的心理咨询人员往往会成为忙于处理这些问题学生的“消防员”,而无力或很少有精力顾及大部分学生健康成长中遇到的一些心理困扰。事实上,高校心理教育与咨询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帮助的首要对象是在人生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而自己又难以调节的人,其次是寻求潜能开发的人,第三位才是有心理障碍的人。大部分的学生存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交往问题、情感与恋爱问题、择业问题等,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应激状态下较短时间的心理紊乱,而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由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来处理。作为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补充力量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帮助咨询老师接待同学中这些较为简单的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减轻咨询老师的压力。所以,朋辈心理辅导应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成为高校心理辅导重要的形式之一。

(二)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可以满足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功能。国内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绝大多数人最先向朋友或同伴倾诉和寻找帮助,其次是家长和教师,很少人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朋辈心理辅导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展开的,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朋辈辅导员和接受心理咨询的同学处于同一年龄段,具有相近的价值观、相似的经验和生活方式,有利于日常生活中心理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同辈之间进行倾诉与交流时的气氛比较平等,在轻松、熟悉的环境中探讨心理问题,减轻遇到心理困扰同学的敏感和紧张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保障学生健康成长。要想快捷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疾病,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学校-院系-学生组织”构成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高校里的弱势学生群体求助意识差,因此,及时发现出现异常心理现象的个体,并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帮助和监察,成为了高校大学生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的难点。朋辈心理辅导员生活在学生中间,能深入观察周围同学的心理状况,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时,能及时报告学校相关部门,使这些学生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帮助,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学校心理咨询模式,对于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方法

(一)选拔和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建立健全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网络。选拔和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建立健全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网络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基本保障和原动力。主要是建立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为主,以心理社团和其它学生社团为辅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网络。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人际关系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要制定严格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和培训制度。首先通过16PF和SCL-90问卷测试和面试,对朋辈辅导员的人格特征、精神健康状况及倾听、包容能力进行了解,筛选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人格方面在乐群性、稳定性等因素上较好又善于倾听的学生作为培训的对象。其次,对所选对象进行心理学基础知识、咨询技巧、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识辨与转介、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培训。最后,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实际工作能力测试和书面测试相结合的考核。

(二)依托大学生心理社团,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活动。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成员来自各个班级和院系,与学生联系紧密,而且又都是相对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体系的中坚力量。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指导各级心理健康协会、班级心理互助小组和心理委员,广泛开展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与心理援助活动。这些活动可以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开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心理知识,如心理情景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建立和维护心理健康知识网站、出版心航报纸、心理互动留言板等。

(三)注重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建立健全基层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机制。朋辈心理辅导员是经过心理健康中心的系列培训,掌握了心理健康知识和理念、心理辅导技能的人员。他们来自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且生活在同学中间,可以及时观察和反馈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利于心理健康机构根据实际开展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学生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有助于学生有问题时进行求助;在发现个别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及时报告给学校领导和相关机构,有助于危机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当学校对危机事件进行干预处理后,一些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的后期跟踪和援助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依赖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积极参与。

三、朋辈心理辅导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将朋辈心理辅导与专业心理咨询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要为朋辈心理辅导员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方面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并及时进行督导,确保朋辈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进行和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的健康成长。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只能定位在对同学的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辅导,对于严重心理问题要及时转介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辅导。

篇(7)

几年来,学校一贯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并坚持纳入学校长远规划之中,建立较强的组织网络,成立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不断调整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已基本形成了校长室、中层、教师、家长、学生、后勤六级组织管理教育网络,做到层层把关,职责分明。

每学期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辅导技能、技巧的培训。由专职心理辅导老师负责心理咨询室的个别辅导及心理放松室的工作,建立“秦老师信箱”,并设立“欧阳热线”。召开心理骨干教师会议,明确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任务。结合区教育局进行“导师制”的研究工作,培养受导学生写好“成长日记”,“导师”认真记载辅导过程,记录成功个案。由大队辅导员负责学生辅导委员会,利用红领巾广播、红领巾电视,利用大队部黑板报,大中小队活动等阵地开展富有趣味的、轻松愉快的心理健康活动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组织开展好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优秀的心理教育方法,让每个家长都能初步了解心理教育的知识和途径,避免不良问题行为的发生。2003年至今,共举办12期“优质家教,心理健康公民道德教育”专题辅导班,其中包括聘请“知心姐姐”杂志社专家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聘请成功家长亲历讲授育儿经验。

多层次、全方位唤起师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使孩子有个水晶般美丽、可爱的心灵。

二、营造三大氛围,陶冶愉快心境

为让学生在舒适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我们着力营造三大氛围: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亲切友善的人文氛围以及赏心悦目的环境氛围,让孩子们从中拥有快乐的心境。

1.营造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我们的“三唱两跳一队日”活动,早晨,周一唱国歌,周二唱队歌,周三周四跳欢乐健身舞,周五唱校歌。午后校园响起轻松愉快的音乐,这是“小小心育团”的成员为大家播放的音乐,让大家在音乐中舒缓、调节半天来的紧张心情。美妙、动听的音乐中,学生时而欣喜、时而低唱、时而陶醉、时而遐想……此时的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他们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放学时,悠扬的萨克斯旋律“回家”送孩子们离开校园。

2.营造亲切友善的人文氛围。我们提倡师生之间民主相处、朋友相待,对于不良的问题行为,也建议教师正面引导,用心去交流,以情染情,让学生在温暖和亲切,尊敬而又友好的氛围中自觉地变得健康、守纪、活泼。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还必须在同学间创设友好热情、温暖而无歧视的氛围,我们在大中队干部中设立学生辅导委员会,让委员会的学生和大中队队干部发动队员开展“营造友善、温暖、文明而无歧视的环境”、“手拉手,为需要帮助的伙伴出力”、“让世界充满爱”等系列活动,让一些缺乏家庭温暖和孤僻的儿童、家境贫困的自卑儿童,有行为问题的儿童感受到同学的亲情、集体的温暖,从而变得自信、开朗而健康。

3.营造赏心悦目的绿化氛围。青青的草、红红的花、高高的树、平整的草坪,还有一块块写着各种名言和富有诗意的优美句子、立在花丛中的各具形状的牌子。那是后勤处的同志为了让学生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美丽的绿色,领略到大自然之美和校园环境之美,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营造愉悦的心境而布置的。

三、优化阵地建设,健全学生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自己的阵地,我们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放松室,让心理专职老师欧阳玲在心理咨询室接待,对于前来咨询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并进行记录和资料积累。另外,我们对全体学生开设了心理放松室,让学生在课间、午后去心理放松室捶捶沙袋、玩玩扑克和玩具,进行正常的心理宣泄,减缓心理压力。

其次,我们建立了“秦老师信箱”和“欧阳热线”,让学生有什么心理困惑和疑问可以直接给“秦老师信箱”写信或与欧阳老师通电话。对于学生来信,秦老师都一一找他们谈话进行了个别心理辅导。对学生的电话咨询,欧阳老师也进行了耐心而亲切的辅导,使受辅导的学生大多都解决了心理困扰。

再次,我们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的阵地,每周三中午通过广播教全体学生学做心理保健操,让全体学生从中获得舒畅平静的心情。由大队辅导员秦老师负责学生辅导委员会,利用红领巾广播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专题广播,利用红领巾电视播放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品,利用大队部黑板报出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的大队活动,布置并辅导各中队长开展富有趣味的、轻松愉快的心理健康中小队活动,并在黑板报的一角开设心理健康专栏。

四、抓好“心辅”队伍,提高心育质量

一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在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更在于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全体学生充分发挥潜力,达到最佳水平。为了对全校三千多名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重视抓好班主任队伍,努力提高心育质量。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培训

我们在每个学期初对班主任进行心理辅导培训,聘请心理教育专家孙义农教授作专题讲座,组织全体教师观看“心理健康专家报告”录像;由持心理上岗证的钱琴副校长和辅导员秦老师以及教科所主任、心理骨干教师倪学文、教导主任吕雁南等为大家分别上了《教师怎样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心理辅导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心理辅导优秀教案举例》、《人际交往的良好方法》、《教师礼仪》等。逐步引导教师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一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同时我们还采用聘请心理教育专家来校作讲座,邀请知心姐姐心理健康教育报告团沈农华教授作《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讲座。让专家站在理论的高度引领大家高起点看心育,扎扎实实从一点一滴搭建心育工程。同时学校还派教师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等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研讨活动,让外出学习回来的教师采用讲座、示范课等形式向全校教师作汇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鼓励年轻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证书自学考试。通过一系列举措,提升教师的心教理论水平和辅导技巧,从而涌现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土专家”。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操作

在各班主任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该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之中,让心育真真正正地服务于学生呢?为此我校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形式:结合科研课题注重经验积累,平时让教师写教育随笔,让学生写成长日记,每一学期上交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和优秀教案。注重资料的积累,成果的展示,每个教研组自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集》、政教处编的《导师制案例集》等成为我校心育工程的成果推出,更是成为引领教师继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值得借鉴的经验。

3.做好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工作

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无疑取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2002年11月倪学文老师和章九英老师的两堂课《学会合作》及《笑对人生》,作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起步,使大家深深地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对教育学生的重要性和实效性,于是大家一起尝试、探索。终于在2003年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大规模展开,四五年级每班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特别是在2005年5月举办的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大展示和五六年级的心理健康小品设计和拍摄中,我们深深地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实实在在地走进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同时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仅限于对本校教师的引领,同时也引领了南浔区的心理健康教育。

4.每两周上好一节心理辅导课

为了让心理健康教育在我们的“服务学生”宗旨中得到普及,取得更广泛的作用,每学期,各班主任还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自己的班级管理计划。每两周结合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举行一次高质量的心理辅导课,及时有效地为学生解决心理困惑,释放心理,获得一份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结合团队活动,开展同伴辅导

少先队活动、社团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一共同点,那就是重活动、重体验。为了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队员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塑造完美的心灵和人格,我们注意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社团活动、少先队密切结合起来,使之具有可行性、生动性、活泼性和可接受性。

在活动中,开展孩子们喜爱的同伴辅导活动,如“赶走烦恼小妖精”、“快乐你我他”、“幽默笑话赛一赛”等生动有趣的小队活动。在中队活动中,如“欢乐大本营”、“争做自信的好队员”、“面对挫折我不怕”等生动有效的中队活动。本学期我校还在各中队心理辅导队活动地基础上,开展了“感受快乐好处多”的大队活动。活动中,大队长对各年级的队员代表分别抽查了各方面的心理知识,队员们应答如流。队员们还谈了自己怎样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自信的心理感受,从而呼唤每位队员都大胆自信地喊出:“我能行,我很棒”,把大队活动推向。

我们还充分利用少先队宣传阵地进行教育,如利用广播进行“心灵之约”专题广播,教《快乐属于你》等轻松活泼的歌曲;利用大队部板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利用红领巾电视向全体学生播放心理健康教育小品,这些小品都是队员在辅导员指导下自编自排的,既培养了队员的能力,又行之有效地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教育。结合“书香校园”的创建,本学期全校开展了经典诗文表演比赛,61个班,61个节目,精彩纷呈,在经典诗文的或歌或诵中,领略中国文化的精髓,陶冶健康的情操。

此外,我们还注意发挥红领巾小记者的作用,让小记者们积极向新闻媒体宣传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和成果,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外界的交流。

六、辛勤浇灌心花,结出累累硕果

在长期的、全面的、系统的、务实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中,取得硕果累累,具体表现在:

1.教师心理素质增强、心育理论和技巧日益丰富

“拥有一份快乐的心情就拥有世界的一切”,教师在心理辅导孩子的过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心怀感激和心存幸福的教师越来越多。这份心境使得教师能从正面,亲切、友善地对待孩子,使孩子们心灵得到阳光的照耀,让孩子倍感温馨和快乐。

其次,教师的理论水平也获得提高,各级各类获奖甚多。其中,倪学文老师的公开课《放飞想像》获市首届心理教育辅导课赛课一等奖,优秀教案《学会合作》也获市一等奖。《放飞想像》、《我的朋友在哪里》、《学会合作》等课在区、市观摩课中或好评。陈小乡老师的心理教案《我能行》获市三等奖,个案设计《让孩子心里充满阳光》获市二等奖。章九英老师的优秀教案《笑对生活》获市二等奖。秦玉琴老师的论文《在活动中培养自信心》在市少先队论文评比上获奖,秦玉琴老师的论文《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多彩的活动之中》在区心理健康交流会上交流。周建荣老师《谈健康心理品质和培养》、《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等多篇于《小学教学改革小实验》等报刊。2007年学校有9位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还在全国“健康杯”中获二、三等奖。学校同时还被评为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

2.学生身心得到发展,自信心得以提高

许多学生在教师的心理辅导后,情绪变得积极了,自信心也增强了,人在积极的情绪下总能把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于是大多数学生的潜力都发挥出来了,学习成绩提高了,区里每年的学科质量抽测,我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经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学生不仅具有乐观、向上、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还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身体的发展,使身心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深入细致,学生问题性、攻击明显减少

学生偶尔发生的攻击,教师能及时进行个别辅导,以心辅心,以情染情,使学生在良好情感的熏陶下变得正气、健康、活泼、开朗。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促使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我校学生呈现自信向上,富有朝气的精神面貌。

4.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美育的发展

自信活泼开朗的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各项艺术类的比赛,如“十佳小歌手”、“十佳小乐手”比赛,舞蹈比赛,小品比赛,合唱比赛及鼓号队、铜管乐队比赛。由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好,各项竞赛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舞蹈获市区一等奖,鼓号队获市、区金奖、一等奖,田径、三棋获区比赛第一名。学校连续多年获区艺术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篇(8)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的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和人格完整而协调。

一个心理健康的高校辅导员往往具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良好的心境、适度的情感反应、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全的意志品质、统一完整的人格、良好社会适应等特点,工作中能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具有满意愉快的良好情绪状态。

作为一名刚刚完成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开始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学生辅导员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同样不容乐观。学生辅导员是处于高等教育第一线上的学生工作者,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与大学生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才成长,影响到高校稳定局面的长期保持。因此分析探讨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提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维护方法,在心理压力普遍存在的今天,就显得非常重要。

1.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女辅导员的焦虑倾向高于男辅导员,而男辅导员的职业稳定性低于女辅导员;中老年辅导员的强迫症状和躯体化倾向比较明显,而青年辅导员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敏感、偏执等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更多表现出厌烦、神经过敏、紧张、头痛及身体上的不适。

2.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2.1工作压力

辅导员老师,要时刻关注各班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辅导员的工作具有任务重、责任大、难度高的特点。“学生无小事,事事是责任”,辅导员要想做好本职工作需要很大的精力投入并牺牲许多业余时间。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每一件都必须认真对待,讲求合理有效地解决问题,尤其是学生中的一些突发性事件也时刻悬在辅导员心头,心理一直处在紧张的应激状态,繁琐的工作压力是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首要成因。

2.2生活压力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里,高校辅导员作为其中的一个社会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的生活轨道,有自己的社会关系,有着普通人所共有的来自生活的压力,这种压力包括薪资的问题,包括上孝下行的问题,总之,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必然会给高校辅导员带来一系列的生活压力,诱发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

2.3职业发展前途

长期以来,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教师群体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他们既无教学人员的中心地位,又无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对于他们而言,更多的强调奉献与责任,却忽视了他们作为平凡人的多元化需要。许多高校对辅导员重使用轻培养。调查研究发现。有42%的辅导员“经常认为”自己在学校的地位不高,接近36%的辅导员认为与专业课老师相比自己的待遇以及今后的发展潜力存在较大差距:接近50%的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工作难以考核;有42.8%的辅导员对工作成果和工作业绩的评价标准不很清楚;接近43%的人认为辅导员前途渺茫。这些数据都说明很大一部分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前途持怀疑态度,这就导致辅导员对工作失去兴趣和信心,降低辅导员对工作的满意度,产生心理焦虑现象。

2.4社会角色冲突

社会角色冲突是引发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辅导员往往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学生保姆”、知心朋友、师兄师姐, 甚至是心理咨询师等多重角色。辅导员工作角色的多重性导致了角色责任的广泛性, 有限的精力与无限的责任产生矛盾时, 就会使辅导员产生高度的紧张和焦虑。如辅导员为了工作的正常进行,既需要树立自己教师角色的权威, 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既要履行管理的职责, 又要如同学生的保姆一样“事无巨细”; 既要树立辅导员的领导地位, 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辅导员为了成功地扮演职业角色就不得不在面对学生时压抑自己的情绪, 不同角色需要之间的取舍必然引起心理冲突,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产生。

2.5自身心理知识匮乏

只有自身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才能准确的认识自己,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在一定心理知识的指导下,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解决心理问题。一些辅导员一方面缺乏必要的人生经验,另一方面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培训,导致缺乏必要的心理知识,自我认知能力较低。他们有的不知道出现心理压力、情绪问题时如何通过自我调节减轻心理压力和焦虑感。不能准确的认识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甚至放任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不管,任其发展,愈演愈烈;有的则会杞人忧天,把辅导员这个职业划分为心理困难高危人群,惶惶不可终日。

3.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维护

3.1外减压力

促进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全体辅导员的不懈努力。要从根本上改善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应与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要求及对他们的理解、关怀密切结合,从政策、管理等各方面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提供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与心理氛围。他们不仅需要政治上的关怀、物质上的关心,而且需要情感上的关注、心理上的支持。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减轻、缓解辅导员的心理压力,特别是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的领导、学生家长都应树立新的人才观,面对现实,协调矛盾,努力达成对辅导员工作的一致性期望,把对辅导员工作的支持落到实处。第二,学校要建立对辅导员工作的正确评价体系,及时恰当地肯定教师工作的成绩,多鼓励,发现不足要及时指出,并做具体的指导。

3.2内强素质

尽管我们总在呼吁社会对高校辅导员提供更多的支持,也呼吁学校给予更人性化的管理机制,但是归根结底,高校辅导员自身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发展,以抵御外界因素对心理环境的冲击。方法是:

(1)加强成就动机,提高自身的能力,以适应行业竞争;

(2)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职业奋斗目标;

(3)树立正确压力观,采取行动化解压力;

(4)接受并承认自身情绪,采取合理的宣泄方式。

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教育,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帮助高校辅导员开展自我教育,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正确对待自身素质的欠缺,坦然地面对并接受它,同时创造条件争取再学习、再提高。

二是要树立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观,健全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机制。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师面临的压力大大增加了,教育部门应树立教师也需要心理保健的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要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调整自己的心态提供依据。

三是为高校辅导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高校辅导员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首先高校辅导员应正确认识压力。要充分认识到压力及其反应不是个体能力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要坦然的接受事实。其次要客观的看待自己,建立合理的角色期待,从不断成功的学生问题处理上增强自我效能感。不断地进行自我认知的调整,坦诚地看待自己的缺陷与不足,不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救世主。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才能正确认识压力并及时进行调适。

参考文献:

[1] 郭晋武,汤迪高.高校教师身心健康指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0:5-97.

[2] 秦彧. 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探源[J].教育探索, 2005,2:104-105.

[3] 姚本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398-470.

[4] 董振娟.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J].继续教育研究,2003,(2):104-106.

[5] 王孟洋.大学教师心理素质发展现状的研究与分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6] 黄淑婷.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8):141-142.

[7] 陈素权.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及其调试[J].思想理论研究,2007(2):86-89.

篇(9)

辅导员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直接参与学生的生活也学习管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锻炼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的综合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深入教学班级,参与学生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一、高职辅导员的主要工作

1.思想教育工作

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想教育工作,这也是辅导员开始阶段最重要的工作。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定型,需要辅导员侧面积极的引导。在辅导员的正确引导之下,学生能对重大的社会问题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对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给予和学校的各项规定理解和支持。

2.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

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琐碎而繁杂,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具体而言,学生管理的日常事务包括:学习安排、集中活动、宿舍管理、社团管理、就业指导、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心理疏导、班级考评、奖惩措施、安全管理等等。

3.学习和生活指导工作

高职学生特别是高职新生,步入相对轻松的学习生活环境,自制力和学习的主动性的持续性特别重要,这都需要辅导员的持续引导。大部分高职学生理论课程及比较差,不是其智商或者学习方法的问题,而是学习的习惯问题,没有良好的自制力。辅导员在进行班级班风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善于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小组

4.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心理健康问题轻则影响学业,重则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导致个别极端行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着重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辅导员是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在日常的工作中,辅导员要制订详细而科学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以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准确把握,并据此传授相应的健康知识以及调试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二、新形势下高职辅导员的工作创新

1.转变工作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意识

必须牢固确立“人本意识”。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以学生为本”,高职学生相对中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对较高的认知能力和感情辨识能力,教育管理毕业论文高职辅导员在“以人为本”的目标要求下,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艺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关怀学生、培养和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根据学生个体化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引导,引导学生认知自我,挖掘自身优势,增强成才信心。

2.创新工作方式,同时要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长社会经验

推行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作教育管理模式。教育不应是分散地存在于某个教学环节,而应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外实习、生产实践等各个学习环节和各个学习阶段。而构建一个全面的和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在管理模式上有系统的协调。应建立从“系 + 辅导员 + 任课教师 ”的层层落实,建立任课教师协作管理的教育模式,每个学科的教师和学生管理部门的教师互相协调、分工负责、不仅经常与学生交流,还要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对个性化教育中学生的潜在优势和教育艺术进行不断分析和研究,及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和办法。

国家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班级管理量化考核已不能满足新时代高职教育的要求。“管住学生”不是目的,让学生自己能够“管住自己”,并且在“管住自己”的基础上能够主动的去锻炼自己、提升自己才是重点。学生要掌握社会生活的规范,就必须参与社会活动,学习社会经验,处理人际关系。

3.树立民主管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要充分贯彻民主原则,让民主管理的理念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改变被动管理的消极局面,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在班级学生干部和督导员老师的指导和协调下,让学生管理自己,服务自己,发展自己。高职院校的民主管理核心是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结语

随着当前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力资源领域竞争的不断加剧,高职辅导员必须肩负起培养和塑造新型人才的任务,使高职学生同其他大专院校的学生一起,成为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高职辅导员必须立足新的社会形势的需要,积极探索与创新工作方法方式,培养社会需要的新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高职院校在内的高校肩负着为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职能,是优秀青年最集中的地方。作为高职院校政治辅导员,肩负着引导学生顺利成才,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的重任。应该以党建为龙头,以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德育为抓手,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和生活指导,齐头并进,促进学生顺利成才。

1 党建引路

“在高职生中发展党员,是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职院校政治辅导员,要切实按照十六大的精神,做好学生党建工作,以之为龙头,引导其他各项辅导员工作顺利开展。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笔者把培养关口前移,较好地保证发展新党员的质量关,发展一批优秀青年成为党员,在班级中起到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具体做法是:

1.1抓源头.开展“早教育,早发规,早培养、早选苗”

入党积极分子是学生党员队伍的源泉和后备军,做好人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是提高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首要环节。两年来,我指导学生党支部注重把教育、培养工作的重心前移,把人党申请人作为党的组织建设的基础工程,抓好基础培养。从一年级开始,组织新生学习党史、,开展以学习为主题的团日活动;以团支部为单位组织申请人,进行党的性质、宗旨、地位和作用等教育,指导新生写好入党申请书,激发学生的人党激情。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兔心屯、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教育,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学生入学当年,就有8仍耘的学生向党支部递交了人党申请书,早教育、早培养、早发现、早选苗,为党支书日后的组织推荐、考察、培养打下宽厚的基础。

1.2强化教育,认真考察.规范发展程序

发展党员要严格按要求,规范发展程序,保证发展质量.才能切实起到党建的引路作用。两年来,我指导学生党支部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傲到有计划,有目标,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发展一个,合格一个。一是坚持科学理论武装人。在日常管理中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崇高理想。二是坚持标准,择优发展,严格预审关。为了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我指导的党支部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坚持预审制度,严把预审和转正的“入口关”。三是落实责任,充分发挥培养联系人,人觉介绍人的质量把关和榜样的示范作用。在发展前,党支部要分别组织有联系人、介绍人和普通学生对发展对象进行评议和座谈,这既扩大了考察对象的认可范围,增强了对考察对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老学生党员也在发展新党员过程中得到党性的锻炼。

2 多策并举

高职院校政治辅导员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一两项工作是不足以胜任的,不能满足引导顺利成才的需要。在抓好党建,充分发挥其引路作用的同时,笔者注重结合高职学生的具体特点,采取多项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促进他们成才。

2.1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

高职院校政治辅导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是设置政治辅导员的初衷。学生政治辅导员的教育引导功能主要体现在学生政治辅导员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引导青年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选择。

2.2注孟发挥德育的作用

德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阵地,政治辅导员不是专职的德育教员,且有着专职德育教员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学生的信翰。政治辅导员无论是否担负德育教学任务,一定要充分利用德育这一有效手段,在班会、集体活动等场合,利用课上课后与学生“亲密接触”的时机,发挥德育效能,服务自身工作。

上一篇: 行政复议论文 下一篇: 审计认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