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信息技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10: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现代化信息技术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现代化信息技术论文

篇(1)

仅仅依靠推动物流管理工作中各个部分的智能化与自动化进程是无法满足现代物流的工作需求的,更无法让信息技术的价值得到最大化运用。不断提升物流运作各个环节相关业务的高效性与专业度也是现代物流的需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能够将各类具备先进技术的信息系统和物流设备运用于组织物流活动的独立企业。然而现代物流受到各项经营制度的影响,在我国的现实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在社会的所有物流活动中,企业物流仍旧占据了其中的绝大部分,因此导致多数物流活动都是在企业内部进行操作的。尽管伴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的发展,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始逐渐被部分大型企业引入到物流管理工作中,但是却只有极为少数的企业能够在企业内部推行物流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改革,不仅如此,与物流管理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在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观念方面也极为欠缺。

1.2专业软件应用率低,信息技术不受重视

信息技术是物流管理实现现代化的基础,然而在物流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并未将管理软件灵活运用到物流活动之中,从而让那些物流管理软件丧失了应有的使用价值。不仅如此,在我国的许多企业中,物流系统相关的集成软件的应用率也是十分低的,真正能够得到应用的软件数量仅仅只占到了百分之十的软件总数量。信息技术的不受重视使得物流行业的现代化进程远落后于社会的整体步伐,造成了物流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现状。

1.3行业信息无法得到充分共享

我国当前物流工作大量的数据信息是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而得以产生的,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物流管理工作,无论是在前期的数据采集方面,还是后期的数据使用方面,物流管理工作都始终未能与信息化技术进行良好融合,从而造成物流工作与物流管理工作之间的信息不对等现象,更严重阻碍到了各个物流企业的及时交流与相互合作。不仅如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物料的使用单位与供货单位往往不在同一个地方,使得物资的消耗信息与采购信息无法进行第一之间的沟通,而许多物流从业人员也不具备专业化的工作水准,从而造成物流活动过程中的信息阻塞,严重影响到物流工作的效率。

2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管理的影响

2.1改变物流产业的运行方式

物流管理工作中,现代技术的应用为物流产业的运行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物流企业开始主动接收市场信息,正式成为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加强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互动,让企业能够随时捕捉用户需求的动态变化以满足市场供应;物流活动开始呈现出系统化的趋势,加速物流市场供应链的形成;提高物流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交流,让物流工作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最新信息,提升物流作业过程的透明度。

2.2改变物流产业的组织结构

在以往的物流企业当中,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常常会依据自身特性而属于职能全然不同的部门负责,在这种模式下,物流产业的组织结构是不复存在的。然而伴随着近几年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尤其是得益于一款名为EDI的软件的普及,物流活动被赋予了独立性,它不再需要依附于相关的销售企业或者生产企业,而是由专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另外,物流活动也获得了物流企业的全程负责,不再散乱的分散在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中,这便促使了全新的物流产业组织结构的诞生。无论是在物流组织结构的发展还是创新,信息技术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2.3改变物流产业的竞争格局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改变了物流产业的运行方式和组织结构,更让物流产业市场的竞争主体由以往的生产或者销售企业转向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如此,市场的竞争焦点也从以前的提高单一环节的管理效率和水平转向了以整个供应链为整体的管理效率和水平的稳步提升,物流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已经逐步成为了物流竞争的大势所趋。

篇(2)

2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

2.1发展特征及趋势

现代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的主要特征有:①以高科技为依托,具有高投入性;②相互渗透,具有开放性;③促进规模经营,具有高效性;④需求与要求矛盾多,极具差异性;⑤引进竞争机制,具有挑战性[7]。同时,智能化、移动互联特征鲜明,农业信息化呈现出集成化、专业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综合化、全程化。当前,全国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趋势:①从注重基础建设向注重资源整合转变;②终端开发应用开始由传统终端向高效便捷的智能化终端转变;③产业信息化开始由单一环节的信息化科技创新向全产业链信息化科技创新转变;④由单一信息化技术创新向集成技术创新转变;⑤农业信息服务科技手段开始由传统单一方式向协同化、精准化、个性化、可视化、智能化方向转变;⑥创新机制开始由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国家无偿投入为主,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国家有偿投入转变。

2.2发展策略

依据前述发展阶段,在发展策略上,第一阶段为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研究、开发,实验的人力、物力主要由政府投入;第二阶段是双轨协调型。即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设由政府、科研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第三阶段为市场主导型。政府主要承担发展战略制订和政策环境构建,引导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受技术创新利益驱动,企业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8]。“十三五”期间,我国大部分省份应该采取第二阶段战略,即双轨协调型,政府做好规划,引导企业发挥创新主体地位的作用。

3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

从信息利用过程来看,农业信息化技术创新的重点任务可归纳为:①信息自动获取技术,主要包括传感、遥测、遥感及摄像扫描技术;②信息传输技术,包括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激光等;③信息利用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模拟与仿真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9];④信息控制技术,包括生产自动化技术,如农业生产领域的自动灌溉、自动施肥、温度自动调节等技术。同时,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虚拟农业和精确农业等已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其中,农业数据库产业是信息部门重点开发的领域,农业应用软件开发将成为农业信息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0]。在农业信息智能分析方面,需要突破智能化数据采集与挖掘、海量数据管理、生产风险因子早期识别、农产品市场价格短期预测等关键技术[11]。其中,精准农业、数字农业、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技术集成、低成本便捷性农业软件和终端技术等将成为“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研究的重点。

4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

4.1精准农业: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

针对农业生产环节精细化程度不高、农业污染、资源浪费大等突出问题,面向良种繁育、作物栽培、畜禽饲养等农业生产,以精准农业“3S”等关键技术集成开发与应用为代表,研究农田水、土、肥、气、温度等生长信息的智能感知与快速获取技术;研究土壤养分与墒情变化、耕地质量动态、气候变化等监测与处理技术;研发农田精准作业导航与变量作业控制、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与智能决策等管理系统;建设动植物防病治病、病虫草鼠害发生、重大疫情快速反应与预警体系。整合建设北斗导航、全球定位系统GPS、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网络化管理系统等,构建省级主要作物精准作业体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系统产品,提升省级以精准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精细化生产水平。

4.2数字农业:农产品加工储运领域信息化

针对农产品加工储运领域自动化控制水平不高、管理薄弱等问题,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运信息科技创新,重点开展农产品加工智能化装备、生产自动化控制、农产品储藏环境远程监控、鲜活农产品冷链运输控制、农产品物流管控等信息技术研发。攻克农业信息智能处理与知识发现技术,探索农业信息大数据应用建设。构建农产品加工数字模型和虚拟加工储运技术平台。研究农产品加工过程模拟模型,开发便捷性生产加工管理系统。利用工业化数字控制技术已有研究和应用成果,改造、改良传统农业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和设备,实现农产品加工储运优先向数字化迈进。

4.3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交易信息化

针对农产品信息流通、交易不畅等问题,顺应电子商务发展趋势,通过引进与开发,依靠信息科技创新,形成易用、好用的生态地理标志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及系统,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提高科技信息服务含量,提升农产品交易的快捷性和便捷性。建设新型农产品交易平台、大型农产品数据库;加强支付、认证、配送等环节创新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生产、流通、交易、竞价、网上超市等体验式服务。引导电信运营商、电信增值业务服务商、内容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相互协作,开发电视、手机、电脑、公共服务等多种接入终端,建设并创新完善移动农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研发信用积分管理系统,加强交易双方的信用管理。积极研发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配送物流配套体系,完善农业电子商务创新体系。

4.4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信息化

针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重点研究及应用农产品电子标识以及物流网络构建技术。研发质量监控、追溯技术及设备,推广便携式快速检验终端。通过农产品信息采集、质量检测监控、质量安全追溯信息读取等新型信息技术研发,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保证质量。重点综合应用推广农产品电子标签及条码标识、信息采集与传输、无线移动数据采集与可靠传输技术,降低RFID设备和标签的成本,提高RFID技术普及率。针对猪肉、牛肉、鸡肉、蔬菜、水产品以及茶叶等农产品开展质量安全监管与质量追溯信息化示范,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其安全水平。

4.5共性关键技术:创新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共性关键技术

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经济组织急需的共性关键技术,主要进行信息化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开发个性化信息服务软件和设备,探索农业信息资源挖掘与便捷传送技术,通过大型智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硬件云平台化、软件超市化,形成农业信息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体系。面向大田作物、设施蔬菜、集约化畜禽与水产等生产经营全产业链,集成数字农业、精准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关键技术,推进农业物联网信息融合与云计算等核心技术,开发性能可靠、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的现代农业软硬件技术产品和系统,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12]。面向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中小经济组织,进行移动互联网设备及软件的研发与创新,开发特色软件,提高软件稳定性,满足特定用户的使用体验,解决农业人口普遍存在的文化程度总体相对偏低问题,提升信息化水平。

5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保障

信息服务业作为新兴行业,需要依靠政府大力推动,这是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13]。为实现我国现代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政府需通过重大专项的形式支持农业企业等相关经济组织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引导农业信息化创新,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实施(见图1)。

5.1关键技术创新思路

根据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结合农村信息化“十二五”发展情况,针对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业信息服务共性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的具体问题,保障现代农业在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信息传播、信息接收利用等环节的畅通,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协调发展。

5.2关键技术创新布局

(1)农业信息体系创新布局。重点完善以科研院所、重点企业为主体的关键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以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服务资源整合、信息传输以建设及信息服务终端研发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形成以试验、示范为主要手段的推广应用体系。

篇(3)

1.1电子信息技术整体水平不高近年来,我国的电子技术发展的非常快速,但是,和发达国家的电子信息技术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电子信息工程相对落后,导致产业发展也存在的基础落后的情况,对信息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整体水平不高。为了能够将国内的发展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进行缩小,我国在不断的引进先进的技术,但是这对于信息产业来说比较不利,在创新方面会出现比较缺失的情况,制约信息产业的发展。

1.2各种专业应用软件水平低电子信息工程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软件作为支持,但是,我国的软件编写水平却存在比较低的情况,尤其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计算机系统在进行集成之前,要在每台工作的电脑上安装好专业的应用软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加载,这样能够将用户、数据以及机器绑定在一起,但是,这样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就是一些机器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满负荷工作,但是有些机器会出现闲置的问题。

1.3缺乏高科技人才电子信息产业是比较前沿的科技技术,其将技术和知识进行了很好的融合,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比较晚,发展水平比较低,人才培养机制也不是非常的成熟,因此,出现了很多的企业和科技园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对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1.4缺乏自主创新意识我国信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很多的高端芯片的制造出现了被国外全部垄断的情况,人才的创新能力差,知识产权专利比较少,这样也成为了行业发展的主要绊脚石。

1.5市场氛围水分较多在我国的市场中出现了很多的假冒伪劣、侵权以及盗版的现象,在市场竞争中也出现了比较病态的情况,慢慢也成为了产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2加强电子信息化工程中的现代化技术措施

2.1加强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应大力支持电子信息化的发展,政府对电子信息工程加强投资力度,扶持良好信息建设项目,更好发展信息工程里的现代化技术,政府要不断融资,建立与信息相关的工程基金,促进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确保大企业的长期稳定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加强电影推广数字电视软件信息服务及互联网应用等相关工程研发,有效促进自主研发及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

篇(4)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导入新课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小孩子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好奇,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新课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我听了本校老师上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她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啊凡提分金条”的动画故事,先把一金条平均分成2份,让啊凡提取1份,但啊凡提不要,他觉得拿1份太少了:又把金条平均分成4份,啊凡提还是不要;最后,把金条平均分成12份,这一次啊凡提开心的拿了6份。啊……学生大笑了。老师问:啊凡提现在为什么这样开心?……像这样,播放一段精彩的故事,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注意力,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吸引着,轻松愉快,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拼茂的特点。所以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这一重难点,我利用课件形象生动的剪、拼动画,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再让学生自己亲手剪拼,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引导学生观察,怎样才能使这个圆转化成最近似的长方形?然后再以剪拼动画32份、64份……形像生动的活动过程展现眼前。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调整学习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课堂上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一般在8---10分钟时间,加上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如教“比的意义”一课,电教室的屏幕上出现一面鲜艳的红旗,长3米,宽2米。通过两种量的比较,同学们都学会什么叫做“比”了,并掌握了比的各部分名称很快就学会求比值,如果进行反复的练习,学生好象有点厌倦了。这时,我马上打开“天安门的国旗”的网页,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飘扬。这是一面特种型号的国旗,谁能找出它的长和宽是多少米?同学们一听,兴趣来了,争着上网查阅……。最后让学生查出长5米,宽3.33米。这时,学生好奇极了,有的学生在说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有的求出长和宽的比的比值,有的在议论和比较我们学校的国旗……。下课了,还在议论。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例如,我听了一节五年级“数学活动课”,录像播放师游“广州东方乐园”的情景。参加这次活动的学生有980人,教师38人。门票价格为成人票每张10元,学生票每张5元,30人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团体票每张6元。请你设计一种最为省钱的购票方案。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各自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篇(5)

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涵义

一般来说,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战略新兴产业是国家未来重点扶持的对象,其中信息技术被确立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被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信息技术是实现信息化的核心手段,信息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将形成以智能多媒体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时空大规模信息网。

目前,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存在众多分歧。大多学者主要从“教师”、“教师教育”、“专业”、“专业化”等这些角度分析“教师专业化”。中国教育学会第15次学术讨论会综述提到,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性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习得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者过程。目前国内被广为认可的一种解释是:“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三,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四,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目前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转变教育理念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异军突起,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作为引导时代新潮流的教育行业,必然首当其冲的受其影响,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迅速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挣脱传统教学的羁绊,提高教育信息化观念,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有效教学。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无论在课堂,还是在教师办公室,都不难发现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成为教师教育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上备课,寻找资料,网上教研已经成为教师每天常规工作。在论坛上,教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作品,给予学生指导,创建个性化的教育天地,建立“微博“、“博客”,教师学习运用各种现代信息化手段有效的促进教学。

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对各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和方法能够做到兼容并蓄,是日常课堂教学有力工具。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白版等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逐渐走入课堂。在信息化教学课堂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帮助者和指导者,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现代课堂是教师的天地,更是学生的舞台,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逐渐成为课堂的主要部分,因些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关注交互式的教学活动。

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不断反思

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而教师的教学水平只有建立在对课堂教学不断反思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实质性提高。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它拓宽了交流的范围和空间,为教师创设了一个共同参与的、互动的、合作的、交流的平台。作为工具,例如: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化设备,对自己的授课进行录制,与其它教师进行对比,发现缺点及不足,不断反思进步。作为互动交流平台,例如:教师通过网络搜索、教育专门网站、远程教育网站、博客等等进行学习,突破学科的限制、学校的限制和地区的限制,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不断交流,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5. 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催化剂,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支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电子技术、网络、远程通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进行教育信息的检索、处理、交流与协作,使得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如:利用 Google、Baidu 等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集;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知识数据平台以及各种开放式教育网站及远程教育资源等进行教研文献检索、资料下载;利用Exce、 SPSS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和整理,使科研数据处理更为高效且精确,并能准确地对研究结果进行判断和分析;通过网络进行课题的探索交流研究活动,广泛而迅速地推广、学习、交流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通过网络和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学习交流科研成果。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终身学习

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急剧加快,教育是一个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在信息社会里,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人类创造的知识迅速增长,新的教育思想与理论的不断涌现,教学手段、内容、方法的推陈出新,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使自身的教育方法和新技术不断兼备,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多数研究学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internet为教师及全人类的终身学习搭建了个广阔的平台,是支持学习的工具,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有力的工具支持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索、整理、融合、存储、传递知识资源,促进知识交流、共享、创新,实现知识的再成、转移。

7.信息技术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信息技术介入教师职前培养可以提升师范生培养的质量,信息技术介入教师职后发展可以使教师专业发展各个阶段提速,即缩短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帮助教师迅速走出“高原期”,突破最困难的瓶颈。无论哪个阶段,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培训下,都能有效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提供了高度共享的网络资源,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使教师的继续教育将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每位教师可以随时掌握新资料、汲取新知识、利用新教材,不断补充与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采用超文本方式组织的图、文、音、像并茂,形式内容丰富的电子教材,有利于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系统知识的联系,使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无形中得以提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交流合作与社会交往的工具,使远距离学习具有双向传输的交互性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知识管理工具,如 PKM2、Blog、Mybase、CyberArticle 等有利于教师进行个人的知识管理; 利用概念图(Concept Map)有利于学习的个性化,促进个人知识建构,等等。可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了的自主学习,是信息时代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

篇(6)

党的十将信息化纳入“新四化”的范畴,信息化是其中的核心,是联结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纽带,在新四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信息化水平是新四化建设的重要指标,本文建立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我国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进而给出促进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信息化概述

信息化最早由日本学者提出并由学者翻译后传播到西方,是伴随着信息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信息化指的是社会或企业层面运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实施管理的过程,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对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环境进行整合和优化,并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

我国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中给出信息化的定义:“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因此,实施信息化包括完善6个方面的信息化体系,包括: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信息网络的构建、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化人才的培育、信息化政策的完善。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有了新的概念,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涌现,企业运营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特征逐渐明显,使得企业的制造向着智能制造方向发展。

二、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信息化的评价主要是涉及六个方面,即: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产业,信息网络设备、信息人才、信息政策和标准。对于江西省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来说,需要根据江西省的省情,在基本的六要素前提下建立信息化评价指标。

信息资源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包含了很多方面,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一样的说法。可以按照信息资源的来源来分,内容来分,存在形式来分等等。本文为了数据方便的处理,选择了按照存在形式划分依据,把信息资源用专利授权量和人均报刊发行量来表示。

信息技术应用涉及的也很广泛,根据湖北省的省情等各方面因素考量,在对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测度上,我在国家信息化指标NIQ模型指标对信息技术应用做了稍微的改变。我把信息资源用三大类来体现,也就是:固定电话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互联网用户数。本来每百户计算机数是应该考虑进去的,因为这项的数据收集对我来说比较困难,因此被本论文忽略过去了,也是本论文的不足一点。

信息网络主要是包括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应用系统。为了直观地对信息网络发展水平测评,本文主要是根据各种信息传播设备来衡量的,主要分为局用交换机总容量、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

信息产业范围也是很广泛,本文主要是从经济角度上考虑,为了更好更方便的收集数据。本论文主要从邮电业务总量和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两方面来衡量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

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本论文衡量信息化人才发展情况主要是选取高校大学生数和R&D人数。

在中国一个行业能不能蒸蒸日上,很大程度上要靠国家政策上的支持,毕竟我们的国情不一样。本论文对信息政策发展水平只用了一个指标来衡量,也就是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本论文根据前人的研究和国家信息化指标NIQ模型对权重做了稍微的改变,下面的表格内容是本论文研究的湖北省信息化评价指标设计,见表1。

三、湖北省信息化评价

根据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本论文通过查找中国统计年鉴,得到下面表2所示数据。

以上的数据,大多数都是直接就能在中国统计年鉴中找出来,而有的是需要简单的计算得出来,例如人均报刊发行量就是用当年的报刊发行总量除以当年的总人数,最后一项的科研经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是当年投入的科研经费除以当年的国民经济总值。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的指标数据几乎都是随着年份增长也在正增长,但是有两项指标固定电话用户和局用交换机的总容量是负增长,2010年至2011年局用交换机的总容量变换特别大,从1208.5万门直接下降到567万门。这两项指标的负增长其实也代表了社会在进步,传统的信息技术,传统的通讯已经在被新的通讯手段代替。

为了得到我国信息化水平得分,将表2所示数据进行预处理,取每一行中最大值为基数,每一行的数据是由这行的每列的数除以这个基数得到的,除了局用交换机总容量是相反的处理方法。结果见表3所示。

四、小结

通过分析发现,湖北省信息化建设水平逐年增长,势头良好,但不能忽视以下几点:

1.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不能忽略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如今的文盲都不是传统上的定义,认为不识字就是文盲,九年义务教育几乎扫清了传统意义上的文盲,但是新时代的文盲是对计算机不会简单使用,新时代的文盲大多数存在中国的农村。为了提高本省的信息化水平,就需要重视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政策资金上支持一些比较贫穷的乡村学校和乡政府单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信息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做好饭必须有米。

2.加大信息化资源开发的程度和提高信息化增值能力。不要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滞后成为制约信息产业市场可持续发展。为了加强对信息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积极宣传号召大家多去相关信息网站了解开发信息。

3.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政府应在政策上对信息服务业给予倾斜,创建良好的信息市场,加大投资力度。

4.大力培养信息人才,吸引信息人才。要吸引人才,需要建立有效的吸引人才的制度环境,提供各种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篇(7)

一、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1、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上,根据无锡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南长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意见》,逐步实现“教师办公自动化、备课无纸化、上课课件化、图书数字化、资源系统化”的教育现代化目标。2、完善“我校创新教育网”的建设,网站准备进行一次较大的改版,将加强安全管理,实行三级管理制度,部分栏目实现由校网管员、教师电子投稿,网站审核。3、组织教师积极参加6月份由区举办的教师个人特色网站制作评比,促进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篇(8)

(一)更新观念,形成共识,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

学校成立了以分管副校长,以处室主任、信息技术教师为成员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领导小组,组建了教育技术装备室,有计划、有步骤、有总结地逐步深入地开展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学校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努力建设数字化、信息化校园,让学生能适应现代化生活,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为此,我校不断加快硬件建设,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上形成共识。

通过努力,我校目前建有57个标准教室,其中51个教室装配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等多媒体教学设施,并通过千兆宽带与局域网、互联网直接联网,每个教室都成为多媒体教室,达到1∶1标准。学校拥有电脑601台,教师一人一机,网络终端738个,学生数与终端数之比为3.4∶1,生机比达到7.6∶1。另外还有6个微机室(其中2个电子阅览室),1个网络控制室,3个美术教室,3个音乐教室,1个心理咨询室等。另外学校广播电视系统配套齐全。信息中心、电子阅览室对学生定时开放,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备课、管理的信息化,极大地丰富了师生教与学的内容和形式,为师生自主、创新的工作和学习创造了一个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平台。学校建立了“家校路路通”,为加强家校合作交流拓展了新的天地。先进的硬件设备为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提供了保障。

(二)培养一支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一方面加快硬件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另一方面抓软件建设。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观、科学能力、科学知识四方面的综合素质。

1.按照“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信息技术培训,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引导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在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过程中,坚持“全员参与,全过程施行,全方位体现,分阶段考核验收”的原则。根据教师年龄、掌握程度,开设了常用软件培训班、课件创作班、应用提高班三个层面的培训班,做到了因材培训。

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层面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先后培训学习PowerPoint、Author ware、Flash和网页制作,并学会制作个人网页;第二层面分学科指导,选拔有一定制作课件能力的教师组成研究小组,开发课程资源,并上传学校“资源库”,实现学科间资源共享;第三层面选拔学校骨干参加信息中心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开展校本培训。

2.学校先后派9人参加中心组织的集中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了“网上教研”、“博客网页培训”、“常用教学软件使用”等内容的培训,真正做到了“骨干突出,全员提高”的目标,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此外,我们还常规性地开展信息技术研讨活动,使全体教师在实践与反思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3.学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成功地举行了课件制作比赛,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学校把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作为职称评聘、岗位聘任、业务考核、人事聘用等方面的评定内容之一。

(三)科学筹划,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根据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要求,我们实施了以下三点:

A.在全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推进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普及和应用;

B.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C.在市局和教师进修学校的支持下,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配备6台专用服务器,分别为WEB、FTP资源库服务器校园内部实现光缆主干千兆联接,构建了校园Intranet。

在校园网建设完成后,我们实施了“构建信息时代的信息化校园”计划,建成了以下几项应用系统:

(1)FTP和 WEB服务器应用系统

(2)校园网的信息平台

(3)网上资料库如高考资源网资源库、中学试卷网,K12资源库

(4)校园“家校通”工程,采用了电信的家校通平台,与家长老师能及时沟通。自投入运行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通过这些信息化的服务手段,方便于教育教学,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供了重要保证。

(5)网络教学工程

为了灵活适应学生个体学习、分组讨论和集体学习的需要,我们开展了网络教学的尝试,让学生利用校园网的资源或Internet上的资源,满足学生探索学习的需要。

(6)网络管理工程

学校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管理改革,逐步实现现代化管理。已经建立了包括校园新闻、校园公告的管理系统,能及时传递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意见和建议的邮件。建立了“家校通”平台、网上家长学校和“网上邻居”。学校有自己的网页主页,学校部门、年级部、教研组和班级也有自己的网页,学校先后建成教学素材库、电子备课材料库、电子文献中心、校园自动化管理系统。学校学生管理(档案、成长材料袋、学籍等),教育科研(题库、资源、论文、课题等),交流与宣传(校友录、教师网、论坛等),财务、人事、后勤等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实现了管理手段现代化。

学校充分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辅助管理,使网络成为快捷沟通、服务师生的重要工具。学校在校园内网上设立教师考核栏,每天公示教职工的出勤情况、夜自修值班情况、校园违章停车情况、教师参加教职工大会出勤情况、升旗仪式出勤情况;每周公示教师听课情况,每天公示全校各班三项评比成绩等。

(四)依托信息,多方面发展

作为苏州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学校非常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管理的整合。同时我校把课程管理、学生管理、过程管理、制度管理、目标管理、资源管理和数据化管理相结合,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相配套;把管理与引领相结合,努力实现执行课程转向开发课程、管理教师转向发展教师、要求学生适应的教育转向适应学生的教育。通过管理来引领全校师生,以管理来促进学校文化的生成与创新,充分利用先进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校内资源提高了管理的信度和效度,提高师生综合素质,满足多元发展的需求。主要有以下三点:

1.积极探索,开展第二课堂综合实践活动。为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我校把综合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常熟市乡土教材《常熟历史》课题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地理组举行《魅力常熟》的综合实践活动,就常熟古城、虞山文化等方面与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进行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得到了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领导的肯定和赞扬。

2.鼓励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在学校“文化艺术节”,借助信息技术为载体,为师生搭建一个展示才华,体现能力的平台。如生物组的“生理健康教育的电脑展示”、地理组的“地理环保卫生电脑漫画展览”、信息技术组的“电脑绘画设计、网页制作、幻灯片制作比赛”等系列活动,异彩纷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了崇尚科学的热情。

3.落实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目标与策略,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实现我校整体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使现代化教育技术全面进入教育教学领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探索现代化的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按照“设备先进、软件配套、运用普遍、优化教学”的思路,形成我校信息化办学特色,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教师和学生。

(五)以科研促教改,开展学科整合和新型学习模式的构建研究

1.课题研究――专题引领凸显优势

结合国家级子课题《“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策略与有效利用研究》,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和网络环境下教学新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题过程性管理中,先后多次举办了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系列讲座和计算机中级技能培训,使每个研究者精通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积极参与CAI教学软件的制作与开发,学会现代教育技术案例的设计,掌握现代技术教育教学的常规模式,构建和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建立现代教育理论体系。教师通过互联网开发教学资源,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建立了网络资源库,校园网络信息畅通,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化。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教改经验,在教学上取得了很多令人惊喜的成绩。特级教师、苏州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常熟市学科带头人、常熟市教育能手等教学骨干占全校专任教师的37%。有多位教师获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教师称号,一批教师还参加了苏州市、常熟市教研室组织的教学基本功大赛并获奖,另外多名教师在省、市开设示范课,获听课者好评。

我们还注重积极推广教科研成果,不定期举办专题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我校有多篇论文在各级比赛中获奖或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并且有多篇论文在省、市获得一、二等奖。

篇(9)

[3][6]魏佳丽.中外档案在线服务比较研究 [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美国国家政府档案网[EB/OL].[2011-01-21].http://ww

w.nationalarehives.gov.uk.

[5]上海档案信息网.档案博客[EB/OL].[2011-01-21].http://202.136.215.236/Blog/Mod/Default.aspx.

[7]王知津.创新型的知识机构――新组建的加拿大图书档案馆[J].档案学通讯,2005,(4).

篇(10)

1现代化教育技术对教学过程和教师的影响

教育本身承载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提高及其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继承与发展。社会的进步及社会形态的更替,其背后都是由强大的技术革命有力推动的。同时,技术的发展又带动了教育的发展。因此,每一次技术进步,不仅给教育增加了新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给教育带来新的知识传播形式。而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

1.1教学内容的扩展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信息网络及技术变成自觉学习、自我发现、自主探索的工具。克服那些认为只有进入课堂才是学习,只有教师讲的才是知识,只有考分才说明能力的短视行为。要全面、正确地理解知识和学习,做到全面综合发展。

1.2教学形式的变化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教学形式不断丰富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新型的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和教学带来新的感受,互动式教学形式正在引起人们关注。

1.3教师角色的转化具有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1.4学习方法的深化具有现代化学习观念的学生,应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

2现代化教育技术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2.1文化素质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门知识以及工作经验。教师的知识结构具有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教师的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基本的美学知识。加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的理解,重要的是以上四者的整合,达到对各类知识融汇贯通,运用自如。

2.2专业素质主要包括基本的教学技能、宏观的教育思维、良好的美学修养、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有效的行为方式,是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综合体现。宏观的教育思维是教师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出发点。是现代教师所应具有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教师的美学修养是一种由教师职业所要求的,经过教师的不断自我锻炼、培养和陶冶的内在素质及其与外在风格的最完美的结合。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指教师作为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同时,还需理论联系实际,从事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类课题的教育研究能力。“扩展能力”就是非常灵活地适应科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能力。

2.3品德素质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处理职业内部人与人之间、职业与服务对象之间、职业与国家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就是要热爱生活,热爱教育事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人类、社会、家长和学生负责,承担人类社会赋予的神圣职责。

3现代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和地位的转化

一个人的知识是由其在一定的环境中及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因此,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评价者,这是长久以来不容置疑的。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被人广泛利用的“第三者”——多媒体信息技术;如何使三者产生良好的共鸣,明确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学生三者的角色与地位显得更为重要。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信息技术是辅助,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必须清楚。

3.1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作为教师,对学习过程(或教学过程)一定要进行精心设计,不仅要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随着教学过程的演变,可加深学生的感官认识及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兴趣。

上一篇: 节能控制论文 下一篇: 幼儿安全教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