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10: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情商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情商教育论文

篇(1)

 人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人的物质需要,还有人的精神需要,满足学生合理的精神需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重视情商培养,是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教育,是有利于学生素质内在性特征内化的教育。喜爱与尊重是建立起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面对学生,不论是成绩高者还是差者,均应一视同仁,不要用有色眼镜去看他们。对于他们的作业,他们的课堂表现,他们的发问,他们内心的想法,哪怕是一点点想法,都要认真的面对并加以解决。这就无形当中让他们感受到在语文老师这里,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是平等的,他们得到的是理解与尊重。一次书写工整的作业,一次有一点点新鲜感的作文,都是表扬他们的最好材料,老师不要吝啬这样的机会,要带着一种欣赏与敬佩的态度,让其展示在同学面前。长此以来,就可以与学生之间少几分隔阂,多几分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自然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发掘课文中的激情以情激情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不论是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也不论是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还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思,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表达着作者对真、善、美无限赞美,对假、恶、丑无比厌恶之情。教师通过对这样课文的朗读、讲析可以发掘出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来激励学生。是学生与之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方法有:

 1.激情朗读。

 如教《,你在哪里?》一文时,教师进行表情朗读,产生很强的感染力。学生被一心一意为人民,人民无限深情怀念的真挚情感深深打动。

 2.创设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

课文学习阅读,实际上是对作品中人物、情景的再创造。是对作者体验过并形诸文字的内容的在体验。所以,课堂教学起始阶段,针对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强的特点,在导入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努力创设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高昂的精神状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三、在讲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商

  

  情商诸因素中,了解人、理解人,善于帮助人,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其核心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国,发挥语文课“文以载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这一高尚的情操,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教育性。利用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教师讲读,让学生体会作品蕴藏的思想感情,是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转化的目的。如课文《驿路梨花处处开》,所表现出来的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关怀他人,时时想着他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雷锋精神;《一件小事》车夫所表现出来的,勇于负责,关心他人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人格教育和培养的好教材。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走向社会后,就能正确、恰当的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商

篇(2)

在以往的语文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语文课的工具性,政治性,忽视了语文课的“人文性”,语文课给人们一种只能讲工具感觉,使初中语文教学缺少了人情味,没了情感,知识就没有了生命,学生就没了对语文艺术魅力的认知,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初中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列宁说:“没有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也就是消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动机产生消极的作用,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动机产生积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语文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鲜活人文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和习惯,使初中语文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为一门受初中生欢迎的课程。

如我们在教《秋天》这篇课文,我们就要学生抓住这种人文性:“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美景中渗透了人性的情怀,喜悦中折射了农家人的清新和谐。这是一种人文的情感和体现。

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故而,加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新课程教学必然发展趋势。

二、语文课堂要走向情感生活中去

著名的教育家贝克曾指出,尽管各国,各民族乃至个人具有多种价值内容,但是人类“学会过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初中语文课教学的真正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入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学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语文课教学取得效果的一条“红线”。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的生活化(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景、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组织学习七年级上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些情景来引导学生走入情感生活中:你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是否遇到一些困难,你是怎样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的?再联系到课文中的一句,“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这有什么好处?“走了这一步,在走下一步”,又意味着什么?这样,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审美乐趣。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和错误时,要多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从而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引到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责任感、同情感等情感生活中去。我们在教诗歌《我爱这土地》时就可以这样摄入情感生活。

在诗中,诗人呼喊道:“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这里诗人所表达出来的就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然后,作者笔锋一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一种悲愤痛苦的情感久久的萦绕在“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此时,其情之切怎能不引起我们中学生的强烈共鸣呢?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课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满堂灌”的模式,在一些有关初中语文课的调查中,学生反映不喜欢语文课,认为语文没有给他们自由的空间,注重强调了知识接受的范围。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使初中语文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新课程标准将初中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定位到该课程建构的基础上。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强调主体意识,主人意识等内容。”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生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新课标也强调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形式的诞生。在课改中我们推出了许多以人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歌舞晚会式、答记者问式、拔河式……因而,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现结果和规律,教师不再做现成饭喂学生,这样的话,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打开了,迸发出智慧的浪花,激荡出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情感上的整合作用

初中生语文形成的过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所以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太少,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所以新课程标准在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心理健康方面新增加和突出了以下教学内容:

⑴选用了有关心理反映的文章,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⑵增加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文章;

⑶选用了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的文章;

⑷加大了对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消极作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的文章;

⑸选用了对中学生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提高生活适应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文章;

⑹选用了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养成谦让、合作和共享等有益于别人和社会的亲社会行为文章;

⑺有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能够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文章。

篇(3)

二、《商务英语》课程微情景教学的过程

高职《商务英语》课程“微情景教学”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微课教学由教师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并根据转化后的教学体系内容进行提炼浓缩,最后形成微课教学部分的内容,这是《商务英语》课程必要的知识结构,学生必需掌握。微课教学的时间每次在10-15分钟左右,限定在20分钟内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由教师主导,教师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商务英语知识结构。二是情景教学由学生以活动将微课教学内容展示出来。可以PPT、商务活动情景、小品方式、拍成微视频等方式展示。每次情景教学部分,教师可根据教学体系内容的多少,确定情景展示的人数,展示组别的多少。情景教学部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引导指挥者和评点嘉宾。以《剑桥标准商务英语教程(初级)》教材(以下简称《教材》)教学为例,以该教课书的CompanyProfiles内容部分包含的Theworkingday、Corporateculture、Companyhistory、Theinternet四个单元units的教学为例。任课教师备课前可以作一整体规划,比如将四个单元内容作为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教学目标是什么来进行本部分内容的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将每个单元分为4-5次课8-10个课时来完成,分别规划好每次课的基本任务。第一次课,由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单元学习重点,需要掌握的技能、生词。并针对该单元的重点提出问题和要求学生要做的任务,这包括给学生分组来完成下几次情景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课下认真搜集和查找资料,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搜查方式,思路以及网址书籍等有益资料,帮助学生课下能够顺利完成任务。第二次课,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教师微课导入阶段,任课教师微课导入本次课的内容,调动学生接下来做情景教学部分的氛围。在教师主导的微课结束后,进入第二阶段学生情景教学展示阶段,由学生做主角进行分组商务活动中的情景展示,将教师布置的任务演示完成。第三阶段是学生评价阶段,让选定组的同学对刚才其他商务活动情景展示组同学的情景进行评价。第四阶段是教师最后评价总结阶段,包括总结各组情景展示的优点和不足,当然在评价阶段,教师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为了能保持学生参与情景展示积极性,教师的鼓励尽量具体化,如具体指出哪个句子,哪个词,哪个情景,哪个表演到位。第三次课,重复第二次的过程,但是,单元的教学内容有所递进。第四次课,在教师的指导下,重新看课文,并将本单元重点和技能总结出来,教师可以再次考察学生们是否已经完全掌握了本单元的重点内容。这次课的主要目标是以知识的查缺补漏为主。接下来以《教材》中Theworkingday单元为例,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微课的简单介绍说明。在第一次课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是要将单元的重点导入,并告诉学生本单元学生要学会的技能:能在商务活动中清晰有效的进行自我介绍以及介绍他人;能够在商务活动中得体妥善地接待客户;能够翻译并正确书写商务名片。二是学习生词。三是介绍工作日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场景,自己入职初期的遭遇,一些相关电影或电视可能具有的相应片断。四是布置下一次微情景教学课的任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定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即将入职的新员工,第一天到公司上班,让他们想象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可能会被问到什么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并将学生分为几组,其中一组模拟作为一个微型小公司,组内所有成员都有自己的职位。要求:学生模拟真实公司入职情景,找自己组内担任相应职务人员,介绍自己公司每个成员的职务及主要职责;另一组中的成员模拟新入职员。第二个场景是:并将学生分为几组,每组作为一个微型公司,然后任意两组的公司进行互访,一个作为访问公司,另一个作为被访问公司,公司应做出怎样的接待等任务。通过使用这种模拟演示的方式,将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主要学习任务交给学生们自己来完成。学生可把这种模拟形式录制成短小的视频,拿到课堂上来演示,也可以直接在教室中演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体验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在第二次课上,首先是教师微课导入Theworkingday单元的一些知识及场景情况,调动学生进行微商务情景展示的兴趣。接下来让学生分组依次进行微商务情景展示,课程内容主要是涉及自我介绍(Talkingaboutyourselfandintroductiontoothers)、welcomenewstafformembers和businesscards的正确书写等场景。学生情景展示可以多样化,如事先拍好的微视频、现场微商务情景演绎、PPT展示讲解等。接下来由另一些组的同学对这些组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要求学生至少说出一个优点和一个不足。在学生评价完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不仅评价情景展示组的展示情况和优缺点,也包括对学生评价的客观评估。在第三次课上,重复第二次的进展阶段,内容由聊本人工作延伸至许多问题其他人的工作(Askingaboutotherpeople’sjobs)。第四次课,教师做出对比、评价阶段。教师引领同学再次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将课文与模拟演示作对比。利用简短时间点评学生本单元的情景演示,这样学生可以清楚自己所做的演示有哪些不足,也就知道自己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学习。也可在课堂任意抽查几位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达到复习巩固的效果,并对其中的不足和需要补充之处做出解说。最后教师再给出本单元可能涉及到的基本商务英语情景、词汇、句型和语法进行回顾和学习。

三、《商务英语》课程微情景教学的成效

在现在这个言必称成效、绩效的年代,成效或绩效成了时髦词汇。坦率地讲,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为期一学期的微情景教学的改革成效来说,成绩是有一些,但不是特别明显。最主要的成绩是学生微情景教学兴趣很高,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增强,对真实商务情景有了更多了解。成绩不明显的原因值得分析和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己的改革时间进行不算太长

虽说为期一学期,实际上除了掐头(开学)去尾(学期结束)和放假放掉几次课外,还有一个就是,每单元的四次课有一半是常规课堂教学,并不是每次课都是微情景教学,所以就算微有成效,也不尽能全部体现为微情景教学的功劳。

(二)缺乏相应的控制组和对照组

虽然本人在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进行了为期近一年的微情景教学改革,但严格来说,改革的成效要有对照组和控制组才能体现出来。本人这一学期所带班级仅为一个班级,缺乏相应比较对照的对象。

(三)教改经历不多

对这次的微情景教学改革是一个尝试。并不能说是很完善很周全的改革,虽然前面说得有板有眼的,但有的地方还不成熟,仍需要继续探索。

四、《商务英语》课程微情景教学的注意事项

微情景教学作为一个教学改革新尝试,做好微情景教学,需要课前多作准备,同时须注意以下事项:

(一)教材体系如何转化为教学体系内容

教师应从课程教学目标、教材整体内容来确定如何转化,而不能一个活动或者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来转化。否则,没有整体观念的转化,重要内容或重要商务情景丢失,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能结构。

(二)微情景教学中师生角色与互动问题

微课教学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和情景教学部分以学生为主导,并不是说,微课教学部分不需要学生参与,情景教学部分不需要教师参与,而是两部分都需要师生的互动,只是两部分中,师生在互动中的角色不一。微课部分强调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情景教学部分学生是情景展示的主体,教师是情景教学组织引导的主体,两者的互动能使教学活跃生动,同时教师也从互动中了解学生对本部分知识内容的所长所短,减少学生所长部分内容的教学,增加学生所短部分内容的教学。

篇(4)

新课程的初中教学改革已开展多年,而现行的高中教学难以适应在新课程影响下的学生的教学,初中生升入高中以后,“物理难学”似乎成了学生们的普遍呼声,我们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革新教师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针对初中教学不到位的知识点,要给予必要的讲解和补充

由于物理教学的阶段性,学生初中接触到的有些物理知识是有局限性和不严密的,然而这些知识却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例如初中阶段学到的物体对接解面的压力,经常遇到的是水平状态的情形,结果使不少学生有“压力等于重力”的片面认识,这对他们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产生了负迁移。另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错误的感性认识,往往顽固地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尽管他们经过了初中物理的学习,但并没有真正地排除这些错误的认识,随着时间的迁移,正确的东西遗忘了,错误的认识又会浮出水面,如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初中教材的叙述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对于力和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关系,并没有确切表述,所以学生对“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理解不到位,很多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采取螺旋式的方法,降低知识的梯度和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

二、转变教育观念,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某些环节上学生也参与了一些活动,但总体上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和主体双重地位,学生只是很被动地接受。我认为课程改革实施下教师应做到如下两点.

1.教师角色合理定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构建合理的新课标教学模式.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现实的问题。因此,教师的角色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多数初中学生,跟着老师转,死记硬背教师布置的内容,没有预习教材、和进行有关的课外阅读以及实验观察的习惯,所以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导致个别学生只注意表面现象,不探究现象的实质,这样的学生在考试中往往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使其个性、特长自由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注重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情商

1995年和199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行为与脑科学专家科尔曼相继推出《情感智力》和《情绪脑》,认为人有两种不同形式的智力:理性的和情感的。人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智商(1Q),还取决于情商(EQ),对经典的智力概念提出了挑战,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更是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因此,教育必须要对学生情感给以应有的关注,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情感智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的发展绝不仅仅取决于其知识、智力,而是取决于其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包括人的身体、知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过去我们的物理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强调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的知识基础和智能基础,而对情感基础、态度基础、价值观基础等都不够重视。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

1.提倡学习多样化

要尽快让更多的学生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课后相互讨论,共同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相关信息,并在下一节课中,留出适当时间,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所查阅到的内容,然后全班同学都共同分享每一位同学的成果。教师可让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辩或解决问题,旨在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动手、并增强处理和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和友谊。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学习信息,如网络学习物理知识,讨论物理问题,探索物理新知,拓展物理视野,介绍开拓物理思维的网址,介绍好的参考资料、科普刊物、科学名著、科幻读物、科学小发明启蒙读物等等。

2.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上课前引入简单易行、随手可做的实验,学生情绪高昂,注意力集中,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是上课时演示实验讲究趣味性。如在讲大气压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探索马德堡半球实验(可用小吸盘代替),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印象深、理解透、记得牢。

【参考文献】

[1]覃卫东.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J].广西物理.200l,(02):53-54.

[2]王海锋.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J],成功(教育版).2009,(05):44.

[3]魏鹏涛.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学位论文,2006.

篇(5)

中国改革开放已逾30年,这30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黄金期,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从2000年的不足5%上升到2009年接近13%的水平。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我国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推进从低端制造产业向高端科技创新型产业的转变,着力推动经济进入到内生增长和创新驱动双循环的发展轨道。

过去30年,我国众多的劳动力资源在提高外贸竞争力、增加国民收入、创造与积累财富上发挥了一定的优势,但伴随现代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人口大国”会逐渐成为负担,而“人才大国”方能显现出其在激烈竞争中的持久影响力。正如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长的陈至立所强调的“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改革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把人口负担变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为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加快建设人才资源强国,我国政府最近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提出了育人为本的工作方针,这是指导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教育理念的重要突破。

而经济社会前行的主要生命力就是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既包括高端科学研究人才,也包括高技能职业人才。但目前在我国7000万技能工中,高级工仅占4%,而在德国、日本等国的技能工中,高级工以上的人才占到40%,因此,在当代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下,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才的思考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与经济界专家的广泛关注与探究。

一、培养高情商的职业人才

虽然现代人都了解情商EQ和智商IQ同等重要,但在教育领域,教师们更多侧重的仍是对学生IQ的培养和提高;而在职场生涯中,更多的职业人体会到EQ对事业发展与成功的重要贡献,这也解释了在高等教育中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即学校里成绩优异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工作上的进步与提升有时反而不如一些成绩中等的学生,究其原因,是因为职场不等同于考场,职场中的年轻人不仅要有在专业领域的知识功底,还要有坚定的理想与信念、高尚的意志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沟通能力。从学校到社会,从面对循循善诱的老师到直面严格要求的老板,如果没有一定的高情商,是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角色转换的。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教授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价值大小,20%取决于智商(IQ),而80%归于情商(EQ)。尤其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节奏加快,观念多元,更需要复合型人才,这对刚从象牙塔里走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高职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情商素质、全面地认识自己、仔细地审视环境、坚定地确立目标、因势利导地自我发展、宽容大度地与人相处,积极向上地调整心态、自制自律地提高素养、合理规律地管理情绪、客观热忱地自我激励,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审时度势,以最佳状态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在高职院校的情商教育中,还应重点突出职业责任感,这是一种积极负责的心态,包括对个人、企业、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在工作中,具体表现在对技术问题、工作伙伴、潜在消费者、安全保护、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责任。教育部2006年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如今,许多企业都把是否具有责任心作为选用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

二、培养探索型的职业人才

探索是进步的源泉,中国的学生从来不缺乏智慧,但缺乏的是探索与创新能力。众所周知,我国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中国制造”的优势带来的是制造环节向中国的快速转移,带来的是贸易额的高速增长,我国工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从1980年的0.2%提高到2005年的8.2%,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列入世界第三位。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是采用OEM形式生产(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贴牌加工生产),由于缺乏设计与创新元素,在市场上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突出表现在“三低”:即商品附加值低、自主知识产权率低、品牌认知度低。正如经济界所流传的:一流的企业做品牌,二流的企业做生产,三流的企业卖劳力。因此,中国企业应尽快从OEM向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 原始设计制造)和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ing 自主品牌制造)转型,使“中国制造”逐步顺利转变为“中国创造”,这其中需要新一代职业技能人才在传承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勇于挑战,敢于突破。

技术员工在生产第一线,对加工制造过程更为熟悉,如果具有了独立分析思考的能力与攻关中坚的探索精神,才能真正走在时代的前沿,成为制造业的开路先锋。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应用不只是继承性应用,而是创造性应用,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培养探索型职业人才强调的就是突出个性,重视潜能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江苏省劳模邓建军为例,他是常州黑牡丹的一名普通机器维修技术工,但他勤于思考与研究,进厂的17年来参与的技改项目多达400多个,解决了很多生产一线中的重大技术难题,为企业提高效益作出了不凡的贡献,被誉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作为一线工人的代表,他三次受到胡总书记的接见,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新型探索型职业技能人才。

经济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如果墨守成规,拘泥于惯有思维,将阻碍自身前进的步伐。高职学生作为未来技能型人才的中坚力量,更需要从学生时代起就注重经常开拓思路,努力挖掘潜能,形成勤于探索,乐于实践的理念,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方法、新技能,这对于今后的工作或是自主创业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培养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人才

如果说本科院校重在培养理论功底深厚的学术型人才,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化,高职院校更应着重培养技术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强调知识的宽泛化,只有较宽的知识面,才能适应复杂变化的技术问题。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来看,那些重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高职院校势头强劲;从用人机制来看,过去不少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时重文凭轻水平、重学历轻能力的趋势已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更青睐具有熟练技能、既能动脑更能动手的能力型人才。这种选人的理念变化通过市场配置和企业招聘反馈到社会,目前在一些高新技术密集的经济开发区,技能过硬的高级技工收入甚至高于公司白领几倍,如在浙江举办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交流会上,一些企业开出20万元年薪招聘有经验的高级技师,这让许多博士生都自叹不如。为营造重视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上海市每年还开展“上海市突出贡献技师”评选活动,2008年有11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2009年度有50名“突出贡献技师”享受到市政府特殊津贴。这些都说明了能力型职业人才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受欢迎程度。

在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中,不能忽略专业理论,这是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应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职业实践能力。此外,还应让学生形成一种自我提升能力的意识,从而在踏上工作岗位后能通过一线技术创新的磨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获得的关键性因素即德鲁克大师所强调的“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调动任何可利用的资源,搭建一切可以实践与操作的平台,促进校企更广泛深入地合作,将学生在校学习和在企业实习的时间规范地交替进行,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提升职业能力,提前进入职业岗位的工作状态。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高职教育不能单单是技能实用主义的教育,而应在能力培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关注他们综合能力的培养,使个人才能的发挥与未来职业的发展达到和谐平衡,这就要求教学双方在教学实践的互动中提高智慧型能力水平。

人才培养是国之大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政治家,更要有高素质的高技能职业型人才。我们应以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在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中,人才培养更应眼光长远,结合中外,合理定位,提高培养内涵的高质量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推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深入发展。

(注:基金项目: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资助课题“高素质职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JSJM2010084;本文被评为第十二届(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论文优秀奖。)

【参考文献】

[1] 徐月华等: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内涵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9(20).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

[3] 程欣:中国外经贸三十年发展之路评析[J].江苏商论,2009(10).

[4] 王前新:高职教育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4(5).

篇(6)

作为一名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整天和青少年学生打交道,对于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状况、思想道德、行为规范都有较深的了解,本文就从如何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方面谈几点认识。

一、要正视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多元化

曾经说过:“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句话可以比喻未成年人纯洁无暇的心灵和具有较强可塑性的性格。可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不仅仅是学校里课堂上老师的讲授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影响到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承认这一点,有助于我们降低对学生自发形成正确道德选择的期望值,增强学生思想工作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我们不能把学生的思想想象成一张白纸,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种所有制、多种分配方式、多样的消费方式、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会使他们不成熟的心里充满困惑,出现多种价值观、人生观很正常,不应大惊小怪,动辄批评训斥。

有位教师问学生:“你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学生回答:“上名牌大学、买大房子、过好日子。”教师当即嗤之以鼻,并告诉其他学生这就是思想庸俗低级、价值观扭曲的表现,全班学生全都低头不语,但背后都认为老师太虚伪。

这位教师的出发点和动机无疑是正确的,但由于对学生现实价值观的简单否定,引起了学生的反感情绪,降低了学生的认同感,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二、对学生积极引导,澄清思想误区、拨乱反正

正视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观、人生观,并非是全盘肯定或置之不理,否则教育的功能又如何体现呢?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虽然可能没有本质的错误,但还有更高层次的更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值得他们去追求。

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只是一些侧面了解而且往往都是阴暗面,所以才造成他们缺乏对集体对老师甚至对家庭和父母的信任和责任感。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强加给他们我们的思想,但可以通过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不只有阴暗,更多的还是阳光,社会生活的主流还是真善美。公理正义和爱并没有远离,而是一直围绕着我们。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去看生活、看社会,从而不要只有怀疑,而无对人的基本信任,这样才有助于他们看到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从而调整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果我们的老师能把5.12地震中“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先进事迹作为生动的思想品德教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要比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许多倍,学生受教育的程度也要深刻许多。

三、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科学的方式

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逆反心理很强。作他们的思想工作,要特别注意方式,不能动辄摆出“说教”的面孔,更不能以“过来人”自居,要和学生倾心、平等交流,让他们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古人云:仰其德,信其言,行其道。教师只有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用真心去关爱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关爱青少年,用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能用健康积极的心态,用诚实友爱的目光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这还需要我们继续做大量深入的工作,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年的心理了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青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2]周又红,李岗编.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竞赛指导[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3]陆德明.现代中小学艺术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256.

[4]余映潮.语文教师实用研究技法:论文写作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10):15.

篇(7)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自我评价和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能力、特长、兴趣和爱好,来分析规划毕业后即将从事的职业,从而确立自已将来的职业方向和奋斗目标,明确在大学里学习和生活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制定最优的学习计划,提出可行性的、有针对性的,方向性的设计方案。

一、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是大学生进行自我认识、了解社会、客观的择业以及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过程。制订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挖掘大学生的潜力、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竞争力、创造力,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人生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好的有用人才。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欠缺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

目前,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能力和兴趣等没有客观、明确的认识,对自身的优劣势也不是非常清楚,这种模糊的认知直接影响并制约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规划。

2、欠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正确认识

(1)目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都比较欠缺,认为在学校里学好本专业课和本专业的技能就行了,认为大学生职业规划那是毕业后走出校门后的事情,现在有没有都行,即使有,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快。这种思想观念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相当淡薄,甚至于有的大学生抱着走一步说一步的想法,致使他们不愿意花时间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做相应规划。(2)由于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里,与社会脱节,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不了解、盲目乐观,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对当前社会各行业情况、所需职位信息等缺乏相对了解,对真实的职业环境缺乏认识,即使做出了一定的规划,也只是目标比较远大,还是停留在理想层面,缺乏实际可操作性。(3)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很迷茫,认为自己能否找到理想工作,和自己所学专业、兴趣、爱好无关,能否就业完全依赖于自己是否有一个好的家庭背景,,与自己的素质修养和职业生涯设计没有关系,所以思想比较懒惰,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忽略个人的职业规划。

3、没有一个健全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高校是大学生进行规划、选择和探索职业生涯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设计,树立“职业创业”理念,激发创业激情,提高创业能力的地方。由于大学生的匮乏的经验和自身的能力问题,很难准确的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急切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做针对性理论指导,这就需要学校的帮助。目前,我国高校并没有健全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教育环节还比较薄弱,指导的教师队伍素质也不高,也没有比较专业的规划知识,更没有扎实的就业指导基本功,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起不了太大的帮助作用,从而导致了很多学生的“错位就业”。

三、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1、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提高规划意识

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虽然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但是最关键的还在自己,高校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了解自身优劣势的实际情况,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克服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正确思考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认清择业与就业关系,增强创业意识,明晰创业思路,提高创业能力,使大学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智商、情商与职业的选择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和规划观。

2、健全并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1)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大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

可以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大学三年的学习中,大一时,引导学生熟悉学生的新环境,对自己、对学校、对专业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使其很快的进入大学生活,并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有一定的思考;大二时,在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社会、对行业、对自身价值进行近一步的认识和思考;大三时,面临毕业,通过毕业实习,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熟悉和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引导学生确定职业目标,实现很好的就业。

(2)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当前的高校都为大学生举办相应的职业生涯讲座课,或者是专门开设此类课,针对面很广,难以考虑到大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个性化需求得不到切实满足。为此,应积极创建条件,推进个性化辅导。从而打造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要力量,专兼结合、比较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指导队伍。

(3)使规划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高校除了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以外,还可以开设面试技巧、就业理论和职业生涯规划实务技能等方向的讲座或者是选修课,把国内外先进的规划创新设计理念引入课堂。另外,在校园里,还可以举办丰富的职业规划活动,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和规划的兴趣。例如: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组织职业规划大赛或者是相关内容的讲座,进行校园招聘模拟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样,即调动了学生对规划的兴趣,又丰富了规划知识,让每个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4)搭建网络资源平台

当今社会的信息交流主要依靠网络,所以建立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的网络平台是很重要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站,进行资料下载、网络学习等,还可以阅读大量的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指导意义的文章,满足学生对相关知识的需求。同时在网站上,学校可以开设在线咨询平台,及时解答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 G42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04X(2012)12-004-04

中国是一个考试大国。考试(特别是大规模选拔性考试)担负着为国选材的重任,涉及范围广,社会关注程度高。它直接关系到人才质量,间接关系到社会风气和国计民生,维系着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考试舞弊(特别是有组织的团伙舞弊)动摇了公平、公正这一考试赖以生存的基石,破坏了人才的选拔和测量标准,败坏了社会风气,从更高的程度上讲是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威胁国家安全。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同考试舞弊作斗争,有效地防治考试舞弊。

一、产生考试舞弊的原因

在我国,考试是社会育人、量人、选人的重要机制,也是社会机会和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任何一种考试,特别是大规模选拔性考试,其结果都是分配某种社会机会或资源的根据,而这种社会机会或资源又常常是进一步获得社会机会或资源的根据,是影响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因素。考试与考生切身利益有着极大关联,考试结果关系到考生能否获得某种社会机会或资源,进而影响其社会分层。而舞弊则可以为考生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提供机会,这正是考生作弊的原动力。

当前的社会正处于经济转轨和价值转型期,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念都处于紊乱状态,人们的道德选择出现多样化,新旧道德观念相互交替、相互冲突,道德文化和道德规范出现了结构性失调,社会秩序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整个社会弥漫着浮躁、功利性的浓厚氛围,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注重当前功利而忽视长远发展,已成为普遍的社会心态。急功近利的社会浮躁心理和不劳而获的社会投机心理使生活在这种社会氛围中的考生容易产生投机侥幸心理,折射到考试中便是作弊现象的泛滥。这是产生考试舞弊的社会原因。

现有考试制度存在诸多的局限性,是产生考试舞弊的直接原因:

首先,考试方式过于单一,主要是纸笔考试,为考试舞弊提供了可能。现有的考试项目,大多数在考试内容上主要考查考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状况,而忽视了对考生德育、体育、美育等状况的全面考查;主要考查考生的智商,而忽视了情商的考查。如此,不仅考试结果不够全面,纸笔考试的方式也为考生作弊提供了机会。

其次,考试次数过于简化,主要是一次考试,增加了考试舞弊的可行性。现有的考试项目,大多数是一考定终身。考生只要在一次考试中舞弊成功,就能够顺利过关,获取相当的利益,这会大大增加考生作弊的动力。例如,考生只要通过了高考,就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就有机会进入上层社会,而不读大学的人这种机会就会少很多,两者差别悬殊。

再次,考试舞弊的处罚力度过轻,难以起到惩前毖后、警示他人的作用。2004年5月20日,高考前夕,教育部颁布了《国家考试违纪处理办法》,规定只要认定一科考试作弊,所有科目成绩全部作废。这样的处罚力度与以前相比是重了很多,但仍然相对较轻。考生作弊被发现后只是取消了当年的考试成绩,惩罚的威慑力不大,考生作弊成本不高,与作弊成功的诱惑相比,作弊失败的惩罚则显得不痛不痒。现有的规章制度对考试舞弊的惩罚力度不够,很难有效减少考试舞弊行为。

最后,考试代替评价,成为考核人才的唯一途径,是产生考试舞弊的最根本原因。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评价人才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一系列的多方面多角度的程序和活动,既有形成性的评价,也有终结性评价;既有关于智商的评价,也有关于情商的评价。而考试要求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指定的方式和要求解答试题,形成量化的测评数据,主要是一种关于智商的终结性评价。可见,考试是评价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评价需要考试,但考试不能代替整个评价。当前在考试与评价关系上存在着认识不清,相互混淆的问题,不能区分考试和评价的不同功能和不同方法,主要倾向是用考试代替评价,把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乃至唯一的评价指标,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和考生的唯一标准,造成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评价结果被简单、机械使用,评价体系既不科学也不全面。如此一来,考试的作用被无限夸大,人们往往寄希望于考试能够解决人才评价中的所有问题,而考试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难以承担如此重任。人们对考试发挥评价功能的期待的无限性与考试本身评价作用的有限性之间产生了矛盾,时常发出不和谐的音符,这正是产生考试舞弊的最根本原因。

此外,考试舞弊还受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竞争氛围和考试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防治考试舞弊的对策

(一)从考试过渡到评价,用评价的观念和方式改造考试,给考试减负,在全社会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全面、健康的评价体系,是防治考试舞弊的根本途径。

考试是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足以承担起整个评价体系的功能。我们要把考试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用评价的观念和方式改造我们的考试,使其在评价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与发展,强调对人才实行全方位和多角度考核。从考试过渡到评价,也要求考试作出相应的改革和变化:

一是在考试内容方面,要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二是在考试方式方面,要提倡给予考生多次的考试机会,综合应用多种考试方法,改变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

三是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坚决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标准的做法,考试成绩只是评价考生的一项指标,还要考虑考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参考其他评价结果(如学校推荐性评语、考生特长、考生公民档案等),将终结性考试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总之,在从考试过渡到评价的过程中,考试作为评价人才的一种方式,需要和其他的评价方式如考生实践活动、公民档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评价和判断考生学习和发展的状况,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我们还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提倡分类、分项考试,给予学生多次考试的机会;在考试内容上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考查,注重全过程监督与测评。

从考试过渡到评价,会大大削弱考试在评价人才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大大减少考试与考生利益的关联,从而达到为考试减负的目的,这将从根本上削弱考生作弊的原动力。试想一下,如果一名考生,费尽心思,冒着风险,作弊成功,但是,还是不能获得他希望得到的利益,他还会作弊吗?另外,由于整个评价过程考核方式多,参与面广,环节多,时间也比较漫长,考生作弊的成本会大大增加,作弊成功的难度也会大大增加,考试作弊的现象将会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消失。

我们试以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体系为例来说明从考试过渡到评价能有效防治考试舞弊。现有的高校普遍实行“严进宽出”的评价体系,考生只要通过高考,一般都能顺利毕业。这种评价体系过分注重“高考”这一入口关,而忽略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全过程监督和控制,这应该是刺激高考舞弊发生的重要原因。现行的“严进宽出”的评价方式,无异于向所有的考生发送这样一个清晰的信息:只要能够通过高考,毕业就没有问题,这无疑会大大刺激舞弊者的信心。对他们而言,舞弊的成本大大降低,只要一次舞弊成功,就会万事大吉。正因为此,尽管高考考试管理日益加强,对考试舞弊的惩罚也有所加重,但作弊者还是前仆后继,络绎不绝。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高校改变评价体系,实行综合评价,在入口上,改变唯高考分数决定录取的做法,既要看学生的高考成绩,也要看平时学业成绩,还要看学生的道德档案;在出口上,整个大学期间,学生需要接受并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评价,既有智力考试,也有情商考查,还有毕业论文评价等,不合格的学生将会被淘汰出局,即使是真正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也必须全心全意地付出时间和精力,才能顺利毕业。在这种评价体系下,舞弊者几乎是“无所遁形”,根本没有任何机会“混文凭”,只能“无功而返”。这将会大大削弱考生作弊的可能性。

其他考试也是如此,比如职业资格考试,不仅要看考生在入口考试中的成绩,还要看考生在实际职业工作实践中的表现和业绩。即使是考生通过了考试,获得了某种职业资格,如果在随后的工作中不能胜任,有关部门可以随时取消其任职资格。这样也会大大减少考试舞弊的发生。

在给考试减负的同时,我们还要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使考试形式趋向于多样化,给考生以多种选择的机会,从而达到减少考试舞弊行为的目的。比如,高考等选拔性考试可以把考试成绩同中学期间平时成绩和考生综合表现结合起来作为高校录取的依据;自学考试等水平性考试可以尝试实行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结合,平时考试与统考相结合;医师考试等职业资格考试可以实行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实践操作为主;学校考试可以将写论文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理工科考试可以考虑在试卷后面附一页与考试内容相关的答题公式;文科考试可以考虑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等等。考试形式的适当变化也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减少舞弊现象的发生。

(二)积极建立公民档案,争取早日在全社会建立健全诚信体制,为考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考试舞弊的实质是“诚信问题”,也就是考生用欺诈的手段谋取不符合自己实际学习水平的较好的考试成绩。考生不讲诚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存在的社会渊源。我们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以诚信教育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广大考生充分认识到,诚信是做人之根本,是维系社会基本秩序的基础,做人要讲诚信。建议国家为每个公民建立公民档案,该档案应与公民升学、升职、贷款、公派留学、评先等挂钩,公民不讲诚信的行为,将被记载下来,并影响其一生,真正在社会上形成不讲诚信者寸步难行的氛围。我们要通过建立公民档案,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讲诚信光荣,弄虚作假可耻的文化氛围,弘扬正气,打击歪风,使每个公民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精神和道德境界,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为诚信应考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同时,我们要在社会上营造健康积极、有理有序的竞争氛围。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片面、过分强调竞争的社会心态是作弊行为的始作俑者,也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随着社会的多样化发展,价值观念也出现了多元化演变,成才不只一条路,成功更不是只有一种模式。我们要提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出状元”的想法,要反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死我活”的观念,多讲合作,少讲竞争;多谈团体,少谈个人。从小培养公民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进一步化解考试舞弊的思想源泉。

(三)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制体系,加大惩罚力度,让考生懂得作弊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使其不敢作弊。

一是要加快制定《考试法》,使惩罚考试舞弊做到有法可依;二是要采用严刑重典对作弊(特别是有组织的团伙作弊)重拳出击,以儆效尤。考试舞弊是对社会公平、公正秩序的公然挑战,是对大多数公民合法权益的公然侵犯,理应给予严厉制裁。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对科举考试中作弊考生的处罚都相当严厉,考生在殿试时作弊,会被视为犯了“欺君之罪”,不仅自己会掉脑袋而且会株连九族。发达国家对考试舞弊的制裁力度也很大。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美国执法部门曾在国内13个州以及首都华盛顿逮捕了58名在托福考试中作弊的外国留学生,其司法部官员认为,在托福考试中作弊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所有被逮捕的学生都面临阴谋欺诈的指控,如果指控成立,将面临最高5年监禁和25万美元罚款的处罚。相对而言,我国对考试舞弊的处罚力度不够,不足以震慑舞弊者,因此,要加大对考试舞弊的惩罚力度,可以考虑将重大考试舞弊行为定性为犯罪,纳入刑罚体系,对其他考试舞弊行为也要从严从重处理。

(四)要健全考试机构,加强考试管理。我们要加强和完善考试命题、考务管理、考场监考、考试巡视、舞弊投诉及处理等诸多考试环节的管理,还要运用高科技手段,更新、提高反作弊技术,确保考试舞弊不能成功。

[参考文献]

[1]戴家干.历史的抉择与时代的任务[J].中国考试,2007,(8).

[2]江畅.教育考试公正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 社,2007.

[3]邓道玉.论考试舞弊防范对策研究[J].中国考试,2004,(6).

篇(9)

 

1、引言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1]。作为高校图书馆礼仪主要涉及到服务礼仪、社交礼仪二大分支。服务礼仪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的工程。礼仪建设的好,不尽有助于塑造图书馆服务形象,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助于人们沉浸于清新、舒适、幽雅、整洁的学习活动环境中,真正体现环境育人的境界。同时也激励馆员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馆员养成用文明礼貌的语言和得体的举止仪态、谦虚恭敬的态度,服务于读者,吸引更多读者入馆学习[2]。本文通过礼仪服务理念、礼仪服务环境、服务礼仪制度、馆员礼仪等方面探讨礼仪建设,通过礼仪建设,更好地发挥图书馆自身的教育职能。

2、礼仪建设的关键因素及措施

2.1、礼仪服务理念

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程度、读者满意度高低、个人的良好形象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受管理者、服务者是否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把您的事当成我自己事,并形成一种礼仪服务理念,去服务于读者[3]。图书馆礼仪服务实质是从人的服务到服务于人,是展现“互动”的服务,是判断图书馆整体服务和管理水准的首要因素[4]。图书馆要增强全馆干部职工的服务理念, 树立一线服务人员良好的服务形象, 提高服务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修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读者享受更优质的服务,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培养礼仪服务理念:(1)聘请专门教授、专家,为全体员工讲授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人际交流艺术、个人形象设计,如何将端庄的仪表、文雅的举止、得体的语言、整洁的服饰融为一体,使服务操作细节符合礼仪规范。论文参考网。特别对一线服务人员的坐姿、站姿、走姿、各种接触操作服务姿势等在内的礼仪与形体培训。(2)培养学会善于沟通交流,主动接近读者,了解读者所需,养成主动“为书找人”悟性。(3)培养关注读者行为,理解读者需求心理意图,高效地为读者服务。

2.2、服务礼仪制度

礼仪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反映图书馆精神文明制度建设程度的重要指标。由于许多图书馆制定的礼仪制度往往受当时“历史”条件和“本位”管理观念的影响,存在着潜意识冲突和矛盾,如教师的图书借阅数量、时间上比学生成倍增加;教职工进入机房能享受免费优质服务,而学生缺少这种待遇等等问题。由于存在缺陷,服务过程中很难约束和激励服务与被服务者行为,制约着当前管理。为此,应从以下原则制定礼仪制度:(1)依据事实,完善制度和谐与人性化的统一性,达到对内、对外实施的统一。如本馆制度与全校制度相协调,具有适应性。让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调整、协调人际关系,树立图书馆形象。(2)经常借鉴兄弟馆的某些有价值的服务理念和制度,推动制度创新。(3)树立制度渐变理念。因制度是连接过去、未来与现在,是发展的,应具有渐变性。

2.3、礼仪服务环境

图书馆服务环境,是读者最集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服务环境建设好坏将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效率和身心健康。而现实图书馆服务环境布置隐藏着诸多不利于礼仪建设的因素。如服务区域提示应遵守“保持安静”的礼仪标识语,而图书馆未能布置静音区、噪音区,以及指示读者交流、接听或打电话所去区域的指引标志;又如立约礼仪道德内容规范主要从读者角度立约,缺乏对教师和工作人员立约性,使礼仪道德存在不和谐潜因素。为此,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建设礼仪服务环境:(1)环境布置规划上,要整齐划一、错落有致,给读者产生视觉美感,让读者感受温馨。(2)立约性礼仪环境内容上,应具有公平性原则、同一性原则、实用性原则。(3)服务环境与馆文化相结合,形成特色。让读者身入该服务区域环境就能想到所服务范畴。(4)服务环境的设计要以人为本,并具有互动性,适应时代的发展。

2.4、馆员礼仪

馆员礼仪,主要是指馆员与读者交往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完善对读者的尊重和关爱,如微笑服务、仪容仪表与着装礼仪、语言礼仪等[5]。馆员礼仪是图书馆礼仪建设的核心要素。

2.4.1、微笑服务。

对服务行业来说,至关重要的是微笑服务。微笑是服务的通行证,是对馆员服务人情化的完美诠释[6]。微笑不仅是一种表情的表示,更重要的是与顾客感情上的沟通。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微笑服务:(1)学会发自内心的微笑。微笑是一种愉快的心情和一种礼貌和涵养的表现,是一个有修养、有礼貌的人自觉自愿发出的,不应带有任何强压因素。(2)学会排除烦恼,善于利用“情绪过滤”分解和淡化烦恼与不快。有个典古,讲述一位老太太整天都是苦脸忧愁心情,后遇道士,指点她学会换位思考,叫他在下雨天的时候到买伞女儿家;晴天时候到买面条女儿家,这样就看到二个女儿家生意兴隆,这不就开心了吗!后来老太太整天都带着开心晴朗的笑容。(3)要有宽阔的胸怀。在接待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就要馆员学会反位思考,从读者角度考虑,想到事情可能是一种好事,有了好的心境,脸上就会自然出现真诚的微笑。论文参考网。

2.4.2、仪表礼仪。

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包括人的容貌、仪态、举止、服饰等方面。仪容主要指一个人的外貌,即个人装扮和卫生标准,以及与他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文化素质、生活情调等密切相关。良好的仪容能够使一个人每天保持清爽自信的快乐情绪,体现自尊自爱,同时也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其仪容规范要求:(1)穿着应挺直、舒展、干净;鞋袜整齐,鞋底不钉铁掌;并在规定位置佩戴统一工作证;头发要整洁,不留奇异的发型;男士每天坚持刮胡须,男女不留长指甲;注意个人卫生,上班前不吃异味食品。(2)面部仪容修饰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最受读者重视的部位,个人容貌对读者会产生重要的心理影响,其化妆一定要自然、淡雅、简洁、适度、庄重。

服饰是指对人们着装及其所用装饰品的一种统称。从军装到医生制服,几乎每一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制服,以成为人们工作状态的最好形象标榜。一个人的服饰,即:职业着装,更能起到尊重别人,反映个人素质与专业水平。良好的服饰既是工作人员自尊自爱的体现,也是对岗位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事业心的反映和尊重读者的需要。其服饰规范要求:(1)规范馆服。依据图书馆服务特色,制定统一制服,做到着装行为,合体、合理、合礼。馆服它对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协调人们的社会关系,展现和谐的馆文化形象起到重要作用。(2)严禁图书馆工作岗位上,穿拖鞋、着背心,同时避免穿奇装异服;要衣冠整洁,大方得体。

仪态、举止风度。仪态泛指人们的身体所呈现出来的各种姿势,分别表现为动作、表情与相对静止的体态,即身体的具体造型。通过一个人的仪态,可以了解其个人素质,展现个人的气质和风度。举止风度,举止在心理学上称为“形体语言”,是指人的肢体动作,是一种动态中的美,包括手势、坐姿、站姿、走姿、待人接物的方式等;风度是一个人内在实力的自然流露。举止也与着装、姿态联在一起。其仪态举止的风度规范要求:(1)行为要文雅,做到站立端正、上身挺直,坐要坐得优美端正,应坐椅子的2/3,但不可坐在边沿上;行走应轻而稳,昂首挺胸收腹,肩要平、身要直;行走不要左顾右盼,不与他人拉手、搂腰搭背,显示出端庄、稳重、大方;给读者指引方向时,手臂要伸直,手指自然并拢,手掌向上,上身稍前倾,以肘关节为轴,指向目标。(2)举止要要温和、谦恭、庄重,动作要文明。禁止在读者面前吸烟、吃东西、掏鼻孔、剔牙齿、掏耳朵、打饱嗝、打喷嚏、打哈欠、抓头、搔痒、修指甲、伸懒腰等各种不文明的举动,万一出现不文明举动,应主动道歉示意;上班时间不得敲桌椅或玩弄其他物品,不得大声喧哗、打闹、干私活、化妆。(3)静区域管理中,做到动作轻、语言轻,尽量不影响其读者学习。

2.4.3、语言礼仪

言谈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一门古老的艺术,语言的礼仪正是使言谈成为了一门艺术。图书馆员语调的高低、语音的粗细、语言粗暴,都会直接影响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为此,做好语言礼仪可从以下几方面:(1)真诚地交谈。真诚是交谈的基础,是显示一个人的态度。论文参考网。在服务过程中,谁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赢得别人对你的好感和支持,但首先自己应得尊重于别人。如与读者沟通交谈中,做到谈话态度的真挚、平易、热情、稳重,这样沟通交谈会进行得很愉快,双方会袒露心扉,增进情感交流。(2)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假若一位读者想询问微机检索文献操作程序,而该区域馆员正忙碌着而分不开身,并非常礼貌的说:“对不起,请稍等一会好吗?”,读者会感到舒适与理解,相反说 “没看见我正忙着呢?自己摸索吧!”读者会感到反感,甚之产生冲突。在读者服务中馆员语言应多用些 “你好;请,对不起;谢谢,稍等;让一让,你走好,请拿好”等等一些礼貌用语对待读者[7]。(3)学会倾听。倾听是对解决问题,实现语言表达恰当,言简意赅首要因素,也是沟通成功的要素之一。因而要做到,一是集中注意力,真心诚意地倾听;二是要有耐心,不能随便打断别人讲话;三是偶尔的提问或提示澄清谈话内容,给讲话者以鼓励;四是适时给予反馈,表达信息和情感的理解等方法要领。(4)言谈要表情自然,举止文雅。

3、结束语

注重礼仪建设,是建设新时期图书馆文化的需要。礼仪建设不仅关系到图书馆整体素质的提升,显示出团队精神,体现馆员良好的个体素质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但更多地涉及服务功能的发挥和公共形象的塑造,不可忽视[8]。

参考文献:

[1] 礼仪baike.baidu.com/view/69841.htm. 2010-2-9.

[2] 金 燕,朱明. 浅谈新世纪图书馆的礼仪建设[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6):70-71.

[3] 祝 林.专业图书馆礼仪服务初探[J]. 科技信息,2009(2):318.

[4] 耿 筵. 高校图书馆应注重礼仪建设[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116-117.

[5] 钱静敏.浅谈图书馆员的礼仪修养[J]. 2004(3):170-171.

[6] 周 霞 李群. 开展礼仪服务提高服务质量[J].中国医药卫生,2005(8):538-539.

[7]黄宜爱,张若菊. 馆员礼仪建设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6(6):141-142

篇(10)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7/08-0042-04

【作者简介】张婉莹(1988-),女,甘肃庆阳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四部分第六条强调“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该视之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而且在第八条中指出“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化,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1]可见对幼儿发展进行全面评价之重要性。可是从有关幼儿发展评价的文献综述来看,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研究似乎过于匮乏,为了了解具体情况,本文对2002年以来CNKI上30篇相关文章进行整理分析。鉴于儿童社会性发展这一概念的模糊,文章先从基本概念的界定开始。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概念是构成理论的基本要素,一种成熟的理论依赖于对概念明确无误的界定。综观我国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教育的研究,有关概念的模糊与不一致以及社会性内容的不确定, 正是当前困扰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2]至于各家之观点这里不一一列举,为了便于研究,本文引用向海英在《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法初探》一文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这一概念的界定。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了解与初步掌握社会规范, 逐渐掌握社会生活技能、处理人际关系、发展自主性,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有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也因具体概念的界定不一而无法达成统一,概括起来大致包括如下内容:1. 自我系统的发展,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成就感与好胜心、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与坚持性等;2. 情绪情感的发展,包括一般情绪状态、情绪情感的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与兴趣等;3.社会交往的发展,包括交往态度、交往能力(合作、轮流、分享、遵守规则、解决冲突) 、人际关系等;4.品德发展,包括爱周围人、爱集体、爱祖国、礼貌、诚实、爱劳动等( 陈帼眉, 1994)。 [3]本文中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内容便是借用此处的划分。

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是幼儿发展评价的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价值判断的过程,其评价的范围可以是幼儿整个社会性发展的全貌,也可以仅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某个侧面,如幼儿的分享和互助行为、择友标准、道德判断、自我评价等问题。[4]

二、我国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研究的分析

(一)我国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理论基础

实践总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发展。从文献查阅情况来看涉及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研究多是实践操作方面的,理论层面的研究极少,现有研究也只是提供一种理论视角。如冯季林(2007)认为“被评价者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的不同,其社会性各方面的发展也不同,评价应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

(二)我国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内容

1. 幼儿自我系统发展评价

自我系统的发展,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成就感与好胜心、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与坚持性等。幼儿自我系统发展评价就是对幼儿自我系统的发展水平做一客观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幼儿,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从对30篇文献的分析情况来看,我国对幼儿自我系统发展的评价主要集中于对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和自制力与坚持性的发展进行评价,并且多以量化方法为主。姜飞、许晓晖(2009)对幼儿社会自我概念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由于认知的局限,幼儿的自我评价具有权威性与依从性等特点,即幼儿对自己的评价直接来源于教师、父母的评价”,所以教师、家长应慎重评价。 杨丽珠、宋辉(2002)编制“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教师评定问卷”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进行评价后发现,3岁~5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并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但是对幼儿自我系统发展其他方面评价的文章则相对较少,而且经笔者认真研读文献后发现,所搜集到的资料大多不是直接对幼儿的自我意识系统进行评价,是基于研究而进行的评价。

2. 幼儿情绪情感发展评价

情绪情感的发展包括一般情绪状态、情绪情感的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与兴趣等。从文献分析结果来看,研究多是对幼儿情绪发展的评价,而有关幼儿情感发展的评价则相对较少。对幼儿情绪发展的评价总是和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同时进行,目的在于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有研究(张建端,2007)发现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不仅存在性别差异,而且具有年龄特征;连光利、王惠珊(2008)研究发现,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与行为问题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幼儿社会性和情绪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另有研究人员(邓赐平、桑标等,2002)发现幼儿的情感认知和社会适应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可见研究多是首先对幼儿情绪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进行测评,然后在测评的基础上研究两者的相关性。也有单独针对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的,研究者(李香玲,2009)让教师在悉心观察的基础上对幼儿认识自身及他人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等做出合理的评价。还有基于评价本身而进行的研究(胡克祖、杨丽珠,2006),结果表明,教师评价幼儿好奇心时存在一个由好问、喜欢摆弄、敏感、关注未知、探索持久、好奇体验以及反应性和探究的主动性等因子构成的三阶结构。

3. 幼儿社会交往发展评价

幼儿社会交往发展评价包括对幼儿的交往态度、交往能力(合作、轮流、分享、遵守规则、解决冲突)、人际关系等进行评价。从文献分析情况来看,对幼儿社会交往发展评价的研究不是很多,且大抵集中于对幼儿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的评价上,而对幼儿交往态度的评价甚是欠缺。而且对幼儿社会交往发展的评价多是在改进研究方法的过程中进行的,苏玲(2009)以幼儿社会技能表现为研究对象,自行编制幼儿社会技能评定表,并集中测查幼儿在生活情境中社会技能的种种行为表现。

4. 幼儿品德发展评价

品德发展包括爱周围人、爱集体、爱祖国、礼貌、诚实、爱劳动等。由于我国学术界对学生品德测评的可行性、测评的依据以及测评的具体方法等问题众说纷纭,因此评价幼儿品德发展的文章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内容中最少的。其中有对德育评价体系进行宏观思考的,也有从微观层面介绍自己幼儿园品德评价实践的。

(三)我国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方法

从文献分析结果来看,我国学者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进行评价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量表测量等量化评价的方法,问卷和量表是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幼儿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并经过了信效度检验。如苏林雁、罗学荣等人(2002)依据美国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s self - concept Scale , PHCSS),在我国20个单位采样1698例,制定了中国城市常模,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为了进一步完善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方法,不断提高评价水平,充分发挥评价的功效,我国一些学者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法进行了再评价。如张文澜(2003)对儿童同伴关系评估常用的方法(同伴评估、社会关系提名、社会关系量表评定、社会行为的同伴及教师评估、社会行为的行为观察等)进行了析评。

还有些研究是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综述,如赵迎春、张劲松(2008)从情绪认知的评价理论、评价方法(问卷法和实验研究法)及影响因素三方面进行了综述。

除量化评价方法之外,近几年流行于幼儿发展评价中的档案袋法也开始初步应用到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中。如刘志红、王琦(2002)尝试用档案袋的方式对幼儿智能发展、情感和意志品质发展、自我意识和社会性发展进行评价,并对这一评价方式进行了反思。

三、我国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现状与问题

(一)评价的理论基础薄弱

笔者所搜集的文献中,仅有几篇是从理论视角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评价提出了建议,其他均是从实践操作方面研究的。据笔者看,我国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理论基础之所以如此薄弱,可能是由于有关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知识只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被我国学者所关注,再者教育评价是教育领域的三大难点之一,学前教育领域的评价就更不用说。

(二)评价内容分布不均衡

从前面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内容分析情况来看,现有的研究集中在幼儿自我系统的发展和情绪情感的发展评价上,而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和品德发展评价相对较少,尤其是有关幼儿品德发展的评价。

(三)评价方法以量化评价为主

笔者搜集到的相关文章中大都采用量化的评价方法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进行评价,以问卷调查和量表测量最多。而且评价时所用的量表多是在引进国外相关量表的基础上修订中国常模而来,本土化的量表较少。

(四)评价主体单一

从文献分析情况来看,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进行评价的多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及家长只是在专业人员的相关调查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某些或某一方面进行描述,幼儿自我评价更是甚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http:///gongbao/content/2002/ content_61459.htm.

[2][3] 转引:周燕.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1998,(02) :1-7.

[4] 向海英.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法初探[J]. 山东教育科研, 1997 ,(05):37-38.

[5] 王坚红.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77-217.

[6] 陈会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测量《中国3-6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课题总报告[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04):1-17.

[7] 霍力岩.西方学前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及当代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1995,(03):56-60.

[8] 郑名,冯莉.幼儿发展评价方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兰州市为例[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06):9-12.

[9] 严燕华.我国幼儿发展评价研究综述――基于近十五年我国期刊论文的分析[J].当代学前教育,2009,(05):45-48.

[10] 刘彤.1985 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综述:一种期刊文献分析的视角[J] .早期教育,2008,(7- 8):7-10.

[11] 杨朝军.近十年我国幼儿发展评价研究文献综述[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6):36-38.

[12] 冯季林.幼儿社会领域教育评价的后现代审视[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8-10.

[13] 姜飞,许晓晖.幼儿的社会自我概念发展特点的研究[J].当代学前教育,2009,(03):13-17.

[14] 杨丽珠,宋辉.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01):51-56.

[15] 夏小燕.如何开展评价表来培养幼儿的自主管理[J].教育经济研究,2008,(06):84.

[16] 韩春红.教师评价风格及认可程度对幼儿自我概念影响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1-4.

[17] 韩春红.教师评价行为影响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J].幼儿教育(教科版),2007,(03):46-48.

[18] 程志宏.关于幼儿自信心现状及培养策略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3,(7-8):88-90.

[19] 林举卿.5岁~6岁学前儿童自控能力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07):28-30.

[20] 邓赐平,桑标.幼儿的情绪认知发展及其与社会行为发展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01):6-9.

[21] 胡克祖,杨丽珠.幼儿好奇心结构教师评价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J].心理科学,2006 ,29(02):358-361.

[22] 连光利,王惠珊.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与行为问题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02):139-143.

[23] 李香玲.幼儿情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当代学前教育,2009,(04):13-15.

[24] 张建端.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现况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244-1246.

[25]张劲松,孔克勤.幼儿情绪自我调控的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志,2006,20(05):294-297.

[26] 郭俊彬,陈会昌. 幼儿社会技能问卷的初步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22(05):323-326.

[27] 苏玲. 幼儿社会技能评定表编制与技能表现现状研究[ J]. 赤峰学院学报, 2009, 25(06):166-168.

[28] 周云凤.浅谈幼儿品德教育的多维评价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2):128.

[29] 吴新颖,何长山.构建学前教育德育评价体系的思考[J]. 理论建设,2005, (04):37-39.

[30] 姚远,樊宏宇.近20年学生品德测评研究的回顾[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01):103-107.

[31] 苏林雁,罗学荣等.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01):31-34.

[32] 杨莉君,康丹.2-3岁幼儿自我概念教师评定量表的编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02):103-107.

[33] 张元.4-6 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的编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01):42-44.

[34] 王惠珊,张建端等.中国城市幼儿情绪及社会性发展量表标准化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03):271-274.

[35] 张文澜.儿童同伴关系评估方法析评[J].幼儿教育, 2003,(15):6-7.

[36] 王海梅.评价儿童社会技能的方法[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8,(05):59-61.

[37] 刘志红,王琦.幼儿个性心理素质档案的构建与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5(04):50-53.

[38] 赵迎春,张劲松.儿童情绪认知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02):199-201.

上一篇: 试卷管理论文 下一篇: 网络安全小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