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0: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微电影广告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植入广告的概念
“植入式广告”(ProductPlacement),是指把产品及其服务具有代表性的视听品牌符号融入影视或舞台产品中的一种广告方式,给观众留下相当的印象,以达到营销目的。
电影作品中的植入广告,从开始出现以来,就隐藏在电影情节中,以电影情节或画面为载体,同电影融合在一起。从而以不知不觉的方式或有意的方式将产品或品牌所代表的象形或符号传递给受众,从而对某产品或品牌起到宣传作用。
二、电影作品中植入广告的发展及其特点
自电影作品中植入广告最早在1929年的卡通作品《大力水手》中出现以来,其发展经历了从出现到成熟几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自身特点。严格来讲早期的植入广告并不能称之为广告,广告是广告主以有偿的方式进行的,而早期的一些植入广告而多是无意出现在电影中的,有无意、低涉入等特点。
随着一些导演以赢利目的开始有意在电影中植入广告,如斯皮尔伯格在多部影片中对植入广告的商业化运作,植入广告开始迅速发展。中国的电影导演如冯小刚等也开始在自己的影片中大量引入植入广告。这时的植入广告具有一定的规模,植入形式也趋于成熟。
进入21世纪,由于好莱坞大片对植入的更多使用,植入广告受到各种媒体的关注,2002年澳大利亚还创办了植入式广告奖,进一步推动了植入广告的发展,电影植入广告形成了一种新的商务模式,许多广告企业也纷纷进入涉足这一新的商务模式,出现了专门负责拍摄的公司和专门负责联络的公司,这样,电影植入广告呈现专业化的特点。植入广告的形式也从最初的道具和背景,发展到了《穿prada的女魔头》中直接将品牌名称放入电影名称,电影体现品牌个性的阶段。
三、植入广告在电影中兴起的必然性
通过对近年来广告业的发展和电影业的发展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广告主还是电影制作方均需要植入广告。
广告主需要植入原因归为以下三大矛盾的必然结果:1.传统广告高投入与低回报之间的矛盾;2.受众广告麻木与广告主广告轰炸之间的矛盾;3.广告媒介无广告趋势与广告主必须广告之间的矛盾。
由于电视媒介赢利模式单一,广告收入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各大电视台都大幅提高广告价格与广告数量,单个产品或品牌想要吸引观众的眼球必须投入巨额的广告费用以及保证足够的广告数量,这样一来广告主传统广告投入就相当高,然而企业广告竞争的结果就是媒体上过多广告,所引发的广告主回报低以及受众的广告麻木。而近年来收费电视的趋势日益明显,收费电视重要的特点就是不再插播广告,然而广告主又必须打广告,这样,就必须有一种既不影响节目进程又能对产品或品牌进行宣传的新型广告形式。植入广告就是这样的一种广告,它是通过一些在大众中播放或者被大众阅读的电影、电视、手机、网络游戏、报刊杂志、文学作品甚至是活动平台等等载体中,以节目或作品的某个内容涉及到被传播的对象,所形成的广告效果。可见植入广告的广告内容与媒体作品二者是融合在一起的作为一个整体的产品打包面向观众的。观众想要欣赏某一节目内容就不可避免地看到某个植入广告。
从电影生产者的角度看,电影植入广告可以减少或消化其电影投资成本,甚至可以收回投资成本,进而减轻投资方的压力,给电影生产者带来较高的收益。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影的投资规模迅速增长,电影产业面临较大的压力,外加上互联网等的发展使得人们观看电影的途径发生较大的变化,电影院不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单靠票房收入不足以维系高额的制作成本。中国电影盈利模式也较为单一,其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资金方面的问题,商业化运作也使其选择了植入广告。超级秘书网
四、电影植入广告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从电影制作的角度讲,植入广告不能破坏了原有的电影艺术性。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它承载了提高人们审美和娱乐享受的责任,同时它有着自身的商业性,是技术、商业娱乐、艺术等的统一体。影片如果因为过多植入广告而影响了整体效果电影就会打大折扣。植入广告应注重广告信息与电影场景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应是两者的高度契合,要做到植入得自然,让观众在不反感甚至是愉悦的情况下接受商品信息。
第二,从广告主角度讲,植入广告应在同载体合理结合的前提下尽量突出。由于电影的情节和境头很多,每个植入广告持续的时间可能只有几秒,甚至是一闪而过。而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会有选择的聚焦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上。因此电影中的植入广告面临着被忽略的危险。企业不能为了植入广告而植入广告,更要注重效果。最好选电影中的关键镜头,与主角上镜密切相关的环节点或是情节。
第三,广告主应懂得保障自己的利益。由于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很多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时间长,从制作到播出这段时间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很多电影在制作完成多年后,还不能播出,甚至有些电影最后根本就不能播出。可能等到电影上映,企业的广告策略或产品都已经发生变化。因此企业在进行植入广告时,要选好电影和导演,要注意通过合同保证自己的利益,可以分时期付款,每达到一个阶段付一定的费用,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植入广告的投入,减少风险。
参考文献:
[1]陈平平卢明浩:电影植入广告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电影文学,2009年第16期
[2]关雅荻:当电影沦为广告作品——中国电影植入广告的利与弊[J].电影艺术,2009,(02)
1 微电影的本质特征及其盈利的可行性分析
微电影在我国的具体出现时段可以追溯到2006年,雅虎电影广告《来世前生》(张纪中),《阿虎》(陈凯歌),即可将之视为微电影的雏形。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及发展,微电影拥有了更加广泛的受众群体,在2010年由中国电影集团投资拍摄制作的《老男孩》,凭借其故事性及情感渲染力,一经在优酷土豆等自媒体平台中上线,即收获不俗的点击率,社会影响较为深远。对《老男孩》这部微电影进行探究,其在具备微电影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凭借微投资及品牌广告的植入,实现了微电影的大幅度盈利,并使业界开始认识到微电影的独特商业属性及价值,对后续的微电影制作给出了示范和模板。
2 自媒体时代微电影传统盈利的方式及要点探究
2.1 深挖广告盈利模式,推行微电影广告定制
在微电影的具体形态上,由于其具备了较高的性价比,使得微电影成为众多品牌及商家青睐的品牌营销手段之一,相应地,广告盈利成为微电影获取盈利收益的最为主要的形式。在传统的广告盈利模式下,容易使微电影的内容与广告营销在匹配度上表现不佳,进而使微电影在人们的认知上等同于品牌广告及宣传,最终不利于微电影盈利模式的持久化。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要看到,微电影盈利方式的主要模式及盈利来源仍然是广告植入带来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微电影本身具备了电影的一些基本特征及表达诉求,在广告的植入上不能过于生硬牵强,以免对微电影的艺术性带来损害。在此背景下,微电影广告定制可以在发挥微电影营销优点的同时,又给予观众较强的微电影艺术审美感受,使广告盈利这一模式在形式的包裹下,实现双方经济收益的和谐并存[2]。
在微电影广告定制上,应注重广告植入的艺术性及恰当性,使微电影在达到广告宣传及推介的过程中,将微电影所应涉及的电影艺术要素及内涵和盘托出。具体地说,微电影广告定制应遵循以下几个要点。
1)微电影拍摄制作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品牌商及广告商,这也是微电影得以启动及拍摄的基础
资金。
2)微电影在品牌资金的辅助下,应围绕品牌投资方,进行微电影剧本的创作及编撰,在此过程中,要在突出电影的故事性的基础上,将品牌的卖点融入到微电影剧本及情节中。
3)在微电影的演员选择上,应重点突出品牌赞助商产品的气质及营销方向,选取与之相契合的微电影演员,借助微电影拍摄镜头,将品牌赞助商的产品特点加以呈现。
4)在微电影的表达上,既要通过故事讲述及场景转换,将广告品牌的文化内涵进行揭示,又要注重在情节流转中,让观众情绪及感知沉浸其中,引导观众产生购买欲望,最大化地发挥微电影故事、资金、营销、购买欲引领等方面的作用。
2.2 借助自媒体,注重话题营销及口碑营销
在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途径更加多元化,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加快捷,在微电影的盈利上,远程教育论文应注重通过话题营销及口碑营销,使微电影的艺术性及商业性得以进一步展示及融合,从而在受众群体的主动扩散式营销中,为微电影盈利模式的拓展做好铺垫。具体到微电影的拍摄及传播上,制作者通过采用DV,摄影机等器材,在画面、镜头、画质、宣传等各个流程的辅助下,为微电影受众提供电影的观感,而凭借其短小精悍的艺术特点,在其中融入一些较为新颖及独特的话题,可以激发受众的重复观看欲望,在此过程中,借助于话题营销及口碑营销,微电影可以实现二次营销,在日益攀升的点击率下,微电影可以寻求与广告赞助商的多次利益分成,实现微电影的深度盈利。
在微电影话题营销上,较为成功的案例是凯迪拉克的宣传短片,该短片主要是借助于微电影这一形式进行传播,为便于微电影话题营销,微电影拍摄人员及制作人员将该微电影进行了进一步细分,将之分为预告片、微电影正片及微电影花絮三个部分,在每个部分的推出时间上留存一定的空间,在自媒体的辅助下,如网络、微博、微信等,实现了预告片《一触即发》点击量过亿,微博及微信转发量仅10万次的传播效果。接着推出的微电影正片《66号公路》,由于之前的话题营销,在传播的速度及分享的次数上实现了几何式增长,而通过凯迪拉克官博及社会名人微博的深入介入及推广,最终使凯迪拉克微电影实现了点击量过2亿,自媒体转发量超过26万的营销成绩。
3 自媒体时代微电影多元化盈利路径
3.1 微电影版权费用及微电影自媒体影院院线
盈利
自媒体时代下,微电影现仍以广告收入为主,在传播平台上倾向于免费及公共媒介,而随着微电影拍摄及制作水平的提升,微电影本身具备了较为浓厚的电影审美及营销价值,这就给微电影的版权费用收取及影院院线盈利提供了契机。例如,在《灵魂中转站》(宁财神)这一微电影营销上,借助于版权费用收取,该微电影即从视频网站中获取了近100万元,从而在成本回收的基础上,实现了盈利。而在微电影影院院线的盈利上,腾讯视频、乐视视频、PPTV等几家视频网站致力于创建的微电影“网络院线”,借鉴采纳了传统影院院线的分账模式,可以对微电影进行整合营销及传播,增加其盈利的深度及广度。
3.2 通过微电影电视频道及其他营销渠道增加盈利值
在有线电视传播中,单一化的广告植入已经造成了电视媒体的审美疲劳,而“专业频道”,如美国的“科学探索”“国家地理”等,给予微电影营销一些有益启示[3]。微电影也可以通过设置微电影电视频道及网络频道的方式,通过特定输出微电影产品,拓展微电影的盈利来源。此外,微电影网络付费点播、移动终端设备线上线下运营、交通工具及楼宇电视的传播、微电影节(展)专项展映等,也可以给微电影的盈利提供更为多样的选择,使微电影的盈利值在更加多元的渠道下整合汇聚。
4 结束语
毋庸置疑,微电影在后续发展上有着广阔的空间,其盈利的幅度会越来越大。在微电影盈利方式的拓展上,传统的广告赞助及植入的方式仍不可或缺,更为多元的版权营销、话题营销、影院营销及电视流媒体营销所占据的份额也会逐步提升,可以说,微电影随着电影行业的蓬勃发展,必将在商业化的进程中愈走愈远。
参考文献
首先对营销性微电影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营销性微电影与植入式广告、传统网络营销方式的差异进行了辨析;营销性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本章通过营销性微电影的产生及其发展阶段详细分析了营销性微电影的发展过程。第三章营销性微电影的传播机制,在详细分析营销性微电影传播要素的基础上,对营销性微电影的传播模式进行了探讨。
本文认为,营销性微电影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得益于其裂变式传播这一基础模式。虽然,在具体的案例之中营销性微电影可能以媒介联动、线上线下互动等具体形式传播,但良好传播效果的取得都离不开裂变式传播这一基础模式。本章还对营销性微电影之所以能够实现裂变式传播的传播动力进行了详细分析。第四章营销性微电影发展态势及应对策略分析,以SWOT态势分析为模型,详细分析了营销性微电影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在此基础上,为营销性微电影的发展提出了些许可行性建议。
微电影广告初探
由“微博”引领的“微时代”下正孕育出一种不可阻挡的广告趋势:微电影广告。近两年微电影广告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态势,激发不少业界和学界的人士探讨的热情也让笔者看到了研究的空间与价值。本文以传播学为主要学理背景,综合广告学、营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理论,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个案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微电影广告进行探究。重点在于分析归纳微电影广告的创意方法,突出挖掘微电影广告创意中的要点,再配以受众态度调查验证微电影广告创意的实效性,最终为探讨如何强化受众态度提出若干可行建议。笔者结合了影视广告、文学写作与影视剧作的构成要素,创新地整理出微电影广告的九个创意发想点,包括:主题的提炼、价值观的唤起、题材的选择、矛盾的设计、结构的安排、人物的塑造、道具的运用、场景的设置和音乐的烘托。再根据这些发想点的性质归纳出微电影广告的三大创意要素:品牌理念生活化、品牌呈现故事化、产品使用情境化。微电影广告的创意功能在于制造内容上的差异与吸引受众关注,创意目的则是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构筑在受众的心理层面上对品牌和产品的情感认可和理念趋同,提高广告的艺术审美价值,制造品牌和产品在受众脑中的深刻印象。以益达《酸甜苦辣》广告为典型个案,笔者通过一个百人问卷调查和对广告视频的观察调查来了解受众对微电影广告的态度,以实际的数据来证明微电影广告创意的有效性,态度调查结果表明:广告创意对影响受众形成对广告正向积极的态度有效,一定程度上还能改善受众对品牌产品的原有态度。但是受众态度中的行为意愿成分相对认知和情感表现得较弱,这说明受众的态度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基于此,笔者对强化态度的对策做出几点思考,从广告创意、营销手段、媒介投放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可行建议。
2010年,随着微博在中国的兴起,微文化开始流行,我们这个由Web2.0所催生的新时代,也被称为微时代。而此时,微电影也如“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样在各大视频网站火爆起来。作为中国首部微电影,《一触即发》可以说是企业利用定制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的第一仗,而且是漂亮的一仗。强大的明星阵容、惊险完整的故事情节、宏大刺激的飞车场面,这部无论从主演、导演到资金投入都可谓是大手笔的凯迪拉克定制微电影《一触即发》,着实“触动”了广大网民的转载和共享“神经”,为凯迪拉克带来了良好的品牌口碑和直线上升的销售业绩。从此,微电影便一发不可收拾,支付宝定制微电影《郑棒棒的故事》、佳能相机定制微电影《Leave me》、三星手机定制微电影《纵身一跃》、海尔卡萨帝定制微电影《谁的爱填满冰箱》……企业定制微电影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一、微电影营销的界定
微电影作为2010年才刚刚兴起的新鲜事物,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都没有对其定义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按照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秒-300秒)放映”、“微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这个定义相对来说是比较全面和详细的。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定义微电影营销是以微电影这种新形式为载体,将品牌和产品诉求融合在故事里、主题就是品牌核心价值观,依靠情感打动网友并由其自发自愿进行传播的新型营销方式。
在传统的营销方式中,企业只是将产品或品牌信息生硬直白地添加到广告中,向消费者“硬”性推销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然而,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E时代,这种简单的产品营销方式,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抵触心理,从而降低企业预想的广告效果。而且,这种传统的营销方式只是一种针对消费者的单向传播,并不能得到消费者的即时反馈,商家也就不能根据反馈及时地调整企业整体营销策略计划,最终不利于产品或品牌的推广。然而,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方式,通过讲述一个情节完整且紧紧围绕产品或品牌信息的故事,以有趣、新奇的故事情节在网络这个平台上播放,吸引广大网民的注意力和兴趣,并通过广大网友自发自愿的转载和传播,使得产品及品牌信息像“病毒”一样得到迅速及广泛的传播,从而迅速扩大企业影响力,以几乎是零成本的传播方式,取得成千上万倍的传播效果。
二、病毒式传播成就微电影营销传奇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提出的六度空间(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你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个理论随后被在互联网上得到了证明。Facebook、人人网等SNS社交网站正是得益于六度空间理论,帮助人们在互联网上建立社会性网络,才得到了迅猛发展,并显示了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和营销价值。病毒式营销就是一种以此为基础的互联网络营销方式,它利用更为便捷的“口碑传播”,使信息像病毒一样高效、迅速传播,这种自发进行的、几乎为零成本的营销方式,常被企业用于产品及品牌推广。而微电影在网络上被广大网友自发自愿的广泛传播,也正是对病毒式营销的精准应用。
根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上升到18.7个小时。互联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而互联网的互动性和分群现象,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分享观点、价值,并进行交流和沟通,形成了“一传十十传百”的病毒式传播,这些为微电影的发展传播提供了厚实的土壤。
现代人生活的快节奏与多元性,催生了人们空闲时间的零散性。而微电影的特点就是小而简洁,便于人们观看,它可以在现代人零碎的时间里传递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是紧紧围绕产品及品牌信息,而其尤为突出的优势是微电影既能满足企业的品牌宣传需求,又能满足受众的娱乐休闲需求。在Web2.0时代,互联网的受众多为年轻的中青年,他们追求个性张扬、喜欢与众不同而讨厌填鸭式的生硬灌输,而病毒式营销成功与否的关键,就是“病毒”的制造,即你提供的信息要有趣、有价值、简单且易于传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爆炸式”传播效果。微电影正是以其或娱乐休闲或刺激或新奇或简洁的故事情节满足了网络受众的需求,并借助当前视频分享网站一键转载的便捷性、微博的链式传播及SNS网站的庞大社群关系,触动网络受众的“分享”神经,达到微电影的病毒式传播效果传播,这其实也反映了当代受众想要得到自我认知和社会互动的心理特征。正是病毒式传播原理,成就了微电影营销的传奇。而凯迪拉克定制微电影《一触即发》在网络上的迅速传播以及其带来的销售奇迹,都是对此的最好演绎。
三、基于3C理论的微电影营销
在营销学领域,企业营销理论由最先的4P(Product、Price、Promotion、Place)理论,不断发展改进为以消费者需求中心的4C(Consu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理论、以关系营销为核心的4R(Rlevance、Rspond、Relation、Return)理论,一直到最近的3C(Celebrity、Content、Community)理论。可以说,营销理论是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几种营销理念还存在着实质上的关联,以顾客的需求为核心来设计产品或者营销模式始终是企业营销永远不变的真理。
>> 读书应求效应 央视广告应更注重民生效应 美元贬值的内外因素、目的及衍生效应 网络涉腐舆情的发生模式、衍生效应与治理创新 衍生效应下新产品推广微博话题的传播研究 论国内开发区的发展路径及衍生效应 关于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共生效应的探索与思考 浅谈爱生效应 植入式广告与电影的相生效应探析 他的保单应生效 大众传媒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共生效应 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共生效应 乳品企业内控与市场营销策略共生效应分析及构建 供电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共生效应 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共生效应探讨 论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共生效应 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共生效应 浅谈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共生效应 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共生效应 试析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共生效应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沈浩卿.未来中国电影的三大主流趋势[EB/OL].(2013-12-12)[2015-09-01].
一、导论
凌乱俏皮的短发稍稍遮住眼角,头微仰,明显素颜的脸庞却依然白里透红,微微笑弯的眼睛,嘴上叼着一张白色纸巾,浅黑色的围巾,背景好像是自家饭厅,看起来相当随意自然。这是个年轻女明星的自拍头像,被贴在女明星自己的微博上作为她的微博头像(台湾著名主持人大S于2011年7月5日上传的新浪微博头像)。此图令人惊讶的是,明星微博头像使用完全素颜、家居服饰且叼着不知名白色纸巾的形象作为“销售”明星微博的策略,她邀请受众的注视。这是一个新的明星形象,意昧着一种新的明星制度的建立,而此形象并非零星少数,我们可以看到在最近的3年间,也就是大约从2009年开始,这样的明星形象开始在大众媒介特别是微博媒介的内容中出现,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本论文的研究焦点即集中在微博中所呈现的新明星形象。选择微博作为关注焦点,主要是因为微博是一个在近年急速成长的新媒体,在其内容中充满了各色的明星形象。iResearch推出的网民连续用户行为研究系统iUserTracker数据显示,2012年4月中国微博日均覆盖人数达到4610万人,日均网民到达率高达19.8%;2012年4月微博月度有效浏览时间达24583万小时。据bShare5月的分享数据显示,微博平台还在不断的升温,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四大微博的排名就达到总分享量的36.41%,这说明有1/3的社会化信息被分享到了微博平台,这一数据也正以阶梯的方式递增,因此微博平台名副其实的成为了社会化分享最大的“终端平台”。(以上数据出自中文互联网数据研究资讯中心)由此可以看出,微博的成长迅速,市场竞争激烈,并且日益渗透大众生活,“成为明星进行自我推广的平台之一,目的同样是获得更多的曝光率和支持者”。
微博的兴盛亦可从广告营收中窥出端倪,微博用户的迅速增长使大批投资者纷纷涌入微博领域,手机微博广告、自定义页面背景广告、软文广告等广告形式纷纷出现。iResearch推出的网络广告投放监测研究系统iADTracker数据显示,2012年4月热门行业品牌网络投放媒体选择在微博等社区网站投放的预估费用达7183万元。(以上数据出自中文互联网数据研究资讯中心)为此,明星更是设法诉求在飞速发展的微博新媒体中占领一席之地,以期获得大量的资源或利益。
由此可见,这个以名人明星为主要推销对象,不断实现人与人、平民与明星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关注”与“被关注”的微博,已在中国网络中站稳脚步,成为一种新的媒体类型。如同夏青所说,“明星”是商业主义在文化领域渗透扩张的结果,是20世纪大众文化工业崛起的副产品。现代消费主义社会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明星文化的繁荣。大众文化成为了群星闪烁的世界。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消费欲望和文化消费心理,明星以及相关明星产业相继诞生并在大众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植根发展。明星利用媒介完成自我宣传,媒介也利用明星带来丰厚的商业回报。
本文主要探讨,在消费文化的框架中,微博与纸媒的明星形象是否具有差异?随着时间的演变又有哪些改变?最后希望能将其差异的意涵有所分析。
二、明星形象的建构
在探讨微博中所呈现的明星形象之前,我们必须对明星形象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解。据说“电影明星”一词最初是由法国魔幻电影大师梅里爱和路罗斯成立电影制片公司时率先使用的,1896年他们对能够获得电影票房价值的电影演员冠以“电影明星”的称呼。 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的兴起,“明星”也跨越电影史的意义,不再是电影明星的专利,尤其在当下社会,“明星”一词超越了其原初含义更多被指认为娱乐界的“名人”,本文以微博的视角出发,因此进入研究领域的对象即是明星的发展含义,即明星为娱乐界“名人”,特别是微博粉丝数量庞大的名人。
2.电视平台的媒体特性与电视电影的美学选择
3.电视电影十年与观众——从电视电影十年最受欢迎的十部影片谈起
4.稳中求新 2008年电视电影综述
5.电视电影的五力竞争模型与企业竞争战略——以“天禾兄弟”公司为样本
6.电视电影类型片概观
7.电视电影的发展战略及其叙事策略
8.中国内地电视电影的生发与“终结”
9.电视电影的艺术特征与特点探究
10.中国电视电影的启动和发展
11.试论电视电影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12.电视电影的表现方式与艺术特征分析
13.电视电影:前景与途径
14.2010年中国电影剧作形态分析——兼评影院电影与电视电影
15.电视电影1000部盘点
16.论电视电影的艺术流变
17.从电视电影到数字电影
18.电视电影中类型创作的探索与尝试——从《火线追凶系列》看吴峥的剧作风格
19.电视电影:再论两个“标准”
20.系列故事和故事系列——电视电影系列片概述
21.寻求电视电影可持续发展战略
22.2007年电影频道电视电影研讨会综述
23.美国电视电影发展概述
24.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5.怀旧·类型·英雄主义——析电视电影《火线追凶系列》的品牌化策略
26.2006年电视电影综述
27.论电视电影的题材选择与创新
28.中国数码电视电影的现状思考
29.中国电影的角色错位——论电影与文学、电视的关系
30.究竟是电视还是电影——电视电影理论定位初探
31.电视电影十年概要
32.逆流而上——邢原平和他的电视电影剧作
33.浅析中国电视电影艺术的个性化创作
34.作为传媒的电影和作为产业的电影
35.1999—2009:电影频道拍摄电视电影工作汇报
36.透视十年中国电视电影中的家庭叙述与价值生产
37.电视大众文化视域下的电视电影题材选择特征探析
38.聚焦:平台之间的游移——电影、电视、游戏与媒介融合
39.“碎片化”语境下电视广告发展的“聚”挑战与“微”契机——兼析“益达”《酸甜苦辣》微电影广告
40.电视电影生存何为
41.茶杯里的风暴:电视电影喜剧片的形式、功能与趋向
42.关于电视电影的概念
43.电视电影——拓展影视文化的生存空间
44.电视电影的反类型策略 以警匪类型电视电影为例
45.电视电影的十年一梦
46.基于影视艺术传媒整合下电视电影的传播方式研究
47.电视电影独特的观赏视角与审美体验
48.美丽的人,美丽的事——杨亚洲电视电影分析
49.电视电影吹毛求疵录
50.在类型中寻求突破——张冰电视电影编剧分析
51.影视合流中形成的新型艺术形式——电视电影
52.评析国产电视电影的艺术创作表现
53.美国电视电影的发展与现状
54.人物、情节、时代:电视电影的价值空间
55.论电视电影的表现方式与艺术特征
56.考察与评价电视电影的一个特定视点——第十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电视电影评奖综述
57.边疆故事——电视电影中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
58.中国内地电视电影文本创作、媒介传播与观众接受发展困局
59.从香港经验谈内地电视电影走向
60.区域化:电视电影传播与发展的新探索
61.从渠道到内容 从内容到IP 综艺大电影与多屏融合时代的电视发展
62.“电影电视”:一种新文体的诞生
63.电视电影:探索类型片的商业美学特征
64.一种尴尬的存在——中国电视电影的辩证图景分析
65.浅析中国电视电影艺术的个性化创作
66.抗战题材电视电影的边际突破
67.电视电影的表现方式与形态特征刍议
68.中国电视电影的叙事规则与文化特征
69.电视电影草创之初
70.论电视电影的发展流程
71.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奇幻电视电影研究——以IMDB评分排列榜上的奇幻电视电影为例
72.电视电影的传播形态与审美特征分析
73.破障见智:因全媒体时代中国电视电影的存在基础变化而收获的启示
74.中国电视电影形态特色的思考
75.论电视电影的产业格局和制播特点
76.浅谈电视电影中演员的表演艺术特点
77.中国电视电影生存之境
78.亲历电视电影七年
79.温情的现实——朱可欣电视电影剧本的风格、技巧、特色
80.近年电视电影的现实关注与文化立场——以第十七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电视电影奖参评作品为例
81.受众与影视品牌战略发展的民族化思考——北京电影、电视观众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82.透过两个“标准"看电视电影
83.现实主义是电视电影精神品质的基石
84.喜剧类型的选取与混搭——励志喜剧《糖豆八部》在电视电影贺岁周中的呈现
85.从第15届大学生电影节管窥当下电视电影的缺陷
86.为中国电视电影把脉
87.电视电影的创作管理及运作机制
88.电视电影形态特征浅议
89.基于电影和电视视角的“媒介四定律”理论探析
90.试析电视电影的生存空间
91.TELECINE——电视电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上)
92.思考电视电影
93.简论当代电视电影艺术的生势
94.电视电影创作值得注意的问题
95.我国电视电影的特性研究
96.“跨媒介”视野下的电影叙事二题
97.电视电影三字经
关键词 浅析 特步 新媒体 营销策略
目前,国际体育产品正日渐涌入国内市场,势必给国内体育用品行业带来新的冲击。特步作为国内体育用品行业的典型代表,就新的营销策略,笔者认为正是借助知名媒体品牌合作,推广“时尚运动”的理念,使目标消费群体接触广泛的网络媒体,提高品牌影响力。
一、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一)营销策略
营销策略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一企业或者经营性的公司为推广、推销其产品、服务等实施的一系列方式、方法、手段、思想等有形的和无形的内容的集合。
(二)新媒体
新媒体是在高科技术革命冲击下的一种前沿媒介,不再只拘泥于传统电视广告、报纸于一体的旧媒体时代的传播介质,它融合了网络、媒体、电视广播、新的APP软件。
(三)特步的营销策略
笔者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特步公司的营销策略,其公司采用重点突出自身产品的优势,独到新颖、吸引受众目光、提高营销业绩的策略来巩固自身的体育地位。而新媒体营销手段,无疑对其产品的销售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二、特步旧媒体的营销策略
对于隶属于福建地区的一家体育用品特步公司于2001年出现,刚起步的特步通过大量纸质媒体―报纸、杂志、海报等的发行来刊登特步的信息让内陆人知晓,为此打开了门路。随之,特步为了加大对品牌宣传不断运用媒体技术,强制性在电视节目上方插入简短精炼的宣传,但因为这种广告植入只有在人们忽略电视内容才会悉心品读并去关注特步,其效果不佳。
三、特步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一)特步微博、微信等的新媒体策略
特步专门开通官方微信、微博来积极推广其旗下产品,通过与粉丝私信互动从而加深人们对特步产品的认知,熟知特步产品的性能,为特步产品打开更加广阔的销售途径和市场。通过微博关注对粉丝发放奖励、微信朋友圈更新对转发者发红包奖励等,这点极大地提高了特步的知名度并为其本身获得了广大好评。
(二)特步动态广告宣传、综艺赞助的新媒体策略
特步公司讲求从战略角度出发去积极地推动产品营销,运用动态的明星运动广告来展现特步体育产品,扩大产品的知名度。而且在代言同时插入广告语对特步品牌加以定位的宣传,能够在消费者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建立体育品牌的良好形象。同时,荧幕广告、综艺冠名策略增加潜在消费者,无形之中勾起很多观众的购买欲,这可以对其品牌的促销起到很好的推动效果。
(三)电视剧、电影的植入,加大了特步营销率
特步对当下很流行的电视剧和深获人心的电影中间接性的植入广告和图标,直接推动在市场营销中的效率。最近流行的《一生一世》电影中,可以清晰看到特步logo,这不仅是特步对电影内容的宣传,更是对特步品牌自身的宣传,不仅在与观众的互动上增加了信任感,同时提升了经济效益,对于特步这样的品牌企业来说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四、特步新媒体营销策略的实施成效
(一)特步运用新媒体营销策略提高了收入
据不完全统计,特步企业在2007年正式上市进入国内体育用品行业,开始大范围大规模的采取新媒体的营销策略,并在不超过5年的时间里成为国内体育产品业里销售量市场占有率前三甲。加上2008年奥运会的契机,体育产业迅速蹿红,特步公司更是加大了对新媒体营销策略的大步推广,给特步带来了最直观的经济收入。
(二)特步新媒体策略带来更多的市场信息
特步利用新媒体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在现代体育用品行业中发挥越来越有犀利的优势。新媒体传播给特步带来了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信息,更加方便了特步的改善和调整。与传统的媒体方式相比,不仅在信息的传播上体现出高速准确的效果,而且在潜在消费者的影响中也起了很快的沟通性能,在科技中直接与消费者对话,加速了特步品牌特色。
(三)特步新媒体策略加速了品牌形成
特步积极赞助各类赛事,使得新媒体传播把特步推上了另一个高峰。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给行业内不少体育品牌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为了应对竞争,特步在2009年还与天娱娱乐传媒公司签订协议,利用人气明星做代言人,冠名赞助快乐女生等知名艺人全国巡演,在最快速有效的时间里借助快乐女生的人气提高特步品牌的知名度。
五、结论与建议
(一)特步采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加深消费者对特步产品了解,为特步产品打开更加广阔的销售途径和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二)特步采用的新媒体策略,提高了特步的品牌影响力,赢得广大观众的信赖,拉动隐型消费者,促进特步营销。特步运用新媒体策略同时应注意其存在的弊端,有效地避免,并将新媒体策略的优势更加有效地放大,将对特步公司的经营创造又一新高。
参考文献:
微电影,毕竟还是偏向电影制作多一些,不论是用于商业广告,公益广告,或个人理想的具象化,都脱离不开“电影”二字。而电影,向来是艺术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微电影的艺术形式感在我眼里占据的比重是非常大的。而艺术永远脱离不了技术基础,无论是美术,音乐,写作,还是种种,艺术的范围广含之大,都建立在技术精湛的前提之下,这就是为什么近几年国家提倡“匠人之心”,我也想从最为基础的方面和最抽象的艺术形式方面来实现电影行业中的“匠人之心”。
一、剪辑技术
说到剪辑技术必然是要知道蒙太奇手法的,蒙太奇手法原本来自于建筑术语,意为——脚手架,之后延伸为构成,装配的意思,放置电影中我觉得是人们掌控时间的一个很微妙的手法,我们可以运用蒙太奇手法肆意的改变时间,人物,地点的顺序,营造神秘且丰富的内容,通过错乱人们的感官来进行大脑皮层的精神冲击,这是很美妙的。我开始对蒙太奇手法感到迷恋是起始于王家卫先生的《春光乍泄》,于是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当时懵懂,实在不明白便又查了许多资料,发现蒙太奇含义之广,但最重要的是在此手法之上表达哲学方面深层次的含义才算运用的巧妙,既要流畅不显突兀,又要让人们从情感的潜意识里认同,于是乎,技术便上升到了艺术的层次。我曾认为蒙太奇只是单一的剪辑总称,只是事物与事物的叠加,单是做了加法。引申到了艺术,哲学层面,也就是爱森斯坦所描述的蒙太奇。我在搜索文献的时候便看到这样一段话:普多夫金强调蒙太奇就是一系列叙事元素的叠加;而爱森斯坦则认为蒙太奇是“冲突和碰撞”,是元素(镜头)碰撞之后所产生的全新的含义(不是元素含义的简单叠加)。他认为人们对蒙太奇容易形成两种极端:过分关注技术和过分关注内容。蒙太奇的真正意义在于其“整体的、总的、起连结作用的东西”,也就是能将两个独立镜头连接起来使其产生新的意义的“冲突和碰撞”。因此,爱森斯坦不单把蒙太奇看做一种叙事的手段,更是看做一种隐喻和修辞。从蒙太奇中我们可以发现哲学中艺术的升华,所以在梅里爱的眼中电影具有惊人的、无限的宝藏,只要根据一般的基本元素进行独创(即使是本能的),那便有了艺术。
二、电影艺术
微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它能使人在对这部影片深入之前就开始回味,在哲学与艺术方面更加强烈,正因为时间简短,所以在剪辑上更多注重的是艺术体现。蒙太奇手法不仅弥补了艺术感的缺失,还完善了故事性的延续。举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傲慢与偏见》,是著名导演乔•怀特的作品,导演不惜几十秒钟时间刻画达西放松手时的动作将他内心的爱慕与激烈的情感刻画出来。微电影是达不到这种精美的心理刻画的,但蒙太奇却能有韵律的而又简短的表达电影的精髓。说到电影艺术便让我想起 [ 捷克新浪潮 ] 时期的电影,其特点便是放弃教条主义的艺术准则,我的捷克启蒙电影来自于 F.A.Brabec 导演的剧情片《野花》,改编自 19 世纪捷克诗人 Karel. J. Erben 的歌谣集,并用巧妙的方式将它们用不同的色彩跟情绪串联了起来,结构紧凑圆润,呈现了一出出短暂却回味深长的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奇幻戏剧。摄影师出身的导演F.A.Brabec 对光影的雕塑可谓鬼斧神工,滤镜的使用比维拉•希蒂洛娃的《雏菊》还要多,而且富有现代电影的美感,非常鬼魅和迷离,同时凄凉华美,无论是水景还是林景或者是雪景都拍的很独特。我从中又看到了微电影艺术的曙光,由于《野花》是由 7 个东欧故事组成,每一段也都是简短而又精致的,更是让我从中学习到了微电影制作上的另类手法。爱森斯坦认为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为此我们也想将蒙太奇艺术延伸至微电影。上面我也提到蒙太奇对于微电影的艺术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艺术也是包含剧本艺术与画面艺术的。电影不仅是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之后出现的新的艺术形式,而且是艺术的综合,是艺术最直接的反馈。而微电影则难在,不仅要简洁精炼,同时也要反馈艺术和商业用途。在画面艺术上我们翻阅了乔治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路易•卢米埃尔是一位摄影师,他的影片就有一种特别的风格,既:他们是一种有系统的“活动照片”。他是当时杰出的摄影师之一,擅长快速摄影,对于主体的组织和构图都具有杰出的见识。卢米埃尔的第一部电影是“工厂大门”,是一部宣传片。由摄影思考电影,他最原始的拍摄手法非常适应于微电影。卢米埃尔的作品既像一本家庭照相册,同时又像无意中拍下来的一部描写上世纪末一个法国富裕家庭的社会纪录片。他在拍摄“出港的船时”利用背光的反射作用,赋予海浪以一种立体感,独出心裁,非常巧妙的设计了构图,把两位卢米埃尔夫人和他们的婴儿安排在画面的上角,使画面带有浓厚的诗意。
三、总结
总结完学习到的技术与艺术,最重要的便是实践。从理论中我们可以得知技术的欠缺与概念的体系,但实践不仅是反复的进步,更是对理论知识的一种打磨,不断地、建立才能汲取精华所在。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涉及了情节片和记录片。面对有限时间,有限的能力,我们有无限的思考空间。究竟前人的艺术理论和现代的技术含量能带给我们怎样更加蒙太奇的惊喜?我们能从这时空之间获得的加法结果是大于数字的综合还是升华至哲学的思考?如何将这些精髓融入到微电影的创作中去?这些都是我们即将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促使我们会产生新的理念和研究方向。最后,我还是非常赞同梅里爱的理念:电影具有惊人的、无限的宝藏,只要根据一般的基本元素进行独创(即使是本能的),那便有了艺术.
参考文献
摘 要:微电影的流行与青年群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文化特征和传播特点与当代青年的社会性格和文化行为模式相契合微电影在与青年文化的良性互动中取得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使得传统电影艺术借助青年文化的力量获得现代化的“重生”。本文试图从对当代青年文化性格的分析入手,将微电影作为一种青年流行文化现象展开探讨,分析青年群体对这一文化形式产生消费需求的内在原因,全面了解微电影与青年群体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而更深入理解当代青年文化的内涵与能动力。
关键词:微电影;青年亚文化;文化性格
中图分类号:J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7-0168-03
自2008年底开始,微电影迅速蹿红于网络,在艺术作品、商业广告、碎片阅读的交织中逐渐发展为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微电影是指在网络、手机等多媒体平台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或短时下观看的几分钟到几十分钟规格的叙事类影视作品,用电影的拍摄技法、画面质量、镜头语言,以及宣传模式等娱乐手段为观众营造出观赏电影的氛围体验,并借助社会化媒体传播机制实现病毒式传播。应该说,微电影从制作、播放到观看;从传播主体到传播方式再到传播受众,每个环节都与青年群体和青年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今,文化研究已进入心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时代[1],因此本文试图从分析当代青年的文化性格入手,将微电影作为一种青年流行文化现象展开探讨,分析青年群体对这一文化形式产生消费需求的内在原因,全面把握微电影与青年群体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而更深入理解当代青年文化的内涵与能动力。
一、当代青年社会性格与文化行为特征
主文化和亚文化是社会学领域建立的一对分析范畴,强调文化结构是一个动态的阶梯,文化结构本身可能是一个相对矛盾体。一般看来,主文化是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亚文化是对主文化的一种补充,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在每一个社会中都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亚文化,社会成员常常同时身处多个亚文化中并发挥作用,而每个社会成员在一生中都会经历多种亚文化。社会性格是一个社会或群体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共同的性格结构。社会性格的形成是个人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协调的结果,既包括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历程,也包括环境对个人的塑造过程。在任何一种复杂的文化中,都有着一些普遍构成的社会性格与文化特征。亚文化性格,主要界定于它代表着不同于正式的主文化要求的那种行为模式特征[2]。
应该说是大众文化间接塑造了我们这个时代青年的亚文化性格,使之成为打上这个时代烙印的一种文化特质。在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青年亚文化性格不断被塑造和强化,主要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化的发展、国民教育的普及、信息技术的进步、消费时代特征的出现,使青年群体从一个人口学上的群体变成一个重要的文化群体。大众传媒提供的开放与多元的信息空间所引发的社会变迁跨越了数代人的经验。年轻一代不再只是从书本上接受社会化的知识,前辈的经验也不足以帮助人们应付未来的不确定性。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用“时间上的移民”来描述当今青年人如何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与现实状况中成长起来,反映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青年亚文化、亚文化性格被塑造、被认同成为这个时代年轻人思想生存和社会生存的另一种需要[3]。
在当代,青年亚文化性格首先表现为由大众文化培养出来的一种逆向化思维和行为方式。这种亚文化性格创造出的“社会距离”使青年人单薄的个性不会在过分沉重的社会压力下崩溃垮塌。青年需要这个“距离感”来保持他们的个人化空间,保持不同于主文化的生活方式,保持自我独特的个性。正是这种与主流文化的距离感,与自我及标准社会性的距离感创造出了这个时代青年的另一社会性格特质――前卫型品格,表现为一种广义的理念与个性,一种生活信念的追求,它的特点就是保持个性与时代同步状态,并渴望超越时代。前卫品格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打破传统行为定势,成为开发行为潜能和创造力的力量,另一方面它又带来行为的非标准化、对秩序的排斥与心理反抗。
总体看来,青年亚文化性格的发展改变了青年社会化既有逻辑,青年文化开始成为社会文化变迁的前导。它一方面打破单项平衡,改变个人被动接受文化的状态,使青年拥有自己的文化语言、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并由此影响青年一生的心理及性格;另一方面,它强化了逆向型自选的价值认同与心理满足。玛格丽特・米德曾给了青年文化现象一个漂亮的名词――后喻文化,即从晚辈向长辈传递的文化[3]。网络文化、手机文化、拇指文化都可以称为典型的后喻文化。微电影的流行也不例外。
二、从当代青年文化性格看微电影的流行
有学者将我国青年流行文化特点概括为:新型传播技术与高科技文化产品的应用是其技术特点,社会分层所形成的多重亚文化圈是其阶层特点,右手拼命工作,左手拼命刷卡的生活方式是其消费特点,游戏、嘲笑与躲避崇高是其价值观特点。[4]由此我们完全可以将微电影的兴起与流行视为青年流行文化的一道新景观,因为其从制作、播放到观看,无论是社会功能、技术特点、文化特征还是消费特点或价值观取向,都与当代青年群体的社会文化性格相当契合,也因此才能在同青年文化的良性互动中取得强劲的发展动力,使得电影艺术借助青年文化的力量获得一次现代化的“重生”。
1.从社会功能上看――用后现代的外观提供感性内容,帮助释放现代性焦虑。从社会学意义上来看,大众文化得以风行并在本世纪初成为近乎带有全球意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性的焦虑不无关系。所谓现代性,即现代人的社会性,以及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现代性与市场时代竞争秩序紧密相关。市场竞争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但也带来了作为追求社会效率最大化的社会分化、收入与社会地位分化以及个人生存状态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等结果。现代性虽然意味着无所不能的梦想、奋斗与成功的可能,但是当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自己的自致性社会关系,追求事业成功时,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失败、淘汰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不得不面对心理上很脆弱的自己,以及由社会竞争、失意带来的无法抑制的焦虑。现代性引发的焦虑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2007年英国研究机构针对城市居民的步行速度作了调查,把人们行走60英尺所花费的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依据,得出排名前四位的是新加坡、哥本哈根、马德里和中国广州。英国的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英国青年群体迫于工作压力,一日三餐花费时间总共不到40分钟,还有45%的调查对象吃饭完全以感觉饥饿为标准,常常等到处理完手里的事物才吃饭。在这个生活压力过于沉重的时代,讲究效率成为人们行事的唯一准则。同样是休闲方式,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就能看到起承转合的情节、生动有趣的故事、达到调节情绪效果的微电影显然比2小时左右的电影更符合“快餐文化消费时代”人们的消遣需求。
现代性带来的心理负荷有多大,大众文化市场的潜力就有多大。因为在大众文化产品的娱乐消费中,现代性的焦虑可以得到有效的宣泄和转移。当代青年的现代性精神需求为微电影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适合的土壤。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青年人每天面对繁忙的学习生活、沉重的就业压力,理想迷失的工作状态渴望得到情绪的释放,微电影出现填补了生活中的那些碎片时间,并帮助他们缓解、转移、释放现代性压力所带来的焦虑感。微电影给青年群体提供了一个现代性与人织的舞台,用后现代碎片化外观提供一个个人性化的故事,通过高科技数码工具带给青年人轻松愉快、休闲刺激的感官体验,这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曾有的。
2.从制作主体上看――打破专业垄断与模式化创作,重新诠释艺术内涵。微电影的低门槛、普及性和互动性催生了许多草根导演,其中绝大多数是有志于电影创作的青年。信息时代的青年强调的已不再是社会与长辈们曾经说过什么,而是一种“我行我秀”的思维方式和胆量气魄。微电影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契机――打破传统电影由专业制作团队角色分工共同完成创作过程的模式,强调个人只要有兴趣和技能,就可以写剧本、做演员、做导演、做摄影――这使得电影从过去曲高和寡的艺术向民主与草根靠拢。同时在线视频技术的成熟更为这些草根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播出渠道,进一步使影像艺术走下神坛、摆脱专业人士把控。在这个充满青春气息的“草根秀”时代,人人都有机会用电影的形式去展现自己眼中的世界。从这一角度而言,电影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内涵已然发生了改变。
同时,微电影创作的高度自由性和无模式化作业流程,也是吸引青年群体参与创作的重要因素。当代青年文化的特点是,不破坏和颠覆主文化的制度与秩序,但却通过自身特有的文化行为表达着对正统权威的逆向思维、不顺从、不恭敬、不在意、崇尚偏离行为倾向。正因为此,我们看到青年导演们吸收着不同的灵感元素,探讨各种人文主题,剖析出人生的不同侧面,时常以另类表达重新诠释“年轻”的涵义,由此形成当前审美取向五彩斑斓、表现形式千姿百态的微电影格局。
3.从内容生产上看――体现消解崇高的生活态度,满足颠覆传统的体验。在关于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现象的各种讨论中,人们敏锐地注意到青年一代“游戏”、“嘲笑”与躲避崇高的性格特征及其与他们的文化之间的关系。同中国近代当代历史上激进青年的“反抗”文化不同,“游戏一代”的文化是以“拒斥”为其性格特征的,这样的拒斥在他们与社会的关系中是以自我边缘化的姿态去对抗来自社会的角色期待、角色要求的,是以对成年人社会的支配价值以及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的担当团体的激烈否定为背景的。当代青年似乎对一切无法呈现于传统媒体的新鲜事物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因为他们可以从中得到一种颠覆传统的。21世纪的互联网科技无限扩展了青年人的媒介触角和窥视欲望。微电影常常以一种“去中心化”的碎片叙事模式和惊悚、、无厘头搞笑等元素的运用吸引青年受众,体现出消解崇高、游戏一切的生活态度和全方位的感官体验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青年群体的好奇心和意念幻想的欲望。
另一方面,当代青年文化性格的社会距离感需求,使得他们崇尚个性张扬,喜欢与众不同,强调自身个性的独特性。微电影以或娱乐休闲或刺激新奇或简洁感人的故事情节满足了青年受众的心理需求,并借助视频分享网站一键转载的便捷性、微博的链式传播及SNS网站的庞大社群关系,触动青年的“分享”神经,达到病毒式传播效果。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在心理机制的作用下,青年群体会根据个性化需求选用不同的媒介、选择不同的信息去满足不同的心理需要。比如在观看如《四夜怪谭》《酒店星座爱情故事》等游走于敏感禁忌话题边缘的微电影时,就满足了自我身份认同的心理需求,同时释放了心中压抑的情感,达到了自我宣泄的目的。
4.从营销模式上看――改变生硬灌输的广而告之,诉求情感共鸣的信息传达。与传统电影植入式广告常常受到猛烈抨击不同,大多数青年观众对微电影广告却持宽容态度,认为与品牌传播相结合是微电影艺术创作的一个有机环节,是无法避免却可以接受的。这是因为微电影改变了将产品或品牌信息生硬直白地添加到广告中向消费者“硬”性推销的传统营销方式,通过讲述一个个情节完整且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广大网民主动关注、有趣性观看,乐于自发自愿的转载和传播,以实现产品及品牌信息迅速广泛的传播。虽然在情节设计上难免带有商业色彩,但只要剧情设置合理、情感打动人心,观众的抵触情绪比对传统广告要小得多。
Web2.0时代的互联网受众以青年为主体,微电影能否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是微电影能否成功的关键。情感共鸣分为深浅不同的两种,浅层共鸣由文化符号构成,如特定时代的音乐、当下热点新闻事件、有代表性的符号表征等,这类共鸣发生速度快但要持续影响力却不太容易;深层共鸣以受众群体共同的心理经验、精神情感、人生经历为基础,这类共鸣的持续时间更长,影响力更为显著。全球知名的苏格兰威士忌品牌尊尼获加2011年投资拍摄的微电影《语路》讲述了l2位具有新青年标杆性先锋人物的奋斗故事,通过分享这些过来人走出困境的智慧和勇气,激励当代青年“永远向前”,使他们对品牌产生了切身体会,有效地实现了拉近和青年群体距离的营销目标。
5.从传播方式上看――满足身份认同与社会互动需求,获得自我实现的价值感。作为“后喻文化”形式的微电影符合当代青年逆向型行为方式的特点,它不仅是一种被同辈人认可的行为方式选择,更能通过参与其间而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它的传播方式有着极强的互动性、参与性和自主性,迎合了当代青年渴望得到自我身份认同和参与社会互动的心理特征,满足了青年受众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社会交往要求。
首先,影片的播放在时间空间上是自主的,甚至包括播放的内容,完全由受众自主选择;其次,在微电影的传播过程中,青年观众可自由选择转发、参加投票或参与评论,同样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他们可以将自己的影片评价在论坛、博客以及各大网站,可以在电影公司甚至演出明星的官方或个人网络空间留下自己对于影片的看法和建议。在此,匿名性评论给予了青年群体自我的无限释放,在发表影片评论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意见与观点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而不必存有太多顾忌,这种行为方式可以使观众得到情绪的彻底宣泄和自我释放。当然最值得关注的是,微电影的传播方式为草根青年提供了参与传播的经验,这被学界认为是培养大众参与能力的最有价值的途径,使得草根阶层意识到自己并不只是社会传播活动的简单陪衬,由此获得一种参与的,进而把网络原生态文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5]。
三、总 结
可以说,是青年群体和网络文化成就了微电影的兴起与流行,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和广泛的影响力正是得益于网络文化和青年文化特点相结合、网络虚拟社区和人际传播形式相结合,然后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文化工业充分利用了青年群体的潜在力量,推动微电影发展成为一种青年流行文化现象,并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逐渐演变成重要的话语力量,进入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以上探讨进一步说明,微电影的兴起与流行是由社会后代精神所催生,是一种“后喻文化”,而传播媒介变革以及文化工业则在微电影的流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青年需要激扬个性、海量信息、娱乐体验,需要快速便捷、互动共享、追逐新奇,所以微电影应运而生;随着电影艺术思维与技术的日新月异,随着多媒体和移动视频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青年群体对视觉艺术的丰富多彩和时尚快捷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微电影必将加速发展。
参考文献:
扈海鹂.解读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