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式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6:59: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游戏式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游戏式教学论文

篇(1)

本文作者:丁中庆 单位:昆山市淀山湖中学

游戏运用于理论知识教学时,一定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思维和学习重点,采取有意义的游戏形式加强理解记忆。在运用过程中,应该紧扣知识难点,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游戏,让学生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便于记忆运用。以这样的形式优化知识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生动活泼,避免枯燥乏味。同时,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思维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便于理解记忆。将这种游戏形式运用于理论教学,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长期的理解记忆。例如,在武术第一、二路弹腿教学中,可运用“托盘绕圈”的游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武术中保持身体重心平衡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双手向上托起一个球体,以走“S”路循环的方式进行绕圈。通过比赛的形式看谁绕的圈次数多,且双手托盘中的圆球掉下来就是赢者。通过该项有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加深重心的发力点,保持平衡。

在体能训练教学中,运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克服紧张畏难的学习心理的基础上,使得运用过程变得更为轻松活泼。通过运用游戏的形式优化教学过程,使得学生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况达到最佳,能够有意识减少一些繁琐环节和步骤。该种形式的运用能够有效突出学生运动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游戏的趣味性与体能训练的实践性,让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练习,承受相应运动负荷。同时,通过游戏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在游戏运动的过程中更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运用游戏能够使得学生的运动技能更为娴熟。笔者在篮球“运球与防守”动作教学中,选用学生熟悉的“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培养学生的运球灵活性和持久性。以游戏的形式鼓励学生在运球的过程中,保护好自己手中的球来进行灵活运动,以此增强运动的趣味性和灵活性。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后期的结束整理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学生需要通过后期的整理运动调整自己的学习紧张心理状态,同时,还能够对自身运动的紧张肌肉进行放松。这样能够使得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的状态,便于学生下一堂课的学习。游戏运用于结束的后期整理,就要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运动形式中转移自己的大脑皮层运用兴奋状态,让学生能够更为轻松地结束课程教学。在运用过程中,可要求学生就一些知识的掌握和动作要领的概括等方面有意识地做游戏。在体育课程教学结束阶段,笔者会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以轻松自由的形式总结课程教学,帮助学生运用适当的运动形式放松身体,减轻紧张的压力。在每堂课结束阶段,笔者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观,仿造太极的形式表演五禽戏,以此缓解学生高度紧张的神经系统,增强教学效果。

通过互动形式的游戏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认知体验,在活动中加深学习理解。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体育运动过程中能够更加全身心投入到体育运动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就是要求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针对课程知识要求,围绕教学要点进行全方位拓展延伸。综上所述,运用游戏进行课程教学,能够让学生的课程学习思维变得更为活跃,更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主动运动的激情。在运用游戏教学模式过程中,更能够拉近师生距离,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好满足学生的课程学习发展需要。

篇(2)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游戏更是情有独钟。将游戏引入教学,可以以游戏本身极强的娱乐性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整个教学处于轻松与愉悦之中,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在游戏中轻松而愉悦地学到知识。如单词的复习,以往是采用机械的默写,枯燥无味,学生只是机械完成,并不能取得良好的巩固与复习的效果。而采用游戏教学法,为学生设计单词接龙、智闯迷宫等游戏,将单词的复习寓于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之中,这样可以大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整个课堂教学中洋溢着快乐的气息,这样更能感染学生、带动学生,通过学生积极地参与游戏活动来达到复习与巩固单词的效果。

(二)降低教学难度,实现有效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初学英语,虽然出于好奇,会对英语产生很强的向往,而表现出积极的学习行为。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对于一些知识点往往难以理解。此时通过游戏教学可以将内容简化,适当降低教学难度,更能够调节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从而更加利于学生对于这些深奥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对于一些复杂的句型,或是一问一答的句型,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基本句型。此时我们就可以设计游戏活动,如由教师说前半句,学生接下半句,或是让学生说上半句让教师来接下半句等。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分工合作进行愉悦的对接游戏。从而让学生在愉悦的游戏活动中来进行句型的训练与记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技能,更加利于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促进身心愉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生正处身体、智力与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此阶段教学的重要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还要提升学生的品质,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英语游戏活动集知识性与娱乐性于一体,将玩耍与学习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在玩耍中学到知识,在游戏中来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让学生真正享受游戏所带来的身体、心理与情感上的全面提升,更加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的几点原则

(一)形式的多样性

英语教学所涉内容广泛,主要有字母、单词、句型、语法、阅读、写作、口语等,针对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果只是采用单一的游戏形式,不仅不能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而且活动形式单一学生会渐生厌倦,这都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与顺利进行。因此,在设计游戏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为学生设计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这样才能使游戏更贴近教学内容,为特定的教学内容服务;带给学生新奇之感,让学生对游戏活动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与积极的参与热情。如字母与单词的学习相对简单,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游戏活动,如找朋友;而对于句型与语法,则最好要在情景会话中展开,这样学生才不会机械记忆,而是将理解与运用结合起来,为此我们可以设计角色扮演等游戏,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来展开积极的情景会话,这样才能让学生快乐游戏、主动学习。

(二)参与的全体性

素质教育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我们的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而非面对个别优生的精英教育,这决定了我们在设计游戏活动时,要将全体学生吸引到游戏中来,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这样才能是成功的游戏活动,否则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注定是失败的。为了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我们首先就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包括学生的英语基础、认知规律、接受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等。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对全体学生情况全面掌握,这样在设计游戏活动时才能真正地贴近学生,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

(三)难易的渐进性

学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学习的深入,其认知水平会逐渐提高,心理更加完善,这决定了我们的游戏活动的难易程度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低年级要设计一些相对简单、容易的游戏,而在高年级则要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趣味游戏,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这样才能激起各年级学生的强烈参与热情,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如低年级设计找朋友这样简单的游戏就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实现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会觉得这些游戏过于幼稚,是小孩玩的游戏,此时再运用这样的游戏就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为此我们要设计一些更具挑战性与智慧性的游戏,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取得良好的效果。

篇(3)

1护理士官学员游泳教学的不足

1.1忽视水中生存技能的培养现行的游泳教学偏重竞技游泳教学,在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上以蛙泳的技术动作方法为主,忽略了对学员水中生存技能的培养。如游泳过程中出现一些意外(如呛水、抽筋等)而危及生命,或者是在海战中落水,即使学员已掌握蛙泳技术,仍难以自行处理或自救。

1.2教学时间短,缺乏连续性游泳具有季节性,每年只有一个月的游泳教学时间,时间短而课程间隔又比较长,教学的不连续性使学员不易熟练掌握游泳技能。

1.3教员少,学员多游泳存在安全隐患,教员在游泳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以免发生溺水事故。所以,教员带教指数在20以内比较合理。而现在护理士官游泳教员一人要带30人以上,教员少、学员多的现状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2护理士官学员游泳教学的改革措施

2.1注重水中生存技能的培养游泳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有所改变,不能再以蛙泳技术教学为中心,在教学中应重视熟悉水性的教学,应始终贯彻学员安全游泳、贴近实战的教学原则。①加强安全教育:游泳的安全问题,是游泳教学中的首要问题,没有安全意识,游泳就易出现严重的伤亡事故。从游泳初学起,就应加强自身安全意识的培养,应始终贯穿水中自我保护与自救能力的培养。②消除怕水心理,调动学习积极性:学员初学游泳时,常常会出现呛水等现象,因此易产生怕水心理。教学中要重视学员游泳兴趣的培养,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其解决学习上的具体问题,使学员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向学员讲清楚水的各种特性,逐步消除怕水心理,树立学好游泳的信心[1]。③呼吸训练是水上生存的基础:在游泳过程中,身体出现疲劳会引起呛水、抽筋等,若此时人在水中吸气,就会发生呛水而出现生命危险。因此,在游泳教学中,呼吸练习应贯穿游泳教学的全过程。④掌握踩水技术是水上生存的关键:踩水是生存技能的关键。踩水靠四肢协调动作,是使身体能较长时间在水中停留的一种游泳技术,是人体意外落入水中自救漂浮游泳的重要技术[2]。学员出现呛水现象时做原地踩水动作,调整一会儿即可恢复正常游泳。⑤着装游泳和水中脱衣训练是水上生存的重点:着装游泳能增强克服水上障碍的能力,取得水上行动的自由,提高学员水上机动作战能力,对适应未来战争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着装游较远的距离时,衣服会限制人体动作并加重身体负荷,所以最好在水中脱掉衣裤鞋袜。但如果天气寒冷,则需要水中着装来保暖身体,同时为了减少体温下降,身体应在水中保持屈体团身姿势并等待救援。

2.2适当增加游泳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连续性适当增加教学时数,缩短课程间隔时间,使游泳教学在一个连续完整的时间内完成,有利于教员教和学员学,可以促进学员游泳运动技能和水上生存技能的形成。

2.3规定合理的带教指数水上技能课程主要在水中进行,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及上课的安全,有必要限定教员上课的带教人数。根据学员的不同基础与水平,确定合理的带教指数,一般情况下不宜超过20,以确保教学安全和教学质量。

3建议

3.1开设水上救护、求生技术课程游泳救护方法是保障游泳安全的重要措施,初学者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救护方法,可以防止游泳事故的发生。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水上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各种赴救技术、常用急救技术、常用求救及自救知识等,提高学员救护及自救能力,保证遇险时将各种伤害降到最低。

3.2积极组建课外水上运动俱乐部组建水上运动俱乐部是加强学生水上运动技能锻炼的一种形式。在俱乐部中,学员一方面能在课外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水上活动,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弥补因课时不足造成的缺失,基础差的学员也有机会得到更多的辅导;另一方面,在教员指导下开展各种形式水上活动,学员能得到科学的锻炼,能迅速提高各种水上运动技能。

3.3有计划地组织到自然水域练习游泳教学一般仅限于游泳池内,而在游泳池学会游泳的人到了自然水域都会出现紧张、动作僵硬,甚至发生呛水、自制能力与游泳技能丧失等状况,无法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是在学校的组织下,到江、河、湖、海等自然水域展开练习,确实提高学员在未来战争中的适应能力。超级秘书网:

篇(4)

1.1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游戏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

首先在体育课上选择游戏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锻炼。例如立定跳远有利于学生们的双腿锻炼,然而很多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缺乏双腿的锻炼,剧烈的运动会拉上学生们的双腿韧带,这是,作为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可以举行踢毽子比赛,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比赛中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们之间的友谊。

1.2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游戏的选择上要具有目的性

体育游戏种类繁多,作为教师,不能盲目的安排学生们的体育游戏,必要的体育游戏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帮助学生们减轻学习生活中的压力。所以,体育教师在体育游戏的选择上一定注意具有目的性。我们所做的体育游戏针对的是高等院校的学生,所以体育教师在考虑问题时与中学教师考虑的问题应有所不同。高等院校的学生几乎都已经是成年人,对待问题的看法也趋近于成熟,所以在选择体育游戏的种类时要更加的具有目的性。

2运用体育游戏在高校教学中的效率

作为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体育游戏在实际的课堂中一定要灵活运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什么样的体育游戏至关重要。大学生的年龄绝大部分都已经达到成年人阶段,所以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接受能力还是训练能力,都能很迅速的参与到游戏当中。

2.1体育游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体育游戏,通常情况下都是提前设计好的,都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学生们按照规则进行游戏活动,很具有约束性。游戏也不是以个体为单位,多数的体育游戏也都是需要在集体中进行,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或者是帮助才能完成。大学时期,学生们的交流远远没有高中时的密切,如果不在一个宿舍住的话,很少有在一起做事情的机会,这样的集体体育游戏活动也能很好的促进学生们的交流,提高学生们之间的团结意识。

2.2体育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所做的游戏,一般采用分组竞争的方式,以提高学生们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游戏中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才能完成,特别是有些耗体力的体育游戏,需要学生们有超长的智力,足够的勇气和耗力的体能才能完成。这样,在激烈而有趣的体育游戏中不仅形成了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而且也磨练了自身的意志,战胜了自己。现在的社会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竞争的本质和体育游戏的本质相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游戏当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本能,为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3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大学阶段也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成长的至观重要阶段,大学时期,很多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也都趋近于社会化,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必要的体育游戏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调节学生们积极的心理状态。例如一些诱导性的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新的知识,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可以快速的激发学生的大脑皮层,在已接受的运动条件反射中,作为新的环节恰当的运用到实际的技能之间,另外也可以纠正之前的不良动作。关于诱导性的游戏我们最常见的就是“空中”立定跳远,可以激发学生的大脑皮层中枢神经。

4高校体育教育游戏化所面临的问题

高等院校的体育游戏是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体育教育游戏化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虽然有着较大的优越性,但按照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形式,运用体育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和挑战。

4.1高等院校授课方式的局限性

很多高等院校并非给学生们安排充足的体育课程,有的甚至一周只安排一节的体育课程,而做一项体育游戏则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的安排。多数高等院校的体育老师在思想上还是认为学生应该掌握更多的基本理论知识。

4.2游戏化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极高

体育游戏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体育教育的极大创新,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极高的课堂组织能力及教学素养。

篇(5)

二、英语多媒体教学的优劣势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全新的感官体验。90后的大学生,自小接触网络,对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掌握使其更容易接纳和理解新事物,也注重个性的追求和开放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通过文本、视频、图片等的运用,使英语教学从视觉、听觉上更直观、形象生动。加之语境素材的切合实际,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较之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多媒体教学更具趣味性、实用性。其次是,多媒体教学比较灵活,不用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可在自我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学习,空间的解放,完全打破以往传统教学模式。

2.“建构主义”的实现。现代教学理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向学生主动学习。多媒体教学促进了“知识建构”。

3.教学的互动交流。传统教学只是注重对语言形式的传授,而多媒体教学实现了学生对计算机、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互动双向交流。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不一,但非英语专业类的大学英语教学重在实践中的沟通,也就是交际能力,而不单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熟识。

4.教材资源多元化。多媒体教学信息容量大,教材资源多元化,这就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

5.教学的能动性。教师需课前有目的性地准备课件,有效地整合教材资源,根据学生的特点,主动有针对性地制作教课内容,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课堂上无疑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教师可将重心用于授课和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参与情境活动中,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的劣势

多媒体的优势毋庸置疑,可事物均具有两面性。

1.感官体验的错觉。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加之学习的内容丰富、信息容量大,教学的节奏和速度快,以致于学生没有时间记笔记,而惯性地选择和吸收夺人眼球的视觉内容。

2.“喧宾夺主”的多媒体。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就会形成多媒体代替教师的的主导地位。若教师一味地将知识内容全部纳入至课件中,就会出现教师按课件步骤来教学。

3.“哗众取宠”地教学。当前的高等院校均有教师评估机制,有助于评估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在多媒体教学中大量运用取悦学生的内容,过于注重形式,而“本末倒置”。

篇(6)

1对全部的教育目标从总体融会贯通

有效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不可能是“一个萝一个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方式。多数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有效的、尤其是灵活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是某个特定领域中可以称之为“专家”的标志,其基本条件是:“在某一领域,专家拥有大量的知识、事实、概念和程序,并且,这些知识的储存都必须精细加工和组织化,以便需要时很容易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对于教室里的问题解决而言,一个新手教师要成为一个专家教师,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知识储存”,是她充分掌握了全部的教育、教学的目标。这种掌握不是按照目标本身的逻辑顺序和分类标准一点一点地掌握,然后按照类别和顺序一次一次地呈现的方式,而是全体综合的掌握,然后在具体的情境中需要什么就能够提取什么的方式,即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对于已经记忆和形成良好组织的目标的“再认”,它保证教师能够迅速而准确地表征问题(即根据价值、目标而不是事实,来判断问题的价值属性)。

我们通常泛泛而谈的所谓“目标意识”,应当而且只能作如此理解。而这也是破除传统的分科教育,打破刻板的按照预先的进度和计划“上课”的教学方式而进行随机的教育和生成的教育的最最关键的环节,也是保证当前教育改革的最基本的动力性的因素。

2积累大量的“条件产生式”(即只要出现某种已知的条件就能够产生相应的策略方法)

幼儿发生错误的时候怎么办?打人和告状的时候怎么办?当我需要对幼儿进行强化的时候我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进行?幼儿在操作中发生兴趣的转移怎么办?

对幼儿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有利干培养他们的创造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关于在什么情境下采取什么行动的图式”,即只要我明白了问题情境的性质和意义,我就能够马上产生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系列可行的方案,并从中进行选择、排除和决定。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是此目标下一位的概念,也属于“知识储存”的一部分,属于一个专家教师“必须拥有(的)大量的可利用的图式”的一部分。

3养成常向自己提问的习惯

一切教育教学,无论灵活的或刻板的,都不能免除一定程度上的事先的设计和预期。既然有预期,也就必定有预期不到的情况,因为教师对于动态的课堂情境和幼儿状态的把握,必定只能是局部的、大致的和推测性的。我们传统的教育,基本上只管教学的进度而不顾及对于幼儿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会遇到很多问题和挑战,因为一切都按照她预先的思路来进行,如果有什么意外,她也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或者采取强制的措施。然而我们现在既然提出要“对幼儿做出合适的反应”(马拉古兹),要尊重儿童的需要和权利,也就是要在相当程度上以儿童为中心,那么,无论我们设计多么周详的教学和课程,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都会碰到来自干幼儿的大量的挑战。这挑战中有些会使我们超越原来的设计水平,有些会使我们降低原来的设计水平,还有一些则迫使我们完全放弃并且另起炉灶。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灵活性,非常戏剧性地体现在:当教师的设计和预想同幼儿的反应不相符合时,这种不符合的程度越是遥远,并且教师最终所采取的措施能够既不违背设计又满足幼儿的需要,那么教师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就越是能够得到充分体现。而这一切得以产生的前提是:教师能够将幼儿对自己的挑战,转化为自己对自己的疑问,转化为一种积极行动的动力。

4带着问题来观察,在观察中思考

我们不仅要提出问题,不仅要从价值上确认问题的性质,还应当以尊重事实的态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情境,了解其具体的过程,明辨其中的因果关联,正如上面案例中的教师所做的那样。这一步,实际上是科学研究中常常不能缺少的收集现场信息的观察或调查法。

创造性并不是越偏离越好,也不是越发散就越好;任何创造性都不能离开适用性、客观性,否则就是谬误了。事实上,教师所掌握的现场信息越多,对问题的本质越了解,那么她就越是能够从日常经验的“大海”中捞出她所需要的“针”来。

5在同一个时间里注意不同的事情

一个教师不可能享有牛顿那样的闲暇,可以一天到晚都思考一个问题而不干别的事情;而且教师的教学智慧的产生,不能完全是头脑中的顿悟,不能脱离开具体的教学场景,而往往是从什么地方产生问题,就从哪里发现问题解决的方法,并且就在同一个地方来解决问题。这不是说教师不能够在下班之后从同事的聊天中,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相关的启示和领悟,而且,这一点是很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更提倡现场的、就地解决的、互动中的发现和解决。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在一边做着日常的事情,一边不放弃对于以前所产生的问题的关注。所有不曾解决的问题,悬在教师的心口上,成为一根十分敏感的“弓弦”,不论在什么时候碰到合适的刺激,就会一触即发,豁然开朗。但是人们不是一直说要提倡专心致志,反对三心二意、心猿意马吗?这是一个传统的误解。事实上,专心致志并不意味着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正如JohnBBest的《认知心理学》开篇所言:“与计算机相比,我们的认知系统速度要怪得多。但是它们也有计算机无可比拟的优点:它们能同时做许多事。这个事实表明,我们的认知系统与我们的大脑一样以平行(paralle1)的机制进行工作,而非计算机工作的序列(seria)机制。”这也就是说,我们不必一定要等到一件事情做完之后再去做另一件事,等到一个问题解决好之后再去解决另一个问题。我们不是机器,我们可以同时思考不同的问题,可以在同一段时间里安排好几件事情一起来做。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保留着对以前未曾解决的问题的思考呢?

篇(7)

(一)自习研读考纲

纵观历年高考,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经典实验是热门考点之一,是制约中等水平考生再上台阶的重要因素,2013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等级要求C(在理解所列知识的基础上,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二)深入钻研教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教材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而经典实验是科学家精心思考、巧妙设计、反复实践,经后人多次重复证明是正确的最具代表性的实验,经典实验常常与生物学发展史密切联系,是学生掌握生物实验方法的重要途径。如果老师只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过程,那么学生听课的兴趣就不会高,复习效果就会很差。如果将这些经典问题化,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综合能力。

(三)理性分析重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此两个经典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

由于课文中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将一组实验的结果合并在一起介绍的,并没有侧重于介绍实验过程、原理及科学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详细过程,因此很容易造成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学生掌握有关知识,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

(四)认真考察学情

尽管学生已学过这部分内容,但学生对于科学发现过程中,科学方法的选择,科学思维的形成,以及科学实验的设计等方面的能力仍需训练和提高。同位素标记法在必修一的光合作用实验中已有涉及,但在本节教学中,同样要用到同位素标记法,但用什么标记,怎样标记,学生仍然不是很清楚。由于时间跨度很大,学生对其中的内容早已记不清楚甚至已忘记。

二、问题讨论式教学法

(一)精心准备教学案

教学案能把教师的教案,学生的预习、练习、笔记、评价等通过一种载体进行优化组合,使教师从单兵作战和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案设计的原则,我认为,一是不要太简单、太详细,这样不能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和余地;二是不要太深奥、太复杂,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看不明白老师要表达的意思,无法发挥教学案提前预习的作用。

(二)高效组织教学

复习课的主要目的是把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讲清楚,扫除盲点,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设法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学习,有目的地学习。复习模式如下:高考真题演练—考点总结—问题构建—突破重点和难点(典型例题检测)—形成知识网络—课后检测与落实。

1.真题演练

在正式复习之前的几分钟(建议5分钟左右),让学生做最近几年的高考真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高考考点内容,正确把握高考的方向,出题的特点、难度。

2.考点总结

最近5年江苏高考连续考了《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这一节的内容,2013、2012、2011年高考侧重实验的过程理解和掌握,2010、2009年高考侧重于遗传物质特点和分布的分析。通过分析,学生能够理解高考的动态、考点的分布,明确复习的目的,增强复习动力。

3.问题构建

本节课,如果教师运用这些经典实验素材设计一系列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在总结归纳过程中对一些难解问题集中进行讲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

实验过程:多媒体重温格里菲思实验,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①为什么S型肺炎双球菌可以老鼠患病死亡而R型细菌则不能?

②R活菌+加热杀死的S型球菌混合培养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在死亡的小鼠体内能找到哪几种球菌?

③为什么加热杀死的S型球菌还能使R型球菌转化为S型球菌?

④S型球菌能转化成R型球菌吗?

⑤转化的本质是什么?属于可遗传变异的哪种来源?

⑥本实验的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格里菲斯有没有得出来什么是转化因子?你应如何设计实验?

分组讨论,每小组选派一名学生总结,老师进行补充归纳总结:

①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后者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能抵抗吞噬作用和体液中杀菌物质,不易被杀死而在小鼠易存活或繁殖,所以S型细菌能使小鼠染病死亡而R型细菌不能。

②R型和S型。

③高温对DNA来说只是其氢键断裂,双键解开,当温度降至65℃以下,氢键又会重新生成,DNA双链重新恢复,这个过程是可逆的,所以此DNA仍具有遗传功能(学生可回忆PCR技术),这与蛋白质在高温下变性失活不同,蛋白质变性是不可逆的。

④可以,在培养时荚膜丢失。

⑤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其控制荚膜形成的基因在后继的培养过程中,被一些R型细菌摄取,通过同源重组的方式整合进入R型的DNA中,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这种转化的原理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重组。

⑥由以上分析,转化因子应该是DNA,但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格里菲斯只知道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些转化因子,具体是什么并不清楚,把S型细菌进行离心分离出DNA、R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观察结果。

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

①艾弗里等人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整个实验设计遵循什么原则?

②实验过程中为什么再增加一个用DNA酶处理的对照实验?

③通过此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④艾弗里等人实验的不足之处是什么?(做铺垫:以此引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学生看书讨论后,每小组选派一名学生总结,老师进行补充归纳总结:

①艾弗里等人成功的关键是,设法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分析,这遵循了设计实验的控制单一变量的原则。

②在加入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同时加入了DNA酶,其结果没有出现S型,这不仅说明了促使细菌转化的物质确实是DNA,而且起到了条件对照 作用,使实验更严密,更有说服力。

③本实验得出:DNA是转化因子,蛋白质不是。

④艾弗里等人,虽然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来了,但实验中提取出来的DNA,纯度最高时还有0.02%的蛋白质,这也可能是转化因子,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要想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必须将DNA和蛋白质完全分开。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①什么是噬菌体?什么是T2噬菌体?它有什么特点?

②采用什么方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来,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③如何标记T2噬菌体?能否把T2噬菌体直接放在含有同位素的培养液中培养进行标记?

④用搅拌器搅拌、离心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⑤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体内复制自身的DNA时需要的模板、原料分别是什么?合成自己的蛋白质外壳时需要哪些材料?所需酶、能量、原料、场所由谁提供?

⑥以■S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沉淀物具有很低放射性的原因是什么?以■P标记噬菌体侵染染细菌时,上清液具有很低放射性的原因是什么?

⑦本实验得出什么结论?有何不足之处?

⑧如何设计实验,才能使实验更有说服力?

归纳总结:

①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叫噬菌体,而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叫T2噬菌体,它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离开活细胞不能生活。

②同位素标记法,S是蛋白质特有的元素,P几乎都存在于噬菌体DNA分子中,用放射性同位素■P和■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③噬菌体+含■S的细菌→含■S的噬菌体(标记蛋白质)

噬菌体+含■P的细菌→含■P的噬菌体(标记DNA)

④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⑤噬菌体进入细菌后进行DNA的复制、蛋白质的合成及组装,其复制的模板是其自己DNA的两条链,蛋白质合成的原料氨基酸、所需要的酶、能量都是由宿主细胞提供的。

⑥可能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由于没有和大肠杆菌分离,离心后随细菌一起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存在少量的放射性;■P标记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有放射性的原因是:一是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噬菌体没有侵染到细菌体内,离心后到上清液;二是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大量增殖,细菌裂解,带有放射性的子代噬菌体,经离心分布于上清液,从而使上清液分布放射性。

⑦本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只在细菌外面。

⑧要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应在加一组实验,把噬菌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后,注射到细菌体内,观察是否有子代产生。如果没有,就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①肺炎双球菌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能不能说明它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如何证明RNA是遗传物质?

③为什么说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归纳总结:

①不能,上述两个经典实验不能证明除DNA是遗传物质外,还有其他物质是遗传物质。

②过程及结果:

结论:RNA是遗传物质。

③现代生物学已经用大量的实验证明:DNA存在于绝大多数生物的体内,是这些生物的遗传物质,而且和RNA相比,在遗传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才能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

④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是RNA。

三、形成知识网络

四、课后反思

(一)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主动学习,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每年高考生物试卷中,实验题都占有一定的分量,很多学生都感到棘手,失分率比较高,因此要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在每节课的教学实践中贯彻。

(三)复习课重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重在突破难点、疑点,构成知识网络。

(四)课堂高考真题演练,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关注度,又能让学生体会到高考真题的魅力和内涵。

参考文献:

篇(8)

一、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我们本着“系列层次活动”式的“多层次介入”的程序,让幼儿从“多渠道参与”、“多角度感受”,从而探索出系列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在不断的研讨—实践—反思—再研讨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一系列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1.选择多元的教育材料,丰富幼儿的音乐生活

我们本着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原则,尝试从多方位去发掘和拓展幼儿歌唱活动的资源。并将资源进行了分类、筛选,建立了五个资源库,即优秀的中国儿童歌曲资源库、民歌歌曲资源库、外国优秀歌曲资源库、时尚流行歌曲资源库、戏曲资源库。

2.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确立了歌唱活动材料选择的定位后,我们借鉴、融合了许卓娅的系列活动理论和预知学习理论,并以这两大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多元智能为依据,进行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我们依据歌唱材料的分类,对不同类型的歌曲进行分析、尝试、反思、创新,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多元歌唱教学策略。

二、多元的歌唱教学策略

1.优秀儿童歌曲的教学策略

传统经典的儿童歌曲是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精品,这类歌曲不仅具有鲜明的儿童特点和较高的艺术性,其内容与形式也是极其丰富的。

(1)角色探究法。针对有情节有角色的歌曲,让幼儿在探索歌曲中不同角色的表达和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歌曲《有礼貌的小山羊》、《黄鼠狼拜年》。

2.音画转换法。借助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图画、符号、帮助幼儿理解歌曲,通过互动,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记忆歌词、表达情感。

3.情景互动法。借助歌曲所表达的意思来设置情境,让幼儿参与到情境中来,通过在情景中的游戏、谈话学习歌曲。如《老师,让我亲亲你》、《祝福歌》等。

4.畅想生成法。在简单理解词意的基础上不直接教歌词,而是引导幼儿通过大胆想象或迁移以往的知识经验,经过过滤、组织来创编歌词生成歌曲,促进幼儿的创新精。如《摇篮曲》、《小河之歌》、《蒲公英的故事》等歌曲。

2.外国歌曲的教学策略

为培养幼儿接纳、尊重多元文化与艺术,在我们探讨的过程中,明显感到通过我们的多元教学模式,幼儿不仅能轻松地学会演唱,还引发出幼儿对国外的风俗习惯、建筑风格、语言、货币等系列的生成活动。

(1)游戏协作法。根据歌曲的民风特点,创设相应背景的游戏情境,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感受欢快的气氛,让幼儿在协作、交流中学会大胆、自由的演唱歌曲。如捷克民歌《跳吧、跳吧》,威尔士民歌《欢度节日》,英国民歌《伦敦桥》等。

(2)填充创造法。在理解歌曲民俗特点及其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创编、填充歌词或旋律来学习演唱歌曲,让幼儿在一步步的参与中不知不觉的学会歌曲。

(3)对比欣赏法。借助图片、幻灯、媒体等途径来展示歌曲的背景及风格,通过与本地歌曲的对比,学习演唱不同风格特点的外国民歌,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每个幼儿得到不同成度的熏陶,培养发展幼儿的艺术潜能。

(4)唤醒自主法。通过幼儿提供尝试不同形式的演唱方法,唤醒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幼儿积极主动探索、发现不同演唱形式的效果,丰富幼儿的音乐经验。如《新年好》《铃儿响叮当》《小杜鹃》等。

3.民族歌曲的教学策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歌曲资源十分丰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歌曲的风格非常鲜明,其韵味、旋律以及歌词中的语言都有极强的感染力,让幼儿在民歌的海洋中徜徉,将提升幼儿的艺术素质,并使幼儿在体验、感受民族歌曲的同时,增强幼儿的民族意识。

(1)发掘笑料——多种表演法。寻找民歌中诙谐逗趣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教学内容,让幼儿通过表演,熟悉旋律与歌词体验幽默情绪,感受歌曲的风格。如山东民歌《哈蟆》、河北民歌《回娘家》、《两个蝈蝈吹牛皮》等。

(2)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不同民族、地域的民歌在语言上往往具有突出的特点,这些与幼儿生活经验和环境不同的语言特色,对幼儿来讲是有极大吸引力的,尤其是一些简单、有趣、易模仿的词或音节。如“巴扎嘿”、“哎哟哟”、“啷啷仓”,针对这类语言特色突出的歌曲,采用“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能使幼儿充分体验歌曲的风格,并用自己理解方式去表达出来。如《龙船调》、《刘三姐对歌》、《花儿与少年》、《太阳出来喜洋洋》等。超级秘书网

(3)探索特色——融入器乐法。民歌的特色除体现在语言上,最重要的是歌曲旋律,让幼儿沉浸在婉转的水乡民歌,流畅的平原民族、嘹亮的高原民歌,高亢的山歌,悠扬的草原牧歌之中,将会给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艺术修养带来终身益处。如《恭喜》、《阿拉木汗》、《小格桑》等歌曲适合采用此方法。

4.戏曲的教学策略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极高。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要求,我们让幼儿通过感受名家名段,体验多种戏曲的风格和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1)诗韵交融法。将唐诗与戏剧曲调相结合,让幼儿体验唐诗美的同时,感受戏曲旋律的美,使诗与曲相互衬托,相互交融,提升幼儿对传统文学的欣赏能力,这种方法可根据不同的诗风配不同的曲调。如抒情诗可配黄梅戏曲调,言志的诗可配京剧或豫剧的曲调。

(2)角色体验法。通过欣赏体验不同角色的外形、声音、动作,让幼儿体验京剧中生、旦、花脸等行当的特点,如旦角唱段《苏三起解》、《老生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5.流行歌曲的教学策略

时尚这一词正在逐渐被现代人士认可,我们改编吸纳了一些流行歌曲,如《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让爱住我家》、《波斯猫》,让幼儿与环境互动、与文化互动、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音画时尚法,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让幼儿通过欣赏MTV、FLASH、MP3等形式学习健康、有趣的流行歌曲。

总之,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使原本枯燥的歌唱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减轻了教师教与幼儿学的负担,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幼儿情感创造性的发展,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成为“唤醒”和“激励”的地方,在教师的“唤醒”和“激励”下,使幼儿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情在弦上”,让幼儿在关注中学习,在尊重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参考文献:

[1]许卓娅.艺术.

[2]曹冰洁.试论音乐教育新理念.

篇(9)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当前,冯恩洪老师的适合教育理论在我县教育界引起了轰动,老师们自觉地把理论学习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相结合,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得失,更新观念,努力构建适合自己班级实际的优质课堂。小学语文是学生一生发展的基础,是学生构建自己幸福人生的垫脚石。如何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学习基础?如何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好的适合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使我们的语文教育转到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上来?这是我们经常要思考并作出回答的。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课堂学习,因此,如何构建我们的优质课堂,就成为我们学习与思考的重点。笔者在学习适合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试图对优质语文课堂作出自己的解读。一、学习适合教育理论,构建愉快语文课堂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的行为动机在于离苦得乐。逃避痛苦,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少年儿童也不例外。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能让学生热爱学习,享受学习。适合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小学语文课堂必须适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给他们带来持久的快乐体验。为此,我认为必须构建一个愉快的语文课堂。那么,怎么构建愉快的小学语文课堂呢?

1、激发兴趣,精心导入

进入新课,教师的诱导非常重要。如在教《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一开头我便微笑地说:“同学们,我们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什么?(生:自行车、汽车)如果到海里游览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呢?(生:船)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到威尼斯去认识一种特殊的船——小艇,那里的人们几乎天天要用到它,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生:想!)那么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游览威尼斯的风光,好吗?(生:好!)大家做好准备(生坐得端正,集中注意力)请欣赏(播放课件)。”如此导入,学生兴趣浓厚。

2、营造气氛,体验快乐

在语文课的开始,我都喜欢让学生和我一起做一些积极的动作,并在动作中引入积极的引导词,以此来为一节课奠定基调。如,我会让全班同学全体起立,迈左脚,再迈出右脚,张开左手向上摊开,说出引导词:“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天啊!”然后食指向空中指点,继续说出引导词:“充满了爱、自信、能量!”完成后,换成右手向上张开,说出引导词:“这是多么美好的世界啊!”然后继续食指指点空中,说:“充满了爱、自信、能量!”通过这样的引导,美好的能量就进入学生一天的学习与生活中了。

3、积极评价,品尝快乐

消极的课堂评价不能容忍学生回答错误,实际上是在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地评价是一种激励,它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花,使学生品尝求知的快乐。

一位老师借班上课,不巧点中了一名胆小基础又不好的孩子,孩子畏畏缩缩地读着,不是念错字就是加字、丢字。老师不急不躁,不断提醒鼓励,短短的一句话孩子反复了三次总算不出差错地读完,其他孩子都认为他读得很糟,可老师却说:“你们没有发现嘛,这位小朋友不怕困难,反复读了三次,坚持自己读正确,多认真的孩子!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老师巧妙地换个角度变贬为褒,一是委婉地提醒学生读错了一定要自己认真读正确,同时对孩子又是一种鼓励。结果被夸的孩子参与热情陡增,举起的小手一度高过前面孩子的头顶。

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我们可以这样评价:“回答得很有趣,动了脑筋。不过要是按照给定的条件会怎样呢?”“没关系,再好好想想,想好了再补充”“你的想法很独特,下面听听别人是怎么想的。”等等。这样的回答既明确无误地使学生知道该回答是错误的,同时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愉快的语文课堂能够带给学生快乐的体验,使他们从小学会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的积极意义。愉快的语文课堂是适合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课堂,它教会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动力支持。二、学习适合教育理论,构建生活语文课堂

教育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学生熟悉的生活。适合教育理论强调,国家课程必须校本化,必须适应学生的学习状况,才能真正深入学生的灵魂。但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还是把教材、参考书当做教学最主要的资源,忽视了适合学生的生活化的校本资源。为此,我们必须努力构建一个把教学渗透到师生活动中的生活语文课堂。

1、用语活泼,进入儿童世界

特级教师薛法根的一些课堂用语会给我们一些启发。在教《螳螂捕蝉》这一故事时,他安排了学生听写了五组词,可当学生听写完四组词后,薛老师说:“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一组。”此时,学生都开心地笑了。本该听写的,现在却成了“奖励”,学生兴趣很高。在复述故事时,薛老师表扬了那位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的学生,说:“看来,你很有文学细胞。”多么形象有活力的评价!当第二位同学复述发生错误“黄雀伸长脖子……却不知道,后面有个少年正站在它身后……”时,薛老师没有否定和生硬的批评,而是以“能站在黄雀后的是超人。”这样儿童化的语言巧妙地启迪了学生。

2、组织活动,读写生活化

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关键,也是学生考试中质量检测的重点。读写过关的学生,听与说自然也不会差。因此,我在教学中高度重视读写的结合。我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开展“读”“讲“写”活动,启发学生说和写,调动其阅读与写作兴趣。

(1)“读”

课文中的习作例文和有关讲读课文,学生自选报刊上的佳作,都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比赛”活动中有感情的朗读,从中学词、学句、学段,体会写作特点,定期评选“小小朗诵家”加以鼓励。

(2)“讲”

每周的作文课上,举办一次“小小新闻会”让学生把平时自己在班里、校内、校外,家里及电视报刊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简短的语言告诉大家,相互启发表达。

(3)“写”

利用“读报小组活动”指导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摘抄下来,积累成写作素材。同时利用“小组作文接力赛”“悄悄话知心箱”“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形式,激发小学生的写作热情。及时挑选出作文在学习园地进行展览,相互交流学习。寒暑假里让学生“集春联、诵春联”。这些活动都深得学生喜爱。

通过“读”“讲”“写”活动,要力争将阅读与写作变成学生的生活需要。通过阅读学生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把自己狭小的生命与无限广阔的宇宙时空联系在一起,与古圣今贤的思考联系在一起。通过写作,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品德,涵养他们宝贵的童心,使他们看到自身的美好及发展的潜力。

生活化的语文课堂就是适合学生生活的课堂,就是从孩子的视觉看待世界的课堂。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自觉或不自觉的把成人的东西强加在孩子的学习中,以为孩子和我们一样,这是我们要注意避免的。让我们俯下身来,说孩子们的语言,才能感受他们的快乐与痛苦;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展开教学活动,才能体验到教学相长的成长快乐。

三、学习适合教育理论,构建成长语文课堂

适合教育理论是关注师生成长的理论。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比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比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人的成长。人的成长是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和谐发展的结果,是师生通过互动不断发现、发掘潜能的过程。成长最重要的是关注,是激情与体验。

1、聚焦优点,激活创造力

语文老师要将眼光盯在学生的优点上,学生才能被激发出无穷的创造力。一位刚上六年级的小男孩告诉我,他从小学三年级到现在语文作文还没有被老师打过70分的。我拿起他的作文一看,字虽潦草,但作文却是原创的,写的是他家的小鸡如何聪明,如何乖巧,写得兴味盎然,富有个性。我高兴地给他打了90分。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他说他喜欢写作文了。我让他写关于小鸡的系列作文。他也乐呵呵地动笔了。所以,我们老师一定要把眼光盯在学生的优点上。

小学生,他们的依赖性很强,常常把父母老师的话当做圣旨,这样就更需要用表扬来激励他们。颇有点像一位家长说的“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不说慢慢好。”对于学生自己,我也是让他们不断寻找自己的优点的。我说,我们看问题就要像那照相机照相一样,要把焦点对准自己最美的时刻与方位。他们感到新奇的是,从小到大,大人都对他们提缺点,要他们改正缺点。今天我却提要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他们还真有点不适应。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关注自己的优点有助于弘扬与发展优点。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全部心力都放在发展优点上时,他就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发展”自己的缺点了。

2、学会欣赏,用发展的眼光看每个学生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发现语文其实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学生任何一个方向的优点都可以为语文学习服务。因为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是工具科,可以为学习任何知识提供支持与帮助。我们一定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教育他们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当人人都互相寻找优点,互相赞美,互相欣赏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融洽,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每个人都会从内心荡漾出幸福。

3、学会超越,提升精神境界

篇(10)

虽然素质教育说了很多年,但是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现仍存在这样一些不足:

(1)师生角色转换不到位,教师“一言堂”状况仍然存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也未得到确立。

(2)课堂教学情景性不够,信息量小,特别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没有得到均衡发展。

(3)教学形式单调、方法简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未得到充分利用,因而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结构松散。教学过程呆板。师生双边活动少。情感交流也不够。

以上情况制约了英语教学的发展,是违背素质教育要求的。素质教育呼唤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我们通过改革课堂教学,对其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进而改变“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这是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师生关系民主化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否则,他们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学习热情也得不到激发,更谈不上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了。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较强,在组织教学时老师要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适时激发、启发他们,调动学习的内部动因,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以提高课堂凝聚力。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让朗读好的同学领读,让书法好的同学板演,让有表演才能的同学进行对话演练,通过这些举措,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要努力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加以鼓励。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困难,应耐心地指导、帮助,使其保持知难而进的信心和勇气。

2教学内容情景化

高中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相对较短。同时,其形象思维比较活跃,他们不满意呆板的教学模式。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机械地“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期以往,便会感到索然无味,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善于创造情景,通过情景化的教学向学生展示语文知识,并让他们在一定的语境中加以运用,培养其语言能力。如:讲close单词时,教师先做出关门的动作,然后再让学生学习该单词,由于形象、直观,他们很快便能接受。再如:教句型wouldliketodosth时,教师先拿出准备好的蛋糕并说:I’mhougryIwouldliketoeatacake。然后讲解句型,利用实物进行示范操练,学生边理解边模仿。最后,教师提供图片或描述情景,学生根据此内容,用学过的句型进行交际练习。这样一来,学生便能牢牢掌握wouldliketodosth的用法及特点,由此完成了该句型的教学活动。

情景教学的途径很多,可利用电教手段、实物、简笔画等展示情景,也通过深造学生参于来模拟情景。情景教学应力求形象、生动,因为形象、生动的情景有助于学生组织思维、理解具体情景中所传递的信息及语言材料,同时有助于调动其多方面的感知活动,使他们置身于语言环境中,将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语言,以增强理解程度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减少焦虑感及畏难情绪,从积极主动地参于教学活动。

3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一味以书本、教师为中心的形象,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为此,教师应努力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重视问答式、讨论式教学变单向传播过程为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双边活动过程;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重视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并指导其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培养自学能力。同时利用图片、幻灯、录音机等多种教学手段,从听、说、读、写不同的角度展开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中。

课堂教学要敢于打破旧模式,适时开展小组活动,运用讲故事、做游戏、表演节目等灵活多变的形式,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学的同时,还可灌输情感和思想教育,依据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形式,将合作精神创精神和友爱、孝亲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里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当然,教师要明确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点及局限性,选择符合教学规律和适合具体教学情境相对最优化的教学形式,将所教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教学过程艺术化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更要真培养其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艺术性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活动中增强创造意识,把自己对美的体验和情感放进去,自觉地力求使一般的听、说、读、写活动上升为美的享受和创造活动,化苦为乐、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其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就会很自然地得到开发。

对于英语教学而言,实施素质教育应着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水平。因此,我们除了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还必须在教学中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改革旧模式,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英语教学体系,使英语教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超级秘书网:

上一篇: 康复医疗论文 下一篇: 线损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