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6:59: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化学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1目标与内容在课程设计的层面,根据课程总目标,确定具体目标,再根据具体目标,确定各水平阶段的内容标准。在课程规划的层面,要根据课程的总目标、具体目标和内容标准来制订水平教学计划,以便从总体上把握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在教学实施的层面(实施的课程),在一节课的具体教学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制订,一节课的目标与内容是具体的、相辅相成的;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又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载体。
1.2过程与结果过程和结果在教学上是一个统一体,关注过程与兼顾结果是一种动态的关系。体验和生成是探究教学过程性价值的核心,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与成长来说则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往往表现在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实践能力和思想意识等方面,以保证探究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坚持“关注过程,兼顾结果”的基本原则,以致于体验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实现,即实现探究教学的过程价值。
2实验教学中的探究
化学教科书中的实验主要是以验证或巩固相应知识为基本出发点来设置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根据给定的实验方案操作,并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于给定的实验册中,再填空式地写上可预期的实验结论和解释,就算完成了实验,同时教师也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写预习报告,实际上这样刻意去做,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抹杀了学生探究、创造的机会。
2.1以实验现象为出发点的探究如何将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以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要思考的问题。将问题直接暴露在学生面前,可以促使他们去思考、去提问。在探究性实验的假说验证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以职业院校的学生所拥有的知识水平,很难得出完全符合实际的正确的结论,这就更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在得到实验现象的同时更注重过程。这既是探究性实验的特点,更是探究教学的精髓。
2.2以实验的装置为出发点的探究化学实验装置往往由常见的玻璃仪器拼凑而成:一种装置可能有多种功能,一种任务可以由不同的装置来完成。因此,利用实验装置进行有效的探究教学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探究教学找到了新的切入点。一种装置的多种功能往往通过归纳综合而得来,一种任务的多种途径往往通过分析解剖或装置改进而得来。例如:制取气体的装置可以启发学生如何改变细节可以达到一物多用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实验装置的改进探究,不仅让学生从原理上理解了装置功能与优劣,还可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发散思维,因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教学中的有效做法有:有意暴露教学实验中的矛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探究;多做设计性、探究性实验,增强实验内容的探究性等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探究的内容可以是条件、装置、步骤、产物、异常现象、失败原因的探究,也可以是实验绿色化、趣味化、生活化、现代化的探究等等。
3概念教学的探究
我国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强调“双基”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希望对每一个基本概念都能讲解深而透,只怕学生一知半解,有时会出现过分注重概念本身的含义与科学性,过分的精细,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思维。
3.1加强概念间联系的整合探究概念与概念之间存在某些必然的联系,有并列关系,也有上下位关系,充分利用这些关系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开展探究教学的一个研究视角。例如:在有机结构教学中有很多相互联系结构关系值得在教学中以联系的观点整合探究,如官能团间的相互影响:从甲烷、苯的性质,到甲苯的性质,发现甲基变活泼,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苯环的邻对位性质变活泼,能与硝酸生成三硝基甲苯等等。教师如能够引导学生这样对所学知识点加以整合,同时利用化学实验、多媒体等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3.2注重概念发展的整合探究职教化学中一些发展性的概念可采用模糊教学,不必苛责、“不求甚解”,在教学中灵活把握,才能体现教学的艺术。又如对元素周期表模型的建构中要抓住了建模本质:排表原则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三原则,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尝试,不仅能加深对周期表理解,更能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
3问题解决中的变式探究
复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复习的效率与针对性,在复习的过程中应以问题为导向,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通过探究教学,不断完善和深化化学知识。笔者认为采用先以教材为本,后以问题解决中抓住其本质规律进行变式探究,在问题解决中要做到形变而神不变,紧扣知识主线,通过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复习效率。通过以问题导向的探究教学可以理清问题脉搏,抓住问题关键,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复习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在总复习时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或小专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等,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严密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广阔性)。培养学生善于抓住关键,灵活地解决化学问题;能驾御化学问题的全貌,抓联系、作比较、会归纳、能延伸;能另辟蹊径、不拘一格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实践后的探究反思
探究教学在实施时需要学习者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刚开始时从表面上看效率比较低,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知识和练就全面的必要的技能。适应一阶段后,学生养成了探究的习惯,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就会有明显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提供探究的课题以课本上提供的素材为主,不仅不影响对知识的系统学习,而且还能使知识更加全面和丰富,更能贴近实际生活。探究教学能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探究教学所强调的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发现学习、科学精神等必将为创新教育开拓新的路径,使创新教育能够真正付诸于现实。
探究教学博大精深,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际中对探究教学应用在中学化学教学上的一种尝试,虽然这种只是处于探究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时还过多,但学生已经向探究式教学方向迈出第一步,希望通过不断的尝试、总结,使探究教学能在以后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刘知新主编.学科素质教育丛书·中学化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3]陆禾,郁波,林敬文著.陆禾化学教学艺术与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4]刘知新,王祖浩著.化学教学系统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2开设手持技术实验后的调查分析
手持技术实验课教学效果如何?利用手持技术进行教学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和认同性怎样呢?我们对选修“手持技术实验”课的15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由21道大选择题(包括47道小选择题)和2道开放性问答题组成。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155份,收回148份,其中有效问卷144份。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1)手持技术的优点(第3-5题);(2)手持技术对化学教学的影响(第6-8题);(3)使用手持技术教学的态度(第13-14题);(4)影响手持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广泛应用的因素(第15题);(5)手持技术实验课的实施效果(第16-23题)。以下是在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过程中的观察以及对部分学生的访谈对调查结果进行的评析。
2.1手持技术操作的难易程度
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在开设手持技术实验课之前,绝大多数学生从未听说过手持技术,只有个别学生通过图书、期刊等对手持技术略有了解,但从未见过实物,可见手持技术在河南并未得到广泛应用。第一次接触手持技术仪器时,80%的学生感觉很新奇,很想进一步了解。只有7%的学生对其有恐惧感。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手持技术的操作不难,这与当今大学生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有很大关系。
2.2手持技术的优点
与传统化学实验相比较,使用手持技术实验的优点如表5所示。学生认为手持技术的优点排序为直观、便携、操作简单、准确、实时,其中对准确、实时2大优点的认可度较低。
2.3手持技术对化学教学的影响
学习手持技术仪器的操作是为了更好地在化学教学中应用,而在化学教学中使用手持技术产生的作用将直接影响手持技术的应用范围。调查结果表明,手持技术对学生学习化学既有正面的积极地作用(图1),又有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图2),影响程度的大小取决于具体应用手持技术的情况(图3、图4)。
2.4影响手持技术应用的因素
手持技术在中学化学中的广泛使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8类:经济条件或成本问题、学校的态度问题、化学教学实践(如教学内容的选取课时数量)问题、学生方面的问题、教师的专业水平及观念意识问题、评价的问题、手持技术本身的问题及学校外部压力的问题。61.2%的学生认为手持技术有一定的教学适用范围。一是由于经济等因素无法购买手持技术设备;二是虽购买了手持技术设备,也因其他条件的限制未广泛使用;三是手持技术不能代替传统实验,有些实验用手持技术合适,而另一些实验用传统的仪器更好。手持技术要想在中学中得到推广和使用,最大的障碍是:52.1%的学生认为是学校没有设备或者设备少,43.7%的学生则认为是没有相配套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实验案例),57%的学生认为学校领导的支持最为重要。
2.5学生对手持技术的认同感
应用和推广手持技术任重道远,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担负着重大的责任,他们是否愿意成为新思想和新技术的传播者,推广和使用手持技术呢?此次问卷中设计了第13题和第14题进行相关的调查。
2.6学生对手持技术实验课实施的效果评价
2.6.1学生对系列实验1实施效果的评价
有17%的学生认为效果很好,62%的学生认为效果好。这些认为教师讲解得条理清晰,跟随教师一起操作,又通过几个小实验的练习,基本掌握了手持技术的操作步骤。
2.6.2学生对系列实验2、3实施效果的评价
从图7可以看出,14.6%的学生认为很好,59.7%的学生认为好,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认可系列实验2、3的教学效果。但相比较实验2采取的指导探究式教学组织形式,学生更喜欢实验3开放式的合作探究式教学,他们认为这样有利于提高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有助于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对于系列实验2、3内容(图8),85%的学生认为贴近初、高中化学教学,对今后从事初、高中化学教学有用。从难易程度上,多数学生(64.6%)认为实验内容不难也不太简单,属于一般难度。
2.6.3学生对自我开发实验能力的评价
开设手持技术实验课,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手持技术,熟练掌握其基本操作,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将手持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能开发出合适的案例,提高探究的能力。学生能否开发出适合的案例呢?调查表明,88.8%的学生认为自己能,但需要时间,11.2%的学生觉得自己不能开发出新的手持技术实验。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很自信的。对于开放题“您认为利用手持技术可以和初、高中化学中的哪些实验相结合或者是对哪些实验进行改进”,大多数学生写了测量反应的热效应、强弱电解质的电导率等,是比较简单的定量实验,而且还和手持技术实验课上的实验内容很相似。这对应了学生的选择“能,但需要时间”。
3结论与反思
3.1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手持技术实验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绝大多数学生对手持技术进行教学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和认同性持肯定的态度,即对化学师范生开展手持技术实验课是可行的。大多数学生认为实验内容贴近初、高中化学教学,对今后从事初、高中化学教学有实际应用价值,而且难度适中,层次性的实验教学模式恰当,所以对化学师范生开设手持技术实验课是必要的。另外,选修手持技术实验课的已是大三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能较快地掌握手持技术的使用方法,理解手持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仪器的维护。他们不仅了解了一种现代化实验手段,认可其在化学教学中的独特优势,愿意在条件许可时使用手持技术进行教学,而且能够与初、高中化学课程整合,开发实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二、增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观念的另一个途径在于增强课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的联系,这也是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与体会的一种良好模式.教师要尽量找到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并且尽可能地用生动形象的案例来让学生领会到课本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不仅能够引发学生对于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与认知,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一些基本的化学观念.例如,在讲“化学与材料研制”时,教师可以结合上海世博会的信息,展示上海世博会的各国场馆建筑照片和建筑材料.日本馆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发电膜”技术,外墙表面应用了一种高透明的发电膜,在发电的同时也能最大程度透光.同时,日本馆还是一个会“呼吸”的建筑,在展馆弧形表面上有三个凹进去的“鼻孔”和三个向外凸伸的“触角”,被称为“循环呼吸柱”,能够吸收阳光、存储雨水、吸取自然空气.炎炎夏日,还会以喷雾降温、制造清凉舒适的室内环境,这项技术也是全世界范围内首次尝试.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范例,其中有很多化学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的例子.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素材,这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体会,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基本化学观念的教学范例.
二、利用化学实验充实化学课堂
1.创建教学情景在以课本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前提下,教师首先需要创建教学情景,渲染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化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在做化学实验之前,教师应使学生大胆假设实验结果,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假设的实验结果基础上,讨论实验步骤,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实验结果,与假设相对比.在课堂实验过程中,教师可发现学生的脑力发展空间无限大,思维创新能力也较强.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仅激起教师的教学兴致,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2.增加实验课堂教师尽量将化学课本的结论,通过学生实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发现总结化学知识,并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关系.在化学实验中,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供比赛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鼓励学生在课下利用日常实验器具做一些简单的化学小实验.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厨房,利用小苏打与食醋的反应,观察酸碱中和反应,并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学会利用醋酸去除水垢的日常小常识.与此同时,促使学生喜爱化学,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学会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化学实验,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3.教师教学注意事项
(1)引课的重要性引课作为一堂课的开端,教师应特别注意.在课堂开始,教师可利用生活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将知识由浅入深引入课堂.在备课时,要求教师查阅足够的相关资料,尤其注意新发现的科技成果,紧密结合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在教学方式上,大胆引用新型方案,对教材进行整合,设计实验,带领学生探究化学问题.
在初中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各种不同的情景中展开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想要使师生之间有更浓厚的互动氛围,增强师生的平等交流,使学生对学习有更高涨的热情,就要在课堂时间中合理的减少教师说、学生听这种教学模式,适当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时间,这样才能在课堂授课中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教师也能够更轻松的进行教学[1].
2.增强师生在探讨问题上的互动
化学这一学科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问题式”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这种教学方法就是不断的提出问题,再不断的解决问题,在提出和解决的问题中不断的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多独立思考,多发现问题并且及时提出来,然后再一起讨论解决,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不单单调动了课堂气氛,还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趣,要想更有效的解决问题,就要由学生作为主体,由教师担任组织者,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行发现与解决问题.
3.在实例中进行引导和互动
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的运用能够让书面知识在学生面前通过多媒体课件得到更生动形象的诠释,在讲解具体案例的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形式让授课更加的直观,更加生动形象,用这种直观的方式教学,不但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得到有效的引导,而且还能让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更加活跃,要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加的活跃,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与书面教学的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到更加具体、生动的化学知识,特别是在分析和讲解化学典例的时候,教师用多媒体把更多精选案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更加喜欢学习化学知识,把课堂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发现更多与化学有关联的知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把学生发现的问题结合专业化学知识进行延伸讲解,从而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有更好的成效,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了[2].
二、互动式教学展开的相关要求
1.精选互动环节,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也一样有多种形式,对于各种教学方法存在的差异性,我们可以进行具体的讲解,因此,虽然这些办法各不相同,但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化学教育,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化学知识而存在的.接下来我们就具体地对各种方法进行介绍.首先,精选案例式教学互动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把需要讲解的案例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看,然后学生在已有的知识范畴内对问题进行解决,接着教师对学生解决的问题中进行指导,或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或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全面的解决问题,以实现化学教学目的.其次,主题探讨式教学互动方法,这种互动方法是互动式教学的导火线,根据一个主题,展开具体的互动探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有效的让教学任务达到预想效果.第三,归纳式互动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就是针对一些重难点问题,教师要在学习之前先让学生有所接触,就是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先自行寻找解决的办法,或者去搜寻相关的图书资料,或者运用互联网来对问题进行查阅了解,然后再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探讨,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了解需要学习的问题,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使课堂效果得到提高,为之后的学习和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的带动下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教学作用,不单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更有热情,同时还可以促进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隔着一条“鸿沟”,而且还能把学习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把知识用学生都喜爱并且愿意接受的方式传授,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化学知识,并且把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能够适当加以运用,这样的教学效果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创造出师生都喜欢并且有成效的教学方式,使化学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受人喜爱,越来越生动有趣.
2.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使互动教学的效果得到不断的增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使互动教学的效果得到不断的增强,要这一教学理念得到有力的实施,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不能以单一死板的传授知识方式作为教学任务,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知识的传授,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师可以要对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研究,运用具有实践性,参与性或者自主性,体验性的教学方法教学,不断创造出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喜欢学习化学,并且更好的接受化学知识,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更大限度上的得到提高,使他们的知识与技能得到升华,并且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真诚的情感态度[3].由此可知,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善,让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的重视,让学生更有效的掌握初中化学知识,不仅是互动式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发展的重要条件.
3.互动式教学的灵活运用对化学教学的作用
二、增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观念的另一个途径在于增强课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的联系,这也是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与体会的一种良好模式.教师要尽量找到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并且尽可能地用生动形象的案例来让学生领会到课本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不仅能够引发学生对于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与认知,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一些基本的化学观念.例如,在讲“化学与材料研制”时,教师可以结合上海世博会的信息,展示上海世博会的各国场馆建筑照片和建筑材料.日本馆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发电膜”技术,外墙表面应用了一种高透明的发电膜,在发电的同时也能最大程度透光.同时,日本馆还是一个会“呼吸”的建筑,在展馆弧形表面上有三个凹进去的“鼻孔”和三个向外凸伸的“触角”,被称为“循环呼吸柱”,能够吸收阳光、存储雨水、吸取自然空气.炎炎夏日,还会以喷雾降温、制造清凉舒适的室内环境,这项技术也是全世界范围内首次尝试.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范例,其中有很多化学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的例子.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素材,这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体会,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基本化学观念的教学范例.
(1)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设计方案.课前同教研组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共同讨论在进行“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探究活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4人一组设计实验方案,并将方案写出待课堂讨论用.
(2)师生共同讨论,优化设计方案.探究实验开始前,每组派代表介绍本组的设计思想、实验原理、方案、实验步骤、所选仪器和药品.在代表发言期间,教师要求每一位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其他组指出实验方案的不足之处,如有可能,最好提出改进方案,并可借鉴别人的优点,优化本组设计.教师根据讨论情况,适时提出自己意见,引导学生寻找合理的方案或提出自己的建议.
(3)分组进行实验,教师解惑答疑.讨论结束之后,各组采用本组认为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帮助有困难的组完成实验.
(4)报告实验结果,讨论分析评论.待各组实验基本完成之后,教师要求各组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大家评价实验方案,得出最优方案,并对效果最好的小组给予适当奖励.
二、初中化学教师要挖掘自身的创新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独特结合与表现,它是一名优秀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学习和创新的结果.新课程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下了极大的余地,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教师的可支配因素,使教师可以有较大的自主性,能够更为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考试得分点大大减少和淡化,不再起支配作用,教师要花很多时间查找资料、补充教材的内容.这意味着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师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将作为课程有机构成部分的主体存在,他不再是一个执行者,而是一个决策者.在这样一种新的课程环境中,教师将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潜质、不同的特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班级气氛,设计出带有自身个性标志的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以更大的自主性进行教学,使教学取得最大的效益.
二、学习过程——同伴助学
通过观察和反思,我发现教师往往都会犯这样一个错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大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采取的方法可能只适合学习程度好的学生,而不适合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的方法是:安排一位学习较好、有责任感、语言表达流畅学习方法得当的学生当“小老师”,让他们站在同龄人知识层次和理解能力的立场上,给学困生讲解问题,这样学困生反而能理解和掌握,正可谓“童言相通”。这样做,对“小老师”来讲,在帮助学困生的同时,又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地进行了再学习和再认识,能使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对学困生来讲,在听“小老师”的讲解过程中,没有了面对教师的心理压力,反而听得更加专注仔细,问题解决得更快,实现了学困生和“小老师”的双赢。
三、作业处理——留有余地
作业作为巩固新知的重要手段,是每位教师在课后必须要做的工作。对于学困生来说,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做作业的速度自然很慢且准确率不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如果教师按统一的要求来收缴和批阅他们的作业,学困生情急之下自然是采取抄袭等方法应付了事。针对这种情况,我的做法是区别对待学困生和其他学生,针对学困生做错的题不立即进行处理,而是让他们积累起来,并多思考,把想法和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从而在交流中得到有用的信息,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处,能以自己的思路说明错误的原因,并改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留给学困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过程评价——量化考核
有效的评价机制能让学困生树立信心,实现自己的价值。教师评价到位,学生信心就会大增。学困生渴望教师更多地关注自己,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去表现,并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我的具体做法:一是上课时有意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并要求其他学生掌声鼓励,这样当学困生受到一两次来自教师和同学的肯定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会更高;二是只要有一点进步,就毫不吝啬地给学困生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并指出他们的优点所在及对他们未来的期望;三是通过文字交流给予评价,在作业批改中,有意识地写上简短的、有针对性的语言鼓励他们,这能使学生更加冷静地接受教师对他们学习的肯定,避免了正面冲突;四是学困生的评价不能单一地用成绩来衡量,在我的化学课上,学困生30%的成绩来自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我每接一届新生,都和学困生相互约定,课堂上每回答一个问题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分值,当一段时间后进行学业水平评估时,就以百分比的形式把平时学困生的测试成绩和在课堂上的表现都计入到总成绩中,这样学困生的成绩和其他同学的成绩的差距就越来越小,当差距超过一定值,就适时地缩小计入的百分比,从而使他们逐步转化。
2.合作学习要有“自主性”
自主性学习主要表现在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积极的成就动机、有主动合作的意识等方面。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在老师面前有些学生顾虑比较多,有些想法不敢表达,但在同伴面前学生的内部动机得到较好地激发,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如果分工不明确,有些不爱动脑的学生就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想法。所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设竞争氛围,采用奖励机制,促使学生人人主动参与,积极主动求知。特别是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平时容易被老师遗忘,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也要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也许他们会给你带来不少奇迹。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例如,在判断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是部分变质还是完全变质?我把全班分为10组,每组4个学生。组长编号为1,副组长编号为2,其他两名组员的编号分别为3和4。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小组交流时我要求每组中4号提出方案,3号质疑,2号解疑,1号补充和总结,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交流中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我以其中一组为例,一号学生提出方案:取样品于试管中,加少量的稀盐酸,若有气泡,则已变质。再取样品于另一试管中,滴加澄清石灰水到不在有沉淀产生,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若显红色,则部分变质;若不显红色,则完全变质。3号同学提出质疑:加石灰水过量了酚酞也变红,而且反应本来就有氢氧化钠生成。2号同学提出加氯化钙。4号同学总结:氯化钙、氯化钡、硝酸钙、硝酸钡都可以的,因为他们反应后的生成物都是中性的,不会使酚酞变红。整个合作活动环环相扣,有序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合适的教材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教材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授课的逻辑性以及学生学习的系统性。生物化学课程相关教材种类繁多,如何选择适合药学专业学生以及符合课程安排的教材显得十分重要。王镜岩的《生物化学》第3版无疑是最为权威的一版教材。这本教材吸收了国内外生物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章节按比较传统的先“静态”后“动态”组织编排,符合我国生物化学的教学习惯,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但是这套教材内容过于详尽,具有一定深度,对初学者难度较大,并且该教材着重于生物化学领域知识,鲜有与药学专业特殊性相关的知识拓展,同时价格昂贵,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因此我们将这部教材列为参考书目。经过筛选,我们将姚文兵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第7版)作为我校药学专业生化指定教材。这部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姚文兵和主审吴梧桐均是我国生物技术与生化药学专家。主编姚文兵是我国生物技术与生化药学专家、中国药科大学教授,他承担教育部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名牌课程药学生物化学基础的创建工作;主审吴梧桐也是我国生物技术与生化药学专家,他长期倡导生命科学与化学相结合的现代药学教育模式,建立了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工业微生物学与现代药学相结合的综合性生物制药学科体系,主持创办了生物制药专业和生物制药学院,其权威地位也保证了本教材的高水平呈现。该教材在第6版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第三篇遗传信息的传递和第三章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内容,还加强了遗传信息传递和结构分子生物学的内容,以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充实了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物质代谢、代谢调控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内容;扩充了生物药物的近代概念,介绍了生物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书末附有生物化学专业名词英语注解等。教材重点阐述了现代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尽可能反映生命科学与化学相结合的现代药学研究模式的特点,突出了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与现代生物技术的进展及其在现代药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非常适合作为药学专业生化课程学习的教材。
1.2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指定的教材在顺序上仍然是先静态后动态的模式,但这种传统的编排方式并不利于学时较少的药学专业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了解生物化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和精髓。因此我们改变了先静态后动态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整本教材内容划分为三大模块,即能量代谢模块(包括糖化学、糖代谢、生物氧化、脂类化学、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模块(包括蛋白质化学、酶学、蛋白质代谢)和核酸代谢模块(包括核酸化学、核酸代谢、遗传信息传递)。每个模块在知识构件上,以某一生物大分子的代谢过程为主线,其他知识内容为支线,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的优化设计有利于学生对于生化过程的系统理解。以能量代谢为例,能量代谢模块以葡萄糖分解代谢为主线,首先用较少的学时介绍糖的结构及糖的化学性质,以及在消化道内的吸收过程,然后详细讲解进入细胞后的彻底生物氧化过程,包括经过无氧分解代谢为丙酮酸,再经过脱氢作用以乙酰辅酶A的形式进入柠檬酸循环完成C的最终氧化形成CO2,最后由携H的载体将H带入线粒体内膜系统经过电子传递最终形成H2O并释放出能量。在掌握这一条葡萄糖的分解代谢的主线之后,其他的知识点例如磷酸戊糖途径、糖异生、糖原合成与降解等过程作为这条主线的支线知识内容,二者结合最终成为一个复杂而又有逻辑关系的能量代谢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各个途径的生理功能代谢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
1.3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课是生化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课,应当使学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即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流程和实验结果都在实验前给学生描述清楚,学生的实验过程仅仅是重复流程观察结果而已,缺少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因此我们针对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在理论课上抽出时间,将实验课要进行的实验做预先的铺垫,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课上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自主参与实验过程,得出一些结果并讨论分析。例如油脂酸价测定这一实验,在理论课上讲解油脂酸价测定的原理方法,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平时的食用油的酸价是否正常?经过暴晒后的食用油酸价是否会发生变化?反复油炸后的食用油酸价是否正常?以此提高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兴趣,也可由学生自行采样,在实验课上进行不同样品食用油酸价的检测,得出结果后再进一步讨论分析。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该实验方法原理的理解,也可以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4跟踪生化研究动态
由于生物化学理论和技术发展迅速、信息量大,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前沿知识和相关学科渗透知识的掌握,是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对于生物化学课程的授课教师来说,科研工作的内容能够极大地丰富生物化学理论教学的水平,对生物化学前沿研究的把握也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高要求。将生物化学前沿成果融入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书本内容。例如在讲授细胞膜转运蛋白的内容时,可穿插介绍2014年4月由清华大学医学院颜宁教授领导研究组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即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该转运蛋白的作用在于转运葡萄糖,从而为细胞提供能量,该研究成果将有利于人们掌握转运蛋白GLUT1的工作机理,可能实现葡萄糖转运的人工干预,切断它的转运过程,从而“饿死”癌细胞。通过这种具体的、最新的科研成果的描述,不但使学生较为形象地理解了转运蛋白生理作用方面的知识,还对于转运蛋白作为药物靶点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极大提高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及科研兴趣。
2教学方法优化
2.1合理高效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全程为多媒体课件教学。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文本、动画为一体,为学生营造出形象逼真的学习环境,可以使不同感官在同一时间内接受到同一信息源的信息,从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但是多年的多媒体教学经历也使我们看到了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例如有些教师过分依赖预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仅充当“解说员”角色,缺乏恰当、生动、形象的讲解,使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而言,多媒体教学讲授速度快,单位时间传授的信息量大,导致少数学生课堂笔记跟不上,有的学生甚至干脆放弃记笔记的过程,而以下课拷贝课件取代之,因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减弱,缺少主动性的思考,对教学内容掌握不扎实。如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避免弊端,关键在于教师的综合素质、驾驭课件的能力及组织教学的能力。因此学院加强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条件培养教师制作、使用多媒体的技能,还建立了课件共享平台,为不同教师制作准备课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在课件制作上,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课件,合理设计课件的程序形式、播放顺序,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在授课过程中,多设计与学生互动的环节,每个章节结束后对本章节进行小结,并列部分习题,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2.2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知识点繁多的生物化学课程,利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掌握复杂的代谢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生物氧化一章,电子传递链的传递过程十分抽象,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用比喻启发的方法,在教学中把线粒体内膜上按一定顺序排列的递氢体和电子传递体比喻为接力赛的参赛者,而把电子比喻为接力棒,使得整个电子传递的过程形象而生动;此外诸如糖酵解与糖异生,以及脂肪酸的合成与分解的生化过程,看似相互可逆的过程,但是却有着极大的差别以及截然不同的生理生化作用,因此可以利用对比启发的方法,列表显示各个生化过程的异同,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促进积极思维,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又可培养进行对比分析鉴别的能力。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如设问启发、联系启发、案例启发、悬念启发等,多种方式的启发可以使生物化学课程当中抽象的概念和代谢过程变得生动形象,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3网络教学
网络已成为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高校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对网络的接受程度和使用率也较高,已成为多数青年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进行生物化学网络教学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不但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而且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我校依托校园网络,定制课程包括课程简介、教师简介、教学大纲、学习纲要、课程录像、课件共享、网上交互等板块,其中课程简介、教师简介、教学大纲以及学习纲要板块主要为学生了解本门课程提供参考,并且提示每章节重难点;课程录像为教师上课的录像,为学生课余时间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课件共享为教师上课所用课件,可作为学生课下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为广大教师的备课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网上交互板块中,学生可以在网上提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由教师在线回答,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上网浏览,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充分体现了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学习环境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的教学理念。此外,这种交互式、开放式的自主学习环境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