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6:59: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历史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融入历史故事导入新课在讲解新课之前不要直接进入主题,首先可以运用关于本节课程内容的历史故事,进行课堂导入。历史教学中如果导入环节非常的出彩,就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说是整堂历史课程已经成功了一半。在新课导入环节,老师可以讲述一个历史故事,为教学内容埋下伏笔,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使之能够沿着故事的脉络对有关的史实进行研究。这样,学生在接受老师讲的史实时也能够集中精神,将导学故事和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加深印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讲解唐朝安史之乱这一课程时,由于安史之乱原因有很多种,可以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来加强学生的印象。其中一点原因是唐玄宗后期沉迷酒色,统治腐败,里面有一重要人物就是杨贵妃,教师可以利用杨贵妃的故事来导入安史之乱的教学。“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写唐玄宗为了博得杨贵妃一笑,千里迢迢把荔枝送到宫中。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来导入课堂主要内容,学生在故事中进入到教学主体,让学生容易理解。
3.在课程中合理地插入有趣的故事为保障学生的听课状态一直保持兴奋和确保教学内容能够顺利开展,老师在教学中间要适当地插入和内容相关并且富含趣味的故事。比如在讲述东汉历史时可以讲述华佗的事迹。在学习楚汉之争时可以穿插鸿门宴的故事,在讲解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时可以给学生讲司马迁在忍受宫刑之后还能创作出《史记》的伟大精神。在课堂中插入历史故事,不仅能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实现教学的目的。
4.在课末插入历史故事,提升教学效果在一节课要结束的时候讲一个故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对知识有自己的看法和没有理解的部分,通过故事情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虽然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最后商鞅还是遭受车裂之刑。很多学生不免感到十分惋惜,为了让学生对商鞅变法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老师在课末给学生讲述商鞅被秦王追杀的故事:商鞅在逃跑的时候要入住客栈时,客栈老板用商鞅制定法令拒绝了它的要求。让学生理解商鞅就算被杀害了,但是变法没有停止,已经在发挥它的作用了。
1.教师转变
教师是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教学观念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开展的成败。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对话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了达到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境地,其着力点应放在教师身上,应注重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主要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传递为主要形式,注重强调学生基础知识及技能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但在片面追求知识存量之中,无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由于对话教学实践价值是回归教与学的本质,要求教师摒弃旧的传统教学观,在对话教学中,教师需要新的对话教学的教学观,通过自身的成长经验与情感体验,才能与学生进行真实的情感交流,从而获得学生的信任。
2.环境创设
历史教学中对话教学环境的创设,是指对话教学开展的场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及人际关系等。根据教学对话的特点,应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然而,在软环境创设方面,应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构造对话型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在对话教学中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善于追问,如讲解《春秋战国的纷争》课时,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应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孟子曾经说过‘春秋无义战’,你同意这个说法吗?那么如何看待春秋时期的战争呢?”通过对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二是学会倾听,尽可能明白学生所要表达的意思,对学生所表达的意思而自己又没有表达出来的加以阐释,使学生处于一个民主平等、富有对话气氛的课堂情境中。
3.教学评价
其是促进教师、学生发展及改进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在评价方法上,应注重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相结合,注重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及学生自我评价的相互结合。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从而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4.学生实践
在对话教学中,一切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促进教师、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即使教师讲解了较多的知识,学生反应冷淡,真正的对话也无从谈起。因此,在历史对话教学中,为了提供的对话技能,应从课本预习、倾听、提问和反思等四个方面予以重视,以保证历史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顺利进行。
在我国当前高中历史教材当中,对人类历史的描述主要是问题,这种文字占据了课本一大半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出现厌烦的心理,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图片与文字相结合,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视觉疲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同时还能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历史图片是对历史的一种最好见证。在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当中,在课堂中加入历史图片,通过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当中,将图片与文本信息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专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促进德育
历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发掘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的长足发展。运用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增强教学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如在讲火药、火器发明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感悟课本上的“火箭”插图,并启发学生认识到今日的火箭发射原理,实际上就来源于宋代的火器。14世纪火药传入欧洲,改变了中世纪的战争模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打开了封建城堡,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学生也因此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二、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历史图片的应用必然会引起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将历史图片运用到教学当中是我国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1.历史图片的准确性
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好见证。而历史图片包含了许多丰富的知识,需要人们对其进行挖掘。教师在运用历史图片教学的时候,必须做到历史图片与所反教学的知识相符,避免运用错误的历史图片给学生带来误导。历史图片必须具有准确性、科学性,只有与课本知识相符合的图片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文艺复习”内容时,教师可选择几幅极具代表性的画作,如“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圣母子”等。以“最后的晚餐”为例,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若不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很多学生还以为这是展示“喜庆的用餐画面”。但刚好相反,这幅画暗藏着阴谋玄机。但学生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有限,很难读懂画作要表达的意义。教师可进行读图引导,为学生讲解这幅图片的真正含义,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并试图从图片资料中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从而有利于图片充分发挥辅助教学的功效[2]。
2.历史学科的本质是人文学科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承载者是各门人文学科。所谓人文学科,是相对于自然学科而言的,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这些学科设立的目的是通过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之间关系的探讨,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内化成一个人的人格、品质与修养,从而达到发展人性、健全人格、完善素养的目的。历史学科无论是从其渊源还是主旨功能来看都是典型的人文学科,其核心是文化素养的养成,而不是一门实用性的应用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它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因为历史就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就是用人对人自身发展的认识去教育后人,其丰富的人文资源,在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传承文化上具有特殊的优势。所以,人文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最本质的属性,人格教育是历史课程的最重要的目标。所有背离了这一属性和目标的教育行为都不是真正的历史教育。
二、历史教育的现状
1.历史学科在学生中的窘境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的专家曾对北京市2000多位学生课程的学习状况进行了仔细的调查。其中学生对历史课程有以下反映:在“最不愿学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排第3位;在学生对15门中学课程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排第2位;历史课被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赵亚夫教授曾进行过“关于学生和教师的历史教育观念”的调查,学生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看法是:①历史就是时间、地点、人名和事实的代名词;②学习历史要死记硬背,所以历史课是一门令人生厌的课程;③历史课上学习的东西往往不切实际,距离现实生活太远,而且不能有自己的看法;④历史就是教科书上写的东西,既不是故事,也不是史实;⑤我们的历史观点经常是被强迫接受的。(赵亚夫:《追寻历史教育的本义——兼论历史课程标准的功能》,《课程•教法•教材》2004年第3期)我也在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中学学生中进行过类似的调查,结果大同小异。我们曾经认为最有意思、最吸引学生的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如此之低,这令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震惊,我们到了必须深刻反思的时候了。
2.历史课堂的普遍教学模式与人文精神的背离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有两种普遍的背离人文主义教育的功利教学的行为。一种是“唯知识论”,这种教学模式就教学内容而言,考试考什么我就教什么、练什么;就教学方法而言,历史就是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就评价方式而言,学生考高分就是历史学得好。虽然在理论上我们都知道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是在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是在遮蔽历史丰富的人文内涵,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很多历史教师仍然奉行不逾。另一种则是近年来颇为流行的“唯能力论”,这种模式是在新课程改革和相应的高考进行后,教师针对高考对“新材料”“新情境”的重视,片面崇尚对史料的概括、提炼、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标准化、机械化和统一化,从而将丰富人文内涵的历史教学转变为纯技术性纯理性的历史史料教学。就历史教学的本质而言,这种教学模式的危害更甚于前一种,因为人文教育的价值就是在于对一味强调“技术理性”“唯智教育”等非人性化教育的否定,就是在于对情感、人格的陶冶,而“唯能力论”恰恰又将我们带回了人文主义教育所要否定的那些东西。
三、在具体教学中加强人文主义教学的实践
1.在学习目标设计上注意突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设计学习目标的宗旨是让学生通过教学发生变化并获得进步。作为培养人文素养的核心学科,历史要求学生的变化与进步是人格的健全与完善。因此,历史学习目标的重心应该在塑造学生的人格、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上。我们要充分利用历史丰富的素材,如用优秀的历史人物、富有人文内涵和值得深刻反思的历史事件等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在历史环境中理解历史、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碰撞,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情感体验内化的过程中接受心灵的洗礼、感悟人格的魅力、反思人性的弱点。随着情感体验的积累,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增长。
这里包括两种僵化的教学模式。第一种是,有的教师授课,还在搞满堂灌,唱独角戏,不能开展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也不能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上没有交流,没有讨论,没有互动,没有合作,感受不到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当成了简单的传声筒和教师话语的接收器。第二种模式是,片面地过量地依赖和滥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认为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不是教改。不管什么课程,都要使用电子课件。为此,教师都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成了绘画绣花、课本搬家,画蛇添足,或只是起到了代替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而砍掉了本该由学生去解决的内容,使学生成了观众,难以把该学的知识和自己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好。有的老师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用课件代替了必要的讲解和内容推演的过程。学生想做个笔记都不跟趟;有的课件因制作粗糙,链接不好,弄得讲课教师在课堂上手忙脚乱,漏洞百出,甚至成为累赘。更有甚者,有些学校评选精品课,不是看实际教学效果,而是看你有没有电子课件。例如有的老教师教了三十多年的历史课,教学上很受学生欢迎,桃李满天下,却因为没有电子课件失去了被评为名师的资格。可见,这样的学校在教学评价体系方面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和误导。事实上,在许多学校,虽然制作了许多精良的课件,但并没有也没有条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只不过把课件当做教师的一种表面的要求或作为评教条件的一种摆设而已,而实际上却根本没有应用在教学上。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像以上这两种简单的教学方法都是违背教学宗旨的,起不到多少真正的教学作用。过后,没让学生学到多少有价值的知识。满堂灌式的教学给学生的感觉就像看了一场枯燥的独角戏,而滥用教学多媒体课件仿佛就像学生看了一场图片的流动展览。
(二)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片面性和单一化
对学生学习成效的的考察,高等院校历史课的考试内容,多以学生死记硬背、不加思考的记忆性知识为主,缺乏对历史分析评价能力和唯物史观的考查;在试题设计上,一般只有填空、解词、简答、论述、判断等几种常见的题型,很少有分析活动与实践活动的考查。考试题目的设计日益趋向于简单化、公式化、程序化;评价模式仍以考试为主,不管是专业课测评,还是公共课测评,都是笔试。在确定学生的总评成绩时,往往是只以一次或两次闭卷考试的分数来做定论,看不到学生的潜在能力。这种考评体系不仅弹性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水平,而且学生还因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得不到激励而使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抑制。要想得高分,只能按老师讲课的内容或要点去做复习范围和答案。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阻碍了创造思维能力和主动学习的内驱力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高分”学生,越来越傻,往往是知识面仅限于教材范围的缺乏独到见解的低能者。
教学评价体系涉及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问题。什么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就会引导学生怎样地去学习,单一化的考评体系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潜力的发挥,误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高等学校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陈旧一套的教学评价体系就必须做到稳健而深化地改革。
二、高校历史课教学教改的对策
(一)正确理解历史课的教学目标与宗旨,为社会培养有历史知识和正确历史观的人才
没有改革就没有教育的发展,没有改革就没有历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改革作为一种教育的动力应始终是教学管理着和教师的不断思考的问题。作为教学设计者的教师,要改进教学质量,就必须根据现有的状况,思考出那些哪怕是比原先只前进一步或两步的想法。循序渐进,不断提高。高等学校校应加大历史课的教学改革力度。教师要克服以往过于强调知识深度、广度的偏差,彻底从应试教育转变为能力培养上来。在紧扣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现实需要和能力素质的提高,实施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强化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训练
高校历史课教学中要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把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等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改革历史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教师课程内容体系,强化道德与素质教育,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以适应高校历史课教学目标的需要。高校历史课要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培养高标准、高素质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强化分析历史鉴别历史和应用历史经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应使学生掌握网络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现代教学技能,为其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的培养
学生对学习历史课缺乏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有些学生本来就对这门课不喜欢,感觉没意思;二是头脑中对学习历史课的作用认识不清楚,认为所学的东西应用不到现实生活中去;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不能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所以,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历史课兴趣,一是教学形式、方法要灵活,要设计好和应用好能使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和方;二是要加强学习目的与作用方面的教育,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并使之内化为学习兴趣;三是要做好课程内容设计,讲课内容要少而精。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力。例如,在美国的某个大学的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介绍大量的文献资料,而不是仅限于一本教材的内容。教师只起到指导答疑作用,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研究问题的重点,并要求学生写作出分析文章或研究论文。学生们通过自主的学习各种文献,从中了解到了各种事实和一些个人的各种观点,经过分析、判断、综合,从中得出有自己独见的结论。并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学习能力,熟悉了学习方法和和提高了研究问题的能力。我们亦应借鉴美国历史教学的经验,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探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胜心理和学习兴趣。
(四)运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的各方面的专家和科学家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奖?这跟中国的社会制度有关,也跟中国普遍的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有关。教师要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外教育的长处,创造性地完善教学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发展的空间。为此,教师在历史课教学中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做好教学内容设计,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师是教学内容规划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着强化基础、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来设计。历史课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主要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的主要特点,使学生能够对各种社会制度优劣加以鉴别,说明历史变革的原因与动力。要学会从历史经验中找出对今天社会制度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的东西。要学会应用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来解读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的演变原因。教学时避免让学生记忆那些于能力提高无补内容。要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上动脑筋下功夫,要在坚持思想独立的原则下适当将一些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引入历史课程,丰富历史课程的活力和吸引力,例如,学习中国当代历史时,对取得胜利的原因怎样实事求是地评价问题,可以增加一些讨论的内容,让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发表各自的见解或写成论文。这样做,对学生来说,无疑起到了推动学习,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养成科学的唯物主义态度。
2、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也包括认知、兴趣培养和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决定了和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或多种手段相结合。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各种教学设施。并有因特网还能搜索各种资料和传递信息,就连个人的手机都可以上网了。这无疑给教学手段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改变都创造了方便条件。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上中国近代史这课时,笔者着重介绍世界园林史上的明珠——圆明园。当看到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时,同学们无不为之愤慨。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深浅程度与课堂教学手段息息相关,教学手段越丰富,学生的认识就越容易深入,从而促进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进行具体问题的探讨与研究,网络具有传递信息方便、快捷、普及等特点,如,在黑板上难以布置大量的作业题,可以通过建立QQ学习群来帮助解决,网络不仅在密切教师与学生的联系,也可以利用来改进一些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
3、改革考试方式方法,建立日常评价体系
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措施
针对当前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应该从教师的角度来进行思考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他们给学生搭建好有效地平台,而且还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协调好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来源。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应该从历史课堂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进行统筹安排和规划,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完善。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之前就要将历史课程预习的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在课下的时候能够查阅关于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这里应该看到的是历史教学过程中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课前预习对于学生来说是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的角色,让自身从讲授课堂理论的角度转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提升的过程,这样的话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不仅仅只是空洞的历史史实,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在其中,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从而更加完善地提升了日常教学的效果。对于教师而言要想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率不仅仅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认识,而且还应该努力提升其日常教学的效果,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提升历史教学效率不仅仅需要教师在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也需要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日常教学安排,这样才能够将历史教学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起来,从而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对历史过程和事件的叙述大多比较概括,很难用更多的材料支撑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历史事实,故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从侧面再现相关史实,加深学生对相关史实的理解。比如讲唐朝历史,我们都知道,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是封建社会发展繁荣阶段的高峰。唐朝的强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当时便利的交通有密切的联系的。唐人重视驿道,这是发展交通必有的设置。重要的道路沿途都设有驿站。驿道之旁置有店肆,备有驿驴,所谓“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1]41,来往方便。唐朝规定三十里一驿,若地势险阻及须依水草的,也不必拘泥于三十里的常数。当时全国共设驿站1639所,这些驿站为来往客商提供了极大方便。河南地区因地处中原,大运河及唐朝经济生命线的“河汴之路”通过此地,加之是东都所在地,故河南的内外交通均十分发达,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东部以汴州为转折点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所以,在讲到唐朝的有关历史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河汴之路”与唐朝经济发达状况的关系,教师亦可利用唐诗来表现此交通路线的繁荣与兴盛。唐朝时期,由长安东经虢、陕二州,洛阳,郑,汴直达东南各地的这条道路,横贯河南地区,是唐朝最为重要和繁忙的交通线。高宗时曾把长安和洛阳作为他的东西二宅,经常往来于两都之间。此道的繁忙之状,唐诗中多有记载,如:刘禹锡《送王司马之陕州》:“两京大道多游客,每遇词人战一场。”杜牧《汴舟行答张祐》:“千万长河共使船。”祖咏《过郑曲》:“路向荥川谷,晴来望尽通。细烟生水上,圆月在舟中。岸势迷行客,秋声乱草虫。旅怀劳,淅淅有凉风。”王建《汴路即事》:“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这些都是描写此道的繁忙之状。大量的文人墨客往来于此道之上,留下了大量的诗篇,“可以称之为典型的唐代文学之路”[2]60。当然,全国各地的商船亦是川流不息,“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3]137;“宋郑两郡,地管御河,商旅往还,船乘不绝”[4]2483。通过引用、讲解这些诗词,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这条道路的重要性与当时唐朝经济的繁荣;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加深理解这条通道与唐朝灭亡的关系,即唐朝后期,这条经济生命线经常被割据的藩镇阻断,进而威胁到唐朝政权的稳定,以致唐朝最后灭亡。
三、了解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当今历史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借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包括个人梦在内的中国梦而奋发努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选择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大量歌颂吟咏历史英雄人物事迹的诗词,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学语言,激励和鼓舞学生的士气,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比如讲到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时,就可以利用岳飞那首脍炙人口、气势磅礴的《满江红》,通过讲解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绍兴六年(1136),岳飞率军从襄阳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近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退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5]1246这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洋溢奔涌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使学生热血沸腾,爱国热情强烈地迸发出来。除了岳飞本人留下的佳作之外,后人亦有很多诗词歌咏其人其事,这些诗词亦可从侧面丰富学生对岳飞的认识,使岳飞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如胡铨的《题岳忠武王庙》:“匹马吴江谁著鞭,惟公攘臂独争先。张皇貔貅三千士,搘拄乾坤十六年。堪悯临淄功未就,不知钟室事何缘。石头城下听舆议,万姓颦眉亦可怜。”该诗表达了作者对岳飞之死的惋惜之情,同时,一个扬鞭策马、奋勇当先、带领兵士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亦跃然纸上。通过对这些诗词的讲解,学生感到历史人物不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一个个符号,而成为一个个真实生动的形象屹立在自己面前。列宁曾经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英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如此方能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觉悟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恰当引用历史人物所写的诗词,不仅可以起到揭示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在加强对相关历史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历史人物的事迹也可以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
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供研究历史问题的新角度
高师院校历史教学的目标,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升华认识,为将来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储备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其进一步深造扩展眼界,提高学术能力。过去的历史研究,大多以传统的古籍文献为基础来进行,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考古资料、田野调查资料、方志等资料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但对长期被认为文学色彩较浓的诗词相对重视不够。诚然,古诗词有其艺术夸张和不实之处,但有些内容是可以指实的,如一些诗词当中涉及的地名或道路交通线等就完全可以为我们进行相关历史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尤其是对于研究历史地理问题更是如此。[6]比如讲到唐代大诗人王维,其晚年由于政局变化无常,隐居于陕西的终南山之中,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在此期间与好友裴迪交往甚多,但当时的具体情况、其所居的生活环境到底如何,历史均无记载。
(一)丰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尽管历史教材中也穿插一些历史图片,但仅有一两张图片来对某些内容加以说明,起到的教育意义并不强。在历史教学中,注重科学、合理、有效的运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可以实现多种方式的教学,这可以提高教学趣味性、教育性,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历史图片与描述历史事件的文字结合在一起,就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历史相对真实、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促使学生清晰、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二)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直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内容都是由文字组成的,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知识通过一个个文字描写出来。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对大量的文字进行阅读,才能够掌握中国历史。而历史图片的运用则可以改变此种情况,使学生通过历史图片直观的了解历史,并通过历史图片对历史进行分析、思考、学习。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学习能力得到强化,促使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更丰富。所以,在历史教学中科学、合理、有效的运用历史图片来展开教学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历史图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图片有效的、合理的、科学的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实现历史教学图文并茂,直观、真实、准确、清晰的教授学生历史知识,促使学生历史知识水平得以提高。对于历史图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主要是:
(一)直观地传达历史信息,简化教学内容
相对文字信息来说,图片信息更容易传达信息,并且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为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可以有效的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合理的运用历史图片可以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直观的摆在学生的面前,通过历史图片直观、直接、形象的信息传达,可以在学生在认知范围内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所以说,根据所要教授的历史教学内容,运用与之相符的历史图片,可以将历史信息清晰、直观的传输给学生,促使学生有效的学习、理解、掌握历史知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
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深入的学习历史知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满足,首先要保证历史教学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以往的照本宣读的历史讲解方式,严重缺乏趣味性,整个教学课堂氛围沉闷、死气,不仅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最终排斥学习历史知识。而历史图片的有效应用可以改变此种现状,因为在历史教学中适当的穿插历史图片,再利用精心设计的语言加以铺垫和修饰,可以使历史图片具有浓重的历史气息和神秘感,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积极投入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所以,在历史教学中适当的穿插历史图片,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使历史教学活动生动、愉悦、科学、合理的开展,更加高质的教授学生历史知识。
(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历史画卷
历史的美感来源于中国古代人们的真实、勇敢、坚强不屈,在战争频繁的年代中依旧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永远憧憬美好生活,对未来永远抱有希望。这是历史教学中需要传授给学生的精神。历史美感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部分内容的教授需要学生具有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历史表象看到中国历史的美感。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于历史图片。历史图片将真实的历史画面呈现出来,这可以使教师以历史图片为例,就历史图片进行剖析和讲解,将审美技巧、审美要点等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对历史图片进行审美,感受历史气壮山河的美、历史动人心脾的美、淳朴自然的美、怡然自得的美等等,从而深刻的了解和理解中国历史。所以说,在对中学生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历史图片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学生以自己角度来审视历史,这可以使学生不仅能够准确的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够产生独到的见解。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使学生重视知识结构的构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新课改和高考的要求。同时,达到优化课堂效果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方法:1、行动研究法: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以创建实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为研究目的,以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动态性研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2、活动实践法: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以课堂引导构建、谈话、问卷调查、分析等方法进行探讨。3、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对象:高三六班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策略及阶段性成果。
本课题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从2013年9月份开始至2013年12月底结束,共分三阶段。第一阶段:(2013.9—10)课题的准备与申报阶段通过对现阶段中学历史的教学现状,尤其是学生学情的了解、分析,充分考虑后,我确定了小课题---《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建构与应用的研究》,认真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收集。如通过对高三六班78名学生的调查:他们困惑的问题是:第一,现在新教材使用专题体例的教材,时空跨越大,内容跳跃性大,时序性差,古今中外历史融于一本教科书,一下很难适应。第二,在初中阶段学的是通史体例的教材,学习方法上、思维方式上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一直存在不能适应专题学习法。理论研究方面:认真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阅读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的著作:《教育过程》、《论认知》、《教学论探讨》等,寻找课题的可操作性及理论依据。第二阶段:(2013.10—2013.11)素材积累与方案研究实施阶段本研究立足于我校的校情,学生的学情、高中历史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为了更好的促进课题研究,与其他任课老师交流,认真总结,取长补短,探索出一种适合我校学生现状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历史学科成绩。做法是:第一,结合所一轮复习册子《世纪金榜》,以“导学案”的方式指导知识结构的构建、理清线索,提高学生认知和自学能力。第二,根据必修一(政治文明)和必修二(经济文明)所授内容,引导学生每课、分单元及进行整个模块的知识梳理,并以表格或大扩号归纳的形式形成文字性的东西。再进行纠正、完善,同时好的作品在班级(张贴在公布栏或文化墙)、甚至是在其他班级予以推广。每次过后,积累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素材,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确定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知识体系的有效策略,并形成阶段性的研究资料。在教学过程中,重在学生动手总结一些典型的案例拍成了幻灯片,对存在的问题,老师及时点评总结。第三阶段:(2013.11—2013.12)研究成果的总结阶段对研究成果进行深化和提升,撰写研究报告,并形成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字材料,最后结题,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成果: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有效策略,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激发了学生求知兴趣,增强了学习能力,也提高了解题能力与技巧,如答题考虑:认真构思,理清解题思路。先在草稿纸上列出来,答案分几个要点,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分析问题时要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等。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本人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得以提升,更好的完善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了自己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和对课堂的驾驭组织能力。
1.以点带点形成线索。
一个阶段的历史,一个国别的历史,一定性质意义的历史内涵决定了这其中的一个个事件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利用学习者的单一心理定式,由一个知识点学习及时扩展到其他的相关知识点,达到以点带点联结成线的效果。比如学习中国古代史就可以不必只拘泥于各个朝代的孤立介绍,而应该把其带入整体框架之中,形成总体感知之后针对其各自内涵进行探寻,同时利用其相同点进行有意识地擴展开达到带动的效果;再如,学习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时,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点连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突出其实质,以点带点形成表象线索后也完成实质线索的形成。
2.以点化点构成松散的知识线索。
如果说实质线索可以构成历史主干的话,那么松散的知识线索可以从不同侧面烘托历史的主干的创建。比如:不同时期0的历史人物和性质不同的战争进行集合,可以达到以一化十的效果。集结过程的无意识活动其实也就是在进行有意识地比较与归纳。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基础是知识的感知,而感知的过程必须以学生的能够形成线索为基点,以构建历史框架为目标,只有这样才会对知识达到真正的感知,以点化点能够较好地促使学生把不同的知识点以另一条路线集合成线索促进框架结构的形成并达到理解运用的层次。
3.点的积累过程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并强化课本知识的把握。
点的积累是点线面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训练学生点的积累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捉拣知识点的能力和对教材的掌握,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关键。实际上平时教学中的点积累是意识教学于无意学习中的反映。无意识的日积月累恰好是有意识地运用的前奏。这种方式杜绝了浩繁的专题训练等模式,为学生终身享用。
二、强化主线教学,构建宏观历史背景
历史反映社会发展过程,其必然有系统性和统一性的特点,新的课标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明确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牲实际上就是突出了主干教学和宏观历史背景的重要性。一个时期侧面的历史特征能使学习者更加准确完整地把握这其中的历史。同是,由个别的史实演绎成综合的特征过程又是一个归纳对比和分析综合的主观思考活动过程,强化了时代的阶段性特征又会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去理解感知其具体内容,促进学生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
1.注意主线下的个体学习、渗透与主线的关系。
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的历史看似纷繁杂乱,但是都会从一个点一个侧面反映其中其中心背景特征。并且还会与整体知识框架有着某种联系。因此,在个别知识感知和理解认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与阶段特征与整体框架的联系,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干意识和整体的历史观的培养。例如,世界史中的资产阶级确立这一内容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都较清楚地体现了历史学习的这一特点。初中也证明;强化主干下的特征教学会使学生容易地理解把握知识和整体历史观的形成,也有益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2.准确把握整体背景下的内涵。
一条历史主线是由其主线下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诸多方面形成的,同时也必定反映在这诸多的历史表象之中,并且在一定的重要依据下产生延伸各辐射作用。学习过程中应特别强化学生历史内涵意识,训练其把握知识内涵的能力,强化其主线与整体框架背景的衔接及通过内涵的升华、知识的感知和宏观背景框架的形成。提高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能力,促进历史思维的形成,学会学习。
3.注意正确的主观意识培养。
历史是有生命力,必然具有多层面的特点,教学中有必要强化学生正确的主观意识的形成,使学生在接触史实的过程中能够去正确地感知理解和应用,避免由于主观意识的念头导致对主体框架的理解出现知识的盲点和误区,形成正确的主观思维,水到渠成就是其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