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0: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学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循证医学所倡导的人文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人文关怀是对人生命价值的肯定,对人生存状态的关爱,追求人的完美个性,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现象。循证医学包含的人文因素使其在诞生之时就存在双重意义,不仅是一种治疗技术,而且是一种教育思想。从循证医学的创始人科克伦(ArchiebaldL.Cochrane)将受伤嚎哭的士兵抱在怀里,看着他平静地死去的那一刻开始,循证医学便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作为三大原则之一。“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成为循证医学的根本特征。循证医学特别强调将医生的专业技能与病人的价值观整合起来。病人对不同方式治疗方案有不同选择,医生有责任根据研究者提供的证据,将各种治疗方案的优缺点告知病人,最终的治疗决策应该是医生与病人共同协商的结果。病人了解自己的疾病,并知晓治疗该疾病的各种证据,在治疗之初就可大致预测治疗的结局,有利于病人积极参与治疗过程,主动依从医生,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不但要考虑病人的暂时性治疗效果,还要考虑其终止性治疗效果;不但要考虑病人身体的病痛,还要考虑病人精神的痛苦;不但要考虑病人的经济状况和身体条件,还要考虑治愈后的生存状态。素质教育是尊重生命个体的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循证医学对生命价值的关注,给予大学教育诸多启示。其一,科克伦说:“有效的治疗全部免费”。由此及彼,人们有理由认为,“有效的教育全部免费”。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是社会公益性事业,绝不能将其变为赚取利润的工具。教育市场化虽然在特定的时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但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有目共睹。因此,“有效的教育全部免费”将是中国实现教育人文关怀的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其二,“共同体教学”是循证医学教育实践中探索出的有效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探求真理。从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强烈要求学生广泛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和知识传授者,而是教学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与学生一起成为探求真理的合作者,通过探索,发现真理。合作者的身份将给予学生极大鼓舞,创新和不确定性将成为课堂的新特征。大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如何组织和实施“参与”式课堂,是长期以来大学教育非常关注和努力实践的事,“共同体教学”有效解决了以上问题,为大学素质教育提供了借鉴。
1.2提升了培训质量标准的操作流程可以有效保证项目质量的稳定性,是控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良好手段[2]。从项目导入、项目分配、开班申请、教师管理、学员管理、课表管理、证书管理、账目管理到统计查询等继教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被纳入本系统中,程序化、规范化流程大大提升了项目培训质量;并且系统能够对每一步重要操作进行自动记录,对项目执行过程起到监督的作用,对提升培训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3提高了管理效率相较于传统的“人工纸介”管理模式,借助一套统一的工作系统平台,将项目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集中在一个平台进行,实行在线三级管理体系,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规范化程度。
1.4提供了决策依据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使得大量管理数据沉淀在本系统中,逐步积累项目数据、学员数据和教师数据,不但使查询统计更为便捷,而且连续性的时间序列数据为今后的决策工作也提供了充实、准确的数据参考,将会使得决策更加科学化,为今后我院继续教育的更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系统介绍
本系统包括系统主页和管理系统两部分。
2.1系统主页通过访问系统主页,访问者可以实时了解我院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动态,包括查看我院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目录和短期培训计划;了解最新招生信息和相关管理制度等。同时,访问者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网上直接报名参加即将开展的培训项目;学员还可以通过此网站查询自己的学习记录。对于我院各级继续教育项目管理人员,也可通过主页登陆管理系统或快速链接到相关网站,见图1。
2.2管理系统我院共拥有6家直属医院和13家科研院所,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实行院校统一管理,三级管理体系,即院校继续教育学院监督指导各个院所继续教育处,各院所继续教育处直接管理其下设各科室。这一管理组织结构决定了本系统管理员结构:本系统权限角色分为系统管理员、二级单位管理员和项目管理员三个层级。系统通过权限管理实现不同层级管理人员的分工与合作。该管理系统充分结合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流程,将每个具体环节都纳入统一的平台。图2是本系统的树状图,展示了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共包括七个模块:我的工作平台、信息、项目管理、教师管理、学员管理、综合统计查询和项目评价。其中,我的工作台和信息属于系统扩展功能,非项目管理的常规流程,主要是为了方便管理人员日常管理。下面主要对其他几个模块的功能进行简单介绍。
2.2.1项目管理。(1)项目导入。项目自获批公布之日起便进入计划状态。在“国家级CME项目申报与反馈系统”中可以直接导出我院当年所有获批项目,然后由院校继续教育处(一级管理员)经过模板化处里导入本系统,系统将根据项目所属二级单位自动分配到相应的二级单位。(2)职责分配。二级管理员再将本单位的项目分别指派给具体项目管理员。已分配项目将自动转入“职责已分配项目”中,如果再分配过程中出现分配失误,也可在此子模块中更改项目管理员。(3)开班申请。项目管理员登陆后可看到被分配管理的项目,然后根据计划项目开展时间,完成开班申请。对某项目而言,项目管理员可对项目信息进行修改,其中项目学分只能改小不能改大,而且必须上传招生公告。对于项目管理员提交的开班申请,将由二级管理员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项目便正式转为实际项目。此时,项目信息将被自动在系统主页,并可接受外网学员在线报名。若开班内容有误或未能达到要求的条件,二级管理员可驳回申请并添加“审批意见”,由项目管理员重新提交开班申请。(4)课表维护。在开班申请审核通过后,项目管理员就可进行课表的添加与维护。同时系统还提供了课表打印和导出功能,供教师、学员或管理员下载打印课表。(5)证书管理。按照项目执行流程,证书管理处于培训结束后的环节。在培训结束后,项目管理员需要向二级管理员提交“办证申请”及合格学员列表;二级管理员进行审批通过;并在线填写审批意见。办证申请通过后,项目管理员便可通过证书管理进行证书打印相关操作。当证书被成功打印后,系统便自动记录学员证书处于“已打印”状态,将不可重复打印。通过证书管理功能,成功实现了学员学分证书在线审批、远程打印、系统管理,不仅节约了时间,还提高了管理效率,规范了证书管理,有效避免了以往证书管理中存在的漏洞。
2.2.2教师管理。(1)教师导入与指派。为了使课表添加能够直接选取配置教师,一级管理员需要在项目开班申请审批通过后对相应项目进行教师导入与指派,可以批量导入、也可按项目添加。指派完成后项目管理员才能在课表添加时选择教师(项目管理员没有添加或更改教师的权限)。此项功能使得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教师的管理更加规范化。以往,由于人工管理的局限性,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在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不按原计划执行,教师更换率较为频繁,影响了培训质量。而通过该模块巧妙地将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监管机制:一级管理员按照最初项目申报时的教师安排指派教师,若在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教师,项目管理员必须向一级管理员提出书面申请重新指派教师方可继续开展培训。这样一来,一方面大大降低了项目执行过程中教师更换率;另一方面也促使各二级单位在项目申报初期,提高对教师选择的慎重性,从而有效保证了培训质量。(2)教师信息管理。该模块可对教师信息进行全面管理,包括查看、修改教师基本信息,添加、删除教师,查询重复教师以及查看教师所负责的项目。(3)教师综合查询。通过教师导入或添加,教师信息逐渐被累积并沉淀为一个越来越大的教师信息库,为之后的综合查询奠定了良好地基础。各级管理员根据自身权限与需求,自由设置查询条件进行综合查询。如:按照教师职称、所在单位类型、参加项目属性、所属二级学科等不同的查询条件进行查询。并且在查询结果中可以看到教师参加授课的总学时。这为后期教师评价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2.2.3学员管理。在本系统中,学员分为正式学员和网上学员,正式学员是指由项目管理员自己添加或批量导入的学员,而网上学员是指通过系统主页自行选择项目在线报名的学员。对于网上学员需通过项目管理员审核后方能转为正式学员。以上功能通过“学员管理”下的三个子模块(正式学员导入导出、网上学员管理、正式学员管理)即可实现。
2.2.4综合查询统计。综合查询统计各级管理员均可使用,系统将自动根据每个用户的权限,控制每个管理员可以查询的范围。即一级管理员可以查询全院所有情况;二级管理员可以查询统计所在二级单位的所有情况;项目管理员只能查看自己所管辖项目的各类情况。由于该系统的数据是逐步累积的,因此,随着每年项目的开展,综合统计查询功能将基于一个庞大的继续教育项目信息数据库。连续性的时间序列数据,将为短期或中长期的项目总结、继续医学教育规划提供准确充实的统计资料,为更为科学的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2.5项目评价。督查是保证项目举办质量的关键[3]。本系统的“项目评价”模块便起到了项目督查的功能。我院继续教育处依据以往项目管理经验,借鉴兄弟单位成功的经验,经过调研,设计了一套对项目及教师的评价问卷,将其模板化并嵌入该系统。在每个项目结束后,要求学员及时对任课教师和项目开展情况进行反馈评价,借助系统的统计功能直接进行统计分析。从中了解掌握学员对项目举办内容的符合程度、教师更换情况、学分授予、证书发放情况、教学环境等的意见和建议,这为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改善项目管理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同时,我们基于该系统建立了“按比例不定期抽查”和“自查”制度。各级管理员可借助该系统强大的查询统计功能,经常性地检查项目执行情况,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和管理效率。
3系统不足与改进建议
在体验该管理系统带来的便捷同时,我们也发现了系统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3.1数据模板与国家级CME项目申报系统对接不良我们在应用该系统的过程中,感触最为深刻的一点是:该系统所设计的“项目信息模板”、“教师信息模板”及“学员信息模板”并不能完全与国家级CME项目申报与反馈系统导出的数据相对接。在项目信息模板中,问题主要表现在本系统的项目信息模板字段顺序、格式不完全与国家级CME系统导出的excel数据库一致,这就导致在项目导入前,一级管理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导出的数据格式调整为以符合本系统的模板要求,方可成功将项目数据导入本系统。而对于“教师信息模板”,由于国家级CME系统中并没有对应的数据,一级管理员必须从项目申请书中一一收集录入(工作量大),且项目申请书关于教师的信息非常有限,远不足以满足模板的信息要求。而通过其他方式收集教师信息的成本太高,且在实际操作中也不可行。因此,在系统应用初期,这一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系统被推广利用程度。
3.2数据模板字段控制过严,数据信息搜集困难由于系统强大的查询统计功能的实现需要丰富充实的数据为基础,因此系统开发者在设计数据导入模板时,纳入的字段不但数量多,而且对字段格式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只要模板中存在一处必填信息不全或格式不正确的现象,整个数据库都将无法导入系统。然而,有些字段信息的搜集确实存在困难,如教师的出生日期、证件号,学员的出生日期、身份证号、学历、所在单位类型等。以上两个问题,我们经过多次与系统开发者研究讨论,要求系统开发者及时作了修改:将本系统数据模板中的字段顺序、字段格式尽量与国家级CME系统导出的数据格式保持一致,能够使本系统的数据与国家级CME导出数据尽量实现对接。对项目管理实际意义不大的字段信息尽量取消或改为选填项,以减轻系统应用的推广阻力。
3.3综合查询统计功能实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强大的综合查询统计功能是本系统一个突出优势,然而这一功能目前还不尽完美,其功能的实现需要完善的数据支持。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部分信息的搜集存在现实性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某些查询统计功能的实现。加之,目前系统刚刚应用不久,库中累积的数据有限,还不能够使得该系统强大的查询统计功能充分实现。
3.4个别功能模块设计不够完善此外,系统中个别功能模块设计还不够完善,不能灵活地应对处里实践管理中一些特殊情况。例如:
3.4.1教师重名筛查功能实现欠佳。在教师管理模块中,批量导入的教师重复率很高,因为一个教师可能同时担任多个项目的培训教师,筛查出重名教师后,只能一个一个进行删除,大大影响了办公效率。如若不对重名教师进行筛查清理又会进一步影响将来的查询统计功能。对此,我们建议系统开发者在每条记录前添加勾选框,以实现一次删除多条重复记录的目的。
2.整合学习的理论基础与时代背景
通过课程整合,实现了教学计划的整合,但学生学习模式是整合的还是非整合,要靠学生自己构建。学生能否构建整合学习模式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计划和实施整合课程,不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帮助学生形成整合学习的能力才是开展整合课程教学的目的所在。
2.1整合学习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提出统觉的概念: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进入意识阈中;若其具有足够强度能唤起意识阈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就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现有的观念结合,形成统觉团。由此看来,统觉具有整合的作用。他认为,要获得新观念,只有新观念和头脑中已存在的其他观念比较后才会获得,这种通过联系旧观念而获得新观念的过程称为统觉过程。实现统觉有3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他的课程理论是建立在其心理学基础之上的,赫尔巴特学派提出了其课程理论的三原则:历史原则、集中原则、相关原则。认为如果各门知识是孤立互不关联的,那这种知识会导致学习受阻;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美国认知心理学家雷格汉和诺曼从认知心理学研究出发,提出“情景特异性”概念认为:在相识的环境下更容易学习知识,孤立的获取信息无助于有效记忆,必须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主动地接收新的信息与之前学习过的信息联系起来,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强调综合。新的教育观念的产生,为整合学习奠定了教育学的基础,新的教育观提出了如下观点: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过程是探究式的;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学生通过自身经验构建意义;为理解而教学,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鼓励合作学习,学习和社会相联系;即时评价与反馈为学生学习的工具;知识是混沌的、非线性的、开放的;重视生活与工作的技能,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包含于课程评价中;课程内容的组织打破学科的界限等。
2.2整合思维与创新教育
整合思维是加拿大多罗特曼管理学院院长罗杰•马丁教授提出来的创新性思想。他认为,领导者制胜的关键在于整合思维,即头脑中同时处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并从中得出汇集两方优势的解决方案的能力。整合思维是指面对相互冲突甚至对立的模式时不是简单地进行选择,而是能够建设性的思考,创造性地解决它们之间的冲突,形成一个既包含已有模式的某些成分但又优于已有模式的新模式。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整合,即还器官为患者.还症状为疾病,从检验到临床,从药师到医师.身心并重、医护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并重。医学与人文学科、医学各学科之间本身具有内在联系,在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不单纯是将相关知识按照经验主义进行编排,而是在整合思维的引导下,充分思考酝酿,融入人文科学,设计出最佳的课程解决方案。整合思维是医学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个能够适应医学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必备的思维方式。创新教育的实质是更加注重人的主体精神,更加注重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教育是为了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未来国际竞争的需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上提出来的。创新教育的理念主要是指通过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的唤醒和满足学生主体充分发展的教育。整合学习建立在整合思维的基础之上,整合亦是医学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整合学习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
2.3整合思维与整合学习
医学科学发展正发生方向性转折,采用微观与宏观并举的思路、以学科交叉整合为手段,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乃至群体来研究生命现象及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将是今后基础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研究发展的主流与方向。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领域,一方面把握好整合学习的促进因素,不断促进学生进行整合学习;另一方面,在思维方式的培养上,有计划地开展整合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这种能力可称之为整合学习能力。整合思维的训练对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工作以及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有促进作用,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才能适应医学发展的主流及方向。
3.整合学习的促进因素
3.1教学组织
建立健全教学组织机构及有关制度是开展整合教学的前提,换言之,就是做好教学组织的顶层设计。成立统筹学校和医院的课程委员会及各课程教学团队,明确整合目标、原则和一般步骤。课程委员会负责组织审核各课程教学团队的课程计划。整合能否有效实施,课程委员会的决策权和各课程教学团队的执行力至关重要。
3.2课程计划
赫尔巴特的统觉理论对整合课程实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整合课程计划要以赫尔巴特的理论为基础,根据其集中性和相关性原则设置课程计划。课程计划由各课程教学团队遵循课程委员会制定的整合目标、原则和一般步骤,结合本校医学教育工作实际,并借鉴国内外医学院校整合方案,具体讨论整合的方式、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教学手段与方法、评价方式等。课程团队的负责人应由临床教师担任,并享有课程委员会授予的一定决策权力,这符合以结果为基础的教学需要,整合目的也在于最终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或减轻患者痛苦。
3.3整合课程
整合课程是整合医学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医学教育工作者通过专门的手段或通过特定的内容,有目的的构建教学计划,组织和促进围绕主题或问题的跨学科教学。在医学教育中有两种课程整合的主要方法:横向整合法和纵向整合法。一些医学院校在课程整合时,将两种方法穿插使用,采用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方法将课程整合为人体结构与功能、临床医学导论、诊断学总论、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在内容设计上,打破基础-临床的常规,首先开展床旁教学,让学生接触真实患者,将各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直观展现给学生,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无限的遐想来学习,并在学习基础和临床知识学习的同时,开展临床技能模拟教学;最终回归到床旁教学。
3.4教学手段和方法
以问题或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为整合学习提供了坚实基础。问题和病例一般都是通过综合或复杂性的表观展现,患者之所以得病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的积极性,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整合学习的过程。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学习分析问题或病例,整合结果,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质疑、批判精神亦可得到锻炼。
医学教育面临很多问题,但主要是基础教学和临床应用的严重分离。基础和临床脱节主要的原因是基础和临床教师的分离,导致培养的学生也出现基础和临床的分离。这个问题不解决,医学教育改革就无法真正实现,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而又无法解决的根本原因是教学理念的缺乏。没有理念的教育是空洞的教育,没有医学理念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同样是没有医学理念的学生。目前,乡村医生教育同样缺乏有效的教育理念,这必将导致乡村医生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不能有效结合运用。
1.2没有较好的教学体系
我国大部分乡村医生医学教育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由于学科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教学内容存在交叉重复,造成学生思维单一,知识不系统、不连贯,综合能力差。比如在临床实践中,当患者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发生变化时,乡村医生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系,往往无法用整体观分析、解决问题。
1.3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系统辩证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另外,乡村医生培训理论多于实践,因此很难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乡村医生花大量时间死记硬背,严重阻碍了乡村医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1.4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目前适合乡村医生可利用的有效教学资源少,质量差,乡村医生的医学教育仍以课堂授课为主,“教师”是课程的主角,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乡村医生遇到问题时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从而导致乡村医生所学知识明显受限。
2转化医学理念引入乡村医生教育的重要性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基础医学和临床的整合,是多学科、多层次、多靶点,微观与宏观、结构与功能、生理与病理、预防与治疗、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是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转化医学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大量从事转化医学研究和应用的人才,更依赖于医学院校对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在医学教育中,任何教学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患者、疾病或者医生的治疗等方面,只有让转化医学理念在乡村医生教学和实践中发挥作用,乡村医生才能更迅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从而避免了教育的盲目性,因此,以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乡村医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乡村医生医学教育的策略
3.1加强具有转化医学理念的乡村医生教师队伍培养
提高乡村医生教育质量,加强乡村医生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关键。由于乡村医生学历文化素养偏低、生命意识淡薄、法律意识较差、医患沟通少、成人教育复杂多变等,加之农村环境相对封闭、信息交流不便,同城市相比,更需要全科医学知识等特点,因此,地方医学院校要加强乡医培训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不但要掌握乡村医生教育训练培养目标及特点,而且要通过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感受转化医学理念,从而使转化医学理念融入在他们的教学中。
3.2加强转化医学在乡村医生教学中的应用
3.2.1整合课程,促进多学科融合,构建有效的教学体系
转化医学教育强调各学科的联系,要求基础与临床整合。通过对乡村医生的调研,在考虑他们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情况后,可以将正常与异常、形态与功能、基础与临床有机整合,以构建适合乡村医生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或“以疾病系统为中心”教学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精简内容,增加乡村医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也能促使乡医把握基础知识为临床服务的正确方向,增进乡村医生对交叉学科之间的理解与掌握,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转化医学的内涵。
3.2.2转变教学模式和方法
转化医学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在乡村教育中,应重视乡村医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PBL教学、CBL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组织教学。如将临床典型病例、疑难病例进行启发式、情景式、提问式、自主式、讨论式学习,从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病理生理到发病特点,寻找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以及该疾病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等进行综合学习。教学中应加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团队的合作精神,充分调动乡村医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乡村医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辩证思维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等得到全面的提高,从而培养出实用型高素质的乡村医学人才。
3.2.3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切实提升乡村医生的业务能力
转化医学强调坚持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科学原则。乡村医生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医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都是在对实际病变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归纳和综合的结果,对实际工作具有极强的普遍性指导意义,因此,要求乡村医生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快速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3.2.4注重医学人文和信息知识的渗透转化
医学强调的是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人文精神有内在必然的联系。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指一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要以人性和人文理念关注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各种人际关系,各种人文关怀和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良性互动。转化医学实施的过程中倡导的“以病人为中心”就是人文精神的最大体现。医疗技术和医学研究成果每天都在不断涌现,要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就要求师生双方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觉地获取新的信息,教师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优良的信息素养后,才能在教学中运用并传播信息,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渗透医学人文知识和信息知识,提高乡村医生交流、捕捉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这样才有利于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
2能力与考试
医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成人医学教育以更新知识,并最终提高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为目的,因为成人学生来自于实践还要回到医疗实践中去.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工作能力,是医学成人教育质量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所以医学成人教育应更注重实用性,应特别强调实践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训练.但目前成人医学教育中,灌输基本理论为主的课堂教学和基本理论为主的考试模式仍占主要地位.采取闭卷笔试的考试方法,大多重基础考查,看书面成绩的高低,而轻实践能力的考查,考试内容死题多活题少.学生为了顺利获得文凭,进行机械记忆,死背硬记,按老师的标准答案答题.而实际上成人学生多数年龄较大,机械记忆力减退,社会角色多,需要考虑的问题多,时间也比较紧,与现行的考试模式是不适应的.因此,导致大多数学员考前突击记忆效果比较差,甚至想方设法作弊,考完不用全忘记.虽然考试成绩合格,并获得一纸文凭,但学习期间应有的思考、创新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均没有得到培养与训练,不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改革这种教学和考试模式应该是成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应把教学和考试重点从基本理论的机械记忆转到培养解决实际问题上来,多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加强实验、见习、实习等环节,同时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学科的新内容、新技术,拓宽学员的知识面,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钻研、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办出成人医学教育的特色.
3教材和课程
目前,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生物医学模式,落后于医学科学发展步伐.教材与开设的课程,基本上是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系统化、三段式的教育模式,设置的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临床课.公共课安排的课时多,基础课的内容与大中专所学的多数有重复,而专业的临床科目及内容较少.特别是因面授时间短而安排的学时数相对少,又缺少临床实践的安排,很难体现出医学成人教育特色,并且与成人知识结构也不相符合.成人医学教育教材,多数专业基本上使用的是国家普通高校统编的教材,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成人医学各专业的专用教材体系,其内容不适合已有大专或中专专业基础的成人学生使用.教学中究竟增、删什么,基本由任课教师根据课时数来决定,这样随机性很大,教学质量难以控制;也不能满足成人学员补基、补缺、补新的求学要求.因此,对目前课程设置及教材进行改革是十分重要的.应该按照成人教育的实际,优化课程设置,精选教学内容.必要时可以取消一些必修课,增设一些选修课,整理重复课,合理调整各学科的授课时数.选择内容的原则应该本着少而精,选择内容的方法应该是各学科教员充分讨论,协调一致,同步改革.这样,学校可利用节省出的时间,向临床、向新学科倾斜,为培养实用型的“全科医生”创造条件.教材的改革也应该同步进行,应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教授重新编定具有突出“成教”特点的教材,教材的内容不仅具有科学性、知识性,更重要的是实用性,特别是要加大临床实际操作技能的权重,以知识和能力为核心.最好有训练智能、技能、进行综合练习的复习题、思考题.以便于学员自学,又能有效地检验学习效果.为培养学以致用并能直接服务于社会的医疗卫生人员提供学习工具,从而保证教学改革顺利进行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人医学教育发展总体态势是好的,存在以上问题在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成人教育家诺尔斯提出了成人教育的任务和使命是满足三类需要和目标:
(1)个人的需要和目标;
质量的高低和综合素质的变化。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现行的学生成绩评定体系,大都建立在“以期末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传统评定思维方式上。大家往往将最终的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评定一个学生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高低唯一标尺,只要学习好,一切都好。这容易误导学生产生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错误思想,造成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只求考试过关的心态,一方面影响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又助长他们养成投机取巧、浮躁的学习习惯,进而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最根本原因。而这两个方面,恰恰就是医学毕业生应该必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如果我们依然沿用这种成绩评定体系去考量人才培养质量,势必会对医学生的成长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重新构建新的学生成绩评定体系,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1.2学生成绩评定观念落后,反馈功能缺失,难以促进学生
学习质量的提高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改进。任何一种评价都应该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评价理念为出发点,以提供真是、可信、科学、有效的反馈指导意见作为落脚点。换句话说,学生成绩评定体系在反映和测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应该为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改进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受到“以教师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统治,教师单纯的把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方式,是教师权威性的体现,而没有真正对成绩进行有目的统计、分析和反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应该如何选择考试的内容、形式、方法等。这样既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的了解,更不利于教师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考核的意义仅仅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片面的、以成绩为依据的判断上,使评价丧失了最根本的功能,让评价体系无法形成环路,进而失去应有的功能和意义。
2、《标准》与学生成绩评定体系
《标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背景下,对中医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学校办学标准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和目标。一方面,从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临床能力目标三个方面,对中医学本科毕业生具备的各基本(核心)要素进行详细阐释;另一方面,对学校实现学生个人素养、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应达到的办学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生的培养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而学生的培养质量又是通过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结果来主要说明的。因此,建立一套能够较为科学有效的学生学习成绩评定体系至关重要。
2.1重新定义评价内容,注重对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医学基础知识、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评定。
《标准》明确提出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具有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较为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较强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等。这既是对中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做出详细说明,也是对中医学专业学生成绩评定的内容的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就要积极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要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就要有与之相呼应的成绩评定体系。通过成绩评定体系,来保障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目标的完成度。因此,在对考核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医学生培养过程的特殊性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将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适当扩大,各部分之间的比例设置合理,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评定,尽可能的反映出各部分内容的特定和特殊意义。
2.2注重运用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定方式。
《标准》在学生成绩评定体系的构建中,明确指出要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相互结合。形成性评价又称为过程评价,是一种与终结性评价相互补充的一种评价方式,他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策略、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间接评定,是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持续观察、记录、分析和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一般而言,形成性评定方法包括学习质量自评报告、课后作业、课程论文、实验报告、实习报告、学习过程的总结与反思等。终结性评价是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学习达成的结果的评定,其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终结性评定方法包括课程结课考试及毕业综合考试等。二者各有千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结合医学生的培养特点,我们在学生成绩评定方法的选择上,我们必须创造性的将二者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都得以体现。新构建的学成成绩评定体系势必要能够反映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既要考虑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又过程说明结果,用结果来总结过程。
2.3注意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评定目标。
《标准》在学生成绩评定体系的构建中,明确要求我们在学生成绩评定体系中必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的发展在德、智、体、美等基本面上的相对完整性和和谐性。而个性化发展是个体在需求、生活习惯、性格、能力、爱好、兴趣等方面形成的不同于他人的稳定的特殊性。全面发展是个性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个性化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延伸。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相结合是实现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唯一途径。因此,在学生成绩评定指标体系的设定中,不仅要包含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指标,一般包括道德、职业素养、知识和技能培养,还要突出在以上能力培养中学生可能体现出的身体、心理、情感、喜好、不足等之间的差异,并对考核标准进行分类说明。
2.4注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理念。
《标准》在很多方面都反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本质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差异性,注重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和保护,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成绩评定是学生培养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构建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及时更新观念,积极改进和调整相应的指标体系,不论是在对考试形式、考核方式、评定方式的选择上,都应该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可发展区域,积极与学生沟通,重视学生的意见,积极修订和更正评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只有时时事事将学生放在第一位,才能更好的达到评价的效果。
3、对高等中医院校学生成绩评定体系构建的思考
学生成绩评定体系是对学生综合能力测评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当前世界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知识经济占据世界发展主导地位的社会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培养的医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学术基础,更要有过硬的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处事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上述各种综合素质,才能更快地适应社会,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学生成绩评定的目的和意义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等中医院校应顺应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的发展趋势,结合学习成绩评定的核心要素,并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个人成长“愿景”,开展以过程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重的成绩评定活动。
3.1加强对临床实践课程及职业道德素养的考核,注重医德医风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医学生是未来人类健康的守护者,是国家医药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医学生的培养过程,应该至少氛围两个阶段: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道德素质的养成阶段;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处理医院事物能力的培养阶段。因此,相应的学生成绩评定模式也应该根据二个阶段的不同特征有所区别。加大对临床实践课程学习质量的考核以及实习阶段学生在医院的期间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3.2调整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果的权重系数,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是教育活动最不稳定的因素,同时也是挖掘教育活动发展潜能最具可能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评价活动中,紧抓学生中地位不动摇,调整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之间的权重系数,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和评定,使之与终结性评价结果相结合,有助于帮助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学生学习质量自我评估的能力,给学生以正面的鼓励和支持。
(1)继续医学教育在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已经成为医疗卫生单位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卫生技术人员提高能力素质的主要途径,“十二五”计划提出的继续医学教育目标基本实现。本文通过调查发现有82.8%的医疗卫生单位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其中100%的县级及以上单位开展继续医学教育。96%被调查的卫生技术人员在2013年已经获得超过25个继续医学教育学分,100%的市及省级医疗卫生单位举办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科(二级)。
(2)全省已经形成运转灵活、层次清晰、系统有效的继续医学教育组织管理体系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医疗卫生单位有专职人员管理继续医学教育。96%的医疗卫生单位制定了年度计划并进行工作总结,99%的医疗卫生单位制定了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与实施办法,初步建立起统一领导、分工明确、协调有力的工作机制。
(3)全省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多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激发了医务人员的学习需要,建立了一个较好的学习平台。本次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单位把继续医学教育学分作为职称晋升的条件,90%的单位把继续医学教育学分作为年度考核和执业再注册的条件,68.8%的单位把继续医学教育学分作为岗位聘任的条件,不仅能够充分调动个人和单位的积极性,还能确保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2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卫生技术人员参与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差异性较大
各个级别卫生技术人员的技术基础水平不同,基础技能和基础知识的水平也不同,因而需要接受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也不同。
(2)医疗卫生单位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
从不同级别医疗卫生单位来看,省市级医疗卫生单位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明显好于县乡级医疗卫生单位,基层工作开展较差。
(3)继续医学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本次调查发现,55.9%的单位没有专项经费,44.1的单位有专项经费。在参与调查的卫生技术人员中,80%的人需要支付一半的学习费用,49.9%的人需要花费80%的费用,25.8%的人花费20%的费用,6.8%的人不需要花费。这说明我们应当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经费的投入。
(4)继续医学教育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继续医学教育形式还不够丰富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9.2%的参加形式为网络学习,18.9%为学术会议,13.6%为自学,13.2%为参加培训班,12.9%为函授,7.3%为脱产进修。由于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经济等条件有差异,继续医学教育的方式主要为讲课,无新意,卫生技术人员的学习情绪不够。
(5)继续医学教育认识程度不够
由于经济条件或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质量等条件不同造成基层卫生技术人一样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认识程度不足。
二讨论
继续医学教育是国家实施卫生人才战略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同时其也是组成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为了更好的提高卫生事业为人民服务的基础,山东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都在积极发展继续医学教育事业,积极制定继续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措施和规划,不断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领导,对继续医学教育事业的平衡发展进行统筹规划。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全省范围内的各医疗单位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部分基层医疗单位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发展滞后。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应当建立多层次需求的继续医学教育培养模式、建立继续医学教育评价和监督机制,为医务人员建立良好的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环境,不断提高全省医学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具体如下:
(1)建立继续学习教育评价和监督机制
随着继续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应当不断修订和完善与其相关的规章制度,以便推动全省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因此应当通过建立继续学习教育评价和监督机制来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效益和治疗,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确保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同时不断完善医学教育登记、考核和评估制度,将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完成情况和其聘任、考核、职业资格在注册、技术职务晋升等结合在一起。正确引导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并将所学学以致用。
(2)营造良好的继续医学教育发展患者
各级单位将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作为提高自身实力的重要措施,为卫生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其认识到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执业终生,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3)建立多层次需求的继续医学教育培养形式
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坚持以人为本,将终身教育作为其发展的宗旨,不断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机制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并结合各级卫生技术人员的自身条件,开展有针对性的继续医学教学。根据卫生技术人员的知识层面和所在单位的条件,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同时针对基层卫生机构,请专家到基层进行授课,进行面对面的教学,采用座谈的方式,使大家的知识相互补充提高。并将互联网授课广泛应用其中,使各级学员能够简单便捷的学习。
1.1病例设计方面
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应用一些水平较高,难度适中,实用性较强的病例,分批分层次地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
1.2教师素质高
要求教师不但要掌握所培训教材的全部内容,又要不断学习最前沿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学以及实践经验,并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更要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讨论后及时进行总结,点明要点。
1.3教学资源方面
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材、图书馆、网络等)做后盾。
1.4教学效果的评价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对于PBL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仍不完善,也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们自己的评价体系。
2启发式教学
(ModelsofHeuristicTeaching,简称MHT)维特罗克(M.C.Wittrock)在《启发式教学模式》(ModelsofHeuristicTeaching)———文中曾指出:启发式教学模式提出了倡导者关于问题解决法和学习策略———包括学习和记忆知识方法的教学。该教学方式基本阐述了教学过程中的多效能的等方面,与PBL教学方式不同的是这些效能超出了对学习针对性知识及答案的范围,进而包括怎样学习、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怎样发展、使用学习计划等老师与学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把学生认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用这种方法的学生,在今后离开校园与教师后有利个人继续教育及深造,在终生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病例式教学
(Case—basedlearning/Study,简称CBL/CBS)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较为普遍采用的“三段式教学基本法”: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实践。该模式的缺点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与临床实践是基本脱节的。如何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最多的理论知识和最实际的知识运用,成为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病例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们目前所面对问题的压力。指教师根据所授课的学习目的不同,以病例为基本教学素材,将学生从基本理论的知识层面升华到医学实践的真实情境中,其间不断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模拟及发现等讨论问题方式的加入,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复杂临床现场的判断力和行动能力等综合素质。
4循证医学教育
(Evidencebasedmedicaleduca-tion,简称EBME)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循证医学教育,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信息时代深入,符合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对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该教育方式则是以病人的问题作为出发点,以学生讨论为中心,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推理、分析,老师以引导的方式作用整个过程,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老师不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多学科间的交流、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和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
2010年教育部为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育创新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逐步建成了国家、省、校3级精品课程体系为特点的示范性开放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至2011年各类精品课程数量已达到20385门,其中医学精品课程总数为5326门,庞大的医学精品课程资源是发展慕课的重要基础。
1.2教学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互动参与性强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受限于时间、地点、师资成本等因素,只能使少部分精心挑选的在校学生受益,属于精英教育。而基于新型慕课平台,不但在校学生只需要网络和能够上网的移动终端,就能获取慕课的教学资源。而且,对工作后希望进一步深造的继续教育人群也能够通过慕课平成知识结构的更新,对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没有任何限制要求。慕课的最显著特色之一就是大规模互动参与,慕课平台可以为海量的参与者提供了网络互动空间,为学习人群大规模参与学习与互动提供可能。优秀的授课教师、精良的课程内容、合理的学习时间、都会对学习人群保持较强的吸引力。自动化自我评估、持续性的测验及个性化的学业评估,让学习者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1.3评价体系公平、合理
与传统教育相比,在慕课的评价方式上更为公平合理。传统课堂教育评价体系,即教师通过各类考试、作业、平时表现等因素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很难准确得到学生的真实水平。而且医学教育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试验操作,难于在1~2次考试中对学生做出准确的评价。传统教育评价体系基本属于单向评价,即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功能明显不足,有些学校采取问卷调查、网上打分等形式评价教师。但由于教师和学科的面子等原因,结果往往不会公开,缺乏透明性,大多流于形式。即使公开评价结果,也往往时过境迁,不利于教师实时对教学的改进及教学效果的提升。慕课的评价平台使用自动化的在线学习评价,学生可适时快速地得到来自学生和教师的学习评价反馈,也可实时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师生间形成良好的学习反馈循环。
1.4有利于教育的公平性
由于大量现实原因的影响,造成在各地区、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处于严重不平衡状态。名师、名校资源的稀缺和无法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避免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关键环节是优秀师资的流动,但名师的流动并不能一蹴而就。而通过慕课,优秀课程资源由学生自主选择,这就使得优质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了一个相互的选择过程。从而有效避免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出现受教育的不平等性。
1.5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与评估,强化教育行政管理能力
随着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人流、学术交流,慕课教学必然产生海量复杂的大数据,这些海量的实时学习数据都将被慕课平台记录在案。学习人群利用社会网络、论坛、博客与教师和他人进行交流,从而留下了又长又多的数据“脚印”。采用传统教育行政管理方式已经很难及时把握学生的日常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并且准确地调整管理服务的方向。利用慕课技术的大规模在线网络平台进行数据记录与分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能够揭示出在传统教育的经验模式中所无法检测出来的趋势与模式,从中提取到具有价值的信息,并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行政决策与监管。比如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学习优势,也可以发现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与思想动态,有了这些信息,医学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教育教学监管与调控就容易得多。
2医学教学中慕课的缺陷
2.1慕课学习诚信评价
目前而言,慕课的评价方法主要有2种方式,即(1)机器批改测试题;(2)学生相互批改教师布置的考题。这些评价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不能真正保证坐在屏幕前的就是学生本人,也不能保证学生没有抄袭或作弊。慕课中的诚信问题将长期存在,因此进一步发展新的诚信评价体系是慕课面临的重大课题。
2.2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自慕课出现之始,中国医学教育慕课建设呈现的显著特征是:(1)各医学院校是慕课课程的主要建设者和维护者。初始阶段学校为了提升自己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力,追赶时尚,往往简单的将由政府资助设立的精品课程直接上网,忽视了网络教育的特殊性,使得慕课课程只是简单的课堂教学的翻版,对学习人群缺乏吸引力。(2)课程建设的持续性差,目前国内医学慕课课程均为各大专院校免费上传维护,主要依赖学校和政府的资金投入,一旦政府投入的课程建设资金用完,课程后期维护缺乏动力,课程资源难以更新,课程建设的持续性得不到保证。因此尽快建立以市场主导,即以学习市场需求来决定课程建设的方向和重点,通过课程成绩认证,收取一定的学费,将学费作为课程后期维护费用的要来源,同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可对课程的使用情况进行量化评估,决定经费的投入力度和方向。使课程建设团队的主要精力投入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维护。为学习者提供优秀的教学服务。
2.3过度信息污染
大规模参与是慕课的主要特点。由于慕课平台一般不限制注册人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可以自由参与到自己偏爱的课程活动之中。到2013年,全球最大的慕课平台Coursera的注册用户数已愈500万,开设课程超过450门,加盟院校90多所。海量的教学资源使学习者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从海量信息中才能找到合适的信息,因此获取信息的成本越来越高。另外,学习者很容易受到不同信息及其他各式社交通讯工具的吸引,迷失在海量信息之中,造成了注意力的极大浪费,以及对学习的专注及持久程度的大幅下降。目前慕课教学面临高注册率和高退学率的尴尬。因此,急需提供一种新的课程搜索和评估工具,使学习者能够应对和过滤复杂过量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大部分医务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未将其视为是获得新知识、新技术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良好机会。工作安于现状,惰性心理严重,认为继续医学教育就是拿学分,走形式,只要是讲座有学分,不论讲座内容是否与自己业务有关,都来听课刷学分;部分人员认为继续教育只是与晋升职称挂钩,正高级职称、未到晋升职称年限的及不打算晋升高一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参加学习不再积极,因此出现找人代替刷学分、混学分、网上答题找人代答等不良现象。
2.管理不规范是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一大障碍
目前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机构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环节薄弱,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有些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参加学习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分,从而使人认为不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照样可以获得学分。
3.继续医学教育内容不够丰富
目前我院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展有国家级、市级、区级及院内自管项目,项目较多,但培训内容缺乏创新,如培训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或培训内容有重复,医务人员自愿听课者少,讲课者也感觉很吃力,从而影响了继续医学教育质量。
4.重学分,轻学习,工学矛盾严重
医务人员既要从事繁重的医疗任务,又要从事一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我院医务人员多采取课堂听课刷卡获得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尤其是护理人员表现尤为突出,这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有关。继续医学教育规定每年修满25学分,护理人员为了获取听课学分出现了只为刷卡,刷完卡就走人或讲座即将结束时来刷学分的现象。
二、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对策
1.加强培训,提高认识
医院领导重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尤为重要。科教部专职管理人员每年参加北京市医学教育协会组织的继续医学教育相关培训,接受培训后将相关的培训内容对医院各临床科室科教秘书进行培训,再由科教秘书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分层培训。力求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人人知晓,达到改变医务人员观念,提高其认识,最终使医务人员从继续医学教育中获利。
2.加强管理,保证质量
健全的制度和科学管理的规范是保障继续医学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促进继续医学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完善切实可行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认真落实执行,真正将继续医学教育完成情况与个人年终考核、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和执业资格再注册等密切结合起来。
3.丰富继续教育内容,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
我院的继续医学教育已经形成了以继续教育项目为主要形式的继续教育体系,针对各学科初、中、高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举办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继续医学教育学习课程,并提前一个月公布继续医学教育课程安排,使医务人员可以根据所学专业选择听课。
4.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妥善安排继续医学教育活动,针对各层级护士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相应课程,从而保证继续教育培训的效果。随之严格执行刷卡制度,改变刷卡方式,将刷卡次数改为不确定,根据现场情况而定,上课前、下课后两次刷卡或者下课后一次刷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