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0: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

篇(1)

二、新授知识具突破性

一般说来,初中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通过练习来达到目的。在新授知识时,教师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呢?设计练习时就要围绕“突破”二字下功夫。一般地,可以有:

1.课前自主练:新授前的这种练习有明确的目的及极强的针对性,是对新授作铺垫的。例如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可先复习自然数加法法则;教学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可先复习正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为新课的引入作铺垫。

2.课中针对练:新授后具有针对性强的单项训练,围绕如何突破重难点作文章。例如:教学较复杂的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可先通过分步单项运算,后综合运算来分散难点,突破重点。

3.操作性练习:通过画、剪、拼等操作手段,寓教学于实践中,即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形象思维。例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通过学生用自制的正方体剪切开,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展开图,或者将一些平面展开图,通过剪、拼,看是否能折叠还原成正方体等操作手段来达到掌握展开与折叠立方体图形时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

4.口述性训练:通过学生用语言表达来说清算理,培养初步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用分析法或排除法讲解过后,可以让学生说出每一种方法的思想,试着让学生独立分析,如何从问题推算到条件,对可能性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三、巩固知识具强化性

到了知识巩固阶段,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这一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分化,一般的有:

1.巩固性练习:对知识驾驭理解并转化为技能技巧。例如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可对基础知识重点练,强化运算顺序;关键步骤专项练,转化为技能技巧;简便运算完整练,强化定律的运用。

2.比较性练习:通过寻同辨异,加深理解。例如学习“角的比较”时,可以通过寻找这些角的共同点及分析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达到对知识的巩固。

3.变式练习:摆脱学生一昧机械地模仿,克服思维定势,一题多变。例如在学习教育储蓄问题时,可以加强变式练习,可出现“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等题目类型,拓宽思维,加强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

4.开拓性练习:通过练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除了掌握所教的几种常见几何体的截面图形,还要启发学生发现剩余几何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其他特殊立体图形的截面图形,把普通的,特殊的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四、课堂小结具反馈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随时会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应采取措施,及时调节,或评价,或回授,或纠错,教师更应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组织下一课的教学。

五、课后作业具系统性

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师必须将新授知识全面的体现出来,作业难易结合,循序渐进,随时从作业中发现课上的不足或缺漏,反馈学生的理解掌握程度,及时补充加深,及时讲评纠正,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知识,牢固掌握知识。

第二个规律性:学生认知的规律性

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这里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非常重要。一是注重启发的策略。不要搞那么一些不大不小、不深不浅的问题不断地问学生,没有任何思考价值。我主张策略,你就有意地设置一些知识陷阱,设置一些知识墙,对学生进行激疑,引起学生深入地思考,带动整个的一堂课。二是要遵循思维的规律。我们很多老师总是埋怨学生启而不发,不配合,实际上这些老师是忽视了思维的规律。第一,打好思维的基础。第二,建立思维的层次。第三,是教给思维的方法。第四,要体现思维的发散。第五,要建立思维的结构。

第三个规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

第一,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摸准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倾向,并极大地给予满足。第二个,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譬如说课堂教学的流畅,课堂教学中语言有魅力,整个课堂教学中驾驭活而不乱,等等。艺术能够引起对人的心灵的震撼,一堂课学生上了以后久久不能忘怀,除了你那堂的科学性以外,不可或缺的是你那堂课有很高的艺术性。

第四个规律:大课堂教学的规律性

大班级怎样驾驭好课堂?我给大家提个建议,驾驭课堂是分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微观就是老师自己的教学,组织教学的能力,等等。宏观是指课堂教学的结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的效益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凡在教学中能符合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心理活动规律的,都能使课堂效率有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

参考文献

[1]赖德胜数学(七年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2]薛金星高效训练方案北京师大出版社2005年8月

篇(2)

化学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一样平常的步骤是:建立情境,提出题目,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并拓展。多媒体课件多感官的综合刺激在建立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喻我们在解说灭火的要领这一知识点时,播放了一段衡阳市2003年“11.3”特大火灾的视频图象,让门生直观的相识到火失控后会给人类带来的灾害,然后要求门生团结自身的一样平常生存履历总结出灭火的要领。从而引发了门生的情绪,使门生受到了熏染,同时使课堂教学效果及其教诲功效到达了最佳状态。

二、机动使用课件,使化学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

化学差异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性在于其头脑要领是微观与宏观的讨论,创建对微观天下的想象力是化学教学差异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也是其他课程不能取代的。而在中学阶段门生抽象头脑有了很大生长,但具体形象头脑仍有非常紧张的职位地方。在中学化学盘算机资助教学中,用动画体现化学应声的微观历程可以把分子、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原子或原子团体的分与合形象地、动态地展现出来,生动生动,吸引力强,能够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者处于自动学习的职位地方,形成直接学习的动机,增长偶然影象和遐想影象。多媒体课件在物质微观结构的展示、化学应声的微观历程的演示方面的直观性为我们在教学中架起了微观和宏观的桥梁,搪塞门生微观想象力的作育起着不行取代的作用。我们在举行原子的结构、水的电解、氯化氢的形成等知识点的教学中,都接纳了Flas,让门生在直观的觉得中形成自己头脑中的微观想象。

三、运用今世教诲技能对化学实验举行仿真演示,前进门生的动手本事

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发明的最浩劫题是门生的动手本事差,每次实验课,老师的大量精神都花在纠正同砚们的错误使用上,而且由于人数浩繁,老师不行能八面玲珑,照顾到每一个门生。为此我们在学校盘算机房中装了一个《化学仪器随意组合》这样一个小软件,门生在上机的时间就可以举行仿真实验演示。议决仿真实验的训练,再进实验室做实验,我们发明门生的动手本事大大的前进了。

四、使用网络上风,实现交互式和协作式的建构性学习。

篇(3)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余教授还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重要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念,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前提

传统的师生观仍然根深蒂固——教师评价学生、掌握学生的“生杀大权”、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很少或者干脆不考虑学生的想法,教师居于绝对支配地位。这就形成了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记笔记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减少了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和制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事实上,教师不是万能的,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他们作为个体都存在自己的个性。这正如卢梭所说:“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我’,也是最后一个‘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实现师生的平等交流,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教师摒弃“唯我独尊”的传统观念,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科学合理地设计、组织教学是关键

(一).全面准确地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历史新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和准绳,能完成教学目标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的获得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忽视了对学生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育人目标,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窒息”的人。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实效。新课标确定的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教师教学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理解这个教育理念真正的含义。现实的历史教学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的教学设计:一部分老师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他们关注的依然还是“知识与能力”,而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得不够;而另一部分老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不敢深化,似乎夯实了基础、强调了知识就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重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俗套。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变得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表演和作秀。这不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的宗旨;不利于历史教育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思考能力的公民。

事实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统一体。所以不但不排斥或贬低知识本身,恰恰相反,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思考的方法。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很重要的。它是学生发展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个人乐于学习新知、探求未知、掌握某项技能的巨大动力,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何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的潜能挖掘出来,成为影响历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1.巧设导入语

传统历史教学不是很重视新课的导入,这使得学生严重缺乏学习新课的兴趣,大大降低了教学的实效。导入新课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导入,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由此可见同一教材内容的导入设计应紧扣主题,立足于“了解”课文及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社会现象等。不要一开始就抛出类似探究题式的难度的问题,而应由浅入深,铺垫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气氛和能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和现象的导入法为佳。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百家争鸣”和儒家形成》一课时,我考虑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阶段,对后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我是这么导入的:中国自1840年后一百多年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在武器上的落后是一个客观原因,但这并不是必然导致中国受辱的根本原因,那么究竟与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性格是否也有某种关系呢?还有我们平常提到的“中庸之道”,“仁”和“尊老爱幼”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学习了这一课后,你将能从源头上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和解读历史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同时历史又是具体的,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语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动,有遗址、遗物等,可见历史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其情景性强,但由于教材的简约性,使本来引人入胜的史实大为失色。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会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和较好地理解知识信息。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时,我就剪辑了央视一套播放的六集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给学生看。有很多学生在下课后和我交流时谈到他们看得很投入,对于我们学习的内容印象深刻,理解也更加透彻。

在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多媒体的运用会受到制约,这时最大限度地利用课本、地图册、练习册等资源,如插图、地图可增强直观性。历史插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与课文配合,相辅相成,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形象生动的插图,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也容易接受。教师可教授学生看图的方法和技巧,并引导去观察分析,通过这些感性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发起热烈持久的情绪。

(三).围绕教学目标,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史学理论知识,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形成正确的认知。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远胜于掌握一些现存的结论。基于此,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已不再是教“书”(传授知识),而是教“学”(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多讲而自能读书”,达到“多数问题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在方法上加以引导。在历史理论方面要教会学生深刻领会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能用之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这些历史理论、方法对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一切历史发展都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处于支配地位;历史事件的性质由本质决定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分析历史事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评价人和事时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只能顺应而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趋势,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杰出人物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确定哪些知识要讲、怎么讲。教师讲解的重点应在于学习目标中要求理解和应用的内容,着力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概括要点、提炼观点、澄清疑点、分析易混易错点、落实考点。精讲基本的框架线索、系统的历史知识、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史学理论和分析比较问题的方法。多角度分析问题,点拨历史思维。

3.教师要设计一些针对教学内容具有启发性并带有梯次性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通过提问让学生作答。如果学生回答的答案和问题设计时老师自己的答案不一样时,教师要让学生讲一下他的思路,从而判断学生的答案是否有道理,切不可盲目批判。如果学生的思路是错误的,可以通过学生的分析找到错误的根源以便及时加以引导。

三、优化反馈信息,重视教学反思是辅助

教学活动是师生间有计划有目的的互动活动。为了更加有效的实施教学方案、组织好教学就必须优化信息的反馈,它能使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一些看法,使教师能及时有效地调整、控制教学。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优化信息反馈。教师对信息的反馈要坚持及时、多面的原则。教师必须经常性的通过上课提问、做一定量的作业来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哪些地方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对调整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大有益处。同时,由于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基础、阅历等,所以一两个人的反馈信息不能代表整个班级的真实情况,教师必须从多数人的相类似问题中提炼出一些具有共性的信息加以研究,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反思对于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反思”一词,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教育界被广泛使用,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当代美国社会学家斯甘甚至直接把教师定义为“反思从业者”。教学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职业生活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剖析并通过自我学习及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探求改进自己教学行为的途径和方法。它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把握教材;有利于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有利于改进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综上所述,要实现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以上几个方面一定要勤下苦功。为了更好的贯彻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广大历史教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必须走进新课程,要深入学习,领会其精髓,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4)

2、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前面列举的诸多现象都源于没有从尊重生命的高度来认识学生。中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处于集中学习的生命活动时期的儿童和少年。这个时期,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他们自己却并不完全认识其价值。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这个时期,又是学生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生命时期,他们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这段时期教育的影响力,超出现阶段而扩展到学生的终身。因此,对学生的热爱和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关注,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开拓和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敢于质疑问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的功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3、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构造师生互动平台

在使用新教材后,师生常常有课堂面貌焕然一新的感觉。让学生对课程改革前后的课堂教学情况做一个对比,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普遍认为:现在的课堂气氛非常激烈,同学们各抒己见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讨论问题有时激烈得象开辩论赛一样;课堂不再是老师个人的舞台,它是师生沟通的桥梁,使老师和学生能在平等的地位上探究新知、合作交流;教师已成为同学们的学伴;现在我们感到,在上课时思考问题、参与讨论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也有不少学生提出要求,希望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是相互的,不能局限于教师问,学生答这一种形式,应该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并鼓励他们勇于质疑。

一个负责任并谋求更大发展的商家,就会重视顾客的感受,并根据他们的的需求,不断更新经营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因追求对应平衡,这两者之间呈动态上升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是收益者。虽然我们不能把为商之道与教学问题相提并论,但是,“教学相长”的古训忠告我们,教师只有经常倾听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感受,才能逐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长此以往形成摒弃“教师本位”的自觉意识,实现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

二、注重全方位互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控制教师讲授时间

为使教学时间的分配有重大的转变,教师应该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使之占一节课的三分之二甚至更高的比例。也许有人会质疑:教师不讲学生怎么能够理解呢?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其中深刻的内涵,足以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学生多讲、多做的重要性。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所花时间虽不多,而课堂教学效果会呈现质的变化,学生对知识有兴趣了,思维活跃了,教学目的也达到了。新课程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活动”是可以做到的。表面看,时间优化降低教学强度,但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了,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的综合实力不仅未削弱,反而得到加强。

2、要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

要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要重视这一过程的设计。通过设计观察、操作、实验、猜想、归纳、类比等活动,提供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对这一过程有充分的体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是这一过程的良好开端。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引入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

老师问:你们吃过拉面吗?

学生(情绪开始疑惑):吃过。

老师问:你们谁见过制作过程?学生开始用手比划。

老师再问:在前不久深圳饮食节上,一位兰州厨师制作出1024根细的如头发丝样的拉面。若厨师拉5次,能制作出一碗有多少根面条的拉面?学生开始思考,一会就说是32根,并写出2×2×2×2×2,于是我就很自然地写出25——有理数的乘方。进一步,他们很快推算出,兰州师傅只需拉10次就能制成1024根如头发丝样的拉面。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

再如,在“合并同类项”教学中的组织:学习了多项式这一节后,学生发现多项式3x+2-3是可以进一步化简成3x-1的,在此基础上,学生凭直觉也可以发现:5x2+2x-3x;7x3+2x2-3x2;7x2+3xy+2xy;7x2yz+3x2y+2x2y同样是可以化简的,而多项式7x2yz+3x2y+2xy2则是不可化简的。因此学生自然产生这样一种需要:即引入一种新的名词和手段解释上述两种情形。这就是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概念的引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掌握新知就不太难了。

3、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

目前,教师们比较热衷于分组讨论这一课堂教学形式,不过仅流于形式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的课例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师生互动的实效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表现在启发学生的思维上,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为此,教师要设计优秀的、恰当的、有必要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同一问题还可设置讨论的层次和深度。当有了一种解决方法后,让学生进一步研究,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解题有一种反思,首先验证,然后找原因、甄别、类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战胜困难,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最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篇(5)

【keywords】ClassroomteachingevaluationTeachingStudents

【Abstract】Thescientificevaluationofclassroomteachingisabletopromotetheimprovementofthequalityofteachingandtheteacherprofession,isabletoledtheschoolraisingthelevelofscientificresearch,isabletopromotetheimprovementofthequalityofstudents.Itisverystrongpracticalsignificancetofurtherstrengthenanddeepenthecurriculumreform.Thispaperanalysisthecontents,methods,techniquesandtheeffectshouldreachonclassroomteachingassessment,andputforwardsomeownviewsandopinions.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1]这就是告诉我们,科学化的课堂教学评价(即评课)能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带动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较好的提高,对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新一轮课改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课改的实施离不开课堂,最后的落脚点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只有建立能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并从多渠道获取信息,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好的教师来实施高质量的教学过程、好的评价体系来“催化”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才不是“一潭死水”。所以,要狠抓课堂教学及课堂教学评价,切实做到让学生“减负”,优化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特级教师徐世贵老师认为:“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并能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科学正确的评课能较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2]评课并不是专家、教研员、校长们的专利,只要是一名教师,就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来。

那么,我们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应该评些什么内容,怎样评,评课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评课后又要达到一个怎样的功效呢?

1.评课的内容课堂教学评价,既是对课堂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所产生作用的分析和评价。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评价侧重点不一样。课前评价主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课中评价主要是了解、诊断学习状况以便更好的进行教学调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后评价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实现预期目标,以作为评价教学成果的一个依据,评价时我们应注重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教师与教学方法的相互作用、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评价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学知识与学做人、学知识与提高能力、全面要求与因材施教、教学目标与绩效达成、教师专业成长等诸多方面[3]。同时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时也应该关注到学生学习的参与热情、学习效率等方面的情况。

如教学小语北师大十二册《人生礼赞》一课,不仅要评价教师如何执教即如何引导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对理想充满希望,还要看执教效果如何。其中最主要的是要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效,即学生通过什么方式来学习和感悟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会有所收获,看学生能不能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表达对人生的憧憬、对人生的赞美。

2.评课的方法及技巧无论对于执教者还是听课者,课堂教学评价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作用,都必须坚持科学、坚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为了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评课应该针对教学现状进行“挑刺”、找问题。然而,在现实的评课中,却存在不少的弊端,没有发挥评课应有的功效,如:有的听后不评;有的评得很随意,不痛不痒,让人听后觉得毫无意义;有的评得却抓不住关键,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有的评课者充当老好人,净说好话,使听评双方都没有受益;有的则是追赶时髦,流行什么教育理论就用什么时髦的话题和理论去套,并没带给大家多少收益。

其实,评课是有一定规律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评课的科学性和实用技术性,这就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2.1以理服人,实话实说。评课最忌“就课论人”“评课评人”。评课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来分析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现象,既要关注细小的细节,更要关注教育观,并且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精神,提供给执教者与其他听课者学习借鉴的机会,评课就有了实实在在的意义。

2.2创设心理零距离。评课时要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评课的出发点和归宿。评课者要站在执教者与帮助促进者的角度去分析考虑问题,给执教者一个中肯的指导意见,特别是一种十分诚恳的态度,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诚恳地提出该课的改进之处,让执教者感觉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执教者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在一种充满“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感觉到你的善意,从而容易接受你的意见,这样才有助于执教者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2.3激励为主,共同促进。课堂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励执教者(特别是年轻的教师)快速成长,成为课堂教学直至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评价一堂不够成功或不够完美的课,一定不能对教师的执教能力下定性结论,否则会让执教者丧失进取的信心,评课者要挖掘出执教者的优点,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提出具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改进措施。这样,执教者才会痛有所悟、喜有所获,想方设法提高执教水平。这样才能激励听评双方共同提高。

2.4因人而异,重点突出。评课要根据执教的不同情况、课堂教学的不同形式而有所侧重,而且要有一定的区别和特色。对骨干教师的要求就要提高一些,抓个性特点,挖教学特长,激发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

评课也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不分主次的“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住重点部分详细谈,理论联系实际,哪里需要改进,那里很有特色,哪个环节很有新意,都要评清楚,要让人一听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2.5方法多样化、艺术化。评课的方法和步骤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增减和调整。要讲究艺术,掌握心理学理论,掌握“谈话”的策略,注意评价的尺度,从帮助、教育、促进的角度去考虑方法的多样性,可从评价方式上、内容上尽量将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与领导评价、学生评价结合起来,以提高评课的准确性。做到六个关注:关注课型、关注教学思路、关注学习方式、关注学习成效、关注教学风格和关注评价方式,尤其要从学生的“学”反观教师的“教”,从学生学的状态效果来评价教师教的成败[4],但评议时也要为自己的观点留有余地,评课也是一种交流、探讨,不能说谁的观点就是百分之百正确。

3.评课应达到的功效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论教”。教师要认真的研究并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创新,主动发展与创新,让学生体会到和谐而充满活力的课堂带来的乐趣,并在其中体现探究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

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评价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促进同事之间相互学习、共同研讨评课的良好风气的形成,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讲授水平,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教学结果,而是要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课评得恰如其分,不仅可以充分调动执教者的积极性,升华评课者自身的认识,还可以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个体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同时,评课不能忽视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要评价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否有效,要从学生的学习心境、个性发展、学习动机、学习参与度、学生的协作能力、技能发展、思维发展、认知状况、学习绩效等等方面来考虑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篇(6)

营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需要语文教师有较多的时间用在课前准备上,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常记教学札记,记录有关学生课堂内外的点点滴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多方查找资料、备课、写教案等。选择常规教学手段或者现代声像工具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应付,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效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要让讲台不再成为教师的专用之地。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激扬文字,学生亦可以在讲台上慷慨陈词;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板书解题思路,学生也可以演示自己独特的解题方法;教师可以在讲台上介绍名人佳作,学生亦可以上台朗诵自己的得意之作……。总之,我们希望见到更多的学生能打破“师道尊严”,勇敢地登上“神圣”的讲台,教师走进学生中,一起学习,一起探究,引领学生练习,让课堂气氛“活”起来,形成师生的互动,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多元化,达到殊途同归,“条条道路通罗马”之目的。

引领学生练习巩固和自觉实践

新课标示实施之后,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重视语文实践性环节,要求做好内外沟通,真正实践“大语文”的理念,语文课教学更强调生活化、现实化、实践化。语文教学中“知识扩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一座古老的石拱桥,让学生搜集石拱桥的造型图片资料,进行观察、比较,使学生加深对中国石拱桥的认识。通过直观的物体观察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时,先放一段效果音响,请同学描述一下画面:比如阴云密布,狂风大作,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声,鸡鸭乱叫声等。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风雨来临时的场面,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因为什么变化引起雨的到来?回答是云的到来,引起天气变化,所以说云能暗示天气变化。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分组利用早晨和中午放学时间观察云的形态变化,推断天气情况,模拟天气预报,搜集整理看云识天气的民间谚语,验证天气变化等。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拓展知识,探求知识的能力,引领学生练习巩固和自觉实践。

开展积极的师生“双向互动”

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并不是谈一谈,讲一讲,或者通过多媒体手段极其学生的感官兴趣;而是要求做到: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主动积极地回应,并养成主动学习、探究的习惯,是语文课堂上能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我在上《天净沙.秋思》一文时,以背诵古诗导入,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游子思归图”的绝唱为什么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和较高的艺术效果?接着在大屏幕上打出《天净沙.秋思》全文,配以哀转、凄婉的曲子,让同学们感受鉴赏、体悟、朗诵,渐渐地把同学们带入问题的情境之中,然后再探究文本的内涵。在屏幕上打出如下问题,让同学们思考、探究:

(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诗人此时此地怎样的心情?(供选择答案:夕阳西下,天空渐暗,乌鸦归巢,人困马乏,游子身在异域他乡,居无定所,心情茫然,肝肠寸断的痛苦之情)

(2)“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供选择答案:其一是温暖的色调,反衬出身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其二是冷色调,表现出游子孤苦伶仃和内心的孤独无助)

(3)最后一句可否去掉“断肠”两字?有什么不同?(供选择答案:断肠一词形容游子“伤心欲绝”、“肝肠寸断”。用此贴切、恰到好处,不可以删掉。)

(4)试分析《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供参考答案:如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应,景色与情思相融等)(5)进口原作,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近两天不坐着留下的艺术空白。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诱发下,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发言。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群体思维十分活跃,在轻松愉快的课堂讨论中解决了问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养成了自主参与解决课堂问题的习惯,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趣味性

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兴趣、动机和性格等。情感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意志是支撑学习知识的强大力量。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兴趣就是不断学习的源泉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笔者尤其主张语文课实践“情境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一个语文教师要充分融身于课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声情并茂地讲解,语重心长地引导,引人入胜地设疑,慷慨激昂地演讲,形成教师的个人魅力,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由衷地敬佩,并将学生带进课堂情境之中。既可以采取实体情景:如参观现场、观摩实物等,也可以采取模象情境:如模型、展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等,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如设计问题、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言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愉快地学习,逐渐地树立起“主角”意识,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体。

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空间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或者在讲授中要充分考虑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空间,切不可越俎代庖,切不可因主观意志而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而要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启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探求之心,特别要注重情景教学,比如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辩论、比赛、分角色对话(演唱)等,都能诱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语文活动课中的小记者采访、错别字医生、社会现象评论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中恰当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生动活泼的教法,做到上课开头新颖别致,中间波澜起伏,结尾余味无穷,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

其次,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

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毫无疑问,教师应该为学生解决疑难,学生应该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但是,学生信任老师,尊重知识,不等于迷信书本和权威,人云亦云地跟着老师转。况且师生之间的思维及其方式总是存在差异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来适当地调整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在课堂上常常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讨论,使他们萌生提问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并交给他们方法,掌握技巧,逐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好学善思,质疑问难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敢于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7)

1相关概述

1.1小学语文

小学是教育的基础性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大都年龄小、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教会小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话等。

1.2时代背景

提高小学语文教育课堂的有效性是时展的要求。在国外有效教学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而发展至今学者普遍认为教育亦是科学,有方法可求,所以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开始关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方式来研究教学问题。国内关于提高小学语文教育课堂的有效性这块的研究也随着时间的演变而愈渐活跃,例如崔允教授的研究成果《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而当研究成为教育界内的趋势,新课程改革也大受其影响,要求让学生学习能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强调实际性的作用,提倡一种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含量的提高则依赖教育,此外教育可以塑造人格,完善人的发展,所以课堂的有效性研究是极为必要的。

2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分析

2.1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笔者根据自身实践经验发现,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观念还是占据主导地位,不少教师依然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身的中心地位,这就与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相悖,他们采用的诸如填鸭式、灌输式及题海战术都不合时宜。

2.2有效性贯彻力度还不够

课堂是教育的主要阵地,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在课堂的实践,充分加以利用。关于课堂教育的有效性,个人认为贯彻力度还是远远不够。众所周知,我国的发展存在南北差异,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理念的更新速度快,硬件设施好,可以为课堂有效性提供较好的环境与保障。而落后地区则各方面都相较落后。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有效贯彻合作、探索,让学生自主学习,寻求学习的快乐,经济条件好的教育机构可以很好落实,而落后地区则只能维持较短时间,很快就又变回原样。

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

3.1转变观念,紧随时代

针对上文中所提及的问题,个人认为应该转变小学的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且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添新的内涵,更好地做到与时俱进。对于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变化,虽然得到不少教育工作者的认识和拥护,但不可忽视的是传统师生关系仍然存在,例如之前借助互联网爆出来的新闻,就有关于学生学习任务重、老师体罚学生等。学习任务重,即表明目前仍有学生深受灌输式、填鸭式的荼毒。体罚学生一方面是教师的自身素养问题,更多的还是反映了当前学生与老师之间并未真正民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应该更务实地塑造个人人格,教师应该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而不是体罚等手段。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就应该多加耐心,而不是填鸭与灌输知识。基于小学生的年龄,个人认为学习次要,而乐趣才是最重要的,在课堂有效性的探索中,可以通过游戏等手段,一方面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国外学者表示,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接受能力更强。所以转变观念并增添新的教育观念是极为重要的,可以为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发挥实质作用。科技的发展,在带来一系列教育需求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也提供了不少物资方面的保障,例如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繁荣。首先计算机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的优点,又符合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课件的形式还能将课堂变得生动。例如传统的纸质课文,是不具备声音、图像特质的,投影仪的使用就可以很好地做到这点。以写话为例,传统的课件只能为学生提供一张图片或是一段对话,而新的课件则可以用视频来加以反映,结合时代特征而赋予新的活力,让小学生更有兴趣自主学习。

3.2综合管理,贯彻落实

小学是教育的初始阶段,就从事该阶段教育工作者的整体实力来看,相比较于更高阶段的教师,其储备能力还是有限,所以要对课堂有效性提高,纯粹凭骨干和先锋是远远不够的,个人认为只有加强对教师的录用管理,才能较好地从源头进行革新。对此可以选择科班出身的人员优先录之,一方面接受专业教育的人,专业素养还是普遍过硬,且经过系统的学习,对新观念的接收能力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这样可以更好地对课堂有效性加以贯彻。就上文中所提及的问题而言,落后地区存在部分小学老师专业素养不够,所以他们沿用传统方式。对教师的管理,还应该有一定的综合考核,例如对教师的各方面成绩进行评定,再确定要不要让其再继续担任重要的职务,对上级部门的要求,也要做到在综合考量下坚定落实。

4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历来是国之大计,做好教育工作,人民的文化水平和国家科技实力才有望得到质的飞跃,而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快速发展,对文化和科技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所以如何加强课堂有效性是有现实意义可言的。结合时代的发展,新型的教育方式应该要求以学生为主。构建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俞英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五都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J].江西教育,2007,(Z1).

篇(8)

二、课堂教学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换,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学习提高,成为科学型教师

在现代社会,教师应该有自觉意识和自主意志,在教学实践中主动探索教育规律,研究学生实际。作为一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研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先进的教育动态,钻研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加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全面性和扎实性,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拓宽知识层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

篇(9)

在笔者看来,具有学科特点是评判语文课堂教学延伸有无价值的首要标准。语文学科教学的延伸不能离开语文课程的性质,不能背离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不能远离语文课程的基本要素,不能抛弃听、说、读、写中的任何一项。记得有一位老师在执教《月亮湾》一课时,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简单地回答了老师的几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之后,就让学生闭眼想象月亮湾的美丽,紧接着又请学生把月亮湾的美丽景象摹画出来。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同学们专心致志地“作画”,然后就是“展画”,最后进行“评画”。虽然同学们参与的热情高涨,课堂氛围也非常活跃,但在这种热闹的背后却是语文教学本质的背离,是语文学科延伸本末的倒置!

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固然有必要,能够拓展文本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但并不是所有的延伸都是必要的。我们的延伸必须建立在对课程内容的准确理解、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准确把握之上,这样的延伸才是必要的,才是有价值的!记得一位老师在介绍自己的课堂延伸经验时,曾列举其执教的《詹天佑》一文,大体的执教步骤为:先让学生思考、讨论“‘之’字铁路设计是否科学?你有什么别的方法让火车爬上山坡?”等两个问题;然后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开凿八达岭隧道时,到底找几口直井才能既增加工作面又缩短工期”的问题。据该老师讲,学生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但我想追问的是:这是一节语文课,还是一节工程学课?如果是语文课,那这样的延伸至少荒废了学生习得语言的最佳时期,文中那么准确描写建铁路全过程的词语,学生掌握了吗?詹天佑在建成举世震惊的“之”字形铁路时的民族自豪感,学生领悟到了吗?在遇到困难时不畏艰难的勇气与善于克服困难的智慧,学生体会到了吗?詹天佑那种“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爱国情怀,学生感受到了吗?恐怕都没有达成吧!这岂不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样的延伸有必要吗?

此外,课堂的延伸一定要在执教者的控制之中,可控制的课堂延伸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我们有些老师可能尝试过“意外”的延伸所带来 的精彩与难忘,但千万不要忘记,一切看似“意外”的延伸既“出人意外”,又“入人意中”。没有对文本的充分挖掘,没有对学生的准确把握,一切“意外”都是不可能产生的。这样的延伸就毫无价值可言了!因此,我们的延伸一定要在执教者的控制之中,以执教者有效的引导去唤起、去预约延伸中的精彩!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否具备语文学科的特点,才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所必要的,才是学生形成语文素养所必须的,这样的延伸才是构建在我们老师可控制、可引导的平台上,才会具备无可比拟的课程价值,才是我们课程改革引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所期待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自己的学科精神。有了学科精神,教学就有了共同追寻的目标,有利于形成学科的“风骨”与特质。语文教学的学科精神应该是人文精神、审美精神与研究精神的综合。

人文精神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是塑造人的艺术。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写道:“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没有终极目的。”自然的最高目的是文化的人。中国文化灿烂古老,博大精深,语文教师作为传承祖国文化的人,根本责任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素养和有文化气质的人。怎样履行这一神圣职责呢?

篇(10)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在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揭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句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首先放了一首赞美桂林美景的歌曲《桂林是我家》,动听的歌曲,配上桂林的美景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不住地发出赞叹“太美了!”歌曲放完了,我立即让学生谈谈对桂林景色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桂林景色太美了,我真想亲眼看一看!”有的说:“我真羡慕生长在桂林的小朋友,生活在这么优美的地方,我也希望桂林是我家。”……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桂林景色的确很美,今天我们学习描写桂林的文章《桂林山水》看看文章是不是也很美。同学们可以边读边回忆刚才的画面,看谁读得好!”学生有了强烈地求知欲,课文读得好,学得好,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课后同学们还写了小练笔《我赞桂林山水》、《我家小院》等。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情语言文字。

二、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感悟,多给学生留有思考,个性发挥的余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创造性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思多听多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创造者。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读书思考的前提下,自己或小组合作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示意图和人字形线路,学生完成得很好,记忆很牢。又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悟说出草船借箭过程(可以借助图画、表演形式),说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兴趣盎然读文,思考,有的自己勾画,有的同桌间互相谈论,气氛相当热烈。在汇报时许多同学条理清晰地说出了课文结构,有的在黑板上画出了草船借箭的示意图,形象易懂,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只有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教学效果会出奇地好。这样做,强化了语文实践活动,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率,使语文课堂微型机勃勃,充满活力。三、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学生在课堂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进行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是课文重点也是难点,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詹天佑“杰出爱国”呢?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有的说“他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使工期缩短一半体现他杰出有创新精神。”有的同学补充说“这也是他爱国精神的体现。”有的提出“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顶住帝国主义压力接受任务最能体现他的爱国精神。”……在自由争论中学生各抒已见,不断深入剖析课文,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理解,自由争论使学生思维得到放飞,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全班同学都参与了学习,都能充分发挥他们每个人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四、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上一篇: 审计责任论文 下一篇: 中级工程师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