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0: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成本管治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高校后勤服务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意识偏差,缺乏成本管理和综合效益意识
由于高校后勤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后勤实体只能微利经营,通过节约成本费用来提高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服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倾向:一是既然后勤实体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就必须注重经济效益,经济效益高于一切;二是不能妥善处理好后勤实体与为学校服务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服务关系,不能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因此造成后勤实体在收费成本管理上的问题,影响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健康发展。
(二)不同类型的服务成本容易混淆,成本核算不实
目前,高校后勤实体内部同时存在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两种核算业务。管理服务主要是通过后勤集团为学校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提供基本服务,在核算上以收抵支,不以盈利为目的;经营服务,以盈利为目的,是后勤集团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由于高校后勤实体组建时间不长,尚未建立起成本预算及成本控制的机制,使得一方面管理服务成本核算不完整,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两块成本往往很难区分,很难合理分摊费用,经常出现两种成本相互混淆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高校后勤的内部管理,不利于资金的有效使用,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后勤改革的意义,那就是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实现服务提供者的劳动价值。
(三)资源消耗浪费严重,学校对后勤服务保障的宏观调控缺乏科学的技术参数和可靠的计量依据
高校后勤服务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占用学校的大部分资源,在目前成本管理仍然比较松散的管理状况下,使得后勤服务资源消耗量大、浪费现象严重、乱挤乱摊成本的现象常有发生。虽然目前后勤服务保障工作要通过与学校甲乙方的的契约得以实现,这种模式正常进行也要求后勤服务树立成本观念与契约观念,但多年形成的松散型成本管理模式,使得不少服务部门仍比较关注所垫付的服务成本是否可及时收回,而对于后勤服务消耗的资源是否合理利用,关注很少。至于做为甲方的学校部门在确定后勤服务需求项目的经费时,目前尚没有一个比较客观科学的服务定额进行考核,而只是以近几年服务项目的平均消耗作为学校经费投入的依据,从而形成有些后勤服务实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人为加大服务成本,增加服务收费的做法。从经营效果看,后勤服务往往价高质低,服务对象不满意。
二、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提升高校后勤保障能力
(一)建立科学的后勤服务定额管理体系,规范成本管理
高校后勤近年积极探索后勤社会化的路子,学校与后勤实体的关系由行政隶属关系转为合同制约关系。在一系列的后勤服务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如何解决服务项目任务经费的问题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关键;而科学合理地确定项目定额,则是学校后勤管理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是正确反映后勤服务中各项资源消耗之间的客观规律、合理规范成本管理的重要途径。以节约后勤服务消耗,为学校合理确定服务收费价格提供依据,成为学校评定后勤实体服务成果及业绩评价的尺度,从而增强后勤服务成本管理意识,实现后勤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
在确定后勤服务项目的定额时应着重考虑几个方面,一是后勤服务定额必须体现客观实际,排除主观臆断,应在收集大量数据反复测算、比较和论证基础上,应反映一定时期后勤服务劳动生产力的技术和管理标准;二是应分别考虑活劳动消耗及物化劳动消耗的同时结合物价部门的收费标准及学校服务项目的收费规定;三是必须按照价值规律与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合理确定后勤服务成本费用构成的基础上分清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的同时确定服务定额;四是各项后勤服务定额确定与实施必须接受学校各方面的监督,凡与教学、科研及教职工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服务项目,必需经听证会论证后才能最后确定,以此增加学校后勤管理的宏观调控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后勤服务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二)建立与绩效考评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
后勤服务部门与学校形成的契约关系,必然要求甲乙双方都在成本核算上下功夫,精打细算、严格履行双方协议,甲方由此得到可靠的后勤保障,乙方由此得到效益和市场。这既是甲乙双方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所在,又是通过甲乙双方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努力共同实现的,其衡量目标实现的满意程度与质量标准,只能以绩效考评为依据。高校后勤服务的产出,不仅包括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还包括更多无法计量的成绩和效果,所以评价后勤服务效果的依据,应以绩效代效益。将绩效考评引入成本管理,是本着“坚持服务优先,质量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绩效考评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提高后勤服务实体加强成本管理的动力和热情,同时依据客观量化的绩效考评指标及奖惩措施,促使后勤服务成本管理不断规范,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一)BPR的基本思想
BPR即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业务过程重构之意。源于1993年迈克尔。海默在《企业流程重构—管理革命的宣言》一书。是生产运作系统设计的新思想和新方法。BPR的基本思想是过程导向,即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再将精力集中在狭义的任务上。突破企业中部门间的界限,将分散的在各功能部门的任务整合成过程流。过程是一组有界的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和活动集合,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每种输入和输出都是通过特定的转换机构实现的。怎样运用BPR的基本思想,重构现代企业的生产要素呢?
(二)现代企业的生产要素重构
传统的生产要素仅指原材料、机器设备、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与传统的生产经营环境相适应。而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信息时代,在企业生产要素中,科学技术的含量和信息要素显得愈来愈重要。
企业是个生产经营体系。企业为了从事生产或劳务,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就必须具备实现目标的特殊功能,即必须拥有生产某种产品、提供某种劳务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反映这种要素相互结合运动的各种信息。因此,企业系统主要是由人、财、物、信息、目标等五个要素所组成。(见图1)
(三)现代企业系统是生产要素输入和输出的特定转换机构
由上述要素组成的企业系统,可以抽象地看作是一个转换机构。这个转换机构的功能是将输入转换为输出(见图2)
企业系统输入原材料、能源、劳动力、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经过转换机构的加工处理,输出物质产品、增殖了的资金、局部革新了的技术、以及具有新作用的信息等。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生产单位。社会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影响、制约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例如,国际形势、社会变动、政府的方针政策、经济动向、市场状况等,都会对企业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企业必须使自己的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协调吻合,密切衔接,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和变化,并对整个社会经济体系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现代企业系统的流程重构
现代企业系统的流程包括四大流程:企业的产品流程、企业的价值流程、企业的人事流程、企业的信息流程。
1.企业的产品流程
在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作为商品,具有两重性:有用性和价值。产品的有用性由三方面组成,一是物质实体,即产品由何种原材料制成;二是效用特征,即产品的用途、性能等,它是根据社会需求通过设计、加工制造而成的;三是外观,即产品的形状、涂色、包装等,使产品不但能用,而且外观要美。产品形成、生产出来之后,就可投入市场销售。社会需求不断发展变化,产品也要不断更新变革。产品更新变革之后,生产过程也必须相应地进行或多或少的调整、改造,或根本性的改造。这个过程的运动程序是:根据市场预测和企业决策,进行产品的研究、设计和制造,生产出产品;经过销售供用户使用和消费;在使用过程中为用户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并了解和研究使用中的要求,进一步改进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以便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投入市场。这个过程就是企业的产品流程。
2.企业的价值流程
企业的产品流程,同时随着资金的筹措、投入运用、耗费,获得资金成果的价值流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要耗费各种各样的资源,产品销售之后,要对各种耗费进行补偿,同时要获得盈利。所以对整个产品流程要用货币形式,从价值方面进行核算、监督、控制,使产品在充分利用资源和最经济、最合算的条件下生产出来。这就需要有一个价值系统、财务系统来表现企业的产品流程。伴随产品流程,并以货币形态来反映、监督、控制产品流程的资金运动过程,就是企业的价值流程。
3.企业的人事流程
生产经营活动的客体是物质产品及其生产经营过程,而主体是劳动者。劳动者的录用、调配、培训、考核、工资、福利、奖惩、升迁,以及质量要求、数量控制、各类劳动者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等,都应按照企业产品流程各部分的客观要求合理安排,在劳动过程中,通过建立科学的组织机构和合理的规章制度,协调人事行为,以劳动的数量、质量、管理方式、劳动技能、劳动者的工作效率,来主导产品流程正常、有效地进行,这样的人事发展变化过程,就是企业的人事流程。
4.企业的信息流程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是通过信息进行的。通过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控制为管理服务。企业的计划系统也包括在企业信息系统之内。由于它的作用重要,因而在企业系统结构图中单列出来。反映产品流程、价值流程、人事流程的运动过程,并对上述过程进行调节、控制,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管理信息运动过程,就是企业的信息流程。企业作为一个系统,从属于更大的系统。企业要根据国家法律、法令,根据国内与国际形势、市场状况、经济动向、国家计划等方面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改革、适应外部需求,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成本控制系统重构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系统结构的特征
1.企业系统是人机系统
企业是由提供劳动力资源的人和形成劳动手段的机器设备、设施、工具以及资金、信息、其他物质资料等构成的。企业功能的发挥,要通过人的作用,以人为主体实现人机结合。企业系统中的问题主要是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问题。只有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发挥劳动力手段的效能,在人的合理结合中,创造企业效益。
2.企业是动态的开放系统
外部环境的变化,经常影响企业系统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内部、外部的信息反馈网络,就是为了适时调整结构和行为,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提高企业自身适应能力。同时,对环境施加影响,争取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3.企业是多层次、多目标的系统
如果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它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分系统,如科技开发分系统、生产分系统、营销分系统、财务分系统、人力资源分系统、后勤服务分系统等。分系统又可划分为若干个更细的子系统等,例如,生产分系统可以划分为各种产品的生产体系,每种产品的生产可能就是一个分厂,分厂中设有车间、科室、工段、班组等。由上所述,企业是个多层次的系统。企业系统与分系统、分系统与子系统、分系统与分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表现为总目标、分目标与各项具体目标之间的关联,因而企业系统又是个多目标系统。根据企业系统的层次和目标,来设计企业的结构和功能,并使其合理化,是企业活动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控制的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企业对出资者资产的保值、增殖负有责任。如何反映和控制这种责任呢?在产品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为:销,且供销环节的外部经营环境相对稳定。因而,成本控制仅限于“制造成本”领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是根据“订单”进行生产,根据生产任务进行原料采购,其经营环节为:销产供,且供销渠道变化,价格波动频繁。因此对成本控制的研究,应冲破偏狭的“制造成本”领域,在更广阔的范围进行研究。
(三)企业成本控制系统功能重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目标是追求投资者资产达到最大的增殖能力,这就要求经营者创造出经营资产的最佳获利能力。其对策是建立责任成本控制系统。责任成本控制系统不应是封闭系统,更不是孤立系统,应属于一个环境适应性很强的开放系统。因此,该系统从空间角度分析,不仅包括生产成本而且还应涉及到设计成本和流通成本;从时间角度分析,不仅包括责任成本的事中控制,还应包括事前、事后控制。具体讲,该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
1.决策预控功能
系统的决策预控功能是指企业不同层次的经济责任单位,在该责任单位经营权力所能调节和控制的责任成本范围内,对各种经营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把传统的事后控制转变为事前预控行为。这种事前预控应包括的内容为:第一,决策风险的预知性。市价的波动性带来决策的风险,这种风险必须在正式经营生产之前,予以充分揭示。因此,各责任单位的决策者,应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因素,拟定出最不利条件下的经营方案。把决策风险,预先控制在正式生产经营之前;第二,决策单位的层次性。责任单位的层次,也许是车间,也许是厂部,也许是某一企业集团。不同的责任单位,有不同的责任预控目标。衔接各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责任单位的利益所使用的计算工具——科学的内部转移价格;第三,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判断决策方案是否可行所依据的原则只能是经济评价的原则,即不仅要评价该方案生产技术上的可行性,而且要评价市场上的可销售性,更要评价经营方案的可获利性;第四,决策过程的科学性。企业实施责任成本的预警系统。决策过程,正是各责任单位,根据确定的决策目标,不断发现、补充、优选方案的过程,即科学化决策过程。
2.成本预测功能
企业全面的成本预测,是使企业“内部”生产能力适应于“外部”市场状况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途径。传统的责任成本控制理论,对责任成本控制的研究,停留在“制造成本”领域。其责任成本的层次关系。如图3所示。
传统的责任成本控制理论与产品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是相适应的。这是因为在产品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供、销环境相对稳定,抓住了“制造成本”,就等于抓住了经济效益的“源头”。
当企业的销经营模式被销产供模式所取代时,客观上宣告了传统的责任成本控制理论的过时。
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所建立的责任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从“源头”控制,即从设备选型、产品设计开始。因为“源头”控制的缺陷,对于产品制造成本而言,是一种先天不足。“源头”控制,直接影响“制造成本”的料、工、费、责任成本控制,应以“源头”控制为起点。“源头”控制,离不开市场调查和成本预测。责任成本“源头”控制制及成本预测功能如图4所示。责任成本控制系统的预测功能,是建立在设计、生产,销售各部门的责任成本预算的基础上,具有准确性、可信性、全面性的特征。
3.责任预算功能
责任预算是责任目标的具体化,是责任成本控制的分项展开,其实施步骤为:
第一,计算责任成本的预算差异。责任成本预算差异=责任成本实际发生额-责任成本预算成本其中:责任成本预算额=(实际产量×单位变动项目的责任预算成本+固定项目的责任预算成本)
第二,分析责任成本预算差异。按财务分析的“连环替代法”或“差额计算法”分析责任成本预算差异并分析计算出“量差”和“价差”,查找产生差异的各种原因。
第三,追溯责任成本预算差异。责任成本预算差异的追溯过程,是各经济责任单位所负责任的追踪过程。例如,销货部门反馈的信息是:产品质量差、次品废品多,退货、退款频繁,其追踪过程,如图5所示。
第四,责任预算、绩效考评。各经济责任单位的净收益=该责任单位提供的实物量或劳务量×内部转移价格-责任成本实际发生额4.产销预调功能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中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责任成本控制系统的出发点,应是追求投资者资产达到最大的获利能力,而最大获利能力的取得,有赖于从“工厂”到“市场”的全方位的衔接平衡。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的产品仅属于获利的载体。因此,从生产到流通全方位降低获利载体的劳动消耗,使产品从“工厂”到“市场”的“惊险跳跃”中,风险最小,获利最大。“惊险的跳跃”的全过程,正是产销预调功能发挥作用的过程。产销预调功能,如图6所示。
「参考文献
1、陈荣秋。生产与运作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施工管理的现实意义
房地产项目中的施工管理是房地产企业凭借着自己高效的组织手段,科学的管理模式,在保证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的质量和时间计划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投入,减少自己的建设支出,从源头上增加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自己的利益。房地产领域的巨大收益,将愈来愈多的企业与社会资本吸引进来,大量的资金涌入固然有利于房地产事业的开发与建设,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业内部的竞争程度,而通过改善、提高房地产项目中的施工管理水平,可以使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者,以最少的资金投入,以最快的开发建设速率,保质保量的完善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对于民众来说,高效的施工管理能够大大缓解了房地产市场上的供需矛盾,使得消费者在购买住房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同时高品质的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为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改善自身生活环境的机会,人们可以在其中享受到更为优质的生活。对于企业自身来说,通过科学的施工管理,房地产企业增加了自身的利润回报,在诸多竞争对手之中占有优势,保证自己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了实现科学、高效地施工管理,充分发挥出工程管理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积极作用,就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体系,建立起一个统一、稳定的公司运行体系,各个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沟通顺畅,不断提高彼此之间的默契程度,提升企业自身的容错率,避免因为一个部门的工作失误,造成整个开发建设项目的混乱,延缓整个工程建设的速度,增加房地产企业不必要的资金投入,浪费珍贵的人力资源与时间成本。同时我们不能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在充分调查、了解建设用地的周边环境之后,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多方面的考量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最大限度的降低突发偶然因素对房地产项目的冲击,保证开发建设项目的稳定与持续性,科学合理的设计,不仅能够保证房产开发项目的稳定进行,减少资金投入与时间成本浪费,增加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收益,更能以高品质的生活环境,舒适的家居生活,使得消费者获得一个极好的用户体验,这在无形之中,提升了房地产企业的形象,打造了企业自身的品牌效益,从而大大加强了自身在同行业之中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实际中,我们应该重视合同的作用,我们需要以科学、明确的合同,规范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参与者的行为,最大限度的降低人为因素对房产项目的破坏与滞缓,通过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减少彼此之间不必要的矛盾纠纷,在法理上建立起一种稳定共生的合作关系与共存模式,同时将具体责任落实到实处,利用合同的庄严性与神圣性,加强各方参与者的责任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房地产建设事业的参与者的态度,明确的法律责任有助于对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杜绝之前存在的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丑恶现象,有力的保证了房产开发项目的工程质量。培养专业性的管理人才,人作为以后一种主观能动性较强的因素,对工程管理模式的影响十分巨大,参与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职业技能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管理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因此,作为房地产企业的决策者必须重视工程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通过专业人才来提升自身的工程管理的素质与能力,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提升自己企业的整体水平与素养,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保持自己在同行业中的优势地位。房地产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了保证自身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在竞争的浪潮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要严格企业自身的管理机制,建立一套研究高速的团队运行模式,立足于现实的建设实践,着眼于时展的最前沿,理性的规划自身发展的方向与发展路径,以科学的施工管理,保证房产项目的工程质量,保证自身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从源头上保证企业自身健康有序的发展,以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自己进行规范,保证自身的发展。
3成本控制的作用
近些年来,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巨大的收益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到房地产领域,但是由于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的房地产事业起步较晚,在实际管理上缺乏经验,很多房地产企业根本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控制,即便是主观上想要对成本进行控制,但是缺少科学的方法与有效地举措,这样的情况就造成了我国房地产项目的实际成本大大超过之前的预期,这既降低了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空间,又大大提高了房屋的价格,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购买压力。开发成本的控制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房地产项目初期阶段的成本压缩,更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对开发建设成本投入的缩水,而是要立足于开发建设的大局,最大限度的调用一切劳动力资源、物质支持、资金力量,从整体上减少房产开发建设项目的投入成本。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重心一般放在施工建设阶段,忽视对土地成本的控制,土地资源是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的基础,是整个开发建设的最主要的前提,而房地产企业在土地获取上的支出往往是十分巨大的,通过对土地成本进行有力管控,就能有效地压缩整个房产开发项目的成本投入,让更多的资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被利用在其他更加需要的方面,提升整个房产开发项目的质量、品质,提升房地产企业的企业形象。售房策略也是我们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虽然这一阶段产生的成本支出相较于土地成本少之又少,但是仍然对房产项目的成本控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十分紧俏,住房需求十分旺盛,这使得我国的房地产企业一直处于十分有利的主动地位,这就造成了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忽视售房策略,轻视这一环节的成本控制,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我发现只有重视这一环节的成本控制,以更加丰富的销售策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进行房屋购买,这既能有效地保证自身的收益,又能减少一些中间环节的不必要支出,因为房屋毕竟是一种商品,只有被消费了才能产生价值,只有被消费者购买才能产生企业的利润,虽然从现阶段来看房地产企业在房产交易中处于主动地位,但是由于买房的支出十分巨大,大部分消费者对买房十分谨慎,更多的时候是保持观望的姿态,而优秀、合理的销售策略则能够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保证销售环节的顺利进行,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房地产企业的利益收入,最大限度的控制成本投入。我国现阶段的成本控制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土地招标的程序不够科学,房地产企业在进行土地招标之前没有对风险进行全面的预估与缺少相应的风险管控手段,这就使得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进行土地开发建设过程中需要冒着极大的风险,从而影响了房产开发项目的进行速度与质量,直接影响了自身企业的企业形象,破坏了企业信誉,带来了不良影响。在施工建设的工程中往往缺乏有效地监管,责任过于模糊,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周期十分漫长,过长的周期使得懈怠心态滋生,极易造成工程质量问题,为了有效地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就需要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大监管力度,通过周期性的监督,保证工期,提高工程质量,同时明确的责任有助于节约建设材料,降低投入成本,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费用支出。为了保证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树立进行,我们需要从成本控制入手,增加土地招标阶段的风险评估、工程管理的步骤,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企业自身的经济收益,保持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保障房地产企业的发展速度。
4影响作用
房地产的开发建设项目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包含了诸多风险。房地产项目资金投入十分巨大,产生经济效益的周期过长以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技术性难题,使得房地产建设项目随时都面临着停滞不前的可能性,这种风险的存在影响房地产企业的实际经济收益,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而施工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减少房地产企业面临的风险,保证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收益,科学、有效地施工管理能够减少房地产企业在开发建设项目中的前期和中期投入,整个资金链供应的稳定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有了强大的资金作为后盾,才能够保证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稳定的进行下去。房地产开发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与房产价格,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是每一个房地产开发者最大的追求,成本控制是房产开发项目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贯穿与整个开发建设的工程中,要保证房地产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就需要科学的、理性的控制项目成本,提高自身工程建设的管控能力。施工管理与成本控制作为两种有效手段,能够极大的影响房产开发项目的工程质量与经济收益,他们贯穿与房产开发建设项目的始终,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收益与生存状态,工程管理的科学与否、成本控制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房产项目的状态,科学的工程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保证房地产建设开发项目的工程质量,保证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加快工程建设的建设速度,减少开发周期,从而建设出高质量的住房,提升了房地产企业的自身形象,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有助于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节缩小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支出,节约了建设成本,保证了资金链的稳定性,保证了房地产项目的稳定进行。成本控制则通过有效的手段降低房地产企业的额外的支出,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缩小企业的资金投入,控制开发成本,从而使房地产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收益,同时又能在保证房地产企业正当利润收入的前提下,降低房价,减少购房者的经济压力,达到一种双赢的状态。从施工管理与成本控制两个方面入手能够有效地保证房地产企业健康发展,改善生存环境。
二、采购管理中成本控制的影响因素
企业在为采购实践制定采购策略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多项因素。首先,企业应考虑所购服务或产品的形态。采购最基本的要求是要了解采购的性质是持续性的还是一次性的;采购的策略要符合采购的形态,相较于一次性采购,持续性采购对成本分析有着很高的需求,不过,要是一次性采购的成本较大,则也应注重成本节能的重要性。其次企业应考虑与供应商的关系。卖方将供应商分为传统供应商、认可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供应商三个层次,卖方会与不同合作层次的供应商有着不同的成本分享方式,如果是传统的供应商,那么一定不会获得细致的成本结构资料,只有与供应商形成密切的关系,结成战略联盟,才能与供应商分享相关产品的成本构成资料。最后,企业还要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阶段。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采购量,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这三个阶段,产品的采购量会逐步递增,只有产品出现衰退期,才会逐渐较少采购量,而采购成本也是由产品的不同阶段所决定的。
三、采购管理中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施行采购措施
具有快捷、高效以及廉价等特点的采购,是物资采购的新型模式,是企业减少采购成本的新手段。与采购中介商不同,采购是以客户为立场,专营特定种类或是几类相关物资,它有仓库和专业化的配送队伍,在收到客户指令后,能够将物资快速并准确的送达指定地点,通过这种采购模式,很多企业将不用设立物资采购部门与存储库存原料。采购具有低价的优势,通过它提供的产品价格要低于客户自己采购的价格;它所提供的产品都符合客户的质量要求;并且它具有较高的诚信度,会准时准确的将产品送到客户指定的地点,这也是采购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突出重点,分类管理
企业可以通过分类的方式,采购部件与材料进行重点管理。最实之有效的方式就是ABC分类法。这种采购管理方法将企业所有的部件与材料进行分类,其中A类是占用较大采购资金的;C类是基本的企业生产物料;而B类介于其他两类之间。企业也可以依据自身情况对这三类再进行细致划分。A类应该是企业关注的重点,对这一类进行成本控制,而不是缩减所有物资与部件的采购成本。
(三)利用市场经济规律集中采购
对物资进行集中采购较容易实现标准化管理。集中采购具有较大的订单数量,容易引起供应商的重视,而且采购部门还可以要求供应商给予折扣或是快速发货,不但能够节省运费,还便于采购人员与供应商沟通。集中采购可以帮助企业有效控制采购活动,控制一个部门要比控制多个部门轻松。集中采购还利于发展专业技能与专业化分工。
成本费用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消耗的各种要素的价值总和,既包括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如机器设备、劳动力等费用;也包括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广告宣传费用以及寻找市场签订合同等产生的费用。从生产的投入角度讲,以有限的消耗取得最大产出,或在预定的产出下使消耗最少,是组织、管理的主要任务,即组织要实现对成本费用的控制。
成本费用的分类
以往的新古典经济学主要分析生产成本,以科斯、威廉姆森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则侧重交易成本的分析。但是很显然,对经济活动的完整性分析应该包括两部分。
内部成本费用外部成本也就是生产成本,来自于购买生产所需的各种材料、燃料、设备等所花费的成本,即为产品的制造成本。
外部成本费用外部成本是指除制造产品以外但因产品而消耗的那部分费用,大部分是为产品的销售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所花费的成本。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收集方面,同时也有一部分来自于交易活动的时间效应。也称为交易成本。
成本费用控制的意义
成本费用控制对于经济活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控制成本费用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不少人把经济效益与利润划等号,其主要观点是依靠扩大规模、增加销售和增加利润总量来提高经济效益。其实,经济效益无论从微观上还是从宏观上都是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体现。投入多消耗大,产出同比例增大是经济规模的扩大,而非经济效益的提高。这种粗放型扩张只有在生产不足,产品短缺时代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今市场总体供求关系已转换,简单的扩大生产规模已失去其社会意义。因此,科学地讲,扩大规模与提高经济效益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费用才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控制成本费用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控制成本费用可以从多个方面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首先,成本降低后,产品的价格降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其次,成本降低了,价格不变,获得的利润增加,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来改善生产条件,使成本再次降低,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控制成本费用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道路从社会角度讲,降低成本就是降低社会资源的消耗,增加了社会财富。在短期内,对于提升社会经济效益,满足人民物资文化需求具有重大意义。从长期发展角度看,每一个国家在满足当代人需求时都应以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需求为前提。降低成本意味着节约社会资源消耗,对于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确保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成本费用的控制空间
从理论上讲,单位产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进步,效率更高的设备,性能更好的材料不断涌现,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多数产品的价值和价格在下降,这使成本费用控制成为可能。
从社会分工角度讲,企业之间分工的发展促使专业化技能不断提高,各种零部件生产达到规模经济,也为成本费用的控制创造了条件。
从企业经营实践看,从产品设计开发到试制、采购、生产、储存、销售等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降低成本的空间。从资本、技术、劳动、土地、信息等多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角度看,也存在许多潜力。就劳动力而言,其绝对成本即工资在上升,但相对成本可以控制。后进的企业较先进的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的空间更大。先进的企业虽然绝对额下降困难,但是,通过提升企业品牌,实现优质优价,成本在价格中的比重同样可以降低,何况企业还可以通过资本,技术输出借用其它外部资源来降低费用。因此只要不断的改进技术,不断的改善管理,成本费用的控制和降低是无穷尽的。
组织的效益分析
组织的作用是控制成本费用,在产出一定的条件下实现成本费用最低,这是组织活动的最终目标。组织活动通过对生产和销售活动的优化安排来实现投入产出比最小这一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程度就是组织的效益。
组织发生费用
任何形式的组织活动都会引发一些费用,这部分费用也必须纳入到成本费用之中。如果在生产活动中,不采取任何形式的组织,也就是说进行的是一种放任的生产形式。在此条件下,我们设生产单位价值商品所花费的内部成本费用为PC0,外部成本费用为TC0,组织发生费用为OC。显然,此时的组织发生费用为0,一旦在生产活动中采用了组织形式,不管是什么形式的组织,组织发生费用就不再为0,即此时OC>0。
由于把组织发生的费用纳入到了成本费用中,因此采取组织在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实现的节约在整体上表现在成本费用的变化方面。
组织效益的表现
组织效益表现在对成本费用的控制上,即降低内部和外部费用上,由于采取组织同样会发生费用,就不得不把这部分费用加到成本费用中来,因为组织发生的费用很难度量,因此,通过成本费用在宏观上的变化来反映组织节约的费用与发生的费用之比,同时也能反映组织的效益。
设采取组织后生产单位价值商品所花费的内部成本费用变化为PC,外部成本费用变化为TC,采取组织后成本费用的变化为DC。则有:DC=(PC0+TC0)-(PC+TC)。如果不采取任何组织形式,则DC=0。组织优劣的判别
在一般情形下,组织发生的费用较其所节约的成本费用小,在此情形下,组织的效益为正,OP越大表明这种组织形式越优。如果组织发生的费用较其所节约的费用不一定小时,组织效益为负的情况就会出现。在理想的经济运行中,人人都是经济人,都从经济角度考虑,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人们采取组织的形式多种多样,同时又受到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组织效益为负的情形时有发生,经济上称这种组织为无效组织或劣等组织。显然,效益为负的组织形式一旦被采用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这样的组织形式是一种纯粹的消耗活动,极不可取。
因此,对组织优劣的判别主要看其组织效益,效益高的组织形式才是优等的组织形式。
组织效益的实现
组织效益主要表现在对成本费用的控制方面,成本费用控制存在广阔的空间。总的来讲,组织活动是从两个方面来实现对成本费用控制的。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组织,更合理的分配各种生产要素,统筹安排生产活动,使各种资源都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不积压原材料和产品,采用高效的工序,降低生产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严格管理生产,少出次品,少返工,这样就尽量的降低了内部费用。另一方面,组织通过各种信息的收集,根据市场情况制订生产计划,安排生产,使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能适应市场需求,交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这样就节约了大量的交易成本。这样,如果组织发生的费用较之节约的费用小的话,组织的效益就得以实现。
内部费用控制与价格优势分析
组织对内部费用采取控制一旦获得成功,与没有采取组织或所采取组织的作用小于该组织的作用的生产者相比,其产品在价格上就会有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会影响到外部费用,因为具有价格优势的产品在市场上更容易完成交易。可见,内部成本费用的控制对成本费用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设组织对内部费用的控制使内部费用减少了x%,内部费用的降低所形成的价格优势使外部费用减少了y%。则组织的效益OP为:
OP={[(PC0+TC0)—(PC×(1-x%)+TC×(1-y%))]/(PC0+TC0)}×100%
=[(PC0×x%+TC0×y%)/(PC0+TC0)]×100%>PC0×x%
内部费用的控制具有乘法效应,这样就增强了作用。
外部费用节约与内部费用控制
内部费用的有效控制能够影响外部费用,同时,外部费用的降低也会影响到内部费用控制。更容易实现的交易使产品的价值得以迅速的实现,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效果,资金的回笼时间变短,减少了机器设备厂房等生产要素的精神磨损,加快了资本循环,资本循环的周期变小,资本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更利于对内部费用的控制。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组织活动会发生费用,这使组织的效益有大小正负之分。简单的讲,组织所发生的费用与组织的规模有关,在采取组织的过程中,组织发生的费用纳入了成本费用之中,这就不得不考虑规模经济的问题。在解释规模经济之前,必须先明确规模经济的前提条件:
组织对成本费用的控制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是有限的,即组织不可能无限制的控制成本费用;组织发生的费用随组织规模的扩大而扩大;在组织规模扩大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个均衡,即组织效益最优,这一点就是规模经济的外延,超出这一外延就是规模不经济,同时这一均衡又受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并且会因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动态均衡;组织因规模的扩大而增加的费用一般情况下是离散的而不是连续的,这是存在规模经济的客观原因。
在此前提下,规模经济可以表示为组织的效益最优,也就是说,当组织的规模正好实现了组织效益最大化的时候,规模经济已经达到其外延。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实行的是一种以计划价格为基础,以事后核算为重点,以完全成本法为内容的算帐报帐型的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说是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盈亏同企业无关,企业成本意识淡薄,损失浪费惊人,甚至不少企业虚盈实亏;二是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没有真正形成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缺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三是成本管理的现状不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不利于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也不利于企业成本的宏观调控。这就要求对现行成本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并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
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首先,要弄清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和具体要求。只有对此有了深刻了解,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经济规律,自觉摆脱旧的观念,适应新的形势。其次,要学习西方国家应用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成功经验,借鉴其关于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和经验,为我所用。第三,要保持鲜明的中国特色,要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本管理模式。
笔者认为,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在微观管理上,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价格为基础,以制造成本法为内容,以低成本、高效益为目标,以全面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在宏观管理上,要建立以财务成本法规为引导,以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为目标,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并用的宏观间接调控管理体系。
二、成本微观管理要建立现代成本管理体系
成本微观管理即企业成本管理。在我国,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层单位,是国家经济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促进四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求产品有竞争力,技术有开发力,资产有增值力,在市场上有应变力,特别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企业素质低、产品质量差和成本高的现状,要具有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企业管理现代化,就要求企业各项专业管理现代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成本管理思想革新化。传统的算帐报帐型成本管理模式只计算财务成本,不计算管理成本;只重视事后算帐,不重视事前预测和决策;只采用手工操作,不考虑先进的管理手段;只依靠企业财务部门,不注意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因而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在成本管理观念上革新,要树立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经营观念、法制观念和开拓观念等新的观念。
2、成本管理组织合理化。这是管理现代化的保证。没有组织上的保证,企业就很难把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好,就不可能发挥最大的总体效益。成本管理组织化就是要求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要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度,保证目标成本的顺利实现。同时,还要按照成本管理的职能,建立科学的成本指标体系、成本核算体系、成本决策体系、成本控制体系和成本考核体系。
3、成本管理方法科学化。要总结我国成本管理的好经验,引进国外现代化成本管理方法,相互融合,发展提高。主要有目标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厂内经济核算、本量利分析、价值工程、成本——效益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班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多种方法。
4、成本管理手段电子化。在成本管理中,应用电子计算机,不但可替代一些繁重的事务性劳动,而且可以加速信息处理,便于建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使管理人员及时作出正确决策。同时,还应推广应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显示监控装置,加强对物质消耗和流向的控制,为成本控制和计算创造条件。
5、成本管理人才专业化。要培养一支能够适应成本管理现代化需要的专业干部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成本管理工作不断前进,保证成本现代化早日实现。
总之,管理思想是灵魂,管理人才是关键,管理组织是保证,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是条件。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应该配套,并同步进行,才能共同推动成本管理向着现代化方向迈进。
三、成本宏观管理要建立间接调控体系
成本宏观管理即成本的国民经济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对于成本管理仍然需要从宏观上加强调控。
1、要建立成本法规体系,促进成本管理工作规范化。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1992年,财政部了《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对原来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进行了部分改革。近年来,又颁布了一些具体会计准则,其中不少涉及成本管理的内容。现在应该尽快把成本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起来,使今后成本管理有法可依,力求做到制度化和规范化。
2、要通过社会审计,纠正成本计算不实和弄虚作假行为。当前成本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成本计算不实,财经法纪松驰,乱摊乱挤成本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弄虚作假,偷税漏税,这就给成本管理增加了很多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要逐步建立财税监督、国家审计监督和社会审监督三者并立的经济监督体系。注册会计师审计要重点对成本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纠正企业中成本计算不实和乱摊、乱挤成本等违法乱纪现象。
3、要有合理的经济布局,促使资源配置更加有效。我国各地自然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发展又不平衡,这就要求生产要合理布局,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减少不合理的运输费用,努力节约社会劳动。同时,还要考虑各地区工业生产专业化和各产业综合发展的正确结合。
制糖厂一般都设有压榨车间、制炼车间、锅炉车间、机电车间、泵房、生产部等生产管理部门,且这些生产部门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其中锅炉车间提供汽,机电车间提供电,泵房提供水,这些辅助生产车间所耗费的辅助生产费用需要在各个相互提供费用的基本生产车间之间进行分配。如图1所示:直接材料费用构成与分析榨季期间,甘蔗制糖企业原材料的成本构成项目主要包括原料蔗、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及备品备件等。其中燃料及动力包括木柴、蔗渣、电力等,辅助材料包括硫磺、磷酸、消泡剂等,备品备件包括各种机物料消耗及低值易耗品。停榨期间,制糖企业不生产产品,其主要是机修期间发生备品备件的领用。其中,原料蔗成本在蔗糖成本中占绝对大的比重。
(一)直接人工费用构成与分析
包括:(1)榨期直接人工费用构成。榨季期间,甘蔗制糖企业直接人工费用构成为基本生产车间—压榨、制炼车间及辅助生产车间—锅炉、机电车间的直接生产工人的工资、福利费和社会保险。这些人工费用应直接计入产品生产成本中去。(2)非榨期直接人工费用构成。停榨期间,甘蔗制糖企业压榨车间、制炼车间、锅炉车间、机电车间直接人工费用构成包括车间人员放假、参加学习所支付的工资(含生活费)、福利费和社会保险。(3)榨期与非榨期直接人工费用构成差异分析。制糖企业需要支付各车间生产人员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及各种个人突出奖、安全奖、月度奖等。非榨期间,制糖企业实行补休、放假及外出学习制度。这一期间,向车间放假的人员发放的工资额会略低于榨季期间发放的工资额。对于一些季节工种,只是发放基本生活费用,以便激励其榨季投入生产,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工培训支出。
(二)制造费用构成与分析
包括:(1)榨期制造费用构成。榨季期间,甘蔗制糖企业制造费用构成项目包括基本生产车间间接参加生产人员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如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等及车间固定资产折旧费、车间机物料消耗、车间低值易耗品摊销、车间水电费和办公费及榨期经常性中小修理所发生的修理费用等。(2)非榨期制造费用构成。停榨期间,甘蔗制糖企业制造费用构成项目包括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车间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等。(3)榨期与非榨期制造费用构成差异分析。榨期与非榨期制糖企业制造费用项目构成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其中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根据制糖企业的季节性生产特点,可以通过预提停榨期(一般4月到10月)车间固定资产折旧方式,将预提的折旧再分配到榨期各期制造费用,最后进入成本。
(三)期间费用构成与分析
包括:(1)甘蔗制糖企业销售费用。榨期与非榨期发生的销售费用构成要素大体一致。构成甘蔗制糖企业销售费用项目包括采购销售部人员的工资、福利费和社会保险及与销售有关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广告宣传费及差旅费等。制糖企业发生的销售费用不能直接计入产品的成本,而应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2)甘蔗制糖企业管理费用。榨期与非榨期制糖企业的管理费用均包括企业各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工资和福利费、部门修理费及办公费、机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等。其中,停榨期间生产车间人员参加设备维修时支付的工资、福利费和社会保险费,应归集到管理费用—停榨期生产用固定资产修理———人工费用中。(3)甘蔗制糖企业财务费用。榨期与非榨期,制糖企业财务费用的项目一般均包括企业利息费用、汇兑损益、调剂外汇手续费,以及支付金融机构手续费(如委托金融机构发行债券的手续费)等。
制糖企业产品成本费用的控制措施
(一)构建制糖企业成本费用控制机制
具体有:(1)建立健全企业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并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成本管理是在企业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测定企业目标成本的基础上,对目标成本进行分解、控制、分析、考核和评价的一系列成本管理工作。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根据其经营及成本目标,在一定期间内对其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和目标控制的管理方法。(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实施成本精细化管理。内部控制是存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的一种管理工具,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内部控制可以对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并且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成本精细化管理是一种通过细分成本费用项目,从产品数量控制、车间部门节约开支及减少环节占用等多方面入手的方法。(3)建立健全成本考核与评价体系。企业成本考核与评价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通过建立科学、合理、适用的考核指标,包括制定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等,对相关人员进行绩效奖励,才能不断的促进企业相关人员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制糖企业榨期成本费用控制
现代企业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企业,严格来说是按《公司法》规定注册成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应该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公司制度,一个完备的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完整的成本管理制度作为支撑。
一、我国目前企业成本管理现状的某些误区
1.重视降低成本求效益,忽视了投入必要的成本求效益。
我国企业普遍比较重视引进和模仿,忽视发明、创新和生产力的转化,忽视企业创造性的发展,其结果只能是在依赖现有生产力的基础上,从挖潜节约的角度去控制和降低成本。而一项新技术、新发明的运用所产生的市场效应和成本竞争力,远比我们通过内部挖潜及低廉的人工成本带来的竞争优势大得多,降低企业成本不是单纯的减少支出,如果把单纯的减少支出作为企业管理成本的指导思想,那企业对新产品的研发就会产生一种排斥心理,因为害怕研发失败而固守成规,长此以往企业必将失去竞争力。
2.单纯重视控制物质消耗成本,忽视控制人力资源成本。
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增加的速度已经远远大于物质消耗成本的速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受工资调整影响,职工工资和福利费逐渐增加;②近几年来物价飞涨,相应的奖金和津贴也相应增加;③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相应职工的费用增加;④某些大型企业甚至还有医院、学校等间接的费用,因此人力资源成本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尤其是新《劳动合同法》颁布以来,要求企业一切用工规范化,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更是增长惊人。但事情又是反面的,如果企业一味地压低企业的人工成本造成留不住优秀的人才,很多企业中一些相对优秀的人才,因为工资相对较低而跳槽转行就是一个例证,这种两难的选择就要求企业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以利于发挥企业的优势。
3.重视降低消耗成本,忽视降低储备成本。
在生产经营企业,各个生产环节存在着大量的原材料、半产品、产成品,其储备成本包括:积压存货的资金利息、机物料消耗、保管费等等,这些费用累加起来也很惊人,是企业成本管理不可忽视的方面。
二、企业提高成本管理能力的途径
在市场上,真正有意义的是整个经济过程的成本,企业自身必须清楚与产品有关的整个价值链中的所有成本,而不是单一的产品制造过程成本,我国企业目前多数偏向单一成本控制,针对目前实际情况,企业必需从单纯核算自身的经营成本转向策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核算整个价值链的成本,与处于价值链上的上下游厂商合作共同控制成本,寻求最大收益。
企业科学有效地降低成本,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方面:
1.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人们在生产中劳动效率高低,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有以下几方面:
①强化企业在职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发挥更大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生产的不断发展。
②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大技改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③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劳动效率。一方面,改进劳动组织,搞好定员管理,压缩非生产人员,发挥技术优势;另一方面,改进生产组织形式,合理使用和调配劳动力,建立健全劳动管理制度,提高出勤率、工时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2.提高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好坏,是反映企业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企业生存、市场销售的体现。企业必须狠抓产品质量,减少废品损失,提高产品合格率。在各生产环节中,严把质量关,执行操作规程,健全质量检验制度,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产品质量好了,返修率低了,其实也是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3.降低材料消耗。
降低材料消耗,是增加产量的前提和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为此,必须狠抓原材料、燃料等的材料节约。严格控制材料第一成本关,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和浪费,提高材料的综合利用率,作为企业一定要推行清洁生产,实施节能降耗,倡导绿色生产。
4.提高设备的利用程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生产的实践经验,设备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的设备在进行综合利用下,要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不断提高利用效率。为了提高设备利用程度,要加强设备的技术改造,完善设备管理制度,提高设备利用率。
5.严格控制、节约费用开支。
企业应遵守财务管理制度,坚持勤俭办企,反对铺张浪费,尽量降低可控成本三费,压缩非生产费用。尤其是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会计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和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标准,形成一种“自讨苦吃、自出难题、自加压力、自强不息”精神。
6.加强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链的管理。
我们在成本管理时比较重视对成本费用发生的控制,而忽视价值链的管理,主要原因是成本费用发生较直观,而各制造程序、作业程序附加值大小和物流选择对价值变化影响只有通过计算、比较才能发现。事实上,成本费用的发生有很多不是我们能控制的,而制造程序、作业程序以及物流的选择则是我们可优化组合的,它们对成本的影响也是长期的。因此,企业应对其制造程序附加值大小进行计算分析,通过价值链分析优化资源配置。
7.运用作业成本法降低成本。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的追踪分析,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成本动因是决定成本发生和资源耗费的真正原因。针对传统的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分配方法在制造费用上分摊不精确的情况,它采用多重动因二维成本模型分摊方法来计算各种目标的成本,作业成为资源和产品的中介,作业链分析和价值链分析成为成本管理的基础,这有利于揭示企业各环节上的问题。
作业管理从成本发生的根源上展开分析,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建立最优的动态增值标准,从财务和经营两个方面对作业业绩进行评价,不断改进作业成本效益方式,从而达到持续降低企业成本的目标。
8.寻求企业成本优势的战略途径。
企业获得成本优势的途径有两条:A.针对以上提出的影响成本的结构性诸因素,选择、控制或改变影响它们的结构性因素,来获得成本优势;B.再造原有的价值链,采用效率更高的方式来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
A.控制影响成本的结构性因素。
①选择规模优势。根据市场需求选择规模,企业规模又决定成本结构,如苏宁电器将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始终保持着对连锁经营模式的创新,从“3C”模式到“3C+”模式,从“横向扩张纵向渗透”策略到“旗舰店战略”,从“苏宁海尔经营推进公司”到SSMS经营管理学院,从中国零售业最早上马ERP信息化管理到开发世界零售业最先进的SAP/ERP系统,苏宁始终成为行业经营的创新先锋。目前,苏宁电器已经在全国180多个城市拥有连锁店600多家,去年年销售规模超过600亿元,位列全国连锁二甲。依托强有力的后台支撑和标准化的作业流程,苏宁电器正继续规划每年保持200家店左右的增长速度,争取到2010年踏入世界500强的行列,为中国连锁业的发展再次起到表率作用。
②控制地理位置的因素。
地理位置因素在企业生产空间组织、原料和产品运输分配方面将对成本发生较大影响。选择地理位置要考虑:靠近原料产地;能源供应充足;运输成本相对低;人力资源分布;接近消费市场等。
③均衡生产作业和调节市场需求波动。
企业可从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予以控制。生产过程控制的目的是保证生产的均衡和稳定。在销售上,通过策划在一定程度上调节需求波动,如把产品拓展到周期性、季节性不明显的产品中去,研究需求量稳定的客户,旺季撤淡季夺,把竞争者挤到需求波动大的细分市场。
现代企业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企业,严格来说是按《公司法》规定注册成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应该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公司制度,一个完备的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完整的成本管理制度作为支撑。
一、我国目前企业成本管理现状的某些误区
1.重视降低成本求效益,忽视了投入必要的成本求效益。
我国企业普遍比较重视引进和模仿,忽视发明、创新和生产力的转化,忽视企业创造性的发展,其结果只能是在依赖现有生产力的基础上,从挖潜节约的角度去控制和降低成本。而一项新技术、新发明的运用所产生的市场效应和成本竞争力,远比我们通过内部挖潜及低廉的人工成本带来的竞争优势大得多,降低企业成本不是单纯的减少支出,如果把单纯的减少支出作为企业管理成本的指导思想,那企业对新产品的研发就会产生一种排斥心理,因为害怕研发失败而固守成规,长此以往企业必将失去竞争力。
2.单纯重视控制物质消耗成本,忽视控制人力资源成本。
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增加的速度已经远远大于物质消耗成本的速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受工资调整影响,职工工资和福利费逐渐增加;②近几年来物价飞涨,相应的奖金和津贴也相应增加;③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相应职工的费用增加;④某些大型企业甚至还有医院、学校等间接的费用,因此人力资源成本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尤其是新《劳动合同法》颁布以来,要求企业一切用工规范化,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更是增长惊人。但事情又是反面的,如果企业一味地压低企业的人工成本造成留不住优秀的人才,很多企业中一些相对优秀的人才,因为工资相对较低而跳槽转行就是一个例证,这种两难的选择就要求企业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以利于发挥企业的优势。
3.重视降低消耗成本,忽视降低储备成本。
在生产经营企业,各个生产环节存在着大量的原材料、半产品、产成品,其储备成本包括:积压存货的资金利息、机物料消耗、保管费等等,这些费用累加起来也很惊人,是企业成本管理不可忽视的方面。
二、企业提高成本管理能力的途径
在市场上,真正有意义的是整个经济过程的成本,企业自身必须清楚与产品有关的整个价值链中的所有成本,而不是单一的产品制造过程成本,我国企业目前多数偏向单一成本控制,针对目前实际情况,企业必需从单纯核算自身的经营成本转向策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核算整个价值链的成本,与处于价值链上的上下游厂商合作共同控制成本,寻求最大收益。
企业科学有效地降低成本,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方面:
1.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人们在生产中劳动效率高低,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有以下几方面:
①强化企业在职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发挥更大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生产的不断发展。
②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大技改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③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劳动效率。一方面,改进劳动组织,搞好定员管理,压缩非生产人员,发挥技术优势;另一方面,改进生产组织形式,合理使用和调配劳动力,建立健全劳动管理制度,提高出勤率、工时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2.提高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好坏,是反映企业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企业生存、市场销售的体现。企业必须狠抓产品质量,减少废品损失,提高产品合格率。在各生产环节中,严把质量关,执行操作规程,健全质量检验制度,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产品质量好了,返修率低了,其实也是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3.降低材料消耗。
降低材料消耗,是增加产量的前提和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为此,必须狠抓原材料、燃料等的材料节约。严格控制材料第一成本关,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和浪费,提高材料的综合利用率,作为企业一定要推行清洁生产,实施节能降耗,倡导绿色生产。
4.提高设备的利用程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生产的实践经验,设备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的设备在进行综合利用下,要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不断提高利用效率。为了提高设备利用程度,要加强设备的技术改造,完善设备管理制度,提高设备利用率。
5.严格控制、节约费用开支。
企业应遵守财务管理制度,坚持勤俭办企,反对铺张浪费,尽量降低可控成本三费,压缩非生产费用。尤其是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会计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和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标准,形成一种“自讨苦吃、自出难题、自加压力、自强不息”精神。
6.加强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链的管理。
我们在成本管理时比较重视对成本费用发生的控制,而忽视价值链的管理,主要原因是成本费用发生较直观,而各制造程序、作业程序附加值大小和物流选择对价值变化影响只有通过计算、比较才能发现。事实上,成本费用的发生有很多不是我们能控制的,而制造程序、作业程序以及物流的选择则是我们可优化组合的,它们对成本的影响也是长期的。因此,企业应对其制造程序附加值大小进行计算分析,通过价值链分析优化资源配置。
7.运用作业成本法降低成本。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的追踪分析,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成本动因是决定成本发生和资源耗费的真正原因。针对传统的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分配方法在制造费用上分摊不精确的情况,它采用多重动因二维成本模型分摊方法来计算各种目标的成本,作业成为资源和产品的中介,作业链分析和价值链分析成为成本管理的基础,这有利于揭示企业各环节上的问题。
作业管理从成本发生的根源上展开分析,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建立最优的动态增值标准,从财务和经营两个方面对作业业绩进行评价,不断改进作业成本效益方式,从而达到持续降低企业成本的目标。
8.寻求企业成本优势的战略途径。
企业获得成本优势的途径有两条:A.针对以上提出的影响成本的结构性诸因素,选择、控制或改变影响它们的结构性因素,来获得成本优势;B.再造原有的价值链,采用效率更高的方式来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
A.控制影响成本的结构性因素。
①选择规模优势。根据市场需求选择规模,企业规模又决定成本结构,如苏宁电器将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始终保持着对连锁经营模式的创新,从“3C”模式到“3C+”模式,从“横向扩张纵向渗透”策略到“旗舰店战略”,从“苏宁海尔经营推进公司”到SSMS经营管理学院,从中国零售业最早上马ERP信息化管理到开发世界零售业最先进的SAP/ERP系统,苏宁始终成为行业经营的创新先锋。目前,苏宁电器已经在全国180多个城市拥有连锁店600多家,去年年销售规模超过600亿元,位列全国连锁二甲。依托强有力的后台支撑和标准化的作业流程,苏宁电器正继续规划每年保持200家店左右的增长速度,争取到2010年踏入世界500强的行列,为中国连锁业的发展再次起到表率作用。
②控制地理位置的因素。
地理位置因素在企业生产空间组织、原料和产品运输分配方面将对成本发生较大影响。选择地理位置要考虑:靠近原料产地;能源供应充足;运输成本相对低;人力资源分布;接近消费市场等。
③均衡生产作业和调节市场需求波动。
企业可从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予以控制。生产过程控制的目的是保证生产的均衡和稳定。在销售上,通过策划在一定程度上调节需求波动,如把产品拓展到周期性、季节性不明显的产品中去,研究需求量稳定的客户,旺季撤淡季夺,把竞争者挤到需求波动大的细分市场。
目标成本管理已推行多年,但并不尽人意,主要原因:一是目标成本的测算方式与施工现场实际的施工组织形式相分离,设定的成本目标与施工管理的分工不一致,无法真正落实到实施人和控制人身上;二是目标成本测算没有明确成本责任区域,使成本责任无法传递,成本目标无法分解,测算资料形同虚设,只能作为项目最终盈亏分析的参考资料,而无法体现目标成本管理最重要的环节——过程控制。因此,在吸取大量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构筑了现在推行的这套目标成本管理体系。
在建立这个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把握三条原则:一是遵循谁实施、谁受控、谁负责的原则,将设定的分项成本与施工管理的基本分工一致起来,力求实现谁组织施工,谁控制消耗,谁对受控内容的结果负责;二是遵循建立成本责任区域原则,设定了项目成本12个成本责任区域,力求做到在责任区域内,生产管理、消耗控制、成本核算三位一体,实施集成管理;三是遵循目标成本可分解原则,对构成实物量的责任区域明确测算到分部、分项、分层、分栋,便于项目部相关人员将局部控制和总体控制统一起来。
目前实施的这套方法,对项目成本的过程控制很有用,真正做到了项目成本事前有目标,过程控制有依据,成本分析较直观,而且成本责任区域明晰后便于落实分项成本的责任人和考核责任人的工作绩效。最重要的是,面对压价让利白热化的市场环境,推行目标成本管理,有利于增强全体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有利于把握项目投入产出的全局,有利于从机制上保证项目成本在过程中受控,这对于企业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从目前推行的效果看,尽管还刚开始,最终结果有待于实践来检验,但精打细算控成本的氛围已在试行项目班子中形成,且势头良好,推行目标成本管理的目的之一已经实现。
二、目标成本的测算和下达
目标成本的测算和下达的基本流程是:项目部提供图纸实物量,公司对项目提供的实物量进行抽样核对,公司目标成本工作小组在数量和内容无异议的情况下按市场价或公司设定的消耗参数配价,形成的目标成本由公司下达给工经部,由工经部下达给项目部。
为统一图纸实物量计算规则,公司颁布了操作指南。整个测算过程,按照施工组织的一般规律,将工程项目的成本划分为12个责任区域,即:大临设施、成型钢筋、预拌砼、模板、脚手、机械费、结构件、砖墙和粉刷、楼地和屋面、分建工程、管理费用、其他(主要指总体部分中或其他实际发生的成本项中无法归入上述区域的成本)。对每一个责任区域均按批准的施工方案计算出相应的允许消耗量,对构成实物量的责任区域测算到分部分项,以便于过程中的控制。
三、目标成本的反映和控制
目标成本落实后,相关项目部要按公司规定的11个责任区域要求,将目标成本分解并落实到相关责任人身上。总体上责任人落实要按公司规定的要求实施,细步分工可以结合项目自身的特点自行寻找合适的方法,但不论采用什么方法,推行目标成本管理的项目,均要形成书面的责任人名单明确责任传递的方法。成本目标如果不能及时落实到责任人身上,过程控制就没有依据,就不可能有效展开。
成本责任区域责任分配表
项目部收到目标成本任务后,按设定的成本责任区域,对目标成本进行分解并落实相关责任人。同时为保证目标成本下达后,项目的成本核算和控制能围绕目标的实现来运作,公司对实行目标成本管理项目的台帐、报表体系作了调整,通过台帐、报表等管理工具的重新设定,从流程和制度上强制性地将项目管理部消耗核算和控制纳入目标成本管理的轨道,以保证目标成本管理的有效推进。
四、目标成本的分析和评估
公司、工经部、项目部通过对目标和实耗数据的不断对比分析,及时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成本处于受控状态,真正实现项目成本从事后反映向事前和事中控制的转变。
1.凡新开工程均需实行目标成本管理下的效益评估和考核制度,未经效益评估和考核的项目管理部,除核发规定的责任预发工资外,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其他奖励。对某一具体项目而言,当划定的施工阶段或合同标的规定的工程内容结束(包括工程竣工)后1个月内,公司、工经部相关部门应对项目管理部的阶段效益进行评估。当评估资料完成后,实施经济和管理责任的考核。
2.效益评估和考核的主要依据是:(1)公司和工经部下达的目标成本;(2)项目管理部的各类基础管理资料(主要指台帐、报表、凭证);(3)公司、工经部相关部门对该项目过程检查中形成的检查结论。3.效益评估的目的是对项目管理部前一施工阶段目标成本控制情况作一评价,以分析项目管理部对公司、工经部下达的目标成本完成情况及水准,为项目管理部的分阶段考核提供完整、真实、可靠的依据。
4.业绩评估的工作步骤如下:
⑴当项目管理部分阶段施工或合同标的规定的工程内容结束后两周内,由项目经理牵头,组织项目管理部相关人员填写《XX项目部XX阶段业绩评估表》,报工经部。
⑵工经部在收到项目管理部“评估表”的一周内应对该项目的目标成本完成情况作出评价,且评价人应在“评估表”上签字。工经部评估结束后应立即将“评估表”送公司。
⑶公司在收到工经部初审的“评估表”后的两周内,组织公司相关部门对项目管理部目标成本完成情况进行复审并形成最终评估意见及考核意见送公司经理室。考核意见经公司经理室批准后作为对项目管理部阶段兑现的主要依据。
5.对项目管理部的考核
⑴公司对所属项目管理部的考核,实行目标责任管理考核。当项目管理部实现了公司和工经部下达的成本目标和其他经营管理目标,或在公司和工经部的过程检查中确认成本处于受控状态时,每月核发责任预发工资;当目标完成后经效益评估和考核,确认在目标成本下有降本事实的给予超利奖励。
⑵对各项目管理部的分配采取月度预发、阶段考核、竣工清核、超利奖励、责任到位的办法。阶段考核分目标责任考核和盈利评估(审计)两个方面,目标责任考核主要考核对公司、工经部下达目标的达成程度和运作质量,盈利评估(审计)主要指在公司下达的目标成本下,是否有降本事实,对实现的目标成本下的降本,原则上按4:6分成,即公司(工经部)提取超利部分的40%,项目管理部提取超利部分的60%。
⑶项目管理部的收入构成:
①项目管理部收入=核定的责任预发+审定的超利奖励
②超利奖励=(目标成本-实际成本)*分成系数③超利兑现=超利奖励*项目资金到位率
④项目经理超利分成奖励=项目部超利兑现数*8%
⑤项目部其他人员超利分成奖励=项目经理提出的分配预算(额度按考核结果明确后的兑现数)
⑥考虑到工程施工的特殊性,对项目部在施工过程中运用索赔等方式产生的经营利润,在项目部完成公司下达的利费目标前提下有超利费事实的,该部分经营利润同样予以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