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0: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检测系统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0世纪桥梁工程领域的成就不仅体现在预应力技术的发展和大跨度索支承桥梁的建造以及对超大跨度桥梁的探索,而且反映于人们对桥梁结构实施智能控制和智能监测的设想与努力。近20年来桥梁抗风、抗震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推动了大距度桥梁的发展;同时,随着人们对大型重要桥梁安全性、耐久性与正常使用功能的日渐关注,桥梁健康监测的研究与监测系统的开发应运而生。由于桥梁监测数据可以为验证结构分析模型、计算假定和设计方法提供反馈信息,并可用于深入研究大跨度桥梁结构及其环境中的未知或不确定性问题,因此,桥梁设计理论的验证以及对桥梁结构和结构环境未知问题的调查与研究扩充了桥梁健康监测的内涵。本文结合近十年来桥梁健康监测的研究状况以及大跨度桥梁工程的研究与发展,较系统地阐述桥梁健康监测的内涵,并由此探讨监测系统设计的有关问题。
一、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与理论发展简况
1.监测系统
80年代中后期开始建立各种规模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例如,英国在总长522m的三跨变高度连续钢箱梁桥Foyle桥上布设传感器,监测大桥运营阶段在车辆与风载作用下主梁的振动、挠度和应变等响应,同时监测环境风和结构温度场。该系统是最早安装的较为完整的监测系统之一,它实现了实时监测、实时分析和数据网络共享。建立健康监测系统的典型桥梁还有挪威的Skarnsundet斜拉桥(主跨530m)[2]、美国主跨440m的SunshineSkywayBridge斜拉桥、丹麦主跨1624m的GreatBeltEast悬索桥[3]、英国主跨194m的Flintshire独塔斜拉桥[4]以及加拿大的ConfederatiotBridge桥[5]。我国自90年代起也在一些大型重要桥梁上建立了不同规模的结构监测系统,如香港的青马大桥、汲水门大桥和汀九大桥,内地的上海徐浦大桥以及江阴长江大桥等[6~8]。
从已经建立的监测系统的监测目标、功能以及系统运行等方面看,这些监测系统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
(1)通常测量结构各种响应的传感装置获取反映结构行为的各种记录;
(2)除监测结构本身的状态和行为以外,还强度对结构环境条件(如风、车辆荷载等)的监测和记录分析;同时,试图通过桥梁在正常车辆与风载下的动力响应来建立结构的"指纹",并藉此开发实时的结构整体性与安全性评估技术;
(3)在通车运营后连续或间断地监测结构状态,力求获取的大桥结构信息连续而完整。某些桥梁监测传感器在桥梁施工阶段即开始工作并用于监控施工质量;
(4)监测系统具有快速大容量的信息采集、通讯与处理能力,并实现数据的网络共享。
这些特点使得大跨度桥梁健康监测区别于传统的桥梁检测过程。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桥梁健康监测的对象已不再局限于结构本身:一些重要辅助设施的工作状态也已纳入长期监测的范围(如斜拉索振动控制装置[4]等)。
2.理论研究
十多年来,桥梁健康监测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结构整体性评估和损伤识别。由于基于振动信息的整体性评估技术在航天、机械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和运用,这类技术被用于土木结构中除无损检测技术以外的最重要的整体性评估方法并得到广泛的研究【1,7,9~11】。人们致力于基于振动测量值的整体性评估方法研究的另一个原因是,结构振动信息可以在桥梁运营过程中利用环境振动法获得,因此这一方法具有实时监测的潜力。
结构整体性评估方法可以归结为模式识别法、系统识别法以及神经网络方法三大类【1】。结构模态参数常被用作结构的指纹特征,也是系统识别方法和神经网络法的主要输入信息。另外,基于结构应变模态、应变曲率以及其他静力响应的评估方法也在不同程度上显示了各自的检伤能力[10]。然而,尽管某些整体性评估技术已在一些简单结构上有成功的例子,但还不能可靠地应用于复杂结构。阻碍这一技术进入实用的原因主要包括:①结构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非结构因素影响;②测量信息不完备;③测量精度不足和测量信号噪声;④桥梁结构赘余度大并且测量信号对结构局部损伤不敏感。
另外,从评估方法上,目前对大跨度桥梁的安全评估基本上仍然沿袭常规中小桥梁的定级评估方法,是一种主要围绕结构的外观状态和正常使用性能进行的定性、粗浅的安全评价。
二、桥梁健康监测新概念
桥梁健康监测的基本内涵即是通过对桥梁结构状态的监控与评估,为大桥在特殊气候、交通条件下或桥梁运营状况严重异常时触发预警信号,为桥梁维护潍修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为此,监测系统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监控:
·桥梁结构在正常环境与交通条件下运营的物理与力学状态;
·桥梁重要非结构构件(加支座)和附属设施(如振动控制元件)的工作状态;
·结构构件耐久性;
·大桥所处环境条件;等等。
与传统的检测技术不同,大型桥梁健康监测不仅要求在测试上具有快速大容量的信息采集与通讯能力,而且力求对结构整体行为的实时监控和对结构状态的智能化评估。
然而,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不仅仅只是为了结构状态监控与评估。由于大型桥梁(尤其是斜拉桥、悬索桥)的力学和结构特点以及所处的特定环境,在大桥设计阶段完全掌握和预测结构的力学特性和行为是非常困难的。大跨度索交承桥梁的设计依赖于理论分析并过风洞、振动台模拟试验预测桥梁的动力性能并验证其动力安全性。然而,结构理论分析常基于理想化的有限元离散模型,并且分析时常以很多假定条件为前提。在进行风洞或振动台试验时对大桥的风环境和地面运动的模拟也可能与真实桥位的环境不全相符。因此,通过桥梁健康监测所获得的实际结构的动静力行为来验证大桥的理论模型、计算假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国外一些重要桥梁在建立健康监测系统时都强调利用监测信息验证结构的设计。
桥梁健康监测信息反馈于结构设计的更深远的意义在于,结构设计方法与相应的规范标准等可能得以改进;并且,对桥梁在各种交通条件和自然环境下的真实行为的理解以及对环境荷载的合理建模是将来实现桥?quot;虚拟设计"的基础。
还应看到,桥梁健康监测带来的将不仅是监测系统和对某特定桥梁设计的反思,它还可能并应该成为桥梁研究的"现场实验室"。尽管桥梁抗风、抗震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不断推动着桥梁的发展,但是,大跨度桥梁的设计中还存在很多未知和假定,超大跨度桥梁的设计也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同时,桥梁结构控制与健康评估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开发也需要结构现场试验与调查。桥梁健康监测为桥梁工程中的未知问题和超大跨度桥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由运营中的桥梁结构及其环境所获得的信息不仅是理论研究和实验室调查的补充,而且可以提供有关结构行为与环境规律的最真实的信息。另外,桥梁振动控制与健康评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性也需要现场试验与调查。
综上所述,大型桥梁健康监测不只是传统的桥梁检测加结构评估新技术,而是被赋予了结构监控与评估、设计验证和研究与发展三方面的意义。
三、健康监测系统设计
1.监测系统设计准则
两座大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测点布置情况可以看出,两个监测系统的监测项目与规模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除了桥型和桥位环境因素外,主要是因为对各监测系统的投资额和(或)建立各个系统的目的(或者说是对系统的功能要求)不同。因此,桥梁监测系统的设计实际上有意或无意地遵循着某些准则。
显然,监测系统的设计应该首先考虑建立该系统的目的和功能。上节所述的桥梁健康监测三方面的意义也正是桥梁健康监测的目的和功能所在。对于特定的桥梁,建立健康监测系统的目的可以是桥梁监控与评估,或是设计验证,甚至以研究发展为目的;也可以是三者之二甚至全部。一旦建立系统的目的确定,系统的监测项目就可以基本上确定。另外,监测系统中各监测项目的规模以及所采用的传感仪器和通信设备等的确定需要考虑投资的限度。因此在设计监测系统时必须对监测系统方案进行成本一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建立高效、合理的监测系统的前提。
根据功能要求和成本一效益分析可以将监测项目和测点数设计到所需的范围,可以最优化地选择并安装系统硬件设施。因此,功能要求和效益-成本分析是设计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两大准则。
2.监测项目
不同的功能目标所要求的监测项目不尽相同。绝大多数大跨度桥梁监测系统的监测项目都是从结构监控与评估出发的,个别也兼顾结构设计验证甚至部分监测项目以桥梁问题的研究为目的[5]。文献[12]通过对国内多座运营中的斜拉桥进行大量病害调查与检测分析,提出了用于斜拉桥状态监控与评估的颇具代表性的监测项目。
如果监测系统考虑具有结构设计验证的功能,那就要获得较多结构系统识别所须要的信息。因此,对于大跨度余支承桥梁,须要较多的传感器布置于桥塔、加劲梁以及缆索/拉索各部位,以获得较为详细的结构动力行为并验证结构设计时的动力分析模型和响应预测。另外,在支座、挡块以及某些连结部位须安设传感器拾取反映其传力、约束状况等的信息。
目前,某些监测系统以开发结构整体性与安全性评估技术为目的之一。结合桥梁问题研究的监测系统虽不多见,但有些系统也有监测项目是专为研究服务的。与理论研究相关的监测项目可以根据待研究问题的性质来确定。从目前桥梁工程的发展状况看,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可以借助桥梁健康监测进行深入研究或论证。
·抗风方面:包括风场特性观测、结构在自然风场中的行为以及抗风稳定性。
·抗震方面:包括研究各种场地地面运动的空间与时间变化、土-结构相互作用、行波效应、多点激励对结构响应的影响等。通过对墩顶与墩底应变、变形及加速度的监测建立恢复力模型对桥梁的抗震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构整体行为方面:包括研究结构在强风、强地面运动下的非线性特性,桥址处环境条件变化对结构动力特性、静力状态(内力分布、变形)的影响等。这对于发展基于监测数据的整体性评估方法非常重要。
·结构局部问题:例如边界、联接条件,钢梁焊缝疲劳及其他疲劳问题,结合梁结合面(包括剪力键)的破坏机制,等等。索支承桥梁缆(拉)索和吊杆的振动与减振、局部损伤机制等也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
·耐久性问题:桥梁结构中的耐久性问题尚有许多问题须要深入研究。缆(拉)索与吊杆的腐蚀、锈蚀问题尤须重视。
·基础:大直径桩的采用也带来一些设计问题,直接套用原先用于中等直径桩的计算方法不很合理。借助大型桥梁监测系统调查大直径桩的变形规律、研究桩的承载力问题,也是设计部门的需要。
四、小结
(1)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不只是传统的桥梁检测技术的简单改进,而是运用现代传感与通信技术,实时监测桥梁运营阶段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结构响应与行为,获取反映结构状况和环境因素的各种信息,由此分析结构健康状态、评估结构的可靠性,为桥梁的管理与维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大型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对于验证与改进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开发与实现各种结构控制技术以及深入研究大型桥梁结构的未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健康监测为桥梁工程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0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政治、经济或者军事利益的驱动,计算机和网络基础设施,特别是各种官方机构的网站,成为黑客攻击的热门目标。近年来对电子商务的热切需求,更加激化了这种入侵事件的增长趋势。由于防火墙只防外不防内,并且很容易被绕过,所以仅仅依赖防火墙的计算机系统已经不能对付日益猖獗的入侵行为,对付入侵行为的第二道防线——入侵检测系统就被启用了。
1入侵检测系统(IDS)概念
1980年,JamesP.Anderson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入侵检测的概念,并将入侵行为分为外部滲透、内部滲透和不法行为三种,还提出了利用审计数据监视入侵活动的思想[1]。即其之后,1986年DorothyE.Denning提出实时异常检测的概念[2]并建立了第一个实时入侵检测模型,命名为入侵检测专家系统(IDES),1990年,L.T.Heberlein等设计出监视网络数据流的入侵检测系统,NSM(NetworkSecurityMonitor)。自此之后,入侵检测系统才真正发展起来。
Anderson将入侵尝试或威胁定义为:潜在的、有预谋的、未经授权的访问信息、操作信息、致使系统不可靠或无法使用的企图。而入侵检测的定义为[4]:发现非授权使用计算机的个体(如“黑客”)或计算机系统的合法用户滥用其访问系统的权利以及企图实施上述行为的个体。执行入侵检测任务的程序即是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也可以定义为:检测企图破坏计算机资源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用性的行为的软件。
入侵检测系统执行的主要任务包括[3]: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审计系统构造和弱点;识别、反映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向相关人士报警;统计分析异常行为模式;评估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审计、跟踪管理操作系统,识别用户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入侵检测一般分为三个步骤: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响应。
入侵检测的目的:(1)识别入侵者;(2)识别入侵行为;(3)检测和监视以实施的入侵行为;(4)为对抗入侵提供信息,阻止入侵的发生和事态的扩大;
2入侵检测系统模型
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SRI)的D.E.Denning于1986年首次提出一种入侵检测模型[2],该模型的检测方法就是建立用户正常行为的描述模型,并以此同当前用户活动的审计记录进行比较,如果有较大偏差,则表示有异常活动发生。这是一种基于统计的检测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后来人们又提出了基于规则的检测方法。结合这两种方法的优点,人们设计出很多入侵检测的模型。通用入侵检测构架(CommonIntrusionDetectionFramework简称CIDF)组织,试图将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标准化,CIDF阐述了一个入侵检测系统的通用模型(一般称为CIDF模型)。它将一个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以下四个组件:
事件产生器(EventGenerators)
事件分析器(Eventanalyzers)
响应单元(Responseunits)
事件数据库(Eventdatabases)
它将需要分析的数据通称为事件,事件可以是基于网络的数据包也可以是基于主机的系统日志中的信息。事件产生器的目的是从整个计算机环境中获得事件,并向系统其它部分提供此事件。事件分析器分析得到的事件并产生分析结果。响应单元则是对分析结果做出反应的功能单元,它可以做出切断连接、修改文件属性等强烈反应。事件数据库是存放各种中间和最终数据的地方的通称,它可以是复杂的数据库也可以是简单的文本文件。
3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现有的IDS的分类,大都基于信息源和分析方法。为了体现对IDS从布局、采集、分析、响应等各个层次及系统性研究方面的问题,在这里采用五类标准:控制策略、同步技术、信息源、分析方法、响应方式。
按照控制策略分类
控制策略描述了IDS的各元素是如何控制的,以及IDS的输入和输出是如何管理的。按照控制策略IDS可以划分为,集中式IDS、部分分布式IDS和全部分布式IDS。在集中式IDS中,一个中央节点控制系统中所有的监视、检测和报告。在部分分布式IDS中,监控和探测是由本地的一个控制点控制,层次似的将报告发向一个或多个中心站。在全分布式IDS中,监控和探测是使用一种叫“”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做出响应决策。
按照同步技术分类
同步技术是指被监控的事件以及对这些事件的分析在同一时间进行。按照同步技术划分,IDS划分为间隔批任务处理型IDS和实时连续性IDS。在间隔批任务处理型IDS中,信息源是以文件的形式传给分析器,一次只处理特定时间段内产生的信息,并在入侵发生时将结果反馈给用户。很多早期的基于主机的IDS都采用这种方案。在实时连续型IDS中,事件一发生,信息源就传给分析引擎,并且立刻得到处理和反映。实时IDS是基于网络IDS首选的方案。
按照信息源分类
按照信息源分类是目前最通用的划分方法,它分为基于主机的IDS、基于网络的IDS和分布式IDS。基于主机的IDS通过分析来自单个的计算机系统的系统审计踪迹和系统日志来检测攻击。基于主机的IDS是在关键的网段或交换部位通过捕获并分析网络数据包来检测攻击。分布式IDS,能够同时分析来自主机系统日志和网络数据流,系统由多个部件组成,采用分布式结构。
按照分析方法分类
按照分析方法IDS划分为滥用检测型IDS和异常检测型IDS。滥用检测型的IDS中,首先建立一个对过去各种入侵方法和系统缺陷知识的数据库,当收集到的信息与库中的原型相符合时则报警。任何不符合特定条件的活动将会被认为合法,因此这样的系统虚警率很低。异常检测型IDS是建立在如下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即任何一种入侵行为都能由于其偏离正常或者所期望的系统和用户活动规律而被检测出来。所以它需要一个记录合法活动的数据库,由于库的有限性使得虚警率比较高。
按照响应方式分类
按照响应方式IDS划分为主动响应IDS和被动响应IDS。当特定的入侵被检测到时,主动IDS会采用以下三种响应:收集辅助信息;改变环境以堵住导致入侵发生的漏洞;对攻击者采取行动(这是一种不被推荐的做法,因为行为有点过激)。被动响应IDS则是将信息提供给系统用户,依靠管理员在这一信息的基础上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4IDS的评价标准
目前的入侵检测技术发展迅速,应用的技术也很广泛,如何来评价IDS的优缺点就显得非常重要。评价IDS的优劣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5]:(1)准确性。准确性是指IDS不会标记环境中的一个合法行为为异常或入侵。(2)性能。IDS的性能是指处理审计事件的速度。对一个实时IDS来说,必须要求性能良好。(3)完整性。完整性是指IDS能检测出所有的攻击。(4)故障容错(faulttolerance)。当被保护系统遭到攻击和毁坏时,能迅速恢复系统原有的数据和功能。(5)自身抵抗攻击能力。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拒绝服务”攻击。因为多数对目标系统的攻击都是采用首先用“拒绝服务”攻击摧毁IDS,再实施对系统的攻击。(6)及时性(Timeliness)。一个IDS必须尽快地执行和传送它的分析结果,以便在系统造成严重危害之前能及时做出反应,阻止攻击者破坏审计数据或IDS本身。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方面,还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IDS运行时,额外的计算机资源的开销;(2)误警报率/漏警报率的程度;(3)适应性和扩展性;(4)灵活性;(5)管理的开销;(6)是否便于使用和配置。
5IDS的发展趋
随着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成型的产品已陆续应用到实践中。入侵检测系统的典型代表是ISS(国际互联网安全系统公司)公司的RealSecure。目前较为著名的商用入侵检测产品还有:NAI公司的CyberCopMonitor、Axent公司的NetProwler、CISCO公司的Netranger、CA公司的Sessionwall-3等。国内的该类产品较少,但发展很快,已有总参北方所、中科网威、启明星辰等公司推出产品。
人们在完善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又在研究新的检测方法,如数据融合技术,主动的自主方法,智能技术以及免疫学原理的应用等。其主要的发展方向可概括为:
(1)大规模分布式入侵检测。传统的入侵检测技术一般只局限于单一的主机或网络框架,显然不能适应大规模网络的监测,不同的入侵检测系统之间也不能协同工作。因此,必须发展大规模的分布式入侵检测技术。
(2)宽带高速网络的实时入侵检测技术。大量高速网络的不断涌现,各种宽带接入手段层出不穷,如何实现高速网络下的实时入侵检测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
(3)入侵检测的数据融合技术。目前的IDS还存在着很多缺陷。首先,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对付训练有素的黑客的复杂的攻击。其次,系统的虚警率太高。最后,系统对大量的数据处理,非但无助于解决问题,还降低了处理能力。数据融合技术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好方法。
(4)与网络安全技术相结合。结合防火墙,病毒防护以及电子商务技术,提供完整的网络安全保障。
6结束语
在目前的计算机安全状态下,基于防火墙、加密技术的安全防护固然重要,但是,要根本改善系统的安全现状,必须要发展入侵检测技术,它已经成为计算机安全策略中的核心技术之一。IDS作为一种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入侵检测技术必将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putersecuritythreatmonitoringandsurveillance[P].PA19034,USA,1980.4
[2]DenningDE.AnIntrusion-DetectionModel[A].IEEESymponSecurity&Privacy[C],1986.118-131
0引言
监测监控系统是融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电子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自动化产品,当将其作为一种安全预防技术设施应用到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时,就称其为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在我国的工业安全事故中,煤炭工业的安全事故较为频发且性质严重,尤其以生产矿井瓦斯爆炸事故最为突出。为此,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专门制定了“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十二字指导方针,由此可见,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1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组成
根据所述及概念,监测监控系统的功能一是“测”,即检测各种环境安全参数、设备工况参数、过程控制参数等;二是“控”,即根据检测参数去控制安全装置、报警装置、生产设备、执行机构等。若系统仅用于生产过程的监测,当安全参数达到极限值时产生显示及声、光报警等输出,此类系统一般称为监测系统;除监测外还参与一些简单的开关量控制,如断电、闭锁等,此类系统一般称为监测监控系统。
煤矿安全生产监测控系统层次上一般是分为两级或三级管理的计算机集散系统,一般包含测控分站级和中心站级。每个测控分站负责某几路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和某个执行机构的控制,实现了采集、控制分散;中心站负责数据的处理、储存、传输,实现了管理的集中。中心站与分站和计算机网络之间的通信、传感器到测控分站的数据传输、测控分站到执行或控制装置信号的传输,是通过传输信道实现的。
监测系统一般由地面中心站,井下工作站,传输系统三部分组成。地面中心站一般有传输接口装置和若干台计算机,电源,数据处理及系统运行软件,存贮、打印、显示等装置组成。为了计算机稳定工作,一般还配备了机房恒温调节,不间断电源等辅助设施。
井下分站和传感器构成井下工作站。井下分站的作用是,一方面对传感器送来的信号进行处理,使其转换成便于传输的信号送到地面中心站;另一方面,将地面中心站发来的指令或从传感器送来应由分站处理的有关信号经处理后送至指定执行部件,以完成预定的处理任务,如报警、断电、控制局扇开启等;并向传感器提供电源。
传输系统是用来将井下信息传输至地面和将地面中心站监控指令传输至井下分站的信息媒介。信道,信息传输的通道,监测系统大多采用专用通讯电缆作为信道。
传感器与分站之间一般采用直接传输方式。我国国家标准规定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应满足以下几种信号:模拟量信号有三种,频率输出(5~15HZ);电流输出为0~5mA;电压输出为0~100mV;开关量信号输出一般有±0.1mA、±5mA和200~1000HZ等。
2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技术指标
根据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组成,其主要技术指标,主要是以组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技术指标为特征。
2.1测控分站容量:是输入、输出量的个数及类型。例如,模入8,开入4个接点信号、4个电流形式信号等;开出4个TTL电平、4个继电器触点输出等。
接配传感器:是指所接配传感器的种类、型号、测量范围、输出信号形式、供电电压、精度等。
检测精度:是反映分站性能优劣的主要指标之一,一般用满量程的相对误差来表示。数值越小,则检测精度越高。
另外,还有分辨率、转换时间、传输距离等指标。
2.2中心站主机型号及配置:CPU型号,内存容量,硬盘容量,软驱数量、规格,配置外设的种类、型号、数量等,另外,还有备用主机的情况。
容量:即系统可带分站的数量,例如,井下100个分站,地面10个分站。
传输速率:数字传输的波特率,例如,600bit/s,1200bit/s。波特率越高,传输效率越高。
另外,还有传输距离、可靠性等指标。
2.3系统信息管理软件开放性好:组态软件数据库提供了开放数据访问接口,可以实现数据库的二次开发。
安全性良好:所有的设计方案都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安全性,使用采集系统对监控系统的影响达到最小。
数据容量大:采用虚拟内存管理技术,理论上数据存储是无限制的(受硬盘空间和内存大小的影响)。
另外,还有响应速度、运行是否稳定、扩展性是否强、兼容性好等衡量指标。
2.4防爆及防爆标志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爆炸危险环境用电设备分为2类。有瓦斯爆炸危险的矿井使用的电气设备为I类,除瓦斯矿井以外的爆炸危险场所使用的电气设备为II类。II类电气设备又分为A、B、C三级,这是根据使用场所的爆炸性混合物最大试验安全间隙或最小点燃电流来分的。II类电气设备还按最高表面温度的不同,分为T1-T6共6组。防爆型设备在外壳上的总标志为:“Ex”。
防爆型电气设备按防爆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增安型、隔爆型、本质安全型、通风充气型、充油型、无火花型、特殊型等等。
3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的种类
监测系统按工作侧重点分为环境监测系统和工况监测系统两大类。每种系统又可能包含若干子系统。如环境监测系统可能配备瓦斯突出预报子系统、顶板监测子系统;工况监测系统可能配有综采监控、胶带监控等各类子系统。
环境监测系统一般侧重于监测采掘工作面、机电硐室、采区主要进回风道等自然环境的参数,其主要功能为监测低浓度沼气(4%以下)、高浓度沼气(4%~100%)、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温度、风量、风速、负压、矿压、地下水、通风设施、煤尘、烟雾等参数,除实时显示检测数据外,还应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及各矿井实际情况,在一定地点及工作场所设置报警(灯光、音响)和执行装置,以便防止和预报灾害。
工况监测系统一般侧重于监测机电设备,其主要监测参数有采区产量、井下煤仓煤位、采煤机机组位置、运输机械、提升机械监控、设备故障监测及效率监测等等。但生产工况监测信息并非全部要传输到集中监控系统之中。
一些大的监控系统通常包括环境监测与工况监测两大功能,适应性更为广泛。
4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的结构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系统结构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
4.1集中式集中式控制是一种中心计算机直接控制被控对象的系统。其特点是信息采集、分析处理、信道管理,控制功能均由地面中心站计算机完成。数据传输量大、负担繁重,中心站计算机是系统关键性节点,当中心站和传输通道发生故障时,将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
集中式控制系统大多为星型结构,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将多个节点连接到一个中心节点即可;增加、扩展节点十分方便。中心节点是整个系统的“瓶颈”,该系统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心节点。
1汽轮机监测保护系统概述
汽轮机热工监视和保护系统以及由其所组成的信号报警系统和保护控制系统,是保护汽轮机安全运行的重要设备。随着机组容量的增大,汽轮机安全监视和保护就显得更加重要,同时对汽轮机的安全监视和保护装置动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及早期设计的保护系统大多为继电器及硬件逻辑搭接的,可靠性较差,维护量较大。汽轮机振动及监控保护系统是为了监视汽轮机在运行过程中主轴和轴承的振动状况及大轴弯曲而设计的,它由振动监视组件,速度监视组件和偏心监视组件三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可由用户的需要提供若干组件,以完成用户需要监视的测点。其中监视振动组件和偏心监视组件配涡流传感器,用来监视主轴的振动状况,涡流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大小为-4—-20V,它是一个含有直流分量的交流信号,速度监视组件配电磁式传感器,用来监视轴瓦的振动情况。
2汽轮机监测保护系统监视组件
振动监视组件是以单片机为核心研制的,为了对输入信号进行有效的处理,要求所选用的CPU速度快,集成度高,指令系统简单,根据目前世界上在线控制发展的趋势和市场上提供的产品,监视组件选用8098单片机。8098单片机为准16位单片机,外接芯片简单,具有16位处理速度,典型指令的执行时间为2μs,它的主要特性:十六位中央处理器;具有高效的指令系统;集成了采样保持器和四路十位A/D转换器;具有高速输入口HSI,高速输出口HSO和脉宽调制输出PWM;具有监视定时器,可以在产生软硬件故障时,使系统复位,恢复CPU工作。监视保护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分为:系统总体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它是指根据测量系统的功能要求和技术特性,反复进行系统构思,综合考虑硬件和软件的特点,原则:能用软件实现的就不用硬件,但值得一提的是软件会占用CPU的时间。为了缩短研制周期,尽可能利用熟悉的机型或利用现有的资料进行改进和移值,并采用可利用的软硬件资源,然后根据系统的要求增加所需要的功能,在完全满足系统功能的同时,为提高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必须充分考虑到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3汽轮机监测保护系统的硬件设计
主要是指单片机的选择和功能扩展,传感器的选择,I/O口的选择,通道的配置,人机对话设备的配置。振动监视组件由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分别是显示板模块,主板模块,继电器板模块。矢量监视组件原理图如下:
模拟通道设计:
8098内有一个脉冲宽度调置器PWM可用来完成数字信号至模拟信号的转换。我们将PWM用于产生键相输入比较电路的界限电压。同时8098单片机的HSO也可以软件编程构成脉冲调宽输出,我们利用HSO.0、HSO.1构成两路脉冲调宽输出,用于通频振幅及1信频振幅模拟量输出.脉冲调宽输出信号TTL电平的调制脉冲,经CD4053缓冲电平变换.使信号振幅变为0-5V,再经过RC滤波,得到直流电压信号,再经过一级同相跟随,实现阻抗变换,得到要求的0-2.5V或1-5V的直流电压信号输出,其输出阻抗R0=0.电压信号经V/I转换,便可得到0-10mA或4-20mA电流输出。显示接口:
显示接口采用8279芯片,可直接与8098单片机相连,其工作方式可通过编程设定。接口电路采用了通用的可编程键盘,显示器接口器件8279,它是键盘显示控件的专用器件,与单片机接口简单方便,其工作方式可通过编程设置。8279的监测输入线RL0-RL7工作再选通输入方式,可输入8个拨动开关信号,以选择该系统的工作方式。
I/O通道扩展:
8098单片机本身只有32根I/O线,其中16根作为系统地址、数据总线,8根HIS/HSO线,4根模拟量输入线,还有4根多功能线,可用作TXD、RXD以及外中断输入、脉宽调制输出,这些I/O口各有用途,监视组件为了进行参数设定及响应系统监视组件信号,必须进行I/O功能扩展。当单片机提供的I/O接口不够用时,需要扩展I/O接口以实现TSI功能。8098有四个端口即p0、p2、p3、p4,共32根I/O线,监视保护系统设计时,p0一部分作为模拟量输入线;p2一部分作为串行口,另有一部分作为脉冲宽度调制输出;p3作为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低八位复用;p4的一部分提供地址总线的高八位。I/O通道扩展电路:一种以8155作为接口,另一种以8255作为接口。接口主要有8155,8255,8279,EPROM选用的是2764,掉电保护用的是EPROM2864。8155和8255是作为普通的输入和输出口使用的,它们主要用于设定开关状态的输入及报警状态的输出。8279是显示接口,用来控制显示器的显示,监控保护系统显示部分采用的是由128根发光二极管组成的两根光柱,每根光柱对应一根通道。8279的回扫线RL0-RL7用作选通输入方式。
4汽轮机监测保护系统的软件设计
主要是应用软件的设计。根据系统功能要求设计。在设计应用软件时,必须考虑到单片机的指令系统和软件功能,并与硬件统筹考虑。单片机的系统开发,其软件设计不可能相对于硬件而独立,其软件总要与硬件结合在一起,实现要求的功能。当应用系统总体方案一经审定,硬件系统设定基本定型,大量的工作将是软件系统的程序设计与调试。振动监视组件软件的设计采用模块编程法,模块法的优点是把一个较为复杂的程序化为编制和装配几个比较简单的程序,使程序设计容易实现。由于块与块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如果其程序模块需要修改或变动时,将只影响模块内部程序,而对其它程序模块的影响很小,或基本没影响就很方便,它主要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标准的自检程序模块;采样以及通道计算程序模块;设定值调整程序模块,报警程序模块。
自检程序模块:该模块检查系统的电源电压是否正常,系统将以故障码的形式提示用户:系统电源出现故障,并指出哪一路电源处于故障状态。系统得自检功能由上电自检,循环自检和用户请求自检三部分组成。在自检过程中,系统解除所有形式的保护。如果自检过程中发现故障,那么监视保护系统一直处于自检状态,直至用户排除了故障为止。
采样及通道值计算程序模块:本程序模块首先对监视保护系统处于的状态进行判断,这些状态是指监视保护系统是否处于通道旁路和危险旁路,如果监视保护系统某一通道处于旁路状态,那么解除继电器报警,系统正常灯熄,旁路灯亮,同时通道指示值为0。如果监视保护系统某一通道没有被旁路,则启动该通道的A/D转换,随后将采集的数字信号进行滤波,计算得到通道值。模拟量输出通道输出代表该通道值的标准电流值0-10mA.DC或4-20mA.DC。
设定值调整程序模块:设定值包括警告设定值和危险设定值两个,它存放在EPROM2864中,即使断电,存放在其中的值也不会丢失,显示面板上的“警告”或“危险”键按下,棒状光柱上将显示警告或危险设定值,如果要对设定值进行调整,还需要按下主线路板上的设定开关,再按下面板上的“警告”或“危险”键,最好按下系统监视面板上的“?”或“?”,即可对设定值调整。在软件中,当设置点调整后,AF标志置零,程序根据AF标志判断是否需要将条调整值重新写入2864。
报警程序模块:如果两通道的测量值之差即差值超过警告或危险设定值,那么监视保护系统将处于警告或危险状态,这时显示面板上的警告或危险报警灯亮,同时将驱动警告或危险继电器,如果处于危险旁路状态,那么仅仅是两个通道的危险灯亮而危险继电器则不动作。如果监视组件处于通电抑制状态,那么将解除所有形式的报警。
显示程序模块:显示程序模块执行显示双通道的测量值、报警值以及四种故障代码。在8098内部RAM中,开设一个具有16个寄存器单元缓冲区,如80H-8FH。将缓冲区对半分成两部分,每一部分的寄存单元寄存一个通道的显示代码。将显示代码送到8279的显示缓冲区,8279可以自动扫描显示。
中断程序模块:T1的溢出周期作为输出脉冲信号的宽度,改变HSO高低电平的触发时间就可以改变方波的占空比,从而改变输出电流大小。
“大型汽轮发电机组性能监测分析与故障诊断软件系统”在仿真机上运行,能对仿真机运行工况进行监视,也能通过实时数据库与实际机组的计算机联网,对实际运行机组工作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等。
参考文献
[1]周桐,徐健学.汽轮机转子裂纹的时频域诊断研究[J].动力工程,2002,(9).
[2]刘峻华,黄树红,陆继东.汽轮机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汽轮机技术.2004,(12).
1.1传感器质量和性能较差
传感器作为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其质量和性能是高效运用安全监控检测系统的关键之一。但事实上,目前我国大多数煤矿开采中所应用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就存在传感器质量和性能较差的情况,传感器质量和性能较差具体表现为载体催化元件的应用效果差,容易影响传感器的正常使用;传感器制作工艺技术比较落后,会降低传感器的使用性等。因各种因素而促使传感器的质量和性能降低是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当前存在的问题之一,需要通过有效的措施来调整和优化,才能够保证传感器合理而有效的应用。
1.2通信协议不规范
所谓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通信协议不规范是指其缺乏符合矿井电气防爆等特殊要求的总线标准,所以现有生产厂家的监控系统的通信协议几乎都采用各自专用的,互不兼容。此种情况的存在使得我国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通信协议表现出不规范这一特点。而通信协议不规范的情况将会无法实现资源贡献,相应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更新和升级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和阻碍,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应用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所以说,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通信协议不规范也是导致此系统无法高效运用的因素之一。
2增强煤矿安全监控监测系统运行效果的有效措施
煤矿开采是一项危险性较大的工作,在进行煤矿开采作业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危险因素,一旦危险因素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发生,不仅影响煤矿正常开采,还会导致人身受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合理而有效的运用能够大大改善此种现状,当然是是以保证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高效运用为前提。如何才能够实现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高效运用?作者结合相关的资料,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研发高质量、高性能的传感器
传感器作为煤矿安全监控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合理而有效的应用能够提高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运行效果。而我国目前所应用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传感器质量和性能不佳,直接影响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合理应用。针对此种情况,作者建议应当充分利用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来研发高质量,高性能的传感器,将其安装在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中,以此来提高监控系统的应用性,为安全高效的煤矿开采创造条件。
2.2统一化规范化通信协议
上文中已经充分说明当下我国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通信协议不规范,通信协议不规范将造成设备重复购置、系统补套受制于人和不能随意进行软硬件升级改造等后果。为了尽量避免此种情况出现在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中,应当对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通信协议进行调整和约束,促使其规范化和统一化,从而保证我国所应用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升级安全监控检测系统,使其合理而有效的应用。当然,实现通信协议统一化和规范化并不是非常容易的,需要我国推出很多规范性规程和标准对通信协议进行规范化处理。只有推出统一的。规范的通信协议,才能够保证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能够采用统一的数据库、统一的数据格式、统一的升级模式、统一的系统资源,促使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能够更加高效的应用。
2.3专家诊断、决策系统的优化
尽管目前应用于煤矿开采中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性,但同时它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只有有效的处理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系统的优化,促使其性能更强,应用效果更好。如何才能够实现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优化?作者建议有此方面的专家对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进行详细的、深入的、全面的诊断,准确的诊断出煤矿安全监控监测系统存在的质量问题,并针对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制定合理的改善措施,改变系统功能单一、简单的情况,使其性能、质量等方面得到良好的优化,更加合理的应用于煤矿开采中。
2.车辆识别算法
车辆识别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分析交通视频图像,从中获取车辆的特征,用于从运动物体'R”提取出汽车。本文车辆的识别是通过对汽车轮廓的再分析,提取出轮廓内连通区域的面积和包括汽车轮廓的最小四边形的长宽比值作为汽车的特征量,进行汽车的识别。轮廓提取算法输入的是一幅运动二值图,目的是对连通的图像进行边界跟踪,从而得到一个有序的、压缩的、表征目标轮廓的边界点集。本文的轮廓提取算法采用的是八领域的边界跟踪算法。图中“P”代表当前像素点,其周围8个像素点为点P的八邻域,八邻域的方向码如图3所示。八领域边界跟踪算法c5},}i先,系统从左到右,土到下对二值图像进行扫描。如果点P(i.J一”为0o”且点P(i.J>为‘'t',则记点P(i.,l)为边界跟踪的起始点PO,同时,设八领域的搜索方向码dir的初值为70其次,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判断当前点尸的八邻域像素值是否为“I"。若当前搜索的像素r}不为.t.,则d介十主,继续搜索,直到找到下一个边界点,记为汤.同时记下该像素对应的坐标值和力‘向码。母一个新边界点的搜索,都要设置d行起始方向,dir的设置由公式1给出。不断重复这个步骤,直到pn=p0。,边界搜索结束,得到一个闭合的目标轮廓。dir=(dlr+7)mod6,diro为偶数(dir+6)mod氏dir为奇数(I)本文的设计中,搜索的足连通域最外层的边界,即物体的轮廓。轮廓数据的压缩.采用的是压缩同一方向的点集,只用直线的两端点来表示的方法。得到了物体的轮廓后,进而计算该轮廓内连通区域面积的大小以及包围轮廓的最小四边形的长宽比值,用十从众多的运动物体中筛选出汽车。图9所示是汽车的识别结果,输入的二值图像(a)中,包含了行人和自行车以及大片的噪声,利用本文提出的汽车识别算法,有效地在这些物体中提取出了汽车,如图(h)所示。
3.车辆跟踪算法
目标跟踪算法需要具备实时性以及稳定性,用于跟踪的目标特征ipk不仅满要具备尺度变化、旋转不变性,还要求数据最小,具备独特性。目前存在的跟踪算法如粒子滤波算法、Camshift}0}算法,[1标特征量如灰度直方l妇、角点、纹理等信息都不适宜路面车辆的跟踪。本文提出了质心跟踪算法。2i#辆汽车都有自己独一无几的行}i}1轨迹,同一时刻不Il的汽车其质心位置相差比较大,日_同一辆汽车在前后两ipr;i的质心位置变化较小。此外,可以采用前后两帧物体质心的距离来进行汽车的匹配和跟踪。质心是包围物体轮廓的最小四边形的中心。运动物体以前后两帧质心的欧式距离作为匹配和跟踪的依据,通过设置一较小的距离闽值n,对该趾离进行判断。在距离阂值范围内的认为是同一物体。质心匹配是通过两个双链表的查询和比较来实现的。两个链表.一个是.}y前链表,一个是历史链表,分别用于保存当前帧和前一帧所有物体轮廓对应的信息。要匹配前后两l随对应的物体,就要在历史链表中找到与当前链表一一对应的物体,并用当前链表的数据对历史链表中对应物体节点的信息进行更新。因此,历史链表随时问更新,动态地保存着运动物体的信息。匹配算法的关键在于维护和更新历史链表。历史链表的更新操作分为3种悄况.一是对于新出现的物体,则应在历史链表中添加该物体对应的节点信息:二是对于消失的物体,则应该在链表中删除对应的节点信息:二是对于找到匹配的物体,则应用当前链表中物体的信息对历史链表中对应的节点信息进行更新:因此.历史链表的更新午要完成保持对原有物体跟踪的同时,动态地添加新物体和删除消失的物体。图4是质心跟踪算法的效果图。图中显示的是连续4帧的汽车跟踪画而,跟踪到的汽车以不同的数字编码表示。图巾,同一辆汽车的标号始终未变.说明,路面车辆这4帧图像中得到了准确地匹配和跟踪。因此,本文提出的质心跟踪算法实时、有效、且准确无误。
4.功能模块设计
该模块主要实现交通监控中常用的功能。如车流量的统计、车辆行驶方向的判断、车辆行驶速度的分析:记录车辆的违章行为,如逆向行驶、违章停车、越线等。基于车辆的匹配和跟踪功能的实现,结合其他图像分析的技术,还能便捷地实现其它路面车辆分析技术中所用到的功能。图5显示了一个简单的车辆监测系统的界面,画面中包含了3个信息、:跟踪到的汽车镶-辆汽车以其质心处的数字标号表示):汽车的行驶方向(以矩形框不同的颜色区分,黑表示向右行驶,白色表示向左行驶):不同行驶方向下的车流量(画面的左上角和右上角以对应的颜色表示出车流量的统计情况)。
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根据地铁隧道保护区变形监测的内容和特点对系统数据库进行合理设计,使所创建的系统数据库成为存储信息与反映信息内在联系的结构化体系,从而有效、准确、及时地完成系统所需要的各项功能。数据库设计包括数据库结构设计、数据库表设计和数据库安全设计。
1.1.2数据库表的设计
系统数据库表的设计主要包括项目信息表的设计、用户信息表的设计、监测点属性表的设计、水平位移监测成果表的设计和沉降位移监测成果表的设计。
1.1.3数据库安全设计
数据库的安全是指对数据库出现问题的预防和处理,包括以下几部分:1)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数据库的备份方式有两种:一是全库备份(将整个数据库全部信息进行备份);二是增量备份(对变化的数据进行实时备份)。数据库的恢复同样包含以上两种方式。在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2)数据库权限数据库权限管理按所属角色和角色权限进行管理,即将所有用户按使用数据的情况划分为不同的角色,每一个角色再赋予相应的权限。
1.2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系统需求和数据库设计将系统功能分为项目管理、监测点信息管理、监测成果管理及系统管理四大模块,每个功能模块都由具体的子模块来支持和实现。
1.2.1项目管理
1)可以通过在数据库表中输入或者程序中录入添加项目信息,可以预览所有项目信息并选择要打开的项目名称。2)可以对具体某一项目信息进行预览,包括项目名称、工程概况、工程地质概况、基坑与地铁位置关系等信息的查看、修改并进行保存。
1.2.2监测点信息管理
1)监测点属性预览。查看监测点的点名、测段、车道、具置、里程、材料等属性信息。
2)监测点查询。在程序界面选择监测点的属性数据类别和属性值条件,即可查询出满足用户要求的测点信息,还可以将查询结果导出到EXCEL中进行编辑打印。3)监测点管理。可以对查询到的监测点属性信息进行删除、修改;可以添加新的监测点并保存至数据库中,用户可以在系统程序界面的相应空格中填入数值并保存至系统数据库中,也可以将EXCEL格式或文本数据格式的数据自动导入系统数据库存并保存,在导入数据之前只需将所要添加的数据按照指定格式存储至EXCEL或记事本即可。监测点分布图在项目管理界面打开具体项目后会自动加载,管理者可以很直观地看到监测点的分布状况。
1.2.3监测成果管理
监测成果的输入和管理方法与监测点的输入和管理方法相似。由于测量作业的规范性,系统不允许对监测成果进行修改;监测成果的输入可以通过手动输入和数据文件导入两种方法保存至系统数据库中,添加数据过程中,程序动态显示更新的数据和添加后数据库中所有的数据信息;通过选择测点的主要属性值,设置测期、两期变化量、累计变化量等监测成果条件来查询满足用户要求的测点成果,查询结果可导入EXCEL表进行保存、打印。监测成果分析:通过应用不同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方式对各种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同时,根据前期数据和相关辅助资料进行预报分析,其中,分析过程和方式采用表格和曲线图形方式进行。
1)监测点稳定性分析应用相关稳定性分析方法(如统计分析方法、经验分析方法)并结合监测现场实际,对不同类型监测点稳定性进行分析评判。
2)图表分析通过不同的图表形式(以沉降监测为例,如沉降量曲线图、沉降速率曲线图、沉降速率对比曲线图等)进行分析,更加直观地了解地铁结构的变形情况和趋势。
3)监测数据预报分析根据稳定性分析及监测历期的成果,应用相应的预报方法(如经验方法、统计方法等),结合相关资料对变形趋势进行预报分析,为用户掌握结构变形的趋势提供参考。
1.2.4系统管理
1)系统用户管理
用户角色与管理权限设置,保证系统数据安全;用户登录系统的过程必须在系统日志中进行登记,包括用户名、登录时间、对系统的操作过程及在系统中滞留的时间等。系统管理员定期将系统用户使用情况向主管领导汇报。在征得主管领导同意后,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添加用户或提升、降低某些用户的使用级别,必要时可以禁止某些用户的使用权限。
2)系统日志管理
本系统为系统管理员提供系统日志的检查和备份功能,使系统管理员通过对系统日志的查看,了解系统的使用情况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时处理系统存在的隐患,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
3)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为了保证管理系统或计算机系统经灾难性毁坏后,能正常恢复运行,必须进行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系统采用自动备份与人工备份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1.2.5退出若相关操作尚未完成或存在不确定因素,提示用户完成相关操作,避免操作失误。
2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此次研究开发工作是在充分了解地铁隧道保护区变形监测内容和过程的基础上完成的。在开发过程中,通过需求分析、系统建设目标,制定了系统开发计划、方案和技术路线,通过具体了解变形监测信息管理分析过程确定了系统开发平台与工具。系统以WindowsXP/7为操作平台,利用可视化编程语言编写客户端程序,利用客户端程序将数据导入到服务器的数据库存储,对服务器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库采用的是ACCESS2003数据库,它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有较高的可伸缩性及可靠性。系统的开发采用VisualBasic6.0作为开发语言,应用ADO技术与数据库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在数据库设计阶段,根据监测项目和数据管理及数据分析的需要详细设计了数据库表。同时在数据库安全方面也做了详细设计。在功能设计阶段,根据管理分析监测数据的流程划分了系统具体的功能结构,并对每个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在设计数据管理模块过程中,应用ADO对象与SQL联合数据库编程技术,完成了VB对数据库的管理,实现了VB中对数据库的查询、添加、删除、修改等功能。为了保证数据库的安全,还增加了对数据库的恢复与备份,以防造成监测成果和项目信息的丢失。在设计数据分析模块过程中,图表分析采用MSchart控件生成监测成果曲线图(以沉降监测为例),包括沉降量曲线图、沉降速率曲线图、过程线图等,通过结合平差数据及相关曲线图的分析,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地铁隧道保护区的变形状况。
系统应用过程:按照系统数据库中数据表的字段格式建立正确的数据库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程项目信息、测点属性信息和监测成果信息。将整理后的信息数据分别录入数据库中;通过系统连接数据库,对项目信息、测点属性信息和监测成果信息进行管理,并对监测成果进行分析成图和监测预报分析,并分析地铁隧道结构变形情况。该系统在南京某地铁保护区监测信息管理中得到了很好应用,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系统应用ADO技术将数据库与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使VisualBasic语言与ACCESS数据库的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客户端界面简洁,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真正实现了地铁隧道保护区变形监测内外业一体化操作。2)数据管理方便,具有高效的数据库,统计、查询功能界面友好。3)数据分析模块采用曲线图更加直观地呈现出地铁隧道保护区变形的过程与趋势,并运用回归分析模型对变形进行预测。4)系统开发应用的成功为今后地铁隧道保护区安全监测专家系统的研究开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值得二次开发和完善。
天气变化对有线电视网路的影响
这一方面主要从雷雨天气分析。进入夏秋之交的九月,阴雨天气也开始增加,遭遇雷击的可能性增大。在农村有线电视系统中,众所周知,雷电是自然现象,雷击释放能量很大,直接遭雷击,在放电通道上毁坏性巨大,也增加了弄寻有线电视线路检修的难度。在干线较长的农村有线电视系统中,需要注意防雷,防水和监测。这3个方面具体表现在:
1)防雷:要保证有线电视的“村村通,长期通”,防雷是必不可少的监测点之一。一般说来,有线电视的被损部位有前端放大器、架空电缆的分支、分配器被击毁等。最简单的防雷措施在于材料的安全选择上,如电缆要带有防雷的安全保护,在传输网中,进入前端的电缆安置分流雷电的避雷器,金属外皮就近接地,可有效地避免光缆遭受雷击;
2)防水:有线电视系统电缆传输中接头进水是个很普遍的问题。主要包括接头进水导致电缆部分进水和进水导致的接头氧化两种情况。在平常的收看电视过程中,高端信号变差,雪花点变多是进水常见的问题之一。对干线表现为放大器输出电平斜率很小或为负值。从而使供电出现故障,影响整个农村接收端的放大器正常工作,同时伴随斜率变大,信号质量恶化;
3)监测。各有线电视台在建台时往往经过上级广播电视主管部门的验收,验收基本上是以抽样测试点,对部分项目和指标进行夏初、冬初的两次考核。包括对主干线的线性分布的监测,用户接收端分支器,分配器的监测等。抓好常规维护,可以及时查出线路是否有故障或即将有故障的发生迹象,从而防患于未然,大大减少故障率。
常规维修监测技巧
前面我们讲过,因为农村地广人稀、农户居住先对分散,再加上通讯技术道路交通相对城市而言的薄弱,使得农村有线电视系统的监测和技术维护方面存在着更大的挑战。一般情况下,整个系统的无信号,故障在前端、主干线及供电部分;整个系统收不到某一频道信号,故障在信号源或调制器;部分用户无信号,故障在支干线或分配系统;个别用户无信号,故障在串接一分支或分支、分配器以及用户盒、用户线等用户器材上。只要仔细查找,故障就不难排除。
1引言
档案馆库房的温度、湿度变化,是影响档案材料老化变质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档案馆库房的温度、湿度是档案馆库房管理的重要任务,一旦档案馆库房的温湿度失控,就会对档案材料的安全管理产生重大隐患。传统的方法是通过人工进行检测,对不符合温度及湿度要求的库房进行通风、去湿和降温等工作,但这种方法费时费力,效率低并且测试的温度和湿度误差大、随机性大。为此,我们研制了档案馆库房管理的远程智能监测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对档案馆内每个库房中各库位的温度及湿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实时自动监测,并可以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一旦出现异常现象便于及时处理,有效地提高了档案管理的预见性和工作效率。
2系统结构设计
本系统的硬件以XSL/B-08BS1巡检仪和主控PC为核心,其设备包括交换机、显示器、打印机、键盘、鼠标等等。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系统结构原理图
3系统工作原理
各个档案馆库房通过XSL/B-08BS1巡检仪实时采集数据[1],同时,XSL/B-08BS1巡检仪通过网络将数据实时传输主控PC,供工作人员监测。其中,主控PC对XSL/B-08BS1巡检仪数据的读取主要是利用串行通信控件ComPortLibrary。
3.1ComPortLibrary控件
ComPortLibrary作为第三方控件可以非常方便的扩展到Delphi语言环境中,其中主要的事件与方法为:ComPortRxChar,WriteStr和ReadStr。
WriteStr和ReadStr分别为写串行数据和读串行数据,ComPortRxChar为串行口接收数据事件。在使用中,通常把ReadStr函数设置在ComPortRxChar事件处理函数中,详细使用方法请阅读ComPortLibrary的帮助文件。
3.2XSL/B-08BS1巡检仪
XSL/B-08BS1数据巡检采取了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成熟技术[2],能实现中远距离数据传输。仪表的基本功能单元包括模拟量输入,输出,开关量输入,输出,参数存储器。这些单元都能通过不同的命令与计算机进行数据传送,计算机也能通过控制权转移的方法,直接操作仪表的模拟量输出和开关量输出:由于仪表内部有独立的输出缓冲区和计算机控制输出缓冲区,因而可实现控制的无扰动的切换[3]。
3.3通信协议
XSL/B-08BS1巡检仪使用的通讯命令有很多,包括通讯和测量等参数值的设置,现以读取巡检仪测量值命令为例[3]加以说明:
命令#AABBDD
说明本命令读回指定仪表1个或数个通道的测量值和告警状态。
#为定界符。
AA(范围00~99)表示指定仪表二位十进制地址;
BB(范围01~96)表示需读回测量值的开始通道号的二位十进制数;
DD可省略(范围01~96)表示需读回测量值的结束通道号的二位十进制数。
例:命令:#010103
回答:=+123.5A=-051.3B=+045.7@
本命令读取地址为01的仪表第01通道至03通道的测量值。XSL/B-08BS1的具体通讯协议请参考使用手册。
4系统软件设计
温湿度监测系统软件采用C/S结构,以Delphi作为开发环境,利用SQLSever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并利用第三方控件ComportLibrary进行读取数据。本软件最大的好处是类似Windows的图形界面和操作方法,使用多窗口管理技术,简单、易操作。其完成的主要功能是:数据实时监测,历史数据分析、报警设置、设备管理、输出报表和图形显示等。系统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1)用户管理模块:主要是对操作软件的用户进行管理,包括用户的添加删除,密码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等等。
(2)系统设置模块:是对监控系统软件基本参数的设置,例如温度、湿度的报警临界参数设置,各个库房所在传感器的地址参数的设置。
(3)数据显示模块:对档案馆各个库房温度、湿度的实时采集。实现窗体图3所示。
图3温湿度实时采集显示窗体
(4)设备控制模块:当温度、湿度超过预设值以后,对报警开关的控制,以及对档案馆内温度调节设备,湿度调节设备的控制。
(5)历史数据分析:这个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以往各个库房温湿度记录的查看、分析、统计,可以通过软件针对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的平均温度或者某一天某一时刻的温度,湿度进行查询,并且包括了对历史数据温度,湿度曲线的观测,以及各个时段温度,湿度报表的打印。其中曲线绘制的功能实现窗体如图4所示。
图4温湿度曲线的显示窗体
5结束语
采用先进的温湿度监测系统,再加上安装优质的温湿度调制设备,是加强档案室库房温湿度管理的重要条件,分析研究温湿度变化规律,调控档案室库房的温湿度,是企业的档案安全管理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郑国祥.谈档案室库房温湿度自动监控系统的应用[J].浙江档案.2004,(01):34-34
[2]张秀德.利用XSL/B-08BS1实现环境参数采集监测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6,(1):199-201
[3]张程志.基于ComPortLibrary控件的Delphi串行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8):614-615
[4]王文珍,张成利.Delphi语言编程通过串口实现温度测量[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5,(7):52-54
1系统体系架构的发展
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系统体系架构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广播电视信号的监测使用独立的监测设备和监测仪器,对信号传输中的各种指标和各种异态进行测量和识别。
第二阶段:单机版的监测系统是由一台计算机控制监测仪器,完成指标测量和异态识别等监测功能。
第三阶段:由一台主机充当监测系统的服务器,通过网络协议与多台计算机控制的监测仪器进行通讯,所有用于监测的仪器和计算机构成一个系统,协同完成监测任务。
近年来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体系结构从C/S结构或B/S结构向采用多层B/S和C/S混合式体系架构演变,使得软件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跨入一个新阶段。认识这些结构的特征,并根据实际情况成功进行系统的选型是非常关键的。
2系统体系架构建设要考虑解决的问题
(1)中心数据处理部分。数据处理中心既要进行报警数据、技术性指标数据的实时处理,监测信息短信,还要进行监测播出的内容和广告的处理、及网络信息视听节目监管,具有数据传输量大,实时性强,对数据安全性、可靠性、一致性要求高的要求。
(2)客户端浏览查询部分。监听监看中心客户端、领导等相关部门客户端主要工作是查询和决策,数据处理工作较少,但客户端数量大且在多个部门,因此要充分考虑解决的是软件的安装维护与升级的方便性问题。
3系统的C/S结构与B/S结构
网络版(C/S架构)。即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此结构把数据库内容放在远程的服务器上,其分布结构如图1所示。
它由两部分构成:前端是客户机,接受用户的请求,并向数据库服务提出请求,后端是服务器,即数据管理(Server)将数据提交给客户端,客户端将数据进行计算并将结果呈现给用户。还要提供完善的安全保护及对数据的完整性处理等操作,并允许多个客户同时访问同一个数据库。它的主要特点是交互性强、具有安全的存取模式、网络通信量低、响应速度快、利于处理大量数据。网络版(B/S架构)B/S结构,即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只是安装维护一个服务器(Server),客户端采用浏览器(Browse)运行软件。
B/S三层体系结构采用三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在数据管理层(Server)和用户界面层(Client)增加了一层结构,称为中间件(Middleware),使整个体系结构成为三层。三层结构是伴随着中间件技术的成熟而兴起的,核心概念是利用中间件将应用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存储层三个不同的处理层次,如图2所示。
三个层次的划分是从逻辑上分的,具体的物理分法可以有多种组合。中间件作为构造三层结构应用系统的基础平台,提供了以下主要功能:负责客户机与服务器、服务器与服务器间的连接和通信;实现应用与数据库的高效连接;提供一个三层结构应用的开发、运行、部署和管理的平台。这种三层结构在层与层之间相互独立,任何一层的改变不会影响其它层的功能。
B/S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分布性强、维护方便、开发简单且共享性强、总体拥有成本低。但数据安全性问题、对服务器要求过高、数据传输速度慢、难以实现传统模式下的特殊功能要求。如通过浏览器进行大量的数据输入或进行报表的应答、专用性打印输出困难和不便。
4基于B/S结构与C/S结构结合的广播电视监测体系结构
综上所述,B/S与C/S这两种技术是各有利弊的,只有将他们的特点进行互补,按照监测业务特点选择适合的技术平台和体系架构,才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应用。多层B/S与多层C/S混用的监测系统架构模型结构如下图3
B/S部分为四层体系结构,包括数据库层(或监测前端层)-应用服务器层——WEB服务器层-浏览器客户端层。其中业务逻辑层在应用服务器运行,页面在WEB服务器生成。这样系统页面逻辑层与业务逻辑层(后台逻辑层)分离,提高系统模块独立性,利于系统的扩展。
B/S部分选用J2EE构架,其业务逻辑可以在不同的硬件环境、不同操作系统的服务器中使用。
C/S部分为三层体系结构,包括数据库层(或监测前端层)-应用服务器层-数据处理工作站层。
业务处理逻辑(功能层)采用C++编程,业务逻辑可以在不同的硬件环境、不同操作系统的服务器中使用。
在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中采用B/C/S的多元化\多层\分布式技术结构建立混合应用模式的体系架构可突破C/S和B/S的各自缺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