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安全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0: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职业安全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职业安全论文

篇(1)

“以人为本”是对“见物不见人”、以及“一手硬一手软”的否定和超越,是对建国后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经验的反思和总结。“以人为本”是上世纪80年代起对人道主义讨论的必然结果,是“人道主义将人本身视为最高的价值和尊严,从而主张善待一切人、并使之不断发展和完善、实现其最高价值”含义的拓展和延伸,被视为“人道主义的当代形态”。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和核心价值,把人视为一切活动的依据,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生活世界及人本身生存和发展命运的关注”,强调“尊重和关怀人性发展的需求”、要求人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树立起人的尺度,实行人性化服务”。毫无疑问,人是各项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元素,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近年来,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政府各个部门及各级行业虽然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不断加深,也在实践中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做法表面化”等践行不足情况。同志曾经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安全,关爱生命,进一步认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不懈地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细抓实抓好。而目前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安全问题则反映出我们的安全监管、安全管理和“以人为本”之间仍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监管人员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或者不能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理念所造成的。例如工作中的事后处理重于事前预防,监管过程中出现的互相推诿,甚至、腐败等问题都是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的体现。

2.重生产轻安全思想仍十分严重

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一些政府部门和生产企业中,甚至是执法者本身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仍十分严重。目前企业往往对生产任务确定了比较详细的各类指标,而对于安全问题则没有很好的考核指标,即使在煤炭行业有百万吨死亡率等指标的制约,但由于煤矿生产的复杂性,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而对于没有指标制约的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违法成本较低,安全问题更是成为生产的附属产品。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安全不是发展的要素,而是为了生产的继续才不得不关注安全问题。而且,由于长期的“生产第一”思想的存在,导致目前对于事故的防范主要依赖教育,没有注意工作中对事故预防措施的认真执行;此外,企业往往重视物质安全文化的建设,规章制度的建设,对于精神层面的安全文化建设则较易忽视,这种现状则导致安全职业道德没有生成的土壤;同样,由于执法者特别是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人员也存在着类似的思想,也有部分安监人员存在安全是为了生产,强调安全对生产的依附性,不能从更高层次理解生产必须安全的涵义。导致部分监管人员服务于地方GDP,企业服务于生产指标,安全问题持续得不到解决。

3.安全监管工作缺乏有效制约

从近几年煤矿事故所引发出来的安监局长、官员的腐败案例可以看出,我国的安全问题频发,和安全监管者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很大的关系。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应对各级人大负责。目前,各级人大对政府部门的监管主要体现在政府报告或情况汇报等形式。由于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人大并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导致安全监管、特别是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处于空白。没有外部条件的制约和监督,安全道德的产生土壤也就不具备。如斯金纳所言“:人类不是作为道德动物开始其进化过程的,相反,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达到了创造出道德文化的程度。”目前,安全职业道德之所以没有很好的发挥其作用,甚至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管部门自身。一方面,在拥有监督和管理公共事务权力的安监部门,作为监督者,其权力的行使也应满足合法、合理、公平、公正的基本要求,即监督者本身不出现违法乱纪的问题。但现实情况是在没有有效的制约机制下,监督者行驶权力的过程全凭自觉,即使有较为合理的监管程序,往往也都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安全监管独立开展工作时间较短,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内外制约机制还不十分完善,执法过程中弹性较大,安监人员在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约束的条件下,一些小隐患不被重视,积少成多,就有可能酿成大事故。因此,在我国执法环境不能快速提升的前提下,加强安全职业道德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4.安全职业道德教育无实质内涵

安全职业道德是约束安监人员以及相关人员的职业规范,但是从本科的专业教育到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来看,目前没有任何针对安全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在我国,目前只有医学、师范专业教育培养中存在制度性的职业道德建设,其他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课程等结合在一起,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实现,侧重于意识形态培养。目前,我国关于职业道德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为民服务,热情周到;顾全大局,团结互助;正直廉洁,克己奉公”,强调道德的约束和规范性,内容宽泛、普适性有余,但行业的针对性明显不足。就安全职业道德的内涵来说,虽然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等规范中对安全职业道德的内涵有一定的体现,但普遍存在着规范性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等状况。加上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将职业道德教育简化并限定于“知识的传授与考核”、内容单调笼统,且道德教育方式过于形式化和说教化,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脱离实际“、硬性灌输”、进行生硬的规范训诫,不但使道德教育本身丧失了活力、收效甚微,同时也使得职业道德教育被严重地“边缘化”,形成“口头上重要,实际工作中忘掉”的尴尬局面。

二、提倡安全职业道德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与转型。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指出“:我国的实践已经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市场经济的逐利本性,在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诱发和激活了“人性的弱点”,导致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的泛滥与盛行。许多地方“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以GDP为纲”“、见物不见人”。不但造成了道德发展的困境与滑坡,同时也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安全职业道德属于道德文化建设的范畴,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对广大劳动者、特别是管理者的安全职业道德提出更高、更广泛的要求。从而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良好氛围,满足维护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

2.人民生活、生产的需要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由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快速通道中,然而快速发展的往往是经济,而文化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也是现实。在这种状况下,依赖制度体制的快速变革来实现安全生产是不切实际的,而安全技术的进步、发展和应用也需要时间;同时,即使是体制的改革和技术的发展,同样需要高素质、有责任心的人来完成监督工作。2011年全国安全生产继续保持了总体稳定、持续好转的发展态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安全生产状况仍不容乐观。2011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347728起,死亡75572。据统计,近几年,我国每年因安全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500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2%左右。每年因安全事故导致的伤亡人数加起来有100万人,也就是一年有100万个家庭因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不幸,按照一个家庭3人计算,20年中就牵涉6000万人。由此对社会和谐稳定的负面影响更是难以用数字来统计。在全体国民迫切需要安全的生活、生产环境的现实状况下,提倡安全道德、发展安全职业道德则变成了迫切的需要。

3.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要想健康发展,首要任务是必须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在生产领域贯彻安全职业道德原则,政府起着指导作用,企业是实施的基础和根本。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都倾向于待遇较好、生产条件好、安全有保障的企业,而且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逐步逼近,高危行业特别是煤矿企业有可能面临没有合格劳动者可招的局面。而不合格的劳动者则可能进一步导致事故的高发,使整个行业面临发展困境。所以,除了在薪酬方面提高待遇吸引劳动者,创造安全的生产环境也将成为这类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而创造安全的生产环境,就要求企业的自律和严格的监管,也必然要求其成员和监管者承担其相应的责任,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这些也就很难实现。

三、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1.加快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建设与完善

道德和法律都是对人的行为的规范、约束和限制。“但法律仅规范具有重大社会效用的行为,而道德规范一切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这个道理被耶林概括为一句名言“:法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与法律相比,很多没有违法的事情是违背道德准则的。而现在很多安全方面的问题,与其说是监管人员的道德沦丧,而不如说是监管人员缺乏监管的依据,监管人员没有相应的行为规范、不清楚管理的准则、范围和标准,不知道惩罚和奖赏、表扬和谴责、允许和不允许人们做什么的界限,“管理者就会无所遵循、各行其是,随心所欲地,而被管理者也就无所适从、糊里糊涂、乱成一团”,也就失去了安全道德形成的基础。因此,应加快相关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建设,主要应体现在法律法规的细致完整,可操作性的增强,标准的更新性等。只有安全法规的快速完善,才能促使安全道德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安全道德的进步,也必将促进安全法规的进一步健全。

2.加强对监管部门的监管和问责

实质就是对安全监管部门的内外部约束。因此,必须加强对安监部门的工作监管,通过改进监督方式,使安监人员能够正在体会到身上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和严重后果,使其在工作中逐渐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职业道德素养。例如针对有些执法监督部门作风不深入,工作不扎实,不能逐一排查事故隐患等问题,应加强对执法人员的问责,增加其违法的成本;而针对目前经常发生的以罚代法、以罚代管等问题,应深入研究其发生原因,理清其中的体制缺陷,增加政府财政投入,杜绝以罚款弥补财政投入不足,导致监管人员对罚款的根本职能发生误解;此外,为防止安监人员和企业形成利益的共同体,应参照国外经验,对高危行业的监管定期调换监管人员,形成有效的监管模式。只有对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的有效制约,才能使其真正体会安全监管的神圣使命,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3.加强安全文化的提倡和建设

安全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意识和精神具有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行为的巨大作用。同样,安全文化对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安监人员也具有良好的约束性。随着社会和企业安全文化的逐步养成,安监人员在此基础上也会努力创新安全环境,形成上下同欲,齐心协力抓安全、保安全的浓厚氛围。目前的安全文化建设似乎针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较多,而全社会的安全文化建设还仅仅是起步阶段,因此,需要政府大力提倡和发展全社会的安全文化,以促使安全职业道德的发展。

4.加强安全职业道德的制度建设

安全职业道德的形成和提升,还必须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和各级安全生产培训中心的重要作用。对于安全监管和管理人员应该在其培训过程中,增加安全生产伦理和安全职业道德等内容,提升他们的自身道德修养。而国家、社会则应增加对安全职业道德的研究、投入,形成安全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并在目前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计划中增加安全伦理和安全职业道德的相关课程。此外,还应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违反职业道德的从业人员,加大其“失德”所造成的经济成本和道德成本。使提倡安全职业道德,学习安全职业道德,内化安全职业道德成为从业人员的内在要求。

篇(2)

2“安全学校”管理体系的系统化模式

建设“安全学校”是指在实现学校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在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纳入有益于安全、环境和健康的管理措施,并持续不断地改进,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一切力量,保障学生及教职员工的安全与健康,全面提高师生安全素质的学校。将现代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即OSHMS),又称系统化安全管理体系的管理理念,运用于学校的安全管理之中,用它的策略和方法帮助学校进行安全和健康方面的管理,借以改变目前学校安全管理模式,将系统化的学校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作为学校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使学校管理的所有方面都与安全管理体系相结合,

2.1“安全学校”管理体系创建步骤

“安全学校”管理体系创建“可分为五个步骤:计划、组织、实施、评估和改进。

(1)“安全学校”管理体系策划与设计。计划、组织步骤是“安全学校”管理体系的策划与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应该拟定“安全学校”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实施程序。

(2)计划。在学校决定实施“安全学校”管理体系后,应成立工作小组,首先由学校初步状况分析(ISR)及初步危害分析(PHA)开始,了解学校的现行情况。初步状况分析(ISR)。通过相关部门颁布的学校适用的安全、健康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与学校现在的执行情况比较,找出创建“安全学校”管理体系应达到的底限。初步危害分析(PHA)。对整个“安全学校”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初步的危害因素分析,根据相关标准、学校的意外统计数字、已经进行的评估和安全检查找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初步找出学校存在的危害。如果学校没有意外统计数字、已经进行的评估报告和安全检查记录,那么在以后工作中,这些部分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补充部分。根据初步状况分析(ISR)及初步危害分析(PHA)制定学校的安全、健康工作重点,估计需要的人力、资源投入等。

(3)组织。在这个阶段,工作包括确定“安全学校”管理体系安全方针、职能分析和确定机构、职能分配和制定“安全计划”四个环节。确定“安全学校”管理体系安全方针;职能分析和确定机构;职能分配,即把“安全学校”管理体系中各要素所涉及的职能逐一分配到部门;制定“安全计划”。“安全计划”应该详细列出学校工作中遇到的危害及控制措施、学校内的安全及健康推广活动,“安全学校”体系实施的要点、步骤和程序。

(4)“安全学校”管理体系的运行。“安全学校”管理体系的运行就是执行“安全计划”、实现“安全学校”管理体系的目标、保持“安全学校”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和不断优化的过程。体系的有效运行,是依体系的组织结构进行组织协调,实施监督,执行考核,信息反馈,并通过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实现的。“安全学校”管理体系的运行涉及组织学校的各个部门,学校应抓住体系设计的要求,按照严密、协调、高效、精简、统一的原则,调整学校的内部机构,并配备能胜任工作的管理人员,同时明确各部门的关系以及协调方式,牢牢抓好体系的运行机制。当体系运行中发现问题,要采取纠正措施体现PDCA的原则。

(5)“安全学校”管理体系的评估和改进。学校对自身“安全学校”管理体系的评估是为了检查与确认体系各要素的实施效果是否按照计划有效实现,它是对体系运行是否达到了规定的目标所作的系统的、独立的检查和评价,是“安全学校”管理体系的一种自我保证手段。在“安全计划”中应该包括这个步骤。管理评审通过年度计划安排,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管理体系评估的重点为:制定方针、目标和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事故调查、处理情况;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落实情况;实施管理体系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否合适;体系要素及其文件是否要修订;对体系符合性、有效性的评价等。

2.2“安全学校”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

“安全学校”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这部分工作在制定“安全计划”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因为体系建立后的工作将依据该计划执行。同时,在制定学校的“安全计划”时,应该充分考虑到PDCA的原则,将检查、持续改进的具体行实施步骤,列入计划。“安全学校”管理体系考虑制定“安全计划”时,计划中应该包括6部分内容,分别是:安全政策、安全管理、安全环境、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文化和与社区关系。各部分内容在学校的“安全计划”中应该分别详细的列出实施计划,包括现状分析评估、设立分步目标、实施原则、实施内容措施及最后效果的评价、检讨与计划修订。

篇(3)

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有效渗透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

(一)班级文化建设是实施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主要阵地。本人利用班级文化建设的机会,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因素,寓安全教育于班级布置之中。比如班级的黑板报,墙上的宣传栏,张贴与职业健康和安全教育相关的宣传画和资料,长此以往让学生耳濡目染,对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有效利用现代互联网工具渗透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针对学生接触互联网较频繁的实际,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同时,把互联网作为宣传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新阵地。例如,建立班级QQ群,一些关于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信息,来让学生学习,达到知识的最大程度的普及。

三、在主题班会课中渗透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

为了加强学生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意识,我巧用主题班会课,充分利用集体舆论的力量。比如许多学生都有这种思想:只要不犯大错,犯点小错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有的同学实习时违规操作,有的同学实习后打扫工位不细致,有的在车间追逐,有的学生工件不按规定摆放,作为班主任,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危害性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知道小错必酿大错。为此,我召开以“安全教育,从自身做起”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平时那些不易让人察觉的恶习就有可能引你走向犯罪的深渊。也让学生明白了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生命至上,安全为天的理念。在安全的问题上,来不得半点麻痹和侥幸,在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必须要防范在先、警惕在前,必须要警于思,合于规、慎于行。必须要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必须要筑起思想、行为和生命的安全长城。

四、在学校开展的系列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

(一)组织学生参加安全教育讲座。为了使学生具有深刻的安全教育意识,邀请与我校合作的企业来给学生开设安全教育的讲座,让学生从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岗位中去感受安全在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

(二)组织观看安全录像宣传片。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学生观看安全宣传的影片。看到视频中一个个因为安全事故而受到惨痛教训的人们,学生必会反思自身,以此达到加强学生安全意识的目的。

(三)在班级系列竞赛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利用学校大环境对职业健康与安全工作的重视,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演讲”“职业健康与安全手抄报”等活动。每次活动都展现了学生的个性,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教育的积极性,也创造了转化学生的契机。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矫正,不知不觉中逐步培养自我安全意识。

五、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渗透安全教育

篇(4)

随机将我院40名护士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20名,均为女性。A组护士年龄在20~45岁之间,平均(34.2±2.3)岁;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3名,大专12名,中专5名;职称:主管护师4名,护师6名,护士10名。B组护士年龄在22~46岁之间,平均(34.0±2.5)岁;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2名,大专13名,中专5名;职称:主管护师5名,护师6名,护士9名。两组护士在文化程度、职称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护士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识(传播途径、治疗方法等)教育、职业安全知识学习等,一般是通过晨会形式开展。B组护士在A组的基础上行职业安全健康与艾滋病防护知识宣传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艾滋病防护知识教育:定期组织讲座、交流会及专业知识考核,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识(性质、传播途径)、防治方法、态度(对患者、对职业、对相关行为)等内容,同时通过调查了解护士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如知晓护士侧重艾滋病深层知识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对部分了解护士则给予艾滋病防护等知识教育;对不了解的护士,则行理论和实践结合、一对一指导等干预。②职业安全教育:加强护士职业安全、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综合学习,让护士认识到艾滋病防护的重要性,进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洗手操作、消毒管理等制度,避免感染艾滋病。同时对已发生的职业暴露及时上报,对症处理。两组护士教育均维持半年。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艾滋病态度等情况,均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完成,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知识掌握越好、态度越好。②记录两组干预后职业防护能力变化,包括严格按照规章操作、治疗盘合理应用、防护用品正确利用、职业暴露后正确处理等内容。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士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态度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护士艾滋病知识和艾滋病态度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B组护士艾滋病知识和艾滋病态度评分均明显升高,且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士干预后职业防护能力比较

两组干预后治疗盘合理应用、职业暴露后正确处理情况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B组护士干预后严格按照规章操作、防护用品正确利用情况明显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5)

2改进高等职业教育阶段铁路安全教育的相关工作

上述研究表明,目前在我国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中如何改进和完善铁路安全方面的教育工作,是摆在相关院校面前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通过分析铁路企业的安全相关工作,发现在我国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中,积极开展以学校铁路安全文化建设为平台的铁路安全教育活动是解决这一问题有效可行的途径。要对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铁路专业的学生进行学生职业教育阶段的铁路安全教育,首先遇到的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就是,院校如何建设铁路安全文化的教育平台。铁路安全文化的建设形式可以参照铁路行业关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一般可以从铁路安全理念文化、铁路安全制度文化、铁路安全行为文化和铁路安全环境文化四个方面开展针对性的建设,整合院校已有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对照建设需要,进行添置和完善。更为重要的是要结合铁路类各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以及铁路相关专业各自特点,通过教学过程设置和相关活动的安排,构建一种通用性较强的、针对我国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的、适于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铁路安全文化教育的模式和机制,促使学生的铁路安全教育系统化、效果恒常化。建立效果良好且可行的铁路安全文化教育模式和机制,并在这一模式和机制下建立起其执行组织,是我国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进行高等职业教育阶段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最为基本的中心工作。便是本文所构建的一种通用性较强的、针对我国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的、适于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组织模式。中不难看出,该铁路安全建设组织模式从上至下呈三级管理机制。第一级为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委员会,第二级为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学生分会、铁路安全文化建设教师分会,第三级为铁路专业学生。一般型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组织模式通常情况下,所示的一般型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组织模式中的各级执行组织可按如下办法组成或建成:第一级的高职院校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委员会,由来自各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部门、招生就业部门、团委等部门的人员组成或建成;第二级中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教师分会由来自铁路企业的安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或教育人员,以及来自高职院校教学部门的涉及铁路安全方面或铁路课程教学方面教师或人员组成,第二级中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学生分会由来自院校学生会、分团委人员组成;第三级的铁路专业学生由来自铁路专业的学生、就业于铁路行业的学生组成。各铁路类高职院校在应用的一般型铁路安全文化教育教学模式时,其执行组织的构建工作和实际的人员来源可结合院校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

篇(6)

首先,根据《农林机械关于安全的第1部分总则》相关规定,在外的危险运动件必须要加设相应的防护装置。而有些农机产品在外的旋转件没有防护装置,或者防护装置的强度以及刚度不符合要求。其次,防护装置安全距离不合要求。农机产品的防护装置若采用刚性网,或者采用栅栏时,其防护罩的网孔过于大,安全距离的预留不够。那么,手指很容易透过网孔接触到运动件,从而造成伤害。最后,有些农机产品没有安全防护装置,或者装置不符合规范。如果防护罩太小,就不能有效地罩住转动件。如果转动件(链轮、带轮或齿轮)进入啮合区,并且没有防护装置,也就是说局部防护不到位,很容易对人身造成严重的伤害。

1.2安全标志不符合有关强制性标准

(1)安全警示标志未明显在危险部位标识。按GB10395.1的规定,即使机器采用安全设计和防护装置,但是仍有潜在危险存在时,则必须在机器醒目位置处标注相应安全标志。如发动机排气管等发热部件应设相应危险警示标志。(2)有关强制性标准要求安全警示标志须永久性存在。安全警示标志应在使用寿命内具有可视性,即使日晒雨淋也不褪色且不脱落。(3)产品使用说明书中安全操作的内容缺失。或者产品说明书中明示担保写得不够明确,使得有些指标过高而误导消费。

1.3重要部位连接不符合标准要求

一些高危险农机具的重要部位没有按照要求使用高强度的螺栓。农机具工作时在各种外力作用下容易松动从而对机体造成危害,对人身、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2造成农机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对国家规定的强制性标准理解偏差导致产品不合格

由于企业对GB10396一1999规定的农机危险图形总则理解片面,使得实际操作时安全标志危险图形和颜色不符合规定,最终导致不合格产品的出现。有些农机生产者不懂工艺、安全和标准这些方面的知识,在编写使用说明书时,把有关安全使用注意事项编写得缺东少西,含糊其辞,使得说明书指导农机产品正确使用的实际效用微乎其微。

2.2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降低安全防护技术要求

很多农机制造商,其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都很有限。但是为了争夺市场就放松了质量的检测。材料上以次充好,制作防护装置本该采用强度刚度较好的材料,却私自降低要求用了质量较差的代用料。本应是全防护的只采用了半防护,本应是半防护的而没有防护。这些私自降低安全防护要求的情况屡禁不止。

2.3主管部门与检测机构把关不严

农机产品的管理应该有新的探索,发展也应有新的创新。应该加大质量检测部门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相关通用检测设备。大力培训相关检测人员,提高业务素质。增大对伪劣农机产品的检查力度。及时反馈产品质量问题,使生产企业能及时改善产品质量,从源头上控制伪劣产品流入农机市场。另外,目前农机市场缺乏专业的宏观调控,所以市场运营会有些零乱,目标不明确。主管部门应明确监管职责,对那些假冒名牌产品冲击市场的小企业应采取手段坚决予以取缔,规范市场管理,完善市场质量监督体系。

2.4企业对产品质量安全重视不够

一些个体农机生产企业和私营业主受利益驱动以次充优。单纯地追求农机产品只要好用就行,产品以次充好、粗制滥造。他们为了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而漠视产品质量,不但使农机产品在质量安全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而且严重制约了农机新产品的开发。

篇(7)

抓好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改变人的精神和道德风貌,有助于改进和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

1 企业安全文化基本组成部分

1.1 企业安全物质文化

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保护职工身心健康与安全的工具、设施、材料、工艺、仪器仪表、护品护具等安全器物。例如,防毒器具、护头帽盔,防静电、防辐射的特制套装等个体防护用品护具;各类超限自动保护、引爆装置等安全设备装置;阻燃、隔声、隔热、防毒、防辐射、防电磁材料及其检测仪器,本质安全型防爆器件、光电报警器件、热敏控温器件、毒物敏感显示等安全防护器材、器件及仪表;有害气体报警仪、瓦斯检测器等各种预警预报装置。

1.2 企业安全制度文化

指企业为了保障生产及经营活动过程中,人、物和环境的安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和完善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防范措施、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管理责任制,以及其他涉及安全的厂规、厂纪等。另外,也包括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及有关的安全卫生技术标准。它是企业安全生产的运作保障机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学性、原则性、规范性和时代性特点,是企业安全精神文化物化的体现和结果,是物质文和精神文化遗传、涵化和优化的实用安全文化。它体现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法规的贯彻执行;企业自身的安全制度和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方面。

1.3 企业安全精神文化

包括企业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思维方法、安全生产经营活动心理素质;安全生产经营活动心态与环境、企业安全风貌、企业安全形象、企业安全科技水平、企业安全管理理论、安全生产经营活动的机制、安全文明氛围;安全文学、艺术;安全自然科学、安全社会科学等。从本质上看,企业安全精神文化是企业员工安全文明生产、经营活动的思想、情感和意志的综合表现,是员工对安全认知能力与辩识结果的真实体现,是员工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心理和思维的产物。企业安全精神文化,反映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贯彻,对安全法规和企业安全规章制度执行的态度和自觉性上;反映在企业的安全形象的塑造、安全目标的追求和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反映在安全生产的全过程中,保障安全操作和产品安全的安全质量上;反映在自觉学习安全技能、对自救互助应急训练的热情、对企业安全承诺以及承担维护安全的义务和行动上。

1.4 企业安全价值及行为规范化

包括员工对安全的价值观及其安全行为规范。企业的安全价值观是一种或明确或隐含的观念,是对事故的真假、好坏、善恶、美丑等方面所做出的倾向性表现,以及对其实质问题在内心所形成的习惯性主观判断。这种潜在观念制约着人在安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一切愿望、选择、目标以及行为方式。安全价值观反映在人的外在行为上,形成公认的安全价值愿望,反馈于心、溶于思想、引导思维、制约行为,逐步形成了社会化的安全行为标准或原则,并进一步演化为社会及大众公认的安全行为规范和安全价值标准。安全行为规范表现为安全理论观念、安全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标准、科学的习俗和风貌,甚至包括企业安全生产对社会应负担的道德责任等,它是企业安全精神长期作用于员工的结果。企业安全价值及企业安全行为规范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特质和核心。

2 企业安全文化功能价值

企业安全文化主要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和辐射的功能。

2.1 导向功能

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具有明确集中的价值观,集中体现企业的最高理想及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活动提供了价值取向,具有导向功能。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的价值观,为企业大多数职工所认同,他们将企业的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将企业目标“内化”为自己的行为目标。这样,个体目标、价值观、理想与企业的目标、价值观、理想有了高度一致性和同一性,个体的行为被集中导向到同一目标,使全体员工朝着同一的方向共同努力。

2.2 约束功能

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对企业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这种作用与传统的管理理论所强调的制度约束不同,它虽也有成文的硬制度约束,但更强调不成文的软约束,它通过文化的作用,使这些制度在员工心理深层形成一种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有诱导信号发生,即可得到积极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行为,这种约束机制能够有效地缓解员工自治心理与被治现实形成的冲突,削弱由其引起的心理抵抗力,从而产生更强大、深刻、持久的约束效果。

2.3 凝聚功能

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有着明确的价值观和目标,当它们被企业职工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观和目标后就会产生一种积极而强大的群体意识,将每个职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职工之间不仅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且有着共同的情感和语言,形成共同的生活方式,他们会将成绩归功于集体并愿共同承担受失败带来的后果,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以企业为中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安全文化可以保持一个企业的稳定性,保持其独有的风格和活力,不因企业员工的更替而大起大落。企业安全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有着畅通与完善的传播渠道,因而它有足够的力量同化一批又一批新来者,使他们接受这种文化并继续坚持与传播它。这正是世界上一批优秀企业长盛不衰的原因。

2.4 激励功能

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其奋发努力搞好安全生产工作。企业安全文化的激励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员工的“内”激励来实现的,它主要是通过精神激励而不是物质激励。这种激励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首先,企业的安全文化,特别是企业的价值观向人们展示了工作的意义,人们在理解工作的意义后,会产生更大的工作动力,这一点已为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所证实。其次,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强调充分发挥调动职工的主人翁精神。一旦职工真正感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他就会更好地工作,并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再次,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可以对职工进行目标激励。它一方面用企业的宏观理想和目标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另一方面它也为员工个体指明了成功的标准与标志,使其有了具体的奋斗目标。并使用典型、仪式等行为方式不断强化员工追求目标的行为。

2.5 辐射功能

企业在社会中存在,企业安全文化受到社会大文化的影响,它反过来也会对社会大文化产生影响。一般说来,企业安全文化大都重视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互益关系,使二者共同繁荣和发展,它能促使企业在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目标,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作出正确的抉择,主动承担起自己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有时为了长期利益和大局利益而甘愿牺牲自己的局部利益。企业安全文化还通过对自己员工的优良培养和教育,而影响整个社会。所以安全文化辐射到社会上,会对社会大文化产生良好的影响。

3 结语

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概括地说就是将企业决策层、管理者及企业员工塑造成具有现代安全观和现代专业安全文化知识的生产力和文化人。企业具有掌握专业安全文化的生产力,才能实现安全生产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篇(8)

1.化工企业安全评价状况分析从理论上来看,化工企业安全评价被认为是各项风险的评价,是属于事前管理手段的一种,尽可能甄别出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评价方法去避免事故的发生,进而保证安全生产。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并不能够完全按照理想的安全评价来推进生产。如若能够按照事故致因理论来倒推安全评估管理的步骤,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化工企业也是这样做的,首先,系统筹划安全控制管理,从化工企业生产计划、设计、制造等环节着手,将每个步骤都进行安全评估,从而探寻到可能发生的风险问题,并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或着监督操作执行者针对重点环节进行强化管理。

2.在事故致因理论影响下的化工企业安全评价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能够为事故的定性定量分析与事故的预测预防,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依据。从实践中观察,即便基于事故致因理论对于化工企业的安全评价方法的改进是一种促动,但就目前的实际应用状况来看,在这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最初,化工企业对于安全评价方法的实践应用较为漠视,认为只要按照既定工序来执行操作,就可以避免事故发生,这是相关责任人对化工企业安全评价管理环节不够重视所导致的。

二、强化化工企业安全评价实效的策略分析

通过对事故致因理论的深入研究,了解到事故致因理论对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事故发生的本源,以及如何开展事故调查有一定的帮助。在具体的工作中,对于化工企业安全评价管理而言,需要逐层挖掘到事故态势蔓延的情形,借助一些线索来判断事故的责任方,并尽最大可能降低经济损失与缩小波及范围。在事故致因理论的影响下,并结合我国目前化工企业执行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能够强化化工企业安全评价实效的具体策略。

1.明确化工企业管理中各环节的责任在实践过程中,受到事故致因理论的影响,化工企业生产管理者采取了预先危险性分析的策略来强化安全管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对化工企业中的各类危险设备的危险性进行分析,从而责令相关的技术人员对设备的使用及维护状态负责,如若出现危险苗头,则及时对其进行纠正或修理,从而避免事态的扩大。

2.降低化工企业生产风险,强化企业安全评价管理从以往化工企业生产事故的发生状况来看,各类风险事故的发生存在着一定的概率。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就要针对几类常发事故进行分析,从事故致因理论中探究到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性,进而将事故逐层侦破,有效降低化工企业生产事故发生的概率。另外,要适时在企业中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借鉴业界维系安全生产的有效手段,推进本级企业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的效能,不断加强安全评价管理的投入力度,维护好各类生产设备。只有每个环节的工作都能够不断完善,才能提升化工企业整个系统生产的安全性。

篇(9)

从西方国家内部控制发展的历史看,除了企业内部管理自身因素外,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关键因素。我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作用。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加强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行政规定。目前,我国相关付率制度都对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相关的规定或要求。如,2001年实施的《会计法》、《公司法》、《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化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等等法律法规,都明确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为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打下了法制基础;为了规范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中国证监会于2000年11月份,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细则》,财政部于2001年6月份,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这些规范的和实施,对于强化企业内部监督,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走向规范内部控制的开端,必将有力的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的建设

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包含两层涵义:一方面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应该设置的内部控制都已设置;另一方面是指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自始自终的控制。完整性是内部控制评价一般标准中首要的一条,也是其他一般标准的基础。若内部控制的完整性都达不到,则内部控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应规范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的职责权限

明确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和程序方法,并对处理各项业务的全过程或重要环节都规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分工负责;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内部规定管钱、管物、管帐人员的相互制约关系;明确规定保证会计凭证、会计记录完整性和正确性;明确规定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和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操作。

(二)突出企业内部控制人的因素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地位

根据国际惯例和我国审计准则的规定,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构成要素。控制环境是指一个单位对内部控制的一种氛围,即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扩大了控制范围,尤其是把管理当局对控制的态度和认识作为内部控制环境的首要内容,更加突出了人的因素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活因素,一方面,内部控制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员工素质的高低。企业必须重视对管理人员的选用,制定良好的用人政策,严格招聘程序,吸收有较高能力的人员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自觉控制意识和行为是内部控制实施与否的更为关键的因素。还有,确定企业管理者与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制约关系,也是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只有这样,才可能建立企业内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机制。

(三)企业必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企业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及审核企业内部组织机构执行职能的效率,由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

三、建立对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

内部会计控制因制度本身及人为因素的制约,存在固有的局限,企业能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切实予以实施,还必须依赖于外部的监督。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政府部门监督、社会监督构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其中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部门监督就属对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

(一)加大社会监督的鉴证、服务功能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评价企业信誉高低的标志,这就督促会计主体从自身利益和社会形象出发,自觉实施内部控制。会计事务所也要积极开展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咨询工作,为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提供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从而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篇(10)

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是大众安康的需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珍惜生命、关注安全,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已成为新时代的呼唤。所以企业和员工在经济生产、生活中必须重视安全文化的建设。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以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珍惜生命,实现安全生产为核心,提高全员安全文化素质;以宣传、教育为手段,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以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技术为依靠,更有赖于全体员工的安全自律,形成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企业安全文化是真正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的内因,最终目的是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企业安全落实了,企业效益和社会经济水平也会随之提高的。

一、企业安全文化概述

(一)安全文化的概念与本质

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对INSAG的定义进行了修正,认为:“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

“安全文化”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英文为“SafetyCultrue”,翻译成“安全修养”或“安全素养”似乎更确切。

实际上,我们不是为了安全文化而安全文化,促进安全文化发展的目的应该是为人类创造更加安全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安全文化只有与人们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文化的教养和熏陶,不断提高人们的安全修养,才能在预防事故发生、保障生活质量方面真正发挥作用。因此认为安全文化的本质,或者说是大力倡导推行安全文化的根本目的。狭义安全文化的概念就反映了这个本质。

(二)企业中的安全文化概述

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企业要想在社会上赢得信誉,实现经济效益,必须把企业安全文化放置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安全文化建设既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学科,因此必须抓好安全文化建设。

1.安全管理的对象

安全管理的对象是对生产经营活动中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安全管理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气,不会出现好的管理效果。当然,这并非否定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和安全机构的作用。

2.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地位

安全工作首先要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其次是人的不安全。只有解决了这两个不安全状态,企业才能很好的发展。如果连人身安全都不能保障,那么其他一切的生产活动都不能很好的进行。所以,必须重视“安全”问题,把它摆在企业正常运行的首要位置。

二、中小企业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我国的中小企业众多,每年发生的安全“事故”也举不胜举,以浙江永康为例。永康市五金机械企业有1万余家,绝大多数为私人企业和家庭作坊,由于工人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经验,每年被机器切断的手指上千。因此这里又多了两个新的别称:“断指之乡”和“工伤之乡”。据知情人介绍,每年被截断的民工手指大约在一千多个,而绝大多数受伤民工均成了永远的残疾。

现在,冲压产品绝大多数都转移到了乡镇和私营企业,用的多数是未经任何训练的民工,按照乐清和常州所报道的比率估算,全国按一百万台冲床估算,其中90%左右是肯定会伤人的中小型冲床,则每年被冲残手的人数应为40-60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让我们看到中国的中小企业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

2003年5月份以来,煤矿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来自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消息说,乡镇煤矿产量猛增使得前三季度乡镇煤矿事故发生次数和死亡人数均呈上升趋势,同比分别增加231起、47人,分别上升12.9%和1.5%。其中,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增加19人。辽宁孙家湾煤矿特大瓦斯等煤矿事故再次让我们看到了“安全事故”是现在中小企业存在而且必须得加大力度进行整治的一项大工程。

三、发生安全问题的原因

(一)政策、行政方面

1.在2000年时国家有关部门了必须经过培训、持证才能上岗的职业名单中,却没有“冲床工”这一职业。这就导致了职工缺乏必要的操作技术和安全意识。

2.政府和劳动保护部门无法对受害者的合理申请赔偿做出仲裁,受害者只能私人通过律师打官司获得相应的赔偿。而受害者好多因为经济实力不够,无法请律师打官司,最终放弃索取赔偿,这也让企业更加肆无忌惮。

3.劳动部门没有履行对加班加点、不签劳动合同、安全生产不符合要求、不买工伤(社会)保险的不法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责。以致不法企业的行为更加猖獗。

(二)技术、标准方面

1997年修订过的《锻压机械安全技术条件》中,实际上仍然将16吨以下的冲床列为不必配置安全防护装置的机床,这些机床占冲床总量的三分之二!而对16吨以上冲床所规定的安全指标,也远远不能满足安全需要。并且政府和企业的研发部门也只把研制精力放在数量少但可卖高价的自动生产线和数控机床上。

(三)宣传、教育方面

新员工和老员工进企业之后都要进行安全宣传和教育。以至于他们缺乏保护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并且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让员工进行操作机器之前,没有告之哪些机器、操作是比较危险的,并要做好必要的安全措施,操作时更要谨慎小心。企业的安全文化教育疏忽导致了更多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一)首先要认识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安全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柱,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对于企业内部而言,能激励员工安全意识,重视职业道德,改善人际关系,培养企业精神。对外,则要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和企业的竞争力。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以人为中心,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学习。

(二)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和培训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涵盖企业所有人员,包括企业的决策层、经营层、管理层和操作层。一般安全教育在企业中包括了几个方面的层次和类别:

1.企业厂长经理安全管理培训。这项培训突出要解决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决策者和经营者的安全生产责任,达到建立、强化企业领导者、决策层、经营层的安全生产意识之目的,使得他们能自觉地履行其安全生产职责,并关心、支持、督促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2.对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关键是要明确任何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在于促进培训对象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工作技能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使之能真正当好企业领导的助手和参谋,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发挥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组织、管理、检查的作用,做出卓有成效的各项工作。

3.特种作业人员的训练。所谓特种作业人员,就是他们的作业,对作业者本人,尤其是对他人和周围的环境构成某种重大危险因素的作业人员。基于这一特性,对于他们的教育和培训就应紧紧抓住其作业特点和可能引发的危险种类和状态,有针对性的开展系统的相关教育和训练,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实现其作业过程的安全可靠性。

4.开展对企业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教育。企业安全管理的落脚点在班组,防范事故工作的终端是每一个员工,目的就是要努力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因此,如何认真地确立起每一个员工的安全意识,使之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及“我会安全”的根本性,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三)国家制定合理的法规和制度

1.国家对有些特殊、危险的工种,必须要求企业对员工加以安全培训,或者员工自己通过努力获得上岗证书,只有参加过合法的培训之后才能上岗。

2.劳动部门规定劳动者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并且还规定不论受伤者是否为事故的主要责任者,其医疗费、陪护费、误工费等均由用工单位承担。

3.国家对劳动者的权益进行了维护和保障,劳动者自己在工作中也必须争取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同时,万一发生伤害事故,要依法索取应得的经济补偿必要时寻求法律的帮助。

4.尊重和重视员工的创造性。人的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由于人文素质不同,会表现出不同安全行为水平,同一个企业或生产环境,同样的职工或领导,由于责任、认识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会出现对安全生产的不同的安全行为及思考方式。因此要对员工进行充分的授权,营造民主参与的氛围,鼓励他们发挥主动性和独创性,充分释放其智慧与才能。要对员工放手,信任他们,人人参与企业安全管理之中,。

五、结束语

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高速的发展我们应该高兴,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小企业的进步中还隐藏这一个大的问题——安全生产与安全教育的滞后,未能获得与之同步的发展。究其最根本的一条,是员工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观念薄弱,因此,我们要营造企业安全文化的整体氛围,采各种措施,认真地做好安全宣传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凯盛,林源华,谭苏娟.别让大象踩扁你.中信出版社.2003年9月

[2]马向群.管人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3]徐德蜀,邱成.现代职业安全健康丛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

[4]蒋庆其.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年5月

[5]孟燕华,胡广霞.现代职业安全健康丛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

上一篇: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 下一篇: 音乐学专业可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