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科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0: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金融学专科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金融学专科论文

篇(1)

二、高职类院校课程教学方式变迁及实践

高职类院校对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先后经历了传统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方式、问题导向式、任务驱动方式、模块化教学方式等等,并积极向前探索符合时展需要的新型教育教学方式。本文则主要对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所采用的较为典型和常用的几种教学模式及实践过程进行概述和评论,以探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迁过程和存在的不足之处②。

(一)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实践及不足

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教师主讲、学生聆听为核心,以一种“摸着石头过河”,“轻”摸索“重”灌输的方式传授宏观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方面,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对知识的讲授要由浅入深、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从其内涵来看,这种教学方式主要适用于理论型和研究型等“精英化”人才的培养。其不足之处显而易见,一方面,填鸭式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唱主角传输知识进行“满堂灌”,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学生也很少参与其中,学生成了记忆的机器,缺乏积极主动性,学生感到上课枯燥乏味,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对所学知识也不甚理解,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结果是教师上课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形成教师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学生却只是“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忘笔记”,缺少创新思维能力。这一点早已被一些学者,譬如,张雪凤(2011)[1]就指出,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内容脱离社会实际,致使学生感觉到课程枯燥乏味、应用性差,学习积极性不佳,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另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有别于“精英化”培养的普通高等教育,加之于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早期的高职类院校教学模式主要是参考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高职类院校培养的人才与本科院校存在一定的趋同效应。然而,由于大部分高职类院校学生自身素养无法达到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水平,在以基础理论知识灌输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下,这些高职类院校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所学内容,甚至会厌恶课堂教学,由此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毫无疑问缺乏足够的核心竞争力,显然也就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标准。同时,高职类院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忽略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其直接后果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职业技能不足,无法适应社会所需,造成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职业技能人才,高职类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的局面。

(二)案例教学方式的实践及不足

案例教学是通过教材内容中关键性问题的典型实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使教学内容更加典型化,使学生能从特殊归纳一般,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周元和章启成,2009)[2]。张中锦(2013)[3]则认为,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实际已发生的、与课程密切相关的事件为素材所撰写的课程案例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促使学生快速掌握和运用理论,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不管是哪一种界定,从案例教学的内涵来看,笔者认为,案例教学的本质是,借助形象、具体的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将多个知识点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培养学生勇于开拓的创造性思维模式。案例教学最大的优点是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各种类型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判断并做出决策,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张建波和白锐锋,2011)[4]。显然,由于案例教学具有客观真实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和学生主体性等特点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效果较好的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主要表现在:1.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2.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调动学生学好理论知识;4.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运用,逐步养成灵活运用理论的能力;5.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案例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实践应用中依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一方面,案例选择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经验,案例的组织过程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同时,案例教学法互动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有组织和准备案例的能力,同时还应当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学术水平,能够把理论和实际贯通。课堂组织中,老师还要有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能够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因此要求老师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案例教学需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组织,因而对学生的要求也较高,而高职院校学生最大的缺点是缺乏学习主动性,因此,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案例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三)模块化教学方式的实践及不足

模块化教学(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在我国称之为“模块化教学法”,亦有人称之为“项目化教学”。它是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工种)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岗位规范),将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块要以岗位任务为依据进行确定,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模块亦可称之为“任务模块”。从模块化教学内涵来看,其课程教学的定位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转变成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即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模块设计,当学生修完模块后,就能获得相应能力。显然,模块化教学已是高职院校落实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有益的实践(周燕和张崇晖,2012)[5],是培养应用型、实用性人才而优化教学过程的成果。据本文对首批进入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的28所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方式进行调研发现,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中,比较成熟并普遍受欢迎的模块化教学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高职院校有别于本科院校进行的课程教学机制改革,它给高职院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教学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合理高效配置教学资源,将学习自交给学生;2.有利于培养高技能技术型人才,让学生在做中学,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3.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使实验室做到生产、实训、研发、技能培训“四位一体”;4.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据此,我们可以发现,模块化教学方式的成效显著,确确实实给高职院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是工科类技能型人才培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其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首先,模块化教学是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技能型,尤其是对实际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知识技能较低的相关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带来了显著成效,与以往传统授课形式相比,该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做”一体化,更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主导思想,是现代高职教育的一大突破。然而对于基础课程类教学而言,却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是由于基础类课程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培养,以适应知识更新所需,确保技能型人才可持续发展③。其次是,课程学习时间安排上的差异性,不利于技能衔接。据我们所调研的高职院校发现,根据教学安排并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往往基础类课程被设置在低年级阶段,而应用型实际操作课程多半是开设在高年级阶段以适应毕业即就业的“零过渡”所需,而该类实际操作课程往往需要用到低年级阶段开设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但由于间隔时间长,学生往往容易出现生疏、不熟练甚至忘记现象,如此一来,学生需要重新熟悉和熟练,才能满足后面模块化学习的需求。

三、基于“微”视域的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方式转变:以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例

随着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课程教学的“微”时代也逐步成熟,对于“微”教学的呼声也日渐得到重视,主要始于2012年底教育部教培函(2012)7号文件提出的在2012年12月到2013年8月举办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文件,但查阅相关文献,对于“微”教学的文献仍鲜有所见。“微”教学是有别于传统宏观基础知识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一份课件,以教师主讲,学生聆听为主的传统灌输式、填鸭式宏观教学模式,也不是局限于案例教学和以“任务驱动”为目标的“操作工具”(或机器人)培养模式,而是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基础上,基于新媒体技术、运用教学资源库,以教师引导、学生聆听、师生互动,借助于资源库平台进行“微”视域的教师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借助于教学资源库公共平台的建设,通过更多倾向于“微”视域形式呈现的教育教学素材,让教师和学生实现对资源的共享和交流,达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跨越式转变。

(一)基于“微”视域的教学资源库内容更加丰富

基于“微”视域的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不仅涵盖宏观教学需求的基本内容,而且更为全面地突出“微”视域的动画、视频等要素,内容显得更为丰富,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印刷品、电子)、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库、业务平台、案例库、资料库和视频库等。在这些课程基本要素基础上,整合其他相关特色资源进行汇总、打包,建成15个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中心,包括7个基本型的资源中心和8个特色型的资源中心。

(二)基于资源库“微”视域的教师教学资源共享和技能提升

从资源库的15个资源中心各要素来看,基于资源库为平台的教学资源中心,主要侧重于“微”视域的内容,以图表库、业务凭证与印章库、动画与视频库、金融票据票证收藏屋、货币博览馆、礼仪展示台、金融产品库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资源平台,贯穿传统宏观层面的资料库、案例库、习题库,结合具有特色的“微”学堂,如职业考证辅导站、财经在线、理财学堂等平台将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新型“微”教学方式通过资源库平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有助于高职院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基础知识理论授课难易程度的有效把握,而且也有利于规避教师授课过程中过多的探究基础知识理论而忽视了基础知识技能应用方面的教学,从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解决学生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差的弱点。根据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要求,基于“微”视域的资源库素材更新比例每年不低于10%,将最近、最新的相关金融研究成果、金融教学成果、金融创新成果纳入资源库平台中,保证了资源库内容的动态持续性变化,达到了实时更新的效果,既保证了教师对最新成果的实时传授和共享、也保证了学生对最新成果的实时把握,一方面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师通过资源库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教学相长,达到教学技能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教师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出适应金融行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金融人才。

(三)基于资源库“微”视域的学生在线自主学习

基于“微”视域的资源库为学生在线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库的专业介绍,了解金融专业概况,明确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通过金融专业课程的分步学习,了解金融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掌握金融的核心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图表库、业务凭证与印章库、动画与视频库、金融票据票证收藏屋、货币博览馆、礼仪展示台等资源中心中,学生可以接触到色彩丰富、生动活泼的“微”课程内容,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资料库、案例库、习题库、金融产品库、职业考证辅导站中,学生可选择自己需要的资料进行阅读思考,选择适合的案例习题、考试题库进行练习,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在财经在线、理财学堂等“微”课堂中,获取最新的财经信息,得到权威专家的指导,提高网上自主学习的互动性、拓展性。对于热爱网络学习的学生来说,资源库平台的应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享受全天候24小时的在线服务。

(四)基于资源库“微”视域的高职院校“航空型”教学方式架构

通过以上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践的分析,笔者认为,现阶段基于“微”视域的新媒体技术、以教学资源库为平台的“一库两主体”(资源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构成的“一体两翼”航空型教学方式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的必有之路。该模式主要围绕“微”视域的各类素材和资料构成的资源库为主体,以资源库“微视域”的教师教学资源共享和技能提升、学生在线自主学习为两翼的“航空型”架构模式,形成资源库共建、资源共享、各方受益的新型教学体系,最终实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跨越式转变。

篇(2)

一、民族院校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选题大而空泛,与实践严重脱节

 

好的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不少学生缺乏正确的选题方法,选题随意,选题范围重理论轻实践,或好高骛远、求大轻小。例如,金融专业的同学前几年喜欢选诸如“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等,去年甚至有同学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还有些同学选题犹豫不决、随意换题,不少老师都抱怨学生选题不和导师商量,当导师不同意时甚至随意从网上直接下载论文,结果不但影响了选题的质量,又不利于导师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创新与分析问题能力不足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也应遵循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即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实践中,不少学生只为交差过关了事,不仅相关文献阅读十分有限,如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网上转载的各类文章甚至博客文章等,笔者甚至发现有个别同学的参考文献竟然是学院自己办的内部杂志上的文章,既不权威又不准确,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几年前出版的教材等,对于文献调查等基本收集资料的方法不会运用。同时,论文写作过程中又缺少相关的调查和实证分析,要达到深入分析,甚至要有所创新自然就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三) 论文结构不合理、语言表述欠规范,极个别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有限

 

按照我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笔者所在高校也制定了毕业论文管理的相关规定,但不少学生却达不到这些要求。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在论文评阅环节要求:(1)内容:立论正确,方案设计、论证、计算正确;内容完整充实,论文结构合理;结论正确;工作量足、难度适当。(2)水平:有独特的见解与创新,或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对所学专业知识有较好地运用;取得阶段性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或应用价值。(3)格式:全文格式、中英文摘要、参考文献完整且符合要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数据、图表完整,图纸规范。而不少学生在论文写作中,或者出现头重脚轻,即前面的概念、发展历程、问题现状等罗列较多,而后面的原因分析和相应的对策部分十分简略;或者是另一极端,前面的分析介绍简短,而后面列出的建议对策动辄十几条,甚至有的问题分析和后面的建议几乎没有直接关系,论文质量堪忧。笔者还遇到过极个别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有限,完成规范的毕业论文有相当的难度。

 

二、影响民族院校金融学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民族院校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论文写作中投入精力十分有限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又遇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直到毕业,除了考研的同学外,大部分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上面。而一般毕业论文撰写正好是这段时间。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都知道,毕业论文成绩对找工作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大部分学生对论文并不重视,投入的时间十分有限,甚至个别学生在答辩前两三周才与指导老师联系,论文写作的质量自然无法保证与提高。笔者每年指导的学生中,总有个别同学忙于实习或各地找工作,要等到最后才与老师联系,考虑到就业的压力等老师往往无法严格要求学生。笔者所在学院的老师还发现,对毕业论文投入较多精力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工作落实得较早的学生,自然毕业论文也写得比较规范;那些工作一直没有落实或落实较晚的学生,很难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毕业设论文撰写上,论文选题和质量自然存在不少问题。这在二本院校中应该不是个别现象,尤其是民族类高校。

 

(二)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投入不够

 

影响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指导教师投入精力的多少。毕业论文指导一般从学生选题、拟订论文提纲、收集资料到规范写作、反复修改等过程中都要给予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而现在高校教师本身也存在攻读学位、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等压力,再加上论文指导的报酬通常都不太高,因而面临指导动辄10来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实际分摊到每个学生身上指导论文的时间、精力必然相当有限。如笔者所在的学院,老师平均指导的学生通常在10个左右,甚至有些学院的个别教研室老师指导学生有时多达15个以上,教师的指导任务相当繁重。尽管毕业论文早就布置下去,但学生往往集中在最后时间才联系导师,这时在正常的教学、生活之外,导师的指导工作量突然增加。所以,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老师也是希望论文只要过得去就行,论文质量的提高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

 

(三)学校对毕业论文答辩等管理流于形式

 

与国外高校的“宽进严出”不同,国内高校多年来普遍实行“严进宽出”原则,只要学习成绩、学分修够了,很少有高校在学生临近毕业之际在毕业论文环节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对论文自然采取东拼西凑的态度,毕业论文答辩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尤其是现在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反过来使学校在论文质量把关和就业率压力之间偏重就业率的提高,自然就会更加放松论文答辩及其管理环节。因为高校每年都面临一次就业率的排名,甚至第二年招生指标、招生计划等的变化都与就业率直接相关,论文质量的提高也就被忽略了。如笔者所在的高校,毕业论文成绩=评阅成绩(60%)+答辩成绩(40%),且答辩成绩不能低于60分,但在答辩中,即便对极个别答辩学生想给低分,考虑到就业形势以及民族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文化基础等综合因素,最后往往也是手下留情。

 

三、完善民族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一些建议

 

在面临持续的严峻就业形势下,民族类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提高需要各方的努力。

 

(一)学校要加强论文质量的全过程管理

 

民族类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培养模式和办学条件,努力探索切实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途径,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如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适当提高导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报酬,努力提高教师积极指导论文的积极性;又如,近年各省(市)教育厅(局)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抽查和评优等,在职称评聘、教学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向毕业论文工作有所倾斜;再如,进一步落实毕业设论文写作与实践的联系, 加强民族高校与民族地区生产部门、企业之间开展协调工作,为学生论文选题、写作等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另外,民族类高校有些汉语水平确实较差的学生,可否采取其民族语言写作和答辩,至少不要和其他高校一样搞一刀切,真正发挥论文写作环节对学生的能力考察和提升功能。

 

(二)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应早作准备

 

针对目前就业与论文写作的冲突,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也应宜早不宜迟。如果前面几年的学习中没有思想准备和材料积累,仅在几个月乃至最后一学期或一年的时间里,要完成从选题、研究到写作的全过程,确实很难指导或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如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就应先学习一些指导论文写作的有关论著,提高文字修养;还要选读一些本专业的优秀论文,从中学习写作经验和了解学术动态;掌握做简单的文献综述的方法和基本格式等;对本学科领域中自己感兴趣的某些专题或方面,有意识地积累资料,为论文写作进行各方面的准备,还可适当缓解导师集中指导的繁重任务。

 

(三)学生要正确认识论文写作与就业之间的冲突

 

篇(3)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5742

国内刊号:44-1622/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金融类专业学术刊物。1986年创刊,刊名为《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1月更名为《华南金融研究》 (副刊名: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院学报),1998年10月获得正式刊号CN44-1449/F,2004年7月由于升本更名为《广东金融学院学报》出版至今.广东金融学院学报注重金融基础理论研究,并结合中国金融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反映金融及其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118-02

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注重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实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和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从办学类型来看,独立学院处在本科教育的末端和专科教育的前端,独立学院既不是研究型大学,也不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更不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而是教学型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符合办学定位,即独立学院不是培养“高、精、尖”的研究型人才,也不是主要着眼于学生毕业后考研升造,与高职院校培养的高层次岗位技能型人才也有差别,独立学院应是培养具有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创新与技术革新的理论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创新型、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在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一些现实问题举一反三的解决能力。创新始于实践,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施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实现,因此,独立学院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人才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

2.有效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人是实践的主体,实践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和知识的当局者,是教学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理论指导及教师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使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同时,学生还可以把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带到理论学习的领域来讨论,然后尝试解决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实训、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调查等具体的实践环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调动个人潜力,敢于突破某些定论和模式的羁绊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点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金融学专业是一门集理论、实务、技能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以及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金融业务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近年来,金融理论从宏观的理论分析转向了市场化的研究,现代金融学越来越多地从微观方面对金融行为进行研究,由于微观金融课程本身具有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因而,在教学中更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也就是说,对于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而言,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还是金融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都需要强有力的实践教学的支持。

实践教学可以采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按照不同的角度大致可以把实践教学形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按功能的不同,分为实训、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2)按内容综合程度的不同,分为课程实践、专业实践与跨专业实践;(3)按组织形式的不同,分为个体式实践与团队式实践;(4)按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作用的不同,分为学生自主型实践与教师指导型实践;(5)按活动场所的不同,分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等。

下面主要从实践教学活动的功能出发,兼顾其他分类方法,将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加以介绍。

实训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所谓技能是指运用知识或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方式,是经反复训练而获得的。就构成技能的动作成分的不同形式而言,可分为操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操作技能是由在头脑外部实现的一系列动作构成的,智力技能是由在头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语言而实现的一系列动作所构成。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操作技能主要包括计算机操作、专业软件操作、信息资料收集等;心智技能主要包括观察、想象、思维、阅读、专业业务处理、信息处理等技能。技能只是学生必备的诸多能力中的一类,仅凭技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能力、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还不能得到提高。

实验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对知识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单项性实验是针对某课程的某知识点而设计,包括验证性实验和理解性实验两类,验证性实验侧重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性实验则侧重培养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综合性实验是针对某课程或金融学专业整体而设计的,侧重培养与提高学生对同一课程的不同知识点、不同课程或金融学专业与相关专业的知识的整合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探究性实验则是针对某课程、金融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而设计的,侧重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实验是在理想的、简单的、静态的环境中以项目形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与训练,而实习则是在仿真或真实的、复杂的、动态的环境中按照业务流程及运行规则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与训练。专业实习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在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能力与基本素质。综合实习,即毕业实习,是学生在系统的专业学习完成后,对所学银行、证券、保险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运用,是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衔接,获取工作经验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形式。毕业实习侧重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应变能力以及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协作意识等。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既可以在校内模拟环境中进行,比如利用金融实验室进行银行业务处理、金融投资模拟交易等,也可以在校外金融机构的真实环境中进行。校内模拟实习虽然也能起到专业综合实习的目的,但与校外金融机构实习相比,校内模拟实习环境与实习业务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欠完备性,一定程度上影响实习效果,因此,从实习的目的来考虑,应主要采取校外金融机构真刀实枪实习的形式,当然,这需要学校在学生实习方面花大力气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创新性实习是旨在搭建一个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平台,组织形式可以是创业计划竞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组织方式上可以采取教师指导下的项目管理、团队攻关的方式来进行;创新性实习成果不是一份实习报告,而是一份具有较强理论与实践价值、操作性强的调查研究报告。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本科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所提交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其知识、能力、素质的集中展现。因此,在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依然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实训、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等形式不具有严格的顺序关系,可以相互穿插,比如实验中含有实训,实习中含有实验,其时序安排没有一个普适性的模式,只要顺应教学规律即可。实践教学功能的实现,有赖于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保障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各项软件与硬件的支撑,软件主要是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推行,硬件是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科学设置和保障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各项软件与硬件的支撑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与水平的关键。

[本文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JJ2009068]

参考文献:

1.张英彦.论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科学,2006

2.曾小彬.试论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

3.黄本笑,刘信信,邢俊瑜.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索[J].大连大学学报,2008(4)

篇(5)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129-002

数字档案馆具有馆藏资源数字化、信息组织与传输网络化、服务范围扩大化、信息资源共享化、信息检索便捷化等诸多特点。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高校建立数学档案馆势在必行。信息数字化能够使档案管理更加现代化、档案电子及信息查询更加便捷等。而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作为数字档案馆的基石,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数字档案馆的大多数服务都是建立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之上的。

所谓系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并具有特写功能的有机整体。从一般意义上讲,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控制与反馈的四个基本部分组成。在系统理论中,系统分析是指对系统性能的理解。系统最佳化是系统设计成综合的内容。系统工程即用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或优化,把传统的组织管理工作总结成技术并使之数值化。用系统工程来分析系统问题是比较科学的,利用系统工程这门学科的概念和原则,来进行人事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是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河北金融学院学生综合信息档案管理系统开发,对学生端口的服务进行了增加,学生不仅可以方便的查看自己的成绩单,还可以打印出自己的成绩单,也可以直接查看自己的档案信息。对于管理员而言,实现了批量导入的功能,方便管理员管理。

一、河北金融学院学生档案系统可行性分析

河北金融学院学生综合信息档案管理系统采用的环境是MySQL,MyEclipse和tomcat6.0,需要的技术是JAVA,JSP,SSH开源框架的开发。JSP对于在Web应用中集成JavaBean组件提供了完善的支持,SSH开源框架,分为action层,Dao层,pojo层和service层,他们各个层控制和执行属于自己范围内的功能,彼此之间互相调用。本系统的页面是JSP页面,只有在登陆的时候用到了静态页面的特效。同时作为一个开发人员,需要熟悉JDK和JRE的路径配置。由此可见,该系统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系统的开发基于本人对程序开发以及学生的实践学习而来,无需资金投入,并且系统开发过程投入的成本不高,因此经济上是可行的。

二、河北金融学院学生档案系统功能设计

通过对目标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做出了河北金融学院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规划,这是全面开发系统的重要基础。在对河北金融学院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分析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出河北金融学院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规划。

1.院系管理模块

院系管理模块包括了院系的浏览,可看见院和系的浏览。院系的添加,在添加的时候对其进行了一下限制,就是所添加的系必须从属于已经存在的院,在添加系的时候不可以手动输入院的名字。院校的添加,就是单纯的增加一个新的院。

2.学生信息管理模块

此模块的信息并非是学生信息的全部,其和学生的信息放在一起才是学生信息的全部。在这个部分实现了图片和论文的上传,而且还可以对上传的论文进行下载。实现的时候,强制了上传的论文的格式为“.zip”的形式。这个模块的信息显示的时候,不是单一从数据库中一个表调出来,而是分为几个表一起调出来,其满足的条件就是所调的表中的studentID和im_student_info表中的fid一致。

3.课程管理模块

这个模块的信息是针对课程而言,对所开的课程进行了一个大体的浏览,为了方便显示学生的英文成绩单,在新添课程的时候,要求输入该课程的英文名字。同时可以实现对课程的查询,其中部分查询是模糊查询。

4.成绩管理模块

此模块单纯的就是为了管理学生的成绩。其中管理员模块实现了密码的修改,数据的批量导入。而且为了方便,把每页显示的信息显示数设置成一个固定的数值,存放在util下。

三、河北金融学院学生档案综合系统的实现

1.数据批量导入

在batch.jsp的页面对其上传的页面进行的编辑,同时调用

s:form action="uploadExcel.action",当点击上传时,BatchAction.java类控制上传:

"application/vnd.ms-excel"是控制上传的数据必须为excel表格。

InputStream in=new FileInputStream(upfile); String uploadPath=ServletActionContext.getRequest().getRealPath(UPLOADDIR);

String fileNewName=new Date().getTime()+"_"+this.getUpfileFileName();

File uploadFile = new File(uploadPath, fileNewName);

OutputStream out = new FileOutputStream(uploadFile);

然后执行读文件,读文件的时候是一条循环的语句,然而令循环的语句中的i从1开始,因为excel表格中第一行是属性。把数据读进来后先对其进行数据类型的转化,即实体化,然后把数据封装成对象。同时注意了在转化数据类型时,注意double和string的区别,而时间一般为data。在把数据封装成对象时,和其在service层对应的类是相关联的,注意大小写的问题。最后保存在数据库中。

2.课程查询服务

这是一个模糊的查询,令选择框为其赋的值为selectvalue。当你没有选择查询的条件时,selectField的值为0,当你对其赋值后。并在value中给予其值。点击查询后,就会让dao层的数据库进行查询。if("3".equals(selectField.trim())){

hql += (" where imc.chiName like '%"+selectValue.trim()+"%'");

}

这里的3代表着课程的中文名称,因为是模糊查询。所以用like进行查询。

最后通过service层的classservice.java中的getAllCount,返回其查询的值。

资助信息:保定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11ZC001)。

参考文献

篇(6)

专科学生比同龄学生更早毕业,更早进入职场,也更清楚现状对于在职人员的要求,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自身的知识储备、技能水平、职业取向与岗位需求,传统的大学教育中,是完全没有这些内容的教育。

其次,国内部分大学部分专业是完全和现实生活脱节的,专业不能对口,自己的就业压力就会更明显,在职硕士教育是针对市场需求对于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的相关专业的人才,在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自己拿到硕士学位证书。

注册信贷分析师CCRA在职硕士正在招生

CCRA证书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人民银行直属机构--中国金融培训中心引进,美国国际金融专业人士协会(ISOFP)推出的国际金融资格证书。对外经贸大学是国内最早设立金融类专业的高校之一。金融学专业具有六十年科研教学历史,实战经验丰富,是对外经贸大学的优势学科。

篇(7)

 

一、我国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金融学科建设发展非常迅速,主要表现为全国经济类院校和非经济类院校都开始扩张金融学生源。但在“数量”迅速扩张的同时,“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对照西方国家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水平以及21世纪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要求来看,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金融学高等教育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金融学高等教育中的专业划分过细,重复现象较为严重。简单的细化与分割容易使学生形成单纯的专业意识和狭窄的知识结构,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模式,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问题不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区域的问题,也不再是某个部门或某个领域的问题,专业设置过细、过专、过窄,既不符合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课程体系尽管日趋完善,但至今仍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在欧美,资产定价、公司金融以及新近兴起的市场微观结构是金融学研究的主体,而国内多数高校仍以“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 为基调,这两个领域在国外均属于经济学的范畴。这一差异使得我国的金融学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还是以宏观金融为主,微观金融领域的前导课程和基础课程还相对薄弱,这无法适应当前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业所出现的日益衍生化和日益工程化的发展趋势。尽管一些条件较好的高校已开始引进美国的原版金融学教材,力图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更新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但要真正有一个根本性、全面性、本土化的变革,则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国际金融学科面临的新变化 

近十多年来,国际金融学科在国内外发展很快,国际金融教科书也出版了很多,其中许多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从掌握的资料来看,以下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金融学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1、金融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 

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就其从单一国家的角度来讲,就是其国内的金融日趋自由化和市场化。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问题的核心就主要是资本账户的开放。如何开放资本账户?如何在资本账户开放中趋利避害?由于其涉及到汇率制度安排、货币兑换、国际收支调节、资本流动的管制与放松和国际储备管理等这样一些国际金融学最基本和最本质的问题,因而也成为国际金融学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 

2、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目标的冲突与调节 

内部均衡目标有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等基本目标和产业结构合理、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等衍生目标,外部均衡除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基本目标之外,还有贸易收支平衡、资本流动平稳、对外金融稳定、贸易条件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升级贸易部门经济效益提高、对外贸易和外资流入的地区、行业、部门分布合理等派生要求。而在内外均衡目标的追求中,不仅本身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而且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外因素的牵制和影响。所以,内外均衡目标的冲突与调节成为各国在开放经济下在宏观经济与金融调控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3、与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相伴生的区域化金融、货币合作的重要性、迫切性日益凸现,各种战略规划和构想、各种组织形式和实践活动不断涌现,从而使其成为国际金融研究的又一重点和热点。 

4、以跨国公司、跨国银行为主体的国际融资、国际投资、国际资本运营和风险管理活动,无论是其规模还是影响,都越来越大,从而使跨国微观国际金融日趋成为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内容。 

三、国际金融学的新变化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面对国际金融学的这些新发展, 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如下几点: 

1、加强对基本理论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在理论的逐步展开中深刻理解国际金融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只对西方国际金融理论作简单的介绍和批判、将国际金融理论与基本知识和实务合一的做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需要。我们应当加强对反映了市场经济普遍规律的经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加强对数学等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的运用,并将这一学科的发展方向尽可能地体现在教学中,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关注国际金融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一般途径,对于国际金融来说,这一原则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一方面全球范围内国际金融活动极为活跃,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我国开放程度的加深使外部均衡问题日益突出、内外均衡的冲突越来越引起注意,而这一问题的表现及其解决在我国总的来说还处于萌芽阶段,急需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新的改革。 

3、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组织活动中,要避免学生由于缺乏对基本理论的完整接受和理解而导致的死记硬背和一知半解的学习方法,应该将基本理论讲得尽可能的清楚透彻,并多用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在课后习题练习与考试或考查中体现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我国国际金融学科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思路 

1、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目标改革 

通过个人的教学经验以及与其他学者的交流,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对国际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 

(1)横向目标。本文将横向目标确定为专门培养以下三类金融人才: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目的在于培养以深厚的金融理论基础、扎实的科研方法、较为突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经济学科学研究的先进人才,此类人才有益于我国金融学科的理论发展能够跟上国际的发展步伐,并能在国际金融的实践中取得丰硕的成果;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则主要就是与金融实务相结合,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国际接轨。在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又可继续分为综合管理型人才、职能管理型人才、外向型人才等各种实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则包含了“经济学+管理学”复合型人才,和“经济学+其他学科”复合型人才。 

(2)纵向目标。横向目标确定以后,还必须对纵向的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做好一个系统的分类:对于专科生而言,专门塑造具有必备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国际金融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对于本科生,则必须塑造理论扎实、综合素质高、熟悉国际金融实务,并具有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能够具有创业能力的高等经济管理人才。对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必然将他们塑造成具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力并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高级经济学管理人才。一般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型研究人才,具有较高的科研创新水平;一部分则是管理型人才,突出的优势则是熟悉国际上的各种金融实务,能够在国际贸易之中独立承担交流能力,具有很强的经营管理创新能力。 

2、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 

根据国际金融学科的新发展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应当把上述的内容尽可能纳入教学内容之中。要改革好国际金融学科的教学内容,必须选择好教材,目前在国内一些高校内所选用的教材的内容较为陈旧,权威性明显不足,还可能存在一些错误;有的教材内容缺乏更新,与现今发展迅速的国际金融实务衔接不上,误使学生的认识有点滞后,不利于我国国际金融行业水平的提高。有的教材只是一味的学习西方的金融理论,缺乏与我国国情的密切结合,让学生学习之后无法运用到实际的操作当中去。因此,本着以上的问题,在选择国际金融系列教材上,应当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熟和规范的教材体系,另外,由于国际金融形势不断变化,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也是层出不穷,决定了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更新较快,而国际金融教材从计划、编写到出版发行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使是最新的教材,出现一两年后也会滞后于实践的情况。因此,国际金融课程教师应将国际金融的教学置身于与世界金融体系接轨的国际化教学之中,密切关注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充实最新资讯,力争最大限度地保持教材、课程、教学的时效性。 

3、教学方式与时俱进 

国际金融课程作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涉及当今国际金融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基本操作,内容跨度很大,这一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必须多样化。 

首先,理论联合实际,推陈出新,新旧结合。国际金融课程具有抽象性、专有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征,要求教师对于教学方式要启发诱导、推陈出新,针对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理论性和实务性为一体的特征,应从当前的国际金融领域的具体实例入手,寻找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以鲜明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在教学方法上,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转变。 

其次,研究性教学必不可少。研究性教学是相对于应用性教学而言的教学形式,旨在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国际金融课程由于其自身的专业知识特征,很显然比许多其他学科,包括经济学的一些基础性课程更具有广阔性和适用性。 

最后,借助现代多媒体实现双语教学,加强与国际接轨。作为信息革命的产物,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使现代直观教学法可以通过图文并茂、声形并兼的方式来介绍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况,可以更及时、更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国际金融领域的新动态,增加了授课的生动性、直观性,加大了授课的信息量。双语教学作为新兴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更近距离和直观地了解国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4、考核方式多元化 

为培养合格的适合未来金融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需要从多角度考查学生能力。除了从教学目标、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外,改革和丰富考核方式也是实现新形势下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在总体教学目标确定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当前的新形势,就国际金融教学确立多样化的合理考核模式,包括围绕课程内容中所涉及的国际金融热点问题,结合我国对外开放的实际,有计划地安排课后查阅资料、组织学生讨论、再撰写相关的探讨性论文;将考试方式分成实务考试和理论考试,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模拟实务操作,帮助学生把第一课堂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各类课外学习和学术科研活动,这些安排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1]王爱俭.关于优化国际金融学科体系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1) 

[2]王晓军.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理论探讨,2008 

[3]王群琳.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5,9 

[4]张建友.国际金融学科的发展与国际金融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调整[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48-0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对经济类人才需求与日俱增。高职高专学校紧跟时展步伐将金融学作为基础课程之一纳入财经类学生学习的范畴。金融学教学改革以适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为前提,以加强与其他各类学科联系为目标,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重点,在打破以往教学模式的束缚下,不断创新理念,为培养高素质、高专业技能的财经类人才而奋斗。但到目前为止,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的金融教学仍十分的落后,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如何尽快提高改革步伐就显得尤为关键了。笔者在总结自己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下研究讨论,以便同仁相互借鉴。

1.现阶段高职高专金融学教学特点

⑴金融学作为现阶段一个热门专业,其学科涉猎范围十分广泛,与众多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使金融学具有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则是目前金融学教学改革的一大重点。

⑵在如今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是,金融信息的传播占据了信息的主要部分,当很多学生从媒体、杂志等看到有关金融方面的信息时,基于不懂的原因,就想进一步加深了解,由此可见,为何金融学已发展成为一大热门学科。

2.进行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⑴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在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形成的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这种模式会造成学生思维定式,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学生的这种学习习惯、学习情趣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由此可鉴,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趋势。

⑵在传统金融教学中,常常以研究宏观经济模式为重点,而忽视对微观经济的研究,但在脱离微观经济的基础上研究宏观经济未免会显得十分泛泛,缺乏实际的支撑。

⑶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的金融学教师大多实践能力不强,对金融信息的获取不及时,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教学内容过于落后,陈旧,不能让学生掌握最新的金融动态。另一方面,学校过于注重理论课程的讲授,而忽视实践课程的设置,从而造成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强,缺乏自主性。

3.如何更好地推动改革步伐

3.1改革教学内容

所谓高职高专,就是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此教学内容的改革将更加具有针对性。应该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尽最大努力培养出一批适应岗位需求的金融高素质人才。

3.2 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实行改革时要关注这一问题,创新教学方法。

⑴问题教学方法。此种方法以小组合作为主,由教师设置问题或由学生自主设置问题,然后大量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并由小组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研究成果,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⑵模拟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方法意在模拟真实的金融环境,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这种方法的运用,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教程模拟方案。例如:企业沙盘模拟实验。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然后由学生自由竞选公司职位,待确定各自职位后进行公司的运作,如何运作生产线、生产何种产品、何时注册公司开发新型产品等,都需要学生的合作讨论。这种教学方法是在课程基础上生成的一种实践课程,它在培养学生金融思维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⑶竞赛教学方法。学校应多组织一些类似学生职业规划的竞赛,设置相应的奖项。这种竞赛的举办会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也会使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得到发挥。

3.3 改革考核制度

教师不再为学生勾画考试重点,而是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总结;考试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开卷、实践考试、课堂测验、口试、提交论文等,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4.改革教学模式的建议

⑴以学生为中心,制定一种适合学生自身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提高的教学模式。例如:学校可以丰富课程的设置,开设一些公共选修课、业务素质课、实践课等,多角度、多方面地满足学生的要求,为学生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便利条件。

⑵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企业间的合作,实现双导师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的同时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实习,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专项能力。

⑶以往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宏观经济为主,因此,要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在以宏观经济学为重点课程的基础上补充微观经济学内容,让学生全面地学习经济学知识,掌握全面的经济运行模式。

⑷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建设,高职高专的大部分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很难有时间去补充自身的专业知识,不能做到及时了解经济的最新动态,从而造成知识内容陈旧,思想落后,并最终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教师队伍的培养至关重要,学校应为教师多提供一些外出学习的机会,也可以聘请一些外籍教师及金融专业人士为学生教授金融课程。为学生了解最新金融动态提供有力保障。

5.总结

随着改革的不断加快,金融经济的发展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由此高职高专的教师应时刻关注金融动态,更新金融理念,丰富金融知识,使教学模式在创新的基础上获得较快的进步,使教学模式在改革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全新金融人才。在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尽最大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质,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导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质量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篇(9)

 

一、我校金融学本科专业教育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与挑战 

21世纪的金融发展呈现出不同于以往金融阶段的新特点及新趋势,伴随着这些新特点和新趋势,银行经营的理念也必将发生新的变化,与此同时,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市场型、国际性、复合型、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在我国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我区现有金融从业人员中这类人才则更是少之又少,这将严重阻碍我区金融业的发展,同时也给担负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重任的金融高等教育带来严重挑战。面对新世纪、新经济、新金融的冲击和挑战,有必要对我校金融本科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二、我校金融学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1.金融学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定得较高,缺乏特色。 

现有的金融学本科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未能较好地考虑金融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地方实际和本校实际情况,定得较高,未能注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的同时强调金融本科生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 

2.现有的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许多问题。 

未能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且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是走“经济学院”模式还是走“商学院”模式之路;未能很好地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分层安排四年的教学计划,使层层之间能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虽也设置了许多新课,但从教学内容上看存在交叉重复现象,各课程之间的定位及逻辑关系未能恰当地处理好,等等。 

3.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上也存在许多问题。 

在教学手段上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应用较少,未能注重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模糊,与外界联系较少,等等。 

三、我校金融学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指导思想是:加强基础,精简内容,优化课程,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新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原则:(1)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扩大面向,培养复合型人才;(2)压缩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学时、减课不减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还学习主动权和自主权给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3)加强平台课程建设,立体构架课程体系,推动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建立有利于多样化人才成长的教学体系;(4)大力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强调课内、课外结合,将课外教育环节全面纳入培养计划;(5)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6)立足知识传授,注重能力培养,突出素质提升,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于一体,培养能面向未来世界、把握环境变化、适应工作转移的人才;(7)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8)注重交流技能的培养。 

四、我校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金融学教育呈现出多头并进的竞争格局,传统的金融学优势专业通过创新极力维持固有的地位,综合性的一流大学依靠学校名牌和综合资源优势抢夺高端市场,一般的综合大学和各种专科性大学遍地开花争办金融专业。对于我校金融专业而言,如何在下挤上压、前堵后追的严峻形势下找到自己的市场领域和发展空间,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根据我校金融学科的基础和金融资源的整合能力,应坚持“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的定位。因此,我校金融学科的发展要强调办学特色,以差异性竞争策略来获得领先的地位,并将其落实到课程体系设置和具体教学之中。 

结合以上专业定位,我们认为我校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金融学、经济学、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金融业务操作和公司理财及投融资运营的基本能力,以及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够在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金融管理,以及在各类工商企业从事投融资业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该培养目标中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注重素质教育和原理性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关于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 

在分析了西方国家金融学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及特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我校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应该考虑前述培养目标的界定,倾向于基础性、适应性、应用型人才,参照国外“商学院”模式金融学科的课程设置,并结合我校的实际和金融发展新趋势的需要,增加一些微观应用课程,进行课程整合,适当归并和改革专业课以优化课程结构;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增加综合性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根据这个思路,在对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分析基础上安排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安排的特点是:(1)能依托我校经、管、法等学科优势,突出金融学科发展中对财经、管理、法律及理工知识交叉、渗透的特点,便于把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金融学科理论及实践性发展要求的复合型金融人才;(2)把金融领域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既涵盖现代金融学的主要内容,又符合国家教委对金融专业的统一要求,各专业方向的学生均要学习,体现了宽口径的要求;(3)注重了微观应用性课程,减少了重复设课的现象;(4)以《货币金融学》、《金融市场学》为专业基础课,改变了传统的以《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为专业基础课的观点;(5)体现了教学内容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六、关于金融学本科专业教材的编写与选用 

教材是教学过程诸环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环节,一套规范且高质量的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载体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也是规范教学内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在对国外教材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教材的大体模式应该是:21世纪优秀的高等教育教材应是由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编写,被大多数院校采纳,能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全面系统反映现代高等教育的最新发展水平和趋势,顺应信息时代的教育方式,并便于教学的新型教材。为此我校金融学本科专业教材选择的基本程序是:(1)首选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获得一、二、三等奖的教材;(2)选择面向21世纪教育部推荐教材;(3)选择省部级优秀教材;(4)在国内没有的教材通过两个途径解决:一是选择国外翻译的教材。二是自行编写。选用原则是:选择2000年以后编写的教材;选择权威部门推荐教材。 

七、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环节之一。只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及较完备的教学手段,才能实现各门课程的设置意图及理想的教学效果,以实现我们提出的培养目标。目前,我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较单一、教学手段较落后的情况。因此提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全方位地改革与创新,增加投入,添置设备,以利于我校金融学科教学效率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提倡针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特点施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而在教学手段上要求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科学性、新颖性、系统性、综合性等特点,以适应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需要。同时应实行考试形式多样化,对有多名教师授课的课程坚持统一出题、统一阅卷、统一评分标准,以保证考核的公平性与同一性,促进总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金融学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是孤立的,它与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密切联系,还需要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篇(10)

一、新时代金融学高等教育内外环境的变化

上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现,金融环境经历了深刻的变迁,并对负责培养驾御新金融人才的金融学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现代信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飞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使整个世界开始经历一场以信息化为特征的产业革命,并对高等教育产生深刻影响:①直接导致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信息化,促使高等教育引进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文本、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表述教学内容;②要求高等教育更具开放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应适应国际化的要求;③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和整体化特征,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能力强,能把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由此,金融高等教育也必须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和竞争能力的培养。

2.新时代金融业自身取得了巨大的变化与长足的发展。金融业在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时,出现金融的高度大众化,金融与经济日益渗透,并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出现了全球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并推动了金融的国际化发展,各种金融创新应运而生;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信息处理技术在金融业的各个方面都有了集中而快速的应用,使金融业告别了传统金融时期而走向了网络金融的新时代。金融业的这些变化和发展,要求金融从业人员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既通晓国际惯例和游戏规则,又懂得金融理论与运作和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从而对金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西方各国进行金融学高等教育改革。自20世纪下半期以来,西方国家纷纷对本国金融学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改过去金融高等教育所强调的专业细分和培养专门型高级金融人才的主张,把培养基础宽厚、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适应社会能力强的人才作为金融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同时注重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国际化的建设、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体系改革的联系、加强各种学科与金融学科的交叉与结合、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中国金融学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金融学高等教育在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和世界各国金融学高等教育改革大潮冲击的双重压力下,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改革,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得到空前发展,金融学科研究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培养输送了大批金融人才。然而,无论从中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对金融学高等教育的要求来看,还是从与西方国家金融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对比来看,中国的金融学高等教育显然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金融从业人员人多才少,特别是缺乏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目前,我国的金融从业人员达数百万,但是真正熟悉现代金融业务和技能;善于从事资本运作;掌握外语、现代电子信息应用技术;懂法律;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在金融队伍中的比例却很小。严重缺乏既懂管理又懂金融、既懂金融又懂计算机、既通英语又懂金融的复合型金融人才;既能从事银行、投资、理财、保险等金融各业的企业家,又能胜任宏观金融调控与监管任务的高级金融管理人才;既熟悉我国金融运行的特点,又精通国外业务运作的国际性金融人才;能投身于金融理论和实务研究的人才。

据中华英才网的一份《金融行业人才报告》,2007年中国金融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缺口大,需求较多的典型职位包括基金经理、高级投资咨询顾问、投融资经理、金融分析师等,其总体供求情况很不平衡,需求量远远大于供应量,其比例接近9:1 。

2.金融学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得过高且层次性不强。金融学高等教育从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都定为“培养成金融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忽视了金融学科的层次性与整体性,既不利于对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金融学高等教育设置相区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又会在根本上使相当部分的毕业生难以具备充分履行职责的知识与视野,更不利于用人单位选拔适应不同层次需要的金融人才。

3.课程体系及其内容的设置交叉重复,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多数高校金融学科的课程设置往往是就金融的某一领域进行课程设置,没有对不同院校和不同层次的金融学专业进行统一规划、区别对待,导致课程体系及其内容的交叉重叠,更没有顺应经济金融环境和金融学科发展的时代潮流,及时调整金融学课程体系和内容,导致金融专业课程设置过分注重宏观理论、国内金融理论、银行理论以及对策性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问题研究、应时的或事后的研究、适应政府权威部门需要的研究、定性研究、就金融论金融的研究等等,忽视了微观金融理论、国际金融理论、资本市场理论以及基础理论性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研究、前瞻性的或事前的研究、满足企业和个人需要的研究、定量研究、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理论性课程偏多,实务性课程较少 。

4.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相对落后。我国金融学高等教育因缺少足够的投入,一些学校连进行基础教学所需的基本设备也得不到充分保障。就整个师资队伍而言,梯队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尚不尽合理,一些教师面对当前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微观化和研究方法定量化的趋势难以适应,因而尚不具备培养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这些问题在一些地方性的小型院校更加严重。

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过时。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影响,多数教师缺乏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动力,在教学方法上仍以灌输式为主,较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模拟式等教学方法,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缺少参与和主动学习的机会与积极性,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差。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没能充分运用,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致使许多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缺乏实际调研环节,学生毕业后也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适应时代的需要,努力培养金融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为了适应新时期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巨大变化,中国金融学高等教育必须进行以培养金融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系列改革。

1.明确界定金融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内涵。为顺应时代的要求,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金融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精通金融知识,具有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合理,具有收集、整理、分析、传递信息的能力,精通网络技术,掌握外语,熟悉国际法规;具有金融创新所必须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管理能力;具有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交往表达能力。

2.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明确的层次性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从过去培养单一的专门人才向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复合型人才转变;从为封闭的国内经济金融部门服务向为开放的国际经济金融部门培养人才转变;从单一的为金融机构培养人才向为政府、金融机构、公司企业、科研院校等在内的整个市场培养人才转变;从培养单一层次金融人才向培养更多的大众化人才和高质量的精英人才并重的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转变。

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以金融人才需求为导向,根据我国金融业对金融人才需求结构,遵循分工协作原则,分别确定各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于业务操作层人才的培养可以交给专科学校的高职教育以及一些地方性教学型的中小高等院校来培养;对于金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由全国性的教学科研型的本科及其以上的大型金融高等院校或专业研究机构培养,以培养具有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金融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并实现各高校之间、高校与各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参与,扬长避短、联合培养。

3.实行金融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金融课程的设计上加大资本市场理论方面的投资学、投资银行学、金融工程学、理财学;增加微观金融的信托与租赁、投资基金学、金融中介学;设立反映金融网络化方面的网络金融学、金融信息学、金融数据库;增设有利于培养能直面国际竞争,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国际经济法、国际金融市场学等等课程。同时着力于加强金融学与数学、法学、外语和网络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此外,按复合型人才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金融高等教育还应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领导管理能力的课程、产品开发能力的课程、公共服务能力的课程和交往能力的课程、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课程。

在教学内容上要强调知识体系的简约化和结构化,增加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整体性、实验性、时代性。既要保证每门学科的内容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又要注意不同课程内容的协调,使各课程的授课内容相互衔接,避免交叉重复,更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具有前瞻性的课题。

4.更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需要政府、各高等学校和教师共同完成,政府提供充足的资金、技术和鼓励或强制性政策;各高等学校在增加投入经费的基础上,改善教学条件,及时采用最新技术和设备,建设诸如证券投资、期货交易、外汇交易、金融拍卖等专业模拟操作实验室,促进金融高等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发展;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现代通讯视频技术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融入到金融学高等教育中去。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贯穿到整个金融教学活动的始终,对不同课程采取与之相应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以及与实践相结合的程度,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将讲授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指导-发现教学模式、讨论教学模式、协作式教学模式、模拟实验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有效融合,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互补、讲授与发问讨论融合的“教学互动”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加强与金融实际部门的联系。创造条件让学生到金融实际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去实习,学校应努力探索一套有效的机制以保证实习效果,从而有效地配合学校内的专业学习。

5.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结合金融学科发展方向和师资队伍现状,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构建合理的学术梯队;重视师资培训,资助、鼓励青年教师国内、国外进修或攻读学位,资助、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鼓励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加强教师选拔、业绩考核、评聘和日常管理;适当减轻教师工作压力,确保教师全力投入到金融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中。注意引进或增加其他学科和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才,特别是一流金融学科,需要加大交叉性和边缘性学科如管理学科、数理学科、工程学科、心理学科、法学等方面人才引进的力度,多方面引进人才。

参考文献:

[1]华南金融研究所.《世纪金融热点》之“金融发展与金融教育的应对策略”.广东经济出版社.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金融学专业教育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曾康霖,马骁.“中国金融教育界金融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D].1999.

[4]殷孟波.时代呼唤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J].中国教育报,2002,第3版.

上一篇: 医生职业道德论文 下一篇: 妇产科护士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