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医师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0: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主任医师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主任医师论文

篇(1)

一、学习意识

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学生,对班级、对学生的了解必须经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在各种问题和矛盾的交织中,我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了相互间的交流,学会了工作方法的创新。作为班主任应有正确的学习观,有善于捕捉学习的环境的意识。平时既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自身的修养,又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为我所用,始终抱着一种谦虚好学、诚恳待人、求实上进的学习态度,通过长期的积淀,其师德师风修养一定能达到较高的境界。

二、创新意识

班主任工作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从班级组织的建立到各种计划活动的策划都是创新的过程。但是当我们的工作开展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可能会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出现原地踏步、停止不前的状况。如果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班级工作难以形成新的局面。由此看来,作为班主任老师,在已取得的各种成绩和荣誉面前,要善于捕捉新的目标、新的热点问题,创新思维,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新环境,使我们的班集体和学生持续地充满活力。

三、超前意识

班主任在执行和落实学校的计划和任务的同时,应该打破思维框框的限制,在领会学校德育工作的精髓之后,酝酿新的工作思路,策划新的活动,意识前位、思想超前,形成班级活动内容新颖、特色鲜明、教育效果超前,让同学们在意识超前的环境中得到享受和锻炼。

四、竞争意识

学校开展班级工作的评比就是一种争当先进、互帮互学的良性竞争,是对班级工作开展的效果的一个综合评价,也是评价班主任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客观的工作环境中,需要我们班主任老师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在竞争的环境中学会调整、学会创新、学会谦让、学会合作、学会取长补短、学会纵览全局。(班主任工作 )将竞争的意识通过班级学习和活动的形式,潜移默化传递给学生,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构全他们健全的人格。

五、风险意识

炒股有风险,炒彩票有风险,班级工作的开展同样存在风险。我们在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时要承担失误的风险;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要承担安全的风险;在教育创新的班会活动中要承担教育失误的风险。如果我们的工作一切只追求平稳,怕担风险、怕担责任,我们的工作难有起色。只有树立全面的风险意识,有勇于承担责任、纠正错误的决心,我们的工作才会有生气、有活力,有创造的韵味,有失败中的思进,有成功的喜悦。在挫折与成功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健全的健康心理。

篇(2)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基本原则是,强调艺术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关注现实人生、社会和自然,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和再现,是对社会生活形象的、真实的、典型的审美认识,并利用恰当的造型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所形成的审美意象、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表现出来。现实主义主张艺术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现实本质和历史本质,真诚地表现艺术主观世界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作为流派和运动的现实主义油画艺术,是从西方产生和发展而来。在西方美术史上,主要指库尔贝、杜米埃、米勒以及巴比松风景画家的艺术创作,历史上的卡拉瓦乔、伦勃朗、维米尔、夏尔丹、列宾、谢洛夫、怀斯以及当代英国王家弗洛依德的绘画都可归为现实主义艺术。一般来说,只要真实表现和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我们都可称之为现实主义艺术。中西文化各有侧重,但中西艺术追求真善美的理想是一致的,由此,油画才有“汇中融西”表现的可能性。

在创作实践上,现实主义艺术家重视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在实践中寻找美、发现美、认识美和表现美,同时,他们不回避丑,对现实中丑恶的现象敢于正视,从而揭示生活的本质和历史的必然。现实主义艺术是从现实世界而不是从空想世界中获取它的内容和形式。wwW.133229.cOM在表现手法上,现实主义艺术一般采用写实的方法,注重细节的真实,并通过典型化的手段,揭示社会生活的真理,体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达到艺术之美。因此,现实主义艺术作品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高度统一。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真实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反映画家从社会生活实践出发对生活的认识活动。 它具有人文精神、可解读性、开放性和民族特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当前社会的新观念,要求画家的作品内涵应当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对立,对山水、花鸟的生存,以及自然生态美的维护等,都透视出当代的人文精神和风貌。可解读性是指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理想,满足当代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具有雅俗共赏的品格,要表现民生、民情、民意,要创作出能反映时代题材和社会生活,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受到大众喜爱和欢迎的作品。开放性是指吸纳一切有益的艺术营养,形成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现实主义不是封闭的,要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发展性的品格,从而使其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活力。民族特性是指我国艺术特有的“意象”体系。构成艺术作品的三个要素是客体的形和神、主体的情和意、本体的形式语言,三者处于辩证统一之中,无论侧重于哪一方面,都不应忽略其他要素,要在形神兼备的广阔天地里自由翱翔。

现实主义要以其独特的现实针对性,崇高的人文关怀、品格,审美主客体辩证统一的创作思想为准则,以现实的审美视角,赞美人生,并把劳动人民作为人文关怀的主要对象,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的特征总是要求审美主体站在群众关怀的高度对现实进行精神俯视,以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为意识典范,以忧患、崇高、悲壮为这种意识的审美形态。现实主义艺术的审美主体必须到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寻求创作灵感。作为艺术创作的经典原则,现实主义不仅承认美在于审美客体,而且充分强调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提炼、升华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决定了现实主义艺术不是只有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语言,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辩证统一,才是现实主义艺术语言、风格和个性形成的根本,“真、善、美”是现实主义艺术的最高境界。

艺术创作是画家对美的不断追求、探索、创新的过程,成功的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有其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它是日积月累的内心情感的表达,是不断探索、逐渐发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一般是用现实主义原则来要求写生。写生需要深入生活,认识生活的特征,捕捉一些细节和有关创作的素材,最重要的是运用现实主义中的真实性原则和典型化原则进行艺术创作。真实性就是要求创作素材反映现实特征,典型化则要求我们超越生活的现象,去捕捉代表生活理想的因素,把理想化的东西从生活中提炼、发掘出来。但作品内核都是由美术家按照自己的艺术特长和逻辑来构造的,是具有当代文化特征与品格的新现实主义,同时也要符合当代人对于图像的接受要求。

油画作为西方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移植到东方文化土壤中,它所吸收的是这一特定地域土壤的营养,应该诞生出带有鲜明东方地域色彩的油画艺术。带有地域浓重特色和这一地域长期形成的审美倾向和习惯的作品,才会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油画,才能赋予油画艺术鲜明的风格与个性。我国著名油画家罗工柳创作的《地道战》《哥萨克老人》《报告》等,以真实、质朴的手法再现了作品的主题内容情节,并将我国传统的写实艺术和欧洲的写实技巧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绘画创作境界。董希文的《山歌》《拉萨河边》等创作,真实而又具体,生动而又细腻,他在油画中引进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手法”,实践了他所追求的油画民族化道路的艺术风格。靳尚谊创作的《医生》《画家》和《塔吉克新娘》,既有古典油画技法的艺术语言,又有现实主义艺术的内在成分,以具体的结构代替了简单的概括,以生动细腻的描绘和逼真的写实艺术手法,充分显示出画家特有的个性审美倾向,蕴含着鲜明的东方地域特色。

从这些著名画家的艺术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作品主题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但不同的追求导致了不同的油画表现技法,使现实主义艺术作品展现出较为多样的个性风格面貌。画家对生活的熟悉和热爱造就了绘画题材的丰富性、真实性和生动性。中国艺术是意象、意境、象征、观念及符号性质的主客观结合的艺术。作为我国的写实艺术,也是这个系统中的有机构成部分,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关注社会人生的倾向,在当代油画创作中有其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现实主义是人类艺术创作的根本方法,具有永恒性和不朽性,它不仅仅是再现客观存在的真实,还要能揭示现实中民族、时代的本质精神,具有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善和美的原则,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应该是既具有美好的物质状貌,又有健康真善的内在精神实质;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现实生活的典型性。艺术家应坚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自己看到的世界,再用自己的技法描绘所看到的又经过自己思考的世界,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才是现实主义。许多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如,罗中立反映乡村农民生活的系列组画,孙为民的朴实无华、充满情趣的农村题材现实主义艺术创作,陈坚和艾轩的反映现实生活和历史题材的优秀作品等,优秀画家在总的现实主义方向上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技法,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个性和风格。同时,每个画家也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艺术观念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他们的艺术风格也有阶段性的侧重,因为艺术需要博广,也需要专深。

现实主义艺术精神,在当代既是一种艺术思想倾向,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精神,不能将其单纯归结为一种艺术样式,一种艺术语言系统,一种艺术主张,一种人文关怀精神。现实主义艺术具有面向人生的精神,有着永远的价值,它采用便于大众理解的直接写实手法,作为艺术创作中重要的方法。艺术家要研究现实,还要如实地反映现实,真实描写普通人的生活,现实主义中的“现”就是强调其当下性和时代性,而“实”则是强调其真实性,不对生活加以美化和粉饰。 用现实主义的精神和造型方法来丰富绘画艺术表现形式,扩展了中国绘画的语言内涵,使之呈现出一种与时代息息相通的审美面貌。现实主义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范畴,面对新的历史局面,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在观念与实践上有效地拓展现实主义绘画。求实、实证、人文、独立、自信和无畏精神的集合与弘扬是现实主义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最大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 《艺术发展史 》[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10)

[2]章文熙 《美术创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3)

篇(3)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的伟大时期,历史上把文艺复兴时期称作为拉开欧洲近代史序幕的开始,也被成为欧洲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分界线。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思想是人文主义,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一批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涌现。这些伟人们创作了优秀的作品让文艺复兴从此达到了一个。这些优秀的作品往往是表现人的价值和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同样发生着变化,人的价值也被强调到了政治和经济中。人文主义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即使人文主义是一大闪光思想,但是在看待人文主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全面的看待,要看到人文主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过度的强调人的能动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人文主义里面的个体精神就是我们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

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存在的社会背景和产生的原因

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大家都以为产生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就是历史上的十四到十七世纪。其实在欧洲十三世纪,末期已经开始有了个体精神的出现,只是当时的欧洲在封建制度和教皇宗教思想的统治下,个体精神不能明显的体现出来,否则可能因为违背封建制度或者宗教思想而受到处置。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开始,而且文艺复兴又是打着人文主义的旗号这就为人文主义中的个体思想埋下了种子。文艺复兴时期封建制服和宗教压迫已经开始动摇,人文主义的个体思想随着政策的放松和时代变迁开始不断膨胀,当时许多艺术家和文学家开始在作品中表现个体精神。

人文主义中的个体精神为什么能在文艺复兴时期快速膨胀是有一定原因的。欧洲在十四世纪之前一直受到封建制度和宗教制度的双重压迫,那里的人们受着更加沉重的负担和剥削,那个时候的欧洲压迫要比中国的压迫残暴的多。中国也存在着宗教的影响,但是那个封建制度占主导地位,而且中国信封的是佛教传承的是真善美不干涉政事。但是欧洲十四世纪之前是封建制度和宗教相融合,那时候更加强调教皇的权威和神的能动性,生活在欧洲的人民思想受到神思想的控制,在那种压迫下人们对于神思想的反抗更加的强烈,更加痛恨宗教的控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提出一下子解放了欧洲人民的思想,人文主义中的个体精神不断膨胀、不断强化最后个体精神成为人文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人文主义中个体精神的不断膨胀和过度发展与之前人们长期受到宗封建制度和宗教制度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对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作的影响

欧洲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百家争鸣有着异曲同工之效,但是中国的百家争鸣大多都是思想上的升华,在艺术作品中体现的非常少。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表达的思想,艺术家和思想家们都通过具体的作品表现出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都是体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其中不乏个体精神的体现。薄伽丘的《十日谈》里面人文主义体现的非常到位,但是里面过度强调了人的能动作用使个体精神也有较为显著的体现出来。米开朗琪罗雕著的塑像《大卫》表现的是一欧洲青少年对于力量和美的体现其中同样包含了个体精神的体现。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个体精神也不是只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对于那个时期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丰富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文主义强调的是人的能动性,反抗的是封建思想的愚昧和宗教思想的神制造一切的思想。人文主义刺激了大批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更多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打破封建和神的束缚开始了自己个性的创作。人文主义个体精神支配着这些伟大的创作者开始自由发挥自己的精神和创作灵感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因为个体精神的支配,这些伟人们不互相借鉴和学习,但是他们凭借自己才能和技术创作出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作品。虽然个体精神对于人文主义来说有点过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有了一定的影响和积极作品。

三、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在欧洲发展史上的负面影响

人文主义个体精神过度发展和膨胀已经严重失去了人文主义的真正含有。好多人们开始歪曲的理解人文主义个体精神,人文主义里面对于人的关怀思想也被扭曲。人文主义个体精神被过度的强调人的权利和地位,欧洲的各个阶层开始享受人文主义带来的福利。从统治者到下层的人民开始主张及时享乐主义,人们开始变得享受和浪费,统治阶级开始出现了奢靡和腐败的生活作风,对于欧洲原始资本的积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定程度阻碍了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步伐。

四、人文主义个体精神给拉丁美洲和亚洲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欧洲文艺复兴给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注入了伟大的思想力量,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来说是苦难史的开始。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在欧洲的发展各个阶层都开始享受生活,欧洲本土的资源和资本无法满足这些提倡个体精神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欧洲的部分国家包括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开始了残暴的海盗行为和殖民主义。他们向富饶的拉丁美洲和亚洲开始疯狂的掠夺和殖民主义的实施。人文主义个体精神间接造成了欧洲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殖民统治和残酷掠夺。人文主义个体精神也推动了亚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崩溃。

篇(4)

在拍摄之前,我们和影楼的经理有过一次简短的交流。在交谈中,我了解到,她做此次宣传的主要意图是想充分展示他们的婚纱,因为在济南一家影楼有她这么多漂亮婚纱的并不多。我想,这样只能采用模特,如果采用传统的模特展示,我在一旁介绍解说的形式,未免有些太落俗套,无法在短时间内给观众留下较深的印象。因此,我打算自己穿上婚纱展示。同时,为避免尴尬,也为使节目更加流畅,我将平铺直入的介绍改为以“梦”的形式讲述。

【主持人在演播室】女孩子天生爱做梦,有一天啊,我就梦见自己──做了新娘。

【主持人在婚纱影楼穿着各式各样的婚纱,或走或停,或化妆或拍照】来到了一个大大的婚纱影楼,里面的婚纱多的呀,数也数不清。一个留着短头发的小姑娘,给我化了一个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妆,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新娘,站在舞台上转啊转啊,幸福极了。忽然啊间人们都走光了,我一人找来找去,暗自神伤。(主持人抬头看见了镜子中的自己)唉?镜子中的这个女孩是谁啊,漂亮极了,怎么我动她也动,我笑她也笑呢?噢,原来是自己变了个模样!没一会儿,我又变了个样子,成了一个无比高贵的小姐,在影楼里独自徘徊,孤芳自赏。哇,快看!喜从天降了(主持人从空中接下两个影集揽在怀中)!为了迎接2000年,他们的“千禧纪念套”是两个内容不同的大小相册和超大娘家册,真是给了我太多的惊喜!

【主持人在演播室】哈哈,虽然这只是一个梦,但是我是却记住了那家婚纱影楼的名字,它呢,就叫做“薇薇新娘”(在纸上飞速写下“薇薇”2字,定格)。

篇(5)

一、广播电台支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一)深厚的知识底蕴

渊博的知识是主持人应有的修养。主持人应该是博学多才的有识之士,这样才能面对观众侃侃而谈。渊博的知识来自工作中的积累,也来自平时勤奋的学习采集。主持人的工作常常面对观众访问事件的当事人和有关人士,要对时事做评述。他们的采访活动能力,提出问题的深度,对问题的分析见解力,都一览无余的呈现出来。渊博的知识和文化修养,使主持人能在镜头前神态自若的采访播讲,作深刻有见地的分析,从而另人佩服。主持人虽各有不同的形象、性格和气质,但在博学多才的素质上应该是相同的。

(二)主持人应具备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是语言要通顺流畅,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主持人要口齿伶俐,表达清楚,尤其较长篇幅的串场词更要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才能让观众有信服之感。在此基础上,还要具备严密清晰的逻辑思维。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刻意培养出自己缜密的逻辑思维,使脑中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以利于更好地表达,更好地与观众沟通与交流。

在语言表达上,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富有感染力。根据当时氛围下的语言表达需要,可以适当运用夸张、含蓄等语言表达方式,同时还要注意掌握一些语言表达上的技能,如分寸、节奏、语气、重音、停连等等,只有做到了这些,主持人才能对语言驾驭自如,使语言表达富有自己的特色。

(三)主持人应具备一定的临场应变和即兴发挥能力

遇到了突如其来的情况时,在客观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大脑思维处于高度运动和思考状态,从而做出迅速快捷的反应,能够进一步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使变故巧妙地朝好的方向转化的能力。因此,主持人不仅要避免自己言语表达上的不当,更要做到处变不惊,要积极活跃思维,培养自己快速反映的能力,只有这样,主持起来才能做到从容镇定、挥洒自如。

二、主持人提问艺术的有效性分析

在电视或广播这种视听效果很强的媒介中,决定一期谈话节目是否成功的根本因素就是访谈提问是不是很准确。但是主持人需要很长时间积累才能让提问具备艺术性和精确性,不同的节目方式,主题和风格,也有不同的提问技巧。

(一)精心设计首句采访语

提问不是表演或者作秀,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倾听的质量,印证某些实时性信息或者获得更多的事实性信息而不是质疑。所以想要被访者给出一个你想要的或是受众期待的答案,就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和技巧。

节目主持人提问的第一句话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采访会不会很好的继续下去。第一句话应该比较具体,不要提很大的问题,尽量避免提有怎样的想法这种开放问题。从信息传播接受者感兴趣的内容出发,引导开来,可以持续进行。

(二)直奔主题进入提问

直奔主题式的提问最适合消息类新闻,节目主持人对此类提问要具体、明确,既节省时间,又简单明了,让受众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最准确、最真实的信息。像《焦点访谈》、《新闻周刊》等极具社会性的节目,在访谈时就不必绕弯子,直接提出问题即可。这样让观众直接了解到具体的信息,满足观众对信息的需求。

(三)寓问于谈,讲究策略

大量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访问者要尽量采取聊天心、讨论的方式,用求教式、商量式、探讨式的语气同对方交谈,而不要搞那种“答题”、“审问”的方式,特别是比较深入的采访提问,更应该像生活中的交谈,自然得体。让对方在不知不觉的闲谈中就回答了问题,这便是寓问于谈。寓问于谈主要是采取潜问法,让对方“意会”到应该谈些什么,再加上巧妙的引导,使采访提问不至于漫无边际,而是沿着某一个方向发展下去,有时候再机敏地抓住某个有意义的话题,因势利导的“点拨”一下对方,就能把提问引向深入,带进。可以说,寓问于谈是双方达到心灵沟通的一个体现,是双方高层次的感情交流和知识的互换,也是提问中的最佳境界。以上这些方面是建立在平日知识的准备和基础之上的,这种要求如同播音理论里的“广义备稿”那样,只有上下吃透,正反摸清,才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从而为整个节目锦上添花。

篇(6)

十五,十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以后,发生了席卷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打破了天主教会封建神学在文化领域的一统地位,重新恢复了古希腊的人文主义传统,把人从神学枷锁中解放出来,实现了人性的解放。人们开始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称为“人的发现”。文艺复兴和随后的兴起的启蒙运动汇集成了一股统一的思潮,康德哲学就是在这股潮流中形成的,他充分发挥了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觉醒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思想,将这种主体性融入人的认识领域和道德实践领域之中。使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得到了彻底的升华。

一、人为自然立法

在认识论领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康德强调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他认为以前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所以造成僵持不下的二律背反,就是因为各自的片面性,只有重新对人类理性做一番考察,从人的本身去寻找认识的客观普遍性依据,才不至于陷入唯理派的独断论和经验派的怀疑论泥潭。康德在对人类理性进行考察时,将人的主体性置于首要地位,把传统认识论中认识应符合对象的关系颠倒过来,确立了“对象必须与认识符合”的根本原则,实现了近代以来认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

康德的主体能动性思想是借助他的“先天综合判断”命题来发挥的。“先天综合判断”是康德的一个重大发现,康德认为,人类的知识应该是先天的,即独立于经验的,具有严格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同时也应该是综合的,即这类判断应该能增加或扩充我们已有的知识,知识即不是来自感觉经验,也不是普遍必然于理性之中,而是先天的认识能力(形式)去整理后天的感性经验,形成先天综合判断,是杂多的感性的感性材料变为普遍性的必然性的科学知识。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的核心思想就是主体先验的具有一套用于综合整理来自感觉经验的能力。唯有理智运用先验范畴将来自直观的感觉材料加以规定和改造,能形成知识。知识就是主体能动作用的产物,换句话说,就是人创造了现象界。这就是人为“自然立法”。

康德在认识领域高扬了人对自然的主体性,“人为自然立法”的根据就在于人的先验的自我意识,没有认识主体及其先天的认识能力,也就没有客观的知识,认知者的理性构成了认识活动的必要条件,没有思维的主体,就没有思维的活动,也就没有知识的对象。因此,他认为必须按照理性的计划进行科学研究,不能让自然牵着鼻子走,否则就不能形成任何客观普遍性知识,数学与物理学的成功,哲学的困境原因都在于此。康德从先验认识原理方面突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主体性,这就是人文主义的一个纵深的发展。

二、人为自身立法

康德通过“人为自然立法”在认识论领域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但康德认为,人的主体性主要不只是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性,而是作为实践主体即道德主体的能动性表现出来。在道德领域,康德提出了“认为自身立法”的命题,即道德的立法者不是上帝,也不是异己的统治力量,而是我们自己,我们之所以服从道德法则,并非为了上帝,而仅是为了我们自己,在康德以前从来没人敢把人类彰举到如此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程度。康德认为只有道德的主体才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境界,这是因为在自然界,人为自然颁布法律,从而显示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但人在为自然立法的同时又“内在于自然 ”,即人作为现象界的一部分,不得不受自然因果律的支配,因而人的主体能动性收到了极大的限制。而在实践领域,人为自身立法,即遵循意志的自律原则,人在道德上可以不受万物和自己的摆布,而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来思想和行动,达到理性自身的自由。康德认为,人的主体性的最高点就是道德实践理性的自由意志。

康德所讲的“自由意志”就是让主体自己决定自己的思想动机,自己造就自己的道德要求,每个人根据自己心中的善良意志来安排自己的道德实践。这就说明了一个中心问题――自由,自由就是理性给自己立法。人之所以为人,关键问题就是自由意志,自律就是自由的直接表现,这也充分体现了他的批判哲学中的人的主体自由特征。在他那里,人的自由使人超越了现象界的必然性而进入本体世界,而这种自由不是任意的,而是自律,即意志为自己颁布道德律,并把它作为绝对命令加以执行。这样,自由的概念既强调人的意志的能动性和自我强制的主动性,就是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工具,因为每个人都把别人当作目的,而不是把别人当作工具,那么每个人都是主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人与人之间也就有了平等。康德通过“人为自身立法”的思想鲜明地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深处的人文主义关怀,就是对于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以及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的渴望。

篇(7)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30-01

一般说来,组组通过招聘广告、网络招聘信息、媒体广告、人才服务机构、推荐等等途径,通过筛选求职简历、笔试和面试等方式进行招聘活动。伴随经济科技的进步,招聘途径变得越来越丰富,招聘技术性也越发易于传达招聘目的。各企事业单位纷纷革新招聘方法,小组面试、压力面试、人格评估、笔迹测试,众多招数让人眼花缭乱。组织现实招聘活动中,还有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会限制组织的持续发展。

一、组织招聘往往缺少了一定程度的规划性

在招聘开始之前,组织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招聘方案。实际情况是,在组织缺乏人员的情况下,通过媒体广告、查询和筛选求职简历、面试,来录用人员,移交给需要人员的部门,整个招聘完成。人力资源这个部门,只是作了一个简单中介角色:需要人员的部门报来需求,人力资源部门在相关媒体等招聘广告。事实上,用人部门难以准确传达空缺岗位的需求,人力资源部门也难以真正了解空缺岗位的重要性,双方不能很好沟通,使组织招聘陷入不合理。

二、组织招聘缺乏针对性

招聘在充分了解需求的前提下,要根据需求,制定合适的标准,才能保证招聘的成功。组织常常公开刊出“本地户口”、“男士优先”、“身高175以上”等需求标准,而里面有许多与工作岗位的要求无关。只是以户口、性别、身高等等来要求应聘人员就缺乏招聘的针对性,往往错失招聘机会,错过了那些有突出业绩和能力的人才。组织要从需求实际出发,不拘一格选人才,才能减少人才的流失。

三、组织招聘人员专业性不强

许多组织的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对求职者的录用与否不是通过各种考核,只是通过第一印象,有一定的随意性,管理层也没有作出正确的选择,客观性、公平性不足。

四、组织招聘方法局限于常用的几种,缺乏特别的针对性

现在招聘途径很丰富,常常使用的包括:各种媒体广告,到现场招聘、人力资源市场、员工推荐、自荐、猎头机构。目前,大多数的组织还在使用参加招聘会的方式,去人力资源市场招聘、员工推荐等一些方式来招聘,方式过于少,没有充分利用现在的不同途径。这样招聘来的普通工人和管理人员等难于融入组织的工作,不能为组织带来生机,无益于组织的持续发展。

五、对应聘人员的筛选,没有相适应的标准,往往过于草率

由于现在的人才市场,往往供过于求。这样,招聘的人员在招聘的初始阶段,往往轻易地就进行了第一次的筛选。一般来说,这次筛选的是应聘简历,而简历不能全面反映求职者的工作胜任能力;应聘简历真实性无法全面考证,不能达到招聘目的。

六、完善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的思考

(一)建立基于组织战略和组织文化的人力资源招聘理念

在招聘开始之前,组织首先应该根据组织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并结合空缺职位的工作性质和内容,确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形成招聘计划。这一过程,实质是在制定一个人员补充的政策,落脚点是在组织的中长期的发展中,可以及时地、有效地将组织所需的人员补充到可能产生空缺的那些职位上去,未雨绸缪。组织在实施人力资源招聘时要强调组织的总的战略,从长远出发考虑。人力资源要以组织的战略为出发点,运用组织文化将确保招聘的成果,还能降低人员的流失。只有从战略出发,才能避免招聘上的浪费。

(二)组建一支称职的招聘团队

组建一支称职的招聘团队是组织管理层最重要的一项决策。组织要树立招聘活动是组织的“窗口展示”,选择素质高、形象佳的员工来做人力资源招聘工作,并不断培养他们,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提高他们对人自身的了解,对人格特质的把握和合理运用,以及对空缺职位的工作性质的充分的正确的领会,这会直接影响能否选择到那些更能胜任工作的人选,及其任职后的工作成效和业绩。提高招聘团队对组织价值取向和组织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度,提高他们对组织的责任心。还要,使招聘团队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甄辩能力有所提高,在知识面和专业技术能力上也要扩展和提升。应该选择那些对组织战略和文化高度谙熟并认可的、能注意维护组织形象的、对信息有相当感受力和剖析能力的、客观公正的员工去进行招聘。

(三)采用多种方式对应聘人员进行筛选

不仅仅从求职简历上做筛选,还要采取多种测试甄选,如智力测试和特殊认知能力测试等;进行有效的面试,而不仅仅是面谈,有条件可以现场操作一些组织中运用的工具,如电脑等。科学的甄选对于组织来说意义重大,如同高质量的产品要用优质的材料一样,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同样要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应聘人员的甄选就是为确保组织发展拥有优质的人力资源,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采取多方式、切合实际的筛选方式。

(四)在招聘活动中,多远用一些主动的方式和方法

要招聘到合适的人员,主动方式和方法,总是抢得先机,招聘成功率大幅提高。首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组织的宣传,树立组织形象,形成宣传优势,吸引优秀的应聘者。特别是对应届毕业生,更要主动,不妨多走进校门,组织招聘活动,还可以建立实习基地和实践基地,让学生多了解组织。这样在正式招聘时,毕业生就对组织有更多的了解,而提高了招聘的成功率,也提高了企业的形象。

作者单位:营口市老边区人才中心

参考文献:

篇(8)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既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层集体。只有把一个班的学生很好地组织起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才能使这个班的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而班主任就是为建立、巩固和发展班集体而设立的专职教师,学校的经常性德育工作和制定的德育目标,主要是通过班主任进行和落实的,因此,班主任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发挥好这个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每位班主任应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一、师表意识

班主任居于师生关系的主导方面,班主任工作是一种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因此,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无不带有影响性和教育性。人们常说班主任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班主任的影子,充分表明了班主任的师表作用。班主任应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以美好的师德和人格力量教育影响学生,将道德说教用自身的行为示范给学生,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身教与言教相互渗透,这样才能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首先应该是学者形象,感到可敬。一个班主任博学多才,就自然为学生所敬佩和信服,也为自己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的优势。班主任应是长者的形象,让学生感到可亲。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班主任应像长者一样,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来关心、体贴和爱护。平等是爱的基础,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切不可厚此薄彼,特别不能歧视后进生,相反要给他们更多友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这是每位班主任熟知的道理。站在讲台上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是以自己人格作为手段从事教育的,我们应当是一个大写的人,是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是照射在教室里的一束灿烂阳光。班主任还应是朋友形象,让学生感到可信。班主任要学会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尽量多参加学生的一些活动,从而消除学生对班主任的戒备心理,更好地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班主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班主任工作就会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和配合,使班主任工作做得更好。

二、管理和服务意识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设计师,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一个班级的整体面貌如何是衡量班主任工作水平高低和成绩大小的主要标志。班主任怎样把一个松散的班群体发展为班集体,有一个组织、培养和提高的过程,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建立班集体不仅是班级授课制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可通过集体教育集体,集体教育个人。这是因为,班集体是教育的对象,它一经形成,便又成为教育的主体,有着巨大的教育力量。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不仅能向集体提出奋斗目标,有健全的组织和领导核心,有严格的组织和很强的集体舆论,还有融洽的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和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这样必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积极影响和熏陶,对他们的言行产生同化力和约束力,所以,良好的班集体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紧密配合班主任工作,积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民主,倾听学生对班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要避免“一言堂”和“长”作风,确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要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班干部管理的动性和班级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教育班干部要有奉献精神,树立服务意识,从而形成正确的管理意识

三、协调意识

在班级管理中,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也是班主任的职责之一。班主任是连接学校各方面关系的梁和纽带,教育成果也具有集体性的特点,因此,班主任要善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促进形成教育的力,给班级管理和学生成长创造一个宽松、健康和谐的环境,这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处理好班主任学生的关系。如果一个班级有40名学生,则班主任与同学的关系应该是40+1的关系,而不是40∶1关系,班主任应将自己置身在班集体之中,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相处,经常找学生谈心,增与学生的沟通。二是处理好班干部与学生的关系。教给班干部管理的方法,教育班干部树立为同学务的公仆意识,在同学中起表率作用,主动热情地关心帮助同学。三是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教育生以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体贴人的态度来培育友谊,敢于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互相了解的基上相互理解,使班内保持一种友爱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风气。四是协调好本班学生与各科任课老师关系。班主任一方面要经常主动征求科任老师对班级管理的意见,虚心听取他们对班级情况的反映,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配合;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尊重科任老师,指导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对教中的意见和建议,班主任应通过分析,将合理意见通过合理方式反馈给有关科任老师,并积极协助任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而不应在下面随便议论,而影响师生关系。五是协调好平行班之间的师生关系六是要协调好同学校领导及主管部门、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班级管理与学校管理目标是一致的,但果缺乏整体和全局观念,或不进行经常的必要的沟通联系,也容易产生分歧。只有与学校管理部门的体要求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才能卓有成效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四、竞争意识

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学生正确的指导思想,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参与竞争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个人素质的影响。如果班主任安于现状,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班级作就会平平淡淡。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的动力,只有互相竞争,才能使先进者不固步自封,后进者不安理得,才能形成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良好氛围,更要重视活动的过程,参与本身就是一种学习、锻的过程,即使一些活动没有取得成功,也培养了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懂得应付失败,并从挫折和败中也有所得。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挥内在潜力,但在竞争这个问题上,班任应正确地引导和把握。因为过度的强化竞争,容易削弱同学之间的互助和合作,影响同学之间的人关系,因此,教育学生除了学会竞争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合作。

五、科研和创新意识

班级教育是个丰富的、活跃的、动态的科学领域,许多教育规律尚未揭示出来。针对当前生源差实际,我们要面对新情况,探究新问题。每一位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就是进行科研的基础。德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都源于对学生的研究。我们应真学习教育理论,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发现和研究学生的需要点、闪光点和薄弱点,创造新的教育式和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充分的实际锻炼中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从而避免工作的盲性、一般化和简单化。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057-02

一、伦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定义

所谓伦理,就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伦理学即为道德的哲学。由此,新闻业也衍生出了新闻伦理学,主要是研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产生与形成匮乏的学科。新闻伦理学要解决的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带有根本性质,有关在新闻伦理中强调了人文主义关怀,在报道时尽可能减小对采访对象的伤害。这样既体现出了人文主义关怀,同时也没有减弱新闻报道的新闻性和真实性。中国是一个国,不仅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注重伦理,更在国家关系与行为中不断践行着,因而在新闻报道中我们更应该体现出伦理以及人文主义关怀的重要性。

中国的人文主义可以追溯到三代时期,周公提出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敬天爱民”等思想。待到春秋之时,孔子将其进一步发展,“仁”、“智”、“泛爱众”、“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也进一步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地位。人文主义是以理性主义为基础,和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相辅相成,它非常强调维护人性尊严,主张自由平等和自身价值的实现。纵观现在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很多都是在用噱头赢取关注度,而忽略当事人的感受。比如:《老太下葬70多天遭民政局掘坟火花》《纪录片披露16岁女模被侵犯》等,人文关怀更加缺失的便是在灾难性报道中,不管不顾伤者的情况而执意要对其进行采访。新闻报道在社会行为中起到和受众做到良性互动的功能,在新闻中不论何时人都是最高价值的体现,人的尊严应该受到最大的尊重。

二、新闻报道中缺失人文主义关怀

2013年7月27日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韩国一名男子在社交网站上预告自己要投江自杀,并于次日跳江身亡。这名男子跳江时,韩国KBS电视台拍下了其投江的全过程。记者们只顾拍摄而不去阻止该男子自杀,虽然得到了一手的新闻资料,但是却没有丝毫的人文关怀。在生命面前,难道新闻会比活着更加重要。这样单纯地为了获取新闻,同时也是我们当代社会的一种悲哀。新闻工作者首先是人,然后才是记者,也就是我们的职业道德不能高于我们的社会道德。作为媒体,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也是在向受众传达一种对生命的珍视,同时将受众的戾气渐渐将以减少。当然,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阻止一个真正想死的人,但作为媒体也绝对有能力劝说那些只为了一些小事而误入歧途的人们。

作为新闻媒体来说,拍摄这样的一个事情并没有违反法律的明文条例,但是这却明显的违背了我们的道德伦理,在不同的情境下伦理道德和记录新闻哪个更重要,我们是可以判断出来的。新闻工作者在伦理道德之下应该更多的承担社会责任,将人文主义关怀渗透在报道之中,新闻如果缺失了人性,那么对受众也会起到同样相反的作用。最应该受到关注的是人本身,而不是所谓的新闻。

2013年沸沸扬扬的“袁厉害”非法收养孤儿和弃婴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新闻报道中人文主义关怀的缺失。2013年1月3日,河南兰考县一收养孤儿和弃婴的私人场所发生火灾,起火地点为“袁厉害”的家,多名儿童在火灾中伤亡。“袁厉害”20多年来,一共陆续收养了100多名弃婴,在当地被称为“爱心妈妈”,但是这样一次意外的火灾,却成为社会以及媒体一致指责“袁厉害”的利器,甚至将她这20多年的辛苦一笔抹去,而贯上利益的色彩。除去政府在这次事件中的失职,新闻媒体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味的批评职责和反向报道只会让受众在慈善事业上一次又一次的心寒。在各媒体看来只有金钱利益才是人一生最高的追求,不管个人做的事情多么有意义,新闻报道都是持怀疑和讽刺的态度,认为只有这种满足利益的需求才应该是人们真正追求的。在这样的报道中很明显没有对“袁厉害”本身的人文关怀,而是将她束之高阁来供人们分析,在当作样本的同时忽视了受众在看到新闻时的感受。倘若在报道的同时可以多加一些对“袁厉害”本身的人文关怀,受众在看到时也会更多一些对慈善事业的关注,而不是对利益的关注。

特别是《中国青年报》关于韩亚航空客机失事的报道,措辞更为令人震惊。记者写道:“如果她们在世,知道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在关注她俩,王琳佳也许会惊喜地睁大了眼睛,笑眯眯地,而叶梦圆也许不敢相信的跳了起来。”这样的话语不仅仅是打破了新闻伦理的底线,更是打破了做人的底线。而这种所谓合理想象是不是也对逝者家属造成了二次伤害,用孩子的死亡来当作对公权力的献媚,这更是在报道中没有体现出应该给予的人文关怀。报道没有从人的角度出发,而是扭曲了写作的方向和意图。媒体工作者作为社会消息的传递者,更应该以身作则,坚持自己的操守、伦理和原则,不能向博眼球这类的新闻靠拢,而丧失了新闻报道该有的底线。

三、如何解决新闻报道中缺失人文主义关怀

(一)避免媚俗化、庸俗化、博眼球的新闻报道

随着微博的更加普及和微信5.0时代的到来,新闻报道更需要在标题上下功夫,因而就会出现很多的标题党,甚至于很多标题和新闻内容没有任何联系。在娱乐至上的现在,各家媒体为了争取受众便会用一些突破寻常伦理的新闻。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新闻丧失了新闻性,只是为了博出位而进行写作。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如果将博眼球作为目标,那么很容易断章取义和捏造新闻,甚至像中青报韩亚航空的报道那样超出了合理想象,而造成负面效应。例如,还有很多案的报道当中,不能为了让受众有视觉冲击或者为了让报道有可读性,就使用受害者大幅照片以及在新闻报道中过细的描写案件发生的过程,而新闻工作者的人文关怀没有在其中有任何体现,反倒是这种冷漠的记录者行为可能就会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其次,在灾难性报道中,很容易出现很多能够博眼球的新闻,这时便要求新闻工作者能够做出合理的取舍。例如,鲁豫在进入地震现场时戴白手套等,将灾难性报道娱乐化,忽视了受灾群众更需要的是我们的人文关怀。比如说《中国青年报》在雅安地震报道中便使用了大量具有人文关怀的图片,取代了以往灾难报道中大量的血腥,悲痛的画面,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引导灾区和全国人民。在给人以悲恸或惊恐的情感体验之后,注重挖掘灾难中的人性之美,引起社会上的情感共鸣。

(二)新闻媒体给予正确的舆论引导

比如我们在案中不说过度的细节,如果报道的主体是未成年人不说名字,照片要马赛克。同样其他的也是这样,先要保证隐私权不被侵犯。再者在报道中不用形容词,不扣帽子,就像朱令铊中毒案。在对待嫌疑人孙维上,媒体就不能使用杀人犯,凶手这样的字眼,在没有确定她是真正的凶手之前,她只是犯罪嫌疑人,而如果我们仅凭自己的猜测就乱扣帽子,这是对受害者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犯罪嫌疑人的伤害。孙维是否真有下毒,尚未最终定罪,还不能称之为罪犯,因此也就不应被扣上杀人犯这样的罪名。更不能以所谓找出真凶为理由,人肉孙维的家人,定论孙维的人品,在现实生活中围堵她,这都是一种非常不理智的行为,也是媒体蜂拥一边倒报道而造成的结果。假如有一天,如所有人期望的那样,此案的真凶大白于天下,若到时发现真凶就是孙维,那朱令也算沉冤得雪,孙维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朱令案总算可以落幕。但如若真凶另有其人,那么孙维岂不是成了此案第二个受害者,她这些年受到的冤屈和人身攻击又有谁能给予补偿。从始至终都没有几个人站出来为孙维说话,其实所有的网友都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孙维确有下毒,不过是拿着只言片语和自己的猜测,在网上声讨公正。在这种时候,新闻媒体报道时就应该给予公众正确的舆论引导和适当的人文关怀,这也是避免网络极端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三)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将新闻报道正规化

2006年虐猫事件将人肉搜索推上了一个,此事件一出网上一片声讨之声,《新闻调查》栏目前去采访,踩猫的女子说当时会这么做完全是为了释放,是对自己不幸生活的一种发泄,其实她平时也是很善良很有爱心的。女子姓王,独自一人带着女儿,虐猫事件之后,她把工作辞掉了,孩子也没法上学,经常遭到威胁。甚至有网友发起人肉搜索,公布了虐猫事件踩猫、拍猫和网站负责人的信息,有人把他们的照片做成通缉令,以五十万买他们的人头。《新闻调查》栏目同时也采访了搜索的发起者,他在面对记者的时候问起网站负责人现在的情况,他说“他现在的处境多多少少和我有点关系,我想和他说声抱歉。当初他做出这样的行为以后,就已经是错了,既然他都错了,为什么我们还有跟着他一起错呢。他攻击了动物,我们攻击了他。”片子播出后,有人留言说:“踩猫拍猫的人不见谴责,倒让正义的人道起歉来了,这是什么逻辑?”这样的报道便会让正义成为施暴的借口,对整个社会来说,媒体没有做到对虐猫者更多的人文关怀,没有从虐猫者的角度来看待这样一个现象的发生。如果媒体总是不断放大新闻事件本身。而忽略了作为事件中最应该被关注的人,那么我们的社会永远只能听到一样的声音,而且对人的伤害也会愈演愈烈,这种伤害终会从网络虚拟到现实生活中。

理性的思辨和人文关怀是一个社会最需要的,一个有人情味的社会才是最终会让人们受益的。过于同质化一边倒的小范围内舆论,通过选择与接收机制,会聚集越来越多与自己观点相符的意见,很容易把现有的主张推向不受理智约束的边缘,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出台相关的政策,可以将人文关怀切实的融入到新闻报道当中,使新闻报道不仅具有客观事实性,也增加许多人情味。

参考文献:

篇(10)

(一)负和博弈。这种博弈的结果将造成两败俱伤。那么什么是负和博弈呢?让我们先看看上面举的例子。夫妻俩如果互不让步,干脆关了电视,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你的心理不能得到满足,我的感情也有疙瘩,对双方来说都受到损失;双方的愿望都没有实现,剩下的只能是夫妻两个生气冷战,从而对夫妻感情造成不良影响。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交往时,由于相互的冲突和矛盾,不能达到统一,交际双方都不让步,最后使交际活动不能展开,结果是交际的双方都从中受损,两败俱伤,“博弈论”把这种情况叫“负和博弈”。如果我们用数学等式来表示博弈双方的关系,就是(-1)+(-1)=-2的非合作关系。

(二)零和博弈。这种博弈的结果是一方获益,另一方受损。所谓零和博弈又称“零和游戏”,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属非合作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在零和博弈中各博弈方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既无法实现集体的最大利益,也无法实现个体的最大利益。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比如两个人A、B合作建设一条VCD的生产线,协议由A方提供生产VCD的技术,B方则提供厂房和设备。在对技术和设备进行资产评估时就形成零和博弈,因为每一方都试图最大化己方的评估值。这时,B方如果能够获得A方关于技术的真实估价或参考报价这类竞争情报,则可以使自己在评估中获得优势;同理,A方也是一样。至于自己的资产评估是否会影响合作企业的总体运行效率这样的“集体利益”,则不会非常重视。这便是一种典型的“零和博弈”。如果我们也用数学等式来表示博弈双方的关系,就是1+(-1)=0的非合作关系。

(三)正和博弈。这种博弈的结果是双方都得到利益。所谓“正和博弈”,就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体的利益有所增加。比如,我曾经在小孩故事书中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只小猴和一匹小马,都认为自己的本领大而争吵不休,最后决定通过比赛的方式来判断,而小猴和小马都要比自己的优势项目,小猴要比爬树而小马要比跑步,结果仍然僵持不下,这件事情被山羊爷爷看见了,它给小猴和小马出了一个题目,看谁能先摘到河对面那颗桃树上的桃子,谁的本领就大,比赛开始了,小马一下子就跳过小河,来到桃树下,可是它不会爬树,怎么跳也摘不到桃子,而小猴呢,不会游泳,在河的这边干着急,后来山羊爷爷提醒他们,让小马驮着小猴跳过河,再由小猴爬上树去摘桃子,由于他们的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最后都取的了比赛的胜利,而且还从此成为好朋友。这虽然是一个童话故事,却也能反映在人际交往中互惠互利的情况,这便是“正和博弈”。如果我们同样用数学等式表示博弈双方的关系,就是1+1=2的紧密合作关系。

从上面分析的三种博弈类型来看,负和博弈和零和博弈都属于非合作性博弈,这种博弈的结果将使博弈双方的利益和感情都受到极大的伤害,而从此断绝往来;相反,正和博弈则属于合作性博弈,这种博弈的结果会使博弈的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获益,从而加强双方协作的关系。由此不难看出,人际交往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一般不应采取不合作博弈,而应该制造合作型博弈。要运用“博弈论”来创造交际的新局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二、人际交往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别使性负气,要胸怀开阔。交际中之所以经常会发生“负和博弈”现象,大多是因为心胸狭窄,遇事爱使性负气而生。上面所说的夫妻俩看电视,由于意见不统一,个人爱好不同,就会产生矛盾,如果双方的矛盾僵持不下,谁也不愿意让步的话,演变下去就会发生使性负气,关掉电视,一拍两散这样的事情,这样无疑会造成夫妻关系不和,最后弄得两败俱伤。如果当时双方有一个做一些让步或牺牲,最起码可以满足一个人的意愿,如果另一方也能胸怀开阔一些,容纳对方的爱好,就能使夫妻感情更和谐,生活更美满。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事我办不成,谁也别想办成”,“这东西我得不到,宁可毁掉,也不让别人得到”。试想想以这种想法进入交际情境,怎么会不出现上面那对夫妻那样的僵局。如果不使性负气,而是互相谅解,化干戈为玉帛,与人交往采取合作态度,便能使有矛盾和冲突的交际活动朝好的方向发展。其实,在交际中,如果遇到了和交际对象发生冲突的时候,为对方着想,采取一种和对方合作的态度,就一定能避免交际中“负和博弈”的发生。

(二)别见利忘义,要心地善良。如果说人际交往如博弈,那么“零和博弈”现象的发生,大多是因为有人见利忘义,想吞并对方的利益,这样的人从一开始便心存恶念,自然会不择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交际博弈中,一定不能见利忘义,而应该心存善良,这样才能不因为在人际交往中发生“零和博弈”而失去一个朋友,甚至失去人心。真到那一天,你将成为孤家寡人一个,除了你拥有的私利外,陪伴你的只有孤独、悔恨。

上一篇: 编辑职称论文 下一篇: 成本会计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