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1: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林业技师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林业经济增长的意义及内涵
林业产业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仅关乎着环境生态的平衡,更是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发展。林业经济增长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重要内容,我国的经济学研究者们根据国际的经济增长理论对我国的林业经济增长内生机制以及内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林业经济增长指的是国家及地区的林业经济所产生的劳务和物质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实际总产支出的持续增长。随着当前世界经济向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发展,林业产业也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林业经济的增长将对经济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林业经济增长能够把国家的经济带向一个新的高度,将国家林业与地区林业有形或者无形的限制打破,使林业产业达到统一化、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和严谨化的产业高度,林业产业通过经济的持续增长,对扩大就业、保障生态安全等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林业经济的增长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就业增收甚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3林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研究探讨
3.1林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总结出影响林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单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其主要指的是科技投入、主要投资以及劳动力等单独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二个层面,多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有关学者研究分析,认为经济增长主要为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包括技术、资本、劳动力等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配置方式以及投入水平都能够对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林业经济增长的多方面影响因素除了这三方面,还包括经济市场、运行制度,以及国家政策等其他影响因素。从不同角度的研究结果来分析,普遍存在着一个观点,那就是学者们一般都认为经济增长是各种要素综合贡献的结果。
3.2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3.2.1稳定性较差根据相关的林业经济增长分析相关文献,总结出我国林业经济现阶段的运行状况良好,总体是呈现着增长的趋势发展,但国民经济增长远低于林业经济波动,造成了林业经济发展稳定性较差的现象发生。
3.2.2地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由于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地区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有些地区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虽然有些地区在本土资源拥有量上具有着绝对的优势,但是却没有完全对其进行利用,直接影响了发展,造成了全国区域的林业发展难以达到统一的水平线上,进而令各区域的资源拥有量的利用率不高。3.3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对策针对于林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合理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3.3.1调整发展策略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林业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我国应该根据国民经济的运行新机制对现行的林业发展政策加以调整,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因此可以在这个大前提下对林业经济的发展策略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整,进而推动森林资源的有效性利用,令林业得到快速稳步的发展。
3.3.2加大林权改革的力度如果想要实现林业经济的发展就要加大林权改革的力度,继续推进以林权改革为基本核心的林业改革,大力建立和完善林地使用权的相关制度体系,同时也要相应对林业行政管理机构制定更为严谨的监督管理体制,这样才能在根本上对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整治,进一步促进林业发展脚步。
一、林业经济中“市场失灵”问题的造成原因分析
“市场失灵”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对这一问题认真仔细地分析,进而探索出相应的缓解策略,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我们需要分析“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进而推导出造成该类现象的原因 才能做到“对症下药”,缓解林业经济的“市场失灵”问题。以下就林业经济“市场失灵”问题的造成原因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一)林业经济的产权问题不完善
目前,我国许多的森林、树木等都没有严格的界定,许多都没有相应的所属者,这些林木相对于有所属者的林木来说是公共物品与私有物品的区别。公共的林木所有人都可以无条件使用,而不需要付费或者其他类型的报酬,而私有林木只属于单个人,其他人对该类林木的使用必须是有偿的,而不是共享的。在这种情况下,公共林木的使用频率无疑会增高,这样无条件的使用会影响到私有林木的售出,对私有林木的市场会有阻碍作用,从而导致林业经济“市场失灵”问题的出现。
(二)外部条件因素的影响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活动,外部条件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林业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林业经济的发展也是具体的互惠互利、平衡交易的市场经济活动。所以,林业经济活动大多数是金钱与利益并存的,但是,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林业经济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而其他的外部条件(如:经济、个人利益),也是导致林业经济“市场失灵”的关键。例如,当甲为了自己的利益需要砍伐林木时,很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别人的利益,也可能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这也会是“市场失灵”的形成因素之一。
(三)林业经济的相关信息不够完善
在林业生产的经济活动中,各种各样的调配也会与信息资源息息相关,有时候,某些不法分子会把信息资源的优势利用起来,然后在林业市场中进行不同类型的经济交易,最后会影响到整个林业市场经济失衡,也会促成许多不正当交易的产生,最后导致整个林业市场不能正常运转,进而出现“市场失灵”现象的发生。
二、解决林业经济中“市场失灵”问题的对应策略
我们已经了解到“市场失灵”对林业经济的危害性,因此,缓解林业经济的“市场失灵”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只有探索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并落实到林业建设的实践工作中,推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下从具体的几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方面对缓解林业经“市场失灵”
(一)通过政府的介入进行缓解
为了缓解林业经济中“市场失灵”的现象,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的介入来解决。首先,政府可以严查林业市场中的不正当交易,然后通过一些必要的经济手段来阻止、杜绝,尽可能地将不正当的因素清除。其次,对于林木所有权的分配要科学合理,在使用公共林木时也需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来限制,从而有效避免乱砍乱伐现象的发生,也能有效推动“市场失灵”现象的缓解。再者,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推进林业市场的不断成熟、完善,才能有效缓解林业经济的“市场失灵”的问题。
(二)通过市场的合理调配进行缓解
要缓解“市场失灵”的问题,除了国家及相关政府的介入处理,还需要林业市场本身的合理调配。首先,要严格遵循林业市场的市场秩序,确保整个市场的公平和谐地发展。其次,市场需要宏观地调控经济水平的增减,让林业市场的经济活动顺应时展的需要。再者,对于公共林业的共享也要科学合理,并且要适度,让林木的供给与市场的需要成正比。
二、校企合作,开发一体化的项目课程
在高职林业教学中要能够根据林业岗位的要求和技术规范,从岗位的核心能力以及关键技术等出发进行教育教学,通过和林业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共同开发一体化的项目课程,在项目化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突出学生学习专业的职业能力,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在项目化课程教学中能够以项目为载体、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发林业制图技术、葡萄栽培技术、森林植物等类似的课程,通过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能够满足社会对林业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注重学生主体的项目化教学
在高职林业专业项目化教学中要能够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项目式教学中能够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的目的。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也能够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在给学生营造的职业环境氛围下,让学生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学习,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零距离的教学模式,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扬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带动教学氛围,教学互动方式也比较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教学效果。
四、结语
在高职林业项目化教学方式的应用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项目学习为载体,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能够注重学生技能的提升,以此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高职林业专业教学中项目化教学的应用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针对林业专业岗位的需求,来开发相应的项目教材。从岗位的核心能力以及关键技术等出发进行教育教学,通过和林业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共同开发一体化的项目课程,让学生在项目式教学中能够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的目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带动教学氛围,教学互动方式也比较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职林业教学中还要不断探索项目化教学的方式方法,以便更好地提升其教学效率。
作者:赵林峰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学院
参考文献:
[1]姬孝忠.高职林业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3(4):47-51.
我国地大物博,每一个区域都的地形地势地貌有不尽相同,在设计园林时,完全可以利用地形的优势,将生态美充分的表现出来。我国有些区域的地形本身就是一道景观,在设计园林时如果能够将这道景观有效的融合进去,其生态美体现得就非常明显。设计人员在园林设计时,要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利用一些认为手段,根据地形营造出一种生态与美相结合的环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对地形进行艺术化处理时,可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一切以自然为前提,另一是人工打造意境原则,但是无论使用哪种原则,都不能破坏当地的生态链。一般城市居民都希望能够最大程度的感受到自然,但是又不希望有太多的认为因素,所以设计人员应该将这两个原则有效的融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地形优势。
2、植物的生态美设计
植物是园林设计中不能缺少的元素,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设计人员往往忽视了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最终的价值。在园林设计中,植物既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改善周围的空气质量,不同的植物类型组合在一起就具有一定的生态美,如果能够充分的利用这种美,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效率与质量都能得到保证。每种植物都具有不同的风格,而设计人员的责任就是将这些风格不同的植物融为一体,通过季节的变换来体现其生态美,给人们常去常新的感觉,这样人们也就不会产生厌烦心理。人们在园林中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有些地区植物非常有特色,如果能够充分的利用在园林设计中,既能发挥该地区植物的生态价值,也能够体现出该地区园林设计的特色,对传播乡土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设计时,设计人员在选择植物品种时,要将选择重点放在当地,这样既能节省植物运输的成本,充分的显示出该地的风土民情。
3、水景的生态美设计
水体在园林中是最为活跃的构景要素。在现代江南园林理水中,秉承传统的理水观,对水体进行艺术上和自然形态上的塑造与加工,力图符合天然水景的形成机理和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地貌形态,使水体与环境相协调,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塑造出一个概括、精炼、典雅而又不失其自然形态的山水环境;还需结合现代景观元素,塑造出具有时代特征,梵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满足功能需要,符合环境生态安全并且节约资源、经济适用的作品。在水体景观设计中最终追求的是风景质量、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完美结合,除了追求景观意境美、形式美和自然美以外,还需以追求生态美为目标。
4、园路的生态美设计
园路,是指园林绿地中的道路以及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是园林重要的构成元素。它像人体的脉络一样,贯穿着整个园林的交通网络,是联系各个景区和景点的纽带和风景线,是组成园林风景的造景要素。它蜿蜒起伏的曲线,丰富的寓意,精美的图案,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它不仅引导人流、疏导交通,并且将园林绿地空间划成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功能的一系列空间。园路的规划设计,对园林绿地的整体规划的合理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需要把道路的功能作用和生态美艺术性结合起来精心设计,减少道路对环境的影响,使道路运输系统真正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从而建设“生态园路”。
5、园林建筑的生态美设计
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作为艺术的建筑,综合了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的某些特性和功能,取得了特有的形式表现力。园林建筑是创造一个能够欣赏大自然、远离喧嚣的避难所,通过流水、树荫和其他一些材料把房屋的空间组织起来,并赋予其安全感,这样就把自然与建筑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室外空间部分作为室内空间向外延伸的内容,如果建造得成功,它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不仅仅是建筑的一部分,它可以时刻提醒人们同自然界其他生物之间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同自然界之间的联系能够唤醒人们最原始的记忆,因此带给人们的就是健康向上的情绪。它们可以把所有生物最真实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作为人类,我们只是生物界中的一部分。
1.产学研互动式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特征在于园林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即是导师的科研项目,有具体的实际工程应用背景,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互促进,教学质量有保证,又能促进科技进步、服务生产第一线,创造实际效益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为:该模式园林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具有前沿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型,有利于保证园林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果的先进性。在教学经费上相对充足,有利于安排学生到工程实际现场进行调研实习,以进行充分的文献检索,实际科研能力和工程综合能力训练比较充分。实施该模式的导师大多有立项的科研项目,一般教学科研能力较强,层次较高,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布置毕业论文(设计)任务和内容时,使学生了解科研项目全貌的同时,将项目进行合理的分解,形成独立的研究小组,使每个学生承担各自毕业设计的任务和内容,分工协作。对于理论基础好、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
2.面向市场的短、平、快课题教学模式
此种园林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模式的特点是,题目内容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强,一般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选择一些小的、较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设计项目,寻求与中小型企业合作,开发横向课题,将其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通过此类训练,学生全过程参与项目的完成,并取得有效成果。
该模式可以从企业处获得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需要指导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组织好学生与公司企业间的技术交流沟通。由于要求产生实用性成果,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设计更要严格把关,甚至亲自参与研究设计,做到心中有数。而学生实习调研充分,项目全过程参与和具体研究成果的取得,会促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该模式通常工作量饱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较高。
3.“双导师制”教学模式
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完成一个课题需要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参与,采取“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只有一名教师单独指导的情况,可以弥补单个指导教师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不足,尤其是老教师与年轻教师、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优势互补,对学生的指导更为有利,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
这种模式不局限于同一学科、同一专业有助于形成一个很好的互动局面,客观上每位学生更容易随时随地得到不同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更为有利。此外,该模式还有利于学校指导教师水平的提高,也确保了每名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4.学生自选课题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园林专业高等教育愈加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愈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这些年来学生自选毕业论文(设计)课题的想法比以往更加强烈,人数逐年增多,目前已成为主流趋势。该模式的特点是:
学生自选课题,更容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与实习工作相结合,兴趣高,投入精力大,容易出成果。但是学生自选的课题需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和筛选。教师与学生间需要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
学生自选课题模式更应注重指导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选择;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但也正是由于学生自选课题,指导教师缺乏一定的准备,因此,指导教师除指导学生拓宽工作思路和提供方法引导外,也应该亲自参与课题的研究,充分掌握学生研究设计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事业单位预算指的是事业单位以提供与其相关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服务为目标,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编制的能够反映其所有收入和支出情况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可见,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不仅关系着事业单位的运行水平,也影响着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状况,这决定了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事业单位在发展中应及时解决其预算管理上出现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充分的预算管理意识,然而许多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管理者预算意识不强的问题,未能深刻认识到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致使预算管理流于形式、徒有其表,各项工作不能有序推进。就其具体表现而言,一方面,在一些事业单位里,预算管理部门的设置过于简单,预算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另一方面,财务预算管理体系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制度基础,然而当前在我国很多事业单位中,财务预算管理体系有待完善,还不具备应有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预算考核等多个方面的制度有待完善。对于存在上述情况的事业单位来说,其处理日常收支过程中,不能彻底贯彻执行起初的预算编制,同时往往各职能部门的预算经费仅仅根据基期数据来确定,而事实上应当对该部门的工作安排、人员配备等进行综合考虑。总之,预算管理意识薄弱是导致大多数预算管理问题的根源所在。
(二)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
如果没有一个正确合理的预算管理目标,预算编制很难做到准确、合理、科学。在一些事业单位中,财务部门将获得财政补助视为预算编制工作的唯一目标,在这样的初衷下,其预算编制工作很容易走上歧途。其具体表现为,财务部门无视单位的发展计划和发展实际,无视单位的年度发展目标,而是在没有联系实际、没有进行科学论证的前提下闭门造车,即便在预算编制中参考了许多数据和资料,这些数据和资料也仅仅是出于获得更多财政补助的目的,因而其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上存在致命缺陷。在缺乏科学性的预算编制下,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不可能符合单位发展需求,预算与实际资金需求往往不一致,预算执行将会因此而面临极大挑战,最终必然会抑制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率。
(三)年度预算面临的不稳定因素较多
在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所面临的状况有三种:一是自负盈亏,二是差额拨款,三是全额拨款。尽管如此,事业单位的实际预算管理状况还是较为复杂的,例如很多事业单位在获得全额拨款的同时也会通过业务活动来创收。所以,我国事业单位的收入预算主要由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几部分构成。一般来说,财政补助收入具有稳固性的特点,通常不会改变,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则会面临更多的复杂因素,包括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单位内部的制度性因素。按照现代预算管理体制的要求,事业单位应当以综合预算为预算管理模式,对所有的预算资金进行综合性把握,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使得预算管理决策面临的风险加大。
(四)预算管理和业务工作脱节
在向社会提供各类服务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不得不使用其预算资金,因此,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和预算管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决定了预算管理的复杂性,即不应完全由财务部门决定,而应以财务部门为主导,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协作实施。然而在一些事业单位里,预算工作由财务部门全权负责的观念长期没有改变,财务部门一手操办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各项预算管理工作,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和协作较少,没有施展出应有的对其他部门的业务的推动力,不能有效调节单位各项业务的开展实施。由于预算管理和单位的业务工作缺少必要的联系,造成预算编制极易与实际情况不协调,致使多项预算项目背离现实,极大地增加了预算执行的难度。而一些急需资金的业务项目可能因此而无法获得应有的资金支持并最终不能实施,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将因此而大打折扣。
二、优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面临的基本策略
将预算绩效管理纳入预算管理中,在关注预算投入的同时重视预算产出,将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运用于预算编制、执行、考核的全过程,以提高政府资金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
(一)树立正确的预算管理意识
没有科学的观念作为指导,行动就容易陷入盲目、走入误区,优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就应当树立正确的预算管理观念-强化预算管理意识。具体来说,第一,要正确认识财务工作和预算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明确预算管理是单位发展计划的整体反映,并不单单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它涉及到单位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尤其是业务部门都应积极参与进来。更正对预算管理工作的这一片面性认识,有利于将事业单位全体人员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共同完成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各项预算管理任务,并借助于预算管理促进单位管理与发展。第二,要更正关于预算管理目标的认识,获得财政补助不应成为其根本目标,而是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预算是单位发展状况的具体体现,代表着单位各项工作的发展计划和蓝图,不仅包含预测,还包括对单位发展至关重要的决策。
(二)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要优化预算管理水平,就应使预算编制工作科学化、合理化、准确化,保证预算切实可行,这是预算执行的前提。第一,预算编制任务重、意义大,应当为其提供足够的时间,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单位实际状况,结合整个业务系统,并综合考虑行业发展状况,在结合过去的同时要综合把握年度需求与未来预测,在此过程中应积极组织调研与论证工作,做好目标的预测和协调平衡等各项工作。第二,改变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引入零基预算法。目前,传统的“上年基数+本年因素”预算编制方法过于陈旧,不符合现代预算管理的要求,因而要继续推进零基预算法的应用,零基预算能促进管理者审查所有业务元素,有助于创造一个高效精简的组织,若业绩评价和激励制度科学合理,则还可以调动各部门降低费用的积极性。因此要按照预算年度人员及业务发展状况,确定单位的各项业务经费和各部门人员的薪酬,综合考虑多重因素,编制出具有前瞻性的科学性预算。
(三)加强事业单住收入管理
为优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应努力提高收入预算的稳定性,加强单位的各项收入管理。一方面,要规范单位事业收入,事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具体而言,应根据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收取服务费用,不能擅自提高收费标准,不能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外收费:要保证事业收入仅用于事业开支上的补充。另一方面,要完善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方面的管理,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后勤部门的社会化改革进程,同时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要做好自身的制度建设,使各项业务收入更加规范,符合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继续促进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合法化步伐,增强经营收入与其他收入更具持久性。
(四)注重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联系
一、女大学生就业困扰的表现
(一)女性生理特点产生“女性就业歧视”的困扰
例如某师范大学的小雯在大学生城举办的专场招聘会上,看到一家单位需要新闻专业毕业生,就凑过去看,发现自己的条件完全符合。于是她必恭必敬地将简历递给工作人员。可是,对方根本不看简历,只是面无表情的摇头。“是不是只要男的”,她忽然想起以前说的某些用人单位的性别要求,果然工作人员很不耐烦地点了头。小雯的这种求职遭遇,被很多专家定义为“女性就业歧视”。
女大学生就业的年龄段,又是她们结婚与生育的年龄段。用人单位招收女性职工承担的成本较高。在劳动力市场机制下,女职工特殊的胜利现象和所承担的人口再生产劳动,客观上造成了企业成本的增加。不少招聘单位认为最头痛的是,好不容易招到一名出色的大学生,并且进行了培训,但没多久就结婚生育。女大学生工作后遇到的这些问题,必然会对企业正常的工作造成影响。现在随着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精兵简政,一个萝卜一个坑是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而男大学生上岗后却不存在这些头痛的问题,所以用人单位还是会首选男大学生上岗工作。由于我国现有的福利政策。女职工的生育费用和生育带薪产假增加了所在企业的经济负担,也导致企业不愿接受女大学毕业生。我国有学者认为,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会增加用人单位的经营成本,要降低成本,就必须减少女性劳动力的市场需要。当问到女生就业难于男生的原因是什么时,回答是多种原因形成的,根据女生们选择的多少排序,认为是“性别歧视”、“女生的生理特征”、“女生不及男生优秀”等原因造成的。
(二)女性心理特点产生不良就业心理问题的困扰
女生在求职是对学校、父母和亲友方面的依赖性高于男生,依赖学校推荐、父母帮助、亲友帮助,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0%的女生认为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首要是靠家庭及社会关系,仅有10%的男生是如此看法。自卑心理也是影响女生就业的是一个重要因素,女生就业难已经在不少大学生的心目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求职前已经想到招聘单位不会要自己,增加了自卑感,打击了自信心。此外,有专家认为,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整体上缺乏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外语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在应聘中容易缺乏自信、被动,就业期望值过底,这都严重影响到她们顺利就业。具体影响表现如下:
(1)自负与自卑心理
大学女生往往存在自负心理,就业时易挑三拣四,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很高。但同时又存在明显的自卑心理,由于性别原因,女大学生在接受用人单位选择中多受冷落,“宁招武大郎,不要穆桂英”这种“性别歧视”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女大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她们产生“女生学习再好,将来也难找到好单位”的自卑心理。
(2)依赖与从众心理
一些从小到大都在被保护的环境中成长的女大学生,面对就业中的困难,依赖心理较大。有些女大学生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盲目从众,追求大多数人特别是同性选择的“大企、名企、公务员、外企”等企业,而忽略了对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分析。
二、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及心理调适
(一)建立平等的就业制度
国家和社会应规范就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制定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法律规范;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保障,使女生就业有章可循。在人才选聘上,标准统一,不人为设置性别障碍。
(二)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增强女大学生的求职技巧
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力度。在就业指导中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她们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失败,使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参与竞争,引导她们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三)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1)尽快转变社会心理角色,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就业这对女大学生来说绝不仅仅是一次归属的改变,还意味着自身社会心理的转变。女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克服自卑、依赖等不健康心理,尽快完成心理角色的转变。
一、我国高校校办产业发展概述
国外高校校办产业与本国的经济、科技、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早在19世纪初现代大学之父、德国政治家和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提出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办学原则,将科学研究首次引入大学,给德国高等教育带来极大生机和活力,并给欧洲大学体制带来了极大震动。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生产对科技的高度依赖和科技对生产的导向作用日益加强。迎合这一变化,大学在教学、科研功能之外派生出新的功能――社会服务功能,高校科技产业便应允而生。
我国高校创办企业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起步于80年代,发展与9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50年代初,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指引下高校普遍建立校办工厂和校办农场,比如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即于五十年代初建立了专供学生实习之用的机工厂。期间校办工厂数量增多,但由于当时是在违反教育规律的情况下建立的,大部分随着结束而结束。改革开放以后,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指引下,高校校办产业的性质、功能、和规模都有了全新的变化。特别是在1992年开始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以北京大学“推倒南墙”开建南街企业工程为象征,我国校办产业也全面、迅速发展壮大,并逐渐形成规模,出现了复旦大学复华实业公司、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为代表的上市科技产业集团,也创造了“中国大学新现象”。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在一批有着较高科技含量、经营思路先进的校办企业获得较大发展的同时,也有一批科技含量低、资源型的企业由于管理体制落后、经营思路落后等方面的原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出现了萎缩的情况。
二、目前我国校办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校办产业存在定位不明的现象
高校校办产业定位问题是创办发展校办产业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校办产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基础性和前瞻性问题。虽然高校校办产业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发展高校科技产业的重要认识,但是高校校办产业在具体到高校的情况下的定位则存在着许多有待改善的问题。
1.存在虚化校办产业的错误认识定位
一些观点认为,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所以高校没有必要发展校办企业,因为办企业不应该是教育家的事,而应该是企业家的事。这种观点在认识上虽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却忽略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发展规律,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初期,学校就是象牙塔,作用就在于保存知识、传承知识、发展真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具有了社会服务功能,“实践证明,校办产业既是经济改革的产物,也是教育改革的产物,更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
2.存在校办产业功能定位错位的问题
相当一部分高校在举办校办企业的过程中不是把企业视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而仅仅视为学校正常运转的资金保障或者说是学校拓展资金来源的渠道。这种落后狭隘的意识,导致高校校办产业发展的进程缓慢,对高校校办产业缺乏统筹规划,影响了高校校办产业的发展。
3.存在校办产业管理角色定位错位的问题
事企不分是目前高校校办产业管理体重存在的普遍问题,虽然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推进政企分开,但是在校办产业领域则存在明显的“慢拍”现象。因为当上世纪九十年初期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政企分开的时候,校办企业则是凭借着事企合一或事企捆绑才发展起来的,所以当政企分开基本完成,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时候,才逐步发展的事企分开问题。正是由于这一问题起步晚,所以目前大多数高校形成了企业角色错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校办产业的发展。
(二)产权关系不明晰
“高校校办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明晰主要表现为投资行为不规范和注册资本不实。”[2]高校对校办企业的出资有货币资金、实物资产、无形资产等多种形式,但在实际投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有些企业是向学院借款或银行贷款出资,也有用科研经费垫付的,在工商部门验资注册后就返还给学校或银行,实际可供企业支配的资金并不多。用实物和无形资产出资的存在未经法定登记和评估确定的问题,资产的归属缺乏合法手续。由于在出资中出现的上述问题,使得对这些资产的归属难以界定清楚。如这些实物资产是投入还是租赁,手续不清;现金资本作为借款还是学校出资也不明确;无形资产未被评估,会被企业无偿占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此外,校办企业注册资本不实的现象非常普遍。多数校办企业成立于《公司法》出台之前,学校作为企业惟一投资主体,其注册资金大多不到位,虚假注册现象十分普遍,从法律角度讲,高校必须为企业的行为承担无限责任。一旦出现问题,学校将承担无限责任,造成十分被动局面。
(三)产学研结合逐渐弱化
校办产业的产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实现的必然要求,也即产学研高度发展的产物。在企业初创时期,就如前面所提到的,企业与学校是捆绑在一起的,企业充分利用了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同时学校也充分利用了企业的各种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和知识应用,这是一个“蜜月期”。但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企业慢慢在心理上脱离了所属高校,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文化生态。而另一方面,学校在心理上也认为企业离自己越来越远,而至慢慢渐行渐远,再加上没有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最终发展成为目前的“收租”与“交租”的租赁关系,产学研的光芒已经不是二者的联系纽带。
(四)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校办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发展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始终是高校的第一职责,高校会优先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满足教学的需要,其次是发展科研,最后才会去办企业。因此,大部分高校如何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等问题始终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在目前产业人才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大都是具有学校编制、在九十年代初校办产业初创时期进入校办企业的教职工。他们参与了企业的创立、发展和壮大,对企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了解企业,也是高校其他教职工最信任的团队。但是由于没有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再加上或多或少的大锅饭思想,如今这个骨干团队已经出现了数量上的萎缩、质量上的老化等问题,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要求,有的事实上已经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五)企业规范化建设形式重于实质
加强规范化建设是教育部为保障校办产业规范、有序、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其门的“中层干部”,甚至是校级领导,所以具有浓厚的行政化、“官僚化”色彩,这样校办企业徒具现代企业的外壳,而无现代企业的灵魂。
三、发展校办企业的基本思路
(一)理顺产权关系,改革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理顺校办企业产权关系,改革校办企业管理体制,目的和途径都在于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能够独立承担有限责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效规避风险的市场主体,同时担负起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依法保护学校合法权益。
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要根据高校企业的现状和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逐渐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目前之所以会出现有“外壳”没“灵魂”的三会制度,实质在于学主要内容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清高校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关系,核心是各高校组建资产管理公司,代表学校行使对经营性资产的所有者权利,也形成校办企业与高校自身之间的“防火墙”;二是推进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为代表的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前,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有关要求,大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已经通过新建或“借壳”改建等方式组建了资产管理类公司,也进行了资产划转,基本理清了高校经营性资与非经营性资产二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企业与高校之间的“防火墙”。但规范化建设的另一重要方面,我们认为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则没有很好的实现。主要表现为企业治理结构没有实质改变,所谓的股东会、董事会及监事会都是由学校任命,都是学校行政部校始终没有放弃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意识,始终踏不开股份制的心里门槛。在教育部关于促进校办科技产业发展的文件中,明确了股权长期激励的可行性,但在北京市出台的相关文件中则在有关表述中退了回去。这说明,股份制改革仍是校办企业发展难以踏进的区域。但实行股份制改造是改变目前事企不分、校企不分的必然要求,需要各高校打破思想的局限,大胆改革,实行关、停、并、转,对那些有一定效益的科技型企业,全部实行股份制。入股的方式可以是合资也可以是独资,也可以采取职工集资入股、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有些企业校方可以控股,也可以是外方控股。通过股份制改造这个途径,依法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二)依托专业优势,通过产学研发展校办产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专业优势发展校办产业,建立责权利相统一、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实体;或发掘专业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资源优势,建成教学、科研、经济功能并举的公司,形成以校办产业为主体、以专业实体为辅助、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或产业实体。另外一种方式则是在现有科技类企业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有规范、有制约、有激励、有保障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教师(技术人员)和企业三方的积极性,将更多的知识成果通过校办企业进行转化,通过提供规范化的实践教学和专业实习平台等途径,全面促进校办企业健康发展。
(三)建立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不断优化校办产业人才队伍
人才问题是校办产业的核心问题,破除人这一校办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关键问题在于建立有进有出、合理流动的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建立一支懂市场、懂经营、懂管理的企业管理团队。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一是各高校给予校办产业系统相对独立的用人权限,按照经营规模实行事业编制人员的定编管理,以吸引优秀人才;二是各高校要建立一个平台或机制,鼓励产业系统内的人员与教学科研及其他管理岗位的人员进行双向流动,或进行制度化的经常流流动;三是相关产业主管部门在制定行业政策的时充分考虑校办企业的特殊性,鼓励教师在学校与校办企业之间的双向任职,为人才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流动扫清政策的障碍。
参考文献:
目前已知草莓病毒多达数十种,其中我国草莓病毒病主要有四种,即草莓斑驳病毒、草莓镶脉病毒、草莓轻型黄边病毒、草莓皱缩病毒。现介绍如下:
一、草莓斑驳病毒病
草莓斑驳病毒病该病毒主要危害叶片。
1、症状
此病单独侵染时在栽培品种上不表现任何症状。与其他病毒复合侵染后,则出现退绿、黄边、植株矮化、浆果小而少等综合症状。
2、发病规律
主要发生在育苗期间,由蚜虫进行传播。据世界报道有十多种传播蚜虫,主要有草莓钉毛蚜、托马斯毛管蚜和小管蚜。
3、防治方法
⑴清理园地。及时摘除病虫叶和老叶,烧掉挖坑埋上。
⑵生产上最好栽植无病毒苗。防治对策喷药防蚜,用1000倍除虫菊酯防治,此病传染率可减少到15.4%。在发病期间用代森锌400~600倍,代森锰400~600倍,70%甲基托布律1000倍,50%多菌灵1000倍喷洒。
二、草莓镶脉病毒病
该病毒侵染后导致植株生长衰弱,抽生匍匐茎少,品质和产量下降。与草莓皱缩病毒混合侵染后为害更为严重。
1、症状
此病单独侵染没有症状出现,但对草莓生长结果有影响。卷叶。小叶向背面反卷,植株矮化。镶脉。在发病初期,病叶沿主脉及次脉产生褪绿条斑之后,形成黄色条纹和条斑。坏死。在成熟叶片上网脉变黑或坏死,叶脉组织退绿或坏死。
2、发病规律
该病毒主要由蚜虫传播,兔丝子也传播,不是汁液传染。有10多种蚜虫进行传播。其中有草莓钉毛蚜,托马斯毛管蚜等。
3、防治方法
⑴及时拔除病株。
⑵及时防治蚜虫,增加病毒的再侵染。
⑶活期更新草莓种类,采用抗病种类cssci期刊目录。
⑷可用太阳能消毒土壤。
⑸防止与易感病毒病的茄科作物轮作和间作。
三、草莓皱叶病毒病
该病毒为害植株和叶片。在草莓生产上为害最严重的病毒,植株受害后,严重降低生长势和产量。
1、症状
品种感病后,叶片畸形,叶退绿斑,叶脉出现小的不规则状褪绿斑及坏死斑。叶脉褪绿及透明。幼叶生长不对称,扭曲及皱缩,小叶黄化农业论文,叶柄缩短,叶变小。与其他病毒混合侵染时,草莓产量大幅度下降。
2、发病规律。该病主要由蚜虫传播,蚜虫终生带病毒,并在体内繁殖。
3、防治方法
⑴拔除病株。
⑵及时防治蚜虫,增加病毒的再侵染。
⑶活期更新草莓种类,采用抗病种类。
⑷可用太阳能消毒土壤。
⑸防止与易感病毒病的茄科作物轮作和间作。
四、草莓轻型黄边病毒病
该病由蚜虫传播,主要为害植株和叶片。
1、症状
幼叶褪绿斑驳,叶片边缘失绿或卷曲呈杯状,成熟产生坏死条斑或叶脉坏死,扭曲,整个叶枯死。
2、防治方法
利用无病毒苗;防治传播媒介蚜虫;土壤消毒;及时拔出病株和侵染源;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抗病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477;U66-4 文I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3.037
园林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知识综合性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与园林专业密切联系的园林行业现已成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技能,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仍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与难题。从培养本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技能、综合能力角度来看,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是其综合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最有力的手段之一。目前针对不同专业探讨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相关内容层出不穷[1,2],针对师资以及软硬件薄弱的地方院校,尤其是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需的软硬件条件得不到足够保障,如何应对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的实践综合能力仍是一个难题。在这种形势下,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问题无可非议,但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既能达到让毕业生利用专业理论综合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提升毕业生综合能力的目标,又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结合多年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经历,从指导教师担任毕业设计(论文)角色的责任谈几点看法:
1重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选题就是指导教师给毕业生选定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选题是毕业设计(论文)的良好开端,选题情况基本决定着毕业设计(论文)基础框架,主要内容和论文质量。
园林专业针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内容的基本原则是:力求内容多样化;避免组内内容重复、相近;论文内容新颖,侧重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解决生产实践问题,尤其结合实习基地生产问题的解决开展毕业设计 (论文)工作,既有任务又有兴趣,或结合教师科研做创新性研究内容,或结合专业综合实验,或开放实验室开发创新内容。根据以上基本原则,指导教师在给学生选题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针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内容不一定要难度大,但必须新,注重实用性与可行性,并且能够使学生融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针对指导对象进行选题设计。
三是设计多角度选题,使组内学生设计内容丰富多彩,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四是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引导学生发掘部分本行业或与本行业关系密切的行业热点与难点,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着重把好关。
2挖掘毕业设计(论文)引导与指导技巧
指导毕业设计 (论文)过程中,指导教师引导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直接过程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比较关键的环节,包括几个方面:引导毕业生认识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给毕业画一个圆满的句号;针对新生活开启一盏灯;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相关文献、资料等收集,把好开题报告关口;开始材料的准备以及交流具体工作如何开展等;使毕业生自行确认通过系列过程,其毕业设计(论文)要解决什么问题。事实上,大部分毕业生步入毕业设计(论文)进程后,对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指导教师关键指导先怎么做,再如何做,接着可能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同时指导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科技论文写作或书写设计说明,提炼思想等。在此过程中,注意千万不要让毕业生有依赖心理,要加强其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指导过程中,师生间交流对解决问题起到双重作用,一方面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交流过程给予指导教师思考或灵感。
3把好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关
目前就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问题,同行相继提出系列改革方案及新见解[3-6]。现行条件下,严格要求指导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对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更直接的意义。面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要求指导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坚实的实践知识,尤其是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教学与科研双重压力及其他因素制约,加强指导教师实践与社会接轨综合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事实上,教育工作者[7-9]已充分认识到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改善教学条件以及办学定位是改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根本,针对此系列问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定位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十分重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要求遵循国家本科教育规范与原则并依据自身条件进行定位。把好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关,一方面要考虑培养对象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要根据指导教师指导水平来设置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同时依据自身条件定位,如何把好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关,主要依据培养对象实际情况,同时考虑指导教师指导水平设置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可行性、应用性、可达性、内容完整性、创新性、设计(试验过程)的独立性,以及是否达到培养毕业生“授之以渔”的目的,即毕业生一旦进入毕业设计(论文)阶段,依据毕业生实际情况确定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后,针对毕业生提出严格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要求,同时严格要求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把好质量关。
4充分利用开放的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是建立在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形式上,在时间和载体上具有共享和开放特点的指导交流平台。毕业设计(论文)开题过程就是一个关键的毕业设计(论文)交流平台。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导教师团队可以依据开题内容,交流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可行性、实践性、综合性以及创新性或不足等。同时指导教师可以结合课题内容依据自己指导的毕业生的情况建立小组内交流平台,修改不足或提升思想,或丰富创新性等,达到互相学习、交流的目的。
5培养毕业生合作精神
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时,通常是毕业生求职、就业或考研复习的关键时期,毕业生往往对毕业设计(论文)投入精力不足,如何平衡求职、就业或考研复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投入精力之间的矛盾,也是困扰指导教师的难题。通常情况下,指导教师可以设置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工作进度、工作量,严格考核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要求组内学生团结合作,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从而使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能力实现以点带面的放大效应。
6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取得的成效
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实践教学任务,首先针对教学任务,对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动员指导教师组织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申报,并提出要求。实用性(尤其毕业设计与就业紧密联系)与创新性强、避免重复性与雷同性,并相互监督,题目数量要求超过所带学生数量的30%;毕业设计(论文)组委会成员对呈报题目审核、校对并对不合格题目进行修改;动员毕业生选题,每一位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申报三个题目,然后组委会依据毕业生申报情况与指导教师对接,并提出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要求。时间要求、质量要求(系答辩成绩排序后25%学生,上报院级二次答辩),之后由指导教师负责,组织小组开题,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开展,以及毕业设计(论文)成稿提交,最后由毕业设计(论文)组委会组织答辩事宜。组委会在指导教师指导进程中,不定时抽查进展情况,教师指导情况以及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实际工作量等。在系列工作开展中,组委会对论文题目、论文内容严格把关,使毕业设计(论文)达到预期标准。此外,专业课程设置的专业综合实验、利用开放实验室组织设计竞赛活动以及课余部分学生参与的科技活动,帮助教师完成科研项目等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开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在本工作开展中,亦出现个别毕业生投机取巧,指导教师指导不到位,组内工作分工不公致使学生之间产生小摩擦等问题。因此,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应以“学生为本”,强化系列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并严格落到实处,本项工作将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沈赤兵.提高理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02):49-51.
[2]王志跃,杨海明,陈燕凌.提高农科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05):76-78.
[3]夏守之,郭焱.做好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探讨[J]. 化工高等教育,2009,(01):9-11.
[4]罗志勇,张胜涛,陈昌国.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改革c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7,97(05):98-101.
[5]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 89-90.
[6]程冬梅,陈璇.试论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7,19,(04): 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