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1: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演员职称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降低产品成本。成本控制的重要任务就是降低成本。利润的形成是由单位运营过程中形成的各项费用支出,抵减全部收入所形成的。收入是否能够补偿运营过程中的费用支出直接决定着单位利润的高低。因此成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单位的生存。
(2)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成本指标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指标,各项工作的好坏,最终都能在成本指标的高低上体现出来。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可以促使改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劳动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的经营管理工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3)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费用是抵减利润的因素,成本费用的降低,则意味着利润的增加。因此,通过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可从不同角度出发,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2.成本控制的程序
成本控制程序可分为成本事前控制、成本事中控制和成本事后控制三个环节。
(1)成本事前控制。是在产品投产前对影响成本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的规划、审核,确定目标成本。具体包括:对成本进行预测,为确定目标成本提供依据;在预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多种方案的成本进行对比分析,确定目标成本;把目标成本分别按各成本项目或费用项目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班组和个人,实行归口分级管理,以便于管理控制。
(2)成本事中控制。是在成本形成过程中,随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与目标成本对比,及时发现差异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成本事中控制应在成本目标的归口分级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严格按照成本目标对一切生产耗费进行随时随地的检查审核,把可能产生损失浪费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并且把各种成本偏差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有关的责任单位,以利于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3)成本事后控制。是在产品成本形成之后,对实际成本的核算、分析和考核。成本事后控制通过实际成本和一定标准的比较,确定成本的节约或浪费,并进行深入的分析,查明成本节约或超支的主客观原因,确定其责任归属,对成本责任单位进行相应的考核和奖惩。通过成本分析,为日后的成本控制提出积极改进意见和措施,进一步修订成本控制标准,改进各项成本控制制度,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二、科研院所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控制观念落后。科研院所由于制度等原因,在经费管理中普遍存在大收大支的现象,成本基础管理薄弱。而在当今“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下,降本工作在很多人意识里仍然是仅仅将降低成本作为成本管理的目的,节约作为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而毕竟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成本达到一定合理值的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效益的下降。因而仅仅靠节约降低成本是一种消极的而不是积极地成本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再将成本管理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而应是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投入产出的高效管理。
2.采购成本控制粗放。对采购成本控制不严,对供应商的管理与评价还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既缺乏入门机制,又欠缺退出机制,对产品质量的跟踪不够详细。为了节省谈判及交易时间和费用,采购部门往往习惯与固定的供应商合作,同时,由于军品研制过程中供应商大多属于指定供应商。长期下来,部分原材料供应过度依赖于某几家甚至一两家供应商,没有价格优势,采购成本大且产品质量保障难以控制。并且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仍然停留在竞争博弈这种较为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上,没有形成互利共赢的供应链管理。
3.科研产品成本控制缺乏依据。科研产品在研制过程中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产品的研制甚至需要反复的推演试验,往往一个产品研制方案的确定是建立在多个失败方案基础之上的,因此对于产品成本控制缺乏依据,产生大量的成本沉淀。成本高低通常是由新产品研制周期以及研制方案是否成功的前提下。设计上走钢丝、大量采用非标设备、各科研项目无法实现资源共享,造成资源大量浪费。
4.成本指标分解不到位。成本指标的分解是成本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在成本计划时会将目标一一分解到各个部门,但由于与目标考核挂钩,各职能部门都希望把各自的成本指标低估,减小压力,以便全额或超额完成任务,致使指标的分解于形式,起不了什么大作用。同时指标的合理性也很难评估,可操作性不高。成本考核主要是成本节减任务的完成情况,而没有考虑其成本节减的业务带来的其他成本损失的影响程度,受小集体利益的驱使,各部门只关注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忽视其对整个单位其他运营成本的影响。由于各行其是,没有从单位和产品的角度进行全局性考虑,容易出现所有部门都按照预期完成目标,而经营业绩却与计划数字相去甚远。其实,根本就是某些方面的成本有所降低,而其他方面的成本却反而增加,综合起来总运营成本并没有得到本质性的节减。
三、加强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的对策建议
1.加强成本控制观念创新
(1)树立成本控制主体的观念。科研院所作为一个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担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责任,“十二五“规划科研院所又面临着改制的任务,一旦失去原有的财政支持,自身的生存能力将面临极大的考验,而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利润的多少。因此,各层次管理者以及广大员工应共同关注成本控制、降低营运成本行为,要树立单位自身是成本控制主体的观念。增强单位竞争能力。
(2)树立成本经营的观念。成本经营观念是成本控制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内容是如何处理好在成本与效益之间、成本控制与经营战略进行相互抉择的关系。从投资方案的选择、产品功能的设计、工艺流程的安排到经营活动的组织与协调,每个环节都应该把长期经营目标与短期经营行为同成本控制工作和紧密联系在一起。(3)树立依靠成本竞争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任何性质的单位都无法避免的课题。而在产品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竞争变成了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只有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才能够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才能求得发展和壮大。实现“物美”指的是产品质量的提高,而实现“价廉”则是要采用成本领先战略,不断降低营运成本,形成价格竞争优势。树立成本竞争观念就是要求将成本控制工作放到决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位置上来,获取成本竞争优势,用自身成本优势给竞争对手营造一种新的市场壁垒。
2.完善采购成本控制
(1)建立完善比价采购制度。比质比价采购符合现代成本管理的理念,比质比价采购通过招标,在采购环节引入竞争机制,有助于节约采购成本,提高采购速度。比质比价采购有助于保障原材料及配件的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也有助于防止采购过程中的腐败现象。
(2)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并通过一定的标准持续优化供应链。对供应商的重要程度对供应商进行必要的分类管理,有助于避免工作的盲目性,不同类别的供应商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把供应商分为三类:A类供应商、B类供应商和C类供应商。A类供应商:该类供应商的划分应该是与本单位有产品的互通性,可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单位,与该类供应商成为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双方长久稳定的利益关系,合作开发产品,有助于提高整个价值链的竞争优势,共同降低成本。B类供应商:该类供应商应是可为单位提供重点产品、军品产品且占份额较大的供应商,应与该类供应商建立比较稳定的伙伴关系,并辅之以供方关系维护管理,通过长期的合作,取得类似“最惠国“待遇的优惠政策,达到采购成本的控制。C类供应商:该类供应商提供一般产品,或者占产品数额较小,该类产品由于话语权薄弱采购成本相对较高,应通过集中采购,利用整合降低采购成本。
(3)整合采购部门业务组织结构和工作职责。采购部门成立专门部门,负责对新供应商的选择及已合作供应商的管理考核,以保证供应商能够按时足量提品。对新进入供应商进行试用程序,试用合格后,转入合格供应商,进行批量采购。对已合作的供应商进行日常管理及分类考核,适时追踪产品质量,发生问题及时记录并查找原因、监督解决问题,发生重大问题的供应商且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的,实行退出机制,这样可以保证我们供应链健康有效运行,在保证降低采购成本的同时,确保采购物资的质量。
3.提高科研精细化管理
(1)提高内部评审作用,降低研发风险。科研项目在研发初期,组织相关各部门以及课题组进行严格的科研项目内部评审,使科研项目在设计论证阶段能够尽量排除研发风险,杜绝“走钢丝”的设计方案,降低一旦产品技术固化后研制时走弯路造成的各种浪费,最大程度降低成本沉淀。
(2)提高产品研制过程中的标准化程度。科研项目在研制过程中,在保证产品性能以及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产品研发要求的基础上,尽量使用标准元件和标准模具,对于产品研制过程中的模具、夹具进行科学的组合,使资源达到共享的目的,降低非标元器件、模具等零星采购过程中因缺乏话语权造成的成本高涨。
(3)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行新工艺、新技术。科研院所应利用其自身的科研优势,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改进设计工艺,推广新技术,在保证科研项目产品研制以及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节能降耗,从根本上降低材料上的消耗。
4.合理分解成本指标
在确保获得一定目标利润的前提下,通过市场预测和内部挖潜来确定目标成本。大致步骤如下:
(l)根据对单位产品的变动及销售价格的预测,确定单位产品的利润;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的软件、硬件和新的数据通信界面逐渐从观念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并有力地支持了电子信息服务和大众信息媒体的传播。同时,互联网汇集了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和交互式多媒体信息,它的多平台交互和多媒体功能为远程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目前,许多国家已相继建成了自己的远程教育网络,使人们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科技合作和远程学习,从而促进了国家的科研和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从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CERNET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卫星数字压缩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正在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它以其巨大的潜能,丰富着现行教育的内容,对改变传统教学,提高素质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现行的职业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根据新的网络教育环境特点,建立起相应的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本文拟从计算机远程教育的本质分析入手,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来揭示计算机远程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深对计算机远程教育的理解,增强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培养优秀的教师与合格的技术人才。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促进高职院校明确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模式正在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过渡,外延式发展注重规模和数量,内涵式发展注重质量和效率,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把培养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不是从事理论研究工作,而是适应地方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学生在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
计算机远程教育的应用给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带来明显变化,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这些变化对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利用计算机远程教育之后,课程设置更加灵活、更加多样化。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正在或即将从事的职业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能力大大加强,这使得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方面具有更多的实用性和多样性。比如高职院校可以采用更适合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多种教学计划、较多的选修课程,使得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精神,处理好知识和技能的关系。计算机远程教育本身开放性的特点完全可以满足这种教学形式。因此,大力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这种教学目标的实现。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推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强调的也应当是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做准备。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应当摆脱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建立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即从职业能力入手,改革单一的学科型课程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来开发课程,并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系统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2]
学生掌握知识,是发展其能力的基础。我们强调能力培养并不是忽视掌握基础理论的必要性,而是要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使得培养的学生与社会接轨,成为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当今社会,新的科学理论和实用技术不断地涌现,国内外一些新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也不断出台。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统编教材上,很快就会过时。使用计算机远程教育可以改善这种状况,它能够尽快地反映专业领域里的最新成果,建立起活的教材体系,因而它特别适宜新知识的传授,适宜以各种方式来传播完整的系统的专业知识。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素质
高职院校教师要想成为合格的计算机远程教育教师,必须完成自身的角色转变、学会合作、熟悉远程教学规律以及担当高强度的教学劳动等任务,这仅仅依靠一般的师范性职业训练是不够的。[3]远程教育的特点要求远程教育教师要具有更高的专业化水平,具体表现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等方面。要在以上三个方面体现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就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重视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远程教育中,人们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更多地关注教与学这对主要矛盾,而教师的发展却往往被忽略了。因此,高职院校远程教育机构应当借鉴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教师的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支持教师的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最终使远程教育机构成为远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
重视远程教育教师的校内培训校内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等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全体教师的一种整体性继续教育形式。与传统的教育培训相比,校内培训具有多项优势:首先,培训的目标非常明确,直接按照教师和学校的具体要求进行,解决的是具体的实际难题。其次,培训的形式灵活多样,且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校内培训所具备的这些优势与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培训需求非常吻合。
重视远程教育教师的终身教育模式有关研究表明,教师从事本职工作超过五年如果不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就会出现一种职业水平脱节现象,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接受培训,努力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其在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发展。远程教学过程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教师职业知识老化的周期大大缩短。因此,远程教育教师在任职前接受的职业训练已远远不适应当前教学的实际需求,对教师的培训应当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中来,定期的对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实现教师培训的连贯性,使教师教育贯穿其整个远程教育生涯。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计算机远程教育的根本任务。改革过程中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指导思想,[4]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作用,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积极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自主性加强网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积极开展网上实时与非实时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包括课件点播、在线答疑、网上考试等方式,积极开展教师与学生的网上交流,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可以以课程为单位,组织必要的面授辅导。
深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在辅导中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思路、学习方法的指导,向学生介绍课程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着重进行答疑解惑,增强教学的主导性。
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切实加强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逐步完善实践环节的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确定各专业下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组织形式、实施办法、考核标准等;认真落实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展专业实习活动,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多数学生可以在集中实践环节中结合工作实际选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提出者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ean.Piaget)认为: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一定的刺激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之中,主体才能作出反应。[5]因此我们认为,教育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获得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辅助者、协作者,学生才是教育过程中真正的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进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索、思考和建构离不开教师事先所做的教学设计,更离不开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
在计算机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育资源进行学习,然后同化、加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常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学习过程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极大地调动学生渴求知识,探索究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过程就是建构主义理论所说的知识的建构过程。
综上所述,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探求新的职业教育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祝义,杨清海.基于Internet的计算机远程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
[2]林若红.论高等职业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互动[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
目前,我国约有400多座资源型城市,对于这些资源型城市来说,无论是处于哪个时期都存在结构转型、调整、优化、升级的问题。延安作为资源型城市,同样存在着城市转型的问题,如何在资源逐步枯竭的情况下实现城市转型是延安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转型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市、产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塑造一个适合经济发展、适宜人们居住的舒适环境。
二
延安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探明煤炭储量44.96亿吨,石油储量51956万吨,天然气储量9.8亿立方米。近年来,受国际油价不断走高的影响及国内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影响,延安石油、煤炭企业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能源工业在延安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2005年石油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3.4%,拉动经济增长13.2个百分点。2002—2005年石油行业收入占到全市财政总收入的78%、80%、86%和89%。可以看出,能源产业已成为延安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全市经济发展对能源工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延安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讯、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对延安银行业来说,银行业的发展同样与石油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银行在支持石油企业大力发展的同时,其存、贷款相对集中投向石油企业,使商业银行的发展对石油企业的信赖性增大。2005年底,延安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10.99亿元和177.46亿元,其中石油行业的贷款占全部贷款总额的45%以上,在部分县区占到90%以上,同样石油行业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息贡献率平均在46%以上。正是这种贷款过分集中石油企业的做法,造成商业银行对其他产业发展相对支持力度不够,石油企业的变革对银行业的影响非同寻常,从某种程度上,延安金融是一种能源金融。
三
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往往过分依赖资源的开发,而对其他产业发展的支持和重视程度不够,正是这种能源经济和能源金融的发展思路,导致其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一)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资源的产出。资源型城市中资源性产业是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偏低。石油、煤炭工业作为延安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延安经济贡献表现的特别突出,2005年延安全市实现GDP达370.62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达285.19亿元,占比达76.95%,而一、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相对较低。
(二)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作为资源主导型城市延安,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农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虽然近年来延安市政府加大支农力度,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但财政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依然不够,2005年农业生产支出仅占财政支出的6.99%。而小额农户贷款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率也仅为5.97%,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依然相对缓慢。
(三)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资源开发型城市大多是自然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但同时也是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尤其是人文资源较缺乏的地区。而延安恰恰相反,不但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有着丰富的社会和人文资源。近年来,延安政府大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但开发深度依然不够,如旅游产品相对单一,旅游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不足,服务水平相对落后等。
(四)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延安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各行业的发展,但第三产业发展依然较慢,2005年延安市第二产业增速达18.8%,而第三产业增速为8.5%,比第一产业增速慢1.7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慢1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延安市GDP的15.1%。
(五)金融发展环境需待改善。金融业在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壮大中,注入了大量资金,同时商业银行也获得相应效益。随着陕北石油企业的重组,管理体制发生变化,石油企业走向集团化管理,大量归还到期银行贷款,使信贷投放过度集中于石油行业的各商业银行面临存、贷款迅速下降,利润减少的被动局面。各商业银行需重新调整信贷政策,转变经营思路,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对资金需求较多,但这些企业的财务不够规范,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实力,银行对民营企业授信时,很难客观准确地对企业做出正确评价。
四、金融支持城市转型的对策与建议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型城市转型,金融必须发挥主要作用,金融机构要积极参与和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资源型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积极支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产业结构单一是资源型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放在首位,用前瞻性的思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继续扩大能源工业规模的同时,把加快能源深加工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发展延安油煤化工项目,延长能源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上取得突破。同时,不失时机地发展新兴产业和培育新的骨干企业,努力构建具有延安特色和优势经济的新格局。为此,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产业结构转变,支持自主创新和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支持资源深加工产品企业发展;积极扶持高效益、低消耗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延安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二)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走多元化经济道路。
延安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民营企业的成长,其中部分企业发展前景较好,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贷款难、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金融机构应积极调整信贷结构,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建立一套适合其发展的信贷管理体制,使真正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民营企业得到信贷支持。同时,人民银行应加快对中小企业征信系统的建设,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信息支持,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发展多元化经济,促进延安经济的繁荣。
(三)积极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走城乡共同富裕道路。
在全社会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金融在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更应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尤其是农村信用社应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地位,支持延安农村经济建设。一是支持延安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二是继续支持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好退耕农民的眼前生计和长远发展;三是积极支持农村基础条件建设,改善农村和农业基础环境,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硬环境。
基础设施的状况与社会生产力的综合水平、社会生产的发展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发达的道路、交通、能源、通讯条件,良好的公用基础设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延安地处山区,交通相对落后,因此,金融部门应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延安铁路网络和“四纵五横”公路主骨架及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和提高延安硬环境,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五)积极支持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城市服务质量和水平。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面对新的就业形式,面对迅猛发展的科技知识,我们不仅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规划设计的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制造、维修、管理、营销及技术服务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培养后一层次人才的艰巨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在职业院校实训教师的肩上。2002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对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强调了职业院校实训教师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实训教师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高职高专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实训教师是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产学合作的重要力量,而产学合作又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最后实训教师是高职高专院校实训课程开发、实训教学教材建设的主力军。
一、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学院对实训课程的管理尚有欠缺。一是理论与实训课程不成比例。压缩实训环节,提高理论教学课时量无形中压制了实训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实训课程缺乏考核标准。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对实训教学效果的考核仍沿用理论教学的考核方法,只要学生参与了实训过程,完成了实训报告,一般都能取得该课程的合格成绩,至于学生是否真的锻炼了动手能力、获得了一技之长,没有一个严格的指标去考核。三是教学过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脱节,学生要想取得一张职业岗位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还要另找渠道,重新学习或参加培训。显然,上述种种现象,均背离了设置实训课程的初衷。从而导致了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习风气等一系列问题。而实训师资问题,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能否办得好,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教师队伍的问题,特别是实训教学师资队伍的问题。如何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是从事高职教育研究的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实训师资的现状
近年来,很多高职学院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但实训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却不够。我们对多所高职院校师资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实训教学师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实训师资缺乏
由于学校在经费上、人力上的不足,以及引进和培养渠道的不畅通,使高职院校现有的“双师型”队伍还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中要求“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应达到专业教师的70%”。而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天津市双师型教师比例只有60%左右。同时各高职院校按照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中的标准认定的双师型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的,他们缺乏真实的企业实践,专业技能仅限于“纸上谈兵”状态。如果扣除这一部分,则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只有30%左右。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虽然各院校从企业引进了一部分技术业务骨干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但这部分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普遍缺乏教育理论背景,在教育、教学技能上存在明显的不足。综上所述,由于实训教师数量更本达不到1:14这一基本的师生比要求,因此在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一名实训教师要指导几十名学生的实训,致使学生的实训演变成了自主实习,教师的监管力度不够,指导作用更无从谈起。这样做造成两个结果:1,实训教师一身轻松,但无法掌握学生实习效果;2,学生实习放任自流,真正获得的岗位所需专业技能较少。
(二)实训师资职称结构不合理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天津市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基本趋于合理,副高及以上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基本趋于1:1:1。但从事实训课程教学的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职称较高的教师多年来从事理论教学的较多,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训课程由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担任,或由有经验的老师带队主持,几名青年教师辅助配合完成。青年教师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能吃苦,但综合比较起来教学经验不足。实训师资队伍的职称状况与专任教师队伍的差距十分明显,表面上看是职称的差异,实质上是教学水平的差异。
(三)实训师资学历偏低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师学历结构偏低。据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仅占21.28%,大专及以下占5.32%。学历的整体提升是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难点,特别是研究生乃至博士层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是提升职业教育师资层次的突破口。
(四)实训师资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现有的实训教师还不能“能文能武”,也就是既能动手,又能上讲台。有些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既没有受过职业技能的专门训练,也没有工程实践经历,在专业技术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方面存在很大缺陷。教师自身动手能力不强,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实训基地中缺少既精通理论、又懂技术、也会操作的指导教师,很难保证实训的教学质量。从企业引进的技术骨干虽然动手能力较强,但又缺乏教育理论的基本知识。
(五)实训师资待遇不高
长期以来,实验室、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的辅助教学单位,从事实训教学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与被认可的工作量之间存在着不相称的问题,造成与专任教师在收入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六)聘任兼职实训师资存在弊端
兼职实训教师大部分来源比较广泛,他们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既能解决高职院校自身实训师资队伍的不足,也能弥补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缺憾,把工程中的实际做法传授给学生,他们能真正成为高职院校实训教师的补充力量。但兼职实训教师也存在弊端,他们的实训教学工作往往具有阶段性、动态性,不够稳定,加上教学方法的欠缺和对学生了解程度不够,不能象职业教师一样因材施教,而且对兼职教师也缺乏有力的考核标准,导致只能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但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三、对高职院校实训师资能力的认识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毕业之后应能直接上岗,毕业生应该是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能工巧匠;同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他们出校门时,就应具备相当熟练的某种技艺或技能,并得到社会的考核认可。高职学
院要培养这样高素质的学生,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实训教师。所谓高素质的实训教师首先应具备教学的基本能力,即具有较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其次,他们还应有较好的行业或职业岗位的专门知识及实训能力。一方面具备行业或职业岗位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具备较强的上岗工作的能力——从事相关行业或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的能力。如预算专业教师,在学校是教师,到建筑公司就是预算员或造价师;装饰设计专业教师,在学校是教师,到设计公司就是设计人员,能应客户的要求拿出确实的作品。最后,他们还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即具备把行业或职业岗位知识及职业实践能力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训的能力和把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牟力的能力。他们应既能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市场需要进行教学开发和课程开发,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又能参与新产品、新技术等的开发、利用和推广。因此职业学校实训教师实际上应该是多年来一直提倡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一方面应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职称证书,另一方面还应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
四、加强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实训师资的培训制度
对在职实训教师有的放矢地加以培养,旨在提高在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整体素质,对每位实训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做到定好方向、定好目标、定好措施,并根据教师的情况和发展,及时加以调整。各高职学院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班、举办讲座、专题宣专等多种方法,加强实训师资的教育理论学习,以便提高实训师资的教学水平。如分期分批把中青年教师送到企业顶岗培训;校企合作,利用寒暑假的实训,让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聘请企业专家和校内的专家开办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班等等。通过培训,实训师资不但具有了较高的理论知识,又积累了实训经验,讲起课来言之有物,既能联系生产实际还能指导学生实训,教学效果显著。
(二)依靠相关政策扶持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的价值取向,以及部分人的偏见,目前的高职院校的实训师资,特别是一些学历较高、造诣较深的中青年教师的流动性较大,这不利于教学及研究的连续性,而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更加成了一句空话。为了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必须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实训师资,特别是中青年骨干实训师资的切身利益,制定相关政策,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研究、进修和生活环境,从各方面提高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高职院校实训教师队伍发展壮大。
(三)加强双师型实训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提出,反应了高职院校教育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双师型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教育系列中级以上职称及基本素质和能力,又具有相应专业的中级以上专业职称(如工程师、造价师等)或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训和科技开发能力与素质的专任教师。为了保证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保证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快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刻不容缓,光靠引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在于立足现有高职院校师资的培训和培养,使现有教师向双师型转变。
(四)外聘企业兼职教师
外聘一定数量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丰富工作经验、处于生产一线且对新技术、新工艺有亲身体会,并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做兼职教师,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带动在校教师提高实训能力,实现优势互补,这是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特点和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可取方式。
(五)制订合理引进人才的计划
引进人才补充实训师资队伍不仅是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也是实现学校为社会输送紧缺、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各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教师队伍的结构情况制定合理引进人才的计划。可以实行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动态考核的机制,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实训能力较强的专家来校工作,要使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六)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高职实训师资队伍是为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服务的,我们可以根据本国的国情、教育水平,同时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实训师资队伍。如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兼职教师的比例相当大,几乎在80%左右,我国的情况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在20%左右;德国的高职院校的师资除了对学历有严格要求外,对工程或社会实践经历也有明确要求,要求必须有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但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师资,半数以上是从高校毕业直接任教或从其他高校调入的。所以,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外的一些实训师资模式,对我国的高职实训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城市园林的功能
随着城市日趋工业化和现代化,随之而来的是工矿企业的“三废”污染严重地破坏了人居环境,威胁着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家和园林专家曾多次提出,将森林引入城市,让森林发挥其生态功能,以改善城市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城市园林的基本功能作为现代城市建设范畴的城市园林绿化,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落实在有利于促进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这一目标上。所谓身健康,就是城市园林绿化首先应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最有效的改善,从而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所谓心健康,就是城市园林绿化应该给人们美的视觉享受,并且通过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展现,使人们感受到城市色彩的丰富绚丽,品味到城市特有的人文风貌与历史脉络,从而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满足。因此,城市园林绿化的根本目的决定了它应充分发挥出两方面的功能: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城市园林绿化通过植树、种灌、栽花、培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过程,不仅要提高城市的绿地率,也要充分利用立体多元的绿色植被的生态效应,包括吸音除尘、降解毒物、调节温湿度、有效降低城市污染的程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清洁、舒适、优美、安全的要求,从而为市民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活空间。但草坪的生态功能有限,只相当于森林的1/25,光靠草坪来改善生态,改善环境是不够的。相比起来,建设上有高大的乔木,中有低矮的灌木林,地面上是草本地被植物的森林,其生态和环境价值就要高得多。国际上以“城市之肺”来比喻森林对城市的作用。由城市森林构造的“肺部”吸纳的则是尘土、废气、噪音等污染物,呼出的是氧气和水分。这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因此,城市园林绿化要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首要功能。
美化市容,充分烘托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城市园林绿化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同时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营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从而使城市色彩更丰富,外观更美丽,并且通过不同园林绿化景观的展现,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味。森林绿量是草坪的3倍。据测定,同样面积的乔、灌、草复层种植结构的森林,其植物绿量约为单一草坪的3倍,因而其生态效益也明显优于单一草坪。因此,为了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并达到最佳的生态效益,最大限度地改善人居环境,乔、灌、草的合理配置和有机结合的绿化方式是最优选择模式。而森林则有良好的参与性能,人们可在森林中尽享鸟语花香、尽情休闲娱乐,使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地相处。美好的市容风貌不仅可以给人美的享受,令人心旷神怡,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并获得知识的启迪。美好的市容风貌还有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有利于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因此,成功的城市园林绿化在美化市容的同时还应充分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底蕴,这是城市园林绿化重要而独特的功能。
二、病虫害治理原则
以往防治病虫害就是将害虫和病原微生物赶尽杀绝,这个观点在大多数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而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就必须更新这一旧有的观念,要容忍有害生物的存在。对有害生物不应只注重于杀死,更要注重于调节,只要把危害控制在不影响植物观赏效果就可以了。
在人类管理的城市园林生态里,由于人类、植物、有害生物、环境条件和天敌等各组分之间存在着相当复杂的关系,所以其中任何一因子的变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个园林植物的生态系统。在防治上要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在管理上要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条件,减少或不用化学农药,保护天敌,提高自然的控制能力,保持园林生态的稳定。
因此,在现阶段制定园林植物病虫害治理对策时,应全面考虑生态平衡、社会安全、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放宽防治指标,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可允许为害范围之内。基于此,我们的植保工作必须以搞好植物检疫为前提,养护管理为基础,积极开展生物、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协调各种防治方法。三、病虫害治理对策
(一)把好植物检疫关
在调入苗木和花卉时,实行严格的植物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则要进行除害处理,严重者予以销毁,防止新的病虫害传入,以免给园林绿化带来更大的损失。
(二)搞好城市园林植物的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三)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四)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1)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显著的。一旦天敌在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城市具备开展生物防治的条件,一是城市园林植物种类丰富,适合天敌的生存和繁衍,我们应该加强对天敌的利用和保护,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创造利于天敌群落发展的条件。二是城市建筑对园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岛生态”有利于释放天敌。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植保工作的立法和管理,建立了植物保护工作新的管理标准,特别是作为可持续植物保护中重要措施的生物防治技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很多生产和销售害虫天敌产品的公司,生物防治正逐步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2)选择使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人畜危害小,对环境污染小,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如:利用Bt乳剂防治国槐尺蠖,每年喷两遍药即可控制其危害,而用化学农药每代害虫都必须防治两遍以上。1987年郑州市园林植物大袋蛾大发生,危害成灾,施用生物农药灭幼脲进行超低容量飞喷防治,防治效果达到98%以上,完全控制了该虫再度大发生,分析原因主要是既消灭了害虫又保护了天敌。生物农药除了Bt乳剂、灭幼脲外,最近几年生产的花保、烟渗碱等,这些都是防治园林病虫害的首选农药。
(五)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竞争日益加剧,提高教学质量逐渐成为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首要的战略选择。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教学过程为中心,以资源和服务为支撑,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综合质量保证体系,己成为现代远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也成为全面提升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综合实力,促进远程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规范教学过程,全面保障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教学与管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前后相继的一系列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招生、执行教学计划、提供教学资源、辅导答疑、作业、实践教学、考试、毕业资格审核及发证等具体的教学与管理活动。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最终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而这些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教育质量。因此,规范每一个教学环节,对于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规范招生入学制度,确保生源质量
学习者的素质是进行现代远程教育学习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基础、思想素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基础较差,自学能力也比较低,但现代远程教育的最大优势是能够利用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满足求学者学习的需要。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对求学者采取“宽进严出”的入学方式,但在采取“宽进”的同时仍要坚持以学历资格作为最低入学条件,对于高升专的学生,应当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对于专升本的学生应当具有大专学历,这样才能保证受教育者进一步学习的基本条件,保障生源质量,进而保障教学质量。
2.科学制定和执行教学计划,调动学习积极性
现代远程教育所面对的学习者,大都是在职工作人员,还要照顾家庭,学习时间比较少。为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远程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开展远程教育的试点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利用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师资、图书资料、试验设备推出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课程设计和内容编排应突出超前性和实用性。在人才方案实施方面,要结合学习者的特点,实行学分制和学年制相结合的开课计划,满足学习者在职学习的需要。课程实施计划应从学习者的具体条件出发,循序渐进、有计划地加以启发、引导和培养,调动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严肃考风考纪,以考促学
严肃考风考纪,由考风建设促进学风建设,以考促学。课程考试是检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考风考纪不严肃,将严重影响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关系到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的办学声誉。因此,试点高校要切实做好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确保考试规范实施,各个考点应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关于考试的规章制度,严肃考风考纪,对违反考试制度的作弊行为一律严肃处理。在考试内容方面,试卷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考试内容应着重对学习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取考查的方式评定学习者的学习成绩。
4加强毕业环节指导,提高学习者综合素质
毕业实习是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学习者掌握知识和技能在走向社会前的一次综合性的大演练。当前试点高校毕业实习的过程基本上是参考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的方法,结合网络教育的特点,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完成毕业实习的教学过程。学生毕业论文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通过E-mail、电话或现场的方式,指导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参与学习者的选题、开题、调研、修改和定稿,通过网上双向视频技术进行答辩,完成毕业论文。通过毕业论文指导,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网络、图书馆、实地考察等方式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同学、同事、指导教师沟通、协作的能力;良好的学术道德及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这些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是非常有利的。
5.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保证对教学过程的良好服务
学习支持服务主要指在远程学习的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的有关学习方面的一切支持服务。快捷便利的网络能够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尽可能好的支持服务,使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第一,要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信息和资源。把专业目录、教学计划、实施方案、教学大纲、课程疑点、重难点、作业布置、期末复习等辅导信息及时在网上,使学习者在学习时能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第二,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指导服务。辅导教师可以通过电话答疑、E-mail.BBS.QQ,MSN讨论等形式,建立教与学的经常性、个别化的互动交流,解决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专职的辅导教师还可以建立“导学QQ群”、公共邮箱,为学习者提供招生、入学、学籍、教学、成绩等方面的咨询服务;第三,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场所、设施服务。
试点高校建立的网上电子阅览室、网上图书馆、各种资源和软件下载的F’TP服务器,为学习者学习提供方便。
二、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任何一种教学形式,教师都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在远程网络教育环境中,特别是远程分散学习的条件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由于学习者以自学为主,教师的角色也从传统教育中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学习的建议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1.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建立专职教师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队伍的水平和规模必须跟卜远程教育规模和办学层次的发展水平。远程教育教学师资具有特殊性,不是要求组建学科齐全的教师队伍,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各个高校的教师资源,建设一支熟悉远程教育规律,由各个专业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专业教师队伍,讲授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给学习者提供最先进的本领域的知识。各个试点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由相应学科的知名专家、教授组成教师队伍讲授核心课程,对网络教育学院的教育方向和教学水平发挥学科领航和专业把关作用。还要建立试点高校的主讲教师队伍,这类教师以试点高校各学院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组成。试点高校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年富力强,是各专业课程主要设计者、编写者和主讲者,能够对课程进行总体的把握,对于保障远程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2.完善兼职网络课堂辅导教师队伍
网络课堂辅导教师主要负责协助授课教师在网上课堂和交流园地回答学习者提出的问题、指导学习者安排学习进度、协助主讲教师从题库中抽题组卷及阅卷、必要时将问题反馈给主讲教师。由于网络学院学习者的人数特点和学习特点,网络课堂辅导教师是网络教学环节中工作量最大的教师。网络课堂辅导教师可以由各个试点高校的年轻教师、在读的博士或硕士组成。这些兼职教师负责平时的网上答疑,网上辅导,QQ群问题的回答,各种学习资料的上传,论文的指导、班级管理等教学辅导丁作,通过网卜的辅导和答疑等活动,兼职教师的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3.充分利用学习中心教师资源
学习中心作为我国远程教育办学机构的基层组织单位,是实现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保证。作为连接远程教育学院和学习者的纽带,学习中心构成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重要环节。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由于学习中心老师直接和学习者接触和联系,可以与学习者面对面地讨论问题,回答学习者提出的有关招生咨询、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学习中心老师在解决学习者问题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加强专兼职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
由于网络教育是一种新是教育方式,且学习者是以在职学习为主,学习方式比较灵活,因此,加强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从教师的角度来讲,首先要完成从传统教育到远程开放教育的思想观念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教育;其次,要充分利用技术手段,现代远程教育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精心准备优秀的视听媒体和网络媒体,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最后,不断跟踪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教师素质的内在要求。
三、建设优秀的教学资源,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1.依托优势学科,打造远程教育品牌专业
学科建设水平决定着一个学校现实的办学实力,也决定着一个学校长远的发展前景。积极稳妥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打造若干优势学科和精品专业,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谋求生存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试点高校来说,要充分考虑学校学科发展情况,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特长,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和师资情况,开设优势学科专业,形成特色学科和专业,打造远程教育品牌,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2.建设精品课程,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
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各个试点高校应高度重视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充分利用试点高校优秀的师资、设备和技术等条件,将主要的人力和财力集中于多媒体课件开发、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形式组织、内容的表现方式等方面,研制出符合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特点的优质教学资源。由于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者将会主动地去学习,且非常容易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为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试点高校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所开设专业的精品课程,用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在继续教育章节中,将“办好开放大学”列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在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的同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1]
由此可以看出,由国家投资,建立中国的国家教育信息平台已经呼之欲出,而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为中国开放大学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电大基础上建设开放大学是最好的途径。但建设开放大学要适应社会和学习者需求而定,面向地方、基层、农村和边远地区,在办学的基础上,开放大学还应利用网络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及其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继续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服务。而云计算是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分布式计算、网络计算和虚拟化等多种技术混合演进的结果[2],是一个庞大的虚拟化资源池(由硬件、开发平台和服务等组成),上述资源可以动态地依据各种规模的负载进行自动配置,使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优化。所以,可借助云技术,为开放教学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云计算提供3个最基本的特征[3]:第一个是基础设施架构在大规模的廉价服务器集群之上;第二个是应用程序与低层服务协作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第三个是通过多个廉价服务器之间的冗余远程教育论文,利用软件获得高可用性。而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育智能辅导和答疑系统便是其中的第二种特征,即该系统与低层服务协作,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
云计算在教学领域中的迁移称之为教育云[4],是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构架,包含了教育信息化所必须的一切硬件和软件资源,为开放成人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该平台的建设关乎网络环境中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开放学员一般是在职人员,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长期脱离理论、工作压力大等原因,不可能完全理解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而在课程教学中,面对的学员学习背景、层次多样化,造成学员知识点出现断层现象,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利用云计算,为学员建立个性化智能化的辅导流程,进行虚拟答疑,提高学员学习效率。
二、已有教学辅导形式及其特点的分析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辅导,是指教育者依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自身教学经验在固定空间(教室)、固定时间(统一上课时间)面向受教育者(一般在30人以上)进行讲解的过程,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一般依据大多数者的可接受程度来安排教学进度。
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教学辅导,一般依据在线平台,进入课程中,在该课程设置上一般包括教师管理、教学资源、师生互动、网络服务等。
(1)在“教师管理”模块中,一般是教师上传各种资料,如: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课程说明、课程考核方案和其他教学信息等。
(2)在“教学资源”模块中,一般是供学习者下载浏览各种学习的资料论文提纲怎么写。
(3)在“师生互动”模块中,最为常用的便是BBS,一般供学习者和教师进行网上留言。
(4)在“网络服务”模块中,也只是提供电子邮件、数字图书馆等功能。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辅导是一种实时互动、同步交互的特点,教师可以依据当时教学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进度、模式等,与此同时,该方式受到时间、空间限制,不适合开放学员特点。
现有的网络教学辅导虽然通过网络作为媒介,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为多数开放学院所接受,但明显缺乏实时互动与同步交互。往往是教师上传资料多日,学员才注意到,或是学员在BBS中留言,想要及时得到回应却未能实现。实际上,现有的网络教学是一种“大同步、小异步”的形式。
三 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育智能辅导的规划
云计算技术运用于开放教育辅导是具有实用意义的,基于云计算本身特点,可以将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向开放学院提供智能型云计算服务。现介绍远程教育智能辅导平台的架构。其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基础设施模块、应用接口模块、教育应用模块、学员应用模块等。
(1)基础设施模块主要包括:服务器、存储器、网络设备和虚拟服务器、虚拟网络等。
(2)应用接口模块主要涉及开发环境、公用的应用程序接口、网络服务等,主要是由开发人员进行的系统管理操作。
(3)教育应用模块主要提供教学平台、学习跟踪和学习记录数据库、教学专家系统等。
(4)学员应用模块主要面向开放学员远程教育论文,用于远程登录开放平台,在线学习、查阅教学资源,智能辅导系统记录的学员个性化学习数据,制定出适合该学员学习进度,为每个学员提供符合自身需求的课程间知识点的链接,方便学员理解掌握教学内容。
在云计算模式下,首先由课程专业教师依据课程特点,多年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课程重、难点以及学生对各要点的领悟掌握情况,建立较为初期的辅导数据库系统,并结合已有的教学资源,创建在线测试系统(目前已实现)和知识点链接系统,依据学员测试结果,判定该学院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知识点是否存在断层,同步更新辅导数据库,针对每一学员生成专属的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包括相关知识点的学习)。
四 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育智能辅导的可行性
云计算是未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构架,为开放教学提供各种教学活动所需的信息化服务。本文所提出的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育智能辅导系统,就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物质基础而言,各市属院校已基本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创建辅导数据库的能力和开发智能辅导系统的实力。利用该系统,不仅保留了原有网络教学辅导的优势,同时增强了教学辅导的实时性和教学个性化要求,最大程度提高学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整个开放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新一论教育改革和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一)》.[J]国家远程教育,2010.4
[2]Youself,L Butrico,M. Da Silva, D.Toward a Unified Ontology of CloudComputing [J].Grid Computing Environments Workshop 2008.GCE 08.
[3]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J]软件学报,陈康,郑纬民,2009.20,(5):1337-1348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数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任务,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教育结构、建立健全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推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信息化,促进职成教育有更新的发展。远程教育以其便捷性、实用性和高效率等特点,成为了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探讨、尝试和研究的热点: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远程职业教育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实际应用层面上来看,没有真正融人到职业教育中去,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远程职业教育的现状
1.职业教育界进行的远程职业教育实践和研究
当前职业教育领域对远程职业教育的实践和研究还以探索职业教育界的硬件环境、数字化水平、师生的信息技能等为主,对于如何按照远程教育的规律和原理,切实地组织远程职业教育项目,有序地开展远程职业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和特长,如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建立和教学质量的保障等还没有考虑到。两者只在师资和招生环节上有一些合作,在远程职业教育实践组织、管理和办学上基本没有交叉,并没有深入到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等内核的合作上。真正体现远程教育本质特色的远程教学管理、学习材料开发、学习支持服务、质量保证体系等都尚有待关注和真正实施。也就是说远程职业教学应该包括“软”和“硬”两个方面。“硬”的方面是指技术、媒体和设备等,“软”的方面是指理念、思路和策略等。“软”和“硬”两方面形成了远程职业教育后续发展的两条腿,只有两腿都健全,路才能走得好走得顺,但现实中更注重的是“硬”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其它方面.特别是理念和方法的论证和探讨,教学实践等都没得到全面开展,这是当前职业教育界进行的远程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远程教育界进行的远程职业教育实践和研究
一些电大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开展职业教育,力图在职业教育中发挥自己远程教育的多年实践经验和教育资源。当前开办了高职学院的电大基本上是以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形式在运作着,即老师和工作人员们既处理电大远程教育这边的工作也兼做着高职学院的工作,但实际上由于电大的教师和管理者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尚不够深入,对开展职业教育的准备不足,对职业教育所面向的具体行业和企业的人力资源要求没有清楚的把握,当前电大的高职办学基本上以借鉴电大系统已有的办学而开展的。课程的设置仍以学科逻辑关系为主线,与职业的实际需要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制化”要求的对应并不明显,技能实践方式和安排与职业实操要求间也还存在距离。职业教育的特色没有被彰显出来。
各试点院校开办的远程教育和培训项目,多是根据院校本身依托的行业和对该行业所需要人才多年培养经验及教学资源积累的基础上开展的,由于脱生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培训还是以课程教学为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而面向从业第一线的实际操作还没能被放到第一位上来,因此这些远程职业培训课程的学术性较强,而与行业从业所需要的实践有一定距离,严格意义上更应该是一些在职进修课程,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并不突出。
各种教学机构和企业利用自己的资源向社会和企事业等提供远程培训项目和课程:这一类型远程职业培训活动的开展多是各教育机构利用自己的专长和优势,根据人力市场的需要,面向各级各类的职业技术资格考证开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较强:但由于对实践技能环节的培训过程和学生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等尚没能做到以用人市场的需要为导向的定制化,因此对考证外的实际职业技能培养效果尚有待考证。
我们可以了解到,现在职业教育界和远程教育界都根据自己对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的理解开展远程职业教育的实践,但由于双方都仅对自己熟悉的领域有深入了解,而分别对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没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因此让远程职业教育出现要不就“不远”,要不就“不职”的现象,没能使职业教育达到如虎添翼的效果。
二、我国远程职业教育实施中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加强远程职业教育相关理论的研究
远程职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在教学和管理上有一些新的要求和特点。远程职业教育既要借鉴远程教育的理论方法,同时也要遵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重视发挥两方面的特点和优势,才能发挥出其本来应有的作用为了能使已经开展了实践和将要开展的实践活动能够科学地、可持续性地良性发展,应该在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理论方法的有机结合下,开展对远程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理论研究。否则,在教学和管理中还是“穿新鞋走老路”,不会遵循远程职业教育的实践规律来进行。
(二)制定远程职业教育的相关评价标准
标准对于现代社会的任何系统都是最重要的。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研制工作正在进行并已经陆续颁布了一些标准,但没有将远程职业教育评价标准研究纳入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之内,这无疑将影响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对远程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认识不足的情况。远程职业教育的实施目标是其实践最基本的指引。远程职业教育的实施应该是以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为目的,还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层次和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为目的,还是以满足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为目的,决定了远程职业教育实施的模式、过程和途径,会让远程职业教育走向不同的方向,因此应对远程职业教育的相关标准有个清楚的界定。任何实践在明确目的后才能有正确的实施方案。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并没有开办远程教育的经验,同样远程教育院校也大多没有进行职业教育的经验,双方应该如何结合,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实施远程职业教育将由既定标准来决定,也才能达到有的放矢和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探索有效的远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远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与以往远程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需要专门的教学设计。现在有的学者在研究远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问题,如首都师范大学的杨卉、马陆等人的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为远程职业教育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它要求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师团队不仅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更应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因此应由企业专家、学校教师组成教师团队,该团队应成为不仅拥有学术水平,也拥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远程职业教育中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也处于研究摸索阶段,远程职业教育呼唤更多的有效的新的教学模式。
目录
摘要…………………………………………………………………………
1、智能建筑工程的系统检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通信网络系统………………………………………………………………
1.2、办公自动化系统……………………………………………………………
1.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1.4、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
1.5、安全防范系统……………………………………………………………
1.6、住宅智能化系统………………………………………………………
2、智能建筑工程的系统检测方法……………………………………………
1.1、通信网络系统检测方法…………………………………………………
1.2、办公自动化系统检测方法………………………………………………
1.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检测方法……………………………………………
1.4、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检测方法………………………………
1.5、安全防范系统检测方法……………………………………………………
1.6、综合布线系统检测方法…………………………………………………
1.7、智能化集成系统检测方法…………………………………………………
1.8、住宅智能化系统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完全按新编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宗旨编写。它加强了工程的质量检测和质量验收的内容,对质量的定义,按照国际惯例,应包括其功能、可靠性与可维护性、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等,重点强调内在需要能力的特性;将工程检测作为工程质量验收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的手段;对工程质量检测和验收的结论不分等级,只有合格和不合格,即通过或不通过质量检测和验收;同时强调了完善工程的检测手段,通过合理有效的检测手段,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进行质量合格判定;提出了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思想,并贯穿“验收规范”的始终;工程最终检测是在企业自行检测、检查基础上进行的,也体现了参与工程各方都对工程质量负责和都对工程质量的确认负责的原则。
1、智能建筑工程的系统检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通信网络系统
它是楼内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基础设施,同时与外部通信网络(如公用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计算机互联网、数据通信网及卫星通信网等)相联,确保信息畅通。
1.2、办公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行为科学等先进技术,使人们的部分办公业务借助于各种办公设备,并由这些办公设备与办公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办公目标的人机信息系统。
1.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之间的传输网络。它能使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的语音、图像和数据通信设备、信息交换设备、建筑物物业管理及建筑物自动化管理设备等系统之间彼此相联,也能使建筑物内通信网络设备与外部的通信网络相联。
1.4、火灾自动化系统
由火灾探测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联动及自动灭火系统等部套组成,实现建筑物的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本规范所用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与此条通用。
1.5、安全防范系统
根据建筑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综合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视监控技术和各种现代安全防范技术构成的先进、可靠、经济、配套且具有纵深防卫功能的安全技术防范体系。
1.6、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
以住宅小区为平台,兼备安全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和物业管理系统等以及这些系统的集成系统,具有集建筑系统、服务和管理于一体,向用户提供节能、高效、舒适、便利、安全的人居环境等特点的智能化系统。
2、智能建筑工程的系统检测方法
1.1、通信网络系统检测方法
①.系统检查测试系统检查测试有硬件加电检查测试和系统功能测试2种。
②.初验测试初验测试具有可靠性和接通率2种特性。它的基本功能有电信系统的业务呼叫与接续、计费、信令、系统负荷能力、传输指标、维护管理、故障诊断、环境条件适应能力等。
③.试运转验收测试
智能建筑的宽带接入方式包括铜缆接入(XDSL)、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N-ISDN)、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ATM)、以太网、混合光纤同轴网(HFC)、光纤接入(FTTX)及无线接入系统等,其功能和接口的测试应参考相应的国际标准和国家现行标准。
1.2、办公自动化系统检测方法
办公自动化系统检测方法有6种方法。如:1.功能测试2.性能测试3.文档测试4.回归测试5.可靠性测试6.互连测试
网络安全系统的验收应该从网络系统安全性、操作系统安全性、物理系统安全性、应用系统安全性四方面进行验收。办公自动化系统竣工验收是在网络系统检测、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检测、网络安全系统检测均合格后进行,应对整个系统检测,检测合格则通过竣工验收;当系统出现问题时,应解决所发现的缺陷和错误,经复验合格后可视为验收合格。
1.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检测方法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检测以系统功能检测为主,同时进行现场安装质量检查、设备性能检测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相关技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检查,检测前应编制系统检测大纲。
(1)空调与通风系统功能检测方法为:在工作站或现场控制器模拟测控点数值或状态改变,或人为改变测控点状态时,记录被控设备动作情况和响应时间;在工作站或现场控制器改变时间设定表,记录被控设备启停情况;在工作站模拟空气环境工况的改变,记录设备运行状态变化,也可根据历史记录和试运行记录对节能优化控制做出判定。
(2)变配电系统功能检测方法为: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对变配电系统进行检测时,应利用工作站数据读取和现场测量的方法对电压、电流、有功功率、功率因数、用电量等各项参数的测量和记录进行准确性和真实性检查,显示电力负荷及上述各参数的动态图形能比较准确的反映参数变化情况,并对报警信号进行验证。抽检数量应不低于20%,被检参数合格率在90%以上时为检测合格。对高低压配电柜的工作状态、故障状态,电力变压器的温度,应急发电机组的工作状态、储油罐的液位及蓄电池组工作状态进行检测时,应为全部检测,合格率为100%时为检测合格。
(3)照明系统功能检测方法为:检测方式为抽检,抽检数量应不低于20%,被检参数合格率100%时为检测合格。
(4)给排水系统功能检测方式为:抽检,抽检数量应不低于20%,被检参数合格率100%时为检测合格。
(5)热源和热交换系统功能检测方式是:通过工作站对热源和热交换设备运行参数、状态、故障等的监视、记录与报警情况进行检查,并检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与参数控制情况。
(6)冷冻和冷却水系统功能检测方法: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对冷水机组、冷冻冷却水系统进行系统负荷调节、预定时间表自动启停和节能优化控制功能进行检测,通过工作站对冷冻、冷却水系统设备控制和运行参数、状态、故障等的监视、记录与报警情况进行检查,并检查设备运行的联动情况。
(7)对冷冻水系统能耗计量与统计进行核实的检验方式为抽检,抽检数量应不低于50%,被检参数合格率100%时为检验合格。
(8)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功能检测方式为:抽检,抽检数量应不低于50%,被检参数合格率100%时为检验合格。
(9)中央管理工作站与操作分站功能检测方式:主要检测其监控和管理功能,检测时应以中央管理工作站为主,对操作分站主要检测其监控和管理权限以及数据与中央管理工作站的一致性。
在检查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测试:(1)现场设备性能测试(2)实时性能测试(3)维护功能检测(4)可靠性测试
1.4、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检测方法
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和建设方对智能建筑各子系统集成的不同需要,在具体工程中出现了与楼宇自控、保安监控等系统的联动,因这些联动超出了GB50166的规定范围,所以在本条中提出了“……检测按相应法规或由系统集成商制定的检测验收大纲进行”的概念,“相应法规”是指最新颁布的其他法规或规范,“系统集成商制定的检测验收大纲”是指本规范3.3.1和3.3.9中要求由系统集成商制定的各子分部工程、整个分部工程的检测验收大纲,以及接口测试大纲。
智能建筑集成系统方案越来越要求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向建筑设备集成系统上传有关信息,所以要求信息的一致性。新型消防设施不断投入使用,并得到使用单位的认可,但在以前的规范中没有涉及,因此在本章中作为检测项目。
1.5、安全防范系统检测方法
(1)、电视监控系统的检测方法:系统功能检测采用主观评价法。检测结果按《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GB7401中的五级损伤制评定,主观评价应不低于四级。若清晰度、灰度在客观测试中已检测为合乎规定,可对噪声及各种干扰信号进行主观评价。
(2)系统整体功能检测方法:电视监控系统的监控范围、现场设备的接入率及完好率;开通稳定运行时间;矩阵监控主机的切换、遥控、编程、巡检、记录等功能;系统的跟踪性能等。对数字视频录像式监控系统还应检测主机宕机的记录、图像显示和记录速度、图像质量、对前端设备的控制功能、以及通信接口功能、远端联网功能等;对数字硬盘录像监控系统除检测其记录速度外,还应检测记录的检索、查找等功能。
(3)系统联动功能检测方法:对电视监控系统与安全防范系统其他子系统的联动功能进行检测,包括出入口管理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巡更系统、停车管理系统等的联动控制功能。
2.摄像机抽检的数量应不低于10%,摄像机数量少于10台时全部检测。被抽检设备的合格率为90%时为合格。系统功能和联动功能全部检测,合格率为100%时为合格。
1.6、综合布线系统检测方法
1.首先必须检查是否具备验收条件:一、相关专业验收完毕;二、系统工程施工单位应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各项随工检验的详细记录和各种技术资料准备充分,并在竣工验收前移交给建设单位。
2.对布线系统性能进行检测验收:验收机构进行竣工检测并做出评价,各项测试和评价应有详细记录,作为竣工资料的组成部分,并作为判定系统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竣工检测合格判据包括单项合格判据和综合合格判据。
1)单项合格判据如下:
a)对绞电缆布线某一个信息端口及其水平布线电缆(信息点)按GB/T50312中附录B指标要求,有一个项目不合格,则该信息点判为不合格;垂直布线电缆某线对按连通性、长度要求、衰减和串扰等进行验收,有一个项目不合格,则判该线对不合格;
b)光缆布线测试结果不满足GB/T50312中附录B指标要求,则该光纤链路判不合格;
c)允许未通过检测的信息点、线对、光纤链路经修复后复验一次。
2)综合合格判据如下:
a)光缆布线全部检测时,如果系统中有一条光纤链路无法修复,则判为不合格;
b)对绞电缆布线全部检测时,如果无法修复的信息点或线对数目中有一项超过不合格信息点或线对数目总数的1%,则判为不合格;
c)对绞电缆布线抽样检测时,被抽样检测点(线对)不合格比例不超过1%,则视为抽样检测通过,不合格点(线对)必须予以修复并复验。被抽样检测点(线对)不合格比例超过1%,则视为一次抽样检测不通过,应进行加倍抽样;加倍抽样不合格比例不超过1%,则视为抽样检测通过。如果不合格比例仍超过1%,则视为抽样检测不通过,应进行全部检测,并按全部检测的要求进行判定;
d)全部检测或抽样检测的结论为合格,则竣工检测的最后结论为合格;全部检测的结论为不合格,则竣工检测的最后结论为不合格。
1.7智能化集成系统检测方法
集成系统检测时应提供以下过程质量记录:
1.硬件和软件进场检验记录;
2.系统测试记录;
3.系统试运行记录。
集成系统的检测应包括接口检测、功能检测、性能检测和安全检测。
1.8、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检测方法
系统设备安装质量检测方法有:
1.安全防范系统设备安装质量检测参照本规范第8章执行。
2.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设备安装质量检测参照本规范第7章执行。
3.信息网络系统设备安装参照本规范第4章、第5章和第9章执行。
4.设备管理系统设备安装参照本规范第5章、第6章有关章节执行。
检测方法为抽检,以各分(子)系统为基础,按设备总数的10%抽检,且不得少于10台,设备总数不足10台的全部检测。
参考文献
[1]姜文潭.大连理工大学智能建筑工程检测实验室.《智能建筑》,2008年第12期
1.引言
在今天的商业社会,电子商务是被广泛讨论的话题之一。电子商务对经济、市场和行业结构,产品和服务及其流通,消费细分、消费者价值和消费者行为,工作和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很大影响。电子商务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应用正在改变很多行业的竞争局面,也使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等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企业如何发展跨组织电子商务流程、整合和利用企业间资源成为新的管理挑战,许多企业已经在考虑如何建立一种跨组织的电子商务能力,以便高效地管理业务流程,形成快速满足供应商和客户的敏捷电子价值链。
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已经不能一味地关注自身和企业间的竞争关系,而是需要知道如何于合作伙伴联合起来,形成一种跨组织合作能力,从而实现共赢。电子商务带来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企业销售形式上的更新,更标志着企业在战略层面也已经从过去的单一获取市场竞争优势转向通过与伙伴企业的合作实现共同效益。这种转变强调企业与伙伴企业、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协作,合理调配供应链资源,集成企业内外的各种应用,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并行运作,提高跨组织流程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因此,如何利用和整合企业IT资源形成跨组织电子商务能力成为当今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热点问题。
2.相关研究评述
IT能力是调用和整合基于IT资源的能力,这些资源要同其他的资源和能力相结合(Bharadwaj 2000),而电子商务能力作为IT能力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体现,逐渐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主要基于资源基础理论(RBV)对跨组织电子商务能力的形成问题进行研究。
2.1资源基础理论(RBV)
Wernerfelt首先正式提出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可以通过鉴别和获得企业需要的关键资源来取得高于正常回报的高额利润,而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的永久性资产(有形的和无形的),如品牌、技术知识、技能型员工、贸易联系、机器、高效的程序和资本等”。Amit和Shoemaker(1993)则将资源定义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要素存量”,包括可交易的专有技术(如专利和授权)、财务或者物质资产(如产权、工厂和设备)、人力资本等。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不同的企业有自己独特的资源,这些资源在企业间是不可流动且难以复制的;资源可以转化为能力;这些独特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RBV把企业看成是资源的集合体,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资源的特性和战略要素市场上,并以此来解释企业竞争优势及相互间差异的成因。
2.2电子商务能力
Kevin Zhu (2002, 2004)首先提出了电子商务能力的概念,他认为电子商务能力是“与客户和企业伙伴相关并通过互联网处理业务的企业能力”。Chatterjeed和Segars(2006)从电子数据交换的角度将电子商务能力定义为“企业有效参与不同形式的电子交换,创造和平衡开放或封闭模式的动态交换”。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University of Murcia)的Soto-Acosta、Mero?o-Cerdan(2008)将企业的电子商务能力定义为“与其它资源结合或在其他资源存在的情况下,调动和配置基于网络的资源的能力”,测量时将电子商务能力分为两个维度,即内部电子商务能力(内部业务流程的在线运行)、外部电子商务能力(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在线业务往来)。
综观上述比较可以发现,学者们对于电子商务能力的基本特性是有共识的,即电子商务能力首先体现为网络条件下的与营销和运营相关的业务能力,同时也体现为基于网络条件的对合作关系(共享信息和流程协作、协同)的管理能力。在本文中,作者采用Soto-Acosta、Mero?o-Cerdan对电子商务能力的定义和维度划分。
3.电子商务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指企业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创造出新的资源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建立在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基础之上,对现有能力进行提升,也可以通过吸收新的资源,开发新的能力,但无论哪种方式,其最终结果都实现了资源的整合。
电子商务不仅仅局限在现实的产品购买和销售中,也包括供应链中的售前和售后活动,电子商务资源整合的基本思路是以资源基础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流程再造的观点进行整合。整合并不是把单项资源的简单加总,而是将经过筛选的所有企业资源有机结合地组建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使其达到“1+1>2”的放大效应。具体地讲,电子商务资源的整合应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3.1企业内部资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