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研究生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1: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管理研究生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经济管理研究生论文

篇(1)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价指标

Key words: total quality control;graduate thesis;evaluating indicator

中图分类号:C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3-0224-02

0 引言

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是反映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情况的重要参考因素,国家有关部门先后颁布的相关政策文件也为提高现阶段我国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状况做出了新要求。探索毕业论文质量问题是研究生教育改革中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探索研究生毕业论文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

选题时敷衍、写作时词穷、审查时恐惧,是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存在的严重问题。由于最开始选题范围的不恰当,使得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无法顺利完成,有些学生只是简单堆砌前辈的研究成果,不能提出新观点、不能突破前人。而还有些仅仅只是提出了某种观点、说法或模式,缺乏背景评述,容易让人忽视它的创新价值。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不容乐观的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一些高校对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保证仅仅停留在结果控制。本文拟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一套相对系统、完善的经济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2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质量经理费根堡姆(Feigenbaum)就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思想的概念。国内学者刘波(2015)将TQM的基本内涵简要表述为保持质量持续改善和根据事实来管理,并将其核心特征归纳为全面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全员参与管理的“三全”思想[1]。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都具有普遍适用性。

3 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构建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

3.1 研究方法

首先收集汇总湖南省内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的相关信息,研究各学科研究生毕业论文现有评价体系的特点、已取得的成果和不足。实证研究部分运用抽样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获取的相关样本数据系统地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相应的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检验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明确不足后改进方案。用实践检验理论,积极进行创新,以弥补认识上的不足。

3.2 样本收集

确定研究对象:湖南省内具备研究生培养资格的有代表性的院校。收集数据方法:通过电话访谈,被选取大学的官方网站收集资料以及查找期刊或研究报告等资料获取相关数据。

3.3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构建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价指标

Ludmila N.(2015)认为取得TQM成功的关键在于发展新的形式和方法的教育活动、建立新的联系、了解有效的管理的所有过程[2]。Madalina Militaru(2013)提出引入TQM到教育教学的管理环节能够帮助培养单位掌握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和建立自己的想法[3]。宋明和张传燧(2012)认为“全面”的定义不仅限于最后产品质量的“全面性”,还包括“全过程”的培养和“全体人员”的参与[4]。

本研究以湖南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三所高校的经济学研究生论文评价指标为蓝本进行系统分析后,建立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4 结语

本文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视角,综合考虑了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各个环节,对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然而,由于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过程十分复杂,本文针对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所构建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还存在着一些尚未完善的方面。在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中,应在大量丰富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在实践不断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对指标体系进行不断完善,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刘波.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06):149-152.

篇(2)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版权所有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篇(3)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篇(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217-02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主要途径,对我国的建设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伴随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的来临,经济、科技竞争已席卷世界,高层次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对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国家的建设至关重要。

一、全日制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现状

全日制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及现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全日制管理类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目前,我国全日制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与其他学科相比,呈现出社会需求大,培养规模大、增长快;社会需求多元化,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趋向于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生源基础参差不齐等特点。

二、全日制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人们努力提高硕士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诸多因素的作用,目前研究生培养机制僵化,培养模式不适应规模发展的要求,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当前全日制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培养目标模糊、导师指导不力、学术论文质量不高、就业难度大等。

1.教育培养目标模糊,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单调

重视理论教学、缺少实践课程具体表现为:集中授课多,小组讨论少;理论课程多,实务应用设置少;参与导师科研多,开展社会实践少。同时设置的课程与本科课程知识水平相似,内容浅,层次低。目前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一种研究型培养模式,缺少实践应用,而这与学生毕业进入社会所需要用到的实践经验相脱钩。同时存在设置的课程数量相对偏少,课程设置缺乏逻辑性和层次性,理论课程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应用课程缺乏案例和可操作性等现象。

2.导师指导对学生培养缺乏关注

有的导师教学科研工作量繁重,带的硕士生较多,有些导师行政事务缠身,非业务活动繁多,有的年轻导师,缺乏对研究生的指导经验等原因,使得导师对研究生的实际指导效果大打折扣,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

3.学术论文质量不高,缺乏创新

目前,一些人追求短、频、快,急功近利,而拼凑抄袭、敷衍了事,重视论文数量而忽视论文质量,文章缺乏新意。导致总体上硕士研究生论文质量有下降的趋势,论文质量不高,缺少创新。

4.就业难度大

在大多数高校,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一般,在企事业单位也少有突出表现。很多单位出现了宁要本科生不要研究生的情况。主要是由于管理类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合理,缺少实践经验和技能等原因。

三、提高全日制管理类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管理类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应切实满足社会的需求,积极培养多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通过对全日制管理类研究生培养现状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管理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为提高全日制管理类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调整培养方案

管理类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既担负着为政府、企业的管理部门输送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又面临着学科建设和发展对理论型科研人才的需求。因此应改变目前的培养类型单一的状况,应针对不同的目标,相应的调整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方面,应根据管理类全日制硕士的特点,在保证基础知识扎实的前提下,偏重管理实践方面的知识。在教学方法方面,教授可以灵活采用案例教学、团队学习和现场教学等方法。

2.实施个性培养与弹性学制

在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注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学校应积极的尝试个性人才的培养,减少指定的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并鼓励学生进行有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性研究,增强学生的独创性。另外,为了利于学生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可以实行弹性学制来延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在学业期间进行创业活动和自我研究活动。

3.加强导师指导力度

强化导师负责制,理顺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对老师进行培训教育,提高导师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增强导师的教育、指导责任心。从而促使导师做到关注学生教育,悉心指导和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并以自己的学识和才德,引导研究生养成严谨的学习和研究风气,促进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提高。建立健全的导师测评系统,对老师上课情况、带学生情况、学生对导师的指导的满意度等情况进行调查,实行奖惩制度,从而促使导师存在危机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指导。

4.加强学术道德教育

学术论文集中反映了研究生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是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种物化形式。而对于现在存在的文章拼凑、抄袭等不良现象,应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做到导师言传身教,开展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和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教育,并建立和完善各种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5.建立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健全评估制度,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应建立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管理类研究生的多元化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健全评估制度,定期评估,针对不同层次的管理类研究生,制定相应的有针对性教育教学。并继续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6.加强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

管理类研究生毕业后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在公司中属于中层的管理者,不仅要懂得相应的技术技能和实践经验,更需要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而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相应的技术和理论知识,再到企业中进行磨炼,先分配到基层中了解相应技术技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安排到相应的管理工作岗位,积累相应的管理工作经验。才能提高管理类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使他们在毕业后直接就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篇(5)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并且能适应特定行业工作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注重学术能力和理论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注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较高职业素养的高层次人才。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为各行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实践创新、职业素养的培养,强调由单一学科向专业领域的转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中,依然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同质化的问题,实践培养环节存在简单化、形式化现象,实践效果不佳。

1.课程设置过于学术化。长期以来,我国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处于从属地位。在进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时,未能根据职业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开设足量的实践课程。在很多情况下,直接搬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资源,或者对其进行简单“包装”,就拿来作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资源使用,一些基于真实情境、与国际接轨的高质量教学案例未能充分引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内容中。授课老师沿用学术型研究生教学方法,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实践性不足,实践课程比例较低。

2.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践性不强。2013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强化专业学位论文的应用导向,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具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1]。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反映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理念的代表性成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基于实践课题或专业实践,但是有研究者调查发现专业学位论文没有很好地与实践内容相结合。有学者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做了实证调查,结果显示有46.88%的论文选题来源于校内导师课题,18.75%来源于校外导师安排,只有25%来源于现场实践[2]。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实践性不突出,工程性不强,仍有很大比例的专业学位论文重学术轻实践,没有把学术性和职业性统一起来,从而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实践性不强、职业价值不高。

3.校外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参与不够。双导师制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大特色。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专家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充分发挥校内外导师的各自优势,实现理实结合,资源互补。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并不是太理想。通过调查发现,某些高校未对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进行细致、清晰的职责划分,为避免职责冲突,导致校外导师不能积极地参与研究生实践与论文指导中[3]。某些校内导师科研能力比较强,但是实践经验不足,没有能力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专业实践。校内外导师职责界定不清晰,导致校外导师对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参与不够,直接影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降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4.专业实践流于形式,实践过程监管不细致。专业实践是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既可以在校内实验平台或实训现场进行实践活动,又可以到相关工程领域与学校建立长期稳定联系的实践基地,还可以到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实习。但是不少实践基地并没有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质性的专业实践平台,很多只是挂个名,某些专业学位研究生到实践基地只是从事“走过场”的实习工作,不能接触专业的核心、前沿的项目,专业实践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升。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存在学校对实践过程跟踪监管不力的问题。某些高校未能制定详尽的专业实践考核体系,对专业实践考核过于单一化、笼统化。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措施

我国于2015年了《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对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培养质量、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举措提出了建O性的指导意见[4]。因此在协同创新视角下,产学研结合,探索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教育模式,如何体现其专业实践特色,增强实践能力培养效果是当前急需研究的问题。

1.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培养方案,加强案例教学。为不断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从课题立项以来,根据教育部有关精神,我校重新修订了《江苏科技大学攻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并对各专业领域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新方案对实践环节有更明确、详尽的要求,规范实践形式,强化实践过程监管,提高课程学习与科研实践的结合程度。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前沿课程、专业案例、精品课程、学术素养课程的开设比例,重点建设以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要特征的专业学位核心课。

2.利用校内外资源,提供专业实践平台。专业实践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确保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我校注重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希望通过完成专业实践,大幅度增长研究生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前融入实际工作环境,缩短就业适应时间。专业学位研究生既可以在校内实验平台或实训现场进行实践活动,又可以到相关工程领域与学校建立长期稳定联系的实践基地,还可以到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实习。参与案例研究与开发活动、参加导师课题研究也属于灵活多样的专业实践形式。我校一大批实验平台或实训基地条件日渐成熟,例如信息管理暨影子工厂实验室,已经建设成为在行业内和省内有影响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实验教学基地。该实验室为MPAcc提供专业实践平台,促进会计专硕学习过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提高会计专硕实践能力提供保障。我校每年都派出大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到各类研究生培养基地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与联合培养,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3.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推进产学研结合。我校积极加强和推进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迄今已建立140家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拥有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优秀基地,并建有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形成涵盖各个学科的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体系。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运行规范,每年入站研究生两三百人,近4年我校有1000多名研究生进入各类培养基地开展科学研究和产品研发;通过实施双导师制、阶段汇报制,以及实习实训报告制,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近几年来,学校通过研究生培养基地强化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研对接,不少合作课题研究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产学研成效良好,培养大批服务船舶行业,具有创新精神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深受企事业单位的欢迎。

4.制定专业学位论文标准及评价指标,强化应用导向。学位论文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既能反映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程度,又能反映他们独立从事工程技术研究工作的能力[5]。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6]。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将具体的专业技术需求进行研究整理成学位论文选题素材,通过对专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对其进行提升与拓展,形成学位论文。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不仅要具有实践性价值,还要具有学术型论文的学术价值,不能过于强调专业学位论文的实践意义和职业意义,而弱化学位论文的学术性要求。专业学位论文的学术性要求,迫使学生从更高层次出发,以更宽广的思路和视野去研究实践问题,成为既有宽厚理论基础、不局限于某一特定行业,又有专业技术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既为避免专业学位论文过于职业化,又为避免过于学术化,我校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拟制定《江苏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管理规定》,对专业学位论文不仅做出导向性的规定,而且针对学位论文过程提出具体、明确的规范要求。要求专业学位论文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完成,不局限于学术论文,要求聘请业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评审论文,对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论文撰写、评阅及答辩等环节进行全过程质量监控。同时制定专业学位论文考核细则与评分标准,突出应用性,评选实践价值高、具有专业推广价值的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

5.完善专业学位双导师制。我校对研究生导师按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分类制定评定条件,分类评聘,出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及聘任办法》,选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具有实践课题支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逐步形成实践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稳定的专业导师团队,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青年教师培训,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或相关行业单位兼职、挂职,参与实施重大项目的研究与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建立校外导师定期培训、考核和退出制度。建立校内外导师定期交流合作机制,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共同参与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升基地导师实践指导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B模式改革的意见[Z].教研[2013]3号,2013-11-4.

[2]孙红霞,张乐勇,王绍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调查研究[J].石油教育,2012(3).

[3]焦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切合社会所需吗?[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5).

[4]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Z].教研[2015]1号,2015-5-7.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12-02

我国高职院校是否应该升格为本科,以及怎样继续提高层次,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笔者试对澳大利亚TAFE学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和美国的社区学院的延伸发展历程进行分析,若能对我国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启示将倍感欣慰。

一、澳大利亚TAFE学院

TAFE学院是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的简称。作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TAFE学院的建立与辉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二战之前,澳大利亚的职业和技术教育主要由技术学院和工艺学院等来承担,其生源主要有正规学生和学徒两种。战后至60年代,澳大利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将原有的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工艺学院和其他一些高等教育结构合并,改办成了一种新型的高等院校――高等教育学院。这种只注重专业训练而非理论研究的新型高等院校办学方式灵活,具有针对性。学校不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只教授实用的、与职业有关的课程。此时的高等教育学院培养了大批专业的高等技术人才,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开始意识到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并把这种意识迅速传达到广大公民的思想观念中。同时还成立了技术与继续教育委员会来专门负责职业教育的规划与发展。1974年3月5日,技术与继续教育委员会向联邦政府教育部长提交了著名的《坎甘报告》。该报告明确指出,把技术教育与继续教育结合在一起,把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结合到一起,建立新型的TAFE学院,实施新型的技术与继续教育。[1]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学院逐渐放弃职业教育的功能,转向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的方向。TAFE学院则承担了职业教育的重大责任,并致力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全面化、体系化发展。可见,高等教育学院与新型的TAFE学院分工日益明确、各司其职。

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TAFE学院已经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要提供者,并在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占主要地位。到20世纪90年代,TAFE学院的发展更加完善:开始实施《培训保障法》,培养核心能力,成立国家培训署,建立国家框架体系,开发新型职业教育课程以及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等。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还加强了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以确保其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可见,TAFE学院的“升级”是按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科学规划,一步一步走到世界顶端的。

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

作为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n,简称FH)在本质上是一种面向实际、面向应用的高等工程技术教育,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认定,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属于实施5A2型教育的技术应用型高校。[2]

尽管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已为世界各国所知晓,其建立和发展历程却是相当复杂。应用科技大学的前身是20世纪60年代的高级专业学校和工程师学院(类似于我国的三年制高等职业院校),但却并不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60年代后德国的经济腾飞,让世界为之震惊。然而,经济的发展也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条件。60年代的教育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建立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才能满足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的需要。于是,联邦德国各州于1968年6月31日签订了《联邦德国各州统一专科学校的规定》。根据这个规定,各州在工程师学院和高级专业学校的基础上,合并其他办学条件较好的高等职业学校,包括从事经济管理、社会管理、设计和农业教育等的高等职业学校,升格改办为应用科技大学。其培养目标是:具有很强专业性、侧重实际应用的高级技艺型人才,即大中型企业的高层或小型企业的管理者或技术骨干。[3]此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便跻身于高等教育行列,奠定了职业教育继续向上延伸发展的基础,并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两大支柱之一。此外,应用科技大学还拓展了其自身侧重于应用性的科研功能。至今,应用科技大学的数量占德国高校数量的一半还多,且不管是官方数据还是民意调查,公民对于应用科技大学的满意度都很高。这与应用科技大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完善是分不开的。

三、美国社区学院

正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所说,美国社区学院是美国的最佳特色。美国社区学院一般是指最高可授予文科或理科副学士文凭,以及一年制生计教育证书的一般公、私立两年制大学及职业技术院校,是介于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之间的一种教育机构。[4]作为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功臣,社区学院的成长亦是一路坎坷。其根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初级学院,二战以后才采用社区学院一名,用来培养不同类型的技术人才。

1900~1918年,初级学院主要作为高中阶段与大学一二年级的过渡阶段而存在,来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等教育继续深造。此时,初级学院还不属于高等教育系统。1919~1945年间,美国经历了经济大萧条,经济状况一直没有好转,为了缓解其带来的就业压力,政府积极引导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初级学院也开始增设职业教育课程,逐渐具备了职业教育的职能,且此功能日益增强,这极大地促进了初级学院的发展。二战以后,社区学院的功能日渐完善。社区学院院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迅速增长的同时,其办学效果也是日益凸显。由于社区学院开设了多种职业技术课程且价格低廉,再加上60年代婴儿潮造成的人口剧增,社区学院更是蓬勃发展起来。其功能也更加多样化,几乎成为把社区责任视为己任,可以说为社区提供了综合性的服务。其中,尤其注重职业和就业指导,突出职业教育功能。1985年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结构的改变,社会需要更多、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员,社区学院开始接受成年人的再次学习,即继续教育。至此,初级学院已经升级为综合性的社区学院,几乎成为了社区的职业教育中心、成人教育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等。这与社区学院的办学定位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四、总结

尽管澳大利亚TAFE学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和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过程和“升级”经历各不相同,其大的方向和最终结果却存在一些相似之处。首先,澳大利亚、德国和美国的政府和公民普遍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把职业教育视为与高等教育等值却各有特色的一种教育。可见,社会的认可程度对学校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其次,TAFE学院、应用科技大学和社区学院都是从中等职业教育或者原始的技工学校甚至原始的初级学院发展过来的,且最后都致力于职业教育的专业化与体系化,且其每一个阶段的转型或者说“升级”都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并得到了当时政府的大力支持。各院校根据时代特征,及时转向,从实际出发,准确定位办学理念,并以此为指导,不断调整、发展和完善自己,最终选择了一条经过科学规划且符合各国国情的道路。再次,TAFE学院、应用科技大学和社区学院的“升级”都不只是层次上的提高,而是专业精细化、功能多样化和服务综合化等多方面的改革与完善,并最终撑起了职业教育的重担,成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最后,“升级”后的TAFE学院、应用科技大学和社区学院都将职业技术教育与继续教育以及就业指导结合在了一起,并不断拓展其功能(比如开展注重应用性的科学研究等),顺应了终身教育这一思想潮流。

参考文献:

[1]黄日强,邓志军,张翌鸣.战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

[2]顾金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研究摭谈――兼论其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启示[J].职教通讯,2011,(7).

篇(7)

审计教育界集中了一大批审计、会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审计等专业的教授、学者。他们学有专长,理论功底好,学术造诣高,具有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是推动上海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宝贵资源。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审计教育界在审计理论研究、审计学术交流、审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上海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审计理论研究方面。

一是吸收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研究。就上海市审计局而言,目前承担的课题研究包括审计署重点科研课题、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上海市审计局审计科研课题;就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而言,目前承担的课题研究包括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审计署审计科研所科研协作课题、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课题;就上海市审计学会而言,目前承担的课题研究包括中国审计学会合作课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学术课题研究合作项目等。2014年,上海市审计局、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上海市审计学会共完成各类审计科研课题41项。开展审计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要做到审计人员、审计科研人员、高校教授专家“三结合”,以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努力使上海审计科研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多年来,上海市审计局、浦东新区审计局、徐汇区审计局、松江区审计局等审计机关注重吸收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鼓励高校教师参加社会招标审计课题研究。2014年起,上海市审计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审计专项课题年度招标,两年共向社会公开招标“国家审计促进政府自身建设的作用和途径研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方式和技术创新研究”、“审计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作用和途径研究”等课题4项,共有7个高校教授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参加课题投标。高校教师在社会招标审计课题研究中崭露头角。

三是特邀高校教师担任审计科研机构特约研究人员。为加强审计科研队伍建设,2008年12月和2013年3月,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先后两届在全市审计机关聘任特约研究员37人和56人。特约研究员的主要任务是:以优化组合的方式组成课题组,承担审计署下达的重点审计科研课题研究和市审计局立项的部分重点审计科研课题研究;承担市审计科学研究所委托的其他审计科研工作。今后可根据需要,聘请高校教师担任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进一步发挥高校教师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特邀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立项评审和结题评审。目前,上海市审计局已特邀高校教授参加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审计专项课题立项评审和上海市审计局审计科研重点课题结题评审。今后可更多地特邀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立项评审和结题评审,以加强课题研究质量把关,促进提高审计科研水平。

(二)审计学术交流方面。

一是特邀高校教师参加审计专题研讨会或论坛。2012年12月,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浦东新区审计局联合举办“浦东审计创新论坛”,收到良好效果。2015年,中国审计学会将举办“金融审计与区域性金融稳定”等专题研讨会。同时,还将举办以“加强审计创新,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审计青年论坛。上述专题研讨会和论坛将邀请各有关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参加,以推动深化审计理论研究,加快青年审计人才培养,为审计人员和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建言献策、展示风采搭建平台,促进审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鼓励高校教师参加优秀审计论文评选。为推动群众性审计理论研究,上海市审计学会坚持每两年组织开展优秀审计论文评选。在2011年至2012年优秀审计论文评选中,高校人员获奖论文有5篇,占获奖论文总数的29%;在2013年至2014年优秀审计论文评选中,高校教师获奖论文有4篇,占获奖论文总数的22%。

三是特邀高校教授举办审计学术报告会。为加强审计学术交流,2011年11月和2012年11月,上海市审计学会举办审计学术报告会,先后邀请复旦大学李若山教授、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秦荣生教授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家审计”、“关注云计算发展对会计、审计的挑战”学术报告。两场学术报告会作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受到听众好评。

四是加强审计科研机构学术交流。目前,除上海市审计局设有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外,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也设有审计研究所。要加强审计科研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充分发挥审计教育界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

(三)审计人才培养方面

一是举办审计业务培训班。2014年,依托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浦东新区审计局在审计业务培训方面作出了探索。2015年,上海市审计局将举办“行政事业单位新财务会计制度与内部控制规范”培训班,邀请上海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授课。为加强审计机关审计业务培训,今后上海市审计培训中心可建立高校师资库。

二是举办审计业务讲座。近年来,上海市审计局有关审计业务处分别邀请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审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教师,为审计人员作“资源环境审计研究”、“高校审计研究”、“计算机审计”、“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等业务讲座,促进提高审计机关审计人员业务水平。

三是举办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班。2014年,上海市审计培训中心邀请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教授,为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班学员讲授“内部控制与监督”课程,促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

四是举办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前辅导班和参加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上海市审计培训中心每年邀请南京审计学院教授,为本市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前辅导班学员作初、中级审计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和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受到好评。同时,上海市审计局聘请高校2名教授担任上海市审计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二、充分发挥审计实务界的实务优势

上海审计实务界具有较为雄厚的审计力量。截止2014年底,在国家审计方面,除审计署驻上海特派员办事处外,另有上海市审计局和17个区(县)审计局,共有审计人员1 023人;在内部审计方面,全市共有内部审计机构1 626个,配备专、兼职内部审计人员5 421人;在社会审计方面,全市共有会计师事务所322家,拥有注册会计师5 830名。审计实务界的不少从业人员毕业于高校审计、会计等专业,努力报效母校是广大审计实务界人员的心愿。审计实务界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高校审计专业在教学、科研、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广阔舞台,努力做审计教育界的坚强后盾,成为审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一)适当参与审计教育活动。高校审计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审计职业道德素养,系统掌握现代审计学基本理论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专业实战能力、能够创造性地从事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专门人才,为审计实务界补充人力资源。审计实务界拥有一大批实务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每年完成审计项目数以万计。他们来自审计一线,掌握审计信息和动态,了解审计实践与需求。审计实务界人员适当参与高校审计教学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为审计教育注入动力,增添活力。具体参与形式包括审计实务界人员参加高校审计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或担任行业专家,为提高审计教学水平建言献策;担任研究生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写作;开设研究生讲座,担任研究生暑期学校或论坛师资,传授审计知识和实务技能;参加研究生招生复试和毕业论文答辩,促进提高审计教育质量。

(二)为高校审计专业教学提供参考资料。审计实务界有着强大的审计法规库、鲜活的审计案例库和有效的审计经验库,可为高校审计专业提供教学参考资料。近几年来,上海市审计局先后编著和公开出版了《审计案例集》、《审计案例选编》;浦东新区审计局先后编著和公开出版了《画说审计》、《审计门诊》、《案说审计》。这些审计出版物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供高校审计专业教学参考。

(三)为高校审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基地。高校审计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注重实践操作,学以致用,才能学有所成。审计实务界要发挥自身优势,为高校审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在国家审计方面,目前浦东新区审计局、松江区审计局成为其审计专业学生实训基地或实习基地;在内部审计方面,目前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审计中心成为其审计专业学生实践基地;在社会审计方面,目前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沪港国际咨询集团成为其审计专业学生产学研基地或实践基地。通过高校审计专业学生参与审计项目和审计机构审计人员现场带教,使高校审计专业学生接触审计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审计技能,为增长才干、实现就业创造条件。

三、充分发挥审计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上海市审计学会是本市审计科学研究的学术团体,主要涉及全市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领域的理论和实务研究。市审计学会理事会已历经八届,现有个人会员660人,单位会员7个。市审计学会内设学术委员会和秘书处。学术委员会职责是协助秘书处组织、指导研究活动,审定研究成果;学会秘书处具体负责学会日常工作。要充分发挥市审计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审计界“四路大军”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共同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搭建平台,搞好服务。

篇(8)

关键词: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车辆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19-02

一、引言

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英文名称为Formula SAE(简称FSAE),是由各国汽车工程师协会举办的面向在校或毕业7个月以内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一项大学生方程式汽车比赛,最初由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于1979年创办,借以培养及训练车辆工程研发设计人才。FSAE要求参赛的学生在8―12个月的时间内设计并制造出一辆在加速、制动、操控性方面有优异表现,并且耐久性能好,符合比赛规定[1],能够顺利完成规则中所有比赛项目的赛车。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代表队的交流与切磋中,赛事给了车队证明与展示其创造力和工程技术能力的机会。FSAE赛车运动已成为具有巨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性大学生工程设计竞赛,由此被誉为“学界的F1方程式赛车”[2]。

由于FSAE项目对于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的作用明显,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理工类学校都非常重视FSAE[3]。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FSAE车队,他们组织车队参加自己所在区域的比赛,得到学校、汽车公司、社会的支持。与国际FSAE赛车项目相比,中国FSAE项目起步较晚,2010年中国首届FSAE在上海成功举办,首次大赛吸引了国内著名的理工科高校参加,包括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同济大学等。目前,FSAE每年10月份举行一次比赛。

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是由车架人机、底盘总成、动力总成、电气仪表、车身空动五个部分组成,是一辆纯手工打造的竞技赛车。除了发动机和轮胎轮辋等少数部件之外,每个零件都由车队队员自己精心设计制造。FSAE比赛项目涵盖了赛车设计、制造的各个环节,也涉及到成本分析、工程设计、市场营销几个方面,通过参与赛车项目,工程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在赛车设计与制造过程中,从图纸设计到赛车试制,完全是靠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学生通过学习、尝试、改进、提高,真正实现了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跨越,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这种项目式管理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具有扎实专业基础且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符合汽车产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因而FSAE赛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校以及企业的参与热情。同时,车队的组织运营、市场推广、洽谈赞助、财务管理、新闻等均由队员全方位多领域参与,因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AERO方程式赛车队是全面锻炼学生科技创新、组织建设、社会实践的重要基地。

二、车队是培养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重要基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具有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的多科性、开放式、研究型大学,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是学校重点的工作内容。设计过程中,队员使用CAD软件对赛车各个零件进行建模,借助CAE软件对零件进行性能仿真和优化。制造装配过程中,车队队员们亲自动手,一个个螺栓、一个个零件地将赛车装配出来,并结合各种仪器设备对赛车进行调校和测试。在车队工作的同学们,当他们面对电脑进行设计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一个优秀的汽车工程师,造型、仿真、优化样样精通;当他们面对机器和设备时,又是一个个能工巧匠,车、铣、刨、磨、钻孔、喷漆手到擒来。队员们以一丝不苟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研究生导师曾说过,在车队工作过的大四本科生比在读的研究生工程能力都要强,我们要办好车队,成为北航的特色。

三、车队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

车队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内规模较大的学生科技类组织,每年在队队员70余人,分别来自于交通、航空、热能与动力机、计算机、软件、自动化、经济管理、机械、宇航、人文、新媒体等20余个学院十几个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车队的运行参考航空研究所的体制进行,车队设队长、总工程师和经理,队内分技术与运营两大部门,分设车架组、动力组、电气组、底盘组、空动组、办公室、推广组和商业组共八个大组,每组设组长负责系统事盏耐吵锇才拧C扛鲎橹间的技术及运营问题通过总工程师及经理协调处理。车队定期进行全员大会开展总体工作的布置和工作总结,各小组每周进行技术讨论和设计工作。在重大工程节点举行方案评审会、详细设计评审会、投产前评审会、赛前预答辩等,评审会邀请校内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技术把关。队员在车队工作完全可以当做进入工程研究所的过渡阶段,在这里同学们可以按规范文件进行赛车设计,按制度进行技术协调,按部门进行分工协作。队员们不仅在工程技术能力上得到锻炼,在社会实践能力上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车队的对外宣传、市场推广、洽谈赞助、联系加工、加工跟产、新闻等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实践证明,一名稚嫩的大三学生进入车队工作,经过一年的车队锻炼将成为独挡一面的技术骨干或宣传能手。

对外宣传是车队的重要工作,队内设有推广组专职负责对外宣传和市场推广。车队拥有两大自主管理的宣传平台“北航AERO方程式赛车队”官方新浪微博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AERO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队”微信平台。车队通过这两大公众平台,车队相关信息,与行业知名人士及赞助商进行沟通交流,对北航的杰出人物和突出贡献进行宣传。目前新浪微博有粉丝3700余人,微信公众平台已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体认证,并与国内顶级汽车媒体新浪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宣传视频点击率和转发率颇高,影响较广泛。2015年末与38号车评中心栏目组达成合作,协助拍摄评车节目,展现了北航在汽车行业内的影响力。同年车队代表北航参加了北京电视台筹办的北京市宣传片的录制,该宣传片用于APEC会议及北京市申办冬奥会的宣传使用,AERO车队作为北京市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代表,作为北航的代表,让世界了解北京、了解北航。

五、结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AERO方程式赛车队经过7年的运行,在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赛车的设计、制作和参赛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团队精神。对比参与方程式赛车的学生和没有参与赛车的学生,前者的工程能力更强,不管是本科毕业后去工作还是读研,工程能力和工程思维明显大大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也有较大的提升,工作上的表现也有较大的提高。学习教务处的领导也越来越重视该项活动,投入的经费逐年加大,2017年油车和电车同时开工,将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锻炼、学到知识。

参考文献:

篇(9)

天津职业大学是天津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市属普通高职院校,是天津市普通高校中最早创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学校致力于打造一支“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所谓“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一定学术背景并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还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具有较强的运用专业技术理论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服务、技术创新以及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他们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的、具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天津职业大学注意在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职业教育理论和职业指导技能,以及教育科研等能力方面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

一、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

(一)“双师素质”教师必须具备广博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天津职业大学是以面向天津地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的。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或职业群所需要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前沿的应用知识。职业教育主要是服务于区域经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经济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尤其是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许多外资企业落户天津,对一线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挑战,这个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者,必须要具备专业前沿的最新知识,使学生能及时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管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教学中做到高屋建瓴、吐故纳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不会落伍。

(二)“双师素质”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的方式

1.严把人才入口关

天津职业大学严把教师入口关,学校的教师来自两条渠道:首先,从普通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中选拔,教师的学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专业知识的深度;其次,从企事业单位中调入高级专业人才,要求必须是“双高”,即高学历(研究生或研究生以上学历)、高职称(副高级职称或正高级职称)。

2.积极鼓励广大教师提高学历层次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为加快天津职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知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天津职业大学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教师持毕业证、学位证到人事处办理报销手续,这一举措调动了广大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天津职业大学教学一线的专职青年教师都已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还有的教师在继续攻读博士。

3.运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丰富教师的前沿专业知识

学校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关高校、研究生院或国外去学习、深造;或让教师接受行业或国家相关部委组织的师资培训;或聘请大学教授、行业专家、企业老总定期来学校做讲座。通过这些活动,帮助专业教师了解行业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和发展趋势,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的融合。2008年先后派一百多名教师到新加坡、香港等地进修、学习,还请天津一汽集团的总经理、天津眼科医院的一线专业人员、海德堡中国有限公司印刷技术骨干等到天津职业大学做讲座。

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一)“双师素质”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

专业实践技能是指在专业领域内从事实践、生产、技术开发和科研等工作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它包含了使教师对所教专业科目内的高新技术知识和本专业领域内的某些传统及高新设备的维护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在整个技能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其熟练程度是反映其培养对象业务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天津职业大学在第三期教师聘任中明确提出“一线教师至少要具备半年以上行业学习的经历”,或是考取中级以上行业相关职业证书。

(二)“双师素质”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目标

1.掌握与所授理论课程相当的专业职业技能

天津职业大学培养的是服务于天津地区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既包括客观的专业技术理论和规律,也包括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经验性知识,所以,天津职业大学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与所授理论课程相当的专业职业技能。

2.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和工作阅历

专业技能的内涵,不仅指具体的技术、技能,也包括在实践工作中获得的工作经验和工作阅历,即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应有经验性知识和实践工作经历,天津职业大学要求教师下到企业中去,丰富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和工作阅历,例如:电信工程类专业的教师要有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机械工程类专业的教师应懂得模具加工、金属工艺等方面的实际操作和程序;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教师应从事过相关技术项目的开发和实践;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师具有商业、管理和贸易的实践经验和资历等。

3.掌握最新的、相关的专业职业技能

近年来,新技术、新工艺大量运用于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岗位,在专业职业技能上引发了突破性的革新和革命。天津职业大学要求教师随时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前沿信息,及时学习和掌握各种在实际操作中应用的新技术。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秘书人员的会议记录手段由亚伟速录机替代了原始的纸和笔的记录,这就要求文秘专业的教师要掌握一定的速录技能,会计专业也是如此,原来的数据核算,靠的是算盘,现在掌握的是会计电算化技术。如果教师不能掌握最新的、相关的专业技能,其在课堂上的教学、实训室的训练,就犹如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驾驭教学。

(三)“双师素质”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方法

1.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训条件对教师进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天津职业大学实训室的建设申报是先由各专业带头人根据专业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学校再请岗位专家、教学专家进行论证,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参与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并给予责任和压力,促使教师到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的科技信息,将企业最新的生产工艺成果应用到校内实验、实践基地建设中去。学校要求教师在3年教学期间,必须有半年的时间深入企业学习,回校之后的教师需要在实验室、实习工厂和实训车间进一步巩固、提高实践技能。校内实训条件的充分运用对于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融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于一体,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以达到学校的基地建设、教师实践技能提高和学生实践教学三者互为促进的目的。

2.积极拓建校外培训基地,让教师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锻炼职业操作的综合技能

天津职业大学有两百多家相对固定的校企合作联系单位,校企合作是生产、技术、设备和人员方面的多方面深层次的合作。天津职业大学是面向社会的办学,是面向生产实践的办学,教师定期到校外实训基地学习、锻炼,对实际岗位的专业技能有深刻的体会;同时,教师有时也带着教学和实践领域中的一些问题,和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藉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操作技能。

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专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专业教育教学能力,首先是指教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能力,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力,课程实施的整体设计能力、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运用和创新能力;其次是指教师对专业课程标准、单元设计、考核标准的制定及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的能力;再次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及相关教学软件进行教学的能力等。

天津职业大学在示范校建设期间,以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高〔2006〕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为指导思想全面彻底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1.全面修订专业教学计划

利用寒暑假休息的时间,专业教师全员深入岗位一线调查了解各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及岗位评价情况,分析归纳学生的工作任务及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研究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根据核心能力的需要设置课程,打破学科体系,以工作任务为驱动。

2.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深入课程的改革

按照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工作项目为导向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改革思想,要求每位教师至少完成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包括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通过大家的说课、讲课、评课、改课的过程,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根据课程开发的成果进行补充、丰富更多的岗位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整理之后便形成比较科学、实用的专业教材。

3.开展全校教师的office办公软件的竞赛

通过开展全校教师的office办公软件的竞赛,提高教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目前大部分教师都考取了《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模块(windows平台office系列)》中、高级证书,在全国教学科技竞赛中天津职业大学教师也是名列前茅。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一部分教师来自企事业单位,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很高,但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在课堂上讲不清楚、说不明白。为此,天津职业大学的教师一入校就补上这一课,首先把教师送到天津师范大学培训中心,对教师进行为期1个月的教育学、心理学的脱产培训;培训结束后,由学校教务处安排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的系列讲座,教师们结合教育对象特点进一步学习职业类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新教师还要参加拜师会,由有经验的老师手把手帮助新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进入课堂听课,研究学生学习心理,使新教师很快成长。作为高职教师,能否掌握职业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心理学知识,不仅关系到教师能否顺利地进行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而且还将影响所有高职教育过程的存在价值和社会效益。为此,高职教师应加强职业教育和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高等职业师范院校对现有的教育类课程要进行重新组合,除开设职业教育学、职业心理学、教材教法外,还应开设教育技术学、教育测量与评估等课程,并注意加强微型课程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师范类系列讲座。

(三)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力的培养

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教师必须具备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就业、科学地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天津职业大学除了专门开设就业指导课以外,在学生进入毕业综合实习阶段,各专业还派专业教师针对实习岗位上的具体问题进行指导、解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目前,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如何做好这方面工作,有一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过程。天津职业大学教务处定期对教师们进行关于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力的总结和理论的指导,使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近几年天津职业大学学生的就业率在天津地区一直遥遥领先,这跟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的思路有关,同时和教师们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引导是分不开的。

四、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教育科研工作是各院校办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研究是将已积累的知识加以应用来揭示客观世界和认识自然规律的探索过程,同时又是通过科研的实践活动创造新知识的过程;科研活动具有积累性和继承性,是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综合过程。参加科研活动,可以使教师更新知识、积累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使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化。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入业已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程,使之符合当时当地的职业能力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教师积极参加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

天津职业大学在近期教师聘任中明确规定教师的科研任务,校内社科培育课题、校内教改课题、天津市课题、职业研究会课题、国家级课题分别给予不同的分值,科研任务和教师的工作量、工作薪酬紧密相连。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把教师送出去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在大环境中开阔视野,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鼓励青年教师与校外专家学者合作从事课题申报、研究,发挥专家学者“帮、带”作用;从物质上、精神上,对取得科研成果的青年教师给予一定奖励,增强其从事科研的动力。

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比较低,其中一个原因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站在同一个赛点上,这是很不合理的,尤其在自然基金、社科基金的课题申报上国家应给予高职院校一定的倾斜政策,或者针对高职院校设立专项课题。高职院校的课题数量、课题质量和社会经济效益直接挂钩,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直接影响着其实践技能的操作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

“双师素质教师”是一个层次的概念,有较高层次的“双师”(相当于高级职称),中级层次的“双师”(相当于中级职称)和尚未达到“双师”标准的初级技术人员。由于教师的专业、学历、能力、年龄、经验各不相同,“双师”培养的目标要求也应各不相同。天津职业大学把高层次教师、骨干教师作为师资队伍的核心力量,重点培养,高层次教师的实践技术水平的要求也相应较高,学校在科研、实践技能锻炼等方面给予高层次教师更多的扶持,使高层次教师的水平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性工作和培训不断得到更新提高和补充;对于中等层次的“双师”,提供更多的培养机会和学习条件,帮助他们寻找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水平提升的突破口,快速推动他们成为高级“双师”;对于年青教师给予特别培养,安排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工作经验的老教师或聘请高层次的校外专家、技术人员,发挥他们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指导青年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 郑余.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识读与培养模式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6.

[2] 刘红委.“双师素质型”教师评定考核与培养[J].职业技术

教育,2006,(19).

[3] 于险波.关于高职高专“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

[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4] 吴彬.校企紧密合作持续提升双师素质[J].中国高等教

育,2007,(4).

[5] 王桂琴.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若干问

题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2).

[6] 潘培道.高职高专教师“双师素质”培训基地建设的探讨

篇(10)

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颁布《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开始。在其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以其特有的功能,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自产生之日起就被公认为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其风险来源于各个方面,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正常运怍十分关键,这也同时关系到担保机构在缓解巾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效力。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来源

在当前特定的经济与政策背景下,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风险来源于多个方面。

(一)来自宏观层面的风险

1政府的过度干预

在政府参与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中,政府部门会利用各种行政手段参与到担保机构的运作中,使得担保机构丧失独立决策和运作的权力,增加担保风险。

2不完善的法律制度

在法律层面上,于i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事实上无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一是由于现行《担保法》重点保护的是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明显缺少对担保机构的保护;其次,《担保法》中的一些内容与信用担保的现实运行相冲突。

在行业法规方面,原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有关行业管理规范由于效力有限且缺少细节性和实质性的规定,难以真正达到约束与规范担保行业的目的。

(二)来自协作银行的风险

实行比例担保,在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寻求风险收益平衡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尽管多数担保机构已经通过自身努力与协作银行签订了风险分担合同,但在实际中往往因为银行的优势地位而被迫接受过多风险。

(三)来自担保机构自身的风险

1操作风险

在我国,担保行业仍属新生行业,并且大多数担保机构在担保人员从业标准上尚缺少足够重视,致使很多担保人员在专业技能和政治素质上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违规操作和暗箱操作时有发生。

2内部管理风险

首先,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是衡量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标准,但现阶段我国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资金来源不足,且大多缺乏后续资金补偿,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担保行业的风险承受能力。

其次,我国担保行业起步较晚,在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在内控制度建设上,许多担保机构没有建立起科学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方法,违规操作和操作失误时有发生;担保机构普遍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难以对受保企业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在风险转移方面,反担保和再担保之类的措施尚没有得到全而建立,操作过程也存在很多不当之处;在风险补偿方面,担保机构内部风险准备金和外部补偿制度都不完善;另外,担保机构对于担保项目的事中监督也过于疏忽,在发生代偿后,也缺乏有效的追偿机制。

(四)来自受保中小企业的风险

1经营风险

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管理能力落后、高素质人才缺乏,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能力低下以及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信息虚假等经营风险,都加大了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

2信用风险

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普遍偏低,加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一些不符合担保标准的中小企业往往会通过瞒报或假报来骗取担保,在获得担保后也往往会改变贷款用途,从事较担保合同具有更高风险的投资,从而增加担保风险。

3“担保对象封闭性”引起的风险

“担保对象封闭性”是指互信用担保的担保对象被限定在会员企业范围之内。在互担保中,会员企业在承担出资义务的同时,也享有被担保的权利,一些经营状况稍差的会员企业也会凭借会员资格而较容易争取到担保,从而加大担保风险发生的可能。

(五)来自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风险

1征信体系不完善

第一,出于自身利益,银行、工商、海关、税务以及司法等部门会对自己拥有的中小企业信息实行“垄断保护”,在加大信息采集难度的同时,也浪费了大量有用的信息。

第二,在征信过程中,中小企业由于信用意识淡薄且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往往存在着不支持、不配合的现象,甚至会拒绝征信工作的开展,

大大加剧了征信难度,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大打折扣。

2外部信用评级体系发展滞后

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虽有一定发展,也形成了一批拥有一定影响的信用评估机构,但是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因评级目标范围、业务开展地域、评级人员素质以及技术和资金力量等方面的差异,拥有不同的评级标准,由此造成评价结果难以得到统一;另外,由于征信体系建设的落后,评级过程主要参考受评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信息来源的不够透明,这最终降低了评级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建议

(一)明确政府职责

1 加大政府资金支持,杜绝直接干预

首先,政府部门应根据担保机构的担保范围、所处地中小企业情况等给予不同的启动资金支持,并定期和不定期的为担保机构注人补充资金。

其次,各级政府不得以任何名义参与到具体担保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更不得强制性要求担保机构提供人情担保和关系担保等。

2提供优惠、激励和配套服务政策

除了直接的资金支持外,政府可以派遣专业人员帮助中小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可以组织专业担保队伍为担保机构在内控以及企业治理上提供建议、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支持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可以给予经营机制较好、担保成绩突出以及风险管理规范的信用担保机构一定的奖励。

(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快修改和完善《担保法》,使其对信用担保行业做出统筹性的规范,叫确担保行业的基本性质和地位,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发展提供指导;尽快出台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对信用担保的具体运作规程加以规定。

2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具体可以由当地的担保行业协会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以及考试,在担保从业资格考试中也应重点对法律法规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进行检验,使其真正落到实处。

(三)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1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一是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在职业道德上,担保行业应加大宣传教育,加强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引入奖惩机制,坚决杜绝违规操作与暗箱操作的发生;在专业知识方面,通过培训、从业资格考试、人才互动机制等挑选合格的担保人才。

二是完善担保准入机制,申请担保的中小企业必须在资信等级、企业治理和发展前景上达到标准,担保项目则应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并能确保有稳定的归还资金。

三是科学设定担保指标。比如,担保机构可对不同行业设定不同的单笔最高担保额度和担保期限;根据自己的实力,按 “先小后大、先短后长、先流动后固定”的原则提供担保。

四是加强担保项目监督。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后,担保机构有权对受保企业进行监督和检查,定期了解企业的担保贷款使用情况、经营管理状况和财务状况,并可就此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可同贷款银行一起要求企业调整其高风险的战略,甚至让企业提前还款;还可参与企业管理,派驻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加入到企业,实现双赢。

2完善风险转移机制

首先,推动银、保、企合作,完善风险分担机制。贷款银行与担保机构应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合理设定风险分担比例。

其次,健全再担保制度,适时引入商业性保险。加快组建中央和省级再担保机构,逐步形成中央与省、省与地市间的多层再担保体系。在具体运作上,政府可以委托专业性的富有经验的担保机构运用市场化手段对再担保体系进行管理。另外,可以考虑将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信用担保领域,在降低代偿带来的风险的同时有效增加风险管理能力。

3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首先,完善风险准备金制度,通过提取代偿准备金、呆账准备金和普通准备金来保证其资金实力。

其次,完善外部损失补偿制度。政府部门在为担保机构注入启动资金外,还应将损失补偿放在重要的位置,就政府部门而言,只要中小企业满足担保标准并且担保机构操作规范且风险可控,那么政府部门在资金上的支持力度越大,中小企业能够通过信用担保获得的融资额度也就会越大。

具体的,各地政府可定期或不定期的将当地财政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补充担保资金,中央政府可设立专项担保资金,及时补充各地因财力不足而间断的担保资金注入;政府可以连同税务部门,抽取一定比例的来自中小企业的税收专门用做补偿金,另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发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国债”以扩大资金来源。

(四)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1 完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

一是尽快修改和完善相关

法律,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在明确人民银行的征信主管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征信市场的监管和指导;制订相关法律制度,规定不配合征信工作的中小企业和部门所应承担的责任,以确保征信工作顺利开展,对征信系统包含的信息内容、信息采集方法、保密措施、使用范围做出具体的规定,提高征信系统运作效率。

二是加强各部门合作,银行、工商、海关、税务、司法等部门应打破行政藩篱,实现信息的共享,以确保信息的完整和有效。

三是加强征信宣传力度,严格信息保密制度。征信部门可以召开由相关部门和中小企业参加的征信系统建设座谈会,以加大征信系统重要作用的宣传。另外,信息采集和使用过程中的保密制度建设也应及时跟进。

2建立科学的外部信用评级体系

首先,各方应积极参与评级体系建设。政府部门作为统筹者,应积极为评级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对评级机构的合法性、独立评级权利、准人和退出机制以及业务操作规程等做出具体的规定,使信用评级有法可依;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利用其资源优势,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参与信用评级,并通过使用评级结果,扩大评级机构的公信度和影响力,对评级体系的改进提出意见和建议;中小企业应尽力提供真实信息,对于一些存在怀疑的信息应主动向征信人员说明,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干涉评级工作,更不能使用强制或贿赂手段要求提升其信用等级;评级机构在开展评级工作时应做到独立、公正、公平,不能因评级对象的强迫或者贿赂而做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评级。

其次,评级机构应加强内部队伍建设,提高评级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改进评级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来保证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维护和管理信用秩序,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一方面,严厉打击失信行为,对存在失信行为的中小企业,在一开始可以实行劝诫、警告和信用披露的方法,若屡教不改,则可以对其使用更严厉的措施,比如实行信用限制或逐出机制,剥夺中小企业一切依靠自身信用得到发展的权利。

另一方面,奖励守信中小企业,对于具有良好信用等级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贷款和担保上的优惠、免费提供管理、技术以及生产上的指导、将更多的投资机会向其倾斜等,让中小企业感到“信用第一”,有效提高整个群体的信用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乃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新来,信用担保概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梅强谭中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理论模式及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孙厚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 演员职称论文 下一篇: 物联网发展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