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发展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1: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物联网发展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物联网发展论文

篇(1)

1.1智慧农业特点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传统农业的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产品质量问题、农业资源不足、普遍浪费、环境污染、产品种类需求多样化等诸多问题使农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而智慧农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光明之路。智慧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以高新技术和科学管理换取对资源的最大节约,它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时间,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业操作与管理的系统,其基本涵义是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地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另一方面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

1.2智慧农业系统架构

物联网智慧农业平台系统由前端数据采集系统、无线传输系统、远程监控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和专家系统组成[3]。前端数据采集系统主要负责农业环境中光照、温度、湿度和土壤含水量以及视频等数据的采集和控制。无线传输系统主要将前端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传送到后台服务器上。远程监控系统通过在现场布置摄像头等监控设备,实时采集视频信号,通过电脑或3G手机即可随时随地观察现场情况、查看现场温湿度等参数和进行远程控制调节。数据处理系统负责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为用户提供分析和决策依据。专家系统根据智慧农业领域一个或多个专家提供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帮助进行决策,以解决农业生产活动中遇到的各类复杂问题。

2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是新生事物,是多学科技术的集成。随着世界各国对物联网行业的前景看好和企业的大力投入,物联网产业正飞速的发展,并渗透进每一个行业领域。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域以及科技、应用会和物联网产生交叉融合,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方向的转变也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

2.1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文名称叫“TheInternetof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目前公认的物联网定义是通过智能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激光扫描仪、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等信息传感设备及系统和其他基于物-物通信模式(M2M)的短距无线自组织网络,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巨大智能网络[5]。物联网被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6]。它是以感知为前提,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其原理和实质是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芯片,用这些传感器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再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交互传递,从而实现对世界的感知。

2.2物联网架构

物联网架构可分为以下三层: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2.2.1感知层

采用各种传感器,如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风向传感器、风速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等来获取作物的各类信息。其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是射频自动识别,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RFID技术与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7]。感知层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

2.2.2传输层

传输层由各种网络,包括互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是整个物联网的中枢,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其中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农业领域应用较广泛的一种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WSN),是由监测区域内随机分布的大量种类繁多的微型传感器组成,它们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迅速自行组网,对网络覆盖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动态信息进行采集、计算和处理[8]。由于可以对特定的区域进行大面积监控,单个节点成本低,使得传感器网络非常适合于农业领域的信息采集工作[9]。

2.2.3应用层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例如在农作物大棚或园区,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获取作物实时生长环境中的温湿度、光照强度等信息,收集每个节点的数据并进行存储和管理,实现整个监测区域的信息动态显示,并根据各类信息进行自动灌溉、施肥、喷药、调温控光等操作,对异常信息进行自动报警。

2.3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案例

对土壤水分及其变化的监测是生态、农业和水土保持等研究中的一项基础工作[10]。蔡镔等[11]针对棉花茎杆直径变化的测量参数,结合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设计了棉花精准灌溉监控系统。该系统由无线监控网络和远程数据中心2个部分组成,给出了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开发了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并给出了软件流程。该系统使人们随时获得棉花作物精确的需水信息,并实现精准灌溉。由于采用了无线数据传输方式,该系统解决了有线通信方式存在的难以扩展、难以升级等问题,具有低功耗、低成本、扩展灵活等优点。赵玉成等[12]针对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提出在农田土壤肥力监测领域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方案和思路,实现把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土壤肥力监测相结合,达到提高土壤肥力的目标。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土壤肥力监测,可实时、动态地测定土壤中养分和肥料的含量,从而有效地指导施肥,使肥料得到更高效的利用。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土壤肥力信息的监测、采集与处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在土壤肥力监测,分布在农田土壤中的大量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讯网络与汇聚节点进行信息交换,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土壤肥力监测的实时性、可靠性,且实施成本较低廉,性价比高,维护简单,节点的扩展也非常容易,提高了农田作业中土壤肥力信息采集、监测的自动化程度。滕红丽等[13]提出了一种基于ZigBee无线传感网络的作物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该系统在ZigBee协议和CC2530芯片基础上,通过对系统软硬件设计,实现了作物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度、CO2浓度等参数的实时监测,为作物产量提高提供了有效保证。在农业温室环境下,温室环境测控系统可对温室内外环境进行自动检测、显示;可按不同作物的要求进行多因子综合调节与控制;还能对温室内各环境因子的数据长期存储,满足科研和生产的需要,为智能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积累丰富的资料数据。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在温室环境测控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且系统开发成本较低廉,性价比高,维护简单,节点的扩展也非常容易,提高了温室环境下农作物种植环境信息采集、监测和控制的自动化程度[14]。朱伟兴等[15]基于物联网技术开发了保育舍环境可视化调控系统,采用Zigbee无线技术将舍内各保育床及周围设备组成无线网络系统,系统依据分布于各保育床内的传感器获得的环境参数,精确调节各保育床内的小气候环境。通过WIFI无线技术将服务器与IN-TERNET无缝连接,使用户端延伸并扩展到猪舍及室内设备,实现环境与设备之间,环境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该系统性能稳定,信息无线采集、环境自动调控及远程可视化调控均达到实际需求,适合保育猪舍环境智能化精准管理,可应用于自动化、智能化的牲畜养殖中。王文山等[16]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研究了果园环境信息监测系统总体结构,将系统分为数据采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数据管理模块三部分,研究了数据传输模块,实现了无线组网和数据的远距离传输,在山东栖霞果园的实际应用效果良好。顿文涛等[17]针对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对构建食品安全物联网体系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种食品安全物联网管理体系,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分别为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食品监管及食品追溯。利用物联网技术收集食品产业链数据、构建食品安全物联网体系,对食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进行追踪监管,能有效加强食品安全。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北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卫星监测来收集国家土地利用信息,然后再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处理,最终实现了大范围内的农业统筹规划管理。近年来,我国运用GIS、传感器和GPS定位相结合的技术,通过WSN与无线通信实现了对农业资源的规划管理。为了更加准确地获取农田状态信息,在作物施肥、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土壤养分监测等农田信息采集、管理,以及农业环境变化和农业污染监测等方面都使用了GPS定位技术[18]。

篇(2)

物联网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物联网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元器件、自动控制、机器智能和微电子技术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产业集群效应。有研究表明:我国物联网产业在公众市场业务领域以及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电力安全、平安家居、健康监测、环保、重要区域防入侵等诸多行业的市场规模均超过百亿甚至千亿,市场规模将远远超过移动通信、互联网、计算机等新兴市场。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电信企业的支持。一方面,对于物联网而言,电信网络是不可或缺的关键通道,物联网的构建全靠电信网络的支撑。从“物”上获得的所有信息,需要经过各种各样的传递和处理,将其价值产业化、最大化。在无边界的信息传递和处理中,电信网络既是最可靠商用的,又是最成熟、稳定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升级换代,电信网络越来越有能力承担海量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工作。另一方面,电信企业将成为信息处理和运营的主角。业界学者与专家普遍认为,信息处理和运营将成为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关键,将成为物联网产业未来直接面向用户的平台,在发展物联网产业中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电信企业而言,物联网的吸引力在于拥有海量用户。传统电信业务的用户在物联网兴起以前,主要只是单一说话的人,有限的人数决定了用户的上限,而当下的运营情况正趋于饱和,逼近上限。例如,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移动电话普及率已经达到饱和,甚至超过100%;最近几年,移动通信网络将覆盖全球80%以上的人口。在物联网的世界里,电信企业则能够拥有海量的用户群。因为在物联网的世界里,不只人在说话,一切“物”都将“开口说话”,其中,每一个“开口说话”的“物”都将是电信企业的一个用户。也许每个用户的ARPU并不高,但用户数量规模却非常可观。若以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显示的2014年全球人口77亿为基数,将与77亿人口相关的机器和物体迅速扩展到500亿乃至上万亿是轻而易举的,这些海量数据都将成为电信企业的可能用户,电信企业将通过物联网这扇大门,迈入一个无限广阔的新天地,迎来海量用户。由此可见,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是必要的,更是迫切的。

1.2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可行性

继计算机、互联网后,物联网被社会各界一致认为是世界ICT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信息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大大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些现有的物联网应用类似于封闭式的专网,由于应用简单化,标准不统一,自为一体,各种资源不能共享。因此,在网络的规划布局上只能自我封闭,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也不能利用资源为社会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电信企业拥有遍布全国城乡的、无处不在的网络覆盖,作为可信度极高的、为社会提供全方位通信服务的老牌企业,电信企业有条件也有能力实现广泛的、流动式的物联网服务。物联网设备能够统一接入电信企业的通信设施中,实现在任何复杂环境下信息数据的传送和处理,并提供多种模式(如B2B、B2C、B2B2C等)的物联网服务,最终找到成熟有效的商用模式,并实现商用模式的服务。电信企业要想达到目的,就要通过物联网这扇大门,迈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1)物联网B2B模式的应用服务

电信企业应该大力开发供应链管理的应用服务,为了实现物品库存信息和生产信息共享,在供应链相邻企业之间必须相互联网,以确保供应链相邻的各个企业之间实现互联互通。

(2)物联网B2C模式的应用服务

电信企业应大力拓展公共汽车路线跟踪查找、远程遥控抄表信息查询等查询类的信息应用服务,应通过配置物联网设备,采集相关被查询对象的有用的状态信息,随时随地向社会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3)物联网B2B2C模式的应用服务

电信企业应积极开发诸如食品溯源等事关国计民生的信息应用服务。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原材料采购环节开始,到食品加工全过程都进行追踪,并记录相关信息,供生产者和消费者查询。当购买最终食品的消费者有疑问时,就可以借助食品上的文字提示,按提示进行溯源查询,并与早已记录的信息核对,确认该食品是否为放心食品。综上所述,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是可行的、可操作的、受欢迎的。与此同时,人与人通信已趋于饱和,物与物通信才刚刚开始。因此,电信企业借助物联网的发展,能够实现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有利于电信企业的持久发展,也利于其开拓发展空间无限的信息服务市场。借助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电信企业将实现持久永恒地服务老百姓、服务全社会的战略目标,这也将是电信企业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面临的问题

电信企业推出的路灯监控、手机支付等M2M(MachinetoMachine)的应用服务,都属于物联网的雏形产品。类似于互联网发展初期的单个局域网,构成物联网基础的也是M2M应用。然而,要想从M2M顺利过渡到物联网,电信企业还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发展M2M业务还处于摸索阶段,甚至可以说,物联网开发的M2M业务还只处于概念培养期。电信企业作为通信网络的建设者和运营者,在建设物联网的过程中,虽然拥有网络资源优势,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要平稳地从M2M业务跨入物联网时代,我国电信运营商需要面对三大问题。

2.1产业链中的企业相对封闭,资源松散

物联网产业链纷繁复杂,要想建设和发展物联网,不是一家企业就能实现的。电信企业必须借助自身优势,协同物联网产业链中的各个相邻企业共同合作才能求得发展,这是物联网整个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所在。电信企业运营的M2M业务各有千秋,总体来看还不够成熟,只在少数领域(如远程跟踪监控等)推出了较为成熟的产品,但这些产品多数仅提供感应和传输方面的业务,无法提供智能化服务。目前,电信企业实现的仅是单个产品的销售,短期内还难以形成整个物联网产业链的系统化协同运营。因此,电信企业要重点扶持M2M业务的发展,全面实施技术改造与升级,统一服务标准,制定成熟完整的解决方案,与交通运输、物流配送、汽车制造等行业精心合作,共同发展,实现多赢。

2.2产业链中的企业发展参差不齐,技术标准不统一

由于物联网是由通信网络联接而成的,自然需要协同统一的协议基础,就像互联网运行需要TCP/IP一样。目前,物联网的骨干传输网络已由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构建而成,相互之间已形成利益共同体。与互联网统一的技术标准不同的是,现有的物联网技术(如RFID等)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因此,整合并建立统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和规范,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中国是制定物联网技术国际标准的主导国之一,在2008年ISO传感网标准大会上,我国制定并提出的有关物联网的技术标准(包括运营支撑系统等标准)都已被联合国有关机构接受并确认。由于现有的IPv4协议的地址资源已临近枯竭,而物联网又特别要求“一物一地址,万物皆在线”,因此,解决物联网地址容量受限的关键是推动IPv6协议的普及。

2.3运营中央核心处理能力不足,严重影响物联网业务的深度开发

需要通过不同功能的M2M系统间的信息链路进行物联网的智能化处理,将智能感应融入到整个社会网络的运转中,由中央核心处理单元协同各系统共同运作,实现智能化处理。在这一过程中,电信企业应发挥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的优势,从建设基于云计算的M2M支撑运营中心入手,建立各M2M系统的关联协同运作机制,引入云计算整合改造中央核心处理单元,提升网络整体处理能力,与产业链各方协调合作,共同促成物联网的成熟与完善,使整个物联网产业正常运行。

3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的策略

基于驱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视角,针对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以下应对策略。首先,关注物联网运行中的每个物体都必须要有一个标识(即信息),根据相关环境的变化,通过传感器对一些动态变化的状态信息进行采集;其次,在移动环境下,通过电信企业的传输网络,远距离对采集到的状态信息进行传送;最后,中央核心处理单元要对采集到的状态信息进行相关处理。基于这一视角,对于电信企业而言,在物联网运营过程中,要历经“物”的信息标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三大环节,在不同的环节则需要重点采用不同的策略。

3.1统一标识“物”的标准,具备标识服务功能

通过标识,让物联网的“物”活起来,和人一样会说话。标识是用于识别每个“物”的原始信息,可以用符号、数字或者它们的组合来描述“物”的标识。在物联网平台上存储“物”的标识可以用一维码、二维码或者智能卡类的存储形式,也可以用拍照、红外或者手动键入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发送ID信息。一维码过于简单,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二维码比较复杂,包含不易识别的数字、字符等信息,得以在物联网中广泛应用。例如,二维码在手机中的应用。RFID标签技术含量高,拥有环境适应性强、抗污染能力强、远距离阅读以及动态更新等很多优势,因此,RFID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标识应用。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应用条形码、RFID等比较普遍。我国电信企业也应积极参与“物”的标识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促使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国家标识标准,并与国际标准兼容,以实现物联网中“活的物体”在全球的流转。电信企业作为标识服务提供商,还应建立统一管理标识的平台,向用户及各种物体提供统一的管理和标识服务。

3.2统筹规划分配IP地址,建立科学的IP地址管理机制

物联网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把世界上的人和物都纳入到物联网的服务范围,因此,物联网将需要使用海量的IP地址,而目前全球范围内的IPv4地址将远远不够用。据业内有关专家估计,在不久的将来,IPv4地址即将用尽,因此,急需对IPv4设备进行技术升级,向IPv6设备转移。专家建议:从一开始开发物联网业务时,就应该考虑采用IPv6地址。同时,电信企业还应未雨绸缪,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统筹分配好IP地址,既要考虑满足全社会对IP地址数量的需求,又要满足对IP地址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3.3构建云计算智慧平台,具备强大的数据收集与处理功能

由于泛在化物联网需要采集海量数据,电信企业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必须周密安排,扎扎实实地做好隐私保护、数据处理等相关操作,不能草率行事,也不能只是呆板地实现数据传递。应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同时,缜密分析各种信息、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变成一个具有智慧的“人”,才能得心应手地自行发出各种指令,或者按照决策指令实现自我控制。要变成具有智慧的“人”,必须建立智慧平台。这就要求电信企业能够运用相关的云计算技术,构建云计算的服务与处理平台。利用这种充满智慧的服务平台,一是能够通过分析处理采集的海量数据,向用户提供额外的服务功能;二是当不可避免地采集到的用户数据信息属于个人隐私时,能够向用户提供有效的服务功能,以实现保护用户隐私的目的。

3.4深度挖掘标识平台服务能力,促成产业链协同发展

由于物联网神通广大,世界上的人和物都可能成为物联网的服务对象。为了应对海量用户,电信企业应该深度挖掘“物”的标识与“物”的平台服务能力。一是要充分调动物联网产业链中上下游利益相关的应用开发商的积极性,引领产业链上下游的应用开发商积极参与开发大众应用业务,不断丰富并扩大使用物联网业务的领域,借助物联网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二是要使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的利益相关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协同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全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公平高效地全面提高物联网的服务水平。

4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的建议

在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环境下,基于驱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视角,电信企业不仅要扮演电信网络提供商的角色,还应积极进入应用领域服务提供商的层面,向全社会提供附加值更高的、服务层面的信息业务。例如,中国电信已经研发出服务于交通领域的应用业务,能够把交通堵塞、事故多发地、空闲停车位等方面的信息通过物联网的传感器随时收集起来,随时传送到互联网上,再随时通过手机或电脑提供给社会公众。除了随时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公众的信息外,电信企业还期望介入行业客户中,为团体消费者提供特有的、管用的信息服务。然而,电信企业在物联网巨大市场的争夺中才刚刚起跑,在物联网产业规模化前,电信企业必须抓住机遇提前部署。

第一,物联网的成熟、大规模商用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电信企业需要有序发展物联网产业链中的各个产业层,扎扎实实地在某一个行业或企业中做出有示范效应的、成功的物联网应用服务,以此树立示范,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电信企业要对传感网所采集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和管控,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此外,还要加强业务平台和数据中心的建设,促成新的商业模式的建立和完善。

第三,电信企业根据自身长期的运营经验,每次新技术大规模推广时,瓶颈常常卡在终端环节上。因此,电信企业要尽快丰富终端产品的种类,终端产品的研发应该适度超前于网络建设。然而,物联网终端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对此电信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终端上的问题。

第四,电信企业要促成物联网产业链的各个层面都有成功的商用模式,从而探索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成熟有效的商业模式,形成良好的商业圈,扎扎实实地开发物联网业务,使物联网业务的开发真正落到实处。

第五,电信企业要高度重视制定物联网的技术标准,加强产、学、研、用的紧密合作和协同创新,打造物联网技术产业标准体系。在制定标准时,电信企业应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才能制定出迎合产业发展的、适合行业应用的物联网标准体系。总之,物联网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物联网产业在现阶段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只要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则,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再加上扶持政策的倾斜,尤其是终端层面的政策倾斜,就能更好地促使电信企业参与发展物联网步入健康、良性、正能量的循环。

篇(3)

一、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做出决策,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水平。具体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结合企业发展规划,合理构建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以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为依据,构建企业的两个基本数据库,一个数据库用来描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中的数据及其关系;另一个数据库用来描述企业高层决策者的决策信息。

(二)实现管理信息化

建立相关的自动化及其管理系统,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实现产品设计自动化。建立企业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管理信息化。在市场分析、原料采购、生产调度、库存管理、成本核算、产品营销等过程中全面采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和决策的科学化。

(三)完善企业的网络系统

通过建立Intranet,给企业提供查询信息的通用平台,并利用这一网络结构,将企业的各个自动化系统与管理系统及数据库以网络的方式进行重新整合,从而达到企业信息资源的最佳配置,形成企业内部一个统一的信息系统,这样可使各部门对发生的业务作出快速反应,使企业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在信息流的科学管理下,实现有序流动;通过建立Extranet,使企业与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之间实现信息共享;通过接入Intemet,可实现内联网、外联网的互相连接,加强企业内外部信息的交流。企业可通过网络大力宣传自己的产品,树立企业形象,实现对市场的预测和市场对企业的信息反馈,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四)杜绝浪费、节约资金、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企业要依靠网络和信息系统加工处理和传递企业内部信息,以便合理配置企业各种资源。企业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高速、大容量的外部采集、加工和传输系统,制定合理的产品价格,缩短产品设计、生产、流通周期,调整生产任务和生产结构,开发新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企业采集的各种信息应及时进行存储、加工、分析、预测,以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员工素质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网络财务的深入进行,企业的生产、管理都将紧密围绕着信息流来组织实施。面对这种局面,企业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数据处理人才、信息技术人才和信息管理人才,来帮助企业决策者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及时做出决策,保证战略管理的实施,有效进行信息战略控制。培养企业员工具备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形成企业信息文化氛围,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加速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和信息服务体系的完善。

二、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

(一)企业信息化的初级阶段

这一阶段是企业信息化的准备工作。重点解决企业内部不同部门间信息的共享及信息的交流问题。企业的商业运作大都从简单、低成本和极初等的技术应用开始,然后开始企业的网站建设,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可以增加企业与外界接触沟通的机会,使企业了解国内外同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可以宣传自己的产品,向外界自己产品的信息。企业网站担负着信息和收集信息的双重功能,所以,完善的网站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初级阶段。

(二)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阶段

这一阶段,内部管理信息化深入到企业实质性的业务运作中,实现企业的一体化集成管理,基本管理流程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供、产、销的业务连贯,财务管理和业务处理一体化,具备一个实时有效的计划和预算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业务流程信息化过程中,改革传统的业务结构,使业务流向优化业务方式、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获得最大利润的方向发展。加速业务运作,节约资源,提高效能。

(三)实现企业间的网络化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外部资源的利用。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促使企业在有效管理内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重外部的工作,跟踪客户的情况、开发市场,密切与供应商的联系,以保证对市场变化的第一反应。如实现企业间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因此企业要明确目标、循序渐进、分布实施。以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处于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状态中。

(四)实现与电子商务的协同阶段

新经济环境下,各种资源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优化组合。企业信息化到了一定程度,已经完成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开放的互联网标准与供应商、客户、经销商、银行等相关部门实现业务数据层的链接,并将这些信息全面融入到网络财务的全新模式中;而协同商务是指供应链与客户关系管理的集成,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功能,协同管理对企业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实行统一管理、利益共享、互相协商。

三、信息化与网络财务的关系

企业信息化是基础,网络财务是核心。他们有着共同的技术基础和相同的发展目标。信息化包含网络财务,网络财务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企业信息化推动了网络财务的发展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培育和发展具有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等功能的智能化工具,并使之服务于企业的管理活动中。企业信息化为企业开展网络财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环境,并对企业组织流程、业务流程及管理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与供应商、消费者、金融机构等相关部门建立了紧密联系,并通过信息网络收集传送财务信息,进行业务处理。互联网的高效率应用到企业的业务过程中,使企业实现财务、业务的协同管理,真正发挥网络财务作的用,网络的实时作用只有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才能够体现。但如果只有信息化的基本设施,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也不能使信息流发挥作用,因此说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网络财务的关系是基础和发展的关系。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63-02

一、引 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外在使能”的各种资产、携带智能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通过各种无线或有线的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监控、定位溯源、报警联动、远程控制、安全防范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任何智能物体间的“管、控、营”一体化。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将催生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前景十分可观。鉴于此,2010年8月,教育部审批通过了35所高校获批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新设专业将自2011年开始招生。在2011年,又有27所高校设置的“物联网”专业通过了教育部的审批。

二、教学实践与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

笔者所在的大学还未申报物联网专业,但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支撑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如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工程及测控技术及仪器等专业。基于此,笔者在2011年连续两个学期开设了物联网技术导论的公选课,学生选课非常踊跃,170人的选课规模每次都爆满,从这可以看出当前本科生对物联网等新生技术具有非常强的学习欲望。针对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在现有教学技术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案进行了初步探索。

1.合理选择教材

笔者结合选课学生的特点:不仅有理工科学生,还有社会科学类学生,选择了周洪波博士所编写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一书。此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指导学生了解物联网世界,且不需要较强的专业背景,适应不同专业的学生。

2.严格修订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不仅是进行教学内容及进度的依据,也是考试考查的依据,更是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一个好的教学大纲,非常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讲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与机遇,让同学们明白物联网技术无论是在经济、生活以及国家战略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前景。让同学们掌握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并了解基于四大技术的物联网支柱产业群,分别为RFID从业人员、传感网从业人员、M2M人群以及工业信息化人群;其次,着重讲述物联网产业链,即Device、Connect以及Manage(DCM)三层系统,或者也可称之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让学生了解物联网的通讯与连接,包括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长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短距离有线通讯技术和长距离有线通讯技术。在物联网应用方面,通过物联网在城市市政管理、农业园林、医疗保健、智能楼宇和交通运输等方面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探讨。并通过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原理与技术,让同学们对整个物联网系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3.教学方法和教学互动

物联网是个实用性很强、发展前景很广的技术。将来物联网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对人类的科技和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都是一个未知数。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注意和学生互动,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量去描绘50年,甚至100年后因物联网的存在,人们的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上课过程中,笔者既有讲述的环节,有和学生互动的环节,更有让学生分组讨论的环节。笔者希望此课程是个开放的课程,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运用多媒体等途径来呈现物联网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请同学们利用已有知识,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从而使课程生动形象,对错分明,环环相扣,印象深刻,气氛活跃。当然,这种讲课方式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建立在师生间平等、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这种授课方式,就是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也即心灵交融,才能实现交往、沟通。

4.考核方式

为了适应物联网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在考核方式上突出强调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和发展前景设想,同时考查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从而实现对学习过程的督促与考核,客观完整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考核的评价标准上学生的成绩由学生上课过程中的讨论报告、出勤率和最终课程论文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讨论报告占20%,出勤率占20%,最终课程论文占60%。这种考核方式既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联网技术,又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性,并能让学生初步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和写作方法。

三、结束语

物联网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和技术,笔者依据物联网专业的特点,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物联网专业设置的现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经过几个学期的教学探索,摸清了教学规律,优化了教学过程,改进了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的思维和协作能力,能够畅想未来,把握经济、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以适应社会经济和本科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成为能够适应21世纪新挑战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洪波.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 康晓慧、罗霄凤、张梅等.植物病理学方向研究生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2):1225~1227

篇(5)

2中国喜剧的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中检索项选择篇名,检索词键入中国电视情景喜剧,发表时间选择2004年到2014年,共得10条检索记录。检索项选择篇名,检索词键入整合营销传播,共得567条检索记录。两次检索没有重叠的检索结果,表明本选题有一定的创新之处和研究意义。经过分析和归纳,笔者发现国内研究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论文主要集中在硕士论文的研究。

李保刚的硕士论文《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发展研究》通过分析我国电视情景喜剧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电视情景喜剧的未来发展加以展望。裴洁的硕士论文《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发展研究》梳理出中国电视情景喜剧发展的历史脉络,从传播的角度总结中国电视情景喜剧在制作、形式和内容方面的特点和国产情景喜剧本土化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王睿的硕士论文《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接受美学研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针对中国情景喜剧的现状提出发展策略。魏爽的硕士论文《当代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审美流变》通过对电视情景喜剧发展脉络的梳理和不同时期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代表作的分析,进而全面了解不同时期代表作品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及审美的变迁。

篇(6)

就大数据时代而言,青年编辑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①青年编辑对互联网、物联网、移动智能终端以及社交网络等平台较为熟悉,运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②青年编辑的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好奇心更强,适应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速度更快。正因为青年编辑具有新时代的种种优势,所以更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从而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大数据时代对于青年编辑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青年编辑要积极探索新技术在收发稿件、编辑加工、稿件校对、图文编排等编辑出版环节中的应用,利用新的技术和手段提高编校效率、拓宽思路。为此,在基本编辑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具备下列几方面的素质。青年编辑应该熟练应用一些基本软件:主要的绘图软件Visio、Origin7.0、Chemoffice、AutoCAD;图片效果处理的常用软件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数学公式编辑软件MathType以及排版软件Latex等。青年编辑要了解编辑行业不断更新的新技术:DOI作为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是云计算背景下最佳的“大数据”样本存储和应用技术;CrossRef推出的CrossMark可使读者了解该篇论文的“前世今生”,包括这篇论文是否更正或修改过,哪篇博客或哪些媒体介绍过该论文,以及该论文被下载的次数等;ORCID使作者能够跨学科、跨机构地将自己的身份连接到研究对象,如数据集、设备和引文等,且该身份是唯一的;Cited-by引文追踪服务可以使出版商和作者了解该论文或期刊的引用情况;FundRef主要用于资助情况(机构、项目名称等)的规范化,也可让资助者了解产出情况。青年编辑应熟练地掌握和应用英语,只有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和英语写作能力,才能迅速地了解并跟踪国际学术发展的走向和国际科技期刊的前沿信息,及时发现并纠正英文摘要和英文题目中出现的错误并检查英文文献的引用是否恰当,才能使科技期刊与国际接轨,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二、积极面对改革

在我国科技期刊编辑还埋头于日常繁琐的编辑业务时,国外期刊的经营模式和出版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期刊这种规模小、实力弱的发展状态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国际化”趋势,更无法与国际出版集团相抗衡。为此,、教育部、原新闻出版总署等一直在积极推动科技期刊改革。面对不断深化的体制改革,青年编辑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思想观念,认清科技期刊的改革形势和政策环境,不再闭门造车,从传统的繁琐重复的工作中走出来,努力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提高网络运用能力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改革做好准备。

篇(7)

[5] 戴国华,余骏华. NB-IoT的产生背景、标准发展以及特性和业务研究[J]. 移动通信, 2016,40(7): 31-36.

[6] 杨旭,李俊宏. 无线多址接入网络编码中继的信道分配算法[J]. 无线电通信技术, 2014,40(1): 21-25.

[7] 鄢林. 物联网中有线与无线通信接入选择研究[D].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 2012.

篇(8)

一、会议主题

2015年是网络强国战略的起步年。网络强国离不开自主可控的安全技术支持,只有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前沿技术和科技水平的赶超,才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真正自主可控,才能实现从战略层面、实施层面全局而振的长策。当前,信息网络应用飞速发展,技术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网络、物联网、智能化、三网融合等一系列信息化应用新概念、新技术、新应用给信息安全行业提出新的挑战。同时,国际上网络安全技术事件和政治博弈越来越激烈和复杂,“工业4.0”时代对网络安全的冲击来势汹涌。我们需要全民树立建设网络强国的新理念,并切实提升国家第五空间的战略地位和执行力。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科技是建设网络强国的基础”。

二、征文内容

1. 关于提升国家第五空间的战略地位和执行力的研究

2. 云计算与云安全

3. 大数据及其应用中的安全

4. 移动网络及其信息安全

5. 物联网安全

6. 智能化应用安全

7. 网络监测与监管技术

8. 面对新形势的等级保护管理与技术研究

9. 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体系

10. 可信计算

11. 网络可信体系建设研究

12. 工业控制系统及基础设施的网络与信息安全

13. 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内容安全

14. 预防和打击计算机犯罪

15. 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制建设的研究

16. 重大安全事件的分析报告与对策建议

17. 我国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与诉求

18. 其他有关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学术成果

凡属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领域的各类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成果介绍均可投稿。

三、征文要求

1. 论文要求主题明确、论据充分、联系实际、反映信息安全最新研究成果,未曾发表,篇幅控制在5000字左右。

2. 提倡学术民主。鼓励新观点、新概念、新成果、新发现的发表和争鸣。

3. 提倡端正学风、反对抄袭,将对投稿的文章进行相似性比对检查。

4. 文责自负。单位和人员投稿应先由所在单位进行保密审查,通过后方可投稿。

5. 作者须按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统一发出的论文模版格式排版并如实填写投稿表,在截止日期前提交电子版的论文与投稿表。

6、论文模版和投稿表请到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网站下载,网址是:.cn。

联系人:田芳,郝文江

电话:010-88513291,88513292

篇(9)

[1]张延宇,曾鹏,臧传治.智能电网环境下家庭能源管理系统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保護与控制,2014,42(18):144-154.

[2]王春梅,李扬.计及用户舒适性的家庭智能用电调度优化[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6,32(4):58-62.

[3]刘经浩,贺蓉.一种基于实时电价的HEMS家电最优调度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5,32(1):132-137.

[4]高思远.智能家居能源调度算法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

[5]SHAOS,PIPATTANASOMPORNM,RAHMANS.Developmentofphysical-baseddemandresponse

[6]袁泉.大功率储能变流器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3-5.

基于ZigBee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邱凌.浅谈智能家居[J].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与自动化,2008(5):1-2.

[2]周怡.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应用探讨[J].自动化仪表,2005,26(6).

[3]王权平.ZigBee技术及其应用[J].现代电信科技,2004(1):33-37.

[4]高小平.中国智能家居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2005(4):18-21.

[5]杨诚,聂章龙.ZigBee网络层协议的分析与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

基于Cortex—A9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参考文献

[1]范丽娜.智能家居系统中家电控制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1.

[2]徐金波.基于Android与Zigbee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与实现[D].南昌:南昌航空大学,2015.

[3]张亮.嵌入式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5):55-57.

[4]熊琼.基于ARMCortex-A8与Android平台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4.

智能家居实训室在高校的建设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夏长凤.高职院校智能家居实训室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电气自动化,2014,36(3):28-30.

[2]江进,王浩存.物联网智能家居实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0):38-39.

[3]胡軍.智能家居体验中心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14.

[4]徐鲁宁,郭晓功,胡斌.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实训平台建设探索[J].河南科技,2014(10):258-259.

[5]彭玲,黄松发.关于高校物联网实训室建设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36(10):8848-8849.

[6]兰宇飞.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1(3):24-26.

[7]彭文华.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实训室”建设方案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27):6782-6783.

基于Cortex—M3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郑魏,李智敏,骆德汉.智能家居无线网络设计与实现[J].电视技术,2013,(21).

[2]申斌,张桂青,汪明,李成栋.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设计与实现[J].自动化与仪表,2013,(02).

[3]张佳茜.基于WIFI的家庭无线网络设计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26).

[4]崔小玲,侯思祖,张璇,吴胜明,岑彦.基于STM32的智能终端的设计与实现[J].电力系统通信,2012,(05).

篇(10)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也越来越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网络环境对图书馆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挑战,图书馆应如何应对?怎么能与网络时代接轨关系到高校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现状

(一)大量读者的流失。网络以其方便快捷、低廉和无限制的特点正在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信息获取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把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从利用图书馆转到在互联网上查询,既节约了时间,同时也保护了人们对信息需求的隐秘性,最重要的还在于减少了人们查阅资料时的一些繁杂手续,这种现象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读者流失,图书馆纸质文献的借阅量明显下降,到馆读者大幅度减少,与此同时也减弱了图书馆读者服务与教育功能,使得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备受冷落。

(二)部分高校图书馆网络化环境尚未形成,自动化水平较低。这部分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未成规模,信息资源共享极为有限,同时软件的通用性、成熟性还需进一步检验。

二、网络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改革与发展思路

(一)加强现实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高校图书馆实现网络化的基础就是建设馆藏书目数据库,具体来说就是对馆藏各种类型文献以数字化方式进行组织,在图书馆主页上展示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资源,并提供给用户使用,例如提供馆藏书刊的目录或根据读者需求有偿提供原文等。

高校图书馆可把部分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比如教学参考书、需求量较大的图书、重点学科用书等,以此来减少因复本过少引起的拒借现象,从而提高馆藏图书资源的利用率,扩大共享范围。

(二)重视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共建。网络环境中的高校图书馆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藏书机构,而是网络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图书馆要改变现有的收集、整理、传递文献信息模式,逐步过渡到数字化、电子化的信息模式。同时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成各种数据库,实现国内外网络化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由于条件有限,高校图书馆不可能收藏所有的文献信息资源,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还可以解决经费不足这个问题。

(三)建设特色数据库。重点学科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建设,能满足高校师生对特定领域信息资源的深层次要求,因此,建立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建设中应突出专业特色,包括本专业的专著、教材、专业期刊以及分散在其他报刊中的本专业文献等等,形成具有学科优势、完整系统的特色数据库。

高校每年都有大量科研课题的任务,科研课题从立项到课题的完成,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因此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建立科研课题导航索引,组织专人负责,为各课题建立档案,将分布在网络上的相关信息进行集中,分类整理、加工。

高校学生的学位论文是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科学研的书面报告,经过答辩通过的学位论文,一般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特别是博士学位论文在某些学科具有重要价值。我国的学位论文基本都没有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所以,高校图书馆应建立本校的学位论文数据库,加强学位论文收集工作,建立完善的学位论文呈缴制度,促进学位论文的开发利用。

三、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模式--数字图书馆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数字图书馆是由英文“Digital Library” 翻译过来的,但到目前为止,对数字图书馆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实践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所说的数字图书馆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有高度价值的多媒体信息,如图像、文本、语音、科学数据库等进行收集整理、规范化的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信息,然后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并进行高效地传播、接收,使处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能够随时的利用数字信息,接收各种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二)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静态的藏书建筑物,也不再以实有性的建筑物作为标志,而是以“读者需求为中心”,拥有超大规模信息资源的信息空间,是一个实现了虚拟性与现实性并存的动态多功能信息服务机构,它是由众多图书馆或信息中心组成的数字资源库,具有快速占有并便于提供信息资源的能力;数字图书馆强调的是“虚拟馆藏”,收藏对象发展到以电子文献为主,典藏的“图书”不再孤立地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图书馆中,而是永久性存流动在信息网络上;数字图书馆要面对快速变化的用户需求的挑战,因此馆藏发展将从根据用户的潜在需求转变为根据用户的现实需求来提供信息。

(三)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原则。高校数字图书馆要“因校、因需、因人制宜”,定位一定要准确,要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重点特色化建设中去,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学术及人力资源优势,制定出切实可行,利于本校发展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方案。

高校数字图书馆需要统筹安排、统一经费使用,建立起相应的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体制,共享共建。同时要加强数字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其业务水平,以便更好地使用数字图书馆对人才的需求。

四、结语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任务,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让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应放眼未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加强与网络技术发展的联系,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才能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经济管理研究生论文 下一篇: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