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4 09:50: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古镇文化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三河古镇,地处皖中名城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处,镇区面积4.71KM2,辖区面积65.5KM2。境内丰乐河和杭埠河两大水系环绕镇区交汇后,东流巧公里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据《左传》记载,古镇史称“鹊诸”,有可考历史2500多年。现名“三河”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贯其间而得。丰富的水网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厚重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三河“小桥、流水、人家”的市井风貌。镇区内渠塘纵横交错,商贸沿河成街,建筑临水而建,廊桥跃水相连,是典型的“皖中水乡古镇”。悠久的历史,长期的文化积淀,给三河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尤以古城墙、古河、古桥、古街、古茶楼、古名居、古庙台、古战场等“八古”景观而著称于世。是皖中地区反映晚清时期历史风貌、兼收古徽派建筑特色、囊括古建筑类型较完整的水乡古镇,其综合历史文化价值,当可和驰名中外的苏州古镇周庄相媲美。
一、三河古镇的历史价值与风貌特色
1、历史价值。岁月茬蕙,朝代更迭。“三河”虽几易其名,但古镇在各朝代都显示出它的独特魅力。显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军事重镇。公元前537年,吴楚之争在此演绎了“鹊岸之战”。1858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此大败湘军,创下了载人史册的“三河大捷”。至今遗存的古战场、古城墙、英王府似乎仍在诉说着那些硝烟散后的功过成败。“鸡鸣三县”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皖中商贸集镇的理想之地。透过现保存完好的古商业街、铺宅,仍可遥想昔日的繁华。水陆兼备的交通要道,使其历朝历代皆为江淮区域交通枢纽重镇,现存清朝直隶总督李鸿章家族的粮仓、四川总督刘炳璋的三河房产可说明一二。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孕育出众多的名人志士,使其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古镇。窄窄的“一人巷“、幽静的故居,依稀可见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少年时学习、生活的情景。
三河古镇现存古建筑群以清末明初时期为主。完好的古街道有西街、南街、东街,街区肌理完整,建筑风貌依旧,保存2000多米长的青石板路辙印深深。目前,已经批准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三河大捷遗址—包括的城墙、英王府(即军大本营),全省最长的古街巷—包括刘同兴隆庄(清代),青阳分公司告示牌(清代),一人巷住宅群(含杨振宁故居,清代),郑善甫故居—鹤庐(民国时期),三县桥(清代)等。
2、规划肌理。三河古镇的规划以“水”为灵魂,水陆交织的街区充分利用了河、港、塘、溪、路的自然条件,巧妙地将城镇、建筑、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街区的基本格局是沿河成街,因水得镇,临水建房;以码头为端点、河道为边沿,随着岁月的流逝,辐射状衍生成数条古商业街。
三河的规划以“街巷”为骨架,支连众多窄巷,窜起成片民宅,纵横交错,分布均匀。街巷宅院相对规整,有中心轴、方向感、边缘界定。只是有些宅门因风水关系稍有凹凸转折。造型各异的石桥与街道的交汇节点,往往是茶楼、戏台、铺地等公共场所,空间转接自然,迭起。古商业街道空间尺度适宜,渔俪延伸,店铺、民宅、酒肆随形就势分呈两侧,各商号标新立异的招牌点缀得古街热闹繁华、多姿多彩。又因是水灾多发区,三河作为古时军事重镇,防御性也是其规划特征之一。深而宽的河道,既有供给货物的功能,又有防御的功能。在窄形市镇的两端修筑防御工事—城墙、炮台,使整个市镇宜攻宜守。
从三河镇现存古迹来看,有着朴素的规划意识,商贸、防御、文化特征突出。而建筑、河道、桥梁及市井百态则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小镇景象。
3、建筑风貌。历史上的三河地处江淮之间,水运发达,商贾云集,南北文化在此冲撞、交融,形成“皖中”文化,故其建筑风格南北兼容,别有特色。大王庙、城陛庙、万年台、英王府等公共建筑宏伟、庄重、色彩鲜艳,更具北方建筑风格和官式建筑特征。而民宅、商铺小巧、简朴、色彩素雅,更似皖南的建筑风格。
古街两侧的铺宅始建于清初,成型于清末民初。商住特征明显,多为一、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呈块状,二或三进庭院。从街至河道依次为铺面、作坊、宅、储藏(如有二层,则一楼宅为厨房、餐厅,二楼为住宿),底层空间通透,如刘同兴隆庄。铺面、作坊因所售商品及生产工艺不同,柜台或当街设置或在室内两侧设置,沿街一色红色板门。因商贸繁荣,建筑也较早地吸收了泊来文化;二层以走马专心廊为平面交通;沿街立面各家铺宅间以简化了的马头墙分隔:门楼、窗眉、扶手等细部造型朴素,突出实用性;墙面以清水砖为主,灰墙灰瓦,红色门板、彩色招牌点缀其问。有韵律,有变化,形成一幅清末皖中古镇的繁华街景。
4、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河历来以其古老、秀丽、繁华而闻名遐迩。人文环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三河的饮食融南北之长有独特风味,品种丰富,创造出享誉四方的三河土菜品牌。目前开发有土菜系列、茶干、米饺、米酒等;三河民间文化繁荣,主要有闹花船、车上轿、河蚌舞、花旦、兰花等传统节目,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起源并流传皖中地区的庐剧,是全国知名的地方戏剧种,创始于200年前,唱腔兼收民间小调、越剧等曲调,丰富、圆润,深得民众喜爱;三河镇的传统手工业发达,其匠人制作的羽毛扇、木杆秤等手工艺品制作考究,产品远销海内外。
三河镇现存古建筑核心区面积达8.74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25460M2。区内街巷格局完整,传统功能健全,韵味和肌理依然清晰。以现存较完整的西街、南街、东街为骨架,前店中坊后居的古建筑为街景,以原有建筑功能和特色传统商品为依托,再现了古时三河的繁华与生活原貌。
二、三河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几点建议
1、成立保护机构。成立以镇长为总负责人、文物、古建专家组成的保护领导小组,以城建、规划、文物、文化、工商、财政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执行机构,以群众推选代表组成文保协会实行监督核心保护区的管理、城建、古建保护与修复、资金投人的情况,定期核实文保规划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协商解决,并定期向镇民公布,形成良好的保护与发展机制。
2、摸清古镇资源,建立基础档案。应在全镇范围内,深人调查,登记建档,内容包括:名称、位置、面积、年代、材料、历次修复情况、产权归属、价值特色、保护责任者等,实行挂牌保护,同时对建筑遗址的保护修复建设情况在公示栏中公示。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6-56(6)
作者简介:万迟镇江市城乡建设档案管理处馆长助理经济师馆员
一、古运河镇江段历史变迁
镇江境内的运河,古称“徒阳运河”又称“丹徒水道”,全长42.6公里,始于春秋战国,是运河历史上最早开凿的地段之一。它南起云阳(丹阳),北由丹徒入江,是江南运河北段通河航道的雏形。丹徒水道的开凿是镇江人的创举,它沟通了长江水系与太湖流域,成为先秦南北交往的重要纽带之一。秦朝入江口再度西移,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赢政为了加强对古吴地的政治、经济、军事的统辖,派三千囚徒凿断京砚山东南龙目湖中的长冈,使“水北注江也”。丹阳“本旧云阳县地,秦时望气者云,有王气,故凿之以败其势,截其直道,使之阿曲”。又记载云,“朱方后名谷阳(丹阳),秦望气者云,其地有天子气。始皇使赭衣三千人凿长坑败其势,改云丹徒(镇江)”。隋大业六年(610年),炀帝“敕穿江南河”,在徒阳运河的基础上,大规模浚深和拓宽为江南运河,“自京口(镇江)至余杭(今杭州),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由于河道变迁,曾先后主要有过5个入江口,自西向东分别为:大京口、小京口、甘露口、丹徒口和谏壁口。目前,谏壁闸是江南运河主河道的入江口。
京杭运河的开凿贯通为镇江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契机,交通的便捷使处于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迅速发展成为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运河镇江段承载了镇江从古到今的财富与文明,记载了镇江的历史变迁,孕育了镇江的城市文化。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古运河镇江段原生性的旅游资源大多已损毁或仅留地名,或因环境污染而使其内在价值大为降低,但两岸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文物古迹与自然风光相映成趣。沿河古商市井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巨大的无形价值和无穷的开发潜力。
二、古运河镇江段在当前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镇江市政府不断对运河进行整治改造,古运河水系的整体环境已大为改善:拆除了平政桥至中山桥沿岸破烂的民房,疏浚了河道,建造了驳岸、护栏和沿河步行道路,岸边建成了宽达25米的绿化带,在城区段古运河形成了较好的景观,并开辟了一些休闲娱乐空间让市民活动。目前,将对古运河东段进行新的整治,范围为沿河30米宽全长约为10公里的区域。但总结这几年来古运河的改造实践,从政府实行的古运河整治的措施和现状来看,目前的古运河开发大部分还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环境改造上,以环境整治和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开发类型,遵照的是市场原则,使得古运河的旅游开发和景观建设变成了分区分段的进行,缺乏一定的整体性和为公众开放的公共性,没有均衡考虑公众与开发商的利益,没有在深层上对古运河沿岸滨河空间的综合开发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不能有力地促进整个滨河空间的经济发展和结构更新,这些是目前古运河镇江段整治工程的问题所在。
(一)水质与滨河绿地不够完善
古运河的水质和两岸环境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自解放以来,由于沿岸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无控制排放,古运河河水水质逐渐恶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加速发展,人口日益增加、城区面积不断扩大,镇江昔日碧水荡漾的河道更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少数河道甚至已断流,成为污水沟。尤其是谏壁段沿岸由于有索普集团、金东纸业等污染源,短期内水质很难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恶化,不仅直接威胁到古运河、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也影响了城市形象和美誉度,制约了城市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虽然镇江市政府针对古运河河水水质较差的情况,己实施了古运河综合整治工程,古运河城区段的水质也已经大为改善。但随着古运河旅游休闲功能的进一步开发,未来对水质的要求将会更高。就目前的古运河各段的情况来看,只有古城区段的古运河水质经过整治后较好;城东段和城南段的水质都不能达到要求,还需要不断改善。
生态绿地是古运河综合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的绿化用地经过改造以后会成为游憩空间的起点,而且绿地也将是古运河与城市区域联系的桥梁,优美连续的绿化带和河流结合起来能给人提供舒适宜人的游乐体验。就现在的状况来看,古运河边的滨河绿地还没有达到这个目标。绿地面积严重不足,达不到城市绿色走廊的要求,绿地的公共性与可达性不强,沿河正在建设的如意江南等开发楼盘将滨河绿地划为小区的私有绿地,不对公众开放,市民一般不能到达。在谏壁段的工业用地中,一般都缺乏滨河绿带的考虑,绿化条件差,公共性差,可利用率低,有待进一步的开发整治和改造。已建成的古运河绿化带缺少统一的规划和控制,绿地之间相互隔离,缺乏联系。同时绿地和古运河之间也缺少一定的景观衔接,造成了现在许多区域道路上不能见到古运河的缺憾,也造成了绿地的可达性不好和利用率低等不足。加上没有考虑与周边地区的衔接渗透,景观缺乏深度,使得滨河绿化带变成了区域内孤独的一条线。
(二)河道环境良莠不齐,沿岸建筑失控,古运河货运码头对景观破坏严重。
目前,在两岸环境方面,西门桥至南水桥段的改造,虽然大大改善了环境,却失去了很多古运河的风貌。沿岸用地被用于进行房地产开发,大批住宅楼沿着古运河成排成片地竖立,破坏了古运河的风貌。而且这些住宅小区临河景观的改造只限于小区范围内,其他临河段则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仍然杂草丛生、垃圾满地。周家河地段还有垃圾收集站处理厂等严重影响运河景观和整体环境的设施,应及早予以搬迁。此外,整个古运河水域还没有禁止货运,谏壁段沿岸的工厂企业有许多在古运河上都设置有配套的码头,这些码头在装卸货物的同时,不仅容易对古运河水质造成污染,还大大影响了沿岸的风光。目前由于经济调整的原因,部分企业已经关闭,码头也随之荒废,无人管理,严重地影响环境。
(三)滨河空间的亲水性与空间活力不够。
古运河镇江段属于太湖流域平原河网水系,代表着运河平常的水面,和城市的地面有着3.15米的高度差,现在运河地段的堤岸一般都为垂直状态,很少有接近水面的阶梯和亲水的平台。目前古运河河岸已经以河滨公园的形式,形成亲水广场,但景观处理较为生硬,没有形成良好的亲水界面。滨河空间的可达性和连续性也存在问题。古运河沿岸的城市道路大都为车行城市支路,且紧邻河堤,车流量大,交通混杂。过高的车流量在客观上对人接近滨水区域造成阻碍,降低了滨河空间的可达性。一些新开发的楼盘如如意江南等更是将滨河的区域纳入了小区范围内,割裂了古运河和周边城市空间的有机性,同样也形成了并非连续的岸线,使公众难以接近运河水面,公共拥有性和视觉通透性差。
其次是滨河区域的空间活力不够。空间活力是指景观空间对人的活动的吸引力,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空间本身吸引力,其次是景观空间与周边建筑的关系,即周边设施对空间活动的支持能力。目前在古运河的整治工程中,绿化是增加了,环境也有了好转,但是相应的公共活动和功能空间却没有增加。河滨公园与珍珠广场虽然新建了向运河水面的开放性的亲水广场,但是附近却没有提供配套的服务设施,餐饮、娱乐、休闲活动自然无从开展,致使运河在市民心且中的印象与地位均受到影响。
(四)沿岸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用地功能布局混杂。
根据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需要,第三产业将作为今后重点发展的产业。但古运河镇江段沿岸目前三种产业结构中,以第二产业结构为主,第三产业比重较低,这对于发展古运河旅游业、房地产业、都市娱乐业等第三产业都是非常不利的。由于以前古运河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控制,古运河沿岸的用地功能繁复杂乱,布局分散。居住、工业、码头仓储等用地穿插分布,功能分区不明晰,多时代低价值建筑共存。目前古运河西岸的主要问题是商业用地较少,没有形成规模,不能起到活跃运河沿岸文化旅游、休闲购物的功能。而古运河东岸的历史建筑较少,用地性质和格局主要是工业生产用地和仓储用地以及一些企业职工宿舍,随着近年来一些老企业经营状况恶化、闲置产业建筑的增加和公路条件的快速改善,许多厂房因为年久失修,已破败不堪,多已停用或等待拆除,这些建筑因紧临运河,严重影响古运河的景观和整体的生态环境,是目前最迫切需要改造的地区。目前东岸有一些房产开发项目等已经实施,但由于整体规划的滞后,这些项目缺乏整体方案的指导,相互间缺乏足够的分工协调,某些方面存在局部化、个别化的倾向,不利于运河整体形象的树立和功能布局方案的贯彻实施。
三、古运河镇江段综合开发中的建议
(一)功能定位
古运河功能大致可以概括为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环境功能三大类。其中经济功能又可以分为交通运输、旅游休闲、商贸集市和水利功能等。文化功能可以分为文物鉴赏、史学研究、建筑文化、运输文化、商业文化、饮食文化、娱乐文化和民俗文化功能等。生态环境功能也可以分为生物多样、气候调节功能和环境景观功能等。在所有这些功能中,占据特殊重要地位的功能是交通运输功能、旅游休闲功能、商贸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环境功能。它们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诸功能之间既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一面,又存在相互排斥、相互抵触的一面,还存在相互之间基本没有影响的一面。生态环境质量越好,文化功能、旅游休闲功能和商贸功能就越能得到发展;反之,文化功能、旅游休闲功能和商贸功能就越得不到发展。但交通运输功能基本不受影响。文化功能越强,就越能发展旅游商贸和房地产功能等,起到以文化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文化功能强弱,对水利功能等基本没有影响。交通运输功能强,会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如果交通运输功能过度发挥而不受外部约束,又会影响生态环境功能和房地产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古运河镇江段开发的功能定位既要考虑各功能可以兼顾的因素,又要遵循功能更替的规律,还要注意功能之间的相互;中突问题。考虑到古运河功能的历史惯性、镇江市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古运河诸功能之间内在的功能互补性,把古运河功能定位在以创新为主,一方面对交通运输等有价值的传统功能加以开发,使之得到保护和延续;另一方面,对于旅游休闲、生态环境、商贸房产等有价值的新生功能加以策划开拓,使运河历史文化得以续写新的篇章。
(二)指导思想
古运河镇江段的综合开发是一项关系到城市文化、城市形象的系统工程,必须站在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设定一个高起点和高标准。根据功能定位,古运河镇江段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宜确定为:以规划为先导,以整治环境为基础,以功能演变规律为定位依据,使古运河与镇江城市性质定位相吻合,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采取“以运河治理养运河开发”的策略,努力形成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商贸旅游活跃的可持续发展的运河经济带。
1、以规划为先导。“城市建设,规划先行”是一条基本法则。古运河镇江段综合开发也不能例外。高起点、高标准的开发建设,要通过编制一系列的规划设计来实施。古运河镇江段综合开发的规划应从宏观整体功能定位、形象策划和规划布局入手,形成一系列可操作的规划设计方案。要以基础研究为起点,开展后续的地段规划和策划,以保证沿河地带的统筹开发建设,既要立足于现实,更要立足于长远。要从“建经济强市,创山水花园城市”的高度来规划运河及沿河地带的开发与保护。
2、以整治环境为基础。鉴于古运河镇江段的环境状况,对其进行综合整治已经刻不容缓。没有环境整治的好转,古运河镇江段的综合开发就无从谈起。环境整治在古运河镇江段综合开发中是一个基础工程、难点工程和重点工程。古运河环境恶化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任何单一的措施都回天无力,所以必须各种措施齐头并进,坚持疏浚与截污相结合、引水与排水相结合、净化与绿化相结合,美化古运河的环境。
3、以功能演变规律为功能定位和功能更替的依据。古运河镇江段的功能定位不仅要以单项功能的演变为依据,更要以结构性的功能演变为依据。在古运河镇江段功能演变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结构性的矛盾。因此,在不可能实现鱼和熊掌兼得时,只能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使得古运河的功能变迁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
4、以“运河治理”养“运河开发”。运河的环境整治是古运河镇江段开发的前提。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经济效应,有效地促使沿河地块的增值,因此,古运河进一步开发的资金完全可以调动社会资源,吸取房地产开发中的“以路带房,以房养路”的成功经验,充分盘活土地存量资源,采取“以运河治理养运河沿河地块,以运河沿河地块养沿河地带开发”的策略。
(三)开发构思
古运河是镇江的母亲河,是镇江具有“垄断性”的文化资本。其开发构思要点是:
1、树立“人・自然・人工环境相融合”的整体思想,从城市大环境系统着眼,以人为主体,以古运河文化、城镇历史文脉及现状环境为基础,确立“人・风景・人文及城镇环境融合”的模式,制定具有环境特色的规划。
2、突出保护古运河历史文化的环境氛围,充分展示古运河历史画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寻求新时期的文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保护自然景源和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做到既要创造以河流为主体的流畅、开放、松快的空间环境,满足现代人向往变换生活环境、回归自然的追求,又能合理安排居民居住格局和科学处理生活废弃物,以保持良性的生态循环,提高整体环境的综合效益。
4、确定“南山北水、运河相牵”的主题,激活“城市山林”,优化“一场两带四园六桥六埠”(运河广场:人文景观带、自然生态带;虹桥揽古、梅溪烟雨、仓廪临流、夹岗岚浮;枫村桥、千秋桥、虹桥、丁卯桥、借桥、锦波桥;千秋桥埠、借桥埠、归客岩埠、锦波桥埠、大运门埠、夹岗 浮埠)的景观格局。
(四)开发原则
1、起点高,操作性强的原则
强调起点高,即以新的观念、理论为指导,建设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新型运河旅游区。同时也要从现实条件出发,在总体规划的宏观控制下,制定由近期到远期的建设规划,力求做到起步工程就能与国内现代旅游市场接轨,避免追求短期效益、急功近利的毛病。
2、突出古运河文化主题的原则
古运河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长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开展古运河文化旅游,必须坚持保护古运河文化和文物古迹的历史氛围,充分展示古运河的历史画卷和传统文化内涵。古运河镇江段风貌以京口闸附近的西津古渡街最为古朴,以西津渡为代表、云台山和银山为中心的“西区”是镇江的历史建筑博物馆。“西区”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历史建筑,有自六朝以来直至民国时期的蒜山渡、金陵渡等古代渡口,有小山楼、救生会等不同功能的古代建筑,有全国唯一的元代过街石塔,有观音洞、紫阳洞、铁柱官等古代寺庙道观。既有清末民初的里坊街道,也有第二次以后外国人建的租界,有明清时期独具江南风韵的民居,更有多座保存完好的西方风格的洋楼。这片历史文化街区凝聚了港口、山林特点,是镇江独有的历史文化遗存,是难得的文化旅游开发资源。开发中要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体现大运河的文化内涵,让游人在古运河文化旅游中听到历史的回音,看到今日的发展和未来的宏图,以强烈的感染力激发游人爱国奋进的民族精神。
3、整体开发的原则
古运河镇江段的综合开发是一个整体。城市设计不应是线性发展,而是要与周围交通、城市开发、历史建筑保护和环境设计等有机结合。由于古运河是条市级干河,流经城内多个地区,牵涉到社会各个层面的利益与要求,故而协调工作更显重要。目前,市政府已经对西门桥至南水桥段进行了整治和绿化,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以滨河绿带为主轴,两侧间隔布置大型公共集中绿地及街头小型绿地,并沿着城市干道和步行林阴道呈楔形向纵深延伸。但建设极不平衡,又没有统一风格,还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古运河综合开发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正确定位运河地带的功能开发与景观环境目标,尤其是能否实施大手笔的整体开发原则。
4、生态、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古运河镇江段的综合开发绝不能是孤立的,而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是发展,但要摒弃对土地高强度开发的方式和对自然资源涸泽而渔的滥用,克服短期行为,要对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各项资源,包括水源、能源、土地等加以有效合理的利用,实行总量控制,使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加速经济发展与城市开发建设的同时,必须强调生态、资源、环境的平衡与统一。
5、整体特色与区段特色相结合的原则
古运河镇江段的综合开发要坚持整体特色与区段特色相结合。一方面要从古运河与城市的整体历史沿革出发,另一方面要根据各段所在区域的城市建设现状和发展规划,结合未来用地功能布局规划开发,以发挥区段特色,形成文化落差。
(五)开发目标
近年来,镇江政府不断对运河城区段进行整治改造。在古运河古城区段拆除了沿岸破烂的民房,疏浚了河道,建造了驳岸、护栏、桥梁和沿河道路,岸边广植树木花草,建成了宽达25米的绿化带,并对古运河沿岸的驳岸进行石砌改建,搬迁了1700余户居民,形成了10公里长的城区段古运河沿河绿化带,开辟了休闲娱乐空间,进一步弱化古运河镇江城区段的货运功能,增强古运河作为城市“绿肺”、文化、旅游等功能。但目前的古运河开发大部分还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环境改造上,没有在深层上对古运河沿岸滨河空间的综合开发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不能有力地促进整个滨河空间的经济发展和结构更新,这也就使得目前的开发成果还不尽人意。这些改造措施大部分是以环境整治和房地产开发为主,在整治沿河环境后,新的现代住宅小区大量出现在古运河沿岸。而房地产的开发类型,遵照的是市场原则,这将使得古运河的旅游开发和景观建设变成了分区分段的进行。通过仔细考察,笔者提出古运河综合开发的多层次复合目标:
1.2试剂乙醚、无水Na2SO4(均为AR)。
1.3药材金针菇样品由广东省蚕桑研究所提供,经该所所员刘学铭研究鉴定,为白蘑科菌类植物金针菇Flammulinavelutipes。
2方法
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药材切成约1.5~2cm的段,取约80g,按照《中国药典》附录XD挥发油测定法——甲法[4]操作,加蒸馏水800ml,加热4h,收取挥发油提取器中油层和部分芳香水层,乙醚萃取,萃取液用无水Na2SO4脱水后备用。
2.2GC-MS分析
2.2.1色谱条件GC:DB-1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m×0.25mm),样口温度250℃;接口温度230℃;载气为氦气;流速1.3ml·min-1;柱压80kPa;分流比10∶1;进样量为1.0μl。升温程序:初始柱温60℃,保持1min,以10℃·min-1的速率升到280℃,保持5min。
2.2.2质谱条件EI源(70ev),350V,双灯丝;质量范围m/z40~450全程扫描,扫描间歇1.0s。检测电子倍增器电压1.4kV。检索谱库名称NIST。
3结果
依法操作,得到挥发性成分的总离子流图。扣除乙醚溶剂本底后分离得到30个组分,对相对含量较高的组分进行质谱分析,通过计算机检索并与标准谱图对照,鉴定出其中的6个组分。以扣除溶剂峰的色谱图的全部峰面积作为100%,用归一化法确定了各组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见表1,总离子流图见图1。表1金针菇挥发性成分中的化学成分及相对百分含量(略)
4讨论
从GC-MS总离子流图及GC-MS检测结果可以看出,金针菇挥发性成分以亚麻酸为主,其相对含量达到32.74%。亚麻酸具有增长智力、延缓衰老、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抗菌、抗炎、抗肿瘤等活性[5~7],是降血压、降血脂药物和保健品的重要原料之一,应进一步研究,加以利用。
本研究首次从金针菇挥发性成分中鉴定出亚麻酸(32.74%)、软脂酸(6.41%)、邻苯二甲酸异丁酯(5.23%)、软脂酸乙酯(4.96%)、邻苯二甲酸丁酯(3.07%)、苯乙醛(1.95%)等成分,占其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的54.36%,但还有24个组分尚未能鉴定出其结构,可能是由于金针菇挥发性成分属首次研究,其中一些成分尚未收入NIST检索谱库,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1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70.
[2]魏华,谢俊杰,吴凌伟,等.金针菇营养保健作用[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7,9(2):92.
[3]黄毅.食用菌栽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32,258.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7.
[5]王威,闰嘉英,王永奇.紫苏油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3):283.
[6]董杰明,吴瑞华,袁昌鲁,等.γ-亚麻酸的保健作用[J].卫生研究,2003,32(3):299.
一、CIS理论与品牌文化
1.品牌与品牌文化
品牌概念早已有之,但作为营销理论的重要内容加以研究的历史并不长。近百年来,品牌的定义却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加深其价值内涵。里克·莱兹伯斯(Rik Riezebos)认为,“品牌是能够使某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与其同类区别开来的,并能在物质和非物质方面为消费者带来意义的一切标识”。由此可见品牌的特质是个性,支撑这种区分同类产品个性的是品牌的价值和理念。价值和理念涵盖于品牌文化之中,故品牌更深层次的内涵则是品牌文化。品牌文化是品牌本身的价值观和精神特性,是企业文化与消费者文化的融合。品牌文化不仅包括产品、广告等要素,还包括消费者、企业、竞争者和社会公众等诸方面,是多种文化的集合体,是社会文化经济体系的重要部分。
2.CIS理论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是由CI战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逐步深化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象识别系统。CI(Corporate Identity)一般译为企业形象识别,是企业为了适应经营环境尤其是竞争环境的变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营战略,它强调企业形象对社会公众的个性表达和获得公众的有效识别。
CIS,主要由理念识别系统(Mind Identity—MI、Behavior Identity—BI、Visual Identity—VI)三大部分构成,它们分别体现了组织的精神内涵、行为活动和外在形象三方面内容,是组织形象展示的平台。通过对这三大子系统的构建,能为组织形成一套完整的形象识别系统,达到吸引公众的目的。
3.CIS理论与品牌文化之间的关系
品牌文化具有提升品牌价值、促进受众与企业的融合、实现品牌个性差异化、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功能。而CIS理论以MIS(理念识别系统)为BIS和VIS系统的统领,是CIS理论的基石和原动力。故,MIS是品牌文化中品牌精神文化的缩影,并通过BIS和VIS的形式将品牌的行为文化和品牌的物质文化表现出来。
因此,CIS理论是形成品牌文化的基础,是品牌文化的外在表现。品牌文化是CIS理论的灵魂,是企业定位、发展方向、精神理念的高度凝练;是品牌市场价值的体现,更是受众对品牌信任度的评判。
二、CIS理论与古镇品牌文化
1.古镇与古镇品牌文化
所谓古镇,一般是具有区域特征的民俗民风的传承,现今仍保留比较完整的古建民居、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古老小镇。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旅游业的兴起,使古镇这种静态地域历史文化展现成为各个旅游企业争相锁定的热点,同时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
品牌文化的概念来源于企业文化,是企业整合营销的一种战略理念。古镇品牌文化是运用品牌文化战略将古镇各类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提炼并拓展该地区的文化表征,从而增强古镇的品牌核心竞争力,为该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古镇品牌文化主要表现为古镇整体文化在游人心目中的印象、感觉和附加价值,是结晶在古镇品牌文化中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审美因素等观念形态及经营行为的总和。
2.城市CIS与古镇品牌文化之间的关系
城市CIS的研究在我国已进入系统深入阶段,并成为城市发展中塑造独特城市形象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城市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即城市CIS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以当代CIS战略理论为主干,以城市发展战略为目标,充分利用城市景观设计、城市识别设计的方法,建立一套与企业形象识别不同的、适合城市形象战略的系统。此系统得以成功运用的城市如大连、深圳。
以城市CIS理论服务于古镇可以形成古镇CIS理论。通过上述CIS理论与品牌文化的关系可以说明:古镇品牌文化的建构可以通过古镇CIS理论实现。具体表现为:把古镇的精神理念、发展目标通过规范化的民众行为、良好的古镇视觉效果与空间感受体现出来。以展现地域文化为原则,充分反映古镇的历史传统、自然风貌、民风民俗、民众风范、产业发展等社会内质的特点,并最终将其文化内涵通过视觉和行为来进行表达,从而建构古镇的品牌文化,使古镇更具有个性和特色。
三、运用古镇CIS理论,实施天津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战略
天津杨柳青古镇在2003年被评为天津新十景,若想从十景中脱颖而出,成为天津地区,甚至中国北方具有独特风格的古镇还需实施品牌文化战略。实施品牌文化战略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以古镇标识为视觉基础,逐步实施古镇品牌文化的视觉整合
(1)发挥杨柳青古镇标识的品牌识别功能。古镇的标识可以整合古镇各个公共环境的视觉效果,使整个古镇体现统一性,并将古镇的文化特征通过古镇标识的呼告从视觉上体现出来。古镇的标识是古镇历史、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的体现,需要在原有名称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确立一个能最大限度反映古镇特点、易于被公众识记、接受并产生好感的标识。然而,杨柳青古镇的标识只是在网站上可以看到,在古镇的交通主干线、地标建筑、古镇各个景区均未出现,标识的基本功能就是识别性,以标识成为品牌的符号表征并未在古镇得以实现。
(2)以杨柳青古镇标识为视觉基础实施品牌的系统宣传。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古镇,如何让社会、市场、公众、消费者知道、辨识、认定、选择?毫无疑问宣传古镇品牌、加大古镇品牌传播力度,是十分重要的关键性环节。古镇的宣传不能只停留在宣传古镇特有民俗产品和产品背后代表的各种地域性文化,还需要大力宣传古镇的品牌文化形象。这种宣传可以通过政府形象宣传、古镇定位宣传、古镇群众文化活动、古镇文化艺术节、古镇民俗文化产品展销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这些宣传方式应以杨柳青古镇标识为视觉基础,渗透在宣传的任何一种形式中,使受众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接受名牌古镇的各类信息。
2.以古镇CIS理论为载体,建构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
(1)以MI系统建构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杨柳青古镇的MI系统可分为两个部分:古镇名称和古镇的使命。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的建构首先体现在古镇名称的定位上。古镇名称包括原有名称和可识别名称。天津西青区政府现命名该镇为“天津杨柳青镇”,尚未正式出台可识别古镇名称。可通过策划议案商讨该名称,识别名称应高度概括古镇的发展理念凝聚古镇品牌的价值观。杨柳青古镇政府提出环境立镇、文化兴镇、经济强镇、开放活镇的发展理念。这种古镇品牌精神文化的价值观可以通过古镇的使命得以实现。①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的经济使命:即以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建构为基础,策划古镇品牌文化战略,发展经济,提高杨柳青人民生活水平,创造和谐的生态环境。②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的社会使命:主要表现在杨柳青古镇的社会责任感,整合以运河文化为背景的各类民俗文化和建筑文化,在保护古镇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延续古镇的文脉和历史。用杨柳青古镇特有的品牌文化形式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贡献力量。
(2)以BI系统建构杨柳青古镇品牌行为文化。杨柳青古镇BI系统可分为三个部分:营销行为、传播行为、个人行为。通过三种行为的定位可以建构杨柳青古镇的品牌行为文化。①杨柳青古镇品牌营销行为。古镇营销行为,是体现古镇形象最直接的方式。它常常通过古镇决策层对外的政策、古镇营销公司员工在营销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和古镇居民对游客和投资商的态度表现出来,给游人最直接的感受。西青区委、区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思路中提出,既要议“经”,也要议“文”,以文兴商,力争将“静”遗产变为“活”资源,将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产。将文化的理念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的政府决策,达到良好的招商引资的效果;当地居民也提出了“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杨柳青文化品牌”,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文化交融印象,取得了很好的业绩。②杨柳青古镇品牌传播行为。杨柳青古镇的传播行为包括广告、公共关系、新闻、促销活动等,古镇品牌传播行为有助于提高杨柳青古镇品牌知名度的和古镇品牌文化形象的塑造。杨柳青古镇的传播行为从主题、内容到表现形式等方面均不同于一般的促销活动、广告、新闻告之。意在宣传杨柳青古镇外部形象和固有资源的同时,更注重向社会公众表明作为北方历史悠久的古镇所愿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从而使人们对古镇产生好感和认同,并在公众的内心深处树立良好的古镇形象。③杨柳青古镇品牌个人行为。古镇品牌是多种身份角色的市场代言人,古镇品牌个人行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企业家、员工等个人行为,二是古镇居民日常行为。杨柳青古镇企业家、员工的个人行为,如日常民俗文化制作工艺的演示、服务与销售人员的礼仪等等,都会影响古镇品牌文化形象。好的个人行为会贴近受众,增强外来游客的归属感,提高古镇品牌的信任度。古镇居民的个体行为也会对游客产生深远的影响。除了居民本身良好的个人风貌,古镇居民群众活动也是品牌行为文化的延伸。如:杨柳青镇的石家大院、杨柳青年画馆、明清街等旅游场所分别举行堂会演出、民间杂耍武术表演、秧歌花会、焰火晚会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均属于杨柳青古镇品牌行为文化建构的组成部分,这些活动应该遵循古镇品牌文化所制定的行为文化的规范,每一种活动都应体现杨柳青古镇的品牌精神文化。
(3)以VI系统建构杨柳青古镇的物质文化。杨柳青古镇VI系统可分为三个部分外观形象、应用系统、古镇产品系统。三个部分应以古镇标识为统领。①杨柳青古镇的外观形象。A古镇独特的地里位置——运河文化的延伸。B古镇古建风格——明清时代院套院民居,大院文化的表征。C古镇标志景观——御河景观带、杨柳青民俗广场等。D古镇标准色——依据古镇标志(LOGO)的创意制定标准色。E户外广告设计——进入杨柳青古镇主干线上的大幅宣传招贴,呼告受众古镇品牌,增强杨柳青古镇品牌的知名度。F旅游服务系统——以标志为统领的景区导视系统。统领古镇识别,方便受众,亲近消费者。②杨柳青古镇的应用系统。A古镇的标识系统——标志(LOGO)、标准文字、标准组合、标准辅助图形等。B古镇的公共设施系统——以标志(LOGO)为统领的服务机构识别、医疗机构识别、商业机构识别等。③杨柳青古镇的产品系统。A一般纪念品:如明信片、画册等。B民俗文化纪念品:如杨柳青年画、杨柳青风筝、砖雕拓片等。C以古建、年画、风筝砖雕元素为基础各种延续产品(如T恤、鞋、文具、钥匙链等)等。这些产品均具有杨柳青古镇本身的可识别性的文化特征。
古镇品牌物质文化的建构可以将古镇的各种文化通过图形的视觉传达形式将其外观形象和应用系统整合起来,为受众提供了古镇的整体视觉形象。同时引导受众关注附有古镇标识等设计形象的产品系统,品牌文化的市场导向特征由此表现出来。尽管古镇品牌的物质文化处于品牌文化的最外层,但却集中表现了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在社会中的外在形象。
综上所述,将CIS理论科学地应用于天津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战略可以促使塑造古镇形象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完美结合;可以促使政府部门从宏观上规划和微观上重新塑造杨柳青古镇的品牌文化特征,实施古镇品牌文化战略,进而促进古镇旅游业的突破和发展,同时刺激招商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治英主编:地区形象理论与实践[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12.25
在近20年,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无论在结构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历史转变,城市建设从传统的政府部门中央指令性模式向多级参与模式转变[1]。这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加快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社会发展的公平与效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这也使得传统的以强调技术因素为主的城市规划决策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益属性成为近几年的热点问题。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除一部分集中在历史城市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历史古镇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历史文化古镇中社会利益的分配,包括土地资源和城市空间的利益争夺也逐渐加剧,在保护与发展的语境以及我国镇一级行政体系下,保护规划和实践的最大难点尚不是在于工程技术问题,而在于政府和规划者如何合理利用公共政策维护公共利益,为所有相关利益人创造互惠的赢局。保护实践中“谁来保护、怎样保护”,以及影响保护实践的各种现实因素,特别是政府、开发商和民众在不同时期和阶段中三者之间博弈规则的变化显得格外重要,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中公共政策的多样化和重要性。
1. 历史文化古镇保护实践中的公共政策过程
1.1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过程。
公共政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政府为了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公共利益,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整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制定的行为准则。它往往通过法令、条例、规划、计划、方案、措施、项目等形式表达出来。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核心作用与功能在于解决公共问题,协调与引导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通常来说,一个完整的“政策过程”包括确定政策问题、制定政策方案、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与政策调整、政策终结[2]。实际上,规划工作的本质就是特定社会条件下,应对当时当地社会需求做出的一种制度安排[3],特别是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或者说规划受政府公共政策影响将显得尤为明显。
1.2历史文化古镇保护实践中公共政策过程研究的必要性。
1.2.1从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来看,目前我国的城市空间增长主要还是一种外延性的扩展,相应的城市规划也是一种增量规划,以城市建设用地的外扩为主要特征,小城镇容易遭受到特定的危险。作为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的政府,在市场化背景下其价值观和利益决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历史文化古镇在当下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命运,一旦其决策出现任何偏差和失误,那么历史文化古镇历史环境将面临着结构破坏、风貌消退甚至彻底消亡的危险。
1.2.2从我国的行政管理体系来看,镇一级政府处在管理体系的末梢,是最基层的一级政府,因此除了遵守国家行政管理的“一般”原则以外,还决定了它具有其他层次的行政管理体系所不具备的一些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1)自由裁量权力大,这种灵活性使得古镇政府能够比较迅速的作出决策,同时,它也是导致决策失误的诱饵。(2)人力、财力资源有限,镇财政作为我国最基层的一级财政,政府能支配的财政收入非常有限,集资渠道的也较窄,财政实力并不如城市那样雄厚,在人力资源方面也普遍缺乏专家支持。由此可见,镇一级的行政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人员编制、财政体制等方面与城市的行政管理体系仍有一定的差距,在激励有余而约束不足的情况下,自身利益的驱动可能会使地方政府在参与古镇保护活动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特殊优势而忽视或是侵犯其它群体应有的利益,使古镇保护沦为地方政府的一种逐利工具,从而偏离了历史文化保护事业的基本方向。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实践中公共政策过程的重要性。
1.2.3因此,虽然古镇保护规划作为一种技术性的法规存在,但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政府的公共政策过程才能使保护规划产生可操作性,特别是在具体项目操作层面,政策过程往往才是最终决定历史文化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好坏的背后作用力。
2. 同里古镇及其保护概况
2.1同里古镇概况。
2.1.1同里镇隶属江苏省吴江市,现辖镇域面积133.15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人。是江南著名水乡,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由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是太湖流域典型的水乡古镇。东南接318国道,距离虹桥机场80公里,西连苏嘉205省道,距苏州市18公里,吴江6公里,水路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素有“苏淞要涂”之称。
2.1.2同里镇的空间布局有着典型的江南水乡城镇特征,水网密布等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同里镇以河网作为市镇建构的骨架而发展,其空间布局特征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4]:
(1)有机的空间形态。同里古镇的空间形态因借于自然因素,与水体有机结合,不规则但连续性极强。
(2)网络状的空间结构。同里的运河体系条连环通,网络状分布,使得古镇内部景观视线走廊具闭合性与可选择性,内部空间与空间的关系更加多样与紧密。
(3)差异化的空间功能。由于同里历史上一直是官绅雅士的聚居地,使得其空间格局受自上而下“规划意识”的影响,形成了商住分离的功能结构。
(4)匀质的空间界面。从建筑连续所构成的界面看,其比例、尺度、组合方式颇具特色且保留完好。
(5)多样的空间类型。桥头、埠头小型广场或等公共活动的主题空间,提供了多样的视觉体验与心理认知。总的来说,同里的历史价值更多地体现于城市空间之中,而非建筑单体或建筑群之上。这个特征很大程度决定了同里保护规划的重点之一是城市空间关系。
2.2同里古镇及其保护规划相关研究成果。
(1)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阮仪三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始关注江南古镇,对古镇作了科学详细的实测、记录和规划,整理出版了以周庄、同里、甪直、南浔、乌镇、西塘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江南水乡》、《江南古镇》等著作[5]。伴随着卓有成效的工作和研究的深化,形成了较为丰富系统的江南水乡古镇的研究成果,其中对同里古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保护规划、保护与更新、体制和发展、古镇旅游四个方面[6]~[10]。
(2)在保护规划实践方面,同里于1999~2000年开展了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确定了不同要素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目标以及相关的措施,价值要素主要涵盖了物质遗产、古镇格局和风貌景观以及非物质遗产三方面。保护区界包含了同里古镇清末民初的镇区建成范围及出入镇区的主要河道两侧的景观范围,保护区总面积57.6公顷。
3. 同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实践的政策过程及经验
同里从1982年列入江苏省省级文保单位开始,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见表1),二十多年来的古镇保护制度变迁历程实际上是政府组织下、多方力量参与古镇保护与发展的行为与作用,特别是乡镇政府如何运用各种创新手法,在各方博弈中获得所需的各种政治、经济知识和社会资源,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政策驱动、市场拉动、投资带动的古镇保护、开发和发展之路。回顾同里历史文化名镇管理体制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7]:
3.1第一阶段:吴江市建委主导下的同里景区(1998年之前)。
(1)当时同里古镇是作为太湖景区的景点之一,采用江苏省景区建设办公室垂直领导下的景区管理模式,由吴江市建委直接领导。此阶段主要是对“一园”(退思园)、“两堂”(嘉荫堂、崇本堂)、“三桥”(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等景点的古镇保护基础修复工作,其中退思园是修复核心,此时期退思园的知名度远远大于作为一个古镇的同里。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改革开放初期体制和财力上的制约,同里镇并没有多少发展自。
(2)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地方政府获得了相当的自我发展权,其积极性被从分调动,地方基层政府开始成为古镇保护实践中最重要的推动力。1996~1997年间,同里镇政府先后投入约500万元进行旅游景区基础建设,自己开发出一些景点(明清街、世德堂、罗星洲等),修建景区入口处石牌坊,同时为重现水乡风貌,投资300万元重新开挖丁字河、重建三桥,增建泰安桥。1997年4月,同里第一届旅游文化节举行,同里镇的知名度提高,奠定了同里开发旅游的基础,同里旅游发展开始起步。
3.2第二阶段:镇政府主导后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1998~2005年)。
(1)1998年,景区管理体制发生变革,吴江市将包括退思园、两堂(嘉荫堂、崇本堂)在内的几个景点的管理权下放给同里镇政府。同里镇政府从此有了对镇区内所有景点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宣传的权力,可以采用统一的门票,并能获得古镇保护所带来的各种直接和间接受益。此次权力下放明晰了各方的责权利关系,使镇政府拥有了对自己镇区范围内主要景点的管理权以及相应的收益权,将同里镇的保护投入与其产出直接挂起钩来,因此在谋求地方发展激励下的地方政府便大大加强了投入力度。
(2)但随着投资力度的加大,同里镇政府力不从心,也意识到引入新投资主体的必要性。2001年政府在景点的建设中引入了苏州凯达公司,采用政府与企业合作的形式,投资2700万元,建设了珍珠塔景点群,开始多元主体共同投资建设。2003年底组建同里古镇保护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中国首家古镇“保护公司”,开始探索古镇保护企业化运作模式,由政府(同里镇集体资产经营公司)、技术专家(同济大学旗下同楷公司)、专业化公司(苏州新沧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三方联手,打破了古镇保护由政府“包揽”的局面。2005年,同里红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的成立,同里总公司注册成立8家子公司,依托同里的旅游大品牌及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立运作。虽然同里总公司没有实现政企分离,但子公司已经彻底市场化,这种同里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的子公司承包模式实质是将下属经营管理的各项资源分门别类进行公司化运作,也是根据发展旅游的需要,将旅游公司的职能不断细化、专业化的必然结果。
3.3第三阶段:吴江市“区镇合一”管理新体制(2005至今)。
由于同里镇西侧吴江开发区的迅速发展以及吴江市松陵城区向东发展,同里城镇的发展倍受影响。2006年,吴江市政府引进中国世贸集团共同策划和运作,成立由同里镇与港合资的“苏州同里国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同里占合资公司股本的49%,港方按比例注入51%的资金,同里己开放的景点以租赁形式向合资公司转让经营权,该公司每年缴纳包括景区、景点维护以及品牌形象等各项经费,并逐年递增。借助世贸集团的实力、资源及影响,同里历史文化名镇提高了其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4. 从同里的经验看历史文化古镇保护实践中公共政策过程
4.1制衡——权力下放与上收。
(1)从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变化看同里古镇的保护历程,其存在一个管理权下放和上收的过程,同里古镇保护与开发的管理主体从吴江市建委下放到同里镇政府,而后实行“区镇合一”的管理体制,同里古镇保护开发的管理者由同里镇政府变更为吴江市同里古镇保护开发领导小组,在充分调动地方建设积极性的同时,也同里免于完全受市场法则所支配而产生与历史文化名镇价值目标不相符的开发建设。
(2)以放权为核心的转型期中国整体制度环境变迁,使得地方政府既有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强烈愿望,又有谋求自身利益(如地方财政收入、政治业绩)最大化和短期化的追求,同时他们拥有对行政资源、垄断性竞争资源(如土地)的特权,于是与城市中诸多经济发展主体(如开发商、投资商)结成了种种增长联盟[11],同时,我国非政府组织(NGO)的力量极其微弱。如此一来,多种行政与市场经济利益的趋向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的价值判断和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因此,在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中,公共政策制定主体内部的权力制衡尤显重要,通过不同级别政府的权力分配和制约将有利于镇政府作出相对正确的历史文化古镇保护与开发对策。
4.2放眼——区域框架下进行保护。
(1)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孤立的考虑历史文化古镇是不再可能的,还要考虑到与之相关的总体发展计划,同时,城市的相关总体规划与政府的公共政策也应为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与发展作出适当考量。吴江经济开发区与同里古镇实行“区镇合一”的管理体制,其行政调整即明确了开发区与同里在产业发展上的不同定位,从根本上减轻了古镇的GDP考核压力,跳出了就古镇论古镇的框架,使得古镇的保护和发展在区域框架下有了更大发挥空间。
(2)因此,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只能够在城镇框架和地区规划下进行,城镇和其周围环境的关系是,一方面城镇要服从于地区更大范围的社会和经济目标,另一方面,地区需要也应为保护这项紧急工作有所变动。地方政策必须考虑到历史文化古镇的特殊需要,其经济功能的选择必须既不瓦解也不遗弃其历史的本质和结构,所有影响历史古镇的政府部门在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必须协调一致,如工业选址、交通网络和其他地方场所。赋予历史古镇乃至地区发展合理的功能才能保持历史文化古镇的生命力。
4.3联合——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
(1)在历史文化古镇保护中,市场的作用越来越占主导,这不仅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也是资源需求的趋势,它打破了各类资源完全按行政原则由中央政府进行配置的局面,各种资源开始逐步按照市场法则在各社会群体中重新分布与流动。同里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实践中,政府引入市场机制,采取由企业管理、转让经营权等方式吸收社会、民间的资本和后续使用、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方式,一方面更好的利用物质遗产,发挥其传递历史信息的作用,同时也为遗产的维护筹集了资金。
(2)政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政府与开发者扮演不同的角色,政府与开发者之间既是调控与被调控的关系也是合作关系,政府需要依据完善、全面的公共政策和法规来引导市场,逐步分散古镇资源的配置,这不仅为社会资金进入古镇保护提供了条件,也能发挥社会各方群体的协作精神,创造更加多元的价值目标与空间环境。公共政策的制定一方面应限制与防止市场弊端,杜绝市场投机、抬高地价、过度开发、谋求暴利,平衡开发者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另一方面其应鼓励与激发开发者的保护积极性,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减少投资风险,让其有利可图,增强开发者的投资信心,在严格详尽的保护技术指标控制下,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历史文化古镇保护工作中,并从中受益。
5. 结语
规划管理从过去相对单纯的技术管理为主向如何体现作为政府的重要公共政策转型,已为我国越来越多的规划学者和工作者所认同和关注。历史文化古镇是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层面,从公共政策过程视角去认清历史文化古镇保护,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探讨在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背景下保护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方法,弄清楚历史文化古镇保护规划应该做什么,各级规划管理部门应该管什么以及地方政府应为保障规划的实施采取什么相关的公共政策,进一步提高历史文化古镇保护规划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童明.城市政策研究思想模式的转型[J].城市规划汇刊,2002(1):4~8.
[2]刘丽霞.公共政策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庭伟.城市发展决策及规划实施问题[J].城市规划汇刊,2000(3):10~17.
[4]廖晓玲.历史文化环境中的城市空间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5]阮仪三,邵甬,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J].城市规划汇刊,2002(1):1~3.
[6]李铁.同里古镇保护中公众利益保障策略的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7]王卓娃.同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实践研究2000~2005年古镇保护区建设项目及实施工作评析[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万小梅.江南传统名镇建筑环境的评价和探讨——周庄、同里调查[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
1、 引言
城市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使人们越来越渴望到一个远离城市的乡村,过一段与世无争的生活,乡村旅游因此而备受青睐,相应的一些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也在这种环境下迅速的发展起来,关于旅游村镇的相关研究工作也随之蓬勃发展。我国在2009年开展了争创全国旅游特色村镇的工作,通过打造乡村景观吸引旅游者,依托旅游业各个要素之间紧密的作用,形成了以旅游促发展的新型村镇。本文主要从国外旅游村镇建设和国内旅游村镇建设研究对比入手,系统回顾国内外旅游旅游村镇的相关文献,并对其做出研究评述。
2、国外对村镇旅游的研究
(1)旅游村镇相关者态度研究
Reinhard Bachleitner(1999)从目的地居民角度研究了他们对开发乡镇旅游的态度[1]。Horn(2002)等人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对比了新西兰Rotorua和Kaikoura两地居民对发展村镇旅游态度存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历史和结构的研究更有助于当地居民更好地适应当地发展旅游[2]。Peter(2000)等人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得出了某偏僻山谷的居民对新建的休闲娱乐设施的看法。得出的结果是,大部分人是支持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但也存在着一些反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此外,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性别的不同也会导致人们对旅游业感知的区别。
(2)传统村镇旅游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等问题越来越得到关注,而且旅游行业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所以导致了旅游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由于传统村镇历史较为久远,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所以为了保护其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开始关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Ahn(2002)等人将规划系统作为基础,论证了一个在区域旅游规划中应用可持续观念可能有用的模型。二战后,西班牙地中海海岸旅游业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对当地的环境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在20世纪末,为了改善当地旅游环境的质量,以及开发出新兴的旅游目的地,西班牙政府尝试将可持续发展引入旅游规划的形式[3]。Burns PM,SanchoM M(2003)通过调查西班牙内陆村庄Cuéllar,得出政府引导的新兴旅游地开发的旅游活动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4]。
⑶村镇旅游市场及经济效益研究
Graham Parlett等(1995)就苏格兰Edinburgh古镇进行了旅游影响的研究,强调旅游业巨大的关联带动效应,认为旅游业对村镇内各相关部门以及社会整体经济实力都有提升作用[5]。Oecd,Fleischer,Getz(2003)等认为城镇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完全超乎人们的预期。英国爱丁堡历史古镇旅游业的发展对古镇其他产业产生的乘数效应显著,爱丁堡旅游业已经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产业[6]。Isabelle Frochot(2003)通过细分村镇旅游者的类型,得出了大部分旅游者去村镇旅游的目的是比较随意的,旅游目的地的主体并不会对旅游者产生很大的影响[7]。
3、国内对旅游村镇的研究
(1)村镇存在问题及保护研究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我国旅游型村镇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魏小安等(2002)认为云南丽江大研古镇的发展存在单一观光、城市分离和超容量等问题,应在今后的发展中寻求创新[8]。刘昌雪(2003)认为皖南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一些不利因素[9]。孙静、苏勤(2004)对皖南徽州古村落――西递、宏村的居民以及游客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古村落旅游资源的视觉污染非常严重。论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古村落视觉影响的现状、成因及管理方法[10]。
(2)村镇文化研究
文化是村镇旅游发展的基础和村镇论文研究的重要内容。凌申(2003)认为盐文化是苏北盐业古镇极具潜力的旅游品牌,当地政府应抓住这一品牌,多角度、多层次、多线条地开发旅游文化资源,使古镇游、古盐文化游相辅相成,互为烘托,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1]。陆建伟(2003)认为江南典型的水乡地理环境为传统古镇提供了必须的生态背景,明清以来水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传统古镇文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文人雅士的流寓、本土人士的崛起丰富了传统村镇文化内涵,从生态背景、物质基础和文化内涵三方面论述江南六大古镇的文化成因[12]。
(3)村镇特色研究
特色是传统村镇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阮仪三(2002)等人认为“水”是江南水乡特色,是最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观。浓厚的历史文化是江南水乡古镇的独特文化所在[13]。王瑛,于华友(2006)认为随着我国城镇景观越来越现代化,城镇个性也在消泯,四川旅游城镇也是如此,因此在分析四川旅游城镇景观构筑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特色构筑措施[14]。
4、国内外研究述评
对旅游村镇相关研究进行的简单的回顾和梳理,从中不难发现:
(1)在研究方法上
相对于国外研究,国内研究基本是局限于现象的定性研究,现有研究成果中,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理论分析较多,数据分析较少,研究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主要还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理论及方法指导,进而影响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2)在研究对象选取上
国内学术界研究对象多集中于知名度较高的江南水乡古镇等有限区域,对我国拥有的大量历史遗存的旅游村镇,尤其是近几年新兴的一些旅游型示范村研究相对较少,这种状况不利于村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3)在研究内容上
国内关于旅游村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村镇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村镇的资源型研究,村镇旅游的影响研究等,研究内容较为单一,有关村镇旅游者的行为、村镇旅游市场和品牌、村镇特色塑造等方面研究的较少。(作者单位:1.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 盐城纺织学院;3. 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
参考文献:
[1]Reinhard Bachleitner,& Andreas H. Zins. Cultural Tourism in Rural Communities:The Residents’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9,23(44):199-209
[2]Horn C, Simmons D. Community Adaptation to Tourism: Comparisons Between Rotorua and Kaikoura, New Zealand[J]. Tourism Management,2002,23(2):133-143
[3][美]瑟厄波德.全球旅游新论.张广瑞等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50-151
[4]Burns PM, SanchoM M. Local Percep tions of TourismPlanning: The Case of Cuèllar, Spain [J] . TourismManagement, 2003,24(3):331-339
[5]Graham Parlett.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The Old Town of Edinburgh[J] .Tourism Management,1995,16(05),355-360
[6]Parlett G,Fletcher J,Cooper C.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the old town of Edinburgh[J]. Tourism Management,1995,16(5):355-360
[7]Isabelle Frochot.A benefit Segmentation of Tourism in Rural Areas:a Scottish Perspective[J].Tourism Management,2003,(11),335-346
[8]魏小安,窦群.云南丽江与大研古镇的发展方向问题[J].小城镇建设.2002,16(4):10-11
[9]刘昌雪,汪德根.皖南古村落可持续旅游发展限制性因素探析[J].旅游学刊.2003,18(6):100-106
[10]孙静、苏勤.古村落开发的视觉影响与管理――以西递-宏村为例[J].人文地理.2004,19(4):37-40
[11]凌申.盐城市曹堰古盐文化保护区建设刍议.盐业史研究[J].2005,13(2):35-37
一、青岩古镇基本概况
青岩古镇,贵州四大古镇之一,位于贵阳市南郊,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原为军事要塞。镇人文荟萃,有历史名人周渔璜、清末状元赵以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镇内有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遗址、赵状元府第、平刚先生故居、作战指挥部等历史文物。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等革命前辈及其家属均在青岩秘密居住过。青r古镇还是抗战期间浙江大学的西迁办学点之一。2005年9月青岩古镇景区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3年在顶峰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旅游规划项目中被誉为中国最具魅力小镇之一。2010年青岩古镇荣获中华诗词学会授予的“中华诗词之乡”荣誉称号,率先成为了全国的诗词之乡。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青岩古镇不断在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军事要塞,文化名镇,四教合一
青岩古镇有“茶马古道”和“南部要塞”之美誉。贵州居西南各省之中,地势极为重要。因此,雍正时云贵广西总督额尔泰奏请改流时首平贵州,夺取战略要地,以控制西南咽喉。明清“改土归流”最为剧烈动荡的时期,云贵川战事不断,尤其是贵州。青岩作为贵阳南大门,加之为“四达之涂”交通方便,本身土地承载力又强,粮米充足,军事地位由此得到极大突出。青岩“四教并存”,道教、佛教、天主教与基督教和睦相处,信众互相尊重,寺庙阁楼独具特色,相互渗透,和谐共存,成为特有的多远宗教文化景观。除此四教以外,青岩少数民族信仰、汉族民俗信仰,以及本土宗教,一应俱全,和谐共存。
(二)民俗传统,特色明显,建筑独特
青岩古镇民俗民风淳朴,传统优秀文化得以很好的传承和保护。青岩古镇的正月花灯、舞龙以及布依族的六月六是当地最为盛大的欢庆节日和庆典活动,以民俗民风为载体和表达形式,表达出青岩古镇悠久而又淳朴的传统文化,这也是当地社会发展的又一真实写照和深动体现。青岩古镇的特色美食也颇负盛名,其中青岩猪脚系列、青岩糖系列等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尤为得名,这也吸引了四方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给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文化衍生消费影响。青岩古镇的另一块独具文化艺术魅力,彰显特色乡镇风采的建筑风格,深动形象地表现了青岩古镇历史文化内涵。
二、青岩古镇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青岩古镇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多彩的特色文化产业。主要表现出军事要塞,文化名镇,四教合一,民俗传统,特色明显,建筑独特等特点。基于对青岩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调查,根据青岩古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探究出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一)保护开发并重,助推旅游发展
青岩古镇具有浓郁的风俗民情、独特的居民建筑、厚重的礼仪宗教,保护和开发并重,是青岩古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岩古镇是贵阳市首个5A级景区,也是贵州历史文化对外宣传和推广的一个重要名片。根据地方浓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其特色资源和传统文化,收集整理其具有时代感,文化性,艺术感的民俗民风,历史记忆,文化符号,建筑风格,通过资源整合,历史文化的重新拾遗,宗教遗存的表达再现,地方特色的开发和培育,定能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资源,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助推旅游产业发展,在文化产业上形成地方特色和独具历史文化魅力,从而打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乡镇。
(二)发展名特优新,培育文化市场,走品牌特色发展之路
青岩古镇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完整的基础设施,名特优新的重视和发展是推进青岩古镇走特色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是提升青岩古镇特色文化产业品质和品位的科学手段,是青岩古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文化资源建设,文化市场培育,是青岩古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科学性发展道路,加强文化市场的培育、建设和完善,推进和带动产业进一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岩古镇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贵州四大古镇之一”的文化品牌定位,走特色发展之路。
(三)加快扶贫开发,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投融资助,提高人才科技水平
加快保护传承,强化开发利用,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投融资助。保护传承是青岩古镇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开发利用是地方资源和挖掘特色,形成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财政投入给发展带来希望,给生产带来雨露,是发展的中流砥柱;投融资是资金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有力手段的体现,是经济社会的联动和带动的凸显。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和深远影响,青岩古镇已经逐渐形成产业完善,链条规整,特色明显,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地域发展格局,但是青岩古镇人才基础相对薄弱,加之科学技术有待,人才和科学技术任然是当地发展亟待解决和强化的重要部分,所以青岩古镇,应加大力度人才培养和引进,文化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文化视野宽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是发展的实干家、推动者;科学技术不仅能打破青岩古镇传统的开发生产和建设规划,而且能高效有序的实现经济效益和价值,科学技术的应用转型和人才培养是青岩古镇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保护膜、催化剂。
三、青岩古镇发展反思
青岩古镇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过程中牢牢坚守以上发展路径并且时刻保持以下几点思考,必将带来更好更大新的发展。
(一)增强意识观念新思想
青岩古镇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开发和保护的思想观念不足,产业意识、资源意识、开发意识、产权保护意识任是当前意识缺乏表现出来的的主要问题,应增强文化产业意识,使丰富的文化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
(二)强化创新创意新理念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意新理念背景下,注重创新创意,是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制度创新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保障、内容创新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保障、手段创新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外力保障。应强化创新创意新理念,助推青岩古镇更好发展。
(三)深化转型升级新举措
青岩古镇民族文化产业虽然有一定的基础、有相对的条件和有适中的设施,但是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布局,青岩古镇民族文化产业应该打破传统发展局限,摒弃保守发展观念,以发展模式转型为步调,以产业系统升级为拍子,转型升级、优化完善为思想建设,引领青岩古镇民族文化产业走新途径、新方向和新高度。
(四)坚持开发保护新常态
青岩古镇的历史地理情况、社会经济格局和文化资源特质等基本情况,深刻奠定和深远影响了青岩古镇的发展趋势、转变姿态和整体属性。开发是发展的手段,保护是发展的举措,而开发和保护并举,才是青岩古镇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结语
结合贵州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总基调,深入透析青岩古镇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切合经济社会发展,践行“青岩古镇”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增强意识观念新思想,强化创新创意新理念,深化转型升级新举措,坚持开发保护新常态,坚持思想理念革新,深化举措和可持续发展,青岩古镇定能开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新前景。必将在贵州民族乡镇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畅.贵州省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分析[M].贵阳,企业文化,2012.
[2]麻勇斌.论推进贵州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路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路雁冰,刘俊娟.贵州民族文化产业与民族地区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M].贵阳贵阳学院学报,2011
[4]黄浩.贵阳市青岩古镇的特色及其保护[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1998.
[5]曾芸.贵州省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特色发展道路探究[M].贵阳,当代经济,2010.
[6]贵州省文化产业研究课题组.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
[7]金元浦.贵州文化产业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J].当代贵州,2010.
[8]吴文仙.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三论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J].当代贵州,2016.
[9]齐勇锋,吴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
南浔地处浙江省北部平原,太湖之南,东与苏州昊江接壤,历来是江南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由于“镇为泽国,四面皆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揖”,特有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南浔特有的个性和气质。南浔如今是湖州接轨上海浦东的东大门,其古镇特有的文化气息吸引着大批的外国旅客。旅游景观文献资料是对外传递该地深厚文化信息的重要途径,恰当的翻译会帮助外国游客认识到南浔古镇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文献的翻译研究凸显出很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翻译不当造成的文化信息缺损和扭曲问题
翻译中由于译者对史料理解不透彻,或疏忽失误,造成了南浔景观资料中存在许多翻译问题,导致不该有的文化信息缺损和扭曲。
1.1翻译不当
在南浔诸多景点中有用词不当、搭配不当、不符实际、指代不明、滥用拼音等翻译不当情况。
例1.在嘉业藏书楼中关于刘氏的介绍中,出现了明显的用词不当问题,说到“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和书信中多次提到刘承干先生”,其中“书信”一词译为“mails”欠妥,"mails”是指邮件、信件、邮包的统称,而文中根据年代特征特指通过邮递系统传递的信件,“书信”正确的翻译应为“letters”。
例2.对张石铭故居进行介绍时,提到张“在文化艺术上也颇具造诣”应译为“have accomplishments in...",而译文却犯了明显的搭配不当问题,搭配不当包括形容词一名词的错误搭配、名词一名词的错误搭配、动词一名词的错误搭配、动词介词的错误搭配、固定搭配错误等,将其译为“...was accomplish-menu",混淆了名词和动词的搭配方式。
例3.在对备弄进行介绍时,提到有大事和迎接贵宾时开“大墙门”,译为“big door",而在《21世纪大英汉词典》.big”的解释为“(体积、面积、宽度、数量、程度、规模等方面)大的,巨大的”,用其形容“大墙门”与实际概念不相符,正确地应根据其实际意义译为“portal"。
例4.在对张静江的简介中,介绍其名“一名增澄,又名人杰,号卧禅”,中文表达甚为具体严谨,而译文直接译为“had some another names such as...",没有将三个不同意义的名字有效对等,失去了原意的准确性,出现了指代不明问题。
例5.小莲庄一处醒目标识语“禁止吸烟”,与其相对应的英文却是是“JIN ZHI XI YAN”,很明显,这里译者直接纯粹用汉语拼音法表达,不但不符合国际化的潮流,更是一种偷懒、不负责的表现。
1.2翻译错误
翻译错误是南浔古镇译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拼写错误、语义错误、时态错误、词性错误等。
例6.在售票中心上方的一块旅游告示标牌,“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的英文中把“town”错误拼写为“toen"。
例7.景区内醒目的警言语“保护古藤人人有责”中出现拼写错误,将“ responsible”拼写为“resbonsible",这样低级的语言错误势必会使外国游客对南浔的第一印象大打折扣。
例8.对尊德堂中的介绍中有“系张静江祖父张竹斋所建”"was built by Zhang Jingjiang’s father Zhang Zhuzhai" ,“祖父”却被译为“father"。属于典型的语义错误,造成人物身份不对等,应改为“grandfather”。
例9. ;德堂中“张石铭早年丧父”,译为‘`During the child-hood Zhang Shiming’s father pass away",有明显时态错误,"pass”作为英语动词,在词句中有严格的时态要求,必须使用过去式“passed",这正是英汉的不同之处。
例10一家中事物都由其母操持”,译文是“his mother operated all household affair" , "affair”在英语中是可数名词,必须译成单数“a affair”或复数“affairs",或者,并特指在其前面加相应的限定词。
例11.描绘雕刻图案“造型优美,栩栩如生”的译文为“the pictures are fine and lifelikeness",从词性看,"lifelikeness”是名词与另外一个形容词词性不一致,违反了语言表达一致的原则,应将“lifelikeness”改为“lifelike",与‘`fine”词性对等,作为对等翻译更符合英文表达。
1.3漏译
漏译主要是译者因疏忽或其他原因而漏掉翻译,漏译会造成文献资料内容信息的遗失。
例12.在对芭蕉厅作介绍时,译者未对“天花板棋格”作出相应的翻译,汉语特征介绍是为突出该建筑外形构造中式的特点,而删去有碍原意表达,使其景观的特色未能浔到凸显,应增添“the hall ceiling in chessboard structure”。
例13.小莲庄景点中的“青藤植被”阐述特征时,遗漏植被的颜色“青紫色”,应增补颜色词“cyan"。颜色作为植被辨认的显著的外部特点,在翻译中是不可忽略的。
例14.在景区游览门票价格表中,中文须知的第四点中有个括号中补充解释了“外语导服费另计”,对应译文为“the feeof tour guide service in foreign language is diB’erently counted"。而英译相对应的第五点中却没有传达相对的信息,易引发日后的价格纠纷。
2.处理文化信息缺损的策略
旅游景观资料使用双语的目的除对外传递该地深厚的文化,主要是扩大南浮古镇的影响,吸引外国游客促进古镇旅游业的发展。
2.1景点名称音译十意译
一个景点的名称翻译应该有一个统一的、中英专家公认的格式,其指导原则应是始终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的(陈刚,2002:8-10 )。 景区内的景点如果均采用音译,对外国游客来说,仿佛是毫无意义的符号的堆砌,达不到介绍中国文化,让游客看懂、听懂的目的。此类音译如尊德堂(Zun De Tang)、南浔百船舫(Naxun bai chuan fang),译名没有涉及相应的文化内容,易造成游客理解上的障碍,译为“Zun De Hall”和“Boats Museum”更明了。
完全意译对保留原文形象及文化、历史内涵至关重要,但是完全意译存在源语和目的语完全等同的局限性。例如,张石铭旧宅用于待客的“花厅”,根据源语中的词逐一译成目的语为“Flower Hall",未考虑文化背景,不利于传递出地名的信息。花厅作为一个古代建筑专有名词,指旧式住宅中大厅以外的客厅,多建在跨院或花园中,为表达其文化意义译为“Parlour"更妥。
在翻译中采用最多的是音译+意译。例如“鹉德堂”大厅译为“Yi De Tang Hall",前半部分是采用拼音音译“Yi De Tang" ,而后半部分是采用英语的对等词“hall"。音意双译一般都采用专名音译、通名意译的方法,牵涉到历史上和传说中的人物时使用最多(朱益平,2005:162)。例如:
刘氏梯号~-the former residence of Liu Tiqing
张石铭旧宅一the former residence of Zhang Shirring
嘉业藏书楼—Jiaye library
2.2删减和增补
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删减有时是十分必要的。
例15.对刘墉书法真迹描述中“此件系他的好友同朝翰林院待诏徐山民珍藏而至今,艺林珍品,一睹为幸”译为“The work was collected by his friend Xu Shan ming",译文省略了原文中复杂的官名和华丽的四字词组,用浅显易懂的一句话简单地传递了文献信息。
增添是指加人理解原文内容所必须的背景知识,对字、词、句的字面意思予以解释,加人特有历史人物事件背景的介绍,更有利于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例16.张石铭故居的简介中提到“八仙”,只根据字面译为"eight fairy men",外国游客肯定一头雾水。“八仙”是指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铁拐李、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何晓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应依据文化背景加以一定的解释“eight fairy men ( Widespread civil eight immortals of Taoism ) "。
一、陈炉古镇旅游资源调查
陈炉古镇地处渭北高原,地形为土石低山梁塬丘陵地貌。今属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管辖。全镇总面积99.7平方千米,全镇人口约2万人。由于当地处于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的分界区域内,全年降水少,植被稀疏,自然环境一般。陈炉的主要旅游资源集中在历史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中。其拥有的大量古代窑址、历代烧瓷碎片、窑神庙遗迹等历史遗存被专家、学者所重视。在2006年,陈炉古窑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耀瓷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陈炉古镇被命名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据史料记载,陈炉镇是因为“陶炉陈列”而得名,因陶瓷而留名。陈炉古镇是宋元以后耀州窑唯一尚在制瓷的旧址,其烧造陶瓷的炉火千年不息,形成“炉山不夜”的奇特景观。
二、古镇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1、旅游开发已见雏形,但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自从陈炉古镇被列为我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目录之中,陈炉古镇的旅游开发就迅速展开。经过五年的发展,当地的旅游开发已经初见成效。从铜川市前往陈炉的唯一一条道路实现了路面硬化,路面宽度3.6米,基本满足旅游进入的需要,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通讯基站架设,满足了旅游通讯的需要。古镇古窑址区域内设置了统一的标示牌和路线指引,实现了旅游标志物的辨识。以当地居民为主体,开办了一些能够提供基本餐饮、住宿服务的“陶家乐”旅游项目。但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是相对巨大的系统工程,陈炉古镇的旅游开发要做大、做强,就比如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实现可持续的长远发展。比如:在古镇的进口处设立游客服务中心,古镇给排水设施的完善,垃圾处理厂的建设,旅游开发区域内建筑的同意修缮、维护等都有待投资建设。
2、开发主题不明确,缺乏重要景点的打造
陈炉古镇的旅游开发主题首先应当明确。在目前陈炉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实施的旅游方案是对于村镇格局和建筑的完整展现,并加入一些窑址遗存的展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做法也不失为陶瓷文化展示的一个方面,但未能抓住精髓。在旅游开发的实践中,每个古镇都必需抓住自己的优势,大肆渲染。陈炉古镇则应该在“窑”字上大做文章。在重要的旅游节点上打造旅游吸引物,比如恢复窑神庙,重现窑神祭拜的仪式;择地仿建古代窑厂,让游客能够真切地感知古代制瓷过程等。
3、手工业优势明显,但旅游商品开发不足
作为延续千年的陶瓷生产重镇,陈炉的手工业相对发达,至今当地的陶瓷厂众多,能够生产各种陶瓷制品。但能够给游客提供的旅游商品却严重缺乏。甚至在当地并没有能够代表陈炉本地特色的陶瓷制品。笔者在2013年2月走访陈炉时发现,当地的陶瓷厂、陶瓷作坊仅仅生产外地的订单产品,而对外销售的也仅仅是在铜川、西安等工艺品市场随处可见的“倒流壶”,这样的窘境不但和具有悠久陶瓷历史文化的陈炉古镇的文化定位极不相称,也难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旅游收入,同时还影响了游客的旅游需求,是旅游开发中的一块明显的短板。
4、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亟待环保工程的投入
陈炉古镇平均海拔1200米,呈现两山夹一沟的基本地形格局,交通相对闭塞,只有一条公路和铜川市区相连。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长期以来,陈炉人习惯于将废弃物就地倾倒,当地保持的历代烧瓷碎片“磁瓦山”就是这样形成。难以降解的垃圾在陈炉的河沟、洼地随处可见,对当地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也不利于良好旅游形象的塑造。而当地地处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本就匮乏,一旦垃圾污染了珍稀的水资源,造成的后果将更加难以估量。随着大量游客的进入,污染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在陈炉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引入环境保护工程和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5、资源禀赋优良,但宣传不足
陈炉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物考古价值在陕西地区的古村镇中可谓名列前茅,但遗憾的是良好的资源禀赋并未形成巨大的旅游吸引力,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陈炉的知名度非常有限,省内游客甚至铜川本地居民对于陈炉古镇都知之甚少。当地政府也曾探索依靠拍摄电视剧《陈炉古镇》来打响旅游知名度,但由于电视剧收视率较低而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三、古镇开发前景展望
1、利用多种渠道招商引资,加大资金投入,打造秀美陈炉、文化陈炉
旅游开发需要资金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景观打造都需要大额资金。对于财政实力相对较弱的铜川市来说,必须增加融资的渠道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利用银行贷款,出让部分经营权,吸引外地客商投资等都是可以使用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开发陈炉古镇的过程中注重文化的挖掘和环境的优化,应该是未来陈炉旅游开发的主题思路。
2、重建重要景观、恢复部分遗迹,增加游客旅游活动的可参与度
对于大部分游客来说,旅游的需求主要是身心、感官需求的满足。陈炉的悠久历史必需通过具体的景观、项目传递给游客,让游客真实地感知到文化的存在,最终获得旅游需求的满足。陈炉古镇应该恢复众多的神庙、寺庙遗迹,重现古窑烧制技法的表演展示,并提供陶瓷加工体验区,让游客能真正体验烧制瓷器的全过程。以这些具体的景点为依托,全面地展示陈炉悠久的陶瓷文化史。
3、注重宣传,融入精品旅游线路
陈炉古镇的知名度相对较低,其地理区位又相对远离客源市场,所以有效的宣称就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增加媒体宣称的途径,利用网络媒体、平面媒体全面介绍陈炉,吸引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和周边知名景区进行合作,融入到经典旅游线路之中。比如:可以考虑将陈炉纳入到“西安---延安”陕西北线旅游之中,既给陈炉带来了大量的客源,又使得原本“西安---延安”之间较长的旅游交通时间中加入了新的景点,能有效缓解这一游线中游客的疲劳度。
参考文献:
1引言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媒介或者亲身游览形成的对旅游地的总体认知和评价,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1]。近年来,文化旅游产品因能够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倍受青睐。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目的地往往忽视对自身文化的深度挖掘,落入粗放开发、同质化发展的怪圈,严重影响了其旅游形象的塑造和提升。西塘古镇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也是“江南六大古镇”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镇,一直以来都以“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这一形象自居。然而,自旅游开发以来,西塘古镇的原始风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古镇的文化属性不够突出,游客的旅游满意度较低,对古镇旅游形象的整体感知存在一定偏差。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提升西塘古镇的文化旅游产品形象,促进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
2西塘古镇文脉简析
西塘古镇文化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是旅游形象的构成要素,也是其保持特色,实现深度发展,从旅游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保障。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将西塘古镇的文脉划分为建筑文化、水乡商贸文化和民间习俗文化三大部分。
在建筑文化上,西塘古镇以明清建筑为主,房屋粉墙黛瓦,小院花窗,文艺气息浓厚。镇内水域宽广,25万平方米的建筑紧凑地分布在0.24平方公里范围内,每寸土地都被巧妙利用,形成了由122条巷弄、24座石桥和长约千米的烟雨长廊组成的独特聚落景观。在水乡商贸文化上,西塘古镇有9条河道在此交汇,将其分为8个板块;早在唐宋时期就因鱼米之乡和丝绸之府成为商贸繁华的大集镇;明清时期,古镇进一步繁荣,成为江南地区的商业重镇;古镇商贸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烟雨长廊临水商铺,河道水面也是重要的贸易地点,乌篷小船成为水面的移动商店。在民间习俗上上,西塘古镇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四月初三七老爷庙会以及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活动,活动期间伴有打莲厢、扭秧歌、调龙舞狮、唱田歌等特色民俗活动,盛况空前,热闹非凡。此外,西塘古镇还拥有以八珍糕点、手工黄酒、蚌肉豆腐汤等为代表的饮食文化和以树雕、刺绣、年画、印染等为代表的传统技艺文化。每一项文化内容都是西塘古镇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是游客感知的形象碎片,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是古镇形象提升的有效途径。
3西塘古镇文化旅游形象存在的问题
西塘古镇目前采用“生活着的千年古镇”为其形象宣传口号,目的是为了突出古镇的原真性和生活气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古镇游客的实际感知形象与官方宣传形象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实地调查以及游客访谈笔者发现,西塘古镇文化旅游形象差异的根源主要表现在古镇景观遭受破坏、商业化现象严重、文化旅游产品单一等方面。
3.1古镇景观遭受破坏
西塘古镇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它们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旅游形象的最直观客体。西塘古镇景观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游客行为和居民行为对古镇水体、树木等自然景观造成了破坏;其二是古镇居民安装空调、太阳能等生活电器,私建围栏、翻修旧宅,乱停堆放生活物品等生活和经营行为对古镇风貌造成了影响;其三是政府和景区管理方规划建设过程中桥梁、道路、房屋等建筑风格与古镇原貌形成了冲突。
3.2古镇商业化现象严重
西塘古镇自古以来就是江南商业重镇,商贸是古镇的基本属性之一。然而,自发展旅游以来,西塘古镇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其商贸活动出现了新的变化。首先是商品的变化,各大商铺不再出售镇内基本生活物资,转而出售旅游商品,商品雷同化现象严重;其次是商贸类型和数量的变化,当地居民多将自家房屋改造为旅馆、餐馆、咖啡馆甚至酒吧等,通过出租或自营的形式开展商业活动;再次,古镇商贸活动的地点发生了变化,目前西塘古镇的商业活动已渗透到各家各户,而为了满足游客的水上游览需求,镇内水面商贸活动正逐渐消失;最后是古镇商业氛围的变化,由于镇内商业类型和数量的改变,居民自营小店的竞争压力明显增大,为了争取游客消费,古镇内叫卖声不绝于耳,拉客、抢客现象时有发生,对古镇旅游形象造成了较大影响。
3.3古镇文化旅游产品单一
西塘古镇目前开展以古镇建筑和整体风貌为主要内容的观光游览活动,其他形式的文化旅游活动较少。以祭灶和七老爷庙会为代表的本土文化具有明显的时节性特点,其他诸如田歌、打连厢等文化活动也较少开展,美食文化和民间工艺文化也缺乏体系,面临同质化危机。游客置身其中,很难了解和体验到古镇本土文化。加之古镇景观环境的破坏和严重的商业化问题,在游客感知视角下极易对西塘古镇盖棺定论形成浅层次的旅游印象,不利于古镇文化旅游形象的塑造和提升。
4西塘古镇文化旅游形象提升的对策
针对西塘古镇旅游形象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景观的保护与治理、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古镇生活气息的还原等方面由内而外突显古镇文化特质,通过不同的形象宣传途径,塑造并提升西塘古镇的文化旅游形象。
4.1综合治理,加大古镇景观保护力度
首先,从政府和景区管理方的角度来说,要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念,西塘古镇应该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旅游开发只是为了传播西塘古镇文化、获取一定经济效益来促进古镇得到更好的保护,旅游开发是一种过程手段,而古镇保护才是最终目的。其次,相关部门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在旅游开发中,特别是旅游建设中,要尽量避免大拆大建,对必须建设的建筑设施也要充分考虑古镇整体文化底蕴和建筑风格,遵循“建新如旧,修旧如旧”原则,以确保古镇整体建筑风貌的协调美观。再次,要制订古镇景观保护细则,确保古镇景观保护有章可循。要制订居民和游客行为准则,禁止居民向古镇河流排放生活污水;对居民和游客毁坏树木、乱扔垃圾等破坏古镇自然环境的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施行“门前三包”措施,规范居民的私自建设和物品摆放行为,将环保责任分落到每一户居民;同时,应对古镇居民的空调散热器、热水器等外显电器设备进行统一隐蔽处理,以免影响古镇建筑风貌。
4.2深度开发,丰富古镇文化旅游产品
在现有文化活动的基础上,西塘古镇应主要通过合理地策划举办节庆活动来丰富文化旅游产品。首先,要确立古镇的主导旅游节庆活动。笔者认为,西塘文化旅游节和汉服文化周已成功举办数届,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初具品牌效应,因此应将其重点打造。其次,要对古镇主打旅游节庆活动内容进行深化和丰富。要确定西塘文化旅游节活动时间,以农历四月初三西塘七老爷庙会活动为契机,通过融合五姑娘故事水上实景演艺,古戏台昆曲、评弹、民歌民乐,江南特色旅游产品、特色美食等本土性文化要素或活动,综合举办“江南古镇文化论坛”等学术活动,将西塘文化旅游节打造成为西塘特色文化的展示平台。西塘汉服文化周应结合我国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每年不定期举办,以汉服文化为表,以中国传统节庆文化为里,将西塘古镇打造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原生态场地。
4.3统筹规划,还原古镇水乡生活气息还原古镇生活气息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避免古镇的“空心化”,要采用“实心化”的旅游开发模式。“实心化”开发的重点并不是留住原居民,而是要留住古镇原有的文化空间。可以通过古镇场景再现、文化感悟、文化推广三个方面去实现古镇文化空间的再生[2]。古镇场景再现主要通过古镇自然环境、建筑形态、古镇格局、古镇原始基础设施的保护来实现;古镇的文化感悟则是指通过开发古镇原生文化旅游产品,通过旅游活动的体验达到古镇文化在镇内居民间的传承以及在游客和媒介上的推广。
还原古镇生活气息的另外一个关键就是要解决古镇商业化严重的现状。首先,要规范经营者行为,鼓励出售特色商品,但要避免音响广告、沿途叫卖等影响游客购物体验的行为。其次,转移商业中心。西塘古镇水道交错,自古以来其水上贸易较为发达,因此可以将古镇现有部分贸易活动移至水面,打造水上移动店铺,还原古镇水街盛景。还可通过统筹规划,将西塘打造成为娱乐购物中心,降低镇内商业氛围,突显古镇居住功能,从而达到还原古镇水乡生活气息的目的。
4.4与时俱进,拓展古镇形象宣传途径
媒介对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的形成和推广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西塘古镇要继续保持在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上的宣传活动,可充分利用嘉兴市甚至浙江省的旅游形象宣传机会,增加曝光率;其次,在完善西塘古镇旅游官方网站的基础上,要与时俱进,拓展在微博、微信、旅游相关APP等自媒体上的宣传推广,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开通微博主页或与旅游相关APP联合,通过西塘古镇旅游攻略、宣传民俗节庆活动、展示美食和建筑等文化内容的方式来增强西塘古镇的文化影响力。只有结合时代特点,通过全方位的立体形象推广才能有效提升西塘古镇的文化旅游形象。
5结语
相对而言,西塘古镇在“江南六大古镇”中的确更具人文气息,但客观来说,其旅游发展复蹈前辙,正面临景观破坏、商业化、空心化、文化缺失等系列问题,文化旅游形象出现危机。作为开发较早的文化旅游产品,西塘古镇更应该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塑造和提升其文化旅游形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