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1: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针灸医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针灸医学论文

篇(1)

参加远航的某舰全体官兵,其中女军人3名,年龄18~57岁,平均(27.2±5.5)岁。连续航行或漂泊89d。远航前体检均无明显的躯体性疾病,符合远航健康要求。航行前对舰艇进行消毒、灭蚊、灭蝇、灭鼠、灭蟑和饮用水水质检验,符合防疫要求。

1.2方法

对远航期间全舰官兵发病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对有针灸适应证的患者进行针刺、耳穴贴压或针药治疗。针刺治疗时采用辨证取穴和循经取穴相结合,补虚泻实,根据病症留针或不留针。耳穴贴压治疗时采用辨证取穴和根据病变部位在耳部的投影取穴相结合,用王不留行籽耳贴贴压耳穴,嘱咐患者每小时压迫耳穴1次,每次1min,感觉到酸胀痛为宜。所有患者均在24~72h后评价疗效。

1.3疗效评价

针刺或耳穴贴压24h后评判疗效。痊愈:症状消失,无不适主诉;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或仅有轻微不适感;有效:症状减轻,不影响日常生活;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2结果

2.1患病情况

全舰官兵89d内共患病343人次(复诊除外,下同)。具体如下:出航阶段9d共患病63人次(18.4%),其中晕船(中度A级以上)18人次(5.2%);执行任务阶段72d共患病270人次(78.7%),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09人次(31.8%);返航阶段9d共患病10人次(2.9%)。任务前期(第0~30天)患病165人次(48.1%),其中上呼吸道感染89人次(25.9%),中度A级以上晕船22人次(6.4%);中期(第31~60天)共患病92人次(26.8%),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9人次(5.5%),腰腿痛13人次(3.8%),真菌性皮炎10人次(2.9%);后期(第61~89天)86人次(25.1%),其中腰腿痛12人次(3.5%),功能性消化不良11人次(3.2%)。

2.2针灸治疗或针灸配合药物治疗的应用情况

总患病343人次,有针灸适应证者208人次(60.6%),疼痛性疾患如腰腿痛、功能性疾患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感染性疾患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等均给予对症治疗,其中129人次(37.6%)接受针灸或者针药治疗,占有针灸适应证的62.0%。共发生晕针1人次,立即停止针刺,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接受针灸或针药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8%。见表1。

3讨论

舰艇长时间远航执行训练、演习、护航等任务,远离大陆,补给困难,人员密集,空间狭小,气象海况条件复杂,医药器材有限,因此做好远航期间卫勤保障和医疗服务相对困难。笔者利用此次远航,对一些病种进行针灸或针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认为针灸在舰艇远航卫勤保障中有以下特点:

3.1适应证广,操作简便

针灸是在中医经络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临床治疗科学,它通过辨证取穴、循经取穴或者经验取穴,施以针刺、穴位贴压和一定的手法,以疏通经络气血,平衡脏腑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缓解症状的目的。它不仅适用于各种躯体疼痛性疾病如颈、肩、背、腰、腿疼痛[1],功能障碍性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2]、便秘[3],以及一些疾病的对症治疗,如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4]和咽部疼痛[5]、急性胃肠炎和泌尿系结石引起的腹部绞痛[6],而且也适用于急重症如昏迷、晕厥、虚脱、中风、小儿高热惊厥[7-8]等的抢救,这是现代医学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针刺和耳穴贴压操作简单,理论也不是很复杂,仅需短期的学习和培训就可以掌握,便于基层军医运用。

3.2成本低廉,疗效确切

针灸成本低廉,不需要大型设备和昂贵的药品,有利于利用有限的卫生经费发挥更大的效益。针灸治疗病症,只要辨证合理,取穴准确,一般“得气”后即刻就能缓解大半,总有效率多在90%以上。

3.3诊治结合,利于鉴别

篇(2)

2用相互对立的观点选穴组方

阴与阳代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属性。以阴阳对立的观点选穴组方,就是根据人体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部位的不同,选取阴阳属性截然相反的穴位配伍组方,并结合相应的针刺手法,以发挥它们的协同作用,从而实现“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过程。①上与下:人体以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将人体腰部以上的穴位与腰部以下的穴位配合应用,能够通经络、调气血,治疗相关脏腑经络的病变。如,子宫脱垂,取百会、气海,能够补气升提,固摄胞宫。②左与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类经》云:“阳从左,阴从右”。专取人体左右两侧的瑜穴配伍组方,能够调和左右经脉阴阳之气,使之归于协调统一。如,中风偏枯,即可采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取穴方法,又可左右瑜穴同时并用。③前与后:前指人体的胸腹部,属阴;后指人体的背腰部,属阳。《难经本义》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说明人体前后腹背经络脏腑之气都是相互贯通的,因此,取前后部位的瑜穴配伍组方,能够治疗相应脏腑的病变。如,胃病,前取中院、梁门,后取胃俞、胃仓。④内与外:内指四肢内侧,属阴;外指四肢外侧,属阳。选用四肢内侧穴与外侧穴配伍组方,能够相互协同,提高疗效。如,外感咳嗽,在上肢外侧取曲池、合谷,在上肢内侧取列缺、尺泽,能够疏风解表,宣肺止咳。

篇(3)

1标题的语言特点

使用不完整的句子,多用名词、名词词组或动名词。例1:EffectiveAcupunctureTherapyforStrokeandCerebrovascularDiseasesAmericanJournalofAcupuncture(AJA)1993;21(3)∶205例2:UsingthePowerofBeliefinAcupunctureandHolisticMedicine:CaseStudies33.标题一般由一个名词或若干并列的名词,加上必要的修饰语构成没有谓语成分。但个别情况因表述的需要也可例外亦可使用疑问句。例3:CantheAdditionofMoxibustionDuringAcupunctureTherapyImproveRecoveryfromBell′sPalsy?AJA1998;2633

2标题的写作要求

211主题突出,简短明了标题字数一般在10个单词以内最多以不超过15个词或两行为宜。例4:ConservativeTherapywithAcupunctureforInjurytotheSciaticNerveResultingfromIntramuscularDrugInjection副标题往往用以突出论文某一方面如病例数、研究方法、重点内容或连载论文各分篇等。所以若表述需要致使标题较长可以副标题的形式处理。例5:TheDemystificationofChinesePulseDiagnosis:AnOverviewoftheValida2tions,HologramsandSystematicsforLearningthePrinciplesandTechniques

212避免冗余的谦虚套语中医论文的标题常带有表示谦虚意味的词。如“初步分析”、“初步观察”、“初探”、心得体会”“之我见”等。这类句式在国外期刊已不用甚至连Studyof、Investigation、Reportof”等开始的形式也已少见。科技论文应立足于事实材料非实质性内容皆可省略不译而并未影响文章的主题和文献检索。

篇(4)

1982年王天才复员后,主动要求到缺医少药、文化落后的老区卫生院工作。他以姑父传授的秘方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方法及中医药学机理,反复研究、筛选,数百次地修改配方,终于研制成功“镇痫灵”。1988年,他又研制出外用药“镇痫剂贴膏”。王天才还以身试针闯入中医针灸——副哑门穴,掌握了针刺疗法配合中药治疗癫痫的最佳方法。数年来,王天才为几千名癫痫病患者驱除病魔,他所在的乡卫生院也名声大振。

1987年,市卫生局委派王天才筹建运城市癫痫病医院,由他选聘人员,自筹资金。一切从零开始。他向亲戚朋友借了几千元,又向银行贷款1万元,开始了创业的艰难历程。以后的两年里,因付不起房租,医院曾三度搬迁,王天才愈挫愈坚,常常是一天下来接诊几十名患者,他也毫无悔色。直到1989年,王天才才凑集6万元买下运城市东北角的一座小院。虽然它只有楼房15间,病床30张,但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小院的名声伴随患者及亲属的赞颂,传遍全国,飞向海外。

10多年来,王天才以“镇痫灵”配以针刺奇穴,为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港台同胞及美国、法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东欧等地区数十个国家的癫痫病人解除了身心的病痛,为他们再造新生。

一位来自河北易县的农妇向我叙述:她女儿今年14岁,患病已7年,每晚必发作。她带女儿跑遍北方几个大城市,中西药都用遍了,没多大效果。到这里服药和针灸两天就停止发作,至今已半个多月没再犯病。

长春市一名女中学生,出生7个月时发病,每天大发作2~4次,小发作2次以上,自服用“镇痫灵”第一天起,再未发作过。

美籍华人许元力带着不满4岁的女儿从洛杉矶来运城,王天才治疗7次,小吉娜过去几乎每天发作的癫痫症状完全消失。

不满3岁的日本小朋友高山智吏,从7个月患癫痫,每日发作少则二三十次,多则八十余次,日本常南病院理事长山西胜夫先生带他到中国求医,闻名邀王大夫至北京,王天才接治4天后小智吏病情明显好转,8天以后病症基本消除。日本同仁赞叹不已。事隔两月,山西胜夫先生专程赴运城考察癫痫病院,恳切表达了希望合作建新院的意向。

1991年5月,山西省科委会同北京部分医学专冢对“镇痫灵”进行鉴定,认为它“是目前国内外中医中药治疗癫痫病报道中病例数量最多,疗效最高的。本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和较高的临床实际意义,已达国内先进水平。”“此成果简单、方便、经济、速效。”

1992年,王天才和他的“镇痫灵”荣获国家科委“全国星火科技展览会”金奖,新加坡“世界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最高奖,中国发明协会“92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发明铜奖和最佳展销奖,国家科委主办的广州“第四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等6项大奖。王天才与他的医学论文也被录入《中华名医传》《名人录》《中华英才》等书目。

篇(5)

祥亮精于铁板功、5吨汽车过人、隔空穿纸(距1.5米可将白纸炭化洞穿)等绝技,且武功精湛。他1983年获“南珠杯”全国散打冠军;1985年获“爱多杯”全国自由搏击冠军;1989年获全国传统武术表演一等奖。在与西班牙、德国的拳击、柔道界人士交流时,他一招“螳螂捕蝉”,对手则瞬间外跌一丈多远。祥亮曾在西班牙、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任教,亦曾任武警某部自由搏击教练,现任中华武馆、中华武术培训中心总教练,海内外弟子众多。作为祥亮堂武医阁掌门人、武当清微门二十三代传人、祥亮叶氏医术第三代传人、中国中医药学会会员、祥亮堂医药研究院院长、西班牙亚洲东方传统医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多家杂志、报纸对他作了报道。

祥亮的外婆、母亲、姐姐都是当地的民间医生。外婆叶氏,精通草药、针灸,她给村民看病从来不要钱,仁心仁医,受到当地村民的敬仰和称赞,祥亮的母亲也是个心地善良,德高望重的人,她继承了叶氏全部的精湛医术,并将医术传给了样亮,使祥亮成为叶氏医术的第三代传人-祥亮15岁时就已记住了300多个穴位,150多味中草药。在多年的医疗实践中,祥亮经常发表医学论文,有多篇论文获奖。他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其武医结合的疗法很有特色。他结合治疗,教患者练武术和增强内劲的经络导引术,并用气功给患者点穴导气,以利他们疏通经络、畅通气血,增强自身的免疫力。这些方法,配合中药治疗,可达事半功倍的疗效。

篇(6)

一、抓基础 强管理 惠民生

姚福奎院长在原来成绩基础上,他大胆创新,多方探索,研究、实践。开展了“我为病人送温暖”和“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创建活动,坚持“三平”(平民、平价、平安)的服务理念,以真情服务病患,和谐医患关系。舒适优雅的医院环境,温馨、周到的服务,让住院的病患者如在家的感觉。他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积极主动地推行了“先看病,后付费”的医疗措施,为广大病患者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更加贴心更加满意、更加医疗效果最佳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他经常带领广大医务人员、进村入户为老年人免费查体、为广大残疾人,妇女儿童上门义诊和宣传医疗保健知识,使病患者做到了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解决了延误病情和看病难的问题。

他在医院管理方面,始终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独特优势,做到了临床路径明确、诊疗方案成熟、临床疗效显明、治疗费用稳定、治疗风险可控,中西医治疗费用低廉。实施了省事、省钱、少受罪、快治愈、创伤小的新技术、推动中西医技术价值的回归。他大力推广正骨、针灸、推拿、敷贴、理疗等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另外,还启动了“人才梯队工程”,为医院发展注重培养专用人才、实行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与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让年轻化、知识化,有发展潜力、有事业心的医生到高等院校进修深造,高薪聘请省内外著名的医学专家和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中医来院坐诊,有效地提高了医院的综合门诊的整体实力。

他还经常钻研大量的医学书籍、撰写和发表医学论文,高度重视医院学术传承工作、每年都开展“医学研发科技带头人”评选活动。

医院从2014年1月——2015年2月,进村入户为40363名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开展不同层次的健康教育讲座14次;健康咨询活动19次;发放宣传资料4万余份。为全镇适龄儿童免费接种8种免疫规划疫苗,全年共接种疫苗3680人次;定期及时为全镇2746名0-6岁儿童进行健康管理,实现10 0%建册。对全镇422名孕产妇开展了孕期保健服务和产后访视。为老年人免费健康查体达3710人次,为石材开发区务工人员免费查体和免费发放药品达4283人次。

二、创新与发展中的医院

在医院院长姚福奎的带领下和全院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医院现已发展成为当地医学领先、管理严谨、功能齐全、独具特色的知名重点医院,是以妇科、小儿科、针灸理疗、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为重点,集医疗、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甲等医院; 是乡村职业和居民基本医疗定点医院;新型合作医疗定点医院;网络数字化规范化医院。是全县最早实施“先治疗,后付费”、“医药零差价”的惠民利民诊疗服务模式“先进单位”。

篇(7)

“命门”一词在早期医学文献中可指眼睛,如《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灵枢·卫气》:“足太阳之本,在限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可以指腧穴,如《素问·阴阴离合论》:“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针灸甲乙经》卷三:“命门,一名属累,在十四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壮。”《针灸甲乙经》卷三:“石门,三焦募也,一名利机,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门,在脐下二寸,任脉气所发。”可以指脏器,如《难经·三十六》:“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可以指望诊部位,《千金翼方》卷二十五:“若天中发死色,年上命门上并黄色者,未好半恶也。”也有指女子的,如《脉经》卷十:“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动,苦少腹痛引命门,女子月水不来。”至清代《医学实在易》则分指男子精关与女子:“凡称之曰门,皆指出入处而言也。况身形未生之初,父母交会之际,男子施由此门出,女子受由此门入。乃胎元既定,复由此门而生……重之曰命门也。”可见命门一词可指眼睛、腧穴、脏器、望诊部位等诸多物质可见的器官或部位,正如《周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按此理解,则“命门”形而下的性质可以确定。 

2 形而上的“命门” 

《老子》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道”即是“无名”,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状态,幽微玄妙,不可感知,不可名状,不可捉摸,因此谓之“无名”。可见这种“无名”是所有“有名”的发端和根源。宋学开山者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他指出“阴阳”只不过是“太极”所生,而“太极”之先尚有“无极”。这种形而上的“道”是先于物质世界的,是永恒而无所不在的。南宋朱熹更对“太极”生“阴阳”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如在《朱子语类》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也。”“阴阳只是阴阳,道是太极。”在《太极图说附辨》中亦论“阴阳太极,不可谓有二理必矣。然太极无象,而阴阳有气。则亦安得无上下之殊哉?此甚所为道器之别也。”在这一思想的启发下,明代以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等为代表的医家提出命门学说,将“命门”推到了中医生命理论中形而上的位置。孙一奎在《医旨绪余》中说:“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赵献可则提出君主命门说,认为命门位处两肾中间,是主宰十二官的“真君真主”,为“主宰先天之体”,有“流行后天之用”。命门三家中最为晚出且具有代表性的张景岳在《类经》卷二十三中说:“太虚,即周子所谓无极,张子所谓由太虚有天之名也,廖廓,空而无际之谓,肇,始也,基,立也,化元,造之之本原也。”并且在《类经图翼》卷一中说:“开物者为先天,成物者为后天;无极而太极者先天,太极而阴阳者后天。”可见在张景岳眼中,“命门”不再单纯的指右肾,不再是指眼睛,不再是指腧穴名,不再是指望诊部位等形而下的概念,正如他所说:“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 “命门”成为人身之太极,成为人体生命的本源。诚如清代叶霖所言:“人与天地参,命门与太极相似,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六十四卦;自命门生两肾,两肾生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生四肢百骸之类。”[1]在此后的中医理论体系中,“命门”无论是作为一个多义词,还是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都表现的相当活跃,而且常常引起后来者诸多的讨论。 

3 哲学的成功 

宋元理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期最重要的哲学思潮期,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元明,直至清代中期才渐渐衰落。理学以“理”为最高范畴,来解说自然和人类社会,形成了完整而精细的思想体系,并被统治者定为官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理学影响到了中国的众多学术,同时也包括传统中医学论文,谢观在《中国医学源流论》中说:“唐以前之医家,所重者术而已,虽亦言理,理实非所重也。宋以后的医家,乃以术为不可恃,而必求其理。”[2]受宋明理学尤其是周敦颐的太极图影响,使得太极成为命门学说的核心。明代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为代表的众多医家引“太极”来解说命门,竞相争鸣,引起后来中医理论的嬗变,便是理学影响中医学的确切例证。 

4 医学的尴尬 

众所周知,医学毕竟不同于哲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医学更需要解决的是形而下的具体问题。虽然传统中医学体系中关于解剖的观念和基础薄弱,但对六腑、五脏、颅脑、五官、四肢、骨骼的位置和形态大概还是清楚的。将“太极”引入医学来解释“命门”,显然无法得到起码的形态学支持,而“两肾之中”的部位则更偏向于模糊的臆想。特别是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西方医学占主导地位的今天,这种形而上的命门解释更是没有说服力。虽然清代以后,各类医书中仍然出现“命门”一词,但多数情况下是肾阳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如“命门火衰”大致等同于“肾阳虚衰”。尽管赵献可云:“医家不悟太极先天之真体,不穷无形水火之妙用,而不能用六味八味之神剂者,其于医理尚欠太半。”从他提出的六味八味来看,他所说的命门、先天水火等,在临床运用中不过是肾的代名词而已,理论上独特新颖,但未形成其独特的理法方药体系。[3]更重要的是,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等人所倡导命门学说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有限,以至于后世医家延续其学说者寥寥无几。 

在理学影响下兴盛一时的命门学说最终回归平静甚至走向衰落,这不免让人感慨,不能不说是哲学的成功,医学的尴尬。 

篇(8)

1中风病生存质量的测定方法

关于生存质量的测定方法,万崇华归纳为访谈法、观察法、主观报告法、症状定式检查法、标准化量表法5种〔2〕;国外则将中风患者生存质量的测定方法分为数量估计法、配对比较法、目测或图表类比分级法、分类评分法(或称量表法)4种〔4〕。目前,生存质量的测定有问卷、访谈、等形式,而问卷是必不可少的,问卷中又以量表法最为常用,尤其是标准化量表评定法是目前国内外广为采用的方法,郑良成等〔5〕对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调查以及徐晓云等〔6〕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期生存质量进行研究时均采用了标准量表法。但也有采用访谈与者,如黄力平等〔7〕对130例脑卒中患者生活满意度进行调查时即采用邮寄调查量表和访谈方式相结合;张骏等〔8〕对150例中风患者发病后6~9个月的生存质量进行调查时采用了访谈法。

应注意,量表应由患者自己填写,即使采用访谈法,亦应让患者自己作出生存质量与健康的有关判断,而不宜由他人填表。确因病情只能由他人代填时,他人填写的量表不宜纳入患者填写的自评量表一起统计分析。

2量表的应用与研究

量表是研究生存质量的工具和尺度,目前在中风病生存质量研究中常用的量表有生存质量指数(QLI)、EuroQOL调查表、疾病影响问卷(SIP)、Nottingham健康问卷(NHP)、健康测量量表MOSSF-36、Karnofsky操作量表(KPSS)、健康质量量表(QWBS)、Niemi的中风生存质量研究量表、Frenchay活动指数(FAI)等10余种,其中后二者为中风专用量表。

蔡亚平等〔9〕在对自然人群中194例脑血管病存活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随访时应用了Spitzer-QLI评分表。郑良成等〔5〕在对69例脑梗死患者治疗后2周和8周生存质量进行比较分析时,亦采用Spitzer-QLI。高谦等〔10〕认为QLI测定脑卒中患者有效,且简单、易用,患者的完成率高。徐晓云等〔6〕在探讨脑梗死患者康复期认知改变与生存质量的危险和保护因素的研究中,使用何成松等编制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量表等。黄力平等〔7〕对脑卒中后长期存活的130例患者生活满意度进行调查时采用Fugl-Meyer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反应中风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指标,朱冬胜等〔11〕在治疗脑出血时,采用BartheIndex量表对该指标进行对比观察。刘朝杰等〔12〕则是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情感平衡量表和社会健康指标对47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生存质量评价。袁鸿江等〔13〕在对脑卒中后6~9个月与2a的生存质量进行比较时运用了健康测量量表SF-36(简短的36条目问卷),并认为SF-36反映的健康维度广,简单易行,患者容易接受,可用于评估中风患者的生命质量。李凌江等〔14〕编制了慢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评估问卷(QOLI-CAP),包括躯体健康、社会功能、疾病症状维度、心理健康4个维度,并评价信度、效度等,认为可用于慢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评价。

从以上可见,目前国内使用的中风病的生存质量量表多数为国外翻译过来的量表,亦有一些量表是国内学者自己制定的,是否得到同行的认可,目前尚无定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3生存质量测定的内容

由于对生存质量概念的理解不同,测定方式或研究目的有别,生存质量测定的内容可能不尽相同。WHOQOL-100是个普适性量表,主要就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和精神或6个领域24个方面进行评价〔15〕。WHOQOL-BREF则将其简化为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4个领域。Spitzer-QLI评分表从劳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健康状况、照顾及情绪5个方面综合评价患者各个时期的生存质量。SF-36包括总体健康、躯体功能、生理性角色功能受限、情感性角色功能受限、社会功能、疼痛、活力、精神健康8个领域。Niemi的中风生存质量研究量表将QOL分为工作条件、家务活动、家庭关系、闲暇和户外活动4大类40项,每项分下降(或恶化)、无变化、提高(发展)3级分别计1、0、1分。何成松等编制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包括工作和经济状况、家务活动、家庭关系、休闲活动及户外活动、心理评估5个因子,共计25个条目,每个条目分6个级别〔16〕。

综合用于中风病生存质量研究的疾病专表和普适性量表涉及10余个领域,其核心内容为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关系、经济条件或环境领域、疾病症状、独立生活能力等,另设总体生存质量、总体健康状况等。就中医中风病的内容而言,有一部分(如偏瘫、饮食、睡眠等)散见于躯体功能、疾病症状等维度内,但目前用于中风病生存质量测定的量表几乎没有中医辨证施治用的特征性内容(如口舌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腰膝酸软、肢体强痉或瘫软、畏寒肢冷、五心烦热、便秘、口干、口苦等),而这些内容却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笔者认为,制订适用于中医药研究的中风病生存质量量表势在必行,制订量表时,当须考虑加入有中医特色的内容,并宜设立一个独立的维度写作医学论文,如此则既可以用于评估中医治法方药等干预因素对中风病生存质量的影响,又可以和国外或国内西医同类研究进行比较。

篇(9)

幼年经历 开启学医道路

现年58岁的郜义祥,出生于卫辉市庞寨乡西夹堤村,和其他农村家庭出身的孩子一样,郜义祥家境贫寒,年幼的郜义祥表现出了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懂事与成熟,他常常一边干农活一边挤出时间来读书。

“小时候,爷爷生病了,当时大夫很少,请大夫要去很远的地方,常常是上午去下午才能请到。看见爷爷被病痛折磨,我就想以后要自己当大夫,为爷爷和那些没钱看病的乡里乡亲治病。”

1973年,全省农村开展的‘红医村运动’给当时的郜义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为他日后对中医药的钻研打下了基础。“当时号召人人会扎针,家家户户都学当医生。当时我就想如果我以后多学中医和针灸技术,将来到社会上当一名中医,去给大家治病那该多好啊!”

刚刚十几岁的郜义祥每天放学回家,就拿起铁锹跟着大人一起到大堤上面挖草药,看着那些花花绿绿能治病的草药他就特别的好奇,时常背着药篓去老中医家里咨询草药的名称和作用。对于那些外形相似的、名字难记的中草药,他就把草药制成标本装进塑料袋里面,反复研究每个草药的特征和功效。

时间一长,郜义祥就越来越感到需要了解与认知的东西还有很多,当时的他已经不满足仅仅对大堤上草药的了解。他开始向往更高的层面上去发展与学习。

1974年,郜义祥中学毕业后,经村委会推荐,他顺利进入卫辉市卫校。经过了几年系统的专业学习,郜义祥以优异的成绩从卫校毕业。毕业后,郜义祥回到老家做了一名乡村医生。在行医过程中,他感觉自己掌握的知识还很贫乏,便又努力考入了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函授班进行深造。郜义祥说,当时家里经济还很困难,但父母依然支持他向自己的梦想迈进,这给了他很大的鼓舞。

苦心钻研 探索医学门道

郜义祥所在的西夹堤村有一位十多岁的男孩,从小就头发稀疏、发质发黄,家人寻了很多偏方都不见好转。最后,男孩的家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了郜义祥,郜义祥用自己所学的中药知识给男孩开了一个方子试用。没过半个月,男孩原本稀疏的头顶已经密密地长出了黑发,男孩的家人高兴地又来到卫生所,让郜义祥再给开点药。经过几个月的治疗,男孩的脱发病终于痊愈了。

这件事后,引起了郜义祥对于脱发病治疗的思考,也为他以后的医学道路指引了一个方向。从1985年起,郜义祥除了日常疾病的诊治外,开始专门治疗脱发病。

随着治愈的人越来越多,郜义祥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前来问诊的患者从当初的本村村民,逐渐发展到了全国各地都有慕名而来的患者。

稍有成就的他并没有骄傲,尽管忙得不可开交,但是他依然保留着晚上看书学习的好习惯。《黄帝内经》《伤寒论》《脾胃论》《针灸学》等书籍被他翻看了无数遍,而他的医术也在这样的学习下越来越精湛了,有多篇医学论文相继发表并获奖。

2005年,郜义祥被中华传统医学会授予“中华传统医学特色名医”,2013年被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授予“中医药特色诊疗名家”,被中华医学创新发展促进会授予“中国医学专科专病特色专家”等荣誉称号。期间,他还被二十一世纪仲景医魂编辑委员会授予“中华名医”的光荣称号。

医德高尚 引得众人称赞

多年来,郜义祥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尽心尽力地去照顾每位患者。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他更是亲自背着药箱上门问诊。常常是风里来雨里去,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是病人需要他出诊,他都毫不犹豫地前往医治。

有一天晚上,天正下着大雪,邻村的一位老大爷突发急病,家属给郜义祥打来电话,他二话没说骑着自行车就出发了。由于天黑路滑,在回来的路上,小心翼翼的他还是被摔进了路边的水沟里。

西夹堤村五保户老人李秀莲无儿无女,同时患有老年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2011年,84岁的李老太又发病卧床不起,郜义祥得知情况后及时赶去为李老太免费医治,随后又定期去走访探望。老太太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给郜义祥沏了碗糖水,感激地握着他的手,眼泪直流:“好人呀,俺没啥谢你的,你就喝碗水吧!”

郜义祥每年都要投入几千元的药品,为孤寡老人免费诊治疾病,并定期进行随访。他经常带领人员到庞寨乡敬老院,为那里的老人义诊、赠药,送去一份关爱之情。每逢暑天,他还要到田间地头,为乡亲们免费发送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抗暑药品,以确保在田间农作的村民身体健康。

2013年12月7日,郜义祥带着工作人员为西夹堤村70岁以上的百余位老人进行义诊,并送去了御寒的电热毯,帮助老人更好地度过寒冷的冬天。尽管大雾迷漫,但献爱心的过程中却依然笑声掌声不断,一派暖意浓浓。

今年4月1日至5月1日,他们又开展了中老年腰腿疼患者大型义诊活动。得知消息的患者不仅来自卫辉当地,还有来自延津、滑县、浚县等地的,他们每天接诊患者300余人,总受益患者达9000多人,免费为患者发放药品价值35000余元,受到了广大中老年患者的好评。

篇(10)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267

AbstractTo improve the three-year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law and medical trends-oriented,form “a special,three prominent,three reinforcement” vocational training model,build compulsory,elective course group,to form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system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raining to adapt to the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for hospitals,community,grass-roots need “the next was to go,stay and useful”,practical ability,with good professional ethics of higher technology talents.

KeywordsClinical medicineCurriculum Programming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临床医学专业在我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建设历史,在建国前主要以5年制教育为主,建国后,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人才的需求,根据我国的特有国情建立三年制专科层次人才培养并持续发展。平凉医专临床医学专业是在原兰州医学院1988年平凉大专班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按照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的规划和平凉医专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提高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经过认真探讨,对现有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改革目标

通过深入研究21世纪全球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思考实现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医院、社区、基层所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指导思想

坚持高职高专教育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教医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积极推进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发展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建立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和教学思想,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专业学科发展,带动师资队伍建设;以师资队伍建设,带动课程、教材改革与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等医学技术应用性人才。

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确立学校医院合作,形成“一专、三突出、三强化”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与本地区、本行业经济建设发展相适应的集医院、社区、基层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医学人才,本着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与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原则,确立“一专、三突出、三强化”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一专”为主修临床医学专业;“三突出”为基础理论突出雄厚性、专业理论突出实用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突出综合性;“三强化”为强化临床专业实践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与医院紧密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体系,建立学生实习就业直通车,实现学校与医院的无缝连接。

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围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特色构建理论课程体系。本着删繁就简、推陈出新、合理兼顾的原则建立综合课程群,既进行学科之间的横向淡化,也进行学科之间的纵向淡化,适应基础、医学、人文社会科学间的广泛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群。必修课分为:“关键能力培养课程群”、“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群”。选修课分为:“公共、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群”和“专业拓展课程群”,各课程群在时间、顺序上相互交叉渗透。

落实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根据专业特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定位,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与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本着加强三能力(临床基本医疗操作、计算机、社会适应),加强人文基础知识,淡化学科意识的原则进行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建立了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根据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结合临床医疗专业人才教育和国内需求情况及世界医学教育的发展状况,构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的理论教学新体系,使必修课总学时变为2121学时;选修课设置可选课学时296学时。

通过课程整合,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病原生物学与寄生虫学》由原来的《免疫及微生物学》、《寄生虫学》整合而成;《人体结构学》由原来的一门课程变为《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新增课程:临床基本技能、常用护理技术:使学生对医学技术操作形成初步的职业素质和对专业的基本认识。全科医学:适应现代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增加社区卫生保健的知识和能力。急救医学:适应农村社区基层临床医师实际应用的需要。

选修课体系

以拓展知识面,加强前沿、新兴交叉学科知识为出发点,构建与素质培养相适应的选修课体系。适当减少必修课,教学计划修订过程中我们开设了公共、人文选修课、专业拓展选修课,使这些课程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使人文学科和医学学科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增加人文学科比例(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公共音乐 、公共美术、普通话、医德修养等),增加医学相关课程(大学语文、医学文献检索、社区卫生服务、常用护理技术、针灸推拿、全科医学概论、卫生法律法规)等课程选修;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训练,毕业实习前集中训练,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拓展学生选择空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在课外举办计算机等级和英语四六级、AB级辅导班和竞赛活动,增加了知识传授的整合性、应用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实现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广泛交叉渗透,形成了以专业理论、综合能力培养课程为主干,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

先进检查项目和方法列为自学或开设专题讲座、补充讲义,如“激素在临床的应用和进展”、“心血管疾病常用临床检查项目”、“艾滋病的临床诊断”、“医学论文书写规范”等讲座以实现专业教学适应性和先进性的统一,解决了教材滞后于知识更新的状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过多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素质能力培养的结合,把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临床见习(包括课后临床见习、床边教学)、课间实习、社区实习、毕业实习的时间,使试点专业的实践教学总周数达52周,约占教学周数106周的49%;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课的开出,增加综合性和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课的开出率,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充分掌握医疗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同时把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创新精神、素质提高的主要渠道和切入点。

按照能力、技能的形成过程,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传统的按课程门类进行实践教学为按能力要求进行实践教学,把各门类实践课重组为3个部分,即基础技能实践教学、专业基本技术实践教学和综合应用技能实践教学。

加强和完善实验室及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建设本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功能完备、设施条件完善的专业基本技能实验室,综合应用技能实验室。目前已建成外科手术学实训室,诊断学实训室,妇产科实训室,计划建立多媒体检体诊断实训室。

加强院校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教学医院建立教学、临床科研协作,以相互依托、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原则,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

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紧紧围绕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开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科技卫生三下乡、预防保健、健康宣教等途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医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教学要求的病人越来越多,教学任务加重,教学病人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有院校在教学课程及教学理念的改革基础上,尝试了多种教学模式:通过建立标准化病人(SP)库,建立教学真实病人病例库和建立教学多媒体病例库来增加教学资源;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医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对医学生临床学习进行分流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与临床教学资源的相对减少之间的矛盾,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上一篇: 高校学生论文 下一篇: 大学职称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