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1: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成机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Abstract】
ThisthesisdescribesmyschoolthepresentconditionofthescoremanagementandthegeneralsituationoftheVisualbasic6.0languages.Thepointintroducedthestudenttheresultmanagementsystemcarriesouttheprocess。。。。。。。。。suchasfunctionrequestdescriptionandthedatabasedesign...etc..Aconcreterealizationthatintroducedthissystem.Chapter5concerningconclusionwithinthissystemdevelopmentprocessandrealize.
【KeyWords】
theStudentresultmanagementsystem,function,characteristics,thesiscontents
目录
摘要
.前言
第一章引言
1.1开发背景
1.2开发目标
1.3项目提出的意义
1.4系统开发所用的技术准备
第二章系统分析
2.1系统需求分析
2.1.1系统调查
2.1.2组织机构设置
2.1.3用户需求
2.1.4系统业务流程图
2.1.5系统设计思想
2.1.6系统设计分析
2.1.7系统功能分析
2.2新系统逻辑方案
2.2.1数据流图(简称为DFD)
2.2.2数据字典
2.2.3新系统逻辑模型的提出
2.2.4系统边界
第三章系统设计
3.1学生成绩查询系统功能需求简介
3.2功能需求描述
3.3系统目标要求
3.4系统平台选择
3.5数据库设计
3.5.1数据库需求分析
3.5.2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3.5.3、逻辑结构设计(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第四章系统实施
4.1各子系统模块程序设计举例
4.2软件测试的目的和原则
4.3子系统测试
4.4软件运行与转换
第五章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第一章引言
1.1项目开发背景
几年前,各个学校的学生成绩管理基本上都是靠手工进行,随着各个学校的规模增大,有关学生成绩管理工作所涉及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有的学校不得不靠增加人力、物力来进行学生成绩管理。但手工管理具有效率底、。。。。。。。所以我想借本次毕业设计之际,开发一个不仅适用本校各系而且适用于其它各校的通用高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我选择母校来设计这个系统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报。
1.2项目开发的目标
建立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采用计算机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和现代化水平。帮助广大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学生成绩信息管理工作流程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
1.3项目提出的意义
现在我国的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成绩管理水平普遍不高,有的还停留在纸介质基础上,这种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为它浪费了了许多的人力和物力。在当今信息时代这种传统的管理方法必然被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管理系统所代替。如果本系统能被学校所采用,将会改变以前靠手工管理学生成绩的状况,可以树立良好的办学形象,提高工作效率。
1.4系统开发所用的技术准备
1.4.1数据库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数据库是60年代末出现的一门计算机软件技术,到现在虽然只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在理论和时间。。。。。。。。。。。。。。。。。。。。。。。。。。。。
2、信息查询流图
使用人员
成绩数据表
班级数据表
课程数据表
学生数据表
查询条件
查询结果
学生信息录入
成绩信息录入
班级信息录入
课程信息录入
图2-4学生信息查询流图
3.1学生成绩查询系统功能需求简介
学生成绩查询系统对学校加强学生成绩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各个大学都在持续扩招,学生的数量日益庞大,传统的手工成绩管理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容易出现问题。
3.2功能需求描述
1、用户管理功能
用户分为管理员、教师用户、学生用户三类。不论是管理员或教师用户,还是学生用户都需要通过用户名和口令进行登录。。。。。。。。。。。。。。。。。。。。。。。。。。。。。。。。。。。。。。。
按学生角度管理教师可以看到学生信息和成绩信息。学生信息包括学号、姓名、班级、生日、性别、地址、电话和简历。当教师用鼠标双击某一学生信息时,可以自动显示出该课程的这个学生所有课程的学习成绩,并同时自动计算出这个学生的总分和平均分。在成绩信息中,教师可以对学习成绩进行增加、修改和删除。并能够打印报表。
3、学生对成绩的查看功能
学生用户登录后,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学生信息和成绩信息。学生信息包括学号、姓名、班级、生日、性别、地址、电话和简历。成绩信息包括这个学生的所有课程的成绩信息。。。。。。。。。。。。。。。。。。。。。。。。。。
PrivateSubCmdOk_Click()
DimConnAsNewADODB.Connection
DimmlinkAsString
mlink="provider=microsoft.jet.oledb.3.51;datasource=score.mdb;"
Conn.Openmlink
''''当用户名密码为空时给出提示
IfText1.Text=""Then
MsgBox"请。。。。。。。。。。。。。。。。。。。。。。。。。。。。。
在frmlogin窗体中如果用户登录成功,将会出现如图4-3所示的MDI主窗体。
4-3系统主窗体
若是学生用户,则有些菜单项不可用,只能运行本系统的部分功能(即重新登录和信息查询功能可用)。如图4-4
OptionExplicit
''''''''''''当改变记录集时,需要刷新整个网格控件
SubRefreshGrid()
grdScan.DataMember=""
grdScan.Refresh
IfDataEnv.rssqlStudent.State<>adStateClosedThenDataEnv.rssqlStudent.Close
二、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随着各项科学技术地不断创新,人们极大拓展了自然资源的利用深度和广度,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但是,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是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使得在生态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正视资源使用的持续性。循环经济正是在“3R”原则下,为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可能。另外,它还在一定层次上促进了社会产业结构的重组和优化,提升了环境质量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高效性
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不仅注重经济发展的数量和速度,更注重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经济质量。因此,生态城市建设是一种高效的经济增长模式。生态城市不再将发展的速度单纯作为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将经济发展的重心偏向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以及城市各要素间是否科学、合理,以期从全局出发,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循环经济追求资源的循环利用,立足于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改变了传统低水平生产方式,恰好适应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
(三)循环经济理论实践的转化要求
为保证循环经济理论更好地在生态城市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应对该理论实施提出如下实施要求:
(1)提升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资源需求量日益增加,如果不加以改善,生态环境将更加恶化,由于对环境问题认识不足,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问题。因此,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思路,引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尽可能地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走可持续化发展路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确立和完善绿色消费制度。
绿色消费作为一种时尚、健康的消费方式,直接反映了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程度。绿色消费与传统消费方式相比,有较大的区别。传统消费忽视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单纯地建立以人的需求为中心,满目追求超前消费、奢侈性消费等消费意识,无视消费行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而绿色消费则是在现有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降低人类消费行为对环境的破坏,是一种可持续性的消费模式。循环经济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企业、大众的积极参与,而且还需要政府的正向引导,倡导绿色消费,建立完善的绿色采购制度,在整个社会形成绿色消费的消费模式。
(3)转变GDP核算体系。
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以此反映出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但是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人们仅单纯地获取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国内生产总值(GDP)并没有将这种负面效应计入国民经济体系当中,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统计方式。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增长模式摒弃了传统高消耗、低利用、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在综合评价国民经济时,应该引入可反映生态经济发展情况的指标,以此客观地评价循环经济理论下生态城市建设的效果。
三、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生态城市建设途径
(一)发展生态农业、工业、旅游业以及环保产业
(1)大力推行生态农业。
积极引导生态畜牧业、生态种植业,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降低白色污染程度,构建良性的大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
(2)积极发展生态工业。
工业发展应该坚持低环境破坏、低资源消耗,减少重复性建设。对于某些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应立足于产业结构发展方向,采取关闭、停业、并购等一系列措施。新上马的工业项目,特别是化工项目,应进行严格的环境评估,并实行集中布点,使其处于远离城区的下风位置,以减少工业企业污染物向城市的排放量。
(3)发展生态旅游业。
发展生态旅游业最基本的条件是维护本地自然生态环境。生态旅游业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高污染、高消耗、低利用的现状。
(4)推进环保产业发展。
政府应该从宏观层面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并合理立法,制定完善的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及提高社会各部分环境保护的综合能力。对于个人,政策应增加个人污染的处罚力度,强化个人污染的约束性;对企业而言,政策可从企业税收、水电、价格等方面给予优惠,正向强化企业环保产业的投入力度。另外,还需提高城市建设者的环保意识,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增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以及处理深度。
(二)从法律和道德层面强化形成绿色消费观念
绿色消费不但涵盖生产过程,而且与人们生活消费过程有紧密联系。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从法律层面建立有关法令、法规,以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第二,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力度,使人们从道德上意识环境资源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从而自觉规范自身行为。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建立长远的消费激励机制,保证生态城市建设顺利开展。
(三)大力推行住宅生态化
现阶段,房地产消费已成为人们的主要消费之一。随着生态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态住宅概念顺应而生。生态住宅鼓励资源节约利用,倡导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着眼于城市居住环境的统一、协调以及人性,最终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协调与统一。因此,大力推行住宅生态化,不仅顺应了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而且对循环经济理论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开展也具有突出意义。
(四)补充及完善绿色循环经济核算体系
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必然产生费用及效益,这也是许多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为了适应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应对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予以补充,加入企业绿色资产、环境成本、社会成本、绿色利润等核算项,以详细反映绿色循环经济核算体系各重大层面问题。在循环经济核算体系未来发展中,应重点突出绿色会计的核算资料,充分披露绿色会计信息。
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在水利建设中的运用
生态水利工程实际上就是在满足人类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确保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水利工程的基本含义主要为:一是,应该遵从对生态系统破坏和影响力最小的原则来进行选址,尽可能降低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水利工程应该遵照生态系统的自动净化和组织原理,在对水利工程进行研究和设计的时候,必须完全考虑到周围环境的承受能力,逐渐把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当做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以此当做制约生态平衡的主要原因,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受力度和健康过程,确保水利工程可以保证生态平衡;推崇建设环境友好型的水利工程,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生态破坏问题,降低环境成本。
2.1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原则
为了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把资源保护和工程建设相结合明,确水利工程服务于人类和社会的地位,不断改变观念,逐渐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水资源能够持续利用以及优化水资源的作用。为了完美实现水利工程的作用,应该建立相应的水安全体系,因此,就要建立防洪工程以及一些非工程措施,来保证水利工程的水安全。想要提高水利工程的承载能力,就必须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重视,不断保护和节约水资源,从而改变水资源承载力。为了有效地提高水利工程的保护功能,应该切实做好围堰保护河岸的工作,提高工程中围垦滩涂,从而提高水利工程的保护功能。
2.2生态水利工程的应用
第一,提供相应的动植物生存和繁殖空间。通过建设生态水利工程,可以很好的把河道、水流、提防和岸边的动植物进行整体连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依据现有大自然地貌和地形合理科学配置与改进,从而建立一个互惠共存的生态系统。在水利工程中河堤坡脚位置上拥有很多变化带以及高的孔隙率,从而比较适合生物生长,因此为鱼类的生存提供场地,并且河道两旁的绿树和丛林为昆虫和鸟类提供栖息地。第二,提高水资源的自身净水功效。水资源的自身净水作用就是把有机污染物经过氧化形成无机物的过程,并且可以不断运用水资源中的细菌以及真菌等污染物。在分解无机物的时候,可以为水中藻类植物提供养分,藻类经过不断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相辅相成。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增加鱼巢、鱼道逐渐形成流速带,这样方便于氧气进入到水中,增加了水中的氧气含量,促进了植物的生长,为净化了水质提供保障。第三,起到调节水量的作用。生态水利建设的过程中,河道周围的植被具有一定的蓄水作用,在水资源中一般都会含有大量土壤动物和微生物,从而使得河堤出现很高的孔隙率。枯水期,之前储备的水会慢慢进入河道,从而起到调节作用;在水比较丰富的时候,水开始向河堤中渗入,避免出现洪灾。
前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方面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尤其是环境带来的制约经济发展困境,越来越多的城市垃圾已经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垃圾处理技术水平落后,也成了垃圾高效无害化处理的瓶颈。
1.城市垃圾的危害及现状
1.1城市垃圾的危害
如今人类在大力开发自然资源,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增加了垃圾的增长速度,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如果我们对其置之不理,城市垃圾就会愈演愈烈,从而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下滑等。
1.1.1城市中堆积的垃圾经雨水浸泡后,其中包含的有毒和有污染物质就会渗入到地下水或进入地表水中,造成水体污染,从而使富含有氮、磷的污水进入到水体后导致赤潮和水华现象的产生。
1.1.2城市垃圾的堆放会对土壤及耕地造成难以逆转的危害,某些垃圾极难降解,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后都难以完全分解,且某些垃圾中富含的重金属及有机毒物直接使得耕地丧失了原有的利用价值。
1.2城市垃圾的现状
中国是全世界受垃圾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统计数字表明,全国各个城市每年产生超过70×108t的垃圾。这些垃圾总占地面积超过5×108m2。在这些垃圾中,固体废弃物约占6.5×104t。占地面积约5.17×104hm2。据统计数字表明,全国超过600座大中城市中,有超过70%的城市已收到城市垃圾的严重影响,城市垃圾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市民们的生活生计,并且对城市环境造成了消极负面的影响。
1.3强制性法律措施缺乏
自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以来,我国政府、地方部门已经陆续颁布了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其中已经有很多涉及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问题。虽然已经颁布和实施了很多法律,但是有些法律过于原则性而缺乏可操作性或者没有可实施的配套方案。
国外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方法主要有2类法、3类法、4类法以及5类法;我国主要是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物,但是在更详细的分类中,法律没有明确指出。在垃圾的收集过程中,我国城市环境卫生部门使用的垃圾清运车一般没有分类收集的功能,这也导致了垃圾无法分类回收。需要法律政策强制督促这些设备更换,并且应该有规章制度约束垃圾收集工作人员的行为。在决定垃圾最终处理方式上,也应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如比利时禁止填埋可燃烧的城市生活垃圾;德国禁止对有机碳含量超过5%的垃圾进行填埋。
2.城市垃圾的主要处理技术
我国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国内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的有益方法,提出将“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作为技术控制的政策,当前城市垃圾处理的方法主要包括卫生填埋、焚烧、堆肥三项。
2.1卫生填埋
卫生填埋在我国已经被广泛应用,是发展最早且应用范围最广泛的城市垃圾处理技术,我国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出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但是早期的填埋只是进行了单纯的填埋,没有顾及渗滤液等一系列次生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美国等国家先后提出了“卫生填埋”的垃圾处理理念。卫生填埋相比之前的简单填埋具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是我国最主要的城市垃圾处理方式。
2.2焚烧
垃圾焚烧处理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的150年前。但是现代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则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的。相对于填埋而言,焚烧处理有着更多的优势,例如:处理周期短、无害化更彻底等,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焚烧处理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地使垃圾减容、减重,达到了政策中减量化、无害化的要求。我国的垃圾焚烧处理起步比较晚,由于焚烧处理技术较填埋处理更为昂贵。目前,限于经济因素的制约,我国主要在东部发达地区尤其是江浙沪一带实行焚烧处理,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土地较为紧缺,焚烧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处理方法。
2.3堆肥
堆肥处理主要适用于处理某些可降解且有机物质含量较高的垃圾,在消除环境污染的同时将其中的某些成分转化为有机肥料,达到废物利用,堆肥处理可消灭垃圾中的微生物及部分病毒,凸显了无害化和资源化政策要求,是解决有机垃圾污染最有效且最便捷的技术手段之一
3.城市垃圾处理的法治建设
国际上城市垃圾处理中立法先行的经验告诉我们的是,应当大借当前深化法治建设之强大东风,大力加强与推动城市垃圾处理方面相关的立法工作,既解决有法可依问题,又纳入法治化规范运行轨道,从而使城市垃圾处理工作真正迈上新的发展层面。如果说法律是准绳,那么监管才是准绳真正被用于“量体裁衣”,因而监管是法律这一准绳的运用与实施。再反过来说,道理亦然。如果拥有法律,甚至是量大至汗牛充栋之法律法规文本,但倘不用之于现实,再多的法律那就真的也只会沦落到“束之高阁”的可悲命运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立法只是第一步,虽然确实是基础与前提的根本乃至关键的一步,但没有接下去的用法及执法意义上的监管实施,显然是无法行之久远的“足不出户”。正是因为深明此理,国际上对城市垃圾处理的先进做法与成功经验中才会在加大立法同时,极为重视把法律运用起来的严格、到位、高效的监督管理。
4.新型城市垃圾处理技术
4.1垃圾衍生燃料
垃圾衍生燃料主要是将垃圾中的废塑料,纸张等筛选出来,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形成固体燃料,这些固体燃料可作为热源使用。这种技术可以使燃烧更为充分,且产生烟雾较少,成本较低,应用范围广,但是还应对其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改善。
4.2微波裂解技术
微波裂解技术对城市垃圾进行处理具有建设和运营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而且其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可以直接作为热源使用,这种技术有效节约了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且加大了资源回收率。
4.3蠕虫堆肥法
蠕虫堆肥法是利用人工养殖的蚯蚓对垃圾进行处理,基本原理是蚯蚓的食量大且消化能力极强,进而达到较高的处理效率,且养殖蚯蚓成本较低,不会产生明显的环境污染,处理效果明显,且处理后的垃圾可作为肥料继续使用。但此法需要耗费较多的劳动力,且蚯蚓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支持。
4.4垃圾混合收集
混合收集增加了城市垃圾收集和运输量,不仅消耗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了资源,而且普通垃圾混入有害物质后,加大了垃圾处理的技术难度,增加了垃圾处理设施的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降低了可用于堆肥的有机质的资源化价值。
垃圾收集过程是实施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环节,能起到再分类、再回收的目的。据报道,1993年德国的垃圾分类收集已占垃圾总量的75.5%,家庭中垃圾分类收集也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在德国,家庭一般都会将不同垃圾单独存放,然后由垃圾运输部门使用不同的垃圾运输车将分类好的垃圾运送到相应的处理地点。
结束语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尤其是环境带来的压力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只有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才能谈得上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二、课程设计的原则
(一)基本技能筛选的典型性。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知识背景方面,知识结构失衡较为严重,数理知识薄弱,文史哲知识相对丰富;在思维特点上,感性思维发达,而抽象逻辑思维较为迟钝。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基本技能的筛选不宜追求广泛性,而应立足课程所属专业进行技能的合理筛选,注重技能的典型性,在深度上进行挖掘,使每个技能能够体现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作流程,而所有技能的整合能体现完整的生产管理流程。(二)教学内容的集约化与针对性。在选择典型技能,针对高职学生岗位本身必要、够用的理念,不追求知识的广泛性与全面性,而是以典型技能为依据,组织典型常用的知识点作为教学内容进行编排设计,注重各知识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消除知识碎片化,实现知识由点到面的整体性。(三)经典教学内容与前沿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经典教学内容是基础与必要内容。前沿新增内容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逐渐成熟,并随着信息技术日益普及而逐渐发展成为主干教学内容的部分,如ERP、MRP等内容,另一部分为在中小企业中应用较少,主要应用在大型高新企业中的生产组织技术如柔性生产、精益生产等作为常识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去了解。
三、课程设计过程与实现
2数据预处理
此过程一般要经过数据集成、清理、转换、归约这四个步骤。为了建立决策树模型,本例中选择性别、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上机时间这三个与成绩相关性较大的属性作为建立决策树模型的依据。本例中收集了2011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320条学生成绩信息来建立决策树模型,其中三分之二数据作为训练集,三分之一数据作为测试集。其中,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分为:不好、一般、好;一周上机时间经过离散化处理后分为:少于2小时为<2,2到4小时位2—4,多于4小时为>4;分类属性为:成绩<60的为不及格,成绩60—80的为良好,成绩>80的为优秀。
3构建决策树的计算过程
以学生成绩的不及格、良好以及优秀为例说明构造决策树的计算过程:首先,计算成绩为不及格、良好、优秀的分类所需的信息熵的值为1.1101582067719973。然后以“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决策属性为例,按照以上公式可计算它为“好、一般、不好”这三个类别时的信息熵分别为:0.11023523512325469、3342393443232003、0.26626684897980446。按照属性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划分S后样本子集的信息熵为0.7107414284262594。信息增益值Gain(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值为0.39941677834573786。分裂信息SplitE(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值为1.2686583529964333。则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属性列的信息增益率的值为0.31483399561620257。同理,可得出决策属性为上机时间信息增益率和性别的信息增益率分别为0.38135113259381354、0.016149189936541544。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信息增益率最大的是“上机时间”决策属性,所以我们应该把“上机时间”决策属性作为根节点,按照以上计算方法,依据比较信息增益率的大小,再对每个分支的节点属性进行确定。
4决策树规则提取
由以上计算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决策树,但为了消除噪声数据和异常点,我们对决策树采取剪枝策略。剪枝后生成的决策树可以直接从中提取决策规则。
在社会进步的同时,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尤其是水资源循环中存在明显的缺陷。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下,生态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改变,其中当属水利工程建设突出。水利工程建设很可能造成水资源分配不合理,甚至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诸如河流出现断流、水生生物减少等问题,造成水体原本净化能力下降,同时污染地下水资源,难以有效维护水域食物链条的稳定。种种问题伴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组建出现,在不同程度上危及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迫切的需要进行完善和创新,推行更为环保的生态水利工程。
1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相应的带动了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但是这种快速的经济发展成效是以牺牲环境获得的,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这种现象变得愈加突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用水需求,还需要满足水利供电和运输需求。但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有待改善[1]。
1.1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不明确
我国是一个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所以地域性问题尤为突出,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需要充分考量地域差异问题进行完善和调整,为后续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结合生态学和工程学规律开展活动,不仅需要满足水利工程建设初衷,还需要能够承受严峻的自然环境的侵蚀,诸如风暴、干旱以及洪水等因素,结合河流地貌,确保生态水利工程具有实践性。
1.2生态水利工程缺少生态环境保护认知
由于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起步较晚,生态工作人员以及水利工程建设人员之间的沟通合作机会较少,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生态系统的运作。当前我国多数水利工程设计方案主要是考虑到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很少会将生态环境因素纳入其中,重视程度普遍偏低。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由于起步较晚,所以相应的环境评价管理体系不健全,存在严重的缺陷,实践经验基础较为薄弱,以至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工作滞后[2]。
1.3生态水利工程同水利工程整合不充分
当前我国生态水利工程同水利工程整合力度不足,促使两者的整合应在传统水利工程基础上开展工作。所以,在当前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同生态水利工程进行整合,综合考量客观影响因素,做好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规划。在原有水利工程建设基础上进行有机整合,不仅需要起到发电、防洪以及排水等功能,还需要保护生态环境不会受到影响和破坏。
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2.1现代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经济性和安全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方面,需要遵循相应经济性和安全性原则,其原有工程自身特性导致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难度较大,在原有水利工程建设基础上实现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谋求长远发展,创在更大经济效益。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统一规划和设计,满足生态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谋求生态环境同人类社会和谐发展[3]。
2.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满足水体生态系统净化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水文条件,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科学合理的设计工程,如果对环境的了解程度偏低,那么很可能出现河槽断面。所以为了保证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合理,需要对实际地势情况以及水文条件进行调查和分析,灵活部署施工活动。与此同时,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结合生态系统特点,有目的开展调查活动。传统水利工程设计过于侧重在河流控制方面,以至于存在较大局限性,所以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面需要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结合生态环境发展规律,有意识的进行规划和设计。与此同时,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需要深入分析河流属性,对河流水量以及周围水文特征进行综合考量,保证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自然特点[4]。
2.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整体性原则
在水利工程涉及方面,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基于生态系统结构,结合其发展规律客观分析其中存在的生态因素,进一步提出科学合理的生态系统修复方法,并非是简单的水文系统修复。生态系统本身可能会伴随着其他水文环境的变换而变换,所以应从整体角度进行考虑,从生态系统有机环境角度着手,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只有这样,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才能更为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其原有作用。总的说来,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更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整合传统水利工程和生态水利工程,在满足水力发电、抗洪以及泄流等功能的同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更大的环保效益。
3结论
综上所述,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规划受到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是基于生态系统整体角度进行设计,以传统水利工程为基础,力求在实现水利工程抗洪、发电以及泄水等功能的同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需要充分考量水文特征以及自然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规划,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推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作者:谢琼花 单位: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旧城镇水利管理站
参考文献
[1]霍凤双,王鸿飞.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应对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12(02):111-112.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中国梦的实现。高校的教育应教会学生鉴别是非、正义与邪恶、高尚与卑鄙、真善美与假恶丑,分析外来文化的优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学生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要求。
(一)人文素质的意义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爱国);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气节)。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
(二)人文教育在寝室文化中的作用
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人们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人文素质教育纠正了上述一些不良的行为。教师用人文素质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政工队伍学生干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把人文教育开展到学生宿舍里,重新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使同学互相信任、关爱、自立、自强、健康成长和成才。自然地,宿舍的投毒和打架这些行为就会消失在萌芽中。
(三)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让其从虚拟中回归现实的校园生活中
大学生上网时间方面:44.6%的大学生每天上午时间为1-3小时,其中男生占20.7%,女生占23.9%。据调查,每天上网三小时以上的同学,有87.94%是玩网络游戏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这样新的网络环境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帮助重新审视自我,追求自我,实习自我,从虚拟中回归现实,舍友之间的友谊加深,还寝室一个良好的氛围。因此,舍友之间的分歧减少,其他矛盾也减少,宿舍的安全隐患就可减低。
(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引导学生走出宿舍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三观”形成及美好的人格塑造、高尚情操的陶冶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风度气质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积极向上,追求真理,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在自修室自习,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等。因此,学生从宿舍走出来。这比任何宿舍的安全隐患防范更有效。
(五)基于人文素质教育对新时代下学生宿舍安全隐患防范的效果进行理论验证
5.1、应用物理学的速度公式
S=V.T,其中S、V、T分别表示路程,速度和时间。把公式变为V=S/T,假设S是固定的,T减低,那么V增大。我把该公式引入对高校学生宿舍安全隐患防范中来验证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P代表学生在宿舍发生安全隐患,T代表学生在宿舍度过的时间,V代表没有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高校学生在宿舍里的时间是个整体一,显然,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下,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到自习室学习,到图书馆查阅资料,T的值在减少,根据公式P=V.T,显然,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增加时,V在减少,T在减低,也就是说,学生都在其他地方活动或者学习时间增加了,发过来,学生在寝室用违章电器的时间在减少,发生矛盾的时间也在减少,沉迷游戏的时间也在减少等,即宿舍的安全隐患就减少了。
5.2、运用演绎推理验证。
人文素质教育好的高校,得到的都是第二课堂参加人数多,学校气氛好,因此,在宿舍的学生人数就会减少,在宿舍的学校减少,宿舍的安全隐患就会减少。用三段论来论证。大前提:参加第二课堂的学生人数就增加,宿舍的安全隐患减少。小前提:人文素质教育好,参加第二课堂的学生人数就增加。结论:人文素质教育好,学生宿舍的安全隐患就减少。
三、推进人文素质教育顺利进行,创建文明宿舍环境
信息和管理分层将有效地保证信息的准确、做出有效措施,分析学生在各个场合的表现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文教育,创建良好的寝室文化,把各宿舍的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中。
(一)信息四层次
信息反馈对消除宿舍安全隐患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把信息分四层次模式,即:宿舍为一层、班级为二层、年级为三层、系为四层,工作内容分别为:一层收集本寝室信息,包括心理、学生矛盾、寝室文化、室友关系、生活情况、贫困学生上报、晚归和没有返校等信息;二层收集考勤、课堂纪律、班风学风、班情民情、第二课堂、突发事件速报、教师讲课效果、学院和系里文件传达情况及效果等信息;三层处理学生上报突发事件、观察学生日常行为、心理辅导、学期活动规划、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贫困生、奖惩等信息;四层根据前三级反馈信息调整工作思路和改进方法,信息反馈系部,再深入调研,分析,研究和综合,落实学生工作、学风和系风建设、专业社团建设、实习情况和就业情况等信息。根据四层信息,研究针对性的开展人文教育。
(二)管理四大块
管理四大块是管理四层次的关键。为保障四层次的信息渠道有机连接起来,使反馈的信息真实。系里做到重大事情有预案,复杂事情有思路、突发事件能及时控制或者最大限度减低影响力。管理分块有利于更好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系里统筹下我系学生管理工作按职务分为四大块,即宿舍长宿舍管理、班干部班级管理、辅导员工作管理和学管主任工作管理。四大块形成管道畅通。宿舍长向班长汇报,班委开会研究解决(包括没有解决的问题)并上报辅导员,辅导员接到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再调查,研究和综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正能量传递,并把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信息反馈回给学生,下达新任务。重要事情,开会研究,深入宿舍、深入课堂和深入活动调研,做到信息及时收集、信息真实和工作措施合理,根据不同情况上报系学管主任,主任。系里开会研究,把信息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调整工作思路,做出有效的部署,把学生宿舍的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中,为学生宿舍创建优美的环境。
不断出台与完善的国土土地政策,加之农民对土地维护意识的增强,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过程经常会涉及占地拆迁与农作物的赔偿问题,这些问题常常会引起民事协调问题的产生,对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工程中进度的管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有些企业在进行农网的升级改造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与人力,为的就是提高改造工程的工程进度,虽然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了提高工程进度的作用,但在后续的问题中,农民可能会因此胡乱的加价,从而影响整个升级改造工程的工程建设进度。此外,还有的是因为在进行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工程中,有些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太差,在施工中随意破坏农村居民的庄稼等,这就促使农村居民与负责农网改造工程的企业矛盾加剧。
1.2物资的供应问题
物资的保障是农网进行升级改造的基础,直接影响其改造的工程进度,物资的供应问题对其升级改造工程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在施工前的预算不准确或者对物资的预算不准确,很容易引发物资供应不足的现象。物资供应不足就会导致工程无法进行施工,从而影响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工程建设进度,其影响力度是非常大的。
1.3前期的工作周期长
农网在进行升级改造的前期工作外部环境在《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错综复杂的社会利益格局,也致使其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影响了农网在升级改造中的工程进度,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有利于在农网进行升级改造与前期准备工作中提供相关的法律保障。在进行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时,在选址上就要通过很多个相关单位的审批,由于牵涉了太多个管理部门,导致工作的周期变长,审批的过程还比较复杂,所以,越长的前期工作,就会在农网升级改造施工的进度管理中相应的增加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
2加快工程进度在农网升级改造中的重要性
2.1农村对电网的需求
农村居民的生活在家电下乡的实施中,电负荷在飞快的增长,农村的排灌也随着柴油与汽油的油价上涨更倾向于电力排灌,因此,农村居民对电网的需求与要求越来越高。农村电网的第一、二批改造工程已经运行了十余年,农业生产与新农村的建设,急需解决部分电网存在的供电可靠性能低及网架薄弱等问题。
2.2对政策落实的需要
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召开的全国农村的电网升级与改造工程的会议中就提出计划,要在没进行过农村电网改造的地方用三年的时间与将近两千亿的投资对其进行基本的改造到位,保障农民的生活用电,解决农村电网在供电不足的问题与农业生产中的设备用电问题。为扩大内需,对农村电网进行新一轮的升级改造,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中的经济、政治及综合效益的产生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工程是农民关切,国家关心、社会关注的惠民工程与德政工程,必须加快其工程进度,并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进行严格的要求。
2.3农网改造的需要
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大多都具有工程量大、区域广、工程比较分散且时间要求紧迫等特点。尤其大多数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都属于户外作业,在施工中的有效施工时间可能会被一些不利的因素影响,时间缩短,如暴雨、暴风、暴雪、大雾等极端的恶劣天气。因此工程进度管理的加强,必须面对工程上的艰巨性。
3对农网升级改造工程中工程进度控制的建议
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在进度管理上有很多制约与影响的因素,主要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3.1加强对工程的前期管理
农网的升级改工程是一项内容比较繁杂的工作,要充分认识到项目在前期需要中的艰巨性,在每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领导的协调能力,通过精心的组织与超前的谋划,促进工程进度高效地进行推进作用,并加强对重要的跨越施工、征地、工程前期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加强前期的管理工作力度,合理把握工程的前期工作难点与重点。在农网的改造工程中为了使广大的客户充分理解其重要性,要加大宣传力度的工作,获取他们的配合,同时为保证电网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一定要获取政府的支持。农网的升级改工程有利于满足农村的生活与生产用电的需求,并全方位的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使广大客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享受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带来的好处与利益。
3.2加强物资的管理
进行规范的集中采购,集约化的进行物资上的管理,在设备材料质量上的提高,加大验收、抽检与监造的力度,落实在项目单位的质量管理上的监督责任。做好资金的结算与物资到货时的管理工作,遵守合同中的条款内容,并加强合同中签约与履约的情况管理,以此来提高双方在合同要求中的履约能力。
3.3建立与完善农村电网改造补偿的标准
对于项目施工中所涉及到有农民利益相关的问题,如占用土地、农作物的赔偿等,一定要按照相关规定及标准进行赔偿,采取相关的措施防止截留或者挪用公款的情况发生。在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中,将各种矛盾的产生在萌芽时进行化解,避免发生群体性的伤亡事故,一方面有利于工程的顺利施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在项目的建设实施前,要积极运用于推广电网工程的相关标准,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尽量在设计中避开厂房、村庄房屋等敏感地带,实现生态保护,尽量避免在施工中对建筑物、农田与种植物等的损坏。在农网的改造与升级施工中要区别对待极端分子(如破坏地电力设施与电力器材)与村民的合理诉求,对于那些阻止电力建设与发展的无理取闹的,交予公安机关进行处理。
3.4在施工队伍上加强管控
农网的升级与改造工程是一个时间紧,任务重的工程项目,因此对其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的保障需要的是一批高素质的施工队伍。项目的管理部门要在施工前对施工队伍的施工资质、安全体系、营业执照、在册人员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检查,同时还要对工作负责人、安全员、项目经理及其其他的施工人员在业绩、装备、档案信息等资料库进行跟踪管理,以保证施工力量在配备上的充足与稳定。上岗人员在上岗时必须挂牌、持证上岗作业,并通过相关部门的安全培训,作业人员要通过考试合格后才可以上岗作业。此外,还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竞争机制,在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中促使更多具有相应资质且施工能力相当的施工队伍参与到其中,在质量至上与安全第一的前提下,进行竞赛的开展,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充分的把施工队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3.5加强民事协调问题的解决
农网升级与改造过程的目的都是为了给居民一个良好的与安全的用电环境,与农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一定要得到农民的支持与理解,做好宣传工作与惠民政策,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使农民在农网升级与改造过程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并维护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建设企业形象,出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及时化解农村居民与建设企业之间的矛盾,确保工程的顺利施工与合理化发展。
1.2劳动力供给量增长放缓,加重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压力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年龄结构分布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进入市场的新生劳动力(15-24岁)占总人口的比重比2000年减少1.5个百分点,而这一情况将会逐渐加剧[5]。据分析,这种新生劳动力主要是“80”“90”的城镇农民工,比重大约在50%,他们数量减少的结果使实际能够进入就业市场的适龄青年劳动力(15-45岁)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2000年的50.9%下降到2023年的37.8%[5]。这些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过一定程度文化教育,自我发展意识比较强,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职业诉求变化相当大。他们除了要求更高的收入外,还会考虑到维持长远保障的社会、医疗福利等,对于工作之余精神层面的文化娱乐生活也很关注,这将加剧劳动力工资上涨的速度。
1.3生活成本上涨及国家战略推动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上调自2006年以来土地和房地产价格,以及各类资源的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城镇的生活成本、商务成本急剧上升,拉动转移劳动力在城市居住,生活和交通费用增长,城市建设劳动者的实际生活支付能力在下降。与此同时,国家宏观战略结构的调整,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村村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重大规划,国家区域发展从不平衡转向平衡,劳动力市场也发生转移均。
2.对企业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议
2.1坚持以人为本,依靠员工办企业劳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应着力于统一。短期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减少了企业的利润,长期看来,劳资关系的改善、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升、劳动力忠诚度的增强将会给企业带来更多价值[6]。因此,企业要抱着积极的态度看待劳动力成本上升,不必因利润的暂时下降而对劳动者的诉求进行排斥,要倡导现代管理新思维,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经济的新理念,树立和谐劳动关系也是生产力的新理念,培养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逐步形成自觉和谐劳资关系的氛围。
2.2加强员工培训,降低员工的离职成本企业应注意到员工离职的成本远远大于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因此,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员工离职的原因。一般而言,离职是因为员工不满意薪酬,为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或者家庭健康等因素,还有些离职是因为企业竞争的加剧,导致人才的激烈争夺,竞争对手往往会开出优厚的条件猎取企业的核心员工。因此,要留住人才,企业应该立足于人力资本开发与培养的战略高度,根据新生产技术水平的有效需求更新雇用标准,重视80%-85%留下的员工,加强对现有员工技能的分级培训,加强内部专用型人力资本储备[8]。要更多关注员工多层次的心理需求,通过企业文化构建通道,倾听员工心声,保持劳资双方沟通畅通,及时奖赏业绩出色的员工,并且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共建、共赢,推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2.3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法制化意识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就是法制化,因此,企业应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首先,企业应规范用工,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在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下与员工签订有效的规范的劳动合同,规范劳动合同管理,减少和避免劳动争议所产生的劳动成本。使企业广纳贤才,增强自身的竞争力[7]。其次,企业要依法办事。要严格按照劳动合同中明确的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方面的内容合理合法的使用员工。最后,企业应完善劳动契约内容,改善劳动环境,降低劳动强度,关注劳动者的职业安全,尽量避免违法侵权事件的发生,降低企业由于违法而产生的隐形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