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安全大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1: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消费安全大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消费安全大学论文

篇(1)

目前个人手机终端设备已经迈入了网络时代,在3G时代,各种移动电子设备也开通了上网的功能。销售管理系统本身就是作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对于移动公司而言,建立智能手机销售项目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由于现有的移动通信市场已经处于一种高度饱和的状态,手机终端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客户保有量以及新增用户之间的拉锯战。由于在手机终端销售的质量管理方面涉及到企业多方面的而工作岗位,市场人员在具体执行销售目标的过程中经常不能做到顾全大局,所以本文尝试使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实现企业手机终端销售质量的控制,为拓展手机终端类的销售渠道尽可能的提供一种标准化以及可执行的项目管理的方式。

1 手机终端销售目前存在的问题

该公司在手机终端类销售渠道质量的控制上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社会销售渠道的投入与产出的效率偏低。该公司的销售渠道的数量在经历了初期的快速增长以后,手机终端的营销商家基本上稳定在4000家,站到全市行业的70%以上,但是在每年新增市场的份额中却不到50%,充分说明了该公司销售质量的管理已经处于市场落后的状态;(2)对手营销能力的快速扩张,一方面,电信从2010年开始了3G渠道网点的飞速建设和升级,另外一方面联通与IPHONE手机等移动终端展开深入的合作,通过明星移动终端来提高自己的市场核心竞争力;(3)手机终端的销售渠道与用户的使用要求并不匹配。该公司的仍是以传统的销售终端为主,在全球网上使用套餐、销售质量控制和相关的服务功能严重缺失。(4)手机终端销售渠道掌握较弱,违规现象十分的严重。

2 如何使用项目管理的方式来加强产品销售质量的控制

笔者针对目前该公司手机终端销售数量的下降,新增市场不断下滑的问题,该公司的项目管理小组从市场人员管理、市场竞争形势、销售渠道管理以及相关销售人员的薪酬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2.1 手机终端销售的项目管理的定义与启动

本项目小组成立的目标分为总体质量目标和次级销售质量目标。总体质量目标为确保手机终端销售总量在新增市场的占有率达到65%以上,并连续稳定至少三个月以上。所谓的次级销售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渠道酬金优化,其中酬金获取来源种类不低于20%;其次是对公司的业务产品进行升级换代;最后通过销售渠道管理来提升网点人员的满意程度从而防止网点销量被竞争对手抢走。该项目的周期共计6个月,主要包括销售渠道资金的优化、产品的业务升级、网点布局优化、渠道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对于项目的四个阶段采取里程碑的方式来逐一进行。由于手机销售渠道提升的项目所涉及公司的项目较多,工作量较大,时间跨度较长,所以笔者根据该项目的具体特点,建议采用矩阵组织结构形式。这种矩阵形式的销售人员的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公司的领导层对销售质量提升的重视。

2.2 制定项目计划

项目计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项目进度计划和项目质量控制计划。在具体的项目进度计划中,对其中的该公司的业务与产品进行升级、手机销售渠道的资金优化、销售网点的布局调整以及手机移动销售终端的提高四个方面的工作进行具体的细化。只有细致的划分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才能够确定手机终端销售质量提升的项目总工期。对于该项目的执行质量计划而言,是通过对该项目具体实施的过程的控制来实现的,在项目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的每个阶段,要针对这个阶段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编制实际的质量计划。

2.3 执行该项目所列出的计划

在执行该项目的开始阶段就要建立一支高效的项目团队。在控制项目进度方面主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对该项目进行进度检测,包括关键点检查,所谓的关键点就是在项目计划当中的每个里程碑的时间点;其次撰写每周进度报告,在本项目的执行周期内,每周都要制作项目状态的进度报告,从而报告给项目经理,目的是为了更方便的安排下周的具体工作。

2.4 本项目执行的结果进行质量验收标准

对本项目执行结果的质量验收,笔者认为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考核。(1)对手机移动终端在新增市场的占有率方面是否有达到项目的预期目标。(2)从手机销售终端的社会渠道进行产出效能的相关评估,不仅对社会销售渠道整体销量进行评估,还要对具体每个销售网点的实际销售能力进行考核,从而判断手机销售的产出效能是否有所提升。(3)对手机销售渠道的掌控能力,各个销售网点要达到销售目的,就必须加快销售的流转速度,很多销售网点为了提高销量都采取了降价的措施,从而进一步带动了其它渠道商的降价,很大程度上可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4)从销售网点布局的改善进行考察,主要包括销售渠道网点空白区的补点,实行一村一点和一厂一点的销售模式。其次对销售渠道的扎堆区进行集中清理,销售网点的扎堆会直接导致消费者的忠诚度降低。

3 结语

随着手机终端类3G时代的来临,销售市场的竞争逐渐激烈。本文通过大量的参考文献的调研,主要分析了某公司在手机终端销售市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项目管理的角度,阐述了如何使用项目管理措施来实现对手机终端销售质量的控制,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手机终端销售的项目管理的定义与启动、制定项目计划、执行项目计划、最终对项目的实际效果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赵俐渊.项目管理理论在销售渠道管理中得实践与应用.硕士学位论文[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46.

篇(2)

一、大学生的权益的内涵和特点

权益是权利人享有的权利和相应可获性现存利益和将来利益的形而上的概括。权利和利益处于深刻的统一之中,权利是利益的有效调整机制,是权益的法律表现形式,利益是隐藏在权利背后的根本物质内容。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受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大学生的权益很少关注。大学生权益,就是指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应享有的权利。本文要阐述的大学生权益,并不是指大学生作为公民而享有的普通权益,而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而享有的特殊权益。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其一,大学生角色的特殊性。大学生既是一名受教育者,同时又是一名消费者,一名特殊的教育消费者。因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正在逐步走向市场化,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免费上学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不再是一种国家的权利和责任,而是一种消费,一种服务消费。由是,大学生的角色悄然发生了变化,大学生不再仅仅是一个受教育者,而是这种服务消费关系中的一个消费者,一个特殊的教育消费者。

其二,大学生权益的核心是围绕权益主体自我素质的提高。它明显区别于一般商品消费者的权益,商品消费者的权益指向是关于物的使用价值,而大学生的权益指向则是大学生作为人的自我质量,即将来立足于社会,能为家庭、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

其三,大学生权益产生于特殊的行为之中。大学生的权益是产生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特殊行为之中,而这种教与学的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双向性的教育教学过程,而不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

二、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大学生权益之间的冲突

学生权利是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基于普通公民身份和学生身份所享有的权利。因此,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冲突可以分为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基于普通公民身份所享有的权利之间的冲突,以及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基于学生身份所享有的权利之间的冲突两种类型。

(一)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基于普通公民身份所享有的权利之间的冲突

高校出于管理学生的需要,必然要对高校学生的生活进行管理,制定有关作息时间、就寝制度、学生交往制度等有关日常生活的规范。这些规定对保证学生有规律地生活,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是有一定保障作用的。但这类规范又直接与学生基于公民身份而享有的权利有密切关系。学校制定的这类规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与学生基于公民身份所享有的权利相冲突。具体而言,有以下一些冲突:

1.高校对学生的生活起居的管理权与学生居所(宿舍)不受侵犯权、隐私权等权利之间的冲突。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因此,居住安全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高校学生的宿舍是学生长期生活、学习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与公民的居所无异,大学生对其宿舍内物品的摆设、卫生、被褥的叠放、室内的装饰等有自由安排之权利。他人包括校方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侵入。另一方面,高校为维护有序的校园秩序,对学生宿舍的卫生、安全、设施利用等方面做出规定,订立制度,为贯彻落实宿舍管理制度对学生宿舍进行的检查,应属高校行使学生管理权的范畴。实践中,高校管理者为了保证宿舍的整洁美观,对学生宿舍的使用进行一定的限制,或者以检查宿舍卫生、安全等为由,进入学生宿舍,这就可能导致学生宿舍不受侵入权与高校学生管理权的冲突。 转贴于

2.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隐私、名誉权之间的冲突,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但从国外立法以及我国的司法实践来看,保障公民的隐私权是法律界人士的共识,名誉权是受法律明确保护的。作为社会公民的大学生,其隐私、名誉权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在实践中,学生的该项权利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例如湖南某高校在全校大会上公开对6名同宿的男女学生的处罚,虽然说依据有关规定高校有权对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进行处罚,但在全校大会上公布这种方式无疑侵犯了被处罚大学生的隐私权和名誉权。

3.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生活自由权之间的冲突。高校学生的衣食住行,完全是个人的私事。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没有绝对正确的标准,高校不应对此做出某种禁止性规定。有些高校对学生着装、服饰、发型等涉及大学生生活自由权的方面做出了规定,违反规定者属违纪,要受到处分。如辽宁师范大学《美术系学生违纪处理条例》第6条规定:“男生留发者,视情节给予全校通报批评,直至勒令退学”。校方的解释是男生留发有悖大众习惯,影响本校学生的文明形象。该校制定的《条例》并据此对学生进行处罚,是严重超越高校学生管理权范畴的行为。

4.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大学生婚恋自由权之间的冲突。高校学生有自由恋爱、结婚的权利,高校不应干涉。很多高校校规甚至法规如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学生的恋爱视为洪水猛曾,将恋爱期间拥发生性关系的视为道德败坏者,对恋爱者处以勒令退学、开除学“重刑”。如2002年,重庆某学院两名学生外出旅游时发生性关女方怀孕。校方知情后,以“品行恶劣、道德败坏”为由将两人这是高校管理者的“性恶论”心魔在作怪。上述列举,仅仅是抽取了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冲突的并没有穷尽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冲突的所有情形。

(二)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基于学生身份所享有的权利之间的冲突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赋予了高校“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自主权。高校为了保障高等教育的顺利进行,必然对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设施、教学资源的使用做出一些具体规定等等。高校所享有的这些权力对保障高等学校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高等学校的这些权力又与学生基于学生身份所享有的权利密切关联,从而会导致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基于学生身份所享有的权利产生冲突。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高校自主权与学生受教育权之间的冲突。我国法律赋予高校招生权、专业设置权、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等自主办学权。但学生基于其发展需要或者兴趣所在,可能对高校开设的某些课程不感兴趣,而希望高校开设其他一些其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课程,或者高校出于管理的需要,对学生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做出一定限制或者提出一些要求,而学生可能基于其发展意向和兴趣爱好,希望到别的院系选修一些课程,但学校或者不许可、或者不给于相应的成绩或者学分,这就导致高校自主权与学生受教育权之间的冲突。

2.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平等受益权之间的冲突高校为了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必然要对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使用进行统筹安排,如规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在借阅图书、实验室使用方面享有不同的权利;或者在文科、理科、工科等不同类别的学生在教学资源的使用上有所倾斜。但学生可能认为他们都是学校的学生,不应在教学资源的使用方一面因为学历层次不同或者所修专业不同而有所区别。这就产生了冲突。

3.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公正评价权之间的冲突高等学校基于其自主办学权和对学生的管理便利,必然按照自己的设计来设置评价体系,由此来评定成绩好坏和表现优劣。但学校基于管理而设置的评价体系,仅为众多评价体系的一种,并不能代表社会上的各种评价体系。有些学生在学校表现平平,但在社会上却颇有成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评价体系、评价标准的差异。这一差异必然导致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公正评价权之间的冲突。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权益的几点思考

(一)教育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权益观

大学生权利意识的产生与升华己经是客观现实,高校要积极加强对大学生在公民基本法律常识、教育法规及其他相关法律方面的学习,使之明确自己具备哪些权利,并能准确判断自己的权益是否受侵犯,如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公民享受的所有权利都可以享受,他人不得随意剥夺。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益观念,既要防止大学生权益观的“缺位”,也要防止“越位”,对权利受损情况加以分析,防止“权利意识异化”。此外,大学生权利的实现还依赖于相应义务的康行。权利享有以履行相应义务为前提,以应得利益为中心,权利意识是相对的,有限的,否则权利只能是一纸空文。任何人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不履行相应的义务,故意超越权利的界限,造成他人权利的损害,以满足自身超越权利范围的目的之行为,都是滥用权利的行为,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转变观念,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高校管理者和教师的维权意识

维护学生合法权益是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未来教育发展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权利、保护学生权利是每一个教育者始终应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中的。学生实行缴费上学以来,学生与学校间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行政法律关系,而演变为一种教育协约关系,即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是基于宪法原理以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充分实现的法律关系。教育的目的并非是行使教育者的支配权,而是提高教育服务,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靠各种教育法律来维持,不是靠行政关系维持。高校应该在充分认识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法律关系的前提下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行为。在管理工作中,要转变对学生的管理以控制为主、以服从为主的思想,逐步淡化管理者意识,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意见。各高校也要加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质。学校的各级领导要带头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履行管理职能。同时,也要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以减少、杜绝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因不懂法、不守法而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

(三)健全高校学生权利保障的法律法规体系

为了规范学生体的行为,规范学生管理工作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很有必要制定“大学生权益保障法”,把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管理与奖惩等一系列问题以法的形式加以规范,这样不仅仅是对学生自尊和保障,更是对依法治校的促进和加强。

(四)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建章立制是规范学校管理行为的重要手段,只有搞好规章制度建设,才能使学校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我们应依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科学合理、严格有效的规章制度。在制定学校规则时,既要确保不与法律、行政法规及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多走群众路线,集思广益,吸收学生代表参与到校规的制定中,以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减少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参考文献

[1]韩桥生,大学生权益保护机制的健全和完善[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7, 17(2): 1-3

篇(3)

刘洪安,生于1980年,从保定市财贸学校大专毕业后,辗转换过很多工作,后来便自谋职业卖起了早点。最初,为了省油,他也把炸油条的油底留在第二天再使用。后来,小刘通过媒体了解到,食用油反复加温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很大危害。于是在2012年初,他便使用一级大豆色拉油炸油条,而且每天一换,从此卖上了“良心油条”。虽然成本增加了,油条的价格每斤也随之上涨了一元,可来吃早餐的人却不减反增,还有一些市民特意从郊区赶来,为的就是能吃到小刘的“良心油条”。

“大家都叫我‘良心油条哥’,其实我没那么高尚。无非就是三点:从正规原材料公司购买原料;保证每天都用新油;废油倒进专业环保机构的回收桶里。这些谁都可以做,就看愿不愿意做。我做的只是一件普通正常的小事,那就是用良心经营。”这是32岁的刘洪安在第四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的发言,引来一片叫好声。

【热点解读】

1. 向良心致敬

用过的油料再炸对人体有害,谁都知道;用过的油料要作废弃处理,谁都能做到,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举动却赢得社会广泛的赞誉。因为这一貌似简单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光彩照人的“良心”二字,是对诚实做人、诚信经商的具体诠释,是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在良心缺失的商品经济社会,“油条哥”的行为理应得到社会的尊敬,理应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和哲学的范畴加以礼赞,这是一个文明社会应该做的事情。

2. 向行动派致敬

人们对谈“食”色变的食品安全现状,做得最多的事情是谴责:积极曝光者有之,唏嘘感叹者有之,口诛笔伐者有之,切齿痛恨者有之!但鲜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如果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特别是有示范作用的官员、商人、学者,都能行动起来,摸着良心做事,问心无愧,这世界就会更好。 所以借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的话作结:“向行动派致敬,如果你想改变这个社会,就从改变自己做起。”

3. 追问社会何以如此感动

一件极其平凡的事情,何以赢得社会的交口称赞?因为“三聚氰胺”“工业明胶”“甲醛蔬菜”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因为“民以食为忧”,“舌尖上的中国”成为千万人精神上的一种奢侈!更因为诚信、诚实、良心在很多地方、很多行业、很多人的心里早已是稀缺资源!社会若久旱之禾苗盼甘霖一样盼望着诚信的春天!虽然一个“油条哥”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但他的行为已经给了人们足够的信心和希望。

4. 追问监管部门哪里去了

有人说,企业家需要流着道德的血液。但是从体制上说,社会还是需要建立健全的法治监管。我们有食品药品监督局、工商局、检验检疫所等等,可是“神马都是浮云”,食品安全重大案件还是屡屡发生!归根到底还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造成的。

【运用方向】

话题一:缺什么都不能缺德。诚实、诚信、良心是社会文明的土壤,人类文明的一切善之花都是由这样的土壤来供养的,我们应该用心守护,切不可因为眼前的利益诱惑而出卖它、践踏它!

话题二:心动不如行动。面对诚信缺失的可悲状况,我们都应行动起来,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愿“油条哥”成为一面鲜艳的旗帜飘扬在神州大地上。

【作文片段一】

“油条哥”,我们需要你!

一个简单的行为让“油条哥”刘洪安蹿红了,并且参加了第四届中国食品安全大会,得名得利。有人说这是炒作,但是我们希望这样的“炒作”越来越多!

我们还是先看看媒体的报道!从假烟假酒假文凭,到假账假证假报告;从小摊小贩的缺斤少两,到政府官员的虚假政绩;从关系百姓民生的毒米、毒酒、毒奶粉,到绿茵场上的假球、黑哨、兴奋剂;从影响金融安全的黑基金、假股市,到学术殿堂内的假论文、假学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们的视线在一个个令人诧异的新闻中逐渐模糊,我们的心境在一组组令人震惊的个案中逐渐沉重,诚信的缺失如同瘟疫蔓延,泱泱中国似乎成了一个充满虚假、欺诈、伪造的染缸!在金钱名利的驱动下,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到处漫生出诚信缺失的丑陋与罪恶之花!

…………

在如此严重的信誉危机面前,我们呼唤“油条哥”们的出现,呼唤有良心的“油条哥”“包子姐”“豆浆妹”“馄饨弟”们共筑诚信长城!

法国大仲马说过:“当诚信消失的时候,肉体也就没有生命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厉以宁在痛斥诚信缺失的社会现状时大声疾呼:“一个国家诚信体系的崩溃不仅会给国民经济和国民消费带来损害,还将对整个社会体系形成深远的影响;它必将造成人情的淡漠,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不讲信誉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人,不讲信誉的民族是堕落的民族,不讲信誉的社会是混乱的社会,不讲信誉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缺失诚信,失我国魂!缺失诚信,国将不国!中国呼唤诚信!中国需要诚信!中国必须诚信!

愿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油条哥”!

点评 文章结构清晰,中心突出。从“油条哥”的例子引出议论,层层紧扣“呼唤诚信”这一议题,论据丰富翔实,有极强的针对性,所谓“文中合为时而著”,发人警醒!

【作文片段二】

天道酬诚信

泱泱古国,悠悠华夏。五千年的历史轨迹,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五千年的风霜雨雪没有将龙的传人的那些优良传统埋没,而是历久弥新,薪尽火传,古人推崇诚信者,今人厚爱诚信者,历史选择诚信者。

在滚滚而来、浩荡而去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诚信者比比皆是,荆轲于“风萧萧兮易水寒”中作别太子丹,壮士一去,只为报知遇之恩,虽蹈死地亦无怨无悔。伍子胥逃离楚国,得吴王重用,答应替他报仇,从此伍子胥尽心辅佐,纵然之后受猜忌可仍然不改忠心。陶朱公荡舟西湖之上,得以“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秘诀便是诚信经商。今日河北省保定市的“油条哥”刘洪安,使用一级大豆色拉油炸油条,而且每天一换,从此卖上了“良心油条”,天道酬诚信,刘洪安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将诚信发挥在经商致富中,可以家财万贯;将诚信延伸到安身立命上,可以后世传颂;将诚信拓展到八荒六合,四海之内,则可万民归心,天下匡正。刘邦入守关中,之所以可以深得民心,在于履行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刘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之碍,与邻国交好,于内则治民,诚信于民,是以三分天下;李世民对百姓有诚信,天下人拥他之君王,他为万千黎民谋福祉,是以创造了“贞观之治”……凡此种种,皆言诚信为人立身之本,天道酬诚信。

篇(4)

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是党和政府制订的一项基本国策,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举措。国家与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与配套措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保障与物质、经济等多方面的支持。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在全世界为20%,在中国成功率平均不足3%。针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扶持比较到位,创业的氛围也存在,学生专业素质较其它创业者也具有优势,问题在于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不足。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以“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方式教大学生如何创业,加之教师商务经验缺乏,“新手指导新手”,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一、国内外创业教育现状

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是素质教育新的突破口,是解决当前及今后大学生就业、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有效方法。

从1947年MylesMace在哈佛大学开设第一门创业课程至今,世界上有1600多个大专院校开设近2200门与创业有关的课程,创业教育的发展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威伟(K. MarkWeaver)在研究了Success杂志每年对排名前50名的大学创业课程后,发现名前50名的大学设置的创业课程中,最多的是创企业财务、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创业概述、中小企业管理、新企业成长决策、中小企业顾问。其次是技术发展、企业与电子商务、商业计划(Ⅱ)、国际创业、创业营销。NSOEE(The Ntional Survey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调查发现,学校提供最多的创业课程是新创企业、技术创新、企业财务。

希尔(Hills,G.E.)的研究,显示创业课程的发展有三种模式:(1)创业计划书(BusinessPlan,简称BP)。创业的入门课程通常是教育学生认识一份创业计划书。而进阶课程都是以创业计划书为中心,派生出来。 (2)企业生命周期(BusinessLife Cycle)。在这里企业生命周期是指新创企业的生命周期,从idea阶段到BP到筹集资金到公司成立、上市上柜等等。(3)企业功能(Business Functions)。以创业为中心所衍生的企业管理功能的课程教育。

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经验式引导”,最常用的手段包括案例分析、阅读、演讲、与有实务经验的创业家座谈、计算机模拟、音像教材的使用、创业家俱乐部。与国外设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作法不同,中国的高校大多采用“创业中心”的集中实训方式。在学生进入专业实习阶段时,选拔优秀或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团队,进入中心,接受训练并参与一定程度的社会实践。实训手段主要包括计算机模拟、案例分析、创业家座谈等。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院校还采用了“经营实战”的方式:允许学生进行实际的经营。

国外的创业教育多以经验传授为主,开设专门的创业课程,基本不涉及实际的商务操作,这种方式是以学生容易找到社会实践机会为前提的。现实国情是学生社会实践机会少、外派困难、培养方式刚性强,仅传授经验,不动手训练很难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经营模拟虽然对动手能力培养有促进作用,但真实性差,内容简化,学生体验不强。部分学校采用实战经营方式,受教学方式、国家工商管理政策、运营资金、安全风险、师资经验及待遇等方面的影响,无法系统化、持续性开展。

二、国内创业教育存在问题

首先,创业教育形式单一,理论体系不完善,教学方法不成熟,效果差。如上所述,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以“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方式教大学生如何创业,这种方式被证明收效甚微。加之教师商务经验缺乏,“新手指导新手”,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创业教育领域的另一个重要力量是辅导员系列,很多高校的创业团队基本处于自我探索的状态,失败风险之大可想而知。

其次,未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创业教育的影响。作为大环境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也影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目前大学生创业氛围浓厚、成功项目比重高的区域多分布在江浙、上海、广东一带,这明显体现了大学生创业与所在区域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的高度相关性,创业教育往往目标明确――通过良好的校企互动支持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其它地区,如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为辅,第一、第二产业发达,第三产业有待发展;国有经济比重高,民营经济比重偏低;传统经济形式比重高,新经济形式(如电子商务等)比重偏低。这种产业格局会导致较高的入市门槛,不利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开展。

最后,未充分重视从区域文化对创业教育的影响。区域文化对创业群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成长过程、价值观与处事方式上,创业教育需要重视文化传统对创业学员思维方式、处世方式的影响。如果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不

考虑到文化传统背景对受训人员思维方式的影响,其创业能力势必不能满足商品经济环境的苛刻要求。

三、国内创业教育发展对策

首先,要充分考虑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结合,因地制宜的制订发展规划与培养模式。创业教育内容要面向区域经济的发展,重点支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业务模式简易可行的项目,特别是资源向内整合、服务外向拓展的项目。不作表面文章,不贪大求全,不好高骛远,不盲目追求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

其次,创业教育要加入文化传统因素。注重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务实肯干、团结协作、吃苦耐劳意识的培养,不能只从专业技术培养入手。思想教育与技术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特别是北方地区、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较高地区,更要重视对大学生市场经济意识的培养、综合素质自我提升兴趣的培养,改变“等、靠、要”,一考定终身,凭学历包打天下的想法。

再次,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是一个社会化的活动,需要教育机构、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通力协作、各尽其职,积极推进。由政府牵头成立协调小组、明确其职能极为必要,以充分发挥相关各部门的积极作用,并可适当考虑将其落实为高校执教业绩、政府执政业绩评价标准。本着以商助商的原则,鼓励规模以上企业运用商业手段扶持、指导产业链条上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并制订相关政策对规模以上企业予以激励、表彰。

最后,改革目前的创业教育模式。在传统“三阶段”创业教学模式基础上,扩展到实战演练阶段。实战演练就是用真实的业务对学生进行训练,在这一阶段,重点要作好经营指导教师选拨、商业平台搭建与商业风险控制,既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业务运营体验,又能将商业风险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本文作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提出了“准公司化经营实训创业教育模式”,经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柳海民.创业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3]李娅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以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创业教育实践为例.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4]李洁.从美国四所著名大学的创业教育谈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关系.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5]毛家瑞.创业教育研究到创业教育工程.教育评论 1995(2)

[6]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探索――以温州大学创业教育实践为例.社会科学战线.2007(1)

[7]陈茉.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演进特质.教育评论 2006(6)

注:本项研究得到中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国家11.5规划课题(编号FIB070335-A11-73)与辽宁师范大学重点教改课题(编号20090105)资助

贷:教育事业收入――学费收入 8400

2009年9月,累计收到学费7600万元,款项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 7600

贷:应收账款――学费7600

2009年10月,以现金结算退学学生已交学费12万元:

借:教育事业收入――学费收入12

贷:库存现金12

2009年11月,因退学、转学等原因使在籍学生人数减少30人,应收学费减少18万元:

借:教育事业收入――学费收入18

贷:应收账款――学费18

年终时,应收学费782万元,体现应收未收回的学费,全额计提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 782

贷:坏账准备 782

教育事业收入及资产减值损失转入事业结余,差额7588万元体现已实现的学费收入:

借:教育事业收入――学费收入 8370

贷:资产减值损失 782

贷:事业结余 7588

在应收学费核算上变被动为主动,完整地反映了学费收入核算的全过程,弥补了收付实现制的缺陷,健全了高校会计核算体系,堵塞了财务管理漏洞,避免了财务分析上的遗漏和经济上可能受到的损失。

(3)使用收费管理软件动态核算学费。上述(2)的处理在应收学费总量上,使核算中心与收费中心有了勾稽比对,如何实现明细核算,客观上要求使用收费管理软件动态跟踪欠费,实时检索欠费总额,人数、具体名单等相关信息。一款成熟的收费管理软件包括收费、管理、网上查询等功能,能够统计、分析、提供报表。同时对于退学、休学、复学、转学、转专业、专升本、申请走读、更换宿舍等各种收费标准的调整都有严格的控制和痕迹保留,确保安全、及时、准确、完整地反映学费收缴的全部情况,能够实现学生收费的全自动化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整个学费管理工作的计算机化。

(4)加强学费管理信息化建设。学费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财务部门应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建立学费查询系统,具体包括“学生查询”、“部门查询”、“领导查询”、“数据交换”等几个模块。学生可随时随地上网查询自己的交费信息,各部门可方便了解学生欠费情况,相关领导可总体把握全校交费状况,恶意欠费信息可及时传输给相关部门。学费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学生交费实时控制,及时催缴,从而提高了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5)牵头制定并宣传相关制度。财务部门应当牵头完善学费管理制度,具体应包括收费、缓交、减免、补助、走读、欠费处理、奖励等内容,做到有章可循。制度上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体现对贫困生的照顾,对于恶意欠费,制定出严厉的处罚措施。有了制度后,财务部门可协同学生处、团委、各院系,通过公告栏、广播台、标语、网站等媒介做好宣传,努力营造自觉交费的良好氛围,增强学生交费上学的意识,以便相关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6)其他辅助措施。多种交费方式:可采用现金、银行代扣、POS机刷卡、网上支付、信用卡托收等多种交费方式,以方便学生交费。灵活交费时间:除了开学初集中定点收费外应设立收费窗口随时零星收费。挖掘校园卡功能:以学校数据中心为平台,将校园卡、收费管理、教学管理、图书资源等多个系统结合起来,建成基于校园卡的电子注册系统,可以在选课、图书借阅、免费机房等数据接收系统中设定参数,拒绝恶意欠费学生的校园卡,尽可能减少在校生欠费。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学生交费信用记录纳入诚信档案,毕业时,将诚信档案跟随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恶意欠费信息共享给社区、银行等征信部门,建立互动的信用体系。在媒体上公布毕业三年以上仍未交清学费的毕业生欠费名单,使学生交费信用记录延伸和延续,这样学生就会充分考虑恶意欠费的机会成本,从而及时缴纳学费。

2.客观界定贫困生

有了贫困才孪生了欠费这个概念,贫困生界定是欠费管理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因此,科学客观地界定贫困生显得尤为重要。这个环节应由辅导员、学工办、学生处把关。应该多渠道、多角度、公开、公平、公正、动态界定贫困生。除了学生自己陈述,家庭所在地相关部门提供证明外,还要根据贫困生的生活和消费情况,鉴别学生真实的贫困程度。要向同班特别是同宿舍同学收集信息,通过民主评议,公告公示等方法让每位学生在界定贫因生上发挥作用。界定贫困生切忌以欠费为标准,防止错误地致使更多的学生恶意欠费。

3.相关部门配合,杜绝恶意欠费

收费工作是一项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环环相扣的系统工作,其中任何一个部门配合不利,都会出现整个系统脱节。对于确有困难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交清学费的学生,应于新学年开学前提出缓交学费申请,报院系领导审批;各院系将本部门学生申请情况汇总后,于新学年开学前报学生处审批;学生处签署是否同意缓交及缓交期限等意见后,报学校分管领导审批。每年秋季开学后两周内,除校领导审批同意缓交的学生外,没有足额交清各项费用的学生,暂缓办理注册及相关手续,在注册之前,其所有考试成绩暂缓确认,并按学籍管理办法处理。在学生综合测评中,将学生交费情况列为考核内容,对恶意欠费学生,取消其奖学金及各类评优评先资格。

4.建立奖惩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根据学生处及各院系提供的贫困生资料,为各院系及全校核定一个允许欠费率,对于欠费率低于或超过规定比率的院系给予适当奖励或处罚。全校欠费率低于规定比率后,学校按当年各院系奖励总额的一定比例计提奖励基金分配给学生处、财务处、教务处、监察处和后勤管理处等部门。可结合二级管理、绩效津贴等制度,使各院系经费与欠费率挂钩,欠费催缴人员津贴与业绩挂钩,每学年末对各院系交费情况进行考核评比,以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达到各部门更好地配合。

相信只要高校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学费管理政策,各部门加强沟通、协作,采用先进合理的管理手段,恶意欠费问题将会得到有效解决,学费管理工作将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从而为高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参考文献

[1]吴晓玲,陈建斌.进一步加强高校收费管理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2]邓永超.信用经济时代大学生恶意欠费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9(4):61~62

[3]陈颖.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3):119~121

[4]赵晖.论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7~90

[5]剧凤兰.从人群特征与欠费率的关系看高校学生欠费[J].世纪桥.2008(6):139~140

[6]黎志涛.浅谈高校学费管理系统的二次软件开发[J].教育财会研究.2008(6):51~53

[7]刘金荣.数字化校园一卡通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85~88

[8]邓强.降低民办高校学生欠费率之探讨[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7

[9]陈慧,黄兰.浅议高校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3):26~29

[10]刘勇.高校学费管理探析[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103~103

篇(5)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7-0074-05

一、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综述

(一)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关于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实证调查的方法开展研究,学界在调查中发现当今大学生休闲道德状况令人堪忧,对大学生这一群体实施休闲道德教育是必要的。

1.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的调查分析。

不少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当前随着大学生休闲时间的增加,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愈加丰富,但也存在不容乐观的方面:一是大学生对休闲生活认识水平不高,休闲生活观念狭隘,对休闲的内涵、价值、功能,以及休闲与工作学习的正确关系尚缺乏常识;二是大学生较为普遍地缺少休闲生活规划,日常计划也甚少,课余之外的休闲活动基本上是随机和零散的,甚至是盲从参与的;三是休闲活动的层次不高、色彩单调,总体质量不高,“从目前大学生所花时间最多的与最少的休闲活动来看,大学生所花的最大量的时间集中在纯粹为了消磨时间而花掉时间这个层次;”[1]四是个体休闲居多,集体休闲活动偏少,网络休闲成为相当数量大学生课余消遣的重要方式,旨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的课外载体缺少;五是存在不少休闲道德失范问题,出现休闲时不计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的个人主义举动,出现只图感官刺激、忘我消遣的享乐主义倾向,出现盲目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等消费主义倾向,甚至“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伤害自我型’或‘型’活动,如酗酒、打架、赌博等活动”。[2]

2.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的成因分析。

关于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的成因,笔者曾专门撰文分析,主要由四方面的因素造成:(1)社会因素。权威失范、社会主导价值混乱、角色失范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与青少年道德教育有关的三方面失范状态,大学生休闲道德失范同样归咎于这三种失范状态。(2)高校因素。在以“专业教育”为中心的工具理性的驱使下,高校人文精神的培养渐行渐远,即使是道德教育也不例外地出现了功利化和商品化的倾向,学校名副其实地成为以职业培训为主的雇佣机构,成为制造社会文化工具和技术工具的“加工厂”。教育在人文关怀上的不够,使得高校的休闲教育存在着先天不足。(3)家庭因素。因家长在对子女、对高等教育、对休闲认识的偏差,以及不当的家庭休闲方式,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休闲观和正确地开展休闲活动。(4)大学生主观因素。社会转型期的“震荡”和不良思潮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此外,休闲观念也是导致休闲道德失范的决定性因素。[3]

3.有关高校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的分析。

一些学者通过调查,发现高校的大学生休闲教育道德状况更令人堪忧。徐智辉撰文指出:“目前,我国只有四川师范大学开设了休闲学课程。我国高职生休闲期间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多数处于自发状态,根本没有列入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范围,领导无休闲教育观念,学校无休闲教育计划,教师无休闲教育任务。许多高职教育工作者只负责高职生在校上课时间的管理和教育,对学生休闲时间放任自流。过去,学校实行六天工作制,休闲时间少,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单休日改成双休日,高职教师和学生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而高职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管理者却很少考虑休闲教育。高职生从中学到大学后,还不完全适应,对节假日不会安排自己的休闲活动,在大量休闲时间里无所事事,有的学生不分白天黑夜,没完没了地上网、玩游戏机,甚至出入不适合学生的休闲场所,致使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思想道德受到严重影响。”[4]对目前高校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的总体状况,徐智辉分析认为:休闲思想道德教育观念淡薄;休闲思想道德教育组织涣散;休闲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呆板;休闲思想道德教育投入不足。[5]

4.有关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对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分析,学界一是从休闲的本质出发,对休闲与道德及与休闲道德教育的关系进行阐述,基本结论认为对大学生这一群体进行休闲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他们认为休闲的本质是自由,其本身内蕴的道德属性和对追求人性真善美的要求,休闲生活应是道德的生活。闲暇生活在本质上是自由的,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放纵、无拘束或无视一个人在闲暇中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所负的责任。二是从大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对其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当代大学生这个年龄段是人生发展进程中的“心理断乳期”,期间他们渴望实现自我,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成熟,道德能力和思想素质参差不齐,容易受西方思潮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渴望成为有个性的社会人,但行为的自我控制较弱,遇事容易冲动;渴望社会交往,但待人接物的水平不高,容易紧跟没有道德高度的时尚;渴望休闲的生活,但“玩”的基本技能不高,容易随波逐流。

总之,学界从大学生休闲道德现状出发,归纳了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分析了导致问题的原因,而对应的休闲道德教育却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大学生休闲生活的需要,因此加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有必要的。

(二)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涵义

1.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界定。

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界定,学界总体上是按照“什么是休闲或闲暇——什么是休闲道德——什么是大学生休闲——什么是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轨迹予以分析并概括。其中对于大学生休闲(或闲暇)的界定,可以概括为:除去学习包括实习、生理需要和课外作业等之外自由时间里由大学生自行开展的一切活动的总和。对休闲道德(闲暇道德)的界定可以概括为:个人在休闲过程中应当遵守的价值准则和伦理规范,是发展人的心智和兴趣,丰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而对高等学校休闲道德教育,学界总体上是从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范畴、目的等六个层面加以概括。

由此,本文认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指以高校师生实施为主,社会、家庭实施为辅,面向在校大学生,以休闲价值观、休闲道德能力、休闲生活习惯为主要内容,依托校内外多种德育载体而开展的自主性德育活动,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休闲这一特定场域的具体展开。

2.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特点。

目前学界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特点的研究,总体上有三层表述:一是基于教育的方式;二是基于教育的要素;三是基于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比较。

基于教育方式,认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包括主导性、渗透性、差异性、实践性、发展性。[6]基于教育要素,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具有教育时空的变化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等特点”[7]。“在时间上,是在学生完成功课的闲暇时间进行;在方式上,表现为在体育、音乐、舞蹈、美术、写作、旅游、武术、集邮等闲暇活动中进行;在内容上,依然坚持的指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特点的时代精神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8]

基于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比较,邓清华认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德育新模式,与传统高校道德教育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从时空维度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适用时空更广、更为复杂、更符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道德教育的实际,而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主要适用于大学这一特定时期和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空间;从载体或形式来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与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型道德教育活动,而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则主要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活动和自我修养为辅的认知型道德教育模式;从自主性、主体性程度来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一种自主性道德教育,传统高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尚不是很明显。[9]

3.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价值。

学界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价值的描述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价值——可适应时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可以转变教育观念,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二是个体价值——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休闲生活方式的养成;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情操的陶冶;有利于大学生道德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促进专业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促进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文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

(三)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内容

目前学界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内容的研究很少,系统阐述的则更少,其中黎海燕认为:“作为当今学术界讨论较多的一种新的学校德育模式,闲暇德育必然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体系。具体而言,大学生的闲暇德育包括以下内容:闲暇学习活动,闲暇文化活动,闲暇心理教育,闲暇道德实践,闲暇生活自律”。[10]陈红媛认为:“高职生的闲暇德育不仅要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教给学生最核心的内容——阐释休闲的自由、创造理念。高职院校的闲暇德育作为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一种教育,必然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体系。高职院校实施闲暇道德教育应从正确的闲暇道德价值观、遵纪守法的健康文明闲暇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的闲暇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多种闲暇道德实践、立志成才的闲暇生活道德自律五方面展开”。[11]

(四)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实施

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实施问题,学界总体论述较多,角度也较广。

1.有关实施原则的分析。

陈红媛认为,作为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模式,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针对高职生闲暇生活而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遵循导向性、整合性、自主性和指导性、渗透性、前瞻性、科学性等六条原则。[12]杨双、祝国超认为,实施休闲道德教育应遵循客观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前瞻性原则。[13]邓清华则将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原则概括为:自主性、与课堂道德教育相结合和科学性。[14]

2.有关实施策略的分析。

杨双、祝国超建议在实施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找准三个支点”——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点,以学生闲暇形式为切入点,以公民闲暇道德教育为助推点;“要坚持三个突出”——闲暇道德教育活动要突出一个“稳”字,闲暇道德教育载体突出一个“广”字,闲暇道德教育方法突出一个“重”字;要做好“三个结合”——做好闲暇道德教育与社会的结合,做好闲暇道德教育与家庭的结合,做好闲暇道德教育与课堂行为相结合。[15]

3.有关实施途径的分析。

要切实保障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成效,学界着眼于高校的看法包括:一是要加强“三观”教育和休闲观教育;二是要营造健康的休闲道德氛围;三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四是要为学生提供健康的休闲场所;五是要发挥同辈群体的功能;六是要建立健全大学生激励监督机制。

着眼于实施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多主体,邓清华认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来保障其实施。作为与大学生闲暇生活密切相关的一切社会组织和机构,都有义务来保障闲暇道德教育的实施。高校作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在家庭方面,父母的管教方式与家庭的生活经验会影响到子女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社会在保障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应发挥“净”、“建”、“导”的作用。[16]

4.有关教育保障的分析。

杨双、祝国超认为要把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这一教育举措落到实处,保障出成效,则应依据大学生闲暇活动的主要方式、活动时空以及活动的特点,构建起以“三化”为主要内容的闲暇道德教育有效机制,一是课程化,二是活动化,三是环境化。要保证“三化”的实现,就必须有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舆论保障。[17]还有其他学者提出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包括政府在内的有关主体要加大对这项教育的投入,努力增加教育资源总量,具体措施如培训专门师资,实施课程开发,加大后勤保障,加大研究力度等。

二、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现状评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一方面,起步虽很晚,但已有所突破,也取得一些成果,这为深化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研究还很不够深入,缺少系统性。主要表现如下。

(一)专项研究成果少,研究缺乏系统性

专题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闲暇道德)教育问题的论文仅19篇,专著尚未问世。研究的问题如上所述,主要是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涵义、必要性,教育的内容、实施原则、机制和方法进行探讨。总体上,目前学界研究点零散,不成体系。

此外,研究点专注度不够,有泛化倾向,如有学者把课余德育活动等同于休闲道德教育活动,有学者把德育的渗透教育等同于这项应该有更多形式的专项教育。

(二)基础研究底子薄,理论说服力不够

鉴于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研究,涉及到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同时国内有关休闲研究、休闲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还不是很厚,这使得起步很晚的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的根基较薄,对问题的理论说服力显然不够,一些结论尚待廓清。如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界定,一些学者认为它是在课余大学生自由支配时间里开展的德育活动,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它是结合课内外一切德育活动所进行的德育形式;一些学者在强调教育的“自主性”问题时,并没有阐述高校及其教师与大学生在这一教育中是如何“和谐共处”的;一些学者承认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特色应如何呈现并没有做深入论述;还如有关教学的内容,其排序问题并没有给予合理的理论解释;有关高校的教育义务,到底如何落实,谁来具体落实,没有合理阐述等。

(三)实证研究稀缺,操作性成果少

尽管不少学者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做了社会调查,但从目前可查的文献资料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仍缺少实证研究,基本上没有从教育实践(实验)出发来加以总结归纳或验证的成果。就是在已有的成果当中,原则性描述较多,大多不具有可操作性,如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内容,几篇论文基本上只是对其作了概括和重要性的阐述,而具体针对大学生的教育内容到底包括哪些方面,没有充分展开;又如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途径之休闲文化氛围的营造,到底如何营造,应该营造什么氛围,论文当中都没有涉及到;再如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保障机制之激励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如何激励与监督,这种激励与监督是否与这项教育的“自主性”发生冲突等,这些问题也并没有得到解释。

三、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的趋势

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是一项针对休闲这一特定场域的德育实践的研究。因此,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本人的思考,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要增强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成果的可操作性,切实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加以突破。

(一)理论维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深化问题研究

一是要加强学理研究,应从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全面分析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着重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涵义、目标、内容、形式、途径、方法和保障措施等核心问题;应加强比较研究,着重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一般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研究当代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休闲道德教育的关系及可发扬处,研究基于中国高校文化特征的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国外此类教育的差别和可借鉴处;应基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着重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普通的道德教育、文化教育、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及之间如何实现融通。

二是要加强实证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是一项全新的研究领域,当前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相对薄弱,以及中国高校文化与西方国家高校文化的差异,使得这项研究既充满机会也具更多挑战。所以,应继续加大对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对教育的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给予充分调查研究,既调查分析现实问题,也调查分析预期问题;应积极开展教育实验工作,注意在实践中佐证假设、积累经验和总结规律。

三是加强个案研究,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应用的实效性。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离不开高校所在地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各类条件,离不开高校自身的办学传统和办学条件,离不开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专业实际、家庭实际、性别实际等,所以,应针对这些实际开展个案研究,形成针对一所学校、一个区域、一类大学生、一类休闲活动等方面个性化的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成果。

(二)实践维度:把研究工作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研究人员应结合研究工作,面向学校师生积极宣传讲解有关大学生休闲及其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鼓动学校向休闲服务行政管理部门和提供休闲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宣传有关大学生休闲及其道德教育的理念、意义,促进高校和社会等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主体更新观念,积极推进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实验工作,努力形成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体系;二是高校的研究人员应积极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实验活动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活动,在实践活动的牵引下,努力改善大学生的休闲道德状况。积极开展渗透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更新大学生的休闲观念,提高大学生休闲道德能力,改善大学生的休闲行为习惯;三是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并以自身的休闲方式方法为案例,示范学生们如何注意休闲德行、享用休闲生活、提高休闲生活质量。唯有如此,休闲道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高校研究工作人员,才能发现具体问题,激发研究动力,延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才能通过实验、验证,在实践中掌握一手资料,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钟霞.大学生休闲生活德育渗透探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2]周莉.论大学生闲暇生活的道德引领[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3]钱结海.大学生休闲道德失范现象及成因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4][5]徐智辉.论高职生休闲时间的思想道德教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8).

[6][13]杨双、祝国超.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08(5).

[7][15][17]杨双、祝国超.构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8]向从武.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价值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1).

[9][14][16]邓清华.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探析[J].教育评论,2008(4).

[10]黎海燕.浅析高校闲暇德育的主要内容[J].南方论刊,2007(12).

[11]陈红媛.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的内容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7).

[12]陈红媛.论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

Research Commentary on University Students' Leisure Moral Education

QIAN Jie-hai

篇(6)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费自筹现象的出现,高校中涌现出数量不菲的贫困大学生。他们总体上既有爱学习、求上进、自尊、自立、自强等积极的一面,又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经济贫困的压力下,存在着各种问题,如人际交往障碍、思想和心理障碍、学业障碍等。这一切已使贫困大学生逐渐成为政府、社会、高校和家庭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贫困大学生的界定

对于贫困大学生的界定,学术界至今为止尚未形成统一规定,原因在于判定标准的多维性和动态性。多维性,即贫困大学生的判定标准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家庭人口、上学人数、家庭对其上学的支持与否等;动态性,即对贫困大学生的判定标准数据不是固定的,如随着学校所在地的不同,最低生活标准不一样,判定标准也相应变化,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提高,这种标准也有上升趋势。因此,对贫困大学生的判定标准应从两方面入手:定性和定量。定性即对贫困大学生的认定依据来源于以下几方面:居住地政府证明、该学生平时生活状况、老师同学们的了解、是否申请贷款和助学金;定量即依据国际上对贫困问题的惯用方法:贫困线应为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的一半。

判定标准从某一角度揭示出了贫困大学生的属性,然而,并未能全面概括出贫困大学生的特征。笔者认为,对贫困大学生的理解,应在一个更加宽泛的范围内去把握,应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及经济贫困影响下出现心理贫困、行为贫困等问题的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即我们平时理解的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大学生是指大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的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如心理环境适应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有心理障碍等;行为贫困大学生是指大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的个体行为上的不良表现。当然,这三方面既是独立存在,即一方孤立于另外两方面之外,又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论文涉及的即是经济贫困及其影响下出现心理贫困和行为贫困的大学生。

二、贫困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首先,自卑心理。调查发现,贫困大学生在没有外部资助的条件下,每学期用于服装、化装品的费用为200元以下的占32.1%,200-300元的占34.9%,300-500元的占22%。在经济条件的限制下,许多贫困大学生不可能如一般学生一样消费,尤其是服装、化妆品等更是同学们比较敏感和关注的。加之人言可畏,很多贫困大学生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寡言少语、内向自闭的倾向,自卑心理较重。

其次,焦虑心理。调查中,在问及“大学生活中,最难处理的是什么关系”时,认为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的占45%,以下依次是学习与社交、自己与他人、课堂与职场、学习与情感,分别占27.3%、7.3%、7.3%、2.8%。看来,考上理想的大学并没有让贫困大学生高兴起来,相反他们因为贫困,面临巨额学费和高昂的生活支出,更多的是沮丧。最后,负重心理。贫困大学生一般心事较重,强烈的自尊使他们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学习便成为他们改变现状,得到别人认可的一条捷径。调查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时,选择自我发展,自己积极进取的占56%,高居榜首。由此可见,大部分人都是积极进取,主动学习,他们希望以高分来满足自己的脆弱的自尊。选择为报答父母及亲戚朋友的关怀的占37.6%,可见,贫困大学生对父母的感恩度,报答父母的心愿较之一般大学生都更为迫切。

(二)贫困大学生容易出现的行为问题主要有

首先,人际交往障碍。一方面,贫困大学生一般个性内向、孤僻,不愿向别人敞开心扉,他们的沉默寡言在别人看来就是难以接近或不和群。其实,贫困大学生和其他同学一样,渴望交往,但由于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他们不善言谈或谈话时较为紧张,怕说错话被人耻笑,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另一方面,经济困难限制集体活动,使他们与同学交流的机会少了许多。据调查,贫困大学生每学期用于娱乐和社交的费用在100元以下、100―200元、200―300元的分别为37.6%、28.4%、19.3%。

其次,竞争力不强。经济方面的不足使贫困大学生在很多方面“技不如人”。调查发现,贫困大学生因为缺乏“活动基金”,甚至不敢竞争学生会干部;临近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原因,在联系就业单位问题上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最后,娱乐消极。贫困大学生没有充足的娱乐支出,他们的娱乐也只是必要的体育活动(学校规定)、不花钱的打牌、下棋、球类活动等,至于逛街、旅游等娱乐就是奢侈。网络是大学生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当问及“您每周用于上网的时间”时,有9.2%的贫困大学生回答“在0―2小时”,有52.3%的人选择“2―4小时”,有28.4%的人选择“4―6小时”,仅有的网络时间不仅限制了他们信息量的获取和知识面的拓展,更降低了其与他人交往的信心。

三、社会工作干预模式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它的本质属性是助人,而绝大部分贫困大学生作为容易出现“问题”的人,他们亦是社会工作的工作对象。结合目前贫困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社会工作者应用拟采取多种工作模式对其进行帮助。

(一)个案工作模式

个案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个人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1]针在对贫困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孤僻、焦虑等,个案工作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宣泄郁闷情绪,学习新的技巧以应对困难。

首先,运用同感、尊重、真诚,从心理上给予接纳和支持。同感旨在帮助工作者和贫困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协助贫困大学生进行自我表达、自我探索和自我了解。通过自我表述内心感受,尤其是竭力想避开、不敢承认的感受,工作者的同感使贫困大学生有一种舒畅和满足感,进而使其继续做表达和剖白;尊重表现在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的接纳上,工作者将贫困大学生本身与他的具体表现分开,在尊重其作为人的价值的同时,无条件地接纳其具体表现。通过接纳,我们就给贫困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一方面工作者的真挚诚恳可以解除贫困大学生的面具与伪装,使贫困大学生不再感到害怕和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工作者的真诚提供了贫困大学生学习的一个好榜样,使贫困大学生逐渐放下伪装,自由地表达自己心中的喜悦、兴奋或是伤痛与失望。

其次,从观念上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在日常生活中习惯用自己的一套模式去衡量外部世界,带有理想色彩,容易形成非理性信念。这些非理性观念的存在导致贫困大学生情绪和行为的困扰。社会工作者应努力帮助这些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特别是对贫困的认识要全面,使其认识到,贫困不是自己家庭单方面的因素引起的,还有许多社会因素;贫困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痛苦,还有催人奋进的斗志;贫困不是永远的,终有一天,自己可以脱贫致富。这些理念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以合理自然的心态看待社会及周围的人和事,以适应社会。

(二)小组工作模式

小组工作模式是指社会工作实践将小组既当作过程,也当作手段,它“通过小组成员的支持,改善他们的态度,人际关系和他们应付实际生存环境的能力”。[2]笔者意在通过小组工作提高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其最适合的理论基础应是行为治疗。

在小组初期,建立关系,确立规范。小组建立之初,工作者以小游戏的形式鼓励组员大胆开口,引导成员之间彼此交谈,使其认识到与人沟通并非想象中的困难;小组成员是规范的决定者,同时也是执行者,规范应包括:保密和参与原则、开放和诚恳的态度、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态度等。在小组中期,实现自我成长。请组员各自陈述自己情况,使其在聆听别人的故事是同事,增强自我表述的信心,提高组员的自我表达能力。对于不发言不表达的沉默者,工作者先尊重组员选择沉默的自由,后请这部分组员帮助其他组员澄清所说内容和感受,不仅可以给组员提供了一个分享他人经历,参加小组活动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更加主动地讲述自己的经历。待分享完毕,工作者做一定总结,并就类似问题挖掘成员内心深层次的感受,使成员相互之间真诚交流。在小组后期,实现经验延伸。成员在小组中建立了真诚和无条件接纳的互动关系,而小组工作的目的是要求小组成员将建立的这种良好心态的经验扩展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改变原有的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状态。因此,在最后的游戏练习中,让组员都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种潜在的自我成长的能量,而这种能量能够使他们自我向导、自我调节,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三)社区学校工作模式

社区学校所研究的社区有三层含义:(1)以学校为主而形成的学习内社区;(2)学生的家庭所在社区;(3)学校所在地所属社区。笔者旨在通过社区学校工作模式,从物质和心理方面着手,发挥“中介者”、“倡导者”、“行动者”的角色,对社区、学校、班级和寝室的扶贫助困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学校内社区:学校方面应进一步将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资助体系落实到实处,适当扩大资助范围、增加勤工俭学岗位,改变资助方式(如不在学校公布资助名单,而在班级公布,让班级同学监督等);健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功能,加大心理辅导力度;努力营造对贫困大学生理解、尊重、关怀的校园文化,学生辅导员要努力营造温暖优秀的班级文化,尤其主要的是营造互帮互助、充满爱心的寝室文化;提供相应的拓展训练,提高心理适应能力。贫困大学生家庭所在社区:目前,许多省份(如浙江等)已经将贫困大学生的助学贷款相关工作转到了学生家庭所在地,社区应尽力帮助贫困大学生申请到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社区可以呼吁本社区的居民对这些贫困大学生家庭进行帮助,形成互帮互助的社区氛围。学校所在社区:社区通过现有资源,鼓励社区内的企业资助贫困大学生或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兼职岗位,减轻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如湖州师范学院的移动奖学金等);推动社区内家庭和贫困大学生的互动,鼓励一般家庭给予贫困大学生生活的关怀、心理的温暖,抑或邀请贫困大学生作为自己孩子的家庭老师,从物质生活上给予照顾。

贫困大学生问题是高校、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问题,他们的身心健康关系着我国和谐社会建立的大局。当前,他们的经济贫困已经得到国家、社会、高校的重视和支持,然而由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等确愈加突出。社会工作的介入,不仅为为高校帮困工作提供了一条新的工作模式,对本校的扶贫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还为社会工作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篇(7)

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的必然趋势。

一、研究的背景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网民中学生群体是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而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到10.4%。大学生是我国网民中的重要群体,网络不仅是他们学习的一种便捷工具,更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在网络时代,传统的思维行为方式、心理素质、知识传播方式等都面临着极大的冲击,都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和道德观念等。网络的特性使教育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变得异常复杂,使教育的构成要素、组织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在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现实应用中,开启学生管理工作新的思路、新的手段和新的方法。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既给高校品德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檀江林等著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重点分析了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路径与评价体系;对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内容、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张光慧著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势必需要高校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有机链接,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罗洪铁教授著的《思想政治教育专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戴黍著的《互联网与高校德育———网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考察》(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罗家英著的《网络影响下高校德育模式变革与构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和相关论文等分别从网络文化建设的视角、心理学的视角、和谐校园建设的视角等对网络品德教育进行探讨。[1-6]信息技术与组织理论认为,信息技术对组织及其决策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信息技术可能会通过三种不同的途径对组织及其决策产生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理论解释,即技术决定论、社会建构论和互构论。[7]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互构理论,认为信息技术对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和其他部门及其主体的影响是信息技术与这些部门和主体相互构造的过程,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引入会对学生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或主体的内部结构调整做出反应,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部门和其他部门及其主体会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形态进行修正、改进和创新,信息技术能否有效地提升学生管理和服务的绩效主要取决于信息技术与这些部门和主体如何最优化结合。

二、信息技术推动学生管理创新的实现机制

信息技术的引入为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转变方式、提高效率创造了空间,同时也为品德教育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新机制。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引入、教育手段的虚拟性和现实性相结合,学生管理的范围已从有形向无形转变,管理的基本理念已经从“管理为主,服务为辅”转向“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管理方法已经由单一转向多元化。信息技术的使用将促成学生管理工作系统的重构,促成管理效率的提升,为学生的自我管理提供平台,促成教师和学生间的平等互动,并为学生管理创新提供相应的实现机制。

1.信息技术可创造富有特色的网络文化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正深深影响着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的发展。网络的虚拟性、快速性、便利性、综合性的特点对于人类道德普遍价值体系教育工作而言,既是机遇的开始,也是挑战的来临。高校品德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所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适时地进行分析总结,并解决产生的新问题。信息时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三个层面的社会里,即人类大社会、校园小社会、网络虚拟社会。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人文修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进而能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网络时代大学生人类道德普遍价值体系教育必须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坚定大学生对民族复兴的信念,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觉与自信。同时,发展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网络文化。要以校园网为载体,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出一个富有时代精神、秉承优良传统、崇尚良好学风、弘扬远大理想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网络的蓬勃发展为充分展示人的个性提供了平台,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个性发展原则要求个性发展必须与全面发展相统一,这为网络时代大学生人类道德普遍价值体系教育提供了理论参考。我们要按照二十一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结合人类道德普遍价值体系教育内容组织品德教育活动内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使人类道德普遍价值体系教育内容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2.信息技术可促成新型学生管理系统的构建

传统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包括一个大学生从招生入校开始到毕业离校整个大学生活中全过程资料的完备管理。[8]具体包含学生信息及班级建设管理、招生管理、迎新管理、学生宿舍管理、评奖评优管理、学生资助管理、学生品德教育管理、学生社团活动管理、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就业管理、离校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化,涉及学生在校期间各个方面的教育和管理工作。[9]在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数据资源的进程中,管理部门需要依据学生教育的需求积极开展基础数据库建设,并逐步形成覆盖学生管理各层面的各类数据库。依托这些数据建立数据分析、动态监测、决策支持等应用系统,可使学工部门充分掌握学生培养各个层面的信息,以便及时为学生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撑。例如学籍管理系统、学生选课系统等都需要中间性基础数据库的支撑。[10]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开发其它各类信息数据资源,建设相应的数据库,为其它学生管理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支撑。当前,在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中还存在着公共教育资源覆盖率过低,信息公开率低等现象。在新型学生管理系统的构建中,利用信息化的独特作用,可促进学生管理的优化升级。传统的人工管理过程将被基于网络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所代替,教师和学工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学生事务,使教育与管理过程运行更加流畅和便捷。此外,通过有效存储管理过程数据,也使管理更加透明化,增强了管理的规范性。

3.信息技术可促成学生管理效率的提升

通过对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逐步扩展,能够使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各个层面的信息实现数字化,数据采集实现准确化,数据管理实现统一化,数据利用实现共享化,彻底改变过去数据采集不够精确、数据之间关联性不强、数据运用不方便等弊端,可为学工等相关部门提供精准、及时、便利的数据信息服务,并为学生教育、服务措施的制定、学生成长动态的监测提供有效支持。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以信息化为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提供支撑,也体现了信息资源的整合、管理机制的协调、综合效用的发挥;借助综合电子数据交换平台,交换和整合校内各部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从单项管理到综合管理,以便能更好地满足当前对网络时代学生管理与服务的需要。通过网络信息交换平台,实现联网共享,系统掌握学籍、就业、教育等各项基础信息,克服现实中的各种壁垒,建立省内乃至全国的信息联网,实现跨区域的服务,使异地入学、学分互认在技术上成为可能,确保信息动态准确,提高工作效率。借助信息技术对数据和过程的管理,使传统的人工管理所无法实现的工作和效率成为可能,实现管理的高效率、科学化、精细化和人性化。

4.信息技术可推动教育者和学生构建互动机制

信息技术强大的交互功能,有助于畅通施教者与学生的沟通渠道。利用信息窗口,建立教师、各级管理部门与学生沟通的有效渠道,是实现有效交流、了解学生、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利用网络信息窗口,各类管理服务信息,提供各类管理服务,也是高校实现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学生的个性彰显,公开、公平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学生的思想也更加活跃。在这一背景下,依托信息化平台,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学风民意调查,即时了解分析学生群体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意识,进行定期的教学质量、管理效率的分析,并结合对不稳定因素的动态了解,综合利用网络监控,结合传统的安全防范措施,能够建立三维安全防范系统,预防学生中极端事件的发生。信息技术的引入,还能为规范、搭建学生自我管理系统提供可靠平台。比如,建立学生自治自律和信息公开平台,形成学生自主进行学风建设和自我管理的便捷通道。

三、信息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创新中的应用

1.学生管理创新中信息技术引入存在的问题

(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缺乏创新

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十分有限,特别是就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面缺乏创新。一方面,缺乏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深受高校学生欢迎的生动活泼的网上互动和现代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中来,诸如网络互动等现代服务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未能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思想品德工作方面得到发挥;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上仍然沿袭传统的面对面或单向性正面灌输的模式,尚未树立现代信息教育理念。一些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与管理者未能真正掌握新时期新条件下,进行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不能驾驭这一新型的工具。这都使这种新型的思想教育模式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信息化加快与校园基础设施薄弱存在矛盾

以信息技术带动高等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并加速学生管理创新,需要具备相应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首先,在硬件条件方面,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具备一定规模,需要加强移动互联网、4G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从广度和深度上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活方式。高校中无线宽带网(3G+WLAN)、光纤通信网络虽然早已成熟并普遍应用,但在使用效果和服务质量上还存在着明显不足。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软件条件方面,但还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移动互联网已进入快速发展期,正在全方位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模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利用新的传输工具进行传播交流日趋频繁,特别是短信、网络和微博、微信的应用,使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途径等与以往比都出现了颠覆性的改变。另外,高校普遍还未真正建立起综合信息网络,信息采集环节措施十分薄弱。因此,以网络(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信息化为基础,深入地提升学生管理与服务水平,已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现实需求。

(3)信息技术潜力发挥不充分

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校园信息网络建设管理中的应用还不够深入,为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和信息查询等无纸网络化办公和学生管理,就必须通过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电子流程管理和服务进行集成,以便整合校内各部门需要和拥有的信息资源、关键数据;还应在更深层次中挖掘、分析和利用信息进行管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学生能力。当前,在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学工处(或学生工作部)建立学生管理系统,教务处负责教学管理,建立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财务处建立学生消费管理系统,图书馆负责学生图书资料借阅管理系统。学校管理中的各业务部门往往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分散化建设管理方式,导致信息的有效利用率偏低,各信息平台交互功能不完善,整合资源能力较弱,并使各部门内部及各部门之间信息系统资源的整合不够有效,信息与业务流程衔接上不够紧密,造成网络和信息系统出现自我封闭、条块分割、信息隔绝等现象。甚至有些部门尽管采用了先进的信息系统,但对信息资源的搜集还处于无序或无效状态,从而导致信息资源极为分散,加之缺乏相应的整合与管理,使运行效果不理想。

(4)校园信息安全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信息安全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校园信息管理参与者并不重视信息资产所面临的威胁,或者将信息安全认识局限在IT方面,尚未形成明确、合理的信息安全措施去指导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必要的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风险防范的教育培训还很欠缺。同时,重安全技术、轻安全管理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有时信息安全还要越来越多地面对隐私保护和道德问题,这些也给学生管理创新带来挑战。

2.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管理创新的思路与方法

(1)树立信息化支撑学生教育管理创新的理念

信息技术提供的自动化功能和通信功能,有助于构建各类管理应用系统,提高管理的效率;信息技术强大的通信和交互功能,有助于畅通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各类应用平台,开展管理机制创新和应用,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管理和服务水平,让网络成为传承人类道德普遍价值的新手段。高校要重视网络平台的建设,开展以人类道德普遍价值教育为主题的网上论坛、网上交流、网上辩论赛、网上教学等活动,在校园博客、论坛中将人类道德普遍价值贯穿于新闻的报道,通过大家的相互交流、对话和积极渗透,倡导积极、健康、文明、进步的价值观,不断改进和提升网络平台,强化民族精神,增强网络的宣传力和影响力。

(2)拓展大学生心理素质,疏通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品行道德教育的渠道

网络时代,多元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更容易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在心理品质和特征上表现出许多过渡状态。因此,价值观教育应通过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及社会适应能力,激发其对健全人格价值观的心理认同感。大学生人类道德普遍价值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高校全员都要行动起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学生立德成才的环境,形成健全人格价值观教育的合力。

(3)整合网络资源,拓宽网络教育课堂,占领网上教育阵地

网络被称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是开展大学生品行道德教育的网上阵地,要做好大学生网络品行道德教育就必须首先建设优质网站。在这些网站中,不断宣传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让大学生主动寻找先进文化,发挥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是有效开展网络品行道德教育的途径。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品行道德教育的授课特点,通过整合网络资源,可以将品行道德教育课搬上网络,首先可以通过网络整合品行道德教育课的内容,思政课教师可以及时将网上热点问题搬到课堂上,运用相关的知识理论来进行实事分析和解读,从而达到品行道德教育的目的;同时由于网络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可以不断拓展品行道德教育的途径,将品行道德课搬到网路上,根据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安全、动态、互动的形式呈现教育内容,克服了课堂教学的单一性,通过内容和途径的拓宽,网络品行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发挥其作用。

四、结束语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首先,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借助于信息技术与组织理论,构建出信息技术促进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创新的实现机制。其次,分析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品行道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我国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管理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教育理念缺乏创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信息技术潜力发挥不够充分、信息安全处于起步阶段等诸多薄弱环节,据此提出了利用信息化支撑学生管理创新的思路与方法。可以肯定的是,信息技术为学生管理创新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手段,信息技术必将为高等教育创新提供更多的支撑和活力,为提高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发挥独特和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12:180.

[2]张光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9:210.

[3]ThersaHeintze,StuartBretschneider.InformationTechnologyandRestructuringinPublicOrganizations:DoesAdop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AffectOrgani-zationalStructures,Commmunications,andDecisionMaking?[J].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2000,10(4):801-830.

[4]LeonJ.Osterweil,LynetteI.Millett,andJoanD.Winston.SocialSecurityAdministrationElectronicSer-vicesProvision:AStrategicAssessment[M].Washington,D.D.:TheNationalAcademiesPress,2007:121.

[5]丁元竹,张强,张欢.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N].人民日报,2011(007).

[6]刘国军.网络舆情发展视阈下的社会管理理念和方式创新[J].中国国情国力,2012(3).

[7]李国鑫,王雅林.基于技术与组织适应性的信息技术绩效模型探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6).

[8]吴挺.浅谈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学工系统的设计思路[J].软件,2013(1):14-16.

篇(8)

期货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现货市场的配合,它可以实现对市场上的稀缺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重要作用。一般认为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基本功能,价格发现功能是其基础功能,离开了价格发现功能,以套期保值和投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风险重分配功能也就无法实现了。我国期货市场的建立时间较晚,至今也不过二十年时间,和运行机制已臻成熟的发达国家期货市场相比,我国期货市场在功能发挥上还存在较多不足,研究我国期货市场的功能发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小麦期货和大豆期货为切入点来研究其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状况如何,并进而对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做出推断。

一、文献述评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国外的众多学者对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不断有新的检验方法产生并被加以运用。国内学者对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研究的起步较晚,研究者也较少,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才陆续有学者关注这个领域。

国外学者在此领域的贡献是提出了以协整理论为基础的一系列计量检验方法,他们一般是选用期货交易所的一些期货品种的价格和现货价格,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误差修正模型等最新的计量方法来检验期货价格能否发现现货价格。对计量理论和期货价格计量分析做出过贡献的主要学者有恩格尔、格兰杰、Johansen、Chowdhury、Hasbrouck、Paul Brockman and Yiuman Tse等人。

国内学者中,严太华等(1999)利用协整方法检验了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期货与重庆市场上的铜现货之间、郑州商品交易所的绿豆期货与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上的绿豆现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均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华仁海、仲伟俊(2002)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GS模型以及ECM模型对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金属铜、铝的价格发现功能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铜、铝的期货与现货价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期货价格是现货价格的无偏估计量。

王骏、张宗成(2005a)借助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IRF)、方差分解等方法,对上海期交所的铜、铝期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铜、铝期货与现货价格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与协整关系,而且铜、铝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功能中均居于主导地位。王骏、张宗成(2005b)还运用上述同样方法检验了黄豆和硬麦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发现黄豆和硬麦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都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而且两种价格之间也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王骏和张宗成在两篇文章里都对价格数据做对数化处理之后再做检验,这种处理方法极少有其他学者使用,其做法值得商榷。

刘庆富、张金清(2006)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我国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与豆粕期货市场、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小麦期货市场进行了检验,发现大豆、豆粕的期货价格与最后交割日的现货价格之间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大豆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要强于豆粕,而小麦的期货价格与最后交割日的现货价格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小麦期货市场不具有明显的价格发现功能。

综观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可以有以下两点认识。

一是研究方法趋于成熟,大多数学者所采用的计量方法均包括了协整检验、因果关系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或者是再进一步还使用了方差分解、GS模型、EC-EGARCH模型等。这表明计量研究方法已经成熟,以协整为基础的统计检验方法是验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有效办法。

二是由于期货合约价格的不连续性这一客观事实的存在,各类研究文献在期货价格的数据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而这直接关系到计量检验结论的可靠性,但这似乎并没有引起多数学者的重视。而对于如何使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相匹配,多数文献都是语焉不详。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都需要做出说明和改进。

因此,本文试图借鉴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的长处,利用较新的计量检验方法对我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进行实证研究,希望能够得出一些具有创新意义和指导意义的结论。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选择

协整理论是由恩格尔和格兰杰(1987)等人首先提出,其后又经Johansen等学者加以完善的一种研究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关系的理论,它提供了一种规范的检验不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结构性长期关系的方法。由传统协整模型衍生而来的误差纠正模型(ECM)则把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扰动相互结合起来,因此可以观察短期冲击对长期均衡的影响。基于协整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可以说非常适合用来探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之间价格波动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影响关系。与协整理论相关的计量方法还有平稳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其中前者是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后者则能够说明在存在协整关系的两类价格中到底是期货价格还是现货价格在价格发现中起主导作用。本文通过选取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小麦期货和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为代表来检验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发挥情况,并试图由此管窥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运行是否有效。优质强筋小麦期货合约2003年3月在郑商所上市,经过七年多的运行,当前的成交量远远大于硬麦期货合约,因此可以用其产生的价格来代表小麦产品的期货价格。黄大豆1号期货合约是大商所最早上市的期货品种之一,当前也是该所的主力品种之一,本文用其来标示大豆产品的期货价格。

由于期货合约的价格是不连续的,每份期货合约都有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生命周期,同一份期货合约在距离最后交易日不同的时间内其价格自然是不相同的。我国农产品期货价格的选择还面临着另一问题,即两个交易所设计的合约交割月份均是每年的单数月份,因此对于同一份期货合约在最后交割月份之前,单数月份的价格以及与之相邻的偶数月份的价格,由于距离最后交易日的时期不同,不能把这两个月的期货价格作为时间序列中两个地位对等的点。由于这两个原因的存在,如何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产生一个连续的、对等的期货价格时间序列,并使之与现货价格相匹配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了。

本文采用的期货价格是周数据,为了与单数月份的现货价格相匹配,针对上述两个问题采取间隔取样的解决办法,即在期货价格上只在单数月份或偶数月份取样,每月严格只选4个数据点,每年共6个月份24个数据点。为了保证统计检验的严谨性和增强其说服力,所以选取了两组期货价格,并用这两组价格分别与期货合约到期月份(即期货合约交割月份)的现货价格匹配进行计量检验。其中一组期货价格是距离合约交割月份的4个特定交易日4周前的该份期货合约的价格,如此则每对期现价格的时间距离均为4周,另一组价格的时间距离是8周。与多数相关研究文献不同的是,本文采用的是期货合约的结算价,而不是收盘价。期货价格数据来源于郑州商品交易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统计数据。

现货价格的选择问题主要是受限于现货市场的特性而难以产生一个权威的价格。理论上最优的现货价格应该是与所交易期货品种同质的现货产品的全国市场平均价,但受限于统计制度的不完善和数据来源渠道较少,本文采取替代的办法。小麦现货价格,与强筋小麦期货价格相对应,采用的是菏泽、郑州、石家庄三地强筋小麦出库价的平均价。大豆现货价格,采用的是大连、哈尔滨、河南周口、山东博兴四地大豆现货市场报价的平均价格。现货价格数据来源于wind和易胜农产品现货数据库。

三、小麦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分析

小麦现货价格是从2008年9月4日开始,截止到2010年7月22日,共采集48个现货价格数据。与此相对应,分别采集了4周前和8周前期货价格数据各48个。小麦现货价格以SW表示,期货价格以FW表示,其中FW4和FW8分别表示4周前和8周前的期货价格。图4.1是三个时间序列的小麦价格数据的示意图,纵轴单位为“元/吨”。

表2的检验结果显示,在水平形式下,SW、FW4、FW8三个时间序列数据都不能拒绝存在一个单位根的原假设,而在一阶差分形式下,三个时间序列都能在很高的显著性水平上(概率几乎为零)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检验结果表明,三个时间序列均是一阶单整过程,满足进行协整分析的前提条件。

2.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之间的协整分析

通过对现货价格SW和4周前的期货价格FW4以及8周前的期货价格FW8分别进行协整性检验,考察分析小麦期货价格发现功能。

表4的检验结果显示,SW和FW8之间也不存在协整关系。

以上检验结果表明,小麦现货价格与4周前及8周前小麦期货价格均不存在协整关系,因此从计量意义上来看小麦期货市场不具备价格发现功能。

四、大豆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分析

大豆现货价格的数据从2008年5月1日开始,截止到2010年7月22日,共有56个现货价格数据。与此相对应,4周前和8周前期货价格数据也各有56个。大豆现货价格以SB表示,FB4和FB8分别表示4周前和8周前的期货价格。图2是三个时间序列的大豆价格数据的示意图,纵轴单位为“元/吨”。

1.变量的统计特征和平稳性检验

表6的检验结果显示,在水平形式下,SB、FB4、FB8三个时间序列数据都不能拒绝存在一个单位根的原假设,而在一阶差分形式下,三个时间序列都能在很高的显著性水平(概率几乎为零)上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检验结果表明,三个时间序列均是一阶单整过程,满足进行协整分析的前提条件。

2.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之间的协整分析

SB和FB4之间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如表7所示。

从公式(1)的协整方程来看,协整系数为0.9233,系数的t统计量为18.71,非常显著。公式(2)则表明,4周前的期货价格可以由到期后的现货价格乘以一个为1.0831的系数再减去一个值为160.34的常数来得出。

SB和FB8之间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如表8所示。

表8显示,大豆现货价格和8周前期货价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能够拒绝“不存在协整方程”原假设,而在5%显著性水平上能够拒绝“至多存在一个协整方程”的原假设。由于只有两个随机过程,所以不可能存在一个以上的协整方程,所以我们只接受存在一个协整方程的检验结果。协整方程如公式(3)或公式(4)所示。

当滞后期为2期和4期时,检验结果显示都能在高于1%的水平上拒绝“SB不是FB4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而不能拒绝“FB4不是SB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当滞后期为6期时,检验结果表明两者互不为因果关系。由于后文的误差修正模型检验表明,SB和FB之间当滞后期大于2时进行检验所得滞后项的系数均不显著,也就是表明滞后期更长时,滞后项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不明显。因此在这里笔者接受前两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即认为在大豆期货市场上,4周后可能会发生的现货价格变动是4周前期货价格变动的原因。

对SB和FB8之间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如表10所示。

表10显示,滞后期分别为2期、4期、6期时,所得检验结果都表明能在很高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SB不是FB8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当滞后2期时,可以在5%水平上拒绝“FB8不是SB的格兰杰原因”,表明8周前期货价格可能是到期后现货价格变动的原因,但另两个滞后期的检验不能拒绝“FB8不是SB的格兰杰原因”。综合来看,我们接受8周后可能会发生的大豆现货价格变动是8周前期货价格变动的原因这一结果。

从对大豆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进行的两组序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中可以得知,我们可以接受大豆现货价格变动是期货价格变动的原因,这初步表明了大豆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功能上是有效的。

4.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方程

由于是大豆现货价格引导期货价格,因此在误差修正模型中以期货价格为被解释变量。下面的公式(5)是大豆现货价格SB与4周前期货价格FB4之间的误差修正方程。

式中的ECM项是式公式(2)的变形(FB4―1.0831*SB + 160.34),代表了由长期协整关系而得来的误差修正项。由公式(5)可以看出,当期的期货价格变动(FB4t)主要受上期的误差修正项(ECMt-1)和上期现货价格(SBt-1)的影响,系数-0.3974和0.5134的显著性程度较高。如果上期的期货价格偏离协整关系,则在本期就可以回调39.7%,从而保证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之间的长期均衡。上期期货价格变动(FB4t-1)的系数不显著,说明其对当期期货价格变动的影响不明显。

公式(6)是大豆现货价格SB与8周前期货价格FB8之间的误差修正方程。

式中的ECM项是式公式(4)的变形(FB8―1.1575*SB + 349.2),代表了由长期协整关系而得来的误差修正项。从公式(6)来看,当期期货价格的变化(FB8t)主要是受上期误差修正项(ECMt-1)和上期现货价格(SBt-1)影响的,系数-0.5209和-0.5162的显著性程度较高,其他影响因素不显著。

从对大豆期货价格短期波动影响因素进行检验的两组误差修正模型中,可以得出,短期内大豆期货价格的变化主要是受期货价和现货价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和上期现货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上期期货价格的波动对当期的期货价格影响不明显。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豆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得到了很好发挥。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论文实证分析所得具体的结论有如下三个。

第一,小麦期货市场不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大豆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

第二,在存在价格发现功能的大豆期货市场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现货市场价格变动是期货市场价格变动的原因,符合有效市场理论所做的假定,这表明大豆期货市场的运行是有效的。

第三,在大豆期货市场上,期货价格的短期波动主要是受其与现货价格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所产生的误差修正项的影响,也受到上期现货价格的影响。

为何小麦期货市场不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呢?笔者分析,可能是由于政府的诸多直接调控措施使得小麦市场的运行机制发生了扭曲,从而其期货市场不能发现价格。小麦期货市场与其他农产品期货市场一样,也要受到现货市场供求、宏观经济政策、气候、政府调控等因素的影响。除了这些共性因素之外,在不同的农产品市场上也会存在着影响市场交易量和价格的一些独特因素,这些独特因素主要是与该种产品的商品属性、市场地位以及政府对该产品市场的管制程度有关。具体到小麦市场而言,小麦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大计,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往往给予特殊考虑,因此小麦市场经常受到国家的直接或间接调控。小麦长期受到国家保护价收购政策的优惠,市场放开较晚,目前我国的小麦进出口也仍然实行严格的计划和关税配额管理。目前小麦的国家名义保护率虽然已经较20世纪80年代下降很多,但与其他粮食品种相比仍然更高(黄季,2002)。小麦市场的这一特点使得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程度受到了较大限制,从而影响到了小麦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

图3是郑州商品交易所强筋小麦期货价格与国内外现货价格对比走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国内外小麦期货价格的走势差异很大,尤其是2007年4月之后至2009年底的一段时间里,郑商所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小麦期货价格走势完全不同。如果把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小麦期货价格看作是完全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产生的价格,两者的差异表明我国小麦期货市场上由于政府调控导致了小麦市场价格出现失真。

资料来源:《郑州商品交易所2009年年报》。

与小麦市场相反,国家对大豆市场的保护程度要弱的多。大豆是我国四大粮食品种中最早脱离国家保护的品种,没有国家保护价,对进口也不实行配额制,关税仅为3%,这都表明了在大豆市场上,国家出于非经济目的的市场调控程度要比小麦市场低得多,这使得大豆市场运行机制较为健全,价格发现功能得以发挥。大商所的《交易月报》中提供的资料也表明,我国大豆期货价格与CBOT大豆期货价格历年来的走势吻合程度非常高。

本文所做的实证分析表明,农产品市场仍需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稀缺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粮食等农产品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由于市场机制在某些方面会存在失灵的状况,譬如难以维护市场上信息缺乏的农户的利益、过度的竞争和开放难以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等,这就需要政府及其派出监管机构在进行宏观调控时须尽量保证不损害市场机制所固有的竞争性,保证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从保证较高的市场运行效率角度来看,政府应更多运用进出口和储备吞吐等方式来调节农产品市场上的供给,从而间接调节市场价格,尽量避免使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市场运行。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加强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在制定有关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进出口贸易政策时遵从市场规律,以最大程度发挥市场自发调节供需和价格的功能为目标,尽量减少对农产品价格的扭曲。一言以蔽之,除了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市场运行的制度基础的职责之外,政府应该尽量以一个普通的市场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农产品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来达成非经济目的,而不是凌驾于市场之上进行直接干预。

参考文献

[1]Engle.R.F.and Granger,C.W.J.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Estimation,and Testing.Econometrica,1987(55):251-76.

[2]Garbade.K.D.and Silber.W.L.Price Movements and Price Discovery in Futures and Cash Market,Review of Economies and Statistics,1983(65):289-97.

[3]华仁海.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基于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5(8).

[4]华仁海,仲伟俊.对上海期货交易所金属铜量价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2(8).

[5]黄季,Scott Rozelle.从农产品价格保护程度和市场整合看入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2(9).

[6]康敏.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与现货市场关系研究[P].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7]刘庆富,张金清.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6(1).

[8]田彩云,郭心义.我国玉米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功能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6).

[9]王骏,张宗成(2005a).基于VAR模型的中国农产品期货价格发现的研究[J].管理学报(第2卷第6期),2005(11).

[10]王骏,张宗成(2005b).金属铝期货与现货价格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11]严太华,孟卫东,刘星洋.铜和绿豆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协整关系的实证[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7).

[12]张金清,刘庆富.中国金属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波动性关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6(7).

篇(9)

期货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现货市场的配合,它可以实现对市场上的稀缺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重要作用。一般认为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基本功能,价格发现功能是其基础功能,离开了价格发现功能,以套期保值和投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风险重分配功能也就无法实现了。我国期货市场的建立时间较晚,至今也不过二十年时间,和运行机制已臻成熟的发达国家期货市场相比,我国期货市场在功能发挥上还存在较多不足,研究我国期货市场的功能发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小麦期货和大豆期货为切入点来研究其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状况如何,并进而对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做出推断。

一、文献述评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国外的众多学者对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不断有新的检验方法产生并被加以运用。国内学者对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研究的起步较晚,研究者也较少,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才陆续有学者关注这个领域。

国外学者在此领域的贡献是提出了以协整理论为基础的一系列计量检验方法,他们一般是选用期货交易所的一些期货品种的价格和现货价格,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误差修正模型等最新的计量方法来检验期货价格能否发现现货价格。对计量理论和期货价格计量分析做出过贡献的主要学者有恩格尔、格兰杰、Johansen、Chowdhury、Hasbrouck、Paul Brockman and Yiuman Tse等人。

国内学者中,严太华等(1999)利用协整方法检验了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期货与重庆市场上的铜现货之间、郑州商品交易所的绿豆期货与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上的绿豆现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均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华仁海、仲伟俊(2002)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GS模型以及ECM模型对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金属铜、铝的价格发现功能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铜、铝的期货与现货价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期货价格是现货价格的无偏估计量。

王骏、张宗成(2005a)借助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IRF)、方差分解等方法,对上海期交所的铜、铝期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铜、铝期货与现货价格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与协整关系,而且铜、铝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功能中均居于主导地位。王骏、张宗成(2005b)还运用上述同样方法检验了黄豆和硬麦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发现黄豆和硬麦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都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而且两种价格之间也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王骏和张宗成在两篇文章里都对价格数据做对数化处理之后再做检验,这种处理方法极少有其他学者使用,其做法值得商榷。

刘庆富、张金清(2006)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我国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与豆粕期货市场、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小麦期货市场进行了检验,发现大豆、豆粕的期货价格与最后交割日的现货价格之间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大豆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要强于豆粕,而小麦的期货价格与最后交割日的现货价格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小麦期货市场不具有明显的价格发现功能。

综观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可以有以下两点认识。

一是研究方法趋于成熟,大多数学者所采用的计量方法均包括了协整检验、因果关系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或者是再进一步还使用了方差分解、GS模型、EC-EGARCH模型等。这表明计量研究方法已经成熟,以协整为基础的统计检验方法是验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有效办法。

二是由于期货合约价格的不连续性这一客观事实的存在,各类研究文献在期货价格的数据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而这直接关系到计量检验结论的可靠性,但这似乎并没有引起多数学者的重视。而对于如何使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相匹配,多数文献都是语焉不详。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都需要做出说明和改进。

因此,本文试图借鉴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的长处,利用较新的计量检验方法对我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进行实证研究,希望能够得出一些具有创新意义和指导意义的结论。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选择

协整理论是由恩格尔和格兰杰(1987)等人首先提出,其后又经Johansen等学者加以完善的一种研究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关系的理论,它提供了一种规范的检验不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结构性长期关系的方法。由传统协整模型衍生而来的误差纠正模型(ECM)则把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扰动相互结合起来,因此可以观察短期冲击对长期均衡的影响。基于协整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可以说非常适合用来探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之间价格波动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影响关系。与协整理论相关的计量方法还有平稳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其中前者是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后者则能够说明在存在协整关系的两类价格中到底是期货价格还是现货价格在价格发现中起主导作用。本文通过选取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小麦期货和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为代表来检验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发挥情况,并试图由此管窥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运行是否有效。优质强筋小麦期货合约2003年3月在郑商所上市,经过七年多的运行,当前的成交量远远大于硬麦期货合约,因此可以用其产生的价格来代表小麦产品的期货价格。黄大豆1号期货合约是大商所最早上市的期货品种之一,当前也是该所的主力品种之一,本文用其来标示大豆产品的期货价格。

由于期货合约的价格是不连续的,每份期货合约都有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生命周期,同一份期货合约在距离最后交易日不同的时间内其价格自然是不相同的。我国农产品期货价格的选择还面临着另一问题,即两个交易所设计的合约交割月份均是每年的单数月份,因此对于同一份期货合约在最后交割月份之前,单数月份的价格以及与之相邻的偶数月份的价格,由于距离最后交易日的时期不同,不能把这两个月的期货价格作为时间序列中两个地位对等的点。由于这两个原因的存在,如何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产生一个连续的、对等的期货价格时间序列,并使之与现货价格相匹配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了。   本文采用的期货价格是周数据,为了与单数月份的现货价格相匹配,针对上述两个问题采取间隔取样的解决办法,即在期货价格上只在单数月份或偶数月份取样,每月严格只选4个数据点,每年共6个月份24个数据点。为了保证统计检验的严谨性和增强其说服力,所以选取了两组期货价格,并用这两组价格分别与期货合约到期月份(即期货合约交割月份)的现货价格匹配进行计量检验。其中一组期货价格是距离合约交割月份的4个特定交易日4周前的该份期货合约的价格,如此则每对期现价格的时间距离均为4周,另一组价格的时间距离是8周。与多数相关研究文献不同的是,本文采用的是期货合约的结算价,而不是收盘价。期货价格数据来源于郑州商品交易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统计数据。

现货价格的选择问题主要是受限于现货市场的特性而难以产生一个权威的价格。理论上最优的现货价格应该是与所交易期货品种同质的现货产品的全国市场平均价,但受限于统计制度的不完善和数据来源渠道较少,本文采取替代的办法。小麦现货价格,与强筋小麦期货价格相对应,采用的是菏泽、郑州、石家庄三地强筋小麦出库价的平均价。大豆现货价格,采用的是大连、哈尔滨、河南周口、山东博兴四地大豆现货市场报价的平均价格。现货价格数据来源于wind和易胜农产品现货数据库。

三、小麦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分析

小麦现货价格是从2008年9月4日开始,截止到2010年7月22日,共采集48个现货价格数据。与此相对应,分别采集了4周前和8周前期货价格数据各48个。小麦现货价格以SW表示,期货价格以FW表示,其中FW4和FW8分别表示4周前和8周前的期货价格。图4.1是三个时间序列的小麦价格数据的示意图,纵轴单位为“元/吨”。

表2的检验结果显示,在水平形式下,SW、FW4、FW8三个时间序列数据都不能拒绝存在一个单位根的原假设,而在一阶差分形式下,三个时间序列都能在很高的显着性水平上(概率几乎为零)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检验结果表明,三个时间序列均是一阶单整过程,满足进行协整分析的前提条件。

2.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之间的协整分析

通过对现货价格SW和4周前的期货价格FW4以及8周前的期货价格FW8分别进行协整性检验,考察分析小麦期货价格发现功能。

表4的检验结果显示,SW和FW8之间也不存在协整关系。

以上检验结果表明,小麦现货价格与4周前及8周前小麦期货价格均不存在协整关系,因此从计量意义上来看小麦期货市场不具备价格发现功能。

四、大豆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分析

大豆现货价格的数据从2008年5月1日开始,截止到2010年7月22日,共有56个现货价格数据。与此相对应,4周前和8周前期货价格数据也各有56个。大豆现货价格以SB表示,FB4和FB8分别表示4周前和8周前的期货价格。图2是三个时间序列的大豆价格数据的示意图,纵轴单位为“元/吨”。

1.变量的统计特征和平稳性检验

表6的检验结果显示,在水平形式下,SB、FB4、FB8三个时间序列数据都不能拒绝存在一个单位根的原假设,而在一阶差分形式下,三个时间序列都能在很高的显着性水平(概率几乎为零)上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检验结果表明,三个时间序列均是一阶单整过程,满足进行协整分析的前提条件。

2.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之间的协整分析

SB和FB4之间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如表7所示。

从公式(1)的协整方程来看,协整系数为0.9233,系数的t统计量为18.71,非常显着。公式(2)则表明,4周前的期货价格可以由到期后的现货价格乘以一个为1.0831的系数再减去一个值为160.34的常数来得出。

SB和FB8之间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如表8所示。

表8显示,大豆现货价格和8周前期货价格在1%的显着性水平上能够拒绝“不存在协整方程”原假设,而在5%显着性水平上能够拒绝“至多存在一个协整方程”的原假设。由于只有两个随机过程,所以不可能存在一个以上的协整方程,所以我们只接受存在一个协整方程的检验结果。协整方程如公式(3)或公式(4)所示。

当滞后期为2期和4期时,检验结果显示都能在高于1%的水平上拒绝“SB不是FB4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而不能拒绝“FB4不是SB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当滞后期为6期时,检验结果表明两者互不为因果关系。由于后文的误差修正模型检验表明,SB和FB之间当滞后期大于2时进行检验所得滞后项的系数均不显着,也就是表明滞后期更长时,滞后项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不明显。因此在这里笔者接受前两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即认为在大豆期货市场上,4周后可能会发生的现货价格变动是4周前期货价格变动的原因。

对SB和FB8之间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如表10所示。

表10显示,滞后期分别为2期、4期、6期时,所得检验结果都表明能在很高的显着性水平上拒绝“SB不是FB8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当滞后2期时,可以在5%水平上拒绝“FB8不是SB的格兰杰原因”,表明8周前期货价格可能是到期后现货价格变动的原因,但另两个滞后期的检验不能拒绝“FB8不是SB的格兰杰原因”。综合来看,我们接受8周后可能会发生的大豆现货价格变动是8周前期货价格变动的原因这一结果。

从对大豆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进行的两组序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中可以得知,我们可以接受大豆现货价格变动是期货价格变动的原因,这初步表明了大豆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功能上是有效的。

4.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方程

由于是大豆现货价格引导期货价格,因此在误差修正模型中以期货价格为被解释变量。下面的公式(5)是大豆现货价格SB与4周前期货价格FB4之间的误差修正方程。

式中的ECM项是式公式(2)的变形(FB4—1.0831*SB + 160.34),代表了由长期协整关系而得来的误差修正项。由公式(5)可以看出,当期的期货价格变动(FB4t)主要受上期的误差修正项(ECMt-1)和上期现货价格(SBt-1)的影响,系数-0.3974和0.5134的显着性程度较高。如果上期的期货价格偏离协整关系,则在本期就可以回调39.7%,从而保证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之间的长期均衡。上期期货价格变动(FB4t-1)的系数不显着,说明其对当期期货价格变动的影响不明显。 转贴于

公式(6)是大豆现货价格SB与8周前期货价格FB8之间的误差修正方程。

式中的ECM项是式公式(4)的变形(FB8—1.1575*SB + 349.2),代表了由长期协整关系而得来的误差修正项。从公式(6)来看,当期期货价格的变化(FB8t)主要是受上期误差修正项(ECMt-1)和上期现货价格(SBt-1)影响的,系数-0.5209和-0.5162的显着性程度较高,其他影响因素不显着。

从对大豆期货价格短期波动影响因素进行检验的两组误差修正模型中,可以得出,短期内大豆期货价格的变化主要是受期货价和现货价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和上期现货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上期期货价格的波动对当期的期货价格影响不明显。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豆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得到了很好发挥。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论文实证分析所得具体的结论有如下三个。

第一,小麦期货市场不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大豆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

第二,在存在价格发现功能的大豆期货市场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现货市场价格变动是期货市场价格变动的原因,符合有效市场理论所做的假定,这表明大豆期货市场的运行是有效的。

第三,在大豆期货市场上,期货价格的短期波动主要是受其与现货价格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所产生的误差修正项的影响,也受到上期现货价格的影响。

为何小麦期货市场不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呢?笔者分析,可能是由于政府的诸多直接调控措施使得小麦市场的运行机制发生了扭曲,从而其期货市场不能发现价格。小麦期货市场与其他农产品期货市场一样,也要受到现货市场供求、宏观经济政策、气候、政府调控等因素的影响。除了这些共性因素之外,在不同的农产品市场上也会存在着影响市场交易量和价格的一些独特因素,这些独特因素主要是与该种产品的商品属性、市场地位以及政府对该产品市场的管制程度有关。具体到小麦市场而言,小麦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大计,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往往给予特殊考虑,因此小麦市场经常受到国家的直接或间接调控。小麦长期受到国家保护价收购政策的优惠,市场放开较晚,目前我国的小麦进出口也仍然实行严格的计划和关税配额管理。目前小麦的国家名义保护率虽然已经较20世纪80年代下降很多,但与其他粮食品种相比仍然更高(黄季焜,2002)。小麦市场的这一特点使得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程度受到了较大限制,从而影响到了小麦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

图3是郑州商品交易所强筋小麦期货价格与国内外现货价格对比走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国内外小麦期货价格的走势差异很大,尤其是2007年4月之后至2009年底的一段时间里,郑商所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小麦期货价格走势完全不同。如果把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小麦期货价格看作是完全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产生的价格,两者的差异表明我国小麦期货市场上由于政府调控导致了小麦市场价格出现失真。

资料来源:《郑州商品交易所2009年年报》。

与小麦市场相反,国家对大豆市场的保护程度要弱的多。大豆是我国四大粮食品种中最早脱离国家保护的品种,没有国家保护价,对进口也不实行配额制,关税仅为3%,这都表明了在大豆市场上,国家出于非经济目的的市场调控程度要比小麦市场低得多,这使得大豆市场运行机制较为健全,价格发现功能得以发挥。大商所的《交易月报》中提供的资料也表明,我国大豆期货价格与CBOT大豆期货价格历年来的走势吻合程度非常高。

本文所做的实证分析表明,农产品市场仍需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稀缺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粮食等农产品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由于市场机制在某些方面会存在失灵的状况,譬如难以维护市场上信息缺乏的农户的利益、过度的竞争和开放难以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等,这就需要政府及其派出监管机构在进行宏观调控时须尽量保证不损害市场机制所固有的竞争性,保证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从保证较高的市场运行效率角度来看,政府应更多运用进出口和储备吞吐等方式来调节农产品市场上的供给,从而间接调节市场价格,尽量避免使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市场运行。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加强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在制定有关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进出口贸易政策时遵从市场规律,以最大程度发挥市场自发调节供需和价格的功能为目标,尽量减少对农产品价格的扭曲。一言以蔽之,除了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市场运行的制度基础的职责之外,政府应该尽量以一个普通的市场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农产品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来达成非经济目的,而不是凌驾于市场之上进行直接干预。

参考文献

Engle.R.F.and Granger,C.W.J.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Estimation,and Testing.Econometrica,1987(55):251-76.

Garbade.K.D.and Silber.W.L.Price Movements and Price Discovery in Futures and Cash Market,Review of Economies and Statistics,1983(65):289-97.

华仁海.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基于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5(8).

华仁海,仲伟俊.对上海期货交易所金属铜量价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2(8).

黄季焜,Scott Rozelle.从农产品价格保护程度和市场整合看入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2(9).

康敏.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与现货市场关系研究[P].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刘庆富,张金清.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6(1).

田彩云,郭心义.我国玉米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功能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6).

王骏,张宗成(2005a).基于VAR模型的中国农产品期货价格发现的研究[J].管理学报(第2卷第6期),2005(11).

上一篇: 职业素质培养论文 下一篇: 农村金融发展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