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1: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计算机程序设计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1教学设计概述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教学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媒体的使用等)进行设计。教学设计不等同于传统的备课写教案。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使教学活动纳入科学的轨道。教学设计的意义就在于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不仅关心教师如何教,更关心学生如何学,注重将人类对教与学的研究结果和理论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学设计主要包括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选择教学形式和方法及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评价设计等基本环节,其中,设计教学过程是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
1.2该课程教学设计的内容
西安理工大学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组于2003年出版了《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及配套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上机实验与学习指导》特色教材。自2011年开始,非计算机专业选用的教材与计算机专业不同。目前非计算机专业选用《C语言程序设计》(第1版,张毅坤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作为该课程的教材。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课程教学设计、章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和实验教学设计,以西安理工大学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导,以《C语言程序设计》(第1版)及其配套教材为基础,确定课程教学设计的内容:①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语义,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调试程序的能力”。②组织教学内容的关键是进行教材的组织呈现,理论教学内容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第1版)的第一章至第八章,实验教学体现于该教材的第九章及配套教材。③学生作为教学对象始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工科非计算机专业的种类多,分析教学对象就是掌握学生特点与了解专业背景并重。④重点突出课堂教学设计,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讲解+多媒体演示+课堂板书”缺一不可。⑤设计教学过程与“组织教学内容”联系最为紧密,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设计和实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遵循的总原则是:激发学生兴趣,注重能力培养,合理安排教学顺序,讲清重点与化解难点紧密结合,课堂提高与课后巩固拓展有机统一,并预测教学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⑥将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学督导组专家评价、主管教学的领导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这几种评价的结果综合起来,比较客观的评价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2教学设计的实践及效果
我们连续多年承担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先后承担过西安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印刷工程、包装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C语言程序设计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任务。始终将上述教学设计的内容贯穿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之中。C语言程序设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加之各个理工科专业的特色鲜明,所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与需求,同一门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适当调整教学设计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教学效果。2012年以来,学生对笔者的教学评分一直在95分以上,也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例如“采用启发式教学,阐述问题深入浅出,重点突出,能理论联系实际或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对于您的授课方式我们很满意,感谢您对这门课程的热忱,我们会努力学下去”;等等。
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作为高中信息科技选学模块的内容,是课程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为主义的影响。教师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刺激和强化,并引导学生作出适当的反应。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模仿适当的行为,教师对学生模仿的结果进行判断和修正。在程序设计算法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1][2][3]作者介绍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要义,并对利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和优化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具体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在高中程序设计算法的尝试,还没有查到,因此尝试用建构主义方法应用于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建构主义教学法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建构主义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学习情境中。创设情境,即在真实世界中建构知识意义、学会解决问题的经验,尽管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我们无法将学生带到知识应用的现场(而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中一些抽象性、逻辑性、数理性的知识也难以找到这样的现场),也没有虚拟现实技术的产品去模拟真实世界,但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各种可行的技术手段,设法让知识“从情景中走出,又最终走入情景”,即从现实情景中提炼问题,又能设计一些将新知应用于现实情景的实例,从而给予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机会。也只有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活动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针对趣味性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来。
二、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的相关概念比较枯燥,理论过于抽象,对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也不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在算法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和优化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介绍排序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时,如果纯粹地以数字为例进行介绍,给予学生的印象不会太深刻,而且会显得过于抽象,不通俗易懂。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排队这一活动的熟悉程度来引出排序算法,加深学生对排序算法的直观印象,促进学生对排序算法的理解。具体可以这样操作,在提出排序算法之前,教师可在班级内随机抽取五名高矮不一的学生随机站立,然后请这五位学生演示以不同的方法从矮到高的排队过程,教师可在一旁指导学生先按照冒泡排序的方法进行排队演示,并记录他们演示过程中的每一次移动。
这样,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教学中通过任务的设计,改变了知识的传输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把静态的教学变成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教学。 转贴于
三、利用建构主义教学评价,强化教学目标
高中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包含了数学模型建构、逻辑推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比较大,不同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及时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获取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策略。同时,学生也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调整认知策略,改变思考角度,加深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评价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也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情感交流的过程。有效地教学评价,不仅能够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能够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使得学生充分活动,形成良好教学氛围和师生互动关系,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有效地教学评价,也可以让老师更多地了解学生优势和不足,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正确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
四、小结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利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从根本上改变了老师和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引入、课堂任务设计,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程序设计算法数学模型的建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乐于参与系统知识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更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范畴
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上机实验、综合练习、课程设计、软件开发实训等几个方面。上机实验是最基本的实践教学,由任课教师根据理论教学的具体进度,设置一些简单的实验,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这些实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综合练习一般在经历了一定的学习阶段之后,任课教师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日常生活、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设置一些难度较小的综合性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调查分析,然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综合练习主要侧重某一方面具体知识的应用。课程设计是在本门课程学习完毕后,任课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课程的特点和实际应用,设置一些难度适中、综合性强的课题,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课题任务。课程设计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软件开发实训则是通过实际软件项目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技能。计算机程序设计实践教学都采取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其过程为:上机实验综合练习课程设计软件开发实训。
2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2.1加强实践教学是实现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程序基本开发能力、程序代码编写能力和程序调试应用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算法应用分析能力和数据综合处理能力。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日常教学,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和程序设计的具体过程,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语言特征,具备程序设计师的基础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侧重编程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2实践教学是提高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最有效的方式,是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应通过编程实践体现,通过具体的程序设计案例和实际编程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
综合编程能力的强弱是检验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
3成人教育业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成人教育业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体现在下述方面:①实践设施不足,教学条件不完善;②对教学认识不足,实践教学不受重视;③实践教学方法陈旧,考核方式单一。 转贴于
4积极探索,构建合理的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4.1实践教学要符合教学目标的需要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必须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要结合专业特点更新教学内容,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注重对学生编程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对已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合,改变单一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特征,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4.2以社会就业需求为主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主要有上机实验、课程章节综合练习、大作业、课程设计、软件项目实训、校外软件基地实习、软件合作企业顶岗实习、校内软件课题研发等。其中实训、实习和研发都是采用“真题真做”。通过上述这些实践过程,学生的程序设计综合应用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锻炼。
4.3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设计一般要求定教学的具体内容。大多数情形下,采用实例教学效果比较明显,通过实例的演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实例式实践教学设计一般应包括教学目标、课时要求、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实践方式、实践总结、成绩评定等几部分内容。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尽量体现知识性、实用性,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欲,使学生对实践内容感兴趣,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创新,完成实践内容。二是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课教学相适应,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是保证实践题目难度和工作量适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践任务,实践方式可以灵活多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4-0022-04
1 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使学生能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性人才。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基础教育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和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 ”等文件精神,我们在2004年将目前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名称改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将各类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统一定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教学中尝试采用了多样化、立体式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和充实了课程教学内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强化计算机文化、信息处理基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内容的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强化程序设计思想,突出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类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均得到较大的重视,除了正常的课内教学之外,均增加了等量的课外实践学时,与此同时加大网络课程建设的力度,进一步了解国内同类课程的设置,加强与国内同行间的交流,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力图与国内著名高校接轨。经过多年的努力、实践和积极探索,通过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我校基本构建起比较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形成了一定的特色。2006年4月经专家验收,“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2 我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入学条件
我校的专业设置和2005级以及以前学生入学条件如表1所示。
3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方案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要着眼于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包括通识素养和能力与应用创新素养和能力。通识素养和能力是对所有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指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在信息技术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例如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信息表述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搜索能力等。应用创新素养和能力是指学生能自主学习,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发能力,能灵活自如地把计算机技术用于专业研究领域。实践证明,许多在计算机技术领域有成就的人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既具有本专业的知识,又掌握计算机技术,跨学科的人才知识面宽,富有创造精神。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和培养。
在研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和教学时应当充分围绕这两个层次素质与能力。为此我们提出“3+1+X”(3门通识课+1门限选课+X门任选课)的分层课程设置方案,开设8门核心课程 ,表2给出了8门核心课程名称以及学时设置。
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为”为全校通识课,课程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适用性的概念、技术和应用,它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我们学校已将它们纳入学校通识课范畴,并作为学校重点课程来管理和建设。
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不同、计算机基础不同、专业需要不同,由学生所在院系在“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语言程序设计”和“多媒体基础应用”四门课程中任选一门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
在三门通识课程学习完成之后,各专业可根据需要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中选择一门作为专业限选课。
为了达到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学校在学分制下采用的是多模块、多层次的进阶式教育模式。由于学生的基础各异,学校还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和实际应用需要选修一些计算机课程和计算机实用技能课程。为此,我们还设置了一系列信息类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自主选修课程设置表如表3所示。
4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建设的进一步改革设想
4.1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的建设
网络课堂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之程网络课堂内容。2006校级精品课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网络课堂目前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两门课程。在使用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1)扩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堂,将建设包括8门核心课程的网络课堂,完备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
(2)完善网络作业平台,实现在网上向学生布置作业、网上辅导答疑、网上做作业、网上批改作业、网上测试、网上讨论等一系列网络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日常教学以及教学管理中的功能。
4.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中要继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注重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1) 集中课堂教学。
根据各门课程特点发挥集体的智慧和经验制作优质的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软件进行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使得介绍理论概念时不生硬、不枯燥,实时演示实际操作时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并保持有趣性。
(2)分散自主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要继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学,把课程中的部分有趣又相对简单的章节留作自修内容,以论文、小结、调查报告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3)实践中学习。
在实训教学中,强调基本操作方法的灵活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学习意识。为了有效地进行实训教学,首先要加强实践教学指导的力度,我们将聘请一些具备厚实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实训辅导,其次制定科学的、系统的、先进的实训基本要求和目标、提高要求和目标以及综合要求和目标,同时配套以实训教材、电子课件、实训案例和实训素材做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发挥学生的才智,达到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理论结合实训的教学。
部分理论知识由于课时的限制和学生的基础无法详尽地介绍,如“大学计算机所基础”课程中数据库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等部分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实际案例驱动教学,在较少的学时下使学生能通过实例既理解和掌握了繁多的基本概念,同时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其进一步学习的意识,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5)网络课堂。
网络学习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潜意识的课程学习,学生在使用网络环境时会促使其学习的欲望,并能与教师之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6)课外科技活动平台。
配合学生自发成立的青岛理工大学计算机分会活动,定期为学生举行计算机前沿技术、常用热门软件操作等讲座;开设共同关心的问题论坛;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到知名企事业单位参观、考察,真实感受社会、感受专业。
4.3实训教学改革
信息类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和实践并重,所以学生实际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可以作为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尺度之一。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非常重视实训教学,并不断地进行实训教学的改革尝试。
(1)根据实训教学要求,我们将按照知识点建立“基本实训+提高实训+综合型实训”的分级体系,分级考核和锻炼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
(2)考虑到新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对一些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优先获得学分,我们在每个学期将分三阶段进行过关测试,分别按照达到基本、提高和综合能力给出及格、良好和优秀成绩。
(3)在有限的实验课学时内,加强实验教学的管理和实验教学的资源,建立开放机房。
4.4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几年来我们已形成了一支队伍稳定、热爱基础教学、团结协作、勇于改革,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其中包括一名校级拔尖人才,两名校级青年骨干教师,一人获得宝钢奖。为了深化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
(1)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定期进行教学法研究和专题讲座。
(2)组织教师进修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3)积极接受和培养青年教师,鼓励年青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自身的学术素质。
(4)积极参加全国各地区的教学研讨会,向兄弟院校学习,取长补短。
5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在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得到了肯定,但是课程设置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学校定位、学生来源、专业特点、师资结构等。我们所做的工作和将要进行的改革无论是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更新,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等,目标都是明确的,那就是为了提高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最终使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冯博琴.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与教学改革实践[A].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C],2005.
[论文摘要]计算机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及其他相关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文章分析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了探讨。
计算机教学主要是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及其他相关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计算机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教育的必修课程,一般开设“信息技术基础”和“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或“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两门课程。在计算机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一、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呆板,不能激发学生兴趣。目前,计算机课程教学多采用黑板与投影仪相结合的方式,既可以板书又可用投影仪演示多媒体信息。但这种教学方法仍显得有些呆板。第一,教学方法仍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缺少交流,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第二,有些多媒体课件只是把黑板的内容搬到了大屏幕上,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第三,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的许多知识大都概念性、理论性强,内容多且抽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因此,学习难度较大。有的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还有些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和自己的专业没多大关系,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2.课时数偏少,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以邢台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的教学为例,我院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每周3节课(2节理论+1节实验),实际教学周数为每学期15~16周,实际总课时为45~48节。而大多数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差,根本没学过编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就简化教学内容。由于课时少,学生没有时间建立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开发思想,这样导致学生学完这门课后,只会孤立地做几个小程序,而不会把它们联系起来开发成一个系统。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被动,只是一味模仿课本上实例,知识点零散,对系统开发认识模糊,这样就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
3.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必须通过上机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所学知识。上机操作实践是形成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很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的理论教学时数多于实践教学时数,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为,理论知识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加以理解、消化。理论课时比实验课时多,比例不合理,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4.考试形式不合理。我院非计算机专业的“信息技术基础”课采用河北省计算机统一考试,全部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其中有30%的选择题,70%的操作题。这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能力的测试是合适有效的。但“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只采用笔试的方法,学生往往背几个程序就可以考高分,这种考试方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改进教学模式,采用分级教学。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进行分级教学,即根据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分不同的教学班进行教学。新生入学后,进行“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摸底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级,甚至部分学生可免修。同时,开设相应的选修课,使免修学生能多学一些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分级教学中,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使学生共同达到一定的要求,还可因材施教,使优秀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得更多、更深。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很多高校计算机课的教学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受到束缚。实际上,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这也导致学生对同一知识的需求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有差别的教学,这种差别可以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启发式、发问式等教学方法中,也可以体现在根据学生的个性布置差异的作业等方面。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从课堂专制式转变为平等、讨论或对话式;从填鸭注入式转变为启发诱导式;从单向传播式转变为双向感应式;从无视学生个体的差异转变为重视学生的个性,把其个性、特长作为资源加以利用,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和素质。 转贴于
3.采用多种方式教学,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换位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导课堂;对某些问题采取“百家争鸣”的方式进行讨论或研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收集资料,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可以采取平等对话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互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细节上可以采用发问、启发、引导、存疑等教学方式。总之,利用尽可能多的手段引导、培养学生批评质疑和创新的思想,增强其创新能力。
在进行计算机课的教学时,应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会计专业的“VFP程序设计”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编写一个关于财务收支报表的小型应用系统。在讲课时,把这种小型的应用系统分解成不同的项目,每讲完一部分,就要求学生设计这个子项目。从信息的收集到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都由学生具体负责。学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复习了学过的内容。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施,最后完成小型应用系统的开发。这样不仅既能够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语言的思维来理解程序所能实现的功能,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系统开发的基本架构。同时,这种方法还训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使学生感到这门课程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紧密关系,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4.注重实验教学。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实践操作。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验教学是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理论教学互为依存,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研究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计算机课程不仅要注重课堂上的演示操作,更要注重实验教学。可以采用课内上机实验教学、课外多人合作项目,开发小型应用系统。这样不仅可以弥补课时的不足,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改革考试方法。考试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应改革传统的死记硬背的考核方法,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这类课程可以实行开卷考试,让学生个人或几个人完成一个小型应用系统的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成绩评定可以采用学生答辩的方式,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知识,激励学生追求全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样出题既有新意,避免雷同,又能够充分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针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采用科学的授课模式,同时,利用计算机教学中的创造教育的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结合,挖掘其潜在的创造才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个性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关心.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6(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252-02
引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在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和学生的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针对性,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学习,建立了“1+X”的课程体系。《大学计算机基础》是“1+X”课程体系中的“1”,其教学内容丰富、受众面广、教学成效显著;《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是“1+X”课程体系中的“X”,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开设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然而如何能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接受计算机能力,将“课程服务专业”的思想引入到教学当中,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课程服务专业思想的引入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培养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深度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专业对信息处理的终生需求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终生需求,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与之相对应的是如何将这些需求反映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中。
1.充分考虑各专业差别,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和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以及国家信息化的要求,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B)》课程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课程。例如,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课程;对信息管理类专业,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B)》课程。
2.理念先进,服务人才培养定位,教学目标明确。以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创新”,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资源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注重对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通过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讲授,掌握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多媒体技术及程序设计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熟练掌握与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有效地表达思想,掌握基于信息技术的团队协作方式,接受信息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并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分析、评价和吸收,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课程服务专业思想的实施
根据我们多年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改革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和为专业服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学生专业结合的做法是在教学手段和模式富有建设性成效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思考,结合了我校办学的主导思想和特色并有了创新性发展。从几年的实践过程看,做法日渐科学,效果积极显著。
具体做法:“积累、实践、服务”相结合。
1.及时与专业负责人进行沟通,与专业对接。第一学期开学前,通过与学生所在院系教学负责人、专业建设负责人沟通等方式,实现课程内容与专业需要的对接,重新定位,按照专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即每学期在制定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计划时,请专业负责人或骨干教师参与,根据各专业需要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各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的需求,从而对课程内容及时做出调整和修订。
2.提高课程组教师的计算机能力培训。课程组的教师积极参与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实践锻炼等环节,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实现教学水平与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对接。同时,课程组的多名教师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及时了解社会对计算机能力的实际需要,也了解到学生将来的就业趋势,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保持了计算机教育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作出了充分的准备。
3.为学校各专业的大四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排版指导,发挥服务作用。随着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水平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之一。因此,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服务专业”的理念和做法既符合教育部对普通本科院校提出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所指,也符合我校的三大教育理念。作为我校的特色项目,必定对于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根据专业需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探索为专业课服务的途径与方法。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我们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按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相关的理论课程重新整合、重组。如在讲计算机程序设计时,重点针对专业的实际问题进行程序分析。新体系淡化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实际了知识整合、交叉安排,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目的是更好地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服务。
5.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专业服务奠定基础。计算机基础教学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大了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强调实践与实习,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验证理论,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在授课计划中还安排了多项相对独立、逐步提升的阶段性技能与综合性实验与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6.课程组教师需要了解相关专业课教学重点,积极主动地为专业课服务。课程组教师通过与相关专业负责(下转第255页)(上接第252页)人及骨干教师的沟通,以及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及时地了解了专业急需用计算机解决的相关知识与问题,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都会将此部分内容作为重点进行讲解,为今后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会计专业是研究企业在一定的营业周期内如何确认收入和资产的学问。会计师除了准备财务报表以及记录企业交易行为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参与企业间的合并、质量管理、信息技术在财务方面的应用、税务战略以及很多企业的管理决策活动。因此一个现代高水平的会计人才,不仅仅要会收钱,会记账,会审计,更应该利用会计这个工具,学会管理,具备多方面的能力。美国一个权威职业评估机构分析得出:Computer literacy是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工作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会计实务的重点将由原来的编制凭证、记账、结账、编制报表等转向收集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查询信息等。因此,面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授课时,也要考虑以上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计算机会计能力。
7.开发了自主学习,课程服务专业的网站。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程组开发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网站,网站中包括了课程的大纲、授课计划、课件、习题、名师视频等资料,方便了学生资料的获取。同时,网站还重点设置了“专业学习模块”,针对不同的专业,根据各个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需要设置了不同的模拟试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8.适应专业特点,精心设计案例。案例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是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更好地做到课程服务专业,需要授课教师在案例设计之前需要与专业知识进行对接,对案例进行反复斟酌、思考与设计,好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基本概念,理解所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如在对会计专业进行案例设计时,要尽可能将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融入教学过程中。在安排案例教学时有意识穿插更具会计专业特色的实例,在学习Word时,可以设计“财务报表”、“月份财务分析表”、“资产负债表”等案例,使学生在练习了表格排版的同时,了解了财务报表、财务分析表及资产负债表应包含的基本信息,与会计专业基础课有了更好的结合。
在讲解Excel时,可以重点与财务相关的公式与函数。在讲授PPT时,可以利用PPT内容提示向导、母版的改造、PPT中表格和图表的插入等操作,制作财务报告幻灯片,向股东和投资人介绍公司的财务状况等。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案例讲解,并结合布置一些有挑战性或应用性或有乐趣的任务、习题,使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三、结论
实践证明,课程服务专业思想在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引入与实施,使得教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与授课,使得原本枯燥的知识和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实际问题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本文为:1.黑龙江科技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06-122);2.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参考文献:
[1] 金蓉,庄红,黄德生.面向能力培养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计算机教育[J],2010(1)
[2] 韩雪.浅析服务专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科技信息[J],2011(6)
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及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在计算机理论研究及软、硬件开发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内容大致包含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组合数学、图论和初等数论6部分,这6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各种离散量之间数与形的关系。本文主要研究数理逻辑部分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1.为计算机的可计算性研究提供依据
数理逻辑分为命题逻辑和一阶逻辑两部分,命题逻辑是一阶逻辑的特例。在研究某些推理问题时,一阶逻辑比命题逻辑更准确。数理逻辑中的可计算谓词和计算模型中的可计算函数是等价的,互相可以转化,计算可以用函数演算来表达,也可以用逻辑系统来表达。
某些自然语言的论证看上去很简单,直接就可以得出结论,但是通过数理逻辑中的两种符号化表达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让人们很难理解,这就为计算机的可计算性研究埋下伏笔。下面举一个简单例子加以说明。
例1 凡是偶数都能被2整除。6是偶数,所以6能被2整除。
可见,一个复杂的命题或者公式可以利用符号的形式来说明含义,来判断正确性,这使得计算机科学中的通过复杂文字验证的推理过程变得简单、明了了。
2.为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
数理逻辑部分在计算机硬件设计中的应用尤为突出,数字逻辑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数理逻辑中的布尔运算。计算机的各种运算是通过数字逻辑技术实现的,而代数和布尔代数是数字逻辑的理论基础,布尔代数在形式演算方面虽然使用了代数的方法,但其内容的实质仍然是逻辑。范式正是基于布尔运算和真值表给出的一个典型公式。
下面以计算机科学中比较典型的开关电路的设计为实例说明数理逻辑中布尔代数和范式的应用。整个开关电路从功能上可以看做是一个开关,把电路接通的状态记为1(即结果为真),把电路断开的状态记为0(即结果为假),开关电路中的开关也要么处于接通状态,要么处于断开状态,这两种状态也可以用二值布尔代数来描述,对应的函数为布尔函数,也叫线路的布尔表达式。接通条件相同的线路称为等效线路,找等效线路的目的是化简线路,使线路中包含的节点尽可能地少。利用布尔代数可设计一些具有指定的节点线路,数学上既是按给定的真值表构造相应的布尔表达式,理论上涉及到的是范式理论,但形式上并不难构造。
例2 关于选派参赛选手,赵,钱,孙三人的意见分别是:赵:如果不选派甲,那么不选派乙。钱:如果不选派乙,那么选派甲; 孙:要么选甲,要么选乙。以下诸项中,同时满足赵,钱,孙三人意见的方案是什么?
解答:把赵,钱,孙三个人的意见看做三条不同的线路,对三条线路化简得到接通状态(既使公式结果为1)。
可见,这类选择问题应用数理逻辑来解决,不但思路清晰、运算结果准确,而且省时、省力。
3.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提供主要思想
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仅仅研究那些从真前提得出真结果的那种古典逻辑推理方法是不够的,因为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信息的环境里,进行着有效的推理。因此,为了建立真正的智能系统,研究那些更接近人类思维方式的非单调推理、模糊推理等就变得越来越必要了,非经典逻辑应运而生。非经典逻辑一般指直觉逻辑、模糊逻辑、多值逻辑等。这些也可以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论基础是形式语言、自动机与形式语义学,数理逻辑的推理理论为二者提供了主要思想和方法,程序设计语言中的许多机制和方法,如子程序调用中的参数代换、赋值等都出自数理逻辑的方法。推理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工作。逻辑的思想就是通过一些已知的前提推理出未知的结论。
例3 著名的n皇后问题是:是否可以将n(n为正整数)个皇后放在的棋盘上,使得每行每列都有且仅有一个皇后,并且每条对角线上如果有皇后且仅有一个。
通过上述几个实例的验证,会发现数理逻辑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把计算机科学中表面上看似不相干的内容通过找出其内在的联系作为前提,利用数理逻辑中的推理理论得到结论。
〔论文摘要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曾受到各中职学校的高度重视。但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远远跟不上形势,怎样调动中职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兴趣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成为中职计算机教师们的共同关注的焦点。
程序设计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深人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其目的就是通过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思想、语法知识和编程方法,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实现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计算机人才目标,已经成为广大中职教师普遍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课题。
1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课时少
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学制2+1的模式,学校开设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课时(包括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较少,这就导致实际教学中存在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不够的情况,学生只能掌握最基础的程序设计知识,理解书本上现有的一些设计实例,而不能用该程序设计语言进行实际问题的处理。
1.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程序设计的信心、兴趣不足
因为学习程序设计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扎实的数学功底,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薄弱,导致在学习程序设计时显得力不从心。由于缺乏对计算机本身解题的认识和了解,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还对计算机程序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人为的给自己学习程序设计语言设置了一道门槛。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中反常行为较多,如卜课睡觉、讲话、玩手机、不配合老师、不交作业等。学生普遍反映难学,提不起学习兴趣,感觉学不到知识或学的知识没用。
1.3学校对程序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这与图像处理,动画设计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不同,不能立竿见影的看到学生的学习成果。这就导致一些领导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从而使部分教师对这类课程的教学参与兴趣不浓厚,甚至有些学校以取消了程序设计语言的课程设置。
1.4教学方法落后
中职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课上讲授加学生实验的形式,学生在上机实验时仅仅是对书本上现有的一些实例进行编辑调试,一旦调试成功就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只是让学生掌握了一些程序设计的语法知识和调试技巧,而达不到培养学生利用该程序设计语言从一个实际问题人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考核方式较简单不能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目前的考试方式以试卷为主,无法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查无法体现学生的真正学习效果。
2间题分析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以上这些问题那?随着高中教育不断普及,中职生源及综合素质急剧下降。普遍特点是他们基础薄弱,尤其数学和英语,这是学好程序设计的最大障碍。教材不能适应中职教学的要求。现今中职程序设计语言教材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实践性教学和实训内容不足,没有体现教材的实用性和职业性,不能保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体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缺少中职教育特色。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望而却步,一味地去埋怨是起不到效果的,要真正想解决问题,最好就要去不断地摸索,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点,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解决间题的关键在于教育方法的创新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减负提质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兴趣的产生来源于兴趣源,兴趣源必须由教师来创造,并贯穿于教师授课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针对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师可采用以下一些方法提高学生的对本课程的兴趣。
(1)基于问题的教学。提出问题,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教师只提供必要的辅导,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2)“项目驱动”教学。在理论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整个课程教学围绕一个“工程项目”进行,通过逐步拓展的实训项目和设计,将每一阶段的学习进行小结性的贯穿与能力提高,将知识点都溶化到一个个实训项目的程序编写中。
(3)讨论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程序设计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一题多解。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在习题课的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们通过提问、答辩、论证、反驳、判断等激烈的讨论,互相启发、相互协作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课外的知识,同时也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4)归纳教学法编程语言有很多的定义、概念、语法规则,它们使用灵活、难以记忆,也特别容易出错。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编程语言的定义、概念、语法规则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例如:FOR ……TO……与DO……W HILE等命令,有很多语法规则是一样的,对它们进行归纳之后,学生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另一个自然就会使用了。
(5)分组教学法。注重培养团队精神,以“竞”求进上机编程实践是学好程序设计语言的关键。但上机实践过程中如果“各自为战”,或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以完成不同题型的任务为实践内容,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很容易失去上机兴趣,也很难达到上机实践之目的。因此,不妨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适当转变上机实践的形式。以组建团队的形式上机实践,事前分配给每个学习小组不同的实践任务。组长负责本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思考、收集资料,上机时各组先分别完成相应任务,然后相互演示成果,评判优劣,最后再进行任务交换,讨论编程心得。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充当协调者的角色,对确有疑难的地方可适当加以指导,主要过程可由学生自行解决,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自然会成为教师的助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40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non computer professional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eaching quality course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his kind of curriculum reform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and the ability to adjust the classroom computer room, teaching methods and real-time interaction with the screen broadcast, will lecture and experimental fusion, the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fusion, using a variety of means of examination coverage of the whole teaching course, not only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motivating students to learn, but also make the classroom lively and lively,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computer teaching; examination; reform; ability training
为了鼓励和督促学生通过课程真正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及应用的技能,许多任课教师倾注了大量心血,提出了很多方法和措施,值得我们参考。①②③④笔者认为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考试改革和教学改革必须同时进行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学院教务部门的支持下,笔者在讲授“Matlab语言及应用”课程中,对课程教学和考试方式进行了改革创新,现就有关教学实践的经历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问题分析
1.1 传统思想造成考试方式的固化
“笔试”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严格性的优势使其成为长期且普遍采用的考试方式。以至于造成很多师生固执的认为“只有笔试才是考试”。另一个原因,由于教师们普遍重视理论教学和熟悉笔试操作流程,使得即使在程序设计和应用类的课程考核中,也往往倾向于采用笔试来考核。⑤实际上,笔试的考核方式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政治类、原理类等课程中适应性更强。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又是教学的指挥棒,采用笔试考试直接导致了日常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会偏重理论讲授,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中客观上会造成实践教学的减弱。计算机程序设计应用类课程就是这样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核心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程序设计或者使用专业软件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电脑上独立操作实现专业所需的程序设计或者软件操作,而非演算纸上写出步骤或代码。显然,笔试的考核方式制约了这类课程教学过程,影响了教学效果。考察国外大学的课程考核形式,主要包括了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小论文、专题讨论、教师口试、答辩、小组研究项目、资料分析、课堂表现和社会实践笔记等等,他往往根据课程内容确定较为适合的考核方式。⑥这些考核方式都是值得我们参考的。开展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将有利于我们客观、合理和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知识掌握程度,进而调整教学思路和实践教学步骤。
1.2 社会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目的
当前“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下,获得学分、取得高分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一目的,真正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被大家严重忽视。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我校本专业免试推荐研究生时,入围的资格是考试成绩,复试内容是专业操作技能和专业素质。在这一环节中,高分学生表现出较差的技能或专业素质的现象非常常见。在日常教学中,学校也往往过分重视分数的价值功能,特别是奖学金、评优等几乎完全看考试分数,使学生产生了“分数高于一切”,“考试分数高的才是好学生”等问题。客观上引导学生以考试成绩为第一,而并不关心是否真正掌握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讲,上述做法严重削弱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在类似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很多科目中,笔试分数并不能真正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试成绩高也不能代表高的实践能力。理论上,切实开展专业教育、职业规划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让学生知道每门课程在未来职业中的用途,这需要由每一位任课教师渗透到所负责的专业课程中,需要结合课程知识点告诉学生本节课的技能在未来的工作或研究中有什么用途。实际教学中,还可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习兴趣来督促鼓励学生,如本文的方法。
2教考综合改革实践
2.1 考核方式
为避免学生平时疏于学习、期末恶补考试,使学习效果得到客观、公正评价,更为了鼓励学生真正学好技能,在“Matlab语言及应用”教学中取消原来的期末统一笔试,改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全程考核,将考核点设计为作业、小实验、讨论和课程设计等,表现为“考教融合”。在本门课程中,将成绩构成分配为期末程序设计考试成绩占40% ,平时实验成绩占30%,课后作业占20%,课堂讨论占10%的模式。
课堂实验和课后作业部分要求所有学生教学过程中同步完成,属于完成性考核。所有W生都被要求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点和技能。讨论部分和程序设计考试阶段是提高的部分,属于提高性考核,学生如果想取得好的成绩,就要在完成基本实验和作业的基础上,认真思考问题,上课积极参与讨论,针对问题提出更优方案,努力掌握软件应用技能,并在期末程序设计考试中顺利完成考题。讨论课的内容包括了如专业数据处理需求、特殊功能实现方法等广泛的扩展性内容,大家讨论给出程序设计方案和步骤,这能考察出学生的基本素质、思维能力和知识熟悉程度。在期末程序设计考试阶段,通常会设计包含了多个教学知识点的专业有关应用型程序设计题目,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在教学机房独立完成程序开发。这部分的考核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考核目标,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压力。但由于这部分比重只占总成绩的40%,也没有给学生过多的精神压力。这种考核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得学习过程丰满而充实。
2.2 教学方式
为了配合上述考核形式,需要深刻改革授课方式。在讲课风格上,尽量避免空洞的理论讲授,通过给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演示,使他们了解直至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在实践中掌握。在上课地点上,抛弃了原有的讲台和黑板,将授课地点从教室改到计算机室,学生每人一台电脑,既能观看教师演示,又能动手实践,还能随时与老师交流。在授课方式上,不再划分讲课学时和实验学时,将授课与实验融合起来,边讲边练边讨论。
具体操作,将每2学时的教学内容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屏幕广播方式,利用案例教学,为学生讲授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约30分钟),将空洞的理论性的知识点穿插到实践中,让学生看得见;第二阶段,学生独立练习前述教学内容(约30分钟),完成老师的演示内容,通过操作理解知识点;第三阶段,集体讨论,启发式教学,并采用屏幕广播方式,为全体同学重复解释教学难点,讨论知识扩展;第四阶段,布置需在课堂完成的与实验内容和课后思考作业,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实验需要当堂提交,不能按时完成的或完成不认真的,直接影响成绩评定;课后作业完成时间由学生掌握,按完成水平给出成绩。⑦
上述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轻松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觉得“每节课都在学习,每节课都是考试”。
2.3 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技能,都设计到各个实验中,不鼓励学生死记硬背。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基础的命令和方法,学生会在反复训练中掌握,结合专业需求理解,经过大家多次讨论后自然就可以熟练掌握。对于生僻复杂的知识点或模块,更没有死记的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求学生在遇到或用到时,能知道其解决方案并能查找相应资料就行。关于教学内容,重点引入学科专业有关的应用内容和常用热门模块,不但使学生学有所用,还跟踪了知识前沿。
3教学效果分析
多轮的“Matlab语言及应用”教学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有选课学生都获得了学分,且都取得了良好以上的成绩,70%以上的学生在期末的程序设计考试中都能独立完成程序设计。与授课前相比,学生的编程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课程的学习主动性等方面均有所提高,两年的授课前与考试后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学生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有好感的比例都是从约30%上升到约70%。编程基础较好的约20%的同学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后已经能够熟练掌握Matlab语言,在毕业论文和研究生阶段可以自由设计所需专业程序。考察2015、2016两年本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数据处理环节,50%以上学生采用了Matlab软件设计程序,包括自主设计和改造他人程序两种情况。上述教学效果完全达到了本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设置本门课程的目的。
4结语
从计算机语言应用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Matlab语言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了教学和考试改革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得学生的素质得到较好发展,编程实践水平普遍提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一直采用的是小于20人的小班教学方法。在这种师生比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工作强度是可以承受的,学生发生抄袭现象也是容易被发现并制止的。非常明显,当学生人数增多时,这种教学方案会给任课教师带来很大负担。因此,不断完善教学和考试改革,使教学和考试体制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以满足优秀人才培养的需求任重道远,我们仍需不断努力。
注释
① 张贞贞,宋连公.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5):111-113.
② 金蓉,庄红,黄德生.面向能力培养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145-148.
③ 张居晓.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策略[J].计算机教育,2011(2):54-57.
④ 吴春明,邹显春,杜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240-243.
[论文摘要]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在课堂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用计算机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的基地,肩负着向特定的行业和岗位培养合格的操作技能型人才的使命。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体系、经济体系和教育体系不断地变化,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要求越来越高,从过去的对相对单一型人才的需求转变为现在的对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知识结构与能力更是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大量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找不到与所学专业相吻合的工作。因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教学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目标,代替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以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而因地制宜的运用项目教学法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较大难度。我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程序设计课程主要包括QBASIC、C、VFP、VB、数据结构等。QBASIC是低年级的入门语言,主要是引导学生从算法语言层面逐步认识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法,C语言是一种概念复杂,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程序设计语言,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程序设计基础。不管是哪一门课程,程序设计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程序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也就是要会用语言这个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都是从理论入手,虽然能系统完整地讲解各章各节各个知识点,但由于内容比较枯燥,对于基本素质、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都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上的职校学生来讲,仅能够灌输到一点基本概念和理论,根本谈不上能用语言这个工具去编写实际的程序。笔者在多年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逐步总结出采用项目教学法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项目学习法是一种教和学的模式,它集中关注于某一学科的中心概念和原则,旨在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知识和培养起来的能力为最高成就目标。项目学习可以成为概念的教与学所赖以存在的中心环节,而不仅仅是在努力学习过程之后进行的一种辅的充实。
项目教学法是符合建构主义理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教学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法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起帮助者角色,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过选取工程项目来创设情境,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通过完成工程项目来达到意义建构。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项目教学法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种方法不但适合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尤其适用于学生水平参差、学生自控能力比较薄弱、课程的应用性比较强的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从职业学校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与程序设计模块化的思想相吻合,所以特别适用于培养“软件蓝领”专业的教学。
下面以《C程序设计》课程中函数这一章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为例,具体说明该方法基本的教学步骤。
C语言中的函数相当于其他高级语言中的子程序,是C语言中实现模块化编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初步形成模块化开发软件的基础。在未学函数这一章之前,学生已经编写了一个成绩处理程序,该程序的主要功能有成绩的输入、输出、求总分、求平均分、求最高分、排序等。在花了5课时讲解了函数的基本知识及概念后,要求学生用所学函数知识将前述程序改写成一个完全模块化的程序。
1、情境设置。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境-给出原先所编的学生成绩处理程序,要求用函数部分的知识将该程序进行模块划分,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函数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环境。我所选取的学生成绩处理项目中,有成绩的输入、输出、求总分、求平均分、求最高分、排序等。这是一个贴近实际,学生比较熟悉,难度适合的项目,这样容易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操作示范。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知识迁移”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小项目,并示范完成项目的过程。我选择成绩输入这个小项目,示范用自定义函数来实现该模块的功能。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成绩输入这个示范项目的解决要点,为解决练习项目打下基础。要消化的要点主要有函数定义部分的参数定义、返回值的确定,以及函数的调用,函数的原型声明等。
4、分组并确定各小组的项目。小组通过研究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成绩的输出、求总分、求平均分、求最高分、排序等划分好的小项目分配给各小组。
5、协作学习。各小组开展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调试运行,完成项目。采取分组协作学习的方式时,每组人数应适中,组员的个性、能力方面应采取互补方式搭配好,设立一小组长,协调组内成员分工,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最后各小组充分运用其他小组已编写好的模块集成出一个完全模块化的程序。因为本项目中的各个模块即小项目是由各小组分别用函数完成的,最后必须将各小组编写的集成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全模块化的程序。
6、学习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工程项目的情况来衡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分三级来考核:第一级是由教师对小组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定:能否共同协作,实现预定功能;程序的优化;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第二级是由各小组成员根据各组员对本小组贡献的情况进行互评,组员的参与意识;第三级是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综合三级评定情况来确定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项目教学法应用注意点
项目教学法是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在具体使用时还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1、项目的选择与教材的处理
项目的选取是学习的关键。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可大可小,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既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又可以创造发挥。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参与项目的选取。作为教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的实例,所选取的项目必须简单和典型,以此实例作为学生初始学习的例子,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另外一个项目要有一定的难度,可促使学生学习和运用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教材是一个问题。由于现行的教材基本根据学科知识系统进行编写,教师实施项目教学法时,不能够完全按照教材一章一节地讲授,所以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重点选好示范项目,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适当编写讲义,甚至编写教材。
2、正确处理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关系
项目教学法并不是日常教学的全部,它只是教学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却不可能替代全部的正规教学,它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应用性比较强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表现出一定的优势;而传统教学法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学生对知识点和知识体系的掌握都比较牢固,这在理论课表的教学中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在具体运用中中两者可以交叉使用,重视项目的完成,但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掌握;注意吸取传统教学法的长处,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体现在项目中的小模块上,从而让学生建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知识框架
3、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经常变化的,当学生学习新技能时,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当学生运用已学技能时,教师是导航员,当学生自主活动时,教师是观察员,当学生以小组进行活动时,教师又需要充当协调员。
教师应当创设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让学生有多种的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下来应用所学习的知识,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的资源;协商解决各个难关,使学生群体的思维与智慧为每个学生所共享,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共同完成意义的建构。教师应当做好对各项目的评估总结,在评估中要指出问题的所在及解决的方法,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设计,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评估中得到提高。教师应当发挥好协助作用,让学生根据自身行为的信息来实现自我反馈。
通过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笔者深刻体会到:项目教学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更使他们懂得怎样灵活应用这些知识。项目教学法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高了学生对程序设计的意义建构,充分地展示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